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学子:【推荐】十年一剑中医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1:56 编辑 www.med126.com/Article/

十年一剑中医路1

系统疗法是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书中曾提到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在各论中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时,也把传统辨证施治和系统疗法对应并列。有的读者来信说,系统疗法执简驭繁,疗效可靠,可以取代辨证施治。系统疗法与辨证施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先说辨证施治。撇开辞书和教材的定义,辨证就是分析疾病,施治就是治疗疾病。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必然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故又称辨证论治。宽泛地说: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治疗疾病,皆可称为辨证施治。把辨证施治概念化、模式化,不利于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发展。辨证施治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自从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历代都有发展。至明清时代出现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有些论著并不以辨证施治标榜。后人均将其纳入辨证施治系统。例如《医林改错》,认为以前的理论方法都是错的,凡病皆有瘀血,应活血化瘀,自创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其言论虽偏激,但验之临床,用之得当确有良效。近代人已把其理论和方法纳入辨证施治系统。现在,辨证施治内容没有重大发展,形式却逐步固定下来,笔者称这种形式为分型辨治。即把某一疾病,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分成若干类型,符合某型,即按该型遣方用药。这种形式,可综合应用前人的理论、方法、经验,但本身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其条块分割的方式方法,不易全面准确地反应疾病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之间内在联系,因而临床中,有时不能准确决断,或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使疗效大打折扣。拙著中提到的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指这种分型辨治。当然,分型辨治是现在中医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其优点,不能全面否定,只是有待改进。笔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各种辨证施治的营养,并尽力克服其局限与不足,创了疾病的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总的看,其仍属辨证施治体系,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可从两方面说明。第一,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孕育而成。我前半生一直用传统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80年代初期,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各种疾病,方法简便,疗效好,由此逐步扩大治疗范围,融入众多方剂,不断总结,深入思考,形成了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在其形成过程中仍时时处处应用传统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如少阴是关键,表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风寒,上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中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湿困,下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水停,血分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等等,这些重要命题的确立,无不借助前人的理论,当然需要透过复杂的表象,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本质。小柴胡汤桂枝汤、枳实白桂枝汤、平胃散五苓散等,更是前人创立现在仍普遍使用的方剂。第二,解决疾病的个性,还要应用传统辨证施治。系统疗法既重视疾病的共性,也重视疾病的个性,即在调整整体功能的同时,对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如何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特点,是强项。系统疗法应吸收其经验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有人把系统疗法概括为整体辨证+传统辨证,我觉得基本是准确的。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的发展。也可从两方面说明。第一,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拙著认为,各种不同的疾病都具有共同的整体性,其各部位各层次的病理特征基本是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调整整体功能并重点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且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易于操作,疗效好,副作用少。当然,它现在并不完美无缺,还要继续棎索。但与传统辨证施治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必将开阔人们的视野,活跃人们的思想,丰富了治疗手段,对中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二,认识上的更新。八纲辨证的兴起,把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些对立现象绝对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错杂者只是特例。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则认为这些现象是对立统一的,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存在,都是疾病表现的不同侧面。这就使认识得以拓展和深化,更符合辨证法。另外,中医界一直流传的一些说法,如阴虚忌桂、酒家忌桂、血证忌桂、柴胡劫肝阴、燥湿伤阴、利水伤阴、胎前禁利小便等等,在系统疗法的实践中被突破,这必然使人从众多认识领域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十八反一直是中医用药的禁区,根据临床需要,瓜蒌附子同用,甘草海藻同用,未见不良反应、疗效不错,这是否和系统疗法组方用药有关,有待研究证实。继承和发展,是学术得以延续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没有继承,空谈发展,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水,空中楼阁;只谈继承,不思发展,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将停滞不前,逐步被边缘化,最终走向衰亡。当前中医两种威胁同时存在,而以后一种更为严重。拙著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作了初步探索,远不够成熟。希望同道将其作为阶梯,踏着它继续攀登!
附:病例
1.
××,女,72岁,19804月初诊。于半月前发热呕吐、不食,经两家医院治疗不见好转,日见危殆(诊断及治疗不详)。家人已不抱希望,准备后事,医院恐有不测,也劝其转院。出院时途经笔者诊所,忽有人提议,找中医看看,也许能治,于是抬入诊所。见消瘦、疲乏,不能站立,但神志清醒。诉发热上午轻,下午重,口苦,恶心,呕吐,不能吃饭,无腹痛,尿黄,大便正常。脉弦数,舌苔黄腻。脉证合参,显系少阴病,予小柴胡汤:柴胡15g  黄芩12g  觉参12g  法夏12g  甘草12g  大枣12g  生引。服药2剂,热退,呕吐止,能少量进食。后以小柴胡汤加减调理,约10天康复,至今健在。按:此是回忆病例。此例救治成功,结合之前的成功病例,使笔者更加重视对小柴胡汤的应用、研究和思考,逐渐形成了疾病的整体观和系统疗法。
2.
××,女,34岁,19795月初诊。诉下腹胀3月余,久治不愈,慕名远道前来求治。询之,饮食、二便、月经基本正常。前人认为胀多属气滞,投加味乌药散,胀不减。后改投逍遥散调胃承气汤等,皆不效。最后不得不向患者致歉,患者则怏怏而归。按:这一回忆病例是失败病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成功使人获得信心,失败则使人发愤求索。正是这类失败病例,促使我不断探索,这也是整体和系统疗法形成的动力。
3.
×,女,20岁,2005318初诊。下腹胀半年,数次B超、彩超检查,未现实质性病变,用西药、中成药等治疗不见效。饮食正常,小便微黄,大便正常,月经如期,色暗,平时有少量黄色白带,脉弦,舌质正常,苔根黄。此为整体功能紊乱兼有郁热。应系统治疗,兼清郁热。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柴胡12g  桂枝16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当归10g  栀子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腹胀大减,又服2剂,腹胀消失。按:前人认为腹胀多属气滞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腹胀是患者的自觉症状,除部分属器质性病变,多数属功能性疾患。是因整体功能紊乱兼内有郁热引起。调整体功能兼清郁热,可很快缓解。

2005
8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1:57 编辑 www.med126.com/zhuyuan/


十年一剑中医路2




应用全息汤要注意加减一些读者来电话或来信,询问如何用全息汤治疗某疾病,为什么对某疾病疗效不够理想,为什么个别人出现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问题的实质都是全息汤的加减问题。全息汤是简称,书中的命名是全息汤基础方,意思是它是个基础,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加减。总论和各论中提到一些加减方法,但有些强调不够。现就读者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简述如下:
1.
加当归、栀子。用当归、栀子的常用方剂有加味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对此类病以前多称为肝郁化火或肝经湿热。笔者以为,前人说法尚不能概括临床各种病理现象,故笔者以郁热称之。该郁热弥漫三焦,外达肌肤,深入血分。临床表现为:五心烦热、手足热、口苦、苔黄、腹胀、尿黄、各种出血、妇女经色紫暗、白带色黄、阴痒等。凡有见上述症状之一,皆可加入当归、栀子各10g有的读者反应,患者服全息汤后上火面红,此为郁热上攻使然;有的反应治肺气肿,服后现咳血,此为郁热动血;有的反应用于治失眠虽加龙杜、枣仁汤效果仍不理想,此为郁热扰心所致。估计加入当归、栀子后则可改观。疾病所致郁热,临床极为常见。不加入当归、栀子轻则疗效不佳,重则出现副作用,望读者注意。加入当归、栀子对肠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腹泻者可止,不爽者可使通畅。对妇女月经周期也有双向调节作用,先期者可后延至正常,过期者可提前至正常。有些患者,或风寒较重,或素有血虚,舌质不现暗红,只要苔根黄,即可定为郁热。少数疾病初起患者,虽口苦明显,但苔现灰暗,不见黄色,也可定为郁热。
2.
加减法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任何学术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充满生机与活力,否则极易僵化。系统疗亦应如此。笔者虽至暮年,临床中仍时有一些新的经验和体会,觉得已经成熟,则写出公诸于世。例如对加入当归、栀子的应用和思考,此书中有明显改进。下一临床病例,其加减方法也和书中有所不同。有的读者反馈,全息汤加土茯苓治腹泻特好,等等。我想,随着众多同志的参与实践,其加减方法,甚至整个系统疗法,也许将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景象。附:病例
1.
心绞痛。李××,男,50岁。冠心病多年,近2年现心绞痛,发作愈来愈频繁,症状愈来愈加重。发作时疼痛剧烈,状如锥刺,服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尚不能完全缓解,特来请中医治疗。胸痛剧烈,尤以左侧为重,兼有胸闷、心悸、疲乏无力等,但均不重,饮食二便尚可。脉弦,舌质暗,两边紫,苔黄腻。此为整体功能紊乱,上焦痰瘀阻滞兼有郁热。如此病情,以前未曾经历,故应变通应之。调整整体功能兼活血化瘀清热。全息汤基础方加丹参红花乳没、当归、栀子。柴胡12g  桂枝10g  赤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  10g  当归10g  栀子10g  丹参12g  红花10g  乳没各10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疼痛明显缓解,又服4剂,完全缓解。按:此例在整体功能紊乱的基础上两个鲜明的病理特点,一为瘀,一为热。瘀则阻滞不通,热则体内蒸腾,故疼痛剧烈。除常规加减法外,加入当归、栀子、乳香没药,清热化瘀止痛,效果不错,可资参考。
2.
胃热,纳差(胃炎)××,男,64岁。自觉胃热纳差3年,查为浅表性胃炎。一年多前曾在笔者处就诊,以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三仙治之,服药2剂,效果不明显,于是转往别处就诊。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治疗。输水,服药,效果均不明显。辗转又回到笔者处。诉自觉胃灼热,微胀,不痛,食欲差。大便正常,小便微黄,便前腹痛,大便稀,睡眠不实,多梦。脉弦,苔薄黄。自觉胃部灼热是胃炎等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一般加当归、栀子,胃酸者合左金丸,咽干苔燥者合养阴清肺汤多可取效,此例无效,则加减法必须变通。以前曾以黄连汤治胸中有热急性胃炎,但慢性胃炎没有用过,试投。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当归10g  栀子10g  黄连10g  法夏10g  党参10g  干姜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觉热减轻,胀亦减,纳稍增。患者反映,这是2年来服药最见效的一次。效不更方,又连服6剂,基本缓解。按:黄连汤是半夏泻心汤的变方,除黄连外,桂枝、干姜都是热药,取辛散、温通、苦降之意。故不必听病人说热,就完全给清热消炎药。
2005
9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1:58 编辑 www.med126.com/Article/


十年一剑中医路3



寒热对立统一

薛掁声最近有些读者来信说,《十年一剑全息汤》中明确提出寒热对立统一思想,这与以前医书上的说法不同。书中论断明确,临床应用也有效,可惜阐释不多,能否作更详细深入的解释?应读者要求,答复于下。中医向来重视寒热问题,几乎所有医学著作都有涉及。著名的《伤寒论》和《温热论》更以寒热分别放在书名的中心位置和论述的重点。八纲辨证则把寒热作为两纲。如何正确认识寒热,是摆在现代中医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医所说的寒热包括以下内容:1.致病因素。外感六yin有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与火即为寒与热。2.病人自觉症状。病人自觉全身或某些局部发冷或发热。是问诊十问中的首问,也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参考。3.八纲辨证中的两纲。认为是疾病的性质,不是寒,就是热。寒证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苍白,蜷卧喜静,冷痛喜温、痰、涕、涎液澄澈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浅淡或青紫,舌苔白滑,脉紧或迟等。热证表现:发热或恶热,手足温,口渴,面赤或颧红,烦躁不宁,小便黄短,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数等。此外,还有寒热错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里寒表热)、寒热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寒热真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各种变证。下面主要讨论八纲辨证中寒热部分。临床初步观察,的确有些疾病表现以寒为主,而另些疾病表现以热为主。但进一步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表现以寒为主的,也存在热的一面;表现以热为主的,也存在寒的一面。且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有如硬币的两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寒与热不是疾病的性质,而是疾病表现的两个不同侧面。且两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存于疾病的全过程。为什么寒热是对立统一的呢?所谓寒,一般是指机体功能减退;所谓热,一般是指机体功能亢进。就疾病的共性分析,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故表现为表证有寒。同时,在病理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血循环受阻或充血,故血分证表现为血瘀血热。这就形成了风寒与血热的对立统一。从疾病的个性分析,风寒不只在于表证,也影响上焦、中焦、下焦;血瘀血热也往往不只存在于局部也影响全身;风寒与血热在矛盾与斗争中不断转化。这就形成了无数的排列组合,出现全身错综复杂的寒热表现。但不管如何复杂,寒热对立统一始终存在。顺便说一下疾病的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疾病中的寒热,因其对立统一和不确定性,用以表示疾病的性质是不准确的。那么疾病的性质是什么呢?就其共性说是整体功能紊乱,其个性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确定。寒热对立统一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来源于临床实践。在系统疗法的形成过程中,风寒与血热这对矛盾时时存在,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因之在组方中,同时用辛温的桂枝与凉血散血的生地、丹皮,问题则迎刃而解。问题解决了,则必须给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经过深入思考,就提出了寒热对立统一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中医完全可以运用。用以概括寒热现象,笔者认为是很合适的。其次是受《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用药的启发。寒热并投是伤寒用药特点之一,如麻黄石膏,桂枝与石膏、知母,桂枝与黄芩、黄连,干姜与黄芩、黄连,附子与黄芩、黄连、大黄,附子与黄芩、阿胶、生地等等,就连最基本的桂枝汤中的桂枝与芍药也是寒热并投。从这些用药特点看,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张仲景认识和治疗疾病,没有寒热绝对对立的思想,疾病的寒热表现是复杂的,当温则温,当清则清,故出现很多方剂寒热并投,可惜仲景这些思想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没有很好继承和发扬,也很难看到像《伤寒论》方剂这样经典方剂问世。笔者善用仲景方,自然更多一些思考,寒热对立统一思想无疑受其影响。寒热对立统一是新论断,是追根溯源,也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寒热对立统一思想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可以推动中医临床的发展创新。八纲辨证的辨寒热是临床医生必须时时面对的问题。而疾病的寒热表现极其复杂,辨证稍有疏失,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南辕北辙,出现不良反应。寒热对立统一思想的提出,医生则不必受此病属寒属热的困扰,只需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当温则温,当清则清,即使寒热并投,也不必大惊小怪。而且疗效会更好。寒热对立统一思想是在系统疗法中形成的,全息汤基础方中就是寒热并投,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其他治疗方法,可参考吸收,取得确实疗效,方可推广。第二,可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十分珍贵。如阴阳学说,其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无限可分等思想,即使在今天来看,在认识论领域也达到很高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并继承与发扬。但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内容。例如八纲辨证,把互相联系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孤立起来,对立起来,表面看有利于临床分析病情,突出主要矛盾,实际上使人形成绝对化、片面化的思维定势,从深层看,从长远看,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不利的。当然,八纲辨证对认识和分析疾病的个性,还是有用的,可继续使用并在使用中加以改造,使其带有明显形而上学色彩的思想方法,逐步变成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辨证法思想。寒热对立统一思想的提出,为此开了个头,希望更多同道参与讨论。附:病例
1.
自汗、恶寒、失眠。××,女,48岁,198842初诊。自汗淋漓,时时用手巾擦拭。但怕冷,虽天气已暖,仍穿冬衣,测体温,35以下,体温计不显示。严重失眠,一夜只能睡1~2小时,甚至彻夜不眠。身体略胖,面虚浮,脉弦,舌质正常,苔薄白。此因整体功能紊乱,兼表阳不固,虚热内扰心神。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温阳固表、清热安神。全息汤基础方加附子、龙牡合酸枣仁汤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篓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枣仁12g    知丹10g    川芎10g    附片10g    龙牡各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2剂。服药后,出汗减少,睡眠转安。要求去安神药。于处方中去枣仁、知母、川芎。服药后彻夜不眠,家人急来取上药补入。又服四剂,出汗止,体温正常,睡眠好转。
2.
足热。××,女17岁。200236初诊。两脚热半年余,睡觉时常两脚伸出被外以取凉,但冻久亦觉不适。查未见实质性疾病。曾服西药及中成药知柏地黄丸不效。近因月经不调前来就诊。诉月经提前10天,色暗,平时有少量白带,色黄。睡眠多梦。余无不适。脉两关弦,舌微红,苔薄黄。此整体功能紊乱,兼内有郁热。足热亦为郁热所致,和整体功能,特别是风寒郁表而经络阻滞有关。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清郁热。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龙牡。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萎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当归10g    栀子10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经色转红,多梦减少,足热明显减轻,又服2剂。后月经正常,足热未再发作。
3.
白带色黄。全身掣痛(宫颈炎,腰椎间盘突出)。××,女37岁。2003105初诊。流产后,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兼全身掣痛,状如抽筋。其他症状如胸闷,乏力多梦等都不重,饮食二便尚可。诊为宫颈炎。输水1周,不见好转,故请中医治疗。脉两关弦,舌暗红,苔薄黄。此为在整体功能紊乱的基础上,外有寒凝,内有郁热。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祛寒清热。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附子,龙牡。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篓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当归10g    栀子10g    附片10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栀子与附子同用此前未曾经历。且附子与瓜萎为十八反,为慎重,先开1剂。药后未见不良反应,全身掣痛明显减轻,黄色白带亦见少。原方又服1剂,全身掣痛已不明显,唯余腰腿痛,白带进一步减少。CT示腰椎间盘突出,上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杜仲牛膝,又服2剂,症状进一步好转。
4.
下腹冷痛(盆腔炎)。××,女,32岁,200223初诊。下腹冷痛半年余,痛连两侧,经期加重。月经后错3~7天,色暗,平时白带多,色黄,有异味。大便稀薄,便前腹痛加重。小便黄,尿频,小便时尿道不适。伴有心烦,乏力、多梦等轻微症状。诊为盆腔炎。曾输水、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中药保留灌肠等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脉弦,舌质暗,苔前白后黄。此为整体功能紊乱。重点为下焦气滞、血瘀、湿热、兼有风邪。冷即为风邪所致。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理气、活血、清热、散风。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川芎、川楝、元胡、栀子、防风车前子、龙牡。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2g    萎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当归10g    川芎10g    川楝10g    元胡10g    栀子10g    防风10g    车前子10g    龙牡各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冷痛减轻,其他症状亦有缓解。又服4剂,冷痛已不明显,其他症状进一步缓解。要求停药休息。嘱以后每次经期一定要服药,平时疼痛明显时适当服药。间断调理3月症状消失。
5.
四肢冷痛出汗、胸腹灼热(类风湿关节炎、咽炎、胃炎、更年期综合征)。××,女,48岁。200457初诊。自诉患以上各种疾病已有二年多,症状十分复杂。上下肢关节发冷,疼痛,出汗。口苦,咽干,恶心,反酸,胸部至腹部灼热。乏力,纳差,睡眠不实,情绪不安。月经先期,色暗,经期偏长,有少量白带,色黄。尿黄、便干。消瘦,面色苍白。脉弦细,舌淡,苔薄黄燥。此病整体功能紊乱明显,表有风寒阴虚,上、中、下三焦血分阴虚、痰、湿、热错综互见。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顾全身各处。全息汤基础方合养阴清肺汤、半夏厚朴汤、左金丸、丹栀逍遥散等加减。因病情复杂,且胸腹灼热明显,未敢贸然用附子,而合玉屏风散治肢冷痛出汗。服药2剂,内证略减,肢冷痛自汗毫无进展,不得不去玉屏散加附子。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篓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2g    丹皮10g    玄参10g    麦冬10g    大贝10g    薄荷10g    法夏10g    苏叶10g    黄连10g    吴萸5g    当归10g    栀子10g    附片10g    曲麦各12g    龙牡各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药后不仅肢冷痛汗出明显减轻。且胸腹灼热等症状也较未用附子前改善明显。证实对寒热严重对立的疾病,使用系统疗法,加减得当,热药不会加重热性症状。用以上方法加减调理,间断用药,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2005
4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06 编辑 www.med126.com


十年一剑中医路4



系统疗法能治疗阴虚吗?有读者提出疑问:全息汤基础方多辛温燥烈渗利之品,能用于阴虚证的治疗吗?读者提出的疑问和中医界的一些说法有关,如柴胡劫肝阴桂枝下咽,阴盛则毙燥湿伤阴利水伤阴等等,按照这些说法,柴胡、桂枝、平胃散、五苓散都不能治疗阴虚,而由这些方药组成的全息汤基础方自然也不能治疗阴虚。真的是如此吗?在解答问题之前,先谈谈什么是阴虚。一般认为,阴虚是指阴分不足、津血亏损的证候。常见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笔者认为,阴分不足、津血亏损确是阴虚的本质,但除口燥咽干、苔少或无苔或苔燥是阴虚的主要表现外,其余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等,涉全身功能,不只表现于阴虚患者,笔者以系统疗法按证加减,多可获效,故不能作为阴虚的典型症状。阴虚是怎样形成的呢?阴虚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血热,故有时合称阴虚血热。因血热持久,津血亏耗,而现阴分不足。血热是一种病理现象,它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和整体功能紊乱密切联系,包括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由于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抗争,或因体内功能紊乱而现卫外功能减退,则现风寒凝郁,营卫不和的表证。凝郁和不和则导致循环不畅,血行受阻,进而瘀而化热,则现血热。故风寒与血热表现相反,是对立的,但互为存在的条件,是对立统一的。上焦痰凝、中焦湿困、下焦水停也和血热密切联系。痰、湿、水都是体液变化而成的病理产物,血也属体液范畴,痰凝、湿困、水停必然阻滞气机。而致血行不畅,进而瘀而化热。现代医学观察证实,病变部位器官和组织,充血和水肿往往并存。在临床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慢性咽炎患者现咽干、舌燥、有的口渴,辨证应属阴虚。肉眼观察可见咽部暗红,常见滤泡增生。咽部暗红则属血瘀血热,而滤泡增生则属痰湿。阴虚、血热、痰湿共同存在。肺结核患者,因现潮热、盗汗、颧红、口干、苔少等,多辨证属阴虚。兼咯血者则属血热。现代医学观测则现肺部结核或渗液。结核或渗液则属中医痰湿范畴。阴虚、血热、痰湿也是共同存在。故阴虚与痰、湿、水,表面看是对立的,而实质上是互相联系共同存在,也是对立统一的。
燥湿伤阴利水伤阴的说法,反应中医学术界一些人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认为阴虚是津血不足,而痰、湿、水是体液的多余,是两种绝对对立的现象。而实际上,阴虚是生理性的不足,痰、湿、水是病理性多余,两者虽均和体液有关,但两者形态、性质、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且互为因果和存在的条件。例如洪水泛滥时,灾民往往缺乏饮用水,两者虽都是水,但形态、性质、作用是不同的。我们在临床中也会发现,一些晚期腹水患者,腹大如鼓,而舌赤无苔,口干思饮,水停与阴虚严重对立的现象并存。对立统一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善于用哲学思维的中医,要深入体会,并应用于观察、分析和处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也许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痰、湿、水与阴虚对立统一的处理方法,在古代已经出现,例如张仲景的猪苓汤(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前者养阴利水,后者养阴化痰。张仲景是按病情用药,当养阴则养阴,当化痰燥湿利水则化痰燥湿利水,并行不悖,并无燥湿伤阴利水伤阴之类的思想。可惜这种思想没有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对以上方剂或随意诠释,或赞不及义,如猪苓汤注云:以诸药过燥,故加阿胶以存津液。;评价麦门冬汤说: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把兼顾对立面看成反佐,把正常用药看成,实际上并未理解仲景原意。其实,养阴与燥湿同用,养阴与利水同用,亦如仲景寒热并投一样,都是根据疾病本身对立面共存的性质决定的。综合以上分析,系统疗法不仅可治疗阴虚,而且是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治疗阴虚的重要方法。当然,阴虚患者具有独特的疾病个性,在使用系统疗法治疗的同时,应充分照顾其疾病的个性,根据病情加入相应的养阴方药。这样比单纯养阴,可明显提高疗效。附:病例
1.
纳差、疲乏、舌干裂(胃炎)。××,女,64岁。200345初诊。纳差、疲乏已久,查为胃炎,但服治胃炎药效果不明显。自觉口干,经常饮水,但量不多。兼有胸闷,或有心慌心跳,但不重。睡眠多梦。脉细弱,两关弦、舌干裂、裂纹深而长,无苔。此病阴虚津亏明显,而形成的原因则是整体功能紊乱,应系统治疗兼顾养阴增液。全息汤基础方和增液汤加三仙、龙牡。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萎10g    薤白12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芩10g    猪芩10g    泽泻12g    生地12g    丹皮10g    玄参10g    麦冬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口干减,纳稍增,疲乏减轻,舌干裂好转,渐润,有少量薄苔。又服2剂,症状继续减轻。因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停药。
2.
口渴,纳差,疲乏(胃炎)。××,男,36岁,200168初诊。口渴、纳差、疲乏1月,经检查,排除糖尿病,诊为胃炎。服治胃炎药效果不明显,输液可临时缓解,停药则症状如故。自觉胃部觉热,不痛,渴欲饮水,饮水多觉胀。食欲不振,但仍能少量进食。疲乏无力,只能从事轻微劳动。自觉心烦,睡眠不实,多梦。小便微黄或不黄,大便正常。口微苦。脉弦微数,舌质正常,苔薄黄燥。此为整体功能紊乱,胃阴不足而火盛。系统治疗兼养阴清热。全息汤基础方合人参白虎汤花粉、当归、栀子、三仙、龙牡。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石膏20g    知丹10g    党参10g    花粉10g    当归10g    栀子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2剂,症状明显缓解。又服2剂,已不渴,觉咽部干燥不适,上方去人参白虎汤合养阴清肺汤。又服2剂,症状已不明显。
3.
咽干(慢性咽炎)。××,女38岁,2004310初诊。咽干半年,诊为慢性咽炎,服各种西药和中成药不见明显效果。有异物感,严重时微痛。刷牙时恶心,纳略减。心烦,有时情绪不安或有害怕感觉。小便多黄,便多稀,便前腹痛。月经先期,色暗,白带有异味,色黄。脉弦,舌暗红,苔黄燥。咽部暗红,有滤泡增生。整体功能紊乱,肺阴不足,外有风邪,内有郁热,心神波扰。系统治疗,养阴清肺,兼散风清热安神。全息汤基础方合养阴清肺汤、痛泻要方、半夏厚朴汤、丹栀逍遥散加三仙、龙牡。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薤白10g    萎皮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元参10g    麦冬10g    贝母10g    薄荷10g    法夏10g    苏叶10g    当归10g    栀子10g    防风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服药6剂,症状全面缓解而停药,嘱此为慢性病,易在各种干扰因素作用下出现反复,应注意冷暖、情绪、劳逸、睡眠、饮食等方面调节。后偶有复发,服药即可控制。

2005
6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06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十年一剑中医路5



谈 利 水利水,也称利湿,因以前水湿多互称。为了便于分析病情和治疗,笔者以为还是加以区分为好。湿应指氤氲潮湿之气,如自然界空气湿度过大,水应捐积聚成形之水,如自然界地面积水。湿宜化,水宜利,虽两者常结合运用,但用药和作用不同。利水和西医的利尿近似,都有使体内水从小便排出的作用,对血压和心脏也有类似的调节作用,但不完全相同。除使用药物不同外,中药利水药不似西药利水药有强迫性,此外,中药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现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意见。一.利水的作用
1.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有害物质。除泌尿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常表现出水停积聚外,其它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等,也常表现出程度不等的水停现象。现代解剖学证实,各种病变器官和组织,多表现为充血、缺血和水肿。从中医观点看,充血缺血则为血热血瘀,水肿则为水停。故水停是各种疾病的共性之一,普遍存在。这些积聚的停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利水,使这些积聚的停水及其所含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对疾病的治疗和功能的恢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可改善体液分布。《内经》云:“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伤寒论》以五苓散治“渴欲饮水”等。以上论述和用药方法,笔者理解其意为:加强膀胱利水功能,可使体液更合理分布。为什么呢?人体内各种物质,包括水,都不是静止的,都在运动,都进行新陈代谢。以水为例,陈旧的多余的水排出,是新生的有用的水合理分布的必要条件,利水就从反方向改善了体液的分布。从临床实践经验看,系统疗法中使用五苓散,凡体内积水者尿量多,否则尿量并不增多,有口干口渴症状者则可缓解。这就从实践上证实古人之论不虚。
3.利水可助行血。古人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已有所体现,如张仲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仁、丹皮)、当归芍药散(芍药、当归、川芎、白术、茯苓、泽泻)等都是行血与利水并用。为什么要这样用药呢?从现代医学我们知道,人体吸收水后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行,利水可改善体液的分布,也必然改善血的运行。早年我曾治一妇女,28岁,经闭二年,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全身亦无明显不适,唯觉口渴,但饮水不多,舌质正常,苔薄白润。从病情分析,系水湿停滞。当时系统疗法尚未形成。即想先治水湿,以后视情况再治经闭。即投五苓散原方未作加减。服药2剂,口渴减,嘱原方续服。服至6剂,月经来潮。这一结果已超出自己预料,故印象很深。这也是利水可助行血这一理念形成的开始。二.关于对利水的疑虑
1.利水伤阴。津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利水是否会伤及阴津?有这种疑虑,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问题。在病理状态下,停水是陈旧的,多余的、有害的,若欲予之,必先夺之,排出停水有利于对水的吸收,分布和利用,成为新的津液。临床未见利水伤阴的现象。阴虚是津血生理性缺少,水停是废水病理性多余,两者是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阴虚患者在治疗时,利水与养阴同时进行,比单纯养阴效果更好。著名方剂六味地黄汤的配伍就体现这一辨证思维。
2.引起低钾血症。造成低钾血症原因很多,长期使用利尿药就是其中之一。有报导说长期服用泽泻也可引起钾离子流失。我长期使用系统疗法治病,其中五苓散(含泽泻)是其组成部分,但未见低钾血症不良反应。由于条件限制,很少要求病人作相关检查,也可能是未被发现的原因。假如系统疗法无上述副作用,其可能原因是:①有病则病受之,不显其副作用。一般说来,用于治病的中药,其性多偏,用之不当,则可能出现毒副作用。医生则正是利用药性之偏来矫正疾病相对应之偏。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渗利治水湿等等。用之得当,病理药理相对应,只见疗效,不见药物不良反应。整体观认为,水停是疾病最本质的病理特征之一,故系统疗法中用五苓散。因其病理的存在,虽长期使用,未见不良反应。②系统疗法的组方配伍制约了药物的副作用。系统疗法是用系统组方全面调整整体功能,包括药物毒副作用可能影响的各部位各层面,这就最大限度地制约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引起低钾血症的疑虑利水药物为例,既有茯苓、猪苓、泽泻利水,也有升阴的柴胡、和中的甘草、养阴的生地等等,使利水有度。整体功能的改善,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强,提高了对各种有用物质包括钾的利用率,使其相对平衡。组方药物中是否有可析出的游离钾,未经检测,不敢妄断。以上意见不是护短,而是根据临床经验的真实想法。希望有更多同志参与实践检验,有条件的进行检测。附一、关于“悬壶”中医执业,称为悬壶。为什么称悬壶呢?早年看过一篇短文,出处和作者已忘了,只记得大意。说古代医生看病很重视病人小便,通过观察小便诊断疾病。医生就在自己诊室门前挂一只尿壶作为招牌,这就是“悬壶”。病人看病,也要带上自己的小便让医生观察。此说虽有道理,以此解“悬壶”也贴切,但总觉与中国文化传统不符,心存疑惑,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壶”与“瓠”(hù)相通。瓠是葫芦的一种,长圆柱形,嫩时是蔬菜,成熟后和其它葫芦一样可做容器,在古代用于装药是很合适的,就与医药有一定联系。《后汉书》记载,有一老者在街上卖药,悬壶(瓠)于街头,相沿成习,后称医医生执业为悬壶。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短文作者是望文生义杜撰而成。不过作者强调医生重视病人小便还是有些道理的。附二、病例
1. 胃炎,胆囊(回忆病例)。陈××,女,36岁,初诊时间1981年夏。患胃炎,胆囊炎2年,用西药可以缓解。近现面部及下肢轻度浮肿。输水后加重。经检查排除心、肝、肾疾病。伴上腹及右侧胀痛,胸闷、心慌、纳差、乏力等。脉弦、苔薄黄。当时系统疗法尚未完全形成,多以小柴胡加减治疗。即以小柴胡汤去黄苓、人参、半夏、大枣,加白芍、瓜蒌、茯苓、青皮、三仙、龙牡治之。药后尚舒,但浮肿不减,再合五苓散。柴胡12g    白芍12g    桂枝10g    瓜蒌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青皮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生姜引。服药2剂,浮肿明显好转,后以此方加减调理而愈。按:从上方可以看出系统疗法尚未完全形成,但可以看出其形成的轨迹,也可为系统疗法为什么要用五苓散找出根源。
2. 肾炎。薛××,男,50岁。2004年5月18日初诊。慢性肾炎多年,近日浮肿较重,伴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等。查小便蛋白四个加号,脉弦,苔薄黄。此为整体功能紊乱,水停严重。以全息汤基础方加重茯苓、猪苓、泽泻用量,加半夏、苏叶、当归、栀子、三仙。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2g    猪苓12g    泽泻15g    生地10g    丹皮10g    法夏10g    苏叶10g    当归10g    栀子10g    三仙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上方加减共服20剂,浮肿完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查小便蛋白(一)。停药。
2005年11月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07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20051115=========72岁老中医的一封信——————————————————————————       您好!根据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我陆续写了点东西,可能对系统疗法的理解运用有些帮助,把它寄给你,请斟酌处理。在报刊单篇发表(如《解惑》),这样及时,影响面大,效果也好些;在网站发表,及时,受重视程度小些,影响面也小些,但热心网友受益;暂不发表,精心修改后修订再版时编入,这样更正规些,也有更多时间继续写点,作深入探讨。拙著出版后,和原先估计一样,为中医界吹进了清新的风,引起众多读者的重视、思考、应用和探索。虽然接触著作的多为初、中级中医和大量业余爱好者,但他们群体大,影响面广,是基础力量。部分学术界人士也开始重视,我接到一读者电话,问我著作是否发行至澳大利亚。我说可能没有。他说他正在办签证,准备到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重点介绍系统疗法和自己的应用体会。创新学术的发展,一般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少数人创意,一批人首先参与,人数愈来愈多,影响愈来愈大,最后学术高层认可。以前这一过程一般要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现在信息发达,时间也会大大缩短。你是学术型人才,会思考,有见地。上几篇论文中的一些问题就是你提出的,我才进行思考并写成论文。你可能仍与一些读者有联系,你遇到什么问题没有?如遇到问题,及时告诉我,尽我所能作一些解疑释惑工作,并以此推动学术向纵深发展。当然你还要负责更多工作,希望你能为中医事业作出更多贡献。基层中医评选工作仍在进行中,又要我写了两篇材料,一是从医经历,一是医疗经验。其中介绍学术思想时,我首次提出我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哲学,特别是唯物主义辨证法。我准备就这一问题写成论文,现正在起草中,写成后寄给你。祝工作顺利,全家幸福!薜振声

-----------------------------------------------------------------------




#1 追踪“十年一剑全息汤”



一位农村老中医,前半生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用整体辩证施治。三十年来,“全息汤”处方大概开了大概几万张。一位医生后半生只用一个方剂进行加减,到底为什么呢?疗效又怎样呢?追踪“十年一剑全息汤”中医名家网 总编辑 刘观涛  薛振声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家传中医。前半生他和普通医生一样,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则用整体辩证施治,只使用一个自创的方剂——“全息汤”。三十年来,一付“全息汤”(包含加减)处方大概开了几万张,现仍继续开着。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薛振声的学术专著《十年一剑全息汤》。——他为什么这样做?“全息汤”的机理何在?疗效又如何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的薛振声,是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的一名老中医。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他前半生在其父亲、当地名医薛汉三的指导下,勤奋研究和运用传统辩证施治:包括临床常用的八纲辩证、六yin辩证、阴阳气血辩证、脏腑辩证;伤寒学说的六经辩证;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薛振声并不满足,开始了对疑难病症的开拓性研究。他发现:疑难病症之所以难于治愈,往往由于病症并不像传统辩证那样清晰、明确,比如:非常明确的属于湿热蕴肺、阳明腑实,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传统的辩证方法治疗普通疾病,往往定位明确、立竿见影;但治疗疑难病症,很多医生难免顾此失彼,难于应对。勉强开出药方,医生也心中忐忑,不知能否中病。——薛振声深有感触地想:这不能单纯认为医生的水平有问题,自己能不能把传统的辩证施治向前发展,使得医生对于疑难病症的辩证准确率更高、把握性更大、治疗效果更好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薛振声就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整体辨证”的探索。他认为:既然疑难病症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头绪纷乱。那么,能否寻找出各种疑难病症的整体共性呢?打一个比方:疑难病症就像是一群穷凶恶极的罪犯,有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诈骗犯等等,而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就好像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罪犯关进监牢、接受改造。而治疗方法就如同改造罪犯的办法:首先是要让罪犯统一进行劳动改造、实施法律训导、进行自我悔改,这是对改造罪犯(治疗疾病)的整体方法。有了这些整体方法,再配合每个人的不同犯罪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改造,才有可能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治疗疑难病症的道理也是如此。经过“整体辨证”治疗之后,疑难病症会从根源上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再配合传统辩证施治,针对病症的突出症状进行具体施治,疑难病症的治愈率就会得到提升。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上述组合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临床上却花费了薛振声20多年。中医历史上,也有医家在研究用综合方剂来进行整体辨证治疗。但是,一付综合方剂绝非把数类单项治疗方剂“叠加、组合”起来那么简单。因为各个方剂之间互相影响,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干扰药效。这需要思想上的大胆设想、临床上的小心验证。——经过对自己上万例临床病例的前后对比,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 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薛振声认为: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为方便广大读者,他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详见www。quanxitang。com),比如,发热: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薛振声笑称:“我不是用‘一个方剂包打天下’,而是在对几百个经典方剂的应用中,增加了一个我发明的整体施治方剂!”他特别提醒读者: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应不断探索。同时,要注意不应破坏全息汤基础方的整体构架)。 一般服药2-3剂后,症状应显著好转,如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应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症状减轻,仍轻微存在,处方不变。据薛振声本人介绍,他运用以“整体辩证+传统辩证”为特点的全息汤加减进行治疗,比前半生单纯运用传统辩证提高疗效20%-30%,临床把握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之后,全国已有数十位中医大夫使用全息汤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中吉林的刘儒胜医师、河南的张鹏医师使用全息汤加减进行临床运用,均较此前运用传统辩证施治方法有了明显的疗效提高。薛振声先生也有他的遗憾:整体辩证只是个人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产物,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没有对照组对比……笔者目前正在组织各方力量,对“十年一剑全息汤”的应用进行追踪、统计、分析。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2/3 23:00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07 编辑 www.med126.com/zhicheng/

薛振声论禽流感:鄙人虽偏居江苏邳州一隅,然数十年来无日不以中医为念,自拙作《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后,读者反馈还是有一些的,其中许多同志讲系统疗法全息汤在外感病治疗方面疗效也算满意,我心中也有“与人乐乐”的欣慰。最近有的读者反复打电话给我,面对可能发生的人禽流感危险,让我从系统疗法的角度,提出应对人禽流感的诊疗意见,为中医做点事情,我感到义不容辞。我没有诊疗人禽流感的经验,但经过我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系统疗法对人流感效果良好,而这两种流感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症状相似,因此以类推方法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病毒感染人体发病后,虽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疾病的整体性,人禽流感也不例外。《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的有关表述也证实了笔者的猜测。人禽流感疾病的整体性的关键是少阳枢机不利,表证、三焦证、血分证都有表现。表证如发热、恶寒、流涕、鼻塞、咽痛、身痛、自汗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风寒。上焦证如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胸腔积液,甚至神志恍惚、神昏谵语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中焦证如恶心、呕吐、纳差、上腹痛、疲乏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湿困。下焦证如尿黄、腹泻、肾功能衰竭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水停。血分证如咽部充血、肺出血、口唇紫黯等,其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此外,这类疾病多兼郁热毒邪,如口苦、苔黄、咽喉肿痛等。疾病既然具有整体性,治疗自然应针对整体,以复方组合系统调整整体功能,同时对重点部位重点症状予以重点治疗,这就是系统疗法。治疗的关键是和解少阳,选小柴胡汤,风寒选桂枝汤,痰凝气滞选枳实薤白桂枝汤,湿困选平胃散,水停选五苓散,血热血瘀选生地、丹皮;此类病多有郁热,加当归、栀子,心悸、自汗加龙骨、牡蛎。这样就形成了加味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当归10g、栀子10g、龙骨12~15g、牡蛎12~15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甚者再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各10g);喘者加杏仁10g;面红、目赤、舌红、咽喉痛者,为毒邪明显,加银花15~20g、连翘12g,桔梗、薄荷各10g;高热(39℃以上)口渴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便稀者去瓜蒌加蒌皮10g,便前腹痛者加防风10g;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2g;咳嗽带血者加侧柏叶艾叶各10g;肢冷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牡加至15g。附子与瓜蒌属十八反之列,但我在临床应用中未见不良反应。以上方法(包括加减法)也是笔者治疗流感的常用方法,疗效尚佳,未见不良反应。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除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外,更应重视人体全身功能的调整,以改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并使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得到及时修复,使疾病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而后者更显重要,系统疗法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现阶段,笔者不主张随意用中药预防,但在易感人群中,用系统疗法治疗宿疾,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对应对流感病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
笔者认为,治疗“甲流”,全息汤的用药思路仍然可行,熟读《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书自知,无须笔者多言!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08 编辑 www.med126.com/shiti/

薛振声老中医的《十年一剑中医路》五篇论文已转帖完毕,相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都能作出客观的判断,并给自己的临床带来裨益!
-----------希望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 民间中医就可以成为中医的大学校!
-----------太长了。。。。。。。。。。。。。。。。。。。。。。。。。。。。
相关文章
 五加皮汤(《普济方》卷三○一引《海上名方
 麒麟血散(《圣惠》卷六十七。)
 
 脾虚肝热证
 白环俞
 白灰散(方出《本草纲目》卷九引《简便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