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耳穴疗法概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耳穴疗法概述

一、主要特点
    1、适应症广、疗效好  耳针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它不仅能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等功能性痰病,而且能治疗某些器质性痰病,以及病毒、细菌、原虫所致的一些疾病。据文献统计约有200余种病症可用耳针来治疗。耳针的疗效一般为83-99%,对于一些急性扭伤、落枕头痛等病例常有针到病除立竿见影之效,即使对于一些慢性病,也能收到不周程度的即时疗效。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    由于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又有一定规律,故耳针易学易记,经短期训练对一般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操作技术就能初步掌握。一些简易的毫针法、放血法、压丸法等均无需特殊设备,费用甚为低廉,更适于广大人民自我保健。
    3、副作用少     耳针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由于耳廓菲薄所以也无滞针,折针等现象。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既往针刺治疗史的话,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耳针虽然具有很多特色,治疗痛症亦甚为广泛,但不能有万病一针之偏见。耳针是针灸学的一个分支,二者各有特点,配合应用可具有相辅相成之功效。针刺耳廓虽疼痛较著,但近年来已改良和创造了一些新的刺激方法。如压丸、光针等开辟了无痛针刺的方向,克服了针刺疼痛的问题。

二、适应症
  (一)各种疼痛性疾病:
    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末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幻肢痛,廓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问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4.各类晚期痛肿所致的疼痛。
    (二)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急性结合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电光性眼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瘭疽、丹毒、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受、束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三)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遣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服肌痉挛、面肌痉挛等。实晚证明耳针具有调节神经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的功能,建立新的平衡,促使病症的缓和或痊愈。
    (四)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请病、荨麻疹等,耳针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故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五)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症、经绝期综合症,耳针可以调节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之用。
    (六)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百日唛、猩红热疟疾肺结核、菌阑、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青年扁平等,耳针有镇静退热、介痉镇唛等作用,恢复和提高了机休免疫防御功能,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七)各种慢性疾患:
    腰腿痛、肩周炎、腹胀、消化不良、肢体麻术等,有时耳针却有某些药物所不及的疗效。
    (八)其它:
    耳针除上述适应症外,尚有催乳、催产功能,亦可治疗食物中毒,输液反应,还可预防输血反应和某些传染病,如腮腺炎,流行性结合膜炎等。同时还可用它戒毒、戒烟。促进保健等功用。
    耳针的适应症很广泛。其中有许多疾病可单独用耳针治疗,有些仅能作输助治疗。

三、禁忌症
    (一)严重的心脏病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二)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
    (三)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暂不宜针刺。
    (四)妇女怀孕期间,迫切需耳针治疗者应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则应忌用。
    (五)妇女月经期内,文献记载不宜行针,但在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大多数均无不利影响,个别有经期缩短或月经骤停,停针再下月来潮即自行恢复,后继续治疗,由于对耳针刺激有了适应性,月经常不再受影响。子宫功能性出血、痛经患者行经期内治疗,同样有治疗作用。

四、选穴原则
    取穴原则就是指在用耳穴治病时选取耳穴的依据。当疾病确诊后,用哪些耳穴进行治疗?根据什么原则选择穴位?这是采用耳穴治疗疾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取穴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疗效。取穴原则一般根据下列5个方面考虑。
    一、按相应部位取穴:    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取“胰胆”穴等。这种取穴方法,是应用耳穴治疗疾病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许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应耳穴,绝大多数可以找到敏感点,刺激这些敏感点,往往可以获得立刻缓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按藏象辨证取穴:    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    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1.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 。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大肠手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故耳穴“心”可治疗目黄、胁痛、上肢的内侧面尺侧和掌中热痛等。
    四、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是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如胃肠疾患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
  五、按临床经验取穴:    按临床经验取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个(或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每个病症取穴的多寡,应根据病情和上述5点取穴原则,进行全面考虑后选用。下面各章列出的“主穴”和“配穴”,可根据上述原则选用2~3个主穴,再选用1~2个配穴。
五、耳穴探测方法
       探测耳穴作出准确定位是用耳穴治疗疾病的关键问题。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耳穴的探测应尽量做到细心准确,以及操作的规范化。探测耳穴的方法有压痛法、良导法、视诊法。其中压痛法操作简便,最为常用,且通过压痛点的获得,不仅可作出较准确的耳穴定位,也可作出疾病轻重的判断(疼痛与疾病轻重成正比),但操作人力度的均匀与否及患者个体的痛阈差别很大,常常影响耳穴定位的准确性。而耳穴探测仪的合理应用,恰恰弥补了压痛法缺陷,比较客观化,尤宜于对儿童及昏迷患者进行耳穴探测。至于视诊法,只要熟悉耳壳反应点的各种阳性体征的特点,则是比较直观的。有人作过统计,耳穴视诊法的诊断符合率占98%,电测定的诊断符合率占86%。前者可为诊断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料,后者可提供诊断的客观标准。使诊断标准客观化。
    (一)压痛法
    常用的耳穴探测方法之一,操作者可用探针,按照一定的顺序(三角窝-甲耳艇-甲耳腔-耳舟-对耳轮-轮屏切迹-对耳屏-耳垂一屏间切迹-耳屏-屏上切迹-耳轮脚-耳尾-耳背)或者在患者可能出现压痛反映的耳穴附近探寻压痛点,一般来讲探寻耳穴应从周围向穴位区进行,操作者手法要轻巧、力度要均匀。当患者出现耸肩,眨眼、皱眉、呼痛等现象,即眉痛点,也称敏感点或反应点。对于那些反应较迟钝的患者,可先在耳廓局部按摩3~5分钟,使耳廓充血发热后,再进行耳穴探寻。
    (二)良导法
    用耳穴探测仪探查耳穴的力法。正常人耳廓电阻约为200万欧姆左右,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在耳廓的相应反应点上,电阻可发生变化,下降至5~15万欧姆左右,这些低电阻的耳穴,其导电量必然增高,称为低电阻穴区,即“良导点”。耳穴探测仪就是根据耳穴的导电量的变化,来探查耳穴的,其操作方法如下;
    1.在安静的医疗环境下,用75%酒精耳廓常规消毒,并用手揉搓耳廓使其轻度充血,以提高其敏感性。
    2.医生持耳穴探测仪沿着耳廓,自上而下进行探测,按先耳甲腔-耳甲艇-对耳轮-三角窝-耳舟-耳轮-耳垂-耳背等顺序逐点探查,出现阳性反应点时仪器即发出响声,应及时记录反应点部位名称,也可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在相应部位重点探查。
    3.探测时医生按压探头的力量要均匀,有些部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电阻偏低,如:耳甲艇、耳甲腔、耳垂、耳舟,三角窝等,探测时手力应轻一些,相反,对那些平素电阻偏高的部位,如:耳轮,耳屏等处,探测时压力适当重一些。
    (三)视诊法
    用肉眼观察耳廓的穴位色泽,形色等的变化,达到辨别疾患,诊断疾病的目的。
    1.观察的内容
    察颜色:人体发生病理改变唇,反应在耳廓上的颜色变化有点状或片状发白,点状或片状充血红晕,或暗红色,也有圆圈发红中间发白,或呈暗灰色,且压之能退色。
    耳廓的色泽变化常见于消化系统疾患(胃炎,二十指肠或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肝炎、肠炎、痢疾)、呼吸系统(哮喘、支气管毙、肺毙)、泌尿系统疾患(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肌肉关节毙(关节炎等)、以及高血压、妇科等疾病。
    耳廓发红充血.有光泽者,多见于急性炎症,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变化,缺少光泽者,多见慢性疾患。
    察形变:人体病变反应在耳廓上的形状变化有针尖样凹陷,也有结节样,条索状隆起样或棱形样改变。
    耳廓的局部形变常见心血管疾患(先天性心脏病)、消化系疾患(肝病、胃病、胆石症…)以及一些疑难病症(肿瘤等)。
    形变且充血、发红者,多系慢性疾患急性发作’形变而颜色自或灰暗者,多见慢性疾患。
    察丘疹:人体的其它部位发生病变后,有时反应在耳廓表面的变化,可见红色或白色样丘疹,亦有呈鸡皮疙瘩样的疱疹。
    耳廓的丘疹样改变常见于呼吸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慢性肾炎、尿道炎、膀胱炎)、消化系(肠炎、痢疾,胃炎、阑尾炎)以及有关的妇科病症。
    丘疹充血、发红者,多属急性炎症,丘疹色白、无光者,多见慢性疾患。
    察皮屑:耳廓发生脱屑,且不易擦去者屑全身疾患在耳廓上的反应。
    脱屑的出现,多见于皮肤病、大肠、直肠疾患、(疮、便秘)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2.耳廓视诊注意事项:在观察耳廓时要在明亮的光线下进行、观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患者的耳轮后上方,由上至下,由内至外、分部、分区仔细察看,两耳都要进行观察,同时要两耳左右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对耳区局部增厚,且边缘不清楚者、可用挟持,扪诊细心加以区别,有些形、色变化没有直接反应在本脏器所代表的耳区内,而出现在其它有关的相应耳穴上,这要结台中医的脏象、经络、及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进行辨证、综合分析。除此而外,在视疹中还要考虑气候变化,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老人与儿童,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者耳廓色泽昀不同,以及盛夏或严冬耳廓色泽的变化。对于耳廓本身发生的病理改变,如,痤疮、色素沉着、冻伤、外伤疤痕要与全身疾患在耳廓的病理反应相区别,一般前者无压痛,电阻无变化,后者则有压痛及电阻的改变。

六、操作方法
  1.毫针法    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定穴和消毒:诊断明确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将所测得的敏感点或耳穴作为针刺点。行针刺之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脱碘,待乙醇干后施术。
  (2)体位和进针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5--1寸长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也可。刺入深度应视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
  (3)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min运针1次。出针是一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医者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2.电针法    是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临床上更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内脏痉挛、哮喘诸证。
  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两个极,具体操作参照电针法。电针器旋扭要慢慢旋动,逐步调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强刺激,以防发生意外。通电时间一般以l0一20min为宜。
  3. 埋针法    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皮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
  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廓,右手用镊子挟住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廓,必要时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一疗程。
  4.压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和磁珠,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或磁珠贴附在0.6cm×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5.穴位注射法    用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协同调整机体功能,促进疾病恢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般使用结核菌素注射器配26号针头,依病情吸取选用的药物,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内或皮下,行常规皮试的操作,缓缓推入0.1-0.3ml药物,使皮肤成小皮丘,耳廓有痛、胀、红、热等反应,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压迫针孔,隔日1次。
  6.耳穴按摩
    7.注意事项
  ①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 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②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患部,有助于提高疗效。
  ③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不宜强刺激法。
  ⑤耳针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万一发生应及时处理。
七、提高疗效的因素
    提高耳针疗效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1、诊断明
    诊断明是指要清楚地知道或懂得接受耳穴治疗的患者是患什么病,即对疾病要有明确的诊断.明代医家汪石山说:“既不认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问或获效,亦偶中耳!”,还指出:“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也无穷”。我们古人就告诫要重视明确诊断,治法随证而变。 要想提高疗效,首先必须明确诊断,不仅要知道是患什么病,还应辩明虚实寒热。只有在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决定配方和手法,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什么疗效高低。 明确诊断,正确辨证(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等),是提高耳针疗效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耳针疗效的第一个环节。
    2、配方好
    配方好是提高耳针疗效的第二个环节,它要求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熟练地、灵活地运用本篇第五章中所述的取穴原则。只有取穴对证,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3、穴位准
    穴位准是提高耳针疗效的另一个基本因素。穴位准不是指机械地按耳穴的解剖部位扎准就算穴位准了,而是指在耳穴的这个区域内扎准敏感点。因为耳穴虽不大,但有它一定的区域,往往是这个区域中的一点,穴位准指的是扎准这个敏感点。这就需要在扎针前仔细地用压痛法寻找其压痛点,或用肉眼观察法寻找其阳性反应,或用良导法探测其敏感点,然后再准确地扎在敏感点上。在临床治疗疾病时,不论是耳针或是耳压,要想提高疗效,就必须取准反应点,这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所证实。人们为了找准反应点多年来摸索出几种方法,如压痛法、视诊法、耳穴染色法、扪(触)诊法等,但大家认为,耳穴电探测法寻找反应点方便准确、快速经济,在这些方法中应用最广、最普遍,是多数临床工作者首选的方法。
   4、手法对
    手法对是指耳针手法、耳压手法等,重点从针刺方向、针感和刺激量3个方面加以论述。
    1.针刺方向    要根据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病种选择针刺的方向,如针刺胃穴时,若是为了止吐(如防止晕车、晕船,或耳针麻醉作胃肠手术时的恶心呕吐),针尖应刺向贲门穴方向;若是为了治疗消化性溃疡,针尖应刺向十二指肠方向。临床经验证明,按这样的方向刺,疗效就较好。
    2针感  耳针与休针一样,要求获得一定的针感,疗效才好,一般的针感是痛、胀、热、酸、麻等。有些病症则要求针感直达病所,疗效才佳。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牙痛、腰背痛等病,最好针感能到达病所。如用耳针治疗坐骨神经痛,针刺坐骨神经穴时,一般要求针感应使患肢有热感,或冷,或酸麻,或胀,或疼痛突然消失(或大大减轻)等感觉。若无上述针感则应调整针尖方向,或拔出针另寻敏感点针刺或捻转针(顺一个方向捻转或左右捻转),以获得预期针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若针感好,常可获得。针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3.刺激量  因为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故对各耳穴的刺激量就是指对各耳穴给予多大的刺激强度,以及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我们对某一疾病进行临床辨证后,必须正确决定对各个耳穴的刺激量,这是耳针手法的重要组或部分。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是提高耳穴治病疗效的4个基本因素。只有认真抓住这个“四要素”,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在临床中遇到疗效不佳时,在诊断明了的基础上应从取穴配方先检在,确认处方是对证和正确的以后,再进一步认真检查取穴是否准确。若配方和取穴都无问题,则要在手法上下功夫。根据这4个基本因素,沿着这个思路检查自己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即可大大提高疗效,并能找到自己疗效低的原因。

八、耳穴治疗常用整备

耳穴探测仪,自动探测阳性反应点(发出声音和亮红灯)多用耳穴探穴笔,通过压痛探测阳性点,及按摩耳穴王不留行贴,取下直接使用磁珠贴,双重作用,取下直接使用
肤色胶布15cm×500cm耳穴治疗板王不留行籽

磁珠      (DIY整备)

国际标准耳朵模型13cm其它工具


附:耳穴探测仪使用
产品特点 :
    耳廓经络纵横交错是人体经络会合的场所,与全身经络 内外相应、上下贯通。当人体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 廓一定穴区出现电特性的改变(称为阳性反映点),使用 『CLRH-A耳穴探测器』能找准阳性反映点,亮灯显示身体各状况,是耳穴辅助诊断仪器。
使用说明:
                              

1、探测器调较准备:
将电源开关拨至开(ON)的状态,探测者用右手捏住探测器,右手大拇指紧贴金属电极,用食指调节灵敏度转盘,将轮盘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至"0"位置,准备调较开始。

                 

2、探测调较基准点:
探测者用左手拇、食两指捏住被测试者的耳垂或耳轮,右手手握探测器,探测针垂直轻触被测试者的"上耳根穴",压力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探测者用拇指紧贴金属电极,食指从"0"位开始顺时针方向缓慢调节灵敏度转盘,以黄灯熄灭,红灯刚开始亮及发出小鸟叫为准,基准点调好,食指离开转盘。(因基准点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保障基准点调较准确,可反复多次调节,直至认为准确为止。)

                              

3、探测结果:
基准点调较准后,探测者的右手保持手握探测器,右手大拇指紧贴金属电极,左手拇、食两指捏住被测试者的耳垂或耳轮,将探测针在被测试者的耳廓的耳穴区划动,压力要均匀,与探测基准点时的压力大小保持基本一致。探测角度尽量与皮肤表面垂直。探测灯为绿色时表示该穴位所对应脏器情况良好,亮黄灯时表示处于临界状态,亮红灯时(同时会报警)表示有问题,此点称为阳性反应点,在此点做相应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

4、关机:使用完毕后请将电源开关关掉(将电源开关拨至开(OFF)的状态)。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7:51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好貼!

謝謝!

論壇的「加精」功能尚未設置好,以後再加精。
-----------耳穴探测仪到哪里购买?什么价格?
-----------一次将所有耳穴使用方法与器材---等,详细简介,谢谢您!
-----------耳针作用原理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耳针或耳穴贴压治疗的病人,有轻微的触电或气体流动或一股发热暖流感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如对针刺经穴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刺激耳穴时出现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穴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约占86.5%,其余14例感传系沿着同名经、表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廓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后世医著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千金方》中说“……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也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以上这些论述,体现了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关的。临床用电针耳穴胃区,观察对人体胃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电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即针前胃电波幅和频率偏低者,针后可提高;针前偏高的针后则能降低。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复其机能正常的作用,说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功能调整有相对的特异性,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针刺或贴压耳穴可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治疗疾病。
(三)耳廓与神经关系
    耳廓的神经很丰富,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着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
    分布在耳廓上的四对脑神经及两对脊神经相中枢神经系统的均有联系,如分布在耳廓的耳额神经属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除司咀嚼运动和头面感觉外,还与脊髓发生联系;面神经除司面部表情肌运动外,还管理一部分腺体。延髓发出的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对呼吸中枢、心脏调节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唾液分泌中枢(呕吐、咳嗽中枢)等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来自脊神经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除管理躯干、四肢、骨关节肌肉运动以外,还支配五脏六腑的运动。由脑、脊髓部发出的副交感神经和脊髓胸、腰部发出的交感神经(分布在耳廓上的迷走神经属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在耳廓上伴动脉分布)所组成的内脏神经,对全身的脏器几乎有双重支配作用,两者互相抵抗,而又互相协调,共同维持全身脏腑和躯干四肢的正常运动。
    从耳廓神经分布看出,耳廓与全身有密切联系。从耳廓神经分布的显微观察,更可以看出耳廓和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神经进入耳廓后,从表皮至软骨膜中会有各种神经感受器:游离丛状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神经感觉末梢及环层小体;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有单纯型和复杂型丛状感觉神经末梢、高尔基型腱器官、露菲尼样末梢及肌梭。由于耳廓含有浅层和深层感受器,在耳穴治疗中如手法行针、耳穴按压、电脉冲、激光、磁力线等不同刺激方法出现的“得气”,可能是兴奋了多种感觉器尤其是痛觉感觉器,接受和传递各种感觉冲动汇集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然后,由该核传递冲动至脑干的网状结构,从而对各种内脏活动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重要的影响。
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1.耳轮穴位
(1)耳中:    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咯血。
(2)直肠: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3)尿道:    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    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主治睾丸炎,附睾炎阴道炎,外阴瘙痒。
(5)肛门:    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主治痔疮,肛裂
(6)耳尖:    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
(7)结节:    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8)轮1:    在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9区。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9)轮2:    在轮l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0区。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10)轮3:    在轮2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1区。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11)轮4:    在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2区。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2.耳舟穴位
(1)指:    在耳舟上方处,即耳舟1区。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和麻木。
(2)腕:    在指区的下方处、即耳舟2区。主治腕部疼痛。
(3)风溪: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l、2区交界处。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
(4)肘:    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5区。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锁骨:    在肩区的下方处,即耳舟6区。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3.对耳轮穴位
(1)跟:    在对耳轮上脚前上部,即对耳轮l区。主治足跟痛。
(2)趾:    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2区。主治甲沟炎,足趾部疼痛麻木。
(3)踝:    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3区。主治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炎。
(4)膝:    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即对耳轮4区。主治膝关节肿痛。
(5)筋:    在对耳轮上脚下l/3处,即对耳轮5区。主治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6)坐骨神经:    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7)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多汗、失眠等。
(8)臀:    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即对耳轮7区。主治坐骨神经痛,臀部疼痛。
(9)腹:    在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即对耳轮8区。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10)腰骶椎:    在腹区后方,即对耳轮9区。主治腰骶部疼痛。
(11)胸:    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即对耳轮10区。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乳少。
(12)胸椎:    在胸区后方,即对耳轮11区。主治胸胁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产后乳少,乳痈
(13)颈:    在对耳轮体前部下1/5处,即对耳轮12区。主治落枕,颈项强痛。
(14)颈椎:    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13区。主治落枕,颈椎病
4.三角窝穴位
(1)角窝上:    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主治高血压。
(2)内生殖器:    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阳痿早泄
(3)角窝中:    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主治哮喘,咳嗽,肝炎。
(4)神门:    在三角窝后l/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主治失眠,多梦.各种痛症,咳嗽,哮喘,眩晕,高血压,过敏性疾病,戒断综合征。
(5)盆腔: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主治盆腔炎,附件炎。
5.耳屏穴位
(1)上屏:    在耳屏外侧面上l/2处,即耳屏l区。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2)下屏:    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即耳屏2区。主治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3)外耳:    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即耳屏1区上缘处。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即耳屏1区后缘处。主治发热,牙痛,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结膜炎。
(5)外鼻:    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1、2区之间。主治鼻疗,鼻部痤疮,鼻炎。
(6)肾上腺:    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哮喘,休克,鼻炎,急性结膜炎,咽炎,过敏性皮肤病等。
(7)咽喉:    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即耳屏3区。主治声音嘶哑,咽炎,扁桃体炎。
(8)内鼻:    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4区。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血,
(9)屏间前:    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屏2区下缘处。主治眼病。
6.对耳屏穴位
(1)额: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1区。主治额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2)屏间后:    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即对耳屏l区下缘处。主治眼病。
(3)颞: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2区。主治偏头痛。
(4)枕: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主治头痛,眩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
(5)皮质下:    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胃溃疡,腹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6)对屏尖:    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即对耳屏l、2、4区交点处。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睾丸炎,附睾炎。
(7)缘中:    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即对耳屏2、3、4区交点处。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脑干:    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3、4区之间。主治头痛,眩晕,假性近视。
7.耳甲穴位
(1)口:    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1区。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2区。主治食道炎,食道痉孪。
(3)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3区。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    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主治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5)十二指肠: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5区。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胺胀,腹泻,腹痛。
(6)小肠: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6区。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7)大肠: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主治腹泻,便秘,痢疾,咳嗽,痤疮。
(8)阑尾:    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即耳甲6、7区交界处。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腹痛。
(9)艇角: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前部,即耳甲8区。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
(10)膀胱: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即耳甲9区。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
(11)肾: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水肿
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早泄,眼病,五更泻。
(12)输尿管:    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即耳甲9、10区交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13)胰胆:    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2区。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疮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胰腺炎,口苦,胁痛。
(14)肝:    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
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目赤肿痛。
(15)艇中;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即耳甲6、10区交界处。主治腹痛,腹胀,腮腺炎。
(16)脾:    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
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水肿,痞证,内脏下垂,失眠。
(17)心: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
脉症,自汗盗汗,癔病,口舌生疮,心悸怔仲,失眠,健忘
(18)气管:    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即耳甲16区。主治咳嗽,气喘,急慢性咽炎
(19)肺:    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
肤瘙痒,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自汗盗汗,鼻炎。
(20)三焦:    在外耳门后下方,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17区。主治便秘,皮肤,水肿,耳鸣,耳聋,糖尿病。
(21)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糖尿病。
8.耳垂穴位
(1)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主治舌炎,口腔炎。
(3)颌:    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4)垂前: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5)眼:    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主治假性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6)内耳:    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主治内耳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
(7)面颊:    在耳垂正面,眼区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6区交界处。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
(8)扁桃体: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7、8、9区。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9.耳背穴位
(1)耳背心:    在耳背上部,即耳背l区。主治心悸,失眠,多梦。
(2)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主治咳喘,皮肤瘙痒。
(3)耳背脾:    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主治胃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4)耳背肝:    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5)耳背肾:    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主治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6)耳背沟:    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病,皮肤瘙痒。
10.耳根穴位
(1)上耳根:    在耳根最上处。主治鼻衄.哮喘。
(2)耳迷根:    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炎,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3)下耳根:    在耳根最下处。主治低血压,下肢瘫痪。
处方示例
(1)胃痛:主穴:胃、脾、交感、神门。配穴:胰胆、肝。
(2)恶心呕吐:主穴:胃、神门、交感、皮质下、耳中。
(3)心律失常:主穴:心、交感、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
(4)哮喘:主穴:肺、肾上腺、交感。配穴:神门、内分泌、气管、肾、大肠。
(5)失眠:主穴;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配穴:胃、脾、肝、肾、胰胆。
(6)头痛:主穴:神门、枕、颞、额、皮质下、颈椎。配穴:肝、肾、心、交感。
(7)坐骨神经痛:主穴:坐骨神经、神门。配穴:臀、胰胆、膀肮。
(8)荨麻疹:主穴:肺、肾上腺、风溪、耳中。配穴:神门、脾、肝。
(9)痤疮:主穴:耳尖、内分泌、肺、脾、肾上腺、面颊。配穴;心、大肠、神门。
(10)痛经: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
(11)近视眼:主穴:眼、肝、脾、肾。配穴:屏间前、屏间后。
(12)内耳眩晕症;主穴:内耳、外耳、肾、肝、胰胆、脑干。配穴:枕、皮质下、神门、三焦。
(13)急性结膜炎:主穴;耳尖、眼、肝。配穴:屏间前、屏间后。
(14)晕车:主穴:胃、内耳、贲门、肾上腺。配穴:枕、脾、神门。
(15)戒烟:取穴:神门、肺、胃、口。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0:28 编辑 www.med126.com]
-----------重要耳穴的作用

耳中——解痉降逆,止呃止呕,理血祛风
耳尖——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凉血止痒,消肿止痛
风溪——抗过敏,活血祛风,止痒,止咳平喘
交感——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和调节血管舒缩,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神门——镇静安神,解痉止痛,消炎止痒,抗过敏,降血压
内生殖器——补肾益精,调经止带,消炎止痛
肾上腺——能调节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功能,具有收缩或舒张血管,
抗过敏,抗休克,抗感染,抗风湿,兴奋呼吸中枢,止咳止喘,消炎消肿的作用
皮质下——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具有益脑安神,消炎止痛,止呃止呕苏厥救脱的作用
心——有调节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宁心安神,调和营血,清泄心火的作用
肺——行气活血,止咳平喘,祛风止痒,利水通便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具有抗过敏,抗风湿,活血通络,并促进机体排泄、吸收及代谢的作用
胃——和胃降逆,解痉止痛
肾——补肾益精,通利水道,明目聪耳,扶正抗衰
降压沟——平肝熄风,凉血祛风,降压止痒

耳穴生理良导点:
内生殖器、艇角、大肠、膀胱、食道、贲门、内分泌、锁骨、肩
-----------
(科普导读)                                 耳穴魔法DIY      健康之家   2006年第9期
    
  成全瘦身“白日梦”
    
  
  管住嘴巴
  点穴:丘脑、饥点、渴点、脾、胃

  “剪”掉“蝴蝶袖”
  
  点穴:肺、心、内分泌、神门、肩、肾上腺
    
  
  抚平“小肚脯”
  点穴:臀、腹、肺、腹水点、大肠、小肠、三焦
  
  
  眼睛“真是明”
     
  点穴:眼、心、肝、肾、神门
    
  抵御腰颈劳损
  
  
  
  点穴:颈椎区、肝、肾、神门、腰椎区、臀、坐骨神经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8:06 编辑 www.med126.com/wszg/]
-----------部分耳穴的资料(书籍和视频)已经上传至 G宝盘,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下载: http://zhouxl21.gbaopan。com/
推荐资料:
耳针研究
中国耳针学
耳压疗法
耳穴刺血
耳针取穴原则和探测方法(视频)
耳针处方举例(视频)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9 17:10 编辑 www.med126.com/wsj/]
-----------(文献导读)                                 试论耳穴取穴的优选原则   杜昌华  中国针灸->1999年第9期


  中国耳穴系统和法国诺吉耳穴系统其图形同中有异,两大耳穴系统在实践中均有较好的疗效,因而无法判断哪一个系统更为正确。近年来新耳穴的发现如雨后春笋,据有人统计,1972年耳穴名称已达284个,加上以后发表的穴名已逾千数,小小的耳廓似已穴满为患,颇令临床家望耳兴叹。
  笔者认为正确运用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耳穴分布的全新规律,掌握好耳穴的“全息胚级”、“全息相关度”和“全息质”是耳穴取穴的重要优选原则。
  (1)全息胚级一个生物体在功能或结构上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当时曾称之为“全息元”,即后来之“全息胚”。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具有如上所述的全息相关程度称为“全息相关度”或简称“全息度”。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全息胚的级越低(n越大),全息胚的独立性越大,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小,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上就不能有精确的缩影定位。
  (2)全息相关度 根据全息胚级原理,在运用耳穴分布规律时应优选全息胚级较高的耳廓穴位或微经络。因为整体各部位的耳廓穴位分布、微经络及全息对称,较之耳廓的组成部分中的穴位分布、微经络及全息对称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也即全息相关度大。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各级全息胚的穴位、微经络及全息对称相互交织的迷宫中无所适从,举棋难定,而能胸有成竹、执简驭繁地优选穴位了。
  (3)全息质 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中医认为“肾”开窃于耳,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以卵巢穴为例,盆腔分布在三角窝,以三角窝为全息胚的卵巢穴就较之耳廓其它组成部分为全息胚的卵巢穴位全息质更高。有的放矢地选用全息质较高的穴位,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由于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耳穴分布全新规律的发现,大量全息胚级较低、全息相关度小的穴位很难再以新穴形式出现,这就为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扫清障碍。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中国针灸学会“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的委托,根据我国对耳穴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情况,并参阅了英、法、德、日文献,选取了临床常用的、疗效好的、不能为其它穴位所代替的耳穴,并兼顾不同语种的人都易于掌握的原则,制定了本方案”。由于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耳穴分布全新规律的揭示,将使经络、脏象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在耳穴的研究中得以科学而合理的运用。
  (4)耳穴与经络、脏象学说 在经络与脏象学说方面,如睾丸有病变,往往在肝区出现一个明显的信号。这种现象不能误认为是肝脏发生病变。从肝经循行路线“……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就能合理地解释这中现象。与此同时还可以出现在低一级全息胚中众多的信号,很可能是低一级全息胚中的肝区。骨折患者在肾穴有阳性反应,在耳廓组成部分众多的肾穴也有阳性反应。这与脏象学说中“肾主骨”的理论有关。
  (5)耳穴与现代医学 在现代医学方面,现代医学理论对一种疾病考虑其发病的因素,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神经的支配及内分泌的变化都是十分重视的。如十二指肠溃疡病在耳廓上的反应,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强信号集中在十二指肠。除此之外,现代医学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有关,所以皮质下常出现阳性信号,多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胃泌素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而在测试交感、神门穴信号反应较强,由于疼痛的反射,而在肩、背、腰等穴也会出现阳性反应。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取穴时应综合考虑,更重要的还要从全息度和全息质的角度优选穴位,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正确运用上述优选原则并指导经络、脏象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优选取穴,制定诊治方案就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7 11:57 编辑 ]
-----------(文献导读)    管遵信耳郭视诊诊断特点  汤晓云 云武  中国针灸->2000年第11期  

  耳郭视诊又称耳郭望诊,是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耳郭和耳穴的变化,根据耳穴的变形、变色等阳性反应来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师传》篇说:"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耳闻青筋起者,掣痛",《灵枢·卫气失常》曰:"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导师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耳郭视诊,结合临床表现,以及现代医学诊断方法诊断疾病,施治时又以视诊所见的阳性反应为具体部位,为明确诊断、了解疾病的性质、提高耳针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1 耳穴阳性反应的类型与性质
  导师提出耳穴阳性反应的类型不外乎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充盈与脱屑五类。
  1.1 变色 指耳穴的颜色不同于周围耳郭的肤色。常见的变色有鲜红、暗红、苍白、晦暗,表现为点状或片状改变。一般说来,急性热症、急性炎症、急性扭伤等实证、热证、急证其相应耳穴上多呈现出鲜红色点状或片状改变。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耳穴气管与肺之间可见鲜红色片状改变,针刺该点,适度放血可起到退热消炎之作用;再如急性腰扭伤在耳穴的腰骶椎可见点状或片状鲜红色阳性反应,针刺该点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亚急性热症、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热壅瘀阻的病症其相应的耳穴多呈现暗红色。如热壅瘀阻型高血压患者在耳穴心、结节、耳背沟可见暗红色阳性反应,该阳性点点刺放血适量可起到降压的作用。慢性虚损性疾病的相应耳穴多呈现出苍白样改变。如慢性胃炎患者在耳穴胃、脾可见苍白样变化,针刺该点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之作用。而恶性肿瘤患者除在耳穴肿瘤Ⅰ、Ⅱ区有晦暗变化外,在内脏器官的相应耳穴上也表现为晦暗无华。例如肝癌患者除在耳穴肿瘤Ⅰ、Ⅱ区有片状晦暗带以外,在耳穴肝区也可发现晦暗变化。
  1.2 变形 指患病脏腑的相应耳穴发生形状的改变。常见的变形有隆起、凹陷两种,表现为结节状隆起、点状或圆形状凹陷、条索状隆起、条索状凹陷等。一般说来,增生性疾病、包块、肿瘤、手术疤痕等在相应的耳穴表现为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例如颈椎骨质增生患者的耳穴颈椎可见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触之应手,针刺该部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再如乳腺包块患者的耳穴胸椎(曾用名为乳腺)可见结节状或点状隆起,触之应手。而慢性虚损性疾病的相应耳穴表现为凹陷,例如肺癌患者的耳穴肺区可见不同程度的凹陷反应。
  1.3 丘疹 指患病脏腑的相应耳穴有沙粒状隆起,形似丘疹,常见的有水疱样丘疹、白色丘疹、丘疹样红晕三种。丘疹一般见于妇科疾病、肠道疾病、泌尿系疾病,湿邪阻遏气机者多表现为水疱样丘疹;风热、湿热者多表现为丘疹样红晕;虚症、寒症多表现为白色丘疹。例如,急性盆腔炎患者耳穴内生殖器区可见丘疹样红晕,而慢性肾炎患者的耳穴肾区可见白色丘疹。
  1.4 血管充盈 指耳穴部位的血管过于充盈或扩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血管瘤等,如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的耳穴心、耳背沟血管充盈,在充盈的血管点刺放血数滴可缓解冠心病的症状,降低血压。
  1.5 脱屑 耳穴部位产生脱屑,多为白色糠皮样皮屑,不易擦去,脱屑多见于各种皮肤病,更年期综合征、便秘等。
  
  2 耳穴阳性反应的规律
  疾病在耳郭上产生阳性反应,虽然有"一病多穴反应"和"一穴反应多病"的复杂情况,但导师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阳性反应的产生,在复杂的现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对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
  2.1 耳穴阳性反应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类似:疾病所具有的性质征象在相应的耳穴上也能找到与其性质征象相类似的阳性反应,导师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耳穴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耳穴诊断疾病时"定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导师指出炎症常具有红肿、浸润、光泽等征象,其相应的耳穴也表现为红色、光泽;慢性肥厚性胃炎、胃壁增厚,耳穴胃区也呈现出皮肤增厚、色白;再如皮肤病、脂溢性皮炎,在脱皮的同时,具有大量油脂外溢,耳穴也呈糠皮样脱屑、油润;又如骨质增生疾病以增生为主要表现,在耳穴上也表现为隆起样改变。
  2.2 耳穴阳性反应的位置与患病脏腑的位置相一致:耳郭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能以局部反映整体信息的微观世界,也就是说耳郭是反应人体疾病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耳郭这一窗口可以了解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病理改变,导师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耳穴阳性反应的位置与患病脏腑的位置相一致,通过观察耳郭某一穴位的变化来推断该穴所属脏器的病理改变,如耳穴胃出现阳性反应,可推断有胃病存在的可能;而耳穴内生殖器出现阳性反应,在女性便可推测患者患有妇科疾病,说明有些疾病在患者自觉症状出现之前,以及一般检查尚未发现异常时,即可在耳郭上表现出来。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对疗效和预后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为早期手术提供了可能性,避免疾病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导师这一理论对耳穴诊断疾病时定位提供了依据。
  2.3 耳穴阳性反应多与中医脏象理论相符合:临床中耳穴阳性反应是中医脏象学说的又一佐证,如目疾在肝穴见到阳性反应,皮肤病在肺穴见到反应,失眠在心穴出现阳性反应,消化不良可在脾穴见到反应,水肿者可在肾穴见到阳性反应,这些均进一步证明"肝开窍于目"、"肺主皮毛"、"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肾主水"等中医脏象理论的科学性。导师指出,临证中可根据耳穴阳性反应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医脏象理论协助诊断,拟定耳穴施治处方,从而提高临床有效率。
  2.4 耳穴阳性反应可随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而变化:当人体的组织、器官、脏腑发生疾病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上,便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阳性反应,这些阳性反应的性质不仅与疾病的性质相类似,而且可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而变化,换言之,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疾病在耳穴上的反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通过观察耳穴各阶段的变化,可粗略推断疾病的演变情况。当然,耳穴诊断具有相对性,临证中不可刻板硬套,乱下诊断,当结合四诊,综合分析。
  
  3 结语
  管遵信导师认为耳郭视诊的核心是视其耳、观其变、辨虚实、定病位、巧施术。临证中导师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重视耳郭视诊,将耳郭视诊所获资料与中医四诊合参,并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因此,耳郭视诊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解郁汤(《傅青主女科》卷下。)
 严重失眠求诊
 曹雪芹治疗黄疸
 中药制用经验录(2)-----中药汤剂煎服法
 金石部
 济宁民间“老中医” 300多年偏方热心帮人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