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集中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熊老师讲座非常细腻,旁征博引,很适合伤寒初学者及临床医生研读,但老师讲座属太专业的一种,整理组的普通爱好者们往往对整理伤寒录音望而生畏,导致整理进度太慢,发出的稿子也比较凌散,我先把整理好的贴子放在一起,方便大家阅读,再就是希望热心的有点基础网友们积极加入整理队伍,群号:8066693 (伤寒论学习小组) ,目前整理组暂时不加不参加整理的人员,待整理组人员组合好后考虑另开流通群给其它爱好者流通学习资料学习交流,目前全力保整理组的正常工作.
    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
   整理稿还不完整,大家只能一段一段看.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伤寒序二20081023



各位朋友,晚上好!

那位同学能提示一下上回我们说到那儿了,我们再继续往下说,上边有句话还要强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呢,这句话就是“感往昔之沦伤,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后边是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有一句话我们需要特殊理解一下,“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我们上次说呢,张仲景写的伤寒,是在他自己丰富经验的上面,集中了他非常丰富的经验,他的族人就有200多人,不到十年就死了2/3,也就是100多人,可以想象的到,这100多人死亡的时候张仲景都应该是在场的。除去他这个族人以外,也就是张仲景临床经验非常非常丰富,但他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我们把宋本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把他这2本书都读懂了之后,“虽未能尽愈诸病”,这句话就是说,不是说医是万能的,使活死人肉白骨的,对病入膏肓的人同样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在这儿张仲景是非常实在的,他和后世医家,比如我们看一些书上边给出一些方子,神效,立效,无不效。张仲景非常实在的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以前我反复的对大家说,中医非常难学,不是说我们看一本书、两本书就能学会的,需要多看书,多领会,然后还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最终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杂志上的网上都是知识层面的,谁都可以看,但如果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就需要你在实际当中反复揣摩,这是这句话。

然后我们再说下边,“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枢,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极难,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在这我们多说一点,以前没决定先说伤寒还是先说五运六气的时候,征求大家的意见,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后来还是先说《伤寒》,《伤寒》的文字较少,属于语言简单但含义深刻那种,在这句话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一段实际就包含了阴阳的学说、五行的学说、运气的学说,因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那些东西都是基础的东西,这是针对人体的,然后“人禀五常,以有五藏”,也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这方面的东西。这方面的内容呢,因为伤寒包括的东西,在这儿呢,我们说一点,在天元纪大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天有五行运五类,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这句话意思讲的是,就是天地阴阳生五行,以阴阳五行生万物,就是张仲景讲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到我们人体呢,是以阴阳为气血,以五行为五脏,而心肝肺脾肾俱全成形体,而为万物之形态。

有天地先有水火,在人体就是先有肾和心,?二阳加一阴,离就是肾,坎就是心,我们说坎离交的时候,就是说的肾和心,坎就是心离就是肾,水和土而生木,火合土而生金,土指的是脾脏,这个后天之本,也是先天的补充物,所以心火,肾水,肺金,肝木,脾土这是五脏的五气。

我们刚才说的是五脏,有天地先有水火,所以先生心肾二脏,下边继续说六腑。五脏,心、肺、肝、脾、肾。六腑呢,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叫三焦也行,叫心包络也行,这是六腑,这阴阳五行生六腑,阴阳五行生六腑的对应关系是这样:
l   有脾则生胃,脾阴胃为阳,脾胃相配而为土;
l   有肾则生膀胱,肾阴而膀胱阳,肾膀胱相配为水;
l   有心则生小肠,心阴而小肠阳,心与小肠相配为火;
l   有肝则生胆,肝阴而胆阳,肝胆相配为木;
l   有肺则生大肠,肺阴而大肠阳,肺与大肠相配为金;
l   有三焦则生包络,,三焦与包络共为相火;

这是以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六腑。在这个五行当中呢,阴阳是生五行的,但是在五行当中又各有阴阳,具体到我们人体来说,以虚实为例,阳实而阴虚,这是一种本气,以成物之形,按照阳实而阴虚本气说,则虚为阳实为阴,所以具体到人体形体方面,气乃为阳,形质为阴,骨骼为阴而精髓为阳,血肉为阴而中贯的荣卫之气为阳。我们平时说的本,根于脏腑者,这个就是本,这是六腑。

我们再说一下十二经,十二经络。在这个十二经络上呢,我的图画好了但是我不会往上传,我只能在这里说一下,我的图是包括:

先是第一行,,,足厥阴肝经,(十二,),肺内(手太阴肺经后边是一个横折)---右边写上络大肠。这个图我不会发,我还是说一下吧。

十二经络流注的示意图,这个图是我画的,这个是第一行到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络大肠的。

下面是手太阴肺经交到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是络肺的,它在手指侧这个部位交接的。手阳明大肠经在鼻孔旁与足阳明胃经相交,足阳明胃经是络脾的;在足大趾内侧端又与足太阴脾经相交。这个顺序对于咱们学中医的人都应该非常熟悉的,都应该记得,因为我不会发这个图,图我已经画出来了但是不会发。在这个上边还应该包括,以足厥阴肝经为例,它是足部的经脉,它运行的时间是丑时开始,它是络胆的,它的属性是属木的,包括这些东西。这个自己可以画一下,我说的这个图也是我自己画的不是教材上的,这是一个十二经流注的一个示意。

十二经配六气,我们说一下,五脏、六腑加上三焦为十二经络,这十二经络以配五行,它和五行相配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个五行,金木水土各一,而火有二,火分君火和相火。君火、相火、燥金、风木、寒水和湿土合成六气,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关系,五行者气化之体,六气者气化之用。

在十二经和六气的相配的配置上啊是这样的:
l         寒水之气,是膀胱与小肠二府;皆同气化,天一之水出生之;
l         相火之气,三焦与胆,二府专司火之标;
l         君火之气,心与肾,二脏专司火之本,这是地二之所生;
l         风木之气,肝与心包络,一脏一腑,主者筋,天三之所生,肝主筋肾主骨;
l         燥金之气,胃与大肠,二腑主水谷,地四之所生;
l         湿土之气,肺脾二脏,专主气血,天五地十之所生成,为阴阳之总汇;

这是五脏,六腑和十二经,六腑、五行和十二经配六气。在这里呢,我们把运气的东西再说一点吧,可能大家对这个比较生疏,基础是24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24节气我们要记住,再有就是天干地支;天干,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地支。24节气和天干地支,是运气学的基础,这些东西应该是特别熟悉的,就象我们背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熟悉一样,这样才能谈到应用上面,这是五运六气的基础。说一点五运六气方面的东西,所谓五运,就是五行的运动,金木水火土五运;所谓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这是六气,但五行对应的五气,风寒暑湿燥,五气和五行,合则为一,分则为二;化气为风寒暑湿燥,成形为金木水火土。天干地支是一个符号,我们都知道天干地支是一个既代表纪年又代表年、月、日、时,是一个纪年的符号,同时它也代表一个方位的符号,在五运六气上呢它还同时代表一个运和气的符号,在理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理解子丑寅卯--这个天干地支方面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个符号,从甲到癸,从子到亥,它包含的万物由发生到少壮到衰老到死亡的这个含义,在这个十天干配五行上面,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这是天干配五行。

还有一个叫天干化五运,天干化五运和天干配五行就不是一回事了,它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我们刚才说的十天干配五行,是甲乙木,丙丁火------是这种配法,这种配法是自然界的气象,因为甲乙木是春,位于东方,一年的开始,所以是十天干的开始。这个顺序是甲乙木丙丁火,甲乙木春天,丙丁火是夏天,戊己土是长夏,庚辛金是秋天,壬癸水是冬天,这是十天干配五行。

在天干化五运上面,它是这种化法,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至于它为什么要这样去化,我们可以从顺序上去看,在十天干中我们如果把甲看成是1,把癸看成10,整个从甲到癸就是从1到10的这样的顺序,甲是1,己是6,1和6化土,2和7化金, 3、8化水,4、9化木,5和 10化火,这样一个顺序,这种顺序就体现了五行的运动,我们刚才说阴阳生五行,在五行当中又各有阴阳,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这种相配和相化的关系。这是十天干,下边说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我们习惯的说法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在前亥在后,在实际应用当中,子丑不是排在前边的,子是排在第使十一位,丑是排在第十二,,它是从寅开始,因为正月建寅,寅代表正月是一年的开始。

在地支配五行上面:

地支: 寅卯(木),辰(土),巳午(火),未(土),申酉(金),戌(土),亥子(水),丑(土),这是十二地支配五行是这种相配的方法,它所用的是在每一季最后18天作为土的, 因为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每一个季就是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在每一季的三个月最后18天,它是作为土的;你看我们排的这个顺序。这是十二地支配五行,还有 12地支化气:丑未主土,卯酉--金, 辰戌---水, 巳亥—-风木,子午,寅申---火, 这是地支化气,这个12地支化气呢实际就是12地支配三阴三阳, 配六气。 丑未---太阴湿土, 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化水,也就是太阳寒水, 巳亥主木--厥阴风木, 就是子午寅申主火上呢是一分为二的,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

因为这里提到六气,我们再说一下六气,所谓六气就是三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是指三阴三阳说的。这个三阴三阳我们可以画一个示意图。

也可以自己画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呢就是画一个长方形,长是高的1/6,然后分成6份就是六个正方形,这个意思就是, 象六气从春开始,也就是从厥阴风木开始,厥阴风木在一个正方形中呢,上三分之二画成黑的,下三分之一是白的;少阴呢,上边一半是黑的,下边一半是白的;再有少阳,上边一半是白的,下边一半是黑的;太阴,整个全是黑的;再就是阳明,上三分之二是白的,下三分之一是黑的;再有就是太阳,整个都是白的。用这个表示六气的示意,所谓三阴三阳指的就是阴阳气的多少。现在休息5分钟。


下面把基本的概念东西介绍一下:

刚才发的地址有实用五运六气速查图(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4907&extra=page%3D1),图还不是很完善,是不是有朋友看过一个在国外的一个人,他是在国外看到一个关于五运六气的一个计算方法,和我们国内以前运气学的著作所讲的内容是不同,那个图上面用到了我刚才说的十二经络配六气这部分内容,但是我们国内这些个运气著作都没有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只是用到主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5个部分的内容,这应该说是不完善的,这个是五运六气学的 一部分或一大部分内容,这个不完善,包括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这些都是不太完善的,五运六气要真正下工夫学,有一星期就会了,但是在这应该注意点方法,简单说基本的概念你要把它记住、记熟,然后就是一个推导,就象一个公式一样,直接推导就行了,可是这一部分内容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具体的应用是比较困难的,就象运气七篇大论当中,它反复强调的是一是观察天象,一是观察物候,再一个是观察人的脉象,恰恰是它是强调的东西,被我们现在的那些柱子所忽视了,认为这些无非就是如此,用公式一推导就推导出来了,实际并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看七篇大论原著的时候,强调的是观察天象,观察物候,物候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植物,观察它的情况,观察天气变化的情况,然后还要结合人的脉象,这一部分,如果说能把这一部分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学明白了,才能真正的会用,这段我们就继续吧。刚才说,让我们画一个六气的示意图,那个示意图画好之后呢,在下面,应该和它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上这一部分内容,你比如说厥阴肝木,它下面标注的是春,季节是春天,再起一行,是风木,再下一行,那是初气,再下一行,在节气当中是大寒到春分的。那么少阴呢,是初夏是金火是二气,是从春分到小满,少阳呢,是中夏,是相火,是三气,是从小满到大暑的,这样推上来,就把那个六气所主的季节它的气的名称,然后在一年当中这个主气,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六气它这个顺序,然后就是24节气,从这个节气到那个节气的,把这一部分都记熟了,如果想用数字表示的话,比如说厥阴风木,它就是4和10,少阴的君火就是5和11,少阳的相火就是1和7,还有湿土就是6和12,阳明燥金就是2和8,太阳寒水就是3和9,你画一个简单的图,这些东西一眼都可以看到,对你的记忆很有帮助的。

我们说六气,我们讲主气的时候是年年如此,年年都是这么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始于厥阴风木,终于太阳寒水,就象我们刚才所画的那个图,那个顺序,是从厥阴开始,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就是这样的一个顺序,这个顺序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排列顺序,因为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正常的气候变化,我们说寒冬过后是春风,春风是风阴凉凉,意味着厥阴的,春天多风,春风吹,万木春,所以这个季节叫做厥阴风木,春风过后为初夏,这个时候气候就变热了,气候变热之后,火的特征与少阴相应,所以这个时候称为少阴君火,初夏之后为中夏,气温进一步升高,**少阴君火的**,所以把它叫为少阳相火,中夏之后为末夏,空气湿度增大,湿那则土宁,象征着太阴大平,叫太阴湿土,末夏之后为秋天,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气候干燥,以阳明相应,所以叫阳明燥金,秋天以后就是冬季,今天是霜降节,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冬了,就标志着进入冬天了,冬季是寒,天空当中太阳蒸发地面的水汽上升,遇寒下降为雨,因此称为太阳寒水,六气作为主气它的排列的顺序。

在这还要说一下,所谓的三阴三阳,就是一个阴阳的体现,把阴和阳分成三阴三阳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实际就是以阴阳之气各自多少为划分为标准的,在至真要大论第74上面是这样说的: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相合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在这就解释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儒家的东西,在这是太极生两仪生成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是少阴太阴少阳太阳,没有阳明和厥阴,道家的东西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成万物,它也和儒家的这个两仪生成阴阳,一生二是一样的,但是儒家提的是两仪生四象,道家提的是二生三,三成万物,三呢应该理解就是三阴和三阳,三阴三阳它的变化再化生出物,它们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应该说是一致的。现在我们再说下关于标本中见的问题。在我们自己排的时候,把标放在上面,本在中间,中见在最下面。
说的方便,我们先说

本:   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

标:   火、  燥、  寒、  风、  热、  湿

中见:厥阴、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

没什么太好解释的,但这句话应该记下: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奇阴异象。这句话是对标本中见挺好的解释。再下面呢,关于承制的问题,君火之下,阴金。

君火  相火  土  金,水,木,

阴金  水    木  火  土  金  ,

土对应木,火对应金一一对应,这是一个承制的问题:金火之下,阴金承制。承制就是制约的意思,我们看,君火和阴金好象不太明白,再看其他的,
相火之下,水气承制,水是克火的;再往下看,土气之下,木气承制,木是克土的;再往下,火是克金的,水是克土的,金是克木的,承制就是制约的意思。五行之中为什么要有制约,就是防止某一行太过了。所以我们在理解五行的时候这个生、克、乘、侮、制、化,我们要搞清楚,这是承制的问题。

再有一个就是从本从标的关系:因为有人解伤寒从六经气化这个方面去解释的: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以中气为化也。这是一个从本从标的问题。关于从本从标的问题,象那个少阳、太阴从本,少阳本是小火,太阴本是湿土,也就是说少阳的病和太阴的病它是从本的,从本而化的。象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太阳的本是寒,太阳寒水,它的标是热。所以太阳和少阴本是热,标是寒,所以太阳病可以出现寒化,也可以出现热化,少阴病可以热化,也可以出现寒化,这是从本从标的。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以中气为化也,象阳明,阳明它的本是燥金,从中化,阳明病可以从湿土化,厥阴病本是风木,从中化可以从少阳的热化。关于这个运气学就说这么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应当非常熟的。

上世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之以往,未之闻也。这一段没什么太可解释的。

再有下一段,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闭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诸事斯语。

这段当中,张仲景是对从医的人提出的批评。看病的时候往简单地问几句,你哪儿不舒服啊,就开出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这些都是指在诊病,看病的过程中比较草率,因为草率,所以短期未知决诊。这个决诊就是短期、近期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个他是不知道。这个决诊就是我们强调的视死别生。这个人疾病的转归短时间内会不会有危险,这个医者都不知道。九候曾无仿佛,九候指的也是诊脉这部分说的;明堂闭庭,明堂指的是面部说的,实际指的是望诊,就是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中医的四诊运用的都不到位,所以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正因为他“都不见察”,所以要做到“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再下一句是: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作为我们一般人来说,都也达不到孔子说的“上的”境界,谁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学则亚之,我们也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刻苦地学习,亚之就亚之吧。通过自己非常刻苦地学,多闻博识,我们就做个知之次者也不错,但我们一定要花辛苦去学。这个原序就说完了。说完了还有点时间,说点不属于原序这个话外的话题。

在以前,刚开始进入民间中医讲堂的时候,讲的第一课,是讲的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要讲中医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年纪也是比较大的,也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西方的线性思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中医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两码事,所以第一讲讲是是中医的思维方式。然后又讲的是构建中医的三大哲学基础:第一是精气学说,第二是阴阳学说,第三是五行学说。这所谓构建中医的基础,它只不过是基础而已,《黄帝内经》在成书的时候,它就综合了当时各种先进的思想学识,构成中医是我的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它把当时能够用到的这些先进的思想学识文化统统都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任何一种学说在解说人体结构方面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医,具体到中医这门学问上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是一种取相的、体会的一种方式。但是脏腑它也和精气、和阴阳、和五行,它在是这个基础上,应用这些个基础知识上面去讲的。

所以在以前讲的时候我就说自己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象长(音)也好,象千也好(音),就把五脏,心肝肺脾肾,每一个,比如说心,找一张大的纸,就把写在中间,然后这些取相的东西,比如说它的属性、方向等等,全集中到这一张纸上。这就是心,五脏的心,它所曲向的东西。再以前就说过这方面的内容。然后五脏,六腑,比如说小肠,就应当归到心的这一项当中,再有十二经,都应该归属到每一脏当中,这样就把部分或者是主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住了。我们在这儿要说的是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运用得非常多,但它也不能完全地解释人体,也不能完全地解释疾病现象。

还有点时间,说个病例(比较常见):

女性,30岁,消瘦,面色发黄,长期脾胃不好,吃多吃少,或者情绪不好,或者天气变化会出现腹痛、腹胀的现象,还有腹泻,但这个人出现一个非常值得玩昧的症状:失眠心悸。我们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长期脾胃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不足,造成人比较虚弱,再一个脾胃病体有黄色,面色发黄,尤其是两个眼睛之间,鼻子根部这一带出现焦黄的,这是脾胃病。再一个就是什么腹胀啊,腹痛啊,腹泻啊,这些东西都好解释,好理解,因为就是一个象其他出现这个肺气不足啊,胸闷啊,憋闷啊,再一个肺经不足出现的肩背痛啊,再一个手脚的凉啊,这些东西都好解释,用五行学说都解释得过去,但是要是失眠、心悸,在这时候用五行学说就不好解释,因为我们知道,脾胃是土,失眠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心病,也可以看成是肝病,在这时候,鉴别的时候,假定我们摸脉差不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双关脉都应该是那种沉细的脉,双关脉都是那种沉细的脉,右关主治脾胃,出现一个沉细的脉,这是脾胃的虚寒,这个好说,那么左关脉它是什么,它是肝,是肝木,肝木也出现一个沉细的脉,表明她是一个肝血的不足,那我们知道,在五行的生克制化当中,木是克土的,当土不足的时候,木应该显得相对足一些才对,那为什么土不足,木也是不足的,用五行学说就没办法去解释,刚才说到失眠,失眠可以是心的原因,也可以是肝的原因,但是在临床当中,我们见到是肝的原因要比心的原因要多得多,这个解释呢,就是肝主藏血,肝藏血,肝主血海,人在睡眠的时候,人的魂魄要到血海中去收藏,因为肝血不足,魂魄藏不住,就象一条很浅的水,一条大鱼,它养不住一样,魂魄不能进到血海中去收藏、去休养,所以在这时候就出现一种失眠,就是“阴不足以敛阳”,这部分出现心悸,也是心血不足,火是生土的,土不足,我们可以说是子病及母,这样也能勉强解释过去,唯独就是,长期脾胃病的人出现一个肝血的不足,就是肝脉特别细,沉细,出现这种情况,用我们的五行生克是没办法解释的,这种时候,只有用我们中医固有的、自己的内容才能解释这种现象。用我们中医自己的内容解释其实非常简单,脾胃为后于之本,长期脾胃功能不行,气血化生之源不足,肝为血海,血海肯定是不足的,因为化生之源不足,肝的血海得不到补充,它不可能生足。用我们中医固有的内容就解释就通了,但是我们非得用五行去解说地化,这时候是解释不通的。
同样,我们再看张仲景的著作时,以前我说过这个内容,今天再说一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篇当中,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是张仲景的,张仲景在这儿治胃病呢还不是完全治胃病的意思,这是已病防传的意思。但他在这儿提到一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句话是一个原则,是一个规范,这是见肝之调,你应该知道,肝病它要传脾,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脾的虚实,四季脾旺不受邪,如果是脾旺的话,肝病是不传脾的,因为传的需要条件,一是肝气盛,病邪盛,再一个就是脾气虚,那时候它才能去传脾,如果脾气旺盛的话,肝的邪气是不能传到脾的。所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再下一句: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我上次就说,我看过王雪华教授讲《金匮》这一段,他讲得很好,但在这儿,我觉得他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或者他有意识地是避而不说。张仲景在这儿说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紧跟着后面一句话: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然后下面按五行解释,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通过这个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达到肝气盛,肝病自愈,然后后面一句: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王雪华教授讲这一段的时候呢,他是肯定这一段的,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读张仲景的著作的话,我们还可以读出别的意思来,这个意思是什么,是张仲景在批评这些人,批评他们干吗,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惟冶肝,怎么治肝,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他把这一段东西咱们理解是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其实这一段我们还可以读出张仲景是在批评这些人不晓相传,光会知道用这些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一套,所以在后面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这是张仲景提出的一个警告。然后在后面,把内经的东西拿上来说: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馀,是其义也。余藏准此。不能用五行去硬套,我们以后在学张仲景的《伤寒》上面,在辩证方法上面,我们既要看到张仲景首创的六经辩论的体系,也要看到在张仲景的六经辩论的体系当中,他里面用到了不少的八纲辩论和脏腑辩论的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学这些个东西是在学一些基本的技能,但是用的时候这些技能怎么用,就象农民种地一样,在播种的时候,你要用播种机,如果说在播种的时候你把收割机放在那儿去用,那就错了。播种的时候用播种机,收割的时候用收割机。我们学这些东西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学播种机怎么用,收割机怎么用,怎么样浇水,怎么样施肥,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应用这是很难的,真的是很难的。

假定我们说,农民种地的时候,该播种的时候把收割机开在那儿,这会被人笑的。但这在中医生当中,这种笑话非常常见,就包括我以前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自己意识不到,也只能是自己学习、体会、临床的实践反复摸索吧,但是学的这些个东西、条文,该写的要写,该记的要记,该背这是要背的。我们今天的这个序就讲到这儿。

下面对大家提个要求:我们介绍《伤寒论》开的这个行程,内容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非常庞大,我们在说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只能是按照我的理解,在以后讲条文的时候,也可能我的理解不到位,但是对咱们的要求,是要求什么,换一种学习方法。以前在群里面当中,我和学友们聊天的时候,就说是从《学习的革命》那本书上学到的方法,过去没几天,这个学员,这个小姑娘挺聪明的,她给我发了一个东西,那上面叫什么:思维导图,这个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我以前用过的方法,从《学习的革命》上学到的方法。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我希望我们换一种学习方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找一张纸,那张纸中间就写上《伤寒论》,然后画一个大圈,然后分别画出几枝线,比如第一个枝子你画的是太阳病,那么就从伤寒论这个圈上引出一条线,在那儿再画一个圈,画上一个太阳病,太阳病在这儿你注上,太阳病是从第一条到多少条的,然后太阳病分为上中下三篇,在太阳病上再画上三条线,一个写的是上篇,一个是中篇,一个是下篇,每一篇的条文是从几条到多少条,这样当你看到伤寒论的时候,它那上面讲的一共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一共讲了六经,那么每一经它的条文都是从哪儿到哪儿,那么看到这一线纸的时候,就把它的提纲这一页纸都看到了。如果说我们的空间的空余的化,我们就继续画。画什么,画太阳病,太阳病不是分上篇、中篇、下篇吗,我们画一个上篇,把这个放在纸的中间,然后延伸出很多的线索,它的定义,方证,麻黄汤证啊,桂枝汤证啊,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汗法的变证等等,都把它画入这个纸上,别人再说这个太阳病的时候,你记不住,把这张纸拿出来一眼就能把太阳病的全貌都看到,大家可以试着去画一下。《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介绍的方法,人的脑细胞有一千亿个细胞,建立很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象树叉一样,所以他就建议采取这种画图的方式,这种方式我用了十年了,画了好多的东西,在学习上面还真的是有很多帮助的。

花点心思把伤寒整个画下来!

第二点,学习伤寒很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试着以脉类证的方法。把条文以脉象来归类。
还有以方证来归类等等都可以做。

所以我这个讲座叫“玩转伤寒”就是说用各种方法来反复玩伤寒,把它玩熟。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刚才高天提了一句叫“玩转伤寒”,想给它起个名字嘛。咱们算是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起那些高雅的,文绉绉的,听的感觉有些发酸。还不如玩些出彩的东西。既然社会上玩什么的都有,玩股票的,玩收藏的,玩吃的,玩喝的等等。那我们这班有点“傻”的人在这玩中医。我们说伤寒的话,干脆就把它叫玩伤寒。玩伤寒,要玩好,玩活,玩转,和大家朋友一起如何去把伤寒玩转。这实在是不容易呀,背点条文容易,理解一个方子也容易,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部串起来,然后灵活地加以应用,应用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是很困难的。但是,既然以中医为职业,或许对中医有兴趣,那我们要踏踏实实,好好地去玩吧。

我们今天正式地说伤寒。那我们从宋本的第一章开始说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在讲具体条文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概说吧。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一节当中,它主要是说什么呢?说的是太阳病的临床表现,症候的类型及其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出现的病症。一般地说,是外感病的初期。所以,伤寒上把太阳病列为六经辨证的第一阶段。因为伤寒在原序当中,仲景坦诚依据素问九卷,难经,等……。作为根据所写出来的东西。所以在这个太阳病上面呢,那么这个太阳,它必然和《内经》,六气的太阳发生联系。但这个太阳,并不是简单的太阳经脉和六气当中太阳之气的辨证。虽然有联系,但不是简单的复制。

在太阳病当中,它应该包括下面的几个内容:第一,范指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然后上额,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然后顺大腿的背面下行到脚。像这个挟脊抵腰,它有络肾,属膀胱。这条经脉就叫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脉主要的病症是头痛,目痛,项僵,腰脊痛,还有髂关节曲伸不灵活,腘窝的疼痛,腓肠肌和足部的疼痛,疟疾癫狂的病症。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症。手太阳小肠经呢,它起于小指的尺侧,沿尺侧上行上肩,绕肩胛部,在大椎穴做左右相交,然后入缺盆,就是我们所说的锁骨上窝。络心脏,然后沿食管下膈到胃,属小肠。这个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症有,目黄,颊颌的肿胀,咽喉的肿痛,经脉行走部位出现的疼痛。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呢,还有耳聋,就是耳听不到东西。这是手太阳小肠经有一条支脉,从缺盆沿颈旁,到颊,到外眼角,然后又回转进入耳中。这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病症。

在后世解伤寒的过程当中呢,以张景岳为代表的,辨伤寒手足传变,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
这句话应该说不是很全面。为什么说这句话讲的不是很全面呢?因为我们知道,人体之气不外乎阴阳之气,阴阳又各分为三,成为六经。既然手足同经,本是同气,同气相求。并且在足经是联系脏腑的,这个手经也是避不可免地受到牵涉。为什么在伤寒当中,它说足经,而不说手经呢?我们以太阳经为例子说明一下。像足太阳,它是行走于背的,也就是在我们的背面走。初感伤寒的时候,多感于背。因为背为阳,寒则伤阳。这个背是足太阳经,循行之所。所以这个病邪侵袭的时候,它侵袭的是足太阳循行的部位,所以它的病邪在表,治疗的时候也就是在表。并且,足太阳主皮肤,不单单是足太阳循行部位的问题,它主的是一身的皮肤。所以在后世当中有这样的说法叫:“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故为六经之藩篱。”因为外感初期,侵犯的是足太阳的经脉,手太阳小肠经,没有受到病邪的侵袭,所以不必去治。但是如果病邪侵犯到手太阳小肠经的话,那么我们以后讲条文会讲到的,除湿呀,清热呀像这些的办法。其实也是在治手太阳小肠的。这样说呢,伤寒是传足不传手的。但是在张仲景的伤寒当中,虽然没提到手经,但是手经是包含在内的。假如我们以后看到伤寒论注解的东西,讲到传足不传手,我们要对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表是人体防御病邪侵袭的第一层屏障。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以太阳病命名。它的意图是反应人体的皮毛,肌腠浅表受邪发病的特点。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和手太阴病证也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们日常当中见到的感冒病人,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短气。这些的症状算是属于肺经的,肺主皮毛嘛。所以在表证的时候,也就是伤寒初期的时候。这个感受外邪,和肺经有了直接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然后从肺系到气管,到咽喉,行行到咽喉的部位,横出腋下,沿上肢掌面的桡侧到我们号脉的三部,然后一直到拇指的桡侧端,也就是拇指旁开一分的地方。一般手太阴肺经的病症,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喘,肺胀,肩背的疼痛,胸闷,短气,烦心,缺盆上窝的疼痛,上肢桡侧的疼痛,手掌发热。在这有必要提一下,在我们临床当中常见的肩周炎,也叫冻结肩,五十肩。这个肩周炎,和肺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过去都认为肩周炎都是属于肩周的无菌性炎症,是属于肩关节局部的病症。以后在临床中,假定你遇到肩周炎的病人,你就给他从缺盆处找,锁骨上窝的中段,然后向下深按,你找到条索状的东西,就是特别疼,你一按这条索状的东西特别疼,这疼能放射到哪里呢?能放射到腋窝,腋下,上臂的外侧,后背的肩胛骨。然后沿着你找的痛点,一般按揉向颈椎方向移动。短短的几分钟,你可以缓解肩周炎的症状。当然这个按摩的手法,就是颈椎3.4椎横突小关节脱位的地方,如果仔细摸,摸到颈椎有小的结节,根源就在结节的地方。如果会给小结节的复位,那么肩周炎就非常容易治疗了。但是颈椎小结节的复位有一定的危险,如果手法不熟悉的话,建议不要做复位。你就在锁骨上窝,你按疼痛条索状的东西,你给它点按揉,几分钟以后肩周炎就会明显的减轻。

因为和手太阴肺经关系密切,像这个太阳病,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都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中风病的鼻鸣干呕,伤寒的呃逆。这都是风或寒外邪侵袭肺经引起胃气气机的失常,出现干呕呃逆。像这个临床上中风或中寒初期出现呃逆的不少。有的还会打嗝,这个感冒和打嗝有着什么关系?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种打嗝还比较顽固,打了一天两天的。有的感冒以后,不想吃东西,觉得气总是想往上跑。实际这是肺经,因为肺经的走行起于胃脘部。这是肺经感受风寒以后出现的病症。在这点上,以后在临床当中碰到小孩的咳嗽,年纪比较小的,十二三岁,或者七八岁以下,或者再小的小孩,因为现在绝大数的孩子,一有点发烧感冒,家长赶快带去输液,有的输上一个星期,有的输上半个月。发烧控制住了,但是咳嗽控制不住。你想输上半个月消炎药的话,咳嗽控制不住,这肯定不是炎症的事。在这个时候,假定说你想办法让孩子吐。孩子吃完药吐,或者吃完东西以后吐,那么吐完以后七八个小时不会再咳。这也是因为肺经的走行起于胃脘部。这也为这个调治儿童的咳嗽和顽固的咳嗽从脾胃着手提供依据。

这个概说,我们先说这么多。再解释一个词。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两感伤寒,两感于寒”。这个词出在哪呢?这个词出在《素问》,这个两感于寒它指的是什么呢?《内经》上是这样说的:“歧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疼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其实在这歧伯解释的非常清楚。巨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他们同时受寒的话,才叫做两感于寒,或者叫做两感伤寒。这个概说就说这么一点。这个说的是虽然伤寒是以六经命名的,但是这个六经不简单等于12经络,也不简单等于五运六气中的六气。这个概说实际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下面我们开始玩吧。上次呢,我建议有兴趣的,把伤寒论抄一遍,你找一张纸,或者一张大点的纸,你把伤寒论放在中间,然后它上边一个有几个病,什么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把它的这些东西全都写上。这样呢,你拿出这张纸一看,原来伤寒论就讲了这么些文章。然后每一个问题你再给它展开。比如说太阳病,分三篇。这个三篇,每一篇讲的是什么?你把太阳病放在中间,然后象放射状,你把那些东西再给画在这张纸上。那么这样你一拿出来一看呢,这是太阳病的上篇,这是太阳病的中篇,这样比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好看的多,也好记的多。今天我们开始玩伤寒,我希望有兴趣的跟我一起玩。还是建议大家,先说太阳病,那么把太阳病画在一张纸的中间,然后向四周放射出这么几个题。第一个题目叫做太阳病的纲要,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叫做太阳经的本证。第三条线叫做太阳病的兼变证。第四条线叫做太阳病的类似证。一共画这么四条线。然后在第一条线,在太阳病的纲要上面再放射出几条线。第一条就是太阳病的定义,第二条线就是太阳病的分类。我们干脆也把条文写上。第一条就是条文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太阳病的分类,是条文的2,3,5,6条。第三条线呢,是太阳病发于阴阳,第七条。第四条线是传变与欲解时,这是4,5,8,9,10条。

  我不知道有几个人画。我们今天开始玩《伤寒》,我希望有兴趣的和我一起玩

。第一步先玩什么呢,还是建议大家我们先说说太阳病,那么就把太阳病画在一张
纸上,然后向四周放射出这么几个题目:
   
第一个题目是太阳病的纲要,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叫太阳病的本证;第三条
线叫太阳病的兼变证;第四条线叫太阳病的类似证。一共画这么四条线。
    然后在第一条线“太阳病的纲要”上再放射出几条线,第一条是太阳病的定义
(1),第二条线是太阳病的分类(2、3、6),第三条线是太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
阳(7),第四条线是传遍与欲解时(4、5、8、9、10)。
  
  太阳病的第二条线叫本证,在本证上再放射出三条,第一条叫中风表虚证,第
二条叫伤寒表实证,第三条叫表郁轻证。其中中风表虚证再放射出三条:第一,桂
枝汤证(12、13、24、95、42、44、45、56、53、54、15);第二,桂枝汤的禁忌
(15、16、17);第三,兼证(14,18,43,20,21,22,62)。本证上面放射出
的第二条线叫伤寒表实证,伤寒表实证再放射三条,第一,麻黄汤证(35,51,52
,37,42,46,47,53,36);第二,麻黄汤禁忌(49,50,84,85,86,87,88
,89,83);第三,兼证(31.32.33.38,39,40,41)。本证上的第三条线,按照
第五版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讲义的教材去分,本证的第三条线叫做表郁轻症(23  25  
27  48),先把这些画出来。
   
太阳病中讲兼变证的是最多的,这是太阳病放射出的第三条线,兼变证再放射
出15条线:第一,辨证的治则(16);第二,辨虚实(60,70);第三,辩寒热真假(11
,120,122);第四,辩汗先下后(90,91,92);第五,热证,在热证上又放射
出这么几条,一是栀子豉汤证(76,77,78,79,80,81),二是麻杏石甘汤
(62,63),三是白虎加人参汤证(26),四是葛根芩连汤证(34),五是黄芩
与黄芩加半夏汤(172);第六,虚寒证,虚寒证又可以放射出几条线,一是心阳虚
,心阳虚放射出的第一条线是桂枝加桂汤(117),第二条线是桂枝甘草汤证(64,
118),第三条线是桂枝甘草龙牡蛎(118),第四条是桂枝去芍药蜀漆牡蛎龙
骨救逆汤证(112),

二是阳虚兼水气证,放射出三条,第一条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汤(65),第二条线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67),第三条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证(28),

三是脾虚证,脾虚证放射出三条线,一是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
(66),二是小建中汤证(100,102),三是桂枝人参汤证(163),虚寒证还再放
射出一条线是肾阳虚证,肾阳虚证也有三个证形,第一是干姜附子汤(61,63),第二是
茯苓四逆汤(73,69),第三是真武汤证(82);兼变证的第七条线是阴阳两虚证
,一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29),二是芍药甘草附子汤(68),三是炙甘草
(177,178);兼变证的第八条线叫蓄水证(71 72 73 74 127),兼变证的第九条线
是蓄血证(106,124,125,126);兼变证的第十条线是结胸证(128),结胸证也放射
出几条,第一条是大陷胸汤证(134  133 135 136 137 132 ),第二条是大陷胸丸
证(131),第三是小陷胸汤(138),第四条线是寒湿结胸证(147);兼变证的第十
一条线是藏结证(129,130,167);兼变证的第十二条线是痞证,痞证的第一条是成
因(151),第二条是大黄泻心汤证(154,164),第三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64
),第四条是附子泻心汤证(155),第五条是半夏泻心汤证(149),第六条是生姜
心汤证(157),第七条是甘草泻心汤证(158),第八条是旋复代赭汤证(161),第九
条是五苓散证(51,156),第十条是赤石脂禹余粮汤证(159);兼变证的第十三条
线是上热下寒证(173);兼变证的第十四条是火逆证(111,113,114,115,116
);兼变证的第十五条线是欲愈侯证(58  59  92 94)。
  
  太阳病第四条线叫做类似证,太阳病中有些不是太阳病,但是类似,故放在一
起,比较学习。包括,第一,十枣汤证(152),第二,瓜蒂散证(166),第三,不
太好归纳的条文(30  75  105  108 101 119  121  129 130  140  190  195  160  170  
171  174  175)。
  
  把条文先画上来,日后逐条学习,一目了然,采用以方类证以证去分,再看这张
图,看的非常明白。这张图是按照太阳病的纲要、本证、兼变证、类似证来分类的
,这是一种分法,还有的分法是以证去分的虚寒,比如热证,藏结,结胸,蓄水,
蓄血等,还有的分法是以法去分的,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分。临证中遇到病人时,
,要站在一定高度,去俯视的角度,有了高度,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归纳,自己动手
画最能学习,建议自己画,先有大概全貌的了解.站在高处俯视.建议每人自己动手
去画。

  发这个帖子的时候因该是在前年吧,好像是在06年的时候,志一和他的几个朋友要搞伤寒,当时是要考虑的是内经和伤寒上面往往是有脉名而没有脉形,我们讲的那个浮脉沉脉那么什么叫做浮脉什么叫做沉脉呢,就在那个戏说的帖子上面对二十八脉的脉的每一步脉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做了一下解释象脉名、脉形、脉势.....都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中医诊脉基本属于是一个失传的东西但他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中医现在最致命的伤就是不会辨病,我们现在流行的就是西医搞出一个高血压然后我们就搞出几个分型然后套几个方子去用,西医搞出一个冠心病我们就又搞几个分型跟着人家的后面跑,失去了我们中医的整体辨治最精髓的东西,所以在开始的时候首先把(脉)戏说(当然过程是很严肃的说)伤寒脉法(伤寒脉法宋本上没有脉法,桂本上有)先讲的变脉法第二讲的平脉法这些是在讲堂里讲的。
熊猫戏说脉的帖子最好都去看看因为我们以后在提脉的时候我就不在细说脉了就是提一下就行了,辩脉法和平脉法是贯穿在我们这个条文当中的。

现在继续先讲太阳病的纲要。我们刚才说太阳病放射出的四条线第一条就是太阳病的纲要,太阳病的纲要又放射出四条,一是太阳病的定义二是分类三是病发于阴阳第四是传变的顺序,按着顺序第一先讲定义,这是条文的第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什么叫做太阳病在这里张仲景规定的非常明确就四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他是一个浮脉、他是一个头痛、他是一个项强然后就是恶寒。在以后的条文当中凡是提到太阳病的时候他必须要具备这几个条件: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我们是第一次这样讲,讲的时候大家有什么要求呢可以在下来的时候提出来。就按着这样顺序去讲,首先是条文第一个是词解,第二是提要,第三个是解释。按着这个顺序我们先说词解,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这不念强,念(jiang)僵硬的僵,XXX解释这个词是这样的,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濡尝之柔和,是为强痛,也就是说这个强在这里指的是僵硬不柔和,项僵就是脖子这里牵引不舒项僵不柔拘急的感觉而不是那种颈项强直。

我不知道大伙见没见到颈项强直,颈项强直是在脑出血的病人这个脖子是直直的是颈项强直还有就是癫痫大发做的时候,他们是叫颈项强直,脖子特别硬,你扳着头部的时候脖子是绝对不会跟着打弯的。但是我们太阳病的这个项僵是指的不柔和。

第二个词是恶寒这个恶在这里不念(e)应念(wu)恶就是讨厌憎恨的意思,这个恶寒简单的说就是怕冷,这是个词解,解释项僵和恶寒,第二个是提要,以头痛项僵而恶寒脉浮,四个脉证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这四个脉证既然作为太阳病的提纲那么我们以后只要提到太阳证那么这四个脉证是要具备的。

第三就是要解释这句话,清代的医家徐大椿这样说过 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之八字为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无问风寒湿热一例杂病皆当防X以分经定证也。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八个字是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既然他是太阳一经受病的纲领那么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外感病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杂病,因为他提的是无论是风寒湿热一例杂病皆当防X以分经定证也。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是固护于外,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受邪这可出现太阳病。

下面解释一下这个头项强痛,方有执说过这样一句话,膀胱经其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头络脑还出引下向连中府循肩膊内狭邸骶腰中。他说的这是太阳经的循行部位。清代的吴谦他们编著的医宗金鉴上面的前面也是这样说的,太阳经脉上额交颠若络脑还出别向下连中府,故邪客其经必令乎项强痛,也就是说这个项强痛是沿着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的强痛,因为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所导致的。这是一个头项的强痛,第二个是恶寒,因为胃阳被寒邪於恶不能温曛身肉而导致的这个恶寒,也是在这个医宗金鉴上他们是这样说的,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这是卫气固护于外这个卫气被寒邪於恶他不能够温曛身肉而导致的这个恶寒。

在这个条文当中提到一个恶寒但是没有提到发热,在太阳当中呢往往恶寒和发热是并见的,但是呢可能在早期没有出现发热而只见到这个恶寒,所以伤寒论没有把这个发热作为太阳病的基本表现。陆渊雷对这段就是恶寒及常与发热具且伤寒发热为主症而至经文暗含发热再内。。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在太阳病当中恶寒和发热常常是相随并见的,这个伤寒是以发热为主,在这个条文当中虽然只提到一个恶寒没有提到发热,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到里面包含一个发热在内,这是陆袁磊的解释。   

第二点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恶寒太阳病的恶寒和少阴的恶寒他们怎么鉴别,因为我们知道恶寒就是一个怕冷,少阴病呢其实少阴病里出现恶寒的也非常多,那么太阳病的恶寒和少阴病的恶寒怎么鉴别?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的就是在脉上进行鉴别,太阳脉浮而少阴脉微细。太阳恶寒是脉浮的,而少阴恶寒是脉微细的,这很好鉴别的在患者来时都不用说就把胳膊一伸你一摸你就知道用脉微细和脉浮就非常明显的就区别开了,这是第二条的恶寒。

第三点是脉浮,脉浮在难经上是这样解释的,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在熊猫戏说脉的帖子上边比较清楚的一句话就浮脉的特点是轻取既得重摁稍减而不空。关于这个脉形熊猫戏说脉的那上边对于每个脉都有比较详细通俗的解释,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多说拉。怎么会出现浮脉呢,外邪袭表卫阳向外排邪的一个外在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正气未虚。这是第一条太阳病的定义,其实太阳病的定义就这么几句话,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四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需要熟记于胸的就像壹加壹等于二的那么熟才行,这是他的定义。

第二个问题是太阳病的分类,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纲要上边第二个条件上边是太阳病的分类。我们先说这个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的分类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分为这么三种,我们先说中风,什么叫做太阳中风,这条当中他又给规定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还是先进行这个词解,既然谈到发热汗和恶风和脉缓者,这个恶风这个词是应该怎么理解,张西簿(?)是这样说的恶寒兼恶风恶风必兼恶寒有微甚之别,恶风实际和恶寒的意思相近但是比较轻,这个轻的特点是遇风则恶无风则安,这是他的特点和恶寒不一样。恶寒是你跑到哪去他也是恶寒的,而恶风则不是,所以他就是无风则安。

第二个是脉缓,什么叫做缓脉这也没必要解释,既然是太阳病太阳病的四条是什么呢,脉浮是作为第一条的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脉浮脉浮是第一条,既然是太阳病的脉缓他肯定就是一个浮缓,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缓脉他是一个浮缓脉,因为是太阳病,太阳病的脉必定是浮的
脉缓他肯定就是一个浮缓脉。

第三条中风,中风呢是中医的一个证名。徐大春是这样讲的,此太阳中风之脉证非杂病经络脏病伤残之中风尔。就是说这个中风是外感风邪的表证,不是现在遇到的这个脑血管病的中风,这点要搞明白。再说到现在的这个中风的时候呢我们说点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个中风。现在说的这个中风往往就是说的这个脑血管病,比如脑梗,脑出血,面神经麻痹,(歪嘴风)。我们现在所提的这个中风真的是大部分指的是这些东西,很少有人专门提到太阳表证的这个太阳中风,因为脑血管病的中风在我们中医的漫长发展过程当中的认识也是在逐渐的改变的。在早的时候也就是在汉唐以前多认为这个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是内虚邪中,既然他认为这个是内虚邪中在早期的治疗上边多取温散解表以续命汤为代表方剂。以前在别的论坛上边有看到脑血管病的好像也曾经很感慨的说过说国内的中医连续命汤都不会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发帖的这位朋友他遵循的是汉唐以前的对脑血管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他没有参照后世对这个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的过程。

在谈到续命汤谈到脑血管病因为就是北京地区这个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病的人群太多了,所以谈到续命汤就把续命汤说下,续命汤在金匮要略上面他是起自古今类案,这个条文是这样说的,治中风非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机体不知痛处及脊不能转侧.方子组成是麻黄、桂枝、人身、甘草、干姜、石膏、当归各三两、川芎一两半、杏仁四十枚。有个医家对这个方子做了解释,他是这样说的风阳邪也气通于肝,非立也,风若闭塞其毛窍组织荣卫不行也,概风多邪寒,初中时由皮肤而入兼而深入于内,於久则化热热则伤阴,阴伤内无濡养其脏腑外不能充于形骸此意身体不能自收之口不能言XX不知痛处所由来也,古今录验续命汤者取其续命走表安内攘外玄真上下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起其表去风邪兼理其内热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又以麻黄石膏等药传筋骨通经络调营卫出体表之邪,士得此方从内达外环转周身虚邪开非无有不利。这是后人对续命汤的解释。但是以后随着时间的进程后世医家用续命汤治疗脑血管病收效真的不是很好。

所以在以后的医家们又纷纷寻找别的途径,在金元以后就开始倡导以内因为主的这个发明学说。象刘河间的将即(?)时宜五志化火的学说,李东垣的忧囍纷扰伤气的学说,象朱丹溪的湿土生痰的学说,象张景岳的损伤五脏真阴的学说,还有叶天士的肝风内动的学说等等。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认为脑中风是因为内因所导致,皆由内因所致.....就把汉唐以前的内虚邪中的观点继承一半,否认一半,所以现在的治疗,像平肝,熄风,通腑,化痰,益气,活血等方法,脑血管中风不是今天要讲的东西,太阳中风指外感风邪的表证而不是我们现在提到的中风。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二,提要:指出太阳病的一种证型,即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第三,解释:此条提到的太阳病,必须药包括第一条所提到的脉证,第一:发热,恶风的解释   风为阳邪,最易发热。张洁古曰“此风伤卫,为病发于阳,故先发热而恶风。这个发热恶风就是风邪犯表,正邪交争与浅表,

第二:汗出。   风为阳邪,性疏泄,故腠理开而自汗,就是说这个汗出,是因为风邪伤卫,卫不外顾而营不内守,营卫不调而导致汗出,第三:脉缓,   风性散漫,故令脉缓,在太阳病中,既有营卫不调的特点,张仲景把他叫中风,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是太阳中风的表虚证,自汗尤为风伤卫之确证,下凡称中风者,皆指此条之脉证也。也就是说凡是伤寒意义上的中风,都有太阳病的四条加上这个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加上这些就是一个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或也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曰伤寒。

还是首先是词解,或也发热或未发热,首先解释这个未发热,方有执是这样说的:未发热者,始出之时,郁而未蒸也。这个未发热呢,应该理解为暂时没发热,不等于没有热的,因为伤寒是以热为主,他肯定有热,但是暂时没有。

第二个呢,脉阴阳具紧,伤寒脉法就是阴阳脉法,阴阳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浮沉,一个是尺寸,寸为阳尺为阴。这条当中呢,脉阴阳具紧他指的是部位,就是说都是紧脉的。既然他是太阳病,太阳病脉浮,肯定就是一个浮紧的脉。在这条当中方有执是这样说的,阴为关后,阳为关前,三关通透,弹性强劲而来。
第三条,是伤寒的词解,指伤于寒邪的表证,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难经上说: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相同。这是光广义,狭义就是指的伤于寒邪的表证。西医的伤寒这个病名指的是肠伤寒注意鉴别。子是相同的字,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是提要,提出伤寒的又一个脉证,太阳病或也发热或未发热,在这呢,柯韵伯是这样说的: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发热有一二日发者,但寒性。。。。然则发热之迟速,所秉阳气之多寡,所受寒邪之浅深,因可知也。这段说的就是发热的迟早,与人体的强弱,感邪之浅深的不同而有早发热的,有晚发热的。未发热是现在还没有发热。
下一句,必恶寒,这个恶寒,凡太阳病必定要有这个恶寒的表现,这个恶寒是外邪犯表,正邪交争出现的,明代的陶华(?)他是这样强调的,有一分恶寒头痛,病尚在太阳,表证未罢。

再下一句,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太阳病的提纲有头痛项僵,这儿又提出体痛,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个体痛,它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被制,营阴郁滞,太阳经运行不畅所致的。这个体痛它有一个特点,往往是痛在肉皮上的,浑身紧紧的,还有的感觉皮肤很疼,摸一下都痛。阳明发热出现的酸痛是指的肌肉的酸痛,注意鉴别。脉阴阳具紧和体痛的病机是一样的,这里要强调的是脉是浮紧的。

在这条当中可以部充一点,无汗。这条肯定是没有汗出的,
这条揭示出太阳伤寒的脉证,中风风伤卫,伤寒寒伤营。这条以这个脉定这个太阳伤寒证。
卫为阳属气,行于脉外,营为阴属血,行于脉内。卫为阳属外则风所伤之,营为阴属内则寒伤之。因为同气相求。风伤卫阳寒伤营阴,所以我们在辩证的时候不外乎就是辩这些脉证,在伤风的初期就出现发热,因为风性速,善行而数变,风为阳邪最易发热,而伤寒或也发热或未发热,尽管现在没有发热,但久则阳郁必然要发热,只是与伤风的发热出现的迟早不同。中风证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轻,伤寒重的恶寒可以缩成一团在那呆着,还有的出现哆嗦。
伤寒的恶寒是比较重的,体痛是指的全身的痛,因为寒邪在表,主要表现的是全身皮肤的痛,和阳明证出现的酸痛有很大的区别。

再有就是呕逆,呕逆通常比鼻鸣干呕重,从这个上边区别中风还是伤寒,但是说起来这些东西,发热啊,体痛啊,呕逆啊,伤寒和中风在不好鉴别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两点最重要的要点:第一点就是汗出与无汗。

第一点就是有汗还是无汗,有汗是中风,无汗是伤寒。第2点是他的脉象,同样是浮脉,伤风是浮缓的脉,伤寒则是浮紧的脉,一缓一紧,是伤风还是伤寒就非常明确好区分了。这是鉴别中风和伤寒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前边说的症状如果不好区分的话,伤风还是伤寒就非常明确好区分了。这是重要的鉴别点。

在这里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我们刚开始说的太阳中风,提到浮缓脉,在讲桂枝汤症的时候还说到浮数脉,也是太阳中风。等到讲到哪个条文的时候再讲。

下边再说一个病例,前几天的,一个男孩,8岁,下午5点多就诊,发烧到38度7,22号哪天下午,小孩是浮数的脉,我就定为太阳中风,用的是桂枝汤没作加减,到9点钟,因为5点去的,回家煎药,也就是吃药1个小时以后吧,把吃的药都吐了,家长很着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呢,爷爷奶奶非常着急就找到我那里去了,那时我已经回家了,问我是不是需要去打个针,我这样解释的,,吃完药以后一个小时后吐的,不用管它,要是不放心,把吃剩的药还可以少给一点,一会喂一点,不要一下子喂太多,现在是9点多种,现在喝药就给他喝点,等到12点多,等到明天早晨,他的烧就会退了,早晨再给他喝点粥就行了。当时肯定是有点信任,但是还有怀疑,问我会不会出别的问题,我说别的什么药都不要给他用,塌实让他睡觉。第2天早上没有消息,没有给我打电话,昨天下午爷爷奶奶又带着小孩到我那里串门去了,告诉我说,说前半夜他们2个根本不敢睡觉,就让孩子睡觉,孩子很快就睡了,爷爷奶奶一直看着孩子,还真是到12点以后烧就慢慢退了,第2天早上孩子醒来,因为孩子不会装病,孩子病的时候精神萎靡,一旦好了,孩子马上就恢复活蹦乱跳的样子了,第2天早上醒了之后孩子完全都好了。

在这个孩子病例上,我们看到这样几点:
第一个是脉的浮数,就以脉的浮朔定为太阳中风,用的桂枝汤的原方。为什么要这样辨证?我们讲到桂枝汤症,尤其讲到脉浮数的时候再讲这一条。

小孩为什么会吐?我们在讲辩脉法的时候,说这是属于灾怪,张仲景说服用汤药,吐属于灾怪,这是以前服用其他药物导致的,但小孩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他以前没有服过其他药物,但小孩为什么会吐?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风也好,寒也好,袭表伤的是太阳,我们要记住肺主皮毛,肺经也逃不过干系,肺也被打的,肺经是循胃口的,风寒之邪伤表,这个肺经也受伤了,所以还是可能出现呕逆或者干脆是吐,但这个吐它和太阴病的吐例不是一回事,以后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讲到太阴病的吐和下利,这是一点。

再一点,小孩发烧到38度7,脉浮朔,没有问他是不是无汗,因为小孩你问他怕冷吗,他是表述不清的。

临床当中还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我就想把这个病例发一下跟大家开个玩笑,这个玩笑怎么开呢?就是指我们中医的问诊,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男的。一进去就说,我感冒了,一会冷一会热,要是听这句话,一会冷一会热,寒热交替,一听这个就是少阳病,摸摸脉,不是少阳病,因为少阳脉弦,他不是弦脉,他的脉象基本还是属于浮脉,属于表症,我就问他, 你什么时候热着的,他说刚才我活动的,觉得很热要出汗,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冷的,我就进屋坐一会,现在就感觉冷了,因为我的哪个屋子,北方这个季节,即将要供暖还没有供的时候,温度大概10度左右,他穿衣服又少,又刚运动完,坐一会就感觉到冷了,这很正常。这时候就明白了,他一会冷一会热。热是因为运动产生的热,冷是因为屋子凉穿的衣服比较少,这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前几天不爱动,如果打字快的话把这个病例就给大家发上来跟大家开开玩笑。

说这二个的意思的是,张仲景在伤寒中特别强调是什么是病,脉、症并治、缺一不可的,脉症是我们工作当中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已经超时20分钟了,现在结束。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太阳病(上)200811 13
先跟‘大海’说句话吧,‘大海’你那个参加文字整理的那些朋友,也让他们发上来的把名字也署上了,这个文字整理也是一个不轻松的工作,是不,应该让人家把名字写上。

我们继续玩伤寒,今天该说这个太阳病纲要的第四部分,就是辨传变与欲解时。这部分内容呢,一共有五个条文,是4.5.8.9.10,我们先念这个第四个条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条文的第四条,我们首先还是先这个词解,伤寒一日,这个伤寒呢,他指的是外感的风寒,这个一日,沈金熬这样说的这个一日,一日,因此非定指一日也,也就是这个一日,指的是这个受邪的之初,是一个约词,就是大概的意思,不是说就指这个受邪的第一天说的,这是伤寒一日。

第二个呢,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静呢,在这不当安静的意思讲,因为这个条文,开头明意他就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也就是说太阳病,太阳病脉若静,这个静呢指的是病症脉相符合得这样的一种脉象,太阳病它肯定是一个浮脉,如果说太阳中风那么它浮缓,太阳伤寒,它是浮紧,就说这个时候不管它是出现浮紧还是浮缓的脉,它和太阳病症是相符合的,这个时候就管他叫脉若静。脉若静的为不传,那么下面这个,假定说出现颇欲吐,若躁烦,还有出现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脉数急呢,它是相对于脉静而说的,也就是相对于浮缓或者浮紧脉而言的,表明这个脉象已经发生改变,在这段当中呢,还有一个躁烦,也就是这一节的第三个,张仲景在这呢,是把躁放在前面,把烦放在后面,内经上面呢,这个烦躁一词,和他的位置是颠倒的,烦躁这个词出现在内经的《至真要大论》上,他后世的解释呢,就是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这是这个躁烦它们之间的区别,烦与躁呢,常常并见、并称,可见于内伤外感多种的疾病,有虚实寒热之分,一般在外感病当中呢,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在这个内伤杂病中,烦多于躁,一般多见于这个阴虚火旺这些个症候,这是这个词解。

第二个呢,第二个是提要,以脉症辨太阳病传与不传,脉呢就是由静变为数急,症呢,像那个颇欲吐,若躁烦,是以这个症和脉辨这个太阳病传与不传。这个解释一会儿再解释,我们首先看这个第五条,条文的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为不传也。这个词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伤寒二三日,在内经的《热论》篇当中不是一是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吗,他是按照这个传变顺序说,在这个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没有出阳明和少阳的症,这是为不传,这个提要呢,也就跟这个第四条一样,辨太阳病没有发生传变,下边我们解释这个第四条和第五条,在第四条当中,脉若静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沈**呢说过这样的话,此凭脉辨证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若静是不传它经意,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此邪气向里易注,势必传经为病也,喻嘉言也说呢,脉静者邪在本经,邪不能变故不能传经,颇欲吐,外邪内搏,躁烦脉数,寒邪受热必传经也,我们知道在六经的辩证体系当中,太阳为初感外邪,太阳病呢虽然属于这个轻浅之症,但是善变。这个善变是善于变化,我们如何辨别是不是已经发生传变了,根据是什么呢,根据病人的脉症,但是不要拘泥天数,脉若静,仍为浮紧则邪仍在太阳,没有它变,若一日到二三日到数日,也就是两三天四五天,它还是一个浮紧的脉,那么它还是没有传,它还是在太阳。所以脉若静,那么在这个时候呢,它仍然要以太阳的治表为法,所以这个脉若静,它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出现,吐,出现躁,出现烦,那么这个吐、躁、烦相对于太阳来说都已经传里了,那传到哪了,是传到胃经,传到阳明,还是传到少阴,还是传到太阴,这个我们先不考虑这个它传到哪,但是肯定它已经发生传变了,那么就根据吐、躁、烦,再加上脉数急,根据这个我们判断,它的病邪已经不单单是在太阳了,它已经向内传变了,这是第四条。第五条,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为不传,方有执这样说过,说上条之第四条也,上条举太阳而以脉言,此复举阳明少阳而以证言,次第反复互相发明也。余经同推,要皆以脉证所见为准。若只蒙龙拘拘。数日以论经。则去道远矣。方有执这段呢,说得这个第四条是以脉证言的.

那么这个第五条呢,单纯的以阳明少阳这个证言的,四条和五条相互参照,那么其它的余经同推,那么其它的,像这个太阴呢、少阴呢、厥阴呢了是不是与上相同了,它要按照这个方法同推的,我们判断它传还是不传,要皆以脉症所见为准,假若我们不在临床当中参照它的脉证,只是拘于这个日数,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拘于这个日数去论经的话,那么方有执这句话则去道矣。

刚才我退出后又从新上的。现在可以了。刚才四五条已经说完了,现在再补充说一下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阳明证,少阳证,这是我们以前反复强调的,在说太阳病的时候,太阳证一定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而阳明证是什么?少阳证是什么?以后随着我们条文的讲解,我们再见到阳明病的时候,一定要把阳明经热病的四大,大渴,大热,大汗,阳明腑实证脉洪大记住, 在这里要记住阳明脉是洪大脉,少阳脉是弦脉,我们要把这些东西记得比较清楚,在这里提到的阳明证少阳证是什么,应该是要搞的比较清楚的。没有见到阳明证脉洪大,没有见到少阳证的口苦寒热往来,这就是没有邪还传变,依然是太阳病。

在这条中还要看到条文之外的意思,这意思是,张仲景在这里强调了,计算时日依据时日推演的一般的传变规律,主要依照患者的脉证而定,对这层意思,沈金熬这样说过:“阳明少阳二经之证至二三日不见,可知其脉仍浮紧而亦不变,此亦但既证而知之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以示相传之日数,未可泥也。”他的意思是说在这二三日的时候,阳明少阳证不见,像《素问热病论》里的一日巨阳,二日阳明它这以示相传之日数,我们一定不要拘泥这日数。

下面条文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欲作再经指将邪传于阳明经,第二个,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第二这是这个条文的提要,太阳病经尽自愈及预防传经的方法。第三个咱解释一下,在这个条文首先仍然说的是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太阳病四条当中,别的都没有提,仅仅提到头痛一证,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单提出头痛一证,其实在这里有提要的意思,还是在素问上:“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头为诸阳之会,头痛的减轻还是加重能够代表性的反应太阳病的变化,但是既然是太阳病,我们就不能单单的以头痛为要,必须需要以恶寒、项强、脉浮一起来权衡,才不至于失误。这是第一句话,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因为单单提出一个头痛证,假如说太阳证发生传变了,我们以后讲条文的时候会讲到,头已经不痛,恶寒的感觉已经没有了,项强已经减轻,但是出现其他的症状,脉象也已经变了,我们也不能说他快要好,已经要自愈了。条文虽然只是提出了头痛一条,但是既然是太阳证,只要提出太阳病,就要条件反射一样马上想起这四条。这是关于头痛的。第二点,犯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患太阳病七天以上,由于太阳本经行尽,正胜来复之势,所以有自愈的可能。在这点上,有几位前人解释过,像周杨治(没听清):“七日而云以上自愈者,明明留于太阳,至七日则正气复而邪气退也,所谓经尽盖六日之间营卫流行复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经尔。”既称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经证见至七日而又是太阳经证(没听清),他的意思和我们前面解释的意思差不多,至于这自愈者(听不清),七天或者以上,邪还留在太阳经 ,还没有发生传变,等到第七天时,正气复而邪气退,怎么解释这个七天行其经尽呢?盖六日之间,营卫流行,复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经尔,这也解释了,到第七天时候   

在这里,营卫复至七日而行,在这条上有些著作,包括我们有些人也认为,外感风寒一日是太阳,第二日就要传到阳明,第三日就要传到少阳,然后六天把六经传个遍,第七天再回到太阳,就是有这样认识的。但是大部分医家认为,虽然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但不是按照六经的顺序全部传一遍,邪还是留在太阳,柯韵伯也这样说:“仲景未尝有日传一经之说,亦未有传至三阴项头痛者,曰头痛者,是未离太阳可知,曰行则以传不同,曰其经是指本经而非它经,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阳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变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有明证者。”柯韵伯和周杨治(不确定)说的意思一样,他也不是说日传一经的,就是在这几天中,邪还是仍然留在太阳经的,没有传变到它经。

再下面,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从前面的条文顺下来,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这就限定了一个日期,后面若欲作再经者也就是说,若七日以上病症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经的趋势,这时可预防性针刺足阳明使其经气流通,抗邪能力增强,防止传经的发生,在这,作再经,柯韵伯的解释是:“曰传足阳明而曰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为阳明,而为并病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太阳病要传入到阳明,而柯韵伯解释是太阳过经不解,复为阳明而为并病,把意思了解一下就行,反正是七日以上不愈要往阳明传变也好,要发生阳明的并病也好,针足阳明趺阳脉的穴位,使邪不传则愈,能知道这个意思就行。

再下面,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还是先词解,欲解时是指邪气可能得解的时间,不是指欲愈或者自愈的时间,也就是说邪气在这个时间段可能缓解或者得解的有利时机,但不是指自愈,自然好了的问题,这里要注意这是邪气得解的时间段。第二,从巳至未上,我们以前说过,学中医,像二十四节、十二时辰、天干地支,春夏秋冬,都应该搞得很明白,十天干十二地支,我们以前讲内经的脉法,还有预测疾病加重自愈和死亡的时间的时候这已经提过了,在运气学,用的基本都是这些东西,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都应该背的特别熟的。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时辰,子是夜间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午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个时间段都是固定的,太阳病欲解的时间是从上午九点到下午的三点,在这里一块把伤寒上边其他各经的欲解时间一块都说一下,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我们一会再解释各经欲解的时间。这是这句话提要,根据天人相应学说,太阳邪气欲解的时间,下面解释,方有执解释说:“太阳者盛阳也,故旺于午未巳时,经曰至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谓也。”方有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者盛阳也,是旺盛于午未巳时辰,这是内经上说的至得其位而起者此谓也。这是方有执说的。张志聪说:“午乃太阳天中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胜而邪病解矣。”这是张志聪的解释。就是午时是太阳在天当中的时候,巳未是午时前后的时间段,是气交的时间段。天有六气人也有六气,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胜而邪病解矣。

我们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万物共同沉浮于生长之门,天之六yin能伤人致病,一年一季一天的阴阳盛衰的气变也能助人正气抗邪外出,在一天当中,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为阳气最旺盛之时人身被风寒之邪郁恶的阳气得自然界的阳气相助,则排邪有利,而病邪可能得解,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间段采取相应的治疗那么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四十五分钟了,稍微休息一会吧。今天感冒了,我是经常隔那么三五个月就感冒一次,但是感冒一般时候不会超过三天,昨天是第一天,一般式第二天最重的,也就是今天,是最重的,明天再有一天,也就是明天晚上就好了,但是这三天当中鼻塞咳嗽这些还是比较重的,基本上我是不吃什么药,三五个月感冒一次感冒也不用药,就会好不超过三天。

我们刚才说的是太阳病欲解时是巳午未三个时辰,阳明呢,是从申酉戌时三个时辰,下午的三点一直到九点钟,这段时间是阳气衰减的时间,我们知道一般的阳明证是热盛邪实的证,在阳气衰减的时间正好是它欲解的时间,少阳呢,它是从寅卯辰三个时辰,凌晨的三点钟到上午的九点钟,我们治疗少阳病一般都用和法,为什么要用和法呢?因为少阳证一般都伴有阳气不得抒发,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正是阳气升发的时段,少阳证本身是阳气不得升发,那么自然界又是一个阳气升发的时间段,所以自愈少阳的病可能在这个时间段,这是三阳的解释。我们看看三阴的欲解时就不这样了,我们看太阴它是从亥时到丑时,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我们看少阴呢,它是子丑寅时,晚一个时辰,夜间十一点到凌晨五点钟,我们看厥阴呢,又晚一个时辰,丑寅卯时,凌晨的一点到早晨的七点,关于三阴病的解释,阴经的病,一般地说阳衰阴盛的病,在夜半到天明这个时间段里,正是阳生阳长的时间段,阳衰阴盛在阳生阴长的时间段可能要得到缓解,得到欲解。严格的说,按照内经上面的提示,那些助阳的药物在这个时间段应用是最合适的,但这仅仅是说法,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很难去用药,这是六经病欲解的时间, 阳明193条,少阳272条,太阴275条,少阴291条,厥阴328条。

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医宗金鉴:风家,是太阳中风,表解,用了桂枝汤病也解,病也解,但不了了者,这句话的意思,了者,释然病解,神明了然状,不了了者,不清澈也,服用桂枝汤,虽表以解而又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柯韵伯:不了了者,余邪未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病情已经缓解了,但没有完全痊愈,病人还有不爽不舒适的感觉。

提要,预测太阳病邪解之后与病愈的日期,太阳病表邪已解,但正气还没有恢复,病人还有不爽不舒适的感觉,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12日愈,但不能拘泥。但太阳病如果按照内经热论或者伤寒的日期论就显得很古板了,我们在临床上应该灵活的去看待,主要是看证和脉的变化,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12日愈,我们应该理解外感病应该在好了以后,正气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没必要再用药物去治疗了,也就是内经说,果肉蔬菜静养之,等待正气恢复,自然就好了。

这一段我们该怎么玩???首先辩病传与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坛上有人发了一个贴子,说的就是这段,陈修园和郝万山讲的不一样,有些困惑?

陈修园浅注中,颇欲吐,认为是少阴欲吐不吐之见证,郝万山认为是少阳见证;若躁烦,陈认为是足少阴之躁,手少阴之烦,郝认为是阳明见证。到底谁说的对?请明家指教。
这是个值得玩的地方:假定我们抛开伤寒前后的条文,假定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中的吐,燥,烦脉数急4个证看为一体的话,这个传是传到阳明的,欲吐和燥烦在各经中都能见到。说是少阳也行,阳明也行,少阴也行,厥阴也行,各经都可以见到,但看成一体的的话,再加上脉数急也就只有阳明经的脉是数急的,太阳少阳的都不是,太阴就热的不多了。少阴是寒化证,即使出现热化,比如用承气汤一类,但少阴的脉是微细的,即使是数急脉也是微细的,厥阴出现上热下寒证而出现数急脉也不多,所以此3条放在一起可以说是传到阳明的,但是我们有假定条件。如果不假定的话陈修园和郝万山的话都不对,为什么?因为张仲景在这段条文中是说传与不传的方法,而没有说传到那。而且说的这几句话吐,燥,烦,脉数急也只是引用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5经病的证全加上,出现那些情况都是传。如果这样解释呢,陈和郝都解释不全面。我们只要知道这样就传了,至于传到哪,要结合各经的脉证来具体分析。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玩,我们感觉玩的是张仲景的原意,在伤寒当中,太阳病放了很多东西,太阳病在伤寒中几乎占了一半,张仲景在这里拿出这些东西他就是一个举例,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因为风寒传变得迅速,我们可以这样说吧,(听不明白),所以我们在这里应该把条文前后联系起来,注重的是辩它传与不传,而不必要在这里就辩它传到哪经了。这是一个应该玩的地方。第二个应该玩的地方就是怎么辩传与不传,具体的辩法,刚才说了,若燥烦脉数急者,这是传,那么我们实际在临床当中,碰到的具体的问题就是很难去把握。尤其是我们学医时间不长的,碰到这个人你比如说,就是一个伤寒,没喝药之前呢症状感觉倒是轻一些,喝完药以后出现这种心中热扰不安的燥烦,那么这时病情是加重了还是要好呢?那么我们怎么去判定?这就是这条上面玩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我们怎么知道传与不传,解与不解。刚才说的若燥烦,颇欲吐,脉数急以外,其实在这里张仲景已经给我们交代得很清楚的了,我们怎么知道传与不传,那么张仲景告诉我们汗出则解,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辩别其汗不汗?张仲景告诉我们先烦则汗,那又如何辩别欲汗之先烦还是入里之燥烦?用脉,以脉辩之。脉浮先烦为欲汗之烦,而非入里之烦。可是在这儿出现一个问题呢就是怎么知道解不解?汗出则解,我们知道伤寒就是我们太阳伤寒的时候他是没汗的,因为阳被寒邪所郁遏,所以他是无汗的。伤寒原无汗,所以知道通过汗解。

伤风呢?在讲太阳伤风的时候,伤风原有汗,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汗是不是必解之汗?还是在脉上去找,当于脉浮二字求之。因为我们知道脉浮邪是必定在表的,要是入里了肯定是不浮的。邪要入里的话,他入到那必定要出现相应的脉象。伤风原来他就有脉浮汗出证,在这里又添上一个烦,摸摸他的脉呢,他又是浮脉,不是入里的烦,我们知道这个邪扔然在表,他这个烦是出汗之前的烦。我们就知道他欲解,快要出汗快要好了。

以后我们要讲到的:中风,与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俯,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也是一个烦,反烦不解者,邪太盛,所以先刺一下风池风俯泻一下邪气,还用桂枝汤,却与桂枝汤则愈。在这他也有个前提条件脉是浮的,如果脉不浮了肯定不能这样治了。这是我们要玩的第二点。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条文当中关于日期的是,七日愈六日愈,十二日,我们说玩伤寒,伤寒成书的依据是什么?张仲景自己就说了,他的理论依据是内经难经这些来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所用到的天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河图洛书这上面,包括内经上讲运气学气化的常数也是来源于此。关于这部分内容呢和中医有关的我们说一下,因为在运气学上面要经常用到这些数。其实在讲九宫八风的时候这个意思也说过,今天就说气化的常数,运气学中要用到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是一个气化常数,记住这个,看内经的寒化七,雨化五这些就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比如运气学中提到燥化四,指的是在四的这个位置他是燥化的,指的是方位说的。关于河图洛书水平不够的暂时不要玩了,这些东西太麻烦了,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掉进去后很难出来。
-----------我们上周四讲了太阳病的纲要和太阳病的分类,其实我们刚把一二三条讲完,我们把上周四的再稍微说一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定义,以后在所有的条文当中只要提到太阳病,我们就应该记得非常熟,太阳病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脉浮,头痛,项强,恶寒”,这是太阳病的一个定义,第二条和第三条还有我们今天讲的呢,这是太阳病的分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太阳中风的一个定义,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是汗出,脉缓,但是这个汗出,脉缓是在头痛,发热,汗出,恶寒的基础上的,脉缓是脉浮缓的。

太阳病的第二个证型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太阳伤寒的一个定义,太阳伤寒是体痛,就是在头痛,项强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全身的疼痛,就是体痛。脉呢是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我们反复强调,太阳病必须俱备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这条当中说的是脉阴阳俱紧,但是我们应当记得特别熟,脉浮是一个前提条件,那么这个脉阴阳俱紧呢肯定是一个浮紧的脉,这个叫做伤寒。

然后我们说今天太阳病的第三个证型。我们现在在做太阳病的分型,第一型是太阳中风,第二型是太阳伤寒,第三型呢是温病,就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不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还是按照这个顺序,我们首先解释这个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四条是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这个本身有太阳病的这个症状,但是它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温病,温病这个词出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面,也简称“温”,它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吧,第一个意思就是伤寒病的五种之一,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上面,它是这样说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是伤寒病的五种之一;
第二个意思指春季发生的这个热性病,还是《素问·热论篇》上面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这句话应该是后世所提的温病,这是属于引起伤寒和温病争执的那个范畴;第三个意思指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一般是起病比较急,热象较盛,传变比较快,容易化燥伤阴,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的主气,发病和流行特点的不同,又分为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暑温,湿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在这个条文当中呢,不恶寒者为温病,应该是狭义的温病,就是《难经》上面说的“伤寒有五,它是指的伤寒病的一种,就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指的是伤寒的一种,在这个条文当中,这是第一个温病。

第二句话“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个风温呢也是一个病名,在这个条文当中,我们应当理解这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引起的一种变证,在这,这个风温我们应当意识到它不同于后世温病学派所说的这个风温病,在这个条文上面,在陈佰平《温热经纬·外感温病篇》中是这样说的“温邪内逼,阳明津液劫夺,神机不运,用石膏,知母麦冬,半夏,竹叶,甘草之属泻热救津”,他说这个风温呢,就是温热内逼,阳明津液劫夺,神机不运”,它的病机是这样的,所以要用一些清热生津的药物来泻热救津。

在这条上呢,方有执又认为,风温是“既犯于温而又风也”,这个“既犯于温而又有风”的解释不是那么太合适。在这段条文当中,因为他提到“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它指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本身是一种温病,又误用辛温发汗剂,发汗以后引起的一种变证,这种变证是风温。风温为病它的特点是“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在后世温病学派,它这个风温呢和张仲景在条文中的描述还是有所区别的。

叶天士在《温热经纬》中所说,他认为呢,风温多发生于冬春二季,主证为身热,咳嗽,烦渴,初起者病在肺胃,治以辛凉透表为主,选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等。后世的温病派认为,风温传遍迅速,容易出现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逆传心包的症候,所以温病派像清营透热,清心开窍等等这些个方法用于温病和风温上面,这是温病和风温。

再解释一个“身灼热者”,形容发热这个热度比较高,犹如烧灼一样,像方有执说“灼热为热转甚也”,就是发热加重的意思,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要解释的,“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热转甚,”就是加重的意思,

第四个是脉阴阳俱浮,尺寸俱浮,这个阴阳我们说过伤寒的脉法就是一个阴阳脉法,阴阳既指部位,就是尺寸的部位,又指脉的浮沉。在这阴阳俱浮呢,我们同样理解为尺寸俱浮。浮为阳脉,它肯定指的这个脉象是浮而有力的,就是摸着这个脉象比较有劲。

第五个词是“失溲”,“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前面有一个小便不利就是尿不多,后面又有一个“失溲”,这个“溲”应当是指大小便的,在《苍公传》上是这样说的:“使人不得前后溲”,“前后溲”当然就是指的大小便了,在这,这个“失溲”可以理解为大便失禁,但是一会我们解释的时候可以把它理解成大小便都是失禁的。

第六个要解释的词“若被火者,微发黄色”,“被火”,这个“火”指的应该是熏蒸啊,温针啊,灸啊,还有现在一般都很少用的熨法“被火”就是误用火法的。

第七个词“若火熏之”,就是皮肤颜色像火熏过那样的晦暗,或者说锅包鱼在火候不到,没有形成金黄色之前的那种晦暗的颜色,这个词就解释这么多吧!

第二个是它的提要,这条提示温病的主要特点和误治后引起的变证。

第三条是解释,第一点,外感病证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是发病即为邪热内蕴之证,与恶风寒,口不渴的中风,伤寒证不同,所以张仲景在这管它叫作温病。尤在泾说“此温病之的症也,温病者,冬春之月……人感之而即病者也……伤寒变乃成热,……而即可也,伤寒阳为寒郁,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故发热而不无寒也,然其脉浮,身热,头痛则与伤寒相似,所以谓之伤寒类病也”,这段是尤在泾解释这个,刚刚发病就是发热,口渴,不恶寒,然后又解释了温病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区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温病如果误用辛温发汗法治疗,会引起高热,脉象浮,身体沉重,神昏多睡,呼吸气粗,语言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这个病证它反应的就是邪热充斥表里内外,热盛气津两伤。张仲景管它叫做风温。在这点上,程焦欠是这样解释的“温病之源头只是阴虚而津液少,汗下温针,莫乎亡阴夺津液之至,故俱属大忌。未发汗只是温,发汗已则身灼热,则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名风温”,这是程焦欠解释的,温病误用辛温发汗法误治之后,因为这种误治就是亡阴夺津液的。温病本身就是邪热内蘊,本身就伤津,如果再用汗法进一步造成津液损伤以后,就会出现“身灼热,神昏谵语,语言困难,多眠睡”等等变证。这是张仲景强调的温病误用汗法所造成的后果。

第三点,风温病的特点是邪热内盛,但没有有形的实邪,所以它不能够用下法,再有本身就是邪热内盛的,所以不能用火法。如果误用下法或火法以后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张仲景对汗法,下法,火法也仅仅是举例而言,没有把误治的面面俱到的点出来,仅仅是举一个用汗法出现上述情况的例子。如果用下法呢,本身就是一个邪热内盛,损伤津液,如果误用下法,肯定重伤津液,导致水液不足而出现小便不利也就是小便少。同时,因为津液的热蚀,本身就是一个邪热内盛的,又重伤津液造成津液的不足,津液不足肯定出现尿少,再有津液不足又加重津液的热象,津液热蚀以后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并且热扰神志而出现双目的直视,再有出现大便的失禁,这是误用下法。如果误用火攻,本身是邪热内盛的,再用火助热势,熏灼肝胆,轻者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出现发黄,就是微发黄色,重者黄色进一步加深,会出现皮肤的晦暗,就好像是被火熏过的一样,并且因为热动肝风而出现惊癫,阵发性抽搐等严重的症候。在这条中,张仲景指出了温病的几种误治的方法,一个是发汗,一个是下法,一个是火法,这都是属于误治的方法。“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说若一误再误,患者的性命就危险了,所以仲景在这强调的是“再逆促命期”。到这呢,我们把太阳病的三个证型,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温病这三条说完了。

上次我们把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说了,今天我们再把温病和中风,伤寒它们之间的区别再比较一下:

温病:口渴,不恶寒,脉象浮,数,大并且有力。

风寒:口不渴,恶寒,脉象浮缓或浮紧。

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个说起来好像很麻烦,特别多,实际在临床中温病和伤风,伤寒是非常容易鉴别的。一个从症状上口渴,口不渴去辨别,再一个从恶寒,不恶寒上去辨别,再有一点是从脉象上,因为温病是浮,数,大并且有力的,这个脉摸着挺有劲的,它和脉浮缓或浮紧感觉是不一样的,到这我们就把太阳病的三个证型就都说完了。

说完了,我们再解释一个词,解释一个汗吧!

解释一下“汗”字,吴鞠通《温病条辨》汗液者,为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人之汗为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自出则死。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痉,痉则死。或 熏泽而不出,不出亦死也,即有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博不能自出者,必用辛温  运用之阳气,仲景之治伤寒也,伤寒一书始终以阳气为主,既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生发之气所郁,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之出汗,用甘润甘凉以滋养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此段解释的汗,以阴精为材料,以阳气为运用。

又解释两种情况,1,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2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则汗常自出。但汗出多了易发痉,3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搏,是张仲景的伤寒,然后说伤寒是以救阳气为主。然后自己说温热是火,是以救阴精为主,这就是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伤寒不可不发汗,温病断不可发汗。在此条文中,尤其是以后的条文中我们在讲汗法的禁忌,辩什么症候不可发汗,那些条文拿过来和温病的不可发汗做下对照,这是我们要讲的太阳病纲要的第二部分。
   
第三,病发于阴和病发于阳。(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病指的是病人。提要:提示辩证的原则,指出外感病初期分辨阴阳的要点。解释:发于阳和发于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医宗金鉴:病位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恶寒者,是谓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此谓伤寒之病发于营阴者也。方有执:凡是太阳皆恶寒也。发热恶寒者,中风即发热。即太阳中风。风为阳,卫为阳,病则起于阳。无热恶寒者,是伤寒未发热,即太阳伤寒也。寒为阴,营伤之,营为阴,则病于阴。

此段的意思是指恶寒是通过有热无热来辨别病种类型。外感发热和恶寒幷见是人体阳气能和外邪抗争,则病发于阳,若病人只恶寒而不发热,则阳气未于邪相争则病发于阴。这是太阳病阴阳不同类型的特点。也是临床辩证的一般原则。“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阳数七阴数六是依据河图水火成数而来的。是预测疾病预后的一种方法。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句话有分歧,风伤卫或者寒伤营总在太阳经未传变。不管6日与7日,他都没传变,未传阳明或没出变证。6日活7日才能治愈,素问热论认为是1天传一经,后世也有解释1天传一经,从太阳传到太阴再传到太阳才能痊愈。此解释不是很合适,理由:邪不在太阳,传到阳明,少阳,在传到太阴的话肯定不能在6天7天的时候才能够治愈。然后从太阳经向内传是病情加重的过程,不可能再从3阴经传到太阳,不是一天一经传变6经,不管是7天还是6天,邪总是在太阳经未传变。等到7天太阳行其经尽,但不传阳明,不出变证,所以6天7天才能痊愈。

我们看伤寒论原文序张仲景就说,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原文16条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虽提到阳数7阴数6,也提到各经的欲解时。但重点强调的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觉得,像河图,洛书,易经,运气学等等。是构成中医的基础,是构成中医文化的基础,就像我们小学学字,将来如何用是以后的事。到是字是基础,但基础不能拿到临床上套用,疾病是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我们看伤寒条文就能知道张仲景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家,他提出阳数7阴数6的意思是什么?

要结合后面8条,太阳病头痛至7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欲做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通过上面我就应该明白,阳数7阴数6的意思是太阳病,或者解肌或者发汗,虽然病没有痊愈,但病势已衰,又没出现传变,就等人体阳气的恢复,不必做其他不必要的治疗。再治疗就是画蛇添足,误治就得不偿失。我们在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是说病还在太阳,而没有传变。病势也衰的就没必要再去治疗。

后世对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观点:“金匱玉函经”和“伤寒4言”都把此条文作为第一条。还有现代的好多医家都把病发于阴阳作为辩外感阴证阳证的总纲。引申下也可以作为内伤杂病阴证阳证的总纲。这是一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外台秘要: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可攻其外,发于阴可攻其内。发表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辈。此认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王焘的观点和上述没大的区别。如果把此条文放在太阳篇则王焘的说法不成立,但张仲景的著作太阳病的条文不一定就是指太阳病,如太阳变证和类似病。

所以此条如果我们不把他当做太阳病条文则王焘的说法没有原则的错误,临床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少阴病是无热恶寒的,王焘明确的说发热恶寒是发于阳,无热恶寒是发于阴,也就是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对我们现在的临床有指导意义。



上次课我们讲了太阳病传变与欲解时(4.5.8.9.10)
等到下周四我们讲太阳病总纲的第四条,。那一晚上就是四,五,八,九,十把这个五个条文一晚上讲完。下边的时间我们换个轻松点的话题,大海发个帖子,今晚上说下。{病例内容} 好像是在伤寒杂病论的板块当中。大海把这个病案发出以后我要求他补充一点东西,就是在三楼上的补充咳嗽是闪咳,阵咳,还是顿咳,咳嗽声调是高昂还是低沉或者嘶哑。痰稀白有末是否易于咳出,吐痰是大口吐出还是很少的一点。再有全身情况怎么样,消瘦畏寒寒有没有,然后大海回复的是,咳为阵咳,咳的声调是低沉,咳的痰是大口,咳出量多,身体偏胖微畏寒。他是在四楼上回复的这个。

我们看看这个病案的特点,32岁,二十多年前开始每到秋天就咳嗽一到两个月(每年)多方治疗无效。从病史上看是比较长的,刚32就咳的已经23年啦。这个病人应当注意到,32正当壮年并且她这个身体稍微偏胖,稍微有点恶寒但不严重。从整体上看这个人正在壮年,年岁在壮年当然她的抗邪能力也在顶峰的时期。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每年一到秋天就咳嗽而且一咳嗽就是能持续一到两个月已经是二十几年啦,大海没有说但是可以想到的是咳嗽咳嗽一两个月以后,在这期间多方治疗无效也是咳嗽的然后过这个时间段以后他就不咳嗽了,应该是这么个情况的。然后她有自愈的这样一个规律,从时间段上分析呢他符合秋天这个燥气发病的特征。但是我们再看其他的东西,就说这个秋燥,在咱们传统中医上面有风、寒、暑、湿、燥、火的六yin发病,其他的这几邪描述的都比较多,但是对燥邪描述得不是很多的,尤其是这个肺燥,燥咳一直到清代的俞嘉言才在他那个医论法里上拿出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叫清燥救肺汤他才把燥邪所导致的肺燥咳嗽的病因病机解释的比较明确一些。

在这个之前的这些医学著作上尽管对这个描述的不是很多但是毕竟也是描述出来了。燥邪是六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那么燥邪它的特点是(燥邪)容易伤津液,他表现的应该是口鼻干燥,嘴唇是发干发焦的,然后这个出现干咳,目赤,就像大海在那上边描述的(论坛帖子)双外眦白睛有绛红血管,这种目赤就是眼睛是红的。再有出现象胸胁的疼痛这就是燥邪致病的一个特点,他的特点就是容易伤津液。

在医学入门当中他又描述了一下燥痰,燥痰属于痰证的一种,又叫做气痰,因为肺燥所导致的,他的症状是痰少,色白,或者咳出如米粒状的这样的固体成块的物体,嘶而难出,或间见面白色枯,皮毛干焦,口干咽燥,咳嗽喘促等。这是医学入门上对燥痰的描述。

再有象燥邪伤肺,在这上面对燥邪的描述是指的秋燥的邪气伤的肺经这个病例,时间段和大海所发的这个是相吻合的,因为燥气最容易耗伤的是肺的津液,耗伤津液以后他出现干咳,无痰或者咳痰难出,或者痰中带血,咽喉疼痛,胸胁疼痛等这些个症候。再有就是张仲景在金贵要略当中描述的肺萎,也是在内经上面所描述的,肺热液焦发为萎。张仲景他在金贵要略上面指的也是肺热导致的肺叶枯萎。他的症状是以咳,吐,灼,唌末为主要的慢性的虚损的疾患,他的原因多因燥热熏灼,久咳伤肺,或其他病误治以后,重伤津液,导致肺失濡养渐至枯萎不容,一般他的表现就是咳嗽,吐粘稠的粘液,咳声不扬,可以伴有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动则气喘,或者是潮热,甚至是皮毛的干枯,舌的干红,脉细数这些个症状。这是燥邪发病的特点。

在燥邪发病的特点上有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因为燥邪他是非常伤津液的所以他的痰一定是少的粘稠的不容易咳出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一个特征性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呢,肺燥的人就是燥咳的人他咳的痰有固体小块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是着地即化,就是咳的时候感觉痰中有这个块状的东西,但是吐出来以后到地下他就化成水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异性的鉴别特点。记得好像是在零四年左右,那时也是在网上讲的是一个在广州的一个学生,他的症状不一咳嗽为主是以口腔异味为主,我们知道一般的这个口腔异味是因为胃寒。在他问我的时候他吃别的老师给的温热药大概有半个月啦,然后他无意当中提到这么一句话,就是咳的时候感觉痰中有这个块状的东西,但是吐到地上很快就化成水啦。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特异性的指标,出现这个东西他一定是肺燥。从这点上当时就给他判成他就是一个肺燥。开始还给他做个加减,几天以后干脆就让他用这个俞嘉言的这个清燥救肺汤,原方用好像用了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见到效果,因为他是以口腔异味这个问诊的,半个月后他才说口腔异味减轻多拉。问他还咳不咳他说很少咳啦再也没有咳出那个块状的东西。然后又吃了快一个星期他口腔异味没有啦咳嗽也没有啦,在临床当中这种情况见得不是很多,偶尔的过个两三年能见到一个,就是这种典型的肺燥的人。

那么我们看这个人,从时间季节上看他符合秋燥的时间段,大海发出的这个双外眦白睛有绛红色血管目赤,这也符合燥邪致病的这个特点,但是这个人他不能辩为是这个肺燥,燥咳。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燥邪致病的特点,象他这种咳嗽的声调是低沉的,低沉主什么?低沉主的是湿,声如从室中出,就好像是在一个密闭的屋里说话的瓮声瓮气的那种声调,这个底沉的咳嗽声往往指的是有湿,如果说肺的津液被灼伤以后咳嗽的声调是比较高亢的带着金属音,如果灼伤再严重点呢他的声音就是嘶哑的,我们看这个咳嗽是湿是被灼伤在声调上的区别点。

第二个区别点是吐痰,大海回复的是大口吐出的量多的,那么我们刚才说燥邪致病的特点是灼伤津液的,津液灼伤以后痰粘稠不容易咳出来并且少,如果说是大口的,白色带泡沫状的痰他肯定不是燥邪的痰,如果说是大口的,白色泡沫状的痰他肯定就不是燥邪所产生的痰,这是第二点。

在第三点上呢他是身体稍胖一点,因为三十二岁正当壮年的时候,这种身体偏胖一点呢就是胖人多湿多痰,如果说是燥邪致病的话他从九岁就出现这种情况啦,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如果燥邪始终存在的话,那么他应该是个形体消瘦的,他不应该出现这个身体偏胖的身体形状。从这三点上分析来看把他辩为燥邪是不合适的。

从第四点上,舌淡,苔白腻,如果说燥邪致病的话他应该出现舌红少苔的,如果津液不足的话他舌应该是偏淡的偏红的,舌苔也不会出现白腻苔,他应该是少苔或者是无苔,这是燥邪的。再有一点就是脉象,沉,滑,燥邪致病的特点是灼伤津液的,他出现的脉象应该是细,数,虚弱无力的,他不会出现沉滑的脉。沉主里,滑主痰饮。那么这个沉滑的脉他也不会是燥邪致病的人应该出现的脉象,这样综合分析出来呢诊断燥咳的这个诊断是不成立的。我们先把大海的辩证给否定了,先说到这,谁有不同意见请大家上来说说,大家随便说吧,因为大家都是喜欢中医的。如果大家都不习惯说我就接着说吧。不支持他的这个辩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大海给他用的是小青龙汤。我们把小青龙汤分析一下。以后我们在讲条文的时候会把一些相应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都是多少条文他的适应症都是什么都把它摆出来。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把小青龙汤说下。小青龙汤是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这样一张方子,他和大青龙汤的区别是在哪呢,大青龙汤同样是伤寒表不解,但是是里有热,就是以经入里化热拉。小青龙汤也是伤寒表不解,但是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的主证是什么呢,就是咳而微喘,他是咳而微喘和这个干呕发热而咳。我们看看伤寒的这个条文。他是治疗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的,这个主要症状就是咳而微喘,干呕,发热而咳。

在这个条文当中对心下有水气,这个心下有水气实际上还是一个水饮。至于这个水饮生成的原因是什么,从病案上我们看不到他有脾阳不运造成这个水饮内停的这个描述。但是他发了一个稍微有点恶寒,稍微有点恶寒他指的是一个什么,他指的是一个阳邪闭表,阳气不宣,因为阳气不宣所以他就饮邪内生。但是不管我们判定造成这种水饮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管他是怎么生成的。那么用小青龙汤辛温发汗这个饮邪他肯定是要随着汗而解的,这里大海用小青龙汤是用对了,但是在这里面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小青龙汤是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方子,他不是用于这个燥咳的,用于燥咳的应该用那些个增加津液的方子,代表方子就是俞嘉言在医门法律上的清燥救肺汤。

在这大海属于歪打正着吧,既然辩为是一种燥咳肺燥的话象小青龙汤这个麻黄,发汗,平喘,利小便,半夏,燥湿,降逆,化痰,象这些东西应当是不用的,还有干姜,细辛,这是散寒化饮的,象这些个辛热辛温的药物如果说是燥咳的话这些药是不能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辩为燥咳的话这些东西是不能用的,可以用的比如说是琵琶叶,阿胶五味子,芍药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以用的,是增加津液的,在这就不明白大海为什么这么用,辩为燥咳然后用小青龙汤。应当说大海在这点上是没有把握住的,就是方剂的适应症,我们辩证是什么然后这个方子怎么用这点是没有把握住的。换句话还是说这个,辩为燥咳的话,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完全就是两回事啦,两个极端的东西。

(刚附中提了一句)燥邪是阴邪还是阳邪?如果说单从燥的性质上来说燥他因该是属于阴邪的,因为燥他是属于这种凉的,但是燥的这个特点他就是损伤津液的,秋燥,秋凉。大海是从辛以润燥上辩的,从这辩的你也解释不过去啊,因为这个小青龙汤它就是一个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啊,还有在这个金匱上面,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亦主之,你看病溢饮者,什么叫溢者张仲景解释的听明白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为之溢也,就是水流于四肢而不行的。这都是一个水湿的停滞。

.附中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啊,中医上面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有阴阴中有阳,不是绝对的凉的就不伤阴。如果我们就特别绝对的从这个热伤阴火伤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那中医就真的不好把握啦。六气致病各有其特点,燥邪致病的特点是灼伤津液的,这在内经上面应该讲的听明白的。在这点上,辛以润燥所以用小青龙汤治燥咳.....不管怎么说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他是治的心下有水气,水是停滞的,是流而不行的,停留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在那他不走啦,他和缺少津液的这个燥完全是两回事,不知道这么说大海能不能够听得明白。

哦,就这个晕,说法好多是吧,这样吧,你把那个燥邪致病的特点你把他再看一下,从内经上面,尤其是运气学的这个上面找找这个燥邪致病的特点,找阳明燥金之气,你去看一下在运气学上面这个燥是怎么讲的,然后你再找下那个俞嘉言的那个清燥救肺汤你看一下他那个方剂上的组成,然后你在看看这个小青龙汤的方剂的分析.....
-----------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玩转伤寒。

前几天我们刚把太阳证的纲要说完,我们现在说太阳病的第二部分太阳病的本证。太阳病的本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风表虚证,第二部分是伤寒表实证,第三是表郁轻证。我们今天就按着中风表虚证的第一步桂枝汤证,今天就说桂枝汤证。

这部分内容一共是十一条,我们从桂枝汤证开始说啦,这是条文的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上面有几个词需要说一下,第一个词是阳浮而阴弱,什么叫作阳浮什么叫作阴弱。因为我们以前说过,伤寒的脉法说起来就是一个阴阳的脉法,但是在阴阳的分法上面他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第二种分法寸为阳尺为阴。他是两种不同的分法。在这个条文中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什么,我们还是先看看程郊倩的解释,程郊倩是这样说的,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XXXXXX(听不清),程郊倩的意思说呢这句话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沉取和浮取说的,他并不是按着寸尺去分阴阳的。

再有看这个方有执他说阳浮而阴弱来言脉状释缓之意。方有执的意思是以脉的形状解释缓的意思。就方有执的这个解释应该说是比较麻烦的。在这段当中我们就按是以浮沉来分阴阳就可以啦。所以这个脉浮,因为内径和伤寒上面都提到了脉名都没有脉相的基本描述。在这的这个脉浮呢我们还是遵从后世医家的浮脉所作出的解释吧,比较好接受的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这是一个浮脉。这个轻取即得和重按稍减而不空是浮脉的标志。在区别浮脉和无根脉的这个区分上面无根脉呢他也是那种轻取即得的,但是你重按他就像是下台阶一样突然感觉一下就没有啦他就是无根脉。浮脉你向下按的时候他脉体和这个脉势都比轻取要小,脉体要小脉势要比他要弱。

在这个条文当中阳浮而阴弱这个阴弱也就是在这个本性在浮脉本性的基础上你重按的时候他不是稍减而不空而是减的比较多一些。在这段条文当中象方有执说的阳浮而阴弱乃言脉状释缓之意也。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就一般而言太阳中风脉是浮缓的那么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脉形,但是本身太阳中风证的脉象就是浮缓的,那么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脉形,但是太阳中风证的脉形他应该就是浮缓的。所以方有执这句话就说以脉状解释脉缓之意原则上也是说得过去的。

这是第一个词阳浮而阴弱。第二个词,啬啬恶寒,啬啬恶寒就是形容比较严重的恶寒,啬字就是猥琐怕冷的这个状态。

第三个淅淅恶风,淅淅恶风也是形容比较严重的恶风或者叫做比较深切的恶风。淅是冷水撒身不尽其寒之状,我们理解成比较严重的恶风就可以了。像这个啬啬恶寒和淅淅恶风上面呢我们还是听前人的解释。象方有执他说:啬啬言恶寒由于气内随不足以担当其**,而恶之甚之也。淅淅言恶风,由于外气疏,由金恨于水猝然而淋漓其身而恶之切之也。这是方有执的话。看这个俞嘉言他说:虽寒与风并聚,意中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所以中间伤寒证中,抑或云恶风,恶寒未有不恶风者。后人相传为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辩证误人多以。他们都是解释这个啬啬恶寒和淅淅恶风的。其中俞嘉言的这句话,后人相因为恶风未有不恶寒的传,相传什么呢就是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这句话应该说是不对的。恶风无忧不恶寒的所以在中间伤寒证当中这是互相替代互相包容这样说的。所以俞嘉言就说后人说的这个伤风恶风伤寒恶寒是苟简辩证误人多以。这是第三个词。

第四个词是翕翕发热。我们在讲伤寒脉法的时候提到这个词,翕。就是讲的翕淹沉脉法的时候讲脉法的时候提到这个翕字。这个翕就是和顺之意。方有执对这个词的解释,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他就形容用羽毛覆盖以后那种温和的发热。这个翕翕发热指的不是大热不是高热。这是第四个词。

第五个词是鼻鸣。鼻鸣有时可以和鼻塞相提并论或者说在特定的时候也可以互换。方有执对这个鼻鸣的解释是鼻鸣者,气息不利也。他指的什么呢,就是指的这个鼻塞的时候呼吸气粗而似鸣,鼻塞以后呼吸气粗而似鸣。这个叫做鼻鸣。

词就解释这几个,下面便是提要。这段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的病理及证治。再以下是对这一段的解释。太阳中风,条文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这是太阳病并且是太阳病的中风证。太阳病,我们反复说太阳病的四个条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太阳中风他又有一个发热恶风脉缓,这是一个太阳中风。在这,太阳中风的这四个字实际他就包括了我们太阳病的四条脉证还有太阳中风的四个脉证都包括了。太阳中风阳浮,阳浮就是脉浮脉浮再加上翕翕发热,就是有一点热。他这个就是属于外邪犯表,卫阳浮胜,抗邪于外的表现。这是一个抗邪于外的表现。阴弱,阴弱在我们五版教材上理解成脉缓。觉得教材在这点上面他应该说是阴弱理解成脉缓就象我们刚才说方有执的解释一样,他似乎是解释有点牵强,牵强什么就为了对应太阳中风这个脉浮缓是和这个相对应的,所以他把这个解释成这个阴弱,阴弱在这,阳浮而阴弱阴弱在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脉缓的问题。因为我们看这个太阳中风基本的病理是什么,是一个卫阳浮胜的,卫阳浮胜他肯定是个脉浮的,脉浮的是比较有劲的。重取的时候相对浮取他肯定是没有浮取有劲所以管他叫阴弱阴弱指的是力度上面说的而不是指的快慢说的。所以教材上把这个阴弱这个脉缓解的有些牵强。我们在临床当中对这点掌握应该灵活一些吧,就是不要拘泥教材上这些个东西,当然说肯定是说都是一些很成熟的一些东西已经成定论的东西才能拿到教材上去的。我们把整篇的教材看下来呢会发现虽然教材写的不错但还是有一些瑕疵的。


这样看下来呢,会发现教材写得不错,应该说还是有一些闪失。这点上,多说几天,我们教材上把他解释成脉的缓,但是我们看这条文上面,它有一个“翕翕发热”,既然已经发热了,那这个脉像就不一定只是个舒缓的脉了,真的不一定是舒缓的脉了。我们会在以后的条文中讲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是发热以后,脉肯定是快的。我是学西医出生的,还在七几年上学的时候,那时候这句话就记住了:体温每增高一度,人的脉搏增加10次。所以在这个条文当中呢,尽管它是一个“翕翕发热”,一个低热,刚才解释的是像盖了羽毛一样的温暖的发热,但就这样的一个脉相,它不一定就是浮缓的了,不是缓脉,变成长脉吧,或者变得稍微的快一点,尽管够不着数脉,但是可能也要快一点。

在这个解释上面呢,我们看后面的这个条文,你比如说第五七条:五七、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那在这就提到一个脉的浮数问题,但是它一个前提是什么,就是“伤寒发汗,已解”,应当就是伤寒,就是麻黄汤之类的,并且是发汗,通过汗已解了,但是“半日许”,耽半天以后,他又出现这个“复烦”,出现这个烦闷不适,那在这个时候,他出现的这种“脉浮数”的,在条文当中解释是余邪未尽,可以再次发汗,但是因为已经用麻黄汤发了汗了,不能再用这个重的汗剂了,要用这个比较轻的桂枝汤,再次让他发汗。在这个条文当中,它就提到了这个脉浮数,也就是说脉的浮数也可以用桂枝汤,以后碰到具体条文的时候,这一点我们还会再说。因为在临床当中,我是自学过来的,开始把这个条文临床用的时候,非常困难,比如说一个感冒,我们记得太阳中风这是一个脉浮缓的,但是别的症的话它就是一个太阳病,它就是一个太阳中风,但是他的脉不是浮缓脉,他是一个浮数脉,或者是浮洪脉,那这个时候还适不适合桂枝汤的使用呢?真的说起来,这个,就是症,一个小的问题也困惑我好几年,所以在这把这个多说几句。(这点在临床上很真实,校者注)
把刚才那个话题接过去,我们来继续解释阴弱。

这个“阴弱”呢,其实刚才是针对这个教材说“阴弱”是脉浮缓,是对这个解释有感而发的,是自己在临床当中碰到的困惑问题之一,所以说了上面这些话。解释“阴弱”,这个“阴弱”应当是指中取或者重取的时候,脉的力度比较弱,我们就把它理解成脉重取弱,理解成这么一个意思就可以了。阴弱的病理机制是什么呢?阴弱,汗自出,这是一个营不内守。营为什么不内守呢?因为卫阳不固。为什么会出现卫阳不固?因为这是一个卫阳浮盛,抗邪于外,也就是卫阳在和外邪做抗争,所以固护的作用相对减低。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所以导致这个阴弱,汗自出。相对于浮盛的卫阳说,不能内守的营是相对不足的,有的著作上面也把它称为“营弱”。

再有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在这个条文当中呢,恶风和恶寒是并列的,都提出来了。在这呢,它应该提示的是,恶风,恶寒有轻重的区别,但肯定是都有的。在这,应当是不要误解是是单独的恶风或者是单独的恶寒,它们应该是并见的,就是同时出现的,既恶风又恶寒,但是程度上有区别。还有就是鼻鸣和干呕,因为肺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逆,所以见到这个鼻塞和鼻鸣,又因为外邪犯胃,胃气上逆而造成干呕。关于这一段的解释,我觉得的韦正明的这段话解释得比较清楚,他是这样说的啊: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形脉外,又得风热相助,故其脉外浮,阳浮者气欲争,故阳浮者热自发也。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阴弱者汗易泻,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翕翕恶风,外气蔬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文互言之。。。。。
韦正明的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是解释的比较清楚的。

现在下面是治法:解表祛风,调和营卫。这个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再下面是方药,方药就是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这个“擘”字我们就理解成掰吧,实际上就是把大枣掰开的意思,当然这个擘字是不念掰的。“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臭恶等物”。这是这个桂枝汤的方子和服用方法。

这里有几个词要说一下。第一个要说的词就是就是“蚥咀”, 蚥咀,就是切成小块,因为我们考虑古时用药可能都是自己去采集这个生药、原药,因为你看“伤寒”上面,有的就包含到这个药物的炮制,在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就是采集这个生药、原药,和我们现在用的饮片不一样。不管你是在医院上班还是自己开诊所,都是这个饮片,已经炮制好了的。但是如果进的是原药,那就需要加工一下,这个加工呢,“蚥咀”,就是把它切成小块,当然我们现在这个已经用不着了。

第二个词是“服已须臾”,“须臾”,指的是很短的时间,就是服完药的时间不长,按我们现在说,也就是十来分钟,或者是20分钟,反正时间不长。这个“须臾”就是指很短的时间。

下一个,“啜热稀粥一升余”,“啜”就是大口喝的意思,就是服完药以后很短的时间,然后大口的喝热稀粥一升余。再下一个词,“温覆令一时许”,“ 温覆”, 覆就是覆盖的意思,“温覆”就是加盖衣物取暖以助发汗。再下面一个词,“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漐漐”就是汗出极微,全身湿润。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觉得身上热,潮,但是摸的时候又可以摸到手上的汗一样。

再下一个词,“小促其间”,指的是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再下一个,“周时观之”,指的是一天一夜,按照我们现在说的就是24小时,叫做一个周时。再下一个,“五辛”,我们对五辛的理解,指的是带有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在《本草纲目》上,“五辛”是指: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还有一个是胡荽。但是我们今天五辛的范围比这个要广一些,指的就是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就是服桂枝汤应该忌的一些东西。再后面,“酒酪”,“酒”我们知道是什么,这个“酪”指的是什么呢,它应该指的是动物的乳类及其制品,像我们现在普遍喝的牛奶,它就应当是。其实现在含牛奶的东西挺多的,牛奶啊,大白奶糖啊,什么奶油蛋糕之类的这些东西。还有一个,“臭恶”, 指的是带有特殊气味的食品。再下面,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方子。“桂枝辛温,解表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阳,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温止呕,协助桂枝解表祛风,大枣味甘,宜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辛温解表轻剂”。这部分就说到这吧,现在是45分,休息几分钟,喝口水,然后我们说这一条怎么玩,玩什么,下一步就要说玩法了。


继续啊,我们说这个条文的玩法,我们玩什么,玩的要点在于什么地方。既然是条文嘛,第一点,我们肯定是要知道桂枝汤的适用症是什么。在这个条文当中,其实挺简单的几句话:恶风寒,又恶风又恶寒,发热,汗出,然后脉是阳浮阴弱,就这么点。条文尽管很长,但是我们说通了其实就这么点,对,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是阳浮阴弱的,这是桂枝汤的适用症。

第二点,是桂枝汤的组成和它的方意。组成很简单: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在有的这个,比如有一个小册子叫《趣味速记汤头歌决》它是这样说这个桂枝汤的,管它叫做“桂枝三药”,是这个“桂枝三药”,它把“伤寒”所有方子当中的那个甘草、生姜、大枣,它把这三个就简称为“三”,在以后,就是那个《趣味速记汤头歌决》,它把这个甘草、生姜、大枣简称为“三”,所以桂枝方的它的组成就是桂枝,这个“三”,还有一个“药”,这个“药”就是“芍药,”,“桂枝三药”。以后的方子呢,我们也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它编成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把它那个,因为这样呢,能够加强你的记忆。那本书叫做《趣味速记汤头歌决》,那个挺薄的一本小册子。以后随着这个学习的深入,每个人其实都会写。这是它的组成。它的方义,我们刚才已经解释了,我们再解释一遍吧。刚才那个方义解呢是按照教材上去解释的,我们现在这样再解释一遍吧:桂枝辛温,属于阳,敏于走卫,芍药酸寒收阴敛液,卫气实则凑理太蔬,非芍药无以固之,里虚则汗液自出,非芍药则无以收之,故桂枝配芍药则营卫调合,作甘草和中则热退身安,大枣益脾生姜止呕,  这就是这个桂枝汤的方义。

这两点都好说,桂枝汤的适应症我们可以去背背,这个桂枝汤的方义呢,对这个方子的解释非常多,真的对这解释非常多,大体上我们知道是这个意思就行,无非就是一个调和营卫的。这都没有什么太可说的,也没有什么太值得玩的东西。在这个上面,需要我们仔细玩味的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个第三点,服桂枝汤的具体方法。我们再看看它的解释。上五味,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在这个“水七升,煮取三升”,在这个“七”和“三”的上面,就有一家从这个数字上做出解释,这个应该说对我们临床实际工作的意义并不大。就这个,因为以前说过,河图洛书,像这些数字的话,如果我们掉进去,在这个基础不稳固的时候,就是中医没学多少我们就去搞那些东西的话,很可能就陷进去拔不出来了,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以后学中医就是非常非常的一个障碍。

现在这个七和三我们就不多做解释了,我们就记住用七升熬取三升或者用七杯熬取三杯,七碗熬三碗,就这么个意思。去滓,我们现在自己熬中医就是把汤倒出来以后把那个饮片倒掉就完了,古人在熬取这个中药的时候他是把这个汤倒完以后,还要用这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纱布,就像我们攥线一样,把那些药渣都倒在上面,然后再攥一遍,把那些药汁都挤出来,挤出来以后,要这个液体,干的那部分就不要了,把那个扔掉,就叫做“去滓”。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北方的包饺子,比如说剁白菜,剁完以后要攥这个馅,把水份攥出去,就相当于这个意思。“适寒温,服一升”,“适寒温”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别太烫了,也别喝这个凉药,“服一升”,桂枝汤熬盛三份,那么喝一份,喝完以后很短的时间,然后“啜热稀粥一升余”,喝完这个热粥,还要怎么着,还要 “温覆”,就是盖上衣被取暖,取暖以助汗出,在这个以助汗出,这汗要出到什么程度?要出到“漐漐微似有汗”,就是盖上衣被,捂着,捂在身上,潮潮乎乎的,但是又没有汗珠形成的到这个程度。

然后后面提了一句,假如说汗出过多以后,他就提示一句“病不必除”,也就是说汗出得太过了以后,他这个汗多亡阳,汗多以后伤阳,汗多亡阳,那么在桂枝汤上要注意这个起汗的程度不要太过,在金匮上面在讲这个风湿的时候也特殊的提到这一点,微其汗,如果汗出过多以后呢,那么在金匮上面它提到“风邪去而湿邪不去”在这为什么特殊强调一点:不可令如水,就是说不能出那么多的汗,然后后面提到这个病必不除,也就是说,假定说你在服这个汤药,在服桂枝汤的时候,你不遵守这个节制的话,那就会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然后下面,“若一服汗出病差”,就是说你桂枝汤在熬出三份以后,他喝一份他就好了,那我们就没必要再服,假定说喝完一升以后他没有出汗,那就依前法再服一升,这个第二升服完以后他还没出汗,那就适当缩小间隔时间再服一升。他一共熬取了三升嘛,那在这个时候三升就服完了。这三升服完要多长的时间,半日许,三服尽。

那我们就从这时间上看一下。半日,假定日夜均分的话,那么半日是3个时辰,6个钟头,我们按现在的一般说,也就是5个钟头左右吧,5、6个钟头左右吧。在这个时间段里面,要把这3升药要服尽。注意一下这个方法,先服一升,假定好了就不必再进,假定说不出汗要再服第二次,第二次还不出汗,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那么再服一升。这三次服药总共需要的时间是多长时间呢?那么也就是半天。4,5个钟头,6个钟头,在这个时间段呢要把它喝完。假定说这剂喝完之后,就是第三次喝完之后他还不出汗,假定他还不出汗,条文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然后后面,“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也就是说半天的工夫把这三升都吃完了以后他还不出汗,这是病症犹在,那么再熬第二副的桂枝汤,就是“更作服”,然后24小时,就是“周时观之”,就是24小时观察,那这24小时能喝到多少?“乃服至二、三剂”,也就是说桂枝汤在这一天当中,24小时之内可以喝到第二剂,第三剂。

这个服法可是相当相当重要的,真的这个服法可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要以为看这个是桂枝汤,我给他开了桂枝汤,告诉他回去回去,熬着喝去吧,一天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那么这种服法,喝桂枝汤,张仲景要求的可就是相差太多了。在这个上边,我们干嘛说这个条文有什么可玩的,玩的就是一个桂枝汤具体的服用方法。这是它的服用方法。

然后下面是这个禁忌的,“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要忌的,按我们现在的说,也就是一个保暖,一是吃的清淡一点,好消化一点,提到这些东西,在服桂枝汤的时候都不要擅用。这是提桂枝汤的具体应用的方面。

我们下面再说,桂枝汤确实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以前我不会用,到会用这个方子现在也就是只有10年的时间,真的桂枝汤非常好用,但是,临床应用不多,临床应用不多。其实对于我们现在俗称感冒,在感冒初期,我们这个中药,(附中,一会再说量的事),这个中药的效果真的非常好,效果远远优于打针,输液的这个效果,但是中药在感冒初期的应用真的不多。我们分析有下面这几个原因吧,第一个原因,现在大部分的中医,应该说主要是学院派的中医,学院派的中医这个伤寒,我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还是做为选修课,不是必修课,既然作为选修课就是可选可不选的,那么对于桂枝汤可能认识得就不多了,按照现在对于这个感冒的分法就是风热型和风寒型,然后这个弄个方子,这是第一类,这是会用桂枝汤的中医大夫都不很多。

第二个原因呢,桂枝汤的这个方子太便宜了,真的这个太便宜了,就按现在我们这个地区这个中药的价格,这个桂枝汤开出来无非就是块八毛钱的事,假如你家开医铺,你说找你来了,开个块把毛钱的中药,医院也好,个体也好,你靠什么生存,这个药价的低廉,有的时候真的不是好事,真的不是好事,所以就是会开的可能也不愿意开了,(我经常开,可以加诊费的,我这收10元每人次,也就够生存了。校者注)一方面是这个医院,医生没有钱赚没有办法生存,再一方面这病人觉得你没拿他当回事,我们感冒了这么难受,你就给开一块钱的药,你拿我们玩呢这个?这个病人也不愿意接受,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一般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不愿意喝中药,他是只在感冒前期不愈的时候闹个10天8天以后他还是不行的话,那个时候才认可去喝点中药吧。造成他不愿意喝中药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现在这个生活节奏比以前加快,快得太多,像现在,比如说上班的上学的,这感冒往往大家都是你赶紧给我快点打一针,打完针之后赶紧走,图一个什么?图一个方便。赶快处理一下,打个针,拿点西药兜里一装然后就走了。

其实桂枝汤呢,再下面的原因就是服用桂枝汤本身的这些原因,因为桂枝汤,像刚才我们说的,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上面,一是啜热粥,一是温覆其汗,再如果说这个一升服完以后他不出汗要服用第二次,第二次再不出汗缩短服药时间还要服用第三次,那么谁去观察呢?这个现代人真的没有几个勤快的,绝大部分人都相当懒的,总想找点省事的这个方式。你像那个喝完药以后要喝点热粥,我们现在给他变通一下让他多喝点热水他都嫌麻烦,在这一点还要喝药后,要盖上东西取取暖捂点汗,像这样的都是不好解决的。

再有一点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人都非常懒,你跟他交待他也可能都不听你的,你像那个喝完药以后回家去盖上被子起点汗出来观察观察病情,如果说不出汗你再怎么着怎么着,他肯定是不会听你的。再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你给他服一次,服一次过两个小时,他还感觉不好,他可能他就不再找你了,马上掉头去找医院输液了。这是一部分原因,

再有呢,服桂枝汤,其实我们感冒以后,不光是服桂枝汤,就是在我们感冒或者是生病以后,忌口应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像桂枝汤上面提出的忌的这些东西,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吃点热乎的吃点清淡的好消化的东西,但是就这一点也非常不容易做到。这个赶快给我点药吃赶快给我打一针,什么什么样的饭店还等着呢,还有酒场。像什么这个,这个牛奶啊,还有的说感冒了吃东西弄点比较有味的吧,比较有刺激性气味的这个东西。像我刚才说桂枝汤非常好用,但是实际当中应用的不多,这是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作为我们学中医的来说,我们起码不为别人,应该为我们自己,把这点东西掌握好。其实因为感冒是经常的,每个人这一年当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感冒一两次的,那我们自己在调治感冒的时候,那么这些注意事项,我们自己要搞明白,我们为我们自己,为我们自个的家人或者再大一点为我们周边的朋友,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搞明白了,所以说这个条文没有什么太难掌握的东西,但是值得玩的就是在桂枝汤的具体应用上,在这个上面是值得玩的。

这个就说到这了。刚才附中问到一个用多大量,也就是说,对,就是刚才发布的那条。关于那个量的问题,其实就像刚才说的桂枝汤的具体应用方法一样,我们在对待每一个病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句话,这句话叫什么呢?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做任何事情,大事情也好小事情也好,或者是非常小的事情也好,大的方向定了以后,那么我们要非常注意的就是细节,因为很小的一个细节都可能使你功亏一篑。细节就像我们刚才说桂枝汤具体应用的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呢,就是用量的多少。这个用量的标准不统一,分歧比较大,在我们的这个教材上面,它认为汉代的一两合现在的三克,对,这是五版教材上面,它认为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三克,那么如果按照这个去换算的话,那就没有多少,按照这个换算,一两等于3克的话,那桂枝才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应该说在桂枝汤中如果把一两换算成3克应该说太少了,我们也可以参照下面的这个数据吧,高天把这个打一下啊,1斤=250克,1两=15.6克,这是1斤==16两的换算,其他还有点数字干脆我们说一下,1升,就是那个伤寒上面的容积的一升等于200毫升,一合等于20毫升,这个上边还有这个圭,撮,铢,钱,文,方寸匕这些个东西,那个金字旁的铢。一般的说,1圭=0.5克,1撮=2克,1铢=0.7克,还有像这个梧桐子大大约就是像我们现在的黄豆一样大,蜀椒一升大约就是50克,葶力子一升是60克,,半夏一升是50克,吴茱萸一升是250,五味子一升是50克。蜀椒,五味子,半夏,都是50克,蜀椒就是川椒,一升是50克。芒虫的一升是15克,大附子是20~30克,大附子一枚,也就是一个大附子是20~30克,大乌头是5克左右,大杏仁10个,差不多就4克,栀子10个15克,厚朴一尺,差不多就是30克。

在这个临床用药当中,这个量不是死数,我们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的盛衰去决定量的多少,在这个总的用量原则上呢是以经方为基础,就遵循内经的这个“盛药者。。。。。。“,那句话怎么说的,”盛毒者可以厚药”,就是说体质壮的用药可以多一些,体质弱的,老人小孩,这个量就相对说少一些,以这个经方为基础,究竟量用多少合适,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临床经验。刚才,刚才谁那个要拿麦说什么,我们这个桂枝汤今天就说到这了,已经9点半了,大家说是今天是说到这还是再往下说一点,好的,我先放麦。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时间过的很快,今天又是周四了,又是和大家度过一个周四时段了。我们还是继续我们上次的话题,继续玩伤寒的条文吧。

上周四我们说的是桂枝汤,桂枝汤的玩法呢,再重复一下啊,一是桂枝汤的适应证,在什么情况下用桂枝汤,第二要玩的东西呢,是它的组成和方义,这点都很简单的,桂枝汤的条文就这一点,桂枝汤的组成很简单,桂枝三药,方义分析也不难,但是,难玩的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桂枝汤呢,就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面是不是得当。得当了,效果非常好,方子非常好用;不得当,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今天继续,把条文的第13条发上来,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个条文没有要解释的词,它的提要呢,就是,指出太阳中风的主要表现和治疗,这个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就是一个太阳中风证,但是在这一条呢,我们前几次反复强调的,见到太阳病,马上就要反映出来,这个太阳病的症候特点,具备的4个症候特点“项强,头痛,恶寒,脉浮”,这是太阳病的这4点,以后,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见到太阳病,你首先把这4条反应出来,“脉浮,项强,头痛,恶寒”,说出来就是,“头痛,项强,恶寒”,再加一个,“脉浮”,这是太阳病。

那么在这一条上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和我们开始的那个太阳病的定义,你看,头痛有,项强这边没有提,恶寒呢,它这里提了一个恶风,脉象没有,那么,我们理解这个条文,这是太阳病,我刚才说的4点,这是必须要具备的,那么,它这里提出了一个头痛,发热,这个太阳中风呢,比太阳病的那个定义呢,头痛要稍微明显一点,它已经出现发热了,还有一个汗出,还有一个恶风,恶风和恶寒是并见的,但是恶风和恶寒有程度上的区别,然后还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们以前提到过,太阳中风呢,是一个有汗,而太阳伤寒是没汗,再一个鉴别点呢,太阳中风是脉浮缓,太阳伤寒是脉浮紧的,那么,同是太阳病,中风和伤寒的鉴别点就这么两点。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条文,太阳病,“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柯韵伯是这样解释的,注解这个条文,他是这样说的,“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他说的非常肯定,这条就是桂枝的本证,但是在这个条文中呢,仲景的笔法是以辨证为主的,合此证,即用此方,不管是伤寒、中风、杂病啊,在这儿,提出了一个杂病的概念,我们说,张仲景的伤寒不单单为伤寒而设的,他对于杂病,我们日常见的杂病,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以后随着条文的讲解,更深一步的体会到,

前人柯韵伯在这里就提出了,不管它是伤寒、中风、杂病,只要有这个证,他就用桂枝汤,柯韵伯又指出,“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然后他就对他那个时代的医家们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就是不知道辨证,张仲景拿出这么好的一个桂枝汤,但是人们辨证,不知道怎么用。然后,他又提出,“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有汗出的是桂枝证,我们也管它叫太阳中风证,那么,汗不出的呢,是一个太阳伤寒证,它就不是桂枝汤证,应该是一个麻黄证。

这是柯韵伯的解释。尤在泾的解释是这样的,“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这个话跟我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头痛发热,中风伤寒都有,但是区别点在于什么呢?在于汗出不汗出,太阳伤寒没汗,它是表实,太阳中风有汗,因为它是表疏不固,“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 伤寒呢,就以辛温剂麻黄汤制之,这里说的非常明白的。

这条有什么可玩的地方呢?我觉得这点是可以玩的,象有的注家还有我们5版教材上面,它是这样说的,我们5版教材比较典型,比较代表性的,“条中不言脉象,以示人太阳中风证的确诊,在于临床重要表现的组合,不拘于一个症状或脉象”,5版教材,我觉得写得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就象上次说,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瑕疵的,你象这一条的解释,虽然话说的也比较客观,“条中不言脉象,以示人太阳中风证的确诊,在于重要临床表现的组合,不拘于一个症状或脉象”,这句话原则上是对的,是符合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意的。张仲景在各经病之前,他首先提的是“病、证、脉、并治,这是什么病,太阳、阳明、少阳病,他的证是什么,然后他的脉象是什么,然后应该怎么治。

这几条病症呢,既然是这几条病症呢,应该是缺一不可的。实际我们把伤寒的条文联系起来的话,每一个条文当中,虽然不言脉象,但也包含脉象在内。所以象教材上说,似乎这一条是告诉人们,不以某一个症状或脉象,为确诊的根据,那么,这句话说的就是有点问题了,因为太阳病的“头痛、项强、恶寒、脉浮”为必见的证和脉象,我们反复强调,太阳病,你见到太阳病这三个字,一定要包括这四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头痛、项强、恶寒、脉浮” ,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读条文的时候呢,就不要拘泥于条文的文字是怎么说的,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去看,所以,5版教材,尽管这句话说的非常客观,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和脉象的组合,不是说条文里不说脉象它就不包含脉象,也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忽视这个脉象。

紧接着,在这个条文之下,5版教材提一个病案,这个病案我念一下:“男,50岁,71年8月初诊,时届尚暑,仍着棉衣棉裤,即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已近盛暑,也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它症状,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与桂枝汤5剂,5天后,又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3剂,约半月后,又来诊,是时已着单衣裤,并且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

这是从中医刊1979年的第一期摘下来的,那么,我们看,教材上说,这一条不言脉象,似乎告诉人们,是重一个重要临床症状组合,而不仅仅是某一症状和脉象,那么,紧跟着,在这句话之下,它又搞了一个病案,这个病案呢,还真是没有脉象,我们可以说,怎么评价这个病案呢,这应当是一个真实的病案,因为在79年的时候,79年的时候,我还在上学,还没有毕业,在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造假的,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造假。

但是,就这一个真实的病案,它和桂枝汤证,是吻合的非常好,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病,会,肯定会,时间这么长,中国怎么多人,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出现一个这样的病案也不足为奇。但是,这个病案反映一个什么问题,如果我们不把桂枝汤证玩得非常熟的话,那么我们看这样一个病案的话,你非常可能以后的临床当中,碰到一个少阴证误诊,而用桂枝汤。

为什么这样说,在目前我们这个生活环境,我们国家从49年解放以后,基本上,我们的生活是安定的,虽然有时候有天灾,有时候有人祸,但是,我们的生活基本安定,社会稳定了,人们的生活基本达到温饱和小康了,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呢,其实我们看现代中风和伤寒呢真的不是太多了,现在是杂病多,中老年人慢性病多,这杂病当中呢,少阴证还是很多见的,我们知道少阴证的脉是微细的,而桂枝证的脉是浮的,但是他们的症状极其相似,少阴证也是一个畏寒,就象以前我们讲的,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有热的是发于阳,无热的是发于阴,这是一个广义的说法。我们在临床上面,见到畏风寒的、自汗的,应该是见得比较多,但是你摸摸他的脉搏,他是一个沉、微、细,有的是带的弦象,有的脉很小,但比较硬,我们看这样的脉象,他也是极度畏风寒,穿好多衣服,稍微捂一点,就出汗,衣服稍微脱一点,就把全身都吹透了,这样的少阴证还真是挺多的。

在这儿说一个我前几年治的一个病例,一个32岁的女士,她是产后受风的,她是在年前10月份的时候,生的小孩,当时受风吧,受风以后,她也是极度的畏风寒,并且时常出汗,她就诊的时候呢,在阳历的7月,天已经热了,当时她还穿着毛衣毛裤,外面套着防寒服,她自己的形容就是,稍微热一点,这汗马上就出,在没有风的屋子呆着,自汗以后呢,只要把防寒服一脱,就觉得风钻到骨头里面一样,就好像没穿衣服,连皮肤都没有,这风一下子钻到骨头里,她说这还是在屋子呆着。风吹以后,她又感觉全身都疼,疼就赶紧穿上,又出汗。

她这个情况是从年前10月份生小孩的时候一直到7月份,一直是这种情况,摸摸她的脉呢,就是一个沉细,稍紧的脉,这个就毫无疑问的是一个少阴证,这是一个阴寒内伤、表虚不固的证,给她用的什么呢,用的是附子汤、四逆汤做的加减,加上黄芪啊、防风啊,给她调了3个月,才给她调好,等到初秋的时候,有一天,天很暖和,终于穿着裙子到我那里去了,自己感觉很高兴,我终于可以穿裙子了,象这个病例啊,如果没有脉象上的鉴别,你不摸她沉细,稍紧的脉象,你不把它辨证为少阴证,你不用附子汤、四逆汤做加减,你用桂枝汤、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这个病案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呢,这个病案的纳少、乏力、倦怠、诊为正气虚弱,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单纯用桂枝汤,开始用了5剂,然后又用了3剂,一共用了8剂。就能把这个纳少、乏力、倦怠、正气虚弱也能给纠正了?这个是值得怀疑的。值得怀疑是另一个话题,我们就是说读仲景的伤寒论应该把前后的条文联系起来读,贯穿前后。我们为什么把这个(讲座)说叫“玩转伤寒”,我们要是单纯玩这一个条文的话,它只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没有提到脉象,但是它本身就包含了脉象在内,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特别注意,要把张仲景的东西学好了,学活了,能把它结合在一起。哪么这条好玩的地方就是不言脉相,脉相包含其中,这是这个条文。

我们再说下一个,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条呢,还是说提要吧,就是再论太阳中风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因为上一条说的就是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和治疗,那么这一条呢就是再说太阳中风的病因病理和治疗。

下面我们把这个解释一下,我们还是先说说前人的注解吧。方有执说:“上条言阳浮而阴弱,这条说的是营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营弱即阴弱,互相发明也”。他的意思是说卫强营弱和阳浮阴弱是互换的词吧,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两种说法。这是方有执的注解。我们再看黄元御解释这个邪风,“邪风者经所谓虚邪贼风也”。徐大椿又解释呢“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汤为驱风胜药”。这是三位前人的注解。

这条呢,它是以营弱卫强对太阳中风的病理进行补充说明的,汗出而病不解,这是因为阴弱而营血不能内守,卫强则卫气不能从内护所以汗出。下一句强,所谓强邪风在位之强,风寒束表卫气浮盛而也抗邪,即阳浮者热自发。所谓弱正营不足之弱也,即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就是阴弱者汗自出的实际含义。这条当中呢,一样没涉及到脉相,但我们看到太阳中风就要想到脉浮,然后提出了一个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那么这还是一个太阳中风证,这条没有什么特殊的玩法。

再下面,24条:“太阳病,先与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条当中提出刺法,并且提出两个穴位的名称,风池风府,这两个穴位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吧。风府是督脉的经穴,后正中线入发际一寸的地方,有一个凹陷,挺好找的。再一个穴位名是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穴,在风府穴两边,发际旁开大约有一公寸(具体位置可以查书)。

这条它的提要是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时候,当针药并用的治法。下面我们解释一下,还是先看前人的解释,徐大椿这样注解的:“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使药物不能流通,故针刺以通其要路,盖风邪太盛,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泻经气。”这是徐大椿的解释。我们再看***的解释:“恐误人为已传之烦躁,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易烦,此非传里之烦,而扔为表未解之烦也。”这个条文的意思就是说呢,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是正治,本应该微汗出而解,但是现在它并没有解,反而增烦闷不舒,好像是已经发生了变证,但是分析太阳中风的辩证没有错,用桂枝汤也没有错,这时候它太阳中风的表现还依然存在,但是增加了烦闷一证。太阳病的脉证没有改变,只增烦闷一证,所以就断为邪扔在太阳,没有传变。

那么邪没有传变,出现这个烦闷不舒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邪气较重,正气虽得桂枝汤之助,但尚不足以驱邪外出,正邪相争较剧,邪郁不解而致烦闷。此时先刺风池风府以泻邪气,后再服桂枝汤,针药并用,增强气血之力而愈。先讲到这里,休息五分钟。

  

    我们继续,桂枝汤症,有的条文需要多说几句,有的不需要多说。四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条文很简单,就是说太阳病脉浮弱的应当用桂枝汤。在这条中,太阳病外证未解,外症指的是什么?外证指的就是表证。象发热、恶风、恶寒,都是这个表现。解释一下,还是先看前人的解释,方有执是这样说的:外症未解,为头痛、项僵、恶寒等症由在也。浮热,阳浮而阴热,此言太阳中风,凡未传变者,仍当从表解肌,概言不得下早之意。也就是说,太阳病,不管它是几天还是三五天以后,只要脉证未变,则仍在太阳,而未传里,诊之脉,必仍浮,因为浮脉是表证未解,诊之脉必浮,浮则表证未解。

  

      兼弱,因为脉浮弱,脉浮而兼弱,弱者阴虚,热发。这提到一个阴弱,阴何以弱,是因为阳盛,阴何以弱,阳盛也。阳何以盛,是风入于卫,助卫而盛也。这个阳浮阴弱之所以见于脉,是必以汗解而驱邪出卫,则阳不盛不浮,阳邪既平,则阴亦不弱亦.也就是说阳邪平了,阴也就不弱了。这条同样强调的是太阳病外证未解,但这条说出了脉象,这个脉是浮热的,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看下一条,第五七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提要,指出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末尽,仍宜汗法。下面解释一下。先看前人的解释,尤在泾是这样说的: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非旧邪去而新邪复乘也,乃余邪未尽,复集为病耳,脉浮数者,邪气在表之证故可更发其汗,以去其邪。但以已汗复汗,故不宜麻黄之峻剂,而宜桂枝之缓法,此仲景随时变易之妙也,这是尤在泾的解释。这个意思是说,太阳伤寒以麻黄发汗以后,如果是脉静身和,就是表邪已解,病证向愈。但是汗解后半日,半日是大概的数,不是我们说的6个钟头。这个脉静身和,病证已经趋于向愈,但是过半天以后,又出现烦懑不舒,这时脉是浮数的,这是余邪末尽,虽然用麻黄汤发汗去邪,但邪大半已去,剩下点残余没有去除干净,我们叫做余邪在表末尽,而余邪在表末尽,就应当用桂枝汤,再发其汗。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由于前以发汗(因为寒伤发汗,指的桂枝汤是应当发汗以后的,前面已经发汗了),这时用桂枝汤轻发其汗,而不用麻黄发汗峻剂,用桂枝汤轻发其汗的意思是使汗出邪气而不伤正,也就是剩余的残兵败将不值得用麻黄这个发汗峻剂,为什么不值得用麻黄,一是剩余外邪本身就是残兵败将了,再一已经发过汗了,再发汗过多过重的话,汗本身是伤正伤阳的。所以在这仲景提出,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条有点值得玩的地方,玩的在什么地方?我们看桂枝汤证,涉及到脉的浮数的,在这条里涉及到。我们看: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我们前面讲了太阳中风是脉浮缓的,太阳伤寒是脉浮紧的,但是没有提到脉浮数。在这个条文里面讲浮数是寒伤经寒以后,余邪在表末尽,而出现的脉的浮数,但我们在临床当中,经常碰到的是太阳中风证,它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浮数脉了,我们辨太阳中风,我们以前讲的这几条,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太阳中风证,但你摸他的脉,已经是浮数脉了。那么我们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病人过来说感冒了,你问他,头痛呀、发热呀、汗出呀、恶风呀,这个证状他都有,你摸他的脉,他是浮数的脉,这个时候,桂枝汤能不能用?因为这个条文是伤寒发汗以后,半日许复烦出现的脉浮数,但是临床上这人没有用药的情况下,来的时候是非常典型的太阳中风证,但是摸脉,脉浮数的,这时可不可以用桂枝汤?回答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以前的注家在这都没有涉及到我刚才说的这个问题。

  

      太阳中风会不会直接出现发热?我们说,也是可以的。因为什么?因为风性数,散行而数变。风邪,出入表里莫测,久占则寒热由以,(其实真假抵乎无常?),标本先后缓急难定。这是风邪致病的一个特点。

 

       四九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一三四、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是表未解。我们结合49条和134条,在看57条,脉浮数者,就是一个表未解,那么解表用什么?还是用桂枝汤。所以这条值得玩味的地方,我们在工作中,因为来就诊的人,有的人是刚刚一中风,刚觉得不舒服就来了,有的是上学上班呀,不能当时就诊,可能是中风半天或一天才去就诊的,在那时已经出现发热了,数则为热吗,他的脉象是个浮数的脉,这时我们能不能用桂枝汤?当然是可以用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太阳中风证,出现一个脉的浮数的时候,当然是可以用桂枝汤的,这是57条它值得玩的地方。

  
       说到这,我们在说点别的东西。在以前中医著作当中,提到发热,这个发热,从西医进入我国以后呢,它有个体温,现在体温表几乎家家必备,那么中医提到的发热恶寒和体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应该是有这么几种关系:第一个关系,是体温增高感觉发热,这种情况是太阳中风证时可以见到,但是比较典型的是阳明病的时候,感觉到很热,一试表,体温上去了,这是感觉热,体温同时也是升高的。第二种关系,是感觉热,但体温不高。这在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当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情况在内伤杂病当中见的比较多。比如说,肾阴不足,肾阴虚的那种烦热,还有更年期的燥热,感觉热,但试体温是不高,但是在外感病当中也可以见到。第三种情况,极度恶寒,体温可以高也可以不高。外感病当中,一般的时候恶寒都伴有体温的升高,不管高多少,比如37度1,37度3,这样他也感觉恶寒,这是一般时候恶寒,都伴有体温的升高。但是极度恶寒的时候,体温可以高也可以不高,这个见于比如太阳伤寒证,就是麻黄证的时候,有的恶寒很重,甚至有的打起哆嗦来了,那时你给他试体温,他到39度或40度。象麻黄证,往往恶寒越重,体温越高。

  麻黄证的时候有的恶寒很重,甚至有的都打起哆嗦来了,在那个时侯那,你给他试表,他可能体温就很高,到39度,39度多,到40度,象麻黄证往往他的恶寒越重体温增的越高,这是麻黄症。但是,像这个少阴的寒化证,实际上也感觉恶寒,有的恶寒也比较重,但这个时侯你给他试表体温是不高的。还有这个少阴热化证这个猪苓汤证、黄连阿胶汤证虽然也感觉到恶寒但是体温也是不高的,所以我们就不能拿体温表试这个体温去和我们中医发热去直接的去做对应的,就说这个的问题,不能说一试表这人38度他是发烧的,但是这个发烧是不是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这个热,这是不一定的,我们刚才说的这三种情况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体温升高不一定代表中医的发热。

四四、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条的提要是太阳病宜汗忌下的原则,太阳病适宜发汗,忌下。就是太阳病外证未解,病在表,当以汗解,不可下也,病在里,并且已经成实的时候这才当攻下那,就是阳明府实证的时候才采用攻下的办法,现在外证未解适宜桂枝汤,以汗解,禁用攻下之法,如果误用攻下之法会引起邪气内陷,引起变证,所以告诫下之为逆。这是一个原则的说法。那么下之会引起什么,以后的条文会讲到,比如说如果下太早了,引起结胸证,太阳伤寒误下以后引起痞证,以后条文上都有详细的说法。我们现在原则性的提法就是“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就知道太阳病宜汗忌下为其原则。

四五、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这条它的提要是太阳病经过汗、下以后,未成变证,病仍在表,当解表。张璐这样说“虽已下,而脉仍浮,表证未变者,当急解其外也。”徐大椿说:“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後乃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在我们临床当中往往辨证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它的症状,尤其是他自己表述不清的时候,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脉象,看看他是不是浮脉,如果是浮脉就是病仍在表,张仲景条文的原文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太阳病不管是经过发汗也好,下也好,脉浮,而病不愈,这时候知道病仍在表,解外则已,用桂枝汤,四四条和四五条这两条都说的是太阳病下之为逆,我们知道太阳病当用辛温解表法,若用汗法后病证不解,当综合脉证分析,辨明原因,辨明病症不愈的原因是什么 是病仍在表还是已经发生传变了,所谓发生传变的,证一辨脉一辨,这是我们以前讲的辨传与不传,如果说是没发生传变,那么病仍在表,既然在表者,汗法为正治,那么为什么汗法以后他还不愈,就是四五条说的“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既然是在表的,用汗法是正治,那么用汗法他为什么不愈,这时候你要分辨他是不是病重药轻的,象二四条说的是“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象这一条肯定指的就是病重药轻,邪气盛,要刺风池风府,泄在经之气,然后服桂枝汤。我们要分析一下是不是病重药清?是不是汗不得法?

上周四我们说桂枝汤一个重要的玩法就玩在具体应用上面,为什么这样说,桂枝汤证你辨证无误,桂枝汤方子你开的也没有问题,但是喝下去以后病不解,可能是你的汗不得法,就是没有遵循使用桂枝汤应当遵循的那些东西,那么你要分析是汗不得法的话,你就规规矩矩的遵循桂枝汤的使用方法使用,适当的去汗祛邪,以示??。张仲景在这提到的这个“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人们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先发汗,病没好,那么他怎么想起来用下法,他为什么要用下法,在这个条文中指出的这个下法是下之为逆的,这个医生他依据什么采用的下法,也就是这个条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我们要辨它传与不传,如果没传,病仍在表,那么你要分析是不是病重药轻,第二个是不是汗不得法,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判定传与不传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就是他分析错了,他以为已经传里化热了,已经成为阳明腑实证了,所以他才用下法,所以在这那就需要我们仔细的分辨,做出正确的判断,方有执注解这条时,这段是反复叮嘱之意,就是太阳病不管它是误汗或者误下,表证不解,表脉犹现者,仍需治表此为定规不易之法,汗而病不解,太阳之证即在可解,下而脉仍浮,结胸、下痢诸变证未见可治也,自其人必??强盛,故一再汗而再误下,而本病本脉无毫发之变也,则唯有依从前之法,服桂枝汤,复以解表祛邪,此外无定法。这是方有执在注解这段时说的话,这是反复叮嘱的太阳病表证犹在,表脉犹在,仍需治表,我们在这条当中理解,张仲景既然写出这样的东西,以张仲景功力的高深他肯定是他见过后者是他自己曾经出现过不少的误治,所以他在这以太阳汗不解而下之这个例子,我们应当理解成这是一个举一反三,包含其他误治法的。他只不过举出一个误下,在这个时侯辨传与不传是非常重要的,辨证这是首要的东西,我们以前在说其他问题时候说过,西医他的优势是什么,是对病诊断的清楚,根据清楚的诊断他才能做出相应的治疗,那么我们中医那,首先你辨证要辨得清楚,也就是,我们做医生的你要不知道人家是什么病你给人瞎治什么呀,我们中医可以不把他叫做病把它叫做辨证,那么你辨证都辨不清楚,你给他用这个用那个,用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辨证是第一步,辨证认证也可以把它叫辨病这是第一步的东西,只有你把证辨清楚了,你知道人家得的是什么病,你才可能做正确的治疗,我们以前说过,目前中医的现状那就是搞这个中西医结合以后,我们中医自己不会辨证,虽然提还是这个提法,我们把中医这个诊断的手段都给抛弃了,像这个色诊那脉诊那,这东西现在基本上都抛弃了,会色诊的人没有几个,会脉诊的人也没有几个,大部分走的都是西医搞出一个什么病我们中医搞几个分型,然后去套公式的去用药,这个起码不是古代的中医吧。

从四十四和四十五这两条当中,他的总的原则是什么,就是未传入他经之里还是治太阳之表,如果已犯本已兼表里,那么表证还在又已出现里证了那么表证也是需要治的,你再比如还没有成为结胸证那么已治表从表发跃而出,如果已经成了结胸证或者已入下焦,或者已成 血证,或者已传入阳明化热或者转入少阳,或者误下以后做这个热痢,出现这些个。如果是表证表脉还在,那么也应当是表里兼顾的,像这个我们在以后所讲的条文当中对这个讲的是明明白白的,但是就从这两条当中我们切切实实的要体会到仔细辨证而求真。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上周四有点私事耽误了,今天我们继续。

上次说到,是不是把四十四、四十五条都说了,要是说过了今天我们该说五十六条了,刚才把五十六条发上来了:”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这段吧他的提要就是根据小便是清的还是黄赤的,辩表里的症治。如果属表,宜用桂枝汤。这是这一段他的提要。是根据小便的清或者黄赤来辨别证在表,还是里。

下面解释:对于这段的注解呢,成无己是这样说的:“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今焉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无所苦也。况使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适宜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迫血妄行,上为衄也”。成无己的这段注解其实说的蛮清楚的,他说的就是呢,外感病六、七日不解大便并且有头痛发热的表现,有这个头痛发热的表现呢这是一个里热已经结实了,里热已经结实。出现一个发热,并且出现一个灼热上扰,所以见到一个头痛。

既然里已经结实的话,那么肯定要用承气汤清荡实热,如何辨别里已经结这个实热呢?张仲景在这条他提出一个依据。他提出的是小便清者是不在里。那么假定里热已经成实的话呢,小便必为赤浊的。因实热这个热邪耗伤津液以后出现一个小便的赤浊。像本条当中,提出小便清长即使多日不大便,但是小便清长仍然提示邪在太阳之表,适宜发汗,适宜用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这个头痛呢,他现在提的不是一般的头痛,他不像我们说的这个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像那个头痛。这里的疼痛应该是程度比较严重的,痛得比较剧烈的。

这一段呢其实就是依据小便的清长,还是赤浊、短赤来辨别邪在表还是里。在五版教材上面这条下面发了一个医案。我把这个医案念一下:李世材治一人伤寒六七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医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邪不在里仍在表也,方经仲冬,宜用桂枝汤。众医乍舌眼口,皆谤之,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也,。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知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也。是为助用之,极也笑已截止,明日大便即通。

在这个病案当中和这个条文对应非常紧密,几乎就是这个条文的原版病案,特别注意一点就是这个詹语狂笑,一般来说太阳病时不会出现这个詹语狂笑,假如在临床中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极易误判为阳明里实热证引起,在这里特别的点了一下依据小便的清长辩别邪扔在表。病案中没有什么可解释的,就是一个词“方经仲冬”。仲冬这个“仲”是仲夏、仲秋、仲冬都是农历记年的一种方式吧。像这个二月是仲春,十一月份是仲冬。也就是看这个时间,方经仲冬是在阴历的十一月份和现在的季节差不多吧,别的就是没有什么解释了。

然后我们说,我们说这一条怎么玩?玩转伤寒,玩转伤寒,这条怎么玩?我们看这一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然后头痛有热,然后后面当须发汗,然后用桂枝汤,我们这么说桂枝汤,桂枝汤是干什么的?他是解表或者叫解肌祛风的,属于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的表虚证用桂枝汤。那么太阳伤寒呢用麻黄汤,在这一条当中他提到一个当需发汗,为什么不用麻黄汤?要用桂枝汤?这是一个玩的地方。我们把这个话题作为我们的思考题吧。

思考题一:在这一条当中他提到一个当需发汗,为什么不用麻黄汤?要用桂枝汤?这里用大青龙汤行不行?

因为麻黄汤虽然还没有说,我们很快也要说麻黄汤了,就是在这个条文当中,太阳伤寒发汗是要用麻黄汤的,太阳中风是表虚的,他是用桂枝汤的。那么在这提出一个伤寒然后当需发汗,然后宜用桂枝汤,在这个条文当中为什么要用桂枝汤?这是作为一个思考题吧,这个话题我们今天就不再说了。

第二个可以玩的地方,在这个条文当中呢,开始第一句话就是伤寒,我们以前在讲的时候就是讲恶寒和恶风的时候,我们提过恶寒和恶风往往是并见的但是程度上有区别,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个就是恶风,那个就是恶寒。它们往往是并见的,相依存的。但是程度上有区别。像这个条文当中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以后我们再讲这个承气汤的时候,会说到凡是入里已成实热的才可下,才可以用承气汤。那么在这它那个头痛有热是邪已传里,已经阳明实证了,所以要用承气汤。

用这个承气汤呢,方有执注的这条当中呢他说这四个承气汤要斟酌使用。这四个承气汤要依据当时的脉和和症斟酌使用。当这条当中提到头痛有热,有热者怎么去辨别有热,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小便赤黄、短赤。这就话是程郊倩注的,此条为小便赤黄、短涩去辨别的里有热。我再补充一点,在这个时候他的脉象应该是什么?就是应用承气汤的这个指征,头痛有热者应与承气汤,他的脉象指征是什么?他的脉象应该是:数、滑、实、大。对!他的脉象一定是:数、滑、实、大的。我们在讲下法的时候那个脉象一定是这种的。这个是讲阳明病时具体要说这个脉象的。在这里要注意他的脉象是:数、滑、实、大的。这是第二个可以玩的地方。

还有一个也可以玩玩的地方吧,若头痛者必衄,出现这个衄血。这个衄血象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也提到一个衄血。五十五条是这样说的: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那么五十五条也都是指这个衄血,那么五十五条和五十六条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看五十五条,五十五条也是伤寒,但是他提出一个脉的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我们刚才说到其实五十五条和五十六条提到这个伤寒应该是伴有中风的,它们之间也不是能截然分开的相互之间一点包容都没有,也只是说以那个为重。像五十五条这个伤寒是寒重风少的。为什么说它是寒重风少呢?因为它的脉是浮紧的,如果是中风多,中寒少的话它应该是带一个浮缓。中寒少的话几乎就不明显了。因为五十五条他提到一个伤寒脉浮紧,所以这个时候他是寒重,风少的。他这个出血以后呢这个风邪随着这个出血而解。但是寒邪解不出去,所以他还要用麻黄汤发汗,这是五十五条。

像这个五十六条呢就是我们刚说的这条,他没有提到脉象,但是他提到一个症,从这个症我们可以分析五十六条是风多寒少的。五十六条是风多寒少的,那么这句话哪里分析出他是风多寒少的?因为他谈到一个头痛有热者。头痛,但没有身痛,如果是太阳伤寒以后呢出现一身疼痛,除了头痛还有身痛,那么在这只提到一个头痛有热者,那么从这句话我们分析出五十六条是风多寒少的。

因为五十六条是风多寒少的,这个风未必从出血而解干净,所以还要用桂枝汤祛风。就是在这谈到桂枝汤,其实我们刚才那个思考题为什么要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其实这个思考题还可以进一步,就是说在这里用大青龙汤行不行?在这里作为思考题我们不说了,就是这一条。

我们下面说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他的提要是太阳病误下以后,表症仍在,自当解表,表邪内陷禁用汗法。在这个十五条呢,陈修园的注解是这样的太阳病误下后,太阳之气从肌腠而下陷,若不下陷其气上冲者,是不应下而内陷,仍在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用前嘬稀粥温覆微其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者。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之间桂枝不可与之。这是陈修园的注解。

看成无己的注解呢,他说:“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易乘虚传里,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与邪争也,则邪扔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也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他们其实把这个条文解释得很清楚了,因为这个太阳病当用汗法,用下法为误治,误用下法之后,可能引起的变证很多,其中他是引邪内陷的,如果里不虚的话,里不受邪,他必然要向上排挤这种邪气,所以其气上冲。出现气的上冲呢就是邪没有传里,扔然在表,所以要用桂枝汤解其外。假如用下法后没有这气上冲的话,那么这个下药引邪入内,邪已经传里了,再用桂枝汤解表的话就算是又一种误治了。

这一段呢,提到了一个误用下法,我们把这段说一点吧,这本身提出是一个太阳病,太阳病误下以后出现的一个变证,这个变证是什么,一个是气上冲,一个是不上冲,然后就提出他们的治法。我们反复强调的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出现的表现。太阳病呢,他是一个病发于阳的,在131条,是这样说的:病发于阳,而后下之,热入因做结胸,这是131条。这是太阳病,如果下之太早的话,其中一个变证就是结胸。就是大小陷胸汤证,他的症状是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在这条当中,他没有提到结胸证,但他提到一个下之后其气上冲者,这个上冲呢就是没有形成结胸,但是这个其气上冲如果不治会不会出现结胸证?那么这个应该说是非常有可能的,其气上冲是一个里实不受邪排挤邪气的表现。

出现上冲是没有形成结胸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不积极用桂枝汤解表的话,那么这种上冲之气会不会形成结胸?应该说是非常可能的。或者干脆说若不用桂枝汤解其外的话,就将形成结胸,这是我们在工作当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好像是上次还是什么时候我提到过这个问题,仲景说得很清楚的,病发于阳这是太阳病,应该用汗法,那么仲景为什么强调这么多误治的情况?其实就是一个太阳病在临床当中辩证也非常困难,我们不是说其它哪些误用下法或误用其它哪些误治法的人都水平不行的,因为在临床当中这些病证真的是错宗复杂,辩证有时候真的是非常困难。我在讲条文的时候方意方子讲的不多,主要是讲辩证啊,脉证啊,还有医理分析啊这些,因为我觉得这个以前最吃亏的就在这个辩证,这个证分不清,到现在依然感觉这个辩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就说一个太阳病,有时候的确病人表述不清的,你问他冷吗?他说就这样(呵呵,好多时候是这样!)你问他热吗?他说没感觉,反正身上不好受,你问他疼吗?他说不知道,当问诊问不清,你说从小便的清还是黄赤去辩病的在表在里,那么这个人的证明明是在表,没有里热,可是有时候他出去跑了半天一口水没喝上,回来之后尿就是黄的。依据这个去鉴别那肯定会出错,那么这个人明明已经是里热了,中午和一帮人出去喝一顿啤酒,回来之后尿就是清的。

其实我们在问诊当中对这类的问题出现的失误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所以在这个辩证上面,我们不要说张仲景提出太阳病什么什么误下啊,误汗啊误火什么的误治,那肯定张仲景也走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提醒我们自己误治了以后应该很快反应过来我这是误治了,误治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在这条尽管只提到一个气上冲者,气上冲者肯定是没成为结胸啊,那么出现这个气上冲了,一个是气上冲是什么?一个是气上冲,一个是打嗝,还有就是气上冲欲吐,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他很可能即将成为结胸,所以在这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我们会马上去用桂枝汤给他解外的。所以在这里把这条多说几句。

我们把这个气上冲不上冲再解释一遍,这个上冲是阳邪被泻下的苦寒药引入胸膈,其人胸膈阳气素盛,阳素盛则不受邪,不受邪则邪不内侵,邪不内侵而上冲,上冲之气与阴寒之药力争,故阳气扔欲透表,故方用桂枝汤,方用前法,使邪透表而出。像这个方有执说:阳邪上受不结胸,必待浅而欲愈,俞嘉言说:阳邪未陷,可从表出。像伤寒的140条说: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阴结也。等等。就是说他这个阳邪没有被这个苦寒药引入胸膈当中,邪扔在表。

像这条啊,他提到一个气上冲不上冲,但是就没有提到脉法,我们分析一下他这个脉象应该是什么,我刚才念到一个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阴结也,15条呢也是太阳病误下以后气上冲,气上冲也是没有结胸。那么我们看140条,他提到其脉促,140条他提出的就是这个人阳邪盛,阳邪盛才出现这个脉促的。15条呢他是以气上冲这个证提示阳邪盛的。15条的这个证既然他是一个阳邪盛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是寸脉浮而关浮缓而有力的这么一个脉象。为什么在这儿提到关浮缓有力?因为寸脉是一个浮缓的,在这应当提到关部应当浮缓有力的,因为张仲景在结胸证当中提到一个寸脉浮关脉沉名为结胸。结胸他的一个脉象就是一个寸脉浮关脉沉这么一个脉象,那么这人他没有出现结胸,他平时胸膈阳气比较盛,他不受邪,他本身阳气盛,那么他的关脉一定是浮缓而有力的。15条就是补充这个寸脉浮关脉浮缓而有力的,这个力度一定要有,假定说他是一个浮缓而弱的一个脉象,那么他就不是这个证了,他就不会出现这个气的上冲了。

假如出现一个浮脉也没有了,出现一个平脉或者出现一个弱脉,都不用出现一个沉脉,那么我们就马上就要意识到就要出现一个结胸证了,这是他的这个脉象。

第二点,有的注家在注这条当中,注本条方用前法,他注的是桂枝汤与以前所用的这个下药相合,就是太阳病下之后嘛以前所用的这些苦寒的下药,他注解的是桂枝汤可以与以前所用的那些苦寒药相合。假定说我们看到书本当中用的是这种注解的话,我们应当说非常明确的判定这个地方是错的。

再下一句,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句话呢因为他前面谈到一个太阳病下之,太阳病呢他可能是中风,也可能是太阳伤寒。比如说这个人他是太阳伤寒误下的,或者说这人他本身就是一个胸膈阳气比较虚的,或者是伤寒应发汗而误下,或者他本身的阳气虚,误下引邪内陷,引邪内陷以后呢邪已经陷入了,所以他不会上冲了。不上冲即便尚未结胸,或者成为虚痞,或者成为他变,邪扔在表,也应当也麻黄汤峻剂以微发其汗,而不能用桂枝固肌闭邪,所以言不得与之。为什么不能用桂枝固肌闭邪呢?因为在16条当中是这样讲的: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出者,不可与也,常须志此,勿令误也。在这儿提出即使病邪扔在表,也当用麻黄汤或麻黄之类的峻剂去微发其汗。这条我们说得不少了,还是留个思考题吧。

第一个思考题:太阳中风,为何易误下?就是说太阳病为何易误下?

第二个思考题:就是我们怎么鉴别太阳中风的壮热与传里之热?

休息五分钟。

好的,我们继续,高天把那第五十三条发上来,第五十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这个下边还应该有句话吧,在这荣卫和则愈后面还有一句,宜桂枝汤。

在这条当中呢,先解释几个词,一是荣气和,荣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营气,和就是一个平和、正常的意思,就是没有发生病理变化的意思,

第二个词呢叫外不谐,指的是人体浅表部分营卫不相谐调。

第三个词呢,是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这个荣卫之气我们以前,我记得什么时间,是在今年春天,还是在去年冬天,专门讲过这个荣卫之气的问题,我忘了那是做为什么题目讲的,这个荣行脉中,就是荣气就是营气嘛,也就是营血,这个卫气,就是在外的这个阳气嘛,因为营气属阴,这个营卫相对要来说,卫为阳,营为阴,这个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就是《内经》上边所提到的这个,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条它的提要是,病人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对,下面解释,我们还是看古人是怎么解释的,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这是徐大椿说的,然后还有张锡驹是这样解释的,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与卫气不和也。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营气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气只行于脉中,卫气只行于脉外,两不相和,如夫妇之不调也,以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

其实我觉得这个,这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现在它是营气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所以有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和,如夫妇之不调也,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所以这个解释的挺清楚的。

听这个五十三条和这个五十四条比较相近,我们先把五十四条这个前边解释完成,把这两条一块串起来说一下,高天再把那个五十四条发上来,五十四条,对,五十四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条当中呢,也是先解释这个词,第一个叫藏无他病,成无已对这个的注解是,藏无他病里和也,他指的是脏腑没有病,或者是指里和,这是一个藏无他病。

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指的是阵发性的发热汗出,再下一句先其时发汗则愈,先其时指在阵发性发热汗出之前。

下面是提要,论述时发热自汗出证的病理和证治,这段的解释呢,我们还是先看古人这个解释,尤在泾在注解这条时,他是这样说的,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自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也,先其时发汗则愈者,无热无汗之时,而先用药取汗,则邪气为何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应添如水淋漓之患也,他这边注解,其实也是解释得挺清楚的。

我们把这个五十三、五十四串在一块说一下,这两条他说的都是太阳中风证,汗出而表不解,他这个道理是什么?常汗出,因为我们知道,汗的是荣血之所化,经长时外泄,荣不和,这个汗液常常外泄,这就是这个荣不和,汗液常外泄这是一个荣不和,因为汗的就是荣血所化吗,但是在经文上边,他说得是什么呢?在这个张仲景的条文上边,他说病常自汗出者,为荣气和,我在这刚说的,汗的常外泄,这是一个荣的不和,经文他说是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这个张仲景为什么这样说?

那我们再看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那么下一句呢荣气和者外不谐,这个外不谐指的就是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这个荣他本身没病,他是和的,因为卫气内杂风邪与荣气不能和谐,荣卫本来他是一气的,本身是相依相从的,既然是一个相依相从的关系,他出现一个病则继病,荣卫本身他是相依相靠相从的,既然是相依相靠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出现一个病则继病,我们再看这个,再看下边,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他指的是荣气本身是和的,但是卫气杂风邪他与这个荣气不和谐,所以出现一个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也就是荣气在脉中他走他走的,卫气在脉外,他走他的,他们出现了一个表里相离,这样的一个意思。

那么复发其汗,他指明了平时自汗出,就是一个卫气荣气的不相和谐,现在呢,通过复发其汗的这个汗法,把卫气当中的风邪发散掉,把卫气当中兼杂的风邪发散掉以后呢,那么卫气与荣气他就相和了,那么这个用桂枝汤这一证,就是在用桂枝汤这种荣卫不相和谐的这一证,是可以这个治好,像这个五十四条,沿这个时发热,常自汗出,发热是一个症,自汗出又是一个症,从两症呢他也是荣卫不和的这个缘故,在这提到一个时发热,就是发热何以有时就是发热为什么会有的时候发热,那是因为风邪在卫,我们说风性速善行而数变,风邪在卫,因为他属于这种变化多端的,卫气呢他要随着这个风邪的变为变,他不按照他固有的那种循行的顺序,而是按照风邪,这个邪的缓急而出现这个变化。

感风邪比较少,就是邪微,那么这个发热也微,感风邪比较重,那么发热他也重,感风邪比较急,那么他发热也是比较急,在这时候呢,张仲景指出先其时发汗,先其时以桂枝汤发汗,在他没有出现这个热,没有出现这个自汗,在这之前通过发汗的形式,依然是驱散在卫气的这个风邪,那么把卫气当中的风邪驱散掉了以后,那么卫气与荣气相和,这个病证也就治愈了。

我们下面说,就说这个五十三和五十四他的这个玩法,第一点还先玩他们的脉象,因为在五十三五十四条当中都没有脉象的提示,五十三条的脉象应当是什么,我们看这个,病常自汗出,然后后边提一个,提示的就是荣卫不相和谐,那么荣卫不相谐导致的这种自汗出,他的脉象应当是什么呢?他的脉象肯定是阳浮而阴弱的,五十三条的脉象,应当是阳浮而阴弱的。

五十四条,时发热而自汗出者,他的脉象应当是什么呢,他肯定是有一个阳浮而阴弱,大体是这样一个脉象,就是阳浮而阴弱,但是他可以兼数脉可以兼洪,阳浮而阴弱,或兼数或兼洪,这两条的这个脉象,可以从这个用桂枝汤证,从桂枝汤证的这个脉象上推导出,这五十三条和五十四条的这个脉象。

在这个五版教材上面呢,它也有一个病案,他选的是伤寒论译释,他的病案是这样发的,一商人自汗证,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贴之多,毫无寸进,请东台虎阜名医王子政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证状,汗出不温。精神觉得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予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这是教材上讲得一个医案,在这个,在这个五十三条五十四条当中,我们刚说得这个玩法,第一个是这个脉象,我们刚才说过。

第二个我们玩什么,我觉得这点是应该玩的,就是时发热或者无热之自汗出的桂枝证,时发热或者无热之自汗出的桂枝证,是否必定是太阳病后?因为五十三条和五十四条都是桂枝汤的这个适应证,还有一个是常自汗出的,有一个时发热自汗出的,那么这样两条所提出的桂枝汤证,是否必定是太阳病以后?换句话说桂枝汤证是不是专治太阳中风的,玩这点也就是后世有的医家说,治外感法仲景,治内伤法东垣,这好像伤寒论专治外感病的,那么我们现在就在这提出这个问题,这样聊桂枝汤证是不是就是外感病以后,或者就是一个太阳病以后的,这个绝对是值得玩玩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在临床当中,见到这种自汗的病人真得不少,自汗的病人,后世所用的方法,无非就是收涩固表益气,就是这些个方法,但是一个桂枝汤对于自汗的,只要你把证辨对了,辨得就是一个荣卫不和的,那么用桂枝汤他的效果真得非常好。

我也是在最近这些年,对自汗证才会用桂枝汤,以前也不会用,因为我这个中医他不是科班出生的,也不是家传的,本是西医出生,一边攻的这个,一边学中医,开始是按五版教材学的,然后以后又读内经,读伤寒,读这些古籍,在读得过程当中,有一个逐渐加深认识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遇到这种自汗证的时候,碰到这种证,只要你辨证辨对了,就刚开始我们罗哩罗嗦多说了那么多,其实挺简单的,费半天劲多说了这么多干吗?就是为了把这个证辨清楚,以后遇到这个自汗证的这个病人,只要你辨出他是一个荣卫不和的,那就放心的用桂枝汤,那效果真得是非常好。

比如就在前半个月吧,一个妇女47岁了,她的症状就是时自汗出,脸红烦躁,烦躁时伴有身热,再有睡眠不好,这种情况已经一年多了,看过很多地方,给她诊断是一个更年期综合症,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当中,她就长期服用更年安啊,静心口服液,太太口服液啊等等,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效果,这时候诊断她的脉象呢,就是一个阳浮阴弱的,但是我们提到一个阳浮阴弱,她阳浮也不是挺有劲的,也就是卫气当中兼杂的这个风邪不是太严重,因为她已经闹了一年多了,当时就给她辨了一个营卫不和,也是用了桂枝汤的原方,没做加减,我一次给她开三剂,前三剂喝完以后,觉得这个汗出明显的少了,然后像这个身热、这个烦躁、面红啊,都跟着有明显的改善,那么又给她开了三剂,一共就是六剂这些症状就消除了。

这是一个值得玩的地方,这是五十三条和五十四条所提示的,时发热自汗出,或者没有发热这个自汗出,不一定准是外感病以后,就是这些杂病当中,见到这种情况,只要他的脉是阳浮阴弱的,兼洪也好兼数也好,兼沉也好,当然浮和沉不可同兼的,在那个什么,比如说有些个虚寒体质的,他的这个脉象本身就是偏沉的,那么在这个时候诊他的脉象的时候,可能这种浮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这儿两个意见,就是兼沉,就是他那个本身的脉象就是一种沉脉,他的那个和常人出现的这种阳浮阴弱,那种脉象是有区别的,有的时候在临床当中,有的时候比较难鉴别的。

但是我们在这个诊这阳浮而阴弱脉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病人的体质和所处的地点季节,只要他的脉象大体上是阳浮阴弱的,不管他兼什么脉象出现,他就是一个荣卫的不和,那么在这个时候这个自汗证,可以放心的用桂枝汤,那效果真得是非常好,这是第二个玩得地方。

那个再介绍一个病案,这个患者昨天还去过我那儿,是65岁的一个男性,他是感冒半个月以后,别的症状都没有了,但就是每天早晨4点的时候,那个盗汗,感冒半个月以后,每天凌晨4点的时候盗汗,醒过之后然后再睡就睡不着了,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一个多星期,他自已说一个多星期,就感冒半个月以后,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个多星期了,去一家医院看过,那家医院给他辨得是阴虚自汗,让他吃这个六味地黄丸,他吃了五天,觉得没什么效果,那么跑到我这儿去了,诊他的脉是什么呢,阳脉浮,也是一个阳浮而阴弱的脉,但是他这个阳脉浮,浮得是比较有劲,比一般人这个浮硬一些,但是他总体上还是一个阳浮而阴弱的脉,这时候也就给他辨了这个荣卫不和,也是给他用的桂枝汤,就用了三剂,用了三剂,用得第二天时候,他说第一付的时候没什么感觉,等到第二付喝完以后,汗就明显的减少了,然后等到第三剂喝完以后,凌晨4点钟就再没有出汗,因为4点钟没有醒,他就睡,一直睡到早晨7点钟才醒,就给他用三剂。

今天我们就把太阳病本证中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证,今天我们就说完了,下次再说呢,我们就要说桂枝汤的禁例,那一共没有几条,然后可能再说一点桂枝汤的兼证,今天我们就到这儿吧,到这儿下课吧,9点半我还有事要走,那个天行健刚才问了点儿问题,我在这儿耽误点儿大家的时间给他说一下,我先放麦吧,先放两分钟。
-----------还有一些录音没整理好,待整理好后再提供给大家,希望更多人手加入整理队伍,在整理中学习提高!
-----------感谢大熊猫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大海等朋友的辛苦整理,学习了!
相关文章
 难经集注 一难  上课笔记
 茵陈汤(《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紫金散(《御药院方》卷五。)
 足少阴肾脏病论
 胞衣不下
 淡食能多补法
  2019鍖诲鑱岀О鑰冭瘯棰樺簱
  鍏嶈垂璇曠敤>>
 
  85514浜哄凡璇曠敤
  瀹㈡湇鍜ㄨ锛�13588130315
绔嬪嵆璇曠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