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皮肤性病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二十章 物理性皮肤病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第二十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solar dermatitis)又称日晒伤。它是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急性红斑、水疱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晒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因日光毒热直接侵袭灼伤皮肤而成红斑,或光毒侵入肌表与蕴郁肌肤之湿热搏结而发生水肿水疱。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日光中290~320nm的紫外线过度照射后使皮肤发生光毒反应。其反应程度因照射时间、范围、环境因素及肤色、体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本病春末夏初多见。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 日晒后数小时或数十小时起红斑。根据反应轻重分为一度、二度晒伤。
一度晒伤:局部皮肤弥漫性红斑或微肿胀,境匀清楚,烧灼感。24~36小时达高峰,72~120小时后逐渐消退。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二度晒伤:局部皮肤日晒后肿胀,甚至出现水疱、大疱、疱壁紧张,内容为淡黄色浆液。有灼痛或刺痒感。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结痂,1周后恢愎,留色素沉着。严重时可伴发热心悸、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⒉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颈、臂部等。
⒊病程急性,日晒后可反复发作。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日晒史,暴露部位及红斑、水肿、水疱、糜烂等临床特点及自觉症状,本病易于诊断。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菸酸缺乏症相鉴别。
(一)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刺激物史,与日光无关,可以在任何季节发生,常在接触部位发病。皮损均匀一致,自觉瘙痒。
(二)菸酸缺乏症 
除日晒部位外,可发生在非暴露部位,并伴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
【辨证】
(一)光毒灼肤 
症见皮肤弥漫性红斑、轻肿,灼热、刺痒、微痛,重者伴身热、头痛、乏力、口干渴、溲短赤。舌红苔薄、脉数。
(二)湿毒搏结 
局部潮红、水肿,群集水疱及糜烂、渗液、烧灼疼痛,恶心纳差,头晕乏力。舌红苔黄或苔腻,脉滑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光毒灼肤证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药:清蒿汤合桑菊饮加减:生地银花各30g,丹皮、白蒺各15g,赤芍连翘菊花桑叶元参花粉六一散(包)各10g。热甚加生石膏30g(先下),栀子10g;烦渴加西瓜翠衣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
⒉ 湿热搏结证 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银花30g,连翘、藿香、丹皮、赤芍各15g,白藓皮20g,竹叶泽泻黄连车前子(包)、六一散(包)、竹茹各10g。身热重加生石膏40g,知母、西瓜翠衣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
⒊ 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或龙胆泻肝丸。中药地丁、银花各30g 水煎湿敷。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口服抗组胺剂,如赛康啶、朴尔敏及酮替酚等。②止痛剂常用扑热息痛、阿斯匹林、前列腺素等。③皮质类固醇激素适用于严重病例如二度晒伤。
⒉ 局部治疗  旨在消炎、止痒及抗菌。①氯磺水杨酸为润渍剂以减少脱水。②外搽2.5%消炎痛溶液(纯乙烯醇、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其比例为19∶19∶12)。③芦荟凝胶于日晒后数小时内用。④1%~2%喹咛霜外用。⑤湿敷用于大疱、渗出多时,常用复方硫酸铝等。
【预防与调摄】
⒈光照季节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使皮肤产生黑色素,以增强对日晒的耐受性。
⒉避免过度暴晒,外出时注意遮阳防护,如戴凉帽、草帽、手套等。
⒊外用避光剂,如15%氧化软膏、5%二氧化钛软膏、5%对氨基苯甲酸(PABA)乳剂或酊剂等。
(张莉)

第二节 多形日光疹

多形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ion)发生在光暴露部位。其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反复发作的光感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风毒肿”。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禀赋不耐,腠理不密,热入营血,加之阳热光毒外袭,两阳相搏伤及肌肤脉络而成红斑、丘疹、斑块,灼痒。热盛阳络气化不利则肿,热毒结聚则化腐溃烂。
西医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光变态反应。致病光谱为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20nm),发病与季节有明显关系,部分有家族光敏史。
【临床表现】
(一)皮损特点 
为多形性,常以一型为主。根据皮疹主要形态,一般分为斑块型、多形红斑型、湿疹型、皮炎痒疹型。
⒈ 斑块型 损害为红色或暗红色汽状或稍隆起的浸润性斑块,约2~5分硬币大小,严重而长久者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异包症改变。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自觉剧痒。本型多见。
⒉ 多形红斑型 损害为大小不等境介清楚的红色、暗红色水肿性班丘疹,似彩红样,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本型亦多见.
⒊ 湿疹型 局部水肿明显,其表面可见密集的丘疹、水疱、糜烂、结痂及脱屑,如湿疹样外观,自觉瘙痒。本型少见。
⒋ 皮炎痒疹型 损害为米粒、黄豆大丘疹,结节似痒疹,日久呈苔藓样变似神经性皮炎,自觉疼痛剧烈,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本型亦少见。
(二)好发部位 
好发于成年人面颊、鼻背、颈部、胸上部“V”形区、前臂、手背暴光区。
(三)经过 
病程慢性,与季节有明显的关系,大多数有春季发病,夏季加重,秋季减轻,冬季自愈的规律。www.med126.com来年又可复发。病程长短不一,经过慢性,可持续多年。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春夏季发病,日晒后在暴露部位起皮疹,诊断一般不难。本病应与湿疹、神经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一)湿疹 
皮疹呈多形性,发病与光线照射无明显关系,皮损不限于暴露部位。
(二)神经性皮炎 
发病与季节日光照射无明显关系,皮疹呈肤色,有神经官能性症状。
(三)多形红斑 
春秋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病程有自限性,2~4周内自然消退。
【辨证】
根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可分为:湿热瘀阻、风热挟湿、肝胆湿热、肝郁血瘀等证型。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湿热瘀阻型 多见于斑块型。治宜凉血活血。方药:凉血五花汤加减: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各9g,野菊花15g。瘙痒甚者,加苦参12g,白藓皮25g。每日1剂,分2~3次。
⒉ 风热挟湿型 多见于多形红斑型。治宜祛风、清热、燥湿。方药:荆防汤加减:荆芥穗、防风、僵蚕薄荷甘草浮萍各6g,牛蒡子、丹皮、生地、黄苓各9g,银花12g,蝉衣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⒊ 肝胆湿热型 多见于湿疹型。治宜清热除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生地黄30g,龙胆草木通当归、栀子各10g,泽泻、车前子(包)、柴胡各 15g,黄芩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⒋ 肝郁血瘀型 多见于痒症型,治宜舒肝活血。方药:丹栀消遥散合四物汤:丹皮、云苓各15g,栀子、柴胡、白术白芍桃仁芍药、红花、当归各10g,川芎9g,地黄12g,薄荷(后下)、生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⒌ 中药外用 蒲公英野菊花各50g,黄连、黄柏各30g。水煎后冷敷,用于湿疹型。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口服①抗组织胺剂,如赛康啶、扑尔敏、息斯敏、酮替酚。②抗症药物,如氯喹。③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地松、地塞米松,用于重症病例。④酞胺派啶酮(反应停)。⑤对氨基苯甲酸(PABA)。⑥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2、C及菸酰胺。
⒉ 局部治疗 遮光、止痒及消炎。①遮光剂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钛软膏,5%~10对氨基苯甲酸(PABA)乳剂。②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去炎松、皮康霜、艾洛松等,可缓解瘙痒,不可常用。
【预防与调摄】
避光为主,以降低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提高机体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⒈避免午间阳光,上午9时至下午4时,外出时必须戴遮阳帽、手套。
⒉外涂防晒霜及遮光剂。
⒊经常户外活动(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接受小剂量紫外线照射,逐步提高机体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张 莉)
第三节 夏令皮炎

夏令皮炎(summer dermatitis)是在炎热夏季(常在6~8月)发生的一种时令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中医“暑病”范畴。与《证治要诀》中“暑风”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酷暑挟湿为本病主因,暑热湿阻,蕴蒸肌肤而成本病。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气温过高,湿度增大,空气粉尘及污染物对皮肤刺激所致。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是以大片红斑、丘疹和细小斑丘疹为主,伴抓痕、血痂、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或毛囊性丘疹、结节、糜烂,自觉瘙痒。
⒉好发于四肢伸侧与躯干,对称分布。
⒊炎热暑期易发病(6~8月),成人多见。病程较短,气温下降时症状减轻或自行缓解。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夏季气温高时易发病及皮损特点易诊断。本病须与痱子、急性湿疹相鉴别。
(一)痱子 
儿童常见,好发头面、躯干及皱褶部位,皮损为针头大小红色或白色丘疱疹。
(二)急性湿疹 
好发于四肢屈侧,糜烂渗出为主,气候缓解后不能缓解,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辨证】
暑热挟湿证:见红斑、班丘疹、丘疹及丘疱疹,伴剧烈瘙痒,严重时有烦躁、胸闷、夜寐不宁、纳差、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暑热挟湿证型 治宜清暑化湿。方药:清暑化湿汤加减:生苡仁、白藓皮各30g,黄芩、地骨皮、白蒺藜各15 g,鲜藿佩、青蒿、白扁豆、赤豆皮各10g,香薷6g。烦躁、夜寐不宁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g(先煎),皮色红加丹皮15g,黄连10g;毛囊炎等继发感染时加银花、蒲公英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⒉ 中成药 二妙丸、苦参丸、龙胆泻肝丸等。
(二)西药治疗
⒈ 全身治疗 口服:①维生素C。②抗组胺剂如息斯敏、西替利嗪、扑尔敏。③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
⒉ 局部治疗 外用:①炉甘石洗剂以收敛、止痒,用后1小时内清洗。②复方樟脑薄荷醑。③皮质类固醇霜。
【预防与调摄】
⒈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干燥。
⒉勤用温的清水洗浴,忌用肥皂等碱性刺激物品。
⒊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张 莉)

第四节 痱子

痱子(miliaria)也称汗疹。是高温潮湿环境中,出汗这多引起的水疱和血疱疹性损害。本病中医亦“痱子”,又称“痱毒”。
【病因病机】
中医历代医学家均认为本病病因为夏日暑热、湿邪壅滞,病机为暑热薰蒸,湿热阻闭毛窍,汗出不畅,瘀积腠理所致。经搔抓染毒,毒邪侵肤而成痱。
西医认为:在炎夏或湿热的环境里,汗液大量分泌,不能及时地从体表挥发致使汗管口角质浸渍,肿胀堵塞汗孔,汗液排出困难,淤积的汗液使汗管在不同水平上发生扩张或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炎症。此外,夏季湿热环境下,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明显增多产生的毒素亦会加重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根据汗管堵塞及汗液溢出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一)白痱
又称晶形粟粒疹,汗管堵塞部位最为浅表。汗液不能排出逸入角质下所致。皮损为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半透明小水疱,疱壁薄而易破,疱液清,疱周围无红晕。多于1~2日内吸收。多见于长期卧床,过度衰弱,伴高热大量出汗的患者。好发于颈、胸、腰、腹部。
(二)红痱
又称红色粟粒疹,最为常见。汗管堵塞发生在表皮螺旋形的汗管内。汗液逸入表皮内所致。损害为多数针帽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常成批发生在躯干部,尤其皱襞处如腋窝、乳下、婴幼儿头面及臀部等。自觉轻度烧灼及刺痒感。
(三)脓痱 
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其主要发生在皱襞处。脓疱细菌培养常为非致病性球菌。
(四)深痱
即痱毒,汗管堵塞部位较深,在真皮内垂直走行的导管,汗液淤滞可造成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出周围组织,损害为多数炎性丘疹。本型多见于热带,反复发作,因全身汗腺导管堵塞,出汗减少或无汗,故可伴有中暑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气促、眩晕、脉搏加快乃至虚脱等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在夏季或高温湿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头面部、躯干部出现小丘疹或小丘疱疹,急性发作,无自觉症状,本病诊断不难。其须与夏令皮炎相鉴别,两者从分布、部位到皮损形成等方面均不同。
【辨证】
(一)湿盛证(白痱) 
证见皮肤色白明亮小水疱,针头大小,无红晕,散在或密集,无明显自觉症状。舌红或正常,苔腻,脉濡。
(二)热盛证(红痱) 
证见一致性针尖大丘疹水疱,周围红晕,伴刺痒燃烧热或继发暑疖时红热痒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三)热毒症(脓痱或深痱) 
证见红色丘疹、水疱或脓疱。伴身热口渴、头痛目眩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湿盛证(白痱) 症状轻微,无需内治。
⒉热盛证(红痱) 治宜清热解暑化湿。方药:清暑渴加减:银花30g,丹皮、白藓皮、车前子各15g,连翘、淡竹叶、泽泻、赤芍、花粉、藿香、绿豆衣、六一散(包)各10g。伴暑疖疼痛加重加黄芩10g,紫花地丁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亦可服连翘败毒丸
⒊ 热毒证(脓痱或深痱) 治宜清热解毒,解暑利湿。方药:五味消毒饮清暑益气汤加减:银花30g,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各15g,连翘、佩兰、青蒿、大豆黄衣、绿豆衣、六一散各10g,薄荷6g(后下)。口渴加石斛10g;身热加生石膏30g;嗜睡乏力伴眩晕加西洋参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亦可服大神丸、连翘败毒丸。
⒋ 外治 可用鸡苏散(六一散加冰片)、消痱散(冰气、薄荷、滑石)、5%明矾水等。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口服维生素B1、谷维素以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⒉ 局部治疗 以清凉、收敛、止痒为主。一般先用温水洗净擦干后,外用痱子粉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脓痱可外用5%硫磺炉甘石洗剂或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
【预防及调摄】
⒈伏暑季节室内通风降温。
⒉着衣宽大,吸收性好,并勤换洗。
⒊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洗浴揩干后扑痱子粉。
⒋忌搔抓及重擦搓,以防继发感染。
(张 莉)

第五节 冻疮

冻疮(pernio)是由人体受寒邪侵袭,气血瘀滞引起的皮肤损伤。一般在气温10℃以下的湿冷环境中易发生,至春季气候转暖后自愈,但入冬后又易再发。中医亦称本病为“冻疮”或“冻烂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为寒邪外袭或素体虚弱,阳气不达四末,寒凝肌肤,经脉阻隔使气血瘀滞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为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引起局部水肿、水疱形成乃至组织坏死。潮湿能加速体表散热,故冬季湿度大的地区,冻疮发生率比干燥地区为高。此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肢体血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等均为冻疮的诱因。冷性多形红斑可能与血中冷球蛋白、冷凝素或循环复合物增多有关。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为初起损害为局限性红斑或暗红带紫色肿块,触之冷冻,有痒感。受热后更剧。重者肿胀加剧,表面可发生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自觉麻胀、疼痛。愈合后色素沉着或遗留萎缩性疤痕。另外,亦有多形红斑皮损者。
⒉好发于妇女、儿童及老人的四肢循环不良处,如手足部、面颊、耳廓部等。
⒊病程慢性,天暖后可自愈。多于次年冬季复发。
临床分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皮肤从白变成红色,出现明显的红肿,自觉疼痛或作痒。
Ⅱ度(水疱性冻疮):早期有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Ⅲ度(坏死性冻疮):轻者在伤后3~7天出现水疱,可延及整个肢体或全身,活动受限制,病变部位呈紫黑色,周围水肿,并有明显疼痛。重者肌肉、骨骼均有冻伤,呈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机能完全丧失。2~3周后,出现冻伤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如有染毒腐溃,可呈现湿性坏疽。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好发于足,每年冬季发病,本病诊断不难。须与多形红斑相鉴别。后者春秋季发病,有前驱症状,急性经过,2~3周可愈。
【辨证】
(一)寒凝血瘀 
重证为四肢不温,局部麻木冷痛,进而灼热刺痒或疼痛,遇热更重。皮损紫红漫肿或水疱血疱,或坏疽黑痂。舌质淡,脉细。
(二)气虚血瘀 
主证为素体阳虚,形寒肢冷,畏寒神倦。受寒邪外侵后,更是肢末厥冷、麻木疼痛,皮损紫暗干塌或溃烂流液,久不收口。舌暗淡,脉细。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鸡血藤30g,当归、丹参、赤白芍各15g,黄芪20g,桂枝、红花、透骨草各10g,生姜皮6g,细辛3g。痛重加乳香没药各10g,坏死黑痂时加桃仁、皂刺各10g,紫花地丁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⒉ 气虚血瘀 治宜益气活血,温经散寒。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黄芪、鸡血藤各30g,丹参25g,鹿角霜20g,党参茯苓、当归、苏木王不留行各10g。痛甚加乳香、没药10g;溃烂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
⒊ 其它 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口服复方丹参液。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血管扩张剂以解除血管痉挛,促进未梢血液循环如烟酸、烟酸肌醇脂、芦丁片、硝苯吡啶片、654-II针等。②维生素E、C、K、AD等。③抗生素类。
⒉ 局部治疗 以消炎、消肿,促进血循环为主。①I度冻疮无水疱糜烂时可用促进血循环药物如10%樟脑酊、辣椒酊或辣椒煎水外洗。②II度冻疮水疱未破时可用10%樟脑软膏、辣椒软膏或维生素下软膏。③III度冻疮无感染性的溃疡可用5%硼酸软膏、猪油蜂蜜软膏。继发感染时用0.1%雷夫努尔液连续性湿敷,干燥后外用雷夫奴尔糊膏或软膏。
⒊ 物理治疗 紫外线、氦氖激光照射,还可用PC-10型医学考研网TDP治疗机治疗,B99-/ZK多功能治疗机局部照射。
【预防与调摄】
⒈加强体育活动,尤其是耐寒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局部和全身干燥和保暖,手套、鞋袜不易过紧。
⒉保护局部清洁,避免碰伤;忌搔抓。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和热水烫洗。
(张 莉)

第六节 鸡眼胼胝

鸡眼(clavus)与胼胝(callus)是由于长期摩擦受压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其好发于手掌足跖。中医称前者为“鸡眼”或“内刺”。称后者为“胼胝”或“脚垫”。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穿尖鞋或足骨畸形,经长久站立或行走,使局部摩擦、挤压、气血运行受阻,肌肤失养而成。
【临床表现】
(一)鸡眼 
皮损为绿豆至蚕豆大,表面光滑,与皮面平行或梢隆起。境界清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中心有倒圆椎状的角质栓,嵌入真皮,由于尖端压迫神经末梢,故行走时引起疼痛,压痛明显。鸡眼多见于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如趾内侧及趾背关节处。
(二)胼胝 
损害为腊黄色扁平或梢微隆起的局限性角质肥厚性斑块。质硬而梢透时,边界不清,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好发于掌跖,常对称发生。一般无自觉症状,严重时可有压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在掌跖呈角质增生性损害不难诊断。鸡眼与胼胝的鉴别点主要是:鸡眼为倒圆椎形角质增生,行走时疼痛明显;而胼胝为扁平的角质增生,范围较大,一般无疼痛。但鸡眼、胼胝须与跖相鉴别。后者可散发在足跖各处,不限于受压处,可多发,损害为黄豆大的表面角质增生,用刀削去角质层后,可见自真皮乳头血管渗出的血细胞凝成小黑点的角质软蕊。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一般不需内用药治疗。
⒉ 局部治疗:①中药鸭胆子或鲜半夏捣烂局部贴敷。用药前将胶布剪一同鸡眼大小一致的圆孔贴在其表面,保护皮肤,将药敷在皮损处,再盖上一胶布固定。5天换药1次。②骨碎补30g(研细),加热蜂蜡60g溶化骨碎补,拌成膏,用法同上。
(二)西医治疗
局部治疗:①鸡眼:市售鸡眼膏,先用热水浸泡患处,使角质增厚处变软,削去中心角栓表层,将鸡眼膏敷在中心角栓处。每周换药1次,每次换药前去除软化的角质直到损害脱落。另外,可削去患者中心角质栓表层及周围角质层,再用纹氏钳挟住角栓底部慢慢摇动,直至把角栓拔出为止,是一有效方法。治疗时不需局麻,亦不出血。②胼胝厚者可用热水浸泡后,用刀削去或用角质剥脱剂如10%水杨酸、3%维甲酸软膏等涂搽。发生在足跖部的胼胝,可在鞋底放一较厚的毡垫,且在相当于胼胝的位置挖一个洞,或在鞋内放一海绵垫,以减缓局部的压迫,使症状缓解。
【预防与调摄】
关键是去除摩擦、压迫及足畸形等病因,因此要减少摩擦挤压,纠正足畸形,穿合适的软底鞋或用海绵垫等减轻压迫,可使鸡眼、胼胝逐渐自愈。如为平足应穿矫形鞋。
(张莉)

第七节 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rhagadia manus at pedis)是指手足部皮肤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干燥与裂口性损害。中医称此为“皲裂疮”或“干裂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因:①肌肤骤受风寒燥冷侵袭,导致血脉阻滞,肌肤失于濡养而生燥致裂。②素体血虚津亏之人不耐燥寒,而致肌肤枯裂。③肌肤受水湿浸渍,或摩擦日久;化学、生物等外邪刺激,致使肌肤不能耐受燥寒而枯槁变脆。
西医认为:手足皮肤尤其是掌跖角层较厚,无皮脂腺,冬季汗液分泌少,角层内含水量减少,因而皮肤容易干燥;再加各种机械性、物理性摩擦和刺激,酸碱、有机溶媒的脱脂作用等使角质层增厚。当局部活动或牵拉力较大时,即可引起皮肤皲裂。老年人、鱼鳞病、掌跖角化症、角化性足癣等患者亦多发生手足皲裂。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为皮肤干燥粗糙,角化肥厚,见长短、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裂隙。活动时牵拉常导致裂隙增大或渗血。深者常有疼痛。继发感染时伴有淋巴管炎或附近淋巴结肿痛。
⒉好发于手掌、指腹尖、足跟及足跖外侧缘等部位。
⒊病程缠绵,多在春未时自愈,到冬季手足皮肤干躁、粗糙、肥厚,易发生皲裂。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特点,本病不难诊断。其须与手足癣、鱼鳞病、掌跖角化症相鉴别。
(一)手足癣 
原发损害为丘疹、水疱。常年皲裂伴甲癣手癣常局限于一侧掌部,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
(二)鱼鳞病 
自幼发病,常波及四肢伸侧,伴干燥性鱼鳞状鳞屑。
(三)掌跖角化症 
婴儿期即发病。有家族遗传史,常年发病。
【辨证】
证见皮肤干燥,掌跖角化过度,增厚,皲裂疼痛,出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缓涩。辨证属于血虚风燥,气血瘀滞,肌肤失养。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轻者无需内治。重者治宜调和气血,养血润肤。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何首乌刺蒺藜各15g ,生地、黄精各12g,白芍、川芎、甘草各9g,荆芥、防风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
⒉ 中成药可用润肤丸、养血荣筋丸及人参养荣丸等。
⒊ 外治 可用三油合剂(由大枫子油、蛋黄油、甘草油混合而成)。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口服①维生素A、E和AD丸。②维胺脂胶丸等。
⒉ 局部治疗 以润泽皮肤、软化角质、减少疼痛为主。①对轻度皲裂可外用10%~20%尿素软膏或1%尿囊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②对重度皲裂,如角质厚时可用热水浸泡,然后用刀片将角层削薄,外搽上述外用药。亦可用愈烈膏或胶布贴在裂口处使之愈合。
【预防与调摄】
⒈预防为主。治疗原发病如手足癣、湿疹等。
⒉保持手足清洁。冬季温热水浸泡手足,随后外涂润性油脂。
⒊勿用碱性强的肥皂,以用中性肥皂为好,避免接触脱脂性有机溶媒,一旦接触应即刻清洗并涂润肤霜。
⒋因职业因素而引起的皲裂,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手足受到有害的物理、化学性刺激。

第八节 褶烂

褶烂又名间擦疹(intertrigo),是指发生在皱襞部位的以红斑、糜烂为特点的急性浅表性炎症。中医称此为“汗淅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因湿热所致,因体胖汗沤,尿湮或经带浸渍,久不洗浴,以致皮肤淹淅而烂成疮。
西医认为:本病因是因皮肤皱襞处互相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皮炎。
【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 损害为局部潮红、充血。因皮肤皱襞互相摩擦,致表皮湿润糜烂、渗液。继发感染时有浓性分泌物。可伴臭味,亦可继发念球菌感染。
⒉好发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腹部、臀沟、乳房下及四肢关节屈侧等皱襞处。
⒊常发于湿热季节,好发于婴儿和体胖成人。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湿热季节发病,在皱襞部位出现红斑、糜烂等特点,本病易于诊断。本病应与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念珠菌性间擦红斑、股癣相鉴别。
(一)急性湿疹 
原因不明,部位不定,皮疹多形,境界不清,渗出明显,瘙痒剧烈,易于复发,迁延不愈。
(二)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多见于露出部位,常有大疱,炎症明显。
(三)念球菌性间擦红斑 
初为一小疱,迅速变为脓疱,糜烂,表面无明显渗出,可向周围扩大,有炎性丘疹及环状脱屑,呈鲜红色。
(四)股癣 
腹股沟等处可见环形或同心圆形红斑,边缘炎症明显。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般不需内治。
⒈ 皮肤发红,可先用马齿苋水剂洗净患部,外扑新三妙散。
⒉ 若渍烂渗出明显者,可用马齿苋液连续冷湿敷,外用褚湿散(加甘草油调成糊状)。
(二)西医治疗
一般不需内服药。
外用药:红斑期外扑粉(氧化锌滑石粉、10%硼酸滑石粉等);糜烂,有少量渗出时,可外用40%氧化锌油;渗出明显时可用3%硼酸液湿敷;伴继发感染时可用0.1%雷夫努尔液湿敷。待干燥结痂后外用氧化锌糊或雷夫努尔液湿敷。若念球菌感染可外用克霉唑霜、皮康霜等。
【预防与调摄】
皮肤皱襞处经常清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或扑以粉剂,减少汗液浸渍和摩擦。
(张 莉)

第九节 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radiodermatitis)是由各种电离幅射包括X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皮肤粘膜而引起的炎症性损害。
【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尚不明确。
西医认为:本病多见于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或接受放射治疗 病人。其常见原因为放射工作者防护不严,短期内接受放射线剂量过大或长期累积量过多等,引起皮肤、粘膜损害。损害发生的迟早及损害轻重与放射线的性质、剂量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临床表现】
(一)急性放射性皮炎 
其常因短期内接受大剂量放射线所致。潜伏期为数日。
⒈ 局部特点 根据皮损形态分为三度。
一度:以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红斑、水肿为主。伴有烧灼及瘙痒感。1月后出现脱屑及色素沉着。
二度:局部明显的红斑、水肿,伴水疱、糜烂、结痂。自觉烧灼感和疼痛。约1~3个月痊愈。愈后留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或永久性脱毛及皮脂腺汗腺功能障碍。
三度:局部红肿显著,并很快出现组织坏死,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深者可达皮下、肌肉,甚至达骨组织。自觉疼痛。常持续多年不愈。若痊愈后则形成萎缩性疤痕,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毛发永久性脱落及毛细血管扩张。在溃疡和瘢痕处可发生癌变。
⒉ 全身症状 轻度不一。可有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出血等。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放射性皮炎 
多系长期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引起,亦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潜伏期数月、数年不等。局部皮肤干燥萎缩,腺体功能减退,毛发脱失,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沉着,指甲色暗、变脆、纵嵴、脱落为主。日久可形成顽固性溃疡或皮肤癌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有放射线接触史,损害发生在放射线接触部位及其特点,本病容易诊断。
【辨证】
慢性皮炎时证见头痛,头晕眼花,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皮肤干燥,毛发消失,溃疡顽固不愈。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辨证为气血两虚证。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内治 治宜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味减:熟地15g,当归、白术各10g,白芍、人参、茯苓各8g,川芎、干草各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或用十全大补汤:熟地、黄芪各15g,白术、当归、川芎各10g,人参、茯苓、白芍各8g,肉桂6g,甘草、川芎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或服用十全大补丸
⒉ 外治 糜烂、溃疡时可用2%~3%甘草水或地榆煎液湿敷。干燥时可用鲜首乌藤糊,33%蜂蜜鱼肝油软膏外用。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①炎症明显时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②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③白细胞下降明显或出血时给予输血、白蛋白等支持疗法。④溃疡疼痛时服镇痛剂。
⒉ 局部治疗 ①急性一度:外用10%硼酸滑石粉、炉甘石洗剂等。②二、三度皮损糜烂时,可用醋酸铝溶液或3%硼酸液湿敷。继发性感染用0.1%雷夫努尔液湿敷,待干燥后外用40%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剂。无渗出时可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如皮康王、皮康霜等。③溃疡性皮损可用维生素B12溶液(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B120.5g×50支),或用溶菌酶液(生理盐水、鸡蛋清按比例配置),或复方硫酸铜液稀释10倍,连续性湿敷。④慢性皮炎时,外用复方维生素B12霜(维生素B121mg,鱼肝油100g,基质霜适量)。⑤癌前期角化性皮损外用2%5-氟脲嘧啶软膏。⑥物理治疗:对顽固性溃疡行氦氖激光照射。
【预防调摄】
⒈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能用其他方法治疗的疾病最好不同放射治疗。
⒉严格掌握治疗剂量,密切观察治疗变化,如发现皮炎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定期进行追踪。
⒊严格执行放射工作的操作规程,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定期体检,发现有病变者,应及时避免再接受放射线。

 

相关文章
 药理学(专科)授课教案:解热镇痛药教案
 妇产科学电子教案: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
 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头部的评估
 护理学基础参考文献:
 内科学作业习题:第六章 动脉硬粥样硬化和冠
 病理学授课教案:第四章 炎 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