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刮痧、针灸、理疗、拔罐、推拿)本是同源。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刮痧疗法对慢性疾病(癌症除外)效果显著,对厌食、酸、麻、胀、痛、凉有奇效


二、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属内病外治范畴,发明于何年代不详,但是确知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中遇到越来越多的与治疗作用并存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不断呼吁慎用药物,要求在保健治病的同时,追求“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反璞归真”,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接受自然疗法,《刮痧疗法与针灸、拔罐、放血、穴位注射、推拿、理疗本是同源》。


三、什么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刮痧疗法激发人体的经气,纠正体内阴阳失衡的状态,使人体正气得以充盛,起到扶正祛邪,邪去正安,内病外治,提高人体自身的自愈率,增强抵抗力。保健治疗同步进行,很受保健人群及患者的欢迎。适合于保健和慢性病的防治,更适合于中老年人的保健,是防治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绿色医疗”。


四、刮痧疗法的作用与机理


刮痧疗法实为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通过娴熟的手法,根据保健与病情的需要,刺激皮肤毛孔开放,体内邪气由里及表宣泄,把停滞在经络里的病源宣现于体表,使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人的气血流畅,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提高身体的自愈率,故有“百病皆可刮痧,刮痧可治百病”之说,其作用如下:


1/ 调节气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内病外治,体外排毒;


2/ 清除营养吸收障碍,调整肠胃功能,改善人体吸收功能;


3/ 排毒解毒,促进新陈代谢;


4/ 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自愈率;


5/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6/ 美容养颜,腹部减肥效果特佳;


7/ 调节人体平衡,延年益寿。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黄 于 2007/6/3 16:54 编辑 www.med126.com]
-----------针灸、拔罐、刮痧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样简单,因为人体的穴位有上百个,针灸、拔罐、刮痧的具体方法也有近百种,二者有一方面没有把握好就会使疗效大打折扣,甚至会给身体方面的影响。
-----------临床上最常用的为吸罐法,它借助火力排气,造成罐内负压达到吸拔目的,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贴棉法、滴酒法。其次为水罐法,包括煮罐法和水火罐法;尚有抽吸法,包括注射器抽吸法:拔罐器抽吸法、橡皮球抽吸法、电动抽吸法;另有药罐法,包括药罐法和煮药罐法;还有针罐法,包括留针罐法和不留针罐法。另有刺络拔罐法,有刺络留罐法、刺络多罐法和刺络走罐法。
-----------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疗法的合称。针灸和拔罐是中国人长期以来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学的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推祟和应用。

    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和艾灸的物理性刺激,通过腧穴与经络的传导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对许多疾病,如针刺太阳治头痛;针刺颊车或下关、合谷止牙痛;针刺内关止心悸;针刺足三里治肠胃疾病等,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而且工具简单,不用药物,治疗方便,收效迅速。

    其法虽简,其理却深。在操作时除注意正确严格消毒外,一定要注意选择穴位和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否则容易发生危险。

    灸法是采用点燃艾条或艾柱隔、隔盐、隔蒜灸灸穴位以治病,所选穴位与针刺选穴原则相同。

    对慢性疾病和虚寒病症,以及虚脱、腹泻遗尿脱肛、胃痛、腹痛腰痛、慢性肾炎等效果很好。凡热性病、急性炎症部位、颜面部、眼球部,孕妇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禁用灸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借助热力和外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子吸在皮肤上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行气、活血、消肿、散寒、吸脓拔毒的作用。
拔罐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竹罐、陶罐、玻璃罐、杯子、药瓶,只要其口光滑,边缘平整即可以,操作方法只要用镊子或手捏住燃烧着的一块或一团酒精棉,点燃后迅速丢人罐内,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火立即熄灭。

    拔罐应根据病情选择经络上的穴位或病区,如治疗感冒头痛、结膜炎,可拔太阳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可拔背部肺俞穴或肩胛间区;治疗腹痛、腹泻、胃痛,可拔天枢、中脘、气海或三里;胃痛还可选择脾俞、胃俞;风湿性关节痛、扭折性腰痛可拔痛区;毒蛇咬伤肿,在患处作刺血拔罐,可以吸毒排脓,但应配合其它疗法。

    拔罐疗法看来温和,也有所禁忌,全身枯瘦,身体失去弹力者;全身剧烈抽搐者;血管多的部位及心尖博动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拔罐。水肿患者宜慎用。月经期或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刺血拔罐。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

  器材和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是坚韧特制的金属钩针,长约12——15cm,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开法需备尖头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等。
  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一次。

  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倒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
  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cm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一般约1cm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即将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在距离穴位两侧1-2cm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
  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一次。
  (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用刀尖刺开皮肤(0.5-1.0cm),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min。然后用0.5-1.0cm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术后反应
  1 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度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2 异常反应: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烧。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了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火罐的来源|罐的种类|吸拔方法与运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怎样避免烫伤|适应症、主穴与禁忌症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瀹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的就更为清楚了。

    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4)抽气罐: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

    吸拔方法与运用
  一、吸拔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
    二、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按病变的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拾数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淤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3、闪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
    4、留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6 、药罐:常用的有二种: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
  常用药物处方: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二钱。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7、针罐: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
    8、刺血(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有人说:“只要经常拔罐,就难免不烫伤”,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对。因为临床实践告诉我们;造成火罐烫伤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的过多,滴在罐内皮肤,烫起一片血泡;火焰烧热罐口,容易叫罐口烙伤圆圈。留罐时间过长,容易拔起白水泡。前二种是真正烫伤,后一种不是烫伤。那么能不能避免火罐烫伤呢?能,完全能够,但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留罐时间短:缩短留罐时间,不要过长,过长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钟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0分钟。

  适应症、主穴与禁忌症
  (1)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2)拔罐的禁忌症
       高热、抽搐、痉挛等;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颈椎1--眩晕 偏头痛 失眠 嗜睡  头昏沉 颈性高血压 脑供血不足  
颈椎2--眩晕 头痛 失眠 嗜睡 眼干涩 耳鸣  心动过速  
颈椎3--眩晕 头昏沉  偏头痛 颈肩综合征  
颈椎4--头昏 恶心 呃逆 双手麻木肩周炎 落枕   
颈椎5--胸痛 心跳过缓 恶心 呃逆 颈肩 手掌胀痛  
颈椎6--血压波动 肩部疼痛 肩 拇指 食指麻   
颈椎7--气短胸闷 第四 五指麻痛 颈根 肩胛痛  
胸椎1—气短  气急 肘手痛  凉  早博   
胸椎2—气短 胸痛   
胸椎3—肺部  支气管症状 易患感冒  
胸椎4—胸背痛 胸闷  长叹气   
胸椎5—口苦  低血压 胃痉挛   
胸椎6—胃痛 消化不良 胃痉挛  椎间关节痛  
胸椎7—胃溃疡 症状 消化不良  
胸椎8—免役功能下降  
胸椎9 — 肾功能障碍 小便浑浊 尿不畅  
胸椎10—肾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  
胸椎11—肾功能障碍 尿道病   
胸椎12—下肢痛凉 疲劳综合征  
腰椎1—结肠功能失调 便秘 腹泻  腰痛 下腹痛   
腰椎2—下腹痛 腰酸痛  性机能减退症   
腰椎3—膀胱 月经不调 尿少 腰膝内侧痛无力  
腰椎4—腰痛 坐骨神经痛 排尿困难 尿频尿少 痛疼 放射至腿部外侧  
腰椎5—腿血液循环不良 下肢无力 怕寒冷 腰腿痛麻至腿部后外侧  
骶椎—腰骶关节病变 足根痛麻凉感 膀胱病  
尾椎—尾骨痛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由我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挑刺用具
    1、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锋利的三棱针样长约10厘米的挑治针,还可用眼科“角膜钩”改制成“钩状挑治针。”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部位选择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阳性反应现象。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磨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适应证和部位选择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项部、颞部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项部和颞部、额部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项部、额部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急性结膜炎、眼底或视网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风池穴附近和眼区周围部选区敏感点;颈淋巴结结核,可于颈部选穴或选点。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结喉附近及颈部选取敏感点;胸痛、肋间神经痛、感冒,可于任脉选穴或敏感点,亦可于相应背俞穴选穴或选点。
    热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可循经选穴或按以痛为腧、脊髓神经分布、敏感点几种取穴原则综合取穴。
    上肢部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疾病,于颈椎部选穴选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方法相结合,选取部位或敏感点。下肢部的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于腰骶部选穴或敏感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点)方法结合应用。
    疳积,于鱼际部选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选取四缝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根,以挑尽为止。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也可先用0.5%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刀割断。术后处置同上。

  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定义:“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作用特点:针+药理+药物的理化刺激+时间效应

二、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    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丁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

(2)    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

(3)    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三、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

四、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
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

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

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五、适应范围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耳穴,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1注射液洋金花等中药制剂。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黄 于 2007/6/3 16:07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概述〕



定义: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刺络法。亦称为“刺血络”、刺络放血、放血、刺血术。



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如《灵枢·九针论》谈到九针中的锋针主要就用于“泻热出血”。《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还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文刺”等法,实践证明:此法具有开窍、泻热、活血、消肿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

–宛陈——血郁积日久的意思;除去——对血郁积久的当用泻血法。

•《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主痈热出血。

——三棱针治病渊源久远

三棱针渊源

•古老的针具,古称锋针。《灵枢经》记载,是从砭石刺血法发展。

一、针具与操作方法

•㈠、针具

•  三棱针一般不锈钢针制成,

针长约6厘米,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的刃,针尖锋利。取法于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

•三棱针是刺血泻络的主要针具(梅花针、毫针),刺络拔罐。有大、中、小号,常用中、小号。

  〔消毒〕

•1、针具:由于三棱针是用于点刺放血、针较粗,创口较大。

•使用前进行:A、高压消毒。

•    B、70-75%酒精浸泡20-30分。

•2、局部皮肤:先用2%碘酒的棉球消毒,再用75%脱碘,方可施术。

㈡、操作方法

•〔持针〕正确持针方式三棱针的刺法:

•右手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

•常用的几种刺法针具在使用前应先进行高压消毒。或放入70%—75%的酒精内浸泡20—30分钟。施针前局部皮肤用含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针刺方法



•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

•1、腧穴点刺(速刺法):

•2、刺络法(缓排法):

•3、散刺(豹文刺):

•4、挑刺:

1、腧穴点刺(速刺法):

•在穴位点刺出血。

  1. 点刺法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然后消毒。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未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操作〕A、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B、常规消毒,

•C、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1-0.3公分左右,立即出针。

•D、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

•E、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应用〕多用于指趾末端穴、耳穴

点刺法,例:

中暑,十宣三棱针点刺出血

•急性咽喉痛:耳尖、少商点刺出血

•发热不退,同上

•痤疮(实热):太阳、委中刺血

•麦粒肿:耳尖

2、刺络法(缓排法):  

•   〔操作〕络指表浅细静脉  缓慢刺入  出血少量(勿刺伤A),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   〔应用〕多用于四肢部位,如腘窝、肘窝。

•—临床常用于中暑时在肘窝、腘窝浅静脉络刺出血;

刺络法——治例  

急性淋巴结炎(红丝疔) :在红丝上,该经的郄穴,多针刺血。

•面N麻痹:患侧耳背近耳轮处明显的血管一根  

•厥阴头痛:耳前后络脉

•热病汗不出、痉身反折、腰痛不可以顾:        取腘窝中血络。

•咽喉肿痛:点刺舌下V,出血1毫升/刺破耳背V出血0.5毫升。

泻血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0.5-1分深左右)即将针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



  泻血法一般隔2-3天治疗一次,出血量较多的可间隔1-2周1次



•3、散刺(豹文刺):

•是对病变局部或周围进行点刺的一各方法。

•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所以称为“豹文刺”。

•   〔操作〕在病变局部多处点刺出血。

散刺法 :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散刺应用)



•按不同疾病分两种刺法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四周刺出血

•扭挫伤后局部瘀肿:由病变外缘环向中心点刺,根据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以促使瘀滞的瘀血或水肿的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目的。(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深浅而定。

•注意:皮肤感染,溃疡、疤痕及不明原因肿块,不要在接针刺局部患处,宜用周围选穴刺。

4、挑刺:

•用三棱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或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白筋)

•  〔操作〕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或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刺入0.5公分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应用]广泛,常用于顽固性疾病,

•反应点寻找:类似丘疹,结节状反应物,压痛点

三棱针挑刺例

——腰骶部、八髎穴有反应点
麦粒肿——耳尖、大椎、肩部有反应点

瘰疬——(颈部)脊柱两侧的两肩胛内区有反应点

•疳积——四缝、鱼际、脾俞、胃俞

•(挑刺除用三棱针施术外,现常用挑针进行。

•一般挑刺3-7日一次,3-5次一疗程,休息10-14天后,可进行第二疗程。

挑刺  〔应用〕

•结合挑刺部位的选择介绍其应用。

•1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痛证

•3、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刺。

•4、反应点挑刺:

反应点

•类似丘疹,一般似针帽大小,多呈褐色,或粉红、灰白、棕褐色。

•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

反应点如不明显,可用干毛巾或拇指掌面在皮肤上来回擦几下,一般即可显示。

•例子:痔疾——腰骶部或八髎穴

          麦粒肿——耳尖,大椎,肩部

          瘰疬(颈)——两肩胛内区脊柱两侧

三棱针的适应范围

•作用: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

•实证、热证、瘀血证,寒实证皆适用

•急性、顽固性痹证,经络瘀滞、疼痛等症

•目前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疾、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应用举例:

•1、昏厥、中风闭证:十二井穴、人中、百会

•2、高热、中暑:

–高热:大椎、耳尖、少商、十宣、委中、曲泽

–中暑:水沟、十宣、委中、太阳

•3、急性咽喉肿痛:少商、耳尖、鱼际;内庭

•4、目赤肿痛:耳尖、曲池、太阳、印堂、肝俞、攒竹

•麦粒肿:背部肩胛区寻找反应点(若无点则选膏肓俞)点刺出数滴血。

•5、顽癣、疖肿初起:局部散刺数十针,见血为止,

–配穴:颈部+风门出血0.5ml;肘部+天井出血5滴;外阴+曲骨;眼睑+阳白3滴;痒甚+血海3滴。久病不愈+足三里3滴。

•6、扭挫伤:急性腰扭伤(局部散刺)。 腘窝/人中出血。

•7、落枕:患侧天柱、大杼点刺出血0.5ml。风池、肩井、阿是,点刺后拔罐。

•  8、疳疾:四缝流出粘液。点刺华佗夹脊(T1-L5),见血点即可。

•9、久痹:顽固性痹证:局部循经取穴2-3个,阿是点刺5滴。

•10、趾端麻痹证:八风、八邪速刺,末梢N炎、周围N炎等。(可改善循环)。

•11、毒蛇咬伤:排毒,出现肿胀进,在八风、八邪刺,防止出血不止(发生出血休克),含溶血毒素。

三、注意事项  

•1、体位选择、防晕针

•2、严格消毒、防感染

•3、操作手法:浅而快,勿伤A,较大V。  针前考虑出血量。

•4、禁忌症:出血倾向,虚证。妇女产后产、产前,外伤大出血。   

•5、疗程:每日/隔日一次,3-5次/疗程,急证可2次/日。

•如出血较多,则每周1-2次为宜
相关文章
 五味杏仁汤(《鸡峰》卷十一)
 泰山磐石散
 【原创】刘力红博士等拜卢火神为师仪式报道
 楝实
 加味四圣散(《种痘新书》卷十二)
 现代医学的重大失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