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 (一)检查前准备 1.器械 听诊器、软尺、手套(或指套)、润滑剂、肛镜、检查台或病床。 2.注意事项 (1)检查室要有合适的室温及良好光源。 (2)被检查者要排空膀胱。 (3)被检查者宜取舒适仰卧姿势,头垫低枕,手臂置于身体两旁或交叉于前胸(双手抱头易增加腹肌张力)。并屈破、屈膝以放松腹部肌肉。被检查者从剑突上到耻骨联合应充分暴露腹部。 (4)检查者站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视诊腹部应取斜射光源。 (5)检查者应修短指甲,双手与听诊器膜面应保持暖和,因为检查者冰冷的双手与听诊器易引起被检查者腹部肌肉收缩。 (6)若患者诉说腹部疼痛,请他指出疼痛部位,检查者应先检查腹部其他部位,最后再检查疼痛部位。 (7)检查时应不断观察被检查者表情,以随时调整检查方法。 (8)如被检查者怕痒发笑,腹肌痉挛性收缩影响腹部触诊,此时可将被检查者手置于检查者手下慢慢移动,再逐渐移开被检查者的手进行触诊。 (9)对女病人作直肠、肛门检查时,必须有女医护人员或病人同性亲属陪同。 (二)检查方法 腹部检查前应以视诊、听诊、叩诊、触诊顺序进行,因为叩诊与触诊均须向腹部施加压力,此会刺激肠蠕动,影响对腹部听诊,故听诊要先于触诊和叩诊之前进行。 [视诊] 腹部视诊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一般是自上而下,有时为查出腹部小的肠型、隆起、呼吸运动或蠕动波,检查者可坐下或俯屈身体,使眼睛与被检查者腹部在同一平面上,从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腹部视诊内容包括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脐部、胃肠型、蠕动波,以及皮肤、腹纹、腹壁搏动等。 (1)腹壁外形:健康成年人腹部对称,仰卧时,前腹壁大致处于肋缘至耻骨联合平面或略低,称为腹部平坦,坐位时下腹部稍前凸,侧腹壁处于肋线与髂脊连线平面;肥胖者及小儿腹部外形较圆,可高向出上述平面,称为腹部饱满;老年和消瘦者皮下脂肪少,腹部下凹,称为腹部低平。腹部饱满或低平并非均为异常,可能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视诊腹部外形时要注意腹部有无明显的隆起或凹陷,两侧是否对称。 1)腹部隆起:平卧时腹壁明显高于上述水平面,外观呈凸起状,称为腹部隆起 全腹隆起:生理性全腹隆起见于肥胖及腹壁皮下脂肪过多者,有时肥胖的老年人由于腹肌松弛,平卧时甚至可出现蛙状腹外形,但腔壁肥厚,脐孔凹陷,借此与腹水征相鉴别。病理性全腹隆起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腹腔积液:又称腹水(ascites),慢性进行性或反复发作性大量腹水时,由于腹壁松弛,平卧时液体下沉于腹部两侧,致使腹部扁而宽,侧腹部向外膨出,称为蛙腹,坐位时液体移动而使下腹部膨出。常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吸虫肝纤维化伴门脉高压征、全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亦可见于腹膜转移癌、结核性腹膜炎等。后者由于腹膜炎症、腹肌紧张,腹部呈尖凸状外形,称为尖腹。②腹内积气:大量气体积聚在胃肠道内或游离腹腔内可引起全腹隆起,由于两侧腰部膨出不明显,故腹部常呈球形,其外形不随体位改变。见于低位肠梗阻、肠麻痹、人工气腹或胃肠道穿孔,后者同时伴有腹膜炎。③腹内巨大包块:见于足月妊娠、巨大卵巢囊肿、畸胎瘤等。 当全腹隆起时,为观察其程度和随访其变化,常需测量腹围。先让患者排尿后平卧,检查者用软尺经脐绕腹一周,测得的周长即为腹围(脐周腹围),也可以测量腹部最大周长(最大腹围)。通常以cm为单位,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 局部隆起:生理性耻骨上局部隆起见于妊娠子宫及充盈膀胱等;病理性局部隆起见于肿大脏器,腹腔内肿瘤或炎症包块,胃或肠曲胀气等。根据腹部分区及各区的内脏分布,腹部局部隆起可推测其来自哪个器官,如中上腹隆起常见于肝左叶肿大(肝癌、肝脓肿)、胃癌、胃扩张、胰腺肿瘤或囊肿等。视诊局部隆起时除注意其部位外,还要注意其形状,是否随呼吸移动或随体位而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 腹部局部隆起也可能是腹壁上肿块,如脂肪瘤或结核脓肿等。应注意和腹腔内肿块鉴别。此时嘱患者仰卧抬头抬肩,使腹壁肌肉紧张,如肿块更加明显,说明在腹壁上;反之不明显或消失,说明在腹腔内。 白线疝、脐疝、切口疝、腹股沟疝也可表现为局部隆起,其特点是卧位或向上提气使腹压减低后隆起消失,反之咳嗽或屏气使腹压增加时隆起再度显现。 2)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的水平线称为腹部凹陷 全腹凹陷:见于消瘦和脱水者,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脊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如舟状,称舟状腹,见于恶液质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神经性厌食等。膈麻痹患者吸气时膈肌上抬.巨大隔疝由于腹内脏器进入胸腔,均可导致全腹凹陷。 局部凹陷:较少见,可见于手术后腹壁瘢痕收缩,白线疝、切口疝于仰卧位可见局部凹陷。 (2)呼吸运动:健康男性或小儿在呼吸时腹壁上下起伏称为腹式呼吸运动,而成年女性则以胸式呼吸运动为主,腹壁起伏不明显。腹式呼吸运动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腹腔内巨大肿块或妊娠等。腹式呼吸运动消失见于胆囊或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麻痹等。 (3)腹壁静脉:正常人腹部静脉一般看不见,但在较瘦或皮肤较薄的老年人可见细小静脉网显露。在腹水、腹腔内肿块或妊娠等腹压增加情况下,可使腹壁静脉暴露。 检查时观察患者有无腹壁静脉曲张(或扩张)及血流方向。正常时脐以上静脉血流方向朝上.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脐以下静脉血流方向朝下,经大隐静脉流人下腔静脉。检查血流方向时,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以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压力恰可阻断血流,然后示指紧压不动.中指沿静脉向外滑动2—3cm,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移去中指,观察静脉是否迅速无盈,再以同样方法放松示指,充盈快的一侧血流方向即为该静脉的血流方向。 门静脉阻塞伴有门脉高压及上、下腔静脉阻塞时均可造成腹壁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时腹壁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液经再通的脐静脉进入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静脉大多分布在腹壁两侧,脐以下的曲张腹壁静脉血流向上。上腔静脉阻塞时,曲张静脉亦分布在腹壁两侧,上腹壁和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向下。 (4)腹壁皮肤 1)颜色:正常情况下腹壁皮肤颜色较暴露部位稍淡。 格雷特纳征(Grey—Tumer sign):为血液自腹膜后间隙渗到左侧腹壁皮下形成的淤血斑,随出血时间长短而呈蓝红、蓝紫或棕绿色,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卡伦征(Cullen sign):脐周围或下腹部皮肤呈蓝紫色,为腹腔内大出血征象,见于官外孕破裂或出血性胰腺炎。 色素沉着:腹股沟或系腰带部位有褐色素沉着,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在脐与耻骨之间的中线上有褐色素沉着见于妊娠妇女,至分娩后逐渐消退。腰部和腹部有不规则斑片状色素沉着,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2)腹纹:正常人无腹纹存在。肥胖、腹水、腹部肿瘤及皮下水肿等均可造成腹壁真皮层断裂,而在下腹部和髂部形成银白色条纹,称为白纹。妊娠期妇女,由于增大子宫使腹壁真皮层结缔组织萎缩或断裂,皮肤变薄,其下的毛细血管网使服纹呈粉红色或淡蓝色。 分娩后由于真皮层轻度瘢痕组织增生,毛细血管网不再显现,腹纹又变成银白色,称为妊娠纹。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由于蛋白质分解增强,皮肤弹力纤维断裂,真皮萎缩变薄,皮下毛细血管网丰富,加之红细胞增多,使腹纹呈紫红色故称为紫 纹。常出现于下腹部、臀部,其次是股外侧和肩背部。 3)瘢痕:腹部瘢痕多为外伤、手术或皮肤感染的遗迹,检查时要注意瘢痕的部位、颜色、长度和性质,有时对诊断或鉴别诊断很有帮肋。尤其是腹部手术瘢痕,可提示患者有过何种疾病的手术史。 4)脐部:正常人脐部位于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处,与腹壁相平或稍凹陷。肥胖者脐可深凹.脐部膨出称为脐疝,多见于婴幼儿,成人则见于经产妇或有大量腹水患者。脐孔分泌物呈水样,有尿躁昧为脐导管未闭征象。脐孔分泌物呈浆液性或脓性有臭味多为炎症所致,脐孔有脓液排出为化脓性炎症或腹腔脓肿伴脐部瘘管形成。脐部小结,质硬固定,多为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转移到脐部所致。 5)胃肠型和蠕动波:除腹壁菲薄或松弛的老年人和极度消瘦者外,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胃肠道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由于气体和液体积聚,在腹壁可见到胃或肠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同时伴有阵发性蠕动加强,可以看到胃或肠的蠕动波。胃蠕动波自左肋缘下开始缓慢向右推进,到达梗阻部位消失,有时尚可看到由右向左的逆蠕动波。小肠梗阻时的肠蠕动波多见于脐部。严重梗阻时胀大的肠攀呈管状隆起,横排于腹中部,组成多层梯型肠型,肠蠕动波运行方向不一致,此起彼伏。结肠远端梗阻时,肠型宽大,多位于腹壁周边。但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蠕动波及肠型均消失。 观察胃肠型和蠕动波时,宜从侧面切线方向观察,检查者用手拍击患者腹壁可激发其出现。 (6)搏动:在正常人的上腹部常可看到主动脉搏动。上腹部搏动增强见于腹主动脉瘤和肝血管瘤。 [听诊] 腹部听诊应紧接在视诊之后进行,用听诊器膜面置于腹壁上,通常听诊部位有上腹部、脐部、右下腹及肝、脾区。听诊内容包括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等。腹部听诊是评估肠运动、腹部疾病、肾动脉狭窄和腹部大血管闭塞的一种有用检查方法。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腹部听诊往往被忽略。 (3)肠鸣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为肠鸣音。由于肠鸣音通过腹部传播广泛,因此通常选择右下腹一点进行听诊,频繁移动听诊器会刺激肠蠕动增加肠鸣音。听诊时注意肠鸣音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和性质,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为喀喇音或咕噜音。 1)增强:肠鸣音每分钟10次以上,若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见于腹泻、胃肠道大出血时。若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叮珰音或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此因肠腔扩张,其内气体和液体受到肠肌收缩的挤压而造成碰击声,见于机械性汤梗阻。 2)减弱或消失:如持续听诊3—5min才听到一次,称肠鸣音减弱,见于便秘、腹膜炎、低钾血症。肠梗阻持续未解除,肠平滑肌过度疲劳时,肠鸣音亦减弱。如听诊3—5min仍未听到肠鸣音,即使用手指拍击腹部仍无肠鸣音称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腹部大手术后。 (2)血管杂音:将听诊器钟面置于腹部大血管经过部位进行听诊,偶在正常人上腹部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 1)动脉性杂音:在中腹部脐上方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有时可含有舒张期成分)常提示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前者可于该处触及搏动性包块,后者则搏动减弱,伴下肢血压降低。左右上腹部或肋脊角处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强烈提示肾动脉狭窄,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如杂音在左、右下腹部,应考虑为髂动脉狭窄,左叶肝癌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时,也可在包块部位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 2)静脉性杂音:又称静脉嗡鸣声,为一种柔和的含有收缩期与舒张期成分的静脉嗡嗡声。位于上腹部和脐部,提示门静脉与体静脉间侧支循环增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肝血管瘤患者可在肝上方听到静脉嗡鸣声。 (3)腹膜摩擦音:为一种类似于两块皮属相互摩擦时所发生的声音,在肝癌、肝脓肿、肝周围炎、脾梗塞、脾周围炎等累及局部腹膜时,可在肝、脾上听到摩擦音.于深呼吸时增强。 (4)振水音:检查时病人仰卧,检查者将听诊器膜面放在被检查者上腹部.或用—耳凑近此处,然后用稍弯曲手指指腹连续而快速的冲击其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搏击而发出的“光啷、光啷”的声音,称为振水音。检查者也可用两手置于被检查者上腹部两侧左右摇晃,静听有无振水音。 正常人如进食较多量液体后也可出现振水音。但若空腹时或餐后6—8h以上仍有振水音,则表示胃内有较多液体潞留。见于幽门梗阻、胃扩张和胃液分泌过多等。 (5)搔弹音:以叩诊和听诊法相结合测量肝下界和微量腹水。 1)肝下界测定:腹壁脂肪较厚或不能满意配合肝脏触诊者.可用搔弹法协肋肝下界测定。被检者取仰卧位,检查者以左手将听诊器膜面置于剑突下的肝左叶上,右手指沿右腹直肌外缘自脐水平向上轻弹或搔刮腹壁。由于肝脏是实质器官,对音波传导优于充满空气的肠腔,故当搔弹至肝表面时,声音明显增强而进耳。此法也可以用于鉴别右上腹肿块是否为肿大肝脏。 2)微量腹水测定:又称水池征。患者取肘膝卧位数分钟,此时腹水聚积在腹内最低处的脐部,如同形成一小水池。检查者以左手将听诊器膜面贴于此处腹壁,另一手快速轻弹一侧腹壁,听其音响,同时将听诊器逐渐向对侧移动,如声音突然变响,此时听诊器膜面所在处即为水池边缘。此法可测知量约120ml的的腹水。 [叩诊] 腹部叩诊有助于评估腹腔内器官,尤其是肝、脾的位置与大小,胃与膀胱的扩大程度,胃肠道充气情况,以及腹腔内有无肿块、积气和积液。常用叩击方法有直接叩诊、间接叩诊及拳击叩诊。但对有夹层腹主动脉瘤、多囊肾及肝肾移植后患者应避免叩诊。 由于腹腔内大部分区域为积聚空气的肠腔,放叩诊为鼓音(tympany)。只有肝、脾、充盈的膀胱、妊娠的子宫、积聚粪便的肠道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dullness)。病理情况下腹部鼓音、浊音范围可增大或缩小,如肝、脾肿大、腹腔内肿瘤和大量腹水时,鼓音范围缩小;而胃肠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时,则鼓音明显,范围扩大,甚至在浊音界内出现鼓音。 (1)定位叩诊 1)肝脏 肝上界:患者取平卧位,并作平静呼吸。采用间接叩诊法沿右锁骨中线自第2肋间隙由肺区向下叩诊,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轻叩1~2助间,浊音变为实音,称肝绝对浊音界(即右肺下界)。 肝下界:自右下腹脐部下方沿右锁骨中线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时,在该处以笔做一记号,即为肝下界。亦可用搔弹法确定肝下界(参见“听诊”节),但因肝下界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法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高l~2cm .但若肝缘明显增厚,则两项结果比较接近。 健康匀称体型者,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肝上下径,为9—11cm。矮胖型者及妊娠妇女的肝上、下界均可上移一个肋间;而瘦长体型者及深吸气时,则可下移—个肋间。 肝浊音界增大见于肝癌、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脂肪肝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肝硬化、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及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人工气腹、全内脏转位等。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右肺切除及气腹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此外右侧胸腔积液、右肺底积液、右下肺实变、右膈下脓肿等均可使肝浊音界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无增大,应注意鉴别。 2)脾脏:叩诊不能证实脾脏肿大,但可提示有无脾肿大。特别是脾脏肿大但尚未达到肋缘以下时或脾脏触诊不满意时,可用叩诊作补充检查。脾浊音叩诊宜采用间接轻叩法,从患者左腋前线朝左腋后线方向依次叩诊第9~11肋间。正常时在左腋中线第9—11肋间可叩出一小椭圆形脾浊音区,其长度约12cm,宽4—7cm,前方不超过左腋前线。脾浊音区扩大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肠胀气等。胀满食物的胃和充满粪便的结肠可使脾浊音区扩大,不要误以为脾肿大。 3)胃泡鼓音区:胃泡鼓音区亦称特劳伯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其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缘,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由于胃泡内含气,故叩诊为鼓音。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检查者在左锁骨中线上第4肋间隙向下作间接叩诊,从心脏浊音叩至鼓音,即为此区上界;再作水平方向叩诊,左侧浊音即为脾脏边缘,右侧浊音即为肝左缘。正常时,胃池鼓音区大小受胃泡内含气量多少及周围器官组织病变的影响,此区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脾肿大、左叶肝肿大、左侧胸腔积掖、心包积液及饱餐后。而急性胃扩张及幽门梗阻时,则明显扩大。 (2)腹水评估 1)移动性浊音:检查时让患者取仰卧位,当腹腔内有较多液体潴留时,由于重力关系,腹水向腹腔两侧较低处沉降,叩诊时呈鼓音;而充满气体的肠攀在液面上浮起于腹中部,叩诊呈鼓音。检查者用间接叩诊法,由腹部中央鼓音区向四周几个方向叩诊,在鼓音与浊音交界处作出标记;然后让患者向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则左侧腹部呈大范围浊音区,而在上面右侧腹部转为鼓音;再让患者右侧卧,此时左侧腹部转为鼓音,而浊音移至在下面的右侧腹部。 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shift dullness),这是发现腹腔内有无液体的重要检查方法。当腹水量在1000ml 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2)水池征象:用以测量微量腹水,参见本章“听诊”一节。 3)液波震额:又称液体波动。检查时患者平卧.让病人或助手将手掌尺侧压于脐部腹中线上,可阻止腹壁脂肪对震动波的传导。检查者以一手掌面紧贴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4指并拢屈曲,用指端直接叩击对侧腹壁。如有大量腹水存在,贴于腹壁手掌有被液体被动的冲击感(图4—9—11)。此法不够敏感,需有3000—4000ml液体才能查出。 发现腹水时需与以下情况作鉴别: 肠梗阻时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可随患者体位改变,出现移动性浊音,常伴有肠梗阻的其他征象。 巨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亦可出现大面积浊音,下列几点可鉴别:①卵巢囊肿无蛙状腹,无脐疝,无腹壁静脉曲张。②仰卧时卵巢囊肿的浊音区在下腹部与中腹部,而鼓音在两侧腹部。③卵巢囊肿的浊音不呈移动性。④尺压试验:患者仰卧,用一硬尺置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搏动可经囊肿传到硬尺,使尺发生节律性跳动;如为腹水,则硬尺无此种跳动。 (3)拳叩诊:拳叩并非借叩诊音评估腹内器官,而是叩击器官所在部位的皮肤,震动通过皮下组织传导到器官,当器官有病变时病人感到疼痛、不适。 肝区叩击痛:检查者左手掌平贴在被检查者肝浊音区皮肤上,右手握拳,以其尺侧叩击左手背,正常人无叩击痛,如有叩击痛见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及胆囊炎等。 触诊是腹部检查的最重要方法,对腹壁、腹膜和腹腔内脏器的病理情况的认知和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为达到满意的腹部触诊,被检查者的腹肌充分放松至关重要。 ①通常让病人取仰卧位,头势低枕,两手自然垂放于躯干两侧或交叉于胸前,两腿自然屈曲,做平静的腹式呼吸以使腹肌放松。 ②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面朝被检查者,检查时前臂与腹部表面保持在同—水平面。手要温暖,指甲要剪短,动作要轻柔。 ③一般从左下腹部开始逆时针方向检查.自下而上、先左后右.逐渐移向病痛区域。 ④边检查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面部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检查时有痛苦者,要关心同情,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必要时边触诊边与被检查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消除紧张情绪,顺利完成检查。 触诊: (1)浅部触诊检查:检查者手与前臂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掌面平贴于被检查者腹部皮肤表面,手指并拢微曲,以指端将腹部压陷约lcm,随即手指刚好离开皮肤向前滑动,依次检查4个象限,以识别全腹壁的紧张度、抵抗力、浅表压痛、肿块、皮下气肿、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如脂肪瘤、皮下结节等)。 1)腹壁紧张度:正常人腹壁有—定张力,紧张度适中,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因怕痒,在触模时发笑而致腹肌痉挛称自主性肌卫。如让被检查者张口呼吸,尤其在呼气相或转移注意力后可消失,不属异常。 腹壁紧张度增加:①腹腔内容物增加,如肠胀气、人工气腹、巨大肿瘤及大量腹水等。病人有腹胀感,触诊时腹部张力增大,但无肌痉挛,亦无压痛,称为腹部饱满或腹部膨隆。②急性胃肠、胆囊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腹膜受到炎性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病人有剧烈腹痛,触诊时腹壁明显紧张,其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为不自主性肌痉挛,呈持续性不为任何诱导措施而减轻。③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癌症转移至腹膜),由于腹膜受到慢性刺激,使腹膜增厚,并和肠管、肠系膜粘连。病人有慢性腹痛、腹胀。触诊时腹壁柔韧而且抵抗力,不易压陷,有轻到中度压痛,称揉面感或柔韧感。 局部腹壁紧张常因腹内脏器炎症累及腹膜,如急性胆囊炎可致右上腹肌紧张,急性胰腺炎可致上腹部或左上腹肌紧张,急性阑尾炎可致右下腹肌紧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大量腹水及过度肥胖患者,虽有腹膜炎症,但腹壁紧张度可不明显,往往造成漏诊。盆腔脏器炎症也不引起明显腹壁紧张。 腹壁紧张度减低:表现为触诊时腹壁松弛无力,失去弹性,全腹壁紧张度降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经产妇、年老体弱,以及放大量腹水后与严重脱水患者。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 2)皮下气肿:如胃肠穿孔、肋骨骨折所致肺损伤、腹部外伤、腹部手术等可使空气进入腹部皮下组织。气性坏疽时由于组织中厌氧菌制造的气泡.亦可进人皮下组织,引起皮下气肿,触诊时有皮下捻发音,但无触痛。 3)肿块:浅部触诊法如发现腹部肿块可以来自腹壁,亦可来自腹腔内。下列检查有助鉴别:嘱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并抬头举肩,使腹壁肌肉收缩。此时检查看如仍能触及肿块.提示来自腹壁内;如摸不到肿块,则提示来自腹腔内。 (2)深部触诊检查:包括腹部深部滑动触诊、双手触诊、深压触诊及浮沉(冲击)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以检查腹腔内器官肿块、压痛和搏动。检查时手指井拢,以手指掌面深压腹部,指腹固定在腹部皮肤上,带动皮肤前后滑动4—5cm,使腹壁在腹腔内器官上前后移动。当被检查者腹壁较厚或检查者力气较小时,可用左手4指置于右手背上,两手同时用力以增加触诊压力,并用右于感觉受捡器官或肿块的位置、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是否光滑、边缘是否整齐、有无压痛与搏动性,以及是否随呼吸或检查者的手而移动。 深部触诊检查内容有: 1)压痛与反跳痛:正常腹部在浅触诊时一般不引起疼痛,重按时可有一种不适感。若由浅入深按压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引起压痛原因可以是腹壁、腹膜、腹腔内器官病变,也可以是胸腔及盆腔脏器病变引起。如有压痛,将压痛区的腹壁抓起,或让病人仰卧将腿伸直作屈颈抬肩动作。若此时疼痛依旧或疼痛加剧,表示病变来自腹壁;若病变来自腹腔内,此时因腹肌收缩将病变与触诊手分开,压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当检查者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2—3个手指在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将手指迅速抬起。如此时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征象,当手突然拾起时,发炎的腹膜受到牵拉引起疼痛,多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也见于原发性腹膜炎。此时嘱被检查者咳嗽或检查者轻叩腹部均可引起腹痛。若腹腔内脏器炎症尚未累及壁层腹膜,可仅有压痛,而无反跳痛。 腹部压痛部位常为病变之所在,多由炎症、结核、结石、肿瘤、淤血、脏器破裂扭转等引起。腹部常见疾病压痛点位置见图4—9—13。 一些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常反映特定的疾病。如:①胆囊点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此处压痛提示为胆囊炎症。②阑尾麦克伯尼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此处压痛提示为阑尾病变。③季助点位于第10肋骨前端,相当于肾盂位置,此处压痛提示肾脏病变。④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的腹直肌外缘。⑤中输尿管点在髂前上棘水平的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2狭窄处。上输尿管点或中输尿管点出现压痛,提示输尿管结石、结核或化脓性炎症(图4—9—14)。⑥肋脊点位于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肋脊角)的顶点。⑦肋腰点位于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肋腰角)的顶点(图4—9—15)。肋脊点和肋腰点是肾脏一些炎症性疾患如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围炎和肾结核等常出现的压痛部位。如炎症深隐于肾实质内,可无压痛而仅有叩击痛。 此外,胸部疾病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可在上腹部或肋缘下部出现压痛,但无腹肌紧张与反跳痛,且常有胸部体征。盆腔疾病如子宫和附件病变可在下腹部出现压痛,也可出现腹肌紧张相反跳痛,盆腔检查可引起疼痛。 2)肝脏:肝脏触诊主要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肝脏的质地,肝脏表面有无触痛和搏动等。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两侧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的腹式呼吸动作,以使肝脏上下移动。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单手触诊法:检查者将手平放在右侧腹壁锁骨中线腹直肌外缘肝浊音界下方,右手中间3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使示指与中指指端指向肋缘,也可使示指指端桡侧对着肋缘,嘱被检查者作缓慢而自然的腹部深呼吸动作。当深呼气时,指端轻轻压向深部;当深吸气时,指端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脏下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自下而上逐渐向肋缘移动,用指端仔细感觉肝缘。如果触到肝缘,减轻触诊手压力,肝脏可随深吸气在指端下滑过,注意肝脏前表面。再以同样方法于前正中线上触诊肝脏左叶,并分别在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上测量肝缘与右肋缘及与剑突根部距离,以cm表示。 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置左手4指于病人右下背部,相当于第11、12肋骨及其稍下的软组织,大拇指张开,置于季肋部。右手位置同于单手触诊法。触诊时左手向上托起,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并限制右下胸在吸气时扩张,以增加肝的下移幅度。如此随吸气而下移的肝右叶下缘就更易碰到右手指端,可提高触诊效果(图4—9—16)。 钓指触诊法:适用于肥胖病人,让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拿或双手掌并列搭在右前胸下部,第2~5指弯成钩状.置于肝下缘浊音界以下,指腹对着右季肋缘。嘱被检查者做深吸气动作,检查者随吸气进一步屈曲指间关节。向下施加压力,迎触下移的肝脏下缘。 触诊肝脏注意事项:①部分被检查者为胸式呼吸,应训练他们用腹式呼吸,这样在吸气时肝脏、脾脏及肾脏才能下移,有利触诊。②触诊手的动作要与被检查者呼吸运动相配合,呼气时手指下压,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这样才能触到肝缘。③开始触诊时,手在腹壁上的位置不能太高,应在肝浊音界以下开始,或在右下腹部开始触诊,前正中线从脐部向上触诊。有时固肝脏肿大,开始触诊时右手放在肝上面,而不能触到肝缘。④检查者右手在腹壁上不宜压得过深,否则可致肋缘下腹壁绷得过紧,限制了肝脏随吸气而下移。⑤若在腹部某处触到肝脏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续触摸,以了解全部肝下缘位置、质地和形态,并以图表示。⑥如遇腹水患者,深部触诊法仍不能触及肝脏时,可采用浮沉触诊法。⑦不要将腹腔内其他脏器误认为肝下缘,如横结肠、肿大胆囊、右肾下极,甚至是右腹直肌上段的腱划。 触诊肝脏时应描述其大小、质地、边缘、形态、压痛及搏动等。 大小:正常成年人肝脏在肋缘下一般不能触及;但在体型瘦、腹壁松弛的人,于深吸气时,可在右锁骨中线的肋缘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但在无力型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如超出上述标准,可用叩诊法叩出肝上界,如肝上界也相应降低,肝上下径垂直距离正常,则为肝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内脏下垂及体型消瘦者。如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肝脏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肝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等。局限性肝肿大常可看到和触到局部隆起,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等。如肋下未能触及肝脏或叩诊时肝下界上移而上界降低,为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3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人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及口唇;急性肝炎和脂肪肝时,肝质地稍韧,慢性肝炎质韧,如触及鼻尖。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坚硬,如触及前额。肝脓肿或肝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浅表者可能触及波动感。 边缘及表面形态: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肝淤血或脂肪肝的肝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时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较薄且不整齐。肝癌、多囊肝的肝表面呈大小不均的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不一。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常见于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 压痛:正常肝脏通常无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肝炎、肝淤血等;局部剧烈压痛(常在右侧肋间隙处)见于较浅表的肝脓肿。肝区叩击痛见于深部肝脓肿。 搏动:正常肝脏无搏动。当肝肿大且触到肝脏搏动时,应注意鉴别是扩张性搏动还是传导性搏动。检查方法是让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将左手掌贴放在肿大肝脏右侧表面,右手掌贴放在肝脏的左侧表面。让被检查者屏住呼吸,如看到或感到左手被推向右侧,右手被推向左侧,则为扩张性搏动。如仅见右手被推向前,则为传导型搏动。前者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此时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逆传到淤血的肿大肝脏,使其搏动向四周扩散;后者由于肿大肝脏压到腹主动脉上,搏动是由腹主动脉传导而来。 当右心功能不全引起肝脏淤血肿大时,检查者用手压迫患者肝脏。由于静脉回流增加,可见到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这一体征有利于鉴别右心衰竭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肿大。 肝区摩擦感:检查者将右手掌面轻贴于患者肝区,让其作腹式呼吸动作。正常时掌下无摩擦感。肝周围炎时,肝表面和邻近腹膜可因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而变得粗糙。当深呼吸时,两者互相摩擦所产生的振动,称为肝区摩擦感。用听诊器听到者称为肝区摩擦音。 肝震颤:检查时需用浮沉触诊法。当手指下压时,如感到一种微细的震动感,称为肝震颤,可见于肝包虫病。由于包囊中很多子囊的浮动,撞击囊壁而形成震颤。此征触诊肝脏时,上述各项必须仔细检查,详加描述,综合判断其临床意义。常见肝脏疾患触诊时异常发现见表4—9—l。 3)胆囊:可用单手滑动触诊法或钩指触诊法进行。正常胆囊隐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不能触及。胆囊肿大时,在腹直肌外侧线与右肋弓(第9肋软骨前端)交角处,可触挨到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的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质地及有无压痛视病变性质而定。如肿大胆囊呈囊性感,并有明显压痛见于急性胆囊炎。若肿大胆囊有囊性感,但无压痛,见于壶腹周围癌。胆囊肿大,有实性感,可伴轻度压痛,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急性胆囊炎早期,胆囊可能尚未肿大或未肿大到肋缘以下,上述触诊法不能触摸到胆囊,此时可探测胆囊触痛。方法是患者平卧位,检查者左手的2—5指伸直,拇指外展,平放在患者右肋处,以拇指指腹钩压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点)(图4—9—17),其余4指平放在右下胸壁。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大拇指,患者会因急剧增加的疼痛而致吸气突然中止,此为墨菲征(Muphy sign)阳性,此征对隐于季肋缘内的早期胆囊炎具有诊断价值。胆总管结石引起胆道阻塞时,可发生明显黄疽,但胆囊常不肿大。这是因为胆囊多有明显炎症,囊壁因纤维化而皱缩,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失去移动性。胰头癌患者由于肿瘤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 sign)阳性。 4)脾脏:脾脏深藏在左季肋区,相当于第9—11肋的深面,不露出肋弓缘,故正常情况下脾不能触及。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左侧胸腔积液,左侧气胸及内脏下垂时由于膈下降,可使脾脏向下移位,在深吸气时可在左肋缘下触及脾尖。除此以外,凡能触到脾脏者均提示脾肿大。一般而言,脾脏要增大至正常大小l倍以上,才可能被触到。 脾脏触诊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单手触诊法:基本方法同肝脏触诊,适用于脾脏慢性肿大而位置又较浅表时。⑦双手触诊法: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绕过被检查者前下胸部,手掌置于其后背第7~10肋处,手指并拢,用力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平放在左肋缘下,手指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以手指弯曲力量下压腹壁,两手配合,随病人呼吸运动,右手由下向上接近左助弓。如脾脏肿大,当病人深吸气时,右手指可触到脾脏边缘。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可使脾脏受重力影响向下、向前移动而较接近腹壁。此时用双手触诊则容易触到。此法适用于肿大脾脏位置较深或轻度牌肿大患者。③钩指触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屈曲髋、膝关节),检查者立于其左肩部向其足部,右手掌搭在其左前下胸部第2—5指屈曲成钩状,指端钩压在左腋前线脾缘下方,指腹对着左季肋缘。嘱被检查者作缓慢而自然的腹式深呼吸.当深吸气时,检查者进一步屈曲右手指间关节,以迎触下移的脾缘。冲击触诊法:检查者以3个并拢手指,与腹壁成70--900角,置于左肋缘下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触诊。此时在指端有脾脏浮沉的感觉,此法适用于有大量腹水时的脾脏检查。 脾肿大的触诊内容及测量方法:如触及脾脏应测量其大小,并描写其质地、表面情况、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为确切表达脾脏大小,临床上常用1、2、3线表示法。左锁骨中线上测量左肋弓缘至脾脏下缘的距离为1线.又称甲乙线(以cm表示,下同)。当脾脏轻度肿大时仅用此线,如明显肿大则应加测2—3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点到最远脾尖之间距离为2线,又称甲丙线。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为3线,又称丁戊线。(图4--9--19)如脾高度肿大超过前正中线,3线距离以“+”表示,若脾右缘未超过前正中线,3线以“-”表示。在临床实用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3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3cm为轻度肿大,超过3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又称巨脾。 脾肿大表面不光滑有结节者见于脾源性肿瘤;脾表面有囊性感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塞及脾周围炎,后者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脾触诊时常有摩擦感,听诊时有脾区摩擦音。 脾肿大临床意义:①感染性脾肿大:包括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SBE、脾脓肿等;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弓形体病等。②淤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慢性右心衰竭、心包炎、Budd—chia;综合征等。③血液病脾肿大: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淋巴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④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菌及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脾肿大多为轻度,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晚期血吸虫病常引起巨脾。 触诊脾脏注意事项:①检查者右手不要在腹部太高地方开始触诊,可能会因摸不到脾脏下缘而末发现肿大的脾脏。②肿大脾脏边缘明显,右缘中部常有切迹,且随呼吸上下移动。脾肿大部位叩诊浊音与左下胸脾浊音相连,借此可与胰尾部肿瘤、结肠脾曲肿物、肿大的肝左叶及增大的左肾相鉴别。左肾位置深,边缘圆钝,即使高度肿大也不会越过正中线。肿大的肝左叶与肝右叶相连。 5)胰腺:胰腺为长棱柱状,横于上腹部相当于第l、2腰椎处(脐上5—10cm),胰头位于第2腰椎右侧,胰体在第1腰椎平面,胰尾在第1腰椎左侧。由于胰腺属于腹膜后脏器,位置较深,质地柔软,故不能触及。 急性胰腺炎时用深触诊法可在上腹中部或左上腹触及横行带状压痛区和腹肌紧张。如同时有左腰部皮下淤血而发蓝(格雷—特纳征),则提示为出血性胰腺炎。 在上腹深部触到质硬而无移动的肿块时,如为横行条索状,应考虑为慢性胰腺炎。如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似有结节,则可能为胰腺癌。发生在胰头部时,可出现逐渐加深的黄疽,触及肿大而无压痛的胆囊(库瓦西耶征)。右上腹部的肝缘下或左季肋部触到囊性肿物,如位置固定、表面光滑、无压痛多为胰腺假囊肿。由于胃在胰腺前面,故此区触及肿块需与胃内肿物相鉴别。 6) 腹部包块:除上述脏器外,腹部还可触及一些包块.触到包块时首先要鉴别是腹腔内正常脏器,还是肿大的或异位的脏器。若为异常包块还应区别是来自何种脏器组织,是否为肿瘤性,是良性还是恶性,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是在腹壁上还是在腹腔内等,因此要注意鉴别。首先应将正常脏器与病理性包块区别开来。 正常腹部可触到的包块如前所述,在体型消瘦及腹壁松弛的经产妇可触及肝下缘及右肾下极外,尚可触及到以下脏器。 腹主动脉:检查者用手深压被检者上腹部中线稍偏左处,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按压时可有轻度疼痛。在50岁以上的个体中,腹主动脉宽度不超过3cm,平均2.5cm。在老年人脐周或上腹部肿块伴有膨胀性搏动.提示为主动脉瘤,要注意两者的鉴别。 横结肠:在部分正常人的、上腹部可触及一中间下垂的腊肠样粗细的横条状物,光滑柔软。滑行触诊时可以推动,即为横结肠。有时横结肠明显下垂呈“U,字形,见于有显著内脏下垂者。因其上下缘均可触及,不难与肝脏相区别。 乙状结肠:用滑行触诊法在大多数正常人的左髂部腹股沟韧带上方可触及乙状结肠。为光滑的索条状韧,无压痛.很少有蠕动感,可被手推动。当有干结粪便潴留其内时,可触及较粗的结节状索条状物或包块,可有轻压痛。灌肠或排便后,索条状物或包块消失,借此可与肿瘤相鉴别。若乙状结肠压痛明显或触及较多蠕动波,提示为结肠炎症。 盲肠:除腹壁过厚者外,大多数人在右下腹麦克伯尼(Mr Bmq)点稍内侧可触到盲肠。正常时触之如圆柱状,其下部为梨形扩大的盲端,表面光滑,无压痛,有中度活动性。若触之变硬并有压痛提示有炎症,若为坚硬不平包块见于结核或癌肿。 腰椎椎体及骶骨胛:形体消瘦及腹壁薄软者,在脐下近中线稍偏右部位可触及第4—5 腰椎椎体及骶骨胛,自腹后壁向前突出,具有骨质硬度。初学者易将其误诊为后腹壁肿瘤。在腰椎椎体的左前方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 此外在腹肌发达者或运动员,在腹壁中上部可触到腹直肌肌腹,稍高出腹壁,呈圆形或方块状.其间有横行凹沟,叫腱 划,易误诊为肝下缘或腹壁肿瘤。但其两例对称,较表浅,若嘱被检查者伸直下肢,抬头抬肩时,腹直肌肌腹及腱划更为明显,可与肝脏及腹腔内肿物区别。 腹部触诊如发现上述脏器之外的其他包块,则应视为异常,具有病理意义。触及病理性包块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位置:确切的包块位置有助于评估包块来自何种脏器,如右上限包块可能来自肝、胆和结肠肝曲的肿瘤,中上腹包块常为胃或胰腺的肿瘤,左上腹包块常为肿大的脾脏或结肠脾曲肿瘤,两侧腹部肿块常为结肠肿瘤、肾肿瘤、多囊肾,下腹部肿块多为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或盆腔其他器官肿瘤,右下腹不规则有压痛的包块可能为阑尾脓肿或回盲部结核。腹腔内多发性散在的大小不等包块,常见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腹腔转移癌或腹腔淋巴瘤等。 大小:凡触及的包块均应用尺测量其上下(纵长)、左右(横宽)和前后径(深厚)。当前后径难以测出时,可大概估计。明确大小便于动态观察。为了形象化,也可以用大小变动不大的实物作比喻,如拳头、鸡蛋、核桃、蚕豆大等。巨大包块多发生于卵巢、肾、肝、胰和子宫等实质性器官,且以囊肿居多。腹膜后淋巴瘤也可以达到很大程度。胃肠道肿瘤很少超过其内腔横径,因为在末达到横径长度时就已出现了梗阻。若包块位置不定,大小易变,甚至自行消失,则可能为痉挛充气的肠攀引起。 形态:触到包块后要描述其形态如何,轮廓是否清楚,边缘及表面是光滑还是不规则的,有否切迹等。圆形且表面光滑的包块多为良性,其中以囊肿、肌瘤多见。形态不规则,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且位置固定者,应多考虑为恶性肿瘤或炎性肿块。右上腹触到边缘光滑的卵圆形肿物,应疑为胆囊积液,左上腹摸到肿块,内缘有明显切迹者为肿大的脾脏。 质地:若包块为实质性,其质地可能为柔软,中等硬及坚硬,可分别见于轻度肿大的肝、脾、炎性包块(如回盲部结核)及肿瘤(如胃癌、肝癌)。若包块为囊性,质地柔软,则见于囊肿、脓肿,如卵巢囊肿、多囊肾、肝脓肿等。 压痛:炎性包块均有明显压痛,如阑尾脓肿、肝炎、肝脓肿、胰腺脓肿。脏器癌肿压痛通常不明显,腹腔淋巴瘤常无压痛。 搏动:消瘦者可在上腹部看到或触到腹主动脉搏动。若在腹中线稍偏左触及膨胀性搏动的肿块,应考虑为腹主动脉瘤。 移动度:如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多见于来自肝、胆、脾、肾的肿瘤,若包块能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肿瘤。移动度大的包块多为带蒂的肿物,如卵巢囊肿或游走脾、游走肾等。而局部炎性包块或脓肿及腹膜后肿瘤,一般不能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