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养生保健交流-秋季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这时的气温也冷暖适中,人体经过暑热的消耗后,渐渐趋于生理平衡,人体各系统生理相应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了,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的代谢也恢复了相对的平衡;消化功能基本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减轻,人体能量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状态,因而,机体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恢复阶段。但是,秋季来临,阳气日退,阴寒日升,气候逐渐转凉。入秋以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之元气。秋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以致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


秋季由于气温多变,秋燥、秋乏、秋寒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引起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为增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在饮食上应采取应变措施,以预防上述各种疾病的发生。


秋季饮食营养原则

中医认为,

燥为秋季的主气.

称为

“秋燥”。

其气清肃,

其性干燥。


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谓“燥胜则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破裂等症。秋季饮食究竟应怎样养生呢?



防燥养阴

秋季饮食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准绳。古代最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事实证明,多食芝麻、核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少辛增酸

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如葱、、蒜、辣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山楂、新鲜蔬菜等。因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以防肺气太过,损伤了肝脾功能。



经常食粥

年老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的方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生地汁粥、麻仁栗子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适时进补

根据秋季的特点,除可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川贝、胖大海等。原则是宜滋润,忌耗散。平素为阴虚体质的人,秋天更要注意养阴,可用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秋季饮食佳品

秋季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季的美食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秋季为燥气之令,燥伤津液,人们会感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口渴欲饮。故秋季的饮食,应以滋润为宜,忌食过咸以及辛辣油炸之物,少嗑瓜子,饮酒不可贪杯,以防助燥伤津。以下是一些秋季饮食的佳品:



柿子


秋令佳品,首推柿子。古代医书有云,柿子能补“虚劳”,就是说它有补益作用。凡感受到秋燥之“邪气”者,会出现咽喉疼痛、口舌糜烂,甚至干咳;过去有肺病的人,有时也会咯血。对于这些情况,柿子都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它能润肺、止渴,在缺碘地区,常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多吃也非常有益。柿子的果蒂,叫做柿蒂,既具有安胎作用,又可止呃逆。有的人吃了食物后容易呃逆,用柿蒂煎水喝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柿子的外面,长有一层白霜,称之为柿霜,如能收集起来,也可用来治疗咽喉痛和口内生疮,即便是食品店中买的柿饼也不失为治疗咯血的辅助食物。当然,像任何其他食物一样,吃太多的柿子也不好。特别是身体虚弱、怕冷、经常腹泻、消化不良或咳痰甚多者应不吃或少吃柿子。至于民间传说的“柿子不能与同吃”,今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因此吃柿子的时候,就不要同时吃蟹。



红菱


嫩嫩的红菱十分爽口,能清热止渴。出去秋游时,买一些生的红菱吃,可以解除口渴、消除疲劳。不过,生吃的时候要注意洗净,因为红菱的的外皮上可能附有寄生虫。将红菱煮熟后食用,中医认为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对消化系统颇有好处。近年还发现红菱有一定抗癌作用。红菱还可以作为粮食,只是吃多了容易腹胀。吃剩下来的菱壳不要扔掉,而应收集起来,晒干后可以作药用。菱壳煎汤,能治疗一般性的腹泻、疮和脱肛等。



百合


百合是秋季特有的食物。中医认为,百合能补益心肺,有肺虚咳嗽、干咳无痰,或者因秋燥而感冒咳嗽者,都宜吃百合。晚上容易失眠、心神不宁时,也可以吃百合。百合中营养成分很丰富,有蛋白质、维生素、萝卜素等,其中胡萝卜素对防癌也有一定作用。吃百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当菜肴吃,如荠菜炒百合,先将荠菜切成末,与百合瓣共炒,称得上是美味佳肴,特别适宜于肺病患者食用;也可煮粥吃,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放上一点糖,不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于睡眠;还可以用百合、莲子和红枣共煮成羹,当点心吃,也可补益安神。



白果


白果一般在秋季采集。生白果含有氰的成分,有毒,所以不能生吃。熟食白果,则大有补益。白果的功效很多,对各种虚证都有补益作用。对肺病久咳气喘乏力者,有补肺定喘的作用。对体虚、白带多的女子,有补虚止带的作用。对年老力衰、小便清长、夜间尿多者,有补肾缩尿的作用。旧时妇女外出作客,怕时间久而如厕不便者,每次在出门前,服食白果,可免此烦恼。对内脏下垂、子宫脱坠者,多吃白果也有一定益处。白果作为菜肴,先要去掉壳和附在白果肉上的一层薄膜,甜、咸均不失风味。喜吃甜食的,可用白果肉煮汤,稍加糖即成。亦可与栗子、莲心等共制成甜羹。它们制作方便,最宜老年体虚者食用。每日早晚各吃1小碗,内放10粒白果,注意不要多吃,多吃会腹胀。制作咸食,可红烧,滋味甚美。与蹄筋等共煮,亦甚佳妙。平时吃素者,可以用白果、蘑菇、竹笋共炒,或者一起煮汤,味道也相当不错。不过,虽然白果是秋令补益佳品,但消化不良、腹胀,发热者不宜食用。



粟子


栗子也是补品。中医认为,栗子可以“健脾”、“补肾”,其吃法很多。作为甜食,可以单独煮汤吃。也可自制栗子粉,加糖和少量奶油、奶拌食,有如吃蛋糕的感觉。栗子与白果一同制作,或者再加百合,更是相得益彰。但栗子也不可多吃,否则会引起腹胀。



桂花


桂花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桂花除了供观赏之外,也是一种美味。将桂花收集起来,用盐腌一下,再用糖渍起来,贮存待用。以后吃白果、莲子、栗子或粥时,放上一小撮,香味扑鼻,更增食欲。


秋季进补佳品


秋季气温转凉,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季节。


人们由炎夏转入凉爽的秋天,常觉得较舒服。但中医理论认为,秋天气候较为干燥,而秋燥易伤及人的肺脏,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气促等症状。秋燥也易于伤阳,导致阴虚。因此秋季进补的原则即为滋阴润燥养肺,可选用下列中药和中成药因症进补:



沙参


沙参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尤其是北沙参滋阴效果较强。可用于肺阴虚引起的干咳、咯血;胃阴虚引起的食欲不振、口干咽燥;发热或高热后伤津口干。入药水煎服,每次10~15克。



天冬


天冬,又名天门冬。可养阴清热、润肺补肾。用于阴虚肺燥、口干咽干、干咳少痰、咯血;阴虚低热、午后潮热、遗精盗汗、腰膝酸软。水煎服,每次6~15克。



石斛


石斛,味甘、微寒,入胃、肾经。可养阴清热、清胃生津。用于阴虚津亏、腰膝酸软、肾虚和视力减退。本品能促进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并能降低血压、解热、镇痛。



山药


山药是一种平和之品,含有糖、蛋白质、碱、维生素C及多种氨基酸,其中糖蛋白水解后,有滋养作用。通常以淮山药品种为佳。



哈士蟆


蛤士蟆油,属动物性补品,来源于雌性林的输卵管,俗祢田鸡油。味甘、咸、平,入肺、肾经。本品滋阴润肺、补肾益精效果良好,适用于肺结核、咳嗽、吐血、盗汗及妇女产后虚弱等。



玉竹


玉竹,味甘、微寒,入肺、胃经。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养心。用于胃阴虚、萎缩性胃炎;肺阴虚、口渴咽干、咳嗽少痰、肺结核;冠心病、心绞痛等。



二冬膏


二冬膏是由天门冬、麦门冬、蜂蜜组成,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功效,适用于肺阴不足、肺结核、久咳干咳、老年久咳少痰、慢性咽喉炎、萎缩性胃炎等。每日2次,每次1食匙。



茯苓


茯苓为菌类补剂,含茯苓酸、茯苓糖、麦角醇、蛋白质、卵磷脂和多种矿物质。具有健脾滋养的作用,能改善神经、消化、呼吸等生理功能,还具有抗癌作用。



石斛夜光丸


石斛夜光丸由石斛、五味子苁蓉熟地、麦冬、生地、党参等25味中药组成,有滋阴泻火、疏风明目之功效,主治阳虚火旺、视物模糊等症。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



琼玉膏


琼玉膏,本品是由生地、茯苓、党参、蜂蜜组成的棕黑色黏稠状的半流质膏剂,有补虚健脾、滋阴养肺的作用。适用于肺虚干喘、气喘久咳、体虚瘦弱、肺结核、咯血、慢性咽喉炎、病后产后体虚。每日2次,每次1食匙。


秋季疾病的饮食预防



为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秋天应多食些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


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对体弱、有病史的老年人和身体抵抗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很难适应,会导致旧病复发或感染伤风感冒。对于一些从事特殊行业的中青年人,也会因秋天风大干燥而感到身体不适。总之,秋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但如能及时防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是能防止疾病发生的。



消化不良,夜尿过多


有消化不良,或夜尿过多者,可用山药120克,洗净去皮并切片,加大枣10粒和粳米50克煮成粥,而后加蜂蜜调味,每天早上吃1~2小碗。因为山药味甘,含有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故有滋养、强壮、助消化等功效。



高血压、肢体麻木


高血压、肢体麻木者,可将生葛根15~20克,另加枣10粒,浸泡后切片去核,加水适量煮汤。每天服两次,每次1~2小碗,连枣同食,可起到治疗此疾病的作用。



慢性咳嗽、腰腿酸痛、神经衰弱


有慢性咳嗽、腰腿酸痛等症,或因用脑过度而致神经衰弱者,可将核桃仁1000克捣烂,加蜂蜜1000克调匀,用瓷瓶装好密封,每天吃两次,每次1匙,用温开水送服即可。因为核桃性温,有补脑、补肾、抗疲劳的功效。



失眠、记忆力衰退


可以用麦芽与面粉制成薄饼或麦芽糊食用。制法如下:用一碗干面粉加两汤匙鲜麦芽(如用干麦芽可减半),加糖制成薄饼或糊状,每天吃一两片薄饼,或一两小碗麦芽糊,均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并有防治失眠和防止记忆力衰退的功效。


秋季饮食禁忌

在秋季,也应该注意一些饮食的禁忌,以免生病。



七月勿食生蜜,否则易中毒。蜜蜂采了有毒植物的花,酿成的蜜也是有毒的。我国有地区有大量的有毒植物,如雷公藤、昆明的海棠、南烛花等,来自这些植物的花蜜都含有剧毒的生物碱。而这些植物,大多在七月份开花,所以在七月不要吃生蜜,否则容易中毒,尤其是云南、四川、福建、广西、湖南等地之人。



七月勿食雁。农历七月雁要孵化幼雏,同“抱窝鸡”一样,其体内雌性激素分泌旺盛,此时的雁也比较瘦,肉也不好吃,吃了易伤人神。



八月后可食蟹,其他月份勿食。蟹味虽美,但最好在秋末冬初、下霜后吃。蟹在打霜前有毒,但在霜后即中秋后、重阳节左右,蟹肥食饱满,且无毒,正是吃的时候。



八九月勿食姜,伤人神。姜性热、味辛辣、辛主发散。八九两月,正是中秋、晚秋,按内经“秋冬养阴”的说法,此时应食养阴润肺之物以保肺脏,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而咳嗽耗气伤神。



九月勿食犬肉,易伤神。狗肉温热壮阳,而秋冬宜养阴,但阴虚之人不宜多食狗肉,阳虚之人,但食无妨。








从养生角度看,秋季可是很关键的呢。因为漫长炎夏与冷冬的交替,需要更多呵护,让身体能够储存能量度过寒冬。


而从中医节气看,中秋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中秋之前算早秋,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尤其老人、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会皮肤干燥,或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


秋燥伤人


“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不同于夏天雨水多,湿度高,秋天气候干爽,燥气为主。


燥,呈显在身体的症状多是:发炎、肿痛、干。


古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燥胜则干”,中医学认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如果肺气太强,容易口干舌燥、干咳、喉咙痛。肺在五行属金,金克木,木在中医属肝,如果肺气过强容易伤肝木,产生虚火、肝火。


身体的血、津液与痰是一体的,会互相转化。当负责藏血的肝功能弱时,身体血液循环不良的地方津液就不足,自然导致皮肤干燥、口渴、失眠、大便干解。


几招让你天凉好个秋

第一招:少辛增酸

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


有些人爱吃酸梅止渴,“其实酸梅属于碱性,”吃多了影响肠胃道消化机能,容易发生溃疡,一旦天气更冷,罹患消化性溃疡的机率大增。


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


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顺着大自然节气吃当令水果最好了,”现代人因为运输方便、科技发达,可以轻易吃到其它季节盛产的水果,反而容易吃错食物,“你想想,古人的秋冬哪有西瓜?”


贴心小秘方:


可滋阴润燥:银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浆、蜂蜜、等。


偏酸性水果:苹果、葡萄、石榴、杨桃、柠檬子、山楂等。


辛辣食物少吃:姜、蒜、韭、椒、葱等。


第二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


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


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在门诊中会发现,病人经常“补错药”。有一次,医生发现怎么都控制不好过敏体质患者病情,经询问后才知道,病人私下吃蜂胶


很多人以为蜂胶对过敏性疾病很好,其实蜂胶在中医属于寒性,刚好与治过敏体质温热药相冲。病患一停用蜂胶,症状立刻改善。


另外,经常腹泻等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多补鳗(最好清蒸)。


贴心小秘方:


常见的养阴药:枸杞玄参、玉竹、麦冬,可促进唾液腺体的分泌,可润喉,也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常见的补气药:人参黄耆、白朮、茯苓(不过,在剂量上难以拿捏是否适合自己体质,不论食补或药补,最好找专业中医师问诊。)


第三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


《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四招:适当的运动


秋天不算太冷,空气品质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帮助拉身,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


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贴心小秘方:


早晚天冷:建议在室内运动,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或瑜伽等。


白天户外:建议老年人多缓步走,年轻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气血。


第五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


然而中医师有另番诠释。


“秋与白,有点穿凿附会,”尤其白色食物多偏寒凉,像白菜、萝卜这类,“吃吃当然不错,可是如果属于过敏体质,会愈吃愈严重。”显见中医理论绝非一板一眼,必须适个别体质而异。


另外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第六招:强身健肺养生功


秋气通肺,秋燥易伤肺,因此秋天首当保养肺脏,以下介绍两种养肺功法。


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扩展心、肺脉及肝、脾、胃功能,有助于神智清明,身体轻盈灵活。


步骤:


1.眼神平视,吸气,两手顺势甩高过头,身体向上挺拔。


2.吐气放松,两手平均朝身后下甩。


3.如此来回运作,连续约十分钟。


嘶泄肺盛法


功效:能帮助情绪内敛、收摄平和。


步骤:


1.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2.吸气时手心上捧,顺势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发出声音,缓缓吐气,两手向两侧平推伸直,然后慢慢放松。


4.两手放下,身形回正。(动作指导:梅门一气流行养生学苑太极教练

饶怀英)



秋季护胃重“五养”

入秋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传统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那么,秋季如何护胃呢?这就要重“五养”。


保暖护养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挨冻而冻出病来。


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忌嘴保养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


 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以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秋季的饮食之道--蔬菜篇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万物生发的时节,人体的生理也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因此,秋季的饮食要随时而变化,以适应秋季养生之需。秋季饮食的原则是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秋季多吃酸,则克脾,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以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丰富多彩,诸如豆芽菜、菠菜、胡萝卜、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豆芽菜:


黄豆、绿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钠、铁、磷、钙等人体必需的元素,生芽后不但能保持原有的物质,而且增加了维生素B1、B2、B12和C的含量。豆芽中的叶绿素可以防治直肠癌。黄豆芽中含水量丰富的天门冬氨酸,能使机体大大减少乳酸的堆积,从而有利于消除疲劳。中医认为,豆芽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下等作用。


菠菜:


菠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尖叶菠菜叶柄长叶片较薄,根粗壮,含糖分量多;圆叶菠菜片大肉厚。菠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蔬菜,抗坏血酸虽低于辣椒却高于西红柿,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是叶菜中最高的。每百克中含水分91.8克,蛋白质2.4克,脂肪0.5克,钙72毫克,磷53毫克,铁1.8毫克,抗坏血酸39毫克。菠菜含有丰富的核黄素,有防止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


胡萝卜:


味甘平,食之补脾健胃。胡萝卜以炖食最好,炒食为良。炖食能保持胡萝卜素93%以上,炒食也可保持胡萝卜素80%以上,而生食、凉拌,人体仅能吸收10%。


菜花:


菜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每200克新鲜菜花可为成年人提供一天所需维生素A的75%以上。其维生素C的含量更为突出,每百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桔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医素来有“色白入肺”之说。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发季节,洁白的菜花无疑是一种适时的保健蔬菜。


芹菜:


芹菜性凉,味甘辛无毒,平肝健胃,富含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氨基酸等,它能兴奋中枢神经,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并有祛啖作用。芹菜可与香干、肉丝等炒食,无不色彩鲜艳,味道清香。


小白菜:


味苦微寒,养胃和中,通肠利胃。小白菜含维生素C和钙质甚多,还含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等。还有一种洋白菜,即卷心菜,其菜也性味苦平,能益心肾,健脾胃,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莴笋:


莴笋肉质细嫩,生吃热炒均相宜。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的钾是钠的27倍,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莴笋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参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参与骨骼的生长。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叶比其茎所含胡萝卜素高出72倍多,维生素B1是2倍,维生素B2是5倍,维生素C4是3倍,因此莴笋叶丢弃不吃,实在是太可惜了。此外,秋季爱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咳。



“天凉好个秋”秋冻有讲究

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



就人体而言,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



秋季出游话保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观念和时尚。但仲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出门在外,会遇到车船拥挤、游览劳累、生活习惯改变以及水土不服等具体情况,很容易患病,因此,保健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准备充分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出国旅游,出发前都应做一次身体检查,并征求医生的意见。出行前应对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卫生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二是带齐各种药品


如乘晕宁、阿司匹林片、创可贴、风湿止痛膏、感冒药以及抗生素类、抗过敏药物等。若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应带足常备药品及急救药品。


三是旅游中谨防传染病


火车车厢和公交车厢是公共场所,患有流感的乘客讲话、咳嗽时,会通过空气将细菌传染给他人,车厢内的拉手、椅背、扶手、车窗等部位都可能带有病菌,因此应尽量少接触这些地方。如可能,可将车厢窗户适度打开,通风换气,保持车厢内空气新鲜,以保证身体健康。


四是旅游的日程安排最好与平时的作息时间一致


按时起床、休息,定时定量进餐。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清淡食物,如蔬菜、瓜果等。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各种活动需适时而有节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渡疲劳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衣服应宽松,并根据气候变化适度增减,登山时最好穿平跟鞋或旅游鞋。



秋季健身“养”为重

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防病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方能安全度过“多事之秋”。


起居重“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于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以顺应阳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毛发脱落、大便干结。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要多吃水果、多饮生津养阴的饮料,以补充体内水分。


秋天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此需多备几件秋装,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致病。


饮食重“摄养”


秋属肺金,主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


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甘蔗、藕、蜂蜜、乳品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秋季饮食除了用酸、润为主外,还必须注意不要过于进补,以免“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精神重“修养”


秋季虽天高云淡,但日照减少,气温渐低,气候渐渐干燥。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焦虑、烦躁等情绪的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


这时应注意保持心理平静,神态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我国素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可使一些忧郁、伤感顿消。祖国医学认为,登山是治疗忧郁症之良方。


根据秋季情绪不稳定、睡眠欠佳的特点,可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如书画、养鸟、赏花、打牌、下棋等,以达到宁神定志,心理豁达,调节精神,强壮体魄的效果。


运动重“护养”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体育锻炼的好时机。在运动时要针对季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锻炼。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凡运动、导引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气功可多做一些“静功”,如内养功、意守功、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常练可振奋精神,强体健魄。


防病重“保养”


秋季是疟疾痢疾、肠炎、“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做好预防就要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冷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秋季燥邪容易伤人,除应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食一些滋养阴津、宣肺化痰的中药,以利于缓解秋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秋季吃水果先分寒与热

秋季,各种水果相继上市,水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水分以及矿物质,而且果糖、果胶的含量明显优于其他食品,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食物属性,即所谓“四气”,是指食物进人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冷”的作用。介于四者之间既不温不“热,又不寒不凉,则归属于“平”性。


虚寒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由于他们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所以面色较常人白,他们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包括进空调间。


中医历来均衡、阴阳调和,所以体质偏寒的人,在吃水果时,自然要择食温热性的,这类水果包括荔枝、龙眼、番石榴樱桃、椰汁、榴莲、杏。栗子、胡桃肉等。


相反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热多,交感神经占优势,容易发热,经常脸色红赤,口渴舌燥,喜欢吃冷饮,易烦躁,常便秘。


按照上面的原则,这样的人群要多吃寒凉性的食物,如香瓜、西瓜、水梨、香蕉、奇异果、芒果、莲藕、番茄、柿子、荸荠甜瓜黄瓜柚子等等。


平和类的水果,如葡萄、菠萝、木瓜、苹果、椰肉、梨、橙、西瓜皮、芒果、橄榄、白果、李子等等,不同体质的人均可食用。



秋梨食疗方

梨,又名果宗、快果、蜜父、玉乳。因其肉脆多汁,甘甜清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故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宋代邵雍在《食梨》中写道“愿君莫爱金花梨,愿君须爱红消梨。金花红消两般味,一般颜色如胭脂。红消食之甘如饴,金花食之颦双眉”,极言梨之味美和区别。


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凉,归肺、胃经,有润肺消痰,清热生津之功,适用于热咳或燥咳、热病津伤或酒后烦渴、消渴等。《新修本革》言其“主热嗽,止渴”。《本草纲目》言其“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本草通玄》言“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现介绍几则梨食疗方,供选用。


白梨蜂蜜


大白梨1个,蜂蜜50克。将白梨去皮核,纳蜂蜜于梨心中,放入碗中,置笼中蒸熟服食,每日1~2次,连续2~3天。润肺止咳,清热化痰,适用于秋燥及肺燥咳嗽。


川贝冰糖


川贝粉5克,大雪梨1个,冰糖适量。将梨去皮核,切片,同川贝、冰糖同入碗中,蒸熟服食,每日1~2次。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咳嗽。


雪梨饮


雪梨或蜂蜜适量。将雪梨去皮切碎,捣汁饮服或将其熬膏加蜂蜜饮服,每日数次。清热生津,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或酒后烦渴。


五汁饮


梨汁、荸荠汁、芦根汁、藕汁、姜汁各等份。将五汁混匀,凉服或温服,每日2~3次。醒酒解渴,适用于酒后烦渴、胃脘灼热。


麻黄蒸梨


大自梨1个,麻黄2克,冰糖适量。将梨去皮核,纳入麻黄、冰糖于梨心中,上笼蒸熟,去麻黄服食,每日2-3次。化痰止咳,适用于外寒内热之痰热咳嗽、上气喘急等。


罗汉果梨饮


罗汉果、大白梨各1个,岗梅10克,冰糖适量。将梨去皮,切碎,与罗汉果、岗梅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去渣取汁饮服,每日数次。清热利咽,适用于咽痛失音、声哑咽干等。


百合蒸梨


百合3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将雪梨去皮核,切片,与百合、冰糖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烂熟后服食。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结核病的食养。


莲米银耳梨


莲米20克,银耳1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将莲米、银耳发开,洗净,雪梨去皮核,切片,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同煮至莲米熟透,汤浓时服食。清热润燥,化痰止咳,适用于燥热咳嗽及秋燥的食养。


雪梨葡萄饮


雪梨、葡萄、蜂蜜各适量。将雪梨、葡萄榨汁,加入蜂蜜适量,混匀饮服,每日2-3次。生津止渴除烦,适用于热病烦渴、声嘶、咽干等。


雪梨桔汁饮


雪梨、柑桔各适量。将雪梨、柑桔榨汁饮服,每日数次。开胃醒酒,适用于酒后胃脘不适、纳差食少、胃脘灼痛等。



如何预防秋燥

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及时增减衣服


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二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


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三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四是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


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五是重视精神调养


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什么是秋季最宜身心的应季蔬菜


秋季,是养生的最佳时节。蔬菜不仅养生,还辅助治疗一些疾病。那么,在应季的蔬菜中,哪些是适合养生的蔬菜呢?



  深绿色蔬菜

天天吃一斤



  秋天干燥,所以要多吃绿色叶菜,因为维生素含量高,多吃有好处。一个成年人,每天最少得吃一斤蔬菜。菠菜、青菜、芹菜、茼蒿、苋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它们和棕红色蔬菜一样,不仅维生素含量多,胡萝卜素含量更高。



  白色蔬菜养阴生津



  白色蔬菜可养阴生津,如萝卜、花菜、百合、山药等。夏天津液损耗严重,入秋后,要多吃些养阴生津的蔬菜。而白色蔬菜一般津液比较浓。



  茄子不利脾胃



  秋天养生,还有一个讲究是“健脾化湿”。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秋天,人体必须先把脾胃养好了,才能为冬天做好准备。秋天的茄子性凉滑,脾胃虚寒不宜多吃。而吃南瓜就对脾胃很有好处。



  藕是东方蔬菜之王



  秋天可吃点莲藕,藕是东方蔬菜之王,富含多酚类物质,可以提高免疫力,还可抗衰老。另外,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虽然失去消淤、清热的性能,却变为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



  长时间腌制的雪菜助消化



  天气凉快了,腌菜泡菜不容易坏,也可以多吃一点。一般人以为,腌菜亚硝酸盐含量高,容易致癌,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对。



  短时间腌制的菜,亚硝酸盐含量特别高,但腌了一两个月以后,亚硝酸盐挥发得差不多了,雪菜和泡菜里只剩下丰富的乳酸菌,乳酸菌是助消化的。所以,人们会觉得雪菜泡菜特别下饭。



立秋后进补饮食四忌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特别注意———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把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个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相关文章
 [转贴]单桂敏--艾灸治疗糖尿病 1
 泡性结膜炎
 太阳与大地
 脓溃生肌散(《古方汇精》卷二。)
 停饮心痛
 话说中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