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 此将中风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 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 俱官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卒忽中风, 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穴也。 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痈痪者。 合谷 肩 手三里 百会 肩井 风市 环跳 足三里 委中 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第二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也。 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
第三中暑不省人事。 人中 合谷 内庭 百会 中极 气海 问曰: 中暑当六七月间有此症,或八九月十月亦有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此症非一, 医者不省,当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气,流入脾胃之中, 串入经络灌溉相并,或因怒气触动,或因过饮恣欲伤体,或外感风,至八九月方发, 乃难治也。 六七月受病浅,风疾未盛,气血未竭,体气未衰,此为易治,复刺后穴。 中冲 行间 曲池 少泽
第四中风,不省人事, 人中 中冲 合谷 问曰? 此病如何而来,已上穴法,针之不效,奈何? 答曰: 针力不到,补泻不明, 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 哑门 大敦
第五中风,口噤不开。 颊车 人中 百会 承浆 合谷{俱宜泻} 问曰: 此症前穴不效何也?答曰: 此皆风痰灌注,气血错乱,阴阳不升降,致有此病, 复刺后穴。 廉泉 人中
第六半身不遂中风。 绝骨 昆仑 合谷 肩颙 曲池 手三里 足三里 问曰: 此症针后再发,何也?答曰: 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其症再发, 再针前穴,复刺后穴。 肩井 上廉 委中
第七口眼喎斜中风。 地仓 颊车 人中 合谷 问曰: 此症用前穴针效,一月或半月复发,何也?答曰: 必是不禁房劳,不节饮食, 复刺后穴,无不效也。 听会 承浆 翳风
第八中风,左瘫右痪。 二里 阳溪 合谷 中渚 阳辅 昆仑 行间 问曰: 数穴针之不效何也?答曰: 风痰灌注经络,血气相搏,再受风寒湿气入内, 凝滞不散。 故刺不效,复刺后穴。 (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风市 丘墟 阳陵泉
第九正头大痛及脑顶痛。 百会 合谷 上星 问曰: 此症针后,一日二日再发,甚于前,何也?答曰: 诸阳聚会头上, 合用先补后泻,宜补多泻少,其病再发愈重,如前法,宜泻之,无不效也。 复针后穴, 真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当用心救治,如不然,则难治。 神庭 太阳
第十偏正头风, 风池 合谷 丝竹空 问曰: 已上穴法,刺如不效何也?答曰: 亦有痰饮停滞胸膈,贼风串入脑户, 偏正头风,发来连臂内痛,成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痪,亦分阴阳针之, 或针力不到,未效,可刺中脘,以疏其下疾,次针三里,泻去其风,复针前穴。 中脘 三里 解溪
第十一头风目眩。 解溪 丰隆 问曰: 此症刺效复发,何也?答曰: 此乃房事过多,醉饱不避风寒而卧, 贼风串入经络,冷症再发,复针后穴。 风池 上星 三里
第十二头风顶痛 百会 后顶 合谷 问曰: 头顶痛,针入不效者,再有何穴可治? 答曰: 头顶痛,乃阴阳不分, 风邪串入脑户,刺故不效也。 先取其痰,次取其风,自然有效。 中脘 三里 风池 合谷
第十三醉头风。 攒竹 印堂 三里 问曰: 此症前穴针之不效,何也?答曰: 此症有痰饮停于胃脘,口吐清涎,眩晕, 或三日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名曰醉头风。 先去其气,化痰调胃,进食, 然后去其风痛也。 中脘 亶中 三里 风门
第十四目生翳膜。 睛明 合谷 四白 问曰: 以上穴法刺之不效,何也?答曰: 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愈, 须是二三次针之,方可有效,复刺后穴。 太阳 光明 大骨空 小骨空
第十五迎风冷泪。 攒竹 大骨空 小骨空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醉酒当风,或暴赤,或痛,不忌房事, 恣意好食烧煎肉物,妇人多因产后不识回避,当风坐卧,贼风串入目中,或经事交感, 秽气冲上头目,亦成此症,复刺后穴。 小空骨(治男妇醉后当风) 三阴交(治妇人交感症)泪孔上(米大艾灸七壮效)中指半指尖(米大艾灸三壮效)
第十六目生内障。 童子 合谷 临泣 睛明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此数穴针之不效,何也?答曰: 怒气伤肝,血不就舍, 肾水枯竭,气血耗散,临患之时,不能节约,恣意房事,用心过多,故得此症, 亦难治疗,复刺后穴。 光明 天府 风池
第十七目患外瘴。 小骨空 太阳 睛明 合谷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头风灌注瞳人,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有此病, 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二三次方愈。 临泣 攒竹 三里 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
第十八风沿眼红烂。 睛明 四白 合谷 临泣 二间 问曰: 针之不效何也?答曰: 醉饱行房,血气凝滞,痒而不散,用手揩摸, 贼风乘时串入,故得此症,刺前不效,复刺后穴。 三里 光明
第十九眼赤暴痛。 合谷 三里 太阳 睛明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太阳 攒竹 丝竹空
第二十眼红肿痛 睛明 合谷 四白 临泣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肾水受亏,心火上炎,肝不能制, 心肝二血不能归元,血气上雍,灌注瞳人,赤脉贯睛,故不散,复刺后穴。 太溪 肾俞 行间 营宫
第二十一肉侵睛。 风池 睛明 合谷 太阳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或因伤寒未解,却有房室之事,上盛下虚,气血上雍, 或头风不早治,血贯瞳人,或暴下赤痛,或因气伤肝,心火上炎,故不散也。 及妇人产后,怒气所伤,产后未满,房事触动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 皆有此症,非一时便可治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 复针后穴。 风池 期门 行间 太阳
第二十二怕日羞明。 小骨空 合谷 攒竹 二间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暴痛未愈,在路迎风,串入眼中,血不就舍, 肝不藏血,风毒贯入。 灯光冷泪自出,见日影干 疼痛,复刺后穴。 睛明 行间 光明
第二十三鼻窒不闻香臭。 迎香 上星 五处 禾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针数穴皆不效? 答曰: 皆因伤寒不解,毒气冲脑,或生鼻痔, 脑中大热,故得此症,复刺后穴。 水沟 风府 百劳 太渊
第二十四鼻流清涕。 上星 人中 风府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伤风不解,食肉饮酒太早,表里不解,咳嗽痰涎, 及脑寒疼痛,故得此症,复针后穴。 百会 风池 风门 百劳
第二十五脑寒泻臭。 上星 曲差 合谷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鼻不止,用药吹入脑户,毒气攻上脑顶, 故流鼻臭也。 复刺后穴。 水沟 迎香
第二十六鼻渊鼻痔。 上星 风府 问曰: 针此穴未效,复刺何穴? 答曰: 更刺后穴。 禾 风池 人中 百会 百劳 风门
第二十七鼻衄不止。 合谷 上星 百劳 风府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出血不止? 答曰: 血气上壅,阴阳不能升降,血不宿肝, 肝主藏血,血热妄行,故血气不顺也。 针前不效,复刺后穴。 迎香 人中 印堂 京骨
第二十八口内生疮 海泉 人中 承浆 合谷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上盛下虚,心火上炎,脾胃俱败,故成此症,复刺后穴。 金津 玉液 长强
第二十九口眼喎斜。 颊车 合谷 地仓 人中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醉后卧睡当风,贼风串入经络,痰饮流注, 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故得此症,复刺后穴。 承浆 百会 地仓 童子
第三十两颊红肿生疮,一名枯曹风,猪腮风。 合谷 列缺 地仓 颊车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热气上壅,痰滞三焦,肿而不散,两腮红肿生疮, 名曰枯曹风,复刺后穴。 承浆 三里 金津 玉液
第三十一舌肿难语。 廉泉 金津 玉液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由酒痰滞于舌根,宿热相搏,不能言语, 故令舌肿难言,复刺后穴。 天突 少商
第三十二牙齿肿痛。 吕细 颊车 龙玄 合谷
第三十三上爿牙痛。 吕细 太渊 人中
第三十四下爿牙痛。 合谷 龙玄 承浆 颊车 问曰: 牙痛之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肾经虚败,上盛下虚,阴阳不升,故得前症, 复刺后穴。 肾俞 三间 二间
第三十五耳内虚鸣。 肾俞 三里 合谷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房事不节,肾经虚败,气血耗散,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太溪 听会 三里
第三十六耳红肿痛。 听会 合谷 颊车 问曰: 此症肿痛,何也?答曰: 皆因热气上壅,或因缴耳触伤,热气不散, 及伤寒不解。 故有此症,不可一例针灸,须辨问端的,针之无不效也。 复刺后穴。 三里 合谷 翳风
第三十七耳生疮。 出脓水, 翳风 合谷 耳门 问曰: 耳生疮,出脓水,尝闻小儿有此症? 答曰: 洗浴水归耳内,故有, 大人或因剔耳触动耳黄,亦有水误入耳内,故如此,复刺后穴。 听会 三里
第三十八耳聋气闭。 听宫 听会 翳风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伤寒大热,汗闭气不舒,故有此症,前针不效, 复刺后穴。 三里 合谷
第三十九手臂麻木不仁。 肩颙 曲池 合谷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寒湿相搏,气血凝滞,故麻木不仁也。 复刺后穴。 肩井 列鈌
第四十手臂冷风酸痛。 肩井 曲池 手三里 下廉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寒邪之气,流入经络,夜卧凉枕竹箪漆凳,冷处睡着, 不知风湿流入经络,故得此症,复刺后穴。 手三里 经渠 上廉
第四十一手臂红肿疼痛。 三里 曲池 通里 中渚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气血壅滞,流而不散,闭塞经络不通,故得此症, 复刺后穴。 合谷 尺泽
第四十二手臂红肿,及疽。 中渚 液门 曲池 合谷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血气壅滞,皮肤瘙痒,用热汤泡洗,而伤红肿, 故得此症,久而不治,变成手背疽,复刺后穴。 上都 阳池
第四十三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 阳池 合谷 尺泽 曲池 中渚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湿气处卧,暑月夜行,风湿相搏,或酒醉行房之后, 露天而卧,故得此症,复刺后穴。 肩颙 中渚 少商 手三里
第四十四肩背红肿疼痛。 肩颙 风门 中渚 大杼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腠理不密,风邪串入皮肤,寒邪相搏,血气凝滞, 复刺后穴。 膏肓 肺俞 肩颙
第四十五心胸疼痛。 大陵 内关 曲泽 问曰: 心胸痛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停积,或因食冷,胃脘冷积作楚,心痛有九种, 有虫食痛者,有心痹冷痛者,有阴阳不升降者,有怒气冲心者,此症非一, 推详其症治之。 中脘 上脘 三里
第四十六肋疼痛。 支沟 章门 外关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之? 答曰: 皆因怒气伤肝,血不归元,触动肝经,肝藏血, 怒气甚,肝血不归元,故得是症,亦有伤寒后痛者,有挫闪而痛者,不可一例治也。 宜推详治之,复刺后穴。 行间(泻肝经治怒气)中封 期门(治伤寒后痛) 阳陵泉(治挫闪)
第四十七腹内疼痛。 内关 三里 中脘 问曰: 腹内疼痛,如何治疗? 答曰: 失饥伤饱,血气相争,荣卫不调,五藏不安, 寒湿中得此,或冒风被雨醉卧行房,饮食不化,亦有此症。 必急治疗,为肾虚败, 毒气冲归脐腹,故得此症,如不俞,复刺后穴。 关元 水分 天枢(寒湿饥饱)
第四十八小腹胀满。 内庭 三里 三阴交 问曰: 此症针入穴法不效,何也?答曰: 此因停饮不化,腹胀,此症非一, 有膀胱疝气,冷筑疼痛,小便不利,胀满疼痛,大便虚结胀满疼痛,推详治之, 再刺后穴。 照海 大敦 中脘(先补后泻) 气海(专治妇人血块攻筑疼痛小便不利妇人诸般气痛)
第四十九两足麻木。 阳辅 阳交 绝骨 行间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为湿气相搏,流入经络不散,或因酒后,房事过多, 寒暑失盖,致有此症,复针后穴。 昆仑 绝骨 丘墟
第五十两膝红肿疼痛。 膝关 委中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脾家受湿,痰饮流注,此疾非一,或因痢后, 寒邪入于经络,遂有此症,或伤寒流注,亦有此症,复刺后穴。 阳陵泉 中脘 丰隆
第五十一足不能行。 丘墟 行间 昆仑 太冲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醉后行房,肾经受亏,以致足弱无力, 遂致不能行步,前治不效,复刺后穴。 三里 阳辅 三阴交 复溜
第五十二脚弱无力。 公孙 三里 绝骨 申脉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湿气流于经络,血气相搏,或因行房,过损精力, 或因行路,有损筋骨,致成此疾,复针后穴。 昆仑 阳辅
第五十三红肿脚气生疮。 照海 昆仑 京骨 委中 问曰: 此症前穴不愈,何也?答曰: 气血凝而不散,寒热久而不治,变成其疾, 复针后穴: 三里 三阴交
第五十四脚背红肿痛。 太冲 临泣 行间 内庭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劳役过多,热汤泡洗,血气不散,以致红肿疼痛, 宜针不宜灸。 丘墟 昆仑
第五十五穿跟草鞋风。 照海 丘墟 商丘 昆仑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劳役过多,湿气流滞而冷,或因大热行路, 冷水浸洗,而成此症,复刺后穴。 太冲 解溪
第五十六风痛不能转侧举步艰难。 环跳 风市 昆仑 居 三里 阳陵泉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房事过多,寒湿地土睡卧,流注经络, 挫闪后腰疼痛,举止艰难,前穴不效,复刺后穴。 五枢 阳辅 支沟
第五十七腰脚疼痛。 委中 人中
第五十八肾虚腰痛。 肾俞 委中 太溪 白环俞
第五十九腰脊强痛。 人中 委中
第六十挫闪腰痛。 尺泽 委中 人中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房事过多,劳损肾经,精血枯竭,肾虚腰痛, 负重远行,血气错乱,冒热血不归元,则腰痛,或因他事所关,气攻两疼痛, 故有此症,复刺后穴。 昆仑 束骨 支沟 阳陵泉
第六十一浑身浮肿生疮。 曲池 合谷 三里 三阴交 行间 内庭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伤饥失饱,房事过度,或食生冷。
第六十二四肢浮肿。 中都 合谷 曲池 中渚 液门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饥寒,邪入经络,饮水过多,流入四肢, 或饮酒过多,不避风寒,致有此症,复针后穴。 行间 内庭 三阴交 阴陵泉
第六十三单蛊胀。 气海 行间 三里 内庭 水分 食关
第六十四双蛊胀。 支沟 合谷 曲池 水分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酒色过多,内伤藏府,血气不通,遂成蛊胀, 饮食不化,痰积停滞,浑身浮肿生水,小便不利,血气不行,则四肢浮肿,胃气不足, 酒气不节,则单蛊胀也。 肾水俱败,水火不相济,故令双蛊,此症本难于疗治, 医者当详细推之。 三里 三阴交 行间 内庭
第六十五小便不利。 阴陵泉 气海 三阴交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膀胱邪气,热蕴不散,或劳役过度,怒气伤胞, 则气闭入窍中,或妇人转胞,皆有此症,复刺后穴。 阴谷 大陵
第六十六小便滑数。 中极 肾俞 阴陵泉 问曰: 此症为何? 答曰: 此膀胱受寒,肾经滑数,小便冷痛,频频淋沥,复针后穴。 三阴交 气海
第六十七大便秘结不通。 章门 太白 照海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此症非一,有热结,有冷结,宜先补后泻。
第六十八大便泄泻不止。 中脘 天枢 中极
第六十九赤白痢疾,如赤。 内庭 天枢 隐白 气海 照海 内关 如白。 里急后重大痛者。 外关 中脘 隐白 天枢 申脉
第七十脏毒下血。 承山 脾俞 精宫 长强
第七十一脱肛久痔。 二白 百会 精宫 长强
第七十二脾寒发疟。 后溪 间使 大椎 身柱 三里 绝骨 合谷 膏肓
第七十三疟先寒后热。 绝骨 百会 膏肓 合谷
第七十四疟先热后寒。 曲池(先补后泻) 绝骨(先泻后补) 膏肓 百劳
第七十五热多寒少。 后溪 间使 百劳 曲池
第七十六寒多热少。 后溪 百劳 曲池 问曰: 此症从何感来? 答曰: 皆因脾胃虚弱,夏伤于暑,秋必成疟,有热多寒少, 单寒单热,气盛则热多,痰盛则寒多,是皆痰饮停滞,气血耗散,脾胃虚败, 房事不节所致,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者,久而不治,变成大患, 疟后有浮肿,有虚劳,有大便利,有腹肿蛊胀者,或饮水多,腹内有疟母者, 须用调脾进食化痰饮,穴法依前治之。
第七十七翻胃吐食。 中脘 脾俞 中魁 三里
第七十八饮水不能进,为之五噎。 劳宫 中魁 中脘 三里 大陵 支沟 上脘 问曰: 翻胃之症,从何而得,针法所能疗否? 答曰: 此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 病初来时,皆因酒色过度,房事不节,胃家受寒,呕吐酸水,或食物即时吐出, 或饮食后,一日方吐者,二三日方吐者,随时吐者可疗,三两日吐者,乃脾胃胃枯, 不能克化水谷。 故有五噎者: 气噎,水噎,食噎,劳噎,思噎,宜推详治之。 复刺后穴。 脾俞 胃俞(以上补多泻少)亶中 太白 下脘 食关
第七十九哮吼嗽喘。 腧府 天突 亶中 肺俞 三里 中脘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好饮热酸鱼腥之物,及有风邪痰饮之类,串入肺中, 怒气伤肝,乘此怒气食物不化,醉酒行房,不能节约,此亦非一也。 有水哮, 饮水则发,有气哮怒气所感,寒邪相搏,痰饮壅满则发,咸哮则食咸物发, 或食灸之物则发,医当用意推详,小儿此症尤多,复刺后穴。 膏肓 气海 关元 乳根
第八十咳嗽红痰。 百劳 肺俞 中脘 三里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皆因色欲过度,脾肾俱败,怒气伤肝,血不归元, 作成痰饮,串入肺经,久而不治,变成劳瘵,复刺后穴。 膏肓 肾俞 肺俞 乳根
第八十一吐血等症。 亶中 中脘 气海 三里 乳根 支沟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何法可治? 答曰: 皆因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内动于心, 即伤于神,外劳于形,即伤于精。 古人言,心生血,肝纳血,心肝二经受克, 心火上炎,气血上壅,肾水枯竭,不交济,故有此症,须分虚实,不可治。 肺俞 肝俞 肾俞 心俞 膏肓 关元
第八十二肺痈欬嗽。 肺俞 亶中 支沟 大陵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因于伤风,表里不解,咳嗽不止,吐脓血,是肺痈也。 复刺后穴。 风门 支沟 三里
第八十三久嗽不愈。 肺俞 三里 亶中 乳根 风门 缺盆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食咸物伤肺,酒色不节,或伤风不解,痰流经络, 咳嗽不已,可刺前穴。
第八十四传尸痨瘵。 鸠尾 肺俞 中极 四化(先灸)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饱后行房,气血耗散,痨瘵传尸, 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复刺后穴。 亶中 涌泉 百会 膏肓 三里 中脘
第八十五消渴。 金津 玉液 承浆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为肾水枯竭,水火不济,脾胃俱败,久而不治, 变成背疽,难治矣,复刺后穴。 海泉 人中 廉泉 气海 肾俞
第八十六遗精白浊。 心俞 肾俞 关元 三阴交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房事失宜,惊动于心,内不纳精,外伤于肾, 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心肾不济,人渐尪羸,血气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穴。 命门 白环俞
第八十七阴茎虚痛。 中极 太溪 复溜 三阴交 问曰: 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 皆为年少之时,妄用金石他药,有伤茎孔, 使令阴阳交感,不能发泄,故生此症,复刺后穴。 血 中极 海底 内关 阴陵泉
第八十八阴汗偏坠。 兰门 三阴交
第八十九木肾不痛,肿如升。 归来 大敦 三阴交
第九十奔助乳弦。 关元 水道 三阴交 关门 问曰: 此三症因何而得? 答曰: 皆为酒色过度,肾水枯竭,房事不节,精气无力, 阳事不兴,强而为之,精气不能泄,外流入胞中,此症非一,或肿如升,或偏坠疼痛, 如鸡子之状,按上腹中则作声,此为乳弦疝气也。 宜针后穴。 海底 归来 关元 三阴交
第九十一妇人赤白带下。 气海 中极 白环俞 肾俞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不惜身体,恣意房事,伤损经血, 或经行与男子交感,内不纳精,遗下白水,变成赤白带下,复刺后穴。 气海 三阴交 阳 交(补多泻少)
第九十二妇人无子。 子宫 中极
第九十三妇人多子。 石门 三阴交
第九十四经事不调。 中极 肾俞 气海 三阴交
第九十五妇人难产。 独阴 合谷 三阴交
第九十六血崩漏下。 中极 子宫
第九十七产后血块痛。 气海 三阴交
第九十八胎衣不下。 中极 三阴交
第九十九五心烦热,头目昏沈。 合谷 百劳 中泉 心俞 劳宫 涌泉 问曰: 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 皆因产后劳役,邪气串入经络,或因辛难太过而得, 亦有室女得此症。 何也?答曰: 或阴阳不和,气血壅满而得之者, 或忧愁思虚而得之者,复刺后穴。 少商 曲池 肩井 心俞
第一百阴门忽然红肿疼。 会阴 中极 三阴交
第一百一妇女血崩不止。 丹田 中极 肾俞 子宫 问曰: 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 乃经行与男子交感而得,人渐羸瘦,外感寒邪, 内伤于精,寒热往来,精血相搏,内不纳精,外不受血,毒气冲动子宫, 风邪串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症,如不明脉之虚实,作劳治之非也。 或有两情交感,百脉错乱,血不归元,以致如斯者,再刺后穴。 百劳 风池 膏肓 曲池 绝骨 三阴交
第一百二妇人无乳。 少泽 合谷 亶中
第一百三乳痈。 (针乳疼处) 亶中 大陵 委中 少泽 俞府
第一百四月水断绝。 中极 肾俞 合谷 三阴交 问曰: 妇人之症,如何不具后穴? 答曰: 妇人之症,难以再具,止用此穴,法无不效, 更宜辨脉虚实,调之可也。
第一百五浑身生疮。 曲池 合谷 三里 行间
第一百六发背痈疽。 肩井 委中 天应 骑竹马 或问阴症疽满背无头,何法治之? 答曰: 可用湿泥涂之,先干处,用蒜钱贴之, 如法灸,可服五香连翘散数贴,发出。
第一百七肾脏风疮。 血 三阴交
第一百八疔疮。 (以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 合谷 曲池 三里 委中
第一百九夹黄。 (腿毒也) 支沟 委中 肩井 阳陵泉
第一百一十伤寒头痛。 合谷 攒竹 太阳(眉后紫上)
第一百十一伤寒痛。 支沟 章门 阳陵泉 委中(出血)
第一百十二伤寒胸痛。 大陵 期门 亶中 劳宫
第一百十三伤寒大热不退。 曲池 绝骨 三里 大椎 涌泉 合谷(俱宜泻)
第一百十四伤寒热退后余热。 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
第一百十五发狂,不识尊皂。 曲池 绝骨 百劳 涌泉
第一百十六伤寒发痉,不省人事。 曲池 合谷 人中 复溜
第一百十七伤寒无汗。 内庭泻 合谷补 复溜泻 百劳
第一百十八伤寒汗多。 内庭 合谷泻 复溜补 百劳
第一百十九大便不通。 章门 照海 支沟 太白
第一百二十小便不通。 阴谷 阴陵泉
第一百二十一脉俱无。 合谷 复溜 中极(阴症多有此)
第一百二十二伤寒发狂。 期门 气海 曲池
第一百二十三伤寒发黄。 腕骨 申脉 外关 涌泉
第一百二十四咽喉肿痛。 少商 天突 合谷
第一百二十五双乳蛾症。 少商 金津 玉液
第一百二十六单乳蛾症。 少商 合谷 海泉
第一百二十七小儿赤游风。 百会 委中
第一百二十八浑身发红丹。 百会 曲池 三里 委中
第一百二十九黄疸发虚浮。 脘骨 百劳 三里 涌泉(治浑身黄) 中脘 膏肓 丹田(治黄) 阴陵泉(治酒黄)
第一百三十肚中气块,痞块积块。 三里 块中 块尾
第一百三十一五痫等症。 上星 鬼禄 鸠尾 涌泉 心俞 百会
第一百三十二马痫。 照海 鸠尾 心俞
第一百三十三风痫。 神庭 素 涌泉
第一百三十四食痫。 鸠尾 中脘 少商
第一百三十五猪痫。 涌泉 心俞 三里 鸠尾 中脘 少商 巨阙 问曰: 此症从何而来? 答曰: 皆因寒痰结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数症,医者推详治之, 无不效也。
第一百三十六失志痴呆。 神门 鬼眼 百会 鸠尾
第一百三十七口臭难近。 龂交 承浆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用心过度,劳役不已,或不漱牙,藏宿食, 以致秽臭,复刺后穴。 金津 玉液
第一百三十八小儿脱肛。 百会 长强 大肠俞
第一百三十九霍乱转筋。 承山 中封
第一百四十霍乱吐泻。 中脘 天枢
第一百四十一咳逆发噫。 亶中 中脘 大陵 问曰: 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 皆因怒气伤肝,胃气不足,亦有胃受风邪, 痰饮停滞得者,亦有气逆不顺者,故不一也。 刺前未效,复刺后穴。 三里 肺俞 行间(泻肝经怒气)
第一百四十二健忘失记。 列缺 心俞 神门 少海 问曰: 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 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 七情所感,故有此症,复刺后穴。 中脘 三里
第一百四十三小便淋漓。 阴谷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阴陵泉 问曰: 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 皆为酒色嗜欲不节,勉强为之,少年之过, 或用金石热剂,或小便急行房事,或交感之际,被人冲破,不能完事,精不得施泻, 阴阳不能舒通,缘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热淋,有冷淋气淋请审详治之。
第一百四十四重舌腰痛。 合谷 承浆 金津 玉液 海泉 人中
第一百四十五便毒痈疽。 昆仑 承浆 三阴交
第一百四十六瘰结核。 肩井 曲池 天井 三阳络 阴陵泉
第一百四十七发痧等症。 分水 百劳 大陵 委中
第一百四十八牙关脱臼。 颊车 百会 承浆 合谷
第一百四十九舌强难言。 金津 玉液 廉泉 风府
第一百五十口吐清涎。 大陵 亶中 中脘 劳宫
第一百五十一四肢麻木。 肩颙 曲池 合谷 脘骨 风市 昆仑 行间 三里 绝骨 委中 通里 阳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肿宜补多泻少)
东垣曰: 黄帝针经云: 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取三里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 三里 气冲 以三棱针出血, 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 上廉穴出血,禁酒,忌湿面, 东垣曰: 黄帝针经云: 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盖上气者, 心脐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 又云: 视前痛者, 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 黄帝曰: 五乱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 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帝曰: 愿闻其道。 岐伯曰: 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 神门 大陵 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肝者,取之手太阴荥俞。 鱼际 太渊 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 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于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 取之 三里 章门 中脘 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 腑俞 去腑病也。 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 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 气在于头。 取之 天柱 大杼 不足。 取之足太阳荥俞 通谷 束骨 先取天柱大杼, 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 己脾土穴,以引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取血脉,后取其手足阳明之荥俞 二间 三间 深取之。 内庭 陷谷 深取之。 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 引而上之,上者出也。 去也。 皆阴火有余,隔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 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 补泻奈何? 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 帝曰: 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曰: 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血虚宜导引之。 夫阴病在阳者, 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寒邪,亦有二说, 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知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 非止风寒而已,六yin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 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 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 此皆六yin客邪有余之病, 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足,治只在背腑俞, 另有上热下寒。 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 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亢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 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也。 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 感则害人六腑。 又曰: 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 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脏之气先绝于外, 外者天也。 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 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 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 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 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 又曰: 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 气不足,从阴引阳勿也。 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荣,错泻者,差尤甚矣! 按岐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岂有生者乎。 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yin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 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 三焦元气衰旺,黄帝针经云: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泄便为之变招生简章,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 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踝留之。 东垣曰: 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 曰: 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 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 入肝为臊,此其一也。 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原病式曰: 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亦热肿病,先用湿纸覆其上,立候之, 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 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厚,安于头上。 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 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其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 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发,未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米头子,便用独蒜切去两头, 取中间半寸厚,安于疮上,用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又曰: 痛者灸至不痛而止, 谓先及其未溃,所以痛,次及于将溃,所以不痛也。 不痛灸至痛而止,谓先及其溃, 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 此痈疽初发之治也。 若诸疮患,久成漏者, 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先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 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 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 捻作饼子,约厚三分,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饼子,后四五日, 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 然后外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
原病式曰: 痹,不仁也。 俗作闭,闭塞也。 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张戴仁曰: 手少阴少阳二脉,并于喉气,热则内结肿胀,痹而不通则死, 后人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 走马喉闭,热气上行。 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 一为单二为双也。 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 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 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 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 暴发死者,名走马喉闭,八名虽详,皆归之火, 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闭,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 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 计所出血几盈斗。 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
原病式曰: 淋,小便痛也。 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 严氏曰: 气淋者, 小便,常有余沥,石淋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 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 填满病人脐中,却用头大艾,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东垣曰: 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目者, 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 神之所主也。 子和曰: 目之五轮, 乃五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 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 肉轮赤肿, 火乘脾也。 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 赤脉贯目,火自甚也。 凡自暴赤肿起, 羞明隐,泪出不止,暴寒目眶肿,大热之所为也。 宜针神庭,上星,会,前顶, 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 目之内眦,太阳膀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网, 太阳小肠经也。 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阳明胃经也。 血气俱多。 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頞中,与太阳少阳交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 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 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 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 盖此二经,血多故也。 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 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 刘氏曰: 内障有因于痰热, 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障之翳, 有起于内眦外眦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经而来,如果垣治魏邦彦夫人, 目翳绿色,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 绿非五色之正,殆肺肾合而成病也。 乃就昼工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 盖内伤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 并邪火眼,皮缓则毛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出血, 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 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 以泻湿热而愈。 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若以针刺破,即瘥, 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内经云: 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 下伤少阴之络,当刺足内踝下然谷之前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痏, 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www.med126.com/job/怒,或昼夜妄行, 或口眼俱邪,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 如此之类,乃飞虫精灵, 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 欲治之时,先要: 愉悦 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 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可以言德。 书符 先用朱砂书太乙灵符二道,一道烧灰酒调,病人服,一道贴于病人房内, 书符时念小天罡咒。 太乙灵符 念咒 先取气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轮,上朝金阙,下覆昆仑,贪狼巨门, 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辅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玄黄正气,速赴我身, 所有凶神恶煞,速赴我魁之下,毋动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 谓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 正色 谓持针之际,目无邪视,心无外想,手如握虎,势若擒龙。 祷神 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心思神农黄帝孙韦真人俨然在前。 密言 从吾针后,病不许复。 乃掏穴曰: 大哉干元,威统神天,金针到处, 万病如拈,吾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针 谓下手入针时,呵气一口于穴上,默存心火烧过,用力徐徐插入。 乃曰: 布气玄真,万病不侵,经络接续龙降虎升,阴阳妙道,插入神针,针天须要开, 针地定教裂,针山须即崩,针海还应竭,针入疾便安,针鬼悉馘减, 吾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 又曰 手提金鞭倒骑牛,喝得黄河水倒流,一口吸尽千江水,运动人身血脉流,南斗六星, 北斗七星。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问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 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 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 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十三针鬼封, 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 女人先针右起。 单日为阳。 双日为阴。 阳日阳时针右转, 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鬼何妖为祸, 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止,方宜退针。
鬼哭穴 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 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魇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 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指内,去甲一韭叶。 灸精宫 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 专祛痨虫,令病人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 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癸亥时灸,勿令人知。 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 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指,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 两旁各开一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 又法, 于足第二指歧角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 肘尖穴 治瘰,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 又法, 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摺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为穴, 灸之亦效。 灸忤 口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 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摺为三段如人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 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右患灸左,左患灸右,左右俱患,左右俱, 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 又法,取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文当中, 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腹急痛。 灸翻胃 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 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 两大手指缝,或足二指上一寸半。 灸癜风 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凡赘疣诸恶,灸之无不立效。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 照人裁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瞅横纹截断, 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 却络在结喉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 灸纸角上各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 今依此法点穴,果合足太阳膀胱经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 难经曰: 血会膈俞。 疏曰: 血病治此。 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 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府,肝能藏血。 故亦取是俞也。 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 但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揣摸脊骨膈俞胆俞为正, 再取膏肓二穴灸之,无不应矣。 膈俞在七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去脊 各一寸五分。 膏肓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 两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一间。
膏肓膈俞胆俞图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误百症。 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脾骨开离,勿令动摇, 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昼相去六寸许, 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 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 灸主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 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消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此二穴,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诸风,一切病症。 先从男左女右臂脘中横纹起,用薄蔑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 次用蔑取前同身寸一寸,却令病人脱去衣服,以大竹扛一条,跨定,两人随徐扛起, 足离地三寸,两旁两人扶定,将前量长蔑,贴定竹杠竖起,从尾骨贴脊量至蔑尽处, 以笔点记,后取身寸蔑,各开一寸是穴,灸七壮。 此杨氏灸法,按神应经,两人抬扛不稳,当用两木凳搁竹扛头,令患人足微点地, 用两人两旁扶之,尤妙,又按聚英言,各开一寸,疑为一寸五分。 当合膈俞肝俞穴道。 骑竹马灸穴图
资生经云: 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痛,初发咳嗽,渐吐脓血, 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 向上至曲瞅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 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 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摺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纪,多灸一壮,如人三十岁, 灸三十一壮,累效。 按此穴,合五椎两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穴也。 心主血, 故灸之。
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 然后左右各半寸,取其穴,则肾俞也。
先将长草一条,比男左女右手掌内,大拇指根横纹量起,至用内止,以墨记点。 次比食指中指四指小指,五指皆比如前法,再加同身寸一寸点定,别用秆草一条, 与前所量草般齐,至再加一寸墨上,共结一磊,却令病人正坐,脱去衣,以草分开, 加于颈上,以指按定磊,于天突骨上两边,垂向背后,以两条草取般齐, 垂下脊中尽处是穴,灸七壮效。
痔疾未深,止灸长强甚效,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马蓝根一握,先煎汤取水三碗。 用一碗半,乘热以小口瓶薰洗,令肿退,于原生鼠你根上灸之,尖头灸不效, 或用药水盆洗肿微退,然后灸,觉一团火气通入肠,至胸乃效,灸至二十余壮, 更忌毒物,永愈,随以竹片护火气,勿伤两边好肉。
若卒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痛,小便遗溺,大敦二穴,在足大指之端, 去爪甲韭菜许,及三毛丛中是穴,灸三壮。 若小肠卒疝,腹疼痛,四肢不举, 小便涩滞,身重足痿,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骨上三寸是穴,宜针三分,灸三壮, 极妙。
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 是第一穴也。 又以第二指于中穴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穴,灸七壮, 已上加至壮数多为效,患深,次年更灸,但以中指一指为准,临时更揣摸之。
宣黄连七分,捣末,巴豆七个,去壳不去油,一处研细成膏,如干,滴水两点, 纳于脐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痛为度。
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 觉腹中鸣吼,良久自通利,次用葱白一束紧札,切作饼,灸令热,与熨脐下, 更用灰火熨斗烙其饼,饮令生真气,渐觉体温热,即用五积散二钱,入附子末一钱, 水盏半,姜枣加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日并三两服,即汗自行而安。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活,干姜, 川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
次将药末掺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 名雷火针也。 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 再烧再按,九次即愈,灸一次,念一遍,先燃火在手。 念曰: 雷霆官将, 火德星君,药奏奇功,方德三界六府之神,针藏烈焰,炼成于仙都九转之门, 蠲除痛患,扫荡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毕。
即以雷火针按穴灸之,迺孙真人所制,今用亦验,务要诚敬,毋令妇人鸡犬见, 此方全真多自秘,缘人不古,若心不合道,治不易疗也。 兹故表而出之。
五灵脂八钱生用 斗子青盐{五钱生用}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天鼠粪{即夜明沙二钱微炒} 地鼠粪{三钱微炒} 葱头{干者二钱} 木通{三钱}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火和荍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 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艾灸之,每岁一壮,药与钱不时添换,依后开日时, 取天地阴阳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入,百病不侵,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荍音乔)立春已时 春分未时 立夏辰时 夏至酉时 立秋戌时 秋分午时 立冬亥时 冬至寅时 此乃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灸无不验。
千金云: 正午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 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 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灸暑雷电虹霓,停候晴明再灸, 急难亦不拘此。 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 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脘骨等穴,其余经络,各有气至之时, 故宝鉴云: 气不至,灸之不发,千金所云: 午后灸之言,恐非孙真人口诀。
千金方云: 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 故吴蜀多行灸法,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
宝鉴云: 气不至而不效,灸亦不发。 盖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 故不知经络气血多少,应至之候,而灸之者,则疮不发,世医莫之知也。
木草云: 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 采暴干,陈久者良,辟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 令干燥入臼捣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 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 出明州图经云: 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 今在处有之,惟蕲州叶厚而余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 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丹溪曰: 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 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络满经虚,灸阴刺阴,经满络虚, 刺阴灸阳。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 开其穴也。
黄帝曰: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 小弱乃小作之,又曰: 小儿七日以上, 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 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 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 艾炷依小头作。 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今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 疝瘕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 故小品曰: 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 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炷依竹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 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 令人血脉枯竭,四肢弱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 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明堂下经曰: 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 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 诸番部用镔铁击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 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痛,用腊烛更佳。
千金云: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 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 小病诸方亦然,惟明堂百经云: 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治,故后人不准, 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顶,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 铜人治风,灸上星, 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 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方,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 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千金方云: 凡灸法,坐点穴则坐,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 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 须得身体平直,毋令卷缩, 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资生云: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明堂云: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 王节斋曰: 灸上须自上而下, 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 肩臂上陷者灸之,两季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 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 颠上一穴灸之。
资生云: 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曰: 灸疮不发者, 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青灰中煨热,拍破, 热熨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 而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 有复灸一二壮遂发, 有食热灸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物,不可顺其自然, 终不发矣!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疾除,资生云: 春用柳絮,夏用竹膜, 秋用新绵,冬用免腹下白细毛,或用猫腹毛。 今日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 而欲其速愈也。 此非治疾之本意也。 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药不坏, 惟久久贴之可也。 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苓,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 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 如用别物干燥作疼, 亦且不便。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围,约一时久, 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自然疾愈。 若灸火退痂后, 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 加黄连煎神效。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二二时,宜入室静卧, 远人事,忌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清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 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 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调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 害者,此也。 徒责灸艾不效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