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考试指南
第一章病理生理学绪论与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2.基本病理过程
3.疾病的因果交替
4.疾病发生的原因
5.疾病发生的条件
6.诱发因素
7.死亡
8.病理生理学
9.脑死亡
10. 神经体液机制
11. 细胞机制
12. 分子机制
13. 分子病理学
14. 分子病
15. 白化病
16. 重症肌无力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哪些?
3.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试述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5.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6.试述健康的概念。
7.疾病的概念是什么?
8.试述病因(致病因素)的概念。
9.何谓疾病发生的条件?
10. 诱发因素的概念是什么?
11. 何谓病理过程?
12. 病因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几大类?
13. 试述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内容及特点?
14. 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15. 试述免役性因素的概念及其引发的疾病。
16. 以大出血为例,叙述起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17. 试述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举例说明)。
18. 简述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19. 试述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20. 脑死亡的概念、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其意义。
三.选择题:
1.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疾病的发生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B有的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有的则延缓疾病的发生C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D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E对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对另一疾病的原因
2.从机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A病理解剖学B临床病理学C病理生理学D医学遗传学E临床免役学
3.病理生理的主要任务是A鉴定疾病的类型B描述疾病的表现C揭示疾病的机制和规律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E诊断与治疗疾病
4.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流行病学调查B临床观察C临床研究D逻辑思维E动物实验研究
5.死亡的概念是指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C、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D、意识永久小时而呈植物人状态E、脑电波消失
6.分子病学是研究A、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病理变化B、核酸、蛋白质受损所致的疾病C、酶蛋白受损所致的疾病D、由放射线和致癌物引起大分子受损所致的疾病E、由DNA遗传变异所致的疾病
7.分子病的起因是A、电离辐射B、化学因子C、宇宙线D、各种致突变因子E、生物因子
8.分子病现已发现A、数种B、数十种C、数百种D、数千种E数万种
9.分子病有一个共同基本特点为A、DNA异常B、染色体异常C、蛋白质异常D、脂肪异常E、糖异常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一.名词解释
1.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
3.高渗性脱水
4.低渗性脱水
5.等渗性脱水
6.脱水热
7.高渗性昏迷
8.水中毒
9.心房肽
10. 自由水
11. 低钾血症
12. 高钾血症
二.问答题
1.试述低渗性脱水(即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的病因与机制。
2.试述低渗性脱水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3.简述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的防治原则。
4.试述高渗性脱水(即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5.试述高渗性脱水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6.简述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的防治原则。
7.试述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8.试述低钾血症对病患肌肉的影响及发病机制。
9.试述低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
10. 低钾血症除使肌肉松弛无力或弛缓性麻痹、横纹肌溶解和引起心律失常外,对机体其他方面有何影响?
11. 试述低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12. 试述高钾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13. 试述高钾血症机体机能、代谢的改变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
14. 高钾血症防、治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选择题
1.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透细胞液D、体液E、血浆
2.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A、Na+B、K +C、Ca2+D、Mg2+、E、Fe2+
3.血浆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A、Na+B、K +C、Ca2+D、Mg2+、E、Fe2+
4.血浆中含量最多的阴离子是A、HCO3-B、HPO42-C、SO42-D、Cl-E、蛋白质
5.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A、4%B、5%C、6%D、7%E、8%
6.新生儿的体液占体重的A、50%B、60%C、70%D、80%E、90
7.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为A、3000mlB、2500mlC、2000mlD、1500mlE、1000ml
8.正常成人每天最低尿量为A、1000mlB、800mlC、500mlD、300mlE、100ml
9.正常成人血清钾浓度为A、1.5 mmol/L B、2.5 mmol/L C、3.0 mmol/L D、4.5 mmol/L E、6.0mmol/L
10. 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为A、100 mmol/L B、120mmol/L C、140 mmol/L D、160 mmol/L E、180mmol/L
11. 正常机体内水、电解质的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什么作用来调节?A、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神经—内分泌系统D、肾、肺E、肠胃道
12.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是A、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B、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C、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D、近曲小管和集合管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3. ANP主要存在于A、心房肌细胞胞浆B、心房肌细胞胞核C、心房肌细胞线粒体D、心室肌细胞胞浆E、心室肌细胞胞核
14. 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A、Na+B、K +C、葡萄糖D、蛋白质E、水
15. 体内体液中各部分间渗透压关系是A、细胞内高与细胞外B、细胞内低与细胞外C、血浆低于组织间液D、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E、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16. 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是A、白蛋白B、球蛋白C、Na+D、 K +E、 Ca2+
17. Na+成为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是通过A、扩散B、吞饮C、钠通道开放D、膜上ATP酶E、膜上钠—钾泵
18. 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的含量有主要差别的溶质是A、Na+B、K +C、有机酸D、蛋白质E、尿素
19. 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向血管返流的主要因素是A、局部肌肉收缩的挤压作用B、血浆胶渗压大于组织胶渗压C、血浆胶渗压大于毛细血管压D、组织液静水压大于毛细血管血压E、组织液静水压大于组织胶渗压
20. 水和无机盐能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的主要原因是A、动脉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动脉端血压大于血浆胶渗压C、血浆胶渗压大于血压D、组织胶渗压大于血浆胶渗压E、组织间液负压
21. 肾内“自由水”形成减少见于A、低血钙症B、低血容量C、低钠血症D、低钾血症E、低镁血症
22. 所谓肾内“自由水”是指A、肾小管管腔中产生的“无溶质水”B、肾间质中产生的“无溶质水”C、肾间质中能“自由流动”的水 D、肾小管主动重吸收的水E、肾小管管壁向管腔分泌的水
23. 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浆渗透压是A、〉250Qsm/LB、〉270Qsm/LC、〉290Qsm/L D、〉310Qsm/L E、〉330Qsm/L
24. 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清钠浓度是A、>150mmol/L(>150Eq/L)B、>160mmol/L(>160Eq/L)C >170mmol/L(>170Eq/L)D、>180mmol/L(>180Eq/L)E、>190mmol/L(>190Eq/L)
25. 极度衰弱的病人易产生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低血钠症
26. 代谢性酸中毒时过度通气可产生A、水肿B、水中毒C、低渗性脱水D、等渗性脱水E、高渗性脱水
27. 尿崩症患者易出现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低钠血症
28. 高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A、细胞内液上升,细胞外液明显上升B、细胞内液明显下降,细胞外液下降C、细胞内液下降,细胞外液正常D、细胞内液明显上升,细胞外液明显下降E、细胞内液正常,细胞外液下降
29. 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见于A、原发性高钠血症B、高渗性脱水C、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库兴综合症E、addison病
30. 哪一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导致脑内出血A、等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C、低渗性脱水D、低血钠症E 、低血钾症
31. 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大于A、120mmol/L(120mEq/L)B\130mmol/L(130mEq/L)C、140mmol/L(140mEq/L)D、150mmol/L(150mEq/L)E、160mmol/L(160mEq/L)
32. 高渗性脱水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A、5%葡萄糖液B、0.9%NaCL液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D、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33. 盛暑行军时只大量饮水可发生A、等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高渗性脱水D、水中毒E、水肿
34. 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应低于A、320mOsm/LB、310mOsm/L C、300mOsm/L D、290mOsm/L E、280mOsm/L
35.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低于A、120mmol/LB、125mmol/L C、130mmol/L D、135mmol/L E、140mmol/L
36. 全身性水肿患者出现A、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B、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C、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低钠血症D、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高钠血症E、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增多
37. 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也可称为A、原发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低渗性脱水E、慢性水中毒
38. 引起细胞外液量正常的低钠血症的原因是A、肾素减少B、钠摄入减少C、ADH减少D、ANP增多E、ADH增多
39. 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E、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40. 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低血钾症
41. 临床上对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一般首先应用A、高渗氯化钠B、低渗氯化钠C、等渗氯化钠D、10%葡萄糖液E、50%葡萄糖液
42. 大量体液丢失只滴注葡萄糖液会导致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慢性水中毒E、血清钾升高
43. 等渗性脱水如未经处理可转变成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C、低钠血症D、低血钾症E、水中毒
44. 下列哪一种情况的早期就出现神经精神症状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急性水中毒、慢性水中毒
45.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A、1.5mmol/LB、2.5mmol/LC、3.5mmol/LD、4.5mmol/LE、5.5mmol/L
46. 成人失钾最主要的途径是A、经胃失钾B、经小肠失钾C、经结肠失钾D、经肾失钾E、经皮肤失钾
47. 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是A、严重腹泻呕吐B、利尿药用量过多C、肾上腺皮脂激素过多D、某些肾脏疾病E、经皮肤失钾
48. 某患者作消化道手术后禁食3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的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A、低血钠B、低血钙C、低血镁D、低血磷E、低血钾
49.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高于A、4.5mmol/L B、5.5mmol/LC、6.5mmol/LD、7.5mmol/LE、8.5mmol/L
50. 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是A、急性酸中毒引起细胞内K+释放至细胞外液B、血管内溶血使K+从红细胞内释放入血浆C、缺氧时细胞内K+释放至细胞外液D、肾脏排钾减少E、大量使用保钾性利尿药
51. 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A、高钠血症B、低钠血症C、低钾血症D、高钾血症E低镁血症
52. 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点是A、T波高尖,Q—T间期缩短B、T波低平,Q—T间期缩短C、T波高尖,Q—T间期延长D、T波低平,Q—T间斯延长E、T波低平,出现U波
53. 低钾血症时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A、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B、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C、细胞内外均碱中毒D、细胞内外均酸中毒E、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
54. 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A、反常性酸性尿B、反常性碱性尿C、中性尿D正常性酸性尿E正常性碱性尿
55. 钡中毒引起低钾血症的机制是A、小肠对钾的吸收减少B、剧烈呕吐失钾C、结肠分泌钾的作用加强D、钾从细胞内流出的孔道被阻断E、细胞外钾大量向细胞内转移
56. “软病”的病因与下述哪一种物质摄入有关A、粗制糠油B、粗制绵油C粗制菜油D有机磷农药E重金属盐
57. 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原因是A、大量出汗导致钾丧失B、醛固酮分泌过多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D、结肠分泌钾加强E、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58. 细胞内液中含量占第二位的阳离子是A、K+B、Na+C、Ca+D、Mg+E、Zn+
59. 低镁血症是指血清镁低于A、0.25mmol/LB、0.50mmol/LC、0.75mmol/LD、1.0mmol/LE、1.25mmol/L
60. 高钙血症患者出低镁血症的机制是A、影响食欲而镁摄入减少B、镁向细胞内转移C、镁的吸收障碍D、镁随尿排出增多E、镁从粪便排出增多
61. 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产生机理主要是A、膜电位升高B、阈电降低C、r-氨基丁酸释放增多D、乙酰胆碱释放增多E、ATP生成增多
62. 产生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A、肾脏排减少B、严重挤压伤C、严重糖尿病D、严重酸中毒E、摄入镁过多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 名词解释
1.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紊乱
3.挥发酸
4.固定酸
5.PH
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7.标准碳酸氢盐
8.实际碳酸氢盐
9.缓冲碱
10. 碱剩余
11. 阴离子间隙
12. 代谢性酸中毒
13. 呼吸性酸中毒
14. AG增高型正常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15. AG正常型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16. 代谢性碱中毒
17. 呼吸性碱中毒
18. 二氧化碳麻醉
二问答题
1.试述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发病机制。
2.画图并说明“代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
3.试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4.简述代谢性酸中毒的防治原则。
5.简述“呼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试述“呼酸”的机体代偿调节与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7.简述“呼酸”的防治原则。
8.试述“代碱”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维持因素。
9.简述“代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
10. 试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11. 试述“代碱”的防治原则。
12. 简述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13. 试述“呼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
14. 简述“呼碱”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
三、选择题。
1、 正常人动脉血压的pH维持在A、7.30~7.40B、7.35~7.45C、7.40~7.50D、7.30~7.50E、7.45~7.55
2、 正常体液中氢离子主要来自A、食物摄入的氢离子B、碳酸释出的氢离子C、含硫氨基酸氧化产生的氢离子D、磷酸分解代谢产生的氢离子E、酮体和乳酸
3、 对代谢性氢离子的缓冲主要依靠A、HCO3-缓冲系统B、血浆蛋白缓冲系统C、Hb缓冲系统D、磷酸盐缓冲系统E、HbO2缓冲系统
4、 对呼吸性氢离子的缓冲主要依靠A、HCO3-缓冲系统B、血浆蛋白缓冲系统C、Hb缓冲系统D、磷酸盐缓冲系统E、HbO2缓冲系统
5、 血液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A、磷酸氢盐缓冲系统B、磷酸盐缓冲系统C、血红蛋白缓冲系统D、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E、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6、 血气分析仪的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测定酸碱指标中的两个变量是A、Ph和HCO3-B、HCO3-和PaCO2C、pH和PaCO2D、pH和PaO2E、PaO2和HCO3-
7、 血液中Ph支主要取决于血浆中A、CO2CPB、PaCO2C、HCO3-D、HCO3-与H2CO3的比值E、H2CO3浓度
8、 下列指标中哪一项是反映酸碱平衡呼吸因素的最佳指标?A、pHB、PaCO2C、CO2CPD、SB E、AB
9、 反映血浆中实际量HCO3-的指标是A、CO2CPB、SBC、ABD、BBE、BE
10、 从动脉血抽取血样后,如不与大气隔绝,下列哪一项指标将受影响?A、SBB、ABC、BED、BBE、BD
11、 AB>SB表明可能有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高AG型代谢性酸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
12、 能反映血液中全部缓冲碱的指标是A、AB B、PaCO2C、SB D、BB E、BE
13、 下列哪一项指标能直接反映血浆碱储备过多或不足A、AB B、SB C、BB D、BE E、 PaCO2
14、 AG增高反映体内发生A、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B、正常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酸中毒E、呼吸性酸中毒
15、 阴离子间隙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A、腹泻B、使用乙酰唑胺利尿C、糖尿病D、肾小管性酸中毒E、大量输入生理盐水
16、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A心衰、缺氧B、饥饿C、摄入大量NH4ClD、严重肾功能衰竭E、摄入大量水杨酸制剂
17、 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A、细胞外液缓冲B、呼吸代偿C、细胞内缓冲D、肾脏代偿E、骨骼代偿
18、 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是A、乳酸钠B、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碳酸氢二钠D、碳酸氢钠E、枸橼酸钠
19、 在代谢性酸中毒原因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高热B、休克C、长期不进食D、持续大量呕吐E、急性肾功能衰竭
20、 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A、先增强后减弱B、先减弱后增强C、减弱D、增强E、不变
21、 代谢性酸中毒时,肌体发生缓冲和代偿调节作用最快的是A细胞外液缓冲B、呼吸代偿C、细胞内缓冲D、肾脏代偿E、骨骼缓冲
22、 酸中毒时血钾变化的规律是A、升高B、不变C、降低D、先升后降E、先降后升
23、 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病因?A呼吸中枢及呼吸肌麻痹B、气道阻塞C、肺部疾患通气障碍D、肺泡弥散障碍E、通风不良
24、 呼吸衰竭时,合并下列哪一项酸碱矢衡容易发生肺性脑病?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混合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代谢性碱中毒
25、 严重矢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出现精神错乱和谵妄时,下列治疗措施哪一项时错误的?A、防治原发病B、改善肺的通气功能C、使用中枢镇定药D、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E、用THAM治疗
26、 下列体液中哪一种pH值最高?A、细胞内液B、组织间液C、静脉血浆D、动脉血浆E、脑脊液
27、 肾脏调节酸碱平平衡重吸收重碳酸盐的主要部位是A、进曲小管B、髓袢升支C、髓袢降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
28、 呼吸中枢兴奋性维持正常时主要依靠A、PaCO2升高对中枢的刺激B、PaCO2升高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C、PaCO2降低对中枢的刺激D、PaCO2降低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E、pH降低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
29、 碱中毒时出现神经肌肉应激性亢进、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A、血K+清减少B、血清Cl-减少C、血清Ca2+减少D、血清Na+减少E、血清Mg2+减少
30、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代偿的主要方式是A、细胞外液缓冲B、呼吸代偿C、细胞内缓冲D、肾脏代偿E骨骼代偿
第四章 水肿
一. 名词解释
1.水肿与积水的概念
2.何谓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如何?
3.何谓利钠激素?
4.何谓醛固酮?其对肾脏的作用是什么?
5.抗利尿激素及其作用?
6.肾小球滤过分数
7.凹陷性水肿和隐性水肿
8.肾病性水肿和肾炎性水肿
9.肺水肿
10. 脑水肿
11. 怎样理解心性水肿?
12. 肾血流重分布
二. 问答题
1. 试述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2. 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 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与哪些因素有关?
4. 什么原因会引起肾小球滤过分数的升高?为什么?
5. 微血管壁收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6. 引起血浆白蛋白降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7. 利钠激素的作用是什么?
8. 漏出液和渗出液各有何特点?
9. 试述水肿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
10. 水肿对机体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11. 心力衰竭时引起钠水潴留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其机制如何?
12. 肾病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13. 肾炎性水肿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为什么肺组织的抗水肿能力比较强?
15. 试述肺水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6. 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17. 血管源性脑水肿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18.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
19.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20. 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与那些因素有关?
三. 选择题
1.正常机体调节钠水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脏器和组织是A、皮肤B、肺C、肝D、肾E、胃肠道
2.在机体各器官组织中,抗水肿能力较强的是A、脑组织B、心组织C、肺组织D、肝组织E、肾组织
3.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凝血酶原E、珠蛋白
4.在以下各类的毛细血管中,通透性最高的是A、脉络膜毛细血管B、心肌毛细血管C、肝血窦D、肺毛细血管E、皮下毛细血管
5.肾内合成前列腺素的部位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B、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肾皮质间质细胞D、肾髓质间质细胞E、肾球囊上皮细胞
6.所谓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是指A、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压B、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压C、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D、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E、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
7.水肿是指A、细胞内液过多B、淋巴管内液过多C、组织间隙或体腔中液体过多D、血管内液过多E、水在体内潴留
8.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C、淋巴回流障碍D、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9.引起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常见于A、肾髓质产生前列腺素A2增加B、肾皮质形成缓激肽增加C、充血性心力衰竭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E、利钠激素生成增加
10. 肾内分泌肾素的部位是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B、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肾髓质间质细胞D、集合管上皮细胞E、近球细胞
11. 醛固酮主要作用于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B、髓袢降支上皮细胞C、髓袢升支上皮细胞D、远曲小管上皮细胞E、集合管上皮细胞
12. 抗利尿激素在下列哪个部位形成?A、垂体后叶B、垂体神经突触C、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D、大脑皮层渗透压感受器E、延髓
13. 抗利尿激素对水重吸收增强的作用部位是在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B、髓袢降支上皮细胞C、髓袢升支上皮细胞D、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E、输尿管上皮细胞
14. 下列哪种情况会出现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A、醛固酮分泌增多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利钠激素分泌增多D、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前列腺素F对钠水重吸收增多
15. 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B、淋巴回流不足以清除过多的组织液C、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D、组织间隙的胶体渗透压增高E、血管口径增大
16. 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A、血栓阻塞静脉腔B、肿瘤转移到静脉C、瘢痕压迫静脉壁D、右心衰竭E、左心衰竭
17. 心力衰竭时引起钠水潴留的最重要原因是A、肾小滤过率下降B、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C、摄钠过多D、摄水过多E、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
18. 引起急性肾炎性水肿最重要的因素是A、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B、醛固酮增加C、抗利尿激素增加D、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19. 引起肾病性水肿的直接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B、醛固酮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D、肺淋巴回流障碍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20. 氯气中毒时发生肺水肿的主要发病因素是A、肺间质的负压突然增大B、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C、肺淋巴回流障碍D、肺泡毛细血管血压增高E、醛固酮增多
21. 脑水肿的完整概念是A、脑组织含水量增多B、脑动脉扩张而致血量增多C、脑细胞外液增多D、脑细胞内液增多E、脑容量增大
22. 最常见的脑水肿是A、血管性脑水肿B、细胞毒性脑水肿C、脑积水D、间质性脑水肿E、脑扩大
23. 有关淋巴水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含量低B、与渗出液相同C、丹毒反复发作不会引起淋巴水肿D、引起淋巴水肿最常见的原因是淋巴结的慢性炎症E、以上各项均不是
24. 炎性水肿的渗出液的特性是A、比重等于1.018B、比重小于1.018,蛋白含量低C、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高D、比重在1.015~1.018之间E、以上均不是
25. “隐性水肿”是指组织间液增多可达原体重的A、6%B、8%C、10%D、12%E、14%
26. 脑疝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年龄较大B、脑内缺氧C、病变发展速度D、弥散性间质水肿程度E、颅内各部分之间的压力差
第五章 缺氧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2.氧分压
3.氧容量
4.氧含量
5.氧饱和度
6.P50
7.低张性缺氧
8.发绀
9.血液性缺氧
10. 碳氧血红蛋白
11. 高铁血红蛋白
12. 肠源性紫绀
13. 循环性缺氧
14. 组织性缺氧
二.问答题
1.试述低张性缺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低张性缺氧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如何?
3.试述血液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
4.试述血液性缺氧其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5.试述循环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
6.试述组织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7.以感染性休克为例,简述混合性缺氧。
8.试比较各种类型缺氧对吸氧疗法的效果。
三. 选择题
1.缺氧的概念是A、血液的氧容量降低B、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C、血液中的氧分压降低D、吸入气中的氧含量减少E、血液中的氧含量过低
2.呼吸功能不全而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中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A、氧容量降低B、氧分压降低C、氧含量降低D、氧饱和度降低E、氧离曲线右移
3.肺动脉分支栓塞引起低氧血症的始发环节是A、肺动脉和肺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大B、肺泡气和吸入气的氧分压差增大C、肺泡气和肺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大D、体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大E、以上都不是
4.低氧血症是指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5.血氧饱和度一般是指A、血液中溶解的O2和总O2的比值B、Hb结合的O2量和所能结合的量大氧气量的比值C、HbO2和未结合O2的Hb的比值D、HbO2和未结合的O2的Hb总量的比值E、未结合O2的Hb量和Hb总量的比值
6.决定血氧饱合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血液pH值B、血液温度C、血液氧分压D、血液CO2分压E、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
7.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下降?A脑血栓形成B、冠状动脉痉挛C、肾小动脉硬化D肺栓塞E、食道静脉曲张
8.缺氧时氧离曲线友移的原因是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B、血液的H+浓度升高C、血液CO2分压升高D、血液温度升高E、以上都不是
9.以下哪一种疾病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A、呼吸功能不全B、组织用氧障碍C、心力衰竭D、静脉血液渗杂E、窒息
10. 关于紫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缺氧不一定有紫绀B、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出5g%便可发生紫绀C、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7Kp(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易出现紫绀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紫绀一般较明显E、紫绀是否明显,还和皮肤、粘膜管中的血量有关
11. 以下哪一种病变导致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不增加A、阻塞性肺气肿B、肺水肿C、肺纤维化D、心力衰竭E、严重维生素B2缺乏
12. 大叶性肺炎患者引低张性缺氧时A、血氧容量下降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D、动-静脉氧差增大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下列关于低张性低氧血症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血氧容量可正常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可降低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大于正常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13. 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吸入气的氧分压低B、肺部气体交换差C、肺循环血流量少D、血液携氧能力差E、组织血流量少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A、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B、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E、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15. 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特殊变化是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D、血氧容量降低E、动-静脉氧差下降
16. 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A、一氧化碳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C、氰化物中毒D、肠系膜血管痉挛收缩E、肠道淤血中肿
17. 下列中哪一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A、支气管异物B、服用过量催眠药C、胸腔大量积液D、吸入大量氯气E、吸入大量CO
18.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在于正常见于A、低输出性心力衰竭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一氧化碳中毒D、氰化物中毒E、亚硝酸盐中毒
19. 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的变化不符合严重贫血所致的缺氧A、血氧含量减少B、动脉血氧分压下降C、动脉血氧含量减少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E、静脉血氧含量减少
20. 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A、心率加快B、心肌收缩性加强C、肺通气量增加D、脑血流量增加E、腹腔内脏血流减少
第六章 发热
一、填空题
1、 发热
2、 过热
3、 发热激活物
4、 感染性发热
5、 致热源
6、 内生致热源
7、 高热稽留期
二.问答题
1.体温升高包括哪几种情况?
2.发热激活物包括哪些?
3.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内毒素在发热中的作用如何?
4.内生致热源的细胞来源及种类?
5.试述内生致热源引起发热的基本机制。
6.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的体温变化及其机制是怎样的?
7.高热稽留期的体温变化及其机制是怎样的?
8.体温下降期的体温变化及其机制是怎样的?
9.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有哪些?
10.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有哪些变化?
11. 发热反应有何生物学意义?
三、选择题
(一) A型题
1. 有发热概念的叙述下列一项是真确的?A体温超过正常值0.5OC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致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2.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A、视前区前下丘脑B、延脑C、桥脑D、中脑E、脊髓
3. 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A、肺B、皮肤C、尿D、粪E、肌肉
4. 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通过A、出汗B、对流C、血流D、传导E、辐射
5. 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妇女体温升高属过热A、妇女月经前期B、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D、先天性汗腺缺乏E、流行性脑膜炎
6. 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A、外致热源B、内生致热源C、前列腺素D、5-羟色胺E、环磷酸腺苷
7. 不产生内生致热源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肺胞巨噬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肝脏星形细胞
8. 下列哪一种物质属发热激活物A、白细胞致热源B、干扰素C、肿瘤坏死因子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E、淋巴因子
9. 多数发热的发病的第一环节是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C、内生致热源的作用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E、体温调定点上移
10. 决定内毒素致热泪盈眶性的主要成分是A、多糖体B、蛋白质C、脂质AD、脂质DE、脂质C
11. 肿瘤坏死因子是A、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脂多糖,能引起发热B、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脂多糖,能杀伤肿瘤C、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引起发热D、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特异杀伤肿瘤细胞E、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杀伤肿瘤细胞
12. 体温上升的热代谢特点是A、产热和散热平衡B、散热多于产热C、产热多于散热D、产热障碍E、散热障碍
13. 退热期可导致A、Na+潴留B、Cl-潴留C、水潴留D、脱水E、出汗减少
14. 热型是根据是下列哪项来决定的A、体温曲线的形状B、热度高低C、升降曲线D、持续时间E、波动幅度
15. 在发热寒战期动脉血压可A、无变化B、明显下降C、轻度下降D、明显上升E、轻度上升
16. 发热病人最常出现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混和性酸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E、混和性碱中毒
17. 热惊厥产生的机制是A、大脑发育不全B、先天性体温中枢疾病C、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降低D、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E、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第七章 应激
一、名词解释
1.应激
2.全身适应综合征
3.血液应激综合征
4.急性期反应蛋白
5.热休克蛋白
6.应激性溃疡
7.结肠激惹综全症
8.C-反应蛋白
二、问答题
1.常见的应激原有哪些?
2.应激反应有哪些生理和病理意义?
3.全身适应综全征的警觉期主要有些变化?
4.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哪些反应?
5.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机制?
6.应激时内分泌激素总的变化是怎样的?
7.简述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种类及来源?
8.AP有何生物学功能?
9.应激反应时热休克蛋白生成增加的作用?
10. 应激时体内三大物质代谢有何变化?
11. 应激时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变化?
12. 应激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是什么?
三、选择题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所产生的A、特异性反应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C、生理性反应D、损害性反应E、代偿性反应
2.应激过程最突出的表现为A、胸腺细胞肥大B、淋巴细胞增生C、肾上腺皮质肥大D、淋巴细胞增多E、中性粒细胞减少
3.一般在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内分泌激素是A、抗利尿激素B、胰高血糖素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E、醛固酮
4.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中下列哪一项既具有防御意义又具有不利的影响A、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B、血液重新分布C、支气管扩张D、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E、儿茶酚胺增多
5.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主要起作用的激素是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垂体加压素D、醛固酮E、糖皮质激素
6.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哪些作用?A、镇痛B、心率增加C、低血压D、心输出量减少E、血中ACTH减少
7.应激时心血管变化中下列哪项不存在A、心收缩力减弱B、心率加快C、心律失常D、血管收缩E、心肌耗氧增多
8.应激时心律失常的产生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A、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增加B、心肌细胞膜电位负值变小C、心肌钙离子慢通道激活D、心肌不应期延长E、心肌传导加速
9.应激时急性期蛋白不包括下列哪类蛋白A、参与血凝和纤溶的蛋白B、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C、属于补体成分的蛋白D、参与转运的蛋白E、纤维连接蛋白
10. 应激时急性期蛋白不来自哪一种细胞A、肥大细胞B、肝细胞C、巨噬细胞D、内皮细胞E、成纤维细胞
11. 现认为热休克蛋白不具有下列哪项功能A、抑制糖原异生B、提高耐热能力C、提高细胞的应激能力D、加强钠-钾ATP酶的活性E、增强对损害的抵抗力
12. 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浓度升高最显著的是下列哪种蛋白A、纤维蛋白原B、铜蓝蛋白C、血清淀粉样A蛋白D、C-反应蛋白E、α1酸性糖蛋白
13. 应激时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无关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B、儿茶酚胺分泌增加C、胰岛素分泌增加D、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E、遗传易感性的激活
第八章 休克
一.名词解释
1.休克
2.失血性休克
3.烧伤性休克
4.低血容量性休克
5.微循环
6.“自身输血”
7.休克淤血性缺氧期
8.微循环衰竭期
9.氧自由基
10. 高动力性休克
11. 休克肺
12. 细胞粘附分子
13.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二.问答题
1.试述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2.试述休克的发病机制及起始环节
3.试述休克发生的神经与体液机制
4.试述休克发生的细胞机制
5.试述感染性休克的特点
6.试述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7.试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A、失血B、损伤C、挤压伤D、感染E、脱水
2.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种休克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C、心源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
3.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A、交感神经的支配的关B、毛细血管的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E、毛细血管内皮收缩有关
4.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A、直捷通路B、迂回通路C、营养通路D、动静脉短路
5.休克时血压下降的发病机制是A、心功能不全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6.休克Ⅰ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微动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E、微静脉收缩
7.休克的临床表现哪一个是错误的A、烦燥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数C、血压均下降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E、尿少或无
8.微循环学说认为各型休克的最后共同通路是A、微循环缺血B、交感兴奋C、组织缺氧D、微循环淤血E、血压下降
9.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A、血管紧张素ⅡB、抗利尿激素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E、血栓素A2
10. 心肌抑制因子的实质是A、H+B、K+C、内毒素D、活性的小分子多肽E、脂多糖
11. 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A、内啡肽B、组胺C、腺苷D、缓激肽E、心肌抑制因子
12. 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操作失衡是A、代谢性碱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D、AG升高型代谢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
13. 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B、脑C、肾D、肺E、肝
14.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共同发病环节是A、肺内DIC形成B、急性肺淤血水肿C、急性肺不张D、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15. 休克患者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A、血压B、脉压C、尿量D、中心静脉压E、肺动脉楔压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名词解释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组织凝血活酶
3. 凝血因子Ⅶ
4. 血栓素A2
5. 蛋白C
6.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7.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8. 华—佛氏综合征
9. 血小扳活化因子
二.问答题
1. 容易引起DIC的原发疾病有那些?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如何引起DIC的?
3. 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为何容易发生DIC?
4. 哪些病因可引起组织严重破坏而导致DIC的发生?其机理如何?
5. 试述血小板在DIC发生机理中的作用。
6. 试分析血细胞(RBC、WBC)大量破坏在DIC发病中的作用。
7. 补体系统在DIC发生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8. 蛋白C的缺乏或活性下降在DIC的发生中起什么作用?
9.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0. DIC的发展过程及各期的特点是怎样的?
11. 试述DIC引起出血的机理及临床特点。
12. 简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机制。
13. DIC发展过程中为何易导致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4. 简述DIC的防治原则。
三.选择题
1. 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大量微血栓形成B、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E、溶血性贫血
2. 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纤溶活性增高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先高凝后转为低凝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
3. 在DIC原发病中,下列哪种疾病最为常见?A、胎盘早期剥离B、外伤C、过敏性疾病D、组织损伤E、感染性疾病
4. 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主要是由于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流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5.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组织因子入血C、血液高凝状态D、红细胞大量破坏E、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6. 急性胰腺炎时诱发DIC的机制与下列哪项有关?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B、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入血C、引起血管内皮广泛损伤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增多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7.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A、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C、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D、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E、以上都不是
8.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出的红细胞素在DIC发病中的作用类似A、血小板第3因子B、凝血因子ⅩC、凝血酶D、纤溶酶原激活物E、凝血因子Ⅴ
9.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C、大量红细胞喝血小板受损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E、消除活化凝血因子功能受损
10. 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A、凝血系统被激活B、纤溶系统被激活C、凝血和纤溶两个系统都被激活D、凝血系统的活性远大于纤溶系统的活性E、纤溶系统的活性远大于凝血系统的活性
11.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超过消耗的情况可见于A、代偿型DICB、失代偿型DICC、急性DIC早期D、慢性DICE、以上都不是
12. 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主要环节?A、凝血因子Ⅻ的激活B、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C、凝血酶生成增加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13. 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显著减少,其中减少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C、Ca2+D、凝血因子ⅩE、凝血因子Ⅻ
14. 血小板具有下列那种作用?A、含有凝血酶B、提供Ca2+C、为外源性凝血反应提供活动表面D、使血凝块收缩E、激活激肽系统
15. DIC发展过程中,激活纤溶系统的主要因素是A、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ⅫfC、凝血酶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E、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16.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A、纤溶酶原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C、尿激酶D、α2-巨球蛋白E肝素
17. 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E、血管通透性增高
18.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出血的原因?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C、血小板大量消耗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E、继发性纤溶亢进
19. 下述哪项功能障碍不可能是DIC引起的?A、急性肾功能衰竭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C、黄疸及肝功能衰竭D、席汉综合征E、再生障碍性贫血
20. DIC产生的贫血属于A、溶血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
2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
1. 再灌注损伤
2. 心脏再灌注损伤
3. 氧反常
4. 自由基
5. 氧自由基
6. 脂性自由基
7. 活性氧
8. 钙反常
9. pH反常
10. 钙超负荷
11. 超氧化物歧化酶
12. 呼吸暴发
13. 静止张力
14. 发展张力
二.问答题
1. 缺血—再关注损伤常见的原因有那些?
2. 哪些因素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3. 氧自由基有哪些生成途径?
4. 试述自由基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5. 细胞内钙超负荷怎样引起再灌注损伤?
6.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如何?
7. 白细胞如何介导缺血—再灌注?
8. 如何解释无复流现象?
9.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功能有何改变?
10. 为什么脑再灌注损伤会发生明显的脑水肿和脑细胞坏死?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主要有哪几条?
三.选择题
1. 再灌注损伤是指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的钙超载D、缺氧后再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失E、以上都不是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A心B、脑C、肺D、肾E、肠
3.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含量变化为A、增加B、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D、先降低后增加E、不变
4. 体内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A、心B、脑C、肝D、肾E、肺
5. 再灌注损伤不会在下列那种情况发生?A、冠脉搭桥术后B、体外循环后C、器官移植后D、心肺复苏后E、心肌梗死后
www.med126.com6. 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A、无钙灌流的时限有关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C、灌注液的pH有关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E、再灌注时氧分压有关
7.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A、无复流现象有关B、钙超载有关C、白细胞浸润有关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有关E、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8.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原发来源一般认为是A、线粒体B、儿茶酚胺C、脂质过氧化D、中性粒细胞E、内皮细胞
第十一章 心脏病理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心律失常
2. 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
3. 心力衰竭
4. 充血性心力衰竭
5. 压力负荷(后负荷)
6. 容量负荷
7. 心力贮备
8. 心输出量
9. 心脏指数
10.射血分数
11.心肌最大收缩速度
12.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变化速度
13.T-值
14.心室充盈量
15.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16. 右室舒张末期压力
17. 呼吸困难
18. 劳力性呼吸困难
19. 端坐呼吸
20.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二.问答题
1. 试述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 试述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 试述冠试述心律失常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
4. 试述冠状循环功能不全时,患者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5. 试述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发因素。
6. 试述心力衰竭的分类。
7. 试述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
8. 简述心力衰竭时心脏以外的代偿。
9. 试述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的减弱及其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
10.试述心力衰竭时,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的异常,及其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
11.试述心力衰竭时,心血管系统发生的变化。
12.试述心力衰竭时,患者机体呼吸功能的改变。
13.试述心力衰竭时,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变化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4.试述心力衰竭时的防治原则。
三、选择题
1、心律失常是指
B、 心动过缓
C、 过早搏动
D、 心房扑动或颤动
E、 心脏内激动发生异常和/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脏活动节律异常
2. 发生新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A、 心肌电生理活动异常
B、 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C、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D、 药物及毒素作用
E、 神经体液因素失调
3、下列先天性心脏病中出现明显紫绀的是
A、 心房间隔缺损
B、 心室间隔缺损
C、 法乐四联症
D、 主动脉狭窄
E、 肺动脉狭窄
4、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B、 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
5、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
A、 心泵功能衰竭
B、 急性心力衰竭
C、 慢性左心衰竭
D、 以心脏扩大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E、 以血容量、组织间液增多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6、 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重?
B、 高血压病
C、 肺动脉高压
D、 心室间隔缺损
E、 心肌炎
7、 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 心肌梗塞
C、 高血压病
D、 心肌炎
8、 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后负荷明显加重?
A、 高血压病
B、 心肌梗塞
D、 肺梗塞
E、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9、 阻力负荷过重损伤心脏功能的机制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心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减少
B、 心室壁活动张力增加
C、 心肌氧耗量增加
D、 心室壁收缩不协调
E、 冠脉血流量减少
10、下列疾病中哪一种伴有右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高血压病
B、心肌病
C、室间隔缺损
D、肺源性心脏病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容量负荷过重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是不可能的?
A、容易发生心室过度扩张
B、心室壁静息张力增加
C、心肌耗氧量增加
D、心输出量增加
E、呼吸困难
1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
A、 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增加,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B、 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降低,但高于正常水平
C、 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增加,但低于正常水平
D、 心衰时心输出量比心衰前有所降低,但低于正常水平
13、下列疾病中哪一种会出现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贫血
B、维生素B1缺乏症
C、甲状腺共能亢进症
D、高血压性心脏病
E、动-静脉瘘
14、关于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下列哪一种概念是错误的?
A、 心输出量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B、 外周血管扩张
D、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15、按照心力衰竭发病过程,应根据下列哪种标准来判断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A、病程是急性还是慢性
B、 休息和负荷情况下的症状和体 征
C、 存在左心衰竭或右心衰竭
D、 病因是压力负荷或容量负荷
E、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6、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
A. 心率加快
B.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17、 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向心性肥大的疾病是
A、 甲亢
B、 严重贫血
C、 维生素B1缺乏症
D、 高血压
E、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8、 心脏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 心肌细胞增生
B、 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C、 肌节的串联性增生
D、 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 以上都不是
19、 向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 心肌收缩力增强
B、 冠脉血流量增加
C、 心率加快
D、 心输出量增加
E、 收缩期室壁张力增高
20、 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离心性肥大的疾病是
A、 高血压病
B、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 主动脉瓣狭窄
D、 肺动脉高压
E、 以上都不是
21、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B、 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C、 心肌前负荷长期过重
D、 心肌后负荷长期过重
E、 心肌结构破坏
22、心肌离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 心肌细胞增生
B、 心肌纤维变粗
C、 肌节串联性增生
D、 肌节并联性增生
E、 以上都不是
23、离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机制是
A、 心肌收缩期阻力过大
B、 冠脉血流量增加
C、 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
D、 心率加快
E、 心输出量增加
24、关于心肌肥大下列哪项概念是错误的?
A、 心肌肥大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
B、 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舒缩性能是降低的
C、 心脏总的收缩力加强
D、 肥大心脏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功能稳定状态
E、 心肌肥大能有效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25、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 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 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 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 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26、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器官水平特征是
A、 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
B、 整个心脏重量的增长超过了心脏交感神经轴突的生长
C、 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生长过快
D、 心肌细胞体积的增长过快
E、 心脏各部位不均匀生长
27、肥大心肌的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 影响细胞的进一步增大
B、 影响细胞的分裂成熟
C、 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 影响细胞氧供
E、 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8、 代偿性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分子水平特征是
A、 肌动蛋白减少
B、 肌球蛋白减少
C、 肌钙蛋白增多
D、 肌球蛋白ATP酶同功酶V3增多,V1减少
E、 肌球蛋白增多
29、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细胞学特征是
A、心肌细胞体积过度增大
B、心肌细胞重量增加
C、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
D、心肌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
E、心肌细胞表面积和重量之比增大
30、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收缩力增加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B、细胞内cAMP减少
C、激活蛋白激酶
D、促进肌浆网磷酸化作用
E、增加肌浆网对Ca2+的摄取和释放速度
31、贫血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 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 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 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 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 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32、心力贮备是指
A、 静息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B、 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C、 输出量的多少
D、 心输出量的多少
E、 机体机能、代谢需要心输出量增长的能力
33、心力衰竭的变化中下列哪项提法不准确
A、 心脏肌源性扩张
B、 心输出量低于正常水平
C、 血流重新分布
D、 血压不变或降低
E、 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
34、维生素B1缺乏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 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B、 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C、 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D、 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E、 心肌收缩蛋白大量破坏
35、下列指标中哪一项能反映左心室的后负荷变化?
A、 中心静脉压
B、 平均主动脉压
C、 肺动脉楔压
D、 肺总阻力
E、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6、肺动脉楔压是在哪个部位测得的压力?
A、肺动脉圆椎
B、肺动脉
C、肺小动脉
D、肺小动脉末端
E、肺毛细血管
37、下列哪项指标能够反映左心室得前负荷得变化?
A、 心输出量
B、 中心静脉压
C、 平均动脉压
D、 肺动脉楔压
E、 Vmax
38、 心力衰竭时测定离体心肌标本会出现
A、 力-速度曲线右移、Vmax增大
B、 力-速度曲线右移、Vmax减少
C、 力-速度曲线左移、Vmax增大
D、 力-速度曲线左移、Vmax减少
E、 力-速度曲线不变、Vmax增大
39、 射血分数是指
A、 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之比
B、 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C、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D、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E、 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40、 左心衰竭时左室舒张末期压力一般应高于
A、 1.3kPa(10mmHg)
B、 2.0kPa(15mmHg)
C、 2.7kPa(20mmHg)
D、 3.3kPa(25mmHg)
E、 4.0kPa(30mmHg)
41、 下列指标哪一项最能反映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得降低?
A、 射血分数减少
B、 心输出量减少
C、 心脏指数减少
D、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大
E、 肺动脉楔压增高
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输出量往往低于
A、 5.5L/min
B、 4.0L/min
C、 3.5L/min
D、 3.0L/min
E、 2.5L/min
43、下列指标中哪一项最能反映心泵功能得降低?
A、 动脉压下降
B、 心输出量减少
C、 心率加快
D、 心肌最大收缩速度降低
E、 心室dp/dtmaxu减少
44、 诊断成人高血压的标准是
A、 静息时动脉收缩压≥17.3kPa(≤130mmHg)
舒张压≥12.0kPa(≤90mmHg)
B、静息时动脉收缩压≥18.7kPa(≤140mmHg)
舒张压≥12.0kPa(≤90mmHg)
C、静息时动脉收缩压≥20.0kPa(≤150mmHg)
舒张压≥12.7kPa(≤95mmHg)
D、静息时动脉收缩压≥21.3kPa(≤160mmHg)
舒张压≥12.6kPa(≤95mmHg)
E、静息时动脉收缩压≥22.7kPa(≤170mmHg)
舒张压≥13.3kPa(≤100mmHg)
45、高血压脑病是指
A、 一时性脑血管痉挛
B、 突发脑溢血的高血压
C、 发生昏迷的高血压病人
D、 高血压合并其他脑疾病
E、 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的脑血管自身调节紊乱
46、原发性高血压是指
A、 收缩期高血压
B、 舒张期高血压
C、 病因不明的高血压
D、 作为某种疾病症状出现的高血压
E、 第一次发现的高血压
47、 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RAS发挥重要作用是在
A、 血浆肾素活性升高的患者
B、 血浆肾素活性正常的患者
C、 血浆肾素活性降低的患者
D、 血浆肾素活性升高、正常、或降低的患者
E、 早期高血压患者
48、 右心衰竭时不可能出现下列那种变化?
A、 水肿
B、 肝颈静脉反流征(+)
C、 少尿
D、 两肺湿性罗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E、 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
49、 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中下列哪一项属不可能?
A、 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
B、 平卧时心脏指数增加
C、 平卧时水肿液容易入血
D、 平卧时胸腔容积变小
E、 睡眠中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
5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 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
B、 平卧时水肿液不易入血
C、 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
D、 神经反射敏感性增高
E、 夜间周围血管紧张性增高
51、发生心衰后下列哪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肾脏泌尿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A、 心输出量
B、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C、 右室舒张末期压力
D、 细胞外液容量
E、 中心静脉压
52、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 心肌收缩力减弱
C、 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 循环时间延长
E、 休息时心率加快
53、左心功能不全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 肺动脉高压
B、 肺淤血、肺水肿
C、 深睡眠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
D、 平卧时静脉回流加速
E、 平卧时胸腔容积减少
54、左心衰竭病人出现右心衰竭时表现出
A、 肺淤血继续存在
B、 肺水肿继续存在
C、 肺淤血减轻
D、 肺淤血合并体循环淤血
E、 肺循环和体循环都恢复正常
55、明显的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检查结果
A、 尿内蛋白质(+)
B、 全身性水肿
C、 尿内尿胆原(+)
D、 肺淤血综合征
E、 踝部水肿
56、在同等条件下比较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更为显著,是因为
A、 肺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B、 体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C、 左心射血阻力较大
D、 右心射血阻力较小
E、 右心回心血量较多
57、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的器官是
A、 皮肤
B、 肝脏
C、 骨骼肌
D、 脑
E、 肾脏
第十二章 肺病理生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 呼吸衰竭
2、 Ⅰ型呼吸衰竭
3、 Ⅱ型呼吸衰竭
4、 限制性通气不足
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6、 肺顺应性降低
7、 阻塞性通气不足
8、 弥散障碍
9、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0、功能性分流
11、死腔样通气
第十二章 肺病理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
2、Ⅰ型呼吸衰竭
3、Ⅱ型呼吸衰竭
4、限制性通气不足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6、肺顺应性降低
7、阻塞性通气不足
8、弥散障碍
9、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0、功能性分流
11、死腔样通气
1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3、肺性脑病
二、问答题
1、试述呼吸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中的肺通气功能障碍?
2、试述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改变?
3、试述呼吸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中的弥散障碍和弥散障碍时的血气改变?
4、试述呼吸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中的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5、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例,说明呼吸发病机制中的诸因素,共同参与作用。
6、 试述呼吸衰竭时,患病机体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7、 试述呼吸衰竭时,循环系统的变化。
8、 试述呼吸衰竭时,呼吸系统的变化。
9、 试述呼吸衰竭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与肺性脑病。
10、试述呼吸衰竭时,肾功能与胃肠的变化。
11、简述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三、选择题
1、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
B、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C、血液携带、运输氧障碍
D、 二氧化碳排出功能障碍
E、呼吸系统病变造成机体缺氧
2、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A、 上呼吸道急性感染
B、 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 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
D、 肺栓塞
E、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3、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PaO2 <8.0kPa(60mmHg)为呼吸衰竭是根据下列哪项确定的?
A、 肺泡气体方程
B、 临床经验、统计学方法
C、 氧离解曲线特点
D、 H方程式
E、 肺泡PO2与动脉血氧饱和度相互关系
4、将PaCO2>6.7kPa(>50mmHg)作为呼吸衰竭诊断标准之一是根据下列哪项确定的?
A、H方程式
B、PaCO2与肺泡通气量之间的关系
C、氧离解曲线特点
D、临床经验、统计学方法
E、血液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特征
5、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 中央气道阻塞
B、 外周气道阻塞
C、 肺泡膜面积减少,膜厚度增加
D、 肺泡扩张受限制
E、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6、Ⅱ型肺泡上皮受损时可产生
A、 肺泡回缩力降低
B、 肺顺应性增高
C、 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
D、 肺泡表面张力增强
E、 肺泡毛细血管中血浆外渗减少
7、扩张肺血管的血管活性物质是
A、 白三烯
B、 血管紧张素Ⅱ
C、 TXA2
D、 缓激肽
E、 去甲肾上腺素
8、肺能生成也能消除的血管活性物质是
A、 白三烯
B、 PGA2
C、 组胺
D、 P物质
E、 肠血管活性肽
9、收缩肺血管的血管活性物质是
A、 PGA2
B、 PGE1
C、 白三烯
D、 肠血管活性肽(VTP)
E、 缓激肽
10、肺能生成却不能或极少消除的物质是
A、 白三烯
B、PGE1
C、TXA2
D、PGI2
E、去甲肾上腺素
11、吸入气中直径小于1μm颗粒的清除主要是通过
A、气道纤毛运动,把颗粒运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或吞咽排出。
B、颗粒的布式运动
C、分泌型IGA局部免疫抑制
D、补体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作用
E、肺巨噬细胞吞食、分解
12、上呼吸道具有特异性防御功能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
A、分泌型IgA
B、 IgA
C、 IgG
D、IgM
E、IgE
13、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肺顺应性降低
B、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非弹性阻力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肺循环短路增加
14、影响气道阻力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气道内径
B、 气道长度和形态
C、 气道密度和黏度
D、 气流速度
E、 气流形式
15、呼吸有PaCO2升高的一定会合并低氧血症,这是由于
A、肺分流产生低氧血症
B、死腔样通气形成
C、生理性分流量增加
D、弥散障碍
E、肺泡氧分压降低
16、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
A、肺潮气量
B、PaO2值
C、PaCO2值
D、PAC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
17、重度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冲动主要来自
A、肺牵张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
D、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E、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18、肺泡膜病变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肺泡膜厚度增加
B、肺泡膜面积减少
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呼吸功及耗能增加
E、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太短
19、二氧化碳潴留对下列血管作用是
A、皮肤血管收缩
B、脑血管收缩
C、眼结膜血管收缩
D、肺小动脉收缩
E、广泛外周血管收缩
20、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下降
B、支气管黏膜水肿
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
D、小气道阻塞
E、肺组织弹性下降
21、某患者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为8.0kPa(60mmHg),经吸纯氧15分钟后,此项指标变化不大,属下列哪种异常?
A、弥散障碍
B、功能分流障碍
C、解剖分流障碍
D、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E、以上均不是
22、神经肌肉麻痹所致呼吸衰竭时血气变化特点是
A、PaCO2升高比PaO2降低明显
B、PaO2降低比PaCO2升高明显
C、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呈一定比例加重
D、单纯PaCO2升高
E、单纯PaO2降低
23、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机制主要是
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
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多
C、血液粘滞性增高
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24、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
A、 PaO2低于8.0kPa(60mmHg)
B、PAO2低于8.0kPa(60mmHg)
C、PaCO2高于6.7kPa(50mmHg)
D、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
E、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
25、真性分流是指
A、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
B、 部分肺泡完全通气不足但仍有血流
C、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增多
D、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E、 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增厚影响气体交换
26、功能性分流是指
A、 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B、 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 死腔气量增多
D、 VD/VT比值增大
E、 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
27、死腔氧通气是指
A、肺泡通气严重不足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各部分肺泡V/Q比率自上而下递减
D、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低于0.01
E、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28、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的PaO2值为
A、PaO29.3kPa(70mmHg)
B、PaO28.0kPa(60mmHg)
C、PaO26.7kPa(50mmHg)
D、PaO25.3kPa(40mmHg)
E、PaO2<2.7kPa(20mmHg)
29、呼吸衰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
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
B、反射性肾血管收缩
C、并发心功能不全
D、并发DIC
E、并发休克
30、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用力吸气使胸内压升高,影响心脏舒缩功能
B、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使心脏外负压增加,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血管收缩
D、血液黏度增加
E、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
31、正常时PaO2比PAO2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肺泡膜量侧气体分压差
B、物理弥散过程影响
C、肺泡通气量不足
D、肺泡血液管流量不足
E、生理性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不协调
32、单纯通气不足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
A、PaO2大幅度降低伴高碳酸血症
B、吸入高浓度氧气极难纠正低氧血症
C、轻度低氧血症伴PaO2正常或降低
D、高碳酸血症伴轻度低氧血症
E、低氧血症伴代谢性酸中毒
33、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的PaO2值为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5.3kPa(40mmHg)
D、PaO24.0kPa(30mmHg)
E、PaO22.7kPa(20mmHg)
34、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易产生小气道呼吸性动力性压缩的主要机制是
A、小气道炎症阻塞
B、小气道平滑肌紧张性升高
C、肺泡弹性回缩力减退
D、小气道管壁顺应性降低
E、气道内外等压点相肺泡侧移动,落在气道非软骨部分
35、急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液中二氧化碳增高主要表现为
A、 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加
B、 碳酸增加
C、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增加
D、 血浆重碳酸盐增加
E、 红细胞内重碳酸盐增加
36、呼吸衰竭时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的主要机制是
A、 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 血红蛋白的亚铁离子减少
C、 亚铁离子与O2结合后离子价发生变化
D、 血红蛋白的球蛋白中二对α和β肽连结合O2过程中相互排斥
E、 血红蛋白的球蛋白中二对α和β肽相互促进O2的释放
37、肺泡通气不足患者影响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释放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是
F、 Haldane效应减弱
G、 肺泡CO2张力增高
H、 碳酸酐酶促进H2CO3→CO2+H2O
I、 氯离子转移减少,使H2CO3向血浆内扩张效应减弱
J、 氧合血红蛋白减少,使CO2解离释放入肺泡内减少
38、ARDS时中性粒细胞激活、释放氧自由基主要是通过
K、 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
L、 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被激活
M、 细胞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降低
N、 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环加氧酶途径
O、 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被激活
39、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P、 细胞毒素等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Q、 中性粒细胞在肺毛细血管中物理性扣留
R、 中性粒细胞在肺内化学黏附、激活、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物质
S、 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导致压力性水肿
T、 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40、下列哪项是诊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前提?
U、 排除由慢性肺部疾病及左心疾病引起的肺水肿
V、 胸廓、肺顺应性降低
W、 X线检查肺纹理增加、斑片状阴影
X、 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0次/分后PaO2仍低于46.7kPa(350mmHg)
Y、 顽固性低氧血症、吸纯氧15min后PaO2仍低于46.7kPa (3500mmHg)
41、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 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
B、 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C、 血液中胶体渗透压降低
D、 肺淋巴液回流障碍
E、 肺泡—毛犀血管膜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4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 各种炎症细胞浸润使肺泡间隔增厚
B、 肺泡腔、肺泡管内液体机化
C、 肺间质水肿、肺泡水肿
D、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E、 肺纤维化形成
43、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机制是
A、 呼吸系统代偿
B、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C、 肾脏产氨增加
D、 肾脏分泌H+增加
E、 肾脏重吸收HCO3-增多
44、Ⅱ型呼吸衰竭在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 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 缺氧导致脑细胞酸中毒
C、 缺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形成脑间质水肿
D、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导致血流量增高和脑细胞酸中毒
E、 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减少,影响Na+—K+泵功能
45、呼吸性酸中毒患者的人工呼吸过度可导致
A、 代谢性酸中毒
B、 高钾血症
C、 高钙血症
D、 代谢性碱中毒
E、 高镁血症
46、急性哮喘患者下列哪项指标变化提示病情已达严重程度?
A、 低氧血症
B、 低氧血症、PaCO2正常水平
C、 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低碳酸血症
47、急性高碳酸血症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的主要机制是
A、 动脉血pH下降
B、 脑脊液pH下降
C、 动脉血PaCO2升高
D、 CO2对呼吸中枢兴奋作用
E、 血管扩张产生全身低血压
48、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
A、 缺氧和血液氢离子浓度增加
B、 血压黏度增加
C、 肺小静脉收缩
D、 心输出量增加
E、 肺微血栓形成
49、给予哮喘患者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时产生动脉PaO2降低的可能机制
A、 心输出量增加
B、 选择性的使高V/Q区支气管扩张
C、 选择性的使低V/Q区支气管扩张
D、 通气不足
E、 FRC(功能残气量)降低
50、肺分流一般不易引起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增加,这是因为
A、 气道阻力降低
B、 CO2弥散能力>O2弥散能力
C、 分流血液中CO2通过肺泡排出
D、 通气增加
E、 碳酸酐酶活性增加
第十三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 肝功能不全
2. 肝功能衰竭
3. 急性肝功能衰竭
4. 慢性肝功能衰竭
5. 肝性脑病
二. 问答题
1. 试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氨中毒学说?
2. 试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 试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4. 试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GABA学说。
5. 试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综合学说。
6. 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其内容是什么?
7. 什么是肝性肾功能衰竭?
8. 简述肝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
9. 试述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10. 试述肝性脑病和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三.选择题
1. 功能性肾衰是指
A、暴发性肝炎
B、门脉性肝硬化
C、肝细胞广泛坏死
D、肝脏疾病并发昏迷
E、肝实质细胞功能严重障碍
2. 肝性脑病的概念是
A、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B、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
D、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3. 内源性肝性脑病是指
A、门脉性肝硬变引起的脑病
B、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脑病
C、肝细胞广泛坏死引起的脑病
D、肝胆疾患引起的脑病
E、以上都不是
4. 外缘性肝性脑病是指
A、门-体型脑病
B、肝细胞广泛坏死时出现的脑病
C、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病
D、肝胆病引起的脑病
E、反复发作的精神紊乱
5. 内源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A、肝胆系统疾患
B、门脉性肝硬变
C、晚期血吸虫病
D、暴发性肝炎
E、胆囊炎
6. 外源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
A、暴发性肝炎
B、门脉性肝硬变
C、药物中毒
D、肝癌
E、胆囊炎
7. 急性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是
A、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肝硬变
B、门脉侧支循环的肝硬变
C、广泛门脉侧支循环的肝硬变
D、外科门-体分流术后的肝硬变
E、暴发性病毒性肝炎
8. 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是
A、病情急骤而凶险
B、脑病症状和昏迷出现较晚
C、反复出现脑病,间隙中有不明显的症状
D、多见于有侧枝循环的肝硬变患者
E、有持续性不可逆性神经精神症状
9. 肝功能不全时容易发生脂肪肝是因为
A、中性脂肪消化障碍
B、甘油三酯直接吸收入血
C、肝内形成甘油三酯
D、胆固醇代谢障碍
E、磷脂代谢障碍
10.肝功能不全病人摄入葡萄糖后会出现
A、低血糖症
B、血糖正常
C、一时性高血糖症
D、血糖持续性升高
E、先低血糖,后高血糖
11.下列关于血氨的说法那一项是正确的
A、指血液内的NH4+浓度
B、指血液内的NH3浓度
C、指血液内 , NH3 和NH2+浓度的总和
D、指血液内NH4+, NH3浓度的总和
E、血氨绝大部分以NH3形式存在
12.正常人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是
A、血内尿素进入肠腔分泌产氨
B、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产氨
C、蛋白质食物在肠道分解产氨
D、人体组织蛋白质分解产氨
E、肌肉活动产生氨
13.胃肠道内妨碍氨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血液尿素浓度下降
B、肠道细菌受抑制
C、肠道内pH<5
D、胆汁分泌减少
E、蛋白质摄入减少
14.原尿Ph值增高时
NH4+ 随尿排出 NH3 吸收入血 |
A ↓ ↑ B ↑ ↓ C ↑ ↑ D ↓ ↓ E 正常 正常 |
15.下列关于氨的排泄哪一项是正确的
A、肾脏以NH4+形式排出氨
B、极少量氨由皮肤排出
C、极少量氨以尿素形式经肾脏排出
D、极少量氨经肺呼出
E、少量氨由肾脏排出
16.严重肝脏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A、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B、尿素合成障碍
C、不能以酰胺形式储存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D、谷氨酸合成障碍
E、丙氨酸合成障碍
17.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诱因是
A、胃肠运动增强
B、胃肠道出血
C、脂肪摄入减少
D、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多
E、肠道细菌活动减弱
18.血氨升高引起的肝性脑病机制是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传导过程
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C、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D、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
E、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19.碱中毒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NH3 NH4+ |
A ↓ ↑ B ↑ ↓ C ↑ ↑ D ↓ ↓ E 早期↑ 晚期↑ |
20.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引起失血性休克
B、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氨
C、脑组织缺血缺氧
D、血液苯乙胺增加
E、破坏血脑屏障,假性递质入血
第十四章 肾脏病理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 肾前性ARF
3、 肾性ARF
4、 肾后性ARF
5、 慢性肾功能衰竭
6、 尿毒症
二、问答题
1、 试述ARF发生的原因与分类
2、 试述ARF的发病机制
3、 试述ARF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 试述ARF的防止原则
5、 简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6、 试述CRF的发病机制
7、 试述CRF泌尿功能的变化
8、 试述CRF机体体液内环境的变化
9、 试述CRF心血管、血液、凝血和骨骼等系统方 面的改变及其发生的机制
10、试述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11、试述尿毒症患者机体机能、代谢的改变
12、简述尿毒症的防止原则
三、选择题
1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 原尿回漏入间质
B、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C、 肾小管阻塞
D、 肾细胞肿胀
E、 DIC
14、急性肾功能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
A、 水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氮质血症
D、 高钾血症
E、 低钠血症
15、肾功能不全是指
A、发生氮质血症的任何疾病
B、以血尿、蛋白尿为主的病理过程
C、少尿、无尿超过5h的病理过程
D、肾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产物蓄积、水盐酸碱紊乱及肾脏内分泌障碍
E、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
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单位时间内每个肾小球生成的原尿量
B、单位时间内全部肾小球生成的原尿量
C、原尿生成量与终末尿量的比值
D、原尿生成量与肾血流量的比值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5、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 血流量减少、肾小管阻塞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出球动脉收缩
D、 入球动脉舒张
E、 滤过面积减小
6、肾小球滤过滤下降会导致
A、 蛋白尿
B、 低钠血症
C、 低比重尿
D、 酚红排泄障碍
E、 血磷升高
8、肾小球滤过滤下降不会引起
A、 氮质血症
B、 高磷血症
C、 阴离子间隙增大性酸中毒
D、 菊粉清除滤下降
E、 高氯血性酸中毒
9、引起肾小球滤过滤降低而无滤过面积减少的病理过程是
A、 肾结核
B、 肾动脉血栓形成
C、 原发性固缩肾
D、 大失血
E、 慢性肾炎
10、肾血浆流量是指
A、 单位时间内流入每个肾小球的血浆量
B、 单位时间内流入肾脏的血浆量
C、 单位时间内流入肾脏的血液量
D、 单位时间内流入全部肾小球的血液量
E、 单位时间内流入肾脏泌尿部位的血浆量
11、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
A、 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肾血流量
B、 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肾血浆流量
C、 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肾小管重吸收滤
D、 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比终末尿量
E、 以上都不对
12.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中毒性肾小管坏死C、急性间质性肾炎D、肾结石E、肾肿瘤
13.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疾病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中毒性肾小管坏死D、急性间质性肾炎E、肾结核
14.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
A、肾小球滤过膜损害漏出的蛋白质混入尿液B、肾小管损害,上皮细胞蛋白质混入尿液C、正常肾小球滤出的小分子蛋白,在肾小管损坏时未能重吸收、而入尿液D、肾小球、肾小管同时损害时产生的蛋白质E、正常尿液中的微量蛋白质
15.肾素释放是由于
A、血清钠浓度增高B、血容量增多C、动脉血压升高D、交感神经兴奋E、血管紧张素原减少
16.发生肾内血流重分配的生理解剖条件是
A、皮质肾单位数量多于近髓肾单位B、皮质肾小球的入球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动脉C、近髓肾小球的入球动脉口径小于出球动脉D、两类肾单位的交感神经和肾素分布不同E、两类肾单位的血管形态和血流阻力不同
17.引起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因素是
A、汞中毒B、急性肾炎C、肾血栓形成D、休克E、尿路梗阻
18.缺血性肾小管坏死的特点是
A、局限在近曲小管B、局限在远曲小管C、局限在集合管D、散在分布于全部肾小管,基底膜破坏E、散在分布于全部肾小管,基底膜完整
19.急性肾衰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的机制是
A、近曲小管对钾的重吸收减少B、远曲小管钠浓度的改变C、远曲小管钾浓度下降D、近曲小管钙浓度改变E、远曲小管氯浓度改变
20.原尿回漏是由于
A、肾小管阻塞B、原尿流速减慢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肾间质水肿E、尿量减少
21.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少尿期不会发生
A、高血钾症B、酸中毒C、水中毒D、尿钠含量降低E、低比重尿
22.下列那种病理因素不会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
A、休克B、汞中毒C、四氯化碳中毒D、免疫复合物E、严重挤压伤
23.肾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
A、正常血氯性酸中毒B、高钾血症C、低比重尿D、尿氨增多E、血碳酸氢钠增多
24. 肾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肾性糖尿B、氨基酸尿C、肾小管性酸中毒D、磷酸盐尿E、www.med126.com/kuaiji/肾小管性蛋白尿
25. 肾近曲小管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肾性糖尿B、低渗尿C、多尿D、等渗尿E、肾性尿崩症
26肾集合管损坏最易发生
A、肾性糖尿B、氨基酸尿C、肾小管性蛋白尿D、磷酸盐尿E、肾性尿崩症
27.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的最佳指标是A、血压高低B、贫血程度C、血液pH值D、血清NPNE、内生肌酐清除率
28.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性肾炎B、慢性肾盂肾炎C、肾结核D、肾小动脉硬化E、尿路梗阻
29.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典型的化验结果是
A、血清钙增高,血清磷酸盐降低B、血清钾增高,血清氯离子浓度降低C、血清尿素氮减少,血清肌酐增多D、血清钾增高,血清肌酐增多E、血清钠减少,血清钙增多
30.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
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B、肠道黏膜损坏,钙吸收减少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D、钙的解离度降低E、抑制骨骼脱钙
31.尿毒症脑病的发病原因是
A、血中尿毒症毒素蓄积B、脑循环和脑代谢障碍C、水、电解质平衡失调D、代谢性酸中毒E、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32.尿毒症病人发生口臭是由于
A、尿素分解产生的氨B、过度换气时呼出的二氧化碳C、细菌在咽部繁殖D、硫醇所致E、酮体增多,丙酮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