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属足少阴, 肾之寄窍也。 耳所致者精, 精气调和, 肾气充足, 则耳聪。 若劳伤气血, 风邪乘虚, 使精脱肾虑, 则耳聋, 是肾为耳聋之原也(宜益肾散、 六味丸、肉苁蓉丸)。 然肾窍于耳, 所以聪听, 实因水生于金。 说B肺主气, 一身之气贯于耳, 故能为听。 故凡治耳聋, 必先调气开郁。 昔人用磁石羊肾丸以开关窍者, 以聋之为病, 多由痰火郁络, 非磁石镇坠, 乌桂椒辛, 菖蒲辛散, 以通利老痰, 则郁火何由而开? 《入门》谓愈后以通圣散和之是也。 虽然, 耳之聋, 正自有辨, 左聋属足少阳之火, 其原起于忿怒(宜龙胆汤)。 右聋属足太阳之火, 其原起于色欲(宜滋阴地黄丸)。 左右俱聋属足阳明之火, 其原起于醇酒厚味(宜酒制通圣散、清聪化痰丸)。 然三者之病, 由于忿怒者更多, 以肝胆之火易动也。 以上皆耳聋之原也, 由是而耳之为病, 有不可胜言者矣。 何言之?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有络于耳者, 其阴阳经气, 有时交并, 并则脏气逆而厥, 厥气搏入耳, 是为厥聋(宜流气散、 当归龙荟丸)。 耳为宗脉所附, 脉虚而风邪凑之, 风入于耳, 使经气否而不宣, 是为风聋, 必兼头疼之症(宜防风通圣散)。 若风虚(宜桂星散), 若风热(宜开痰散), 皆从风聋例。 有劳役伤其血气, yin欲耗其精元, 瘦瘁力疲, 昏昏愦愦, 是为劳聋, 能将息, 使血气和平, 则其聋渐轻。 总之, 或因房劳精脱(宜益肾散、 人参养荣汤加盐炒知、柏), 或因肾经素虚(宜烧肾散), 或因肾气虚而久聋(宜姜蝎散以开之), 皆当分治。 有大病后, 耳触风邪, 与气相搏, 其声嘈嘈而鸣, 眼见黑花, 谓之虚聋(宜四物汤加盐酒炒知、柏, 肾气丸加磁石、 黄柏、菟丝子、补骨脂)。 其劳役脱气者别治(宜六味丸加知母、黄柏、远志、菖蒲, 并盐水炒)。 其由阴虚火动者别治(宜六味丸加知母、黄柏、远志、菖薄, 并盐水炒)。 有雨水入耳, 浸渍肿痛, 谓之湿聋(宜凉膈散倍入酒大黄、酒黄芩, 加羌活、防风、荆芥, 或五苓散加陈皮、枳壳、紫苏、生姜), 外用吹耳之法(宜黄龙散)。 有肾气虚, 风邪传经络, 因入于耳, 邪与正相搏*1, 而卒无闻者, 谓之卒聋, 亦曰暴聋(宜芎芷散、清神散)。 或由厥逆之气, 如经云, 少阳之厥, 暴聋者, 皆卒聋也, 须用塞耳法(宜蒲黄膏、龙脑膏)。 而此六者之外, 又有怒气厥逆, 气壅于上而聋者(宜流气散、清神散)。 有气实而鸣且聋者(宜神芎丸)。 有气闭而忽聋者(宜甘草汤, 再以甘遂丸塞耳)。 有肝胆火盛, 耳内蝉鸣, 渐至于聋者(宜聪耳芦荟丸)。 有小儿即耳聋者, 肾窍通耳, 风邪乘三焦, 邪随其经入耳内, 邪正搏而气停塞滞也(宜通鸣散)。 有肾热耳聋者(宜烧铁投酒中饮之, 以磁石塞耳, 日易, 夜去之)。 有火风侵窍而耳鸣者(宜驱风清火汤)。 有暑邪窍闭而耳忽聋者(宜鲜荷叶汤)。 有因大声喊叫, 右耳失聪, 以外触惊气, 内应肝胆, 胆脉络耳, 震动其火风之威, 致郁而阻窍成聋者, 当治少阳, 忌食腥浊(宜清胆汤)。 有男子真阴未充, 虚阳易升乘窍, 致形体日瘦, 咳嗽耳聋, 左耳尤甚者, 亦须清少阳(宜清热解郁汤)。 有年久耳聋者(宜胜金透关散)。 然耳聋者, 音声闭隔, 竟一无所闻者也。 亦有不至无闻, 但闻之不真者, 名为重听, 其症之来, 或由风气壅耳, 常觉重听, 头目不清(宜清神散、聪耳汤)。 或由肾经热, 致右耳听事不真(宜地黄汤), 不得竟为耳聋, 而以治聋方药投之, 若乃耳鸣者, 聋之渐也, 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 其余诸般耳聋, 未有不先鸣者。 夫鸣何以故? 《灵*1搏: 原作"薄", 据文义改。 枢》曰: 上气不足, 耳为之苦鸣。 又曰∶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又曰: 耳者, 宗脉所聚, 胃中空, 则宗脉虚, 宗脉虚, 则下流, 脉有所竭, 故耳鸣。
《内经》曰: 一阳独啸, 少阳厥也。 注云: 啸, 谓耳鸣, 一阳谓胆三焦, 胆三焦脉皆入耳, 故气逆上而耳鸣。
《正传》曰∶肾水活B涸, 阴火上炎, 故耳痒耳鸣, 不治, 必至聋聩。
《医鉴》曰: 痰火上升, 两耳蝉鸣, 渐欲聋。 据此数说, 亦可知耳鸣之所由来矣。 总之, 右耳属肾, 左耳属肝, 其鸣之故, 必先由肝肾之气虚, 又为风火痰气之所乘, 故其呜也。 或如蝉噪, 或如钟鼓, 或如水激, 不一而足。 而其为治, 亦有当分者。 如正气与风邪相击而虚鸣, 须先散邪(宜芎芷散)。 肾气虚, 宗脉虚, 风邪乘入而鸣, 须先祛邪下气(宜五苓散加枳、橘、姜、苏, 吞青木香丸)。 而后加以和养(宜芎归饮)。 痰火升上而鸣, 须理痰清火(宜加减龙荟丸、 通明利气汤、复聪汤)。 肾精不足, 阴虚火动而鸣, 须温肾益精(宜补肾丸、 滋肾通耳丸)。 大约由于痰火者其鸣盛, 由于肾虚者其鸣微, 此其辨也。 肝家本来火甚, 或为风乘痰客而鸣, 须选清肝, 兼治风痰(宜加减龙荟丸)。 风热酒热, 上贯于耳而鸣, 须用扩清之法(宜通圣散加柴、枳、荆、桔、青皮、 南星)。 卒然而呜, 且失聪, 须以开通为主(宜蝎梢挺子)。 此则耳鸣之症也。
至于耳之杂症不一, 可得而悉言之。 若耳中本有津液, 风热搏之, 津液结硬成块, 壅塞耳窍, 气脉不通, 疼痛不止, 亦令耳聋, 名曰耵耳(宜栀子清肝汤、 柴胡聪耳汤)。 耵耳由来, 亦复有辨, 不止风热相搏一端也。 有风温之邪上郁, 耳耵右胀者(宜马勃散)。 有左耳耵痛, 舌白脉数, 由体质阴虚, 挟受暑风, 上焦气郁, 须用辛凉轻药者(宜菊叶、苦丁、 山栀、飞滑石、连翘、淡竹叶)。 有暑热上郁, 耳耵作胀, 咳呛气热当清者(宜六一散加杏仁、连翘壳、淡竹叶、 川贝母、白沙参)。 有头重, 耳耵胀, 缘少阳相火上郁, 须以辛凉清解上焦者(宜羚羊角汤)。 有先起咳嗽, 继而耵耳胀痛, 延绵日久不愈, 由本阴亏, 风温相触, 未经清理外因, 伤及阴分, 少阳相火陡起, 至入暮厥痛愈剧, 须先清降, 后议育阴者(宜益元散加菊叶、苦丁、川贝、金银花、绿豆皮、 鲜荷梗叶)。 有诸般耵耳, 出脓水且臭(宜穿山甲烧存性、麝少部B, 吹之, 日三四次愈)。 或干结不出者(宜白蚯蚓入葱叶中, 化为水, 滴耳令满, 不过数度, 即易挑出)。 有劳伤气血, 热气乘虚, 入于其经, 随郁而成耵耳, 或出脓水者(宜柴胡聪耳汤, 外吹红棉散)。 此则耵耳之症也。 耳肿耳脓者, 乃风邪乘少阴经上入于耳, 热气聚, 则肿而生痛成脓(宜蔓荆子散、荆芥连翘汤)。 或风热上壅肿痛, 日久脓出, 脓不去, 则塞耳成聋(宜鼠粘子汤、犀角饮子)。 或由肝气壅滞, 三焦火动(宜龙胆汤)。 然大人则有虚火实火之分, 小儿则有胎热胎风之别。 虚火若何, 必耳内蝉鸣, 或重听, 出水作痒, 外不琚B肿(宜金匮肾气丸加菖蒲, 四物汤)。 实火若何, 必耳根耳窍俱肿, 甚则寒热交作, 疼痛无时(宜柴胡清肝汤)。 胎热若何, 或洗沐水误入耳, 作痛生脓, 初起月内, 不必治, 项内生肿后, 毒尽自愈, 月外不瘥, 治之(宜红棉散敷之)。 胎风若何, 初生风吹入耳, 以致生肿出脓(宜鱼牙散吹之)。 此外又有肝风郁滞, 其内生疮有脓者(宜东垣鼠粘子汤、抑肝消毒散, 外以三仙散吹之)。 有耳出臭脓(宜竹蛀屑、胭脂坯子等分, 麝少部B, 共末吹之)。 或出血(宜龙骨末吹之)。 或耳疳出脓者(宜抱出鸡卵壳炒黄为末, 油调灌之, 疼即止)。 有耳出脓汁, 或聋而鸣, 属上焦风热者(宜蔓荆子散)。 有耳中忽大痛, 如有虫蠕动, 或脓出, 或血出, 或水出, 或干痛者(宜蛇壳烧存性, 以鹅翎管吹入, 即止)。 有耳内湿疮肿痛, 或有脓水者(宜凉膈散加酒大黄、酒黄芩、刑、防、羌活, 以解上焦风热, 外用蛇床子、黄连各一钱, 轻粉一字, 为末吹之)。 有耳后忽然肿痛, 悉属肝火者, 此症恒见于妇女, 急当平肝降火, 兼舒郁(宜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 若有表症, 兼发寒热, 散之(宜荆防败毒散)。 有耳后腮旁忽然肿痛, 悉属阳明蕴热者(宜清胃败毒散, 或含化三清救苦丹)。 有耳根连牙床肿痛, 悉属上焦风热郁抑者(宜升麻、白芷、连翘、荆芥、防风、 薄荷、甘草、桔梗、枳壳、酒芩、酒连、花粉、赤芍、牛蒡、生地等, 若热甚, 加蒸大黄)。 有风毒耳肿痛, 出血(宜柳@粪化水, 取清汁, 调白矾末少部B滴之)。 或卒热肿痛(宜木鳖仁一两, 大黄、赤小豆各五钱, 为末, 每以少部B, 生油调涂之)。 或底耳肿痛, 汁水不绝者(宜桑螵蛸一个, 烧存性, 麝少部B, 研末掺入, 神效, 有脓先洗净, 以愈为度)。 有风温发热, 左耳后肿痛者(宜干荷叶、苦丁、连翘、 山栀)。 有耳热出汗作痒, 由于痰火者(宜元参贝母汤)。 有耳痒一日一件, 直爬出血略愈, 明日又作, 悉属肾虚, 致浮毒上攻者, 此不可以常法治, 必先忌酒面鸡鹅猪羊一切辛热之物, 及房欲, 至四十九日, 服药乃有效(宜透水丹、 元参贝母汤)。 有耳内外生疮, 由肝经血虚风热(宜当归川芎汤、柴胡清肝汤、 逍遥散)。 或肝经燥火风热(宜柴胡清肝汤、栀子清肝汤, 必寒热作痛(宜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 甚有内热口干, 属肾经虚火者(宜加味地黄丸)。 有耳轮生疮, 名耳发疽, 属手少阳三焦经热者(宜凉膈散)。 有耳生烂疮(宜枣子去核, 包青矾?研, 香油调敷), 耳后月蚀疮(宜烧蚯蚓粪, 猪油和敷), 两耳冻疮(宜生姜汁熬膏涂), 皆作肿痛者。 以上皆发肿痛痒疮脓之症也。 虽然, 此皆由内发者, 亦有外侵之患, 可勿论诸欤。 如飞虫之入耳也(宜鸡冠血滴入, 即出, 胆矾末和醋灌, 即出)。 蝼蚁之入耳也(宜鲮鲤甲烧研, 水调, 灌入即出)。 马蝗之入耳也(宜田中泥一盆, 贴枕耳边即出)。 蚰蜒之入耳也(宜牛乳少少滴入即出, 若入腹饮一二升即化水, 羊乳亦佳)。 蜈蚣之入耳也(宜炙猪肪掩耳自出, 亦治诸虫蚁入耳)。 蚤虱之入耳也(宜菖蒲末炒热, 绢袋盛, 枕之即出)。 飞蝇之入耳也(宜皂角@虫研, 同鱼血点之)。 诸物之误入耳也(宜三寸长弓弦, 一头打散, 注着耳中, 徐徐粘引而出)。 种种之害, 虽非常有, 然其治法, 有不可不备者, 故为遍考方书, 类系于此。
总之, 耳病之原, 风则肾脉必虚, 热则肾脉必数, 虚则肾脉必涩, 气郁则肾脉必沉滞, 此为久病之脉。 暴病则必浮洪, 若两尺相同, 则阴火上冲矣。 说B以肾发窍于耳, 故耳病必以肾脉为消息, 再兼诊他脉, 此其大法也。
《脉经》曰: 左寸洪数, 心火上炎, 两尺洪数, 相火上炎, 其人必遗精梦泄, 而耳或鸣或聋。 又曰: 病耳聋, 脉大者生, 沉细者难治。
《医鉴》曰: 肾脉浮而盛, 为风; 洪而实, 为热; 细而涩, 为虚。
《回春》曰: 耳病肾虚, 迟濡其脉, 浮大为风, 洪动火贼, 沉涩气凝, 数实热塞。 久病聋者, 专于肾责。 暴病浮洪, 两尺相同, 或两尺数, 阴火上冲。
《纲目》曰: 耳目之阴血虚, 则阳气之加, 无以受之, 而视听之聪明失。 耳目之阳气虚, 则阴血不能自施, 而聪明亦失。 则耳目之聪明, 必血气相须而始能视听也。
《入门》曰: 聋在右, 男子多有之, 以多色欲也。 聋在左, 女子多有之, 以多郁怒也。 聋兼左右, 膏梁之家多有之, 以多甘味也。
又曰: 久聋肾气虚, 耳绝不闻者, 难治。
薛立斋曰∶耳鸣脉数, 黑瘦人属血虚, 四物加山栀柴胡。 右寸关大于左, 无力倦怠, 色黄白, 属中气虚, 补中益气汤加减。 若气血俱虚, 八珍汤加柴胡。 若因怒便聋或鸣, 属肝胆气浊, 小柴胡加芎、归、 山栀。
又曰: 耳聋耳鸣, 须分新久虚实。 忽因大怒大醉而聋或鸣者, 属痰火, 又分轻重治。 中年及病后虚弱人, 悉属虚, 但分气血耳, 治之必大补气血, 滋阴制火, 使虚火下伏, 阳气上行, 充塞流动, 则九窍咸利, 而聋鸣悉除。
经曰∶肾气通于耳, 耳和则知五音矣。
《疡科选粹》曰: 耳中生毒, 皆由足少阴、 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所致, 其症有五∶曰耵耳, 亦曰耳湿, 常出黄脓。 有耳风毒, 常出红脓。 有缠耳, 常出白脓。 有耳疳, 生疮臭秽; 有震耳, 耳内虚鸣, 时出清脓。 虽症有五, 而其源归一。 又有耳蕈耳痔, 不作脓, 亦不寒热, 外无臃肿, 但外塞不通, 缠绵不已, 令人耳聋, 用黄连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治之。 若寒热间作, 内外红肿, 疼痛日增者, 为耳痈, 用活命饮加升麻、桔梗, 或一粒金丹以下之。 亦有寒热大作, 痛不可忍耆, 疔也, 以疔治之。
又曰: 肝火左脉弦数, 其人多怒, 耳鸣或聋, 宜平肝伐木, 龙胆泻肝汤。 不已, 龙荟丸。
叶天士曰: 肾开窍于耳, 心亦寄窍于耳, 心肾两亏, 肝阳亢逆, 故阴精走泄, 阳不内依, 是以耳鸣时闭, 但病在心肾, 其原实由于郁, 郁则肝阳独亢, 令胆火上炎, 当早服丸料以补心肾, 用熟地四两, 龟板二两, 麦冬、牡蛎、白芍、建莲、茯神各两半, 五味、 磁石各一两, 沉香, 辰砂各五钱, 砂为衣, 午服汤药。 以清少阳, 以胆经亦络于耳也, 用女贞子三钱, 生地二钱半, 夏枯草二钱, 赤苓钱半, 丹皮、 山栀各一钱, 生甘草四分。
又曰: 七八十而耳聋, 乃理之常也。 说B老人虽健, 下元已怯, 是下虚上实, 清窍不主流畅, 惟固补下焦, 使阴火得以U伏, 用磁石六味丸加龟甲、五味、远志。
《保生秘要》曰: 凡搓掌心五十度, 热闭耳门, 空观, 次又搓又闭又观, 如此六度。 耳重皆如此导法, 兼以后央B, 无不应验。
《保生秘要》曰: 用意推散其火, 男则用逆, 收藏于两肾之间, 女则用逆, 归藏于两乳之下, 或耳中, 或按耳门内, 若蝉鸣, 咽津液, 降气安。
《保生秘要》曰: 定息坐, 塞兑, 咬紧牙关, 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 睁二目, 使气串耳, 通窍内, 觉哄哄然有声, 行之二三日, 窍通为度。
《保生秘要》曰: 时常将两耳返听, 于归元取静, 或存闭口中气及鼻中气, 使不妄出, 单意想从耳中出, 又收返听, 耳自然聪矣。
《养生书》曰: 以手摩耳轮, 不拘遍数, 所谓修其城郭, 以补肾气, 以防聋聩也。 又曰: 养耳力者常饱。
透铁关法 | 总治 | 活磁石二块, 锉如枣核大, 搽麝香少部B于磁石尖上, 塞两耳窍中, 口内含生铁一块, 候一时, 两耳气透, 飒飒有声为度, 勤用三五次, 即愈矣。 此方专治一切耳聋。 |
透耳筒 | 又 | 椒目 巴豆肉 石菖蒲 松脂各五分 共为末, 以蜡熔化, 和匀作筒子样, 棉包纳耳中, 日易一次, 神效。 此方专治肾气虚, 耳鸣如风水声, 或如钟磬响, 或卒暴聋, 皆效。 |
通神散 | 又 | 蝎子全者一个 土狗一个 地龙二条 白矾半生半活B 雄黄各五分 麝香二分半 共为末, 用葱白蘸药入耳中, 闭气, 面壁坐一时, 三日一用自愈。 此方大治耳聋。 凡邪气闭塞, 或由于虚而为聋聩者, 当用透关通气之药, 故特先列三方于前, 以备采用。 |
益肾散 | 肾虚 | 磁石 巴戟 沉香 菖蒲 川椒 等分, 每末二钱, 用猪腰一个细切, 和葱白、食盐, 纸包煨, 空心酒下。 |
六味丸 | 又 |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
磁石六味丸 | 老年 | 磁石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
人参养荣汤 | 劳损 |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熟地 黄* 远志 肉 桂 陈皮 五味子 姜 枣 |
调中益气汤 | 病后 | 人参 黄耆 苍术 甘草 陈皮 木香 升麻 柴胡 此即补中益气汤去当归、白术, 换木香、苍术也。 |
流气散 | 厥聋 | |
防风通圣散 | 风聋 | 防风 荆芥麻黄 连翘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山栀 大黄 芒硝 黄芩 石膏 桔梗甘草 滑石 姜 葱 |
酒制通圣散 | 右聋 | 即防风通圣散, 诸药俱用酒炒, 倍入酒煨大黄, 再用酒炒三次, 水煎, 食后服。 |
磁石羊肾丸 | 耳聋 | 磁石三两?再用葱白木通各三两同煮一伏时取石研水飞用二两 川芎 菟丝子 白术 川椒 防风枣肉 茯苓 细辛 草葛 远志 川乌 木香 当归 黄耆 鹿茸各一两 肉桂六钱半石菖蒲两半 熟地二两 羊肾二对, 酒煮烂捣, 加酒糊丸, 空心, 温酒或盐汤下五十丸。 此方总治一切耳聋, 补虚, 开窍行郁, 疏风去湿。 |
桂星散 | 虚聋 | 肉桂二分 川芎五分 当归六分 细辛 木香 麻黄 甘草 木通 南星 白蒺藜各三分 菖蒲八分 白芷四分 紫苏五分 |
开痰散 | 风热 | |
芎芷散 | 虚聋 | 川芎一钱半 白芷 细辛 陈皮 苍术 菖蒲 厚朴 半夏木 通 肉桂 苏叶 甘草各七分 姜三 葱白二 |
清神散 | 气壅 | 甘菊 羌活 姜蚕各五分 木通 川芎 防风 荆芥 木香 甘草 菖蒲各四分 每末二钱, 米汤下。 |
神芎丸 | 气实 | 大黄 黄芩 牵牛子 滑石 水丸。 |
通鸣散 | 小儿 | 菖蒲 远志各一两 防风 柴胡 麦冬各五钱 甜葶苈 细辛各二钱 杏仁十四个 磁石一钱 每末五分, 葱汤下。 |
菖蒲丸 | 又 | 菖蒲一寸 巴豆七粒研, 分七丸, 每一丸, 绵包塞耳内。 |
滋阴降火汤 | 右聋 | 生地 当归 黄柏 知母 川芎 赤芍 菖蒲 姜 风加防风, 痰加胆星, 火盛加元参。 |
当归龙荟丸 | 左聋 | 当归 龙胆草 芦荟 甘草 甘菊花 黄芩 荆芥 生地 赤 芍 痰加姜制半夏。 |
加减龙荟丸 | 痰火 | 酒龙胆 酒当归 黑山栀 黄芩 青皮各一两 酒蒸大黄 柴胡 青黛各五钱 芦荟 胆星各三钱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神#糊丸, 盐汤下二十丸, 日三服, 后用针砂酒以通气。 |
针砂酒 | 又 | 针砂三钱, 铜铫内炒红, 以陈酒一杯, 将针砂淬入, 待温, 砂亦澄下, 饮酒。 |
四物汤 | 虚火 | 川芎 地黄 白芍 当归 |
金匮肾气丸 | 又 | 熟地 山药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车前子 牛膝 |
柴胡清肝汤 | 实火 | 柴胡 黑山栀各一钱半 黄芩 川芎 人参各一钱 连翘 桔梗各八分 甘草五分 食后, 温服。 此方专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之症。 |
红棉散 | 胎热 | 干胭脂二钱 活B矾三钱 麝香一分半 共研末, 先将绵卷去脓汁, 再将棉蘸药末, 卷入耳内。 |
凉膈散 | 湿聋 | 连翘 甘草 薄荷 山栀 黄芩 大黄 芒硝 |
五苓散 | 又 | 茯苓 泽泻 白术白芍 肉桂 |
鱼牙散 | 胎风 | 江鱼牙?, 研, 和冰麝少部B, 吹入。 |
蝎梢挺子 | 卒鸣 | 川山甲一大片 以蛤粉炒赤 蝎梢七个 麝香少部B 共为末, 以麻油化蜡, 和作挺子, 棉裹塞之。 |
栀子清肝汤 | 耵耳 | 山栀 菖蒲 柴胡 当归 黄芩 黄连 丹皮 甘草 牛蒡子 先以生猪脂、地龙、百草霜为末, 和葱汁, 捏如枣核大, 棉包塞耳几日, 待软, 挑出, 后服此药。 |
荆防败毒散 | 肿痛 | 荆芥 粉草 连翘 川芎 羌活 独活 五加皮各七分角刺 穿山甲炒 归尾 防风 苍术 酒防己 地骨皮各一钱 白鲜皮 金银花各钱三分 土茯 苓一两 煎好加酒, 食后服。 此方兼治杨梅疮初发者。 |
蔓荆子散 | 热风脓 | 炙草 桑皮 升麻 木通 甘菊花 前胡 赤芍 生地 麦冬 蔓荆子 赤苓各七分 姜三 枣二 |
桃花散 | 吹耳 | 石灰十两 麻油半盏 大黄一两煎汁半盏 石灰炒红, 入油汁, 慢火炒如桃花色。 |
抑肝消毒散 | 疮脓 | 山栀 黄芩 连翘 防风 荆芥 甘草 赤芍 归尾 灯心 金银花 渴加天花粉。 |
三仙散 | 吹耳 | 胆汁炒黄柏 酒炒红花 冰片少部B |
龙胆泻肝汤 | 肝火 | 气实 |
清胃败毒散 | 胃热 | 赤芍 归尾 甘草 黄芩 连翘 花粉 荆芥 酒大黄 金银花 |
三清救苦丹 | 又 | 大黄二两 姜蚕一两 共为末, 入活B矾一钱, 蜜丸, 弹子大, 咽化。 此方兼治发颐。 |
肉苁蓉丸 | 肾虚 | 肉苁蓉 山萸 石菖蒲 金石斛 巴戟 磁石 鹿茸 菟丝子 茯苓各二两 沉香 川椒各一两 |
聪耳芦荟丸 | 肝胆火 | 熟大黄 芦荟 青黛 柴胡各五钱 龙胆草 当归 青皮 山栀 黄芩各一两 木香 南星各二钱 麝香五分 神#糊丸。 |
黄连消毒饮 | 耳痛 | |
仙方活命饮 | 又 |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赤芍 薄荷 甘草 归尾 花粉 贝母 皂角剌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乳香 没药各一钱二味另研末 水、酒煎送乳没二味, 水煎亦可。 |
一粒金丹 | 又 | 沉香 乳香 木香各五分 巴霜一钱半 即玉枢丹。 又名紫金锭。 各为末, 照末数和匀, 用黑枣丸, 芡实大, 每一丸, 量人虚实, 先呷水一口行一次, 胃实人只可呷三四口, 再用水下一丸, 米饮止之。 |
磁石六味丸 | 老年 |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磁石 |
加味犀角饮 | 风热 | 犀角 木通 当归 甘菊 赤芍 元参各二钱 川芎 薄荷 甘草 蔓荆子各五分 |
滋阴地黄汤 | 色欲 | 熟地一钱山药 山萸 当归 白芍 川芎各八分 丹皮 泽泻 茯苓 远志 菖蒲 酒知母 酒黄柏各六分 此方亦治大病后耳聋。 |
清聪化痰丸 | 两耳聋 | 去白橘红盐水洗 蔓荆子 赤苓各一两 酒黄芩八钱酒黄连 酒浸煨白芍 酒生地 姜半夏#柴胡各七钱 人参六钱 醋青皮五钱 生甘草四钱 葱汤浸蒸饼丸, 茶清下百丸。 |
烧肾散 | 肾虚 | 磁石醋淬七次附子炮 川椒炒 巴戟各一两 为末, 每用猪肾一个细切, 葱白、韭白各一钱, 药末一钱, 盐一匙, 拌和, 湿纸包煨熟, 空心, 细嚼酒下, 十日效。 |
姜蝎散 | 久聋 | 全蝎四十九个去毒酒洗焙 生姜切片如蝎大四十九片, 共炒干为细末, 向夕勿食, 夜卧, 酒调作一服, 连至二更, 徐徐尽量饮之, 至五更, 耳中闻百十笙竽响, 自此闻声。 此方专治肾虚久聋, 十年内者, 一服即愈。 |
聪耳汤 | 重听 | 酒黄柏一钱 酒当归 酒白芍 酒生地 酒知母 酒羌活酒独活 酒本 川芎 陈皮 乌药 白芷防风 薄荷叶 蔓荆子各五分 细辛三分水煎, 食后服, 服后低头睡一时。 |
地黄汤 | 又 | 活磁石?淬二两酒炒生地一两半 枳壳 桑皮 防风 黄芩木通各一 两 生甘草五钱半 每末四钱, 水煎服, 日二。 |
芎归饮 | 和养 | 川芎 当归 细辛各一钱 肉桂 菖蒲 白芷各七分 紫苏七叶 姜三片 枣二枚 |
补肾丸 | 阴火 | 熟地 菟丝子各八两 归身三两半 肉苁蓉五两 山萸二两半 酒知母 酒黄柏各一两 补骨脂五钱酒糊丸, 空心盐汤下。 |
滋肾通耳丸 | 又 | 酒洗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各一钱 酒知母 酒黄柏酒黄芩 香附 香白芷 柴胡各七分 |
柴胡聪耳汤 | 耵耳 | 连翘三钱柴胡二钱 人参 当归身 甘草各一钱 姜三片 水二盏, 煎一盏, 去渣, 入水蛭五分、虻虫三枚、麝香一分, 再一沸, 食远服。 |
荆芥连翘汤 | 耳脓 | 荆芥 连翘防风 当归 川芎 白芍 柴胡 黄芩 枳壳 山栀 白芷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五分食后, 温服。 |
鼠粘子汤 | 又 | 酒黄芩 酒山栀连翘 元参 鼠粘子 桔梗 甘草 龙胆草 板蓝根各一钱 食后服, 随饮酒一二杯。 此方专治耳内红肿如樱桃。 |
犀角饮子 | 又 | 犀角 木通 元参 菖蒲 赤小豆 赤芍 甘菊各一钱 甘草 五分 姜三片 |
东垣鼠粘子汤 | 耳疮 | 桔梗一钱半 黄* 柴胡各七分 鼠粘子 酒生地连翘 归尾 炙草 黄芩 生草各五分 昆布 苏木 龙胆草 蒲黄 川连各三分 桃仁三个 红花 酒炒一分 食后服。 |
元参贝母汤 | 耳痒 | 盐炒黄柏防风 贝母 花粉 茯苓 元参 白芷 半夏 天麻 蔓荆子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
透冰丹 | 又 | 川乌二两 大黄 茯神 山栀 威灵仙 蔓荆子 茯苓 益智仁 天麻 仙灵脾 白芷各五钱 醋?京墨另研 麝香各钱一分 蜜和杵千下, 丸芡子大, 薄荷汁冲温酒下二三丸。 此方兼治风热上攻, 头面肿痒, 痰涎壅塞, 口干胸烦, 下疰腰脚, 肿痛生疮, 大小便闭, 及左瘫右痪。 |
当归川芎汤 | 耳疮 | 当归 川芎柴胡 白术 赤芍各一钱 山栀钱二分 丹皮 茯 苓各八分 甘草 蔓荆子各五分 水煎。 肝气不平, 寒热, 去术加地骨皮。 肝实, 去术加柴胡、黄芩。 气血虚, 去柴胡、山栀、蔓荆子, 加参、*、归、地。 脾虚饮食不思, 去柴胡、山栀、蔓荆子, 倍茯苓。 肝气不顺, 胸膈不利, 小腹痞满, 去当归、白术, 加青皮。 痰滞加半夏。 肝血不足, 胸逆, 去山栀, 加熟地。 肝血虚寒, 小腹时痛, 加肉桂。 此方专治手足少阳经血虚疮症, 及耳热耳痒, 生疮出水, 或妇女经水不调, 胸膈痞闷。 |
逍遥散 | [又 | 当归 白术 白芍茯神 柴胡 甘草各一钱 姜三 |
小柴胡汤 | 又 | 人参 半夏 柴胡 黄芩 甘草 |
加味地黄丸 | 又 | 熟地 山药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柴胡 五味子等分。 |
八珍汤 | 耳鸣 |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
驱风清火汤 | 火甚 | 连翘 黄芩薄荷 甘菊 山栀 苦丁茶 |
鲜荷叶汤 | 暑邪 | 鲜荷叶 青菊叶 夏枯草 黄芩 山栀 苦丁茶 蔓荆子 连翘 |
清胆汤 | 惊触 | 青蒿叶 青菊叶 薄荷梗 连翘 苦丁 鲜荷叶汁 |
清热解郁汤 | 真阴 | 桑叶 丹皮 山栀 连翘 象贝 青蒿汁 |
胜金透关散 | 久聋 | 活鼠一个系定热汤浸死破喉取胆真红色者是也 川乌头一个 炮去皮 细辛二钱 胆矾五分为末, 以鼠胆和匀, 再焙干研细, 入麝香半字, 用鹅翎管吹入耳中, 口含茶水, 日二次, 十日见效, 永除根本。 |
马勃散 | 耵耳 | 马勃 薄荷 桔梗 连翘 杏仁 通草 |
羚羊角汤 | 又 | 羚羊角 薄荷梗 连翘 丹皮 牛蒡子 桑叶 |
鼻为肺窍, 外象又属土, 故寒伤皮毛, 则鼻塞不利。 新者偶感风寒, 必兼喷嚏, 清涕, 声重(宜参苏饮、羌活冲和汤)。 若久而有根, 略感风寒, 鼻塞便发, 必须清金降火(宜凉膈散加川芎、白芷、荆芥)。 若风热壅盛, 郁于肺中, 亦致鼻塞声重, 宜疏散之(宜抑金散、川芎茶调散)。 肺火盛, 反能塞鼻, 必兼清解(宜黄连清肺饮)。 鼻塞甚者, 往往不知香臭(宜荜澄茄丸)。 或始而鼻塞, 又为风冷所伤, 津液凝滞, 其冷气入脑不消, 结成硬痈, 使脑气不宣, 遂流髓涕(宜南星饮、芎藭散)。 又有火郁清道, 不闻香臭者(宜鼻不闻香臭方)。 又有鼻痔者, 始而鼻内生痈, 窒塞不能闻味(宜通草散)。 痈久不愈, 结成瘜肉, 如枣核塞于鼻中, 气塞不通, 由胃中有食积, 热痰流注, 故气凝结也(宜星夏汤, 外用瓜矾散、蝴蝶散)。 或由肺气热极而为瘜肉(宜黄连清肺饮加海藻, 外以辛夷膏塞之)。 或瘜肉结如榴子, 渐至下垂, 孔窍闭塞, 气不得通, 此由肺气不清, 风热郁滞而成也(宜辛夷消风散、黄芩清肺饮、辛夷荆芥散, 外以瓜矾散塞之), 必戒厚味嗜欲。 甚有鼻中瘜肉, 臭不可近, 痛不可摇者, 亦由膏粱气积, 湿热蒸于肺门, 如雨霁之地, 突生芝菌也(宜胜湿汤、泻白散, 外以白矾末加硼砂少部B, 吹其上, 顷之即化水, 渐下而消)。 又有鼻渊者, 即脑漏也, 由风寒凝入脑户, 与太阳湿热交蒸而成, 或饮酒多而热炽, 风邪乘之, 风热郁不散而成。 经云: 胆移热于脑, 则辛頞鼻渊。 其症鼻流浊涕, 或稠涕若脓血, 腥臭难闻, 或流黄水, 长湿无干, 久必头眩, 虚运不已(宜奇授藿香汤、天麻饼子、 辛夷消风散、辛夷荆芥散)。 又有鼻鼽者, 鼻流清涕不止, 由肺经受寒而成也(宜苍耳散、川椒散)。 甚有鼻塞脑冷, 清涕不止者(宜细辛膏)。 又有鼻内生疮者, 由脾胃蕴热, 移于肺也(宜凉膈散、消风散, 外以辛夷末入冰麝少部B, 绵里塞之)。 或鼻孔干燥, 渐生疮肿痛, 由肺本经火甚也(宜黄芩汤)。 或口鼻生疳蚀烂, 亦为肺脾胃三经之热(宜青锭搽患处, 日数次)。 又有鼻痛者, 由风邪与正气相搏, 窍道不通, 故痛也(宜通气驱风汤)。 如痰火冲肺, 亦令鼻膈隐痛(宜二陈汤加山栀、 桔梗、麦冬、黄芩)。 又有鼻上红肿, 似疮非疮, 俗名酒鼻者, 由饮酒, 血热湿热上攻于肺, 外御风寒, 血凝不散而成也(宜疏风散、荆防泻白散、赤鼻方)。 亦有不饮酒而色赤者, 名肺风疮, 由血热郁肺不散也(宜清肺饮子, 或四物、 五苓二方合用, 加黄芩、黄柏)。 又有粉刺者, 与鼻、肺风三名同种。 粉刺属肺, 鼻属脾, 二者初起俱色红, 久则肉匏发肿(宜枇杷叶丸, 外以白龙散涂或洗), 总皆血热滞而不散之故。 又有面鼻紫黑者, 面为阳中之阳, 鼻居面之中, 一身之血运到此, 皆为至清, 酒家则酒气熏蒸面鼻, 血为极热, 热血遇寒, 污浊凝滞而不行, 故色成紫黑也, 急宜化滞血, 生新血(宜清酒四物汤, 气弱加酒黄*)。 鼻之为病如此。 总之, 肺和则鼻自无病, 安可不急急于手太阴以图治哉。
《正传》曰: 左寸脉浮缓为伤风, 鼻塞流涕, 右寸脉浮洪而数, 为鼻衄、鼻鼽也。 鳌按: 鼻之脉, 右亦洪数。
《正传》曰: 鼻渊者, 外寒束内热之症。 又曰: 鼻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灵枢》曰: www.med126.com/kuaiji/鼻头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为便难, 色鲜明者留饮也。
《三因》曰: 鼻头微白者亡血也, 赤者血热也, 酒家多有之。
《本草单方》曰: 鼻中诸疾, 有鼻渊鼻鼽鼻窒鼻疮, 及痘后鼻疮, 并用辛夷研末, 入麝少部B, 葱白蘸入数次, 甚良。 其专治鼻渊脑泻, 用藕节、川芎焙研为末, 每二钱, 米饮下。 或脑崩流汁, 鼻中时流黄水, 脑痛, 名控脑砂, 有虫食脑中也, 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 烧存性, 每一钱, 酒下, 以愈为度, 又以儿茶末吹之良。 其鼻中瘜肉, 用狗头灰方寸匕, 苦丁茶半钱, 研末吹之, 即成水, 或同砂少部B尤妙, 又用地龙炒一分, 牙皂一挺为末, 蜜调涂, 清水滴尽即除。 其齆鼻作臭, 用鸡肾一对, 与脖前肉等分, 入豉七粒, 新瓦焙研, 鸡子清和作饼, 安鼻前, 引虫出。 其鼻疮脓臭, 有虫也, 用苦参活B矾一两, 生地汁三合, 水二盏, 煎三合, 少少滴之。 又元参末涂之, 或以水浸软塞之。 其疳蚀口鼻, 文蛤烧灰, 腊猪油和涂。 又人中白一钱, 铜绿少部B研敷。 甚或穿唇透颊, 数日欲尽, 急用银屑一两, 水三升, 铜器内煎一升, 日洗三四次。 其鼻赤, 用密陀僧二两研细, 人乳调, 夜涂旦洗, 亦治痘疮黶。 又桑黄能除肺热, 故治赤鼻, 及肺火成痈。 其鼻擦破伤, 猫头上毛剪碎, 唾粘傅之。
《养性书》曰∶常以手中指, 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 令表里俱热, 所谓灌溉中岳, 以润于肺也。 常去鼻中毛, 谓神气出入之门户也。
《保生秘要》曰: 用中指尖于掌心搓令极热, 熨搓迎香二穴, 可时搓时运, 兼行后央B。 此法并治不闻香臭。
《保生秘要》曰: 归元念过命门, 想肾水升上昆仑, 降脐, 次从左乳下经络, 推至涌泉, 嘘而吸之, 又行鼻间运患处, 则从左鼻助推至左涌泉, 后又念脐过肾哄B, 想水灌顶, 归覆脐, 或颊红及鼻, 但推红处撤散, 升肾水洗肿, 久自退矣。
《保生秘要》曰: 开二目, 鼻朝天, 吸气得法, 咽吞, 如此久吸久咽, 血见津而自回, 兼行后央B, 气脉自和也。
《保生秘要》曰: 观鼻端定神, 渐运入内, 逆上顶门, 转下于背, 经元海, 溯涌泉而定神。
川芎茶调散 | 风寒 | 川芎 薄荷 羌活 甘草 防风 荆芥 白芷 细辛 为末, 茶调下。 |
抑金散 | 肺热 | 细辛 白芷 防风 羌活 川芎各八分 桔梗 陈皮 茯苓各七 分 当归身一钱 |
黄连清肺散 | 肺火 | |
通草散 | 鼻痈 | 通草 炮附 细辛 蜜丸, 棉裹塞。 |
辛夷消风散 | 瘜肉 | 辛夷 黄芩 薄荷 甘菊 川芎 桔梗 防风 荆芥 甘草 生地 赤芍 |
黄芩清肺饮 | 又 | 天花粉 川芎 当归 赤芍 生地 防风 葛根 连翘 红花各一钱 黄芩二分 薄荷三分 |
辛夷荆芥散 | 又 | 辛夷一钱 荆芥 黄芩 南星 半夏# 神# 白芷 苍术 各八分 |
蝴蝶散 | 又 | 蝴蝶一味, ?, 棉包塞。 |
星夏汤 | 鼻渊 | 南星 半夏 苍术 神# 细辛 白芷 甘草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
瓜矾散 | 痔 | 瓜蒂四钱 甘遂一钱 枯矾 螺壳灰 草乌灰各五分 麻油调作丸, 每日一次, 塞鼻内, 令达痔上, 即化水愈。 |
辛夷膏 | 又 | 辛夷二两 细辛木通 木香 白芷 杏仁各五钱 羊髓、 猪脂各二两, 石器内慢火熬膏赤黄色, 待冷, 入冰、麝各一钱为丸, 棉裹塞鼻, 数日脱落即愈。 |
轻黄散 | 瘜肉 | 杏仁 轻粉各一钱 雄黄五分 麝香少部B 卧时点鼻内。 |
凉膈散 | 鼻疮 | 桔梗 黄芩 防风 荆芥 花粉 山楂 枳壳 赤芍 甘草 |
疏风散 | 鼻] | 防风 荆芥 薄荷 黄芩 甘草 赤芍 归尾 灯心 白蒺藜 |
荆防泻白散 | 又] | 防风 荆芥桔梗 连翘 元参 赤芍 甘草 生地 黄芩 桑 皮 青黛 葛花 金银花 |
赤鼻方 | 又 | 枇杷叶 白果 芽茶 芭蕉根 蜜丸, 黍米大, 每二钱汤下。 |
四物汤 | 肺风 |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
五苓散 | 又 | 白术 泽泻 茯苓肉桂 猪苓 |
枇杷叶丸 | 粉刺 | 枇杷叶八钱黄芩四钱 花粉二钱 甘草一钱 酒丸, 每一钱五分, 白汤下。 忌火酒煎炒辛热之物。 |
真君妙贴散 | 又 | |
奇授藿香汤 | 鼻渊 | 广藿香五钱水一碗, 煎七分, 加猪胆汁一枚和服, 若将胆汁熬膏, 入藿香末一两作丸, 每二钱, 汤下亦可。 |
天麻饼子 | 又 | |
防风散 | 又 | 防风三钱 黄芩麦冬 人参 甘草 川芎各二钱 |
羌活冲和汤 | 鼻塞 | |
参苏饮 | 又 | |
荜澄茄丸 | 又 | 薄荷叶二钱 荆芥穗一钱 荜澄茄二分 蜜丸, 樱桃大, 含化。 |
南星饮 | 又] | 南星二钱沸汤泡二次焙干 大枣七个 甘草少部B 同煎, 食后服, 三四贴后, 其硬物自出, 脑气流转, 髓涕自收, 再以荜拨、香附、 大蒜肉捣作饼, 纱衬贴囟门, 熨斗熨之。 |
芎藭散 | 又] | 芎藭 槟榔 麻黄 肉桂 防己 木通 细辛 白芷 菖蒲各七分 木香 川椒 甘草各三分半 姜三片苏叶七片 |
胜湿汤 | 瘜肉 | 白术三钱 人参 干姜 白芍 附子 茯苓 桂枝 甘草各七分 半 姜 枣 |
泻白散 | 又] | 地骨皮 桑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 或加知母、贝母、生地、麦冬、 桔梗、山栀亦可。 |
鼻不闻香臭方 | 鼻塞 | 薄荷三钱 细辛 白芷 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 半夏 桔梗 赤茯苓 陈皮各一钱 |
黄芩汤 | 鼻疮 | 酒黄芩 山栀 桔梗 赤芍 荆芥穗 桑皮 麦冬 薄荷连翘各一钱 甘草三分 |
通气驱风汤 | 鼻痛 | 乌药一钱半 川芎 白芷 桔梗 陈皮 白术 甘草各一钱 麻黄 枳壳 人参各五分 姜三 枣二 |
口者, 脾之窍也, 能知五谷之味。 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 如肝热则口酸, 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葫汤加龙胆草、青皮, 甚者当归龙荟丸)。 心热则口苦, 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 肝移热于胆亦口苦。
《内经》言胆瘅是也。 注云∶肝主谋, 胆主决, 或谋不决, 为之急怒, 则气上逆, 胆汁上溢故也(宜龙胆泻肝汤)。 脾热则口甘或臭。
《内经》言脾瘅是也。 说B瘅者, 热也(宜泻黄散、三黄汤)。 胃热亦口甘, 若虚则口淡(热宜清胃汤, 虚宜养胃进食汤)。 肺热则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 更有甚而喉腥者(宜加减泻白散)。 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 虚火郁热, 蕴于胸胃之间, 则口臭(宜加减甘露饮)。 或心劳味厚之人, 亦口臭(宜加减泻白散)。 或肺为火烁亦口臭(宜消风散、加减泻白散)。 或吐脓血, 如肺痈状而口臭, 他方不应(宜升麻黄连丸)。 脏腑积热则口糜, 口糜者, 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 心热亦口糜, 口疮多赤(宜花粉末掺之)。 肺热亦口糜, 口疮多白(宜黄柏、 荜拨末掺之, 良久, 以水漱口)。 膀胱移热于小肠, 亦口糜(宜移热汤、 柴胡地骨皮汤)。 心脾有热, 亦口糜(宜升麻散)。 三焦火盛, 亦口糜(宜回春凉膈散)。 中焦气不足, 虚火上泛, 亦口糜, 或服凉药不效(宜理中汤)。 阴亏火泛, 亦口糜(宜四物汤加知柏)。 内热亦口糜, 并咽喉肿痛(宜冰柏丸)。 或口疮臭腐多脓(宜赴筵散掺之)。 伤寒狐惑, 虫蚀其脏, 则上唇生疮。 虫蚀其肛, 则下唇生疮。 是脏腑之病, 未尝不应诸口。 凡口疮者, 皆病之标也, 治者当推求其本焉, 而所以推求之法, 不外乎五味之异, 以察五脏之属耳。 别有内疳疮, 生上, 如莲蓬蒂下垂, 初小渐大, 必宜以小钩刀去其根, 烧铁烙以止其血, 然后以雄黄、轻粉、粉霜、白芷、 白敛为细末以敷之, 仍以槐枝起其牙, 一二时部B, 疮口自合, 次日脓出, 另当以药敷之(宜生肌散)。 若上肿硬, 内热体倦作渴, 乃多骨疽也(宜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多服之, 其骨自出也)。 夫多骨疽, 多有发于手背足背等处, 不专在上者。 其症皆肿硬一块, 久而脱去一骨者便是, 其原均属肾虚, 肾主骨也。 或由疮疽溃久, 不能收敛。 总因气血不足, 肾水素亏, 复为寒邪所触, 致患处之骨, 肿突而起, 日渐长高。 先宜用葱熨法, 使寒邪祛散, 接补荣气, 其骨自脱。 骨脱之后, 仍服补剂(宜十全大补汤、肾气丸)。 苦误用T伐药, 则元日虚, 邪反甚, 取危之道也。 此则统治多骨疽之法, 特详悉于此。 凡生他处者, 依法治之可也。 至取多骨有法, 亦宜考求(宜取朽骨法)。 又有悬痈, 亦生上, 状若紫葡萄, 属肺三焦二经之病, 亦发寒热, 至口不得开, 舌不得伸缩, 惟欲仰卧, 鼻出红涕, 乃肺三焦积热所致(宜黄连消毒饮, 外以琥珀犀角膏敷之)。 缪仲淳以为疑即内疳疮, 恐属二症, 不得混视, 大约内疳疮稍轻, 悬痈较重。 总之, 人之口破, 皆由于火, 而火必有虚实之分, 色淡色红之别。 虚火血色淡白, 斑点细陷, 露龟纹, 脉虚不渴, 此由思烦太甚, 多醒少睡, 虚火动而发也(宜四物汤, 加知、柏、丹皮、肉桂以为引导)。 实火色红, 而满口烂斑, 甚者腮舌俱肿, 脉实口干, 此由饮酒厚味, 心火妄动而发也(宜凉膈散, 外敷赴筵散)。 其余若饮酒口糜(宜田螺煮汁饮)。 若天行口疮(宜五倍子末掺之, 吐涎即愈)。 若年久口疮(宜天冬、麦冬、元参等分, 蜜丸含化)。 若口疳臭烂(宜先以蛇床子汤漱口, 后以款冬花、黄连末等分, 津调饼子敷之, 少顷其疮立消)。 若口角烂疮(宜燕巢泥研敷良)。 若鹅口白疮(宜地鸡, 即鼠妇, 又名湿生虫, 研水涂之愈)。 若吻上燕口疮(宜箸头烧灰敷)。 若口舌烂疮, 胸膈疼痛(宜焦豉末, 含一宿即瘥)。 若白口恶疮, 状似木耳, 不拘大小男女皆有(宜五倍子、青黛等分在研末, 筒吹之)。 若口齿气臭熏出, 人不可近(宜川芎、白芷等分, 蜜丸含之, 常以香茹煎汤漱口)。 种种杂病, 皆当兼治者(尤氏口齿唇舌治法, 方药详载于咽喉门后, 鴃B者互考之可也)。
《脉诀》曰: 左寸洪数, 心热口苦。 右寸浮数, 肺热口辛。 左关弦数, 胆虚口苦。 倘若洪实, 肝热口酸。 右关沉实, 脾热口甘, 洪数则口疮, 或重舌木舌。
《回春》曰: 口舌生疮, 脉洪疾速, 若见脉虚, 中气不足。
《得效》曰: 心气通于舌, 能知五味。 脾气通于口, 亦知五谷之味。 又曰∶口之味, 热胜则苦, 寒胜则咸, 宿食则酸, 烦躁则涩, 虚则淡, 劳郁则臭, 凝滞则生疮, 以口之津液, 通乎五脏, 脏气偏胜, 则味应于口。
《入门》曰: 伤胃阳虚, 则口中无味。 伤肾阴虚, 则口中有味。
《医鉴》曰: 龙脑鸡苏丸, 治胃热口臭, 肺热喉腥, 脾热口甜, 胆热口苦, 肝热口酸, 及胸中郁热等症, 大效。
《入门》曰: 口臭者, 胃热也。
《直指》曰: 口臭一症, 乃热气蕴积胸膈之间, 挟热而冲发于口也。
《纲目》曰: 小儿口疮, 白矾或吴萸为末, 醋调涂脚心效, 此小儿之难用药者。
又曰∶小儿口疮, 黄柏、青黛等分, 冰片少部B为末, 竹沥调敷之, 乳母宜服泻心汤、凉膈散。
丹溪曰: 小儿口疮, 巴豆肉一粒研烂, 黄丹少部B, 和捏作饼, 外用纸护贴眉心, 半刻部B去之, 立效。 或以薄荷自然汁, 拭口内亦效。
《保生秘要》曰: 左右足心, 每搓三十六回, 按时吐纳, 津回即咽, 六度, 数周为定。
《保生秘要》曰: 以舌卷上, 凝玄雍穴, 贯一窟凉水, 渐提至口洗齿。 (《黄庭经》曰: 玉池清水灌灵根。 注曰: 玉池者, 口也。 清水者, 津液也。 灵根者, 舌也。 )齿者, 肾之标, 骨之本也。 齿又为手足阳明经所过。 上齿隶坤土, 足阳明胃脉贯络也, 止而不动, 喜寒恶热。 下齿属手阳明大肠脉络也, 嚼物动而不休, 喜热恶寒。 故为病不一, 甚则动摇, 龈断袒脱, 作痛不已。 虚则齿豁, 活B焦而摇落矣。 然而齿之为病, 大约有七。
一为风热痛, 由外风与内热相搏, 齿龈肿痛, 有脓水流出, 且臭秽是也, 急以荆芥煎汤含漱, 内服药(宜犀角升麻汤)。
二为风冷痛, 虽痛而龈不肿, 亦不蛀, 日渐动摇是也(宜温风散, 并以开笑散含漱)。
三为热痛, 由肠胃间积热, 故龈肿烂臭秽(宜凉膈散加酒大黄为君, 知母、石膏、升麻为佐, 噙咽效)。 又内有湿热, 被风冷所郁而作痛(宜当归龙荟丸)。 又胃中有热而痛, 喜冷恶热(宜清胃散、泻胃汤)。 又酒家因酒热, 常患牙痛(宜以冷水频频含漱)。 久年齿痛, 黑烂脱落, 必吸凉稍止, 乃膏粱湿热之火所蒸也, 必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加黄连)。 此等是也。
四为寒痛, 由客寒犯脑, 故齿连头而痛(宜羌活附子汤、细辛散)。 此与厥逆头痛略同, 当参考。 若寒热俱痛者, 则为寒热痛(宜当归龙胆散)。
五为痰毒痛, 由素有热, 热生痰, 痰流毒, 痰毒灌注经络, 上攻牙齿而痛, 更兼痰盛咳嗽(宜二陈加细辛、枳壳、乌、 姜、枣煎服, 再以姜黄、荜拨等分煎汤, 候温, 以舌浸汤内, 涎自流出)。
六为瘀血痛, 由风热挟攻龈间, 令血出瘀滞, 故痛如针剌(宜加减甘露饮加升麻, 或以五灵脂醋煎, 含漱效)。 若齿痛龋, 数年不愈者, 亦当作阳明畜血治之。 凡好饮者多致此疾(宜桃仁承气汤料细末, 蜜丸服之)。
七为虫蚀痛, 由饮食余滓, 积齿缝间, 腐臭之气淹溃, 致齿龈有孔, 虫生其间, 蚀一齿尽, 又蚀一齿, 至如疳I, 必杀虫而愈(宜一笑散、定痛散、蜂窝散)。 古方书又有齿龋者, 谓齿蠹也。 即齿虫蚀而痛也。
而此七者之外, 又有牙龈红肿而颊俱肿, 头面尽痛者, 实热也(宜升麻石膏汤)。 有牙龈肿痛, 头面不肿, 或头面肿, 牙龈反不甚红肿者, 皆虚火也(上一症宜滋阴抑火汤, 下一症宜疏风散)。 有本阳明受风, 引烟熏之, 烦热, 反致颊车连唇口多肿痛盛者(宜犀角升麻汤)。 有肾经虚而黑烂肿痛者(宜安肾丸)。 有胃家实火, 上攻牙缝出血(宜清胃散)。 或胃虚火动, 牙缝腐烂, 以致淡血常流不已者(宜芦荟丸, 人中白散掺之)。 有阴亏体质, 被温邪之气上冲, 齿痛连头巅者(宜玉女煎)。 有厥阴火郁, 而巅顶属厥阴地位, 因致上结核龈肿痛者(宜犀角、羚羊角、元参、知母、生草、 连翘、黑山栀、夏活B草、金银花)。 有因服热药, 上下齿痛不可忍, 引脑痛, 满面热, 喜寒恶热者(宜清胃散)。 有风痛者, 遇风即痛, 先发浮肿, 随后作痛者(宜消风散)。 有虚气攻牙痛, 血出, 或痒痛者(宜骨碎补二两, 切, 瓦锅缓火炒黑, 为末擦牙, 吐咽俱可, 且不独治牙痛, 牙动将落者, 擦之不复动)。 有风热积壅, 一切牙痛, 并口气者(宜紫金散)。 有肿高而软者, 内必有脓(宜针刺, 脓出自愈)。 有牙根腐烂, 出血不止者(宜犀角地黄汤, 外擦人中白散)。 有牙宣露, 痛而出血者(宜干丝瓜藤?搽即止, 并以地骨皮煎汤漱)。 有齿缝中血渗出者(宜苦参一两、活B矾一钱, 研搽, 日三, 验)。 有牙根出血不止者(宜含川芎, 多瘥)。 有出血不止, 甚至动摇者(宜白蒺藜研末, 旦旦擦之)。 有牙齿挺长出一二分者(宜常咋生地, 妙)。 有齿日长, 渐至难食, 名髓溢病者(宜白术煎汤漱服效)。 有牙根肿, 极痛, 微赤有白泡, 舌尖粉碎者(宜儿茶散吹之)。 有疳I牙龈, 臭烂多脓, 唇颊穿破不愈者(宜胆矾散、 血竭散、麝香散及秘方)。 有牙痈, 名附牙, 由阳明热毒者, 必先刺出恶血, 后服药(宜清胃散、黄连消毒饮)。 有牙痈后颊车穴闭, 口不能张, 由体属阴虚内热, 脉细数上出, 其病在络, 药饵一时难效者(宜宣通络痹方)。 有骨槽风, 又名穿腮毒者, 由忧愁惊恐, 悲伤思虑所致, 初起生耳下及颈项, 隐隐皮肤之内, 有小核, 渐大如胡桃, 牙龈肿痛, 寒热大作, 腐烂不已, 日增红肿, 或左或右, 或上或下, 牙关紧急, 不能进食, 必用鹅翎探吐风痰, 内速服药(宜黄连解毒汤, 仙方活命饮加元参、桔梗、柴胡、黄芩), 忌刀针及点药。 如破伤入风, 虚火上升, 呕吐血痰, 臭秽不食, 必至不可救矣。 有肾元虚乏, 牙龈宣露动摇者, 必当大补(宜八味丸、还少丹)。 小儿钻牙疳者, 牙根尖穿出牙根外, 内芒刺觜唇作痛, 用针挑破牙面好肉, 以手取去本牙, 出血不止, 以湿纸贴换二三次, 其血自止, 又戒厚味, 牙可复生(宜犀角地黄汤, 外以百药煎、 五倍子、青盐?各钱半, 铜绿一钱为末, 日掺二三次神效, 兼治一切牙龈疳蚀)。 又小儿牙疳, 并小儿口疮, 其色通白, 及为风疳蚀透(宜白姜蚕炒黄, 拭去蚕上黄肉毛, 研末, 蜜和敷之, 立效)。 他如齿壅, 乃龈间长出努肉也, 由好食动风物之故(宜生地汁一杯, 皂角数片, 炙热淬汁内, 再炙再淬, 汁尽为度, 晒为末, 敷之愈)。 又如斗齿, 乃被打伤动摇也(宜蒺藜根灰敷之, 动牙即牢)。 又如齿折多年不生(宜雄鼠脊骨?研末, 日日揩之, 甚效)。 又如齿齘, 乃睡中上下齿相摩有声, 由胃热故也(宜取本人卧席下尘一捻, 纳口中, 勿令知, 即差)。 又如齿, 由多食酸之故(宜嚼胡桃肉良)。 又如齿黄, 其由积垢者勿论, 大约脾肾二经之热所致也(宜烧糯糠取白灰, 日日揩擦)。 以上种种, 皆齿所生病, 不容忽视者也。
《医鉴》曰: 右关脉洪数, 或弦而洪, 肠胃中有风热而痛。 尺脉洪大而虚者, 肾家虚, 主齿动疏豁, 相火上炎而痛。
《回春》曰: 齿痛肾虚, 尺濡而大, 火炎尺洪, 疏落豁坏。 右寸关数, 或洪而弦, 此属肠胃, 风热多涎。
《灵枢》曰∶胃恶热而喜清冷, 大肠恶清冷而喜热。
《入门》曰: 胃络脉入齿上缝, 其病喜寒饮而恶热饮; 大肠络脉入齿下缝, 其病喜热饮而恶寒饮。 又曰: 热牙痛怕冷水, 冷牙疼怕热水, 不怕冷热, 乃风牙痛。 东垣曰, 胃有实热, 上齿痛尤甚。
《医鉴》曰: 上爿牙痛, 亦属肾经虚热, 下爿牙痛, 属手阳明虚热有风。 又曰: 齿龈宣露动摇者, 肾元虚也。 扁鹊曰: 病人唇肿齿焦者死, 脾肾绝也。 又曰: 病人齿疮忽变者十三日死, 少阴绝也。 又曰: 病人阴阳俱竭, 其齿如熟小豆者死。
《养性书》曰: 齿宜朝暮叩以会神。 一云: 以集身神, 若卒遇恶, 当叩左齿三十六, 名曰打天钟, 若辟邪秽叩右齿, 名曰击天磬。 若存念至真, 叩中央齿, 名曰鸣天鼓。
《千金方》曰∶每晨起, 以一捻盐纳口中, 以温水含揩齿, 及叩齿百遍, 为之不绝, 不过五日, 齿即牢密。
《类聚》曰: 凡人患齿不能食果菜者, 皆齿露也, 为盐汤含漱, 叩齿神效。 上唇隶肾, 下唇隶脾, 两腮牙根隶胃。 唇病因火居多, 但不可过用凉药, 必兼消散, 所谓火郁则发之也。 其症有唇口动, 或生核者(宜苡仁汤)。 有心脾受热, 唇舌燥裂, 口破生疮者(宜泻黄饮)。 若兼大渴引饮, 则热之极矣(宜和中清热汤、竹叶石膏汤)。 有脾火盛而口唇生疮, 或多食易饥者(宜芍药汤)。 有唇黄泡肿者(宜乌头炒灰研墨, 香油调涂)。 然此皆唇病之常耳。 更有@唇一症, 又名紧唇, 又名沈唇, 其状口唇紧小, 不能开合, 不能饮食, 大是奇病, 不急治, 则死, 而其症有为肿为实之分(宜苡仁汤, 外用黄柏散、白灰汤敷之良)。 此皆唇病之属也。
丹溪曰: 唇疮久不差, 八月蓝叶捣取汁洗, 不过一二日愈。 又白荷花瓣贴之神效, 如开裂出血者, 即止。 缪仲淳: 曰唇肿黑, 痛痒不可忍, 用四文大钱于石上靡猪脂涂之, 不过数遍愈。 又曰: 口唇紧小, 不能开合饮食, 不治杀人, 作大炷艾, 安刀斧上烧令汗出, 白布拭涂之, 日五度, 仍以青布烧灰酒服。 又曰: 沈唇紧裂, 鳖甲及头烧研敷之。 一法, 屠几垢烧存性, 香油或猪脂调敷之。
《疡科选粹》曰: 茧唇, 用五倍子二钱, 密陀僧、甘草各少部B, 各为细末, 另用粗皮嫩黄柏一两, 将三末水调涂黄柏上, 炙干又换, 以药尽为度, 将黄柏劈开片子, 临卧时, 贴唇上, 天明即愈。 一方, 以青皮烧灰敷之。 舌为心苗, 舌本络于脾口, 故舌病多属心。 而其病之最重者有六: 一为木舌, 由心脾热壅, 舌肿粗大, 渐渐硬塞满口, 气不得吐, 如木之不和软者然, 不急治, 即塞杀人(宜黄连汤、清热如圣散、琥珀犀角膏)。 外以针日砭八九次, 令出血二三盏, 自然肿消痛减。 说B舌为心苗, 心主血, 故血出而愈, 再用药敷之可也(宜龙脑破毒散五分, 指蘸擦, 又硼砂末以生姜片蘸揩, 少时即消)。 一为重舌, 亦由心脾热盛, 舌根下生形如小舌, 口不能声, 饮食不通, 须急服药, 先开关窍(宜如圣胜金锭), 再泻心火(宜青黛散、一味黄连汤)。 外以针刺出恶血, 以竹沥调黄柏末涂之。 其有着颊里及上如此者, 名曰重。 其着齿龈上如此者, 名曰重龈。 皆刺去恶血, 内服药(宜青黛散)。 一为舌长舌短。 舌吐长不能收, 名曰阳强。 舌缩短不能言, 名曰阴强。 阳强之症, 如仲景言伤寒热病后, 犯房得病, 为阴阳易, 舌出数寸而死。
又如《医说》言伤寒热病后, 舌出寸余, 累日不收, 必以片脑为末, 掺舌上, 应手而缩, 须用五钱方效。
又如《入门》言: 一妇因产子, 舌出不收, 医以朱砂敷其舌, 令作产子状, 两女扶挟之, 乃于壁外掷瓦盆于地作声, 声闻而舌收是也。
阴强之症, 如《灵枢》言: 足厥阴气绝, 则舌卷而短。 厥阴者, 肝也, 肝主筋, 聚于阴器, 而络于舌本, 故肝绝则舌卷囊缩。 又言: 舌者, 心之官, 心病者, 舌卷而短是也。 一为舌上生苔, 则由邪气传里, 津液结搏之故。 若邪在表者, 舌无病也, 方其邪初传里之时, 胸中之寒与丹田热火相激, 则苔生而滑。 迨寒变为热, 则舌苔不滑而涩, 以热耗津液, 滑者已干也。 若热聚于胃, 则舌苔便黄。 至热已极, 则舌苔黑色, 黑为肾色, 病已传入少阴。 故《灵枢》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
《入门》曰: 凡舌黑, 俱系危症也。 若舌色淡黑, 如淡墨一般, 乃肾虚火炎, 为无根之火, 与苔黑不同。 一为舌生芒刺, 皆由热结之故。 或因心劳火盛, 而生疮菌(宜琥珀犀角膏)。 或因脾热, 而舌苔干涩如雪(宜冰柏丸)。 或因畜热, 而舌燥涩如杨梅刺(宜厚片生姜蘸蜜丸揩立消)。 或因热结, 而舌生红粟点(宜竹沥调寒水石末涂之)。 一为自啮舌头。
《灵枢》曰: 自啮舌者, 厥逆走上, 脉气皆至也。 少阴气至, 则啮舌。 少阳气至, 则啮颊。 阳明气至, 则啮唇。 据此, 则舌颊唇各从其所属经气, 逆而上啮也(俱宜神圣复气汤)。 六者之外, 又有舌心生疮, 及破裂者(宜黄连泻心汤)。 有舌头忽然肿硬如石, 血出如涌泉者(宜蒲黄散)。 有不硬, 惟肿痛流血者(宜凉血清脾饮、犀角地黄汤)。 有舌肿满口不能出声者(宜蒲黄散)。 有舌卒肿大, 如猪肝状, 满口, 不治则杀人者(宜醋调釜底墨涂舌下, 脱则更傅, 须臾即消)。 有舌肿咽痛, 咽生息肉者(宜秤锤烧红, 淬醋一盏, 饮之效)。 有舌下忽高肿起核, 名舌塾者(宜舌垫方)。 有舌上无故出血者(宜犀角地黄汤、黄连泻心汤)。 舌病之不一如此, 夫安得不悉心求治哉。 再由舌病推之, 有因呵欠, 颊车蹉跌, 但开不能合者, 令饮大醉, 俟睡熟, 以皂角末搐鼻令嚏, 即自正。 或以南星为末, 姜汁调敷, 以帛缚合, 二宿当愈。 有但合不能开者, 速取盐梅二个, 取肉擦牙, 即当口开。 若既开, 又不能合, 再用盐梅擦两牙, 候能开合, 即止不擦, 服去风药(宜冰柏丸, 薄荷、蜜)。 如卒然牙关紧急, 水不能入, 亦同此治。 又有颔骨脱离者, 令伊坐稳, 一人用手揉脸一二百下, 令伊口张开, 一人用两大拇指, 入伊口内拿定牙, 外用两指将下颔往上兜, 即入口正矣。 此皆前人妙法, 故参取之。
《脉诀》曰: 右关洪数, 为重舌木舌。 《回春》曰: 口舌生疮, 脉洪疾速, 若见脉虚, 中气不足。
《灵枢》曰: 足太阴气绝, 则唇反, 唇反者死。 唇者, 舌之本, 唇反者, 肉先死也。
《纲目》曰: 舌卷而短, 若唇青卵缩者必死, 肝绝故也。
《得效》曰: 舌本烂, 热不止者逆。
《入门》曰: 舌胎白而滑, 以生姜蘸蜜擦之。 若黄赤燥涩, 以新青布蘸水频擦之, 轻者易脱, 重者难脱, 必须大下之, 津液还而苔自退矣。
《回春》曰: 舌头被人咬去, 先以乳香、没药煎水噙口中, 止痛后, 即将水银、寒水石、黑铅、 轻粉、硼砂研细抹上, 即长全, 有效。
《入门》曰: 跌扑穿断舌心, 血出不止, 以鹅翎蘸米醋频拭断处, 其血即止, 仍用蒲黄、杏仁、硼砂噙化而安。
《医林》曰∶大人小儿, 偶含刀在口, 割断舌头, 已垂幸而未脱, 急用鸡子白软皮袋好, 用破血丹, 即花粉三两, 赤芍二两, 姜黄、白芷各一两, 研极细, 蜜调, 涂舌根断处。 却以蜜调蜡, 稀稠得所, 敷在鸡子皮上, 说B性软能透药性故也, 当勤添敷, 三日舌接住, 方去鸡子皮, 只用蜜蜡勤敷, 七日全安。
冰柏丸 | 内热 | 冰片一钱 川黄柏 薄荷叶 硼砂各五分 蜜丸, 含化。 |
赴筵散 | 臭烂 | 铜绿 白矾各一钱为末, 掺舌上, 温醋漱之。 |
赴筵散 | 多脓 | 黄芩 黄柏 黄连 山栀 干姜 细辛 等分。 |
四物汤 | 虚火 |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
龙脑鸡苏丸 | 口臭 | |
消风散 | 又 | 荆芥 甘草各一钱人参 茯苓 川芎 姜蚕 防风 藿香 羌活 蝉壳各五分 陈皮 厚朴各三分 加细茶 或为末, 每二钱, 茶下亦可。 |
凉膈散 | 实火 | 防风 荆芥 桔梗 黄芩 山楂 花粉 枳壳 赤芍 甘草 |
小柴胡汤 | 口酸 |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
当归龙荟丸 | 又 | 当归 龙胆草 芦荟 甘草 黄芩 荆芥 生地 赤芍 甘菊 |
泻心汤 | 口苦 | 黄连不拘多少, 为极细末, 每服二分半, 或五分或一钱, 温水下。 |
龙胆泻肝汤 | 又 | 柴胡一钱 黄芩七分 甘草 人参 黄连 天冬 龙胆草 山栀 麦冬 知母各五分 五味子七粒 忌辛热物。 |
泻黄散 | 口甘 | 山栀一钱半 藿香 甘草各一钱 石膏八分 防风六分 |
三黄汤 | 又 | 黄芩 黄连 山栀石膏 赤芍 桔梗 陈皮 茯苓各八分 白术 甘草各三分 乌梅一个 |
清胃汤 | 又 | |
养胃进食汤 | 口淡 | |
甘桔汤 | 口辛 | 甘草 桔梗 |
泻白散 | 又 | 地骨皮 桑皮各一钱 甘草一钱 或加知母、贝母、桔梗、山栀、麦冬、生地亦可。 |
滋肾丸 | 口咸 | 酒黄柏 酒知母各一两 肉桂心五分 水泛丸, 汤下百丸。 |
加减泻白散 | 口腥 | 桑皮二钱 桔梗钱半 地骨皮 炙甘草各一钱 黄芩 麦冬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知母七分 日二服, 忌酒面辛热物。 |
加减甘露饮 | 口臭 | 熟地 生地 天冬 黄芩 枳壳 枇杷叶 茵陈草 金石斛 甘草各一两 犀角三钱 每取末二钱, 水煎服。 此方内犀角一味, 甚有道理, 有奇效。 |
升麻黄连丸 | 又 | 酒黄芩二两 黄连一两 升麻 姜汁 青皮各五钱 生甘草三钱 旧檀二钱 蒸饼丸, 弹子大, 每丸细嚼, 白汤下。 |
局方凉膈散 | 口糜 | 连翘二钱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一钱 薄荷 黄芩 山栀各五分 加竹叶七片 蜜少部B, 同煎至半, 入硝去渣服。 |
移热汤 | 又 | 生地 木通 甘草 竹叶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等分, 煎服。 此即导赤四苓二散合方也。 |
柴胡地骨皮汤 | 又 | 柴胡 地骨皮各二钱半 |
回春凉膈散 | 又 | 连翘钱二分黄芩 黄连 山栀 桔梗 薄荷 当归 生地 枳壳 赤芍 甘草各七分 |
理中汤 | 又 | |
生肌散 | 上 | 木香二钱 黄丹枯矾各五钱 轻粉钱半 共末, 猪胆汁拌晒, 再研细, 掺或吹。 此方乃解毒去腐搜脓之剂, 非竟自生肌也, 说B毒尽则肌自生耳。 |
十全大补汤 | 多骨 |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肉桂 黄耆 姜 枣 |
金匮肾气丸 | 又 |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
补中益气汤 | 又 | |
取朽骨法 | 又 | 石胆 丹砂 雄黄 矾石 磁石等分 用瓦盒收贮, 炭烧三日夜, 启开, 以鸡翎扫取说B上烟灰, 注疮内, 则恶肉破, 骨尽出。 |
黄连消毒饮 | 悬痈 | |
琥珀犀角膏 | 又 | 琥珀 犀角 辰砂各一钱 茯神 人参 枣仁各二钱 为极细末, 另研冰片二分半, 炼蜜调膏, 每用弹子大一块, 麦冬浓煎汤化下, 一日五服, 神效。 |
升麻石膏汤 | 肿痛 | 升麻 石膏 防风 荆芥 归尾 赤芍 连翘 桔梗 甘草 薄荷 黄芩 灯心 热甚加酒大黄。 |
滋阴抑火汤 | 龈肿 | 当归 生地 荆芥 防风 黄柏 知母 丹皮 甘草 灯心 白蒺藜 火甚加丹参。 |
疏风散 | 不肿 | 防风 荆芥 薄荷 黄芩 归尾 赤芍 甘草 灯心 白蒺藜 |
清胃散 | 胃热 | 黄芩 黄连 丹皮 生地 升麻 石膏 |
姜黄散 | 风热虫 | 姜黄 细辛 白芷 为末, 擦牙, 须臾吐涎, 盐汤漱口。 |
安肾丸 | 肾虚 | 苁蓉 白术 山药 桃仁 川乌 萆薢 巴戟 石斛 蒺藜 补骨脂 蜜丸。 |
细辛散 | 风蛀 | 荆芥 细辛各一钱 砂仁 鹤虱各五分 白芷 川椒 草乌各二 分 皂角五钱 荜拨钱半 为末, 揩牙。 |
芦荟丸 | 胃火 | 芦荟 银柴胡 川连 胡黄连 元参 牛蒡子 桔梗 山栀 石膏 薄荷 升麻 甘草 羚羊角 |
人中白散 | 又 | 人中白二钱 儿茶一钱 黄柏末 薄荷叶 青黛各六分 冰片二厘 漱净口吹之。 若走马疳吹此药, 涎从外出者吉, 入里者凶。 |
玉女煎 | 阴亏 | 熟地 麦冬 牛膝 知母 生石膏 |
柴金散 | 风热 | 大黄瓶内烧存性, 为末, 早晚揩牙漱去, 神效无比。 |
黄连消毒饮 | 牙痈 | |
宣通络痹方 | 又 | 羚羊角 白姜蚕 川桂枝尖 煨明天麻 炒丹皮 黑山栀 钩藤钩 |
消风散 | 风痛 | 甘草 荆芥各一钱 人参 茯苓 川芎 姜蚕 防风 藿香羌活 蝉退各五分 陈皮 厚朴各三分 细茶叶二分 煎服。 或为末, 每二钱茶下。 |
冰硼散 | 火痛 | |
犀角地黄汤 | 龈烂 | 犀角 生地赤芍 山栀 丹皮 甘草 黄芩 灯心 口渴加麦冬。 |
儿茶散 | 白泡 | 儿茶一味为末, 加冰片少部B吹。 |
胆矾散 | 牙疳 | 胡黄连五分 胆矾 儿茶各五厘 为末敷 |
秘 方 | 又 | 皂角用片瓦刮去外皮, 每二钱, 入盐钱二分, 瓦上炙干, 研末吹立效。 |
犀角升麻汤 | 风热 | 犀角一钱半 升麻 羌活 防风各一钱 川芎 白芷 白附子各五分 日二服。 |
温风散 | 风冷 | 当归 川芎 细辛 白芷 荜拨 本 蜂房各一钱 煎服, 仍含漱吐之。 |
开笑散 | 又 | 白芷 细辛 良姜荜拨 川椒 香附 蜂房 等末, 每末二钱, 水煎, 含漱或擦之。 |
凉膈散 | 热痛 | 桔梗 黄芩 防风 荆芥 花粉 山楂 赤芍 枳壳 甘草 |
当归龙荟丸 | 又 | 龙胆草 当归芦荟 甘草 黄芩 荆芥 生地 赤芍 菊 花 |
泻胃汤 | 又 | 当归 川芎 赤芍生地 黄连 丹皮 山栀 防风 薄荷 荆芥, 甘草各一钱 或加石膏亦可。 |
调胃承气汤 | 又 | |
羌活附子汤 | 寒痛 | 麻黄 附子 白芷 防风 炒姜蚕各一钱 黄柏 羌活 苍术 各七分 黄耆 升麻 炙草各五分 水煎, 食后服。 |
当归龙胆散 | 寒热痛 | 麻黄 升麻 龙胆草 黄连 草蔻各一钱 生地 归梢 白芷 羊胫骨灰各五分 为末擦。 |
二陈汤 | 痰毒 |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
加减甘露饮 | 瘀血 | 熟地 生地 天冬 黄芩 茵陈 枳壳 枇杷叶 金石斛 甘草各一两 犀角三钱 每末二钱, 煎服。 |
桃仁承气汤 | 又 | |
一笑散 | 疳I | 川椒为末 巴豆一粒 研成膏, 饭和作丸, 棉裹安蛀孔内, 即愈。 |
定痛散 | 又 | 当归 生地 细辛 干姜 白芷 连翘 苦参 川椒 黄连 桔梗 乌梅 甘草各一钱 水煎, 噙漱后咽下。 |
蜂窝散 | 又 | 蜂房一个, 每孔内入胡椒、川椒各一粒, 用碗盛之, 入水令满, 加黄柏如指大三片于内, 以碟说B, 纸封固, 重汤煮二炷香, 取出候温, 噙漱之, 良久吐出。 |
苡仁汤 | 唇核 | 苡仁 汉防己 赤小豆 炙甘草各钱半 |
竹叶石膏汤 | 大渴 | 竹叶 石膏 人参 半夏 炙草 麦冬 梗米 |
泻黄饮子 | 风热 | 白芷 升麻 黄芩 枳壳 防风 半夏 金石斛各一钱甘 草五分 |
和中清热汤 | 唇疮 | 知母 黄柏 青黛 桔梗 甘草 生地 赤芍 花粉 丹皮 上唇肿生疮, 气实者加酒大黄, 气虚者加酒川连。 下唇肿生疮, 亦加川连。 |
黄柏散 | 茧唇 | 黄柏二两 蜜陀僧 五倍子 甘草各二钱 将后三味末涂柏上炙干, 刮片贴唇。 |
桃花散 | 生疮 | 延胡索一钱 黄连 黄柏各五分 青黛 蜜陀僧各三分吹。 |
黄连泻心汤 | 舌心疮 | 姜黄连 甘草 生地 归尾 赤芍 木通 连翘 防风 荆芥 |
蒲黄散 | 舌血 | 海螵蛸 炒蒲黄各一钱 掺。 |
凉血清脾饮 | 肿痛 | 生地 当归 黄芩 白芍 连翘 防风 薄荷 石菖 甘草 伤酒加青黛。 伤厚味加大黄、枳壳、山楂。 脾火加姜黄连。 |
犀角地黄汤 | 又 | 犀角 生地 赤芍 山栀 丹皮 黄芩 甘草 灯心 口渴加麦冬。 |
舌垫方 | 舌塾 | 防风 荆芥 白芷 细辛 羌活 独活 香附 陈皮 灯心 |
黄连汤 | 木舌 | 酒黄连 酒当归 酒生地 山栀 麦冬 赤芍各一钱 犀角 薄荷 甘草各五分 食后服。 |
清热如圣散 | 又 | 连翘钱半 恶实 黄连各一钱 山栀 花粉各七分 枳壳柴胡 薄荷 荆芥各五分 甘草三分 灯心二团 稍冷服。 |
琥珀犀角膏 | 又 | 人参 枣仁 茯神各二钱 犀角 琥珀 朱砂各一钱 冰片一分 蜜丸, 弹子大, 麦冬汤化, 日三五丸。 |
青黛散 | 重舌 | 黄连 黄柏各三钱牙硝 青黛 朱砂各六分 雄黄 牛黄 硼砂 各三分 冰片一分 先以薄荷末抹口中, 再以药掺。 此方兼治咽疮肿。 |
冰柏丸 | 舌苔 | 黄柏 薄荷 硼砂等分 冰片减半 蜜丸, 弹子大, 含化。 此方兼治口舌生疮粟。 |
神圣复气汤 | 啮舌] | 酒黄连、酒黄柏、酒生地、枳壳各三分另用新水浸。 又取蔓荆子打碎、细辛、川芎各三分, 另用新水浸。 又取羌活、柴胡各一钱, 本、 甘草各八分, 半夏、升麻各七分, 当归六分, 郁李仁、人参、防风各五分, 炮姜、 附子各三分, 白葵花三朵去心打碎, 水五大盏, 煎至二盏, 入黄*、 煨草蔻仁各一钱, 橘红五分同煎至一盏, 乃入前浸两药, 再煎至一大盏, 去渣, 空心热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