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概 述
乳房疾病是发生于乳房部各种疾病的总称。多见于妇女,由于儿童和成年男子乳房不发育,故患病者极少。
【乳房解剖生理概述】
n女性乳房是两个半球形的性征器官,位于前胸壁2、3至6、7肋骨水平,左右对称。
腺体组织 腺叶—小叶—腺泡
n乳房 脂肪组织
结缔组织(Cooper韧带)
腺叶及腺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n大乳管接近开口的1/3段略膨大,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n正常乳房外上象限的乳腺组织最丰富,所以患病的机会也最多
n乳房的生理功能受下丘脑、垂体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
乳房淋巴引流途径
n外侧—胸大肌前缘—腋下—锁骨下—锁骨上
n内侧—肋间隙—胸骨旁
n深部—腹直肌鞘—肝 横膈
n表皮—胸壁 颈 腹壁皮肤淋巴网
对 侧
图15-1 乳房淋巴输出途径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n脏腑:肾、脾胃、肝
n经络: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冲、任二脉
【乳房检查】
检查乳房应在光线明亮处,让病人端坐,解开或脱去上衣,两臂下垂,充分暴露双乳,先健侧后患侧,双侧对比检查。
n时间:月经来潮后1周为佳
n体位:坐位、卧位结合
n手法:四指并拢,用手指的末两节指腹轻柔按诊
n顺序:先望后触;先健侧后患侧;
先上后下,先内后外;乳晕乳头 腋窝及锁骨上下区
一、视诊
n望诊内容:乳房位置、大小、形态;皮肤颜色、水肿、结节、凹陷、湿疹、橘皮样变、溃疡等;乳头畸形、内陷、破损、皲裂、湿疹、溢液、结痂等
(一)乳房外形
主要观察双乳的位置、大小和外形是否对称。如果不对称,提示可能有病变存在。乳房内有较大肿块时,外形可出现局限性隆起。乳房表面若有局限性凹陷(酒窝征),常是深部癌肿或脂肪坏死灶侵及Cooper韧带,使之收缩所致。这一现象在病人双臂交叉于颈后或前俯上半身时,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时尤为明显。一侧乳房表浅静脉扩张常是晚期乳癌或肉瘤的象征。妊娠、哺乳或颈根部静脉受压(如患有胸骨后甲状腺肿时)也可引起乳房表浅静脉扩张,但常是双侧性的。
正常乳头双侧对称。如果乳头附近有癌肿或慢性炎症,乳头可被牵拉内陷或偏向病灶侧;字幼乳头回缩常是发育不良所致。初产妇哺乳时乳头常被婴儿咬破或强力吮吸而出现皲裂;也可见到乳头、乳晕区呈湿疹样改变,多提示湿疹样癌。
(三)乳房皮肤
如果乳房局部未用过刺激性外敷药物或热敷,而乳房皮肤发红并有疼痛者,应首先考虑化脓性炎症。若大范围皮肤发红充血伴水肿时,应警惕炎性乳癌的可能。表浅慢性炎症病灶(如结核等)常可见皮肤为暗红色。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
二、触诊
n触诊内容:肿块位置、数目、大小、形状、质地、表面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淋巴结的情况、乳头溢液等。
重点是了解乳内肿块的有无及性质。病人取坐位,或让病人平卧,肩下垫一小枕进行检查。正确的触诊方法是用手掌或手指掌面循序轻柔触按乳房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乳晕)各区。不要用手指捏抓乳房,否则会把捏抓到的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乳房肿块。检查乳房内侧时嘱病人举臂。检查乳房外侧时嘱病人半上臂略放下,与胸壁成450角,这样乳腺的腋尾部将下移,不致漏诊。中央区的小肿块不易触到,可用左手将乳房托起,然后用右手触按。乳房下部肿块常因乳房下垂而被掩盖,可托起乳房或让病人平卧举臂,然后进行检查。乳房深部肿块如果触按不清,可让病人前俯上半身再行检查。检查乳房以后,必须检查区域淋巴结。
(一)乳房肿块
若已触到乳内肿块,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形状、硬度、边缘是否清晰、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是否粘连等情况。轻轻捏起肿块表面的皮肤就可知肿块是否与皮肤粘连。如有粘连而无炎症表现,应警惕乳癌的可能。乳房中央区肿块,即使是良性的,因被大乳管穿过,也多与乳晕区皮肤粘连,且使乳头弹性受限。触诊乳房肿块时,还应注意肿块是否与深部组织粘连。先分别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测试肿块的活动度,然后嘱病人以患侧上肢用力叉腰,使胸大肌紧张,再行测试。比较两次测试时肿块在胸大肌表面的活动度,可知肿块是否与胸大肌筋膜、胸肌粘连。乳房外下象限已超越胸大肌下缘,检查此处肿块的活动度时,可让病人把患侧上肢放在检查者的肩上用力下压,借以紧张乳房深部前锯肌。
(二)乳头溢液的检查
由乳腺周围向乳头方向轻轻按压,而后挤压乳晕和乳头,注意有无液体排出,若有,应注意液体的颜色及其排出口的位置。
(三)腋窝淋巴结
检查者坐在患者的对面,先以左手检查患者右腋,以右手检查其左腋。检查时嘱病人将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放在检查者的前臂上,使腋窝前缘的胸大肌和背阔肌松弛。然后检查者用食、中指的掌面进行触摸。先从腋窝顶部开始,用稳定的滑移动作,在胸壁侧面自上而下的触摸中央区组、腋窝前壁胸肌组。再站其身后,让患者上臂向前上方抬起,触摸背阔肌的前内面的肩胛下组。最后站在患者身后,以四指紧贴颈根部进行滑动触诊锁骨上区淋巴结。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时,应注意其数目、大小、硬度、表面是否光滑、活动度,是否互相粘连融合、有无压痛等。
三、特殊检查
乳房疾病的特殊检查,对乳房部位的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其方法主要有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一)细胞学检查
1.针吸细胞学检查 用细针进行乳房肿块穿刺抽吸,将抽吸取得的组织液行细胞涂片检查,可以判断细胞的良性或恶性。由于癌细胞粘着力低而易被吸出,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此法的诊断符合率为85%左右,但也可以判断错误而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2.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 女性乳头溢液有时是最早或唯一的症状,临床上凡有乳头溢液者,均应行溢液涂片检查。尚未绝经的妇女,采取检查标本的日期最好选择在正常月经周期的第4周,因为在此期间,由于卵巢黄体的作用,分泌物较多,易于检查。采取分泌物时,须先用手轻轻按触检查乳腺内有无触及的肿块,然后将乳头洗净,用食指腹由患处顺乳腺导管方向,向乳头轻轻按摩乳腺,将所获得的分泌物行涂片检查。
3.乳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 乳头和乳晕湿疹样病变可行涂片或刮片检查。由于癌细胞间粘着力低、易脱落,乳头湿疹样癌的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可达72.7%,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
为组织学检查,是迄今确定肿块性质最可靠的方法。活组织切取法促使癌细胞转移的机会较大,故不宜用于乳房肿块。应采用活组织切除法进行活检才会比较安全可靠,方法是连同少许邻近组织完整地切下肿块送活检。术中应避免挤压,以免扩散。有条件者,可作快速冰冻切片,若证实为恶性肿瘤,应及时施行根治切除手术,以免引起扩散。
(三)影像学检查
1.钼靶x线摄影 钼靶线的穿透性较弱,故便于区别乳房内各种密度的组织,可发现较小的肿块并较为清晰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对于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正确率达85%以上。良性肿瘤摄片见到的块影密度均匀,周围有一透亮度较高的脂肪圈;如有钙化影,常较粗大而分散;周围组织有受推移现象。恶性肿瘤的块影多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中心区密度较高,有些肿块的边缘呈毛刺状,如有钙化影,多细小而密集,并可见于肿瘤范围以外的组织中;有时可见增粗的血管影;肿块周围组织可因肿瘤浸润而扭曲变形;邻近皮肤则可有增厚凹陷。
2.乳腺导管x线造影 对于乳头有溢液的病人,可行乳腺导管x线造影检查,检查时,向有溢液排出的导管的开口缓慢注人造影剂行x线摄片此项检查可以了解乳腺导管及腺小叶间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对乳腺导管内的新生物有早期诊断意义。
3.B型超声波检查 B超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能显示乳房内肿块的细微结构,并能比较精确测量肿块的大小。它能检测到由x线检查在致密型乳腺中所不能排除的肿物,尤其在区分实质性肿块和囊肿方面更具有特性。
4.近红外线透照检查
其诊断原理是将穿过人体乳腺组织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通过特殊摄影系统和录象系统,层次分明地将乳腺组织显示在监视荧光屏幕上。此法操作方便,图象清晰,直观性强,可用于乳房普查。
5. 热图像检查
6. 冷光透照检查
第三节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发生在产后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多见。临床特点是乳房肿胀疼痛。属中医“乳痈”的范畴,
n哺乳期发生的—外吹乳痈
n妊娠期发生的—内吹乳痈
n非哺乳期妊娠期发生的—不乳儿乳痈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除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外,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常见原因有
①乳头过小,内陷,乳管不通畅,影响排乳。
②授乳经验不足,方法不当,不能将乳汁充分排出,导致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少数可为链球菌感染。感染的途径有:
①乳儿含乳头而睡或婴儿患口腔炎等可有利于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到腺小叶。腺小叶中若有乳汁潴留时,使得细菌容易在局部大量繁殖,继而扩散到乳腺实质。
②细菌直接由乳头表面的破损、皲裂侵入,沿淋巴管蔓延到腺叶或小叶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引起蜂窝组织炎。
二、中医病因病机
哺乳不当 乳汁淤积
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气滞热壅
饮食不节 湿热内生热盛肉腐 乳痈
感受外邪 邪热阻络 阻塞乳络
胎气上冲 气滞热结
【诊断】
1.病人多为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2.局部症状: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刺痛,乳汁淤积不畅。继而患乳肿胀疼痛。乳房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发热等为主症。或按之有波动感,皮肤发红灼热,或溃破流黄白而稠厚的脓液。
3.全身症状:初起时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舒,可出现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胸闷、呕恶等症状。化脓时可有高热、寒战、口渴,纳差,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4.实验室与辅助检查:血常规、B型超声波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一)炎性乳癌
好发于年轻妇女,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局部症状显著,发病后患乳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1/3或1/2以上,病变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患部皮肤水肿、潮红、焮热、轻触痛但无明显肿块可扪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的淋巴结;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升高;抗炎治疗无效;针吸细胞学病检可查到癌细胞;本病病情严重,发展较快,甚至数月内死亡。
(二)乳腺导管扩张症
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孔有粉刺样或油脂样物溢出;在急性期,其表现类似急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乳头溢液(浆液或脓液)、乳头内陷、乳房肿块与皮肤粘连,溃后疮口经久不敛或愈合又复发,形成多个通向乳头孔的瘘管。本病与急性乳腺炎的鉴别主要有3点:①抗炎治疗无效;②乳腺导管造影显示乳腺导管扩张;③乳头或乳晕下触到增粗的导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治疗本病强调早期消散,突出通乳,一旦乳汁排泄通畅,则炎症自消,结块渐散。应积极选用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的中药内服,外敷消肿散结的中药,促使乳汁排出通畅,痈肿消散。西药宜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炎症的发展。脓肿形成后,主要的措施是及时切开排脓,务必使引流通畅,同时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中药及适当应用抗生素。溃后根据具体情况,气血两虚者宜条补气血和营托毒,避免形成乳漏,帮助产妇恢复体力。外宜选用九一丹、八二丹以提脓祛腐,使腐去新生,创口早日愈合。
二、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1.患乳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定时吸出乳汁,促使乳汁排出通畅,勿使淤积。
2.用胸罩托起乳房,皮肤水肿者可用3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应用淡盐开水清洁乳头。
3.抗生素:本病早期,宜用含有100万u青霉素的等渗盐水20ml注射在炎性结块四周,必要时每4—6小时可重复1次,能促使早期炎症灶消散。或全身应用足量广谱抗菌药物。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二)手术疗法
脓肿形成后,宜及时切开排脓。切开引流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①为避免手术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切口应以乳头为中心循乳管方向作放射状切口,若形成传囊,可作对口引流。深部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
②若炎症明显而波动感不明者,应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穿刺,及早发现深部脓肿。
③切口要足够大,切开后应以手指探入脓腔,轻轻分离多房脓肿的房间隔膜以利引流。
④感染非常严重或脓肿切开引流损伤乳管形成乳漏者,可终止乳汁分泌。其方法可选用:己烯雌酚:每次口服1—2毫克,每日3次,共2—3日;或苯甲酸雌二醇:每次肌肉注射2毫克,每日1次,至乳汁分泌停止为止。
三、中医论治
(一)分证论治
1.气滞热壅证
证候 乳汁淤积结块,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骨节酸痛,口渴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浮数。
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 瓜蒌牛蒡汤加减。若乳汁壅滞,加路路通、漏芦、王不留行等活络通乳;若肿块明显者,加夏枯草、浙贝母软坚散结;产后恶露未尽者,加益母草、川芎、丹参活血祛瘀。
2.热毒炽盛证
证候 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中央变软,按之应指,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搏动性疼痛,患部拒按,壮热不退,口渴喜饮,或见局部漫肿痛甚,发热,穿刺抽得脓液;或溃后脓出不畅,红肿疼痛不消,发热不退,有袋脓现象或传囊之变;同侧腋窝淋巴结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托里透脓。
方药 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若高热不退,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泻火解毒;口渴者加天花粉、鲜芦根等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等通腑泻热。
3.正虚毒恋证
证候 溃后乳房肿痛逐渐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收口迟缓,或乳汁从疮口流出,形成乳漏;伴有面色少华,全身乏力,饮食欠佳,低热不退等。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 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若脓腐难脱者,加路路通、王不留行、薏苡仁化瘀祛腐;若口渴、便秘者,加胖大海、沙参、肉苁蓉生津通便。
(二) 外治疗法
1.初期
(1)热敷:取芒硝20g,溶解于lOOml开水中,用厚纱布蘸药液,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2)取仙人掌适量去外执业护士网皮捣烂如泥,加鸡蛋清调匀外敷患处。
(3)金黄散、或玉露散用银花露、或菊花露或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部,或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患部。每日换药一次。
(4) 按摩疗法:于患乳涂少许润滑油,用一手托起患乳,另一手手指并拢由乳房基底部沿乳络导管向乳头方向轻柔推按数十次。按摩后再轻轻揉压和牵拉乳头数次,以使乳管扩张,乳窍开通,瘀乳排出,肿痛消散。
2.成脓期
脓肿成熟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
3.溃后期
祛腐生肌法。切开排脓或自溃后,脓腐较多者,先用九一丹、八二丹等掺于小盐水纱条上插入脓腔内引流换药,去除脓腐。待脓腐已净时,改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等外用,以生肌收口。
(三)针灸疗法
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
1.体针 主穴:足三里、肩井、列缺、膻中。配穴:血海、期门、膈俞。手法:应用针刺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每日针刺1次。
2.三棱针背部挑刺 挑刺部位:患者背部肩胛区可出现数个或数十个淡红色反应点,如小米粒大小,略带光泽,一般不高出皮肤,无明显压痛,压之不退色。若反应点不明显,可在肩胛区选点挑刺。挑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反应点,深度约1.5mm左右,挑刺后用手挤出少量血液即可,每次挑刺4-6点,每日1-2次。
【预防与调护】
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同时防止乳头破损并保持清洁。
一、孕妇若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之;或用小酒杯叩吸。采用上述方法无效者,需行手术纠正。
二、妊娠五月后,应坚持经常用温热水或75%酒精擦洗乳头。
三、乳母要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要使乳汁吸尽、排空,避免露胸当风。
四、哺乳妇女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卫生,常用淡盐开水清洗乳头,若有乳头破损,应及时治疗。
五、乳母要保持心情舒畅,宜进食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进食过多辛辣厚味之品。
六、断乳时,应先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
七、注意小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炎。注意不要让小儿含着乳头睡觉。
第四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mastopathy),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多发生于20~45岁的妇女。是乳腺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可发生小叶实质增生。属中医“乳癖”范围。
特点: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及乳头溢液。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般多认为其发病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黄体素的减少及雌激素的相对增多,致使两者比例失去平衡,使月经前的乳腺增生变化加剧,疼痛加重,时间延长,月经后的“复旧”也不完全,日长月久就形成了乳房囊性增生病。另外,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主要病理是导管、腺泡以及间质的不同程度的增生。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肝气不舒、冲任失调,致使乳房气滞血瘀,痰瘀凝结而成病。
(一)肝气不舒
情志内伤,郁怒伤肝,以致肝气郁结,气机淤滞,蕴结于乳络,脉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失运痰浊内生;从而致使气滞、痰凝、血瘀互结于乳房而形成乳房肿块。
(二)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又隶属于肝肾。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月水。生育过多或多次堕胎等伤肾伤血,以致肝肾两亏,冲任失调。冲任失和,下不能通盛胞宫而致月经失调,上不能滋养乳房而致气血凝滞,痰瘀凝结而成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化热灼津炼痰 气滞血瘀痰凝
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 搏结于乳房 乳癖
冲任失调→ 气血瘀滞
【诊断】
1.发病年龄:20~45岁
2.好发人群: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朝年龄早、绝经迟、初次怀孕年龄大、低孕次的妇女。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
3. 症状及体征
①乳房疼痛:胀痛为主,以胀痛为主,也有的为乳房刺痛或灼痛,有时可向同侧腋下或肩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不被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疼痛常于月经前加重,经后疼痛减轻,或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②乳房肿块:外上象限为多,单侧或双侧,多发性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好,界限不清,大多伴有压痛,大小不一,一般在1~3cm左右,形态不规则可呈片块型、结节型、条索状、颗粒状。随月经周期及情绪而变化。
③乳头溢液:5%~15%患者乳头有白色或黄绿色的溢液。
④伴有肝郁气滞或冲任失调的表现。
4.辅助检查
①钼靶X线乳房摄片:可见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数目不定,囊性增生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弧形的边缘整齐的阴影,周围有一透亮区。
②B型超声波:可显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匀低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
③红外线热图象:增生的乳腺组织温度略高或血管数量略丰富
④活体组织病理切片:对怀疑有癌变的肿块应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切片。
【鉴别诊断】
(一)乳房纤维腺瘤
多见于20-30岁的妇女,肿块多为单发,形态呈多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活动度好,生长缓慢。
(二)乳腺癌
本病早期应注意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结节状肿块鉴别。乳腺癌早期的肿块多为单发性,质地坚硬,活动性差,无乳房胀痛;主要应依据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本病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酌情应用碘剂、维生素E及激素类药物。中医采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行气活血、调理冲任的方药内服,并配合药物外敷、针刺疗法、激光局部照射、磁疗等方法治疗,疗效比较好。但贵在坚持。由于其有少数可发生癌变,确诊后应注意密切观察、随访。若疑有癌变可能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5%碘化钾 每次口服5ml,每日3次,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2.维生素类药物 可每次口服维生素B6 10mg与维生素E 50mg,每日3次,连续应用3 ~6个月。
3.激素类药物 对软化肿块,减轻疼痛有一定疗效。但应用激素治疗有可能进一步扰乱人体激素之间的细微平衡,不宜常规应用,仅在疼痛严重而影响工作或生活时,才考虑应用。可选用以下药物:
黄体酮 每次口服5mg,每日2次,于经前10天起连服7~10天。
甲基睾丸素 每次5mg,每日3次,于经前10天起口服7~10天。
达那唑 每次口服100mg,每日3次。连服3月有60%~100%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可改善,服6个月乳内肿块可明显缩小或消除。
丙酸睾丸酮 每次肌注25mg,每日1次,连续应用3~4天。或三苯氧胺 每次口服10mg,每日2次,连续应用3~6个月。
(二)手术治疗
对可疑病人应及时进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如发现有癌变,应及时行乳癌根治手术。若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切片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宜及时施行单纯乳房切除手术。
三、中医论治
(一)分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 乳房胀痛或有肿块,一般月经来潮前乳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好转;伴有情绪抑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胀满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 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 逍遥散加减
2.痰瘀凝结证
证候 乳中结块,多为片块状,边界不清,质地较轫,乳房刺痛或胀痛。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细涩。
治法 活血化淤 软坚祛痰
方药 失笑散合开郁散
3.气滞血瘀证
证候 乳房疼痛和肿块没有随月经周期变化的规律,乳房疼痛以刺痛为主,疼处固定,肿块坚韧,伴行经不畅,经血量少,色暗红,夹有血块,少腹疼痛;舌质淡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治法 行气活血,散瘀止痛。
2.冲任失调证
证候 乳房肿块突出,结节感明显,经期前肿块稍有增大变硬,经后肿块可稍有缩小变软,乳房胀痛较轻微,或有乳头溢液;常可伴有月经紊乱,量少色淡,或闭经,腰酸乏力,神疲倦怠,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细。
治法 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 二仙汤和四物汤加减。 若肿块质地坚韧者,加白芥子、海藻、威灵仙化痰软坚;若腰痰乏力,头晕目眩较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首乌、海藻、杜仲补益肝肾。
(二)外治疗法
1.用阳和解凝膏掺阴毒内消散或黑退消外贴,每5天换药1次。
(三)其他疗法
1.体针 取合谷、膻中、天宗、肩井等穴:肝火盛者去合谷,加太冲、夹溪。肝肾阴虚者,去肝俞加太溪。气血两虚者去肝俞、合谷,加脾俞、足三里。月经不调者去合谷,加三阴交。胸闷加外关。泻实补虚,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耳针 取穴;乳腺、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神门。方法;多采用穴位点压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每日在局部揉按几次。
3.磁疗 穿戴装有磁片的胸罩,或应用磁疗仪治疗,也有一定的消肿散结的疗效。
【预防与调护】
一、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忿怒、抑郁等情绪刺激。
二、注意调节饮食,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三、及时治疗子宫及附件的慢性炎症、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
四、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均宜定期进行自我检查,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第五节 乳房纤维腺瘤
乳房纤维腺瘤(fibroadenoma)是由乳腺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好发于18~35岁女性。属中医“乳核”的范畴。
临床特点: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推之移动。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卵巢机能旺盛,雌激素作用活跃有密切的关系。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及乳腺小叶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好发年龄在性功能旺盛时期,妊娠期肿块增长特别快,动物实验证明雌激素注射可促其发病等现象,都说明雌激素在乳房纤维瘤的发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病变在病理上可分为管内型、管周型、腺瘤型三种类型。
二、中医病因病机
n郁怒伤肝 肝气郁结—气滞
n思虑伤脾 脾失健运—痰凝 阻于乳络 乳核
n冲任失调——血瘀
【诊断】
1.年龄:患者多为18—35岁的青壮年妇女。
2.症状和体征: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乳房外上象限,多为单发,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韧,无粘连,极易推动。小如黄豆,大者如鸡卵,生长缓慢。肿块不会化脓溃破,可数年无变化,但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可迅速增大,若不是在前述两个时期而出现肿块突然迅速增大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一般不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3.辅助检查:
钼靶X线:乳房摄片显示肿瘤阴影为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规则,边缘整齐光滑,密度较周围组织略高且均匀,有时肿块周围可见一薄层透亮晕。
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肿块为实质性,边界清楚。
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将乳腺肿块全部切除后,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一)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多为双侧乳内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条索状或颗粒状肿物,与皮肤深部组织无粘连,但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表面平滑,质硬不坚,多伴有乳房胀痛。乳房疼痛及肿块常随情绪变化及月经周期而发生改变。
(二)乳腺癌
早期乳癌有时与乳房纤维腺瘤不易区别。但乳腺癌多见于40-60岁绝经前后的妇女;为乳内孤立性肿块,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太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或固定不移;对可疑病人必须作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思路
对于多发性或复发性纤维腺瘤,或婚前女青年体积较小的纤维腺瘤,或兼有乳腺增生病者,可酌情采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或调理冲任、软坚散结等方法治疗,就能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若能坚持较久时间的合理用药,也可有望使肿块缩小或消除。但本病虽属良性,也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故对于年龄较大,肿块大而病程长,服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应积极进行手术切除。
二、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尤其是下列几种情况,应首选手术切除,并常规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①绝经后发现的纤维腺瘤;
②观察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
③肿块较大或病程较长者;
④原有纤维腺瘤,准备怀孕前。
手术治疗时的年龄越小,术后肿块的复发率越高。故多数专家认为:25岁以前的多发性乳房纤维腺瘤患者只要肿块无增大变硬,可暂时不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法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以肿块为中心顺乳头方向作放射状切口,切除的范围要稍大一些,应将整个肿块及其周围的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或将受累部分的乳腺组织做区段切除,决不能只单纯将肿块挖出,以防增加复发的机会。
三、中医论治
(一)分证论治
n肝气郁结
表现: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n血瘀痰凝
表现: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痛,烦闷急噪,或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 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二)外治疗法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贴患部,5天换药1次。
【预防与调护】
一、注意调节情志,避免郁怒,保持乐观情绪。
二、控制甜食、油腻炙博及辣酸刺激性等食物摄人。
三、手术切除肿块后,宜定期复查,至少不短于3~5年,若发现肿瘤复发应及时治疗。
第六节 乳 腺 癌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女性乳房恶性肿瘤。据国内统计,发病率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颈癌,近年来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多发生于40~60岁绝经前后的妇女。属中医“乳岩”范畴。
临床特点: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推之难移,溃后凸如泛莲或菜花,或凹陷如岩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乳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分泌因素:现已证实雌激素中的雌酮与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明显作用。孕酮可刺激癌瘤的生长,但也可抑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因而被认为有致癌和抑癌的双重作用。催乳素在乳癌的发病过程中有促进作用。
2.饮食与肥胖:高脂饮食以及过于肥胖,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
3.遗传因素:直系亲属中有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其姐妹及女儿发生乳癌的机会较正常人群高3~8倍。
4.其他:如放射线照射与乳癌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或由其他的乳腺疾病如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等转化而来。
(二)病理类型
n分化程度低:硬癌、髓样癌、炎性癌(浸润性癌)
n分化程度高:湿疹样癌、腺癌、导管癌、乳头状癌
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
1.硬癌
n最常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60~70%。
n特点: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既有转移
n初期:肿块如豆粒,坚硬,粘连不易推动,边界不清,无自觉症状
n中期:肿块渐大疼痛,如堆栗,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紫色如橘皮
n后期:肿块溃破,边缘不整,凹如岩穴,凸如菜花,渗流血水,恶臭难闻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块,恶病质貌。
2.湿疹样癌
n较少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7~3%。
n特点: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晚,病程多在1~5年,长者可达十余年
n初期:如乳晕部湿疹,局部发红,糜烂,渗出,结痂,皮肤变硬,与周围分界清楚,伴奇痒或轻微疼痛
n中期:数年后蔓延到乳晕以外的皮肤,色紫而硬,乳头凹陷
n晚期:溃后易于出血,乳头蚀落,疮口凹陷,边缘坚硬,乳房内也出现肿块
3.髓样癌
n很少见
n特点:肿块生长速度缓慢,转移较晚
n初期:乳房肿物生长缓慢,质较软,不痛不痒
n中期:肿块逐渐增大,胀痛不舒,中央有弹性,乳头溢血
n晚期:溃后易于出血,疮口凹陷,边缘坚硬
4.炎性癌
n很少见
n特点: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而广
n多见于年轻妊娠,哺乳期妇女
n发病急,乳房迅速增大,肿胀疼痛,皮肤紫红灼热,边界不清,无明显肿块,或乳头内缩溢液;或有上肢水肿疼痛。后期发生溃疡及转移,常在数月内死亡。
(三)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 癌细胞直接侵入皮肤、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 主要途径有:
①乳头、乳晕区及乳房外侧部位的癌细胞多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一步侵入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②乳房内侧部位的癌细胞多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到达锁骨上淋巴结。
上述两条途径中,一般以前者为多,后者较少,但后者一旦发生,则预后较差。根据我国各地扩大乳癌根治切除术的标本病理检查结果统计,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为30%-35%。
3.血运转移 过去认为血运转移多发生在晚期,现经研究发现有些早期乳癌在临床发现肿块之前就已有血运转移。癌细胞既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血流,也可直接侵入血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
4.种植性转移
二、中医病因病机
n六yin内侵—毒邪内蕴
n情志内伤—肝脾气虚 气滞 痰凝
乳岩
n冲任失调—脏腑紊乱
【临床表现】
(一)乳房肿块
乳癌早期常表现为乳内出现单发的、无痛、质硬的小肿块,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15%~20%)和内上象限(12%~15%)。表面不甚光滑,界限欠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由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等)发现。肿生长较快,发展至晚期,肿块较大,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由于癌肿侵入胸筋膜、胸肌及周围组织,以致固定不移,并可引起乳房外形和皮肤的多种改变。晚期乳癌肿块推之不移。若癌细胞浸润大片皮肤时,皮肤表面可见有多个坚硬的小结节,甚至彼此融合;有时癌块皮肤溃烂形成溃疡,凸如莱花或凹似岩穴,时流恶臭血水。
(二)局部皮肤改变
如侵入 Cooper韧带时,可致局部皮肤凹陷,形成“酒窝征”。癌块体积进一步增大时,其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而出现淋巴水肿;即所谓“桔皮样”改变。
(三)乳头部变化: 邻近乳头的癌块,因侵入乳管使之收缩,可把乳头牵拉向癌肿的方向或出现乳头内陷。上部的可引起乳房乳头抬高。
有部分乳癌患者伴有乳头溢液,约占10%,各类性质的溢液皆可见,但以血性溢液为多。湿疹样癌可见乳头乳晕皮肤的湿疹样变。
(四)疼痛
乳癌患者约1/3诉患部疼痛,可为偶发、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的程度轻重不一,多表现为隐痛、钝痛、牵拉痛或刺痛,仅有少数疼痛较重,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病情发展至晚期时,患部疼痛多较严重,有的可伴有胸痛、背痛等。
(五)转移症状
乳癌的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变硬,起初数目较少,无痛,可推动,逐渐可增多增大,并融合成团。若癌细胞阻塞腋窝淋巴管,将引起同侧上肢淋巴的回流障碍,出现手臂腊白色水肿;晚期患侧锁骨上亦可有增大、变硬的淋巴结,少数患者对侧腋窝也可有淋巴结肿大。癌细胞转移至肺及、骨、肝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胸痛、气急;骨转移可出现局部疼痛;肝转移可出现肝肿大和黄疸等。
(六)其他症状
晚期发生恶病质者,可有消瘦无力,贫血、头晕、发热等症状。
(七)特殊类型的乳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乳癌。
炎性乳癌并不多见,一般多发生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其临床表现为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扪查时整个乳房肿大发硬,而无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触及。本病发展迅速,可在短期内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转移早而广,很快即可侵及对侧乳房。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即死亡。
乳头湿疹样乳癌很少。其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渐移行至乳头皮肤。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继而出现慢性湿疹样病变,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潮湿、糜烂,有时覆着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开痂皮又可出现糜烂面。病变部位皮肤发硬,边界清楚。病情继续发展,则可出现乳头内陷、破损,严重者可乳头蚀烂。有时可在乳晕深部触及硬块。这种乳癌发展缓慢,淋巴转移出现很晚,恶性程度低。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乳房X线检查
多采用干板膜静电摄影或钼靶X线摄片,可发现乳房内有可疑肿块阴影,诊断的准确率高达85-90%。
乳房X线摄片特征:致密的肿块阴影,形状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呈毛刺状,血管影增多粗糙。
乳头有分泌物时,可将刺激性小的灭菌水溶性造影剂,如50%醋碘苯酸钠0.2-0.4ml经乳头的溢液口注入该腺管内,施行X线造影摄片,对诊断腺管内病变有帮助。
二、B超检查
能较清晰地显示各层软组织结构及其内肿块的形态和质地。因此能鉴别乳癌和良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高达80%。但对直径小于1cm的乳癌,其诊断率低于X线检查。
表现回声不均匀,外周有延伸的强回声带。
三、热像检查 局部温度升高。
四、红外乳腺检查仪
五、病理学检查
1.细胞涂片检查
病人若有乳头溢液,可取分泌物涂片检查寻找癌细胞。
一般以用细针穿刺吸出组织液作细胞学检查为宜。
2.活组织切片检查
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当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而临床仍有可疑时,则应行切除活检。目前常用的方法为直接切除活检或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检查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2.早期表现为乳房单发无痛性小肿块,质硬,不易被推动。
3.乳内肿块生长速度,固定不移,表面皮肤出现“酒窝征”或“橘皮样”变,乳头牵向肿块方向,或内陷;或伴有乳头溢液。晚期凸如莱花或凹似岩穴,时流恶臭血水。
4.有转移者,腋窝、锁骨上等处可扪及肿大变硬的淋巴结。甚至可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背痛等症状。
5.乳房X线摄片、B超、乳头分泌物细胞涂片、针吸细胞学检查和活组织切片检查等有助确诊。
二、临床分期
为了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和估计预后,对于乳癌的诊断除了确定乳癌存在外,还需进一步估计病变发展的程度,因此需有统一的分期方法。目前多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NM分期:
T(原发癌瘤)
T0:原位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cm,≤ 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癌亦属之。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入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
N(局部淋巴结)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l: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组织粘连。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转移。
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癌分为以下各期:
0期:Tis N0 M0;
I期:TlNOM0;
Ⅱ期:T0—1N1M0;T2N0—1M0;T3N0M0;
Ⅲ期:T0—2N2M0;T3N1-2M0;T4任何NM0;任何TN3M0;
Ⅳ期:包括M1的任何TN。
上述分期均凭术前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实际上并不完全可靠。还应结合术后淋巴结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校正。
三、鉴别诊断
乳癌的临床表现若比较典型,诊断并不困难。若表现不典型,尤其是早期乳癌,往往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因此,要注意进行鉴别,几种常见乳房肿块的一般鉴别详见表15-2:
表15-2 几种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
乳房纤维腺瘤 | 乳房囊性增生病 | 乳 癌 | ||
年 龄 | 20~25岁 | 25—40岁 | 40-60岁 | |
病 程 | 缓慢 | 缓慢 | 快 | |
疼 痛 | 无 | 周期性疼痛 | 少数轻重不等的疼痛 | |
肿块数目 | 常为单个 | 多数成串 | 常为单个 | |
肿块边界 | 清楚 | 不清 | 不清 | |
移 动 度 | 不受限 | 不受限 | 受限 | |
转移性病灶 | 无 | 无 | 多见于局部淋巴结 | |
脓肿形成 | 无 | 无 | 无 | |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等。
手术治疗时,应根据乳癌的分期、病灶部位、手术者的经验以及当地的医疗条件等酌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适当配合其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中药治疗在乳癌临床各期都可应用,尤其在抗乳癌转移、复发和防治放化疗的副反应以及晚期乳癌的治疗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治疗的基本原则宜扶正与祛邪并举,在分症施治的基础上着意补益气血、调理冲任,并适当选加一些抗癌药物。此外,中医的针灸疗法、气功疗法、食疗、局部外治、现代的心理治疗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二、西医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发展过程:
乳癌根治切除术 → 扩大乳癌根治切除术 → 改良根治术
→ 单纯全乳切除术 → 保乳手术
乳癌根治切除术是目前主要手术方式。据大量病例统计,乳癌根治切除术后一期乳癌5年生存率约为80-90%,二期乳癌5年生存率为55-70%,三期乳癌5年生存率为30-40%。手术的基本要求是将整个患病乳腺连同癌瘤周围5cm内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手术范围宜上至锁骨下,下至腹直肌前鞘上段,外至背阔肌前缘,内至胸骨旁或中线。有些学者考虑到乳房内侧或中央部的癌肿向胸骨旁淋巴转移,因而又提出了“扩大乳癌根治切除术”,即在乳癌根治切除术的基础上,同时切除第二、三、四肋软骨和相应的肋间肌,包括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
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大肌或胸大、小肌同时保留,其它同乳癌根治切除术
治疗原则:
一期乳癌-----改良根治术或单纯全乳切除术
二期乳癌-----乳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根据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胸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行扩大根治切除术。
三期乳癌-----乳癌根治术。配合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四期乳癌-----可适当采用姑息性乳房切除术。以利于其他综合治疗更好发挥作用。若全身转移者不宜施行手术切除,可根据情况采用化疗、激素等治疗,需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手术禁忌症:
①乳房及其周围有广泛皮肤水肿,其范围超过乳房面积的一半以上;
②肿块与胸壁固定;
③腋下淋巴结显著肿大且已与深部组织紧密粘连;
④患侧上肢水肿或有明显肩部酸痛;
⑤乳房及其周围皮肤有卫星结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⑦已有远处转移;
(二)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配合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综合治疗是近年来发展的方向,化疗对晚期或复发病例也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一氟脲嘧啶、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近年来联合应用多种化疗药物治疗晚期乳癌有一定的疗效,有效率达40%—60%。
化疗用于术前的目的是使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缩小,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效果。术后化疗可杀灭术中可能播散的癌细胞以及“亚临床型”转移灶,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化疗应尽早开始,术后一般不超过1月,用药足量,时间为6月~1年,长期用药并不提高疗效,同时对病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损害。
(三)放射治疗
放疗是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以往常用于乳癌根治手术前后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单纯采用放射治疗效果不满意。近年来已配合早期病例的局部肿瘤切除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中,放射治疗较多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通常宜于术后2~3周进行放疗。一般于乳癌根治切除术或改良根治切除术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照射锁骨上及内乳区淋巴结。也有用于肿瘤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而无腋窝淋巴转移的病人,照射锁骨上及内乳区。术前放射治疗主要用于第三期病例或病灶较大、有皮肤水肿等的患者。照射可使局部肿瘤缩小,水肿消退,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效果。术前放疗也可降低癌细胞的活力,减少术后局部复发及血运播散,提高生存率。一般宜在照射结束后2~4周进行手术治疗。
(四) 内分泌治疗
激素的应用及疗效与病人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
绝经前病人的激素疗法主要是采取绝经措施,可行卵巢切除或x线照射卵巢(称卵巢去势)以达到抑制乳癌和其转移灶生长的目的。
雄激素治疗:丙酸睾丸酮,每次100mg,肌肉注射,每周3次,共6~12个月,
抗雌激素制剂:雌激素受体(ER)阳性,治疗效果较好。临床上现多应用抗雌激素制剂三苯氧胺、氯美酚、苯甲啶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三苯氧胺,每次10-20mg,口服,每日2次。其作用是与雌激素竞争雌激素受体,从而抑制癌细胞增长。其毒性反应很小,对绝经后软组织及淋巴结及肺转移的疗效较好。
三、中医论治
(一)分证论治
1.肝郁痰凝证
证候 乳房内有单发性结块,质地坚硬,边界欠清楚,推之尚能活动,乳房表面皮肤如常;伴有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苔薄,脉弦或弦滑。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 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若月经前乳房胀痛者,加八月札、川楝子理气止痛;若烦躁、失眠者,加五味子、珍珠母镇静安神。
2.冲任失调证
证候 乳房结块,质地坚硬,表面不甚光滑,活动稍受限;伴有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经后乳痛缓解,或婚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腰膝酸软等;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 调理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 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若口干咽燥,加天冬、玄参养阴生津;若月经量少色淡,加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补益肝肾。
3.正虚毒炽证
证候 乳房肿块扩大,形如堆粟,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溃后如岩穴或菜花,渗流血水,伴精神萎靡,面色灰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 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方药 八珍汤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露蜂房等清热解毒之品。若消瘦、疲乏,加生黄芪、太子参益气养阴;若疮面渗血较多,加田七、茜草根等凉血止血。若疼痛不止,加全蝎、蜈蚣、蒲公英清热解毒、通络止痛;若口渴咽燥者,加天冬 、桑椹子、沙参等养阴生津。
(二)外治疗法
初起时可用阿魏化痞膏外贴,也可用五灵脂、雄黄、马钱子、阿胶各等份,研末拌匀,香油调敷肿块处。已溃者,先用海浮散、红油膏外敷;坏死组织脱落后,再外敷生肌玉红膏、生肌散。
【预防与调护】
一、积极开展防治乳癌的宣传,普及乳癌的防治知识。
二、推广和普及自我检查乳癌的方法,并定期进行防癌普查,是提高乳腺癌发现率的有效方法。
三、优生优育,提倡母乳喂养婴儿。
四、积极治疗其他乳房疾病,如乳腺增生病、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房纤维腺瘤等。
五、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舒畅。
乳腺肿块性疾病鉴别
病 名 | 乳 核 乳房纤维腺瘤 | 乳 癖 乳腺增生病 | 乳 衄 乳腺导管内 乳头状瘤 | 乳 岩 乳 腺 癌 |
发病年龄 | 20~25岁 | 20~45岁 | 40~50岁 | 40~60岁 |
肿块位置 | 外上象限 | 外上象限 | 乳晕部 | 外上象限 |
肿块数目 | 单发多见 | 多发 | 单发多见 | 单发 |
肿块形状 | 卵圆形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 不规则 片块 结节条索 颗粒 边界不清 | 结节 条索边界清楚 | 圆形 不 清 |
肿块大小 | 小如黄豆 大如鸡卵 生长缓慢 | 大小不一 1~3cm 随月经情绪而变化 | 较小 0.3~1cm生长缓慢 | 核桃大小 生长迅速 |
肿块质地 | 坚 实 | 质中 | 较软 | 硬 |
活 动 度 | 好 | 可活动 | 可用手推 | 不好 |
乳头情况 | 正常 无分泌物 | 正常 偶有白色或黄绿色分泌物 | 正常 血性分泌物 | 乳头内缩抬高 血性分泌物 |
疼 痛 | 无 | 胀痛 周期性疼痛 | 压痛 | 早期无痛 钝痛 |
恶 变 | 0.2% | 2~3% | 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