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谦甫先生卫生宝鉴一书,分门别类,纤悉俱备。惟治伤寒之法,虽纪述一二而不全录。盖以其一门理趣幽深,未易殚举。况其玄机妙旨,已备于仲景以下历代名医书中,先生之意,欲使可医者究心寻绎,庶得其奥。今犹恐遐方僻壤,临病仓卒,医者欲求全书检阅,岂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诸公治内伤外感经验方,并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补遗。庶免卤莽灭裂之辈。妄投匕剂。误伤于人耳。若欲究其极致,则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东垣治内伤国中末三法。及历代名医方论。具有全书。诚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疗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兹不能尽述云。
头疼发热,或鼻塞声重。四时俱用芎术香苏散治之。(即局方香苏散加芎术)
川芎 香附 紫苏(各四两) 甘草(一两。炙)苍术 陈皮(各二两)
上锉,每服三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伤风伤冷。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证重者。三拗汤治之。轻 者金沸草散治之。
【局方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生姜五片。水煎。通口服。被覆取汗。
【局方金沸草散】
(又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旋复花(去梗) 麻黄(去节) 前胡(各三两) 荆芥穗(四两) 甘草(炒) 半夏(汤泡。姜汁浸) 赤芍药(各一两)
上七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头疼项强。发热恶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满。四时用消风百解散治之。春初秋末。用葛根解肌汤治之。
【局方消风百解散】
荆芥 白芷 陈皮(去白) 苍术麻黄(去节。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一枚。连须葱白三寸,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局方葛根解肌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根节) 芍药 甘草(炙)黄芩(各二两。冬寒可去之,如病患有郁蒸热。可斟酌用之) 肉桂(一两。天气热时可去 之。冬寒斟酌用之)
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一枚擘破。煎八分,去渣。稍热服。不以时候。汗出为度。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目睛痛。多寒壅咳嗽。鼻塞声重。春夏秋俱用败毒散治之。冬用十神汤治之。春秋若寒亦用。
【局方败毒散】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
上十味。各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局方十神汤】
陈皮(去白) 麻黄(去根节) 川芎 甘草(炙) 香附 紫苏(去粗梗) 白芷 升麻 芍药(各四两) 干葛(十四两)
上十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如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同煎服。伤寒发热头痛。四时用十味芎苏散治之。
川芎(七钱) 紫苏 干葛(各二钱半) 柴胡 茯苓(各半两) 甘草(三钱) 半夏(六钱) 枳壳(炒。三钱)陈皮(三钱半) 桔梗(生。二钱半)
上锉。每帖五钱,水二盏。姜三片。葱白二根。煎一盏,去渣。不拘时候服。 伤寒热毒烦闷口燥,或干呕。用黄连解毒汤治之。春暖夏暑秋热。皆可用之。虽冬寒。若病患旧有郁热。亦可用也。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四味,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如腹满呕吐,或欲作利。加半夏三枚。浓朴二钱。茯苓四钱。生姜三片。煎服。 表证不解。下证未全,或燥热沸结。心烦不得眠。烦渴。头昏唇焦。咽燥目赤,或便溺秘结。证轻者用凉膈散治之。夏宜用之,如春秋久病患旧有郁热者。亦宜用之。
【洁古凉膈散】
(出医学启源。与局方分两不同)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黄芩 薄荷叶(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二钱半)
上七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八分,去渣。食后,温服。
○如或咽痛涎嗽。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
○或咳呕。加半夏半两,生姜三片。
○或鼻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
○或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
○或风眩头痛。加川芎、防风各半两。石膏三两。
○或有酒毒。加葛根一两。
○或斑疹。加葛根、荆芥穗、赤芍药。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
○凡言加减者。皆自本方中加减也。
【宣明双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不去节)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滑石 甘草(各三两) 荆芥 栀子 白术(各一钱) 生姜(三片○以上即防风通圣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以上即益无散)
上二十味,每服五钱。葱白五寸,生姜三片。水煎服。 伤寒七八日。邪毒不解。表里俱热。心胸大烦。头www.med126.com痛自汗。大渴饮水。燥干。脉滑数而实,或长而实。用启源白虎汤治之。夏热时用,如上证脉洪大。可加人参。
○如鼻中气短促上喘。脉洪大而虚无力,或微迟,则内伤治。
知母(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两) 石膏(四两。乱纹者。另为末。 )
上四味,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如或烦渴口干。脉洪大。加人参半两。名人参白虎汤。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天气热时。可服。立夏前。立秋后。天气不热时。不可服。内伤气虚、血虚、脉虚之人,并不可服。此方与仲景方。分两不同。
伤寒四五六日。蒸热发作。身热或恶风,或筋脉拘急。身体疼痛。寒热往来,或胸满胁痛,或自汗。四时俱用仲景小柴胡汤治之。
柴胡(八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半夏(三两半)
上五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伤寒四五日,或十余日。邪结在里。大便秘涩腹满,或胀痛,或绕脐刺痛,或谵语,或心下痞硬。脉长。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硬,或已经下,其脉浮沉尚有力。用仲景大柴胡汤治之。
柴胡(八两) 黄芩 赤芍药(各三两) 大黄(二两)半夏(二两半) 枳实(半两。麸炒)
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恶热不恶寒。手心腋下 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或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用仲景调胃承气汤治之。
硝(一斤) 甘草(炙。二两) 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上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顿服之。 始初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大热发而躁。始初脉浮大。今脉洪实,或沉细数。始初惺惺。今狂语。用调胃承气汤治之。(方见前) 心胸连脐腹大闷。腹中疼。坐卧不安。胃闷喘急,或腹中微满不大便。用仲景小承气汤治之。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大者三个。炒)
上锉碎二味。大黄切如棋子大。临证斟酌多少用之。 胸腹胀满。按之痛。日久不大便。小便赤涩。表里俱热,或烦渴谵妄,或狂妄不识人,或潮热懊。又如疟状。或大渴反不能饮,或喘急胃闷,或微喘直视。脉实数而沉。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治之。
【仲景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如棋子大。酒洗) 浓朴(八两。姜炒) 枳实(大者五枚。炒)芒硝(二合)
上四味,每服看证斟酌多少,用水三盏。先煮二物取一盏半,去渣。纳大黄。煮取八分,去渣。纳芒硝。微煎一两沸,温服。得下。余勿服。
【启源三一承气汤】
大黄(酒洗) 芒硝 浓朴(姜炒) 枳实(炒,各半两)甘草(炙。一两)
上五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八分。热服。得利则止。未利再服。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沉细。用三因治中汤治之。(活人书同)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陈皮(去白) 青皮(炒。各等分)
上六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往来寒热,或胸满胁痛,或心烦,或呕,或咳,或口苦舌干,或渴,或小便不利,或心悸脉弦,或弦紧。用小柴胡汤治之。(方见前)
寒热往来。大便秘涩。腹满胀痛,或时发烦躁,或已经汗后如疟。日晚发热。用大柴胡汤治之。(方见前)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用局方人参养胃汤治之。
浓朴 苍术 半夏(各一两) 藿香 草果 茯苓 人参(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橘红(七钱半)
上九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乌梅一枚。煎七分,去渣。热服。 外感发热头疼。内因痰饮凝滞为热,或中脘痞满。呕逆恶心。用参苏饮、或藿香正气散治之。
【局方参苏饮】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桔梗 甘草(炙)木香(各半两) 半夏 干葛 紫苏叶 前胡 人参 茯苓(各七钱半)
上十一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微热服。(一方不用木香)
【局方藿香正气散】
茯苓 白芷 大腹皮 紫苏(各一两)陈皮 桔梗 白术 浓朴 半夏 甘草(炙,各二两) 藿香(三两。去皮)
上十一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欲出汗。被盖。再煎服。
○如以上证候未见愈。用小柴胡汤治之。(方见前)
○如以上证候又未见愈。腹或满。数日不大便。用活 人书小柴胡加芒硝汤治之。
柴胡(二两七钱)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半夏(八钱) 芒硝(三两)
上六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渣。下硝再煎一两沸。稍热服。
身动而轻。言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来。口中鼻中俱气热。(出此事虽知)用调胃承气汤治之。(方见前)
身静而重。语言无声。气少难以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吸不能出入往来。口中鼻中气俱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出此事难知)用四逆汤、及葱熨法治之。
【仲景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炮。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今宜泡用)
上三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二盏。煮取八分,去渣,温服。
【活人书葱熨法】
葱一束,以绳缠如饼大。切去根叶。惟存葱白长二寸许,以火烘一面令热。勿至灼火,乃以热处着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如壤不可熨。即易一饼。俟病患渐醒。手足温有汗,乃瘥。更服四逆汤以温内。
手足逆冷。大便秘结。小便赤色,或大便黑硬。脉沉而滑。(出活人书。按此手足逆冷。名热厥。与阴厥不同。详见后篇厥证条下。证轻者用白虎汤。重者小承气汤治之。二方并见前)
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出活人书) (按身微热是里寒。烦躁是阴盛。发躁。面赤是下元虚阳泛上。犹日落而霞光上天也。与阳证面赤不同。
仲景少阴证面赤用四逆东加葱白治之。方见前)身冷。脉细沉数。烦躁。不饮水。(出活人书)此名阴盛格阳。用仲景干姜附子东加人参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半两)
上三味,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或温或凉服。
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东垣曰。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诊脉以数为热。迟为寒。今脉七八至,是热极也。然按之至骨则无脉,是无根蒂之脉。虽七八至,其下无根蒂,故知非热也。(出试效文)治法用干姜附子东加人参。(方见前。)
又用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 猪胆汁(二合)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渣。纳尿胆汁和匀,或温或凉服。无胆亦可。
烦为烦扰。躁为躁愦。皆为热证。然烦有虚烦。躁有阴躁。古人所谓阴极发躁。
五六日不大便,或心下硬而烦躁者。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 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治用黄连解毒汤。(方见前)
烦躁发热。胸中烦闷,或已经汗解。内耗。胸中烦满,其证不虚不实。治用三黄泻心汤、或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活人书三黄泻心汤】
大黄 黄连(各二两) 黄芩(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停一时久。绞去渣。暖动分二服。
【仲景竹叶石膏汤】
石膏(一斤) 半夏(二两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五两半)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入淡竹叶。生姜各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渣。入粳米百余粒。再煎。候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
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逆东加葱白。(方见前)○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见前)○或用人参三白东加竹茹,或无忧散。上四方选而用之。
【人参三白东加竹茹】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二两)竹茹(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三因无忧散】
以天南星为末。入腊月黄牛胆中。缚令紧。悬于当风避日处。候干为末。用人参半两。煎汤七分盏。调末二钱。乘热服之。迟少时。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入辰砂细末亦可。
寒邪在半表半里。舌胎白滑或黄胎。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舌上或白或黑。不滑而涩。治用白虎东加人参。(方见前) 经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又曰: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手足冷。舌胎黑。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此是语言谵妄错乱也)
胃实不大便。谵语。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发热恶寒。至夜谵言。此为热入血室。(血室者。素问所谓女子胞。即产肠也。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此是语言郑重,如说此一语。又复再说。声气无力。句不连续也)
身微热。脉微弱而郑声者。治用人参三白汤。(方见前)
身凉。手足或冷而郑声者。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仲景所谓哕。盖脐下气逆。冲上退场门作声。素问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不虚不实而呃逆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或用橘皮竹茹汤,或用丁香柿蒂东加人参。
【活人书橘皮竹茹汤】
橘皮(一斤) 青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丁香柿蒂东加人参】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 人参(各等分)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身热。脉虽数而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东加竹茹。(方见前)○或用八物东加竹茹,或用丁香柿蒂东加人参。(方见前)
【八物东加竹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竹茹 白芍药(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者。治用四逆东加人参。(方见前)
如病后无他证。独见呃逆者。治 用人参三白东加当归。
人参 白术 茯苓 芍药 当归(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 山栀子(十四枚)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陈至二升。纳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
泽泻 白术 猪苓 赤茯苓(各一两半)官桂(一两) 茵陈(三两)
上锉。水煎,温服。 身热。
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东加茵陈。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柏皮(二两) 茵陈(六两)
上锉。水煎,温服。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茵陈(六两)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 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 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迟细而发黄者。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 小便。次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更加当归。木通。
【茵陈茯苓汤】
茯苓 官桂(各一两) 猪苓(七钱半) 滑石(一两半)茵陈(一两半) 当归(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斑斑如锦纹,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赤者、五死一生。 治用玄参升麻汤。重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三因玄参升麻汤】
玄参(炒)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
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红。此下元阴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于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肤 发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汤。
桂心 芍药 黄 (各二钱)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附子(炮。半两)生姜(五钱)半夏(二钱半)
上九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东加人参。(方见前)
(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逆冷。冷至臂腿,名曰四肢厥逆)
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 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治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以上四方,详证轻重。选而用之。(方并见前)
四肢冷。身不热。恶心。蜷足卧,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脉沉微不数。或虽沉实。按方则迟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脉。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并见前)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将有好汗。宜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愈。不用药助。亦好汗必自出。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炙。二两) 附子(一个。炮)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不拘时,温服。
身微热。表虚。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以致表虚。脉不实。治用王海藏黄 汤。 黄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白芍药(各一两) 甘草(七钱半) 陈皮(五钱)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身凉。额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东加人参。(方见前)
(邪气乘虚。结于心中。硬满而痛。手不可按,其痛连脐腹坚硬,名曰大结胸。若按之心中痛。此名小结胸) 心胸高起。大痛。手不可按。治用轻者枳实理中丸。重者大陷胸丸治之。
【活人书枳实理中丸】
茯苓 人参(各二两) 枳实(麸炒。十六枚)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和匀。每一两作四丸。热汤化下一丸。
【仲景大陷胸丸】
大黄(三两) 葶苈(炒) 杏仁(炒。去皮尖) 芒硝(各七钱半)
上以前二味为末。研杏仁、芒硝如泥。和药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别杵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一大匙。水二盏,煎至七分。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但甘遂性猛。宜详虚实斟酌用之。按之心中痛。脉浮滑者。治用仲景小陷胸汤。
黄连(二钱半) 半夏(六钱) 栝蒌实(大者一枚。用四医学三基分之一)
上以水三盏。先煎栝蒌实至一盏半,去渣。入前药二味,煎至一盏。分作二服。利下黄涎即安。
(邪气乘虚。滞于心下。满而不痛曰痞) 心下满而不痛者。治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枳实理中丸。(方见前)
【仲景半夏泻心汤】
半夏(一两半) 黄芩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枣子(十二枚。擘破)
上锉,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冬三两)干姜 黄连(各一两) 半夏(半升) 枣子(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满。心烦。腹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方见前)
(有物有声,名曰呕。干呕则无物)
呕而发热,或寒热,或潮热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呕而身微热,或厥,或烦。小便利。脉弱者。治用四逆汤。(出此事难知。方见前)
(有物无声名曰吐)
吐而身热或不热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小半夏加橘皮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五两) 生姜(八两) 茯苓(三两) 白术 陈皮 甘草(各二两)
上锉。水煎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一两) 陈皮(半两) 白术 茯苓 甘草(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吐而手足寒或烦躁。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胁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枣子三枚,煎至八分。服,如呕。加半夏、生姜。热毒入胃。下利脓血。治用仲景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鸡子黄(二个) 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入胶炀尽小冷。纳鸡黄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无芍药、鸡子黄。有栀子仁半两。
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二方见前)
【仲景理中汤】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应汗不汗。内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书犀角地黄汤主之。 芍药(三钱) 生地黄(半两) 犀角(一两,如无,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有热狂。加黄芩二两。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虚寒。非实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细末。蜜丸,每服一两作四丸,以沸汤研一丸温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细辛 附子(炮) 官桂 人参 黄柏(各六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炒出汗)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上用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捣成泥。余药为细末。和匀。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汤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此厥阴经证,其筋脉循阴器。络舌本。厥阴经受病,其筋脉劲急,故舌卷囊缩者难治。治用当归四逆汤。(方见前。与吴茱萸生姜汤同为一方)吴茱萸生姜汤。(可加当归四逆,名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二两) 生姜(半斤切) 人参
上用水煎。不拘时服。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兰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吴茱萸(各等分)
上六味细末。用面一匙。药一匙,或各半匙。生姜汁和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晓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壮。脐痛亦可贴之。
(此邪热客心肺。上攻头目为肿盛。俗云大头天行病) 头面肿盛。目不能关。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 黄连(各半两) 人参(三钱) 橘红 玄参 生甘草 柴胡 桔梗(各二钱) 黍粘子 马勃 板蓝根(各一钱) 僵蚕(炒) 升麻(各五分) 连翘(一钱)
上十四味细末。半以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如肿势盛大。宜针刺之。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饮食或因动作而再病者。曰劳复) 瘥后又头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瘥后又自热无汗。神气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瘥后又身热无汗。心下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呕。用三因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二钱半) 竹茹(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后面肿,或腰以下肿。治用索矩三和汤。
橘皮 浓朴 槟榔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 紫苏(各二两。去粗梗) 木通 海金沙(各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温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气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治用三因温胆汤。
半夏 枳实 竹茹(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白茯苓(一两)
上六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伤寒新愈,因行房得病。男如此曰阳易,女如此曰阴易,如阴阳易病。见舌吐出者必死)男子阳易病。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腰踝内连腹痛。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治用烧散。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仲景烧 散】
取其妇人 裆近隐处者。烧灰细研。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如妇人病。则烧男子裆。
【仲景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炮)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去渣。调服烧 散。
【仲景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三两) 甘草(炙) 通草(各二两) 枣子(二十五枚)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煮,去渣。调服烧 散。
妇人阴易病。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治用活人书青竹茹汤。
栝蒌根(无黄者二两) 青竹茹(半斤。淡竹上刮)
上锉,以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分作三服。 妇人阳易病。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举动不已。身无热。治用活人书当归白术汤。
白术 当归 桂枝 附子(炮)甘草(炙) 芍药 黄 人参(各二钱半)生姜(半两)
上锉,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作二服。通口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微汗瘥。
(似外感阳证) 头痛大作,四肢疰闷。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气在血脉中有湿,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恶食。口不知味。右手气口脉大。大于左手人迎三倍,其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是肺之本脉。代是无气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脉。大是洪大。洪大而数,乃心脉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挟心火克肺金也,其右关脾脉。比五脉独大而数。数中时显一代。此不甚劳役,是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无。右关胃脉损弱。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如此也。治用补中益气汤。
黄耆 (半钱。病甚者一钱) 人参 橘皮 当归身 白术(各三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八味锉,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临病斟酌轻重加减。
(似外感阴证) 腹胀。胃脘当心痛,四肢两胁膈咽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阴阴作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治用神圣复气汤、白术附子汤、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柴胡(一钱) 本(八分) 防风(半钱) 羌活(一钱)人参(半钱) 干姜(炮。钱三分) 甘草(八分) 升麻(七分)半夏(七分。汤泡七次) 白葵花(五朵。去心细剪) 当归身(六分。酒洗)郁李仁(五分。另研泥) 黑附子(炮制。去皮脐。三分)
上件锉,用水五盏,同煎至二盏。入 黄耆 (一钱) 橘红(五分) 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一钱)
上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黄柏(五分。酒浸) 黄连(酒浸) 枳壳 生地黄(酒洗,各三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华细辛根(二分) 川芎(细末。三分) 蔓荆子(三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前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又能治咬颊、咬唇、咬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及食肉,使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与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者。皆宜服之。于月生月满时。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时分。
【白术附子汤】
白术 附子 苍术 陈皮 浓朴 半夏 茯苓 泽泻(各一两)猪苓(半两) 肉桂(四钱)
上十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
【草豆蔻丸】
治胃脘当心而痛。
草豆蔻(四钱。面裹煨熟) 生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大麦 (一钱半) 益智 陈皮 吴茱萸(汤泡去苦) 僵蚕 黄 (各八分) 桃仁(七分) 青皮 当归身(各六分) 曲末(四分) 姜黄(四分) 人参(八分)熟甘草(六分) 泽泻(一分) 柴胡(四分。详胁下痛多少加之)
上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为极细末,同研。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熟汤送下。旋斟酌多少服之。
有天气大热时。劳役得病,或路途劳役,或田野中劳役,或身体怯弱。食少劳役,或长斋久素。胃气久虚劳役,其病肌体壮热。躁热闷乱。大恶热。渴饮水、此与阳明伤寒热白虎汤证相似。鼻口中气短促上喘。此乃脾胃久虚。元气不足之证。身亦疼痛。至日西作。必谵语热渴。闷不止。脉洪大空虚,或微弱。白虎汤证其脉洪大有力。与此内伤中热不同。治用清暑益气汤。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各半钱)黄耆(一钱半。少汗者减半钱) 甘草(炙)黄柏(酒浸) 葛根 青皮 当归身 麦门冬(各三分) 苍术(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五味子(九枚)
上十五味锉。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有因劳力坐卧阴凉处。后病表虚。不任风寒。少气短促。懒言语声。困弱无力。
○此因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歇息于阴凉处,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风相似。不可同外感治。宜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前)
劳役形体。饮食失节。脾胃中州。变寒走痛而发黄。治用小建中汤,或大建中汤,或理中汤。(方见前)
【小建中汤】
芍药(六两) 桂枝 甘草(各二两) 大枣(七个)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 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有长夏五六月湿热之时。人困倦,四肢不收。精神短少。胸满短气。肢节疼痛。气促而喘。身热而烦,或大便泄利而黄,或白泔色,或渴,或不渴,或不饮食,或小便频数而黄。治用清暑益气汤。(方见前)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或饮水即吐。亦宜服之。
泽泻(二十五两) 白术(十五两) 赤茯苓(去皮。十五两) 猪苓(去皮。十五两) 肉桂(去粗皮。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缩砂仁 干葛 乌梅肉 白扁豆(各二两)草果(煨。去壳) 甘草(炙。各四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不拘时。任意代熟水饮之。极妙。
【枇杷叶散】
治中暑伏热。引饮太过。脾胃伤冷。饮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干烦渴。肢体 困倦。全不思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筋。烦躁引饮。
枇杷叶(去毛。炙半两) 香薷(三分) 白茅根 麦门冬(各一两。去心) 丁香 甘草(炙) 干木瓜(各一两) 陈皮(去白焙。半两) 浓朴(去皮。姜汁炙,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烦躁用新汲水调下。不拘时服。小儿亦可服。量岁数减少与之。
【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泻利,并皆治之。
白术 猪苓(去皮) 白茯苓(去皮) 滑石(研,各二两)甘草(炙) 寒水石(研) 泽泻(各一两) 肉桂(去皮。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热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入蜜少许亦好。
【黄连香薷汤】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及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黄连(四两) 香薷(一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入酒少许,煎至一盏。沉冷。不拘时服。
【消暑十全饮】
消暑气。进饮食。
人参 浓朴(姜制) 白术 香薷 木瓜 白扁豆 黄 陈皮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不拘时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轻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怠惰。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半夏 杏仁 缩砂仁 人参 甘草(各一两) 赤茯苓 藿香 木瓜 白扁豆(各二两) 香薷 浓朴(各四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不拘时服。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斤) 干姜(四斤) 杏仁(去皮尖炒。四斤) 肉桂(去粗皮。四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热汤或冷水调下,如欲发汗,以葱白、豆豉调汤下。不拘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