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药对:细辛与12味药的药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药对名称: 麻黄细辛
性味: 麻黄:辛、微苦、温。细辛:辛、温。
归经: 麻黄:归肺、膀胱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寒感冒。咳喘,头痛关节痛。2、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作用分类: 解表药
配伍机制: 麻黄为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力强,且具有温化作用,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此外,二药一平喘。一化饮,互补为用,肺中痰饮、喘咳可平。
用法用量: 麻黄:1.5-10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麻黄: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麻黄配细辛,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各家论述: 《内经》曰:“寒yin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药对名称: 白芷、细辛
性味: 白芷:辛、温。细辛:辛、温。
归经: 白芷:归肺、胃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寒感冒,头身疼痛。2、头痛、牙痛、眉楞骨痛,风湿痹痛。3、鼻窦炎。
作用分类: 解表药
配伍机制: 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用法用量: 白芷:10-15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白芷: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痛,赤白带下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白芷配细辛,见于《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各家论述: 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药对名称: 辛夷、细辛
性味: 辛夷:辛、温。细辛:辛、温。
归经: 辛夷:归肺、胃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辛夷:祛风,通窍。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寒感冒,头痛而胀,鼻塞不通。2、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或肥大性鼻炎。
作用分类: 解表药
配伍机制: 辛夷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
用法用量: 辛夷:3-9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辛夷: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辛夷配细辛,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各家论述: 王好古:“白芷、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药对名称: 独活、细辛
性味: 独活:辛、苦、温。细辛:辛、温。
归经: 独活:归肝、肾、膀胱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寒感冒,头痛如劈,腰膝寒凉,骨节酸楚。2、风湿性关节炎。
作用分类: 解表药
配伍机制: 独活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独活:6-15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独活: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慢性气管炎,头痛,齿痛。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独活配细辛,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各家论述: 《本草汇言》:“细辛,……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
药对名称: 附子、细辛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细辛:辛、温。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2、风湿性关节炎。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
用法用量: 附子:6-9g。细辛:3-9g。
临床应用: 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附子配细辛,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各家论述: 《本草汇言》:“细辛,佐、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药对名称: 干姜、细辛
性味: 干姜:辛、热。细辛:辛、温。
归经: 干姜:归脾、胃、肺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咳嗽,痰喘,胸痹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
用法用量: 干姜:6-15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干姜: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干姜配细辛,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药对名称: 细辛、熟地黄
性味: 细辛:辛、温。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 细辛:归肺、肾经。熟地黄:归肝、肾经。
功效: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熟地黄:补血调经,滋肾育阴。
主治: 1.腰部酸重疼痛,转侧不利,劳累或遇凉后加重属于肾虚寒侵,经络不利者。2.血虚头痛。
作用分类: 解表药
配伍机制: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另外,细辛善于止痛,但其性辛燥升散,得熟地滋阴养血,燥烈升散被抑,而有养血祛风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细辛:1-3g。熟地黄:9-15g。大量时30-60g。
临床应用: 熟地黄甘温柔润,有滋心肾,养肝血,填补精髓的功效,为滋阴、养血、补肝肾的要药。凡肝血亏虚,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消渴以及精血两亏,耳聋目眩,须发早白等症,均为主药。
各家论述: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近代名医施今墨临证时,常常大熟地、细辛并书伍用,治疗腰痛,确有实效。不论肾虚腰痛,还是风湿腰痛,偏于阴虚者,均可使用(《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
药对名称: 石膏、细辛
性味: 石膏:辛、甘、大寒。细辛:辛、温。
归经: 石膏:归肺、胃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石膏: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咳。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热上攻之头风、头痛、三叉神经痛。2.胃火上炎牙痛、牙龈肿痛。以齿龈肿胀不明显者疗效为好。
作用分类: 清热泻火药
配伍机制: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
用法用量: 石膏:6-30g。细辛:1.5-3g。
各家论述: 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细辛现代药理证明,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和局部麻醉作用,对传导、浸润及粘膜麻醉均有效果。石膏有清泻阳明胃火之功,凡因胃火亢盛,或邪在气分之证,每常选用。
药对名称: 黄连、细辛
性味: 黄连:苦、寒。细辛:辛、温。
归经: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黄连: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心经火盛,口舌生疮,疼痛难忍之证。2.肝火上炎所致的耳肿耳聋,目赤畏光等证。3.胃火上冲之齿痛龈肿,口臭牙宣等症。
作用分类: 清热泻火药
配伍机制: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用法用量: 黄连:6g。细辛:3g。
药对名称: 黄连、细辛
性味: 黄连:苦、寒。细辛:辛、温。
归经: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黄连: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心经火盛,口舌生疮,疼痛难忍之证。2.肝火上炎所致的耳肿耳聋,目赤畏光等证。3.胃火上冲之齿痛龈肿,口臭牙宣等症。
作用分类: 清热泻火药
配伍机制: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用法用量: 黄连:6g。细辛:3g。
药对名称: 五味子、细辛
性味: 五味子:酸、温。细辛:辛、温。
归经: 五味子:归肺、肾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五味子:敛肺止咳,固表敛汗,涩精止泻,生津止渴。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感冒风寒,咳吐白沫,或寒饮咳喘诸症。2.素有宿饮,复感风寒之咳嗽喘急、痰多稀薄者。
作用分类: 祛痰止咳药
配伍机制: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宜宣;外感风寒,易致肺气郁闭,而治宜宣通肺气、温散寒邪为治;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
用法用量: 五味子:3-10g。细辛:1-3g。
临床应用: 临证具体应用时,各自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即前人所谓:“新咳多用细辛,久咳多用五味子”。其要旨即在于此。五味子五味具备,独以酸、咸为胜,故能收敛肺气之耗散,益气生津,并能益肾气固摄真元。其性温而不燥,不论肺肾阴虚阳虚都可使用。适用于肺虚久咳,心衰气短,肾虚滑精,自汗盗汗,津枯口渴,久泻不止等症。
药对出处: 本药对源于《伤寒论》小青龙汤、《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前者主治外感风寒,内有寒饮之咳喘恶寒,吐痰清稀;后者主治寒饮咳嗽,痰稀胸满。
药对名称: 皂荚、细辛
性味: 皂荚:辛、温、微毒。细辛:辛、温。
归经: 皂荚:归肺、大肠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皂荚:祛痰,开窍。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中风痰厥、癫痫窍闭。
作用分类: 开窍药
配伍机制: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粘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
用法用量: 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
临床应用: 现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药对出处: 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

本文转自圣继先生在伤寒论坛发的帖子.
-----------黄连细辛重了.只有11对
相关文章
 去毒丸(《圣济总录》卷十九)
 此药为何药?请教各位先生
 有哪位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功法?
 求帖.好象是按摩的
 小儿杂疗方六首
 两头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