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药隐效作用谈中医火神派的用药特色[原创]
李志春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472500
[摘要] 方药的隐效作用是基于方剂成分的复杂性及作用对象的多态性,因而使其进入机体后的作用具有可变性。中医火神派从阴阳上探求疾病之本源,使万变之疾无以遁形。本文从
四逆汤、
桂枝之方证及临床案例进行探析,并以现代科学加以阐释,旨在探明火神派医理的科学性及扶阳学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 隐效作用 郑钦安 中医火神派 四逆汤
桂枝汤 众所周知,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均是言明方证对应的重要。然而在近代尤其是现代的中医临床上,辨病尤显其重要,因而衍生出不少的专方专药,进而又揭示了一些人们容易忽视的规律:虽说患者的病机证候各有差别,但不同证候使用同一方药却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一些证候基本相同的病人经不同医生诊治却给出不同的治法方药而疗效又无显著差异,又据仲景“有
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中医临床又证实
小柴胡汤广泛适用于血弱气尽、邪正相搏之外感,又适用于枢机不利、气机郁结、脾胃失和、三焦不畅之内伤病症,及相同主症以不同的方药治疗,无疑又揭示了一种潜规律,故此提出方药的隐效作用,即
由于方剂成分的复杂性以及其作用对象的多态性,方剂进入机体后最终显现的功效并非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可变性,就是说一首方剂除了存在传统上公认的功效和之外,还潜隐着其他功效。[1]。对此,笔者颇为赞同,尤其是近来在火神医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更是体会尤深。兹不揣浅陋,将其体会浅述如下。
1. 从四逆汤证及临床医案看方药隐效作用 四逆汤是中医火神派的第一大主方,始见于《
伤寒论》,由炙
甘草、干
姜、
附子组成,具回阳救逆之功,主用于少阴病证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呕吐不渴、
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
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2],总以阳微欲脱为其证候特点。火神宗师郑钦安以此方既能回阳,则亦能扶阳补阳,统治一切阳虚之证。并谓“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医法圆通·四逆汤圆通应用法》)。”兹举火神名家医案四则以析之:
1.1 郑钦安重用姜附疗吐血案 成都府知府夫人患吐血病经年,遍请名医无效,众医或认为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
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后请名医郑钦安诊视。时见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舌质淡红,苔白腻。即断阴寒阳浮,药用:制附片四两、炮
干姜四两、
炙甘草二两。药后,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得止,且能进食。病人坎途,由此而愈。
1.2 吴佩衡大剂四逆汤治愈重症肺脓疡案 患者海某,女,19岁。因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以上。经用青、
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愦,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 20×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线检查,于1959年1月3 日邀吴佩衡会诊。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
肉桂,药用:附片 150g、干姜50g、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甘草20g。预告病家,服药后若有呕吐反应,且吐后痰声不响,气不喘促,尚有一线生机。药后果吐痰涎,神识较前清醒,嗜卧无神,舌尖已见淡红,苔白滑厚腻,鼻翼不再煽动,咳出大量脓痰,脉象同前。前方加
法夏10g、
茯苓20g、甘草减为8g。三诊时神清,唇舌指甲青紫大退,午后潮热,仍有咳喘,咯大量脓痰,脉弦滑。前方出入:附片200g、干姜10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公丁5g、法夏、
橘红各10g、
细辛5g、甘草8g。此后病入坦途,诸症均减。经X线检查,双肺有多个空洞,内容物已大半排空。细菌培养,检出耐药性金葡菌,最后诊为“耐药性金葡菌急性严重型肺脓疡”。仍以附片150g、干姜50g、
陈皮、
杏仁、炙
麻黄各8g善后,1周后痊愈。(《吴佩衡医案》)
1.3 范中林治疗假热真寒案 车某,男,74 岁,四川成都人。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查体温39℃。诊为
感冒高热,注射
庆大霉素,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氏至家中急诊:阵阵
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已高烧三日,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饮食未进,二
便闭塞。双颧潮红,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辨证:患者高热,
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但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烧神昏,无谵妄狂乱之象,而脉现沉微。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倾刻。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加
葱白,直追散失欲绝之阳。处方:制附片(久煎)60g、生甘草30g、干姜、葱白各60g。服上方2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
头痛、身痛,表证仍在;
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阳,加葱白生少阳之气,处方:麻黄 10g、制附片(久煎)60g、生甘草 20g、葱白120g。上方服 4 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阳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处方:制附片(久煎)60g、炙甘草20g、干姜30g、辽细辛6g。服2剂,余证悉除,以
理中汤加味调理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1.4 李可四逆重剂四逆疗呃逆案 郭某,男,40岁。从入室至诊脉的5分钟内,连连呃逆7次,声高息涌,面赤如妆,舌淡水滑,六脉沉细,痛苦不堪。询其始末,据云经营小煤窑,心劳力拙,常觉口舌干燥,眼冒金星。粗知医,自认为火证,服三黄
石膏汤半剂,夜半发呃,至今已3昼夜,中医药罔效。从脉证判断,此必劳倦内伤之体,肾元久虚于下,火不归原,误作实火,致苦寒伤阳,中焦冰结,阻遏阳气不通上达。已见阳浮欲脱之象,幸在壮年,尚不致危殆,法宜大剂回阳破阴,开冰解冻之剂:炙甘草60g、附子30g、干姜30g、
吴茱萸30g(开水冲洗7次)、
丁香10g、
郁金10g、
人参15g(另炖)、生
半夏30g、鲜
生姜30g、姜汁20ml(兑入)
大枣20枚,加冷水1500ml,文火取汁500ml,少量多次服。另外,先令患者将自己指甲剪为细丝,装入烟卷中点燃狠吸,呃逆遂止。后遇街头,告知服药1/3剂已愈,惟觉精神萎顿[3]。笔者亦曾治一50岁男性患者,于三年前即有此疾,但症状甚轻,经医调治即愈,近半年来其疾转剧,虽服药亦不见其功,症见呃声连连,(其于诊时竟连作十余声)稍进冷食则腹胀
腹泻,脉沉细而弱,舌苔白腻而滑,边现齿痕。诊为中阳不足,脾肾两虚,拟附子理中汤加味:红参15g(另煎1小时,兑服)、附子60g(先煎1小时,以口尝不麻舌为度)、干姜60g、
白术30g、肉桂25g(后下)、
代赭石15g、丁香10g、
沉香1.5g、炙甘草60g、生姜30g、大枣8枚擘,3剂,水煎服。并嘱其服药当忌生冷、粘滑、油腻之品,更当禁酒,适寒温、避风寒。数日后面告于余,服药后其疾已不作矣。
以上数案,其临床表现各异,证型亦有不同,从其临证特点上,或多或少均具阳虚之机。然阳虚乃是衰之渐,阳衰即是虚之甚,欲脱则为衰之剧。火神诸家不受万变的疾病表象所惑,而从阴阳实质上求根本,紧紧抓住阳虚的特点,直从阳虚而断,重用姜附温扶真元之火,是不治病的治病真法,故令奏效甚捷,进而说明阳虚正是四逆汤方药隐效的证候特点,所以但凡阳虚之证,均可在四逆汤上探求之。而方药隐效的发挥则受人体正气的引导,因而使一首方剂具有多向的调节作用[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有强心、抗
休克、保护受损心血管系统、抗血脂及对病理状态下的机体有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4],尤其是其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相反效应,即对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机体的T细胞有促进作用,并使后者调升至正常水平,同时对B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5],从现代科学研究上证实了四逆汤对人体正气的促进作用,因而更能促使其方药隐效作用的发挥。
2. 从桂枝汤证及临床验案看方药隐效作用 桂枝汤是火神另一大主方,郑钦安谓其“乃调和阴阳之第一方”。其方始出《伤寒论》,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头痛
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现代常用于感冒、
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发热、出汗异常(
盗汗、
自汗、黄汗)风湿性关节炎、
颈椎病、心律不齐、妊娠呕吐、
遗精、
过敏性鼻炎、多形红斑、
冻疮、
荨麻疹等辩证属于营卫不和的多种疾病[6]。郑钦安谓“此方本意,非专为太阳而设,实为阴阳不调而设……阳不调之人,用此方,桂、甘、姜、枣宜重,稍加
白芍以敛阴;阴不调之人,
芍药、甘、枣宜重,以调阴,少加桂以宣阳。阴阳两不足之人,分两平用,彼此不偏……”同时以其方可用于一切疮症,认为“凡一切疮症,皆起于二气不调,气、血偏盛,壅滞流行不畅之过……此乃调和气血之妙法,原不在芩、连、
银花、
山甲、
大黄之类,专以清火。要知气血壅滞,方得成疮,调气即是行气,调血即是行血,桂枝重在调阳,白芍重在调阴,气有余则阴易亏,故倍芍药加
栀子,气不足则阴更盛而阳愈弱,故倍桂而加附子。”兹举笔者验案以析之:
2.1 丘疹性荨麻疹 陈某,女,39岁,2007.09.18就诊。患丘疹性
荨麻疹,病已十余日,打针输液无效,近日加重,某医继以消炎之类药液输之,其疾更剧,反致疹上起泡而溃,乃求治于余。诊其脉浮缓小紧,按之无力,尺细而寸部略浮大,询之知其冬季怕冷,断之阳虚营卫不和,治宜温阳以调其营卫:桂枝30g、赤白芍各30g、附子30g(先煎1小时)、干姜30、肉桂15g(后下)、
地肤子10g、
蝉蜕10g、
防风15g、炙甘草15g、生姜30g、大枣8枚擘,3剂,尽剂而愈。
2.2 脏寒颈痛 张某,女,42岁,于2006.3.10就诊。素有颈疾,突于前日感寒,以致颈痛加剧,难以转侧,且需人以重物击打或踩其背方能缓解。刻诊:舌苔白滑而腻、质淡白而边现齿痕,脉左手浮缓小紧、右手沉细无力。此为阳虚已极、阴寒内盛、复加外感所致,治宜温散风寒、回阳救逆,方用桂枝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当归10g 、
黄芪30g 、桂枝30g 、芍药15g 、附子60g(先煎1小时)、麻黄10g、细辛10g(后下) 、干姜30 g、肉桂10g(后下)、
羌活10g、炙甘草30g、生姜5片、大枣8枚,3剂。服后一剂痛减,两剂若失,三剂而愈。
2.3 多汗症 李某,男,50岁,二炮招待所。2007.5.28初诊,以汗多为诉求治于余。诊时即见手上汗出如油,言其平素即是如此,全身亦有汗出,苦此疾已经年,且患
高血压、
糖尿病。察其舌苔滑而腻,边现齿痕;诊其脉细紧无力,尺部兼有涩象,询知其亦患有前列腺增生之疾。此下焦阴寒内盛兼营卫不和,宜温肾阳以消阴翳,和营卫以固表摄汗,桂枝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桂枝30g、赤白芍各30g、麻黄6g、附子60g(先煎1小时)、细辛6g、肉桂20g(后下)、龙牡各30g、
熟地60g、
龟板15g(与附子一并先煎)、
山萸肉30g、穿山甲6g、
三七粉10g(冲服)、炙甘草30g、生姜30g、大枣8枚擘,3剂。2007.6.2二诊。其汗已明显减少,诊时仅见手上微有汗出。药已中的,仍以前方加味以治之:当归15g、黄芪90g、桂枝30g、赤白芍各30g、附子100g(先煎1.5小时)、肉桂25g(后下)、熟地90g、龟板30g(先煎)、龙牡各30g(先煎)、代赭石30g、细辛10g、石
菖蒲15g、三七10g、
丹参30g、
木香30g、生
山楂60g、山
萸肉30g、炙甘草60g、生姜60g大枣8枚擘,3剂。后依此方略加变化二诊,其汗出一症告愈。
上述三案,其临床表现虽异,然其病机特点或为营卫不和,或为阴阳不调,其要者皆以失其和协为主,故以桂枝汤加减以调和之。药理研究表明[7]:桂枝汤具对实验动物汗腺、体温、肠蠕动、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降血糖、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胃肠消化传导和解痉止痛的药效学作用,并能防治关节炎、颈椎病和
慢性胰腺炎。而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其发挥方药隐效作用的药理基础。大量的医学文献表明[8],桂枝汤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多种疾病:感冒、汗证、
心肌炎、冠心病、
心悸、房颤、早搏、多发性动脉炎、
眩晕、呃逆、急性胃肠炎、急性
黄疸性肝炎、
泄泻、过敏性肠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慢性溃疡、阑尾炎、妊娠恶阻、
更年期综合征、漏乳、滑胎、阴挻、
痛经、
经行发热、
经行浮肿、产后外感产后
便秘、
产后腹痛、小儿
遗尿等,这些正是基于桂枝汤的调和阴阳作用而发挥其方药的隐效作用。
3. 讨论 《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即言阳气是人生命的根本所在,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是故勿宜轻伐。而阴阳之要则在于“阴平阳秘”,即是以阳动为主,阴气平均为从,阳气固密的动态平衡,无阳则阴气无生,无阴则阳气无长。火神宗师郑钦安参透《伤寒论》之理,以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特别强调坎中一点真阳的作用,谓:“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祝味菊亦认为,“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抗力不足者,壮之以温”,“抗力衰微,而虚怯过甚者,助之以热”,“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章次公在治温热病方面亦十分重视阳气,而顾护阳气则以附子温阳为主,认为:温热病用附子是权变之法,因“体弱之人,而病极严重之温邪,缠绵时日,正气更伤”,“夫正气旺盛则生,衰竭则死”,此时“当权衡其轻重缓急,不可墨守成规”,“只有扶持正气最为紧要”,而“苦寒香开之药,势难再进”,“纯用清温开泄,祸不旋踵”。唐步祺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
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生命至关重要,尤其是抵御病邪、激发人体正气以促进机体康复、决人生死的重要物质。更何况现今之人多有阳虚之质[9],对于阳虚之人,益气扶阳在其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就显得尤为关键。中医火神派治病独重阴阳,尤重阳气,善用、广用、重用、专用姜、附、桂等补火助阳药物,正是抓住了方药隐效作用的特点,故此在其临床中率获捷效,使祖国医学这株医林奇葩更放异彩!
[
本帖最后由 糊涂王子 于 2010/6/8 06:29 编辑 www.med126.com]
-----------拿次药效来治病,那主药效变成的隐性副作用时怎预防?
-----------成分论是否跑偏了
-----------字样变动得很难看.理论也更难看懂.论文格式乎?
-----------此文写得好。不过有待高人对火神派的用药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探讨的深度还不够
-----------请予指点,看看有哪些可取之处。
-----------火神派治疗阳虚确实经验丰富,但需准确辨证并掌握其适应症,避免绝对化。
-----------此论之旨在于探讨中医尤其是中医火神派辨证用药之理:万病之所作,在于阴阳失调,若能谨守此一病机,则可治病之要。至于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病状表现,皆在其次,可在调阴阳的基础上加以施治,则可事半功倍。
-----------看看古人怎样说:
天高寥廓,六气回旋以成四时;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万物。可谓无穷而莫测者也。圣人立法以推步者,盖不能逃其数。观其立数之因,亦皆出乎自然。故载于经典,同而不异,推以达其机,穷以通其变,皆不离于数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咸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阳之初一,阳数也,故水曰一;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阴之初二,阴数也,故火曰二;木居东方,东,阳也,三者,奇之数,亦阳也,故木曰三;金居西方,西,阴也,四者,偶之数,亦阴也,故金曰四;土应西南长夏,五者,奇之数,亦阳也,故土曰五。
由是论之,则数以阴阳而配者也。若考其深义,则水生于一。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故《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以今验之,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胚皆水也,岂不以为一?及其水之聚而形质化,莫不备阴阳之气在中而后成。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则甘,土之味也。甘极而后淡,淡,本也。然人禀父母阴阳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肾,左肾属水,右肾属火。火曰命门,则火之因水而后见。故火曰次二。盖草木子实,大小虽异,其中皆有两以相合者,与人肾同,亦阴阳之兆。是以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化生也。既阴阳合体,然后而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盖水有所属,火有所藏,木有所发,金有所别,莫不皆因土而后成也。故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后成。兼其土数,五以成之,则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常以五之生数不可至十者,土不待十以成,是生成之数皆五以合之。明大衍之数,由是以立,则万物岂能逃其数哉?
------------------由上可见,单纯的单阳,或单阴(或独火神,独水神)能把五脏六腑平行不?且阴阳二气之初,五太为先(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单纯的执一阴阳来用事是否有失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