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纪念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朱进忠主任医师【zt]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47 编辑 www.med126.com

纪念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朱进忠主任医师

http://wenku.baidu。com/view/8357ea4ce518964bcf847cb2.html

2006118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朱进忠主任医师因病逝世,享年73岁。朱进忠主任医师的辞世是我国中医界的损失,无数的中医同行为之悲痛,然而他的医者精神却永远是留在后生晚辈心中的一座丰碑。

朱进忠主任医师19335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77年毕业于全国中医研究班。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二部一局遴选的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和内科学教学,对疑难病证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方法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医内科证治备要》、《难病奇治》、《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等24部著作。提出了疑难病从肝论治、相似辨证、天人相应辨证、内科三步辨证、辨证依据脉为第一、危重疾病尤应诊腹等观点和方法,研制出治疗小儿急慢性腹泻和厌食症的宝定一贴灵等药。

朱老临证注重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疗效显著。在此,特将圣继老师撰写的两篇朱老学术思想文章发出,以纪念先生。


- 5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6 –页 115

    朱进忠成才经验

    一、学医经历

    1933514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的一个小山村,10岁起随父亲与兄长学医。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二是兴趣爱好,再者抱有行医济世的美好愿望。其后于1956-1962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及临症实践。1976-1977 年(1 年半)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进修,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聆听了全国多位名师的点拨。我个人的学医形式主要是家传、科班与从师三种形式,先后师从朱好生(启蒙老师)、方药中、刘渡舟、李翰卿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方药中、李翰卿两位老师。方药中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经典著作与辨证论治方法,学术成就主要是辨证论治七步法。李翰卿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仲景学说且兼收并蓄,学术成就主要是经方运用及宫外孕非手术疗法。启蒙教材主要学习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内科讲义、药性四百味等,最能解惑受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 素问、类经、东垣医书、朱丹溪医书等。

    使我开悟的事件有:1、亲眼常见家父朱好生,家兄朱庆丰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在农村治好了很多在北京、天津、保定、定县、邢台等大医院治疗无效或


- 6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7 –页 115

判定为不治之病的病及政府和患者送的刻有“功同良相”、“术妙青囊”、“医胜中西”、“人民的好医生”大量匾牌。2、亲自领受了家兄根据相似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妙解难治大病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大量事实。3、亲自聆听和亲眼目睹了刘渡舟老师讲伤寒,用伤寒法,秦佰未老师讲内科,分析治疗内科疾病法,方鸣谦老师学医案写医案法,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的分析问题法,李翰卿老师在临床时辨比例和方中有药与药中有方方法,朱颜老师的分辨药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用药法,赵锡武老师临床的分辨表里寒热法等取得的临床效果和治学方法。4、学医不久即亲自治好了一例高热昏迷和一例泄泻昏迷的患者,并成功的用中药治愈了一批用斯里克、新斯锑波霜疗效较差的里热病患者,而且发现中药治疗热病远较西药快而无副作用。

    我个人学习中医体会:1)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总结,潜心专研,勤于临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熟读经典,虚心求教,名师指点并且要兼通旁类,产生相似感悟。2) 与中医药有关的事均要亲为,如抓药、制药、采药、认药等。3) 随时、随地、随人带着世界、国内、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并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4) 数十年保持每年360天,平均每日10小时的临床、教学、科研、学习时间。

    二、成功之路


1967
年开始应邀到中医研究所内外作学术讲座,并讲授中医基础、中药、内科、诊断、方剂等课程。文化大革命后期,受邀到全省各地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会诊,并撰写了中医学讲义、中药学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在全省作为中医复课之用,1983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开


- 7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8 –页 115

课专家门诊,经卫生厅批准首批参加专家门诊工作,同时任山西省保健委员会顾问,并先后发表了《中医内科证治备要》、《难病奇治》、《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等论著及大量论文,且其观点、方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使用。

    医术专长:

1)临证经验:善于根据中医思路,辨证治疗疑难证。

2)教学成果:在伤寒、金匮、中医内科、中药讲课中,善于结合临床讲授。3)科研成果:宝宝一贴灵、疏风清热胶囊研制。

4)理论创新:①疑难疾病从肝论治;②久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③相似辨证;④内科辨证三步;⑤天人相应辨证42

5)社会效益:①开发新药,创造很好社会效益;②著作论点得到众多医家的应用。

    成名启示:

1)方法:理论指导临床,临床提升理论;

2)途径:持之以恒,临床、教学、科研相结合;

3)条件:必须具备临床、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

4)动力:想国家,想病人;

5)感悟:按照相似相应理论去解决问题;

6)体会:一心想着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一心想着治好病人。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会成功;

7)机遇:有了本事,再遇机会,才能发挥出来。

    经验教训:


- 8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9 –页 115

1)不能在准确、认真、细微上处理辨证与用药上的问题是失败的常见因素;2)中西并用,中药西用的治学方法是肯定失败的。

    寄语后学:

1)治学格言:①不崇洋,不崇古,不崇名,只崇事实;②什么是标准,发展、超越就是标准;③要建立特色的中国医学

2)临证告诫: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治不好的病;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现在治不好的病。

3)人生信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是贡献。

4)期待与希望:使中医药学形成独特的,并能引起世界科学革命性变化的体系。5)理想:中华民族要对世界有较大贡献,中国医药学要对世界有较大贡献。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48 编辑

三、读书心要


1
、最推荐的书籍

1)书名: 内经;益处:较全面的论述了中医的基础、方法,要发展,要创新,必研讨内经。

2)书名:伤寒论;益处: 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对指导各科临床有重要作用。

3)书名:金匮要略;益处: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对指导各科临床有重要作用。

4)书名: 温病条辨;益处: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对指导各科临床有重要作用。


2
、最推崇的医家:


- 9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0 –页 115

1) 姓名:张仲景,特点:辨证论治方法。

2) 姓名:李东垣,特点:升降学说的广泛应用。


3
、治学方法:

1)学习中医书籍先要理解背诵,贵在运用,重在领悟。不背诵就不能领悟,不领悟就难真正背诵,只背诵不运用很快就会忘记,不领悟就不会运用。



但学习中医书籍,读书宜广,各家专著中所述之理论方法是对前人的发展应吸收。同时读书贵精,经典著作宜精读,并应反复分析归纳应用。并且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古代医家专著、医案宜精读,不精读不知细处,不知精髓。类书宜粗读,知其梗概即可以。近现代编写的、中西结合者不可信。

    成为本门专业人才所特别要重视的书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朱丹溪医书、李东垣医书、类证治裁、血证论、医林改错、诸病源候论、濒湖脉学、本草备要、本草求真、古今名医方论、医案集解、格致余论、景岳全书、脾胃脉因证治、证治汇补、张氏匮通、杂病源流犀烛、寒温条辨、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难病奇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中医脉诊大全、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五十年、中医内科证治备要。

2)对于四大经典,我的看法是:

    《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中的基础中的基础,它涵盖着前人应用各种学科知识应用于医药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措施,这是《内经》以外各种医学著作所没有的。历代医家的成就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例如:金刘完秦的主火,李东垣的主脾胃,朱丹溪的相火,张景岳的天宝论即是如此,本人通过研究提出的疑难病从肝论治学说,久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说,天人相应辨证42


- 10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1 –页 115

法,相似辨证说也是在学习《内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发展研究中医,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进行发明、发现必须研究《内经》,研究《内经》的思维方法,研究《内经》提出的理论。

    《伤寒论》、《金匮》是将《内经》部分理论、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伟大著作,也是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提高发展理论的伟大著作。其中《伤寒论》偏重于热病,《金匮》偏重于内科、妇科、外科及一些急证的处理。

    《神农本草经》是将《内经》理论具体应用于中药,并将中药纳入到辨证论治体系的伟大著作。

    为了了解认识发展中医,必须学习四大经典,学习它们的思维方法,学习它们应用理论解放问题的措施。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它们所提出的理论思维方式和应用方法还有很多是不完备的,因此还需要加以补充,甚至修定,所以在学习四大经典的同时还需参考各家学说。

3)对于各医学流派,我的态度是:

    尽管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其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方面是不完备的,后人通过实践发现了其中的某些不足,通过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李东垣、黄元御对升降理论的发挥,朱震亨对相火的发挥,叶天士对温病的发挥都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的医家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其所谈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谬误的方面,例如:由于温病学派的大方倡导用清热药治热病,使人们错误的认为热病只能用清热药治热病,使人们错误的认为热病只能用清热药治疗,改使大量表寒里热和阳虚者一误再误,又如由于张山雷、张锡纯氏过度强调中风乃肝阳上亢所致,致


- 11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2 –页 115

使大量低压高的虚证患者得不到救治,由于王肯垒、秦景明氏以及以后的很多医家过度强调辨证论治就是辨症状论治,致使有人提出无症可辨等。因此在强调要学习各医学流派,不学习各医学流派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医,运用中医药时,还应强调学习四大经典,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4)对于学习中医知识与学习西医知识的关系,我认为:

    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先入为主,所以先学中后学西比较容易按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但是如果不了解科学的前沿,往往不能认识自己,发展中医。通过数十年教学证明,西医学习中医者,大部分不能按中医的思维方法治疗疾病,所以疗效均差。

5)专业学习与人文素养学习的比例应为91。前人强调要想成为大医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良好的医德,二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没有良好的道德就不能为良医,没有大量的外围知识,思路就狭窄,就不能发展,例如:李东垣、张伸景、朱丹溪、傅青主等既是大学问家,又是大医家。但是过多学习其他书籍,则影响学习医学知识。

6)最欣赏的名句与精段:


(1)
因而和之,是为圣度。


(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4)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对待之词也。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48 编辑 www.med126.com/job/

7)经验教训举例:

    要学好中医药学必须坚持中医药的特色,以临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就是硬道理为标准看待中医药的一切。不深入研究,不深入理解中医


- 12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3 –页 115

药学的具体内容,却大谈怪论、谬论,常常把中医药学的精华舍弃。过度的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已知的知识来衡量中医药的真理和谬误,不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发展就是硬道理去研究中医药中的问题。

    四、传承经验

1、传授要领


1)
理论学习要领:系统讲授,指定专书。


2)
临床实践要领:一看,二干,三讨论,四分析。


3)
师徒互动要领:按照官教兵,兵教官,勤总结,勤分析,勤讨论学习。


4)
其它要领:不断结合临床的成败实例进行理论分析。

2、徒弟要求


1)
学历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均可。但教授的方法要有区别。若小学毕

   业则应采取先接触临床,并同时让其背诵通俗易懂的基本知识的方法。过去

   采用的背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四言举要、三守经法;若为初中毕业,可

   采用先接触临床,并同时讲授中医较深理论的方法;若为高中毕业,则可采

   用先教授理论知识,四大经典,再进入临床的理论→临床模式。


2)
基础知识要求: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全部理论和方法和较多的外围的知

   识。


3)
道德素养要求:当医生要以德为先,要德艺双馨。


4)
其它要求:要在建设特色的中国医药学的前提下,以实践为检验真理,

   发展就是硬道理作标准,以改革开放为方法去要求徒弟和导师。


- 13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4 –页 115

3、对当前中医教育模式的看法:


1
)院校式教育,优点:讲课比较系统、全面,且比较规范。

    缺点:教材按照西医的编写方式将中医固有的思维方式丢掉很多;不能早临床,及时体会中医的思维与临床方式;教师大部缺少中医临床实践体会,越讲课越离谱。


2
)中医的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与经典课程的合适比例应为,111。其课安排的前后次序应为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经典课程与各家学说。


3
)课堂讲授与临床带教的学时比应为,12。且应将临床专业课与临床带教混为一体进行。


4
)现行中医教材,优点:四版、五版比较好。

    缺点:与中医真正的临床应用方式有距离,所以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能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去临床,更难创造发明了。

    改进办法:①减少临床专业课的课时数,编写一部辨证论治方法学教材,取消各家学说,全面系统的介绍中医的理论方法,并将其放在临床专业课之前讲授。这一教材应包括: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前人提出的几种辨证论治方法、方剂的运用方式、中药的应用方式等内容。②吸收师承和文化艺术类教育的方式的优点,早从师临床。


5
)以往师承方式:优点:能很早的进入临床实践,所以能很快的应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方法于临床。

    缺点:知识面窄,较难提高。

改进办法:①定期集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②定期聘请不同学派、不同专业的教师讲座。


- 14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5 –页 115

    朱进忠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朱进忠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 50 余年,擅长于疑难杂病的诊断治疗。提出疑难病从肝论治、天人相应辨证法、相似辨证法、杂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等理论。在多年的临证证实践中,坚持中医的研究只能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准,求真务实,不囿成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思辨规律。


1
耳鸣(肝木内郁,见风侵窍)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根据脉象以判断虚实以及虚实的比例。


[
辨证思路] 足少阴肾窍于耳,肾气充则耳听聪,此诸家皆知也,故医家多以肾治耳鸣耳聋,其市售成药耳聋左慈丸亦如是也。然而如《临证指南医案》邹时乘所云:“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胆络脉附于耳,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于窍闭治在胆经。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与水衰火实,肾虚气厥者,皆能失聪,故先生治法,不越乎通阳镇阴,益肾补心清胆等法,使清静灵明之气上走空窍而听斯聪矣。如温邪暑热火风侵窍而为耳聋痛胀者,用连翘山栀薄荷竹叶滑石银花,轻可去实之法,轻清泻降为主;如少阳相火上郁,耳聋耵胀者,用鲜荷叶苦丁茶、青菊叶、夏枯草蔓荆子、黄山栀、羊角丹皮,辛凉味薄之药,清少阳郁热,兼清气热为主。”而本病之耳鸣起于猝然,且伴头胀头痛,而发于一侧,而脉见弦,显系邪干窍闭,且受风热火郁之邪所致,而前医都委补肾气而佐降沉之品,致使郁火更郁,因此重用夏枯草、黄芩、羚羊角之同时,重加升麻葛根、薄荷、荷叶等清少阳,发郁火


- 15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6 –页 115

之品。


[
治则治法] 疏肝解郁为主,兼以散风泻火,并随时根据脉症的变化以调整方药。


[
处方用药] 夏枯草、黄芩、羚羊角清热泻火,升麻、葛根、薄荷、荷叶等清少阳,发郁火,二诊恐散寒太过,而虚火上炎,故佐以元参以清浮游于上之火。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吴建玲
05-12387
)


2
感冒发热(风热客肺)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根据症状、脉象,再结合时令以作出判断。


[
辨证思路] 汉·仲景《伤寒论》在谈到热病猝发时的应用药物的方法时,云:“(桂枝汤)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热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1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在谈在温病猝发身热应用银翘散的方法时指出“(银翘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在论到治道时指出:“治外患者,以攻胜。四郊不清,而选将出师,速驱除之可也,临辟壅而讲礼乐,则敌在门矣。”今本病起于猝然乃外邪为病,必速除之,此所以采用13次,23剂服药在于速去其邪也,而所以第3日改为11剂者,因予计其病必大减而除药太过以伤正气也。


[
治则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根据病情采取缩短服药时间,即每日服药


- 16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7 –页 115

3次的服药方法。

[处方用药] 柴胡10半夏10,黄芩10,干3五味子10紫菀10丝瓜10苏叶10,薄荷10蝉蜕10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49 编辑 www.med126.com/yishi/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郭娟
05-12372
)


3
、痰核(痰热内郁,血络瘀滞,外受风寒)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习惯运用的诊法是脉诊。主要根据脉症以判断其病因病机,以及寒热虚实的比例。


[
辨证思路] 中医治病的优点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辨证的思维指导下去论治,辨证的思维方法下的论治方法在于如何对待证据,如何对待证据中各种证据的主次取舍,在这方面前医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提出了很多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值得后人学习的主要有:一、汉·张仲景,他强调的方法是“脉证并治”,即在分辨证据,确定证型,确定治法时要脉与证并重,但以脉象为衡量主次的主要依据,王叔和继承了仲景氏的观点对脉象主病、诊法又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归纳。二、金元医家李东垣、朱震亨,他们强调的方法是“脉因证治”,即在分辨证据,确定证型,确定治法时要脉因证并重,但以脉象为衡量主次的第一依据,因为第二依据,证为第三依据的次序去衡量,不可主次颠倒,并在治疗大法上提出注意大局意识,其中李东垣提出了以脾胃升降为核心,以全身升降运动为着眼点的观点,朱震亨提出了“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着眼点的观点。三、明、清医家王肯堂、秦景明,他们强调的是“取证治”,并云:“窃比丹溪先生脉因症治篇,但先生凭脉寻因,寻症施治,暗中摸索,后人若无下手,是以于宇泰先生著准绳书竟取症治立名则有确据下手矣。”但秦皇士又感此法有脱略,


- 17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8 –页 115

又改称症因脉治,改症状为第一依据,因为第二依据,脉为第三依据作为着眼点。以观点是前人对复杂疾病的认识方法,至若热病叶天士则又提出以舌象、斑疹、白痰为主要依据,吴又可又提出注意大局膜原的着眼点。本病在症状上主要有结节痰核,在病因上有风寒与湿热共存,以脉为主要依据在大局的考虑上有:一瘀血,二气郁,三升降失常。所以采用既能外散风寒,又有祛湿清热化痰,且又对大局、气血升降、斡旋气机的上中下通用痛风与升阳益胃汤。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有、红、桂、灵仙之活血,升阳益胃汤不但斡旋脾胃之升降,亦且斡旋全身之升降,故在称其名为升阳益胃的同时,又用了入肝胆的柴胡、白芍防风,入肾的独活,入膀胱的羌活,入心的黄连等。


[
治则治法] 化痰除湿,活血清热,疏风散寒,兼以调理气机,


[
处方用药] 采用既能外散风寒,又能祛湿清热化痰,且有桃红之活血的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且痰之所成,必有气机升降之失常,故加不但能斡旋脾胃之升降,亦且能斡旋全身气机之升降的升阳益胃汤。并随时根据脉症的变化以调整方药。


[
引用医案] 非典型医案  (增光晓
05-12401
)


4
、口疮(三焦郁热,痰积不化)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病程较久,当询问其治疗用药情况,参以脉症,综合分析以作出判断。


[
辨证思路] 治疗复杂疑难疾病时尤应注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什么?我认为主要的调查研究两点:其一前人治疗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其二现在表现中的独处藏奸点。本患者在1年多来,除请西医治疗外,又邀中医诸家进行过反复治疗,综合其法上述两书之治法均已反复应用过,但均无效。其故安在?细思诸法虽已


- 18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19 –页 115

似乎用尽,但惟独缺乏所谓火郁发之一法,而本证恰恰为三焦郁热为主,故今以达原饮之直达膜原者,佐以大黄之通下,蝉培、薄荷、苏叶、防风、柴胡之升散,以解郁结三焦之蕴郁之邪,且前医有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以此方而不用讲义听述之常法也。


[
治则治法] 《内经》有云:“火郁发之”,治疗之时不可一味苦寒清热,要注意郁火当发之理,兼以化痰清积、养阴等法。


[
处方用药] 以清透膜原之达原饮为主,方常以青皮甘草,佐以大黄之通下,蝉蜕、薄荷、苏叶、防风、柴胡之外散,以解三焦蕴郁之邪。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刘保生
05-12413
)


5
、哮证(痰饮内郁,肝木失达,风邪外夹)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询问患者咳嗽的时间,昼夜有无变化以及脉象等。


[
辨证思路] 咳喘一证,在《中医内科学讲义》中,列喘证风寒袭肺者,用麻黄汤加减;表寒里热者,用麻杏石膏汤加味;痰热郁肺者,用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者,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肺者,用五磨饮子加减,此外有肺虚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肾虚用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哮证:寒哮用射干麻黄汤,热哮用定喘汤。《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法云:风热犯肺证,用桑菊饮化裁,痰热蕴肺证用桑白皮汤化裁,肺肾气虚证用平喘固本汤化裁,阳虚水泛证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化裁,为何老师前述诸法均不采用,而独用小柴胡汤加减为方进行治疗?以上诸法无疑著作者的经验结晶,可是以上诸法前医已屡用无效,事实证明以上方药是不可取的。那么为什么这些方法治之无效呢?而且前医屡屡告诫说:肺主出气,肾主纳气,猝病咳喘首



- 19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0 –页 115

应治肺,久病咳喘首应治肾,是否说明这些理论有缺陷呢?今查本证咳喘痰多应属在肺,应属痰饮蕴肺,鼻塞流涕应属风邪壅郁在上焦,治肺,治痰饮,疏散风邪应属是正确的,但是关键问题是脉,弦脉应为肝、胆、三焦之脉,而不是肺脉,说明其主要病位在肝胆三焦,而且《素问·哮论》有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灵枢·本输》亦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类经》云:“少阳,三焦也。三焦之正脉指天,散于胸中,而肾脉亦上连于肺。”今之所以无效者,在于肝胆三焦之郁滞也。故治疗上必须从治肺,治肾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即从肺、从肾着手改为从肝胆三焦着手,又思罗天益治疑难诸病多从三焦立论,其意义即在于此。


[
治则治法] 疏肝化饮,佐以疏风解表。


[
处方用药] 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一收一散,又加紫菀、冬花丝瓜络以化痰通络止咳,蝉衣、薄荷、苏叶以疏风解表。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史清霞
05-12480
)


6
、胃痛(脾肾虚寒)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根据腹诊按之痛否及其脉象。


[
辨证思路] 消化性溃疡病,《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认为有四型,其一曰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其二曰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三曰瘀血阻络型用血府逐瘀、失笑散,其四曰脾胃阴虚型用益胃汤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内科学》云: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治疗方法时认为气滞者用柴胡疏肝汤加减,郁热用化肝煎加减,阴虚者用一贯煎加减,虚寒者用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瘀血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何老师不用而用理中地黄汤也?


- 20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1 –页 115

    近人沈自尹氏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之后,立刻受到很多医家的响应,这说明这种观点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因此特别受到西学中医家的欢迎。经过研究发现其所以受欢迎主要的原因有两条,其一是容易操作性,即是说只要明确了西医所说的什么病,即可以开中药方。其二是有效性,即是说某些医者经过研究发现的有效方剂,用到某些疾病上就有效。你所说的两书中列的治法就具有这两项特点。可是问题也出在这儿,即虽然有可操作性,但是由于事实上我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并不全面,并不深入,而仅仅以部分的有效性代替全部,也就是说常常以片面性代表全面性,本患者之所以长期治疗无效其问题就在于这一点。再看看本患者的脉与证,从病位病性来看均没有上述两书所列的证据,尤其是脉是脾肾虚寒之表现,所以改用理中地黄汤进行治疗。


[
治则治法] 温补脾肾。


[
处方用药] 取附桂理中汤之温中散寒,附桂八味之补肾相合而成,用生地者在于其无腻膈之害,以五味子代山萸肉者,在于五味子非但补肾,亦且入心肺,且实践证明其调脾胃之功胜于山萸肉也。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49 编辑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宋心刚
05-12470
)


7
、久泻(脾胃虚寒为本,积滞内停为标)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根据脉象及治疗情况。


[
辨证思路] 本病久泻而遇冷则甚脾肾虚寒无疑,故治应予附桂理中以温补脾肾也。然前何故用此方不但不效而反剧也?积滞内停也。脾肾虚寒则脉见沉细或虚大弦紧,而此脉见弦滑,故知其有积也,且见大肠气滞,里急后重,故加小承气于大队温补药中以缓消积滞也。然又恐攻伐大过,故又取31剂,以除邪之缓复正气也。


- 21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2 –页 115

    实践证明,久病已形成习惯,必须缓调其气以求逐步适应是有效的方法。


[
治则治法] 温补脾肾以治本,消积导滞以治标,然又恐攻伐之太过,故采用了日1剂,除邪以缓复正气也。


[
处方用药] 以附桂理中、温补脾肾,因脉见弦滑,故加小承气以缓消积滞。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李健俊
05-12481
)


8
呕吐乳癖(少阳枢机不利,秽浊犯胃)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根据脉象以作出判断,何者为急,何者为缓,何因为主,何因为次。


[
辨证思路]
治疗多种疾病集于一身的疾病时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全局意识,即这一种治疗方法对全局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在一影响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对气机的影响,即我们的治疗能促进气机升降迅速恢复正常的先治,其他后治,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处理少阳危证时有三急下,有四逆散法。其二是容易治愈而对其他方面没有严重影响,甚或形成损害的先治,所以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处理痼疾与猝病时有“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后乃治其痼疾也”的训导。在处理表里证同时存在时有“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其三是诸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于确定主次时,应注意正确的处理关系的矛盾关系,务求作到治此而有利于彼,治彼而有利于此。本病既有肝郁气结,又有秽浊犯胃,若舒肝和胃非但有利于治胃,亦可促进气机之升降,和胃化浊非但有利于脾胃之升降,亦且有利于肝郁之舒达,今之所以用柴胡汤合苏叶、神曲、桂枝者即在此也。至于前医曾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而无效者,恐在于其


- 22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3 –页 115

未予和解少阳枢机也。


[
治则治法] 和解少阳,辟秽化浊为主,佐以疏肝理气。


[
处方用药] 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既有利于脾胃之升降,又有利于肝郁之舒达,佐以苏叶、神曲、桂枝以和胃化浊。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温春英
05-12602
)


9
遗精阳萎(肝郁气结、上热下寒、痰饮内郁)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重点在其脉象。


[
辨证思路] 本病是一个遗精、阳萎、耳鸣俱见之证,诸家论述者多从肾虚来论,然而很多事实并不支持肾虚之论。这里需要说明是治病切忌脱离事实的推理,切忌兵法上赵括、马稷式的布阵法。从本病的客观事实上看:一脉见弦紧而不是沉弱,二虽然遗精阳萎耳鸣较久但却不重点叙述其他的肾虚症状,根据杂病辨证以脉为辨证主要依据的原则,结合诸证,本病当以肝郁气滞,上热下寒,痰饮阻滞,升降失常,心肾失交为主,《内经》有专论调经论一章,并有因而和之是为圣度之论,故以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解郁结,交心肾,疏三焦而治也。至于你所述应用诸法何故不效,我的观点主要有两条:一郁者反用滋腻者一也,二不明脏腑经络徒用药饵者二也。


[
治则治法] 先以舒肝解郁,清上温下,化饮安神。后根据其脉症,脉转为虚大者予以补肾,脉转为弦滑者,予以化痰清热,随证治之。


[
处方用药] 以柴胡龙骨牡蛎汤舒肝解郁,清上温下,化饮安神,痰火甚者,以柴芩温胆汤化痰泻火。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史瑞
05-12660
)


- 23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4 –页 115


10
、斑疹(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血络瘀滞)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要注重斑疹之色泽,伴随症状及其脉象。


[
辨证思路] 历代医家之中,无论是从医案来看,还是从现实的医家来看,尚未见有采用两方交替之服药方法者,这里需要说明的这种用药方法不是我的创造,不是我的发明。这是我在临证中偶而看到,并在临床过程中有悟而来的。其过程是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看方药中老师治疗一个患者时,老师开始给该患者开了 15 剂药,服药后感到有很好的效果,但继续服用则不见寸效,乃在服药 3 剂后又请方药中老师诊治,方老师又给他开了 15 剂药,结果仍是前两剂有效,其后再无效果。于是患者想既然服1~2剂有效,其后再不见效,何不将余药改为今天服这一剂,明天服那一剂,即交替服用呢!于是将余药改用交替服用法,服药至完止,患者自感诸证大减。我听之后,感到这种服药方法确实新鲜而有深刻含义。经过长期的思考和临床应用发现这种应用方法对:一多种疾病存在于一身的疾病;二应用一元化的辨证方法不能解释的复杂疑难疾病确实能够提高疗效。其所以能够提高疗效,在于:一多种疾病,多种症候存在一身的疾病,其主次之间的比例关系常常相差较小,当这种证候为主,应用这种方法治疗后,很快即转为次要的证候,而次要的证候却转化为主要的证候,如果我们在临床时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主次关系的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交替服用药物方法就可以提高疗效。二避免了组成方剂时的君臣佐使关系中的混乱问题。方剂药物中的君臣佐使的组成是建立在证候的比例主次上的,既然复杂疾病证候关系中的比例关系的主次是运动的,变化的,如果采用强硬的面面俱到的,君臣佐使不变的方剂是不会取得较好的疗效的。三慢性的,久治不愈的疾病的变化规律,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的


- 24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5 –页 115

研究,常常可以发现其规律性,发现其基本的变化规律,找出其交替用剂数之变化应用方法。本病之所以采用加减十味温胆汤与丹参银翘饮每日交替服用方法,在于本病脉见沉缓,即以气阴两虚,痰郁气结在总体上看是主要的,而证中之斑与疹俱见即血络瘀滞、血虚、热毒又是主要的。从其变化的规律看主次之间的变化大致呈11的变化规律,所以采用各15剂的相同比例的交替服用方法。


[
治则治法] 补气养阴,理气化痰,活血凉血,随时根据其脉症之变化,察其比例多少,调整其方药之偏重。


[
处方用药] 以加减十味温胆汤补气养阴,理气化痰,以丹参银翘散凉血活血。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05-12774)


11
、惊悸、糟杂、脑鸣(气阴两虚,痰郁气结)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症情复杂,主要根据其脉象。


[
辨证思路] 如此复杂的疾病究竟应从何处下手治疗为好呢?

    本病从证状来看是一个既有虚,又有实;既有寒,又有热;既有此经,又有彼经;既的此脏此腑,又有彼脏彼腑的疾病,而且有一个从治疗角度看补不可,泻不可,理气不可,化痰不可,健脾不可,安神不可,诸药难治的历史,因此如何治疗用药就成了问题。根据数十年的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比较研究,发现从脉论治,即以脉所表现的证候性质为主要考虑对象去分析性质,分析各种关系的比例比较切实可行。本病左脉见沉缓,右脉见弦紧,即右大于左,右大于左者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左脉沉者为气郁,缓者为痰为湿,综合考虑在目前情况下应以气阴两虚为主,痰气郁结为次占主要地位。至于养阴之药是否能腻膈助痰,这个问题不能否认,但目前气阴两虚,痰气郁结为主,还是以补气养阴理气化痰治疗


- 25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6 –页 115

为好。而且本病之痰是燥与湿相结,且兼气郁形成的,所以虽加养阴亦利多于弊,故而用之。


[
治则治法]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为主时,治以补气阴、理气化痰、肝郁气滞为主时治当疏肝理气,阴虚肝郁证候见时不当,滋阴疏肝,即随证治之。


[
处方用药]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者予加减十味温胆补气阴,理气化痰;肝郁气滞者予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阴虚肝郁者予滋水清肝饮滋阴疏肝。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55 编辑 www.med126.com/yaoshi/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贺国英
05-12787
)


12
、中风(肝郁气滞,痰湿内蕴,上热下寒)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主要在于抓主要脉症,尤其是脉象。


[
辨证思路] 中风不语,唐·孙思邈《千金方》名风懿,言其“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宋·严用和《济生方》言其“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金·刘完素《河间六书》言其“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言其“五脏虽者有风,而犯肝经为多。盖肝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所以有口呙 斜、瘫痪、不遂、舌强、语涩等证,治之宜调气为先。”至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始强调痰,用神仙解语丹之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在非风篇中专列一文《论肝邪》称:“凡五脏皆能致病。而风厥等证,何以独重肝邪,且其急暴之若此也?盖人之所赖以生者,惟在胃气,以胃为水谷之本也,故经云:人无胃气曰死,脉无胃气亦死。夫肝邪者,即胃气之贼也,一胜一负,不相并立,凡此非风等证,其病为强直掉眩之类,皆肝邪风木之化也。”综论明代以前诸家论言蹇失语者,在论脏腑多强调脾胃心肝,而治


- 26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7 –页 115

法尤强调治肝,而严用和则强调若内因七情者当调气。本病人除言语蹇涩之外,尚有流涎之脾胃证,头晕,时见烘热之肝证,且脉弦紧,而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一舒肝也,二健脾也,三化痰也,四泻下也,故用之以治言语蹇涩也。至于《中医内科学》与张山雷、张锡纯之见,虽有见地,但从实践表现来看,并不具备所述之证,故不用之。


[
治则治法] 舒肝解郁,化痰除湿,清上温下。


[
处方用药] 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一舒肝,二健脾,三化痰,四泻下。


[
引用方案] 典型医案  (牛立龙
05-12845
)


13
、呕吐(脾胃虚寒,水饮上冲)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重点在于抓住脉象。


[
辨证思路] 此病7~8年频用止吐药不但不止反而更甚,细审其法,有用芳香化浊者,有用和胃降逆者,有用舒肝和胃者,有用滋养胃阴者,有用半夏泻心汤者,有用左金丸者,有用旋复代赭汤者,种种不一,甚至有因久久不效而求攻下者。综其诸方,惟求祛邪降逆也。然病程已久,频用克伐,脾阳受损,水饮不化则未顾及也。细察本病证脉饮食俱吐,脉象弦紧,而小便不利,为脾阳大伤,水饮停聚格拒饮食,故治以附桂理中以温脾阳,五苓散以利水化饮,在于一扶脾肾之阳,一利水饮,复以热药冷服者,在于反佐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里热微,水邪坚,故水入格柜而上吐,用五苓散者,宣气化,布津液,利水道,水不停蓄,津液得布,则水入则吐可解。


[
治则治法] 温中健脾,化饮利水,以热药冷服,频频少量服用,根据病情随时调整。


- 27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8 –页 115


[
处方用药] 以附桂理中温脾阳,五苓散利水化饮。


[
引用医案] 典型医案  (葛丽娟
05-12868
)


14
、胞生痰核(肝经郁火)的思辨特点


[
诊病要点] 以脉为主,症为次,首先明确其脏腑经络。


[
辨证思路] 细察前医所用之药除西药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外,中药有银翘散、泻黄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汤等加减,然其始终只是痛减而肿块不减,今先生仍用清肝泻火之剂治之,能有效否?

    有效还是无效?只能等服药之后去说明。至于前医曾辨证其为肝火,应用龙胆泻肝汤治之不效,我为什么仍用清肝泻火的方法治疗,我认为辨证要辨两步,其一是大方向,其二是小方向,即所谓不但要辨大的政策,而且要辨具体的策略。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急性病,只要辨清大方向,例如前面所说的肝火,治以清泻肝火即可迎刃而解,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慢性疑难疾病,仅仅辨清大方向,例如泻肝火变不能解决问题了,在这方向最常见的而需分辨的有:一这个肝火是实火,还是郁火,二这个肝火是肝经本经之火,还是由与它经、它脏相结合的火。本病从脉象、二便来看,脉弦而察,大便秘结,说明是肝经郁火兼有阳明腑实之火,而不是肝经本经之实火,《内经》有云:“火郁发之”、“土郁夺之”,今之用药从大方向看虽与龙胆泻肝汤之清肝泻火相同,但发之、夺之,即应用羌活、防风、川芎之发之,大黄之夺之却异,所以处以泻青丸法治之也。


[
治则治法] 清肝泻火。


[
处方用药] 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羌活、防风、川芎发散郁火,大黄泻下秽热。


- 28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29 –页 115


[
引用医案] 非典型医案  13132)



综述:

    朱进忠教授在长期临证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经验。在诊察疾病方面,朱老尤其重视脉象,提出久病疑难杂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抓住脉象,以脉象所反映的证情作为辨证的切入点,按照随证治之的原则去解决问题,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

    问诊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功,问诊之法,景岳有《十问歌》,历代医家又有各自独特的方法。然问诊之时务必要详尽,详之法非为面面俱到,而要详中有细,尽之法亦非皆要追根究底,却需要患者尽述其情,不可有所隐瞒。但最忌不假思索,要有自己的思维。更不可被前医或某位名家所下的结论所迷惑,要用自己的大脑,重新去分析、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必被其牵着鼻子走,始终难以取得疗效。

    治疗疾病方面,治病之法有常、有变,不可拘于成法,只知其常而不知其变,对于疑难复杂疾病,提出从肝论治的理论,而且非常重视气机之升降,《内经》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经孤危。”疾病之发生无不有脏腑气机之紊乱,《内经》又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注云:“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肝胆相表里,脏统于腑,且肝主升,肝胆升则诸脏腑升,郁则诸脏腑郁,朱震享云:“充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治疗疑难疾病,多从气机入手,多从郁治,多从肝治。

    服药方法上,对于急性病证,如发热等常常采取一昼夜服药3次到4次,即一天服药2剂,缩短其服药的时间,往往可以取得速效。而久病、慢性病,已形


- 29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0 –页 115

成习惯,必须缓调其气以求逐步适应,从而获得痊愈,如久泻之症,服药之时多采用隔日或隔2日服药一剂,在于缓祛其邪而徐扶正气也。

    朱老还有一个用药特点即两方交替服用,朱老多举的临床实践证明,当多种疾病存在于一身时,应用一元化的辨证方法不能解释的复杂疑难疾病,应用二方交替的服药方法,能够提高疗效。

    另外,朱老在应用中药治病之时特别要强调,停用其他药物,尤其是西药,朱老所谓:“一龙治水”。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若再服用其他药物则影响其配伍比例,从而影响疗效。

    处方用药方面,朱老的显著特点就是喜用、善于运用成方,无论经方、时方,而且不主张变为加减。朱老认为古人之成方,组方已极为严谨,而且皆为医者毕生经验的积累,只要运用得当,即可获得显效。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平汤清暑益气汤、补阴益气煎、泻青丸等等。临证之时,信手拈来,而皆能效如桴鼓。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56 编辑 www.med126.com/rencai/

朱进忠先生运用升降散验案四则

其一:XX,,2

三天前,突然发热思睡,其母系西医儿科医生,乃先用抗生素,病毒唑类药物治疗.两日后,发热不但不退,反见体温由38.7度上升至39.5.乃急请某医以清热解毒药2,昼夜兼进,配合用之.仍不效.审其腹部微满,大便数日不行,舌苔黄白,脉浮滑数,:此表里合邪,表里俱实也.宜外疏风邪,内泻里热.处方:蝉蜕10,僵虫10,姜黄10,大黄3,苏叶3,连召10.

嘱其每三小时服一次,在其服第二次药不久时,突见身热更剧,体温40.1.且见谵


- 30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1 –页 115

,手足燥扰搐动,其父母大为惊骇,急欲抱其赴病房抢救.正在着急之际,突见患儿大便得下,微汗出,体温亦降至38.神志转清,至一小时后,诸症消失,次日,索要饮食,继予一服,.

其二:XX,,3,

两天前,突然发热,医始以输液,抗生素,柴胡注射液等治疗.不但发热不退,反见发热从38度升至39.5.又配用中药清热解毒剂一付,诸症也不好转,审其身热如炭,体温39.7.无汗,便干,两日未行,舌苔黄白,脉浮数.乃云:此表寒闭郁.时实热盛相兼为病也.宜外疏表邪,内泻里热.处方:蝉蜕9,僵虫9,片姜黄9,大黄3,苏叶3.

服药一剂,果然热退,继服一剂,.

其三:XX,.5,5日来,两侧腮腺肿胀疼痛,发热持续不退,医始以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之剂治之.不效,邀余诊视,医云:余用老师所介绍之经验,先用清热解毒,后用疏风清热不效者何也?答曰:患者素有便秘,反复发热史,此乃素有积热之证,素有积热者,应佐通府,法宜疏风清热,通府解毒.处方:蝉衣10,僵虫10,姜黄10,大黄5,,板兰根30,元参15,卜荷10服药2,发热即解,继服2,.

其四:XX.,50.

四天前,突然高热不退,医诊流行性感冒.始予青霉素不效,继又予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病毒唑仍不效,因其合并出现二联律,束支传导阻滞,ST段下降,证见惊悸气短,咽喉疼痛,而加用激素,中药清热解毒剂两天,然其体温仍不见下降,察其体温39.5.头晕头痛,咽喉干痛,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脘腹按之微有压痛,舌苔黄白,脉浮弦滑,思之:脉浮者表证也,脘腹胀满,脉滑者,里证也,又思:上见头痛咽痛,中见脘腹胀满,下见便秘尿赤,乃三焦俱病也,<寒温条辩>: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升降散主之.处方:蝉蜕10,僵虫10,姜黄10,大黄4,元参10,卜荷10.


- 31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2 –页 115

服药一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发热消失,心悸气短也明显减轻,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仍偶见束支传导阻滞,二联律及ST段下降消失.审其脉弦滑,偶见胸满口干.此乃太少俱病,拟用柴胡只桔汤加减为剂.前后服药六剂,诸证消失.

    喘症的临床治疗------朱进忠

临床过程中,经常遇见一些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咳喘,久治无效。综其大要大致有:

1.表邪为主不先解表,仅与宣肺定喘

例如:患者赵X×,女,成。咳喘三个多月持续不止。某院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子抗生素,氨茶碱等治疗一个多月无效,转请中医治疗两个多月仍无效。又邀余治,遍试定喘汤、小青龙汤等20余剂仍无功。余思良久,难于措手,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云:患者阵阵恶寒,身痛鼻塞,乃表寒之证,表寒者应先解表,而诸医均以化痰定喘治之,致表邪不解,肺气闭郁,喘咳不减,又病已将三月余,表气已虚,非麻黄发散所能治,因麻黄汤发汗较剧,过汗必损表阳,卫阳虚则易受外邪之复客,而喘咳难愈,故治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宣肺定喘。方用: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生姜4片,大枣5枚,厚朴10杏仁10。服药2剂,喘咳果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而安。

2.气逆作喘反用升浮之药

例如:患者耿××,男,成。喘咳不止两个多月,某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无效,又转请中医,先用定喘汤加地龙,继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加减仍无功。细审其证,喘咳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咽喉不利,头汗较多,脉滑,寸盛尺弱。思之,正与苏子降气汤证合拍,但又考虑麻黄乃喘家


- 32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3 –页 115

圣药,恐仅用苏子降气汤无功,乃处苏子降气汤加麻黄治之。服药2剂未见寸效,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云:“证属苏子降气汤证无疑,用之固然应该有效,但却用之无效,关键在于麻黄一味。麻黄虽为喘家圣药,但其性宣散升浮,本病痰浊壅盛,气逆作喘,非降气化痰纳气归肾不能解,若再加入麻黄之升散,必使病势上冲,而喘咳加剧,因此应去麻黄。”余宗其意,去麻黄,仅服2剂喘咳即减,继服10剂而暂时缓解。

3.脾胃虚寒,斡旋不能者,反治肺肾

例如:患者李××,女,30岁。支气管哮喘5年,遇夏必发,冬季反减,近两年来冬夏俱喘,走路气短。前医始予定喘汤、小青龙汤无效。转请余诊,余诊其脉弦大,治以黄芪鳖甲散去鳖甲、秦艽天冬桔梗桑皮,加麦冬7剂药后喘咳大减,但继服则无效,并见齿衄鼻衄、泄泻。再审其证,亦认为上方正确,予上方20剂,药后气短咳喘加剧,衄血同前,按其手足均厥冷,舌质淡暗,脉弦紧。反复思考,衄虽火证为多,然虚寒者亦有之,且十几天来胃脘满痛,食欲不振。乃云:脾胃虚寒为本,痰饮蕴郁为标,因拟附桂理中合二陈汤方4剂,药后非但衄血全止,亦且喘咳渐平。

4.肾不纳气者,反用麻黄之升宣

例如:患者李××,女,成。喘咳短气10个多月,某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住院治疗8个多月无效,出院后求治于中医,1个多月仍无功。审视其证:喘而短气,面赤足冷,上半身烦热,时时汗出,脉寸大尺微。思之,证脉相参,乃肾气虚衰,虚阳上浮,纳气失职所致,欲以金匮肾气丸治之。又思之,麻黄乃定喘要药,地龙为解痉定喘之良药。乃在金匮肾气丸方中加入麻黄、地龙。服药2剂非但无功,反有加重之势。再思之,金匮肾气丸滋阴温阳,纳气


- 33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4 –页 115

归肾,实属合拍,而麻黄宣肺升浮,地龙通络脉疏内风,于病为逆,应去之。处方:熟地24山药12补骨脂10茯苓10泽泻10,丹皮10附子10肉桂10,五味子10车前10(布包),仅服1剂,喘咳、短气即减,继服10剂而大安。

5.心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者,反用宣肺化痰以伤正气

例如:患者李××,女,成。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数十年,一年前因感冒而咳喘加重,某院诊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前后住院治疗7个多月不见好转,后又配合中药射干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加减等治疗8个多月亦无功。审视其证。除喘咳短气不能平卧外,并见骨瘦如柴,饮食俱废,畏寒肢厥,足冷至膝,手冷至肘,口干不欲饮,舌淡而苔白,脉沉细促无力。反复思考,证脉合参,诊为心肾阳虚,邪水上泛,上凌心肺所致。而前医所用诸方均以实治,故难奏功。乃拟真武汤原方1剂。其后某医拿方视之,云:“病重药轻,又无麻黄之定喘,不可服。”即刻在该方中加入了麻黄1剂服,结果服药4剂,效果罔然,又邀余诊。余云:“正虚之躯,过用克伐之品,已成正虚邪实之重证,麻黄发散之力虽微,而伤正气却有力,应减去麻黄,加人参、杏仁,正气稍复,痰饮可减。”处方:人参6,杏仁6,附子6,白芍6,茯苓6白术6,生姜1片。药进2剂,咳喘稍减,继服20剂喘咳停止而出院。

6.中焦气滞,应予调理脾胃,反用肺药

例如:患者李××,男,成。喘咳不止,食后加重三个多月,频用中、西药物治之不效。审视前医之方,大都为定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生脉散加减。再察其证,虽喘而不能乎卧,但喘声不剧,腹满腹胀,脉弦紧。思考良久,乃云:“痰湿中阻,轮轴失转。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喘咳之机与此


- 34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5 –页 115

理相似耳。景岳虽有初喘治肺,久喘治肾之论,但不可一概而论。治宜平胃、二陈加减除痰湿,理脾胃,使轮轴恢复斡旋之机,肺气自降,肾气自纳。”处方:半夏10陈皮10,苏叶6,杏仁10,厚朴10,茯苓10,神曲10。服药2剂,咳喘稍减,继进20剂喘咳渐平。

7.肝郁者,不去理肝,反予治肺

例如:患者张××,女,成。哮喘反复发作数十年,8个月前咳喘又作,在某院住院治疗半年无效,出院后,配合中药宣肺定喘,降气化痰,纳气归肾等方百剂仍无效。细审其证,喘而短气,频频咳嗽,头晕目眩,心烦心悸,胸胁窜痛,经期尤甚,夜间口干,或口苦,纳呆,再询其病之始,月经期间生气后加重,舌苔白,边有瘀斑,脉虚弦滑。余思良久,诊为心肺俱虚,痰饮内聚,肝木失达,木火凌金之候。为拟益气养阴,疏肝化痰,咳嗽遗尿方加减:柴胡10当归10,白芍10,半夏10,陈皮10,青皮10,紫菀10,麦冬10党参10,五味子10,黄芩10。药进3剂,喘咳果减,继进40剂而喘平。8.阴虚燥痰者,反用温燥去痰

例如:患者苏××,女,成。夏季喘咳发作数十年,今年入夏以来咳喘尤剧,频频应用中、西药物三个多月无效。细审前医所用诸方不外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加减而成,舌苔薄白,脉弦滑。沉思良久,云:“夏季阳气在外,肺主皮毛,主上焦,故里寒而肺热;冬季阳气人里,故肺寒而里热,阴虚燥痰,人夏必甚,故夏季喘而冬季瘥,此时若以温燥伤阴,燥火更甚,痰热尤增,故治宜养阴润燥化痰。处方:百合15,麦冬15冬虫夏草15,淡菜10,药进2剂,咳喘即减,继进10剂喘咳停止。

9.气阴两虚,痰饮阻滞者,不去扶正,但予祛邪


- 35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6 –页 115

例如:患者徐××,女,78岁。慢性支气管炎19年,气胸手术后一年来经常气短。近两个月来咳喘气短更加严重。某院诊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住院两个多月,中、西药物频频用之,不但无效,反而日渐加重。纳呆神疲,时见神志朦胧,呼之迟迟始应,心悸怔忡自汗盗汗,舌质紫暗,光剥无苔,脉虚大而数。审视再三,诊为气阴俱虚,痰郁气结,寒热相夹之重证。为拟益气养阴,化痰理气。黄芪鳖甲散加减:黄芪15,人参10地骨皮10,紫菀10,茯苓10,柴胡10,半夏10知母10,生地10,白芍10,麦冬10,肉桂10,甘草6。服药1剂,喘咳即减,精神好转,继服10剂喘咳大减。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56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三叉神经痛--朱进忠医案

    由于三叉神经痛常常表现为颊部、上齿剧烈疼痛,所以往往被诊为一般的牙痛而久治不效。余深研十年一直未得其法,偶读立斋、景岳之书才使我恍然大悟。薛立斋云:“齿痛……若因郁火所致用越鞠丸。”徐用诚云:“有诸经错杂之邪为患者。”张景岳说:“牙痛外传之药,惟辛温可以散热。”始知此病之难效者,正因解郁、散寒、清热之法未具备耳。

    例如:郜××,女,45岁。右上齿、颊部疼痛3年,先在某医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在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针灸治疗亦无效。邀余诊视。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不敢刷牙、洗脸、说话,舌苔白,脉弦紧。余云:此阳明胃热于内,寒邪闭塞于外所致也。法宜白虎清胃热,乌头搜风散寒以破阴霾:川乌10草乌10,知母10玄参15,生石膏30,甘草6,粳


- 36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7 –页 115

15。进药1剂疼痛果减,5剂即消失大半,15剂后疼痛消失,后果愈。

    又如:董××,女,38岁。左颊及上齿疼痛,时轻时重3年多,先在某院拔牙2个不效,后在某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治疗1个多月仍不效。察其前方或以泻火,或以散寒;审其证见剧痛阵作,齿龈正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

烧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脉沉弦而涩。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并见,肝木失达,乃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之。处方:柴胡10,半夏10,黄芩10,党参10,桂枝10,茯苓10,生姜3片,甘草6,大黄6,龙骨10,牡蛎15,大枣5枚,仅进2剂,疼痛顿减,又进6剂,一直未作,再进6剂,果愈。

    --朱进忠医案

    吴鞠通云:“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又云:“此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之治也。观脉虚苔少可知,故以大队浓浊塞隙,介属潜阳镇定。以鸡子黄一味,从足少阴,下安足三阴,上济手三阴,使上下交合,阴得安其位,斯阳可立根基,俾阴阳有眷属一家之义,庶可不致绝眼欤.”诸家多宗其热邪久羁,吸烁真阴之见,施于温热之病后期,阴精大亏,虚风旋扰之证,而于杂病之阴精


- 37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8 –页 115

大亏,虚风旋扰之证殊少论及。余宗阿胶鸡子黄,取其血肉之品.以补阴液而熄内风;芍药、甘草、五味子甘酸化阴,补阴敛阳;更取三甲之介类潜阳;麦门冬、地黄滋阴润燥之义,施用于杂病真阴亏损,虚风内动者,亦效。

    例如:患者董××,男,28岁。数年来四肢沉重,行动迟缓,手指运动不便,不能作精细动作,说话缓慢单调。某院始以安坦、东莨菪碱等而取效。但近一年来又日渐加重,某院诊为震颤麻痹。审其表情呆痴,很少眨眼,手指运动不便,不能拿笔写字,微颤,有时涎水不由自主的流出,平卧时翻身亦感困难,走路时躯干向前弯曲,头向前倾,呈急速小步,越走越快,不能即时止步或转弯,说话迟缓而困难,食欲正常,舌苔净,脉虚弱。综其脉证,诊为真阴亏损,虚风内动。乃拟大定风珠加减以滋填镇纳,安其龙雷,熄其虚风。处方:30,鳖甲30,牡蛎30,阿胶10(烊化),炙甘草10,麦冬10,生地15,五味子10,白芍15火麻仁10,鸡子黄2枚。某医云:大定风珠原为温病而设,老师何用于震颤麻痹?脉虚何不用参苓白术散之属?答云:“参苓白术散及化痰安神诸药,前医已用之不效,事实证明是不可再用,再思原方与病亦不合拍,本病乃阴精亏损,非急以填精补髓不可治,故以大定风珠,而不用参苓白术散。”药进

7剂,诸证果减,口涎停止,继进14剂,精神大增,走路亦能跨步而前,再进14剂后,即上班开始工作,作拿中药和开处方等一般工作。


- 38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39 –页 115

    积聚与腹壁肿瘤--朱进忠医案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或按之筑动的一种病证。其中有形有物,痛有定处,结而不散,有形有征,推之不移,属血属脏者,称为积。聚则成形,散则无物,走注不定,时作时止,时聚时散,发作时则有形可见,不发作时则无物可征,属气属腑者,称为聚。其治疗原则总起来讲有四种:一攻、二消、三散、四补。张景岳说:“凡积聚之治……然欲总其要不外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不堪攻击,只宜消导渐磨”,“无形气聚宜散”,“积痞势缓而攻补俱有未便者,当专以调理脾胃为主”,“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虚为主”,
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治,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曰虚。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易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肝、脾、胰等脏器的囊肿、肿瘤等基本上属于中医所称的百瘕积聚,因此它的治法不外攻、消、散、补四法。

    例如:王××,女,60岁。3个月前,因饮食不慎,突然发生呕吐泄泻,经某医院住院治疗3个多月,呕吐泄泻虽然好转,但胃脘仍然胀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经检查发现上腹部有一鸭蛋大的肿物,超声波探查为7厘米×6厘米之


- 39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0 –页 115

胰腺囊肿,要求转入肿瘤医院治疗。转院后,因患者拒绝手术,转邀中医治疗。察其面色萎黄消瘦,神疲乏力,食纳欠佳,轻度浮肿,脘痞而痛,触之有7厘米×6厘米的柔韧肿物1个,轻度压痛,便溏,小便正常,舌苔白润,脉虚大。综合脉证诊为中气亏损,清阳不升,痰积不化。乃拟补中益气,消积温中之补中益气汤小承气汤加减治之:黄芪15,白术、党参、陈皮、当归、枳实、厚朴各9,干姜45,升麻、柴胡各6,生姜3片,甘草67剂后痛减.肿物减至核桃大;17剂后痛止,肿块缩至桃仁大,食欲大增,体重增加9千克,又继服35剂症状消失而愈。

    又如:张××,女,成。3年前行两乳房乳腺增生切除术后,近半年来又发现两乳胀痛,并在胃脘部发现一鸡蛋大肿物,隐痛,食欲不振,某医院诊为“腹壁结核”,建议手术。因患者拒绝手术而邀余会诊治:察其两侧乳房有2厘米×4厘木、上腹部有一4厘米×45厘米的肿物,脘痞纳呆,乏力,舌苔薄白,脉虚大弦滑。诊为气血俱虚,痰积血瘀之证,乃拟补气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参芪丹鸡黄精(方见臌胀)治之,8剂后未见进退,细思其两脉虚大,补之无功者在于药物人经之不明耳,乃改予补中益气汤合小承气汤加减:黄芪15,白术、党参、陈皮、升麻、柴胡、当归、枳实、厚朴各9,干姜、大黄各3,甘草6。连服21剂胃脘部肿物消失,乳房肿物未见缩小,并发现咽喉干燥,微咳。前方治脾,未治肝肺,故复加肝肺之品。黄芪30,升麻、柴胡各9,桔梗、枳实各15,知母、厚朴、青皮、橘叶赤芍9,干姜、大黄各314剂后诸证消失,乃以上方30剂续服以巩固效果。《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喻昌说:“凡治


- 40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1 –页 115

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本例之效与不效者,在于脏腑经络之用药前后不同。

    又如:耿××,女。左下腹肌纤维瘤3年,开始时仅有1个如桃核大,手术后半年在切口处又发生3个。切除后,3个月又在切口处出现6个同样大小的肿瘤,因不能继续手术,邀余试用中药治疗。察其神佳体健,脉见沉涩,乃以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15,赤芍10乳香7没药7三棱3莪术3。连服8个多月肿物消失。李翰卿先生云:“活络效灵丹加减方为实证而设,若正气不足者,应缓图为是,否则正气亏损,气血不行,百瘕难疗。此方药所以量小之故也。”上例虽治疗8个多月,而仅服300剂左右即在于此。

    痰核流注--朱进忠医案

    朱丹溪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刘河间说:“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阐明了痰核流注的表现和原因是因火气热甚郁结结核不散形成的如核状物,发生的部位在颈、项、臂、身之皮里膜外,无明显的红、肿、热、痛。治疗原则是消散痰热。余宗其意,试用于颈、项、腋下的淋巴结核,慢性炎症和臂部、下肢、躯干的脂膜炎,风湿结节、脂肪瘤等无红肿热痛的核状物,常常使结核好转或消退。

    例如:雷××,女,成。半年来两肩、臂发现20多个黄旦大的结节,两臂酸痛,持续低热不退,疲乏无力。经北京某医院病理切片确诊为脂膜炎。先用氯


- 41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2 –页 115

奎等治疗3个多月不效。诊时除上述主诉症状外,察其结核皮色不变,按压时有轻微疼痛感,手心热,神色无异常,舌苔薄白,脉弦滑。证脉合参,诊断为痰热阻滞经络,凝结为核,方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钩藤30,地龙13香橼10佛手10枳壳10木瓜10,连翘10,赤芍10,丝瓜络10桑枝30。连进4剂,结核有的开始缩小,上肢疼痛明显减轻,又继服20剂后,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又服30剂,以上症状及结核全部消失,数年来一直没有复发。

  XX,女,成。3年多来,两小腿特别是踝关节附近,反复发生结节,开始为紫红色,以后紫红色逐渐消退,形成皮色不变的如杏仁或黄豆大的疼痛性结节,数个医院病理切片检查均为风湿结节。经泼尼松(强的松)、青霉素和中药凉血解

毒、祛风除湿清热之剂等反复治疗无效,察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综合脉证,诊为风痰入络,凝结为核。乃拟上方7剂,10个月后来诊云:结核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乃继续服用原方20剂,结节竟大部消失,又连续服用40剂而愈。

    又如麻××,女,成。数月来低烧不退,下肢出现广泛的出血点和结节,关节肌肉酸痛。××医院病理检查诊为嗜酸性肉芽肿。通过激素治疗已经基本控制,但停药后又复发如前,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治之非但无效,反而症状更加严重。经察舌苔薄白,舌尖红,脉象弦滑。余云:痰热阻滞,凝结成核之证。乃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上方递进,10剂后身痛、结节、出血点、低烧等竟明显改善,又续服20剂而症状消失。停药20天后,患者恐怕以上症状复发,又


- 42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3 –页 115

请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之剂治之,以上症状又复出现,但较前为轻,乃改为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两月而愈。其他如脂肪瘤,淋巴结核,因有专篇论述,不再多论。

遗尿一证,《内经》阐述较为详尽。它说:“膀胱……不约为遗溺”,“督脉为病……遗溺”,“脉所生病者遗溺”,“yin气遗溺,痹聚在肾”,  “三焦者,足少阴少阳之所将……虚则遗溺”。

    曾治一男性患者,43岁。遗尿40年,经多方检查除隐性骶椎裂外,余无异常发现。前医用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数十载无功,审其诸方多为补肾固涩之品;察其证,除一至三夜遗尿一次外,腰不痛,小腹不胀,神色正常,舌苔薄白,脉虚大而缓,并无肾虚膀胱不约之表现。反复思考始得其解。  《素问 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证不具备者,应求之于脉,此病脉虚大缓,乃脾肺俱虚,清阳不升所致.沈金鳌说:“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乃子补气升阳,佐以固涩之法,补中益气汤、缩泉丸加减:黄芪15,党参9,白术9,陈皮9,当归9白果9乌药9,升麻6,柴胡6,甘草6。连进12剂,遗尿延至一周1次;服药20剂后,40天内除有一天因过度劳累而发生1次遗尿外,未再遗尿,乃按原方为丸调理一年而愈。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57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恩师李翰卿先生告诫我说:治病的关键在于认清证候的性质,认清阴阳表里


- 43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4 –页 115

虚实寒热,认清脏腑经络.辨证的关键在于四诊合参,其中急性病要重证候,慢性病要重脉象,重望色,否则辨证难明,药非治其病之所在,即使经方验方,也取不到应有效果。

    便 秘--朱进忠医案

    便秘一证,仲景分为阴结、阳结脾约三种,后世医家分为风秘、气秘、热秘、寒秘、风燥五类。但这种分类方法往往不被临床医生所重视,加以近年的一些著作,或者单纯追求少而简,或者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致使一些医者仅仅知道攻下、润下两法,至于1964年版《中医内科学讲义》所述之“忧愁思虑,情志不舒,或多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使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者,则很少给予应有的注意。

    例如:郭××,男,54岁。3年来经常便秘不通,先用中、西药物攻下、润下,尚能暂时缓解,但近1个月来,虽把泻下药增加1倍也无济于事,特别是近7天来,频用承气、西药及灌肠等一直未能排便,并见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苦口干。急邀余诊,视之舌苔薄白,脉象沉弦。乃云:此少阳气郁,三焦不利,津液不下之证耳。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6,黄芩、党参、半夏、桂枝、茯苓、陈皮各9,大黄3,甘草6,生姜3片,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莫医云:患者三年经常大便秘结,先用果导、灌肠和中药大承气汤麻子仁丸等,虽然能暂时通便,尔后便秘越来越重,而你用大黄仅仅3,并有龙骨、牡蛎之固涩,其能效吗?答曰.“本病证脉合参,为三焦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职,糟粕内停之便秘,前医之不效者,在于频用攻伐,阳气匮乏,腑气不行,


- 44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5 –页 115

故不再予大剂以事攻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既有小柴胡汤的疏肝胆理三焦,又有党参、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的助脾温阳,半夏、陈皮、生姜的辛温,龙骨、牡蛎的潜阳镇纳,其虽有收敛之弊,然清气可升,浊气可降。又患者阳气上冲,头晕头痛者,非重镇降逆便难通下,龙骨、牡蛎虽有收涩之害,而却有潜阳之益,故佐大黄少许,大便自解。”药后大便果通,继服6剂数年之便秘得解。其后该医又云:古医遍用朱砂代赭石、石决明、草决明以通便,余久久不解其意,其理原来在此耳。

    大便秘结,二三天或五六天排便一次者,燥热内结,津液干枯,传导失常所致者恒多,故承气诸方尤为常用;老人津枯,产后亡血,病后正衰,血少津枯,肠道失润者,养血润便,多所喜用;而阴寒内结,阳气不行,传导失职者,常多忽略,致使久久不愈者常多。

    例如:高××,女,12岁。11年来,先是三四天,后是七八天排便一次,每次排便都用中、西药才可暂通,患者为了促进排便,每日经常服食大量水果、蜂蜜。但近一年来便秘却更加严重,腹胀腹痛,纳呆乏力,每次排便都用大承气汤、开塞露才能排便。但近4个月来,虽用大剂攻下、润便,以及开塞露、肥皂水灌肠等,亦难于排出,为了减轻痛苦,每天都得蹲厕2小时左右。细审其证:面色萎黄,少气寡言,腹满腹帐,隐隐作痛,舌苔薄白,质淡微黯,脉沉弦而细。思之,病虽少年之躯,而久用寒凉攻伐,滋阴润燥,戕害阳气,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阳虚传化不能,大便怎通?乃拟温阳理气,化湿和中。厚朴温中汤加减:厚朴10,陈皮10,甘


- 45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6 –页 115

6,草蔻10木香6,干姜6,肉桂6,大黄1。药进1剂,大便二行,且腹满胀痛亦减,继进3剂大便正常。后思其阳气大衰,改予附桂理中汤加减:附子10,肉桂10,党参10,白术10,干姜10,甘草10,枳实10,厚朴10,大黄2。药进3剂,腹满胀痛又剧,大便三日一行而干,反复琢磨,景岳曾云:沉脉为阳郁之脉,弦为寒,寒郁者不理其气,反助其阳,必使寒结于内,便秘加甚。乃再改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之,服药30余剂,治疗40多天,大便正常而愈。

    又如:郭××,女,43岁。经常3
5
天大便一次,已30多年。为了减轻排便时的痛苦,每曰除吃各种水果、蜂蜜以外,几乎每天都吃西药缓泻剂,如此这般,仍然经常七八天才能排便。近两年来,每次排便都得服用承气汤、蜂蜜,外用开塞露或灌肠才能排出。审之,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舌质淡而暗,脉弦大而紧,乃云:病已三十余载,又频用攻伐,戕害元气,润燥生津,阴气用事,仲景云:“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虚寒阴结,法宜附桂理中温阳散寒,佐以理气通下:附子10,肉桂10,党参10,白术10,甘草10,干姜10枳实6,厚朴6,大黄2。服药1剂,大便三行,微溏,继服4剂,大便一直保持在一日2次。患者云:前医诸方均用大黄30芒硝10,且配以开塞露而便难通,你用大黄2反泻下者何也?答曰:大黄、芒硝虽系攻下圣药,然其用于实热者尚可,用于津枯者不可,用于虚寒者更不可,因大黄、芒硝苦咸而寒,泻热通腑,津伤液耗者反伤其津,津枯则不润,水枯则舟停,舟停则便不通。阳虚者用之,必更伐生生夕阳气,阳


- 46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7 –页 115

不生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便不通。本方所以用附桂理中大补中下二焦之阳,稍佐小承气以取效者,在于行其阳气耳、继服一月,诸证消失而愈。

    闭--朱进忠医案

    《证治准绳》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上中下三焦之气有一不化,则不得如决渎之水而出矣,岂独下焦膀胱气塞而已哉。上焦肺者,主行营卫,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肾之合足三焦下输又上连肺,此岂非小便从上焦之气化者乎?”又说:“脾胃气滞不能转输,加以痰饮食积阻碍清道,大小便秘涩不快,升麻二术二陈汤数服能令大便润小便长。”余宗上方之意治癃闭而愈者不少,然予肾气不足,湿热蕴结者,则无功。

    曾治患者孙××,男,70岁。7天前突然尿闭不通,腹胀难忍,急至某院泌尿科诊治,云:“前列腺肥大,尿潴留。”予导尿及其他药物治疗腹胀稍减,然取掉导尿管后即腹胀难忍,尿闭不出。医欲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而不得不请中医治疗。某医以利尿之剂治之不效,以补气养阴之剂无功,乃改求予进行治疗。审其脉弦而尺大,舌苔黄腻。云:“脉弦者,寒也,尺脉大者,肾之阳气不足也,肾阳不足化水不能,郁而生热,尿闭而痛,法宜八味地黄丸加苁蓉以补肾气,知母、黄柏以除湿热。药进3剂,排尿稍利。15剂,小便通畅而愈。至若肾阳不足,燥火独聚于上之癃闭,非温肾而润上不能解。

    例如:耿××,男,70岁。小便不利20多天,先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著,改


- 47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8 –页 115

请中医治疗。审其神佳体健,而口微干,指冷,苔薄黄,脉沉弦细。脉证合参,诊为肾阳不足,燥火独聚于上,源匮而化气不能,治以温阳益肾,除热生津,瓜蒌瞿麦丸加减:天花15,山药30,瞿麦15,茯苓10,附子3。连服6剂,小便较前畅利,继进14剂排尿恢复正常。

    二便不通--朱进忠医案

    二便俱闭大多以通利为急务,惟正气不足者用之非但不解,反见正气更伤,而便溲更加不利。曾治患者赵××,女,成。骨盆骨折,膀胱破裂术后,30多天来,二便一直不通,非导尿、灌肠不得解。审其身热多汗,疲乏无力,咳嗽多痰,纳呆食减,口苦口干,舌质嫩红,舌苔白厚,脉虚大滑数,寸脉为盛。急予黄芪15、升麻6、柴胡6以益气升阳,天门冬10、麦门冬10以滋阴润肺,桔梗12、枳壳12、紫菀10、知母10以开宣肺气,使清阳升,浊阴降,营卫行,三焦决渎之职得复。3剂后,大便通,并微有排尿之感;再审其舌苔水滑,故加肉桂4、青皮9以温阳化水,2剂溲通而愈。若瘀血阻滞,外伤较久,活血伤气,正气难支者.可用局部敷贴药物。

    例如:患者张××,男,成。一年前摔伤,腰椎畸形,下肢瘫痪之后,二便一直不通,每曰全靠导尿、灌肠来通大小便,且近来日渐严重。患者为了减轻此项痛苦,不得已采用短期禁食来减轻腹胀。予血竭儿茶三七自然铜、补骨脂、当归、木瓜、赤芍、乳香、栀子、桃仁、山甲珠、牛膝牙皂15金果榄18。共研细末,热醋调合,装口袋内,放置腰部1小时。一日1次,1


- 48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49 –页 115

后,腹胀略减,2剂后二便正常而愈。

    内服药、外用药均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若内科疾病之因局部病变为主者,外用药饵效果宏大而不伤正,此辨证论治过程中之不可不予注意也。

    冷--朱进忠医案

    《灵枢。本输篇》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心火居上,不断下交于肾水,使肾能得火之助而阳气旺;肾水居下,不断上升而滋肺心,使心火得肾水之滋养。若肝气不疏,三焦郁滞,心火不能下交肾水,肾水不能上滋心火,则下焦寒甚,而上焦火炎,所以但补其火,则冰炭难温;清其火则寒更甚,因此必与疏肝气,理三焦,交心肾,才能使上焦之火下降而下焦之寒冷消失。例如:焦××,男,成。小腹冰冷7
8
年,前医与大剂附、桂、硫黄、干姜、小茴、大茴、沉香荜茇、良姜之剂数年不效。细视其证:头晕心烦,口苦咽干,脉见弦滑。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丹,6剂后,腹冷顿消,20剂而愈。郝××,男,25岁。少腹、阴茎冰冷4年多,阳痿2年多,前医以温肾壮阳之剂200多剂,丸剂数百丸不效。细审其证,心烦心悸,便秘尿赤,面赤有神,口苦苔黄,脉见沉弦。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半夏、黄芩、党参、桂枝、茯苓各10,干姜3川军4,甘草6,大枣5枚,龙骨15,牡蛎153剂诸证大减,少腹温和,20剂诸证消失而愈。郭××,男,40岁。五年来遗精,有时23天一次,有时连续4
5
天中午、晚上均遗精,小腹阴茎冰冷,头晕失眠,胸胁苦满,有时窜痛,四肢厥冷,疲乏无力,前医予温肾之剂遗精加重,固涩之剂烦躁顿加。邀余诊视。审其舌苔黄白,脉沉而弦,且服补益固涩无功,乃予苦辛通


- 49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50 –页 115

降、补泻同施、疏理三焦、交通心肾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加甘草花粉方,10剂诸证减,80剂诸证除而愈。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2:57 编辑 www.med126.com

咳嗽遗尿--朱进忠医案

咳嗽遗尿在《素问》中早有记载。它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沈金鳌、林佩琴等都主张用茯苓甘草汤,但余屡用未见其效。通过观察发现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产后之妇女,除咳嗽遗尿外,往往兼有头晕乏力,胸满心烦,心悸气短,脉弦滑无力等症,而无“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肾咳证。偶读方隅所著《医林绳墨》小便不禁条,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才始有所悟。再细读《素问》:“久咳不已喘,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句,才使我茅塞顿开。乃拟:柴胡9,当归9,白芍9,麦冬9,党参9,五味子9,半夏9,陈皮9,青皮9,紫菀9,黄芩9,方一首,作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的方剂,试用于临床常效如桴鼓。例如:郑××,女,30岁。产后两个月来,咳嗽遗尿,久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审其脉证,见其面色皓白,言语无力,心悸气短,胸满心烦,口干,脉虚而弦滑。综其脉证,诊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予上方2剂症减,6剂愈。久而久之,虽见效者甚多,然无效者亦不少。例如:唐××,男,64岁。前医屡用上方无效,询治于余。审其脉证,除咳而遗尿外,肺与三焦之证不见,面色微黑,腰酸背痛,小腹憋胀,排尿不畅,时而尿热尿痛,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尺脉反较寸脉为大。反复思考,正如《素问》


- 50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51 –页 115

所述之肾咳,乃拟八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以培补肾气,果然2剂症减,1O剂愈。

    朱进忠老中医的若干论文

    中西药并用与药物七情

  在与一些医者、患者,甚至政策的决定者的交谈中,经常遇见一些这样的意见。说:“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岂不更好!”“中药好,西药好,中西药并用岂不更好!”又说:“为什么一些西医,一些中医,就是那么顽固?为什么一些老中医就是那么保守,坚持什么纯中医中药治病?”我说:“这个

问题很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他们立刻就说:“我们知道你是坚持中医治病的。”有的甚至说:“你是新时代大学毕业

的,你是学了很多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知识的人,你可千万不要象过去的老中医那样不开窍,顽固地坚持过去的中医那一套。”我说:“科学不科学不是靠嘴说其是不是科学,而是靠其符不符合事实,靠其符不符合实践。我认为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检验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而无其他。”至于中药好,西药好,中药西药并用是否更好;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一块儿治某个病是否更好的问题,我看还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为好。  例如:患者胡X X,男,36岁。突然胸脘满痛,呼吸困难,心悸汗出,头晕。医诊冠心病。急以西医西药抢救,两日后,不见明


- 51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52 –页 115

显改善。邀余会诊。察脉弦紧数促并见,舌苔白。综合脉证,诊为寒饮中阻,心阳不振,肝木失达。为拟疏肝理气,温阳化饮。处以:柴胡10,半夏10,黄芩10,人参10,甘草6,干姜4,大枣5枚,苍术10,厚朴10,肉桂10 ,陈皮10,茯苓10 。昼夜兼进2剂,效果不著。患者家属问:“每次患者服用西药之后均感症状加剧,是否可暂停西药?”答曰:“过去曾遇一例患者停用西药后症状很快消失,你们不妨试一试。”患者果遵余意服药 3剂,症状也果然大部消失。此时主管医生得知患者停用西药立刻勃然大怒。曰:“你们为什么竟然停用治病的药,中药又不治病,出现危险谁负责。”患者及其家属虽然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但又觉得医生是好意,于是采用了既服西药,又服中药的方法治疗。两日后,诸证非但不减,反见加剧。于是患者又偷偷地停用了各种西药,15日后,诸证果然全部消失。若从这一例看,就不能说中药,西药并用就更好。      又如:一郭姓患者,男,56岁。双眼色素膜炎5年。左眼已基本失明,右眼在1内可看见手动。邀余会诊。察其脉弦大紧数,舌苔薄白。综合脉证,诊为气阴俱虚,治以补气养阴。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为方。服药7剂,不见改善。余云“中药应用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配伍中的七情理论,这一理论要求除单味者外,还应注意配伍中的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反、相畏。既然我在开此方时考虑到了种种配伍中的关系,那么再加西药、中成药于其中将会形成什么结果呢?不知道。因此我的意见是暂时停用任何中、西药物。”服药 10 剂后,失明之左眼在 1 米内竟然可以睹见手指晃动,右眼较前视物明显清楚。然因患者及他医多次规劝,又加用中、西药饵一周,诸证又剧,不得不再次停用其他中、西诸药。果愈。其后郭姓患者屡屡介绍患者来诊,且每每嘱咐云:“千万不可既用西药,又用中药,以免使疗效降低。”      又如患者郑X X


- 52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53 –页 115

一偏僻山区农妇。一月前发现腹满胀痛,上腹有一肿物如手掌大,纳呆食减,身体日瘦。凑集钱物来并治疗。经某院检查确诊为肝癌。要求其住院治疗,然因其无力支付任何费用,不得不转请余开具中药处方试治。二年七个月后,其夫又携其来门诊治疗。云:“服药两年,药进 300 余剂,症状全失,乃停药观察近 7 个月,近又感腹满纳呆,恐为反复,请再开方。”余问:“两年之内可曾服用其他任何药物?”答曰:“因家贫无力诊病,非但未用任何西药,即如中药亦未连续应用耳。”再询其与其同来的几个肝癌患者尚在否?答曰:“他们几个的家庭条件均较好,在你开具中药后均住人某院,且都于三个月左右故去了。”余思之:“条件好的死了,条件差的活着,为什么呢?”再察门诊久治的几个膀胱癌、肺癌前列腺癌皮肤癌患者,大都经济条件较差,且紧紧抱着中药不放,而其他条件优越者,均已早离人世。其故何也?中、西药合用不对乎?条件优越即早逝乎?恐非也。于是我在临床中进行了更大面积的观察。

  在与一些医者、药者,甚至是政策的决定者的交谈中,经常遇见一些人谈起如何才能科技兴国和如何才能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发展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医中药是我们的国宝,应该利用,应该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医中药虽是我国医药卫生界存在的客观现象,但它却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譬如中医、中药的科研成果和新药发展虽然很多,但很少有站得住脚的,很少有推广开的。还有人说我省自成立药品评审委员会以来,通过的准字号、健字号新药不下数十种,可是真正站住了脚,并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却仅有几个品种,而你发明的几个品种都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并且日益扩大,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即当前我们中医的几乎所有科研成果,新药研制的临床基础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都是在既用大量西药,又用大量中


- 53 -
朱进忠中医经验整理 - 54 –页 115

药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西药、中药的种类常常不够固定。及至研究成功以后,又不说明附加条件,所以推广应用寸,一旦患者、医者单独应用此法、此药,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疾病时常常无效或获得不到研究者所取得的效果。至于我所发明的新药宝宝一贴灵、肾康灵胶囊为什么能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绝对地遵守了科学研究的规则,绝对地遵守了中医理论的严肃性。我记得在50年前家父与家兄的一次谈话中,家父谈到他通过20多年研究发现应用贴脐法治疗小儿秋委腹泻的问题,家父认为这种方法对秋季腹泻有卓越的疗效,家兄认为效果不好,当时我根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后数天家兄突然告诉家父说你说得完全对。事后我问家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说:“以前我说不效的病例都用着别的药,今天我说有效的病例是仅用着这一种贴脐膏。”这事虽小,但却对我的临床、科研的作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在临床处方上绝对不随便加减一味药,绝对不随便增减每味药的一点用量,绝对不随便改变服药的时间与节律,绝对不随便嘱咐病人改变一点生活习惯,绝对不随便让患者应用任何治疗性或非治疗性的西药与中药成药,即使人们认为的具有较好疗效的药物。如果加用必须进行严格的、认真的观察,找出它们之间终究是有协同,还是拮抗作用。至于肾康灵胶囊为什么会研制成功,其重要问题是我注意了这一点。《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药有阴阳配合,子女兄弟。”又说:“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中药与中药之间配伍应用尚有七情合和之利与害,中、西药之间合和岂能无有,今之临床研究成果与新药发明之所以不能推广者,恐亦在斯耳。

相关文章
 木香槟榔丸(《类证治裁》卷五)
 活血疗伤药
 小儿药证直诀
 喜欢黄氏的不少,晒一下收藏的的木刻石刻版
 肺胀
 家传升阳固脱汤(《育婴秘诀》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