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xanga的blog上發表過一篇《論麻黃》,現在麻黃用得多了,又有一些體會,可以分享一下。
麻黃一藥,因為氣味辛香,所以入肺,又因為其色青,所以入肝,另外微帶苦味,因而入心。我們可以看到,這味藥的作用都在這三臟之上的。
在肺而言,麻黃當然是解表的猛藥,其效迅捷無匹,這在《論麻黃》中也有提過。但對於皮膚疾患,例如風疹濕疹等等,麻黃都很好用。因為肺主皮毛,皮毛之病,可以說是肺的病,加上皮毛在人的最體表,所以又要質輕之品方能到達,又必須具辛散之性,才能發散表邪。麻黃一味,便有齊這幾種的特質。另外,肺又與大腸相表裏,對於泄瀉,麻黃也能用上。泄瀉,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大腸水液太多。肺能通調水道,能通過汗液來排除水份,因此,可以用發表的方法來治泄瀉。麻黃能發皮表之汗,便能同時引動肺與大腸的水液,但這藥太過輕浮,大腸位低,麻黃輕清並不入內,於是,便要配上
葛根了。
葛根入大腸,能升津,因此能夠治瀉。將大腸津液升提到較上的位置,麻黃便能將之散解而出。這便是葛根湯治泄瀉的原因,《傷寒論》第三十二條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麻葛配合也為解表之故的。
對於久瀉者,麻黃亦能使用。普遍的認識是麻黃力峻,久病體虛之人不宜。但,這世上根本沒有宜與不宜的標準,只要處方配合得當,份量掌握得好,久病體虛者也可用麻黃。久瀉者,也是大腸的病,也可從肺論治。當然,不是說凡是久瀉皆治肺,我只是提供多一個思路而已。久瀉,是大腸不收,也是肺氣不收。肺氣不收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肺太虛,一個是肺太實。前者當以酸藥收之,《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就是這個意思。後者肺有實邪,或為痰飲,或為積滯,實邪阻滯於內,則肺氣欲收不能,如此則大腸應之。之所以久積實邪,其實也由於肺氣不足,不能祛邪所致,因此也是虛實夾雜的。兩者都可使用麻黃。
肺氣不收久瀉者,可以麻黃配
五味子,一散一收,當然五味子份量宜大,麻黃份量宜小,或許一錢足矣。但《傷寒論》第四十條說
小青龍湯證下利者,宜去麻黃,加蕘花。但我臨床上所見,又發現小青龍湯原方照用也能湊效 (當然,如果有蕘花的話,我也想試試)。大概仲景的方向是利小便以實大便,而我,則是肺氣宣而瀉自止的原理。看來,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
肺有實邪久瀉者,其便多臭穢,病情也比較複雜,很難說得明白。
治療風疹濕疹者,麻黃也是很好用的。正如先前《論汗》一文所述,這些皮膚病,其實都是肺有邪氣,泛溢皮表,既在表,從表解之則可,於是麻黃便大派用場了。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總能找到合用的治則和方藥。
麻黃是肺的主藥,同時也能治肝。麻黃色青入肝,味辛能散,也是散肝之品。凡肝有積氣者,麻黃皆可使用。有說麻黃使人興奮,用後或許不能入眠,但對於肝有鬱積,血不能歸而
失眠者,用麻黃後反而鼾聲大作。麻黃既能提神,又能安神;能利尿,又能縮尿;能發汗,也能歛汗,實在有趣得很。
說到麻黃的副作用,大概是汗出不止、失眠、
心悸和手震。這些,其實都是肺、心與肝的變化。麻黃入這三臟,用之不當,它的副作用便反映在這三臟。汗出不止者,是肺氣相對太弱,麻黃相對太多所致。心藏神,汗為心液,若心氣不足,而以麻黃責汗,便是增加了心臟負擔,便會心悸。又,血汗同源,若其人心血不足,而以麻黃強發其汗,則更耗其血,心神不得血養,便會失眠。心臟虛甚者,服麻黃便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反應。至於手震,則是筋的抽動,因為肝主筋,而麻黃能夠散肝,使肝血減少,如此,則筋亦失養,因而抽動,乃成抖震。如何防止這些副作用?看看經方的配搭便能略知一二了。
中藥是很有個性的,作用與副作用,只是一線之差,全賴醫者的掌握了。
-----------很多人對麻黃很是避忌,但,它還是我的愛將,再用得多了,對之認識再痴長了一些。
麻黃是峻猛之藥,可能會使人心悸失眠。我們看看《傷寒論》的煎煮法,仲景教人先煎麻黃,然後去水面的泡沫,目的,就是要去除這種峻猛之性。但現在的麻黃一般未能煎出泡沫,可能是品種稍有不同,或者鮮品乾品特性有別,總之就是沒有泡沫。
小弟發現,如果將麻黃先煎約15分鐘,然後去渣,再加其他藥同煎,麻黃的作用可以保留,副作用卻可去除。這個,是取其氣與取其味的分別。
藥的所謂氣,是指用鼻的嗅覺得來的;味,則是用舌頭的味覺得來的。氣為陽,走表,稍煎則出,味為陰,走裏,久煎方出。用麻黃解表,就是要用它的氣,故不必久煎,久煎則味亦出,藥偏走裏。想要氣還是要味,便要看如何煎煮了。《內經》云:「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味厚則泄,薄則通」,就已清楚說明氣味的分別。取味還是取氣,其作用迥然不同。
麻黃氣味俱薄,欲以麻黃解表者,當取其氣,不取其味。欲麻黃走裏發陽外出者,則當取其味,不取其氣。先煎麻黃15分鐘,其氣已出而味尚在藥渣之中,這時去渣,便是但取其氣不取其味的做法。麻黃與他藥同煎,則因煎煮時間較長,麻黃之味亦被釋出,方藥便會走裏,然後辛散陽氣以出表。故麻黃與他藥同煎,較易出現心悸心慌失眠,因麻黃內入心臟,將心陽發越。
麻黃的副作用是心悸失眠手震,這是因為它發越心肝之陽,但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是它的作用。有睡眠很多卻疲倦者,是陽氣藏了不能發越,可以麻黃發之。麻黃的作用,便是從體內提取陽氣外出使用,故能使人精神,也令肝血不足者手震,令心陽不足者心悸。但其實只要將麻黃與補肝柔肝的藥同用 (如當歸
白芍等),或與強心陽的藥同用 (如炙
甘草大棗等),則可避免這些副作用。這是麻黃的所謂副作用,但其實,也是醫者配搭不當而已。《傷寒論》的麻黃
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便是治療精神不振的好方。但麻黃、附子、細辛等良藥,在外行人管內行人的政策下,使用的規限越來越多,敢用這些藥的中醫越來越少。但峻猛的藥不能用,十年八年後,只怕中醫只能調理身體,不能治療大病了。
麻黃可以治疲倦
嗜睡,也可治療失眠,如抑鬱失眠多夢者,可用麻黃。抑鬱病者,其心肝多有積滯之陽氣,陽氣鬱於一處,便會左右衝突,令人煩擾難眠,令人易喜易悲,令人大哭大笑。麻黃入心入肝而辛散,能將心肝之鬱陽疏散發越,使之順暢,則失眠可治。但若抑鬱失眠日久,心氣不足者,則必須配合
炙甘草同用,否則對心臟不利。心陽心血不足的失眠,更是忌用麻黃。
濕疹風疹者,不出汗者,皮膚乾燥暗啞者,皆可用麻黃發散,使陽氣與陰津同時外出,既除表邪,又將內裏的陰陽帶至皮膚,達至溫表潤膚的效果。當然,皮損不同,所配合的藥又會不同,治療方針又會改變,但總的來說,麻黃還是治療皮膚病很適合的。
又有容易咳喘痰多者,實是肺中邪氣隱伏,多為外感後餘邪未淨,日久傷肺所導致。哮喘的人,大多屬此種身體。可一面補肺氣,一面散肺邪,又可扶脾土以養肺金 (土生金),又可瀉心火以救肺金 (火克金),中醫,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法,應可以將哮喘徹底治癒的。
只要明白失眠的原因,又明白藥物的性質,用藥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古人以「用藥如用兵」來形容用藥的靈活性。治病,都必先分析病機 (相當於地形環境、敵我兵力、後方補給等),又要充份了解不同藥物 (相當於不同兵種、不同武器、不同將領),接著構思治療方案 (相當於作戰策略,或正面強攻,或繞道側擊,或屯田固守等)。這個,就是「用藥如用兵」了。單單麻黃一藥,便有如斯特性,若將之與其他藥物配合,更是千變萬化,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
-----------
www.med126.com/wsj/-----------说得好
-----------不错,有新意。
-----------长知识了.
-----------
麻黄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麻黄是多年生灌木植物,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西、甘肃、新疆等地。麻黄耐严寒和干旱,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多沙地带、沙漠等均可生长。麻黄的草质茎入药,色淡绿或黄绿,内芯红棕,味苦涩。处方名用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等。由于沙尘暴的频发,我国2000年发布了严格控制麻黄、甘草等护沙植物采集的有关通告。
麻黄是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及利
水消肿药。美国引种麻黄早已成功,并于1985年和1986年批准
麻黄碱、伪麻黄碱为非处方药物。后来由于发现麻黄的上述成分具有类似
苯丙胺的兴奋剂作用,服用后尿检呈阳性,现已经严格控制其使用。在美国有14个州限制麻黄制剂的销售,不容许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994年美国得州网球锦标赛中一妇女死亡,认为因服用含麻黄的“处方1号”有关,为此有关生产厂家受到美国FDA的通报,WHO拟订的全球通用草药手册范本,亦将其从目录名单中取消。(引自第二届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资料《国际草药科研生产与市场的最新报告》)
1 药证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首先是肿。如甘草
麻黄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第十四),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
自汗出,无大热”。无论有汗无汗,只要见浮肿,均可用麻黄。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仅虚浮身重者,也有面色黄暗,肌肉松浮,有浮肿倾向者。
其次为无汗。麻黄有发汗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麻黄时,其发汗的作用更为明显。《
伤寒论》甘草麻黄汤条下“不汗再服”的解释,可见患者本应有“无汗”,而服药效果的标准就是出汗。麻黄甘草汤加附子,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谓能“微发汗”(302条),也有发汗的作用。麻黄汤主治“脉浮,无汗而喘者”(235条),根据原文有“大汗则愈”的说法,则其中无汗尤为关键。
大青龙汤中麻黄量最大,6两,主治“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由于该方的发汗作用强烈,所以,张仲景特意说明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认为如果误诊,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清·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有金姓者,工诗善医。其视药尤严,味味拣之。谓某一生谨慎,然几误人姓名者已屡。一位某家5岁儿病肺风,初用麻黄三分不应,益以五分,又不应,第三剂益至七分,而额汗如珠,脉亦欲脱矣。急以
人参、五味、
牡蛎、
龙骨止之始痊。访之,则前所用皆伪者,七分则真麻黄,不觉已过重矣。可见麻黄有发汗作用。急性传染病初期发热,常常无汗,不可误为麻黄证。清代陆定圃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吴郡某医,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适治一女子热病无汗,投以麻黄服之,汗出不止而殒。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麻黄所治疗的无汗,不仅仅指患者就诊时没有明显的发汗,而是指患者不容易出汗,或恶寒无汗,或精神倦怠而皮肤干燥。换句话说,无汗而肿,不仅仅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且还包括了体质因素在内。
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
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汗出而肿,故用石膏,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仅取其退肿的效果。
大青龙汤主治“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如何配比?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原书石膏无剂量,仅记载为“
鸡子大”字样,鸡蛋大小的生石膏重量约为50g左右。据柯雪帆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g,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合为4两左右),麻黄大于石膏,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的时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
麻黄兼治咳喘、骨节痛、发黄。
咳喘:麻黄汤主治“
头痛,发热,身疼,
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条)。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
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五味子、
大枣、
半夏)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
杏仁、半夏、
干姜、细辛、
小麦、五味子、小麦)主治“咳而脉浮者”,均是治疗咳喘。
防己黄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黄半两”,因防己
黄芪汤证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第二),则提示对于汗出浮肿而喘者,麻黄可与黄芪、
白术、防己等同用。
骨节痛:麻黄汤主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麻黄配伍
桂枝甘草;
乌头汤主治“病历节不可曲伸,疼痛”(五 14),桂枝
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是麻黄配伍附子、芍药、甘草,或配伍乌头、芍药、甘草。后世《世医得效方》麻黄散(麻黄、黄芪、
羌活、细辛)也重用麻黄治疗历节疼痛。
发黄:《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千金要方》也用麻黄醇酒汤治疗伤寒发黄。
2 应用
--以
水肿为主诉的疾病,如肾病、黏液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或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汤、
防己黄芪汤、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越婢汤所治疗的水肿,以急性肾病水肿为多。水肿常首先出现于面部,并迅速发展至全身,亦可一开始即为全身分布的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
腹水。除使用越婢汤原方外,常加连翘、
金银花。
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所治疗的水肿,以中老年的下肢浮肿为多。如甲减、慢性肾病等。特征为非凹陷性水肿,面部及下肢较为明显,水肿部位不受体位影响,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降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治疗的水肿,以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多,其特点是突然发生无痛、硬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多见于面、舌、唇部,属变态反应性水肿。如
日光性皮炎。可用麻黄5g,连翘30g,赤小豆30g,生甘草10g,
蝉衣12g。
水肿服用含有麻黄的汤药后,可能出现出汗,随后小便增多,水肿开始逐渐消退。但
营养不良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老年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忌用或慎用。
--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如风寒
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等,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方如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等。
麻黄甘草汤又名走马通圣汤,其使用方法为:麻黄、甘草,炒微黄,研为细末,每服3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可治疗:①诸风寒感冒头痛;疗疮初起,如
急性乳腺炎;③风痹不仁,手足麻木;④皮肤癣。有报道:麻黄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钟,温服,每日1剂,治疗顽癣42例,一般连服10剂左右有效(中医杂志,1992,(4):5)。外洗可治疗
脂溢性皮炎、
斑秃等。
大青龙汤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开会期间,感冒发热,
咳嗽,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经当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刘惠民老中医前去诊治,仅服用大青龙汤加减二剂,即热退病除。毛泽东说,我30多年没有吃中药了,这次感冒总是不好,刘大夫的两剂中药解决了问题。中医中药好,刘大夫的医术也好啊(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11月19日第四版)。
民间用麻黄治疗多种皮肤病有效。江苏省名中医邹锡听介绍,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有一治疗
荨麻疹、
湿疹、
药疹的经验方,名三净汤:净麻黄10g,净黄连9g,净蝉衣15g,
白鲜皮20g,
地肤子20g,紫背
浮萍20g。效果很好。民间治疗老年性皮肤干燥症,用麻黄15g,猪皮100g,同煎,去渣后调入白糖10g,1日内分3次服(北京中医1984,(1):64)。
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
便秘结的荨
麻疹,麻黄可与
大黄、
栀子等服用,方如
防风通圣散。服药后患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
痒疹也随之消散。
--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为特征的疾病,如心动过缓、嗜睡、
阳痿、
脱肛、
子宫脱垂、
不射精等,常配伍附子、细辛等,代表方为麻黄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无汗而肿的病人,不仅有浮肿的倾向,而目精神萎靡,畏寒,心跳较慢,反应迟钝,所以,心动过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
遗尿等也可使用麻黄及麻黄剂。如小儿遗尿,有报道按年龄取生麻黄(5~7岁3g,8~15岁5g,16岁以上10g),水煎睡前顿服,连服1个月。曾观察50例,结果42例痊愈,一般有效病例服药l~3次即可见效。再如老人便秘,报道用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邓全四经验,中医杂志1992,4:9)。
麻黄汤历来都被认为是发汗峻剂,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其实未必如此。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1例
难产,发动6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俱无效。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舒驰远《女科要诀》)。陈沫金介绍一3度子宫脱垂的中年妇女,回感冒服用麻黄汤后,子宫脱垂亦愈。后对所有子宫脱垂以及遗尿患者,单用麻黄汤或加
党参、黄芪、
当归、
熟地,均有效。共治疗子宫脱垂80例,显效66例,有效14例,但劳累后容易复发,但用上方依然有效(中医杂志1992,4:8)。麻黄所含有的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的作用,可能盆腔内器官及其肌肉均有兴奋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痿、嗜睡、心动过缓、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兴奋作用。日本用本方治疗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律的作用。麻黄在10g左右可使每分钟心律提高5~10次。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80年代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红参、
仙灵脾等有效。本人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性功能低下。曾治疗一阳痿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痿也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前服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可以认为,麻黄阴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以咳喘为主诉的疾病,如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等,常配伍杏仁、甘草、厚朴、半夏、细辛等。方如
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小青龙汤等。
麻黄、杏仁、甘草是张仲景处方中的经典配伍,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中以此为核心,后世将此名为三拗汤,成为治疗咳喘的基本方。主治咳嗽
气喘,如身热有汗,加石膏、连翘、
黄芩;如为痉挛性咳嗽,可加
全蝎5g,
钩藤15g。
单用麻黄也可治疗咳喘。民间有用麻黄
冰糖蒸梨的经验,即用麻黄l-3g,冰糖15g,莱阳梨1只,先将梨核取出,纳入麻黄及冰糖,隔水蒸烂,喝汤。也有用麻黄5g,
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汤,对支气管哮喘有效。
--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如急
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常配伍防风、黄芪、甘草、细辛等。方如
玉屏风散加味、小青龙汤等。
《金匮要略》中记载:“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提示喘与鼻塞同现。临床常用麻黄治疗慢性鼻炎。本人常用的一方为玉屏风散加麻黄:麻黄3g,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0g,甘草3g。一为小青龙汤。前者用于面黄而浮肿貌者,而后者则用于咳喘而鼻塞,见水样鼻涕以及水样痰,并多泡沫者。
--以关节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本人常加芍药30g以上。
3 参考
麻黄体质--“湿家”: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目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临床使用麻黄或麻黄剂,应注意麻黄体质是否存在。若肌肉坚紧,平素恶热多汗者,虽有喘咳、身痛、
黄疸等,也不可轻易使用麻黄剂。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等不良反应。
麻黄的用量很难统一,有人认为成人不能超过15g,但有人则用量大大超过15g。如范
文虎先生退黄,用麻黄六钱(18g)。甚至小孩麻疹
肺炎,麻黄也用四钱(12g)。与配伍、煎服法、体质、季节等均有关系。
麻黄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
震颤及
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孔散大、
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
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但久煎可减轻不良反应。脉软者、血压高者、
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
麻黄 [隰草]
{发寒, 入太阳膀胱无汗}
麻黄 [端入膀胱, 兼入肺] 辛温微苦, 中空而浮, 入足太阳膀胱 [足太阳为六经外藩,
总经络而统营卫, 其经之 起目眦, 上脑下项, 循肩挟脊抵腰, 行于身后o
故凡寒入是经, 其症必见头痛, 发热恶寒, 腰脊卒强, 无汗, 则尺寸俱紧,
是为伤寒; 若汗自出不止, 及 不紧不浮, 其症或不恶寒而止恶风, 是为伤风o ] ,
兼入手太阴肺o [麻黄空虚似肺, 故亦兼入肺经o ] 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阳无汗,
其意甚深; 盖缘津液为汗, 汗即血也, 在营则为血, 在卫则为汗; 寒伤营, 营血内 ,
不能外通于卫, 卫气固密, 津液不行, 故无汗发热而恶寒; 方用麻黄、
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 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是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
实散肺经火郁之邪; 其在十剂, 有曰轻可去实, 葛根、麻黄之属是也o [弘景曰:
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o 时珍曰: 麻黄乃肺经端药, 故治肺病多用之o
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 有汗用桂枝, 未有究其精微者; 时珍常思津液为汗,
汗即血也, 在营则为血, 在卫则为汗; 夫寒伤营, 营血内 , 不能外通于卫,
卫气闭固, 津液不行, 故无汗发热而恶寒; 夫风伤卫, 卫气外泄, 不能内护于营,
营气虚弱, 津液不固, 故有汗发热而恶风o 然风寒之邪, 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卫气, 包罗一身, 天之象也; 是证虽属乎太阳, 而肺实受邪气,
其症时兼面赤佛郁, 咳嗽有痰, 喘而胸满诸症, 非肺病乎? 盖皮毛外闭, 则邪热内攻,
而肺气 郁, 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 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汗后无大热而喘者, 加以石膏o 朱肱活人书夏至加石膏、知母者, 是泄肺火之药;
%
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 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o 腠理不密, 则津液外泄,
而肺气自虚, 虚则补其母, 故用桂枝同甘草, 外散风邪以救表, 内伐肝木以防脾,
佐以芍药, 泄木而固脾, 泄东所以补西也, 使以姜枣, 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
下后微喘者, 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也; 汗后 沉迟者, 加人参以益肺气也;
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 以泄肺热也; 皆是脾肺之药, 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
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 此千古未发之秘旨, 愚因表而出之o 又少阴病发热 沉,
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
补中有发也o ] 是以风寒郁肺而见咳逆上气痰哮气喘, 则并载其能治, 但用此之法,
则在佐使之间; 或兼气药以助力 [人参] , 可得卫中之汗; 或兼营药以助液 [当归] ,
可得营中之汗; 或兼温药以助阳 [附子] , 可除寒凝之寒毒; 或兼寒药以助阴 [黄芩、
石膏、知母] , 可解炎热之瘟邪; 此实伤寒阴疟第一要药o
至或有载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 盖因过用则汗多亡阳, 自汗表虚则耗人元气
[张仲景曰: 阳盛阴虚者, 不可发汗; 尺 迟者, 不可发汗; 咽燥喉乾者, 不可发汗;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 不可发汗; 下利虽有表症, 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
血亡血家不可发汗; 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发汗; 少阴病 沉细数, 不可发汗;
少阴病但厥无汗, 不可发汗; 动数微弱, 不可发汗; 沉迟不可发汗;
汗家不可发汗; 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 不可发汗o ] ; 夏月阳气外泄,
不宜再发以夺元气耳; 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内入, 则又何不可用之有o
至于手少阴心之风热斑疹, 足厥阴之风痛目痛, 审其腠理坚闭, 病应用散,
亦当审实以投o 功与桂枝、柴胡、葛根、芍药同为一类, 但桂枝则解太阳风邪伤卫 [
王好古曰: 心主营为血, 肺主卫为气, 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药, 桂枝为手少阴心之药o
] , 葛根则解阳明肌热口渴 [时珍曰: 麻黄太阳经药, 兼入肺经, 肺主皮毛;
葛根阳明经药, 兼入脾经o ] , 柴胡则发少阳阳邪寒热往来, 此则能发太阳阴邪伤营,
不可不细辨也o
-----------麻黄汤治疗慢性
荨麻疹1例
余德群
(郧县大柳乡卫生院,湖北郧县442529)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 —2814(2008)09—598—01
荨麻疹为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
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性疾病,以皮肤与黏膜的
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表现为
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
留任何痕迹。食物、药物、感染、昆虫叮咬、物理因素、
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均可诱发,但多数原因
不明。笔者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张某,女,41岁,2007年2月17 El初诊。2年来,
全身皮肤反复起风团疹,时轻时重,午后及夜间加剧。
近1个月来发作瘙痒较频,曾用西药强的松、扑尔敏、
葡萄糖酸钙,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
湿毒清胶囊等治疗未
见好转,每El发作1次,午后及夜间加剧且时间较长,
出汗较少。四肢躯干散在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
色风团样扁平丘疹,周围红晕,触之稍硬,部分皮疹融
合成大片,可见抓痕。舌苔薄黄自相兼、舌质偏红,脉
濡细。属气血阴亏,风热型。治宜养阴和血,止痒,疏
散风热,解表发汗。用麻黄汤加减。麻黄13g,桂枝
12g,
荆芥15g,防风13g,干姜13g,
生地15g,黄芩15g,
茯苓20g,当归20g,川I芎15g,
蝉蜕12g,
苦参15g,甘草
10g。3剂,1 El 1剂,水煎3次口服。服药1剂后瘙痒
停止,皮疹大部分消退。除出现胃脘部不适外,无其他
副作用。继服前方3剂后瘙痒停止,皮疹全部消退。
上方加
丹参13g,再服3剂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
发。
-----------第4卷第8期
2008年8月
亚太传统医药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VoL 4 No.8
Aug.2008
仲景运用麻黄初探
刘继芳 ,刘贵芳 ,王洪华。
(1.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6;2.宣化区人民医院,河北宣化075100;
3.烟台药材采购供应站,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对仲景书麻黄的运用,从使用范围、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调护、配伍剂型、剂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
析,特别是对功用的剖析从发汗、宣肺、通阳、活血等四大方面又绎生出各个更细更具体的功用。论述了分析问题
既尊重仲景原文,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仲景;麻黄运用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13—02
麻黄,《本经》谓之“主治中风寒热头痛、温疟、发表出
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徵坚
积聚。”《日华子
本草》谓之“通九窍、调血脉。”可见其有多种功效。然后世
却多认为麻黄为发汗峻药,有伤阳耗津之弊而视为“虎狼”。
笔者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仔细品
读,若有所悟,今就其麻黄的运用略述浅见,以求正于同道。
1 麻黄的使用范围、功用主治
《伤寒论》共载方ll2首,《金匮》共载方262首,两书重
出43首,共计331首。其中用麻黄的方子,《伤寒论》为14
首,《金匮》为18首,两书重出3首,共计29首。《伤寒论》
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金匮》涉及痉湿日曷
病、中风历节、痰饮咳嗽水气病等各篇,可见仲景运用麻黄
之广。今试从其功用分别探讨之。
1.1 发汗
1.1.1 发汗散邪以解表
《伤寒论》第35、37、46、51、52、55条分别论述了伤寒表
实证的麻黄汤证治;第23、25、27、31条论述了根据太阳病
表邪的轻重程度不同,分别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
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和
葛根汤等的证治;第32、33、36条
分别论太阳与阳明合病,据表邪轻重及兼证不同分别用葛
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等施治;第38、39条论太阳伤
寒表实兼里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龙汤证的证治;第40、41
条分别论太阳伤寒表实兼内停水饮的小青龙汤证的证治。
《金匮·痉湿日曷病》篇第12条论述了欲作刚痉之葛根汤
证的证治。以上诸方用麻黄皆去节、先煮、去上沫,方后均
有“覆其微似汗”或“发其汗”、“宜以汗解”等,主要取麻黄发
汗散邪作用,用以解表。
1.1.2 发汗祛风除湿邪
《金匮·痉湿日曷病》篇第20条论寒湿在表用麻黄加
术汤发汗祛风利湿;第21条论风湿在表用麻黄杏仁
薏苡甘
草汤轻清宣化、发汗祛风,以“覆取微似汗”、“微汗出”而达
“风与湿俱去”。
1.1.3 开腠发汗蠲溢饮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23条论溢饮的证治。溢饮的
形成,乃由于“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玄府
不通,气机壅滞,水津不得输布,流于四肢而为溢饮,故当分
别用大小青龙汤发汗开腠,或兼清其里热,或兼温化其寒饮,
使玄府开通,气畅水行则邪不为患。吾师吕志杰教授矢志歧
黄,善师仲景,曾用大青龙汤治愈一例18年无汗症患者。
1.1.4 发汗利尿治风水
《金匮·水气病》篇第25条论风水挟里热证用越婢加术
汤、无里热的用甘草麻黄汤治之,均取麻黄发汗利尿之功,故
均未言去节,此仲景缓其发汗之力而增其利水之功也,此即
《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后世医家用越婢加术
汤治疗急性肾炎初起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收捷效。
1.1.5 发汗温经治两感
《伤寒论》第301条论少阴兼表,因“始得之”故知少阴
阳气尚不甚虚,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以解表;302
条论少阴兼表“得之二三日”阳气较前更虚,故用麻黄附子
甘草汤温经发汗、助正解表,故日“微发其汗”。
1.2 宣肺
1.2.1 宣肺泻热平喘咳
《伤寒论》第63、162条论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用麻黄
杏仁甘草石膏汤以宣肺泻热平喘咳。《金匮·肺痿肺
痈咳
嗽上气病》篇第6条论寒饮郁肺之咳喘,用
射干麻黄汤宣肺
化饮、降逆平喘咳;第8条论饮邪挟热上迫,用厚朴麻黄汤
以宣肺散邪、泻热平喘;第13条论肺胀之饮热郁肺、肺气上
逆,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泻热,降逆平喘;第14条论肺胀之
寒饮挟热者,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宣肺化饮、清热平喘。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35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之支
饮,用小青龙汤宣肺化饮、降逆止咳。
1.2.2 宣肺利尿退黄疸
《伤寒论》第262条论瘀热黄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宣肺清热、利湿退黄。《伤寒论》一书有麻黄的汤证中唯此
方后仲圣未言“覆取微似汗”、“发汗乃愈”等,可见其并非黄
疸兼表,方用麻黄旨在开泄肺气而利尿,肺气一开,则复其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邪从小便去而黄疸愈。《千金方》
麻黄醇酒汤治黄疸,亦即麻黄这一功用的具体体现。今宣
广庆 近2O年来潜心探究证治麻黄治黄疸无论有无表证
均可投施。
1.3 通阳
1.3.1 通阳破结蠲痹痛
《金匮·中风历节病》篇第8、9条论中风历节(即痹证)
的证治:偏风湿者,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破结、祛风除湿
蠲痹痛;偏寒湿者,用乌头汤通阳破结、祛寒除湿蠲痹痛。
方中麻黄不去节,一取其以节达节,一制其发汗之力而使风
与湿俱去。
1.3.2 通阳散邪治正水
《金匮·水气病》篇第26条论少阴正水脉见沉小的证
治:盖水为阴邪,最易困遏阳气,用麻黄附子汤通阳散邪、温
经发汗,阳气一通,则水津四布,邪不为患,亦所谓“离照当
空,阴霾自散”。此方颇似《伤寒论·少阴病》篇之麻黄附子
甘草汤,以至历代医家多混此二方为一方,其实不然。后方
用麻黄二两且去节,甘草二两(炙),功在温经助正、微发其
汗以解表邪;此方则用麻黄三两、不去节,甘草不炙,故其助
正发表之力减而主在通阳散邪,亦如厚朴三物汤、小承气
汤、厚朴大黄汤三方,药虽均为枳、朴、黄,由于剂量之异而
功也各别,此仲景每于细微处藏妙也,亦所谓“不传之秘在
剂量”,学者不可不察。第31条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
汤通阳散邪,治气分“水饮所作”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
杯”。正如俞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所言:“⋯⋯ 用桂枝
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以通胸中阳气者,阳主升,阳盛则有开
无塞,而水饮之阴可见睨耳。”
1.3.3 通阳化饮定惊悸
《金匮·水气病》篇第13条论水饮内停、凌心致悸,用
半夏麻黄丸通阳化饮、降逆定悸。胸中为清旷之野,毫不容
邪,方用麻黄宣通阳气、半夏蠲饮降逆,正如尤在泾《金匮要
略心典》所说“做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不能发越
津气而但升引阳气,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饮气而并和
养中气,非仲景神明善变者,其孰能与于此哉?”
1.3.4 通阳散湿治皮水
《金匮·水气病》篇第23条论皮水挟热用越婢汤,发越
阳气、散水清热,此方石膏重于麻黄,且麻黄不去节,则变辛
温为辛凉,发汗之力减而通阳散湿、利水清热之功有余。
一 另有《伤寒论》第357条论厥阴伤寒,
上热下寒、正虚阳
郁之证,用麻黄
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滋阴和阳,攻补
兼施而奏功。
此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
又均体现了麻黄的活血作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明确指出
“瘀热在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云:“瘀热以行,一个瘀
字,便见黄疸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当代著名
肝病专家关幼波先生亦指出:“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
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 ⋯所谓‘瘀热发黄’、
‘瘀血发黄’都有是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 。
2 麻黄的炮制、煮服、调护
仲景用麻黄并非皆言去节,遍检两书,则知《伤寒论》诸
方皆言去节,《金匮》中除《痉湿日曷病篇》之葛根汤、麻黄加
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及《痰饮咳嗽病篇》之大、小青龙
汤外,皆不言去节。细审原文,凡言去节者,必有明文“当发
其汗”、“表不解”、“当以汗解”等,和或方后注“温服,覆取微
似汗”、“得微汗出”等汗解之意,反之不言去节者,方后皆不
言“温覆”等,条文中亦无“发汗解表”之意。张锡纯说“麻黄
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陶弘景说“用
麻黄之折去节,节,止汗故也”;张山雷说“麻黄发汗,必须温
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从形质看,麻黄“纤细
劲直,外黄内赤,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本草崇
原》)”。以其中空,乃能宣通阳气,开发腠理,唯“节”者“制”
也,缓其发汗之功,故仲景每用麻黄取汗,必去其节。盖麻
黄去节、温覆则发汗之功始著,否则不然。凡此皆欲使邪从
皮毛而解,正如经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去
甲基麻黄碱及挥发油等。麻黄碱为发汗的主要成分,伪麻黄
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而麻黄碱主要存在于节间,
节上的含量仅有节间的1/2~1/3,但是节上的伪麻黄碱的
含量相当高。可见仲景用麻黄匠心之处颇多,此足见一斑。
仲景用麻黄,绝大多数汤剂煎法均言“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其意正如张锡纯所说“古方中用麻黄,皆将麻黄煮
沸,吹去浮沫,然后纳它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
以使其性归和平也”。李广胜 认为麻黄碱为麻黄发汗主要
成分,可溶于水,其因分子量小,又可随蒸气散发,故麻黄先
煮之后,所含麻黄碱会随水蒸气散发而溢出,在药液表面形
成泡沫,从而使其含量有所降低,发汗作用也随之减弱
3 剂型剂量
仲景用麻黄,主要用于汤剂,如麻黄汤、越婢汤等;也有
用于丸剂的,如治因水饮致悸的半夏麻黄丸。其治风温在
表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从其方后注“上坐麻豆大,每服
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可视为散剂煮服法,盖取小剂轻
投,散者散也,微发其汗,使风与湿俱去。其剂量大小不等,
随证而异,量大者数两,少者仅几分,如越婢汤、大青龙汤用
至六两,半夏麻黄丸用半夏麻黄各等分,炼蜜为丸,如小豆
大。量勿拘大小,旨在因症而设,奏功为期。
4 配伍运用
仲景用麻黄,配伍不同的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如配
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伍葛根则发汗舒筋;配伍杏仁则宣肃
肺气;配伍石膏则宣泻肺热;配
生姜则宣散水湿;配附子则
也。”清代徐灵胎日:“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
在此乎”,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
煎煮质量。
5 结语
本文对仲景书中麻黄的运用,从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调
护、配伍、剂型、剂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析。在尊重
仲景原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恳请同道斧正。
参考文献:
E8 宣广庆 麻黄在诸黄病中运用体会[J].中医,1992,33(3):6.
E21 史字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肝炎
肝硬化专揖[M].北
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1~8.
E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E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221~ 2225.
E43 李广胜.小议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之用法[J].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5,lO(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