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医学正传教程:117 寒暑湿门
来源:117 寒暑湿门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寒附论

夫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者少阴也。少阴者至阴也。至者为极也。少阴者冬脉所旺。居 北而属水。为寒。为归藏。为周密。寒中收引拘缩。寒之用也。其病上下所出。水澄澈清冷。 清 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但脉急而寒之象也。急主于痛。故紧急也。又内经云: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脉当迟缓。寒毒内郁。洪数为热。所养心之脉 也。寒气生清。就于湿。故下利清白。此乃肠胃寒则化物不常。热则壅涩不通。寒胜则火衰。 火衰金旺。吐痢腥秽。腥者金肺之臭也。热则喜酸。寒则水腥。只如四肢逆冷。坚痞腹满。 屈伸不便。禁固战栗。谓阴水主之。舒卷不便。诊其脉沉伏而迟。病之证也。若身凉不渴而寒。 足而卧。恶闻人声。不欲言。皆阴证也。阴阳停则和。偏则病。如阳气暴绝。阴气独 胜。则为寒证。阴气暴绝。阳气独胜。则为热证。经云:阳盛阴虚汗之而死。阴盛阳虚下之 而死。若阳实外热。阴虚内寒。阴实内热。阳虚外寒。阳实伐其阳。当凉膈散、承气汤主之。 阴实伐其阴。当白术散、四逆汤主之。寒者严凝杀厉之气也。人以肾气为根本。惟肾则受寒。 惟寒则伤肾。肾气一虚寒邪交作。急痛拘挛。战掉强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或翕然发热。 面赤多汗。此中寒也。无汗恶寒。头疼面惨。发热拘急。手足微寒。此伤寒也。霍乱转筋。 洞泄下痢。干呕吐逆。积饮停痰。此寒邪入肠胃也。以至为咳嗽。为虚劳。为疝瘕。为脚气。 为漏。为遗精。为 疟。为诸痛。寒亦主之。人惟肾气不充。疏于谨护。非特霜凝冰结之 谓寒。或者炎天暑月当风取凉。卧地受冷。使寒邪之气自皮肤而达经络。自经络而入脏腑。 如前数证皆得以恣睢四出矣。温肾 寒。如干附子川乌天雄辈佐之。以养正灵砂。 此固药笼中物。然寒伤荣气。徒知温肾而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又 温血之上药也。素问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去 寒就温之意也。不善调摄则为寒所中。大抵中寒脉必迟紧。挟风则脉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肿满疼痛。治之之法切不可妄下妄吐。惟当温散之。否则舌卷囊缩难治。 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控睾阴阴而痛。或大便泄。鼻不闻 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泣出。喘渴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皆时作痛。目中 流火。口鼻恶寒。时头痛目眩。若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 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过。其振寒伤至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必有膈咽不 通欲绝之状。甚则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方过其发躁须臾而已。振寒复至。或 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惨意悲悲。健忘或善嚏间出。此风热大损寒水。燥 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甘热滑润之剂。大泻 西方北方则愈。 夫大寒在外留而补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针经曰: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 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膝廉陷下。寒过于膝下 陵三里经。陷下者火自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夫大寒在外留而补之。云外者天外也。 大寒者北方寒化也。中于人则言大寒在外。乃皮毛之上也。故曰寒甚则浮。是足太阳膀胱寒 气中其本经。乃方以类聚。故顶项额为之先病。治在风府穴。久留针。谓手太阳小肠内热。 当传送足太阳膀胱寒经。其经复受外来客邪。况皮毛者阳分也。大恶阴寒。经曰:寒病久留 针。则为热补者。补内热也。补阳也。令阴消铄而邪退也。留而补之者以火伐之。又解寒入 于中者。灸之所宜。云谓左右寸脉皆少。不称尺脉者言地之阴阳脉盛也。若弦紧之脉更浮于 上。按之则洪大。脉盛于下。是地下阴火亦伏藏也。况天地之阴阳。已不足于外。是上下之 阳皆伏匿矣。故曰陷下者灸之。正谓此也。故经云: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 止。非火调弗能取之。 刺有五节。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对曰。固有五。一曰振埃。二曰 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论曰:振埃者。 刺 奇 蒙者天外阳邪也。阳者无形也。天外者阴病在阳。故从阳引阴。治在背 。背 腑穴是也。 若五脏病有形之证。皮肉筋骨血脉病是也。若绝于内者。故曰阴病在阳。乃从阳引阴。邪在 天外也。其法取穴在背上五脏之 。假令皮病内绝。治在天外。针灸肺 是也。假令血脉内 绝不得周流。故曰是亦阴病在阳。其穴则背之心 是也。余三脏有形病内绝。依此皆治在脏。黄帝针经曰:上热下寒。视其虚络而陷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 也。辨云。圣人以上热下寒。是谓有春夏秋冬也。当从天外阳下降入地中。乃天上群阴中火 炽而反助六阳。不能衰退。先于六阳中决血络出血。使阴气下降。虽力微而能坠六阳下行。 阴血自降故也。亦可谓老阳变阴之象也。故经云:上热下寒。视其虚脉陷下于经络者取之。 此所谓引而下之者是也。但言络脉皆是病大者。以三棱针决血去阴之热。热者手太阳小肠中 血络有火热之邪。致此老阳不肯退化为阴而下降。故先决手太阳之血热。使三阴得时之用而降下。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奉藏者也。乃泻重阳在天。下不肯退化行阴道者也。 至元戊辰春。予应诏赴都。中书参政杨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 粘。时眩晕如在风云中。一日会都堂。此证忽来。仍加目视不明。遂归。余诊之两寸脉洪大。 尺脉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寒凉为年高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治上热。 譬犹鸟集高巅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前巅眉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时觉头 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亦不复作矣。 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觇病者未诊脉。望之口燥。清涕出 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 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 者。阳中有阴可下之。若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师曰:迟者为 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及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 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

神圣复气汤(出济生拔粹方)治人腹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

中泣。鼻中流涕。

中流水。视物KT KT 。耳鸣耳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髀大痛。皆此寒水来复土 柴胡(一钱锉) 本(八分) 防风(五分锉) 羌活(一钱锉) 人参(五分) 干姜(炮为末一钱三分) 甘草 升麻(七分锉) 半夏(汤洗七次七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细剪) 当归 身(六分酒洗锉) 郁李仁(五分另研泥)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一分) 用水五盏。同煎 至二 盏。入。黄 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各一钱) 橘红(五分) 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 入 下项药。黄柏(酒浸三分) 黄连(酒浸三分) 枳壳(三分) 生地黄(酒洗三分) 以 上四味。 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华细辛川芎(细末) 蔓荆子(各三分) 上预一日用新水 半 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滓。入此浸者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滓。稍热服空心服。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宜食肉 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如无上证。妇人白带。脐下寒。男子二丸冷。牵引心痛腹中痛。手心或 寒。两尺脉弦细。按之不鼓。小便遗失或数而欠。大便多燥涩不通。或大便软。溺色或变。 气短不足以息。额寒鼻不闻香臭。鼻端红肿善嚏。多悲多愁。心神不乐。健忘多怒。寝汗憎 风。小便滑数。后有遗失。脐 或鼻流清涕。目中泪下不止。精神不爽。宜服之。不必诸证悉具。大抵肾与膀胱经中有寒。 元气不足者。并宜服之。于月生月满时隔三五日吃一服。如病急不拘时候。即宜治之。一方 有仁。无甘草。

除风湿羌活汤(出济生拔粹方)\x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茯苓、黄柏、猪苓知母苍术、白术之药。只依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须用酒黄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却加辛温泻之。若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

羌活(一两) 防风(去芦一钱) 柴胡(五分) 本(三分) 独活(五分) 茯苓(二分) 泽泻〔二(一)分〕 猪苓(去皮二分) 黄耆 (一钱) 炙甘草(五分) 橘皮(三分) 黄 柏(三分) 黄连(一分) 苍术(汤浸去皮秤一钱) 升麻(七分) 川芎(三分)
上 咀。 每服秤三钱或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虚实施用。如有不尽证候。依方加减法用之

附子理中汤(出医方大成)治五脏中寒中湿。咽逆虚弱。亦治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昔有武夫申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官医。灌以此药两剂遂醒。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熟附子(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
上 咀。每服三钱。 姜五片。

四五七汤 治感寒头眩恶寒。口眼喎斜。耳聋。

大附子(三两炮去皮脐) 山茱萸(五两) 山药(七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或

养胃汤(出和剂方)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痛。肢体拘急。风寒二证俱治。先盖被。连进此令四肢微汗。未汗以薄粥助之。先有汗则勿服。亦须温润和解。或有余热。参苏饮调之。兼治饮食伤脾发为痰疟。辟山岚瘴气。四时瘟疫。

苍术(炒) 浓朴(制) 半夏曲(各一两) 人参 茯苓 草果 藿香(各半两) 橘 红(七 钱半) 甘草(半两) 上锉为末。每服三钱。加桂半钱。姜七片。乌梅半个。水二盏。煎 至 一盏。去滓服。热盛者加干葛三分。

姜附汤(出直指方)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腹烦躁。兼治阴证伤寒。大便自利而发热者。邪气未解。表证不见。 干姜 熟附子(各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虑 此 药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饵。姜附本治伤寒经下之后。又复发汗。内外俱虚。身无大 热。昼则烦躁。夜则安静。不呕不渴。六脉沉伏。并宜服此。不知脉者更须审之。兼治中脘 虚寒久积痰水。心腹疼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白术。 入心加茯苓。随证加之。挟风加防风。兼湿多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疼痛加桂心、 人参、白术各等分。一方附子汤。以生用者名白通汤。加白术倍之。甘草减半。名生附白术 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满身重。手足缓纵。 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一方有甘草。用生姜煎服。

白术调中汤(出宣明论)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击。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脉证别之。夫湿热吐泻常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此白术调中汤。温药亦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寒热久新并宜服之可。或有口疮目疾。孕妇等吐泻。以煨干姜。官桂不宜服。

白术 茯苓(去皮) 泽泻(各半两) 红皮(去白半两) 干姜(炮) 官桂(去皮) 缩砂仁 藿香(各一分罗净) 甘草(一两)
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二钱。日三服。或炼蜜和 就。 每两作十丸。名白术调中丸。小儿一服分三服。

人参白术散(出宣明论)\x此方证同调中汤。治法服。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橘皮 葛根 泽泻 滑石 藿香(以上各半两)
上为末。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解利。妊妇加苍术三五片。热服。

沉香桂附丸(出济生拔粹方)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等证。与前姜附汤通用。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锉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 乌(炮去皮脐锉作小块子如豆大微炒令黄用) 吴茱萸(汤浸洗去苦炒) 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 煮 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饮送下。空腹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姜桂散(出直指方)\x温中散寒生。

干姜 良姜(各半两)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制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 姜五片。枣二个。煎服。

沉附汤(出直指方)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 干姜(炮各半两) 沉香 白术(各一分) 甘草(炒一钱半) 上锉。每服 三钱。 姜五片煎。食前服。

通经汤(出御药院方)治阴阳升降失常。暴感寒邪。真气不足手足厥冷。囊缩或小腹急痛。并皆治之。

蛇床子 左顾牡蛎(为末) 浮萍(各三两) 草香附子(二两为末) 磁石(十两针 试有力 者杵碎如豆用绢袋盛煎十遍勿用) 上用向阳仰泉水一斗同上件药煎至七升。滤滓。贮于瓶 中。临卧阴器贮于瓶中。提地户三七遍。熏浸少时。倾于盆子中。通手淋洗。

熨法 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阴盛阳虚之证。及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脐腹 肥葱(细切锉) 麦麸(各三大升) 沧盐(二两) 上三件入水一大盏。同和拌匀湿。 分作 二次于铛锅内同炒极热。用重绢缝作二囊。包裹熨病患脐周。下连阴部前后两股阴间。往来 不住熨之。一包将冷更易一包。葱包既冷。再用盐水拌湿炒焦热。依前用之。至糜烂不用。 别取葱麸日夜不住相续之。至身体温热脉壮。阳气复来而止。守气养之和之。

又方 治阴证伤寒。腹痛吐痢。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脉沉细。咽喉不利。

用沧盐一斤炒焦大热。布绢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阴脐间。亦同葱熨法。尤妙。

生料五积散(出医方集成)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血不调。或难产。并治之。

白芷(三两) 陈皮(去白六两) 浓朴(去皮姜制四两) 桔梗(去芦十二两) 枳壳(去瓤麸炒六两) 川芎 甘草(炙) 茯苓(各三两) 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 当归(去芦三两) 麻黄(去节六两) 肉桂(去皮) 芍药(各三两) 干姜(四两) 半夏 (汤洗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冒寒用 煨姜。挟气则加茱萸。妇人调经催产则入艾醋。

大橘皮丸(出杨氏家藏方)治中寒气痞。饮食不下。

陈橘皮(去白一斤) 生姜(洗净不去皮切焙干一斤) 丁香 人参(去芦头) 甘草 (炙以上三味各四两) 神曲(微炒二两) 麦 (微炒二两)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 每一两作一十

温中降气丸(出杨氏家藏方)治中寒气痞。脾胃不和。饮食进退。脐腹虚冷。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

附子(去皮脐锉如半枣大秤一两用生姜自然汁半斤银石器内慢火煮姜汁尽为度薄切焙) 干生姜(二两去皮用) 白术 人参(去芦头) 陈皮(去白) 神曲(炒黄) 半夏(汤浸七次) 白附子(炮) 当归(洗焙) 南星(炮) 高良姜(煨切油炒) 丁香 木香 沉香 胡 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 汤 副师大KT 木官人。年六十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千里。仲冬病自利。完谷 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以手拨之不觉痛痒。常烧石温之亦不得暖。其脉沉细而微。予思 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渴饮乳。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 由是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泻为痛。 此乃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则不能已。以大艾炷先于气海 穴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 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也。遂处方云:寒yin所胜治以辛热。湿yin于外。平以苦热。以苦 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热。亦除寒湿。 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热。故以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参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 辛大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 则气味浓。故大作汤剂投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温。调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八 月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复再作矣。再灸阳辅二穴三七壮。投以前服药数服良愈。由 是副帅以医道为重。待予弥浓。

加减白通汤(出卫生家宝方)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干姜(炮一两) 官桂(五钱) 白术(五钱) 炙甘草(五钱) 草豆蔻( 水二盏半。生姜五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所发。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 两节间。当举足取之。 足阳脉之所入也。为人可灸三壮。针入五分。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 阴、厥阴、少阴之交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髓会绝骨。针经曰:脑髓消。胫酸。耳鸣。 又曰。胫酸髓冷。绝骨外踝上附骨下。当胫中是也。髓会之处也。洁古老人云: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可灸辅阳穴。辅阳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邱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欲不畏寒。(出本草) 取天门冬、茯苓为末。服方寸匕。 日再服。大寒时单衣汗出。


中暑附论

伤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以暑消气。气消血散。与伤寒相类。此是夏间即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当以脉别之。伤暑脉虚无力。盖因气血消散。致血虚弱。伤寒则血泣而闭。脉紧而有力。大不同也。伤暑病者。身热恶寒头痛。或往来寒热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泄泻。昏闷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也。暑者六经气之一。能与风湿并合为病。循经流入诸脏。但与寒不相得。故有暑湿风温之证。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风温者。头痛身热常汗出。体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伤风后伤暑所致也。 风湿温病者。烦渴引饮。心腹冷痛。燥闷。口干面垢。恶寒风。饥不能食。眩晕呕哕。此伏 暑中风湿所致也。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人脏为心。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恶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昏 闷不知人事。手足微冷。烦渴口噤。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所为也。暑气入肝则眩 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痹。入肾则消渴。小便不利。若发其汗则恶寒甚。 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甚。伤暑中 其实一病。但轻重不同耳。中暑背寒面垢。其面如 涂油。类纂云。面垢者阳证也。一名面尘。若尘埃之着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但觉倦怠。 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主之。不恶寒者。 竹叶汤主之。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 问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耸恶寒。答曰:经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则皮肤急。 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热病法治之。 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更为蓄血。尤宜戒之。 四时之内。惟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最难调摄。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渐凝。及 冬始坚。当此之际。正宜温药补助。饮食亦当稍热。饮冷食生皆致病之因也。况暑毒多从口 鼻入。凝于牙甲。远行作劳人。遇止息须嗽口勿咽。如觉入咽宁呕去之。盖夏月伏阴在内。 肠胃冷滑易于伤动。暑毒一入。遍于五脏六腑。为病最急。夏月小有感冒。无问风寒暑湿。 头痛寒热。烦躁昏闷。霍乱疟痢。皆当先服五苓散。然后随证以他药主之。其实猪苓、茯苓 利水道。白术、肉桂有实表之功。若用以治病无有不愈。其或正当隆暑之时。无病以五苓散 例为夏间常服之药。但知可以解暑除烦。而不知内有泽泻最能伐人肾气。肾者人之根本。当 根本不充之时。轻进是药。将以为利适以为害。可不谨哉。琐碎录云。隔年五苓散不可服。 服之杀人。良以此也。 一时昏中者。切不可便与冷水。并卧湿地。上法当以热汤先灌。及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下 及气海。续续以汤淋布上。令暖气透彻脐腹。候其苏省。以温热水化苏合香丸灌之。进以黄连香薷散、五苓散。若体虚者冷香饮子。霍乱吐泻来复丹。二气丹。夹食则用胃苓汤。若挟 风则其脉沉而浮。证有搐搦。当于黄连香薷散内加羌活煎服。却不可作惊痫治之。多致不救。 若 并生姜或蒜各一块嚼烂。以汤送下立醒。或生葱一二茎亦可。或灸两乳头各七壮。或令人口 嘘心前。令热汤人嘘。皆备急之法也。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 炽盛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 。然此乃外邪所击 真脏未坏。若便遇救疗。气宣则苏也。夫热 不得太冷将息。得冷即困。此谓外卒以冷触 其热。热毒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闷绝而死也。

御爱姜苏丸(出传信适用方)治中暑恶心头疼。烦躁。生津止渴。

苏叶(五两拣净) 乌头肉(二两切炒) 甘草(生三分) 桂心(半两去粗皮) 香薷叶(半两拣净) 生姜(切洗焙干一分) 木瓜(干者二两生去皮瓤切焙) 檀香(半两锉屑)
上为细末

缩脾饮(一名香薷缩脾饮出和剂方)治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饮食生冷过多。致霍乱吐泻者。吐利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缩砂仁 草果仁(煨去皮) 乌梅肉(净) 粉草(炙各四两) 白扁豆(炒去皮) 干葛(各二两锉)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至八分去滓。以水浸冷。旋旋服。以解烦。欲 热欲温任意。高年人加附子二两。煎如前法。暑月以此代熟水饮之极妙。名增损缩脾饮。一方用干姜炮一两。 咀煎。澄清汁服。治脾弱胃寒不思饮食。口舌干燥。不生津液。功效如 神。一方有生姜。无粉草。一方有香薷。伤暑发热头目痛。用以吞消暑丸。一方无干姜。一方无白扁豆。洁古云:转筋吐泻不止者。其病出中焦。阴阳交而不加。发而为痛也。此最为急病也。不可与分毫粥饮。谷气入胃则必死也。治有两种。渴欲饮水者。是为阳气多。五苓散主之。不欲饮水为阴多。理中汤主之。

解暑三白散(出和剂方)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贴。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 八 分

清暑益气汤(出济生拔粹方)治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多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者微寒。救夫暑之伤于庚金为佐。

黄 (一钱汗少减半钱) 人参(半钱) 升麻(一钱) 泽泻(半钱) 苍术(泔浸 一钱) 炙甘草(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白术(半钱) 神曲(炒半钱) 麦门冬 (去心三分) 黄柏(酒洗三分) 当归身(三分) 橘皮(半钱) 青皮(去白二分半) 上同 咀。都 作一服。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卧斟酌。得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 胃。乘天暑而作病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 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病时 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 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 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 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 春之和气也。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 最多。 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皮 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补之。心火乘脾。须 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 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 行阴道。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虚以 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 则心气平安。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 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 也。夫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太胜主 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 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凡暑月间。忽有男女老幼昏闷不省人事。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如小儿惊风之状。或 上吐下泻。其热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风而得此证。当服枇杷叶散。如乡村僻地无问药处。只 以枇杷叶炙去毛为末。用西瓜一个捣汁。调叶末灌之。醒然无事。误投他药十有九死。近俗 治沙证。不问感冒暑湿风寒。饮食所伤。凡觉头疼。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冷。先以艾煎 汤试。如吐即是其证。及有腹痛。手足冷者亦是。(出经验良方) 用五月蚕蜕纸碎剪。安碗中以碟盖之。以百沸汤泡半碗许。仍以别纸封碟缝。良久乘热 饮之。就卧以浓被盖之。汗出愈。又近时人多看头额上。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 却用纸捻成条。微蘸清油。于清油灯上点烧纸捻。于红点上淬爆者。是名水沙。却用樟木煎 汤服。汗出愈。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手指甲梢针出血愈。又有用青麻蘸水。于颈项两肘 臂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覆衣被。饮食粥汤。或葱头汤。或清 油生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

白术茯苓干姜汤(出三因方)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饮。心腹疼。燥闷。口干面垢。洒洒恶寒。淅淅恶风。微汗。饥不能食。青金散(出杨氏家藏方)治中暑烦躁大渴。吐泻不止。

硫黄 寒水石(火 ) 玄精石 焰硝 青黛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 下。不拘时候。

加减十味香薷汤(出经验良方)\x夏月常服清头目。去暑湿。顺气清神。理脾。

香薷穗(四两) 白扁豆(炒) 浓朴(姜制) 茯神(去皮木) 紫苏叶 甘草 陈皮(去白 各二两) 檀香(一两) 干木瓜(二两) 丁香(半两)
上为细末。百沸汤调服。治秋 用青蒿 二两。木瓜、半夏、生姜各半两。同煎八分滤过。用锡器盛。于井水中浸极冷。不拘时。任 意服。

秦艽(出传信适用方)治中暑。

秦艽(去土) 当归(去芦) 桔梗 黄连(去须) 乌梅(去核) 甘草(炙) 青皮(去瓤) 柴胡(去芦) 干姜(炮) 芍药 上各等分为细末。解暑。浓煎灯心汤下。心痛。煎菖蒲 汤下。 泻

十味香薷饮(出医方大成)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气。心腹膨闷。饮食无味。呕哕恶心。五心潮热。力乏体倦。常服消暑。健脾进饮食。

香薷叶(一两)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温汤浸去白) 白茯苓 黄耆 (去芦) 浓朴 (去粗皮锉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 干木瓜 白扁豆(炒去壳) 甘草(炙以上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一方为细末。热汤或冷水 调下亦可。

广顺散(出杨氏家藏方)治中暑烦渴。

甘草(三两半炙) 肉桂(去粗皮一两) 干姜(一两炮) 紫苏叶(半两) 乌梅肉 (一两半焙干)
上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沸汤调服亦得。

大黄龙丸(一名清暑丸出仁斋直指方)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半热半寒。或寒热往来。或烦渴呕泄。昏闷不省。或不能饮食。此方曾治暑甚妙。尝有中 已昏欲死者。灌之立苏。

舶上硫黄 硝石(各一两) 白矾 雄黄 滑石(各半两) 白面(四两飞罗者)
上为细末。入面在内。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儿黍米大。如无硝石以盆硝代之。来复黄龙。大抵性温。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热汤暖其脐腹。即渐苏醒。次以来复丹为末。井水调下。无药则以大蒜细研。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或谓中暑最忌得冷。来复黄龙并蒜以水调下者何?盖其药性温。因寒而发用也。同卢祖常纠缪。谓有李昭文患渴疾。卢诊之曰。暮暑月得疾否。李曰然。卢煎参汤候冷。咽下玉壶丸遂愈。

龙须散(一名甘草散)治冒暑伏热。心膈燥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乱作泻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 乌梅(去仁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飞罗面(二两一方 用清明 日面尤佳) 白矾(枯一两一方并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即愈。 亦解诸毒物。虽平日不饮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 以水调下。翟公巽参政。易名濯热散。阴干水下。

五物香薷汤 调荣卫。治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或冷物过多。或硬物壅驻。或食毕便睡。或惊忧恚。或劳役动气便欲饮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遍体疼痛。胸膈满闷。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并进三服。得汗即痊。常服益脾温胃。散宿痰停饮。能进食。辟风寒雾露之气。大能驱暑。

香薷(三两) 白扁豆(姜制) 浓朴(姜制) 白茯苓(各一两半) 甘草(三分)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入盐点亦得。不拘时。一方用茯神。

玉壶丸 治中暑有起死功。

舶上硫黄 焰硝 滑石 白矾(各一两)
上为细末。入上等白面六两。拌和令匀。用新汲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新汲水吞下。如闷乱欲死者。以水调灌之立苏。其效如神。昔李昭文。何判院。徐监仓。皆抱渴疾。服此而俱效。盖此药治因暑患渴疾。功效不可具述。

香薷散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米谷。致令诸邪相干。肠胃虚弱。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痛。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去土四两) 浓朴(去粗皮切碎姜汁炒令黄) 白扁豆(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酒一分。同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效。不拘时候。一方加黄连煎。 治中暑复伤风。搐搦不省。心胸烦躁。只依本方宜清煎并冷服。暑月潮泻亦加乌梅、车前子 一钱。陈米一撮。暑月虚人腹痛呕泄。加丁香、白术、炮附子、木瓜各半钱。生姜五片。亦 名六和汤。伤暑单有头痛。正方加山茵陈。多服取效。以上并热服。常服消暑健脾。或为末。 炼蜜为膏。酒服亦妙。一方无白扁豆。

黄连香薷散 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由饱食腥脍复啖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食。多饮寒浆。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正宜服之。

香薷穗(一两半) 浓朴(去皮) 黄连(各二两锉入生姜四两同研匀炒紫色) 上粗 散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银石器内慢火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极冷。顿 服之。冷则效速也。又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 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水浸冷。顿服极效。

消暑丸(一名消毒丸一名黄龙丸)治伤暑发热头痛。脾胃不和。烦渴晕眩。寒热。

半夏(醋五升煮干) 甘草(炙) 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为末。生姜汁作薄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水下。此药合时。须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作糊。无见生水。臻至修 合。用之神效。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用之尤验。夏日常服止渴利便。虽多 饮水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积。并用姜汤咽下。入夏以后不可缺此丸。细 嚼尤好。胜五苓散者。以五苓有猪苓、泽泻、赤茯苓能泻肾经。兼有目疾者不宜服。秋深亦 非宜也。一方以蜜为丸。脾虚感暑。呕吐不食。宜以局方枇杷叶散作生料。煎煮吞下六七十丸立效。暑中食生冷等物过多。或胸膈痞塞。呕吐清水。或干呕者。宜以生姜盐汤调下小乌 沉汤。吞下即瘥。江湖闻有消暑丸。用醋煮半夏。酒煮黄连各半。枳壳净炒。茯苓各四两为丸。任意吞下。脏腑不调。服之多验。

地仙散 治伤寒后伏暑。烦热不安。及烦热虚劳。

地骨皮(去木二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不以时。温服。

桂苓甘露饮(一名桂苓白术散出宣明论)治伤寒中暑冒风饮冷。内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烦渴不利。兼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并宜服。

茯苓(去皮) 泽泻(各一两) 甘草(炙) 寒水石 石膏(各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去皮) 猪苓(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新水亦可。生姜汤 尤良。小儿 每 用猪苓。或日三服。不计时候。

桂苓丸(出和剂方)治大解暑毒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用新汲水或熟水嚼化下。

治中暑不拘老少(一名黑散子出危氏方) 上用不 皂荚不计多少。刮出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用土遮缝勿令透烟。 每一两皂荚灰。用甘草末六钱。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者。 不过两服。吴内翰备急方。用皂荚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两。盖中暑人痰塞关窍。 皂荚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米饮下。

清暑散(出杨氏家藏方)治伏暑伤热。燥渴冒闷。呕哕恶心。或发霍乱。

硫黄(二两) 蛤粉(四两) 上同研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治中暑甚妙(出传信适用方) 上用上等重罗细面。以姜汁及水和成饼子。曝干。却碾末收之。每用二三钱。新汲水调 下。

治夏月大热因饥中暑。晕倒昏塞者。(出传信适用方) 上急煎米饮。徐徐灌之。候渐省。只与大顺散及温气药服。或大燥吐。闷乱不止。急取 本人汗头巾。或头发 汁一盏。入青黛一钱调灌。须臾吐出恶毒涎水。定省后。以温粥饮投 之

去暑方(海上名方) 以平胃散用大蒜捣烂。为丸服之。

治伏暑闷绝

用香附子为细末。冷水调服。

救生散(出肘后方)治暑毒。

用新胡麻一升。炒令黑色。取出摊干碾末。新汲水调三钱。或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下。 凡着热外不得以冷物逼。外得冷即死。

解人中大热方

取乌古瓦煎汤服。

六合汤(出和剂方)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缩砂仁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 赤茯苓(去皮) 藿香叶(拂去尘)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 香薷 浓朴(姜 汁制各四两) 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时服。内伤生冷通用。

枇杷叶散(出和剂方)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伤冷冻饮料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干烦渴。肢体困倦。全不思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筋。烦躁引饮。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汤去白焙) 丁香(各半两) 浓朴(去皮涂姜汁炙四两) 白 茅根 麦门冬(去心焙) 干木瓜 甘草(炙各一两) 香薷〔三(二)分〕 上捣罗为末。每服 二钱。 水一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一盏。温服。温水调下亦得。如烦躁。用新汲水调下。不计 时候。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香薷丸(出和剂方)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烦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土) 紫苏(去茎粗梗) 干木瓜(各一两) 丁香 茯神(去木) 檀香(锉) 藿香 叶甘草(炙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 汤 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每服半丸。不计时候。

冷香汤(出医方大成)治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躁引饮无度。

良姜(二两) 檀香(二两) 甘草(炙令赤二两) 丁香(二钱) 附子(炮裂去皮 脐二两) 川姜(三分炮) 草豆蔻(五个去皮面裹煨)
上为细末。每用药末五钱。水二升。煎十数 沸。 贮瓶内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渴。服之永无霍乱疾。

来复丹(出仁斋直指方)\x均平阴阳。治中暑昏迷。霍乱泻如水。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 透明硫黄(一两) 玄精石(一两研细水飞) 陈橘皮(去白) 硝石(各一两并为细末入定 碟内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 灵脂(五台山者水澄去砂石 日 干) 青橘皮(去白各二两) 上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末。及硫黄、硝石末。和毕 以 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研灌亦得。此药可冷可热。 治法当与养正丹黑锡丹相类。但体轻不能镇坠耳。然硝石既寒。佐以橘皮其性疏快。硫黄且 能利人。若作暖药用以止泻误矣。但霍乱一证。吐利交作。盖由饮啖生冷。或冒暑热之气。 中脘节闭。挥霍变乱。此药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服之最验。兼治反胃呕吐。其效尤着。中 暑昏乱。此药最为切当。小儿惊风。用亦有验。盖以上证候。皆由涎饮中节。有以致之。此 药温利。涎饮既去。则诸证悉除。若男子妇人心腹作痛。服疏利之剂得效者。未应遽补。当 以药徐徐服之。令大便常通则痛不复作矣。呕吐用之。其意亦然。不可不知。肾厥头疼亦宜 服之。老人寒秘悉能主之。一法治老人并虚损之人。寒气入腹。大小便不通者。用生姜半两 连根叶。和泥葱一茎。盐一捻。豆豉五十粒。烂研略炒。 脐中心。作两剂更易用之。以利 为度。亦良法也。

大顺散(出和剂方)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锉寸长三十斤)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去粗皮) 干姜(各四斤)
上先 将甘草用 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 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 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

桂苓甘露散(出刘先生直格方)治痰涎。止咳嗽。调脏腑寒热。呕吐流湿烦躁。服之令人遍身气液宣平。及疗水肿泻痢不止。

官桂(半两) 人参(半两) 藿香(半两)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 水 石(以上各一两) 滑石(二两) 木香(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点下。新汲 水或姜 汤

白虎汤(出儒门事亲) 知母〔一(二)两半去皮〕 甘草(一两) 粳米(一合) 石膏(四两乱绞者另为末) 上锉 如麻豆大。粳米拌匀。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服。或眩呕者。加半夏 半两姜制。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 在脾不觉解。令日作寒惨壮热。浑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玉露散(出儒门事亲)治暑。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栝蒌根(以上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 新汲水调下。

石膏散(出儒门事亲) 石膏(一两)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半两)
上为细末。新汲水蜜水调三钱。 生姜汤亦可。

人参散(出宣明论)治身热头痛。积热黄瘦。肌热恶寒。蓄热发战。膈热呕吐。烦渴。湿热泻利。或目赤口疮。咽喉肿痛。或风昏眩。虚汗。肺痿劳嗽不已者。

石膏 甘草(以上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人参(半两)
上为末。 每服二钱。温水调下。食后。兼服栀子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丸。

黄龙丸(出和剂方)治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年深暑毒不瘥者。

黄连(一斤去须锉碎) 酒(二升半浸黄连稍过用火煮干)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伤酒过多。脏毒下血。大便泄泻。温米饮下。食前二服。当盛夏 于道途间。为暑气所中闷倒不省人事者。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水。当以布巾衣物等项。 热汤熨脐下。及丹田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温温即渐苏醒。如若商贾及工雇之人。 仓卒无汤。掬路中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窍。令人便尿其中。更以大蒜烂研。水调灌下。一 用道中热土。与大蒜等分。烂研。水调服。仍以大蒜少许置鼻中。气透即苏。凡觉中暑。急 嚼姜。冷水一大碗咽下。暑气中人。谨不可 以冷水。不宜单用冷水灌之。来复丹消暑丸皆 可用也。中暑证。面垢。六脉沉伏。冷汗自出。昏不知人。先以汤巾如前法熨脐腹。次用来 复为末。冷调灌之。仍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服之。此一定之法。不可改易。多有病家无主病 人。亲故问疾各立一说。各传一方。皆谓屡经作效。来者既众。议论纷然不知孰是。犹豫之 间遂致困笃。莫若参以外证确意服药。无信浮言以贻后悔。

水瓢丸(出仁存方)治冒暑毒。解烦渴。

乌梅肉(四两) 甘草 青盐(各二两) 干木瓜 檀香 白茯苓(各一两) 麝香(二钱半 蜜炼过随药加减使) 上除麝香别研。余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 含化。或新汲水温水嚼下。不拘时候。一方有人参。

葫芦(出百一选方) 川百药煎(三两) 人参(三钱) 甘草 麦门冬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以上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

上以通苓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片。车前 穗五茎煎。不拘时候服。渴甚。晚禾根少许。白茅根五茎。枇杷叶二片。去白毛。蜜涂微炙。 煎

桂苓丸(出仁存方)治中暑烦渴。消痰饮。宽胸膈。

桂心 白术(各二两) 赤茯苓(二两) 乌梅肉(二两半) 干生姜(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熟水下。或至二丸。

五苓散(出宣明论)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及瘟疫瘴疟烦渴。小便赤涩。

泽泻(二两半) 桂心(一两) 猪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各一两 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汗出即愈。温热病加甘草一两炙。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白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或糖少许。发虚热。每料绵黄 、人参、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分阴阳。退寒热。山茵陈、车前草、每服各二根。止泻。加紫苏、陈米各少许。姜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五钱。每服盐梅一枚。赤痢。乌梅一枚。栗壳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栗壳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钱。渴。乌梅一个。枇杷叶二片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茅花一握。 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栀子三个。车前子一撮。烦热。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片。车前草二根。伤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热泻车前子一撮。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暑湿泻。紫苏五叶。木瓜三片。车前子一撮。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大便水泻。小便不利。加真车前子末少许。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苏合香丸。候其苏省。却以此药加黄连、羌活各一钱。暑湿肿满。香苏散合和。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车前草二根。伏暑头疼。小便涩浊。加山茵陈、车前草各二根。霍乱吐利。加木瓜二片。藿香少许。生姜三片。伤暑腹痛。加陈大蓼三寸。陈壁土一指头大。木瓜二片。脏腑有热便血。加黄连、浓朴、枳壳、乌梅各一钱。小便血。瞿麦穗一钱。车前子一撮。灯心二十茎。并加之。感暑湿。手足缱痛痹冷。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木瓜三片。陈大蓼三寸。煎服。留滓 再加葱叶、橘叶、椒叶、陈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脚气作痛行步艰辛。每料加木瓜、羌活炒、苍术、枳壳去瓤、陈皮、半夏、甘草各一两。成十二味。每服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冒暑心腹胀满。去羌活。加藿香、乌梅各一钱。 壮热大渴。肚皮热或五心热。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白茅根各一钱。淡竹叶十片。晚 禾根净洗一握。四时感冒呕泄。亦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木瓜二片。诸热毒。小便赤浊。每服四钱。加车前子、黄连去须各一钱。则清利。以上皆温服。暑月烦躁潮热 甚。加茵陈、车前草各二茎。苦竹叶七片。山栀子三枚擘破。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参。 谓之春泽汤。湿泻身痛。加苍术少许。秋多yin雨。人患瘟疫。在冬时服之效。尤妙。一方加 辰砂。瘀热心烦。医说戴宅崇甫。因母病孝诚感于北辰。梦授此药。但五苓散用桂。小柴胡 用人参。正气用浓朴。备急丸用干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是攻守之意。故方书谓五苓散 无桂。及隔年者俱不可用。近日铺家有去桂五苓散。不知者为其所误。若去桂而入参却谓之 春泽汤。彭宅秘传良方。又谓五苓散可用生姜汁为丸。如鸡头大。煎五苓散服。道途间亦可

胃苓汤(一名胃苓散出仁存方)治伤暑烦渴引饮。所下如水。

五苓散 平胃散 上二药相合。每服二钱。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来复丹亦可。

冷香饮子(出济生方)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此方主之。夏宜常服。

草果仁(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

泼火散(一名地榆散出百一选方)治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妇人热崩。

青皮(去白) 赤芍药 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 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浆水调服。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黄龙丸(出百一选方)治冒暑毒。解烦渴。头疼呕逆。

半夏(半斤酽醋一斗浸三日入银器中慢火熬醋尽取出新汲水洗晒干为度) 甘草(一两)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食后。新汲水下三五十丸。

二陈汤(出仁斋直指方)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

半夏(制) 橘红(各五两) 茯苓(三两) 甘草〔炙二(一)两〕
上 咀。每服 三钱。姜七

水浸丹(出和剂方)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饮食积聚。并宜服之。 巴豆(大者二十五个去皮心膜研取油尽如粉) 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 上同研 匀。 用黄蜡熔作汁。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一方 病即复矣。

二气丹(出济生方)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

硝石 硫黄(等分)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候。一方水丸如指大。每一丸细嚼。腊茶下。

冰黄散(一名却暑散出和剂方)治冒暑伏热。头目昏晕。呕吐泻痢。口干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去皮)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切碎搜面匀日干各一斤) 上为 细末。 每服二钱。新汲水或冷水热水调下。不拘时候。

通草散(出经验济世方)治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宁二年。自太府出为发运。自夏及秋患痢两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医皆曰此痢也。闻泗州青阳镇李中和助教善医。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脉。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涩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旧因伏暑。小便传导入大肠。由心经而过遂化为血。

安。

木通 通草(各半两) 泽泻(一分) 竹茹(二钱少用不妨老人减半) 上锉如大米 粒。或 为细末。就锉时即每服秤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细末即每服抄二钱。依前法煎。 食后中夜卧各一服便住。信知天下有如此妙医。余家数婢患久痢。服之皆安。故记传后。

益元散(出经验良方)治身热呕吐泄泻。肠 下痢。赤白浊。癃闭淋痛。利小便。偏主肠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利中。除烦热心燥。治腹胀痛。补益五脏。大养脾胃之气。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主痫 惊悸健忘。止烦满短气。脏伤咳嗽。疗饮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血脉。和气血。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寒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并产后损液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并宜服之。兼才患方发吹乳。或已觉吹乳。频服即愈。乃神验之妙药。惟有孕妇人不得服。恐滑胎也。

腻白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 蜜亦 得。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调下。发汗煎葱白豆豉汤。并三四服。此药解散热甚。多服无害有益。

谷神散(出仁存方)治中暑泄泻。

陈仓米(一升) 干姜(一两) 甘草(一两) 楮实(青者蒸晒一升)
上为细末。 饭饮调下 二钱。食前服。

二黄丸(出经效济世方)治伏暑狂燥。及下血痢泄泻等。凡因暑而得疾者皆治。

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各二两) 肉豆蔻(二个) 干姜(一分炮)
上为细末。 水面糊 为丸。如梧子大。再曝干。每服三十丸。温热水下。患痢甘草汤下。水泻米饮下。

治伏暑暴泻兼去暑毒(一名枇杷叶散出鲍氏方) 枇杷叶(去毛) 生姜(湿秤) 罂粟壳(去瓤蒂各三钱) 上细锉。用水二大盏。蜜 一合。 粟米百余粒。酒半合。同煎至一盏以下。温服一服即愈。暑天有初感便渴。或赤或白小便不 利。烦躁而呕。此由暑而得。当用五苓散六和汤。未止用此方。有呕者勿用。

玉壶丹(出经效济世方) 硫黄(一两) 焰硝(二两或二两半) 绿豆细末(四两或五两) 上各生用为末。以 绿豆粉 糊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同油麻薄荷嚼。新水下。或嚼生姜亦佳。或丸如梧桐子大。 新水吞数十丸亦可。

异功敌暑丸(出仁存方)治伏暑或吐或泻。有效。

黄连(一斤净) 陈仓米(二升水一碗拌湿) 上于锅内如罨饭法。米熟为度。晒干为末。以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饭汤下。不拘时。

治伏暑吐泻阴阳不分。(一名防己汤出杨氏家藏方) 防己 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

檀香丸(一名含化丸出十便良方)\x解暑毒。

檀香末(一钱) 杏仁(去皮二钱半) 乌梅肉(二两) 紫苏叶(一两) 茴香〔三(二)钱半〕 百药煎(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非时 含化。

香薷锉散(出仁斋直指方)治解暑毒。止霍乱。

香薷(二两) 浓朴(制一两) 茯苓 陈皮 甘草(炙各半两) 良姜(三钱) 上锉细末。二钱半作一服。盐一捻。水煎服。一方有干姜。无良姜。

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使服之立苏。(出本事方) 半夏(四两醋一升半煮尽醋焙干) 甘草(一两) 桂〔一(半)两〕 赤茯苓(二两) 白茯苓(一两)
上为末。用生姜汁作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热水下。若身大 热背微 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目昏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此由 饮食失宜。胃中空虚热留胃口。其脉虚大数。谓之中暑。

治热 心闷方(一名橘皮甘草汤出圣惠方) 用饮热汤亦可。内少干姜、橘皮、甘草煮饮之。稍稍咽勿顿使饱。但以热土及熬灰土壅 脐上佳。一方无干姜。有生姜。

镇灵丹(一名降气丹出杨氏家藏方)治中 冰雪不能解者。阴阳交错。中脘痞塞。头疼恶心。

太阴玄精石 硫黄 盆硝(以上各一两) 上细研。入银器内炒令鹅黄色。候冷入轻粉 一钱。同再研极细。宿蒸饼水浸过。细干搜和丸如鸡头肉大。凌辰井花水面北叩齿七遍。吞下 一、两丸。一方无轻粉。

治热 方(一名蒜浆)治暑渴逡巡闷绝不救。

取道上热尘土以壅心上。少冷即易。气通止。又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 一

又方(出圣惠方)治夏月中热 死。

用浓煮蓼。取汁三升。饮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出千金方) 以使人嘘其心令暖。易人为之。

又方(出千金方) 用抱狗子若鸡。着心上熨之。

又方(出圣惠方) 用灌地浆一盏即愈。如人行路中。旋以利器掘开一穴。入水其中捣之。却取烂浆。以饮 死者即愈。

又方(出圣惠方) 用黄连半两去须。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之。

又方(出圣惠方) 用地黄汁一盏服之。

又方(出圣惠方) 用水半升。和面一大抄。搅服之。

治夏月中热 死(出圣济总录) 以捣菖蒲汁饮一二升。

又方(出千金方) 取屋上南畔热瓦熨心。凉易之。

中热不能食。

用生姜捣汁和蜜服。

治暑渴方(出海上名方) 用百药煎、腊茶为末。乌梅肉丸如鸡头大。含化。名为水瓢丸。

白梅汤 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口干烦渴。津液不通。

白梅(二十九斤) 檀香(十两) 甘草(十三斤半) 盐(炒十五斤)
上为末。每服一钱。搽生姜。新水下。酒后干哕恶心。话涩。如茶吃。

竹叶石膏汤(出仁斋直指方)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不可攻者。

石膏(半斤) 半夏(汤洗七次焙一两二钱半) 麦门冬(去心二两七钱半) 人参 甘草(炒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涤烦丸(出杨氏家藏方)治积年伏暑。遇夏头昏。肢体倦怠。不进饮食。烦渴多困。

茴香(一两炒) 槟榔(一枚) 大黄(一两湿纸裹煨)
上为细末。用白面与药末等 分。滴 水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临卧烂嚼。温酒送下。

五圣汤(出杨氏家藏方)治暑积年深。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 贯众 黄连(去须皮) 甘草(微炙) 吴茱萸(汤洗七次) 白茯苓(去皮五味并生 用各半两)
上 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时。先取香熟甜 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药一、 二呷。看吃得几片。以药汁尽为度。不损脾胃。不动脏腑。须是觉大烦躁方可服之。

茅根散(出杨氏家藏方)治伏热伤冷。心神恍惚。大渴不止。肠鸣腹痛。不思饮食。

白茅根(一两) 人参(去芦头一两) 浓朴(去粗皮半两姜制) 香薷(一两去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酒半盏。同煎至一盏。水中沉冷服。不拘时候。

橘皮汤(出永类钤方)治伤暑痰逆恶寒。若不恶寒。宜竹皮汤。

甘草(半两) 人参(一分) 橘皮(去白二两)
上 咀。每服二(三)钱。加竹茹 一块。姜四

玉壶丸(出广南卫生方)治中暑伏热。昏困不省人事。

白面(四两白者) 白矾(半两生用) 硫黄(半两生用)
上为末拌匀。新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新水下。不拘时候。

续传信方造桂浆法 治中暑毒。夏月饮之解烦渴。益气清痰。

桂末二大两。白蜜一(升)斤。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 瓶中。后下二物。 搅二三百转令匀。先以油单一重盖。加纸七重。以绳封之。每日去纸一重。七日开之。药成 气香味美。格韵绝高。今人亦多作。故并着其法。宜换冷水浸瓶底。

蜡梅丸(出十便良方)治止渴生津。

梅花(末) 干姜(末) 甘草(末) 枇杷叶 百药煎 乌梅肉(末各一两) 蜡 (五两) 上熔蜡开。投蜜二两。和上件药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大。夏月长途。一日服一 丸妙。

十全饮子(出十便良方)治伤暑病疟中暑等疾。

人参 白茯苓 干山药 白扁豆 紫苏叶 香薷叶 甘草 浓朴 半夏 白术(各等 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以新汲水沉冷服妙。若觉烦躁方可沉 冷服。如脾胃弱。只温如常服。

黄 汤(出十便良方)治暑月口干烦躁。渴不思食。

黄 地黄 芍药 五味子 麦门冬 茯苓(各半两) 甘草(一分)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二个。乌梅一个。煎服。无时。

四君子汤(出鲍氏方)治怯弱人用暑药太过。脉虚而热不退。或微渴。冷热药皆难投。只用此加陈皮徐徐调之。或泻入生姜或白姜少许。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为散。每服四钱。煎服。

治中暑迷闷欲死(出传信适用方) 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并可救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及 卧冷地。正如冻死人须先与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 死人。唯得置日中或令近火。 以

二香散(出如宜方)治夏月得病头疼身热。伏暑伤寒疑惑之间。

香薷散 香苏散 上等分。水煎。脑痛加莲须葱煎。

又方。二香散对藿香正气散。名正气二香散。若先饮冷后伤暑。五苓散主之。此必下痞。浓 蒲黄(三钱) 滑石(五钱) 生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热水调下。

橘皮半夏汤(出卫生家宝方)治中暑伏暑。及痰在胸膈。服此大有神效。

陈橘皮(六两去瓤) 白术(三两去芦头) 白茯苓(三两) 人参(一两) 枳壳(一两去瓤麸炒) 当归(一两去芦头) 半夏(三两汤洗七次锉如米) 甘草(三分炙) 上 除半夏外。 咀同 不拘时候。

饮灵丸(出卫生家宝方)治中暑神效。

牛胆制天南星(无以法制半夏代) 人参 茯苓 桔梗 干葛 麦门冬(不去心) 桂 (去皮) 紫苏叶(极香者) 甘草(炒以上各一两) 乌梅肉 余甘子(去核二味各一两半无 余甘以 百药煎代)
上为末。以夹绢筛过。炼硬蜜和匀。入臼杵数百下。先以酥涂臼杵。丸如樱桃 大。生朱砂为衣。常用一丸含化。舌下灵液 涌出。此药大去水息。除烦下气。老人虚热 宜服此药。若燥渴嚼二三丸。麦门冬水送下。此药仍无药石气味。

水瓢丸(出卫生家宝方)\x消暑毒。

丁香枝杖(一两) 甘草(半斤炙) 白梅肉(三两为末) 乌梅肉(一斤) 紫苏叶 (去土三 两) 檀香(半两) 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蒸熟药木瓜两枚。同蜜拌和为丸。如弹子 大。 温熟水嚼下。不拘时候。每服一丸。

金露解毒丸(出卫生家宝方)\x大治暑毒。

用舶上明净硫黄、蛤粉以上各一斤。上为末。用连皮生姜作片子。取自然汁为丸。如弹子大。阴干每服一丸。生姜薄荷研细。入蜜一小匙。新水调下。

玉壶丸(出卫生家宝方)治暑气。

硫黄(一分) 寒水石 石膏( ) 盆硝 甘草 绿豆粉(各一两半) 太阴玄精石 (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丸如弹子大。与生姜同嚼。新水下。

良姜香薷汤(出澹寮方)治伏暑伤冷。致作霍乱。

陈皮(去白) 藿香叶 香薷叶 甘草(炒) 生姜(和皮) 良姜(炒) 枣子(去 核) 紫苏叶 木瓜(去瓤) 上锉散。每服三钱重。煎服。一方用木瓜、香薷、高良姜等 分。煎服。一方用藿香叶、良姜、木瓜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服。一方用胡椒、绿豆粉各 四十粒研破。 水煎服。或为末。研木瓜汤调。一方以平胃散五苓散等分。和为一处。热汤点服。若因暑霍 乱。烦躁发渴。随意饮浸冷香薷散或缩脾饮。病去药除。不宜过多服。阳明主宗筋。属胃与 夫大肠。今暴下暴吐。津液顿亡。外伤四气。内积七情。饮食甜腻。攻开诸脉枯削于筋。宗 筋失养必致挛急。甚则卵缩舌卷。为难治之。

滑石甘桔汤(出鲍氏方)治脏腑蕴热。气实燥渴。心神烦躁。口苦唇焦。咽膈不快至于肿痛。小便秘涩。大便亦实。感暑烦渴。

滑石(五两) 甘草(一两) 桔梗(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煎八分。食前。旋 利愈。病在膈上食后服。一方去桔梗。名滑石六一汤。

凡中 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出金匮方) 屈草带绕 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 缸以着 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途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 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人参益气汤(出试效方)\x商人杜彦达。五月间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乃热伤元气也。

黄 (八钱) 生甘草(半两) 炙甘草(二钱) 人参(半两) 升麻〔二(三)钱〕 白芍药(三钱) 五味子(百四十个) 柴胡〔八(二)钱半〕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神效。

暑毒连脾。湿热在脚。不泄不终。则为疟。独炼雄黄。蒸饼和却。甘草作汤。服之安乐。若作别治。医家大错。(于丞相梦中韵语出永类钤方)

治热 方(出千金方) 张死人口令通。以暖汤徐徐灌口中。少举死人头令汤入腹。须臾即苏。

主胸中伏热。下气消痰化食。(出本草) 以橘皮半两。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治暑气(出本草) 用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气。

治伤暑(出本草) 以建茶煎饮之。

治夏月热烦闷不止(出本草) 捣小蓟叶取汁半升。服之立瘥。一方用苗生绞汁服。

去热(出本草) 以榉树皮削取里皮。去上甲煎。夏日作饮服之。

治烦热少睡多渴(出本草) 用小麦作饭。水淘食之。

疗热止渴(出本草) 以芋蒸煮。冷啖之。

除热病(出本草) 以天名精捣汁。夏月服之良。

水沉散(出杨氏家藏方)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虚烦燥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逆冷。

香薷叶(三两) 白茯苓(一两去皮) 浓朴(去粗皮蘸生姜汁炙令紫色秤二两) 白 扁豆 (一两) 丁香(半两) 甘草(半两炙) 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好酒半盏。 同煎 至一盏。水中沉冷服。不拘时候。

治时暂伏暑。

上用香附子。手中捻去皮。入姜汁炒香熟为末。入沙糖丸如龙眼大。先嚼油麻少许。次 嚼药。冷水送下。当时便觉清凉。

又方上用姜汁沙糖丸。不炒。同前。

治人中大热。

芹菜作 食之。或煮食亦得。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中湿附论

夫湿者。天之阴雨宿雾。地之山泽蒸气。人或中之必溢于血脉。而流于关节也。其或久 处卑湿。常住水泾。或冒雨露而行。劳伤汗出。衣里冷湿。皆能为病。经云:湿为停着。左 传曰湿yin腹疾。是以受湿之人一身痛重。百节酸痛。四肢肿满。筋脉弛长。发热恶寒。小便 秘涩。大便飧泄也。若气不和平。湿中稍重。亦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涎潮昏塞。有类 风证。治之之法。宜利小便。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宜于渗湿汤方中求之。切不得以 火劫发汗。并妄转泻。湿家误汗必作 。令人角弓反张如中风状。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小 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夫寒热风湿皆能并合为病。故有风湿湿温。证各不同。为治 亦别。不可不明辨也。风湿者。风气与湿气相搏也。其证肢体烦重。不可转侧。筋脉掣痛。 不得屈伸。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欲发其汗。但 身润则风湿俱去。若大发其 汗。则风气去而湿气相并也。其证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而细。宜与麻黄白术汤。 以发散实表。除湿去寒也。中湿者。脉沉而细微缓。以湿溢入肌肤。脉则沉细。夫湿者。在 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使人 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着肾者。腰痛身重如坐水中。着脾者。 四肢浮肿不能屈伸。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拳拳掣痛。或泄泻发黄。身热鼻塞。直视郑声。 虚汗脚气。腹中胀。脐下坚次之。 夫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风者八方之虚。风湿者水湿之蒸气。若地下湿复 少霜雪。其山水气蒸。兼值暖猥。暖猥人腠理开。便受风湿。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 经久亦令四肢缓纵不随。入脏则 。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为脚气。真诰云。栉头理发 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更栉器用之。 夫湿温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或汗未干即浴。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 冷。及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恶寒反热。关节尽疼。手足倦怠不自胜持。其脉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治在太阴。宜与茯苓白术汤。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 。如此者。医杀之耳。 凡男子妇人小儿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风寒湿三气相杂至合为痹。先用黄芩芍药汤吐 之。吐讫次用通解丸。通而泻之。泻讫更用辛甘之剂汗之。汗泻之后。可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用当归清凉饮子兼 乌荆丸、除湿丹、和血行经之药则愈矣。 凡男子妇人病水湿泻注不止。因服豆蔻、乌梅、姜、附酸热之剂。经曰:阳气耗减于内。 阴 陷而不起。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可用独圣散吐之。如时月寒凉。宜于燠室不透风处。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导水、禹功。量病患虚实泻十余行。湿去肿减则愈矣。是汗 下吐三法俱行。三法行毕脏腑空虚。先宜以淡浆粥养肠胃三两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 灯心汤调下亦可。如大势未尽。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湿润燥。分阴阳利水道。既平之后。宜 大将息。慎忌油、盐、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则不复作矣。

金砂流湿丸 治男子妇人杂证。及风湿酒湿。

木通(一两去皮) 泽泻(一两半) 木香(一两) 白茯苓(去皮) 大黄(去皮各一两半) 滑石(五两) 海金砂(五钱) 牵牛头末(五两) 郁李仁(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生姜汤下。忌湿面。如小便不通。灯草汤下。如伤酒。生姜汤下。 酒疸。食黄萝卜汤下。痢疾。高良姜汤下。妇人血气不调。当归汤下。肢节疼痛。温酒下。 心痛者。韭根汤下。膈气。枳实汤下。中风。槐角汤下。

除湿丹(出宣明论)治湿客腰膝。重痛。足胫浮肿\x。 槟榔 甘遂 赤芍药 威灵仙 葶苈(各二两) 乳香(一两研) 没药(一两别研) 牵 牛(半两) 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去白) 泽泻(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 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八十丸。食前温水送下。得更衣止后服。前服忌酒二日。药后忌湿面、甘草三两日。食温淡粥补胃。一方无泽泻。

桂苓白术丸(出御药院方)治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增进饮食。调和脏腑。无问寒暑湿热。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愈。解酒毒。疗肺痿劳嗽。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随证调之。

官桂 茯苓(去皮) 半夏(以上各一两) 干生姜(一分) 白术 红皮(去白) 泽泻(各半两) 黄连(半两) 黄柏(二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桂苓白术散(刘先生直格方)治伤寒中风。冒暑饮食。内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或头痛口干。或吐泻烦渴。或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或泻痢间作。并一切湿热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或中外诸邪所伤而兼吐泻者。湿热之时尤用之。(方见 桂苓甘露饮)

舟车丸 治积聚潮热。有时胃气不和。遍身肿满。或水湿蛊气。足肿腹胀。气凑不得。腹肠间结聚。大便不通。并皆治之。

甘遂(煨) 陈皮 青皮(各一两) 木香(半两) 芫花(醋炒) 大戟(浆水浸一 宿各一两) 大黄(二两) 牵牛(头末四两) 取蛊加芜荑(半两)
上为细末。水丸梧 子大。每服六十丸。量虚实加减。食前温水送下。以利为度。

苍术复煎散 治寒湿相合。脑痛恶寒。项筋脊骨髀腿痛。膝膑痛。脉沉而无力。行步身沉重。

苍术(四两水二碗煎至二大盏去滓入下项药味) 羌活(一钱) 升麻 泽泻 柴胡 本白术(各半钱) 黄柏(三钱) 红花(少许) 上煎。去滓稍热服之。空心取微汗为 效。忌酒、湿面。

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或利。大便溏泄。皆因坐卧湿处。或因雨露所袭。或因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下重疼。两脚酸痛。腿膝或肿或不肿。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苍术 白术 甘草〔各三钱(两)〕 干姜 茯苓(各二两) 橘红 丁香(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去滓。食前温服。煎至六分。此药治脾胃不 和。呕逆恶心。大便时时溏泄。尤得其宜。一方减橘红、丁香。名肾着汤。腰重而冷痛者。 大宜服之。或不因湿气所伤。乃是风寒相搏以致腰疼。宜服生料五积散。仍加桃仁数个煎服。 若

栝蒌根汤 治风湿加渴甚者。

石膏(二两) 栝蒌根(三分) 人参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葛根(一两半生用 干者只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服。

寻痛丸 治走注流湿。袭经络。宜用除疼痛。

棕榈皮(烧存性一两半) 皂荚子仁(二两炒) 当归(去芦头炒) 乳香(别研) 没 药(别研各一两) 穿山甲(酥炙一两) 木香(半两) 麝香(二钱别研) 上同为细末。 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候。温酒下。或木瓜汤送下。

渗湿汤 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或多汗恶风。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项背强急。手足时厥。周身麻痹。肢体微肿。

白术(二两) 人参(半两) 干姜(炮) 白芍药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桂枝(不 枣三枚。煎至八

三花神 丸 治中满腹胀。喘嗽淋闭。一切水湿肿满湿热。肠垢沉积变生疾病。久病不已。黄瘦困倦。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或风湿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头目眩晕。疟疾不已。症瘕积聚。坚满痞闷。酒积。一切痰饮呕逆。及妇人经病不快。带下淋沥。无问赤白。并男子妇人伤寒湿热。腹满疼痛。久新瘦弱。俗不能别辨。或泛常只为转动之药。兼

之。

甘遂 大戟 芫花(醋拌湿炒各半两) 牵牛(二两) 大黄(一两以上为末) 轻粉(一钱 一方无轻粉)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每日三服。 加至快利。利后常服保养宣通气血。稍进酒食。病痞闷极甚者。便多服。则顿攻不开。转加 痛闷。则初服两丸。每加两丸。至快利为度。以意消息。小儿丸如麻子大。随强弱增损。三 四岁者三五丸。依前法。一方崔宣武神 丸加黄柏。

人参紫菀散 治湿热流注。足胫浮肿。痰咳等证。

人参 川芎 木香 防己 白术(各一两) 紫菀(去土皮) 苦葶苈(炒紫色各二两) 上 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四片。乌梅一个。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日进三 服。慎湿面、温酒、等物。

接骨丹 逐湿气。定疼痛。肿疾并皆治之。

骨碎补(去毛一斤) 败 生地黄〔去土净洗各一两(斤)〕 蒲黄(半斤) 白面(二升)
上为细末。一处拌匀。用隔年好米醋熬滚热。调药放温于痛处。如药冷再用热醋调敷。如此 七次。用绵包之。大有神效。一料分作七处。七日用之。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涩闭。

平胃散加半夏曲(炒) 藿香 白茯苓 白术 上各等分。用水二盏。姜枣煎服。一方 去白术。用赤茯苓。

黄耆建中汤 治伤湿。鼻塞身痛。

黄 (微炙) 辣桂 甘草 白芍药(各二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 四片。枣三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饧糖少许。再煎令溶。稍热服。

赤茯苓丸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食前服。

牛黄白术丸 治腰脚湿气。

黑牵牛(头末二两) 大黄(二两) 白术(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汤下。如要快利。加至百丸。

五加酒方

五加根茎(细锉五斗) 六月六日曲末(三斗) 黍米(一石糯米亦得) 上三味以水 五斗。 共五加同下于大釜中。以木度深浅。与水准刻之。即更添水一石五斗。并前计两石。即下火 煎。旋旋急火。取药汁减下至水刻处即得。以大盆安净筐。筐中安净布单。兼滓漉着筐中。 其汁在盆中唯有五斗。且别盛密封盖之。又重取所漉者五加滓。以水煮之。如别有五加添和 同煮更佳。取此汁用淘米。拌饭炊之。如常炊法。用前五加浓汁渍曲。且炊米五斗酿之。余 五 末之。下酿中。益炒玄参及蛇皮肉亦得。其糟与以下食之尤佳。

补骨脂丸 治湿伤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补益之药百端不应。唐郑相公为海南节度。七十有五。越地卑湿。服诸药不应。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船主李摩诃献此方。经七八日而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神验。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方传之。

故纸(半两拣洗为末) 胡桃肉(去皮二十两研如泥) 上胡桃肉泥入破故纸末。更 以好 炼蜜和匀如饴。盛瓷器中。旦日以温酒化药一匙服之。不饮酒者。以温熟水化下。弥久则延 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但禁食芸苔、羊血

牵牛汤 治腹中湿气。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黑牵牛(头末一两) 浓朴(姜制半两) 上研末。每服二钱。煎姜枣汤调下。或临时 水丸梧

茯苓白术汤 治冒雨湿着肌肤。或因汗出浸渍。或因燥热得病。觉腰重脚弱。身体烦痛。头 白术(二两炒) 附子(一两生熟临时消息) 茯苓(去皮半两) 官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加味术附汤 治中湿脉沉而微缓。湿喜归脾。流于关节。中之多使人腹 胀倦怠。四肢关节疼痛而烦。或一身重着。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灼艾通泄。惟利小便为佳。此方主之。及治大小便皆自利。

白术(去芦) 甘草(炒一两) 附子(炮一两半) 赤茯苓(一两) 上锉散。每服 五钱。水 一盏半。姜七片。枣三枚。煎七分。日三服。才见身痹。又三服。当如冒状勿怪。盖术附并 行皮中逐水气故尔。法合加桂一两。大便坚小便利则勿加。

术附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白术(二两) 甘草(炒一两) 附子(熟七钱半) 上锉细。每服三钱。姜七片。水 一盏半。煎

白术酒 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用白术半两去芦。以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日三服。夜一服。鲍氏 方云:湿喜中脾则 胀。四肢痛。久则肿喘。挟风则眩晕。挟寒则挛拳。不可大发汗。不可 灼

无敌丸

赤土(四两醋碎) 穿山甲 苍术 自然铜(火 七次) 赤小豆(生用) 赤芍药 山 栀子 橘皮 木鳖子 香白芷 木瓜 苏木 生地黄 熟地荆芥 地龙(蛤粉炒以上各四两) 骨碎补(二两) 晚蚕砂(二斤) 当归(一两) 紫荆皮(半斤) 乳香(一两) 没药 (一两) 大乌头(一个)
上为细末。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酒送下。 或茶清亦得。用好醋为丸

大橘皮汤(一名白术木香散)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亦治咳嗽不能卧。不敢食。

橘皮〔一(半)两去白〕 木香(一分) 滑石(六两)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 去皮) 木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 官桂(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 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大小便秘。先服十枣汤。二三日后再服此药。一方不用甘草。

生附汤 治受湿腰痛。

附子(生二钱半) 苍术(炒) 杜仲(姜炒各半两) 牛膝(酒浸焙) 浓朴(制) 干姜(生)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三枚。水一盏半。煎至八

防己黄 汤 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一身尽重。四肢少力。关节烦疼。自汗。洒淅恶风。不欲去衣。及风水客搏腿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

防己(四两) 黄耆 (五两) 甘草〔三(二)两炙〕 白术(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三枚。同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盖覆温卧汗出瘥。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 下

天门冬汤 疗风湿体疼。恶风微肿

天门冬(三两去心) 葛根(四两) 生姜(三两) 桂心(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双仁) 甘草(二两炙)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取汗忌海藻菘菜、生葱、鲤鱼

人参附子汤 治风湿身体疼痛欲折。肌肉如刀所刺。

人参(去芦头) 黑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裂) 芍药 茯苓(去皮) 甘草(炙) 桂心(各一钱) 白术(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不拘时候

七物独活汤 疗脚弱及中风湿。缓纵不遂。

独活(五两) 葛根(四两) 干姜〔三(二)两〕 桂心(四两) 半夏(四两洗) 甘草(炙二两) 防风(三两)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得少微汗出 好。忌羊肉

七圣散 治风湿流注经络间。肢节缓纵不遂。或脚膝疼痛不能步履。

续断 独活 防风 杜仲 萆 牛膝(酒浸一宿) 甘草 上各修事净。焙干半两为 细末

活血应痛丸 治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脚重疼不能转侧。皮肤不仁。遍身麻木。上攻头面虚肿。耳内常鸣。下注脚膝重痛少力。行履艰难。亦治项背拘挛不得舒畅。常服活血脉。壮筋骨。使气脉宣流。

狗脊(去毛四斤) 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六斤) 香附子(去毛炒七斤半) 陈皮〔洗 去毛五(四)斤半〕 没药(别研一十二两) 威灵仙〔洗三(一)斤〕 草乌头(炮一斤 半)
上为细末。用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粒。用温酒或熟水任下。不拘时候。 久服。忌桃、李、、诸血物。

疗风湿身体疼痛。恶风微肿方。

桂心(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芍药(二两) 天门冬(二两去心) 生姜(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两仁)
上 咀。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忌鲤鱼、生葱、 海藻、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甘草(二两) 黄耆 (五两) 汉防己(四两) 生姜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 枚)
上 咀。水六升。煮取汁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麻黄汤 疗头风湿。面如针刺之状。身体有肿。恶风汗出。短气不能饮食。

麻黄(四两) 芎 (一两) 莽草(一两) 当归(一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两 仁) 上锉。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作三服。日三。糜粥将息。

薏苡麻黄汤(一名麻黄杏仁薏苡仁汤)\x疗风湿身烦疼。日晡发热剧者。

薏苡仁〔半斤(升)一方用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 仁碎)
上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湿家烦疼。可以甘草麻黄汤发 汗不

疗风湿。百节疼痛不可屈伸。时汗出。

芍药(四两) 甘草(炙三两) 芎 (四两) 附子(三两炮四破)
上 咀。水五升。煮取

甜瓜子丸 治风湿相搏腰脚疼痛。大有神效。

甜瓜子〔三(二)两净炒黄色〕 干木瓜(一两半去皮瓤) 威灵仙(一两) 川乌(半两炮 去皮脐)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避风处少息。汗出为 度。服药后当日忌食热物。及相反药材。畏半夏、栝蒌、贝母白芨之类。凡病在上食后。 在下食前服之。

木瓜丸 治风湿客搏。手足腰膝不能举动。

木瓜(一斤去皮尖开一孔) 吴茱萸(一两择净) 上以茱萸入木瓜内。用线系定。蒸 烂入青盐半两研匀。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茶酒任送下。牛膝酒服之尤佳。

治风湿手足腰腿疼痛等证。

用猪牙皂角不蛀者一斤。锉碎为细末。用多年米醋熬成膏子。夹纸摊贴大效。

苍术散 治风湿。常服壮筋骨健步。

苍术(一斤用粟米泔水浸过用竹刀刮去筋皮半斤以童子小便浸半斤无灰好酒浸) 用春 五 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取出苍术。于净地上掘一坑。以炭火 红。去炭将浸苍术酒、小便倾 于坑内。却放苍术于坑内。用瓦器盖覆。用泥封固。经一宿取出苍术为细末。每服二钱。空 心盐汤或酒调服。常服除湿。壮筋骨明目。

乳香没药丸 治远年近日风寒湿气攻注脚膝。或肿或痛。筋挛不能屈伸。脚不能蹈地。及一切疼痛往来不已。并宜服之。

乳香(别研) 没药(别研) 骨碎补(去毛) 威灵仙(去土) 缩砂仁 白附子 甜 瓜子 牛膝(酒浸一宿) 当归(去芦) 干木瓜 地龙(去土) 木鳖子(各一两) 白 牵牛(三两微炒) 上

上马丸 治寒湿臂痛。腿脚疼。筋骨诸疾。

川乌(炮) 木香(半两不见火) 虎骨(酥炙) 牛膝 杜仲 木瓜 当归(酒浸) 败 板(酥炙) 自然铜(醋淬) 黄耆(蜜炙)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蜜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三

麒麟竭散 治寒湿传于经络。疼痛不可忍。

血竭 南乳香 没药 白芍药 当归〔各六两(钱)〕 水蛭(杵碎炒令烟尽) 麝香 〔各一(二)钱〕 虎脑骨(酥炙黄五钱一作虎胫骨)
上为末和匀。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食前服。

应痛丸 治寒风损手脚。疼痛及诸湿。

生苍术(一斤) 舶上茴香(十二两微炒) 破故纸(一斤半炒半生) 骨碎补(又名 胡孙姜一斤樟桂石上生亦可旋取上去毛用) 穿山甲(六两去膜桑灰炒胀为度除灰亦可用) 生草乌(一斤锉碎如麦子大) 上锄草乌一斤。用生葱一斤。连皮生老姜一斤擂烂。将草乌 一处淹两 宿焙干。连前药作一处,日干或焙干。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日一服。每服 止五十丸。酒或汤下。病在上食后停片时服。病在下空心服。服讫。忌一时热物。

熨烙当归散 治寒湿留注腰腿疼痛。经脉逆滞。不得宣通。

防风(去芦头) 当归(去芦头) 本(去土) 独活(锉去土) 荆芥穗 顽荆叶 (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用药一两半。盐四两。慢火炒令热。用绢袋盛。去痛处熨烙。

生附除湿汤(出仁斋直指方)治寒湿交攻。身体冷痛。

生附子(二两) 苍术〔二(三)两裂〕 白术 浓朴(制各一两) 木瓜(二钱) 粉 草(炙三钱)
上为末。每服六钱重。水四盏。姜十五片。煎取两盏。分作二服。又名除湿 汤。

附子麻黄汤(出三因方)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 。语声混浊。心腹 胀。气上喘不能动转。

附子(炮去皮脐) 麻黄(去节荡) 白术(去芦) 干姜 甘草(炙) 人参(各等 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麻黄白术汤(出三因方)治寒湿身体疼痛烦。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细。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二十个去皮炒) 白术(四 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芎术除眩汤(出医方大成)治感寒湿。头目眩晕。

官桂 甘草(炙二钱半) 川芎 附子 白术(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姜七片。 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续断丸(出御药院方)\x活血通关节。行经络引滞气。散寒湿。治筋挛骨痛。

续断 萆 (各二两锉碎) 牛膝(酒浸焙干) 杜仲(去粗皮锉碎炒令丝尽好) 干 木瓜(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送下。食前服。

应痛丸 治寒湿气。骨头到处疼痛不止。

甜瓜子 干木瓜 川乌头 五灵脂(各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热酒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补骨脂散 治寒湿气滞。腰膝脚疼肿满。行步艰难。

破故纸(一两炒) 黑牵牛(二两)
上为细末。用陈皮煎汤调下。一方用核桃酒送下。

黄连丸(出宣明论)治湿热流连气血不通。壅滞不散。清爽头目。

用黄连好者。不以多少为末。酒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不计时候。 日三服。

白术茯苓干姜汤(出三因方)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饮。心腹疼痛。躁闷。口干面垢。洒洒恶寒。淅淅畏风。微汗。饥不能食。

白术 干姜(炮) 茯苓(去皮) 细辛 桂心 干葛 甘草(炙) 陈皮 乌梅(去 核) 豆豉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不拘时候。

茯苓白术汤(出三因方)治冒暑毒加以着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宜服此汤。

茯苓(去皮)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桂心(各一两) 上锉末。每服四钱。 水一盏。煎

增损续断丸(出本事方)治荣卫涩滞少色。寒湿从之痹滞。关节不利而痛。

川续断 薏苡仁 牡丹皮 桂心 山芋 白茯苓 黄 山茱萸 石斛 麦门冬(各一两) 干地黄(三两) 人参 防风 白术 鹿角胶(各七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小金丹

草乌(六两姜葱各半斤捣烂) 苍术(四两米泔浸) 地龙 穿山甲 败龟壳 白芷 晚 蚕砂 骨碎补 虎骨(炙) 自然铜 破故纸 何首乌 川萆 乳香 没药(以上各半两)
上为

小金丹真方。

苍术(四两去芦米泔浸一宿) 草乌(五两不去尖去皮米泔浸一宿) 葱白(四两) 老姜(四两)
以上共四味。一处捣为饼。焙干后加。

川乌(半两) 何首乌(半两) 自然铜(半两醋淬七次) 地龙(半两) 二蚕砂(半两) 破故纸(酒浸半两) 穿山甲(半两火炮带性) 白芷(半两)
上为细末。用好醋 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茶汤或酒任下。忌热物、猪羊血、豆粉。

续断丸(出本事方)治风湿四肢浮肿。肌肉麻痹。甚则手足无力。筋脉缓急。宜服。

川续断 萆 当归(切微炒) 附子 防风 天麻(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半两) 川 乌

桂枝附子汤(出仁斋直指方)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脉浮弦细涩者。

桂枝(去皮四两)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锉散。每服会计资格四 钱。水 一盏半。姜五片。枣子三个。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或大便秘则去桂枝。小便不利悸气。 加

抚芎(出济生方)治湿流关节。臂痛身重。不可俯仰。或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抚芎 白术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 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羌附汤(出济生方)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

羌活(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白术 甘草(炙) 上各等分。 咀。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脚膝缓弱行履不得。

威灵仙 木瓜 吴白芷 甘草 上各等分。用酒煎。食前服。

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粥法。(出本事方) 上川乌生为末。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 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心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 中碗服。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遂。痛不能举者。有此证预服防之。左氏云:风yin末疾。谓四 肢为四末也。脾主四肢。风邪客于肝则yin脾。脾为肝克故疾在末。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 故

治脚转筋。

急伸脚将脚紧钩向前。痛即止。

薏苡仁散(出本事方)治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 。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

薏苡仁(一两) 当归 小川芎 干姜 甘草 官桂 川乌 防风 茵芋 人参 羌活 白术 麻黄 独活(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临卧酒调下。日三服。

加剂除湿汤(出仁斋直指方)治风虚伤湿。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呕逆或溏泄。皆治之。 苍术(炮)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干姜(炮) 茯苓(各二两) 橘皮 辣桂 浓朴(制各半两) 上锉。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当归拈痛汤(出济生拔粹方)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手足。足胫肿痛不可忍。

羌活(半两) 甘草(炙半两) 酒黄芩(半两) 茵陈叶(酒炒半两) 人参 苦参 (酒洗)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当归身 知母(酒浸各三钱) 防风(二钱) 泽泻 猪苓 (各三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大盏半。浸药少时。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服。 空心食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临卧一服不须饭压。一方无当归。用黄柏二钱炒黄色。上本 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yin所胜。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节胜湿。 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主。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 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味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 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为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 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脾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茵陈、 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平。泽泻咸平。 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苓术汤(出澹寮方)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 白术 干姜(炮) 泽泻 桂心(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不换金正气散(出仁斋直指方)治伤湿四肢重着。骨节疼痛。洒淅咳嗽。

浓朴(去皮姜汁制) 藿香(去枝土) 甘草( ) 半夏(煮) 苍术(米泔浸) 陈皮(去白) 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忌生冷、油腻。一方治伤湿咳嗽。加赤茯苓、干生姜煎服。一方无苍术。

白术散(出三因方)治五脏伤湿。咳嗽痰涎。增寒发热。上气喘急。

白术(二两) 五味子 茯苓(各一两) 甘草(一钱) 半夏(四个洗去滑破作十六 片) 上锉散。分作十六服。每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红枣三枚。煎至七分。空心服之。

左经丸(出德生堂)治筋骨诸疾。手足不能行步运动。

草乌(肉白者生用去皮脐) 木鳖子(去壳研) 白胶香 五灵脂(各三两半) 当归 斑 蝥(一百个去翅足醋煮熟)
上为细末。用黑豆去皮生粉一斤。醋煮糊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 温酒磨下。此药能通荣卫。导经络。专治心肾肝三经。服得小便少淋涩大有奇验。但不曾针 灸伤筋脉者,四五丸必效。

牵牛丸(出宣明论)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黑牵牛 黄芩 大黄 大椒 滑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下。食后。量虚实加减服之。

五苓散(出医方大成)治伤湿有热。小便赤少。独活散(出活人书方)治伤风湿等疾。

羌活 独活(并去芦头) 枳壳(去瓤麸炒遍黄) 防风 黄芩(细者) 麻黄(沸汤 泡三沸焙干秤) 人参 细辛(华阴者) 甘草(细锉炒赤) 白茯苓 蔓荆子 甘菊花(各一两) 石膏(水飞过二两) 上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薄荷四五叶。 同煎至八分去滓。

知母干葛汤(出活人书)治风湿身体灼热甚者。

知母(二钱) 干葛(八钱) 石膏(六钱) 葳蕤(五钱) 甘草(炙) 黄芩 木香升麻 人参 防风 杏仁(炒) 天南星(生) 羌活 川芎(各二两) 麻黄(去节 四钱汤泡焙干)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未知再服之。

五痹汤(出如宜方)治风寒湿气客留肌体。四肢顽麻不仁。

羌活 防己 白术 片子姜黄 海桐皮 当归 白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姜十片。水二盏。煎八分。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除湿汤(出百一选方)治一切中湿自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腠理开疏。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小便不利。胸膈溢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葛丞相云。甚有效验。

白术 白茯苓 苍术(米泔浸) 藿香叶(去土) 甘草 橘红 浓朴 半夏(各一两) 附子(六钱炮) 生姜(二两) 上浓朴、半夏、生姜一处捣作饼子焙干。同众药为粗末。 每服三钱

轻脚丸(余居士选奇方)\x逐风去湿。消肿行血止痛。

地肤子(一两) 白术(半两) 赤茯苓(半两) 木猪苓(半两去皮秤) 舶上茴香(半两炒) 泽泻 赤芍药 紫苏叶 葫芦巴 槟榔 枳实(各半两麸炒去瓤秤) 桃仁(一两去皮尖及双仁麸炒秤) 上除桃仁外。一处拌和令匀。捣罗为末。入桃仁炼蜜为丸。捣三 五百杵。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紫苏汤下。加至百丸。旧有寒湿之疾。每发时痛不可忍。 呻吟之声彻于户外。几濒于死。忽遇道人授此方。才服半料。间或发作。顿觉减前时。服尽 全料厥疾遂瘳。信而服之。其验如神。

姜术汤(出御药院方)\x温和中气。外退除寒湿。治阳虚里寒。外挟风冷。头痛恶风。战栗多汗。风湿相搏身体疼痛。腰背强直转侧不能。又疗食寒饮冷。内伤脾胃。呕逆吐痰。不思饮食。

川姜 白术(炒) 茯苓(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 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七味除湿汤(出澹寮方)治寒湿所伤身重体痛。腠理开汗出。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腰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术(米泔浸各二两) 藿香叶(去土) 陈橘皮(去 白)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 枣二枚。同煎至七

十八味流气饮(出朱氏集验方)治受风寒湿热诸邪毒一身。周遍。气脉上下不和。

羌活 独活 人参 枳壳 陈皮 白术 木香 防风 苏叶 川芎 当归 桂皮 白芍药甘草 白芷 黄 天台乌药 白茯苓 上等分为细末。用枣汤调下。

省风散(出朱氏集验方)治气不和。为风寒邪湿之气着于手足麻痹。头重身疼。起居旋运。四肢倦怠。足胫缓弱。掣痛无时。每遇阴晦风寒。神思不清。痰气相逆。并宜预服。

羌活 防风 甘草 白茯苓(各半两) 木香(一分) 人参 陈皮(各三钱) 天台 乌药(三钱) 白术(一两麸炒) 南星(半两重者一只炮去皮切如豆大) 附子(九钱炮去皮 脐切) 上

黄耆六一汤(出朱氏集验方)治风湿相搏。肌肉 动。先服渗湿汤。次用此药。

黄耆 当归 甘草 上等分 咀。水一盏。姜枣煎。空心服。

葶苈木香散(出宣明论)治湿热内外余热。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泄。膝胫肿满。

葶苈 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白术(各一分)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半两) 楝桂(一分) 滑石(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此药 下水湿消肿 胀。止泄泻利小便。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此乃湿热痞闭极深。而攻之不开。是能反 为注泄。此正气已衰而多难救也。慎不可攻之。而无益耳。勉以救之。则少少与服之。则稍 稍导散。微似得所。渐以加之。以意消息。一方无白术。

骗马丹(出朱氏集验方)治风湿相搏。手足疼痛。及诸伤百损。

骨碎补(去毛) 自然铜(醋 ) 虎胫骨(酥炙) 败龟(酥炙各一两) 川乌(炮) 草乌 (炒去尖各四两) 半两钱(五文醋 ) 牛膝 地龙(去土) 五灵脂 当归 乳香 没 药川 芎萆 (炙) 羌活 本 天麻 防风 威灵仙(去苗各半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 如 梧

除湿丸(家藏经验方) 黑牵牛(一斤炒带性) 破故纸(四两) 赤芍药(四两) 钱子地龙(四两去土以
上为末) 白胶香(四两另研) 上用不蛀皂角三十梃。挪取浆。入沙钵内慢火熬成膏。和药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盐汤下。才利便止。老人虚人不宜服。临安南山昭庆院文僧正者。窠 山为文室。设榻其中。久之为湿气所逼。半年足不能举。因得此药乃能行。遂求其方。余在 淳安忽左足沉重。恐是湿气。依方制服。洞下即愈。

茵陈汤(出如宜方)治受湿瘀热发黄。小便赤涩引饮。

茵陈(一两半) 山栀子(十个) 大黄(半两)
上 咀。水煎。如受湿轻。宜增味 导赤散

藿香正气散(出如宜方)治寒湿所伤。身重。腰脚酸疼。或浮肿。

浓朴(制) 陈皮(制) 白术 桔梗〔各三(二)两〕 甘草〔二(半)两〕 半夏 曲(二两) 大

独活散(出朱氏集验方)治行履费力。因卧湿地而得之。胡伯才感此疾。得唐接骨传此方。一服而愈。

独活(五两) 川椒(三两) 草乌(半斤) 麻黄(三两) 防风(二两) 杉木节 (一两) 荆芥(

姜附汤(出十便良方)治风湿身体周重。肌自汗出。

大附子(一两生用) 干姜(三两) 甘草(半两) 上为饮子。每服四钱。加生姜五 片。水一大盏。不计时煎服。

附子酒(出十便良方)\x祛风除湿。温经络散寒邪。

附子一个(半两以上者慢火炮去皮脐切作片子) 上用无灰酒五升浸附子。夏二春秋五 冬 七日可服。每服温饮一盏。常令酒气不断。食后。一方水煎入盐。空心食前。更入生姜五片 同煎。亦得。

二生汤(出十便良方)治体虚有风。外受寒湿。身如在空中。

生附子 生天南星(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慢火煎至八分。去滓服。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张医博子发授此方。用三服愈。

薇衔汤(出指南方)治脾中湿热。

薇衔(一两一分) 泽泻(二两半) 白术(二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匕。米饮 调下。

秘传循经丸(出朱氏集验方)治男子妇人儿童室女诸经络风邪寒湿。气血留滞流注作痛。筋脉挛拳。并皆治之。常服亦可。

南星(三两炮) 地龙(三两去土) 川当归(三两酒浸) 川乌(三两炮去皮脐) 草 乌(一两炮去皮脐) 豆饼(二两用黑豆不以多少去皮好酒煮烂候酒干擂碎捏作饼子晒干用) 乳香 没 拘时候服。

循络丸(出朱氏集验方)治风湿流袭足膝筋骨肌肉疼痛。外祖母久苦此疾不得痊。服此药而愈。

五灵脂(二两) 北防风(去芦) 川萆 (炮去皮脐) 狗脊(去毛) 大苍术(米 泔浸) 虎 骨(打碎酒煮) 川乌(生用各一两) 草乌(一两炮去皮脐) 没药(一两研去砂) 乳 香(半两 研去砂)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温酒食前送下。 不 痛止则勿服。盖老人恐气虚体弱。则易耗气尔。

渗湿汤(出十便良方)治风虚湿冷。头项拘急。肢体疼倦。或半身不遂。手足麻痹。或内积阴寒。腹胁胀满饮食不进。便利无度。或风湿相搏。自汗短气。筋脉抽掣。并皆治之。

苍术 陈皮(去白) 官桂 缩砂仁 浓朴 附子 干姜(各四两) 甘草(二两) 上 为饮子。不计时。以生姜五片。枣一个。煎十铢服。

又方(出十便良方) 苍术(二两半) 附s子 干姜 浓朴 肉豆蔻 陈皮 细辛 桂 缩砂仁(各一两) 甘草丁

薏苡仁煎(出十便良方)治寒湿搏袭经络。筋脉挛急。腿膝重痛行履艰难。宜服之。

薏苡仁 虎骨(各八两) 天麻 防风 附子 羌活 桂心(各四两) 乳香(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防风汤下。不拘时候。

葱丸(出卫生家宝)治寒湿。筋骨冷痛不能举动。

川乌头(去皮尖生用三钱) 盐豉(三钱) 黑牵牛(头末三钱) 乳香(一钱) 没 药(一钱别研)
上为细末。用肥葱一握洗去土。用淡醋一升。不犯铜铁。文武火煮葱醋一 半。漉去滓。慢火再熬成膏。滴水中不散为度。将前次末和成剂。如桐子大。每服一十丸。 或加至二十丸。温酒送下。大便微利则愈。

术附汤(出指南方)治寒湿之证。

白术(四两) 芍药(一两) 附子(一两半炮去皮脐) 甘草(二两炙) 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滓。温服。

真定府张大。年二十九。素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 身体沉重。心下痞不欲食。食则欲吐。面色痿黄。精神短少。至六月诊其脉沉而缓。缓者脾 也。难经云: 主体重节痛。 者脾土所主。四肢属脾。盖以素饮酒。加之时助。湿气大胜 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土。仲景曰。湿流关节肢体烦疼。此之谓也。 以大羌活汤治之。

大羌活汤(出卫生家宝) 羌活(一钱) 升麻(一钱) 苍术(半钱) 独活(七分) 防风(五分) 茯苓(五分) 泽泻(五分) 威灵仙(五分) 当归(五分) 白术(半钱) 内经以湿yin于内治 以苦温。以苦发之。以升麻苦平。威灵仙、苍术、防风苦辛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 益气缓中。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又能利小便。导其湿。以淡渗之者也。使气味相合。上下 分散其湿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食后一服。忌酒湿面及生

肾着汤(出如宜方)治中湿小便自利。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中湿者脉多沉缓而微。关节一身尽痛。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茯苓(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服。

除风湿羌活汤 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之药。只依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须用酒黄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时令。清燥之气大行。却加辛温泻之。若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方见神圣复气汤)

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

黄粱米作饭食之。

羌活汤 治风湿久不解。攻注经络。走注疼痛不可忍。

川芎 羌活 防风 肉桂 赤芍药 丹皮 当归 续断 白芷(各一两) 用姜枣煎汤下。

相关文章
 琥珀泽兰煎(《局方》卷九(宝庆新增方)。)
 第二节 喉外伤
 经水先期
 柴胡桔梗汤(《成方切用》卷五。)
 奇!《执业药师考试的考纲》都能出错了
 接骨膏(《中医外伤科学》。)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