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学术硕士 > 考试大纲 > 正文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10/15 字体:

五、中医内科学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 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 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 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 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
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 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 芩连汤等。
(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30)呃逆与干呕、嗳气。 (31)泄泻与痢疾。 (32)干霍乱与腹痛。 (33)腹痛与疝气、肠痈。 (34)胃痛与真心痛。 (35)急黄、胆黄、瘟黄。 (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7)积证与聚证。 (38)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哮证与喘证。
(5)咳嗽与喘证。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肺胀与心悸、水肿。 (8)胸痹与心悸。 (9)心悸与不寐。 (10)泄泻与痢疾。
(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 (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 (13)呕吐与反胃。
(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6)淋证与癃闭。 (17)淋证、癃闭与水肿。 (18)消渴与中风、胸痹。 (19)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20)头痛与眩晕。 (21)头痛、眩晕与中风。
(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 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
(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5)肺痨与虚劳。 (26)痿证与痹证。
5.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 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
成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医著的学术思想,医学流派对内科学的 理论与临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义。掌握并运用有关学说、医论旨 在更好地了解历史沿革,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水平。
(1)历代医家在内科学发展中的主要成就。
(2)《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
(3)《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4)《证治汇补》论肺胀。
(5)《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
(6)《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
(10)《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
(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3)《金匮要略》论胸痹。
(14)《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5)《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6)《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 中风病因病理。
(17)《外科正宗》论瘿病。
(18)《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9)《内经》论痹证。
(20)《内经》论痿证。 六、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 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 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 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 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 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 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 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 角孙、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 月、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 足窍阴。医学全.在.线.提供. www.med126.com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 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 廉泉。
(14)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 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前、腰眼、十宣、
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
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深度的选择。 (4)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灸法 (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瘢痕灸、无瘢痕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 灸。
3.拔罐法 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四)治疗

1.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菀陈 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应用举例。
(2)针灸治疗作用。
(3)处方选穴规律: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证对症选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4)常用配穴方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 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5)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募穴、俞穴、原穴、络穴、八脉 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和应用。
2.治疗各论 (1)内科病证 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腰痛、痹证(附坐骨神经痛)、
面瘫、痿证、中风、眩晕、痫证、不寐、郁证、心悸、感冒、咳 嗽、哮喘、呕吐、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癃闭病证的治法、 基本处方及分义分析。
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腰痛、痹证(附坐骨神经痛)、 面瘫、痿证的经络辨证。
(2)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症、阴挺、带下
病、遗尿病证的治法、基本处方及方义分析。 (3)皮外伤科病证 瘾疹蛇串疮痄腮乳痈和扭伤(附急性腰扭伤)病证的治法、基本处方及方义分析。 灯火灸法治疗痄腮的取穴与操作。

点击下载: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pdf

2017考研大纲汇总

2017医学院校招生简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8年医学考研英语一考试大纲原文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年医学考研政治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18年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