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基础知识-:【转帖】梁知行:儿童应慎用禁用的药物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标题: 药监部门:儿童应慎用5类药物
作者: 梁知行   
时间: 2008/2/21 17:25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宁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前提醒,5类药物儿童应慎用,其中包括阿司匹林、维生素A、速效感冒胶囊、补药和抗生素。

慎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对儿童感冒发热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12岁以下的儿童须慎用,因为容易引发瑞氏综合征。该病前期表现为发热、惊厥、频繁呕吐,后期表现为昏迷、肝功能受损害,且容易被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脑炎。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最常用的是APC,即“复方阿司匹林”,APC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如果婴幼儿发热时使用APC来退热,就等于“火上浇油”,致使其因发汗过多而引起虚脱,因此应慎服。

忌滥服维生素A。
  
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它可以使软骨成熟。维生素A将减慢骨骺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但维生素A服用多了会影响骨骼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骨骼只长粗而不长长,使孩子成为一个长不高的人。

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

忌滥服补药。

不少中药补品中含有激素或激素作用的物质,儿童服用后会出现性早熟,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

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儿童的肝、肾、听觉神经,甚至血液系统均可能有损害。另外,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后果是造成细菌的耐药性,长此以往将无药可用,甚至危及生命。


来源:新华社
-----------标题: 儿童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
作者: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抗生素,孩子怎么用?我们是否应该从新认识被我们滥用了的抗菌药物?让我们——

从清理家庭小药箱开始

如果不能定期清理家庭药箱的药物,不正确使用药品,药箱反而会成为家人健康的隐患。一般,抗菌药对孩子的毒副作用较大,您应该把自己和孩子使用的抗生素分开存放。

儿童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

第一类是喹诺酮类药物:例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这些这些抗菌素由于抗菌谱广、伤菌力强、口服吸收良好,因此临床应用较广。但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此类药物可引起儿童关节软骨损伤,影像骨骼生长发育,因此,不宜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

第二类是四环素族药物:例如四环素、强力霉素和米诺环素等。

该类药物被人体吸收后,会和血液中的磷酸钙结合,沉积在生长阶段的骨骼和牙齿上,影像骨骼的正常生长,在牙釉质沉积,牙齿会变黄,所以孩子应忌服这类药物。

第三类是氨基糖甙类药物:例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这类药物主要对听神经和肾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可引起耳聋和肾脏损伤,尤其在长期大计量用药时更容易发生。孩子年龄越小,发生损伤的概率越大,因此,不要轻易给孩子选用这类药物。

第四类是黄胺类药物:例如复方新诺明和黄胺嘧啶等。

这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对肾脏具有一定的刺激和毒性作用,如果在服用这类药物期间,不注意多喝水,可在尿路中形成黄胺结晶,堵塞肾小管,损伤肾脏。因此,孩子在服用这类药物时要多喝水。

小提醒:每种正规药品都有批号、有效期和说明书,药品过了有效期,就应该及时清理出家庭小药箱。药箱中的处方药应该和非处方药分开放置,没有医师的指导,家长不能目给孩子使用处方药。

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自从实行药物分类管理以来,“大病进医院,小病去药店”成了一种时尚。许多人都有自己看“小病”的习惯,而用药中也常少不了抗菌药物。孩子身体一有不适,如有点感冒、咳嗽、头疼、嗓子疼等,有些家长就随便让孩子服用抗生素。要切记--

儿童滥用抗生素危险!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耳毒性抗生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均属于耳毒性抗生素,其中新霉素的毒性最大。有资料显示,7岁以下的耳聋儿童中有58%是因滥用耳毒性抗生素所致。这类耳聋一旦发生,很难治愈。

儿童药源性肾病:氨基甙类抗生素、头孢唑啉和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儿童药源性肾病。

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黄胺类、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可引起黄疸、干细胞损伤、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肝坏死。

对血液系统有损害的抗生素:氯霉素、黄胺类、头孢菌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胃肠道反应:大多数均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寻麻疹,反应严重时引起剥落性皮炎、休克

二重感染

儿童滥用抗生素最恶劣的影响是破坏体内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二重感染是机体感染细菌或病毒后经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真菌感染。例如:鹅口疮、念珠菌肠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等。

耐药性

抗生素具有抗细菌的能力同时也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儿童体内任何时候都有细菌,当抗生素把大量无抗药能力的细菌消灭后少数有抵抗能力的细菌有了繁殖空间。

大量采用高级和广谱的抗菌素可造成儿童体内菌群失衡,致使病菌乘虚而入。但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害怕产生耐药性而过早停药,这样抗药能力较强的细菌反而会再度繁殖。

抗菌素•抗菌谱

在我们人体的皮肤、口、咽部、阴道和结肠等部位存在着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他们的存在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人体正常菌群。

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人体正常菌群受抗生素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和窄。

窄谱抗生素只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火性,如青霉素剂,主要指作用于阳性球菌广谱抗生素可对两种或较多细菌有活性,如菌必治,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则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

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谱也越广,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因此,治疗感染疾病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可以应用一种抗生素或磺胺药控制的感染则不联合应用抗生素,可用窄谱抗生素治疗感染时,则不用广谱的。

新药好还是老药好

抗生素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每一种抗生素的优劣各有不同,一般要应病应人来选用。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他对于支原体感染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呋罗培南、利替陪南酯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

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用,疗效可能反而更好,而且老药有什么不良反应都比较明确,新上市的药物则不同,它的一些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人们还没有发现。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对其没有认识,造成诊断上和治疗上的困难,甚至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小提醒:孩子服用抗生素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耳鸣、耳内发胀、口面部发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毒症状时,就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相关链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处方药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黄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职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也就是说,所有口服和注射制剂的抗菌药物都将成为处方药,以下常见的抗生素也要凭处方才能购买。

青霉素类:普鲁卡因青霉素、阿莫西林

头孢类:头孢氨苄(先锋四号)、头孢拉啶(先锋六号)。

β-内酰胺类:氨曲南

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四环素类: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氯霉素:氯霉素。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的沙星类药。

黄胺类:复方新诺明(复方黄胺甲唑)。

抗结核类:异烟肼、利福平。

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制菌霉素、克霉唑

其他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妥因黄连素。
-----------标题:学前儿童慎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十一”期间,我正在儿科门诊值班,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走进诊室。“医生,我的儿子现在1岁半了,最近呼唤他时,发现他没有表情,好像听不见声音,不知是咋回事?您能给看看吗?”我给孩子做了详细的体检,随后又带他到测听力室,最后确诊为感音神经性双侧中度耳聋。追问病史得知,孩子在上个月患了“秋季腹泻”,拉肚子数天,在当地镇医院门诊输液治疗中曾使用过3天“丁胺卡那霉素”静脉点滴,由此可知,孩子突发性耳聋很可能是由氨基糖甙类药物急性中毒引起。我给孩子开了些神经营养药和多种维生素,并叮嘱家长定期来医院复诊。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三万儿童因不恰当使用耳毒性药物(95%以上为氨基糖甙类药物)而造成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有关部门曾对八所聋哑学校进行调查,这些学校中的410例后天性聋哑儿中有404例为药物所致,其中链霉素致聋310例、庆大霉素致聋39例、卡那霉素致聋20例、链霉素加庆大霉素致聋35例。这些孩子致聋的年龄分布为:0~6个月占22.5%,6个月~1岁占24.3%,1~2岁占26.5%,2~4岁占19%。由此可见,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耳毒性副作用有多么严重,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氨基糖甙类药物属于抗菌药,用于治疗某些细菌(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结核杆菌)感染,这类药物现在在儿科还较为常用。研究表明,该类药物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机理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氏器,最终导致具有听力作用的毛细胞功能受损。耳毒性副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庭功能受损,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另一类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严重者可致耳聋。而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孩子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成为终身聋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50%的听力损伤是能够预防的。儿科专家指出,6岁以下儿童应该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因为即使最近出产的氨基糖甙类药物,也不是无耳毒性的。年龄稍大的儿童患病时应慎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尽可能选用其他类抗生素代替氨基糖甙类药物。必须使用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用药期间孩子若出现高音调耳鸣、耳胀、眩晕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对此,药店药师也应该熟知,这样才能在遇到患儿家长前来咨询或购药时为其做好用药指导。
-----------标题:儿童慎用的常见药物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儿童因为机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在体内代谢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一些药品不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在儿科处方中,多年来用药剂量的确定均采用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折算。但影响儿童用药剂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儿童的合理用药特别应引起医生、家长的关注。

儿童用药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个体因素所造成。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全、胃排空时间长、消化液分泌少、胃蠕动差等,使药物吸收不规则;儿童肾功能低下,肾血流量只有成人的20%~40%,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较长,有可能引起体内药物蓄积;新生儿的肝脏机能不成熟,需在肝脏中解毒的抗生素的应用要特别注意;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在使用镇静剂时要特别慎重;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某些药物的进入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

正是由于个体发育不成熟,一些药物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应禁用,以下列举几种最常见的药物。

抗炎药

庆大霉素、洁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易引起肾脏和听神经的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

磺胺类 常用的有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这两种药易引起药物过敏,轻者出现红斑性药疹,重者可致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等。

因此上述药儿童最好不用,如需使用抗炎药时可选用阿莫西林、利君沙、阿奇霉素等较为完全的抗炎药。如果必须服用上述药时,则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在剂量和使用时间上加以限制。

感冒药

感冒通的主要成份是双氯芬酸,其可引起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肝功能损害、血尿等不良反应,其中出现血尿的患者大部分是12岁以下儿童,因此儿童应禁用此药。

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 由于维生素A、D能促进钙的吸收,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现在主张在给儿童补钙的同时,适当加服维生素A、D。目前除药用的维生素A、D滴丸外,一些食品中也添加了维生素A、D,如:AD钙奶、AD饼干、AD果汁等等。但维生素A、D不易大剂量服用,因为维生素A、D易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反应,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儿童体内蓄积可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儿童若食用含维生素AD的强化食品后,就不必在服用维生素A、D滴丸,而且不可几种维生素A、D强化食品混合食用,以免摄入的维生素A、D剂量过大;若服用维生素A、D滴丸,最好每天一次,在早晨或晚上喝奶的同时服用。并严格按剂量服用,不可过多。

儿童用药除了要注意剂量、药品种类外还需注意剂型。目前市售药品多数为片剂、胶囊剂,而适合儿童服用的溶液剂、冲剂、乳剂、糖浆剂等剂型则较少。因为儿童用药量比成人小,普通片剂、胶囊剂要分剂量常导致用药量的不准确,此外部分胶囊剂分剂量后,由于胶囊被破坏,不仅药物刺激胃粘膜,而且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利用。

儿童患病较成人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儿童用药在剂量、剂型以及药品种类的选择上都要慎重,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标题:医治呼吸道感染儿童慎用三类药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近期气温骤升,儿童发病率上升。医学专家日前向家长建议,儿童须慎重使用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奎诺酮类三大类药品,以免因用药不当导致儿童脏器损伤,影响发育,甚至致死。

市儿童医院门诊部熊教授介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疾病,比如正常情况下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每年约两三次,有时高达七八次。但孩子一旦生病,有的家长便自作主张给孩子吃什么药。

熊教授提醒家长,儿童各脏器功能不成熟,易受损伤,对三大类药品须慎用或禁用:一是氨基糖苷类,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这类药品。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可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二是氯霉素类。这类药现在临床使用很少,儿童使用这类药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症,使肝功能严重衰竭;三是奎诺酮类药。氟诺沙星、环丙沙星这类成人药物,建议儿童基本不用或慎用,目前已有实验数据表明,这类药可导致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标题:婴幼儿慎用外用药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小儿的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差,血管丰富,故局部涂药或用药水洗澡时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能力。因此,小儿使用外用药物时,为避免导致皮肤损伤和吸收中毒,应注意下列几点。

1.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1个月以内),切忌使用有胶布、氧化硬膏以及中医的膏药之类的硬膏剂敷贴在皮肤上,否则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2.小儿患皮肤病或进行皮肤消毒时,一般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使皮肤起水泡、脱皮或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若出现刺激症状,应立即停药或改用缓和的药物治疗。
  
3.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例如硼酸,一般用于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但如果用于大面积皮肤病,则可通过创面吸收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与休克而死亡。此外,酒精用之不当也会造成吸收中毒,如小儿高烧用高浓度或大量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呼吸困难。
-----------标题:儿童慎用排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专家指出,儿童最好用海参海带紫菜、麦皮等排铅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报告的一项3年监测研究显示:2004-2006年,我国15个城市中,有7.35%-10.45%的儿童血铅水平大于或等于100微克/升。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标准,100微克/升是判定儿童是否患高铅血症的标准。有专家认为,如果我国不进行有效的铅防治,再过20年,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比美国人低20%。

读了这则令人“毛骨悚然”的报道,相信许多家长都会迫不及待地带孩子到医院检测血铅,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孩子血铅超标,自然会买各种排(驱)铅药给孩子服用。但专家指出,发现铅超标后必须以非药物驱铅为主,自行服用排铅药反而容易导致更多健康问题。

儿童铅含量过高的反映是面色发黄、生长迟缓、便秘、腹泻、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等,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是儿童铅中毒的罪魁祸首。其次是家居装饰品铅污染。此外,还有一些塑料制品、厨具以及陶瓷制品的釉彩里也含有铅。一些劣质玩具和某些学习用品,如彩色蜡笔、油画棒等含铅成分重。长期吸父母的二手烟也会引起铅中毒。

专家指出,Ⅰ到Ⅲ级血铅水平的患儿,即血铅还小于450微克/升,应采取非药物驱铅。家长应多给孩子讲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孩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习惯,不要啃咬玩具和学习用品,不将异物放入口中;经常给孩子清洗玩具,尽量少带孩子到铅污染严重的道路、工厂玩耍;同时少给孩子吃含铅食品,如爆米花、皮蛋(松花蛋)、铅质焊锡罐头食品、水果皮(受农药污染)等;使用一些具有排铅功能的保健品,按照排铅效果的优劣,依次是海参、海带、海蜇、紫菜、麦皮、乌龙茶、刺梨、猕猴、臭豆腐黑枣等。采用上述措施后,通常两三个月后血铅水平就可明显下降。

专家还特别指出,不要盲目使用药物排铅,这是因为排铅药物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会排出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甚至会出现严重低钙、导致惊厥甚至死亡;儿童服用排铅药后还会出现呕吐、脱发,甚至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所以儿童铅中毒一般应采用非药物治疗,只有在职业性中毒的情况下,才进行药物治疗。事实上,一般的儿童铅中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没有必要非得大量地服用排铅药。当然,家长每年应定期带孩子到正规的专业门诊去检测一次血铅,一旦发现血铅超标要早诊断、早治疗。
-----------标题:儿童慎用药物牙膏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7 12:52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河北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爱牙”消费警示:

超市中各种含氟牙膏、中草药牙膏、防过敏牙膏、补钙牙膏、无糖牙膏,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广告中“添加维生素C”“富含西瓜霜”,“果冻牙膏”“从植物中萃取的天然木糖醇”,更是说的功效神奇,让人心动!这些药物牙膏是否真的像说的那样有效?使用后一定会消除牙病吗?随着“爱牙日”的到来,以“关爱婴幼儿口腔健康”为主题,提醒牙齿保健要从婴幼儿开始,婴幼儿口腔保健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省消协借此也向广大消费者发布消费警示,儿童慎用药物牙膏。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在我国成人的恒牙患龋率为50%。,儿童乳牙患龋率更达到77%,龋齿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顽疾。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的儿童,牙齿龋坏导致咀嚼功能下降,经常牙痛会引起儿童厌食,影响胃肠吸收导致营养不良,会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乳牙因龋过早丧失还会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使恒牙不能正常萌出,造成日后恒牙的排列不齐,还会使身体素质下降。省口腔医院王主任介绍,解决牙病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预防开始,坚持每天早晚各刷牙;而早期预防蛀牙,使用含氟牙膏最有效,但王主任同时指出使用含氟牙膏不当会造成氟牙症,尤其是对于吞咽控制能力还不完善的儿童。根据笔者对省会一家幼儿园 3—6岁的儿童使用牙膏情况的调查,3—4岁年龄的儿童牙膏误吞现象比例最大,因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吞咽能力尚未发育完善,而牙膏颜色好看、味道甜美,因此经常有孩子发生将牙膏误吞腹中的现象,而即使不误食,大部分孩子也存在漱口不净,将残留物吞入腹中的情况。王主任说,吸收氟过多对儿童身体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牙齿和骨头的发育,出现氟化骨症、氟斑牙等慢性中毒,使得骨头密度过硬,但很容易产生骨折,或者因为含氟过高引起牙体的硬组织发育不正常,使得牙齿表面出现斑点甚至变色,影响牙齿美观,重则引起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等急性氟中毒.如果人体每公斤含氟量达到32-64毫克就会导致死亡。据查,饮用水中氟浓度超过1PPM时就会引起氟斑牙,而国内很多含氟牙膏的氟浓度达到1000PPM,也就是说氟的防龋作用与产生毒性之间的界限很小,使用不慎很易产生副作用。据中外科学家调查,在龋齿减少的同时,患氟牙症的儿童的确在增加。

那么消炎抗菌类等药物牙膏是否就可以放心给孩子使用了呢?王主任介绍,药物牙膏的主要成分和普通牙膏也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添加了少量微量元素、维生素、中草药或一些化学杀菌剂,而导致龋齿和牙周病的病菌很难消灭,因此所谓抗菌消炎类药物牙膏多半只能降低菌量、缓解炎症的辅助作用,对治疗牙病起不到主要作用,广告确实有些夸大其辞,误导消费。而且长期给孩子使用,不仅会使口腔中的致病菌产生抗药性,还会杀死口腔中的正常细菌,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对于没有牙病的更容易患上口腔疾病,而有龋齿、牙周炎的,易反复产生新的感染,给疾病治疗带来困难。另外,药物牙膏中还含有生物碱和刺激性强的物质,长期使用会损害儿童口腔内娇嫩的黏膜,较强的刺激也会使口腔、牙齿、咽喉产生炎症;有些花花绿绿看起来很诱人的牙膏添加了染色素,长期使用不但对身体有害还会使孩子可爱的小牙齿失去光泽。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给孩子使用成人的各种药物牙膏,而要专门为孩子购买儿童牙膏!

河北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广告,要科学使用药物牙膏:

1、6-12个月的婴儿,可用消毒好的纱布沾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擦洗牙齿表面。3岁以前的儿童应禁止使用含氟牙膏和其他药物牙膏。4—6岁的儿童应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慎重使用药物牙膏。 7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含氟牙膏,但要注意不能将牙膏吞进腹中,还一定要认真漱口,其他药物牙膏也要尽量不用或少用。

2、刷牙时家长应注意孩子牙膏的使用量。最好每次用量豌豆大小,最多不超过l厘米,而不要像电视广告中播放的那样,将牙膏挤满整个牙刷。

3、呼吁牙膏生产厂商,在牙膏 包装的显著位置上注明使用须知,包括科学用量和正确的刷牙方法, 特别要注明3岁以前的儿童应禁止使用,4—6岁的儿童应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慎重使用等等!
-----------标题:儿童用药的六大误区
转帖: 梁知行   
时间: 2008/2/29 21:57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作者:朱本浩

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生素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受到不良反应的威胁。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还会对儿童听力造成影响,并容易引起眩晕、耳鸣,甚至导致耳聋。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宜服用四环素、土霉素。   
  
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热时吃些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会发热,而且其他症状不明显,如感冒、肺炎、麻疹、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因此,发热是诊断儿童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一发热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会掩盖病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影响治疗。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会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汀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对症用药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如果小儿体温过高,如达到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浴等。
  
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还有毒性发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都可能造成体内积蓄而中毒,如鱼肝油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及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忽视,如维生素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补充维生素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滥用丙种球蛋白
  
冬末春初是感冒的高发季节,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丙种球蛋白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种球蛋白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液中I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包括坚持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和水浴),按时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   
  
小病用贵药
  
孩子得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比如感冒发烧,动辄就用抗生素,而且还嫌青霉素过时而动用先锋霉素。再如腹泻,不问青红皂白,吡哌酸、氟哌酸一拥而上。其实,感冒发烧多由病毒所致,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无效,先锋霉素不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而且还会造成耐药性,一旦患上重度细菌感染反而用之不灵;腹泻同样如此,70%的水样便为病毒与产毒性大肠杆菌所致,只要多喝水、调整饮食、适当服一些消化酶类药物及B族维生素即可解决,不必动用抗生素。
  
糖水服药
  
中药气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治疗大打折扣。而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便影响药效。   
  
此外,糖还可干扰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和抑制某些退热药的作用,并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总之,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最好的办法是用白开水送服。
相关文章
 急,小女持续发热一周
 急性单纯性胃炎
 石斛浸酒(《圣惠》卷四十五)
 女科经论 3. 胎前证上 上课笔记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
 茯苓汤(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