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黄帝问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五癃津液篇 下过度谓房劳过度也。)
〔《本》〕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蛊即胀也。)
〔《灵》〕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水胀论 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水肿(先自足肿,后腹大,为水。)
〔《素》〕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王注云∶不从毫毛生,言生于内也。津液者,水也。
充,满也。郭,皮也。盖阳竭于外,津液得以充满于郭而浮肿也。)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汤液醪醴论 开鬼门,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也。王注云∶平治权衡,谓察其脉浮沉也。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在里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下文云∶开鬼门,洁净府也。去宛陈,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 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微动四极,谓微动四肢,令阳气渐以宣行,故曰温衣也。)
〔仲〕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 主之。
防己(一两) 黄耆(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炙,半两)上锉。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一法,洁古用此汤调五苓散,治因湿为肿者。(又方,防己汤治风湿,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无表症,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常肿,及身重难以屈伸。)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 主之。
防己 黄耆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淋。以上利小便法。)风水急风,一身悉疮,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 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于前越婢汤加白术四两。甘草麻黄汤 亦主之。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个,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以上发汗出愈。)
〔丹〕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积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能健运,自然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若五苓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当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苍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制肝木。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升麻、柴胡提之。随症加减,必须补中,用大剂白术补脾。如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有热者,当清肺金,门冬、黄芩之属。赤岸冯令八官,素饮食不知饱,但食肉必泄。忽遍身发肿,头面加多,致目亦不可开,膈间满如筑,两足麻至膝而止,浑身不可见风,阴器挺长,其脉左沉而重取不应,右三部虽短小,却有和滑气象。遂令单煮白术汤饮,早晨空心探而去之。食后,白术二钱、麻黄五分、川芎半钱、防风三分作汤,下保和丸五十丸。如此者二日,因吐中得汗,通体上截为多,遂得肿宽而眼开,气顺而食进。却于前方中去麻黄、防风,加白术三钱,木通、通草各半钱,下保和丸五十丸。如此者,五日而安。(此即开鬼门之法也。)卢节妇,年二十余,半月之前,夜间发热,面先肿,次及身、足肿,肚亦肿,口渴思冷水,食略减。
大腹皮(半钱) 白术(一钱半) 苍术(一钱半) 栀子(四枚) 川芎(一钱) 麻黄(六分) 木通(一钱)干葛(二钱) 甘草梢(些)朱秀才,因久坐受湿,能饮酒,下血,以苦涩药兜之,遂成肿疾,而肚足皆肿,口渴中满,无力少汗,脉涩而短,乃血为湿气所伤,法当行湿顺气,清热进食化积。
滑石(六钱) 白术(二钱) 木通(三钱) 浓朴 干葛(各二钱) 苍术(一钱)分四帖,加苏叶七片,每一帖煎至三之一,热下保和丸与点丸、温中丸各五十丸。
王三九孺人,浮肿膈满,腹滑泄,口苦而渴,小便赤少,脉虚而豁大稍迟,此有污积病,为人性急。
滑石(一两) 陈皮(四钱) 苏梗 白术 川芎 木通 浓朴(各二钱) 茯苓皮(一钱半) 甘草梢(半钱)分六帖,用顺流水煎下保和丸二十五丸、抑青丸十丸。
吴孺人,胃中有积,发为肿,成疮疥,身倦食少,恶寒发热,脉虚而沉。
白术(一两六钱) 滑石(二两) 生地 木通 川芎(各半两) 黄芩 茯苓皮 连翘(各四钱) 紫苏(三钱)甘草(炙,二钱半)下保和丸三十丸。
一女子,年三十余岁,肿病有热,服药得安,但两足下节不退,肚内自觉尚有热,脉却平矣,饮食如昨。
白术(一钱) 郁李仁(一两半) 苏梗 木通 条芩 槟榔 枳实(炒,半两) 青皮(一两) 甘草梢(一钱)分十帖,细研郁李仁,以顺流水三盏荡起,煎一盏,食前热服。
张郎,二十岁,秋得肿疾,午前上甚,午后下甚,口渴乏力,脉涩弱,食亦少,禀气素怯,汗不能自出,郁而为水。与灸三里、肺俞、大椎、合谷、分水,又与此方。
白术(一钱半) 陈皮(五分) 黄芩 紫苏 海金沙 木通 大腹皮 茯苓皮 干葛(炒) 浓朴 甘草(各二钱)作一帖,水煎服。
光明人脚肿,肚略急,身微热,脉略数,口干。
白术(一钱) 茯苓(五分) 干葛(炒,五分) 苏梗(五钱) 大腹皮(三钱) 甘草(炙,一钱) 川芎(二钱) 陈皮(五分)许宅妇人,二十以上,脚踝肿,近日有疮毒。
白术(七钱) 苍术 陈皮 犀角末 川芎(各五钱) 连翘 木通 苏叶(各三钱) 甘草(梢,一钱)分七帖煎,后入姜汁令辣热,食前服。
冯官人,因内有湿积,兼时令湿热,右腿少阳分发烂疮如掌大,痒甚,两手脉洪缓略数,两目、手足俱虚肿,膈中午前痞闷,午后肿到两足则膈宽。
犀角(生,五分) 枳壳(炒,五分) 陈皮 连翘 白术(各一钱) 木通(五分) 苍术(五分) 甘草(梢,二分) 茯苓(五分) 加姜汁煎服。
冯客,疟而发肿,微渴,脉左手虚,右手大,食少。
白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木通 浓朴(炒) 大腹皮(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牛膝(五分) 苏梗(三分) 姜(三片)冯儒人,疟而浮肿,大便自利。
人参 半夏 陈皮(各一钱) 川芎 苍术(炒) 白芷(各五分) 木通(二钱) 白术(一钱半,炒) 甘草(炙,三分)王官人,年四十,疟两日一发,始善啖,至春作肿,大小便秘,食少,面浮肿,口渴。
浓朴(一钱) 白术(一钱半) 木通(七分半) 陈皮(一钱) 川芎 大腹皮(各五分) 牛膝 滑石(各一钱,炒) 甘草(炙,三分)上丹溪治水肿之法十五条。其法大率皆以甘草佐白术、参、陈等剂,补中气为君;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沙行水为臣;浓朴、大腹皮、苏梗,通滞气为佐使。如气不升浮,恶寒,脉沉者,探吐以提之;头面先肿,加麻黄微汗之;挟积气者,佐以保和、温中、抑青等丸磨之;挟热者,佐以黄芩之类清之;挟疮痈者,佐以连翘、犀角散之,而随症加减也。
〔罗〕治肿,以胃气为本。至元戊寅五月间,积雨淋yin。鲁斋许仲平先生,时年五十有八,面目、肢体浮肿,大便溏多,腹胀肠鸣时痛,饮食减少,命予治之。脉得弦细而缓。鲁斋曰∶年壮时,多服牵牛、大黄药,面目、四肢时有浮肿,今因阴雨,故大发。予曰∶营运之气,出自中焦者胃也。胃气弱不能布散水谷之气,营养脏腑、经络、皮毛,故气行而涩为浮肿,大便溏多而腹胀肠鸣,皆湿气胜也。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五脏有胃气,则和平而身安,若胃气虚弱,不能运动滋养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本脏之气盛者,其脉独见,轻则病,过甚则必死。故经曰∶真脏之脉弦,无胃气则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于甚,尚可调补。人知服牵牛、大黄,为一时之快,不知其为终身之害也。遂以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数服而腹胀、溏泄、肠鸣时痛皆愈。饮食进,止有四肢浮肿,以导滞通经汤主之,良愈。
导滞通经汤 治痹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陈皮 桑白皮 白术 木香(各五钱) 茯苓(一两,去皮) 霖雨时,加泽泻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白茯苓汤 能变水。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五钱)
上 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生姜自然汁入药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五七日后,觉腹下再肿,治以 白术散 。
白术 泽泻(各半两)
上为末。煎服三钱,或丸亦可。煎茯苓汤下三十丸,以黄耆、芍药、建中汤之类调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面等物。
〔《本》〕大枣汤 治四肢肿满。
用白术三两,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大枣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渣温服,日三四服,不拘时候。
〔梅〕治水肿不能服药。商陆一升,羊肉六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肉、葱、豆作,如常法食之。商陆白者好。
〔《食》〕医治十种水气病,不瘥欲死者,鲤鱼一头,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治十种水气病,不瘥垂死者。青头鸭一只,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令熟作粥,空腹食之。
〔梅〕治水气胀满,小便涩。白鸭一只,去毛肠,洗净, 饭半升,与椒、姜同穣鸭腹中缝定,如法蒸熟食之。
〔子和〕郾之营兵狄家小儿,病风水。诸医用银粉粉霜之药,小便反涩,饮食不进,头肿肚胀,四肢皆满,状若水晶。求治戴人,戴人曰∶此证不与壮年同,壮年病水者,或因留饮及房室,此小儿才七岁,乃风水证也,宜出汗。乃置燠室,以屏帐遍遮之,不令见火,若内火见外火,必昏 也。使大服胃风汤而浴之,浴讫以布单重覆之,凡三五重。其汗如水,肿乃减五分。隔一二日,又依前法治之,汗出肿减七分。又三汗而全减,尚未能食,以槟榔丸调之,儿已嬉笑如常日矣。
〔《本》〕治水气,羌活散 。
羌活 萝卜子(各等分)上同炒香熟,去萝卜子不用,末之。温酒调下二钱,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取效。
〔罗〕五皮散 治他病愈后,或疟痢后,身体、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脉虚而大。此由脾肺虚弱,不能营运诸气,气虚不理,散漫于皮肤、肌腠之间,故令肿满也,此药并宜服之。
大腹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桑白皮(炒。各等分)上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日进三服。
香苏散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 防己 木通 紫苏叶(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
〔《外》〕治水病洪肿,气胀不消食。用香薷五十斤,细锉,纳釜中,水浸上数寸,煮使气尽,去渣澄清,熬稠丸,如桐子大。日三服,每服五丸,稍加之,以小便利为度。
〔梅〕治水肿作,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兵》〕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无比。(丹溪云∶冬瓜性急,久病与阳虚者忌之。)
〔丹〕十种水气。冬瓜去穣,纳赤豆在内,蒸熟为丸服。治痢日久,津液枯,四肢肿,口干。用冬瓜,黄土浓包五寸,煨熟,去土取汁饮之。(《录验》)
〔罗〕白丸子 治遍身肿及单腹胀满,喘闷不快,小便赤涩,神效。
轻粉(五分) 粉霜(炒,四钱) KT 砂(研,炒,三钱) 滑石(研,炒,四钱) 寒水石(火烧,研,炒,三钱) 白丁香(研,罗末,炒,三钱)上件药,将轻粉、滑石二味,一处研匀,用薄纸裹了,却更和白面作饼,再裹前药,又用桑柴火烧,以熟为度,取出与前四味一处和匀,水浸蒸饼搦干为丸,如绿豆大。每日姜汤下三服,食前下。第一日每服二丸,第二日每服三丸,第三日每服四丸,第四日每服五丸。如觉小便多,肿渐减,便勿服。如小便不多,更服一日、二日,加作六丸做一服,一日亦三服,肿消为效。如服药至第三日,觉牙缝内痒痛,口气出时,便用漱口药,用贯众、黄连各半两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龙脑少许搅匀温服之;每一日煎一钱,漱口。如肿消,忌盐、鱼、肉、冷硬果食,只服粥百日永瘥。如脏腑秘涩,气实,先服治肿海藻散,此药亲用救人甚多,神效。
海藻散(方见本门积气条。)
〔仲〕牡蛎泽泻散 治腰以下肿。(方见伤寒。)
〔河〕葶苈丸 治一切水湿气,通身肿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 苦葶苈(四两,于锅内纸上炒黄色为度)上二味,同为细末,用枣肉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白皮汤下,日进三服,空心食前,验。
〔罗〕圣灵丹 治脾、肺有湿,喘肿盛,小便赤涩。
苦葶苈(四两,炒) 木香 槟榔 茯苓(面裹,煨) 防风 木通 人参(以上各二钱半,恐是二两半。)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桐子大。煎桑白皮汤下。
〔垣〕赤茯苓丸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食前服。
续随子丸 治遍身虚肿,喘闷不快。
人参 汉防己 赤茯苓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苦葶苈(四两,炒) 续随子(一两) 海金沙(五钱)
上为细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食则下。
〔海〕洁古方治水肿。
用蝼蛄去头尾,与葡萄心同捣,露七日曝干为末,淡酒调下。暑月湿用尤佳。(《圣惠方》∶治水肿喘促不得卧,蝼蛄五枚,为末,食前汤调半钱至一钱,小便通,效。)
〔仲〕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或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细者,有水,可下之。
〔世〕治水肿。
〔《外》〕疗水病肿。用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升,赤小豆一大升,和鱼肉煮取二升,以上,生布绞取汁,去渣,顿服尽。如不尽,分为三服,当下利,利尽即瘥。
〔《本》〕治身体肿满,水气急,卧不得。郁李仁一大合,捣为末,合和面搜作饼子与吃,入口即大便利,气,便瘥。
〔丹〕有人患脚肤肿,渐上膝,足不可践地,大水,头面、遍身肿胀满。用苦瓠瓤实捻如豆大,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须慎口味。一方治肿。取苦瓠壳,以盐搽壳上,烧存性为末,煎童便一盏调服,瘥。(苦瓠,须择无靥翳细理洁净者,不尔,有毒。)
〔世〕三种散 治浮肿。用陈萝卜种去瓤,陈蒲壳去瓤,乌豆一合,同煎服,即时退。
〔罗〕无碍丸 治脾湿积流,四肢肿满。
大腹皮(二两) 木香(半两) 蓬术 京三棱 槟榔 郁李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炒麦 曲糊为丸,如桐子大,生姜汤下。
〔《本》〕治肿满,小便不利,茯苓散 。
郁李仁(四钱) 槟榔(二钱) 赤茯苓 白术 甘遂(切片,炒,各一钱) 陈皮(一钱半)上细末。每服一钱,姜枣汤调下。
治十种水病并根源、证状方法∶一青水,先从左右肋肿起,根在肝。大戟二赤水,先从舌根起,根在心。葶苈子三黄水,从腰腹起,根在脾。甘遂(微炒)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桑白皮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连翘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外肾。芫花(醋炒)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骨。泽泻八石水,从肾肿起,根在膀胱。 本九高水,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巴豆(去皮、油)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腹。赤小豆上十般肿病,各有根源,种种不同。看十种病根,除一味倍多,余九味等分,逐味依法修治,焙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用赤茯苓汤吞下三丸。不拘时候,每日三服。忌盐一百二十日,缘盐能化水也。又忌鱼虾、面食,一切毒物,及生冷房室,甚效。用此方获瘥后,更用后来补药。
补药方 肉桂(去粗皮) 赤茯苓(去皮) 干姜 莪术(醋煮) 川芎 肉豆蔻 桔梗(各等分,依法制服。
一方,无赤茯苓、莪术,有青皮、白术)槟榔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百沸汤点服,空心食前服。午晚各一服。
前项二方,治水肿病甚效。子试用之,百发百中,获济者无数。世间所有水病方药,无出此二方之上者,幸勿忽。
〔河〕三花神佑丸 治中满腹胀,一切水湿肿满。
甘遂 大戟 芫花(醋淬,湿炒,各五钱)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牵牛(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每日三服,以快利为度。得利,止后服,神效。
〔垣〕海金沙散 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及腹胀如鼓。
牵牛(一两半,一半炒,一半生) 甘遂(五钱) 白术(一两) 海金沙(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倒流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宣利,止后服。
〔罗〕海藻散 治男子、妇人通身虚肿,喘满不快。
海藻 大戟 大黄 续随子(去壳,各一两。上四味,用好酒浸一宿,取出晒干候用) 滑石(半两)白牵牛(头末,生,一两) 甘遂(麸炒,一两)白豆蔻(一个)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半两)上前药都一处,杵为细末。大人每服二钱,如气实者三钱,平明冷茶清调下。至夜时,取下水三二行,肿减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忌鱼肉百余日。小儿肿,服一钱,五岁以下者半钱。女人有胎者不可服。
〔《保》〕钱氏论虚实腹胀 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得之,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者,宜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别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主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宜先与塌气丸,后与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散和其气。因气而肿者,煎陈皮汤。因湿而肿者,煎防己黄耆汤调五苓散。因热而肿者,八正散。又一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栀子豉汤中加黄耆。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宜益阴则阳气自化,加黄连、黄柏是也。
〔垣〕中满分消丸(方见胀门。)
〔丹〕热水肿。
栀子(五钱) 木香(一钱) 白术(二钱半) 急流水煎服。
又方 山栀子去皮取仁,炒,槌碎,米饮汤送下。如胃脘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本》〕治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块,知母汤 。
知母 麻黄 黄耆 甘草 羌活 白术 枳壳(各一两)上粗未。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牛蒡子百粒,研碎,煎至七分,温,日三四服。觉冷,不用牛蒡子。有一达官母,年七十,中风,手拘挛,平日止是附子之类扶养。一日,面浮肿,手背亦肿。寻常有一国医供药,诊之是水病,欲下大戟、牵牛以导之,其家大惊忧惶,召予议之。予曰∶《素问》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此服附子太过,正虚风生热之证,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诚如予言,用升麻牛蒡玄参汤,继以知母汤,三日便愈。
〔无〕复元丹 治三焦不泻,气脉塞闭,枢机不通,喘息奔急,水气盈溢,渗透经络,皮肤溢满,足胫尤甚,两目下肿,腿腹间冷,口苦,心腹坚胀,不得正偃,偃则咳嗽,小便不通,梦中虚惊,不能安卧。
独活(炮,二两) 木香(炒) 川椒(炒,出汗) 羌活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 吴茱萸(炒)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上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紫苏汤送下,不拘时。此药世传屡验。服者宜先屏去诸药,一日三服。先服漩利如倾,次即肿消喘止。宜绝欲屏盐半年,乃不再作。
〔《本》〕治脾虚浮肿,实脾散 。
大附子(一枚) 草果(二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大腹皮(去皮,六两) 木瓜(一个,去穣,切片)上,用水于沙器内煮干一半,掰开看干姜不白心为度,亦不得令水干至焦,取出焙干为末,每日午时,空心沸汤点服。
〔《素》〕三阴结谓之水。(阴阳别论 王注云∶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下焦溢为水。(全文见诊。王注云∶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为溢水。)阳明所谓上喘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运气 水肿有四∶一曰湿。经云∶太阴所至为 肿。又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又云∶太阴之胜,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上。又云∶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 肿,呼吸气喘,治以诸热是也。
二曰火热。经云∶诸病 肿,皆属于火。又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 肿。又云∶少阳司天,火yin所胜,民病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 肿,腹满仰息。又云∶少阳之复,渴引水浆,化而为水,传为 肿。又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 肿,治以诸寒是也。
三曰寒。经云∶寒胜则浮是也。
四曰燥。经云∶阳明所至,为浮虚是也。
〔《素》〕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肺肾之标本,其上下分为相输应之病而俱受者,缘此二脏乃水气之所留故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水热穴论)尻上五行行五∶脊中一 悬枢一 命门一 腰俞一 长强一 大肠俞二 小肠俞二 膀胱俞二 中KT 内俞二白环俞二 胃仓二 肓门二 志室二 胞肓二 秩边二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中柱二 四满二 气穴二 大赫二 横骨二 外陵二 大巨二 水道二 归来二 气街二踝上各一行行六∶太冲二 复溜二 阴谷二 照海二 交信二 筑宾二
〔《灵》〕风 肤胀为五十七,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四时气篇)刺灸 水肿有五法∶其一取肾、膀胱。经前篇云∶五十七穴者,是取其二经之穴也。又经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取其二经之血也。
其二取血络。经前云∶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是也。
其三取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所生病者,大腹水肿,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四取委阳。经云∶三焦病者,不得小便,溢则水,取委阳是也。
其五筒针取水。先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引针而纳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来,来缓则烦,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筒针,针中有空窍如筒,出水也。)
〔《撮》〕浮肿∶分水、中脘(各灸之。)内庭 行间 临泣(各泻,立安。)
〔东〕水气,皮痛不可近衣,小腹敦敦然,小便黄,身润∶章门 屋翳(灸。)阴交 章门(刺之。)
〔华〕外腰水肿,先从腰肿起∶肝募 水分内中水肿,面痿黄∶胃脘 通谷 气海 水分胞中水肿,根在心,水赤∶心俞 巨阙 气海腹中水肿,从脾起,水黄∶脾俞 胃脘 水分肺喘水肿,从胸起,水白∶肺俞 肝募足心水肿,从足起∶白环俞 水分 中四肢水肿,变身浮∶胆募两胁水肿,四肢枯瘦,从胁肿起∶章门 期门小肠水肿,从脐肿起∶气海。
〔《保》〕五脉论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弦脉。)赤水,灸心荥。(洪脉。)黄水,灸脾俞。(缓脉。)白水,灸肺经。(涩脉。)黑水,灸肾合。(沉脉。)
〔《甲》〕身肿,关门主之。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风水,面 肿,颜黑,解溪主之。风水,面 肿,冲阳主之。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面 肿,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
〔《素》〕目窠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平人气象论)足胫肿曰水。
〔仲〕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跗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跗阳脉浮而数,浮脉则热,数脉则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则为水矣。
〔《素》〕颈脉动喘疾咳,曰水。(平人气象论)
〔仲〕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针经.论疾诊尺篇》云∶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又仲景云∶太阴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为风水。治法见前阳虚条。)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云∶渴而不恶寒者,此是皮水。盖法当风水,恶寒不渴;皮水,不恶寒而渴。假令皮水不渴,亦当发汗也。治法见阳虚条。)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大奇论篇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又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治法见黄胆条。)
〔仲〕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黄瘦。(一云∶大便反坚。)
〔无〕大抵浮肿带数,即是虚寒潜止于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面 然浮肿疼痛,其色 黑,多汗恶风者,属肾风。(治见诸风注。)诸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治也。
〔仲〕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无择云∶大抵浮脉带数,即是虚寒潜止于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
〔《脉》〕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水病,夜半死。
(全文见诊生死。)
〔《仲》〕诸病水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素》〕帝曰∶有病肾风者,面 然壅,害于言,可刺否?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下,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者,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评热病论)
〔仲〕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紧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丹〕卢氏医镜水胀辨《内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盖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于热,热气亦能自湿者,子气感母,湿之变也。凡病肿,皆宜以治湿为主。所挟不同,故治法亦异。《类例》治肿,以治水立说,而欲导肾以决去之,岂理也哉!脾土衰弱,内因七情,外伤六气,失运化之职,清浊混淆,郁而为水。《类例》以为本末皆隶于肺、肾、胃三者而不及脾,下文继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液妄行,气息闭,枢机壅而为肿。夫脾土受病,肺为之子,焉有自盛而生水者哉?
若医.学全在线谓肿之水果生于肺金之清气,则滋长肾阴,奉行降令,为化生之源,何病肿之有?今渗透经络,注流溪谷,皆浊腐之气,窒碍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而欲藉脾土以制之,导肾气以利之,不思脾病则肝木来侮,子气亦衰,木寡于畏,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肺气下降,渗道开通,使败浊之气其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甚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得非白圭以邻国为壑乎?经言肿病因津液充郭而致,不生于肺金之盛也明矣。又言气拒于内,气耗于外,责其不能渗运败浊耳。又云∶开鬼门,洁净府。鬼门,肤腠也,属肺;净府,膀胱也,属肾之府。
未闻有导肾气之说。注衣冠文物言阴精耗损,肾气果可导乎?仲景谓治湿利小便,即经中洁净府之意。苟以清净为肾而导之,果于经意有合乎?钱仲阳谓肾无泻法,其可轻易导之乎?或曰∶经言疏涤五脏,非导肾欤?予曰∶此承上文五阳已布而言,若鬼门开矣,净府洁矣,五宫之阳气条布,彼败浊之气,自然疏导涤除,于肾气何与焉。
〔云〕防己汤 治妊娠脾虚,遍身浮肿,心腹胀满喘促,小便不利。
防己(七钱半) 桑白皮 赤茯苓 紫苏(茎叶,各一两) 木香(二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姜四片,水同煎,食前服。
葶苈散 治妊娠遍身洪肿。
葶苈子(一两) 白术(五两) 茯苓 桑白皮 郁李仁(各二两)
上为粗末,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小便利即瘥。
又方泽泻 葶苈(各二两) 茯苓 枳壳 白术(各六两)上细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二服。
〔子和〕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丹〕子肿多湿。用山栀一撮,米饮吞下。
〔丹〕产后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以苍术、茯苓,使水自利。
〔《大》〕大调经散 治产后肿满,喘急烦渴,小便不利。
大豆(一两半,炒,去皮) 茯神(一两) 真琥珀(一钱)
上为细末,浓煎,乌豆、紫苏汤调下。
产后四肢浮肿者,败血循经,流入四肢,yin留日深,腐烂如水,故令四肢肿,面黄。宜服小调经散,血行肿消则愈。
没药 琥珀 桂心 芍药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姜汁酒各少许,调停服。
〔丹〕妇人产后浮肿,小便少,口渴,恶寒无力,脉皆沉,此体虚而有湿热之积,必上焦满闷,宜补中导水行气可也。
白术(二两半) 陈皮(一两) 川芎(半两) 木通(六钱) 茯苓(三钱)下与点丸二十五丸。
〔《大》〕夺魂散 治产后虚肿喘促,利小便则愈。
生姜(三两,取汁) 白面(三两) 半夏(七个)上以生姜汁搜面裹半夏为七饼子,煨焦熟为末,水调一盏,小便利为效。
〔洁〕如产后风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肿,宜《局方》中七圣丸,白汤下,日加,以利为度。(七圣丸方见痔。)如浮肿至膝,喘嗽,加木香、槟榔倍之,谓气多也。如浮肿,又头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谓风多也。如只浮肿,止七圣丸本方服之。
〔垣〕中满分消丸(方见胀门热条,用四物汤吞之。)
〔杜〕张宣徽侍宠,产后半月,忽患浮肿。急召产科医治,经半月不瘥,病势转剧,召杜治之。杜至曰∶诸医作何病?张曰∶皆云水气浮肿。杜曰∶非也。且水气发咳嗽,小便涩是也。今爱宠小便不涩,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藏虚,气塞不通流,面生浮肿。遂用益血和气药治之。旬日病去七八,经半月全愈。所用之药,乃《灵苑方》牡丹散也。其方云治血藏风虚冷。今产科家多用此药治产后诸病如神,更名曰损金汤者是也。
牡丹散(方见产后血晕门。)
〔《大》〕加减吴茱萸汤 治妇人血藏虚,宿挟风冷,身面虚浮等疾。
吴茱萸(一两半) 桔梗 干姜 甘草 麦门冬 防风 半夏 细辛 当归 赤茯苓 牡丹皮桂心(各半两)
上为粗未。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热服。
〔丹〕产后风肿水肿。泽兰、防己等分,温酒调下二钱。如不能饮者,醋调下亦可。(成氏方。)
先腹大,后四肢肿,为胀。或独腹大,四肢不肿者,治法同。
〔无〕附子绿豆汤 治寒客皮肤,壳壳然而坚,腹大身肿,按之陷而不起,色不变,病名肤胀。一剂未知,再作。
大附子(一个,重七钱者,生,去皮脐,半破) 绿豆(二两)上以生姜二两切,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分三服,空腹温服。次日,将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绿豆二两,姜一两,如前煎服。停三日,复将附子作八片,如前煎服。
(治鼓胀法,并见后行湿寒热气血诸条,皆其法也。)
〔仲〕胀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腹胀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须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海〕脾虚满者,黄耆汤。(芍药停湿。)脾实满不运,平胃散。(苍术泄湿。)东垣云∶腹胀满,气不转者,加浓朴以破滞气。腹中夯闷,此非腹胀满,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是知气结而胀,宜浓朴散之;散而胀,宜芍药收之。
〔丹〕鼓胀,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必须远音乐,断浓味。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用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苍术、茯苓之类。有血虚者,四物行血,随证加减。凡补气,必带浓朴宽满。腹胀必少佐浓朴者,盖浓朴味辛,以气聚于上焦故也。气不运,加木香。气若陷下,用升麻、柴胡以提其气。水肿当补脾为主,白术、茯苓、陈皮佐之。
鼓胀论 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干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致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今也七情内伤,六yin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
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故又名曰蛊。若虫侵蚀,有蛊之义。验之治法,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远音乐,以保母气,无有不安。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取效, 能希赏。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去死不远。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须随证,又须顺时加减用之为妙。
予友俞仁叔,儒而医,连得家难,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予诊其脉,弦涩而数,曰∶此丸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出血,色黑骨立而死。
杨兄年五十,性嗜酒,病疟半年,患胀病,自察必死来求治。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状如蜘蛛。遂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陈皮、黄连、浓朴、茯苓为佐,生甘草些少,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帖。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得汗而愈。又半月,小便长而胀愈。中间虽少有加减,大意只是利气行湿。
又,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诊其脉数而涩,重似弱。
予以四物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近一年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以保天寿。或曰∶气无补法,子何补气而获安?果有说以通之乎?予曰∶气无补法,乃世俗之言也,盖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所著而不去,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则审矣,何效之迟也。病者久在床枕,将必厌子之迂而求速效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势笃,欲求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胀病将终,不可与利药乎?予曰∶灼知其不因于虚,受病亦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而又有可下之证,亦宜略与疏导。若援张子和浚川散、禹功丸为例,行迅攻之策,实所不敢。
潘可达女,年十九岁,禀受颇浓,患胸腹胀满,自用下药,利十数行,时胀无增减来求治。诊其脉皆大,略按即散而无力,全无数意。予曰∶此有表证,反攻里,当死。赖禀受好,时又在室,尚可挽回,寿损矣。急与四物汤加人参、白术、带白陈皮、炙甘草煎服。至半月后,病不退,又自用萝卜根种煎汤,澡浴两度,时肿稍增。予曰∶表病攻里,已自难救,今又虚其表,事急矣。于前药去地黄、芍药,加黄耆,倍白术,大剂浓煎汤饮;又吞人参白术丸。十日后,如初病时。又因吃难化物自利,以参、术为君,少加陈皮为佐,又与肉豆蔻、诃子为君,山楂子为使,粥和作丸吞之,至四五十帖而安。
一男子年四十余,患疟久而腹胀,脉不数而微弦,重取则来不滑利,轻重又皆无力。遂与索氏三和汤三倍加白术,入姜汁服之。数服而疟愈,小便利二三行,胀稍减。遂又小便短少,予作气血两虚,于前药内入人参、牛膝、当归身尾作大剂料,百服而愈。
索氏三和汤三倍加白术方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三两) 木通(一两) 槟榔 紫苏(各二两) 甘草 海金沙 大腹皮 白茯苓枳壳(各一两) 水煎服。
〔海〕调胃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谷不能食。
白术(半斤)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治腹肿如神。若心下痞,加枳实。若心下盛,加牵牛。
〔仲〕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 主之。
枳实(七个) 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罗〕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岁,病积,脐左连胁如覆杯,腹胀如鼓,多青络脉,喘不得卧。时值暑雨,加之自利完谷,日晡潮热,夜有盗汗,求予往治之。脉得浮数,按之有力。谓病家曰∶凡治积,非有毒之剂攻之则不可。今脉虚弱如此,岂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渗益胃之剂,数服而便清自调;杂以升降阴阳、进食和气而腹大减。胃气稍平,间以消积之剂,不月余,良愈。先师尝曰∶洁古老人有云∶养正积自除。譬如满座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丹〕一妇人,年三十六岁,家贫多劳,性偏急。自七月断经后,八月小腹下有一块,偏左如拳,有时块起即痛作,伏则势减。至半月后,腹渐肿胀,食减平时三分之二,无力,遇夜发热.天明即稍退,其脉得虚微短弱涩,左尤甚。初与白术一斤,带白陈皮一斤,作二十帖服。以三圣膏贴块上,经宿则块软,再宿则块小。
旬日后食稍进,热减半,脉稍有力。又与白术一斤,带白陈皮半斤,酒当归身半斤,木通三两,每帖研桃仁九粒。尽此剂,病悉除。
一妇人,年五十余岁,素好怒,因食烧猪肉,次早面胀,绝不思食,倦怠,六脉沉涩,独左豁大。余作体虚有痰,气为痰所隔不得降,当以补虚利痰为主。每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一帖,服后探令吐出药。辰巳时,复与索氏三和汤一倍加白术二帖。至睡后,以神佑七丸以挠其痰,去牵牛。如此服至一月而安矣。
金寿一安人,年七十一岁,好湿面,得带下病,亦恶寒淋沥。医与荷花须、柴胡等药,发热,所下愈多。医与缩砂、豆蔻药,以其食少也;腹满胀,气喘,又与葶苈散,不应。又与禹余粮丸,病愈甚。医又与崇土散,亦不应。
予脉之,两手洪涩,轻则弦长而滑实,至是喘甚不得卧。此不是湿而酿成湿,在足太阴、阳明二经。水谷之气为湿所抑,不得上升,遂成带下。理用升举之剂,以补气、和血吹之。而医反与涩燥,宜其展转身病。遂与人参生肺之阴以拒火毒;白术以补胃气除湿热、行水道;桃仁去污生新;郁李仁行积水,以通草佐之;犀角屑解食毒、消肿闷;槟榔治最高之气。作浓汤吞下保和丸药。又疑素浓养,有肉积,加阿魏小丸同咽之。四五日后,积气渐消,肿渐下。又加补肾丸以生肾水之真阴。又两三日后,渐安而得睡,食有味矣。又两日后,加与点丸以驱逐肺家之积热而愈。
一丈夫,脾有热,肾有虚,胃有积,得肿疾或进或退,口干或气喘。医连月,不退。脉软而细,以其形肥,不以为忌。用∶白术(四钱) 芍药 地黄(三钱) 连翘 当归(二钱) 青皮(二钱半) 人参 木通 羌活 黄芩(各一钱半) 甘草 红花(些)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杨生,年三十,因疟初安,淡食豆腐斋饭成胀,在膈上,小便赤少,不思食,口渴,脉弦而涩,此胃中有瘀血。用∶苏梗(三分) 木通(半钱) 白术(一钱半) 川芎 枳实 白芍(各五分) 甘草(二分,炙) 陈皮(五分)浓朴(三分)上研,益元散下保和丸五十粒。
一丈夫气上,肚或膨胀,此下虚所致。
陈皮(五钱) 人参 归须 白术 连翘(各三钱) 地黄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五分)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木香化滞汤 白豆蔻(仁) 陈皮 大腹子 白茯苓 砂仁 人参(各一钱) 青皮 槟榔 木香 姜黄(各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炙,四分) 白檀(二分) 藿香叶(二分) 桔梗(五分)
上为细末,水一大盏二分,煎至一盏,稍热服;食前沸汤点服亦得。
上方,治因积滞成胀,皆以参、术、朴、通等煎汤,补虚行湿;下神佑、阿魏等丸消积,所谓攻补兼施者也。
小温中丸 治胀。是脾虚不能运化,不可下之。
陈皮 半夏(汤泡,去皮脐) 神曲(炒) 茯苓(各一两) 白术(二两) 香附子(不要烘晒) 针砂(各一两半,醋炒红) 苦参(炒) 黄连(炒,各半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醋水各一盏,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片,煎汤吞下。
虚甚,加人参一钱。各用本方去黄连,加浓朴半两。忌口。病轻者,服此丸六七两,小便长;病甚者服一斤,小便始长。
〔无〕禹余粮丸 治十种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膨胀之要药。)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蛇黄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蛇黄,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禹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
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多是取转。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蓬术(炮) 附子(炮)干姜(炮) 青皮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捣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丹〕脉坚实,人壮盛者,或可用攻药,便收拾白术为主。
〔垣〕中满治法,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也。又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或伤酒、湿面,及味浓之物,膏粱之人,又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亦是热胀也。治热胀、分消丸主之。
〔仲〕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主之。
桂枝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个)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个,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圣》〕牛黄琥珀丸 治水肿腹大,气息不通危急者,神效。
牛黄 琥珀 椒目(沉水者) 葶苈(炒紫色,各三分) 昆布(洗,炙) 海藻(洗,炙,各一两一钱)牵牛(炒) 桂(各一两)上七味为末,另研葶苈如泥,一处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以小便利为度,日再服。
河间方有麝香、龙胆,无琥珀,易名苦葶苈膏,治法与此方同。
〔仲〕腹满,口舌干燥,此肠胃间有水气,防己椒苈丸 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苈(炙)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为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钱。
〔无〕葶苈丸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
甜葶苈(隔纸炒) 荠菜根(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当依旧。(以上葶苈、椒目行湿。)
〔罗〕白丸子 治单腹胀,神效。(方见水胀门。)
〔洁〕治水气蛊胀,洁净府,楮实子丸 。
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两半) 茯苓(三两)上二味为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药调养,疏启其中。忌甘苦。峻补其下,宜五补七宣丸。(白丁香为行湿之剂。中治丸即白术散,用白术、泽泻等分以为末,茯苓煎汤调下。末治即黄耆建中之类方,并见水肿门。)
〔世〕治蛊。用虾蟆一枚;去内肠,入蝼蛄七个,新瓦上焙干为末丸,酒服。如无蝼蛄,用缩砂七粒,(本草云∶虾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气,破瘕坚。)
〔《素》〕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腹中论 王注∶鸡矢大利小便,微寒,用汤渍服之。洁古云∶以酒调服。)
〔无〕五积,久必心腹胀满。肝为肥气,心为伏梁,肺为息奔,脾为痞气,肾气奔豚,如斯之类,从五积法治之可也。
〔丹〕朱恕八哥,肚肿,因湿气起自五月,能饮酒,左胁有块,两足时有肿。
白术 三棱(醋炒) 木通 陈皮 大腹皮 赤茯苓 海金沙(各五分) 甘草(二分) 炒朴(五分) 肉桂(三分)煎汤下保和丸三十、温中丸三十、抑青丸十丸。
〔垣〕广术溃坚丸 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坚硬如石,形如盘,令人坐卧不宁,大小便涩滞,为喘气促,面色痿黄。
浓朴(五分,生) 黄芩(五分) 黄连(六分) 草豆蔻(五分) 益智(五分) 半夏(七分) 蓬术(二分)甘草(生) 红花(一钱) 柴胡 升麻 吴茱萸 泽泻(各二分) 神曲(三分) 归梢(五分) 青皮(二分) 陈皮(一分) 葛根(四分,治虚渴)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酒面。二服之后,中满减半。止有积不消,再立方,名曰半夏浓朴汤 。
浓朴(八分) 半夏(一钱) 吴茱萸 肉桂 红花 黄连(各一分) 桃仁(七分) 苏木(五分) 京三棱 苍术 白术 柴胡 葛根(不渴不用) 甘草(生,各三分) 归梢 猪苓 干姜 升麻(各四分) 草豆蔻(二钱) 泽泻(六分) 木香 青皮 陈皮 黄芩(生,各二分) 昆布(少) 神曲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依前煎服之。禁忌如前。服此药二服后,前证又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之。
浓朴(五分) 黄芩(二分) 甘草(炙,五分) 吴茱萸(一分) 益智(二分) 砂仁(一分) 豆蔻(三分)半夏(四分) 黄耆(四分) 红花(少) 归梢(一钱) 黄连(一分)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苦寒药泄大便,又忌鱼、兔肉并盐物、房事等项。
〔丹〕心腹膨,内多食积所致。
南星(一两半) 半夏 栝蒌仁(研,和烂,各一两) 香附(童便浸) 黄连(姜炒,各二两) 礞石(硝 )萝卜子(五钱) 麝香(少) 连翘(五钱)上用面糊为丸。
腹肿不宽满,食肉多。
黄连(一两) 阿魏(半两,醋浸,擂细)作糊丸,同温中丸,白术汤送下。
食肉多,腹胀,用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三补方见治寒热。)
〔世〕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凝滞,腹内蛊胀。
枳壳(四两,去穣,切作指面大块,分四处。一两,用苍术一两同炒黄,去苍术;一两,用萝卜子一两同炒黄,去萝卜子;一两,用干漆一两同炒黄,去干漆;一两,用茴香一两同炒黄,去茴香。止用枳壳为细末)上用原炒苍术、萝卜子、干漆、茴香四味,同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饮下。
〔孙〕殿中丞某郎中妹,十岁,腹痛色不变,按之而大陷,心腹痞膈,病已月余。按《甲乙经》云∶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壳然石坚。遂与仲景方,浓朴、生姜二两,半夏七钱,甘草半两,人参一钱。每用药一两五钱,水煎分三服,一日服之。至二十日愈。
〔洁〕枣一斗,置锅内,入水约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枣无时,枣尽,决效如神。
〔丹〕大戟为末,枣肉丸。每七丸,泄利小水,劫快实者。
沉香 白术(各三钱) 枳实(炒,一钱) 浓朴(姜制,五钱) 茱萸(汤泡) 白茯苓 泽泻 陈皮当归(各二钱) 大黄(酒浸,一两) 青皮 木香(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汤下,食后。微利止。
海金沙(五钱半) 沉香(二钱) 轻粉(一钱) 牵牛末(一两)
上为末,研独科蒜如泥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煎百沸灯心通草汤空腹送下。更量虚实加减丸数,取利为度。
〔洁〕治肿木香散 治水肿胀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上细末。用猪腰子一双,批片掺末在内,煨熟,空心服之。如食左腰子则拓左臂,如食右腰子拓右臂。如肿不能全去,于肚上绕脐满腹,涂甘遂细末,却饮甘草水少许,其肿便去也。
〔《竹》〕香枣丸 治蛊气病有十种。
苦丁香为细末,用熟枣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枣汤送下,空心服之,立效。三服大愈。
〔仲〕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 主之。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个)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一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上下胀诸方,盖本于经,所谓泄之则胀已之旨也。
〔丹〕治胀专主湿热,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
〔垣〕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感风寒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作胃实腹病,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汤下之。《内经》曰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又热论云伤寒变为热,故下之不胀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胀已,非阴盛生内寒,胃寒胀满之病。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即时发,至秋发者,何也?暑天当时助正气,故邪不能发。至秋暮,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饮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气虽有余,病 疟犹以为寒,况不足病为胀满者乎?是知腹胀多为寒病也。何以言之?《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灵枢经》云∶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末传寒中。又云∶腹胀满,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灵枢经》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内经》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足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此乃胃中寒热郁遏也。又云∶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内经》所说寒胀多如此,老夫但略举其端。其病者不悟寒胀之多,一切胀满病作热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黄、牵牛之类下之,或药病不相应,立致夭折。
由是论之,当从《灵枢》、《素问》乎?当从俗医胸臆之论乎?今立治中满 胀寒胀一方,热胀一方,评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可也。(中满分消汤治寒胀,分消丸治热胀,二方并见后条。)
〔《灵》〕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师传篇)适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五常政论 东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见脉实篇。)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厥论)
〔垣〕浊气在上则生 胀阴阳应象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夫 胀者,以寒热温凉论之,此何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风湿热三脉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则左迁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已绝于外。火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胃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阴阳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胀闭塞。调经篇云∶下脘不通,则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于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满腹胀俱去,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此法是也。
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中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以为腹胀,服之以利为度。(方见前。)上治脉洪、便结而胀。
范天秩郎中之内,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即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后以顺气汤助之,则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苍术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浓朴(制,四分) 青皮(一钱) 益智 陈皮 泽泻 白茯苓(去皮) 半夏 干姜 吴茱萸(汤泡,各二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分)《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之辛苦大温,通顺滞气;以陈皮、当归、人参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宜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脉弦细、胁痛而胀。
中满分消汤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二服愈。
黄耆(五分) 益智 半夏(各三分) 川乌(一分) 吴茱萸 草豆蔻(各五分) 人参 木香 青皮 当归 黄连(各二分) 浓朴(五分) 茯苓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各二分) 升麻(三分) 柴胡梢 干姜 荜澄茄(各二分) 黄柏(五分)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大忌房劳、酒、面、生冷、硬物、油腻。
〔丹〕治大人小儿,因食果子多而腹胀气急者。肉桂细米饭丸,绿豆大。每服十丸,小儿五粒,热水下。(《经验方》)
〔垣〕《灵枢经》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取者,泻也。宜以辛热散之。
良姜 肉桂 益智 草豆蔻仁 浓朴 升麻 甘草 独活(使) 黄柏(少许引用)又方桂枝 桔梗 人参 青皮(少许) 陈皮 良姜 白术 泽泻 吴茱萸四肢湿肿,宜缪刺。先泻其血结,后调其真经。(谓刺去其血结是也。)
〔《千》〕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细末。生姜汤调下五分。
〔垣〕太阴所至为蓄满 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阳,火也。地为阴,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满,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乃大寒为胀满。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必愈。然亦有轻重。
木香塌气丸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二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青皮(各一钱) 蝎梢(去毒,二钱半)
上为细末,水调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洪肿冰冷,须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膏摊纸上涂贴。
诸胀腹大,皆为热。(全文见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垣〕中满分消丸 治中满热胀、鼓胀、气胀、水气胀、大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炒) 黄连(各五钱。炒) 姜黄 白术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猪苓(去皮,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 砂仁(各二钱) 枳实(炒黄) 半夏(汤泡,各五钱) 干姜(二钱) 浓朴(去皮,炒,一两)知母(炒,四钱) 泽泻(二钱) 陈皮(三钱)上共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干,白汤下,食后。寒因热用,故焙服。
〔丹〕有第二小娘,食积挟湿,手足生疮,腹满面浮,口渴食少,膈满,小便少,大便实。
大腹皮 干葛(各二钱) 黄芩(五钱) 陈皮(五钱) 浓朴(三钱) 川芎(三钱) 炙甘(一钱) 白术(一两) 木通(半两) 姜三片,煎服。
南二孺人,面浮肚胀。
苍术(五钱) 黄柏(三钱,炒) 白术(两半) 陈皮(一钱) 木通(二钱) 川芎(五分) 滑石(炒,钱半) 甘草(二钱,炙) 浓朴(五分)裴孺人,年五十二岁,气上膈满,食少,此积热生湿。诊得左三部涩小,右三部微数,重取稍大www.med126.com/yishi/。喜得无弦脉,为可治之病。
白术(一两) 青皮(三钱) 陈皮 浓朴(各五钱) 大腹皮(二钱) 片芩(炒) 木通(五钱) 苏梗 川芎(各三钱) 桂枝(三钱) 甘梢(一钱半)分十帖。姜二片,煮饮之。煎渣之汤下保和三十丸。
〔《经》〕患腹胀满夯闷。掘山栀根少许,煎水调一盏服。女人血气腹肿,以山栀根末三钱,热酒空心服之。
〔仲〕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寒。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服。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血分治法,见水腹胀门。)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全文见治虚实条。)
〔《素》〕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脉解篇)上脾胃胀,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诸方是也。
肾气实则胀。(全文见治虚实条。)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全文见诊病传变。)运气 胀有七∶一曰湿助脾盛而胀。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士。又云∶岁土太过,甚则饮食中满。又云∶岁土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肿满。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满,肠鸣。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发,甚则 肿,治以诸热是也。
二曰风攻脾虚而胀。经云∶厥阴在泉,风yin所胜,病腹胀,治以辛凉是也。
三曰寒胀。经云∶水太过曰流衍。流衍之纪,其病胀。又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又云∶水郁之发,民病痞坚腹满。又云∶太阳之胜,皮肤痞肿腹满。又云∶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腹满,身 肿。
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 肿胸腹满,治以诸热是也。
四曰燥胀。经云∶阳明之复,腹胀而泄,治以温剂是也。
五曰寒郁热于中而胀。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寒雨化,其病中热胀。又云∶太阳司天之政,二之气,大凉反至,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是也。
六曰寒热相搏而胀。经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接于气交,民病腹胀大。又云∶太阴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民病心腹满热胪胀,甚则 肿是也。
七曰火郁之发胀。经云∶火郁之发,民病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是也。
〔梅〕治腹满不能服药导引方。取独蒜煨熟,去皮,纳下部,冷即易。
〔《灵》〕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甲乙经》云∶心输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甲乙经》云∶肺输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甲乙》云∶肝俞主之,亦取太冲。)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甲乙》云∶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甲乙》云∶肾俞主之,亦取太溪。)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甲乙》云∶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甲乙》云∶天枢主之。)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甲乙》云∶中主之。)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甲乙》云∶曲骨主之。)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甲乙》云∶石门主之。)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甲乙》云∶阳陵泉主之。)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荣卫循脉”至此三十九字,原误在“病各有形”之下,“黄帝曰∶愿闻”之上。
有,“三里而泻”之上,当有脱简。《甲乙》云∶凡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黄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黄帝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脉,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胀论篇)刺灸 胀有七法∶其一取血络。经云∶肤胀,先取胀之血络是也。
其二取胃。经前篇胀论所谓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是其一法也。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审守其输,调其虚实。又云∶胃病者,腹胀,取之三里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贲响腹胀。胃中寒则胀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胀病大法,皆泻胃穴三里也。
其三取脾。经云∶腹满食不化,腹响响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又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病腹胀嘻噫。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又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云∶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是胀之虚者,多补足太阴脾穴也。
其四取肾、膀胱。经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又云∶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泻然筋血者。又云∶邪在肾,则病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是有血者,尽取之。又云∶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是跗上盛者,尽见血也。又云∶胀取三阳,是胀病多泻肾经诸穴也。
其五取三焦委阳穴。经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取委阳是也。盖不得小便,则水无所泄,其水溢出,皮肤肿者为水,其水留于腹中,独腹胀者为胀也。
其六取肺。经云∶振寒洒洒鼓颔,不汗出,腹胀烦,取手太阴是也。
其七取厥病成胀。经云∶阳明之厥,腹满不得卧;太阴之厥,腹满 胀;少阴之厥,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也。
〔《秘》〕鼓胀之状,腹身皆大∶脐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中脘 通关 三里 (手) 肤胀之状,空而不坚,腹身尽肿,按之陷而不起∶太白 公孙 复溜 绝骨 三里 分水
〔《玉》〕腹胀∶分水(二寸半。)气海 三里 三阴交 人中 腹胀并两足有水∶内庭(五分,泻灸)。临泣(三分,泻。用香油抹穴,可出一身之水。)
〔《摘》〕腹暴胀,按之不下∶中脘 气海 三里。
〔世〕单蛊胀,气喘∶水分(在分水旁各一寸半,针入二寸半,灸五十壮。)又法∶分水 三里 行间 内庭 右关 气海(各灸二七壮。)
〔东〕腹胀脐突,缺盆中满,尻腰肿∶大敦 天牖 昆仑
〔《甲》〕寒气腹满,癃yin烁,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腹胀善满,积气,关门主之。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腹中有大热不安,腹有大气,相和挟,暴腹胀满,癃yin烁,气冲主之。腹满痛,不得息,正卧屈一膝,伸一股,并气冲,针入三寸,气至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胀满,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腹满不嗜食,冲阳主之。
寒腹满胀,厉兑主之。男子如蛊,女子如阻,寒热,少腹偏肿,阴谷主之。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 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输主之。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欲吐时泄注,三焦俞主之。腹满胪胀,大便泄,意舍主之。胪胀水肿,饮食不下,多寒,胃仓主之。腹满不能食,刺脊中。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 满胀,心腹胸胁 满,脉虚则生百病,上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水肿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
〔《素》〕脉盛而紧曰胀。(平人气象论 胀论 脉大坚以涩为胀。)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满、善胀。(全文见诊。)腹胀,身热,脉大,是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全文见诊生死,下同。胀或兼身热,或兼如疟状,皆不可治,累验。)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死矣。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逆也。呕咳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逆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脐下胀满是也。若先脐下满,渐延及脐上满者,亦用此法。
〔无〕泽漆汤 治石水。四肢瘦,腹肿,不喘,其脉沉。
泽漆(洗去腥,五两) 桑白皮 射干(洗浸) 黄芩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 防己(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乌豆一合,煎二盏,入药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温服,日三。
〔《圣》〕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两,捶大豆大,以瓮瓶盛,用好酒三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随性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
〔《素》〕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胀。肾肝并沉,为石水。(大奇论)
〔《灵》〕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罗〕 露丸 治寒伤于内,气凝不流,结于肠外,久为 瘕,时作疼痛,腰不得伸。
京三棱 广术(各一两。酒浸) 干漆(五钱,洗去腥,炒烟尽) 茴香(三钱,盐炒) 砂(四钱,另研)轻粉(一钱,另研) 川乌(半两,炮,去皮脐) 青皮(去白,三钱) 雄黄(另研,三钱) 穿山甲(炮,一钱)麝香(五分,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皮,同广术、三棱炒,令深黄色,去巴豆不用)上除另研四味外,余为细末和匀,生姜汁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生姜汤送下;温酒亦得,食前。
〔无〕乌喙丸 治肠覃,亦治乳余。
乌喙(炮,去皮、尖,一钱) 半夏(汤洗,四钱) 石膏( ) 藜芦(炒) 牡蒙 茯苓(酒浸)桂心 干姜(炮,各一钱) 巴豆(七个,研膏)上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后酒饮任下。亦治男子疝病。
经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圣》〕见 丹 治寒客于下焦,血气闭塞而成瘕,空大必不消者。
附子(四钱,炮,去皮脐) 鬼箭羽(三钱) 泽泻 肉桂 玄胡索 木香(各二钱) 紫石英(一钱)槟榔(二钱半) 血竭(钱半,另研) 水蛭(炒,一钱半,烟尽) 桃仁(汤浸,去皮,炒黄,三十个)京三棱(锉,五钱) 大黄(锉碎,二钱,同京三棱酒浸一宿,焙干)上除血竭、桃仁外,同为细末,和匀,用原浸酒打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醋汤送下;温酒亦得,食前。
〔无〕石英散 治妇人血结胞门,或为瘕,瘕在腹胁间,心腹胀满肿急,如石水状,俗谓之血蛊。
紫石英(一两) 归尾 马鞭草(各五钱) 红花(炒,半两) 乌梅肉(五钱) 蓬术(炮) 三棱(炮)苏木节 没药 琥珀(研,各一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浓煎苏木酒调下二钱;不饮酒,姜汤调服。
〔《脉》〕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谓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为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当下。(水分即气分也。)
〔仲〕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跗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 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是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跗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仲〕大黄甘遂汤 治女人小腹满,如敦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
大黄(四两,蒸) 甘遂(炮) 阿胶(炒,各二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其血当下。
〔《无》〕万病丸 治室女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升,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若生内瘕,不可为也。
干漆(杵碎,炒,令出烟一时久) 牛膝(酒浸一宿,一两六钱) 生地黄(四两八钱,取汁)上以地黄汁入下二味为末,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或温酒下一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药。女人气血虚,经不行者,不可服之。
〔《灵》〕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杂病篇)
〔《甲》〕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振寒,大腹石水,四满主之。石水,刺气冲。
石水,章门及然谷主之。又,天泉主之。
〔世〕肠覃之状,内着恶气,乃起 肉,大如鸡卵,日以益大,其成也如孕,推之则移∶中极 气冲天枢 五福石瘕之状,生于胞中,恶血不通,日以益大如孕∶阴陵泉(去胞中恶血)。复溜(顺骨刺下,待腹温方可去。)
〔《大》〕紫苏饮 治妊娠心腹胀满而胁妨闷。(方见妇人胎逼上心门。)
〔洁〕枳壳汤 治妇人妊胎腹胀。
枳壳(三两)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盏半煎,温服。
治胎前腹满,身体沉重,枳壳汤中加白术一两。
〔仲〕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寒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附子汤方见伤寒。)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治产后血与恶露不下,因而血胀。用杜牛膝杵碎,用水熬成膏,去渣,每服一碗。未知再服,神效。子母产后秽污不尽,腹满。用麻子三两,酒五升,煮取一升,分温二服。当下恶物。
〔《千》〕治产后秽污下不尽,腹满。生姜二斤,以水煮取汁服,即出。
〔《日华》〕治产后血胀。苗叶同功,乃益母草子也。
〔《保》〕紫金丹 治产后肿,胸中有物状,是嗌气不降。
代赭石 ○ 石(各等分。按∶本草并无 ○ 石,止有砺石,一名磨石。即其能破宿血,下石淋,除 结,伏鬼物恶气。疑即是此。)
上为细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酒下。胸中痛,加川归汤下。久服治血癖。
〔《大》〕抵圣汤 治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不可用寻常治胀止吐药。
赤芍药 半夏 泽兰叶 人参 陈皮(各一分) 甘草(一钱)
上 咀,用水一碗,生姜焙干五钱,煎至半碗,去渣,分热三服。
〔丹〕阳礼五孺人,疟,产后腹满,略渴不饮,脉却虚。
白术(炒,六钱) 陈皮(五钱) 白芍(炒极熟,二钱半) 浓朴 川芎(各二钱) 每服加海金沙一钱。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二十五粒。
〔《大》〕枳术汤。治虚后心腹大如盘。(方见胀门补虚条。)
〔《保》〕又方 代赭石(一两) 桃仁(三十,去皮尖) 大黄(半两)上细末,薄荷水调丸。三五十丸,温水下无时。
治产后腹大坚满不能卧,白圣散 。
樟柳根(三寸) 大戟(两半) 甘遂(半两)上细末。每服二钱,热汤下。取大府利为度。此主水气之妙药也。
〔《甲》〕妇人产后余疾,饮食不下,胸胁支满,目眩足寒,心切痛,善噫,闻酸臭,胀痹,腹满,小腹尤大,期门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