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即肿胀也。然胀亦有头面手足尽肿者。大抵先头足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水肿,经云∶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也。夫胃为水谷之海,水病无不本之于胃。经乃属之脾肺肾者,何也?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气,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太开,水宜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矣。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网矣。
〔金匮〕分五水之名。五水者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风水者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若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防己 黄耆 白术 甘草 姜 枣)。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无大热者(无大热者其兼发热可知),越婢汤主之(麻黄 石膏 甘草 姜 枣)。
恶风者加附子。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恐亡其津液也,故云不渴当发其汗)。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二两) 黄耆(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二两) 甘草(二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二味杵为散,日三服。
又云∶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麻黄 甘草 附子)。
浮者宜杏子汤(杏子汤阙,尤在泾云∶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经云∶肝肾并沉为石水。其水积胞中,坚满如石。不上大腹,在厥阴部分,即少腹疝瘕之类是也。不知者每治他病,误动其气,上为呕吐而致死也。按风水、皮水,脉皆浮,风水自汗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石水,其脉皆沉;正水自喘,石水不喘;又当一身悉肿,四肢肿,跗踵,腹满;细微辨之)。
黄汗之水如黄柏汁,其脉沉迟,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耆芍桂酒汤主之
黄耆(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苦酒(一升),桂枝加黄耆汤亦主之(黄汗一症,脉阴症阳,后世名之痹水是也,再当参黄痹门)。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即越婢东加白术)。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嘉言曰∶水在心之部,则郁心火明灼之化)。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凝生,小便续通(水在肝之部,则郁肝木发生之机)。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水在肺之部,则孤阳竭于外,其魄独居)。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水在脾之部,则阴竭于内而谷精不布)。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大便反坚(水在肾之部,不但诸阳退伏,即从阳阴亦退伏,孤阳独居于下,而隔绝也)。
诸病水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又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上仲景治水诸法∶皆以脉病为本,量轻重虚实而施治;如黄 、白术、乃实脾温卫以行其水也;麻、桂、石膏,和其营卫之偏以行其水也;附子、细辛,温经扶阳以行其水也;较之后人,宜攻其水,何啻天壤)。
丹溪云∶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溢妄行,当以参、术补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能升降;运动之枢转,则水自行,非五芩之行水也(按∶丹溪治水诸法,专以补为主,实王道也。若水气yin溢,滔天汹涌者,必欲行水来掩土之法,殆矣。仲景诸方,行水以救土,其功为何如耶)。
肿病不一,或偏肿,或四肢肿,或头面脚肿,皆为水气。然有阳水、阴水之分,或风虚、风湿之异,不可不辨也。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导水茯苓汤(赤茯苓 麦冬 泽泻白术 桑皮 紫苏 槟榔 木瓜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 灯心 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冬至二两五钱,用水一斗,煎至一大碗);
重则疏凿饮子利之,以通为度。亦有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五茯苓散,加木通、腹皮之类。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赤涩,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浓朴 白术 木瓜 大腹皮 茯苓 附子 木香 炮姜 草果 甘草 姜 枣)。
小便多少如常,有时赤,有时不赤,至晚则凝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递补,木香流气饮(见底门),继进复元丹(按∶复元丹较实脾饮更多桂心、吴萸芋、川椒、茴香,当裁酌用)。
若大便不溏,气急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按∶阴水者,少阴肾中真阳衰,北方之水不能封蛰收藏而泛滥无制耳。倘肾气不温,灭顶之凶,实脾饮实土以提水总属第二义,复元丹补脾温肾兼行,较之稍胜。然不用茯苓,仍用浓朴、槟榔,终落时套)。
四肢肿谓之肢肿,宜五皮饮(大腹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桑白皮各钱半 按五皮饮,今人以为通治水肿之法,盖能宣行脾肺之气兼利水耳),加姜黄木瓜。面独肿,苏子降气汤;兼气急者,尤宜加磨沉香汁。有一身之间,惟面与两脚浮肿,早则面甚,暮则脚甚,此风湿也,当辨别阴阳,辨其大小便之利否,用除湿汤,五皮饮或苏子降气汤选用。
面目手足俱肿,导滞通经汤木香 白术 桑皮 陈皮(各五钱) 茯苓(一两)。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至脚又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 急,便或溏,或不溏,宜通利小便为佳,胃苓东加木瓜、防己、腹皮(再当详寒湿热分治)。
因气而肿者,其脉沉伏,或腹胀喘急,气分香苏饮桑皮 陈皮 茯苓 香附(各一钱) 苏叶(钱半) 桔梗 枳实(各五分) 草果(钱半)。饮食所伤而肿,或胸满,或嗳气,宜消导宽中汤(白术 枳实 浓朴 陈皮 制半夏 楂肉 神曲 麦芽 莱菔子 姜)。不服水土而肿者,胃苓汤加味五皮饮(即五皮饮加五加皮、木瓜、防己)。
有患生干疮,用药太早,致遍身肿,宜消风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散加防风、荆芥),再当分其热胜、湿胜、脾虚、血虚,施治。
肺经有湿,遍身肿胀者,续随子丸〔人参 防己 赤茯苓 槟榔 续随子 海金沙(各五钱) 葶苈子(二两)〕 枣肉丸。以上数条为有余之症。大约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加味六君子汤。
白术(三钱) 人参 黄耆 (各钱半) 茯苓(三钱) 陈皮 半夏曲 白芍 木瓜 炙草 大腹皮 姜 枣。
有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者,补中益气汤补脾肺,六味丸补肾(挟阳虚恶寒脉沉细者加附子)。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肾水,以至小便不利而成水症者,用人参平肺散以治肺,滋肾丸以滋小便。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脾肺之气交通,则水谷自化。二经既虚,渐成水胀。又误用行经分利之药,以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以成蛊症,宜加味肾气丸主之。
以上数条为不足之症(不足者,正气不足也。有余者,邪气有余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不足之法治有余则可,以有余之法治不足则不可)。
慎斋云∶凡肿胀之症,先从脚下肿者,湿热在下,宜先温补脾肺五六剂,次以补中益气汤和之,后以五苓散利之。先从身上肿者,湿热在上,宜先利其湿热一二剂,口渴加紫苏,次用补脾胃药。大抵脉浮而无力,当汗,用五积散;脉沉而无力,当用四君子和中丸。
海藏水气问难云∶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以上肿者,当发汗。如肌肉之外,皮肤之里,自手至足,一身皆肿,当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嘉言曰∶水肿有当发汗散邪者,不效,兼实其卫,致水随汗浸yin皮腠,不复顺趋水道,其害最大),
疏凿饮子(治通身水肿,喘呼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通,服热药不得。泽泻 商陆根 赤豆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茯苓皮 槟榔各一钱)。
秘方石韦散,利小便甚捷石韦(醋炒二钱) 杨树簟(炒七钱) 郁金酒(二钱) 木香(三钱) 蜗牛(烧灰五分) 麝香(五厘)
一方用石韦、木香(二味为末),白汤下(一钱二分)。苍戟丸治水肿,行水燥脾大戟(二两) 苍术(二两)沉香(五钱) 陈米糊丸,酒下二钱。一法用陈大麦卡复煎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一方用大戟二两、打碎苍术四两,米泔水浸,切片同一处入罐内,加水煮三炷香,取出去大戟,将术晒干,又浸又晒。无药为度,则以苍术一味为丸,或研末,酒送下,忌盐、醋、甜物百日方可。
以上五方皆劫剂也,非湿热痞甚、痰涎阻气及壮热者,不可轻用。呜呼!世俗之医,因病急求一时之效,以破气去水为功,不知过一二日则病复至而不可救药矣!万不得已,亦当以参、术补气之药以补其后。至舟车神佑诸法,一概不选用,庸俗以至欲求近功以杀人也。
薷术丸治风水、气水、暴水,通身肿胀,服至溲利为效。用香茹一斤,水一斗,煮烂,取汁,漫火熬成膏,加白术末八两,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日五服,夜二服,沉香
琥珀丸(治一切水肿急难,小便不通。琥珀 杏仁 紫苏 赤苓 泽泻(各一钱) 葶苈 郁李仁 沉香(各钱半) 陈皮 防己(各七钱) 共为末,麝香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人参汤送下,量病患虚实加减。
乌鲤汤治水气四肢浮肿。
乌鲤鱼(一尾) 赤小豆 桑白皮 白术 陈皮(各一钱) 葱白(五根) 用水同煮,先吃葱,后饮药。
以上三方,虽专以利水为上,较上诸方相去天壤,故选录之。调营散治瘀血留滞,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曰血分蓬术 川芎 当归 前胡 白芷 槟榔 赤芍 桑皮 瞿麦 大腹皮 赤苓 葶苈(各一钱) 大黄(钱半)细辛 官桂 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枣(三枚)。按瘀血化水,血赤缕外现,不去其水,势必不瘀之血亦同感化矣。此方只作一服,原不欲多用。倘服后不减,未可再服。且再用活血补气之药调三五日,徐进此药。虚甚者,必参、附合用,得大力主持其间驱逐之,始能建功也。诊目窠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足胫肿曰水,颈肿喘急曰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按∶少阴肾水本沉,忽转沉之乌有而反外出者,则主死也。如风水、皮水等症,脉之浮大且洪者,岂亦主死耶)。阳水兼阳症,脉必沉数。阴水兼阴症,脉必沉迟。水病脉得洪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又云∶浮大轻者生,沉细虚小者死。又云∶实者生,虚者死)。唇黑则伤肝(又云∶人面黑者,肝绝也),缺盆平则伤心(又云∶两手无脉,心绝也),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又云∶足肿如瓜者,肾绝也),背平则伤肺(又云∶两眉 起,肺绝也)。
凡此五伤,必不可治。从四肢归入腹者,大便溏泄者,男从脚上起,女从面上起,皆不治。慎斋云∶以手按之,随手即起者,水也;顷时而起者,气也;成窠不起者,湿也。臌胀一名蛊胀,即单腹胀也。
(六元经纪论)云∶脾乃阴中之太阴,同湿土之化,脾湿则臌满食不化。天为阳为热,主运化也;地为阴为湿,主长养也∶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脏寒生满病。
(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伤脾胃,始受热中,未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聚而成胀满。经云∶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
(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又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者,何哉?此乃病机总辨。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转里,寒变为热,而作胃热腹满,仲景以大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者宜详辨之。
〔灵枢〕胀论,谓五脏六腑各有胀,其胀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胸胁者,脏腑之郭也,各有界畔,各有形象,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冤,卧不安,体重不能胜衣。
胃胀者,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背痛。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不坚。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
夫诸胀者,皆因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
故凡治是病,必会通圣经诸条之旨,然后能识脏腑之部,分形症邪气之所自来;纵腹胀满,卒难究竟者,亦必有胀甚之部,与病先起处,即可知属何脏腑之气受邪而不行者为先为后,及何中焦气交之分,于是转运不前,气分壅聚,通腹胀满也。如脾胃受邪,便先是胃脘心下痞气渐积,为通腹胀满也。腹属阴也,属脾胃者饮食少纳,属他脏腑者则饮食如常(由他脏腑而病及脾胃者,则饮食亦少也),此亦可验。
又须分其表里浅深,胀在皮肤筋络之间者,饮食如常;其在肠胃肓脏之间,则饮食减少;其气壅塞于五脏,则气促结而病乃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入腑者难治,入脏者不治。更要审其虚实寒热,其脏腑之气本盛,被邪填塞不行者为实;其气本不足,因邪可壅者为虚。实者祛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邪从外入内而盛于中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阴从下逆上而盛于中者,先抑之,而后调其中;阳从上降下而盛于中者,先举之,而后调其中;使阴阳各归其部。故〔内经〕治法谓平治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宣布五阳,巨气乃平,此之谓也(节录王宇泰〔证治淮绳〕)。
东垣云∶湿热病为胀,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于上,是风湿热三脉合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盛,乘于脾胃,则左迁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已绝于外。火盛能令两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盖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是风气也。
经云∶虚则乘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土不足,水火大胜也。
经云∶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此平康不病之常也,反此则为胀也。阴阳应象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相反作病之逆从也。
又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
调经篇云∶下脘不通,则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幽门也。幽门不通,上冲吸气,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于肝肾,为阴火动而相拒,致隔咽不通,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则 满腹胀自去。
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是也。按∶东垣、丹溪二公所论,皆是湿热为病,与寒生满病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故治法皆云泻之于内也。胀而大便燥结,脉沉之洪缓,浮之弦者,宜沉香交泰丸
沉香 橘红 白术(各三钱) 浓朴(五钱) 吴芋 枳实 青皮 木香 茯苓 泽泻(各二钱) 大黄(一两) 酒炒,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汤下,微利为度。
按∶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通,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或伤酒面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即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所致,令腹中胀满,此胀亦是热胀,分消丸主之。
中满分消丸治热臌胀、气胀,有寒者不可服
黄芩(一两二钱) 黄连(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 炙草 猪苓(各一钱) 茯苓 干姜 砂仁(各二钱)制半夏 枳实(各五钱) 浓朴(一两) 知母(四钱) 泽泻 陈皮(各二钱) 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热汤下。
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燥,四肢厥逆,足不收,食入反出,下虚中满,中寒,心下痞
黄耆 吴萸 浓朴 草果 黄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人参 青皮 当归 黄连 泽泻 生姜 麻黄 柴胡 干姜 川乌 荜澄茄。
按东垣此方,云治寒胀,而反用黄连、黄柏者,取其泻阴火而制其卫气也。其书症云大小便不通等证云云,故用药如是。苟脾胃气虚,寒湿为邪,大便溏泄,小便自利者,其用药必不如是。用者细审之。
中满腹胀者,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气喘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广术溃坚汤主之
广术 黄连 柴胡 生草 神曲 泽泻 陈皮 吴萸 青皮 升麻 黄芩 草蔻 浓朴 益智(各五分) 半夏 葛根(各七分)。
木香顺气汤治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不降, 满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
经云∶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辛,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化,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蔻、益智之甘辛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辛苦大温,通顺滞气;以当归、人参甘温,调和营卫,滋养中气。浊阴不降,宜以苦味,吴茱萸苦热泄之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草、泽泻咸平气薄,引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为佐;气味相合,使清浊升降,各安其位也。
丹溪云∶脾主坤静之性,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平人也。今也七情内伤,六yin外感,饮食失节,房劳无度,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权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升阴降,而成不交之痞;清浊相混,隧道壅塞而为湿;湿热相生,遂至胀满。
经云臌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以其胶固难治,又名曰蛊。若虫浸蚀而有蛊之义,专宜补其脾,又须养金以制木,使脾胃无贼邪之害;滋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权(此治湿热之法);却咸味,断妄想,无有不安者。医者不察病情,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而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愈觉甚,而病邪愈甚矣,真阳伤矣。
(按∶〔内经〕胃中虚冷,或以旦食不能暮食,由至阴居中,五阳不布然也。今丹溪乃云湿热相生,则固无害寒者欤?曰∶此则有其一端耳。至其大法,当详之全经,是皆大意。至养金制木,滋水制火之说,其害未免执偏。夫制火固可保金,独不虑其害土乎?惟属热者宜之。苟涉阳虚者,为害最大。不可不辨也。)
生生子曰∶胀满之疾,谷食不消,小便不利,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不察其致者,有由也。〔内经〕曰∶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寒水膀胱经也。
〔灵枢〕曰∶下焦溢而为水。〔灵兰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历考三书可也。小便之不利,由下焦之原气虚寒,以致湿气壅遏皮里脏外之间,不得发越,势必肿满。是肿满之疾,起于下元虚寒也。若非温下元,则小便何能独利?且夫人之胃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则热气熏蒸,甑物易熟。若徒有水而无火,则无气上升,物何由熟?即此可以例观矣。故治胀满,先宜温补下元,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矣。夫清气既升,浊气自降,浊气降则为小便也。小便利,则胀岂有不消者乎?经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惟此气流行,所为云为雨。今之医者,一遇此疾,曰〔内经〕有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土虚则湿停,湿停则渗透肌肤,遍身肿满,不可不通利也。辄用利小便及补中之剂,如五苓散、胃苓汤,加木通、车前子、大腹皮、滑石之类,在法未为乖谬。然服之愈多而小便愈少,肿胀愈急,何哉?不温补下元,而徒以通利之药施之。果若此,岂惟不效,而下元益虚,真气益弱,死期且至,安望其有瘳乎?余尝究心(灵)、(素),参汇(易)理,憬然有得于中,且试之病者,随试辄效,笔之于册,以公我同志。附∶壮元汤,治下焦虚寒,中满肿胀,小溲不利,上气喘急,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浮气也。
人参 白术(各二钱) 茯苓破故纸(各二钱) 桂心 大附子 干姜 砂仁(各五分) 陈皮(七分) 水煎,食远服。有痰加半夏一钱
喉中痰声咳嗽,加桑白皮一钱。脚跗面肿,加苡仁四钱。中气不转运,不知饥,加浓朴木香。气郁不舒,加沉香 乌药(临服磨入)。气虚息短,加人参至五钱 大附子至钱半。汗多者加桂枝 白芍(酒炒)各八分。若夏月喘乏无力,或汗多者,加麦冬(一钱) 五味子(十一粒)。夜梦不安者,加远志(一钱)。两胁气硬,面浮,加白芥子 紫苏各五分。如身重不能转功,加茅术一钱。湿盛加桑白皮 赤小豆。
嘉言曰∶胀病与水病非两病也。水气积而不行,必至于极胀。胀病不外水裹气结血凝,而以治水诸法施之,百无一愈者,失于师承无人耳。仲景谓水病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然此胀病岂无血分心下坚大如盘者乎?多血少气,岂无左胁坚大如盘者乎?多气少血,岂无右胁大如盘者乎?故大病之人,凡有 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不是水气散于皮肤四肢也。仲景所谓石水者指此也。
胸中空旷,气食尚可从旁辘转腹中大小肠膀胱逼处。虽未立法,然而比类推其法不啻详矣。仲景于气分心下坚大加盘,两出其方∶一方治阴气结于心下,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治阳气结于心下,用枳术汤。夫胸阳位,尚分阴气、阳气,而异其治。况腹中至阴之处,可不从阴独治之乎?阴气包裹阴血。阴气不散,阴血且不露,可驱其血乎?舍雄入九军,单刀取胜之附子,更待何药可散其阴气,破其坚垒乎?推之两胁皆然。但分气血阴结之凝甚而水亦从其类也。
(按∶嘉言之论臌胀,专主水裹气结血凝,凡有 瘕积块,即是胀病之机,可谓发明〔内经〕者矣。其曰阴气包裹阴血,此诚发前人所未发。然与朱李二公之论,若有相悖,何耶?二公所论,专言五脏贼克,本气自病,即湿热为邪,亦从本元中来,故曰空中无物,有似于鼓,即今之气虚中满是也。嘉言所论,乃属有形为病,其曰阴气包裹阴血,而阴气虽属无形,而阴血又属有形矣。故其为治,各自不同,即其病形亦必自异,其在智者临症细辨之。)
〔医贯〕气虚中满论曰∶中满者,证与臌胀水肿无异,何故属之气虚,请得明言之否?
曰∶气虚,肾中之火气虚也。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非实满也。大略皆脾肾两虚所致。
海藏曰∶夫水气者,乃胃土不能制肾水之逆,而上行转入于肺,故令人肿。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故多下之,强令水出。不依天度流转,故胃愈虚,食不知味,则发而不能制也。莫若行其所无事,则为上计。何今之人,不知此等高论,举手便以为水肿用〔内经〕去菀陈,开鬼门、沽净府之法治之,如舟车丸、禹功散之类。若真知其为水湿之气,客于中焦,侵于皮肤,皮肤中取水晶之光亮,手按之随按随起者,以前药一服而退。(今俗人所谓黄病,又有曰何白胀者,即此是也。)
若久病、大病后,或伤寒、疟痢后,女人产后,小儿痘后,与夫原气素弱者,概以前法施之,脾气愈泄,愈不可复救。故治肿者,先以脾土为主,须以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温补之,俾脾土旺则能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矣。或者疑为喘胀水满,而又加纯补之剂,恐益胀满,必补药中加行气利水之品方妙。此说似得病情,终非大方家体。盖肺气既虚,不可复行其气;肾水已衰,不可复利其水;纯补之剂,初时服下,似觉不快,过时药力得行,渐有条理矣。至于补肾以治肿,其说难明。盖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也,若一事疏凿,则失之矣。治肾水者,牵牛、大戟,粗工之小知,正禹之所恶也。间有用五苓五皮者,以为中正,亦转利转虚,肾气愈衰,而愈不能推送矣。故须用补肾。
经曰∶肾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腹胀,故曰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又曰∶肾主下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必待三焦之火化,始能出也。其三焦之经,在上者布膻中,散络心包;在下者出于委阳,上络膀胱;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发生,与手厥阴为表里,以应诸经之使者也。是故肾虚者,下焦之火虚也。
宣明五气篇云∶下焦溢而为水,以泻注之所气窒而不利,则溢而为水者也。经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溢则水留而为胀。惟张仲景制金匮肾气丸,补而不滞,通而不泄,诚治肿之神方,薛立斋屡试效验,详载医案。余依其医案试之甚验,故详着焉,世有患此,幸无弃置也。
肾气丸∶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泽泻(一两)车前子(一两) 山药(一两) 山萸肉(一两) 丹皮(二两) 熟地(四两)
又有一等纯是阴虚者,其症腹大脐肿腰痛,两足先肿,小水短涩,喘嗽有痰不得卧,甚至头面皆肿,或面赤口渴,但其人饮食知味,大便反燥。医见形肿气喘,水症标本之疾,杂用利水之剂而益甚。殊不知阴虚三焦火旺,与冲脉之属火者同道而上,由是水从火溢,上积于肺而嗽,甚则为喘呼,不得卧散,聚于阴络,而为跗肿,随五脏之虚者入而聚之,为五脏之胀,皆相火泛滥其水而生病也,以六味地黄加表冬、五味大剂服之(予曾用之未效,加牛膝、车前应验),亲试有验,故录。又有一等火郁者,口苦,胁痛,恶寒,目黄,面黄,呕酸等症,须用逍遥散舒其郁,继以六味丸滋其阴,而禁用分利(此症最难治,当参丹溪诸法,盖病形未见,人皆忽之,及形已见,则脏腑已败矣,故难治也)。周慎斋云∶臌胀者,因其中空无物,皮急如鼓,胀则排脏腑郭胸胁形皮肤也。经云∶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胀皮肤。然胀有气肿、水肿、食积、停痰,阳阴肿之不同。然七情气滞食积死血,悉能为肿。
治必详审,更分虚实。虚胀时满时减,按之虚软不痛;实胀常满不减,按之坚硬而痛。积滞腹中,有挟血虚,朝宽暮急;气虚,朝急暮宽;气血俱虚,朝暮见急而不痛。初起因食积痰气暴肿,或大满大实,气滞痞闷,饮食又减,脉浮洪大者,非疏利不可,后方宜调养。
十材云∶阴阳虚实,不可不辨。大抵阳症必热,热者多实;阴症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后胀于内者为虚。小便黄,大便秘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凝细为虚。色红气粗为实,色悴气短为虚。(实者腹中常胀,外坚内痛,按之下陷,法当疏利。虚者时胀时减,气虚流滞,按之则濡,法当温药和之。)
凡诸实症,六yin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是虚症,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每成于经月之后。然治实颇易,理虚恒难。虚人气胀者,脾虚不能运气也;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土,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水,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其余诸证,察其实者,宜清阳明,反掌收功。苟涉虚者,温补脾肾,渐次康复。其有不大热者,亦不大虚者,先以清利见功,继以补中调摄。又有标实而本虚者,极为危险。在病有臌胀与蛊胀之殊,臌胀中空无物,腹皮臌急,每属于气也;蛊胀者中空有物,形充大,非虫即血也。女科有气分、血分之殊,气分者,心胸坚大,而病发于上,先病水胀,而后经断;血分者,血结胞门,而发病于下,先因经断,而后水胀。在治法有理肺、理脾之殊,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凡胀病至极必喘,喘至极必胀,以二症每相因而成也。)以上诸法,此其大略也。(此水肿臌胀并论。)
肿胀有五。一曰胀满,谓中脘上胀闷渐渐而起,乃阳明经清浊壅滞,宜分气饮分气饮治中脘以上胀满妨闷。茯苓(一钱) 栀子(一钱) 紫苏(八分) 白术(五钱) 枳壳(一钱炒) 蔻仁(研一钱)木通(七分) 大腹皮(八分) 青皮(六分) 木香(四分) 食远服,加姜水煎。二曰臌胀,独肚腹团团而胀大也,此乃火克金也,脉来实大,而肠燥急,宜黄连浓朴东加减黄连浓朴汤治单腹胀而便坚,脉实大洪数者,乃心脾二经积热,克制金水,而肺胃清气不升,而失下润之化也。
黄连(酒炒一钱) 楂肉 连翘 陈皮 山栀(各一钱) 柴胡(五分) 浓朴(一钱) 六一散(二钱半) 姜水煎,二更时热服,〔医贯〕此病用六味地黄加五味大剂服之。此症绝是阴虚,或兼腰痛,小溲短涩,喘咳有痰,不得卧,甚则头面皆肿,或面赤口渴,但其人知味,大便反燥,皆相火泛滥其水而生病也,治当养阴,不可燥剂。三曰云云,见会理。风寒暑湿胀,藿香正气散。七情胀,五膈宽中散。饮食所伤,脾胃虚弱,以致水谷聚而不化,此寒湿郁遏而胀,香砂调中汤
藿香(五钱) 砂仁(五钱) 苍术(一钱) 浓朴 陈皮 半夏 青皮 茯苓 枳实(各一钱) 甘草(三分) 生姜。
大怒而胀,分心气饮
苏梗 青皮 芍药 大腹皮 陈皮(各一钱) 官桂(六分)赤茯苓 桑白皮 灯心 生姜。忧思过度而胀,紫苏子汤 苏子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浓朴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术 枳实 人参(五分) 甘草(三分) 姜(五片) 食远服。
湿热内盛,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大橘皮汤
橘皮 浓朴(各钱半)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二钱二分) 苍术 藿香 槟榔 赤苓 陈皮 制半夏 山楂 茯苓 木香 滑石 姜(三片)。
失饥伤饱,痞闷吞酸,早食不能暮食,名谷胀,大忌香散(三棱 蓬术 青皮 半夏曲 陈皮 藿香 桔梗 枳壳 香附 益智仁各钱半 甘草 姜 枣)。
鸡矢醴治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其脉沉实散,病名谷胀(用羯鸡矢白半升炒 以好酒一斗,煎至一半,每服一盏,五更温服)。
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名水胀,大半夏汤(半夏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 生姜)。
有因积聚相攻,或疼,或胀者,国家医学考试网初用七气消聚饮
香附(醋炒钱半) 青皮(醋炒) 蓬术(醋炒) 三棱(醋炒) 枳壳(麸炒) 木香 砂仁(各一钱) 浓朴 陈皮(各一钱二分) 甘草(四分) 姜。
日久脾胃虚弱而胀者,参术健脾汤(人参茯苓 陈皮 半夏 姜 砂仁 浓朴 白术 炙草),少佐酒导药。
胀是脾虚不能运化,或肝木为湿热蕴滞者,小温中丸
陈皮 半夏 茯苓 神曲(各一两) 香附 针砂(醋炒各一两五钱) 苦参 川连(各五钱) 甘草(三钱) 用醋水各半,打糊为丸,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 陈皮(一钱) 姜(一片) 煎汤下,虚者人参汤下。
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有伤脾胃,遂成胀满,有妨饮食,甚则腹中痛,强中汤
人参 青皮 丁香(各二钱) 白术(五钱) 附子 草果 炮姜(各一钱)浓朴 炙草 呕加半夏 加生姜 红枣,煎服。
烦躁漱水,迷妄惊狂,痛闷喘恶,虚汗厥逆,小便多(一云赤),大便血(一云黑),名血胀,人参苓归汤
人参 辣桂 灵脂(炒各二钱半)乌药 蓬术 木香 砂仁 炙草(各五钱) 川芎 当归 半夏(各七钱半) 姜 枣。
妇人经脉不利,血化为水,流走四肢,悉能肿满,名血分,或皮上见青紫筋,小溲反利,脉芤涩,用人参丸
人参 当归 大黄(蒸) 桂心 瞿麦 赤芍 白茯苓(各五钱) 葶苈(一钱)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米饮汤送下。
以上治标邪,为胀初起,壮实者宜之。
劳倦所伤,脾胃不能运化而胀者,补中益气汤(气不运者,加浓朴以运气。腹中奔闷者,此非胀满,乃散而不收,用白芍药以收之。收散之剂,生死所系,最宜细审之)。
病久脾虚中满,或服通利药过多,或疟痢后因虚致胀者,大宜补胃,用参苓白术散为君,苍术、干姜、肉桂、砂仁、吴萸以运化,佐以神曲、萝卜子(萝卜子非气虚者所宜)以消臌;传化少,加青皮以制肝;气郁,加沉香;气下陷,加升麻、柴胡;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虚者,加熟附或香参散,一切疏气散坚渗泄之药,如浓朴、腹皮、车、泻、曲、柏、楂,在所禁也,此治虚胀之大法。和中丸治臌神效,属虚寒所宜,湿热甚者不可服。(周慎斋方∶干姜四两切片分四分∶一分用人参一两煎汤,拌炒汁尽,一分用青皮煎汁拌炒,一分用紫苏煎汤拌炒,一分用陈皮煎汤拌炒,各炒焦,要炒黑。肉桂二两一分,用益智仁三钱煎汤拌炒,一分用小茴香二钱同煎,一分用破故纸同煎。吴萸一两一分,用苡仁一两煎汤炒,一分用盐三钱同浸炒。共为末,苏叶煎汤,打神曲糊丸,随症轻重,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下。此方能上通下达,安胃和中。倘胸膈饱闷,服之恐血上行,加苏梗,血自下达。虚加人参。恶心加半夏。随症加减,无不神验。
但为末,名和中散。补中汤入和中散,再加苏梗、杏仁,诚上通下达之妙剂也。)禹余粮丸为治臌胀之要药,昔人用之屡效。但药味峻猛,必以补气血之药助之,庶可奏功。若脉见凝数,症挟虚热者,不可概用。导气丸取诸峻药同炒,用其气而不用其质,消坚破结,亦能斩关而入,元气未甚虚者方可用之,病久惫甚者不可妄用也。虾蟆猪肚丸治单腹胀,用虾蟆一只去肠肚,以胡椒一钱入口内,猪肚包缝,煮烂,汤半碗,去虾蟆,收猪肚捣烂为丸,每用汤一杯送下丸药。一法用人参固元气,不见水葫芦,同煎服,气即消。佐金平肝健脾丸治黄胆胀气胀水肿。黄连 吴萸(制,各一两) 皂矾(八两) 三品研匀,以草纸包紧,米醋浸透,入炭火中,上以炭火多加 过一夜,次日拔火炭,好好取起,已化朱色,如未变色,再如前法,然后研末听用。加木香(五钱) 山栀(炒,一两) 苍术(二两)扁豆(五钱) 草果(三钱) 槟榔(五钱) 人参(五钱) 莪术(一两) 浓朴(一两) 川芎(七钱) 山楂(一两) 甘草(二钱) 陈皮(一两) 香附(一两) 用红枣饭上蒸熟,去皮核,加元米少许,和前药丸如桐子大,晒干,每服三四十丸,食远米汤下。此丸不特水气疸三种可治,凡黄胖脾胃不健皆可治。如左胁有块或是瘀血,加干漆 桃仁(研,各一两) 丸服。蒜肚丸治单腹胀,用猪肚一个,大蒜头十个,砂仁一两,入肚中以线缝好,煮至肚烂为度,服之泄气即愈,亦治肠覃。
蛊胀单方∶田螺水漂,加香油一盏于水内,其涎自出,取其涎,晒干为末,每服不过三分,酒调服下,其水自小便而下,其气自大便而出,身肿再补脾胃。小调经散治妇人血分症,先经断,而后四肢肿满,小便不利者,血瘀水道,以通经为主白芷(五钱) 官桂 没药 甘草(各三钱) 赤芍 细辛 当归 元胡(各二钱) 琥珀(一钱) 另研麝香(一分) 共研为细末,每服二钱,陈酒下,其效如神。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露丸、木香通气散主之。( 露丸∶三棱 莪术二味各一两) 煎。用酒浸入巴豆三十粒,同炒深黄色,去巴豆不用,干漆(炒烟尽),川乌(炮各一钱) 硼砂(四两另研) 轻粉(一钱另研)茴香(盐水炒) 青皮 雄黄(另研) 穿山甲(炒各一钱) 麝香(另研五分) 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www.med126.com/yaoshi/十丸至三十丸止,姜汤过,酒亦可,空心服。木香通气散∶木香戎(盐炒) 三棱(炮各五钱) 浓朴(姜制一两) 枳实(麸炒) 炙草(各三分) 干漆(炮) 莪术(各二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姜汤送下。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加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此即〔难经〕所谓八瘕之类),服见 丸炮附子(四钱)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钱) 泽泻 肉桂 元明粉 木香(各二钱) 槟榔(二钱半) 血竭(钱半另研) 水蛭(炒烟尽一钱) 三棱(五钱) 大黄(二钱) 二味用酒同浸一宿,焙桃仁三十粒,共浸药酒中数日,然后打糊丸,每服三十丸,淡醋汤下,食前服,和血通经汤亦可服当归 三棱(各五钱) 广术 炮木香 肉桂(各三钱) 红花 贯仲 苏木(各二钱) 血竭(另研一钱)
共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热酒调下,食前服。诊脉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佳。唇偏举者脾偏顷。脾偏顷者则胀满。关上脉虚则内胀。胀脉浮大洪实者易治,沉细凝弱者难治。腹胀身热脉大,是逆也,如是者不过十日而死矣(胀或兼身热,或如疟状,皆不可治,累验,此指正虚本病而言)。腹胀大,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腹胀大,便血,其脉大,时绝,是逆也。
治肿胀方∶王达官传来。防风 沉香 郁金 白蔻仁 麦芽 白芥子 制半夏 淮牛膝 乌药 猪赤苓 萆薢前胡 橘皮 杏仁 莱菔子 木通 泽泻 浓朴 枳实 香附 苏子 神曲 桑白皮 楂炭 姜皮 大腹皮 以上分两,随病制宜,另用紫苏(一两) 赤苓皮(一两) 荆芥(一两)通草(一两) 冬瓜皮(一两) 煎汤,并有服五六剂愈者,有服十余剂愈者,有服二十余剂而愈者。
复元丹∶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附子(炒,一两) 白术(炒焦) 肉桂 吴萸 川椒 茴香 木香 浓朴 泽泻 肉果(煨,各五钱) 茯苓(一两五钱) 共为末,陈米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紫苏汤或砂糖汤下。
除湿汤∶半夏曲 浓朴 苍术(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 茯苓(各一两) 炙草(七钱) 白术(一两)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三枚。
人参平肺散∶桑白皮(二钱,炒) 知母 炙草 茯苓 人参 地骨皮 天冬(各一钱) 青皮(六分)陈皮 五味(二十粒) 生姜
滋肾丸∶即益阴肾气丸。熟地(三两,酒煎) 生地(四两,酒制) 丹皮 当归尾 五味子山药 山萸 柴胡(各五钱) 茯苓 泽泻(各二钱五分) 共为末,蜜丸,辰砂为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加味肾气丸∶熟地 山萸 茯苓 丹皮 山药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二两) 车前子牛膝 白术(炒) 茴香(炒,各二两)
五积散∶白芷 炙草 茯苓 半夏 当归 川芎 肉桂 白芍 枳壳 麻黄 陈皮 桔梗浓朴 干姜 苍术 姜(三片) 葱白(三根)
臌胀一名蛊胀。臌者,鼓也,中空无物,有似于鼓,故以名之。若蛊乃三虫食血之象,以其胶固难通,亦有虫血锢结而为蛊者,大法要分虚实寒热新久气血之不同。
导滞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噎塞不开,气不得下,大便难。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症。治在幽门,以辛润之。归身 升麻梢 桃仁泥 炙草(各一钱) 红花(少许) 生熟地(各五分)煎,调槟榔末五分服。
润肠丸∶治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血闭,皆令闭塞,须润燥、和血、疏风,则自然通矣。羌活 当归梢 大黄(煨,各五钱) 麻仁(另研) 桃仁(另研)
共为末,蜜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圣济方∶治三焦咳嗽,腹满不欲食,气不顺。仙灵脾 覆盆子(一两) 五味子(一两,炒)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茶汤下。
香参散∶治脾虚胀满。人参(一两) 沉香(二钱半) 茯苓 桔红(各五钱) 附子(一钱一分) 新瓦上焙,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鼓胀方∶大虾蟆(一只) 新瓦两片相合,铁线缠定,内外盐泥固济,慢火 ,存性,为末,温酒调服三五钱。
鼓胀神方∶儿龙草根 野川芎(野芹菜根叶) 白马兰 车前草 四味连根叶,等分,打汁,大酒冲,晚服,服至八日有效。
治肿胀丸方∶真苍术(一两) 浓朴(八钱) 陈皮(八钱) 山楂(二两) 皂矾(二两, 白色) 香附(八钱) 枣肉丸,白汤下,忌盐永,百日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