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神医是这样看病的:黄元御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元御

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在街头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那是非常热闹的一个商业街的街头,傍晚时分,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也走上去,随便看看,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之类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看到在诸多书中间,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但是当时觉得: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那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心里当时立刻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写的!

就这样,立刻就买了回来,回来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很快就可以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当年怎么会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凭空出现这么一本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上学时被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都吓晕我了,别不是丢了吧?

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在讲黄元御的故事的时候,可能和前面所有医家都有些不同,以前的这些医家我没有见到任何的后人和传人,所以全部都是文献记载的历史,对于民间传说的名医事迹我一概不用,而黄元御这里由于麻瑞亭老先生是黄元御的直系传人,因此有些传说是可以相信的,所以会录入一些麻老说过的故事,各位知道就可以了。

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的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像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这位一直连任六朝,这可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更让后代们羡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读书发奋的状态,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做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就把这个劲头都使到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的头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爆炒之下,此时这黄家上下的读书气氛一定十分的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的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好嘛,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博览群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人家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大家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问题的,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然后眼睛痛得睁不开的(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写毕业论文的,很多同学也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自己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以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的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地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口沫泉涌”。

按说这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人家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到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他的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的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可还是没有任何的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

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的擅长针灸,这位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瘀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瘀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粘稠。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还真是有两下子,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付,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盖眼睛,这位医生一看,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基本全废了,翳膜覆盖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东一枪西一枪,打得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快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

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某某原因(令人愤怒的是居然是相貌的原因),您不能像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去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的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渡过这一生吗?!

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致仕报国的志向呢?全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佛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办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用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聪明,所以就信心足足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整个一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功夫的学法儿,过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闻目濡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父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父,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的师父,有了问题就挨个师父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买了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人家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态度太好了,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看看这个时候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还能不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的太高了,人家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那是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yin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然后他自己是完全的融入了书里面,他在生活中的各种时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是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我们前面写过的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在十年后,这本书将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一本重要的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学校领导早就急得跳起来了。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写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的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感觉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的(那时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付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机会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站排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然后又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以医名著称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我们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读《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推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特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证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这位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的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来了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这一说不要紧,有分教,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嗦,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也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和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您现在在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的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的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这本书我以后会给各位讲),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九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橘红)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的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这个轮子就不转动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份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把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是肝气温暖,不至于瘀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原因的根本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才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舌苔白腻厚的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儿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自从黄元御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这可就成全我们了,我们可以借机会多观摩一下黄老师都是怎么应用这个圆圈的。

各位,甭管您是不是学医的,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凭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

让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吧,这位姓赵,叫赵彦威,他患的病叫“齁(读hou)喘”,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哮喘,各位有的人可能见到过这种病,一犯病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里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这个病发作,来不及拿药去世的。我们这位赵同志的病发作还挺有特点,就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犯起病来,先是开始打喷嚏,然后流出鼻涕,再接着就感觉喉咙发堵了,然后就开始喘。

这可太难受了,这喉咙堵的滋味估计各位没感受过,呼吸这在平常人是最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啊。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愁坏了,这事儿要搁现在,还有好多方法,西药有很多喷雾的制剂,可以缓解喉部痉挛的,也有好多的激素类的药物,可以救急,但是容易产生依赖,这辈子总不能靠着激素活着啊?

那会儿可什么西药都没有,赵同志简直觉得生活要绝望了,这个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学问好,因为身体残疾,发誓攻读医学,现在那是颇有心得,不如我们把他请来吧。

于是,黄元御就来到了赵同志的家里,此时的黄元御,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伤残所带来的悲伤,他已经从救治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

赵同志说:“我总是觉得腹胀(这个很关键,我下面给各位解释),有时候还呕吐(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但是如果矢气后就好转了。”

黄元御点点头,其实此刻他的心里就全明白了,但还是问了问:“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赵同志和家里人对望了一下,说:“那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的一个秋天,傍晚吃饭,一只该死的黑,从房檐上掉下来,掉到我的后背,把我吓了一下,从此就作病了,打那儿以后,不敢吃晚饭,如果夜里被冷风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阴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发作就是两三天,有的时候还要八九天,二十几天才好,现在已经病了十二年了!”

黄元御一听,天啊,十二年,这个患者可真是够痛苦的啊,想到这,他顿起恻隐之心。

于是,黄元御就又不怕麻烦地开始给患者和他的家属讲起了圆圈的故事。

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黄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大意如下:这个哮喘啊,是一个肺气上逆的病,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的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这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份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会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在疏条肝气,那么脾土升的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在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付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这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以使得胃气立刻振奋起来。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赵彦威同志,在服用药物十几付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后来一直没有发作过。

这又是一个没有按照西医的科研思路,进行双对照分组,然后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的医案,但是我估计黄元御老师一定特不在乎这个,看到患者十几年的病,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康复了,他只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己从一个被庸医残害的残疾人,到可以治病救人,其中种种艰辛,他的心里自己知道啊。

那么黄老师的这套理论到底有什么道理啊?难道所有的疾病都这么画个圆圈就可以治愈了?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它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

各位可别以为黄元御这么好的一个理论早就广为流传了,您想错了,其实,黄元御的书流传并不广,由于黄元御才高孤傲,他觉得唐宋以后的医家的思路都不大妥当,所以总是讽刺批评那些人(黄老师当时用词比较的生猛,金元四大家等人都被他骂遍了,后果很严重),结果得罪了几乎整个医学界的人,所以身后他的医学思想几乎没有传承下来,他的书里的那些方子,现在几乎大家都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最近几年,黄元御的名字才开始被中医界人士所熟知。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就像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还在等待着开发。

中医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暴露的大家的眼前的,只是你读不读书而已,但黄元御是个例外,他的理论和思想,就跟封藏在古墓里的秘笈一样,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的药方的思路和唐宋以后的医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主要的框架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以至于大家看到他的方子都怀疑:这能治病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民间还有个别的地区有黄元御的思想传承,在山东有一些,西安是由于麻瑞亭老中医解放前去的,所以在那里也有传承。

为了把黄元御的这个思想给各位解释清楚,我再给各位讲个中风的患者吧。

这位叫马孝和,这位老马同志生活比较辛苦,那个年头,吃口饭不容易啊,要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就情绪不好,又因为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象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也没有劳保,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当有朋友来看望的时候,老马同志就不禁潸潸落泪,心里禁不住的难过(泣下沾衣)。

这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现在看病可非常的厉害,经常是药到病除,我们不妨请人家来看看吧。

于是就请了黄元御,各位,这就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看看黄元御到底是如何治病的,现在如果要找这样的大师,您还真找不着了。

黄元御点点头,说:“这样吧,我把你患这个病的来由给讲一下吧,大家都听听,以后周围的人有遇到这样问题的,可以有个思路。”

黄元御老师的原话太深奥,他写的书基本都是排比对仗的句子,比较华丽,我给简单地说说大意吧。

黄老师认为,这个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虚弱,本来脾土应该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劳累等原因,导致功能下降,这样湿气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问题,本来肝气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现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气也给憋在了那里。

这个肝气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为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如果它郁闷,导致的结果就是风气在体内乱窜,时间长了,体内就会津液消亡,最后就会出现筋脉挛缩,导致中风。

您再看看患者的症状吧,他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各位不要以为他这只是情绪的问题,这是因为肺属金,是负责输布人体的津液的,它在情绪方面的归属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现在没有津液可输布,因此燥气动,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这个我们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问题,不仅仅是情绪,是生理影响了情绪。

你再看看他为什么左边身体冰冷呢?那是因为肝气从左边生发,《黄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现在肝气特郁闷,憋在了那里,生发之令不行,结果导致这里成为冰雪之地。

患者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为这个圆圈转不起来,心火不能下降,阳气不敛,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他又为什么晚上烦躁说胡话呢?那是因为肝和心是母子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病则心也病,心神乱就烦躁说胡话啊。

总之,是这个圆圈的上下旋转出了问题,所以要拨动这个枢机,让它转动才能使身体恢复啊。

怎么治疗呢?很遗憾,黄元御只说了要温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没有记载药方。

但是我们再看看他写的《四圣心源》里,他详细地记载了中风的治疗方法。

这个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元御有个秘诀,就是用熨法,这个熨法就是把药磨成药末,然后用布包住,然后放在热炉子上加热,再放在患者的病侧的肢体关节处来回的熨,让药气透入关节肌肤,这样筋脉就慢慢地舒缓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药味淡了,就要换新药,以患者身体被熨出汗为好。

熨药的方子是:左边的身体瘫痪,用何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右边的身体瘫痪,用生黄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黄元御没有写份量,各位可以每种药用二十克一次。

至于服药,黄元御也是根据身体偏废的左右不同开出两个方子,左半身瘫痪不灵的,用: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如果是右半身瘫痪不灵,则用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关于这个中风治疗的秘密我们揭示的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麻瑞亭老中医的经验吧,看看他有些什么传承。

麻瑞亭老中医那里把右半身偏废的叫气虚型,因为中医认为右半身属气;左半身叫血虚型,因为左半身属血。

麻老在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了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在右半身的血虚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

麻先生并没有完全搬用黄元御老师的方子,他在两个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让我们说回这位老马吧,老马同志在服用了黄元御开出的方子以后,十多付药,就拄着拐杖起床了,然后大家都来看他,送客说笑之间,不自觉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来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能走步了(不知病之去也)。

反应过来后,不觉得放声大笑,原来健康的状态是这么好的啊!(放杖而笑)

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最失意的时候,望着同学们去读书的情景,想起自己,在悲伤地凝望着远方的情景,那个时候,他简直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了。

有的时候,心中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绝地反击,使一个处于最绝望境地的人,成就最非凡的事业!

如果你知道黄元御在日后还会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你就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现在的历史研究领域根据清宫医案的记载,普遍认为光绪帝自幼体弱多病,有长期遗精史,身体素质一直很差,成年后遗精、腰背痠沉等病又继续发展,维新失败被幽囚瀛台、珍妃的被囚、惨死所遭受精神、肉体上虐待、凌辱更加重了他的疾病,以致日渐恶化直至腑脏功能失调,毫无救治之望。据所记载的脉案从现代医学去分析,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心肺功能慢性衰竭,合併、急性感染以致造成死亡。因此属于正常性病亡,并无中毒或其他伤害现象,更无突发性暴亡之迹象。

这是在陈可冀院士在1980年对清宫医案进行整理以后得出的结论,由于整理人员为医务工作者,因此史学界多认可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光绪之死的最后定论。

但是,医生只是看到了纸面上记载的内容,这些内容背后的事情呢?甚至这些纸面的内容可靠吗?

在清宫医案里,光绪帝的脉案最多,从他小的时候就有记载了,到他死亡前的最后十年中,他的脉案数量开始明显增多。

在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他都有哪些症状吧:我统计了该年五月份的全部记录,发现光绪的主要症状有:耳鸣、左目内眦发红、手胀、中州(胃)空、咳嗽、腰腿酸痛、偶有遗精、多言气怯、小便频数、口渴。

这是当时光绪的主要症状,反复出现,但互有交替,并非同时出现,期间患外感一次。

从中医临床的角度来分析,此时的光绪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属于虚火上炎之证,可以判断他气虚,判断肾虚的只有遗精、和腰腿酸痛两个指征,但是相火旺也可以导致遗精,脉络瘀阻也可导致腰腿酸痛,因此有肾虚的可能,但并不能完全的成立。

虽然医案中反复出现尺脉弱的字样(中医认为尺脉侯肾),但是中医几乎诊所有的人都尺脉弱,并非光绪一人。

在这一年的六月,光绪开始实行变法,因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光绪身体状态还算是可以的。

在变法维持了一百天以后,变法失败,此时局势异常微妙,各国领事非常关心光绪的健康,在当年农历九月四日,法国使馆派出医生多得福进宫,为光绪检察身体,检察出的症状如下:身体虚弱、颇瘦、劳累、头面淡白、饮食尚健、消化迟滞、大便微泻色白内有不消化食物、呕吐无常、气喘不调、胸间堵闷、气怯时止时作、听诊肺中气音尚无异常、脉息数而无力、头痛、耳鸣、头晕、恶寒、腿膝尤其冷、自觉指木、腿酸痛、耳聋、视力降低、腰疼、小便色白,用化学将小水分化,内中尚无蛋清一质、遗精。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大家一直认为光绪患有肺部疾患,这个论断比较一致,在这次检察之前,光绪就经常咳嗽,但是这次西医诊断却在听诊方面没有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说明至少光绪在这个时候,肺部应该不存在严重的问题。

另外,肾炎的诊断比较模糊,此时没有检测出尿蛋白,但是在光绪死亡前却检测有微量的尿蛋白,说明有患肾炎的可能,但至少此时不是很严重。

在第二年,光绪的身体仍然较多的问题,此时的脉案篇幅骤然变得长了起来。

在该年一月份里,光绪的主要症状有:外感风寒头痛、恶寒身痛、鼻塞、谷食不香、口粘无味、面色青黄、左鼻孔内肿痛、鼻涕见黑丝、鼻子下生小疡、头晕、左边面颊发木、耳后项筋酸痛、腭间偏左起小泡、漱时带血丝、咽喉有阻隔感、咽喉左边起泡、右边咽喉微痛、左牙疼、唇焦起皮、口渴、喉咙痒、呛咳、气不舒畅、心烦、心悸、时作太息、目中红丝、视物迷蒙、眼胞发胀、耳聋耳鸣、胸中发堵、呼吸言语间觉得丹田气不足、腹中狭窄少、腹中气厥下部觉空、气短懒言、两肩坠痛、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滑精、久坐立则腰膝酸痛、心中自觉发笑、体质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便频数时或艰涩不利。

从中医临床的角度分析,这显然是肝气不舒导致的上焦热证,其中腰膝酸痛很早就有,大便燥结开始出现,耳鸣此时也开始严重,这几个症状一直伴随着光绪到最后。

如果对清宫医案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特点,就是对皇帝的病症事无巨细,一概记录,有的只是患者的一种感觉,但是也记录下来,这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病很严重了,其实我们只要概括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一些轻微的病症。

在光绪死亡的前一年,即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份的时候,力钧开始为光绪诊病,力钧调治了一个月,对于力钧的诊病,民间笔记有一种说法,《国闻备乘》记道:“迨奕劻(庆亲王)荐商部郎中力钧入宫,进利剂,遂腹泻不止。次日钧再入视,上怒目视之,不敢言。钧惧,遂托疾不往。谓恐他日以大逆之名,卖己以谢天下也。”我们对照了清宫档案记载,在力钧诊病期间,光绪仍然是“大便不畅”为主,偶尔“溏泻两次,而觉畅”可见光绪还觉得很痛快,并没有怒目。因此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可见民间在此问题上猜测甚多,连入宫诊病的医生都成为了怀疑对象,我们需要对此一一排除。

我统计了光绪在这个月里的症状,出现的主要症状有:心跳、肩胁牵掣作痛、说话小腹作痛、腿足酸软、左脑晕,右脑痛、大便干燥、有时溏泻、消化迟滞、背脊痛、梦遗、耳鸣、口内起泡、鼻孔微疼痛。

这个时候的病情,光绪自己说是“时轻时重”,很多人认为光绪的病情是一年年依次增重的,但是我们分析他的这些病症,从临床的角度并不能将他定为重病,因为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亚健康的人的身上,并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的病症。

因此,我们根据此时的医案来判断,光绪并没有病得那么重,而若干光绪身边的人的资料证明,光绪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因此这里有些症状甚至我们可以打个折扣。

在光绪死亡原因的研究中,光绪最后一年的身体状况是个关键,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

在三月份中,我对脉案中记载的主要症状进行了统计,主要症状有:右耳堵闭、足跟筋脉作痛、食下运化迟钝、右腋及腹均作窜痛、腰脊刺痛、口中起泡、大便欠畅、遗精,在这些病症里,出现的最多的是耳鸣和足跟痛,其它的症状并没有多次出现,可见并不明显,否则以光绪对诊脉那么挑剔的人,一定会让全部写入脉案的。如此分析,此时的病情也没有那么严重,并不是一个重病患者的表现。

从年初开始,这些症状一直出现,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在六月份开始有了“腰胯尤觉跳痛”的记载,说明疼痛有所发展。

我们再来统计一下七月份的情况,主要症状有:腰酸痛、俯仰转侧皆为牵引、头晕、耳鸣、食后迟运、大便不调、咳嗽(感冒一次)、神疲、夜寐不安(子丑时醒来即不能寐)、遗精。在这些症状里,咳嗽仅仅出现一次,结合以前西医的听诊,我们似乎可以断定,这不符合肺结核的表现,没有咳血、甚至连咳嗽都只是在外感时出现,不知道肺结核的诊断从何而来?此时每天御医们所有的精力都在光绪的失眠和腰胯疼痛上,可见这是当时的主要病症。

在光绪死亡的前一个月,九月份,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主要症状:腰胯中边皆痛,俯腰更甚、干咳鼻涕带血、耳鸣、口渴、头晕、恶风、大便忽溏忽燥、舌燥口苦。

这些日子主要仍以腰胯痛为主,光绪自己形容其疼痛是:“仿佛气窜”,在九月十二日时增添了叫关永秋的医生,该医生开了些外用的药酒,病情并未因此减轻。

其中干咳只记载了三次,可见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病症,而且是鼻涕里面有血,可以分析是因为鼻腔干燥造成,给皇帝诊病要事无巨细全部记录,因此这在普通人是平常的事情,往往会让研究者认为是重病。

在十月初三,在光绪死亡的前十八天,御医施焕和张彭年在脉案中写到:“窃思痛未加剧,似宜暂停药饵,以舒胃气。”

这句话很关键,这说明在御医的眼中,光绪远没有到病入膏肓的状态,御医们甚至还想停药一段时间。开的方子各位也可以看一下:川贝母一钱、北沙参一钱、冬瓜仁一钱五分、杭白芍一钱、麦冬一钱五分、橘络五分。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也绝对不是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开的方子,这只是一个润燥宣肺的方子,其原因是光绪此时有些外感。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断定,光绪的身体确实有病,但是并没有那么严重,其病并不致于死亡。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的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自个儿以前看诸子百家什么书的,那都当的是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呢,用他自个儿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感觉那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边(譬犹河汉无极)。

我估计在那些时候,黄元御一定特憔悴,吃嘛嘛不香的,简直丢了魂似的,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仲景的书怎么如此的深奥啊!

这种饱受折磨的痕迹可以从黄元御同志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他还曾经在私下里表达过,他说这“《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以说是够奇幻微妙难以理解的了,可这跟张仲景的这些书简直那是没法儿比啊(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结果,黄元御从公元1737年开始看《伤寒论》,一直极其投入地研究,又在临床中进行体会,最终在公元1748年,最终完成了这本《伤寒悬解》。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黄元御出门办事,来到了阳邱,正好有个姓刘的朋友,家里有个没有人住的荒斋,黄元御一看很高兴,说:这正好,我正愁没有个清闲的地方写东西呢,要么你这房子借我住几天得了。

这个房子所处的位置这个好啊,黄元御站在房子的前面,向北边望去,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河水在秋天的天空下显得深蓝,冷峻异常;向南边望去,远远的那是一片崇山峻岭,在雾色中泛着青色;房子的附近,那是树林成荫,秋天的树叶斑驳陆离,五颜六色,充满着成熟的色调,远远的望去,山坡上满是秋天的野菊花,一片璀璨(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这种环境搁现在相当于郊外的别墅啊,黄元御呼吸着没有污染的空气,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心里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的欲望。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行李,一个人收拾收拾就搬进来了。

在这里,黄元御把院子的柴门一关,开始集中精神,我从黄元御在序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黄元御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的心彻底地安静下来,进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黄元御就把这本书给整理出来了。

其实,我在看黄元御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象着黄元御的生活,估计他在这里,什么好的东西是吃不到了,一个农村,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写了三个月,每天也就是青菜而已,不知道他吃的都是什么粮食。

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过去这些读书人,连自己吃什么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总是要关起门来写书呢?

他们就不想想搞点什么盈利的东西?多搞点钱?鱼翅燕窝搞不到,猪肉总得多吃点吧?

黄元御自己说,在屋子里狂写了三个月以后,自己的两鬓都突然变白了,可见精神损耗的严重。

黄元御自己说:他太喜爱仲景的书了,可是,仲景写书到现在,已经是多少年了,千载之下,竟没有人能够彻底理解仲景书的玄妙,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这会淹没了仲景先师那颗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黄元御即使是耗尽精神,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一个四十四岁的人,身有残疾,却不想怎么尽力去讨生活,却在这里耗尽精力给后世之人写书,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在《伤寒悬解》的序言里,我找到了黄元御自己的心里叙述,他说: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迁,那么也就没有机会做《吕览》,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写不出《周易》啊,贫苦对我来说,是激励我写书的动力啊。我已经四十四岁了,岁月不会等着我,时节就象流水一样消逝,我要趁着身体还好,赶快写啊,等到精力衰乏,就来不及了。

古人在清贫的环境里,争分夺秒、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写下了经验之书,如果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连看都不看,太对不起古人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么有什么,您还不好好的看看书?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斋里,自己忍饥挨饿给你留下了宝贵的书籍,您还不好好看看?

总听到有人说,这个鼻炎中医效果怎么不好啊?那个什么病我开中药也不行啊,其实这些古人在书里都写了,都是人家治疗成功后的经验,您都看了吗?甭说没时间,再没有时间,救人的本事也要长啊。

写完这本书以后,黄元御心里想,既然已经步入了仲景的门墙,那干脆,我就顺势把《金匮要略》也给注释一遍得了。

于是,他再次静下心来,“心游万仞,精鹜八极”,开始写《金匮悬解》,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黄元御又写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

在这本书里,黄元御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中土回环”的理论,他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举例子说的那个自己治疗鼻炎的网友,就是从这本书里抄的方子。

我们在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批特别要好的同学,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医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心得,一放假,就到各处拜访老前辈,求取经验。

有个山东的同学,回到老家,听说在某个地方有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的拿手,疗效很好,患者如云,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

到了那个村子,等到空闲的时候,就和老中医请教:“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啊?”

可这位老中医特谦虚,说:“嗨,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买着什么书啊?我这就有一本叫《四圣心源》的书,我一辈子就翻来覆去地看它来的。”

您瞧见了吗?这位农村老中医,人家就是把黄元御的心法给琢磨透了,结果疗效还那么的好,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黄元御开的方子,走的是张仲景的思路,方子的药味组成特简单,也都是非常平淡的药物,没有什么大毒猛烈之药,所以自己如果有了病,周围又没有就医的条件,在《四圣心源》里找个对应的方子,试着服用一下,服三付,有疗效就接着服,没有疗效就放弃,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是个谨慎的人,通常我是不会让患者自己服用什么药物的,但是黄元御的方子实在很平稳,近乎食疗,算是一种经验方,可以放心。

就在写完《四圣心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黄元御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的医术把乾隆皇帝给吓了一跳。

清朝的皇上对自个儿的身体那叫一个在意,其实宫里他有很多御医,御医那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清朝的规矩是,在考科举的各省生员中,选了解医书,通晓京语者(那年头就注意普通话了),可通过面试,录用为肄业生,三年期满,礼部考试,通过者为医士。每季度都有考试,三年一大考,都由礼部主持。

每逢寅申年,更要大考,除御医外全部人员参加,考试过程和今天高考相似。

考试规章严格,考试当天,在黎明时所有考生集合,然后入座,考题按照正大光明四个字来分类,卷纸交到考生手里,考生就是一通狂写,一直考到日落交卷,这里面当然还有很多的要求,比如涂抹的字不许超过一百个等。

考到了一等,这肄业生才有机会做恩粮生,然后再考,一级级地往上升。还要被派出去看病,各地有瘟疫等时候,经常的出差。

当就是这样,皇帝们对御医还是很不满意,估计皇帝们的想法儿是:今儿个得病,明儿个就好那才过瘾呢,所以一旦御医治疗的慢了,就就免不了是要挨训的。

比如说在康熙四十五年,康熙派御医治疗正黄旗护军参领莫尔洪之痢疾,由于这位痢疾太重了,治疗得慢了点儿,康熙就在奏折里批示到:“尔等皆因医学粗浅之故,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瞧瞧,人家康熙说话一点都没客气,说手下的御医医学粗浅,显然很是不爽。

同年,康熙还派太医院院使和御医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病,这位是漏复发,那叫一个严重,已经溃烂得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这病情可够严重的,估计此时御医治疗得没有多大效果,康熙感觉很是恼火,在奏折里批示:“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又有一次,康熙派御医去给正黄旗侍卫布勒苏诊病,这位侍卫当时是胡言乱语,说有人要来拿刀枪杀他,说有人要谋害他,御医诊断为“狂病”,就是说疯了,康熙对此很不满意,朱批到“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在康熙的心目里,我们满人怎么能疯呢?你们这帮汉人大夫实在是劣等大夫,居然说我的手下疯了?我看是你们疯了!

到了乾隆朝也没好到哪儿去,乾隆二十年,乾隆派太医院院使治疗侍卫大臣伤寒发疹,结果病势严重,康熙在手下呈递的奏折中批示:“交给他们一个病就治坏了,你提防着点,着他去守着看,钦此。”

您看看,这对御医是已经很不放心了,还要派人去盯着,跟看着贼似的。

宫里的御医皇帝们不满意,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九州大地,他们心里也琢磨,这天下都是我的啊,怎么精通医术的人不能都来到我的身边呢?

于是,皇帝就命令太医院也接受各地方官员推荐的当地名医。由京外大臣保奏准其带子弟一人进京,这种让地方官员保奏名医的诏书,各位皇帝都下过,说明他们为自身考虑得很仔细,还经常叮嘱要好言抚慰,不要威逼等,态度特温柔,进京路费全部由官家支付。入京后由礼部考试。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经被推举入京,光绪皇帝后期治病的几乎都是推举入京的人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让我们来看看雍正皇帝的谕示:“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道,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扶侍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此朱谕雍正皇帝亲笔工工整整地连写八道,您一看就知道了,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重视,连语气都那么的体贴。

但是您以为皇帝傻吗?他这么温柔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那么,他们说的尽管让各地官员推荐,他们自有测试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办法之一就是派招来的医生到大臣那里去看病,就跟我们以前讲过的徐灵胎似的,这让大臣也感激涕零,以为皇上真的这么照顾我,其实皇帝有自己的小心眼。

在黄元御写完了书以后,不知道是哪位当官的多事儿,就把黄元御给推荐了,可见当时黄元御在山东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时大家也没有把进宫给皇上看病当成坏事儿,所以黄元御就来到了北京。

估计一开始黄元御也不知道是要给乾隆看病,所以当乾隆召见的时候,黄元御也吃了一惊。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乾隆恰巧有病,于是就招外来的医生黄元御前来诊视。

黄元御也很担心,自己的容貌有问题啊,自己是一只眼睛残疾了,容貌有些吓人,这皇帝能受得了吗?回头别看到了,吓了一跳,再怪我惊吓了皇上?

于是就黄元御就跟来请的太监说了:“我是一个草民,这模样长得也有点儿问题,如此进宫,恐怕要吓到皇上啊。”

这太监就把这个情形回禀给康熙了,康熙倒是很不在意,说:“这有什么啊,能看病就成啊,着他入宫,见面就正面行四叩首,不必行君臣大礼!”

这皇上的招法多去了,他让一个手脚粗壮的宫女,躲在不透光的帐子里,伸出一个手,等到黄元御进宫以后,就对黄元御说这是皇上,让黄元御给这位宫女诊脉。

可怜的黄元御那里知道皇上这么多心眼啊?就对着宫女四叩首,然后上前诊脉。

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说皇上应该是个男的啊,我怎么诊出个女的脉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好的啊。

皇上一听,嘿!这位还真厉害啊,居然给诊出来了,于是就再次让黄元御诊自己的脉。

黄元御回答:“皇上您不要担心,您这是小病,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由于服药错误,所以本来只有三分病,现在加上七分药毒,所以才病倒了,我先给您开两付解毒的药,把前面误服的药毒解去,然后再治疗您的那点儿小病。”

乾隆一听,言之有理,我本来就怀疑这些御医们开的方子不对路,果然如此啊!

各位您可要记住了,黄元御说的这些话就得罪了御医,我们只消看看后来事情的发展过程就可以明白了。

于是黄元御就给乾隆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疗,结果,没两天,乾隆皇帝的病就好了。

皇上是谁啊?天下老大啊,他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用,那就要留下,于是乾隆皇帝下旨,把黄元御同志借调到太医院工作,让他做个御医。

同时,乾隆还在高兴之余,干了件让其它太医很是不爽的事情,乾隆觉得自己的字儿特好,就写了一个匾额,上面的字是“妙悟岐黄”,让人就直接给挂到了太医院的门口。

这皇上高兴,喜欢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他就没顾及下面人的感受,您说,这黄元御初来乍到的,一下被空降到太医院了,还赐了块匾额,这让其它的御医很没面子啊。

而且,黄元御还在殿上说皇上的病是七分药毒,三分病,这也太不给大家面子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给皇上下毒吗?

乾隆题匾的事儿可就不是传说了,这是真的,而且,黄元御确实就此就成了让乾隆信任的御医,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太恶劣了,他才干了几个月,就受不了啦。

如果让我们公平地评价黄元御同志的话,我们必须说,这位同志哪点都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皇上,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大注意同事之间的关系,脾气有点倔,性格有点孤傲,瞧不上别人,您想啊,连古代的朱丹溪、李东垣他都没瞧上,那还能瞧得起太医院的这帮人?

尤其是刚来北京,就碰到了乾隆给他戴了个“妙悟岐黄”的高帽,让太医院的这帮人也很嫉妒,结果您想吧,这黄元御在太医院里一定是吃了不少的白眼。

刚走入社会,就碰到了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头疼啊——这一定是黄元御当时的由衷感慨。

您想,黄元御那个脾气,能在太医院里坚持多久啊?我告诉您吧,他是四月来的北京,结果在十一月的时候,就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了。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黄元御到底是怎么离职的了,从他后来性情非常激愤来看,他似乎是被排挤出来的。

没有办法啊,这里是个黑暗的地方啊,我一定要离开这里,不再受任何的窝囊气了!

估计这是今天任何一个把辞职信摔在老板的桌子上的想法,当时一定觉得特痛快,但是,痛快过后,痛苦也会跟着来的。

黄元御一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望着茫茫人海,马上就开始感慨了,天啊,到底哪里是我黄元御落脚的地方啊?我要到哪里去安身啊?

十一月份,眼前的景物笼罩在一片苍茫中,天已经冷了,但是,更冷的是黄元御的心。

但是,当年南方的工作也特难找,招聘会去了都白去,用人单位都特牛,有时候你的简历人家都懒得扫一眼,这搞得黄元御同志很是被动,从兜里掏了半天的辛苦钱打印的简历,人家连看都不看,就直接给扔垃圾桶了。

人家这边只认经济效益,你说你以前多有名、在皇帝身边都干过也没用,就看你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结果,三甲医院是没有进去,最后实在无奈,黄元御在今天江苏省淮阴市的清江河院部门(就是清江运河航运管理公署)找个了工作,搞起了航运工作,总算是有口饭吃了。

就在黄元御以为,从此要过上平淡日子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又打乱了他的生活。

原来,就在第二年的正月里,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动身,到江南逛逛!

这可是个不小的举动,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这反应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很多影视工作者还指着这事儿过日子呢。

当时这动作也够大的,那叫一个兴师动众,这位皇上旅游可和我们今天报个团,拎个包就走不一样,这位把后妃、皇子都给带上了,自个儿家走还不行啊,公务怎么办啊?那是咱家自己的事儿啊,于是就捎带了一套办公的班子,再加上王公、章京、侍卫,好嘛,浩浩荡荡,将近三千人,大小千余艘船只,仅仅乾隆坐的龙船,就有三千多个“龙须纤”河兵,乾隆也玩得高兴,连着去了六次江南,虽然给现在拍戏的人制造了好多话题,但是当年却花费了老百姓两千多万两白银

在乾隆刚要出发的时候,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旅游,为了给老百姓省几个钱,我连保险都没买,生病了怎么办呢?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黄元御,那个曾经给他治病的御医,于是连忙问起,下面的人一听,晕了,心想这位有日子没见了,哪儿去了?

忙到太医院打听,太医院也慌了,忙到处询问,最后知道,原来现在在江阴的运河管理局上班呢,于是忙回禀了皇上。

乾隆一听,反倒乐了,得,就甭让他跑来了,朕走的是水路,正好路过他那里,让他在江阴等着朕吧!

后来,乾隆在路过淮阴的时候,就让地方官传旨,找一个叫黄元御的人,这帮人就找到了清江运河管理局,局里人一看:啊?敢情这位黄元御是皇上的老朋友啊,嘿,我说黄大人,您怎么不早说呢,我们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您可多担待了!

就这样,黄元御又来到了乾隆的身边,乾隆很高兴,就带上了黄元御一起旅游,乾隆的下一站是武林(现在的杭州),于是,黄元御就随着去了杭州旅游了一圈。(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要说跟着皇帝旅游,这种机会还真难找,沿途接待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各地特产都吃着了,您该想了,这位黄元御一定玩得很高兴吧?

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皇帝可以玩得高兴,但下面的人可就未必了,这么多随从,有病了您得开方子吧?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也生病啊,结果开方子的事儿也是黄元御的活儿。

但是黄元御的功夫还真不错,辨证准确,给乾隆看病那是“著方调药皆神效”,让大家感觉都非常的满意,我现在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是否有机会给乾隆讲一下这个圆圈的故事?不知道,文献没有记载。

在乾隆旅游了一圈以后,开始打道回府,走之前,想把黄元御带回北京,就对黄元御说:“老黄同志啊,我看你就不要在航运局干了,还是跟我回北京吧。我跟下边说一声,把你的北京户口解决了,你看怎么样?”

黄元御一听,这皇上都发话了,也得给个面子啊?就回答:“皇上啊,你再给我点时间,我回淮阴收拾一下吧,回头我一定去,好吗?”

就这样,君臣二人分别,黄元御四月份的时候回到了淮阴,但是他没有立刻动身,他在淮阴在收拾东西的同时,还把写过的书给整理了一番,直到八月十五,才动身去了北京。

当时,他心里或许对前途还抱有一些希望,估计他仰望明月,没准儿还有些许的激动?

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到了北京,迎接他的却是十分不如意的境遇。

那么,他是怎么迎接残酷的命运呢?他是怎么在逆境中创造奇迹的呢?

很多朋友问过我,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非常的不如意,怎么办?

如果你没有目标,没有生活方向,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干什么,这你就痛苦了,这种人,即使是在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也会过得没滋没味儿的。

可是,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远大的目标,那这些环境问题就不会影响你了,甭管什么吃得好坏,甭管周围的人怎么看你,就是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总有一天,你的能力提高了,周围的人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我前两天看电视,残奥会节目,真实的采访,说北京有位残疾人,因为电击,失去了双臂,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要双脚来进行,什么刷牙、洗脸的,这环境够艰苦的吧?人家没有失去希望,他还要上班干活,上班做什么呢?修理钟表。

您说这都可能吗?我估计他周围的人一定是嘲笑着居多,这环境可谓是太严峻了,自己的条件不好、周围的环境不好,但是,这位小伙子有自己的目标,他不管别人怎么说,就是一路直行,天天练,最后越来越熟练,还真能用脚趾头修理钟表了,而且,这位后来还练出了一手绝活儿,就是专修瑞士手表,别人修不了的,他一修就好。

当时播放他修表的镜头了,特难受,是人整个弓在椅子上,头努力凑近双脚,眼睛上还要夹着一个专用的放大镜,这姿势一般人都做不出。

就是这种人能够成功,他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一心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去,现在这位小伙子,被瑞士请到他们国家去工作了,每个月的工资是五万人民币,已经去了几年了,在瑞士也特轰动,老外也佩服得不得了。

所以,不要管周围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不要管自己的条件有多差,只要你的心中有目标,就向着目标前进吧,当你在努力中脱胎换骨以后,你就会超越这一切的。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黄元御在来到北京以后,受到了什么待遇了,因为黄元御留下的有关生活的资料特别的少。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黄元御又回到了太医院,但是,他非常的不得意,一直处于半用不用的状态,整天在清冷的房子里,很是孤独,人也变得越来越孤愤。

那么,面对如此糟糕的工作环境,黄元御是怎么面对的呢?黄元御的想法是:不管它,越是在艰苦的环境里,越会磨炼出杰出的人物,我的目标是要把中医思想研究透,写下来,我才不管环境如何呢,我只是向着我的目标前进!

黄元御自己说过:“世之最难长者,得意之事,玉楸子(黄元御的号)往往于失志之中,有得意之乐。若使得志,则必失意,若使得意,则必失志。圣人无全功,造化无全能,与其得志而失意,不如得意而失志。二者不可兼,宁舍彼而取此,此中得失,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忧乐,未易为俗人言也。”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老师也把这种想法给同学们好好地讲了一番,大家可要听好了,谁都保不齐自己是否会陷入逆境,如何对待,人家黄元御老师做了解释。

黄老师的意思是:昔日的屈原,那是十分的不得意,才写下了传颂千古的《离骚》,这古代人啊,往往是在特不得意的环境里,而且还要远离家乡,在哭着喊着想家的状态里,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来,而且当书写好以后,自己内心的那份儿喜悦,早已超越了孤独离愁,假如让屈原得意了,楚王信任他了,他还能写出那么伟大的《离骚》吗?那就不能了。

黄老师接着说:您看这世界上是有特得意的人,整天小酒喝着,歌厅小歌唱着,小蜜后面跟着,老天爷对他们是够好的了,但是您要知道,这世界时间过得可快啊,转身几十年就过去了,跟闪电一样快,您再看看他那别墅,很快就成荒宅了,您再看这位得意之人,很快就坟里呆着去了,可是人家伟大的《离骚》却留了下来,成为了不朽,所以“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所知也!”

就这样,黄元御苦中作乐,开始他的写书计划,在这么短短的七年时间里,黄元御把自己以前的医术都给重新整理了,又写了若干新的医书,加起来共十一部医书,再加上他写的《周易悬象》、《道德经悬解》两本学术著作,一共有二百多万字。

您该问了,这乾隆皇帝不是对黄元御特好吗?怎么会使黄元御的境遇如此的凄凉呢?

其实皇上一天也特忙,人家哪有时间惦着你一个御医啊,黄元御自己就说过:“帝眷之隆,何可恃也”,意思是,不要依靠别人,尽管这人官特大,有的时候也没功夫管你,尽管你老爹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也有资金链断掉的那天,所以,谁都别靠,自个儿长本事吧。

就这样,黄元御在太医院里院长、处长、科室主任的排挤和嫉妒下,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奋斗。

黄元御这时期写的书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了,这两本书是黄元御被人们关注最多的书,书里面对药性的解释非常的透彻,而且还很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您现在翻看某味药的注释的话,在很多书里,都会引用黄元御的解释。

其实我在写黄元御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人很是奇特,他从学医,到去世,一共才二十来年,他是怎么一下就明白了治病的道理的?他是怎么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的?甭不服气,您把这些本草的东西看一遍,理解一下,也要很长的时间啊?他怎么能那么熟悉,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的?

就说这个《长沙药解》吧,为什么用长沙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他把张仲景所用过的药都给解释了一遍,传说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所以又叫张长沙,在这本《长沙药解》书中,黄元御把每味药在张仲景的各个方子里是怎么用的,作用在哪里,他都给论述了一遍,整个书读下来,就感觉黄元御那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看得那叫一个佩服,您学习《伤寒论》如果再看看这本《长沙药解》,那您的理解可就深多了。

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神话一个人,比如黄元御在民间的传说就特别的多,这更让人们觉得此人不凡。

山东当地传说(奇怪,黄元御在山东没住多久,传说却很多),说有哥几个,有一天看到黄元御远远地走了过来,于是就闲着没事儿,就商量作弄一下黄元御,其中一个说:“我听说这位医术特别的好,现在我来躺在地上装死,看看他能不能识别出来。”

等黄元御走了过来,几位一起央求:“老大,您就救救命吧,这位不知道怎么,就躺在这了,是不是要死了?”

这帮哥们一听,哈哈大笑,连躺地上的都笑起来了,说:“我们装的,没有死啊,哈哈哈!”

黄元御很认真,说:“是,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危险,可是这位本来肠胃就有病,岂不知现在是暑热之天,这湿热交蒸,天地之间热毒流行,这位躺在地上这么久,热毒已经从口鼻而入,现在已经深入脏腑,无药可救了,这个病来得可是迅速,估计马上就要死了。”

没多大一会儿,这位的肚子就开始痛,然后几个时辰以后,就死去了。

这个传说流行很广,但是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应该是老百姓的一种神话模式,或许这个故事有它的原型,但是显然加工过的痕迹比较的重,因为以黄元御这样的境界,是不会扔下濒临死亡的患者不管,扬长而去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黄元御的一个表兄考中了科举,马上要到南方去当官了,走之前,大家都去他们家告别,很多人都送了礼物,纷纷说以后照顾之类的话。

黄元御很特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的,这样吧,我送你一脉吧”,这是过去的医生的一种送礼方式,叫赠脉,王孟英也经常送朋友们脉(这比较省钱)。

诊完了脉,黄元御却把眉头皱了起来,说:“大哥啊,你这脉象显示,两年以后,你将患发背,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性命之忧啊。”

大家一听,顿时鸦无声,心想,这是真的假的啊,我们也知道你黄元御很厉害,可是您这不成了乌鸦嘴吗?

但是这位表兄显然很是相信,他立刻被恐惧的情绪给笼罩了,问:“老弟,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做啊,不会这么倒霉吧?”

黄元御沉思片刻,说:“这样吧,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到任后,立刻服上十付,这样我就可以把你背上的疮移到腿上,这就不严重了,然后你可以在当地找个医生治疗。但是,我对这个医生是有要求的,这个医生必须是知道这个腿上的疮是别的地方移动来的,才能让他治疗,否则就不要让他治,因为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水平肯定不够。”

后来,这位老兄在到任后就按照黄元御的指示服了药(够相信的了),结果在两年以后,果然在腿上生出了一个疮。

到了这个时候,我相信这位兄台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的,敢情这是真的啊!于是立刻招来医生,让大家看这个疮,然后挨个的问:“知道这疮是哪儿来的吗?”

所有的医生都茫然不知所问:您这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啊,哪儿来的?什么意思?

于是,最后的肥皂泡破裂了,最后,这位仁兄疮口崩裂,在悲惨中死去了。

这则故事靠谱些,比如中医确实有把疮毒从一个危险的部位引到不危险的部位的说法,但是会的人很少,还有中医对接手治疗的医生确实有考验的习惯,昨天我就碰上这么一位,女同志,拿个方子挨个人问,大家都很疑惑,这位干嘛呢?最后推到我这,我一看,她手里拿着个方子,上面全是繁体字,问我认识吗?我再一看这方子,乐了,写的药物的名字都特怪,比如“国老”、“雅连”什么的,每个药物的名字都不是通用名,我说这谁开的方子啊,这是一个排石的方子啊。

这位女同志乐坏了,原来她母亲是胆结石,在四川一个老中医那里看病,服药以后结石已经排下来一些了,但是她随女儿来到了北京,老中医说,下面开方子的中医,你一定要鉴别一下,我的考察方法是,要知道我写的这些药物的名称都是什么,才能接着看病。

但是这个故事也有问题,既然是考虑了那么长远,为什么不把大概的方药给事先写出来呢?要是真的没有人知道,岂不是虽然显示了自己的手段,却最后并没有救人?

所以,这些传说显然是考虑了宣传了名医的某些方面,但是却有部分内容显然是加工过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黄元御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才有产生这些传说的土壤,但是也说明老百姓对此人也感觉到神秘,也搞不懂,这位怎么就这么聪明?他身上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吧。

传说越来越多,最后连黄元御的死都被搞得很戏剧化,这个故事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说是打上面传的,故事的内容是说黄元御在晚年的时候,沈阳一个王爷的儿子病了,求乾隆皇帝派个御医来治病,乾隆就把黄元御给派去了(这个做法倒是符合乾隆的脾气),于是黄元御就一路风尘,马不停蹄,直奔沈阳,等到了沈阳,就来到了王府,进了院子,直奔正堂,在走的过程中,黄元御就听到厢房里有人咳嗽,等到落座之后,王爷就说了:“黄先生的大名我是久仰了,我的儿子患肺病,好长时间了,您一会儿给瞧瞧脉吧。”

王爷一听,当时就感觉很不爽,但是这位王爷表达不爽的方式太奇怪了,他立马抄家伙,直奔厢房,只听得一声惨叫,然后王爷就拿个盘子托着个烂肉出来了,走到黄元御面前,对黄元御说:“黄先生,你的医术果然高明,我儿子的肺脏的确烂了,肺脏就在这里。”

黄元御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毕竟解剖课没认真上过,看到如此情景,吓得是面如土色。

这种恐惧估计各位体会不到,就好比是您是个医生,给一位领导看病,一号脉,也没让人家去做核磁共振或者拍个片子什么的,就说人家肺脏上长了恶性肿瘤,结果这位领导当即就……您说说这能不哆嗦吗?

结果黄元御是一路颠回了北京,告诉了乾隆皇帝,同时跟皇上说了:“您这位堂弟太生猛了,把我吓着了,我现在要告老还乡了,不行了,被他吓得不会号脉了。”

于是黄元御返回家乡,告诉儿子,为爹我的胆被吓破了,也就能活一百天了,你把大家找来,和我告别吧。

就是这么个传说,符合黄元御五十三岁去世的史实,而且当时乾隆确实喜欢把御医派到八旗各处去诊病。

但是,这只是个传说,各位可以想想,达到了黄元御这种医疗水平的医生,会通过一个声音就判断病证吗?他对于一个患者的病,一定会仔细思考的,何况是一个王爷的儿子?

我们说一个古代的中医好,要通过他留下的学术著作来说,如果通过类似的传说,则会不但不给名医增光,反而辱没了他们的职业精神。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其实,这个故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另外一个名医王九峰的,这位王九峰也是个民间医生,被乾隆征为御医,当时人称“王征君”,也就是黄元御的同事,当时也是有位八旗里的将军,女儿病了,乾隆就派王九峰去治疗,王九峰来到将军府,好多人都在哪儿呢,王九峰就诊脉,结果诊完了,来到大厅,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说:“恭喜您了,哪儿有什么病啊,您的姑娘是有喜了!”

王九峰说完,就发现所有的人都用满怀敬意的眼神望着他,仿佛在说:“算你有种!”

结果他恼羞成怒之下,提着刀进入内室,一会儿,提着一个胎儿就出来了:“说,先生果然好脉法!”

王九峰在当年的外号就是“王聋子”,这事儿当时被大家当作一件王九峰丢脸的事儿谈,大家总拿这事儿逗王九峰,所以这事儿属实。

这事儿发生在王九峰身上,就不大会在黄元御的身上再发生了,如果乾隆派出去的御医个个是这个结果,乾隆早该急了。

现在清楚了,这些传说都是不大真实的黄元御,那么,黄元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如何才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一窍不通的学子,成为了一个名留医史的大家呢?

其实,从黄元御写的书的序言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黄元御是怎么生活的,他早年由于眼睛的残疾,被排除在科举之外,这对他的心理伤害一直持续着,后来,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很有些愤世嫉俗,看不起那些俗人,那些往来应酬的人,这结果搞得他很孤立,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黄元御下班了,都是在冷清的屋子里,自己琢磨着医学,整天在那里伏案写作。

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个高手?黄元御为我们做出了答案,那就是,耐住寂寞,刻苦专研,用全部精力,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素灵微蕴》这本书的最后,黄元御写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个特有地位的邻居(估计当时黄元御住的御医宿舍一定是二环以内),这位邻居整天坐着车子,出去应酬,整天一身的名牌儿,见天儿的喝,可天天的路过黄元御的门口,就有些好奇:这位怎么天天都闷在家里,干什么呢?

于是终于有天忍不住了,看朋友约的饭点儿还早,就顺便进来了,寒暄了一下:“您说我们这都是高干宿舍住着,还真没怎么聊过,您整天在家都忙什么啊?忙收藏吗?练字画?”

这位一听,傲然而笑,嗨!我都以为您在忙什么呢,原来干这个,太没意思了,您看看人家那些生活,多好啊,这个世界那么多美妙的地方,你都去过吗?高尔夫,你玩过吗?天上人间俱乐部漂亮美眉巨多,你去过吗?北边小汤山的温泉的鲜花浴,你泡过吗?最近台湾游也放开了,你报名了吗?都没有,您这好啊,这么多好东西不尝试一下,整天在屋里“足不出于方州,行不越乎闾里,抱一篇以长吟,面百城以自喜,仰屋梁以咨嗟,扶空几而叹只”,您这都图什么啊?

黄元御叹了口气,说:恐怕说了你也不明白啊,古代留下的那些医学经典,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就把这些书给注释一遍,这样可以让这个世界好的医生更多啊,让病痛中的人痛苦更少啊,所以没有时间玩了,现在,我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你能明白吗?

这位邻居没等黄元御说完,突然急了:“嘿!我忘了点儿了,来不及了,约好了酉时在国贸吃花家菜呢,聊着聊着忘了点儿了!得,回见了您呐!”

黄元御很痛心,又被人耽误了半天的时间,于是低下头,重新开始写书。

这种孤单的生活在黄元御的医书里都有反映,让我们来看看他都是怎么自己描述的吧: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凄凉地写到,当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各位可以想象到吧,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黄元御自己孤独地坐在桌子前,秋风吹过,满院凄凉,院子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精彩吧?也有很多热闹的事情吧?但是黄元御似乎并没有关注那些事,他把自己以前的手稿拿出来,又开始一笔一笔地修改。

我们现在打字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每本书都是需要自己用毛笔一笔一笔的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用这种小楷,黄元御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著作。

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大家不愿意和黄元御交往,实际的情况应该是黄元御自己拒绝了很多的社交机会。

从前来拜访他的人来看,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希望和他交往,只不过是黄元御没有时间和大家应酬而已。

他最后选择能够和他交往的,都是和学术有关的人员,比如当时的丞相文瑞公的孙子,叫伊赞咸的,这个人非常的喜欢医学,自己也很刻苦,他就不断地跑到黄元御的家里,向黄元御学习。

黄元御见这位能够如此的专心医学,也很感动,于是对他很是看重,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瘟疫痘疹的问题,伊赞咸问了很多的问题,黄元御都一一作答,最后还把问答的内容放在了《四圣悬枢》这本书里面。

如果要说中医有理论家,那么黄元御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学习中医理论出发,在经过临床实践以后,又回归到理论,并通过总结,为中医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

虽然黄元御的学说也有偏颇之处,他在理论领域对使用滋阴的药物比较排斥,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他也没少使用该类药物,总的来说还是根据病证施药。

黄元御去世得很早,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资料缺乏,我们无法搞清楚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去世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一个人去世的方式太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可以过个马路就被车撞死,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情绪患上恶性肿瘤,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一个人在五十几岁死去。

但是,我觉得他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做为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中医学家,并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医学著作。

由于我们无法知道他是怎么去世的,那么,我就把救治患者的过程,来做为他的故事的结尾吧!

这是一位妇女,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生了气,结果气生完了,开始感觉自己胸腔里面热痛,还吐血,这下可吓坏了,甚至都忘了到底和谁生的气了(可见生气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个时候还有痰若干要吐,头疼,还感到恶心,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水肿,肌肉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血”。

您觉得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心口那里开始疼痛,肚子里象有三块石头一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一个,一块在胃口那里,同时总是感觉胃里胀满,还往上嗳气,心烦,口渴,喝水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人抓狂,那么多的粮食都浪费了,人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女士还手足都冰冷,感觉象冰一样,每到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在来月经的时候,肚子感觉很疼痛,而且浑身上下的皮肉筋骨都感觉疼,现在是几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一到胃里,就开始往上返,小肚子那里象堵塞在那里,喘息也很费劲,小便红浊淋涩,大便象羊粪一样干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身上下乱作一团,这么多症状放在一起,简直让人无从分析。

当黄元御被请来以后,也感到很困惑,您这怎么会病成这样啊?您就说说原因吧,生一次气不至于这样。

这位林女士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原来,她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当时悲哀异常,在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里都出血了。

这次事情半个月以后,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以后,就是一身的汗,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而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黑色,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大家看到了吧,人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人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患恶性肿瘤等的发病都和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各位在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开,要知道自己的健康是最关键的,那些倒没事儿回过头一看,不过如此而已,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黄元御碰到这么个患者也感到棘手,病情复杂,而且现在还很危重,怎么办呢?没办法,还是用气机升降的那个圆圈理论来解释一下吧!

于是,黄元御老师就又给各位上起了关于大家体内的圆圈的课,各位,让我们最后一次再来听听他老人家讲的内容吧。

他说:脾是负责把清气往上升的,胃是负责把浊气往下降的,如果脾气正常把清气往上升,那么大小便就会顺利地从下边排出(因为如果清气和浊气在下焦抟结,则大小便就不容易排出),如果胃气正常地往下降,那么也就不会吃进食物呕吐了,现在这位显然是胃气不降才呕吐食物的;胃气不降了,心火就无从下降,结果就在上面刑克肺金,这样就出现了烦躁、咳嗽、口渴,肺主皮毛(中医认为身体的皮毛是肺来管的),肺金被克,则出现了皮毛开泄,汗就多了;甲木不降,则胆虚,就产生了惊悸。

显然,这个圆圈的上面出了问题,整个不往下降了,导致了很多病证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病重,到了秋天就好转了呢?要知道,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有这个特点,有的人的皮肤病到秋天就好转,让我们接着听黄老师讲讲吧。

黄老师说:在夏天的时候,自然界湿气重(现在北京还是这样呢),脾气郁陷,胃气不降,脾胃之气和肝胆之气扭在一起,乱作一团,“两气抟塞”,所以形成了三个块,等到秋天的时候,秋天之气为燥,湿气收敛,这样脾气可以生发了,胃气也降了,所以病就好转些。而中医认为脾主肌肉,湿旺脾郁,则身体变得非常的消瘦,水湿之气重,所以会有水肿出现。

除了脾胃,让我们来看看肝肾吧,脾胃是这个轮子的中轴了,中轴出了问题,这个圆圈的其他部分也就不转了,这就导致了上热下寒,下焦寒冷,则导致经血瘀滞,慢慢就变成了紫色的,很多人认为经血紫色为热,其实也要考虑到下焦寒冷的情况啊。

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这位悲哀过度,肝气郁结,所以血会从眼睛里出来,肝气郁陷,则小肚子感到有硬结,肝属木,其色青,肝病则脸上会出现青色。

这样我们就解释了她身上出现的所有乱七八糟的症状,这些症状看似凌乱,但是如果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分析,还是都可以找到根源的。

这就是黄元御的这个脾胃升降理论的好处,多复杂的病情,它都可以给归纳入一个简单的模式,并用轻轻一拨的方法,让人体自行恢复。

林女士的这个病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老师开出了方子(其实我估计各位现在也都会开了),就是: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苁蓉

这个方子里的前三味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是拨动圆圈的中轴的,茯苓把湿气泻去,让脾气上升,甘草坐镇中州,半夏把胃气往下降,而黄元御认为这个患者下焦虚寒,脾肾阳虚,所以加了川椒、干姜、附子。这个川椒就是花椒,四川产的好一些,所以叫川椒,它是个热药,为什么四川那边常用来做菜呢?因为四川那个地方湿气重,花椒有燥湿的作用,各位有患皮肤湿疹的,可以把川椒熬水,然后用这个水洗患处,可以去除湿疹,川椒还可以暖中驱寒,肚子里凉就可以用川椒,有的女孩子因为胞宫虚寒,冷得导致月经时痛经,就可以用川椒和公丁香研成粉末,放入肚脐里,外边用风湿膏帖上,则可以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这个干姜我们讲过了,是入脾肾经的,可以引附子的药性入肾经,所以有“附子非干姜不热”的说法,黄元御非常喜欢用这个药,用来燥除脾经的湿气,黄元御说干姜的作用有:“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不宜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方子里的桂枝、白芍、丹皮是针对肝经去的,因为肝经郁陷是这个妇女的病之诱因,因此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可以升肝经之郁陷,白芍入阴,柔肝和肝,丹皮可以清泄肝经之火。

最后用的药是肉苁蓉,这个药是干嘛的呢?原来,肉苁蓉是入肝、肾、大肠经的,它可以起到暖腰膝,健筋骨的作用,可以滋养肝肾之精血,润大肠之燥结,黄元御认为,那些大便象羊粪一样,都是小颗粒,很难排出的,是土湿木郁,下窍闭塞的缘故,肉苁蓉这味药温补肾阳而不燥,富含油脂,可以滋润大肠,使得大便通畅,如果有这样症状的朋友,可以用十克或者十五克肉苁蓉,配合十克的火麻仁来服用,可以使得大便排得更容易些。黄元御对于这种大便燥结的,都喜欢在方子的最后加入肉苁蓉,他认为其他的泻药都有伤正气的可能,而肉苁蓉的药性从容不迫,非常合适。

各位看看,这就是高手,无论病情多么的复杂纷乱,人家很快就找出问题的症结,用的药不多,在气机流转的过程中轻轻的一拨,人体它自己就开始恢复了。

好了,这个病治疗完了,我们知道,这是黄元御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让我们用目光,来送别我们的黄元御老师吧。

我们看到黄老师慢慢地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在患者家属的感谢声中,他离开了患者家。他穿过北京繁华的街市;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挂满商品的商店;穿过音乐喧嚣门口站着时髦男女的戏院;穿过无数人世间的快乐与痛苦,走回自己的住处。

那天,天空非常的晴朗,扶疏的树枝掩映在湛蓝的天空中,又是一个清凉的秋日。

黄元御站在房子的门口,望了一眼万里无云的蓝天,脸上露出一丝向往的表情。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他因为自己被庸医误治,丧失了一只眼睛,成为了残疾人,但是他化悲愤为力量,奋起攻读医书,最后终成一代中医大家,他一生救人无数,发展了中医的脾胃理论,为气机升降理论增添了更新的内容,他在最困难的境遇里,孤军奋战,用自己的努力来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医学著作,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

尽管黄元御在批评唐宋以后的医生方面言辞过激,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巨大的贡献是无法抹去的。

他的理论在清代以后已经几乎失传了,让我们重新捡起来,仔细地研究一下吧,这一定会对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有所帮助的。

多说几句,我个人在生活中,曾经数次遭遇困境,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听贝多芬的《命运》,我把它存在我的手机中,随时在走路的时候听,这是一部伟大的交响乐,贝多芬在写它的时候,耳朵已经失去了听力,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贝多芬曾经悲叹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的不公!他在给别人写的信里,曾经责问苍天,为什么拿走的偏偏是自己的听力!那么,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从此不再创作?贝多芬在经过了无数痛苦的思考之后,决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奋起反抗,他在没有任何听力校正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大脑中想象着创作的效果,各个和弦、对位,所有乐器的配合,复杂得我们无法想象,最后,他创作出了人类不朽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学院的人说,这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座大山,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翻越了。

在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是贝多芬自己指挥的,表演结束后,所有的观众都激动得起立鼓掌,而贝多芬因为听不到任何的声音,还是面对乐队站着,当旁边的人把他的身体转过来以后,他看到的是整个的欧洲、整个的人类在向他表示尊敬!

各位如果你听一听《命运》交响曲,你就会听到在贝多芬的笔下,命运之神是多么的残酷(有时确实如此),但是人类反抗命运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强大!在他的音乐里,在《命运》的第二乐章,反映出的人类的感情,是那么的细腻,象流过的河水,让人听了感到无比的心酸,但是,一旦人们有了信念,那么他反抗命运的力量也是排山倒海般的强大,你再听听后两个乐章,那简直是战斗和胜利的辉煌之歌!

恩格斯在听了《命运》以后也很激动,说:如果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听过《命运》的话,那就相当与没有听过任何声音一样。(革命导师的话有点过头,但是没有听过确实遗憾)

我在写黄元御的时候,耳边会经常出现《命运》的旋律,心里面一直有种感觉,觉得黄元御和贝多芬有某些相似,他们从事的领域没有任何的交叉,但是这些人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他们都是在最恶劣的环境里,在命运把他们最美好的希望剥夺以后,他们奋起战斗,扼住命运的咽喉,为自己、为人类争得了自尊和荣誉,最终获得了辉煌的荣誉。

顺便说一句,贝多芬的性格也不好,他总是穿得衣冠不整,走路时,如果迎面走来一群贵族,贝多芬会一个招呼都不打,昂首从他们的队伍里穿过,旁若无人。

人生难免遇到困境,每当这个时候,想想黄元御,想想贝多芬,该怎么做,自己就知道了。


-----------三生有幸,正拜读黄师的《四圣心源》。
-----------佩服
-----------怎样才能成为名医?
相关文章
 紫葳散(《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卵巢扭转
 鹿角胶散(《圣惠》卷四十六。)
 治疗抑郁症的穴位应该是心经还是心包经?
 桑叶散(《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二十八引相
 8月7号准备重炙关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