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内科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
内科学-教学大纲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22 字体:
 

<前 言>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前 言>

《内科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示教和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一)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获得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二)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三)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五)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毕业时独立防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毕业后通过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继续提高理论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涉及面广;与许多基础和其他临床学科有密切联系而又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学科。学习内科医学三基学对疾病的认识,了解其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在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医风,重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重视卫生服务目标的整体观,要从原有的医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医学、心理学,即治疗疾病要配合心理治疗及社会群众防治。

教学内容应以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一些少见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性的疾病。大纲中以了解、掌握、熟悉来反映对每一章节内容要求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安排

内科学教学包括理论课、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三部分,教学总时数75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90学时,临床见习92学时,临床实习576学时。理论课,见习课的时数比例为1:1。

返回顶部

※<教学内容>

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一、教学目标

认识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理解呼吸系统器官的构造与功能,学习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意义和近代诊断方法及治疗现状。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熟悉内容

1) 通过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加强认识呼吸系统疾病在人群中的常见性和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性,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述与疾病的发病过程的关系;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与易感因素,为各论的讲述建立基础。

3) 重点讲述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的方法。依据临床治疗的规程,有次序地介绍病史的特点、症状特征、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有关项目,结合病例来介绍一些异常的检查结果,突出讲述相关的临床意义。用实际图片来介绍一些专科的检查(包括胸片、CT、肺功能、支气管镜、同位素扫描等),使学生有一些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2. 了解内容

1)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的概要。讲述一般的防治措施,早期诊断和明确诊断的重要性,简介一些新的国际或全国的治疗指南,使学生认识到按照工作指南进行规范的诊疗的重要性。  

2)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展望。介绍一些新的诊疗方法,如:正电子扫描,高分辨快速CT,基因技术和一些新的治疗的药物与方法,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标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熟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发生和发展规律,机体与外界因素对发病的关系,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为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病理变化特征。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慢性支气管炎

1. 掌握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理: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于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着重说明机体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对发病的关系。

2) 临床表现:(1)症状:重点阐述咳、痰、喘三大症状。(2)体征:重点指出早期无特异体征,发作时可闻干湿性罗音及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的体征。(3) 临床分型、分期:分型包括单纯型和喘息型;分期包括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3)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我国制定诊断标准诊断。(2)鉴别诊断:着重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鉴别。

4) 治疗:指出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a) 发作期治疗:①控制感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②祛痰,镇咳 ③解痉,平喘  ④气雾疗法

b) 缓解期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c) 中医治疗

2. 熟悉内容:

1) 病理: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特征及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

2) 病理生理:早期一般肺功能正常,中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

3)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a) 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心肺并发症的有关征象。

b) 肺功能检查:早期肺功能正常,中后期可表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

c) 痰液细菌学检查及血液检查

3. 了解内容:

1) 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的特征,发展过程和发病情况

2) 预后  无并发症者,预后良好,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

3) 预防  戒烟并避免或减少外界因素影响,耐寒锻炼,保护上呼吸道防御功能。

阻塞性肺气肿

1. 掌握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理:肺气肿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指出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各种因素和弹性蛋白酶及抑制因子失平衡对发病的关系。

2) 临床表现:(1)症状:除咳嗽,咳痰外并出现逐渐加重的活动后呼吸困难。(2)体征:肺气肿体征。

3)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a) X线胸片:膈肌下降,双肺或局限性透亮度增高,肋间隙增宽,心影改变等。

b) 心电图:可呈低电压。

c) 肺功能:可有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d) 血气分析:可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可出现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e) 血液,痰液检查,同《慢性支气管炎》节。

4)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及肺气肿的体征,肺功能检测等诊断。(2)鉴别诊断:同《慢性支气管炎》节。

5) 治疗:改善呼吸功能为主,防治病因和并发症。

2. 熟悉内容

1) 病理:指出肺气肿时肺泡膨大,血供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等,说明小叶中央型和全小叶型的病理特征。

2) 病理生理:阐述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的肺功能改变,通气障碍、弥散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展成慢性呼吸衰竭

3) 临床分型:(1)气肿型,(2)支气管炎型,(3)混合型

4) 并发症:(1)自发性气胸,(2)肺部急性感染,(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3. 了解内容:概述肺气肿的类型,阻塞性肺气肿的特征;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有关;预防参见《慢性支气管炎》有关章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标

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了解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原理。了解本病是以肺功能不全为基本矛盾的全身病变,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病因:(1)支气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先天性肺囊肿所并发的肺气肿或肺纤维化。(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3)肺血管疾病:甚少见。

2) 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①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②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体循环瘀血。

3) 并发症:(1)肺性脑病 (2)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心律失常 (4)休克 (5)消化道出血 (6)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4)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X线检查 (2)心电图检查 (3)心电向量图检查 (4)超声心动图检查 (5)血液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

5)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主要根据慢性肺、胸疾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如有右心衰竭的表现,则更易确诊。(2)鉴别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充血型原发性心肌病

6) 治疗:

a) 急性加重期: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并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以改善肺、心功能是治疗的关键。①控制感染;②通畅呼吸道;③控制心力衰竭:a.利尿剂;b.强心剂;c.血管扩张剂的应用④控制心律失常⑤加强护理工作

b) 缓解期:中西结合综合措施,防治原发疾病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促进肺、心功能恢复。

2. 熟悉内容:发病原理和病理:

a)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①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②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  ③ 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肺动脉高压的表现一般分为两型,①发作性间歇性肺动脉高压,②进行性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b) 心脏病变、心功能不全:①急性呼吸道一肺感染、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②心肌缺氧;③血液粘稠度加大;④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所致心律失常。

c) 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3. 了解内容:概述定义、发病率、年龄、病程;预防1)积极防治原发病的诱发因素。2)提倡戒烟、增强个人卫生和防护。3)开展医疗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三章 支气管哮喘

一、教学目标

掌握本病的定义,主要发病机理,重点掌握变态反应、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常见的鉴别诊断,了解并发症。掌握哮喘的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重点掌握急性重症哮喘发作的征象。了解平喘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急性发作期和长期治疗的原则。重点掌握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理:介绍基因的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哮喘的重要病因。以免疫学原理简述哮喘的发病机制(用图示意哮喘的发病原理),强调多种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了气道慢性炎症的形成和持续,揭示其在临床治疗上的意义。

2) 临床表现:介绍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重点介绍哮喘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诊断标准和常见的鉴别诊断。介绍哮喘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强调对急性重症哮喘发作和严重持续性哮喘的认识。

3) 防治:(1)讲述防治的总体原则(避免诱发因素  缓解气道阻塞  长期抗炎等);(2)讲述按照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来给予相应的治疗。强调首选的基础治疗是吸人β2受体激动剂;详细介绍严重的哮喘发作的治疗措施,强调需要及时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联合应用多种平喘药物。同时积极控制呼吸系统感染和防治并发症。(3)缓解期处理:强调长期应用抗炎药物的重要性,同时介绍避免诱因和综合处理的措施。

2. 熟悉内容:介绍哮喘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介绍定义和流行病学的特点。强调气道炎症是重要的病理基础与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

3. 了解内容:平喘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四章  支气管扩张症

一、教学目标

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二、教学时数:在慢性支气管炎节的鉴别诊断节授课。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临床主要表现咳嗽、咳痰、反复咯血;诊断根据症状、体征,X线胸片或支气管造影,高分辨率CT;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和消除痰液或手术。

2. 熟悉内容:支气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

3. 了解内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理。

第五章  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标

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掌握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和处理原则。掌握呼吸衰竭时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类型和电解质紊乱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病因为各个或多个器官、系统损害,如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肌肉疾患;支气管—肺部疾病,胸膜胸廓病变和脊柱严重畸形;循环系统和肺血管疾病;溺水,电击,和蛇咬伤等等。

2) 分类按血气分析分I型和Ⅱ型;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3)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理包括①通气不足。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③肺动—静脉样分流。④弥散障碍。⑤氧耗量。(2)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人体的影响:对中枢神经、心脏、循环、呼吸、肝、肾和造血系统以及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4) 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②紫绀③精神神经症状④血液循环系统⑤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5) 诊断:按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有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表现,结合血气分析诊断。血气分析项目(主要有PaO2  PaCO2、PH 、BE、HCO3)和氧合功能(CaO2、 Sa02)的正常值和意义。

6) 治疗(1)建立畅通的气道。(2)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呼吸兴奋剂的用法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指征。(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5)抗感染治疗。(6)合并症的防治。(7)营养支持。

2. 熟悉内容:概述呼吸衰竭是因肺功能严重损害所引起的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3. 了解内容:介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第六章 肺炎

一、教学目标

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肺炎球菌肺炎

1) 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说明肺炎球菌生物特性,分型和致病性,机体的抵抗力和诱发因素。四个病理阶段和不典型改变,并说明不损害肺泡结构,消散后完全恢复正常。

2) (2)临床表现:①典型的临床表现。②严重中毒症状。

3) (3)并发症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心肌炎胸膜炎等。

4) (4)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血象改变和痰培养结果,X线典型肺实变不多见。

5) (5)诊断和鉴别诊断  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与其它细菌性肺炎、胸膜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相鉴别。

6) (6)治疗:治疗以青霉素G为首选,青霉素过敏或重症患者可改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或第1、2代头孢菌素,指出青霉素G耐药的肺炎球菌肺炎近年增多,治疗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对症及支持疗法。

7) (7)预后和预防:预后良好,但有基础疾病等会影响预后。

2. 熟悉内容

1) 葡萄球菌肺炎: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类型,发病原理,病理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2) 克雷白杆菌肺炎:说明克雷白杆菌肺炎的病理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3) 肺炎支原体肺炎:简介支原体的生物特性和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 了解内容:概述肺炎的临床分类,包括病原学分类、地点分类(社区或医院获得性),解剖学分类。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细菌性肺炎多见。

第七章  肺脓肿

一、教学目标

掌握肺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了解外科治疗的适应症。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  症状,肺实变体征,空洞体征,柱状指;并发症:大咯血、脓胸等。

2) 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血像及X线胸片综合诊断。

3) 实验室检查  痰特点,细菌培养,血像,X线检查特点。

4) 治疗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强调早期足量,够疗程的重要性。抗生素的恰当选择。体位引流的重要性。

2. 熟悉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理  口腔或上呼吸道吸人,以厌氧菌感染占重要比例,血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2) 病理  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及其演变。

3) 鉴别诊断  要与细菌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空洞性结核继发感染,肺囊肿继发感染等鉴别。

3. 了解内容

1) 概念、说明化脓性肺炎中心坏死,空腔形成。

2) 手术疗法的适应症,中医药治疗等。

3) 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彻底治疗对预后的重要性。

4) 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诱因,加强护理。

第八章 肺结核

一、教学目标

掌握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发生与发展、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防痨原则和方法,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处理。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病因和发病原理:(1)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兼及非结核分类分支杆菌,病灶中不同生长速度的菌群组成及特点。(2)感染途径:呼吸道为主。(3)人体反应性:免疫力及变态反应。

2) 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生、变质)及其转归,肺结核播散途径。

3) 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阐述演变过程。分述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顺带说明新的结核病分类法。

4)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呼吸道症状、体征。应注意部分病例无症状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按临床表现、痰菌检查、X线胸片可诊断,按病灶性质,是否排菌、确定其活动性。鉴别诊断应与肺癌、肺炎、支扩、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6) 治疗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结核病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 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强调药物与各结核菌群之间作用。

b) 化疗方法:常规化疗与短程化疗、间歇用药与两阶段用药。

c) 化疗方案:初治与复治的不同疗法。

d) 介绍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副作用。

e) 考核疗效的指标、失败原因及对策。

f) 对症治疗:大咯血的处理、结核中毒症状的处理。

g) 中医药辩证施治。

h)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 熟悉内容

1) 实验室检查:(1)痰结核菌检查:涂片及培养的意义。(2)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方法,OT与PPD的相应效价,阳性和阴性反应的意义。(3)X线检查:X线胸部透视、平片、体层摄影、萤光缩影的诊断价值,结核病灶在X线胸片上的征象特点。(4)其它检查:血像、血沉、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纤支镜、浅表淋巴结活检的价值。

2) 并发症  可并发脓气胸、自发性气胸、肺气肿、继发性感染、肺心病、支扩等。

3. 了解内容

1) 概述  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为结核结节和干坏死。我国的结核防治情况。

2) 预防  强调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意义。

a) 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b) 防痨措施:①防治系统 ② 查出病人 ③ 管理病人 ④ 治疗场所 ⑤卡介苗接种:菌苗、接种对象、方法、反应和效果。⑥化学药物预防

第九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教学目标

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本病病因及病理特点。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强调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着重阐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咯血的特点;癌压迫症状及转移症状;肺癌的肺外表现如肢端肥大,关节疼痛,内分泌失调,神经肌肉综合症,钙磷代谢障碍等常为早期症状。

2)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X线表现:①癌本身的征象:a .中央型为肺门肿块;b. 周围型肺癌的特点;c. 癌性空洞的特征 ②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征象:a. 局限性肺气肿;b. 段或叶的肺不张;c. 阻塞性肺炎 ③肺泡细胞癌(单个结节性、弥漫性)。④骨质破坏。(2)痰脱落细胞检查(包括胸水癌细胞检查),强调新鲜、深咳、反复检查。(3)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作灌洗、毛刷、钳取等检查。(4)活体组织检查:浅表淋巴结。(5)放射性核素肺扫描。(6)化验检查,①相关抗原(癌胚抗原),②酶。(7)开胸探查。

3) 诊断:强调早期诊断。(1)对可疑肺癌病人作有关检查。(2)对40岁以上的人作定期普查如胸部X线,血清酶,癌胚抗原等检查。

4) 鉴别诊断:主要与肺结核(结核球,肺门淋巴结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等鉴别。

5) 临床分期:决定临床分期有三方面的因素,原发肿瘤(T),淋巴结(N) ,远处转移(M),具体按肺癌TNM分期。

6) 治疗:原则 非小细胞癌:I~IIIa期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IIIb期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IV期化疗为主 。 小细胞癌: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和(或)放疗

a) 手术指征。

b) 放射治疗指征、禁忌症

c) 化疗原则:按细胞类型选择药物。

d) 免疫治疗

e)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熟悉内容

1. 病因:(尚未明确)吸烟,职业性和理化性致癌因子,大气污染和肺癌的关系。

2. 病理和分类:(1)中央型和周围型:简述其发生,发展的特点。(2)细胞分型: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包括细支气管一肺泡癌)等的好发部位及生物学特性(发展快慢),淋巴管和血行转移。

3. 了解内容 1)概述简述近十余年来国内外肺癌发病状况和趋势,人群普查和早期诊治的意义;2)预防 建立防癌措施,普及防癌知识(戒烟,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防止大气污染),普查。3)预后肺癌的预后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十章 胸腔积液

一、教学目标

掌握胸腔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熟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了解胸腔积液的病因、发病原理,了解恶性胸腔积液、脓胸的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年龄、病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胸膜活检、胸腔穿刺液检查等可作出诊断。根据胸液的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漏出液、渗出液、血性胸液、乳糜胸液。渗出液应鉴别结核性胸积液、肺炎、肿瘤、风湿热结缔组织病。漏出液应与心、肝、肾功能不全和营养不良等鉴别。

2) 治疗

a) 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①一般治疗 ②抗结核治疗 ③胸腔穿刺抽液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⑤对症治疗

b) 脓胸的治疗:控制感染, 胸腔穿刺排脓,胸腔冲洗给药、必要时肋间闭式引流。慢性脓胸的外科适应症。

c)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手术治疗可能性,化疗等。

2. 熟悉内容

1)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与机体反应性和积液量的多少有关,与原发疾病有关。

2)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包括CT断层,超声波检查、胸膜活检,结核菌素试验,强调胸腔穿刺液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纤支镜检查,痰、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等。

3. 了解内容

1) 概述  说明胸腔液循环机理,各种病因(感染、肿瘤等)可致胸积液。

2) 病因  局部和全身因素。中青年病人中结核病为其常见病因,老年病人中要注意考虑恶性因素。

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心力衰竭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达到熟悉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类型,掌握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的目的。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要求: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1. 掌握内容:

1)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以肺郁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疲乏无力、头昏失眠、尿少、苍白,体征除基础心脏病固有体征外,有左心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和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奔马律,肺部湿性罗音和紫绀。(2)右心衰竭:以体循环郁血的表现为主,症状有上腹部胀痛,纳差、消化不良和呼吸困难。体征有水肿、肝肿大,颈静脉怒胀,紫钳。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区有收缩期杂音,右心奔马律。(3)全心衰竭: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但常以一侧为主。

2) 诊断要点:主要为病史和左、右或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必须包括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和心功能分级。

3) 鉴别诊断:急性左心衰竭主要与支气管哮喘的呼吸困难相鉴别,右心衰竭与心包疾患,肝硬化和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相鉴别。

4) 治疗原则:(1)原发病防治;(2)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其过分激活心脏负面效应。(3)缓解心衰的症状。

5) 掌握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2. 熟悉内容:心力衰竭定义,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特征;

3. 了解内容:在心力衰竭认识、治疗方面的进展。

第二节急性左心衰竭

1. 掌握内容:

1)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发病急骤,急性左心衰竭以肺水肿为主要表现;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泡沫痰,烦躁不安、发绀、大汗淋漓。体征:心率增快,奔马律,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双肺布满湿罗青及哮鸣音。

2)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典型的症状与体怔。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3) 治疗:应迅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1)体位:坐位。(2)给氧:高流量。(3)吗啡。(4)快速利尿。(5)血管扩张剂。(6)洋地黄类针剂。(7)氨茶碱。(8)四肢轮流三支结扎,减轻前负荷;并确定治疗病因。

2. 熟悉内容:急性左心力衰定义,病因,发病机理(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过重,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

3. 了解内容:在急性左心力衰认识、治疗方面的进展。

第二章  心律失常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熟悉心律失常的病因、分类,并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时数:4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诊断要点,处理原则。

2. 熟悉常见的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分类。

3. 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1)冲动形成异常(2)冲动传导异常

第三章  原发性高血压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掌握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药物选择;熟悉本病的临床类型及危险度分层。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并发症表现。

2) 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必须警惕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孟肾炎等)、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内分泌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 防治原则和药物选择。应强调早期、综合治理和个体化,降压药物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钙桔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其他等。

2. 熟悉内容:本病的临床类型及危险度分层。

3. 了解内容:

1) 本病的发病机理本病原因未确。列述与发病有关的因素:重点介绍神经体液学说,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的关系性。

2) 病理:细小动脉痉挛以至硬化是本病血管形态改变的主要特点,并常累及靶器官脑、心、肾等,造成器质性病变及功能障碍。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标

掌握冠心病的定义、分型。掌握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和治疗。掌握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防。

二、教学安排:4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五种类型冠心病(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和猝死型)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2. 熟悉内容:

1) 心绞痛的分型和预后

2) 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1)先兆:梗塞前心绞痛。(2)症状:严重而持久的心前区痛,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3)体征:心脏体征、血压及其他。

3) 急性心肌梗塞分型:ST段抬高型和非ST抬高型。

4) 急性心肌梗塞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症状、特征性心电图变化和血清酶学增高为三大依据。

6)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和治疗: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膨胀瘤、栓塞、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等。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处理,限制和缩小心肌梗塞面积,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3. 了解内容:

1)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循环储备受限,心肌血供减少,井相对固定。心率x收缩压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心绞痛为心肌血氧供求失衡所致。

2) 心绞痛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3) 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严重而持久的心肌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井出现心律失常、心泵衰竭等。

4) 冠心病病理和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病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心肌梗塞。冠脉内血栓形成,梗塞面积与心泵衰竭程度的相关性,心肌病变,心肌梗塞的病理过程及相应的心电图表现。

第五章 心脏瓣膜病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说明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诊断、鉴别诊断和并发症的特点。

2. 能够概述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闭式分离术、扩张术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适应症和一级手术程序。

二 教学时数:2学时

三 教学要求

1. 掌握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2. 熟悉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

3. 了解本病的并发症,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外科治疗的指征

第六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教学目标

掌握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本病的病理,病机及预防方法。了解常见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及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立克次体及衣原体也可致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2. 熟悉内容:病理,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

3. 了解内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第七章  心肌疾病

第一节 心肌病(原发性)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说明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辅助检查和其临床意义。

2. 能够概述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分型,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心肌病的分类,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病理特点和相关辅助检查方法。

2. 熟悉内容: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3. 了解内容:特异性心肌病的临床要点。

第二节  心肌炎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说明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

2. 能够概述心肌炎的病因和病理特点。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2. 熟悉内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激素,临时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范围。

3. 了解内容:心肌炎实验室检查内容及意义。

第八章 心包炎

一、教学目标

掌握心包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熟悉心包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了解心包炎的类型,病因和病理。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急性心包炎

1. 掌握内容:临床表现:全身症状(随病因而异),心前区疼痛,心包积液的压迫症状,体征: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的体征,心包压塞的体征;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心包穿刺以解除心脏压塞(心包填塞)及心包切开引流的适应症。

2. 熟悉内容:心包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3. 了解内容:心包炎病因包括感染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非感染性:自身免疫、肿瘤性、代谢疾病、物理因素、邻近器官疾病等;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特点。

缩窄性心包炎

1. 掌握内容: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左、右心舒张受跟所引起的症状体征,慢性心脏受压的体征。治疗为对症治疗,早期施行心包切除手术治疗。

2. 熟悉内容: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及器械检查作出。与门脉性肝硬化、充血性心衰、结核性腹膜炎限制型心肌病鉴别。

3. 了解内容:缩窄性心包炎病因、病理生理。

第九章 梅毒性心血管病

一、教学目标

掌握诊断要点;熟悉临床表现;了解发病原理。

二、教学时数:自学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梅毒性心血管病的诊断要点:1)有梅毒史或梅毒血清试验阳性;2)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瘤等的症状和体征。

2. 熟悉内容:梅毒性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出现心衰症状;体征: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或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出现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及哈气样舒张早期杂音;X线显示心脏向左下扩大,或是靶型心,升主动脉呈局限性扩张;心电图表现为电轴左偏,左室肥厚并心肌损害;超声心动图:左室扩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 了解内容:梅毒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原理。

第三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胃炎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说明①急性粘膜病变的定义以及诊断要点;②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以及治疗与治疗原则。

2. 能够概括①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②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要求:

急性胃炎

1. 掌握内容:急性胃炎的定义,知道何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何为急性胃粘膜损害。

2. 熟悉内容: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感染及病源体毒素、理化因素、应激、血管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消化道症状和全身表现。确诊有赖于急性胃镜检查,一般在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3. 了解内容:防治为去除外因、制酸药物及对症治疗

慢性胃炎

1. 掌握内容:

1) 临床分类:介绍按病变的解剖部位来分类可分为: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

2) 诊断:指出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

2. 熟悉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出病因未明,介绍主要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反流传及其他因素。

2) 临床表现:指出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部分消化不良的表现。阐明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指出前者在国内少见。

3) 治疗:(1)根除幽门螺杆菌。(2)消除病因。(包括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等)。(3)对症治疗:补充维生素、心理治疗定期随访等。

3. 了解内容:

1) 病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

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介绍胃液分析、血清学检测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指出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的X线征像;介绍胃镜检查的主要发现和诊断价值。

3) 预后:指出总体来讲,慢性胃炎的预后良好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应严密随访。

第二章 消化性溃疡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药物治疗;②特殊类型溃疡病的症状。能够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消化溃疡的临床特点: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症状呈节律性;症状:(1)疼痛:部位,性质,规律,影响因素:(2)消化不良;(3)全身症状。体征:溃疡活动期剑突下可有固定而局限地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无症状性溃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

2)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掌握各并发症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以大量出血为重点,穿孔和幽门梗阻主要由外科讲授。

3) 诊断:分析病史,确诊需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和(或)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有诊断价值。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介绍胃镜检查的价值,可靠性,镜下所见及粘膜活箭的意义。

4)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需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胃癌;促胃泌素瘤。着重论述良、恶性溃疡的鉴别。

5) 治疗:治疗目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a) 一般治疗:精神、生活、饮食、习惯等。戒烟、酒,禁用非体消炎药等。

b) 药物治疗:根除HP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溃疡复发的预防。

c)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策略:

2. 熟悉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基本的发病原理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扼要论述以下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非淄体抗炎药;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吸烟、饮食、病毒感染。

2) 病理:好发部位、数目、大小;溃疡的病理解剖及其演变。

3) 实验室检查:

a) 幽门螺杆菌检测:简介几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查的意义。其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侵入性试验中诊断Hp感染的首选方法。非侵入性试验中有13C-UBT或14C-UBT检测。

b) 胃液分析:

c) 血清胃液素测定

3. 了解内容:发病率;内科有效治疗的发展。

第三章 肠结核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说明肠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 能够概括肠结核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3. 能够理解①肠结核发病机制,结核菌的侵入途径,好发部位及其机制;②结核杆菌的数量、毒性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肠结核的发病和病理分型的关系。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a) 临床表现:腹痛:好发部位,性质,诱因等,腹泻便秘;腹部肿快;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并发症: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较少有肠出血及肠穿孔。

b)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根据年龄、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肠外结核、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与克隆氏病、右半结肠癌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性肉芽肿及其他。

2. 熟悉内容: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杆菌的入侵途径;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及其发病原理。

3. 了解内容

1) 病理:病理分型:溃疡型肠结核,增生型肠结核

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常规检查;X线检查的主要征象;结肠镜检查

3) 治疗:阐述治疗目的。治疗包括以下内容:休息与营养;抗结核化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4)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

5) 预防

第四章 溃疡性结肠炎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能够概括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能够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腹痛;其他症状;体征。全身症状。肠外表现。

2) 临床分型:根据病程经过分型:1.初发型 2.慢性复发型 3.慢性持续型 4.急性暴发型。根据病情程度分型:1.轻型 2.中型 3.重型。根据病变范围分型。根据病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3) 并发症:中毒性结肠扩张,直肠结肠癌变,其他并发症

2. 熟悉内容:

1) 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应注意鉴别的疾病有: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Crohn病、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

2) 治疗主要采用内科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手术治疗指征。

3. 了解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点: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

2) 病理:好发部位、病理发生发展过程。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

4) 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第五章 肝硬化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和治疗措施;能够概述肝硬化的病因及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重点讲解肝硬化失待偿期的临床表现。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或理论,深入了解,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临床实践。

a) 代偿期

b) 失代偿期

(1) 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

(2) 门静脉高压症:脾大;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阐述腹水形成的机制。

(3) 肝触诊

2) 诊断:主要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肝触诊、实验室检查及酣活检。

2. 熟悉内容

1) 鉴别诊断:重点讲解肝大、腹水、出血及昏迷病例的鉴别,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基础上抓住重点。(1)与表现为肝大的疾病鉴别: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及其他(华支睾吸虫病、慢性白血病等)鉴别。(2)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胀大的疾病鉴别: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炎、腹腔内肿瘤、巨大卵巢囊肿;(3)与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食道癌、胆道出血;2.肝性脑病:低血糖昏迷、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药物中毒、脑血管意外。肝肾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2) 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

3. 了解内容:

1) 肝硬化常见病因。

2) 发病机制:阐述肝硬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3) 病理:病理分型: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假小叶形成。因肝内血循环障碍而产生门脉高压。

4)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 治疗:

a) 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治疗。

b) 药物治疗

c) 腹水的治疗:限制钠、水的摄入,利尿剂,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透压,腹水浓缩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

d)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e) 并发症治疗

f) 肝移植手术

6) 预后:影响因素、死亡原因。

第六章 原发性肝癌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肝癌的原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详细讲述以下各项:肝区疼痛;肝大:肝呈进行性增大,质地、表面、边缘、压痛等;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转移灶症状。

2) 诊断:说明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阐述AFP的临床意义及诊断价值。争取早期诊断,重视肝癌普查。

2. 熟悉内容 

1) 病理分型:按大体形态分型: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细胞分型: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转移途径: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

2) 鉴别诊断: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3. 了解内容 

1) 原因和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其他

2) 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

3)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a)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甲胎蛋白(AFP):阐述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γ-GT2);异常凝血酶原(AP);α-L-岩藻糖苷酶(AFU);其他

b) 超声显像

c)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

d) X线肝血管造影

e) 放射性同位素肝显像

f) 磁共振显像

g) 肝穿刺活检

h) 剖腹探查

4) 治疗:

a) 手术治疗: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手术适应症。

b) 放射治疗

c) 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

d) 中医治疗

e) 生物和免疫治疗

f) 综合治疗

g) 并发症治疗

5) 预后:决定预后的因素

6) 预防:积极预防肝炎、肝硬化,防止污染。

第七章 肝性脑病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①肝性脑病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能够理解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及预防。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讲解清楚肝性脑病按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可分为四期,1.一期(前驱期);2. 二期(昏迷前期)3.三期(昏睡期)4. 四期(昏迷期)。简单介绍各期临床表现。引起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有:摄入大量蛋白食物、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剂、药物等。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a) 诊断:阐述诊断依据:肝病病史、神经系统症状、诱因、肝功能损害及血氨增高。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b) 鉴别诊断:凡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特别是患有肝脏疾病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与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鉴别:中枢神经感染、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镇静安眠药过量等。

2. 熟悉内容 

1) 病因:大部分是由各型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最多见)引起;常见诱因。

2) 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主要学说有以下几点:氨中毒学说,γ-氨基丁酸/本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假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3) 治疗:治疗采用综合措施

a) 消除诱因

b)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饮食;灌肠或导泻;抑制细菌生长

c) 促进有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降氨药物,支链氨基酸,GABA/BZ复合体拮抗药,人工肝

d) 肝移植

e) 其他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保护脑细胞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

3. 了解内容

1) 病理

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氨、脑电图、诱发电位、心理智能测验。

3) 预后:诱因明确或门体分流所致者预后较好;暴发性肝炎所致者预后最差。

4) 预防:积极预防肝病;避免诱因;及时发现肝性脑病前驱期和昏迷前期的表现并进行适当治疗。

第八章 急性胰腺炎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①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②慢性胰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症状:腹痛  部位、性质、体位、加重及缓解因素等;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热;低血压或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其他如ARDS、肾衰,体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麻痹、Crey-Turner征、Gullen征、黄疸、胸腹水。

2) 诊断:阐明诊断要点。出血坏死型早期诊断要点:1.腹膜炎表现;2.休克症状;3血钙下降;4.腹水;5.淀粉酶突然下降;6.肠麻痹;7. Crey-Turner征或ullen征;8.正铁血白蛋白阳性;9.脂肪坏死;10.消化道大出血;11.低氧血症;12.白细胞、尿素氮、血糖等的改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心肌梗塞。

3) 治疗

a) 内科治疗: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解痉镇痛、减少胰腺外分泌、抗菌药物、抑制胰酶活性、腹膜透析、处理多器官功能衰竭。

b)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c) 中医中药

d) 外科治疗

2. 熟悉内容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a) 胆道疾病

b) 胰管阻塞

c)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d) 手术与创伤

e)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f) 感染

g) 药物

h) 其他   仍有部分原因不明。

2) 病理:分为水肿性及出血坏死型。

3. 了解内容 

1) 并发症

a) 局部并发症 胰脓腺肿、胰脓囊肿

b) 全身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及真菌感染

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 白细胞计数

b) 淀粉酶测定

c) 淀粉酶、内生肌酐清除率比值

d) 血清脂肪酶测定

e) 血清血白蛋白

f) 生化检查

g) X线腹部平片

h) 腹部B超与CT显像

3) 预后:水肿型好,出血坏死型的重症病死率高,各种影响预后因素

4) 预防: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饮暴食。

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教学目标  

理解肾脏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常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详细介绍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尿异常、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频一排尿不适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

2) 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a) 蛋白质的定义、发生机制及分类

b) 血尿的定义、发生原因及定位诊断

c) 白细胞尿及其临床意义

d) 管型尿及临床意义

2. 熟悉内容

1) 肾脏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 常用的肾脏功能测定方法

3) 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3. 了解内容:近年来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基因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第二章 肾小球疾病概述

一、教学目标

理解与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分型,了解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熟悉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特点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1) 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2) 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

3) 肾小球疾病时水肿、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2. 熟悉内容:

1)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

2)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与非免疫学发病机制

3. 了解内容:

1) 初步认识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慢性肾功能衰竭;

2) 近年来肾小球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基因诊断。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一、教学目标  

理解与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认识急进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原则。

2)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 急进性肾小球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

2. 熟悉内容:

1)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强化治疗”原则

3) 加重慢性肾炎的各种因素

4) 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措施

3. 了解内容: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一、教学目标

理解与掌握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分类及临床特征。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原则

2. 熟悉内容:

1) 肾病综合征的5个病理类型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2) 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3. 了解内容:环孢素A、霉酚酸酯在顽固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IgA肾病

一、教学目标

理解及掌握Ig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了解IgA肾病治疗新观点。

二、教学时数:0.5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Ig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2. 熟悉内容:IgA肾病的分子遗传学及免疫学发病机理

3. 了解内容:IgA肾病的循证治疗新观点

第七章  尿路感染

一、教学目标

掌握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上下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掌握急性腺胱炎与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方法;了解再发性尿路感染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

2) 尿细菌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

3) 尿感的定位诊断

4) 急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

5) 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2. 熟悉内容:

1) 人体对细菌侵入的防御机制

2) 尿路感染的途径

3) 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4) 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3. 了解内容:

1) 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治疗选择

2) 妊娠期尿路感染,易性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处理。

第八章  慢性肾衰竭

一、教学目标

熟悉与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机制、功能紊乱变化及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治疗。了解常用肾替代治疗方法及其选择。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尿毒症的临床表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各系统症状及其发生机制。

2) 延缓慢性肾衰竭发展的措施。

3) 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4) 透析疗法的指征。

2. 熟悉内容:

1) 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

2)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期

3) 促使肾功能恶化的常见因素

3. 了解内容:

1) 血液透析和胶膜透析疗法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

2) 肾移核的适应症、方法、预后。

第五篇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章 贫血概述

一.教学目标:

阐明贫血的定义、形态学和病因学的分类、主要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以及主要的治疗手段。

二.教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贫血的定义、按细胞形态学及病因学的分类。

2) 具体步骤:包括病史采集,深入了解与贫血有关的理化因素接触史,慢性失血史及其他疾病史、家族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与造血系统有关的体征:皮肤、粘膜、淋巴结、肝、脾、骨骼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象,网织红细胞、骨髓检查、血液学方面特殊检查等。综合上述资料,然后作出诊断。

2.   熟悉内容:贫血主要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3.   了解内容:贫血主要的治疗手段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

一.教学目标:

阐明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二.教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缺铁性贫血概念

2) 铁的需要量高而摄人不足,吸收不良等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失血、尤指慢性失血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理。

3)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4) 血象、骨髓象、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骨髓铁染色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意义。

5)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意义及铁剂治疗,重点介绍口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注射铁剂应用指征、种类、用量和副作用等。

  1. 熟悉内容:诊断的步骤及依据,治疗性试验对诊断的价值。简述缺铁贫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
  2. 了解内容:

1) 正常人体内铁代谢过程,包括铁的总分布、来源、吸收、运输、利用、排泄和贮存等。

2)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第三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教学目标:

阐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机制,急、慢性再障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治疗手段。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发病机理学说:a、造血干细胞缺乏。b、骨髓微环境缺陷。c、免疫机制异常。

2) 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

3) 急性和慢性型血象、骨髓象、骨髓病理改变特点,强调骨髓改变的不规则性。

4) 再障以及急性(重型)再障的诊断标准。

  1. 熟悉内容:

1) 再障的鉴别诊断:

a)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b) “非白血性”白血病。

c)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d)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

e) 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2) 治疗

a) 病因治疗

b) 支持治疗,特别强调控制感染、成分输血的重要性。

c) 急性再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抑制治疗(ATG/ALG+CSA)+G-CSF/GM-CSF+TPO/IL-11

d) D) 慢性再障:刺激骨髓造血药物:包括雄激素、碳酸锂、其他药物(如一叶秋碱等);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药物(如654-2等);糖皮质激素;脾切除;中医中药。

  1. 了解内容:

1) 继发性再障的病因:a、药物与化学物品  b、物理因素c、感染d、其他。

2) 强调劳动保护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滥用影响造血系统的药物和有关化学物品。

第四章 溶血性贫血概述

一.教学目标:

阐明溶血性贫血的定义、病因学和场所的分类、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以及诊断步骤、主要的防治手段。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2)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3) 血管内、外溶血的定义

4)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步骤

2. 熟悉内容:

1)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2) 2)G-6PD缺乏禁用或慎用的药物

3) 脾切除对某些溶血性贫血的价值,输血时要注意的事项。

3. 了解内容:溶血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的重要性

第五章 白血病

一.教学目标:

阐明急、慢性白血病的概念、FAB及MIC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手段和预后。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急、慢性白血病的分类标准:根据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根据自然病程

2)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及MIC分型的定义

4) 慢粒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要点

5) 急、慢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6) 急非淋DA(3+7)方案及急淋的VDLP方案的药物组成及毒副作用

7) 疗效的判断标准(CR、PR及NR)

2.  熟悉内容:

1) 概念、发病情况分类

2) 目前对各种病因的认识

3) 发病机制的认识

4) 急性白血病实验窒检查:包括:

a) 血象

b) 骨髓象特点

c) 细胞化学:急淋、急粒、急单的鉴别

d) 免疫分型

e) 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f) 粒一单系祖细胞培养

g) 血液生化改变。

5) 慢粒白血病自然病程、血象和骨髓象特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的特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以及慢粒急变的概念和预后。

6) 与起病时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鉴别及与血象相似的疾病的鉴别:a、MDS  b、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障及ITP。

7) 髓外白血病的防治

3.  了解内容:

1) 慢淋白血病的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和预后

2) 慢粒的治疗进展(干扰素、格列卫)

3)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慢性白血病治疗上的近况

第六章  淋巴瘤

一.教学目标:

阐明淋巴瘤的概念、近代分类方法、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分型、分期,以及主要的治疗手段和预后。

二.教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淋巴瘤的诊断依据、分期和治疗原则

1) 淋巴瘤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淋巴结病理活检。

2)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脾也可肿大,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消瘦。)

3) 根据浸润的范围可将淋巴瘤分为四期:I期(I、IE),Ⅱ期(Ⅱ、ⅡE),Ⅲ期(Ⅲ、ⅢS、ⅢE、ⅢSE),Ⅳ期。所有分期又可按有无全身症状(主要指发热、盗汗及6个月内体重减轻1/10或更多)分为A、B两组,A组无全身症状,B组有全身症状。

4) 巴瘤的治疗方案有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和生物治疗。治疗原则是I、Ⅱ期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Ⅲ、Ⅳ期以化疗为主。放疗为辅,手术治疗仅限于局部病变,化疗以MOPP与CHOP为常用方案,肿瘤负荷低时配合生物治疗。

2. 熟悉内容:淋巴瘤的近代分类

3. 了解内容:

1) 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2) 淋巴瘤治疗的新进展(单克隆抗体如CD20单抗-美罗华,以及干扰素的应用)

第七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一.教学目标:

阐明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以及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诊断步骤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是止血的三个要素;扼要介绍凝血过程中三个阶段,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及相互联系。

2)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方法:

a) 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b) 血小板质和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c) 凝血功能障碍。

d) 抗凝或纤溶失衡。

e) 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3)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步骤

a) 病史:过去出血史、家族史、药物和化学品接触史、过敏史、外伤、原发疾病等。

b) 体征:出血的特点、部位。

c) 实验室检查:

d) 过筛试验:束臂试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临床意义;

e) 确诊试验及特殊试验。

2.   熟悉内容: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简介抗凝血系统和纤溶过程在凝血平衡中的意义。止血药的分类及应用

3.   了解内容: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第八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教学目标:

阐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定义、发病机理、急、慢性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A) 诊断依据。

B) 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www.med126.com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Evans综合征等鉴别。

3) 治疗

A) 一般治疗

B) 糖皮质激素,达那唑及其他。

C) 脾切除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D) 免疫抑制疗法。

E) 其他:免疫球蛋白、血浆交换治疗、中药。

F) 支持疗法:浓缩血小板悬液的应用。

G) 急症处理。

2. 熟悉内容: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出血时间,血块收缩试验,束臂试验,血小板生存时间,血小板功能测定,重点介绍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骨髓检查的意义。

3. 了解内容:感染、抗血小板抗体、肝脾(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血小板生成障碍、雌激素、毛细血管损伤等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第九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教学目标:

阐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定义、病因、临床分型、分期及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DIC的定义

2) DIC的常见病因

3) DIC的临床特点

4) DIC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对DIC诊断的意义和价值。

2. 熟悉内容:

1) DIC的治疗原则

2) DIC的鉴别诊断

3. 了解内容:

1) 不同疾病引发的DIC诊断和治疗的特点

2) DIC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教学目标

认识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安排:1小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1) 诊断:临床症群为主要诊断依据。诊断内容包括功能诊断、病理和定位诊断、病因诊断。

2) 防治原则: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治疗原则按功能诊断分为功能亢进和功能减退两大类。功能亢进者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抑制的疗法为主,功能减退者以激素替代治疗及病因为主。

2.   熟悉内容: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和基本病理。内分泌腺体和激素、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及反馈机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物质代谢的相互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等。内分泌病的分类及基本病理:基本按功能、病变部位及病理解剖分类。

3. 了解内容:临床分泌学的范围,与临床各学科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了解国内外的内分泌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垂体疾病

一、教学目标

认识垂体疾病的病因、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

自学

三、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腺垂体机能减退症、尿崩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垂体瘤的概念、分类。

第三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教学目标

认识Graves病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教学安排: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Graves病临床表现:甲状腺激素过多和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强所致高代谢症候群、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及运动系统等临床表现。①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可伴有血管震颤和杂音。②、不同程度眼征,分非浸润性和浸润性(恶性)。③特殊临床表现:甲状腺危象、甲亢性心脏病、淡漠型甲亢等的临床特点。

2) 诊断:多数病例可根据症状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对不典型病例需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

3) 鉴别诊断:甲亢与单纯性甲状腺肿、神经官能症、恶性肿瘤、结核病等鉴别。Graves病与其它甲亢鉴别。

4) 药物治疗:硫脲和咪唑类药物作用原理、适应症、剂量与疗程,其主要副作用粒细胞减少与药疹;有时可致粒细胞缺乏。宜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分类。

2. 熟悉内容: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本病的病因分类。熟悉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基本概念及病因分类。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亦称Graves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认为是在遗传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而诱发;与免疫机制有关,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3. 了解内容:同位素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了解以下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1) 甲状腺激素(T3、T4)升高一般相平行,但亦可仅T3或T4升高。总T4/T3测定受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BG)浓度的影响。游离T3 /T4为激素的活性形式,且其测定不受TBG浓度的影响。

2) 甲状腺摄131I碘率增高,且不为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所抑制。

3) TSH测定和TRH兴奋试验。

4) TSH受体抗体的检测。

第四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一、教学目标

认识甲减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安排:

自学

教学要求:

熟悉内容:甲减的主要病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五章 库欣综合症(皮质醇增多症)

一、教学目标:

认识库欣综合症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糖、蛋白质和脂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病变,抵抗力减弱,血液系统改变,性功能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色素沉着。

2) 辅助检查:①.血ACTH,皮质醇及节律、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②.肾上腺B超/CT,垂体CT/MRI,胸片。

3) 诊断:症状+体征+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的生化/影像表现。

4) 鉴别诊断:与单纯性肥胖、糖尿病、抑郁症鉴别。

2. 熟悉内容:库欣综合症病因:各种类型的病因和特点①依赖垂体ACTH的库欣病,②异位ACTH综合征,③肾上腺皮质腺瘤、癌,④不依赖ACTH 的双侧小结节性增生,⑤不依赖ACTH 的肾上腺大结节性增生。

3. 了解内容:发病原理和治疗(手术或药物)。

第六章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一、教学目标 

认识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二、教学学时:

自学

三、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第七章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糖尿病

一、教学目标

 认识糖尿病分型、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学时:

3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糖尿病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型和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的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应根据家族史、现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并需与继发性糖尿病相鉴别。强调糖尿病的诊断线索、及时进行血糖检查、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内容尚须包括临床类型及有关并发症。

3) 治疗: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2. 熟悉内容:

1)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基本缺陷是胰岛素作用减低,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减少/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指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两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有所不同,但认为均是多基因遗传疾病,简要介绍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肥胖、应激、妊娠等环境因素对本病的意义,指出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是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3. 了解内容: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测定意义,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的意义。自身抗体(GAD、ICA、IAA等)测定的意义。

2)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检测的重要性。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如感染、不适当中断胰岛素治疗、创伤、妊娠等。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能量、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继发缺氧、周围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对可疑患者及早进行尿糖、尿酮、血糖、血酮、CO2CP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酮症酸中毒昏迷与脑血管意外、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之间的鉴别诊断。

第七编  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风湿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时数

自学

三、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风湿性疾病的定义、分类、临床特点、治疗原则;自身抗体的种类与临床意义。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能够和其他关节炎作出鉴别。

二、教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关节症状、关节外症状、其他临床类型。

2) 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意义,X线特征。

3) 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及早期诊治的重要意义。

4) 鉴别诊断:与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的鉴别。

5) 治疗:治疗目的和正确的治疗方案。⑴、一般治疗:急性期与慢性期的活动休息问题,保护关节功能锻炼,理疗与饮食等。⑵、药物疗法:非特异性对症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激素的应用。改变病情药物:金制剂、雷公藤青霉胺、免疫抑制剂。⑶、矫形外科治疗

2. 熟识内容:基本病理变化:滑膜炎、血管炎

3. 了解内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毒、免疫、遗传。发病机理: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

第三章 强直性脊柱炎

一、教学目标

理解强直性脊柱炎为血清阴性关节炎的其中一个代表,学会与其他关节炎相鉴别。

二、教学时数:自学。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 熟悉内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3. 了解内容:血清阴性关节炎的概念,本病是其中一个代表。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明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②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原则。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

1) 临床表现:多系统损害的特点(发热、肌肉关节症状、皮肤损害、肾、心、肺、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

2) 实验室检查:重点是免疫学检查项目和意义

3) 诊断要点及诊断标准

4) 鉴别诊断: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等鉴别。

2. 熟识内容:本病的防治原则

1) 一般治疗:强调疾病教育意义(包括避免诱因:如药物、日光、妊娠等)

2)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草药的选择和评价、介绍一些治疗方法(如:血浆置换,环孢素A)

3. 了解内容

1) 病因:介绍可能有关的因素(遗传、感染、激素、环境、药物)。

2) 发病机理:自身免疫疾病。

3) 病理:基本病变,肾脏病变类型

第八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一章 中毒总论

一、教学目标:

学习关于中毒所致疾病的病理生理、症状、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中毒的诊断方法及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1) 诊断方法:依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强调临床表现重要性,必须根据病人临床情况边救治边搜索资料、检测毒物,边诊断的原则。

2) 救治原则:立即终止接触毒物;支持基本生命功能;清除进入人体毒物;对症处理;防治并发脏器功能衰竭。

2. 熟悉内容: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及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 清洗、催吐、洗胃、吸附、导泻及纯氧通气等方法;

2) 血液净化疗法,重点利尿排毒,简单介绍血灌,血透及血浆置换的适应症;

3) 介绍常见药物与对抗解毒剂。

3. 了解内容:引起急性中毒的一些常见毒物的毒理及其相应主要临床表现,按刺激腐蚀性,缺氧窒息性,抑制酶活力,麻醉作用及干扰细胞生理功能等分类,列举常见毒物的毒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一旦遇到急性中毒能迅速诊断与应急处理。

第二节 有机磷中毒

一、教学目标:

学习急性有机磷中毒的诊断、毒理、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及相关药物引用。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及其毒理与临床表现

1) 诊断:病史,临床表现重点概括大蒜味并五大特征性症状及阿托品试验

2) 胆碱脂酶活力测定临床意义,呕吐物,尿或支气管分泌物检测有机磷

3) 中毒程度判断:列表说明轻、中、重、极重的分级根据

4) 鉴别诊断:与急性胃肠炎、中暑及急性脑血管意外等鉴别

5) 毒理与临床:重点抑制胆碱酯酶活力,胆碱能神经从兴奋到抑制的临床表现

2. 熟悉内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措施

1) 清除毒物是抢救的关键、洗胃或剖胃洗胃,必要时作支气管肺泡冲洗。

2) 复能剂作用原理与合理应用

3) 阿托品生理拮抗剂合理应用

3. 了解内容::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的解毒原理、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中暑

一、教学目标:

自学中暑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时数:

自学

三、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中暑处理方法①对症:物理降温;②支持疗法:强调水及电解质补充。

2) 熟悉内容:中暑临床表现①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的临床特点;②三种形式的关系。

3) 了解内容:中暑原因与发病机理①原因:环境因素为主,机体因素是促发条件;②发病机理:机体体温调节及高温对人体影响两方面共同作用。

返回顶部

※<教学学时安排>

一、讲课时数

内科学总论   1学时

呼吸系统总论 2学时

慢支、支扩、阻塞性肺气肿    3学时

肺炎   1学时

支气管哮喘   2学时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学时

肺脓肿 1学时

支气管肺癌   2学时

肺结核 2学时

胸膜炎 1学时

呼吸功能衰竭 2学时

心力衰竭     3学时

心脏瓣膜病   2学时

原发性高血压    2学时

冠心病 5学时

心肌疾病  2学时

心律失常     4学时

胃炎   1学时

消化性溃疡. 3学时

肝硬化 3学时

肝性脑病   2学时

肝癌    2学时

急性胰腺炎 2学时

炎症性肠病    2学时

泌尿系统总论及肾小球疾病概述    2学时

肾小球肾炎    2学时

尿路感染   2学时

慢性肾功能不全   3学时

贫血概述   l学时

缺铁性盆血 2学时

再生障碍性贫血   2学时

溶血性贫血概述   2学时

出血性疾病概述   1学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瘸 1学时

DIC     2学时

白血病  3学时

淋巴瘤     2学时

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  2学时

甲状腺功能亢进   2学时

糖尿病     3学时

类风湿性关节炎   1学时

系统性红斑狼疮   2学时

中毒总论   1学时

有机磷中毒    2学时

二、临床见习92学时。

三、临床实习576学时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