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
中医学-电子教材临床中医学: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第五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水痘

水痘(Chickenpox,Varicella)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或同时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1~6岁小儿多见,因其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流行。本病并发症少见,一般预后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患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

古代医家以其形态如豆,色泽明净如水泡称其为“水痘”,亦称“水花”、“水喜”、“水疮”、“水疱”、“零落豆子”。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内蕴湿热。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症状。邪毒深入,郁于肺脾,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而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蕴之湿热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邪毒尚轻,病在卫表者,则疱疹稀疏,疱浆清亮,全身症状轻微。若患儿素体虚弱,兼或调护失宜,邪毒炽盛,内犯气营,则见疱疹稠密,色呈紫红,神志昏迷,甚至抽搐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须辨清病情之轻重,疱疹的疏密程度和分布情况。邪在卫表为轻证,毒炽气营为重证;疱疹稀疏,疱浆清亮为轻;疱疹稠密,疱浆浑浊为重。躯干较多、四肢稀少为轻;口、眼、鼻等处粘膜也有疱疹为重。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轻证应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重证宜清热凉营,解毒渗湿。

(三) 辨证论治

1.邪郁肺卫

【证候】 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1~2 天后出疹,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伏,疹点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常同时并见,以躯干为多,瘙痒不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银翘散加减。

银花5~10g,连翘5~10g,薄荷3~6g,牛蒡子4~8g,桔梗3~6g,竹叶2~4g,芦根6~15g,车前子3~6g,滑石3~9g,甘草2~4g,板蓝根5~10g。

加减: 疹密色红者,加赤芍5~10g、紫草3~6g活血凉营;瘙痒不安者,加白蒺3~6g、蝉蜕2~5g祛风止痒;咳嗽有痰者,加杏仁2~4g、前胡3~6g宣肺化痰;头痛者加菊花5~10g、桑叶3~9g疏风清热止痛。若高热、咳喘、紫绀者,为邪毒闭肺之变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 1岁以下,每次服1/3丸;1~2岁,每次服1/2丸。每日2~3次。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用于水痘初起,症状较轻者。

2)板蓝根冲剂(5g/袋):每次1包,1日3次。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本病预防和轻证治疗。

(2)单方验方

1)银花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3天。用于轻证。

2)芦根60g,野菊花10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3天。用于轻证。

3)水痘方:柴胡3g,茯苓6g,桔梗6g,甘草1.5g,黄芩1.5g,竹叶10片,灯草1团。水煎服。适用于轻证。

(3)外治疗法

苦参30g,芒硝30g,浮萍15g.水煎外洗,1日2次。用于止痒。

(4)饮食疗法

1)芫荽汤:鲜芫荽150g, 鲜萝卜200g,鲜荸荠100g, 鲜风栗150g。先分别将芫荽、胡萝卜、荸荠、风栗洗净,然后切碎。把上4味一同放入搪瓷锅或砂锅内,加水适量,煎沸后取汤2碗,去渣即可。以上为1日量,分作2次,温热饮用,连用3~5天。可透发痘疹。

2)板蓝根银花糖浆:板蓝根100g, 银花50g, 甘草15g, 冰糖适量 。将上3味药加水600g,煎取500g,去渣加冰糖适量。每服10~20g,每日数次。

2.毒炽气营

【证候】 壮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疱疹稠密,疹色紫暗,疱液混浊,根盘红晕明显,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或绛,脉洪数。

【治法】 清热凉营,解毒渗湿。

【方药】 清营汤合清胃散加减。

牛角10~20g(先煎),生地5~10g,丹皮5~10g,丹参3~6g,当归4~8g,玄参3~6g,黄连2~4g,银花5~10g,连翘4~8g。

加减: 壮热不退者,加石膏10~30g、知母4~8g清热泻火;疹色深红者加紫草5~10g、栀子5~10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3g(后下)、芒硝4~8g泻火通腑;口唇干燥者,加麦冬6~9g、石斛6~9g养阴生津。若见高热、心烦、口渴,甚至昏迷、抽搐者,为邪陷心肝之变证,急吞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凉血镇惊、熄风开窍之品。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小儿金丹片(0.3g/片): 1~2岁1次2片,周岁以下酌减,1日3次。解表透疹,清热解毒。适用于水痘热毒炽盛型。

2)神犀丸:大丸每次服1/2~l丸,小丸每次6~9g,每日1~2次。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炽盛型。

(2)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5~10ml,加5%葡萄糖液100~200ml,静脉滴注,1日1次。清热凉营,解毒开窍。用于毒炽气营型。

(3)单方验方

紫草0.3g陈皮0.15g,为粗末,新汲水煎服。适应于小儿痘疮紫暗,发出不畅者。

(4)针灸推拿

(1)体针:针大椎、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以疏风清热利湿。若痘疹紫暗,加血海以除血分湿热;若邪陷营血,高热神昏,加刺水沟、十宣放血,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2)耳针:取肺、脾、下屏尖、下脚端、神门、脑,每次选2-3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刺入,每日1次。也可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

(3)推拿手法: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清脾经,开天门,推坎宫

(5)外治法

青黛散:青黛、黄柏、石膏、滑石各等份,研为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麻油调敷,1日1~2次。适用于痘疹破溃,继发感染者。

6.饮食疗法

(1)三豆汤:绿豆10g, 赤小豆10g, 黑豆10g, 生甘草3g。先把三豆洗净,浸泡1小时后,同甘草一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炖,煮至熟透当作饮料。此为1次量,每日2~3次,连用5~7天。清热利湿解毒。

(2)薏苡仁粥:薏苡仁30g, 粳米60g. 将薏苡仁、粳米共同煮粥。每日2次,作主食吃。

(3)红萝卜100g,荸荠60g,竹叶卷心6g。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随意服用。

三、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水痘传染性很强,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痘疹结痂。患儿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宜曝晒、煮沸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流行期间勿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居室宜多开窗通风。接触者宜隔离观察三周。

(二)调护

患儿勿搔抓皮肤,以防继发感染。为减轻皮肤瘙痒,可在疱疹未破溃处涂含0.25%冰片炉甘石洗剂;若已抓破感染者,以2%的龙胆紫液外涂或将青黛散撒于患处。患病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腻及辛辣食品,多饮开水或用萝卜、荸荠、绿豆等煎水代茶饮。禁沐浴。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在应用的患儿应立即停药或减量。

四、研究进展

(一)专方研究

黄氏研究认为黄连解毒汤有清气凉营解毒之功,药理研究具有抑菌及抗病毒作用。紫草有抗炎,加速上皮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常应用于水痘、带状疱疹等出疹性疾患。[中医药信息2003,10(6):37]。钱氏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甘草、连翘、紫草、生桑白皮、杏仁、银花藤、赤小豆)治疗水痘23例。此方具有疏风宣肺,解毒利湿的功效。方中银花藤、连翘、紫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广西中医药1992,15(1):9]。

(二)专方论治

氏运用铃老中医经验方银翘二丁汤治疗小儿水痘114例,基本方:金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各6-10g,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0-15g,如瘙痒加蝉蜕,发热无汗加荆芥、薄荷,烦热口渴加石膏、知母,痘疹根晕大而色赤加赤芍、丹皮,疹色深红加黄连、甘草,大便干结加生大黄或熟大黄,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水煎成50-lOOmL,分2-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治疗114例均痊愈。退热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2天,平均1天;水痘结痂时间最短2天,最长4天,平均2.6天[中医杂志1989,30(3):10].翁氏应用徐汉江老中医经验方荆防蓝根汤(组成:荆芥、防风各l0g,板蓝根20g,芦根15g),共治疗水痘94例,年龄2-13岁,全部治愈。退热时间平均6小时,结痂时间平均3天[江苏中医1990,(10):37]。

(三)中药注射液治疗

叶氏以鱼腥草注射液(2ml/k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静滴,日1次)治疗水痘8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43]。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康氏用清营汤加减水牛角、石膏各30g,玄参、连翘、金银花、黄芩、牡丹皮、紫草各10g,黄连3g,生地、板蓝根各15g,薏苡仁25g,甘草6g)。高热加青蒿;咳嗽加鱼腥草;口臭、便秘加大黄;痒甚加地肤子、白蒺藜;伤阴加麦冬、芦根。日1剂水煎分3次服。同时用炎虎宁粉针4~8mg/kg,加5%葡萄糖液100~250ml,静滴,日2次。与对照组相比,P<0.01[四川中医2005,23(11):73~74]. 李氏以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生地、水牛角各30g,赤芍、玄参各15g,丹皮、知母、黄芩、栀子、桔梗、连翘、竹叶各10g,黄连、生甘草各6g),并用阿昔洛韦注射液0.5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治疗成人水痘36例,总有效率94.5%[陕西中医2003,24(9):791~792]。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引起的以高热、昏迷、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通过蚊虫作为媒介将病毒传入人体,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在我国以 7、8、9 三个月为高峰。发病年龄多在 10 岁以下,尤以 2~6 岁的儿童发病率高。近二十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接种乙脑疫苗,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本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易出现内闭外脱等危象,重症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即具有“急、速、危、残”的病变特点,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

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中的“暑温”、“暑风”、“暑厥”、“暑痉”等病证。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为外感暑热疫毒。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变化急骤,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传变迅速,因此往往出现卫气同病,气营两燔,热陷营血之证。热极则生痰动风,故临床表现为高热、昏迷、抽搐三大证。本病后期,由于暑性升散,耗气伤阴,表现为正虚邪恋,余热未清;或风痰入络,血不养筋而抽搐不止;或痰阻心窍见昏迷不醒,妄言谵语等。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根据其发病情况及传变过程,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依据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辨清邪在卫气、气营两燔或营血同病。

(二)治疗原则

热是产生痰风的根本原因,故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以豁痰开窍熄风。邪在卫气,宜清暑泄热;邪在气营,当清气凉营;热陷营血,则凉血清营。恢复期以扶正祛邪为主。余热未尽,宜清热养阴;痰蒙清窍,当宣窍豁痰;虚风内动,则养血熄风。

(三)分证论治

1. 邪在卫气 (初期)

【证候】 突然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神情烦躁或倦怠嗜睡,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辛泄暑热,清气解毒。

【方药】 新加香薷饮合白虎汤加减。

香薷3~6g,金银花6~9g,连翘6~9g, 板蓝根5~10g,厚朴3~6g,扁豆6~9g,生石膏10~30g,知母6~9g,甘草1~3g,僵蚕3~6g,葛根5~10g。

加减:表证重者,加淡豆豉6~9g、薄荷3~6g透泄暑热;暑邪挟湿者,加白蔻仁2~5g(后下)、藿香6~9g清暑化湿;腹满便秘者,加全瓜蒌9~15g、大黄2~5g泻热通腑。

【其他疗法】

注射液:柴胡注射液1~1.5ml,肌肉注射。用于清热。

2.邪在气营 (极期)

【证候】持续高热,头痛剧烈,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神志昏迷或烦躁谵妄,甚则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或舌尖生刺,苔黄糙或灰腻,脉洪数或弦大。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15~30g,生石膏30~50g(先煎),知母6~9g,生地6~12g,板蓝根10~20g,竹叶3~6g,黄连3~5g,丹皮6~9g,连翘6~12g,甘草3~6g。

加减: 高热不退,频繁抽搐者,加钩藤6~12g(后下)、僵蚕3~9g熄风止痉;深度昏迷,苔浊腻者,加苏合香丸开窍泄浊;喉间痰鸣者,加鲜竹沥15~30g以豁痰利窍。若高热、抽风、昏迷三症并存,舌苔黄糙,脉实有力,宜配合调胃承气汤凉膈散泄热通腑,釜底抽薪。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紫雪丹:周岁小儿一次0.3g,5岁以内小儿每增1岁,递增0.3g,一日一次,5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清热解毒,止痉开窍。

2)牛黄清心丸:每次1粒,1日1~2次。

(2)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5~10ml,静脉注射或加10%葡萄糖液100~200ml,静脉滴注。清热解毒,化痰通络。

(3)单方验方

地龙液20~30ml,鼻饲,1日1~2次。用于邪在气营,抽痉不止者。

3.邪陷营血 (重型极期)

【证候】 身热起伏,朝轻暮重,夜间尤甚,双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昏迷加深,二便失禁,舌绛少津,脉沉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水牛角20~40g,生地10~20g,丹皮6~9g,赤白芍各5~10g,玄参5~10g,钩藤6~12g(后下),菊花6~9g,连翘5~10g,僵蚕3~6g,菖蒲3~6g。

加减 :如突然出现面色灰白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欲绝者,则为阳气外脱之证,急以独参汤(人参10g)鼻饲或参附汤(人参10g,附子15g)以益气回阳救脱。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 1岁以下每服1/4丸,1~3岁每服1/4~1/3丸,3岁以上每服1/2~1丸。日3次,连服3~5天。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用于热闭心包,神志昏迷之证。

2)小儿至宝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疏风镇静,化痰导滞。用于本病惊惕抽搐。

4.邪恋正虚 ( 恢复期)

(1)余热未尽

【证候】 低热或不规则发热,面赤颧红,虚烦少宁,偶有惊惕,口干喜饮,小便短少,舌红光净无苔。

【治法】 养阴清热。

【方药】 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3~5g、鳖甲5~10g(先煎)、地骨皮6~9g、生地6~9g、知母3~6g、丹皮6~9g、鲜芦根20~30g。

加减:口干喜饮者加石斛5~10g、天花粉5~10g养阴生津;惊惕抽搐者加钩藤6~12g(后下)、珍珠母10~20g平肝镇惊;便秘者加全瓜蒌9~15g、火麻仁10~15g润肠通便。

(2)痰蒙清窍

【证候】 意识不清,或痴呆,失语,失聪,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舌红绛,苔黄腻或无苔。

【治法】 开窍泄浊或泻火宁神。

【方药】 苏合香丸礞石滚痰丸加减。

加减: 苏合香丸适用于深度昏迷,痴www.med126.com/zhuyuan/呆失志的痰浊内蒙证。喉间痰多者,灌服鲜竹沥15~30g清热豁痰;吞咽困难者,加止痉散、半夏3~6g搜风化痰。

礞石滚痰丸适用于狂躁哭闹的痰火内扰证。常用药:大黄2~4g、黄芩3~6克、清礞石1~3g、沉香0.5~1g。若神较清,温胆汤朱砂安神丸主之。

【其他疗法】

1)成药

安宫牛黄丸:(见前)

2)注射液

脉络宁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

3)针灸治疗

取合谷、水沟、印堂。退热可加大椎、曲池,失语加通里、廉泉;痴呆者加神门、百会。痰多加丰隆、内关;抽搐加太冲、申脉。

(3)风痰阻络

【证候】 肢体震颤或强直性瘫痪,或癫痫样发作,舌淡紫,苔白,脉弦细

【治法】 搜风通络

【方药】 止痉散加减。

全蝎1~3g(研末吞服)、蜈蚣1~3g、僵蚕2~5g、地龙5~10g、生地9~12g、当归5~10g、白芍6~9g。伴有自汗,面色苍白者,加黄芪6~9g、枸杞3~6g补益气血,滋养肝肾;肢体拘急强直者,加木瓜6~9g、鸡血藤9~15g舒筋通络。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蕲蛇粉,每次2g,1日3次。开水化服,连服15天。用于内风扰动证。

2)针灸治疗

取穴:强直性瘫痪,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取环跳、阳陵泉、三阴交。

(4)虚风内动

【证候】手足瘈疭,神情倦惫,舌绛苔少,脉细弱。

【治法】养血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板6~9g,鳖甲6~9g,牡蛎6~9g,生地12~15g,白芍9~12g,阿胶3~6g,麦冬9~12g,鸡子黄1枚。

加减:体弱多汗,食少形瘦者,加黄芪6~9g,山药9~12g益气健脾。

【其他疗法】

1)注射液

生脉饮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2)饮食疗法

苋菜50克,荸荠250克,冰糖适量。每日1剂,2次水煎,代茶饮用。

三、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  患儿隔离到体温正常为止。

2.  防蚊、灭蚊、驱蚊,消灭蚊虫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

3.  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4.  中药预防用大青叶30g、板兰根30g、甘草3g,www.med126.com煎水代茶饮。

(二)调护

1.  酌情给予清凉饮料或流质食物,忌辛温和油腻荤腥食物。

2.  昏迷病人应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止继发感染。

3.  如发生瘫痪给予按摩,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四、研究进展

(一)中药注射液治疗

王氏用痰热清注射液(含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黄芩、连翘)0.25~0.4ml/kg,加5%葡萄糖液300~500ml,静滴,日一次。与对照组相比,P<0.05[河南中医.2005,25(8).74]。莫氏以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乙脑83例。结果显示在治愈率、降温、止惊、促醒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药理实验显示此方主要作用于脑、肝、心肺等细胞,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镇定安神、醒脑开窍及改善脑循环,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7)]。

(二)专方专法治疗

朱氏下法为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83例.基本方:生石膏、板蓝根各150g,金银花、拳参、竹叶、钩藤、生大黄(后下)各15g,菖蒲、竹沥、半夏各l0g,玄明粉(冲服)8g,全蝎3g[江苏中医1994,15(7):11]。

(三)专药研究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用于乙脑热闭心包之证。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镇静、抗惊、解热、抗炎,降低耗氧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脑组织,强心,扩张血管,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福建中医药1993,24(2):63]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好发于年长儿,2 岁以下小儿少见,成人散发。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若素体虚弱,邪毒炽盛则儿童期易并发脑膜脑炎,青春期男孩易并发睾丸炎,青春期后女性可并发卵巢炎,亦可见合并胰腺炎者。

历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症候特征、流行特点称为“痄腮”、“腮颌发”、“搭腮肿”、“鸬鹚瘟”、“虾蟆瘟”、“时行腮肿”、“温毒”等。

一、病因病机

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侵犯少阳经脉,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郁而不散,故出现漫肿疼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肝胆两经互为表里,邪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症。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横逆犯脾,还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主要辨病情之轻重及常证变证。温毒在表属轻证,热毒炽盛属重证;若出现并发症,则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治疗大法。初起温毒在表,配以疏风解表;热毒蕴结,则应清热解毒;毒陷心肝,佐以熄风开窍;毒窜少腹,辅以清肝泻火。若腮肿硬结不散,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内外治法宜配合应用。

(三)分证论治

1.温毒在表

【证候】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局部灼热而不红,咀嚼不便,张口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纳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6~12g,连翘5~10g,牛蒡子6~9g,薄荷3~6g, 桔梗3~6g,板蓝根6~12g,夏枯草6~9g,僵蚕3~6g,赤芍6~9g,甘草3~6g。

加减:发热无汗者,加荆芥3~6g、防风3~6g疏风解表;咽喉肿痛者,加玄参6~10g、山豆根3~6g清热利咽;头痛者加桑叶3~9g、菊花5~10g、祛风止痛;纳少呕吐者,加竹茹3~6g、陈皮1~3g和胃降逆。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板蓝根冲剂:1次1包,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温毒在表之轻证及预防。

(2)针灸治疗

1)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1日1次。

(3)外治法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茶水调匀后敷于腮肿处,使局部保持湿润。

2)鲜仙人掌 ( 去刺 ) ,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地龙,鲜万年青根,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大青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肿处,每日 2 次。

3)花粉,绿豆各等分,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2.热毒蕴结

【证候】腮部漫肿,坚硬拒按,张口疼痛,咀嚼困难,伴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6~9g,黄连3~6g,连翘3~6g,板蓝根6~9g,升麻1~3g,玄参3~6g、夏枯草6~9g、柴胡3~6g,僵蚕3~6g、桔梗3~6g、陈皮3~6g。

加减: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海藻5~10g软坚散结;热甚者,加寒水石5~10g、知母3~6g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9~15g通腑泄热。

若并发脑膜脑炎,神昏惊厥者,宜随证选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热熄风开窍。若并发睾丸炎,肿胀疼痛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柴胡6g,黄芩9g,当归3g,川楝子10g,郁金12g,延胡索10g,荔枝核15g),清热泻火,活血止痛。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热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证。

2)清瘟解毒片:每服2~3片,每日2~4次。用于热毒炽盛型。

3)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1日2次。用于热毒蕴结证。

(2)单方验方

1)夏枯草30g。水煎代茶饮。

2)生石膏50g,黄芩、连翘、夏枯草各10g,水煎服,连服2~3天。用于轻证。

3)海带、海藻各120g,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丸肿痛。

(3)针灸治疗

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风池。用氦-氖激光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4)外治法

1)青黛、栀子、荔枝核皂刺、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或鸡蛋清调敷睾丸处,并用丁字托带将肿痛的睾丸托起。用于邪毒引睾窜腹。

2)吴茱萸9g,虎杖5g,地丁6g,胆南星3g。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6~15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

3)六神丸5~10粒,磨碎以食醋或白酒调成糊状,涂于患部,每日2次。

(5)饮食疗法

1)鱼腥草粥 :取鲜鱼腥草100克洗净,加入粳米100克及适量水煮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痄腮肿痛发热有硬块者。

2)菊花钩藤饮 :取菊花、钩藤各10克,沸水冲泡或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邪毒内陷心肝证。

三、预防与调护

(一)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完全消退。

(二)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可用板蓝根 15~30g 煎服,或服板蓝根冲剂。

(三)以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酸性、辛辣、肥腻、坚硬食物,忌吃海带、鱼虾、香椿等发物。

四、研究进展 

(一)专法专方治疗

王氏以中药青宝丹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备用,以鲜蒲公英或鲜半枝莲汁调成糊状,掺以平安散(由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组成,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处,每日3次。[中医杂志1996,37(2):107] 周氏用痄腮合剂(含金银花12g,连翘、牛蒡子、黄芩、薄荷、浙贝母各9g,板蓝根15g,僵蚕、柴胡各6g,甘草3g。每袋150ml)配合灯草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78例,结果痊愈685例,好转137例,见并发症56例,总有效率93.6%[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9):495~496]。

(二)中药注射液治疗

袁氏以清热解毒方(银花9~15g,连翘、牛蒡子、元参、僵蚕、夏枯草、仁各6~10g,黄芩6~8g,板蓝根6~12g,红花1~3g,甘草3~6g)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6例. 清开灵注射液,3~8岁、9~15岁分别用20~30ml、30~40ml,均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日1次,用3~6日。结果:痊愈48例,好转8例[甘肃中医2005,18(1):17~18]。

(三)针刺治疗

田氏取腮腺穴(耳垂下腮腺肿大最高点硬结处),直刺20~40mm,提插捻转2~3次后出针,出血1~2ml。并配合中药共治疗119例,总有效率95.2%[中国针灸2005,25(12):897]。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好发于年长儿,2 岁以下小儿少见,成人散发。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若素体虚弱,邪毒炽盛则儿童期易并发脑膜脑炎,青春期男孩易并发睾丸炎,青春期后女性可并发卵巢炎,亦可见合并胰腺炎者。

历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症候特征、流行特点称为“痄腮”、“腮颌发”、“搭腮肿”、“鸬鹚瘟”、“虾蟆瘟”、“时行腮肿”、“温毒”等。

一、病因病机

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侵犯少阳经脉,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郁而不散,故出现漫肿疼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肝胆两经互为表里,邪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症。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横逆犯脾,还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二、辨证论治

(四)辨证要点

本病主要辨病情之轻重及常证变证。温毒在表属轻证,热毒炽盛属重证;若出现并发症,则为变证。

(五)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治疗大法。初起温毒在表,配以疏风解表;热毒蕴结,则应清热解毒;毒陷心肝,佐以熄风开窍;毒窜少腹,辅以清肝泻火。若腮肿硬结不散,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内外治法宜配合应用。

(三)分证论治

1.温毒在表

【证候】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局部灼热而不红,咀嚼不便,张口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纳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6~12g,连翘5~10g,牛蒡子6~9g,薄荷3~6g, 桔梗3~6g,板蓝根6~12g,夏枯草6~9g,僵蚕3~6g,赤芍6~9g,甘草3~6g。

加减:发热无汗者,加荆芥3~6g、防风3~6g疏风解表;咽喉肿痛者,加玄参6~10g、山豆根3~6g清热利咽;头痛者加桑叶3~9g、菊花5~10g、祛风止痛;纳少呕吐者,加竹茹3~6g、陈皮1~3g和胃降逆。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板蓝根冲剂:1次1包,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温毒在表之轻证及预防。

(2)针灸治疗

1)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1日1次。

(3)外治法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茶水调匀后敷于腮肿处,使局部保持湿润。

2)鲜仙人掌 ( 去刺 ) ,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地龙,鲜万年青根,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大青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肿处,每日 2 次。

3)天花粉,绿豆各等分,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2.热毒蕴结

【证候】腮部漫肿,坚硬拒按,张口疼痛,咀嚼困难,伴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6~9g,黄连3~6g,连翘3~6g,板蓝根6~9g,升麻1~3g,玄参3~6g、夏枯草6~9g、柴胡3~6g,僵蚕3~6g、桔梗3~6g、陈皮3~6g。

加减: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海藻5~10g软坚散结;热甚者,加寒水石5~10g、知母3~6g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9~15g通腑泄热。

若并发脑膜脑炎,神昏惊厥者,宜随证选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热熄风开窍。若并发睾丸炎,肿胀疼痛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柴胡6g,黄芩9g,当归3g,川楝子10g,郁金12g,延胡索10g,荔枝核15g),清热泻火,活血止痛。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热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证。

2)清瘟解毒片:每服2~3片,每日2~4次。用于热毒炽盛型。

3)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1日2次。用于热毒蕴结证。

(2)单方验方

1)夏枯草30g。水煎代茶饮。

2)生石膏50g,黄芩、连翘、夏枯草各10g,水煎服,连服2~3天。用于轻证。

3)海带、海藻各120g,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丸肿痛。

(3)针灸治疗

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风池。用氦-氖激光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4)外治法

1)青黛、栀子、荔枝核、皂刺、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或鸡蛋清调敷睾丸处,并用丁字托带将肿痛的睾丸托起。用于邪毒引睾窜腹。

2)吴茱萸9g,虎杖5g,地丁6g,胆南星3g。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6~15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

3)六神丸5~10粒,磨碎以食醋或白酒调成糊状,涂于患部,每日2次。

(5)饮食疗法

1)鱼腥草粥 :取鲜鱼腥草100克洗净,加入粳米100克及适量水煮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痄腮肿痛发热有硬块者。

2)菊花钩藤饮 :取菊花、钩藤各10克,沸水冲泡或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邪毒内陷心肝证。

三、预防与调护

(一)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完全消退。

(二)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可用板蓝根 15~30g 煎服,或服板蓝根冲剂。

(一)以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酸性、辛辣、肥腻、坚硬食物,忌吃海带、鱼虾、香椿等发物。

四、研究进展 

(一)专法专方治疗

王氏以中药青宝丹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备用,以鲜蒲公英或鲜半枝莲汁调成糊状,掺以平安散(由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组成,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处,每日3次。[中医杂志1996,37(2):107] 周氏用痄腮合剂(含金银花12g,连翘、牛蒡子、黄芩、薄荷、浙贝母各9g,板蓝根15g,僵蚕、柴胡各6g,甘草3g。每袋150ml)配合灯草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78例,结果痊愈685例,好转137例,见并发症56例,总有效率93.6%[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9):495~496]。

(二)中药注射液治疗

袁氏以清热解毒方(银花9~15g,连翘、牛蒡子、元参、僵蚕、夏枯草、桃仁各6~10g,黄芩6~8g,板蓝根6~12g,红花1~3g,甘草3~6g)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6例. 清开灵注射液,3~8岁、9~15岁分别用20~30ml、30~40ml,均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日1次,用3~6日。结果:痊愈48例,好转8例[甘肃中医2005,18(1):17~18]。

(三)针刺治疗

田氏取腮腺穴(耳垂下腮腺肿大最高点硬结处),直刺20~40mm,提插捻转2~3次后出针,出血1~2ml。并配合中药共治疗119例,总有效率95.2%[中国针灸2005,25(12):897]。

第四节 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是一种由于热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所造成的慢性营养缺乏症。

中医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分为厌食、积滞、疳证

厌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特征。以1~6岁小儿为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本病一般除食欲不振外,常无其他伴发症状,预后良好,但部分病程迁延者,抗病能力下降,易患它病,甚或影响生长发育转为疳证。

一、病因病机

厌食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病后失调,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形成。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受纳,以降为和;脾胃润燥相济,升降相依,则纳化正常,口能知五谷之味。若脾胃失调,纳化失常,则食欲不振,食而无味。病程迁延,水谷精微摄取不足,气血化生乏源,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则可导致疳证。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分别轻重,轻证为脾胃纳化失调,重证见脾胃气阴不足。

(二)治疗原则

脾贵在运不在补。治宜投芳香之剂以醒脾,拨清灵脏气以转运。脾运失健当运脾和胃;脾胃气虚,应健脾益气佐以开胃;脾胃阴虚,则益胃养阴佐以助运。

(三)分证论治

1.脾胃不和

【证候】见食不贪,食欲不振,食少乏味,甚则厌恶进食,多食或强迫进食则脘腹饱胀,大便不调;形体正常或偏瘦,面色欠华,精神如常,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运脾和胃,醒脾化湿。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5~10g,藿香6~12g,砂仁1~3g(后下),陈皮6~9g,焦山楂5~10g,内金1~2g(研末)。

加减:伴腹胀者,加莱菔子3~6g宽中理气;伤乳食者,加麦芽5~10g、枳壳6~9g以消食导滞;暑夏季节或苔黄腻者,酌加佩兰6~9g、扁豆花3~6g以消暑化湿醒脾。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枳术丸:每次3~6g,1日2次。用于脾胃不和型厌食。

2)小儿喜食片:2~5片,1日3次。用于脾胃不和型厌食。

(2)单方验方

1)山楂糕,每服10~30g。

2)鸡肫皮适量,洗净,研粉,每服1~3g,每日2~3次。

3)焦锅巴10份、砂仁1份,研粉,每服3g,每日3次。

(3)外治法

1)敷贴法:大蒜2瓣、车前子(炒研)适量。将两药共捣烂如泥外敷肚脐4小时左右。本方主要用于小儿厌食证腹胀明显者。

2)握药法:砂仁、白扁豆莱菔子各9g,共研细末,以纱布包扎握手中或用绷带固定,每日1次,每次半至1小时。

3)佩香法:砂仁、蔻仁各3g,山奈甘松各15g,藿香、苍术各10g,冰片5g,上药共研细末,再装入布袋,日间佩戴在胸前,夜间放在枕边,半月至30天换药1次。

2.脾胃气虚

【证候】 食欲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多溏薄或夹不消化食物残渣,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白术5~10g,党参6~9g,茯苓6~9g,山药9~12g、陈皮6~9g,扁豆5~10g,砂仁1~3g(后下),莲子肉5~10g。

加减:腹胀苔腻者,加苍术6~9g、藿香5~10g理气醒脾助运;大便稀薄者,加干姜3~6g、肉豆蔻3~6g温运脾阳;食滞不化者加山楂6~9g、神曲6~9g消食助运;汗多易感冒者,加黄芪9~12g、防风1~3g益气固表。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健脾肥儿丸:1岁小儿每次6粒,2岁每次10粒,3~10岁依龄酌加,10岁每次30粒,均为每日3次。用于脾虚厌食证。

2)开胃健脾丸:每次3~6g,每日2次。用于脾虚厌食证。

(2)推拿治疗

推补脾经3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推清天河水2分钟。1日1次,14日为1疗程。用于脾运失健之厌食证。

(3)饮食疗法

1)粳米50g、山药粉10g,粳米中加入山药粉,煮粥食之。

2)粳米适量、鲜鸭肫1个、淮山药15g,煮粥每天1次。

3)扁豆20g、淮山药、薏米10g,同煮内服,每日1次。

4)谷芽30g、麦芽24g、焦锅巴50g,煮取浓汁,每日1剂,连服3~5天。

(4)外治法

1)酒糟100g,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每日1次,每次2~3小时。用于脾虚夹积者。

2)黄芪、鸡内金、焦白术、五谷虫各6g,炒山药10g,研末,以开水调成糊状,外敷脐部。

3.脾胃阴虚

【证候】食欲不振,食少饮多,口舌干燥,面色少华,皮肤欠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部分小儿或见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

【方药】 养胃增液汤加减。

沙参9~12g,麦冬3~6g,玉竹6~9g,石斛6~9g,乌梅3~6g,白芍5~10g, 百合6~9g,黄精9~12g,甘草1~3g,山楂6~9g。

加减: 口渴烦躁者,加芦根10~15g、胡黄连6~9g清热生津除烦;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6~9g、瓜蒌仁9~12g润肠通便;夜寐不宁,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加莲子心1~2g、枣仁2~5g清心安神;食少不化者,加谷麦芽各5~10g生发胃气;神倦乏力,面色无华明显者,加山药5~10g、扁豆5~10g益气健运。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麦芽山楂饮:麦芽10g,山楂6g,红糖10g。麦芽除去杂质炒黄,山楂炒焦。将以上两味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约250g,放糖分次服完。消食化积,酸甘和胃。适用于食积停滞,厌食不饥者。

2)怀山药30g,鸡内金12g,均炒至微黄,研细末,加入适量面粉、芝麻、红糖,烙成烧饼,每个含药粉2~3g,每次吃1个,每日2~3次。治疗小儿厌食。

(2)外治法

敷贴法:炒神曲、炒麦芽各10g,焦山楂、炒莱菔子、炒鸡内金各5g,共研末,加面粉1~3g,用白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敷于患儿脐部,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预防与护理

1.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逐渐添加辅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素到荤,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对于幼儿饮食要富含营养,易于消化,但不要过于精细,鼓励幼儿多吃蔬菜及粗粮。

2.注意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进生冷油腻,控制零食甜食,纠正偏食挑食,切忌暴饮暴食,不可妄加滋补。

3.在治疗方法上,除药物调治外,还应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以患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待食欲改善后,再考虑营养需要。

4.注意病情变化,给予适当处理。呕吐者,可暂停进食,予姜糖水饮服;腹胀者,可揉摩腹部;便秘者,可服蜂蜜水,严重者用开塞露外导。

积滞

积滞是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的一种胃肠疾患。又称“食积”、“食滞”、“乳滞”等。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为多见。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暑湿季节,发病率为高。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可因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转为疳证。故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一、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为乳食失节,脾胃虚弱。小儿脾常不足,若哺乳失节或喂养不当则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而为积滞;积滞日久,伤及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此为因积致虚;或因胎禀不足以及调护失宜导致脾胃虚弱,脾不运化,胃不腐熟,则乳食停聚,此为因虚致积。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及病程长短。乳食内积而无脾胃虚弱者,此为实证,病程较短;脾胃虚弱,乳食不能正常纳化而停积,此为虚中夹积,病程较长。

(二)治疗原则

乳食内积宜消积化滞,佐以清热;虚中夹积宜健脾导滞,消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1.乳食积滞

【证候】 不思乳食,嗳气酸腐,呕吐乳块或食物,脘腹胀满或疼痛,大便酸臭,小便短黄,烦躁哭闹,夜寐不安,肚腹及手足心热,舌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 消食化积,清热导滞。

【方药】 乳积者,用消乳丸加减。

麦芽3~6g,神曲3~6g,香附3~6g,陈皮3~6g,连翘2~5g,甘草1~3g。

食积者,用保和丸加减。

山楂9~12g,神曲3~6g,半夏6~9g,茯苓6~9g,陈皮6~9g,莱菔子3~6g,连翘6~9g。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6~9g、生姜2~3片降逆止呕;腹痛者,加木香3~6g、白芍6~9g行气缓急止痛;大便稀溏者,加苍术5~10g、薏仁5~10g健脾祛湿;舌红苔黄,口渴者,加银柴胡3~6g、胡黄连3~6g清热消积。

(1) 中成药

1)小儿化食丸:周岁服半丸,2~4岁1丸,日服2次。适于乳食内积证。

2)一捻金:每次0.6g,1日2次。用于乳食内积,化热挟惊

3)枳实导滞丸:每服2~3g,每日2~3次。用于食积日久,积热内蕴。

4)王氏保赤丸:每次1/3~1支,每日2~3次。用于乳食内积证。

5)小儿消食至宝丹:每次1丸,每日1~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消食导滞,开胃除烦,适宜于小儿食积日久兼郁热虚烦者。

(2)单方验方

1)健胃消食散:由山甲珠9g,鸡内金15g,太子参10g,炒白术9g,陈皮9g,山楂20g,神曲20g,麦芽20g,连翘12g,甘草6g组成。适用于乳食内积蕴热者。

2)胡黄连粉l份,鸡内金粉2份,混和。每次 1~1.5g,1日3次。用于积滞化热者。

(3)饮食疗法

白萝卜500g,切成细丝挤出汁,加热后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消肉积。

2.脾虚夹滞

【证候】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臭,挟有乳块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治法】 健脾益气,消积化滞。

【方药】 曲麦枳术丸加减。

白术9~12g,麦芽6~9g,神曲6~9g,枳实6~9g,人参3~6g,木香3~6g。

加减:呕吐者,加半夏3~6g、生姜2~3片温中降逆止呕;大便稀溏者,加山药9~12g、苍术6~9g健脾渗湿止泄;腹痛喜按者,加干姜2~5g、白芍3~6g散寒缓急止痛;舌苔白腻者,加藿香6~9g、扁豆花3~6g芳香醒脾化湿。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于脾虚夹滞证

2)化积口服液:每次5~10ml,每日2次。用于食积。

(2)单方验方

导滞运脾方:北条参10g,炒白术6g,炒扁豆8g,炒苡仁8g,炒枳壳6g,砂仁3g,槟榔8g,胡黄连3g,莲米8g,乌梅6g,焦三仙18g。用于治疗小儿积滞。

三、预防与调摄

  见厌食

疳证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饮食异常为特征。“疳”之含义有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其三“疳者泔也”,是指人体精微物质不充脏腑肌肉,反而下流致尿如米泔。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临床多见于 5 岁以下小儿。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不同程度地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因而被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一、病因病机

引起疳证的病因以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病机为脾胃受损,纳化失调,津液耗伤,肌肤失养。因脾胃受损程度不同,病程长短不一,故病情轻重迥异。初起仅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称为疳气;继而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中夹实,称为疳积;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衰败,津液消亡,称为干疳。干疳为疳证的极期,气血大伤,诸脏失养,脾病及肝,眼目失荣,则为“眼疳”;脾病及心,心火上炎,则为“舌疳”;脾虚水泛,全身浮肿,则为“疳肿胀”。正所谓:“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病因:临床上多种原因往往互相参杂,应首先辨明病因,指导治疗。

2.辨轻重:根据临床表现,分清初、中、后期。初期较轻,中期较重,后期危重。

(二)治疗原则

以调理脾胃为本,不可目“大补”、“呆补”。“壮者先去其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干疳以补为主”的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1.疳气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稍稀,厌食或能食善饥,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舌质偏淡,苔薄白,脉象沉细。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15~25%,属轻度营养不良。

【治法】运脾和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9~12g,白术9~12g,茯苓9~12g,山药9~12g,扁豆6~9g,莲子肉6~9g,陈皮6~9g,砂仁3~6g(后下),薏苡仁6~9g,桔梗6~9g,藿香9~12g,麦芽9~12g。

加减:若腹胀厌食,舌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6~9g、鸡内金9~12g健脾燥湿,磨谷消积;大便溏者加炮姜3~6g温运脾阳;大便干结者加莱菔子9~12g;能食善饥,哭闹不安者,加胡黄连6~9g清心除烦;易发脾气者,加钩藤3~6g(后下)、夏枯草6~9g平肝抑木。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健脾八珍糕:每次1~2块,早晚各服1次。用于疳气证。

(1)饮食疗法

红枣6枚,山药30g,煮熟捣烂,取浓汁化服木香槟榔丸。每次 1.5g, 1日2次。

(3)针灸疗法

1)推拿法:推三关,退六腑,推脾土,推板门,运土入水,揉阴陵泉,揉足三里,分腹阴阳,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用于疳气。

2)捏脊法:患儿腹卧,医者两手半握拳,食指抵于膀胱经第一侧线,再以两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走,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运动。从与长强穴相平起,一直捏到与大椎穴相平处。如此反复5次。当捏第3次时,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1次,6天为1疗程。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尤以调整脾胃更为突出。

(2)外治法

桃仁山栀方: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分,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装瓶备用。用时取药20g,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双侧内关穴,24小时后去之,3天敷1次,3次为1疗程。主治疳气证。

2.疳积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发结如穗,精神萎靡或烦躁,睡眠不安,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多吃多便,甚或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肚腹胀满,甚则青筋暴露,舌淡苔腻,脉细滑。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25~40%,属中度营养不良。

【治法】 消积理脾。

【方药】 启脾散加减。

党参9~12g,白术9~12g,茯苓9~12g,枳实3~6g,炙甘草3~6g,麦芽9~12g,山楂9~12g,五谷虫3~6g,鸡内金9~12g,陈皮6~9g,砂仁3~6g(后下),胡黄连6~9g。

加减:烦躁不安,揉眉挖鼻者,加栀子6~9g、莲子心1~3g清热除烦;小便混浊,色如米泔者,加薏苡仁6~9g、萆薢6~9g分清泄浊;大便下虫者,加使君子6~9g、槟榔6~9g杀虫消积。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香橘丹:每次l丸,l日3次,l周岁以下小儿酌减。用于疳积证。

2)疳积散:每次1.5~4.5g,每日2次。素体虚弱者不宜服用。健脾化滞,消积杀虫。用于疳积证。

3)肥儿丸:每次1~2丸,每日1~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健脾消食导滞杀虫。适宜疳积证。

(2) 单方验方

1) 蟾砂散:取大蟾蜍1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研末,纳入腹中,缝口,黄泥封口,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每服0.5~1.5g,2~3次。治疗疳积。

2) 鸡肝1具(或猪肝30g ),苍术 6g,煮熟,食肝喝汤。以上为l日量,连服1~2周。用于眼疳。

(3)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取下脘、足三里、商丘、四缝。有虫积者,加百虫窝;发热,加大椎。

2)刺四缝疗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毫粗针刺约1分深,然后挤出黄白色粘液。每日1次,直至不再有黄白色粘液挤出为止。

3)割治法:取鱼际穴附近,纵切约3~5毫米,取出0.3g左右脂肪,然后作外科包扎。

(4) 外治法

使君芒硝方:使君子7粒、芒硝6克、栀仁6克、杏仁10克、甜酒曲1个。共研细末,每晚睡前取适量以浓茶汁调敷脐部,次晨除去。3次为1疗程。健脾杀虫。主治脾虚虫积之疳证。

3.干疳

【证候】 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毛发干枯,面呈老人貌,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啼哭无泪,口唇干燥,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异常,舌淡或红嫩,苔少,脉沉细。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40%以上,属重度营养不良。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

党参9~12g,云苓9~12g,白术9~12g,熟地6~9g,当归9~12g,白芍9~12g,川芎6~9g,炙甘草3~6g,阿胶3~6g(烊化)。

加减:气弱无力者,加黄芪9~12g补气健脾;四肢欠温,大便清稀,甚则完谷不化者,加附子3~6g、肉桂3~6g温补肾阳;舌干苔红者,加乌梅6~9g、石斛6~9g酸甘化阴。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消疳丸:三棱、莪术、炒五谷虫、胡黄连、炒鸡内金各30g,甘草20g。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水泛为丸。1岁以内每次2g,1~2岁3g,3岁以上5g,均每日3次,空腹服。用于疳积证

2)红参、大黄,黑牵牛白牵牛、槟榔、胡黄连。以上诸药各等量,研细为末,水泛为丸。每服0.3~0.9g,日服3次,米汤或开水送服,2周为1疗程。如病情需要可连服2~4个疗程。本方为攻补兼施之剂,适应于疳积证。

(2)外治法

1)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敷于伤湿解痛膏上,外贴于神阙。 l 日 l 次, 7 日为 l 疗程。用于疳积证。

(3)饮食疗法

淮金散:淮山药200g、鸡内金50g、糯米250g。先将糯米淘洗晒干,用文火炒至微黄,入淮山药炒15分钟,再加入鸡内金炒5分钟,起锅稍凉,筛去焦屑及杂块,磨成粉即成。2~10个月婴儿,1日3次,每次半汤匙;10个月~2岁,每次1汤匙;2岁以上者,每次服满1汤匙。服药时在散剂内加少量糖,冲开水少量,搅匀即可。服完500g为1疗程,一般服用2疗程。适应于小儿疳证。

三、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l.如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面色无华,应引起注意,分析原因,及时治疗。

2.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提倡母乳喂养,掌握合理喂养方法,适时添加辅食,特别应注意断乳期饮食。

(二)调摄

l.保证居室空气流通清洁,湿度温度适宜。

2.定时测量并记录体重和身长,以检验治疗效果。

3.若患儿浮肿明显需忌盐;小便增多,浮肿减轻后可改为低盐;浮肿消退后吃普通饮食。不应长期忌盐。

四、研究进展

(一)专法专方治疗

雷氏以抑木扶土法治疗小儿厌食236例。基本方为人参、炒白术、青蒿、蒲公英、生姜各5~10g,茯苓、柴胡、枳壳、白芍各3~6g,鸡内金、生甘草各3~5g,大枣10~20g。用5~10天,结果:治愈198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7%。[甘肃中医2005,18(11):17]。赵氏用健脾营养米粉治疗婴幼儿营养不良89例。基本方为怀山药、薏苡仁、鸡内金、茯苓各20g,砂仁10g,大米1.5kg,炒黄豆1kg,酵母片15g,钙素母50g,硫酸2.25g。佝偻病钙片增量,加维生素AD胶丸;缺锌硫酸锌增量。以上药物共研细末,取约50g,加奶粉、葡萄糖适量,清水调糊,分次口服。酌情抗感染及结核。用1个疗程,结果:治愈78例,好转9例,死亡2例[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1):16].马氏用加味生铁落饮治疗小儿疳积89例。此方含生铁落10~30g(先煎)、苍术、白术、党参、鸡内金、陈皮、炒黑芝麻各4~10g、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5~10g,槟榔3~8g,炙甘草3g.口舌生疮,吐、弄舌加灯心草;齿、发迟,鸡胸,肋缘外翻加菟丝子、紫河车粉;目赤昏糊加菊花、目贼;流涎、口角糜烂加桑螵蛸。日一剂水煎,加红糖适量服;症状改善后,改丸剂,3g/日,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停用它药。结果:显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5kg,身高增长>1.5cm,主食量增加>50g/日;实验室指标复常)38例,有效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13%[国医论坛2003,18(1):26~27]。   

乔氏使用针灸治疗小儿积滞7例,结果7例患儿痊愈。方法:临证时取一寸银针2根,先泄中脘穴,后泄内庭穴(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干呕、腹胀、腹满等症缓解后,配服消食导滞中药,如王氏保赤丸或保和丸以善后。[湖南中医药学刊1998,13(3):32]。汪氏等报道正常儿40例血清胃泌素118士33ppg/ml,疳证捏脊组患儿57例治疗前为 186 ± 86ppg/ml,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患儿治疗后为115士72ppg/m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中医杂志 1981,22(7):26]。

(二)用药研究

邹氏认为牛蒡子是具有提高胃肠动力作用的药物,因此具有消积滞、止流涎的功效[中医杂志1997,38(12):711]。李氏等认为利用具有浓厚芳香气味的药物刺激穴位可以激发经脉之气,调和气血,调节三焦和脾胃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受纳、增进食欲、增强运化、促进吸收的目的[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4):26]。

第五节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或称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临床以腹泻、呕吐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半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多见。病程在2周内称急性腹泻; 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则为慢性腹泻。

本病在中医属于 “小儿泄泻”范畴。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外邪(风寒暑湿),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若调护失宜,则外易被六yin侵袭,内易伤及脾胃,导致脾失运化,胃失腐熟,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泄泻。脾胃虚弱可由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或后天失于调护所致,是慢性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病及肾则为脾肾阳虚泻;若泻下过度,伤及津液,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则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土虚木旺,肝木无制而生风,可出现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证。

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明病因,把握缓急,探究虚实,分别常变。

(二)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为本病的总则,急性多为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消食导滞。慢性多为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育阴温阳。临证处方用药,宜简不宜繁,药量宜小不宜大。

(二)分证论治

1.急性泄泻

【证候】发病较急,便次增多。如偏于风寒,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或恶寒发热,舌淡,苔薄白;如偏于湿热,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肢体倦怠,或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乳食所伤,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肚腹时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嗳气酸腐,或呕吐厌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健脾和胃,疏调气机。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6~9g,苏叶6~9g,大腹皮3~6g,厚朴3~6g,陈皮6~9g、半夏3~6g,茯苓5~10g、连翘6~9g。

加减:偏于风寒者,去连翘,加荆芥3~6g、防风3~6g以祛风散寒;里寒重,加干姜2~5g以温中散寒;腹痛较甚,加木香2~5g、砂仁1~3g。偏于湿热者,去苏叶,加黄芩6~9g、黄连3~6g、马齿苋5~10g以清热利湿;发热口渴者,加石膏10~20g。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6~9g、神曲6~9g、莱菔子3~6g消食导滞;腹痛者,加木香2~5g、白芍6~9g行气缓急止痛;呕吐者加竹茹6~9g、生姜3~6g降逆止呕。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藿香正气胶囊:用于风寒泻。每服2~3g,1日3~4次。

2)纯阳正气丸:用于中寒泄泻,腹冷呕吐者。每服2~3g,1日3~4次。

3)甘露消毒丹:用于暑湿泄泻。每服2~3g,1日3~4次。

4)葛根芩连丸:用于湿热泻。每服2~3g,1日3~4次。

5)小儿泄泻停冲剂:每服1~6g,日服2次。健脾化湿,消积止泻。治疗泄泻常证。

(2)单方验方

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黄芩、厚朴、郁金各6g,橘红4g,黄连、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湿热泻。

(3)针灸推拿

1)针刺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次。

2)推拿法: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各100次,摩腹3分钟,揉天枢、揉龟尾、推七节骨各100次,捏脊3-5遍。发热加退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湿加揉外劳宫100次,偏湿热加清大肠100次,偏伤食加推板门100次,偏脾虚加揉足三里。

(4)外治法

1)敷贴法: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1—3g,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

2)敷贴法:桃仁、杏仁、生栀仁、白胡椒、糯米各七粒,面粉1茶杯,共研细末调匀,用鸡蛋清调敷手足心。适用于小儿吐泻转惊风。

3)熏洗法: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先熏后浸泡双足,每日3—5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各种泄泻。

(5)饮食疗法:

1)加味防风粥:防风5克,藿香5克,葱白2茎,白蔻仁2克,苏叶3克,粳米50克。先将前5味药水煎,沸后约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用于风寒泻。

2)莱菔子佛手粥:炒莱菔子5g(研末),佛手6g(切丝),粳米30g,同煮粥食用,每日2次。用于伤食泻。

2.慢性泄泻

【证候】发病势缓,便次不多。如脾虚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如脾肾阳虚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6~9g,白术6~9g、茯苓5~10g,炙甘草3~6g,扁豆9~12g,陈皮6~9g,砂仁3~6g,淮山药9~12g。

加减:胃纳不振,舌苔腻者,加藿香6~9g、焦山楂6~9g以芳香化湿,理气消食助运;腹胀不舒者加木香2~5g、枳壳3~6g理气消胀;腹冷舌淡者,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2~5g、肉桂3~6g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如脾肾阳虚者,加附子6~9g、吴茱萸3~6g,补骨脂12~15g、肉豆蔻6~9g、五味子6~9g温补脾肾。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赤石脂6~9g、石榴皮3~6g;脱肛加炙黄芪9~12g、升麻6~9g升提中气。

若泻下日久而出现气阴两伤,宜益气养阴,酸甘敛阴,用人参乌梅汤加减。若出现阴竭阳脱,宜育阴回阳,救逆固脱。以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肾阳虚泻,每服2~3g,1日3~4次。

(2)单方验方

苍术、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1—2g,1日3—4次,开水调服。有运脾止泻之功,用于湿热泻、伤食泻。久泻脾阳伤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于脾虚泻。

(3)针灸治疗

1)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4)饮食治疗

1)白术山药扁豆粥:炒白术6g,淮山药10g,扁豆6g,粳米30g。先将白术,淮山药,扁豆煎取浓汁,和粳米煮成稀粥服。每日2次。用于脾虚泻。

2)苹果止泻法:将苹果用开水洗净,削皮,用勺刮成泥,每日4次,每次100g,一岁以下婴儿每次50g,日服3~4次。此时不吃其他食物,等症状好转后可减少吃苹果泥而适量增加牛奶、面条。也可取鲜苹果一个,洗净,加水3碗,煎煮成2碗,以汁浓为佳,每天一剂,不拘时间频频饮之。功效:健脾止泻,适用于小儿水泻、久泻属脾阴不足者,但对积滞水泻者无效。

三、预防与调护

(一)避风寒: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

(二)适调护: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三)节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泄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禁食6-8小时,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难消化的食物。

(四)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三)防传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泄泻变证。

四、研究进展

(一)专方研究

韩氏等用苍葛止泻颗粒剂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苍葛止泻颗粒剂(由苍术、葛根、车前子、地锦草、白芍、甘草组成)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湿热证30例,并设思密达对照组20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0.0%,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6土0.85天、2.8土0.75天,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轮状病毒转阴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对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的治疗,比对照组疗效显著。同时苍葛止泻颗粒剂能使腹泻患儿降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升高的过氧化脂质降低,提示苍葛止泻颗粒剂可能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6):336]

(二)专法治疗

于氏以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腹泻600例。湿热泻用肠炎1号:葛根、黄芩、黄连、槐花侧柏叶各9g,白头翁20g。脾虚泻用2号:肉豆蔻10g,丁香、ke子、芡实各9g,云苓12g,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g。水煎取液100ml,每次20ml,保留灌肠>2小时,日1次,3日为1疗程。结果:显著(用1次,大便成形,镜检复常)130例,显效380例,有效9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4):495~496]

杨氏等运用香澄散敷脐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组成与用法:荜澄茄、丁香、肉桂等。每用0.5~1g敷于患儿脐部,外用胶布或麝香风湿膏贴紧,隔日一换,6日为一疗程。方中荜澄茄、丁香、肉桂等药性辛温,气味芳香,辛能行能散,温能散能通,香能走能窜,共奏温中散寒止泻之功。脐中属任脉的重要腧穴,将药敷于脐中,通过药物的刺激和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香澄散外敷大鼠腹壁可扩张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其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减轻胃肠道的亢进蠕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中医杂志1993,34(3):79 ]

  

第六节  遗尿

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是指 3周岁以上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 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正常小儿一般 1 岁半左右可自动控制排尿。婴幼儿时期,形气未充,排尿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期儿童有因过度疲劳、换新环境、突然受惊等因素,偶在睡中遗尿者,均非病态。年龄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儿童,数日一次,甚至一夜数次遗尿者,方称为遗尿症。重症患儿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甚至白天睡眠也会遗尿,多见于女孩,可能合并感染。本病发病率男孩高于女孩,约为 2~3:1。部分有明显的家族史。严重者容易产生自卑感,影响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

中医称本病为“遗尿”、“遗溺”、“尿床”。

一、   病因病机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的关系密切。遗尿的病机主要在于膀胱失约,但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有关。其病因主要为下元虚寒,膀胱失摄;肺脾气虚,上不治下;肝经湿热,蕴结膀胱。

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主要分清寒热虚实,辨别脏腑病位:虚寒证责之于肾脾肺,实热证责之于肝。

(二) 治疗原则

虚证治以温肾健脾补肺为主,实证以泻肝清热利湿为主。并配合针灸、外治、激光等综合疗法,以增强固涩小便的疗效。

(三) 分证论治

1.下元虚寒

【证候】 睡中经常遗尿,小便量多频数,醒后方觉,神疲乏力,肢凉怕冷,腰腿酸软,健忘智力低下,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补祛寒,缩尿止遗。

【方药】菟丝子散加减。

菟丝子6~10g,苁蓉6~10g,炮附子3~6g,益智仁6~10g,牡蛎3~6g,五味子3~6g,淮山药10~15g,乌药6~10g,鸡内金2~6g,韭子3~6g。

加减 :若属轻证,可用缩泉丸;四肢发冷者,加干姜3~6g,肉桂1~3g。沉睡不易唤醒者,加麻黄5~6g、石菖蒲6~9g开窍醒神;若智力低下者,加人参3~6g、菖蒲6~9g、远志6g补心气,开心窍。现代研究认为,温肾补阳药对于骶管缺损区脑脊液和血液的供应有一定改善作用,故对伴有脊柱隐裂的遗尿患儿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水陆二味丹,金锁固金丸,金樱子膏用于下元虚寒型。每服3~6g,1日3次。

2)缩泉丸:用于遗尿之虚证。每服3~6g,1日3次。

(2)单方验方

1)芡实米50克 金樱子20克。先将金樱子煮汁100克,加入芡实米煮粥,放白糖适量。每日2次,温服。健脾益肾,固精缩尿。适用于小儿肾虚遗尿;亦可用于成人遗精老人小便失禁。 

2)桑螵蛸3g,炒焦,研末,温水调服。

3)将胎盘洗净,放在新瓦上以文火焙干,研细。每次服3g,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下元虚寒型。

4) 温肾止遗散:益智仁15g,补骨脂10g, 五味子3g, 山药12g,  伏神12g,  桑螵蛸6g,  生牡蛎12g,   金樱子10g,  石菖蒲10g,  炙麻黄3g, 每日1剂,水煎浓缩至80ml,分2~4次服,7天为1个疗程。温肾止遗。适用于小儿肾虚遗尿。

5)尿警觉汤:益智仁12g,麻黄、石菖蒲各10g,桑螵蛸15g,猪膀胱1个。将猪膀胱洗净先煎半小时,然后纳诸药再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连用4~8剂。

(2)外治法:  (3)食疗法:益智仁猪脬汤:鲜猪脬1具,益智仁10g,荔枝肉20g,茴香5g, 黑豆20g, 食盐适量,加水800ml砂锅炖至熟烂,约200ml左右,去药渣,喝汤食猪脬。根据年龄1~3天1剂,痊愈为止。

(3)针灸治疗

1)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膀胱俞。毫针次用补法。

2)针刺夜尿点(在小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每次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3)拔罐:取小号罐用闪火法扣于神阙穴上,留灌2~3分钟,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若小儿肚脐外突者,忌用此法。

(4)外治法

1)小茴香7克、公丁香3克、巴戟天10克、胡芦巴10克,上药共为细末,以醋调敷脐。连用3天。

2)胡椒粉适量,伤湿膏1张。以黑胡椒粉填脐,伤湿膏贴盖,每晚1次。7次为1疗程,一般1~3个疗程。

3)麻黄、益智仁、肉桂、五倍子各等份,研成细粉,白醋调之,敷脐部,每晚1次,7天为1疗程。

 (5)饮食疗法

1)猪小肚炖白果:白果15-30克, 猪小肚1只。先将猪小肚切开清洗干净,把白果放入猪小肚内,放入锅中,如常炖熟即可,也可煨熟吃。每日1次,连吃3天。功效:固肾气,止遗尿。适用于小儿遗尿。宜忌:白果有小毒,每次不宜食过多。

2)狗肉煲黑豆:狗肉50克,黑豆30克,肉桂末2克。将狗肉洗净,切成小块同黑豆放锅中,加水适量及肉桂末,武火煮沸,改文火煲至狗肉烂时加入调料服食,用于肾阳不足型。

   2.脾肺气虚

【证候】 睡中遗尿,量少频数,常自汗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固涩小便。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6~9g,黄芪15~20g,白术6~10g,茯苓6~10g,山药6~10g,升麻4~6g,柴胡6~10g,乌药6~10g,益智仁6~10g,五味子3~6g黄精5~10g,白果4~6g。

加减:若大便溏泻,加炮姜2~4g温脾止泻。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用于肺脾气虚型,每服3~6g,1日3次。

2)夜尿宁丸遗尿散,用于小儿遗尿,每服3~6g,1日3次。

(2)单方验方

党参、炙黄芪、益智仁、淮山药、炒白术、桑螵蛸、复盆子、金樱子、菟丝子、山萸肉、赤石脂各9克,煅牡蛎21克,炙甘草3克,蚕茧7枚,水煎服。每日1剂。

(3)针灸治疗

激光:取穴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以1.5—2.0mw的氦—氖激光照射。每穴照1-2分钟,1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4)外治法

敷贴疗法

1)公丁香3g,研末,米饭适量,共捣做饼,于睡前贴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2)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醋调、敷脐,每晚1次,连服3~5天。

(5)饮食疗法

1)韭菜根汁:韭菜根25克。将韭菜根洗净后,放入干净纱布中绞取汁液,煮开温服。1日2次,连服10天。

2)烤金钱橘;金钱橘49个。将金钱橘(又名金)晾49天,防止腐烂。将其置于火旁或烤箱内,烤至干燥,切碎,置研盂中研为粉末,备用。每次服6克,每天2次,早晚分服,白开水送下。

3)黄芪地鸡粥:黄母鸡1只,黄芪30g,熟地50g,粳米100g,精盐,味精、韭菜各少许.将母鸡宰杀,开水泡后拔毛,剖腹去内脏,入沸水中焯去血水。黄芪、熟地用2~3层纱布包好,粳米淘洗干净.取砂锅容量适宜者1个,加水适量,放人鸡及药包,置大火上煮沸,改小火炖煮2小时左右。待鸡肉烂熟后,取出药包不用,并去掉鸡骨,加入粳米,复置火上炖煮,令粳米烂熟成粥,加精盐,味精,韭莱拌匀,再稍煮即可.喝粥吃肉,随意食之。

3.肝经湿热

【证候】睡中遗尿,尿量不多,气味臊臭,尿色偏黄,平时性急易怒,或夜惊,梦语,唇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泻肝清热,利湿止遗。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4~6g,黄芩6~10g,栀子4~6g,通草2~3g,车前子6~10g,泽泻6~10g,柴胡4~6g,当归6~10g,生地6~10g,甘草2~3g, 川牛膝6~9g竹叶6~9g。

加减:若夜卧不宁、梦语、夜惊者,加竹叶3~6g、连翘6~9g、钩藤6~9g(后下);若痰湿素盛,困寐不醒者,加胆星1~3g、竹茹3~6g、黄连2~5g;若久病不愈,伤耗阴液,见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每服3~6g,1日3次。

(2)针灸推拿

1)头针:针刺足运感区。间歇捻针,留针15分钟。

2)耳针:主穴:遗尿点(在肾点与内分泌点之间,食道点下方)。配穴:肾点、皮质下。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推拿:用清热平肝法,清肝热,掐肝经,清小肠经,清心经,补肾经,揉丹田,捣小天心。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4)按摩:用三指拿法或五指拿法,在前正中线上提拿肚脐至耻骨联合处一线的小腹部筋肉.拿住后提起,放下,如此自上而下反复操作10遍。

三、  预防与调护

对于由不良习惯引起的遗尿,重点应加强教育,改变不良习惯。如晚上控制患儿饮水,定时叫醒孩子小便。若因白天嬉戏过度、困睡不醒者,则应注意生活调理。对因蛲虫刺激等因素引起者,应针对病因加以治疗。鼓励患儿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  研究进展

(一)专方专法研究

吴氏遗尿灵治疗小儿遗尿症200例临床观察.遗尿灵(鹿茸1.5g,山药12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鸡内金l0g,菖蒲6g,共研细末,装0号胶囊),<10岁每次3—4粒,>10岁4-5粒,每日3次,盐开水送服,15日为1疗程。治疗遗尿症200例,结果:痊愈168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3%。[中医药研究  1995,(5)]。陈氏桑螵蛸散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症30例疗效观察。研究证实本方能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平衡兴奋和抑制过程,消除神经紊乱,并有抗疲劳、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故可用于遗尿症的治疗[吉林中医药1997,17(4):20]。李氏用中药经皮导入治疗小儿遗尿症86例。取肾俞、关元、气海穴,交替使用,用经皮导药治疗机通过穴位促进药物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综合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有效率100%[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5(3)]。熊氏用穴位注射配合药物治疗小儿遗尿50例。穴位注射前均作普鲁卡因皮试,阴性者用。取含量为0.5%~1%普鲁卡因溶液,用4号针头在中极、三阴交两穴各注0.2~0.5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根据中医辨症可选用下面两方。方一:益智仁、茯苓、泽泻、白术、白蔹、白芍、栀子。方二:党参、北沙参、白术、生地、覆盆子、桑螵蛸、黄芪、当归、菖蒲、远志、牡蛎、枸杞子、鸡内金。两方均水煎服,加水500ml浓煎,药汁约30~100ml左右,1日2次。方一用于遗尿属湿热者,其他遗尿者均可选用方二。穴位注射配合药物调理后,遗尿时能自醒,共38例;遗尿次数减少、小便量增加、并能唤醒,视为好转,共10例;同法治疗后,遗尿次数同前,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无效,共2例。[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8)]。

(二)用药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睡眠深度减弱,当患儿受到膀胱充盈刺激时容易自醒,或易被唤醒,可有效地避免遗尿的发生。麻黄的宣发温煦之力,使肺气得宣,膀胱得固,则遗尿可止。此即《景岳全书·遗溺》所说:“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之旨。[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5(17)]

相关文章
 内科学参考文献:第十篇 肿瘤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三十七章 艾滋病
 法医学实验指导:实验一 法医学尸体检验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讲稿:第一节 产后出血
 口腔组织病理学拓展资源:第三章牙体组织
 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4 Handwashing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