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第二人民医院??赵正俨
??
〈作者简介〉赵正俨(1921—??)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谷家庄村人,泰安市岱岳区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因退休较早,当时属于中医界较高职称),曾任泰安市中医学会理事、泰安市岱岳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幼读私塾,1940年在本村任小学教师,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为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基础。1945年起开始行医,1960年到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结业后先后到原泰安县中医研究所、泰安县中医院工作,时任中医师,曾得到泰安市名中医王逢寅老先生的言传身教。1966年自愿报名到位于泰山东北麓的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任中医师,1973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同年退休。扎根山区22年,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或减轻了病痛。由于在当地群众中威信较高,1978至1986年三次当选为泰安市岱岳区人大代表,1983年至1987年五次被评为泰安市岱岳区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相当于省劳模),1987年被评为泰安市劳动模范。发表论文8篇,著有《赵正俨医案医话》一书,由泰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山东省名中医王光辉主任医师整理后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公开发行。
治学之路
1940年至1945年我在教学期间,开始阅读《八十一难经》、《濒湖脉诀》、《本草备要》、《陈修园四十八种》等中医书籍。1945年下半年辞去小学教师职务,悬壶于本村,实际上属于半农半医,1946年至1949年边行医边帮助村委负责一些行政工作。这样会分散一部分行医的精力,考虑到业精于勤,医贵于专,1950年2月便到祝阳镇公家汶村专门行医。当地有一位公琳泉老医师虽已年八十余,仍精神矍铄,器宇轩昂,学验俱丰。只考虑治病救人而从不借助药物营利,当时经常在一起共读经典。老先生临床喜用经方,交流之际颇有进益。1952年上级指示单独行医的医师要联合起来组成联合诊所。遂回到范镇本村行医。当时由于在建国前国民党时期排斥、打压、轻视中医的不良影响仍然存在,中医备受歧视。是年泰安县卫生科于十月份举办中医进修班,学期三个月。虽然名义上是中医性质,但实际上学习的却多为西医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外妇儿科等。虽然当时来说都是初次接触,但经过不懈努力,结业考试时我取得了全泰安县第一的好成绩。当年专署卫生科也举办了三个月的中医进修班,教材同样完全是西医的。择优录取四人脱产由专署卫生科统一分配,其余均分配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即联合诊所工作。1953年8月份曾到华东区
黑热病防治所学习。由于该防治所与华东区卫生局距离远管理不便,上级决定由山东省卫生厅接管。王兆俊所长到省卫生厅申请经费专门成立泰安黑热病防治所。从孙家埠东防治所的四个诊所各抽调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我由于曾经参加过中医进修班而且成绩优良有幸被选为第三诊所的代表。借此机会得以短时间内向来自第一诊所的杨树臻同志学习了穿刺技术;向来自第二诊所的孙维堏同志学习了诊疗基础,向来自于第四诊所的刘绍平同志学习了化验技术。又由孟宪浩大夫详细透彻的讲解了黑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这次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个月后,泰安黑防所准备搬迁到孙家埠东黑防所,改为黑热病防治站。孙与刘返回原单位工作,仅仅留下我与杨树琦同志,我负责诊疗,而杨负责穿刺与化验,我在复诊室学习诊疗时,孟大夫对我耳提面命,循循善诱。黑热病发病时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差,春冬季节容易并发
肺炎,对肺炎的诊断,首先教我进行叩诊和听诊,然后他再叩诊听诊,并对我讲到湿罗音与干罗音的鉴别及其他杂音鉴别,湿罗音从吸气时听到,往往局限于左上肺、左下肺或右上肺、右下肺。干罗音是从呼气时听到,往往布满全肺,并发肺炎,不能打
锑剂。先用抗生素治好肺炎后再打锑剂,其他如
心包摩擦音、心脏的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等听诊要诀均不留余力的对我指导。由于孟大夫对我的精心指导,两个月后基本上掌握了黑热病心肺的叩诊与听诊。1954年7月山东医学院和江苏医学院的师生们来黑防所参观学习,孟大夫让我给他们作报告,我说人家是教授和大学生而我是个土医生,能有什么资格给他们作报告?孟大夫说你不要自卑,他们没有你这套实践经验啊!你是怎么做的就怎么讲。我想孟大夫是让我猪八戒掀帘子小露脸啊!我就露露这个丑脸吧。我于是给他们作了两个小时的报告,师生们都肃心静听而且认真的做了笔记。他们离开后孟所长评价说:“你的这个报告很好,你的记忆力很好,我给你讲的你全都记在心里了!”1955年黑防站与范镇卫生所合并,56年王兆俊所长来范镇卫生所找我和杨树琦了解黑热病的防治措施。此时我和杨已经不在卫生所而在联合诊所工作,不能专心致志的从事黑热病的防治工作。王所长回黑防所后即到专署卫生科和县卫生所提议,让我与杨再回范镇卫生所工作,以防治黑热病为主,结果领导欣然同意。同年五月我到黑防所学喷洒天蛉工作,王所长让我晚上到他家里座谈一下黑热病的防治工作。他说你虽然只在孙家埠东和范镇卫生所仅两年多的时间,对黑热病的防治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据调查,全省的发病情况以范镇的发病率最低,这是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所换来的。所以希望你能再次回到卫生所从事黑热病的防治工作,争取早日消灭这一危害人民健康的地域性传染病。即使不能回来继续在联合诊所工作,也应当担负起防治黑热病的重任。王所长和我语重心长的谈论了一个多小时,我服从他的指示当年又回到了黑防所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医护人员的努力下,1956年山东省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大众日报为此做了专题报道, 1959年山东省彻底消灭了黑热病,我在这场同传染病的斗争中发挥了一点应尽的作用。
1960年我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结业后先后到原泰安县中医院、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中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回忆这20多年的中医教学治疗经过,将我的治学经验简要综述如下:
1964年,我在原泰安县中医院工作,由泰安地区卫生局举办全区中医进修班,时任泰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王心铭与泰山疗养院刘景升同志领衔举办了泰安地区中医进修班,地址在原泰安卫校,学期一年。我讲授《
伤寒论》,讲课时参照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灿玾教授的讲授方法,让同学们参与讨论互动,同学们对教学非常满意。1980年1月泰安市中医二院举办了中医进修班,邀我去任教。该班举办了两年,我讲授的也是《伤寒论》,受到同学们的欢迎。1982年至1986年泰安市中医学会办了三期中医进修班,每期一年,每期都是我去任教。名老中医刘洪祥任班主任,他曾讲到:泰安市这些讲课老师你讲得最好,同学们也说像这样的师资泰安市也不多。 有一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听我课后说:“你讲的好,讲课中没有废话,分析条文分析地透彻”。
下面我将我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简要的说一下:
一、????临床善用经方、小方诊治疾病。
邻村朱芳,47岁,因咳喘不能平卧3天,于1947年2月16日邀我出诊,诊见病人端坐呼吸、张口抬肩、吐泡沫痰、呼吸极度困难,诊查舌暗红、苔白腻、唇紫绀、脉弦数、双下肢及足凹陷性浮肿,因众人已知喘无善证,家属已为其预备后事,余谢不敏,另请他医。家属说:初得病时,经医诊治服中药2剂,无效,且病情日趋危重,苦求处方。我想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含药而亡,因思《金匮》有“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的记载。根据症状体征,酷似支饮证,辨证:水饮壅肺,肺气上逆。首先泻肺涤饮,兹药用
葶苈子10克、大枣12枚,水煎顿服。翌晨8时家属来说:服药约2小时,喘明显减轻,4小时后已能平卧,至今尚熟睡未醒,请复诊。余往诊,见病人已能平卧、呼吸平稳,正在酣睡中,视其舌质暗红、唇紫绀、苔白腻,双下肢足凹陷性浮肿,脉沉弦,考虑病属水饮夹淤,阻遏肺气,宜活血利水,泻肺涤饮。处方:
桂枝15克、
茯苓30克、
丹皮15克、
桃仁15克、
赤芍15克、桑
白皮30克、葶苈子10克、大枣12枚,水煎2次分服。服上方3剂后,喘止、
水肿消、精神转佳、饮食增进。上方去葶苈子加
姜半夏10克、
陈皮10克服3剂,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按: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现代医学中的
心力衰竭,
肺水肿近似,本病病情危重,需住院抢救,但当时农村没有医院,只好在家治疗,按祖国医学中的支饮治疗,竟获佳效。葶苈子性寒味苦,有泻肺平喘、行
水消肿功能,价廉效高。现代药理研究,葶苈子含强心甙,故能治疗心衰。但因其苦寒败胃,故佐大枣以和胃保津。
曾用
黄连阿胶汤治疗
心肾不交、
阴虚火旺证,获一剂知二剂已的佳效。如齐某,女,42岁,1991年3月16日初诊:心烦不寐1月余,伴咽干口苦不思食,便干尿赤,屡治不愈,诊查:脉细数、舌深红,证系心肾不交,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镇静安神。处方:黄连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5克、阿胶15克(烊化)、
鸡子黄2个(冲服)、
百合30克、
茯神15克、
当归10克、
朱砂3克(二次冲服)日一剂,2次分服,服3剂后心烦轻,睡眠好,唇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继服3剂,心烦止、睡眠佳,服
朱砂安神丸以巩固疗效。余用上方加减治疗上述症候,屡用屡验。又如侯某,65岁,因风中经络,于1963年7月20日,在中医院住院治疗,查房时患者心烦不寐,舌质红如
杨梅,苔少,考虑证系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属少阴热化证,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同样用
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效果极佳,配合风中经络的药物治疗两月余,病情稳定。余用上方加减治疗心肾不交证的
失眠患者多例,屡用屡验!
???
?按本证为少阴热化证,辨证为心肾不交,阴虚阳亢,故用黄连、黄芩以降心火,用白芍、阿胶、
鸡子黄以滋肾阴,用百合滋肺阴,
生地滋肾阴,使金水相生。用
夜交藤、茯神、朱砂以宁心安神,使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相交、阴平阳秘则心烦不寐证自愈。
《周易》云:火水未济卦,卦爻为离上坎下,离为火,离上为火不下交,坎为水,坎下为水不上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记载。火水未济很形象地比喻阴虚阳亢的病机。《周易》是古代哲学,有很多唯物辩证法,如“火水未济”“水火即济”“天地否”“地天泰”等,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观,有学者认为《内经》阴阳学说源于《周易》,当然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在学习《内径》的同时兼学《周易》可以进一步理解阴阳学说的实质。
用风引汤加味治疗痫证,疗效突出。1958年3月13日,一名3岁女性患者来诊,其母代述,此女患
癫痫病已一年余,屡治不愈,现发作已10余天,一日发作5—6次,发作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二目上视、手足
抽搐、时呼叫,视其舌质红、苔黄腻、面部潮红、指纹青紫、脉滑数,诊为阳痫、证属风阳上扰、痰热蒙闭清窍,治宜熄风泻热,化痰开窍,药用风引汤加味。处方:
大黄3克、
龙骨10克、
牡蛎10克、生
石膏10克、
滑石10克、
寒水石10克、
赤石脂10克、
白石脂10克、
紫石英10克、
干姜3克、桂枝3克、石
菖蒲5克、
远志5克、
天竺黄5克、胆
南星4克、
郁金5克、朱砂0.5克(二次冲服)布包水煎服,服3剂,癫痫未发作,继服3剂研碎每日20克,布包水煎2次分服,随访一年未复发。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方后注云: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疭。方中龙骨、牡蛎潜镇熄风,石膏、滑石、寒水石清热,大黄配桂枝能祛风泻热,且大黄有活血祛瘀作用,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紫石英、朱砂镇静安神,赤白石脂收敛浮越之阳,干姜温胃,以防大黄石膏之苦寒败胃,菖蒲、远志、郁金、天竺黄化痰开窍,全方有熄风泻热,潜镇安神化痰开窍之功,故治疗小儿癫痫获效。用于成人癫痫则效果差,可能与体质有关,因小儿多数缺钙,方中龙骨、牡蛎、石膏、寒水石均含钙,故疗效好。可见中医治病,要因人而异。
感冒咳嗽是常见病多发病,辨证属于风热感冒咳嗽者,证见咳嗽痰少,不易咳,舌边尖红,苔白而干,脉滑数,属风热伤肺,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
麻杏石甘汤加
知母、浙贝、
桑白皮、黄芩、
前胡、
地龙、双花、
连翘,服3到5剂则愈,若风寒感冒咳嗽挟饮者,吐泡沫痰,无咽干口苦口渴症,舌淡苔白润,脉浮紧。用
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肺化饮,服3到5剂即愈。如有小
柴胡汤证,则用
小柴胡汤去
人参加干姜、
五味子,也很快治愈。如1960年我在参加省医疗队赴聊城地区寿张县苍上大队防治水肿病,该大队冬季感冒流行,症状是
发热恶寒,体温高达39度,咽干口苦,胸闷不饥,咳嗽,证属太少合病,我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
桔梗、桑白皮,服一剂,即退烧。体温降至36度,服三剂即愈。当时生活困难,人们免疫力较差,极易感冒。我在小柴胡汤中将
党参用至30到50克,以增强免疫力,治疗200余例,获得一剂知,两剂已的良效,陈修园的劝读十则中说,经方疗效神速,确属经典之言。其他如柴胡
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亦效如浮鼓。
桂枝
芍药知母汤的辨证,历代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本方用一大批温经散寒药,加一味知母寒凉药,可能为风寒湿痹,化热而为热痹,有学者认为本病寒热错杂,故寒热互投。我认为本病是风寒湿痹,加知母因其有消除关节腔积液功能。《神农本草经》谓知母能治“肢体浮肿”可以佐证,《陈修园四十八种》有一方名“消水圣愈汤”,该方药物组成:桂枝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大枣4枚、
麻黄9克、
细辛6克、熟
附子15克(先煎一小时)、知母24克,水煎2次分服,服3剂即尿多浮肿渐消,继服10剂,水肿全消。本方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载桂枝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本方桂枝温心阳,麻黄宣肺,通利水道,下输膀胱,熟附子温肾阳利水,细辛温经散寒,这个水气病显然是阴水无疑其加知母者因知母能利水,治“肢体浮肿”且知母用量较大,寒热互投,并行不悖,这又是
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知母的临床实践又一佐证。上世纪90年代我诊一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患者关节游走性疼痛一年余,遇寒重肢体沉重,恶风寒,关节稍肿,血沉快抗0 高,即疏桂枝芍药知母汤,服3剂,
关节痛明显减轻,继服10剂,关节肿消痛止,随访一年,未复发, 陈修园在《劝读十则》中说“经方疗效神速验之临床,诚然。
且经方一方治多病,如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本方为
黄疸兼表而设,但加味用于风水(急性肾炎)疗效高达98%。1963年我在原泰安县中医院任
住院医师,从门诊将多数急性肾炎收入病房,入院查体,浮肿从面部逐渐蔓延至全身尿少,尿检:有程度不同的红、白细胞,有蛋白管型,以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
五皮饮加益
母草、
白茅根治疗,服5剂,尿量多、水肿消,继服5剂,尿检转阴,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即痊愈出院,本病虽血压高,不忌麻黄,因本病的血压高是继发性
高血压,由水钠潴留造成,水肿消,血压自然下降,也不需要用降压药(个别
高血压脑病除外),西医处理本病以
青霉素为首选,次用利尿剂,我认为本病不需要用青霉素,因本病的发病原因与溶血性链球菌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本身不是细菌感染,专家多次从本病的
血尿中培养均阴性,临床上也不支持细菌感染,不发热,血象不高。如果病人身上有疮未愈或扁桃体尚肿痛可以在原方加
金银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如果病
人尿检红细胞不减或肉眼血尿,可用
小蓟饮子治疗,3—5剂红细胞即消失。
又如白虎加桂枝汤本为热多寒少的
疟疾而设,用于治疗热痹效果很好。有一男性患儿12岁因发热关节痛,门诊将其收入病房,查体:体温39℃,热病貌,汗多膝踝关节红肿疼痛,诊为热痹,疏白虎加
桂枝汤加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苡米30克、甘草10克、
忍冬藤30克、
青风藤30克、
海风藤30克、
鸡血藤30克,水煎2次分服,服一剂体温降至36.5℃,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服10剂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复发。
一男性青年,患腿痛较剧,从门诊收入病房,查体:脉沉紧、舌淡、苔白而润,自述左胯及小腿剧烈疼痛,呻吟不止并有凉感,诊为
坐骨神经痛,证系寒痹,以
乌头汤加味治疗,制
川乌10克(先煎1个半小时)、麻黄10克、白芍30克、
黄芪30克、
独活15克、
桑寄生30克、
秦艽15克、
防风15克、细辛9克、川
牛膝30克、甘草10克、
蜂蜜30克,服一剂痛未止,又将上方改为每天两剂,服后疼痛显著减轻,继服15剂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复发。
一女性老年咳喘已10余年,这次因感冒咳喘复发,门诊将其收入病房,自感发热恶风、汗出、咳吐大量泡沫痰、呼吸困难,纳差乏力,查体:咳喘貌,舌淡、苔白润,脉浮缓,桶状胸。西医诊断:1、感冒2、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中医诊断1:太阳中风2、肺胀。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宽胸下气定喘,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厚朴15克、
杏仁15克、姜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炒
苏子15克、炒
莱菔子15克水煎2次分服,服后发热咳喘均减轻,服药20余剂好转出院。适有山东中医学院实习生隗继武(后任山东中医学院副院长)同学跟我实习,他说陈老师(陈庚吉)在门诊用此方治疗感冒并慢支肺气肿效果很好,你们两个不谋而合,可见经方就是好。仲景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此喘是指素有喘病的病人,作即发作本条是说素有喘病因患太阳中风证诱发,故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病,加厚朴宽胸利气,杏仁止咳平喘。考厚朴这味中药有消胀除满下气的功能,在胃肠道大
小承气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消胀除满的,在肺部为肺胀是消除肺泡胀气的,故本病中医诊为“肺胀”,西医诊为 “肺气肿”。我治疗此病,在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均加用厚朴、杏仁效果很好。如刘某,女,60岁,因咳喘多年,经泰医附院胸透,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每次发作,均因感冒诱发,有时风寒感冒,有时风热感冒均诱发喘,我即用上述感冒方加厚朴、杏仁,近两年中先后服药60余剂,咳喘止,症状明显减轻,再胸透或拍片,肺纹理增深与透光度增强的体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关于慢支肺气肿的防治,有治未病的积极意义。我们这个地区的“肺心病”的发生多数与慢支、肺气肿,或
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有关。??
????1963年有一男性壮年来诊,右肋痛、咳喘5天,胸透:右胸腔大量积液,诊为
悬饮,证系水热互结、水气升降受阻,治宜峻逐水饮,处方:制
甘遂0.6克、制
大戟0.6克、制
芫花0.6克,上药共研细末,大枣10枚,煎汤送服,平日服。二日量,复诊,药后第一天泻稀水约1000ml,
胸痛、喘憋均减轻,热退。第二天服后,又泻稀水约1500ml,胸痛喘憋消失,胸透:右
胸腔积液大部消失,以
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善后,随访一年,未复发。渗出性
胸膜炎,属祖国医学“悬饮”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确诊后,即进行胸腔穿刺抽液,辅以抗痨药物治疗,疗程一年,才能治愈,本例是青壮年,一般情况好,无心、肝、肾器质性疾病,确诊后,即放心用
十枣汤峻逐水饮,水饮消退后,胸痛、喘憋症状消失,仅感乏力,故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善后,服10余剂,体力恢复正常,一年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询其前证未复发,化验血沉正常、胸透无异常。随着中西医学的发展,中药的剂型改革,势在必行,如将甘遂、大戟、芫花等药研细面装胶囊口服,能减轻该药的毒副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西药用解痉制酸治疗,仅获近期疗效,随着医学的发展,西药又研究出了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铋制剂等,虽疗效较药提高,仍不能根治,难怪《内科学》上说:本药的特点是,反复发作性、节律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久治不愈会并发“上
消化道出血”、“胃穿孔”、“
胃癌”等病变,病人深感痛苦。1983年澳大利亚医生Mashall与病理学家Warren从胃粘膜中分离出HP以来,关于HP在胃病中致病作用已达成共识,现认为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生,长期发作,反复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根除HP后,可显著提高慢性胃炎、消化溃疡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西药以铋剂为中心的三联疗法,虽有一定的根除率,但不良反应大,患者顺应性低,且易产生细菌耐药等问题,不利于临床普及应用。临床上我认为本病病机在于湿热阻胃、
胃气虚弱。实验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即用清热利湿、益气解毒的人参、蒲公英、黄连、黄芩等加减应用,远期效果好。如张某,女性,56岁,自述脘腹痞闷不适,食欲不振,嗳气烧灼感一年余,经泰安市中心医院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查: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剑突下明显压痛(不按不痛),证属痰热素结,胃气虚弱,治宜化痰清热,佐以疏肝和胃,处方:
瓜蒌30克、清半夏15克,黄连10克,
吴茱萸15克,紫胡10克,白芍30克,
枳实15克,甘草10克,
香附30克,陈皮10克,蒲公英30克,
乌贼骨30克,党参15克,
川楝子10克,
元胡15克,水煎2次分服,继服10余剂。随访,一年未复发。
我所用此方系
小陷胸汤加味,《伤寒论》(13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本病的辨证,除根据症状,舌诊脉诊外,腹诊是主要的,本条文云:“按之则痛”,言外是不按不痛,如不腹诊,能造成漏诊。余用此方加味,治疗辨证属湿热互结型的胃脘痛,疗效确定,此疗程达到半月或一月能获病愈的目的。《伤寒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隐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二方合并为
柴胡桂枝汤,余用本方治疗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属湿热互结,胃气虚弱型者,效果斐然,泛酸者,加乌贼骨,
左金丸,查到幽门螺杆菌,加蒲公英、黄连,痛剧者加
金铃子散,纳差者,加
白术、白叩、
砂仁。
1966年10月我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调入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肠寄生虫病较多,尤其胆道蛔虫多见,我即用
乌梅汤加减治疗该病,打开了局面,该病虽不是急腹症,但是疼痛剧烈,碰头打滚,西医称此病症状与体征不符,即症状严重,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仅剑突下压痛,西医疗效不显,用
乌梅汤加减治疗,效如桴鼓。按胆道蛔虫的发病机理有两点:1、蛔虫寄生在人身体内必须有体内适宜的温度,蛔虫才能安居肠内,如体内温度改变,过冷或过热,都会使蛔虫躁动不安,由肠内窜入胆道中,使胆痉挛,发生剧烈疼痛,本方寒热互投,能调节体内的温度,体内温度正常,蛔虫自会由胆道返回肠中。2、酸碱度失衡,如体内酸碱度失衡,不利蛔虫的寄生和安居,加之蛔虫有善窜的特征,此处环境不适宜,就寻找其他适宜的环境。因此常窜入胆道,导致胆管痉挛,上腹剧烈疼痛。本方酸辛苦合用能调整体内的酸碱度使之趋于平衡,使蛔虫不致躁扰不宁,前人云本方有安蛔虫作用,就是这个道理。总之,人体内环境的改变,是胆道蛔虫发生的基本病理。
乌梅丸(汤)方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326条),本方为厥阴病
上热下寒及蛔厥证而设,除治蛔厥证外,又主下利。慢性非特异性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的范畴,本病久治不愈。2007年至2008年我治疗2例疗效尚满意。例一
腹泻已5年久治不愈,大便有红白粘液,每天3-4次,经市中心医院结肠镜检查降结肠有数处溃疡,自感肛门灼热下坠,上腹部凉感,辨证为上寒下热即脾胃虚寒,大肠瘀热,用乌梅丸(汤)去细辛、
川椒,加赤小豆,生
地榆、白术20余剂痊愈,例二与例一的症状病机相同用乌梅丸(汤)加减服20余剂,痊愈,随访一年余,未复发。
中医科除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外,有时涉及到外科,如单纯性阑尾炎用大黄
牡丹皮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有一阑尾周围脓肿病人门诊收入外科病房,该该病高烧39℃,白细胞3万多,右下腹包块鸡蛋大,有手术指征,但病人拒绝手术,邀中医会诊,证见高热貌,右下腹包块如鸡蛋大,
腹痛拒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系瘀热互结下焦,热毒弥漫三焦,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排脓消肿。处方:大黄15克、丹皮15克、
桃仁15克、
冬瓜仁30克、
元明粉8克(冲服)、炮
山甲10克、
皂刺10克、当归10克、双花30克、甘草10克、赤芍15克、炙
乳没各10克、
天花粉30克、防风10克、浙贝10克、
白芷10克。水煎2次分服一剂热退痛止;继服8剂,右下腹包块吸收消失而愈。后来治疗本病3例均用此法痊愈。
中药治疗既减少病人手术痛苦,又节省了病人费用。有一
上消化道出血女性患此来诊,自述
嘈杂,泛酸,上腹微疼,黑粪5天,在当地诊为
胃溃疡病出血,查幽门螺杆菌(+),服西药效果不显,想服中药。诊查: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涩,治宜清热化瘀止血,处方: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6克、蒲公英15克,水浸二次,分服服5剂,出血止,泛酸轻,继服15剂,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伤寒论少阴篇》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本条属少阴热化证,因少阴素体阴虚,又感外邪侵咽部,故咽痛,但咽痛范围小,病邪程度轻,故用甘草解毒并保护咽部粘膜,如不瘥,再用桔梗,因桔梗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且能祛痰,以消除炎性分泌物,则咽痛自愈,在《伤寒论》启示下,余在临床上遇咽痛病人,诊查不发热,咽部微充血,扁桃体不大,但感咽干而痛,诊为
病毒性咽炎辨证为少阴虚邪侵咽部,即疏解毒护咽,清热润咽之剂,处方: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
麦冬10克、水浸当茶饮,服3-5天,方虽小而效则灵。
过去农村卫生条件差,7、8月间
痢疾、胃肠炎较多,尤其小儿腹泻更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为脾虚腹泻,用参苓
白术散,效果不理想,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药用表飞鸣、撒鲁尔、次苍等腹泻仍不见轻,我用中药赤石脂2克、滑石1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一日3次,此系3岁以下小儿量服2天腹泻止,效果好。再用
鸡内金2克研细末冲服,每日3次,以助消化,疗效比西药表飞鸣效果好得多。本方价廉效高,值得推广。
有一男性患儿腹泻一月余久治不愈,患儿消瘦两眼凹陷,精神萎靡,一日突然抽风邀余诊治,见患儿抽搐不止消瘦貌,舌淡,苔薄白而润,口不渴,形寒肢冷,诊为慢脾风,药用逐寒荡惊汤,处方:
胡椒3克、公
丁香3克、
肉桂3克、
炮姜3克,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服一剂抽风止,腹泻轻,继服2剂,腹泻止,但患儿消瘦,神疲乏力,考虑久泻伤脾,脾肾两虚,用理中
地黄汤,服10余天后,面色红润,肌肤丰满,精神活泼。患儿因饮食大饱伤脾或药物寒凉伤胃,寒邪久留不去,寒伤脾阳,肝乘脾,导致虚风内动,故用温脾逐寒,以振脾阳,脾阳振,肝不乘脾,则抽风自止。关于治疗腹泻,仲景云“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此例患儿腹泻已久,寒邪弥漫胃肠,一般药物理中可能不胜任,故用胡椒、丁香、肉桂等大温大热温
胃散寒之药以温之竟获高效速效。其它为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急性胆囊炎和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瓜蒌
薤白白酒汤加减治疗
胸痹,均获理想效果。上述经方与小方的临床运用,不仅疗效好,且药味少、价廉,能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二、善治内伤杂病
1960年我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这个班是师资培训班,课程的安排以《内经》《伤寒论》为主,韩伯衡老师讲《内经》,张灿玾老师讲《伤寒》,我对于《伤寒论》虽然过去学过,但学习的不深不透,听张老师一讲,过去不理解的茅塞顿开,如拔云雾而见天日,我常说听张老师的《伤寒论》课就和听常香玉的戏一样,时间短听不够。1960年正是自然灾害的一年,吃不饱,饿了就买点
柿饼吃,虽然生活困难,但是思想愉快,身体健康无病,课余时间就熟读《伤寒论》、《内经》原著,简练揣摩,获益非浅。《伤寒论》、《内经》讲完后,老师叫同学们分工编写《伤寒论》、《内经》教学参考资料,老师审阅后,即出版。我们刚到学校时省卫生厅拿我们当学生待,口粮吃32斤,学生感到粮食(地瓜干)不够吃,谢校长到卫生厅请示,口粮增加到34斤,暑假回校后,因各个地区天灾严重粮食减产,我们的口粮由34斤减到27斤,校长叫我们停课下乡采菜准备吃菜窝窝,我们采,校长晒,干后放到大殿里,突然卫生厅下达一个紧急指示:除老弱病残外,都参加省医疗队,防治水肿病。回顾这次学习过程,生活是困难的,道路是屈折的,对我来说收获很大,在困难中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1961年7月结业,我回到泰安,调入原泰安县中医研究所工作,1963年创办泰安县中医院,我又调入中医院工作,首任院长王逢寅是山东省名老中医,上级指示名老中医带高徒,我有幸从王老师学习,王老师擅长治疗多种外感热病,当时有伤寒专家之称。回顾1963年-1966年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对我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至今记忆犹新,我问王老师,你治伤寒病有那些验方,王老师说:我只有两首方,其一是加味
凉膈散,其二是增损双解散(2方均载于《杨栗山寒温条辨》)。侍诊时见老师遇有高热39℃以上病人,既有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等表证,又有胸腹灼热、口干苦、渴欲饮水、便干溲赤,苔黄脉数等里证,即用增损双解散表里同治。无表证但有胸膈灼热,便干尿短赤的里热炽盛证,即用加味凉膈散,常获药到病除的效果,我治一男性青年患者,体温高达39.5℃,扁桃体红肿疼痛,上覆黄白色渗出物,无表证,即疏加味凉膈散,处方:大黄10克(后入)、元明粉6克(冲服)、
栀子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甘草5克、
薄荷10克、
竹叶10克、黄连10克、
姜黄10克、姜蚕10克、
蝉衣10克,2剂,水煎2次分服,服一剂,热退,体温36.5℃,咽痛亦轻,服2剂,发热咽痛均消失。上方去元明粉,大黄减至6克,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上世纪60年代传染病大幅度下降,但
肠伤寒在秋季有流行趋势,凡高热病人慕名来院求王老师诊治,当时我在病房任住院医师,门诊将高热病人收入病房我即请王老师诊治,病人潮热谵语、便干、尿赤、舌红,苔黄厚而腻、脉濡有力,王老师认为是阴阳腑实证,即用寒下法,多数用加味凉膈散或
增液承气汤下后谵语止,体温逐渐下降,再用清热燥湿的
苦参、黄连等以清余热,患者由好转而至痊愈,有认为寒下法是否能导致肠穿孔这一威胁生命的并发证,实践证明,适时用寒下法不但不发生肠穿孔的并发证,而且全身中毒症状轻、退热快,因方中大黄能排泄毒素,达到逐邪扶正的目的,明代吴又可在所著《
温疫论》中说:“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逐粪而设也”所谓邪,包括现代医学的致病微生物,就是说尽管肠中没有燥结,只要高热、毒素强,也可以用大黄等寒下法以逐邪,邪去正自安。
1966年8月间泰安县乙脑流行,病人遍布18个公社,流行面积之广,发病人数之多,为近年来所未有。当时各公社医院接诊的重型或极重型(高烧、抽风、
昏迷)病人均转到原泰安地区人民医院及原泰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治疗。医院病房已住满,只好在走廊里加床,甚至走廊里也住满,床再也无处可加了。针对这一急性传染病的蔓延趋势,地县卫生局领导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防治乙脑措施,从地县医院防疫站抽调中西医务人员组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乙脑小组,分赴各公社医院,病人就地发现就地治疗,不再转城市医院。我被抽调参加防治乙脑小组,与泰安县医院潘洪生大夫(西医)赴山口、祝阳、范缜等公社医院诊治乙脑。当时在乙脑流行期间只根据症状和体征来诊断,一般不作腰椎穿刺检查。病人只按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治疗,不局限于卫气营血的层次辨证,确诊后即按邪入营血治疗,一般用清温败毒饮加大黄、元明粉清下并用,抽风用止痉散(
蜈蚣、
全蝎研细末),每次2克,口服;昏迷者用三宝或静滴
清开灵。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率高达95%,我对清下法治疗乙脑的体会是,清能排污降浊,解毒除秽,下能排泄毒素,且大黄能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能预防
呼吸衰竭的发生,下后能使体温逐渐下降,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1966年下半年,上级为备战需要,创办了位于山区的县二院,我自己报名到该院工作,县二院是一个综合性医院,分内、外、妇、儿、针灸、整骨、中医等科,我在中医科工作,妇女
更年期综合征较多,其表现多种多样,状如《金匮要略》
百合病,我用百合汤加减治疗此病,其中百合滋肺阴、生地补肾阴,使金水相生,龙骨牡蛎潜阳且有镇静安神止汗作用,合
酸枣仁汤补肝阴,化痰,宁心安神治失眠,二陈汤化痰和胃,因胃不和则卧不安,知母、
黄柏滋阴降火。总之此方能滋阴潜阳,降火安神,服后诸证消失。此方传至离医院40华里以外的盘坡、秦村等村,每天门诊量约50多人,其中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就有30多人,我在本院20多年,本病治愈和缓解的数以万计。
中医科除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外,有时涉及到外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等。有一急性乳
痈病人,西医用抗生素治疗5天,热退疼止,但乳房遗留有
山楂大包块不消,用
仙方活命饮治疗5天,包块消失而愈。有一
化脓性腮腺炎病人,高热,体温39℃,腮腺肿硬如石,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静滴3天,无效,邀我会诊,证见病人壮热无汗,右腮腺肿硬如石,此病属中医“发颐”范畴,《医宗金鉴》发颐病总括,“肿坚皂刺穿山甲,便燥应添大黄疏”。我即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黄,水煎2次分服,服1剂,热退痛减;2剂热退(体温36.8℃)肿消;服3剂痊愈。关于化脓性疾病的处理,沈自尹教授曾说:外科对化脓性病的处理原则是“有脓必排”,否则用大量抗生素也无济于事,但外科医生是用手术刀排脓,中医则用炮山甲、皂刺排脓,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不全梗阻,病人
呕吐、食水不能下咽,此病西医必定采用手术治疗。有一男性青年患此病,拒绝手术,外科不得已邀我会诊,诊见病人面容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呻吟不止,脉弦滑。舌暗红,苔薄黄,考虑病位在脾胃。《内经》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今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不下达,故上逆呕吐,诊为脾虚呕吐,治疗以健脾止吐为主,用四君子汤健脾,半夏、生姜、陈皮、
藿香、砂仁止吐,此症呕吐是主症,上述香砂桔半生姜恐不胜任,再加
代赭石镇坠止吐。但呕吐的病机是什么,可能是痰饮阻塞幽门,必须化痰逐饮庶可有济,《本草备要》记载“
莱菔子、枳实化痰有冲墙倒壁之功”,再加炒莱菔子30克、枳实15克,5剂,回家,每天一剂,水煎二次分服。复诊:患者与第一次来诊时判若两人,面色红润,精神奕奕,自述服上药1剂后呕吐停止,食欲增进。上消化道钡透:幽门梗阻消失。上腹部仍痛,泛酸,即疏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药5剂,回家水煎服而痊愈。这个病人既减少了手术痛苦,又节省了费用,收到了“两好一满意”的成果。
有一患肾绞痛的壮年男性,门诊收入外科病房,X线拍片,诊为
肾结石,尿检:红、白细胞病(+++),蛋白(++),管型(++),外科邀余会诊,诊见痛苦貌,右肾区明显叩击痛,脉沉弦,舌暗红,苔薄黄而腻,诊为石淋,证系湿热瘀互结,治宜清热利尿通淋,处方:
扁蓄30克、
瞿麦30克、
木通6克、滑石30克、
车前子15克、栀子12克、
川军10克、甘草5克、鸡内金20克、石苇30克、
海金砂30克、
金钱草60克,服一剂
腰痛止,服第二剂时,感到阴茎内剧痛一阵,排出为
老鼠屎大一枚结石,患者痛止,继服3剂,病若失,患者要求出院,我说:根据拍片你肾内3枚结石,现仅排下一块,还有两枚未排出,病人说我现在没事了,再犯了,再来找你,遂出院。另有一例肾绞痛男性患者来诊,经泰安市中心医院B超检查,诊为左肾结石,尿检:红、细胞各(+++),蛋白(+++),管型(++),现证:左腰剧疼,尿频,尿急,尿痛,灼热感,查体:脉弦滑,舌深红,苔薄黄而腻,左肾区明显叩击痛,证系瘀、热、湿互结,治宜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化瘀排石。处方八正散加石苇、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
三棱、
莪术,服5剂后,排石5块,腰痛、尿频、尿急均减轻,继服5剂,腰痛止,尿检转阴。
有一患甲状腺疾病的男性患者来中医科就诊,诊见病人甲状腺肿,但无突眼,舌质暗红,苔薄黄,脉三五不调,听诊:心率快,110次/分,心律绝对不整,患者自感
心悸怔忡。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并心脏病,心房纤颤,即予转津汤,处方:人参10克、
丹参10克、苦参15克、炒枣仁30克、
柏子仁10克、车前子15克(布包)、
琥珀5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分服,复诊服3剂,疗效不著,上方苦参加至30克,水煎2次分服,三诊症状减轻,心房纤颤消失,转为窦性心律,嘱病人赴泰安地区人民医院作甲功检查,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后按甲亢诊疗。此后凡遇房颤病人不管是什么性质心脏病引起,用转律汤治疗,均有效,城南王庄有一老年女性,患冠心病心房纤颤,即用转律汤苦参加至30克,服10剂后心房纤颤消失,转为窦性心律,患者丈夫给《泰安日报》写信对我进行登报致谢。
有一下肢紫癜病人来中医科就诊,诊见左下肢外侧布满紫癜,诊为
过敏性紫癜,即用抗过敏、清热凉血的中药治疗,服10余剂,无效,又予
防风通圣散一剂,服后紫癜消失,再按上方减量服3剂而愈,用此方治疗过敏性紫癜5例,均愈。过敏性紫癜,现代医学认为系毛细血管中毒症,防风通圣散是一首表里同治,汗下兼行的方子,方中麻黄、
荆芥、防风是发汗剂,使毒素从汗排泄,大黄、元明粉是泻下剂,使毒素从大便排泄,毒解紫癜即消失。
1988年4月有3例重度黄疸病人先后来中医科就诊,患者目黄、皮肤黄、尿如浓茶已一月余。虽经中西医治疗,黄疸不退。诊查:患者巩膜及皮肤深黄,皮肤瘙痒、尿如浓茶、大便灰白色,舌尖红,有瘀点、苔黄厚而腻、纳差、乏力、肝脾不大,肝直接凡登白阳性,麝浊++,转氨酶60单位,尿胆原阳性,B超检查:肝、胆、脾、胰等无异常发现,西医诊断:瘀胆性肝炎,
阻塞性黄疸,中医辩证:瘀热互结、胆汁郁积,治法:活血化瘀,通腑泻热。处方:大黄15克、赤芍60克、丹参30克、
葛根15克、
川芎15克、
红花10克、桃仁15克、当归10克、
茵陈30克、栀子10克,水煎2次分服;二诊:服上方3剂,黄疸如故,上方大黄加至20克,服后,腹胀轻,食欲增进,大便稀、灰白色,一天1-2次,黄疸仍不减,上方大黄加至25克,大便一天3-4次,稀水便,黄疸迅速消退,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大增,上方大黄减为6克,服5剂,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肝功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有一例病人服重用大黄25克后,黄疸迅速消退,复诊时,大黄减为6克,服后病人说,你不要减大黄量,减后感觉不适,大黄又增至25克,服后病人腹泻稀便4-5次,病人自感舒适,以后大黄再减为6克,服10余剂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有一70岁高龄患者,重用大黄25克,黄疸才消退。瘀胆型肝炎,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炎,胆汁郁积,故又称胆汁郁积性肝炎,属阻塞性黄疸,化验肝功轻度损害,一般情况尚好,诊断方面,排除重症肝炎、胆囊炎、
胆石症、
胆囊癌、胰头癌等,本病诊断即可成立,但由于黄疸顽固难退,久则形成胆汁性
肝硬化,则预后不良,因此,本病在早期应加重通腑,凉血活血化瘀药,黄疸才能迅速消退,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前贤云:“治黄必通腑,腑通黄易除,治黄必活血,血活黄易却”,实属经验之谈。
1978年至1979年3月用
右归丸(汤)加
龟板治愈慢性再障辨证属
肾阳虚2例,疗程4月余。本病由于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低,易出现并发症,但2例疗程虽长达4月之久,没出现并发症,在服药期间令其自采小蓟水煎当茶服,亦未出现出血症,可能补肾中药能增强免疫力。上世纪70年代,菌痢对西药
氯霉素等逐渐产生耐药性,疗效不佳,且有一定副作用。传统治疗菌痢的中药方剂,如
白头翁汤、葛根黄芩
黄连汤,
芍药汤、
香连丸等均用黄连,但当时黄连药源奇缺,供不应求,我用苦参代替黄连治菌痢,经临床观察,疗效并不逊于黄连,且苦参药源广泛,价廉,值得推广应用。我撰写了苦参汤治疗菌痢120例的疗效总结,治愈率达98%(载《泰安科技》)。1985年有一脑萎缩男性患者来诊,该患者高龄已80岁高龄,经市中心医院CT检查,诊为脑萎缩,患者自感记忆力减退已一年余,伴腰酸乏力,大便稀,一天2-3次,咽干不渴,诊查:脉沉细,BP120/80mmHg,舌质红,苔薄白,有瘀点,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脑萎缩,中医辨证:1、肾阴阳俱虚;2、脾阳不振;3、瘀阻脑脉,治以滋肾阴,补肾阳,益气健脾,佐以活血化瘀,方用
地黄饮子加减,处方:
熟地黄30克,肉桂10克,熟附子10克,
补骨脂12克,茯苓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
石菖蒲15克,
山萸肉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0克,丹参30克,赤芳15克,川芎10克,红花16克,黄芪50克,白术15克,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复诊:服5剂后,腹泻止,症状减轻,考虑此病疗程较长,改汤为丸继服。半年后来诊,症状续减,继服上丸。半年后三诊,症状显著减轻,随访二年,无复发。脑萎缩是老年人脑动脉化导致的脑细胞衰退病变,中医辨证为痰瘀阻塞脑窍,肾阴阳俱虚,按照上病下治的原则,治以滋肾阴,补肾阳,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原则,久服,能遏制脑萎缩病变的进展并逐渐痊愈。
如今我已年近九旬,但仍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力争创新,我认为新藏故中,温故才能知新,知新才能创新,孔子在《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是继承,知新是发扬,要发扬必先继承。遵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我广泛阅读中医古典医籍,以求新知,如用逐寒荡惊汤,理中地黄汤治愈久泻慢脾风患儿,即从古医籍《福幼编》中获的新方。退休后一直没脱离临床,并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发展。如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就能防止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探索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新方,就能防止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冠心病的发生。因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
?? 孜孜以求,勤奋到老,坚持实践,扎根临床是我余生的追求和快乐。
(王光辉整理)
附:张灿玾教授为《赵正俨医案医话》所作序言。
序????言
吾与正俨同志识已将四十春秋。时在1960年,我去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正俨同志参加了是年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学习。当时他已临床十余年矣,但仍能坚持利用此一脱产培训之良机,孜孜以求,日夜不懈,特别对《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倍加重视,故虽学仅年余,由于他求知如渴,惜时如金,终于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 ?结业后,正俨同志一直潜心于临床,兼任些教学工作。后又得泰安名医王逢寅先生带教,于外感热病大有进益。此间,我们也时有过从,每见,则感其学与年增,足见其虚心好学,持之以恒也。
? ???今当古稀之余,又得以平日所得经验体会,结合实案,著之于笔端,诚大好事也。观其所治,颇多疑难之疾,尝获良效,尤其对《伤寒》、《金匮》方之运用,亦颇应手。集中所列,大部分为内科杂病,兼有少数别科杂病,皆正俨同志数十年验案,其中足兹为鉴及启迪后学者,不乏其例;且正俨同志医德高尚,尝以“先病人之忧而忧,后病人之乐而乐”为座右铭,较之重“阿堵物”者,正不可同日语也。今吾得先读为快,获益良多。故略陈片言,以酬其意。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灿玾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