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近代苏南朱氏伤寒派介绍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张薛光(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

    近代苏南朱氏伤寒派是发端于江苏江阴的一个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近代江阴名医朱莘农为代表,以夹阴伤寒的辨证论治为学术特点,探讨少阴肾脏的阴阳盛衰对伤寒热病病势发展变化的影响,强调肾阳在病程中的至关重要性,其充盛与否直接决定着病势的进退顺逆,并在各期病证中注意与一般时病及温病中的湿温证加以鉴别。在诊断方法上强调辨别体质之虚实,注重腹诊、脐诊、咽诊等诊断手法,治疗上以处处顾护阳气为主要治疗大法,灵活变通应用经方,尤其擅长应用桂枝肉桂等温阳救逆、平冲降逆之法。朱氏伤寒派关于夹阴伤寒的辨证治疗基于《伤寒论》而又有所发挥,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用药经验在《伤寒论》与经方的现代应用研究中仍然值得借鉴和推广,现简要介绍如下。

1、代表人物
    朱莘农(1894~1962),名慕伊,江苏江阴峭岐凤戈庄人,同邑名医朱少鸿异母之弟。朱家八世为医,至其父朱鸿九、父兄朱锦荣,声益著,名相埒。朱莘农幼承家学,于《伤寒论》钻研尤勤。壮年行医乡里,即以擅治伤寒大症而享盛名,曾与其兄朱少鸿、少鸿子朱凤嘉享有“一门三杰”之美誉。晚年悬壶无锡,对丹溪之学尤为倾心,喜用苦泄清降,尤长于辛凉宣泄,处方轻灵,于气火、痰火诸症多所治验。

2、代表著作
    朱氏伤寒派以擅长辨治夹阴伤寒为特点。对夹阴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法与治疗的临床经验最先由朱莘农先生通过著作形式加以总结,代表作为朱莘农撰写的《夹阴症治》。朱氏手稿《得益录》是朱氏亲自收录的临证效验病案,惜未见付梓;镇江医学院曹永康教授参照业师书稿,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临床体会,编撰了《夹阴伤寒证治》,对夹阴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法及治疗方药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有发挥,该书于195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除以上著述外,还有朱氏门人撰写的论文,诸如夏奕钧先生的《外感发热辨治拾遗》、《喉诊与内科临床》、《漫谈脐诊》、《辨足热》,以上皆收载于《春申医萃——江阴市名老中医医著选编》,还有夏老撰写的《阳虚邪伏,夹阴伤寒》,收载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曹永康撰写并由邢鹂江先生补充的手稿《名老中医朱莘农先生小传》(黄煌教授提供),及曹永康撰写的《朱莘农先生传略》、《江阴近代中医两大派概述》,两篇分别见政协江阴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 江阴文史资料》第七辑、第十辑,还有《脐诊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春风化雨忆良师——怀念朱莘农老师》、《伤寒夹阴证治论》、《戴阳格阳与引火归原》等若干;陈正平先生撰写的《朱莘农脐诊法及夹阴伤寒证治简介》;黄煌教授撰写的《朱莘农诊治夹阴伤寒的经验》;谢启舜医师撰写的《朱莘农医案两则》,等等。以上论著都对夹阴伤寒的辨治经验作了介绍,均可以参考。

3、学术思想
    朱氏伤寒派最鲜明的学术风格和独到之经验主要是提出“夹阴伤寒”的症因脉治和独特的诊断手法,现介绍如下。
    所谓“夹阴伤寒”,是肾虚之体复感外邪,或热病初起,兼夹阴经见证的一类四时皆有的病证,不独房室伤肾所致之病。关于病之起因,朱莘农说:“缘于少阴素虚,偶一不慎,寒邪直中虚处,或缘入房、遗精,肾精骤伤,而恣意乘凉,或饮冷水果,或入河水,或热病中遗泄,使邪气深伏于内而致是疾”(《夹阴证治》)。归纳起来有三种:一为先天少阴素亏,二为房室伤肾或遗精,三热病中失精。三者皆能使下元亏虚,真阳不足,正气衰弱。一旦不慎,感受寒邪,或恣意乘凉,或入河水中,或饮食生冷,则外感寒邪乘虚直中下元,虚寒相抟,深伏于内,或不即发热,或生寒热。
    本病常见四种以下四期证候:
    第一期阳虚邪伏:外邪从表入里,伏于少阴,真阳无力鼓动邪气外达,症见发热恶寒,或汗出不解,或汗出反恶寒,身热而肢末不温,甚至足冷;头痛,或头昏耳鸣;不渴或渴喜热饮,甚而欲饮沸水;神怠而嗜睡懒言,或虚烦懊恼、夜难成寐;腰痛如折,或腰骶酸楚,腹部弦急,二便不通或不爽畅。舌质一般正红或淡红,舌苔白而厚腻,脉弦紧而沉细或脉数而按之弱。此与《伤寒论》少阴病之“反发热”,“脉微细、但欲寐”机理相近似,但《伤寒论》少阴病之“反发热”乃太少两感于寒,夹阴病乃太阳下虚证,病邪尚未及入里之时,其下元已有亏虚之候,故发热、恶寒等表证与头昏耳鸣、虚烦懊恼、夜难成寐、腰骶酸楚、足冷尿窒、脉数而按之无力等下虚之证同时
互见。治法宗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温经助阳以撤邪。朱氏处方往往减轻麻黄、细辛用量,或易麻黄用桂枝,以减轻原方之峻烈;如表虚自汗、周身酸楚者改用桂枝汤防风独活等。若此时误用柴胡青蒿,或山栀、豆豉,或大黄黄芩黄连等撤邪,或可使病势稍减,但未能顾及真阳不足,阴寒内伏之病机,徒伤肾阳,使寒邪更加深伏。
    第二期阳虚阴盛:由第一期失治或误治而渐趋严重,少阴真阳衰微,阴寒内盛,甚则格阳于外,症见热势不高而躁扰不安,两颧泛红,肢冷汗出。脐腹按之板窒而痛。小溲色黄难解。舌苔白,上罩黄灰,舌面干燥但舌边白腻,或舌苔干燥而边缘可见一条湿腻白线者。脉濡滑,尺部浮露,重按不实。朱氏指出,此证每易因其苔罩黄灰,腹窒按痛,而误认作湿温伏邪夹积,及湿热化燥之证,而投燥湿消积、通导化滞或甘寒生津之品,多易致伤阳、伤气,邪愈冰伏,加重本病。此时治法,宜选用仲景桂枝加桂汤、五苓散、真武汤,以扶阳化气,以逐阴寒,或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引浮阳下潜。如见环脐一团结硬,按之呼痛,小腹板窒,小便不行者,朱氏还用川椒、肉桂、茴香雄黄麝香等共研细末,用膏药贴于脐上,或艾灸脐、葱麸热熨等外治法,以温元阳、散凝寒、散结止痛。
    第三期冲逆阳浮:下元亏虚,阴精内损,无以涵养肝肾;命火无以温运脾土,中阳亦现衰惫,于是气血重伤,损及冲脉而致诸气逆动;阴寒下盛,又逼阳浮越上冲,故冲气、相火、虚阳相引升逆,遂致冲气逆动、虚阳浮越之变。症见躁扰状态更厉害,颧红不退,面浮油光,头昏、心烦,耳鸣、失寐或乱梦纷纭,烘热头汗,当脐动脉跳跃,直至于脘,脐腹窒硬而痛。肢冷不暖,溲黄,脉搏滑大,尺露更甚,轻按搏指,重按之则不应指。舌苔黄灰,底白边红,或舌苔根中白厚,前半光红,但仔细观察,视之中干边润。此乃阴盛格阳,下虚上实之征象。此时急宜选用东垣滋肾丸,变丸为汤,合仲景桂枝救逆汤,还可酌加加茯神枣仁远志元参玄精石等,以平冲降逆,潜阳逐寒,调养心肝,交济心肾,收效甚速;如阳热炽张,消耗肾阴,阴不敛阳,须佐以板、玄参珍珠母等咸寒之品,育阴潜阳,并佐以人参救阴液,滋养安下,以守阳气;若肝阳亢盛,可加珍珠母、石决明、白蒺天麻等。朱氏最擅此型的诊治,其用桂枝、肉桂,尤为应手,每可力挽狂澜。若疑此证为热深厥深,引动肝风,急下存阴,或用犀角羊角镇肝熄风,则下元更为虚寒,真阳更加不固,冲脉更形逆上,阳火更难潜藏,将成不治之局。
    第四期元气欲脱:下虚已极,阴不敛阳,阴阳有离决之兆,为夹阴伤寒的危急证型,症见患者神思恍惚,呼之难醒(神散之兆),醒后躁执不安,烘热阵阵、头耳苦鸣(阴精告竭),胸闷咽塞,言语謇濇(气脱将至)。脐腹觉硬,脐跳甚急,渐浮于腹面,直冲至脘,并见呃逆,为胃气败绝之兆。汗多冷腻,肢冷如冰(亡阳之渐)。脉细弱而小,或虚数。急宜独参汤、生脉散、救逆汤、紫石英黑锡丹等,以培元固脱,回阳敛阴,以挽回垂绝之阳。若能汗敛肢暖,寐醒躁定,气不塞咽,舌润,脉渐有神,即有转危为安之望。再急以参、茸、龙牡,及血肉有情之品,如人乳、汤、河车、坎气、三甲复脉汤等,以填补真元、温纳虚阳。若无以挽回,反见神志不清,精神委顿,瞳神呆滞,痰涌呃逆,腹瘪在背,脐突硬如石,跳跃在面。舌干而裂,唇齿干涸,则水涸气散,阴竭阳绝,其命必绝。
    综上所述,夹阴伤寒常可见四种类证,一是太阳下虚阳虚寒伏证,二是阳虚阴盛寒凝格阳证,三是邪干阳越冲逆阳浮证,四是下虚已极元气欲脱证。从上可见,所谓夹阴伤寒,其总的病机主要是机体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即“阴阳不济”。其病位在少阴,又兼及太阳、厥阴、太阴。而少阴肾阳在整个病程中至关重要,即平素体质之强弱,肾阳之充沛与否决定着病势的进退顺逆。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阳藏阴中,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是为“阴阳既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其自身精血的濡养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充盛与肾中阴阳之既济。在病理作用下,阴平阳秘平衡紊乱,改变了这种“阴阳既济”的生理关系,在病理上就必然会发生脏气动变:阳虚则寒邪易于内伏,精损则真阳难安于位。因肾中精气受损,少阴根气先亏,致少阴阳虚,感受寒邪后,若从阴化寒,则寒伏于虚处而不散;若从阳化热,则已化热者,其热已呈燔灼之势,未化热者,仍冰伏于下焦。下焦寒则水中之火,不能藏纳,孤阳浮越,与邪热为伍,蒸腾于上。此时中、上二焦,一派热证形象,故临床表现多为“下寒上热”、“下虚上盛”、“阴盛格阳”等病证。夹阴伤寒的这种阴阳寒热虚实,错综复杂,最易惑人。若失治或误治,肾中真阳更加衰微,未化之寒更加冰伏于下,水中之火更难潜藏而越于外,则出现“冲逆阳浮”,甚则元阳欲脱、阴阳离决之局。
    故朱氏诊治夹阴伤寒更重视人体机能的反应,强调辨别体质之强弱,肾气之盛衰,并且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肾气的充沛与否决定了疾病发展变化转归。所以治疗上处处以扶阳固本为治疗大法,如温经撤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回阳救逆之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白通人尿猪胆汁汤、黑锡丹等;敛阳救逆之桂枝救逆汤,朱氏对于此方之应用最为得心应手。还常随证配合平冲降逆之桂枝加桂汤、真武汤、滋肾丸;滋肾通尿之通关滋肾丸;咸寒之品如龟版、珍珠母、元精石、玳瑁龙骨牡蛎磁石石决明等,用于潜阳育阴,镇摄浮越;柔润敛阴之酸枣仁汤、复脉汤等,及温养元气、柔润适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人乳、鸡子黄、鸽汤、猪肾蛤蚧紫河车、坎脐等填补真元、温纳虚阳。凡苦寒清热燥湿、辛开苦泄、寒凉泻下、甘寒滋阴、香燥破气等品均在慎用之列。
    朱氏诊治夹阴伤寒的经验,还包括几种独到的诊断手法。
    与时医不同,他临诊首重验体辨症。朱氏常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症,辨症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凡夹阴证者,多见于肾精先天不足或后天肾精耗伤之人,因此须询问患者平日生活起居、饮食嗜好,房事、遗精,及妇女经、带、胎、产等情况。这些对了解患者体质特点和发病诱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体质之虚实寒热明晰,则病性之虚实、病位之在表在里、病邪之阴阳盛衰、寒热之真假、寒热之从化等皆可胸中明了,而后施治方能稳妥、效验。具体的辨别体质的方法体现在他各种独特的诊法中。
    朱氏临证有咽喉诊、脐诊、腹诊等诊法,还注重辨气色、辨寒热、辨呃逆、辨口渴、辨二便、辨舌脉等,现着重介绍咽诊、脐诊、腹诊等特殊诊法。
    1、咽喉诊:夹阴伤寒诊咽喉,重点掌握“内火”与“下虚”两种病机。(1)咽红而痛:并可见明显充血,红赤肿痛,多为外感风热,肺胃素有积热而感邪者更易出现,以及内火病变,多见于肝火与胃火。(2)咽红不痛:多呈慢性充血,色鲜红娇嫩,伴有咽干而不欲饮,疼痛可不明显,多属阴虚水亏。阴虚火妄,火动于内者亦可见红赤而痛。(3)咽痛不红:伴突然音哑不能发声者多为暴感风寒,寒邪直中少阴,或素体阳虚,太阳与少阴合病者。(4)戴阳咽红:咽喉红赤如朱,多突然发生,或持续不淡而无痛感,伴有面颧时红、足冷不暖、烘热躁烦、脉来浮大,重按无力,或尺露不藏等症,此为下焦阴寒,逼迫真阳上越而致阳浮冲逆之戴阳证,多为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滋阴之品损伤阳气所致。(5)咽间气塞:气窒息于咽喉,伴胸闷、气促、气短,及呃逆、冷汗等,为下虚已极,气不摄纳,元阳欲脱之危重证。此外,自觉气塞于咽喉,伴易叹息、烦躁易怒、干呕、呃逆等,多为肝郁化火,气火亢逆,属气郁、气火之证。
    2.腹诊:腹诊与脐诊为夹阴伤寒最为重要的触诊方法。此法古已有之,只是汉代以后的医家多废黜不用。“腹者,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是以诊病必候其腹。”(《百腹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难经?六十六难》)腹诊、脐诊能为验明患者体质,分析病机本质属虚属实、属脏属腑、在深在浅及其病理转归,提供可靠的辨证依据,故朱氏在临床上都很注重。
    朱氏诊腹主要按切腹部是否柔软。正常人腹部平软,而本病以肾精亏损,下元虚寒为基本病机,所以患者腹部按之多板窒不舒,尤其是小腹部感觉拘急,喜侧卧踡卧,以松缓腹部拘急之苦,腰部必酸重痛楚。若当脐而痛,多聚结、冷痛,多为本病初起之腹痛,此时热势不重,乃病邪不从外解,里结于胃肠,寒凝于下,气窒不化的表现。若痛及满腹,板窒而拒按,则为阴寒愈盛,阳气愈衰。大便可数日不通,为“阴结”之候,但虽腹痛,按摩后反觉舒适,还常伴有呱呱水流声,绝非阳明腑实之按痛较甚,甚至按之灼热。若至腹部板硬而痛,当脐跳动甚急,上冲直至于脘,伴躁扰不宁,颧红不退,烘热耳鸣等,乃精血渐亏,冲脉受伤,诸气逆上,邪干阳越之证。此时最为紧要,辨治不当,极易出现元阳虚脱之证。
    3.脐诊:当脐筑动,简称脐跃。脐诊,即对脐间的动脉作轻、重、浅、深的按切,探查脐跃之粗、细、缓、急、深藏、浮露的动态变化,了解肾气动变的病理状态。因为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为元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肾与冲脉的病变可在脐腹上反映出来。正如清代沈金鳌所说:“肾间动气,即下丹田,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头,名曰气海,贮其精血”。此诊实为腹诊之一,朱氏对此尤有独到研究。
    朱氏将脐诊部位分脐上、当脐、脐下,于肾之动气分粗、细、缓、急、深、浅。朱氏诊脐,还常结合病者形体之肥瘦及神色、舌脉等方面合参。脐诊之正常者多为动在当脐,其形态幅度一般均为纳藏较深而冲和有力,体瘦者稍显浮露。凡肾虚而冲脉无精气以涵养,则冲气内动,其脐喘动应手,脐跃按之浮露,甚至躁急,即沈金鳌所谓“脐之上下左右动者,皆属虚也”。(1)动在脐下,呈拘紧状,其动弦细,伴神疲倦怠、肢冷、舌淡苔白者,属阴寒郁结,少阴气化失司,阳气不展,冲气窃动,但此时冲气尚低,故为夹阴证之初期。如寒邪在表之太少两感证可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寒邪在下之水逆证用五苓散、真武汤温阳化气,寒邪在冲脉血分者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祛寒平冲。(2)动在当脐,按之筑筑,动势濡弦,喘动应手,伴腹窒鸣响,支胁满烦,属中阳不足,寒水上泛脾土,已呈冲气上逆之势。此即《伤寒论》之“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当用苓桂、理中、建中类,温中阳、降冲逆。(3)动在脐上,其势急,其动粗,其位浮,伴面颧时红有油光、足冷不暖、烘热躁烦、脉来浮大,重按无力,或尺部浮露不藏者,属下元虚寒而虚火上浮之戴阳证,此时冲逆之势已甚。治当扶肾阳、平冲逆、潜浮阳、交心肾,用桂枝救逆汤、二加龙牡汤等。若脐跃粗大在上,浅露不藏,直至于中脘,甚至如新张之弓弦,伴脐腹窒硬而痛者属戴阳之重证,当用通关滋肾丸、桂枝救逆汤等坚阴静冲。(4)脐跃在脐之上下,上之胸脘,伴见胸闷咽塞、喘动而少气无力,躁扰汗出、呃逆等任一症者,为下元精血亏耗已极,元阳欲脱,残阳浮越不藏,阴阳将有离决之变。急当独参汤、救逆汤、黑锡丹等培本固脱,如阳回阴敛则再进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真元,温纳虚阳。若见腹瘪在背,脐突而硬,跳跃在面,此多为疾病久延失治,阴竭阳绝,胃气大败之象,实为难治。
    以上为夹阴伤寒常见的脐诊特征,但又不可一见脐跃,便作肾虚冲逆。脐跃也有因肠热蕴结,无形之气火冲激而致者;有木旺刑金、痰饮咳喘而致者;有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者等阴阳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临证时应与全身症状及脉舌征象相互参合,加以鉴别。
    脐跃与腹部板窒常可同时互见,但也有腹部柔软而脐跃者。朱氏依此作为分别肾虚与寒邪的比重关系,他认为如脐腹窒硬而脐跃者,则阳气既虚,阴寒又盛;如腹中柔软而脐跃者,则阴精亏虚,虽有寒邪内伏,其势不盛。前者虚寒俱盛,后者则虚重于寒。
    朱氏咽诊法、腹诊法、脐诊法能够让医者觉察到容易被常人所忽视的某些症状,洞察其中“独处藏奸”潜伏着的关键病机,为验明病人体质,分析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之本质,推断病理转归,提供了可靠之辨证依据。
    在此证中,朱氏的辨寒热、辨舌脉、辨气色、辨呃逆、辨二便等方法也独具特色。如此证之发热多为中等度热或高热,常伴见发热汗出反恶寒或身热而四肢不温,甚至足冷;发热但不渴或渴喜热饮;神疲心烦较发热为重,并随烘热而起,面颧潮红,烦热更甚。朱氏还强调,夹阴伤寒之发热所见上述症状,也多见于温热病中湿阻气滞,湿遏热郁等证,所以必须从假象中辨本质详加辨析。此证之脉象应以尺脉为重点,其表现主要为尺脉无力、尺脉浮露;舌苔变化重在根苔、底苔、苔面润燥;此证之气色,初起面色多晦暗,中后期则现油光浮亮,面颧泛红;此证多嗳气、噫气不舒,甚或易见呃逆。因其下虚摄纳无权,冲逆之气不平非一般胃气上逆、寒热郁遏可比,一般辛开苦泄降之法当慎用;此证之小便每多不爽,伴小腹部拘急欲溺之干;此证大便最忌溏泄,须时刻注意保护中气,即便有积滞也当慎用苦寒泻下;此证初起患者多可自觉下肢不温。医者可据足冷之程度诊断病情之轻重。大凡上热愈炽,下冷愈甚,可用姜、葱、艾、桂、椒等捣烂贴敷涌泉穴以回阳,若作热深厥亦深论治则为误治。
    应该指出,夹阴伤寒一证虽常见于伤寒热病,但也可见于一般时病,故前人有“感冒亦有戴阳证”之说。除外感热病之外,朱氏还用此法辨治内伤杂病,如其用黑锡丹治疗阴寒头痛案、滋肾丸治疗遗泄案、神效琥珀散治疗癃闭肾结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袁某呃逆案、韩某盗汗案、朱姓产后心悸带下案等。所以,学习朱氏辨治夹阴伤寒证的临床经验,大可不必拘于伤寒之名,不必仅限于肾虚感寒之热病一类,完全可以扩展到因下虚而引起的内、妇等各科杂病的辨治当中。实际上,朱氏的传人也往往以夹阴伤寒的诊治思路应用于杂病的治疗中,夏奕钧老中医就说过:“从临床看,夹阴伤寒多见于时令热病,但在内伤杂病中,也常可见到这类证候群,如冲肝上逆的眩晕、脘痛、呃逆、呕吐、咳喘以及肾经虚寒头痛等等,均可引以为辨治,每获良效。”曹永康教授也指出,临床对某些普通病及现代病,尤其是用过一般常规疗法不理想的病证,如临床表现中显现出戴阳格阳的迹象,就应据此而应用温导与咸潜之法以引火归元。

4、传承谱系
    据曹永康教授撰文,朱氏门徒众多,江阴有邢鹂江、夏奕钧、曹永康、芮文甫、李久征、吴卓澄、吴肇基、王士魁、龚鸣洲、张少景、顾堃雨、夏奕逵、缪梁;无锡有徐克潜、王志卿、谢启舜、俞绍岐、秦玮、过大白;上海有夏渭英、余渭南等。多数门人没有留下可供直接检阅的文献资料,而从真正继承朱氏夹阴伤寒的诊疗技能和诊治方法的角度来看,朱氏伤寒派大致有这样的传承谱系:朱少鸿→朱莘农→邢鹂江、夏奕钧、曹永康等→黄煌。现作一简要介绍。
    据江苏省中医许履和主任医师回忆,朱家八世工医,至朱鸿九、父兄朱锦荣,生与柳宝诒同时,皆名震苏南。朱鸿九之子朱少鸿(1873-1945)14岁侍诊于父侧,28岁父歿后便弃儒业医,遂享誉苏南及沪上。朱莘农较朱少鸿小22岁,父亲朱鸿九去世时朱莘农年仅7岁。因此,朱莘农应当是在其兄朱少鸿先生指导下继承鸿九家学的。阅读《朱少鸿医案》可以看出,朱少鸿诊病除擅用苦辛通降法治疗伤寒、湿温及调理肝胃郁症外,先生临证也重视体内脏气之变动,运用脐腹诊法,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生脉饮治疗产后发热案,即为敛阳平冲、撤肾邪而摄动气之法的应用。朱莘农先生是在汲取家父、家兄之学的基础上,勤奋钻研《伤寒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夹阴证治》一书,对夹阴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后人反复实践验证,无不奏效。
    邢鹂江(1909-1988),江苏省江阴市马镇乡人,江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曾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后辍学归里。17岁受业于无锡名医沈奉红,后转从朱莘农学医,并兼得朱少鸿先生指导。临证擅内科,如用肉桂、五苓散等治疗痢疾,用滋肾丸加减治下焦阴虚湿热证;还擅以滋阴降火、透气撤邪、流气化湿等法治疗温病、湿热病,其经验及论著部分收载在江阴市卫生局组织编写的《老中医医案选编》及江阴市中医学会主编的《江阴市名老中医医著选编》。
    夏奕钧(1913-),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乡人,江阴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16岁从堂伯夏维祺学医,三年后转从朱莘农学医。先后在云亭医院、江阴卫校、江阴人民医院、澄江医院、江阴中医院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临证精于脐诊、咽喉诊、足诊等诊断手法,擅用桂枝龙牡汤加减治疗胃痛、呃逆、咳喘、昏眩、心悸,用滋肾丸治疗肠伤寒低热稽留。还对气火学说颇多发挥,擅用苦辛法,尤擅用黄连,因此有“夏川连”之外号。其经验及论著《老中医医案选编》及《江阴市名老中医医著选编》作了收载。
    曹永康(1917-?),江苏江阴人,镇江医学院教授。从苏南名医朱莘农、夏子谦学医。早年在江阴行医,1956年奉调至江苏医学院执教,先后在镇江中医专科学校、镇江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夹阴伤寒证治》、《行健齐医草》,论文50余篇。其对朱氏伤寒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多有发挥,如其参合朱莘农先生书稿撰写的《夹阴伤寒证治》,以及《戴阳格阳与引火归原》、《我看伤寒论》、《我用桂枝汤》、《用古方治今病》等若干研究心得。他擅长应用桂枝龙牡汤合生脉散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合并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还用二加龙牡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多系统神经萎缩、产后漏下不止;用桂枝附子细辛汤治疗咽痛;用桂枝汤、真武五苓各半汤治疗湿温症;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脑震荡等。
    黄煌(1954-),江苏江阴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早年师从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其间又向邢鹂江、夏奕钧等先生问业。临床三十余年来,他继承了朱氏伤寒派的学术思想、诊疗技术、临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临床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各科常见病、疑难病,尤其对桂枝、肉桂类方、柴胡类方的应用更是出神入化。他在经方方证、张仲景药证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100首》、《经方的魅力》等,以及论著《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我的药人方人说》等。他还在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整理、经方医学的学术推广与普及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有突出的贡献。
  黄煌教授的诊疗特点直接继承了朱家伤寒派的学术经验。如他临证首先注重望诊、辨体质。他认为,体质是方证的趋向性概括,辨明体质,用方不但有效,而且安全,便于慢性病调理体质时的长期服用。他创造性的直接以方药贯名于体质,在临床中将患者的体质类型分为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大黄体质、黄芪体质、半夏体质、人参体质等,以及小建中汤体质、温经汤体质、炙甘草汤体质、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桂枝茯苓丸体质、防风通圣散体质、大柴胡汤体质、三黄泻心汤体质、黄连解毒汤体质等。其临证思路是“人-病-方”三者的结合,即患某种疾病的人辨明属于某种体质就可直接用属于某体质方,诊断即可治疗。这种思路使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更加快捷。而且,药证、方证与体质的结合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建立在张仲景所构建的《伤寒杂病论》经方医学体系之上的。而古老的经方本身就是先民们在上古时代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有效方,两千年来的历代医家无不推崇经方的疗效,因此经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勿庸置疑。这种方证与体质的结合有利于经方医学的普及与推广,对于经方医学的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大有裨益。
    他辨体质、擅长应用肉桂、桂枝的经验就是受到了朱家伤寒派的启发。临床有一类容易出现心下动悸、自觉气上冲感的患者,其腹部按之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两腹直肌容易拘急,腹主动脉搏动应指,此即夹阴伤寒之“腹部按之多板窒不舒,尤其是小腹部感觉拘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这类患者体型往往偏瘦,肤色白,面红暗红缺少光泽,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者,他称这种体质为“桂枝体质”,使用桂枝、肉桂及其类方必效。他临床常桂枝、肉桂一起应用,如擅长应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瓣膜病;苓桂味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风心病;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胃痛;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慢性胃炎;还常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有头痛、便秘、腹痛腰痛、心悸等症状的内科杂病、妇科、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如痤疮银屑病等、周围血管病变、五官科疾病等,还五苓散治疗脂肪肝半夏泻心汤加肉桂治疗慢性胃炎;甘草泻心汤加肉桂治疗口腔溃疡等等。
    他临证注重腹诊的例子还有,见“心下痞”,必用泻心类方;“心下按之满痛”,腹部按之有力必用大柴胡汤;“胸胁苦满”必用柴胡剂;腹部膨隆松软毫无抵抗感多用虚证,常用黄芪类方;左下腹压痛多提示瘀血证,常用桂枝茯苓丸、核承气汤,等等。
    咽诊常常能认清病性的本质,避免被假象所蒙蔽,他常用的咽诊也是朱家伤寒派的传统诊法。他常说:“咽喉红肿疼痛者多属热证”,常用山栀、连翘、黄芩、甘草,常合半夏厚朴汤,名八味除烦汤;或合小柴胡汤,或合栀子厚朴汤,或合猪苓汤等治疗结膜炎、扁桃体炎、小儿感冒、小儿食积、慢性胃炎、尿路感染、神经症等。咽喉黯淡不红,常是他应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热药的重要依据。笔者就曾见他治疗一例麻黄体质患者,外感风寒后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但不红,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
    此外,他还常用足诊。除常规的舌脉、腹诊、咽诊,他还要看看小腿,诊察小腿的粗壮与纤细、皮肤的光滑与粗糙、皮肤温度的阴寒与灼热、小腿肌肉的松软与坚紧以及有无浮肿、脱屑、静脉曲张等等。这也是他处方用药的鉴别方法。

5、总结探讨
    苏南朱氏伤寒派临诊重视验体辨症,其论伤寒,强调少阴肾脏在病理状态下对疾病发展变化之重要性。朱氏对于该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药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黄煌教授所说:“夹阴伤寒病机变化的认识,关于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方证的具体化,脐腹诊、咽喉诊、脉舌诊等独到的诊断经验,不但有临床使用价值,而且对今天《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都能有所借鉴。”
    时下,中医的临床疗效下降明显,与中医高等教育与中医临床继续教育不注重中医经典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的学习;不注重历代中医各家经验的继承;临床不注重中医诊断技能的训练与提高;目迎合、追求中医表面上的现代化,而忽视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坐井观天,拘泥于教科书式的中医学,使得目前的中医理论庸俗化、肤浅化,辨证论治成为一种踏虚蹈空式的游戏。而临床疗效的不明确,又极大地挫伤了后学们研究中医药的热情。如此以往,中医学的实用价值必将大大降低。我们学习苏南朱氏伤寒派这些实实在在的学术经验,就是为了唤起大家对古典中医学的重视,对张仲景的经方医学的重视,对传统中医各家经验的重视,对提高中医诊断技能的重视,尤其是辨证论治不能脱离临床实际,不能忽视客观的临床证据而追求形式上的理论推演。中医学的发展要注重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那就离不开对古代优秀遗产的继承。


参考文献:
1.陈道瑾,薛谓涛编,江苏历代医人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曹永康,夹阴伤寒证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
3.陈正平等,朱少鸿医案,香港:香港今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4.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5.江阴市中医学会,春申医萃——江阴市名老中医医著选编,1991
6.曹永康,伤寒夹阴证治论,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2):32
7.曹永康,脐诊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江苏中医,1965(6):4
8.黄煌,朱莘农诊治夹阴伤寒的经验,江苏中医药,1986(2):2
9.曹永康,朱莘农先生传略,江阴文史资料(第七辑)
10.曹永康,邢鹂江,朱少鸿先生传略,江阴文史资料(第七辑)
11.曹永康,江阴近代中医两大派概述,江阴文史资料(第十辑)
12.曹永康,戴阳格阳与引火归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5,11(4):26
13.曹永康,谈谈我学用《伤寒论》,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4):22
14.陈正平,朱莘农脐诊法及夹阴伤寒证治简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5,11(1):15
15.陈正平,朱少鸿学术经验介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1):30
16.谢启舜,朱莘农医案两则,江苏中医药,1987(6):11
17.谢启舜,朱莘农妇科医案选,江苏中医药,1988(2):17

-------------------
好文章!谢谢!

希望张先生能将此文中引用的文章发到网上来,让大家好好学习参考。

-------------------
引用第1楼梁知行于2007-12-07 18:20发表的  :
好文章!谢谢!
希望张先生能将此文中引用的文章发到网上来,让大家好好学习参考。



赞同!
肯盼!

-------------------
再读一遍,受益匪浅!
谢谢提供!
苏南朱氏伤寒派重视体征的检查辨析很精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值得我们临床医生的学习和推广!
对夹阴伤寒的辨证论治分为四期很明了,体现了整体恒动的完整性、系统性!可直接指导临症、防止误诊误治、提高临床水平!中医临床科别教材的编写可从中得到启示、更加贴近临床。。。。。。
对夹阴伤寒的论治与祝味菊先生的论治主导及思路是相通的!都是从实践中来,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
希望能寻访到朱老的后人,早日找到朱老已经成底稿的医案〈得益录〉,并出版发行。让我们广大同道得益也!

在此希望在江阴或者无锡的朋友能帮帮忙,打听一下朱老的后人的情况。
[ 此贴被梁知行在2007-12-08 14:41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pharm/]
相关文章
 经方治下体发热尿频一例(答案已公布)
 医疗模式到了改变的时候
 知母石膏汤(《症因脉治》卷三。)
 【清艾轩】掌握儿童的五行性,才能教子有方
 牛黄散(《圣惠》卷八十三)
 治疗肺炎的偏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