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推荐]雒晓东先生的好文章!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论》研究系列文章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
 

                      雒晓东  (广州 510120)
主题词:伤寒论        六经
摘要:通过阐述《伤寒论》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开阖枢学说),六经气化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六经气血多少及阴阳盛微及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认为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应从整体上去揭示六经生理。

六经学说来源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张仲景将其发展后使之成为理法方药完备的理论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学说不仅对外感伤寒,对温病及内伤杂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大家柯韵伯曾讲“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1] 临床大多医家对伤寒六经生理缺乏透彻理解,因而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笔者不揣卑陋而试论之,或可有益于同道。
1、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
笔者体会六经将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分为六个系统,每一经以其直接所属的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依据,联系气血精津液、五体九窍而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反映六经的气化特点、主从关系及联系方式;用开阖枢理论反映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用六经的气血多少、阴阳盛微反映其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的相对定量关系;用脏腑经络和经气相统一的观点反映人体六经气化的有机联系;以“元真”、“胃气”、“相火”三大系统阐述六经表里相合三大系统的作用特点。人体六经联系的渠道和实质就在于经络和三焦气化,实现其联系的物质承担者,就是经气。故六经生理应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总体上加以认识。
从表1可以看出,六经系统包括脏腑经络及其标本中气、开阖枢的气化理论两大部分内容,但其核心仍在于脏腑,特别是五脏,经络形层、五体九窍从属于脏腑,六经标本中气、开阖枢之机也本于脏腑。唐容川言:“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 [2] 。六经系统众多的层次结构和机能性质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在于‘经气’的作用,不可不深究之。

表1    六经生理系统简表
六经        脏腑        十二经        形层        内部所主        本气        中气        标气        从化        经气转输        气血多少
太阳        膀胱小肠        足太阳手太阳        肤表皮毛        胸中        寒        少阴        三阳        从本从标        开        多血少气
阳明        胃大肠        足阳明手阳明        肌肉        胃脘        燥        太阴        二阳        从中        阖        多血多气
少阳        胆三焦        足少阳手少阳        腠理        膈胁        火        厥阴        一阳        从本        枢        少血多气
太阴        脾肺        足太阴手太阴        肢末        大腹        湿        阳明        三阴        从本        开        少血多气
少阴        肾心        足少阴手少阴        血脉        小腹        热        太阳        二阴        从本从标        枢        少血多气
厥阴        肝心包        足厥阴手厥阴        筋膜        少腹        风        少阳        一阴        从中        阖        多血少气
注:肺主宣发,以宣太阳之气,外合皮毛,通于口鼻,六yin外感初起必定要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故将肺在外感初起以宣发功能障碍的一类病证也归入太阳讨论 
2、人体六经经气及其转输规律
“经气”的概念,来源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言:“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篇》言:“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即是说,经气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受由肺吸入的大自然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难经》言:“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即是说元气、谷气、清气在三焦汇合,输布于五脏六腑,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笔者体会,此种在三焦汇合以后之气,即人身经气(也可叫精气)。三气相合,通汇于周身,为各经所用,然各经的物质及功能发挥,即经气特性又有所不同。布达于太阳之表的经气为营阴和卫阳,游行于三焦腠理的称为气液,运行于经络之中的往往称为血气,在阳明为胃气,在少阴为阴阳,其功用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六经标本气化的不同性质。但其来源不外于元气、谷气和清气。其经气随三焦和经络气化布散于周身,蕴含着较大的能量,包括气、血、精、津,液五种人体生命所必须的基础物质。经气分为阴阳两类,阳气代表功能发挥状态的基础物质,无形而有质,有温煦动力作用。阴精指相对静态的基础物质,有形而有质,有濡润、滋养作用。阴精有精、血、津、液之分,阳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别,阳气为之帅、阴血津液为其母,二者互为一体,不可分离。这些基础物质的生化、转输和代谢过程,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界处于同步运动状态。因此,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作用和气血精津液的生化、转输、代谢过程都表现为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篇》以门户开阖转枢之情态说明了人体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
太阳、太阴为开,言营阴卫阳之出表卫外。人身经气,发源于肾.升发于肝,滋养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的清气。而敷布却在于上焦心肺。在六经经气的升发致用过程中,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是最重要的,太阳经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在上焦肺脏的宣发功能推动下布散于周身肤表皮毛的,这主要通过三焦气化的途径来实现。太阴所生的营血津液的转输敷布,主要是通过心脏的运行布散血气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故《灵枢·决气篇》言:“上焦(主要指心肺)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柯韵伯也言:“营卫行于表而实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矣” [3]。
阳明为阖,言其维护阳热于肠胃,完成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的功能。性属燥金,赖肺气清肃下行,脾可以转输津液助阳明之燥化,“脾为胃行其津液’故也。
厥阴为阖,言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相火蕴含其内,受其疏泄调节,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要。肾主闭藏,以助厥阴之阖。
少阳、少阴为枢,少阳为阳枢,以三焦为主输转气液;少阴为阴枢,以血脉为主流通运行血气。二者以君相之火为主持,内外交贯,环转流行不息,肝主藏血、疏泄,合心包调节促进少阳相火的潜蓄升发,又为少阴精血的流行周布起调节气机的作用。少阳为枢,外以助太阳之开,内以助阳明之阖,故《伤寒论》有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论述。少阴为枢,通过心血的运行,外以助太阴之开,转输营血津液于周身,内以助厥阴之阖,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
人体有十二经脉顺次相接的经气循环运行规律,但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人体一身之阴,行于身之前后。阳维脉维系诸阳,阴维脉维系诸阴,冲脉为人体经脉之海,带脉加强一身的横向联系,阴跷阳跷,使阳入阴,阴出阳,阴阳相交。这样,人体的经络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类似网状联系的整体,再加上经气在经络内外的出入,经络和三焦气化的统一,使人体的经气输布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整体的,类似门户开阖枢似的转输方式,或上升外出而为开,或下降内入而为阖,或在出入升降之间,游行于三焦腠理,流通于经脉之中。人体六经经气,一方面沿经络运行,一方面通过三焦敷布,仅此二种途径,而开阖枢式的经气转输规律是三焦和经络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经气运行的关键,仍在于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
    3、六经经气的气化
    用于阐述六经经气气化的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来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内经》的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属于运气学说的内容,用以推测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万物的影响。自清代张自聪始,运气学说的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被用来说明伤寒之理,成为了《伤寒论》的六经经气气化学说。中医历来重视人体生命和自然界的统一性,有“人身一小宇宙”的观点。那么,天有此六气阴阳,人与天地相应,自然也有此六气阴阳,这也是现代全息理论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的运气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六经生理病理的根据。
就人体而言:六经配六气,六气为本,六经分阴阳,阴阳为标,其相互表里者为中气。本气是人体经气在六经中的具体体现,为本经气化的依据,更是对本经气化特性的概括。中气是本经中可以见到的相表里之经的经气,主要是通过经络气化其经气相互联系渗透来实现的。它决定了阴阳表里两经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特殊联系,是六经表里相合成为三大系统的内在根据。标气也是六经气化特性的反映,特别是能量和性质方面的标识。
人体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在每经中各有所指的具体内容。太阳本寒主要指布达于表的营血津液(营阴),标气三阳主要指在表的卫阳之气,且和肺的宣发功能联系密切。太阳本寒而标阳,言其卫阳以营阴为基础。中见少阴,指少阴心肾阴阳是太阳之气的根基,也有标本之分。少阴本热标阴,本热言其心阳命火的主宰作用,标阴言其心血肾精,少阴与太阳组成一大系统,皆为本标两从。阳明本燥标阳,以本概标,反映大肠、胃的燥化功能,但其体阳而用阴,从其中气,离不开太阴脾肺转输津液的作用。太阴本湿标阴,以本概标,从其本气,重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少阳本火标阳,以本概标,从其本气,主要对其相火的升发致用而言,重在三焦的功能,中见厥阴,以阴血为基。厥阴本风,言心包的敷布火气和肝脏的疏泄调节机能,标阴指其收蓄潜藏的阴血而言,厥阴从中,言其是少阳相火潜蓄调节、升发致用的基础。
    标本中见及其从化理论,反映了六经生理的一般特性,但标本有气虚气盛,从化有太过不及,是为六经病理改变的重要本质,临床宜详审之。
    4、六经经气的气血多少和阴阳盛微
六经气血多少,《内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以《素问·血气形志篇》为准,六经气血多少,主要着眼于经气的质和量上的特点。太阳多血少气,以其太阳的营血津液而言,成为化生标气三阳的雄厚物质基础。厥阴多血少气,以其藏血、畜血的功能而言。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故多血多气。少阴心主神明,统血运。少阴肾推动激发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皆以阳气为主。少阳相火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完成具体的气液转输过程,也以阳气为主。太阴脾主运化之能,肺为气之大主,故皆少血多气。
六经的阴阳盛微,主要反映人体经气的性质及其量的大略差别,病理上主要反映外感热病过程中阳气和阴液损伤的不同层次及外感热病演进的大体过程。
    太阳统营卫、司气立,内通于六经,外应于六气,时时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阳气量盛。病理上反映外邪初犯,邪尚在表,正气尚盛的阶段。阳明为其燥化之能,也有强盛的阳气为基础,但从量上不如太阳的阳气强大,故为二阳,病理过程中,若邪入阳明,随其气机内阖,阳郁不散,蓄积转增,则多为高热烦渴之症。少阳以厥阴阴血为基,阳气由微渐盛,故为一阳。病理过程中,往往反映人体阳气受抑以至不足,邪气入于腠理,正邪交争,互有进退的阶段。太阴主持一身之津液,其阴气最盛,故为三阴。病理过程中往往反映邪入三阴,以中气损伤为主,但此时阴液损伤却不甚严重。少阴为一身阳气阴液之根基,且阳根于阴,以心血肾精为基,但量上较太阴主持的津液为少,故为二阴。病入少阴,说明人体阳气阴液已损伤到严重程度,已动摇了人身之根本。厥阴为一阴,重在蓄藏之阴血,以助少阳相火之成化,为阴尽阳生之地。病理过程中往往反映人体阳气内郁或上逆的证候或外感热病的转化向愈阶段。
5、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
    由于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殊联系,其经气相互渗透、融合,因此,二者常常做为一个整体,完成具体的功能活动。依据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和机能上的联系,可将六经分为三大系统。
    5.1元真系统
    元真系统包括太阳、少阴两经,分主表里.少阴为太阳之基,太阳统营卫、司气立,为六经之蕃蓠.少阴司神机、统水火,为一身阴阳之大主,造物成化之基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其所统,一身相火,皆其所用。肾精心血在少阴阳气的蒸化下统率小肠膀胱气化。故此系统是主持人体表里内外的两大支柱,也为六经之核心。
    5.2胃气系统
    胃气系统包括阳明、太阴两经。阳明重在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太阴重在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此系统燥湿相济,燥从湿化,由阳化阴,功能变物质,重在水谷精气的生成敷布。其水谷精气包括阳气和阴液两个方面,其气液上升外出以助太阳之气化,下降内入以滋养元阴元阳。人禀先天之气以生,但受后天水谷精气以长、以成、以用,故人在禀生之后,以胃气为第一紧要关键,这也是李东垣《脾胃论》的立论根据。
    5.3相火系统
    相火系统包括少阳、厥阴两经,风从火化,统血脉、司相火,阴中生阳,物质变功能。重在肝脏的疏泄调节机能,收蓄阴血,旺盛生机,从而推动机体的一切生化过程。实是一身相火的概括。所谓相火,是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具体完成、促进人体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气化活动的阳热之气。
    这三大系统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元真系统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为先天之本,肇物之始,水火之基,分主全身表里。故此系统为“胃气”、“相火”两大系统的基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且元真系统主司神机,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胃气系统为水谷精气的补充来源,先天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先后两天之精气相合为一身气化的基础,经气的源泉,相火系统重在主持一身经气的潜蓄、升发、致用过程及气机调摄作用。元阴元阳的升发致用,水谷精气的生成敷布,均离不开此系统的作用。这三大系统在生理上各有偏重,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由于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上、机能上的特殊联系,其经气互为一体,相互融合,其气化特性也多相一致,故太阳、少阴分主寒热,而又各有寒热。少阳、厥阴分主风火,而又各有风火。阳明、太阴分主燥湿,而又各有燥湿。但每经又往往代表其一个矛盾的侧面,有主有次,因此需要通过从化的方式解决其矛盾。太阳、少阴分主寒热,而少阴为太阳之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少阴阴阳的偏盛偏衰,往往决定着太阳病的从化。阳明,太阴分主燥湿,而太阴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燥从湿化,故阳明也多湿热为病,而太阴病发生燥化的则较少。少阳、厥阴分主风火,而少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风从火化,故厥阴也多阳热病证。
    6、小结
总之,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六经理论将人体生命从结构到机能分为六个系统,又有标本中气、开阖枢的六经气化理论以说明其每经的气化特点,联系方式及经气转输规律等,即每经均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机能。且表里两经相合成为三大系统,在生理上有其正常的从化规律,发病则有从化太过或不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三阳经看,则其经气有其特定的输转规律,重在三焦气液的表里出入之机,其中阳明胃气为其基础,胃气不衰,邪断不至入三阴。从三阴来看,以少阴的阴阳为其根本,太阴禀其气而能开,厥阴禀其气而能阖,也即是说阳明的胃气为三阳的基础,少阴的阴阳为三阴的根本,也为一身之根本,其较阳明的基础更深一层。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身经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滋养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的清气,根据其组成、结构,分布和功用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六经气化特性的区别。但其经气是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发挥作用的。如太阳的营阴、卫阳以阳明胃气(包括气、液二部分)和少阴阴精阳气为根基,通过三焦和经络气化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离不开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从而完成其护表拒邪,维持内外环境间协调统一的作用。其它各经也同样是在六经整体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完成其具体功用的,因此,我们决不可以丢弃了这种整体有机联系去探讨人体六经的生理病理,这才是六经理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柯韵伯        [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翼.自序.P2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59.
[2]        唐容川        [唐容川医学全书]        P27-28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3]        柯韵伯        [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翼.P27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59.


太阳病理及其治法方药---雒晓东


太阳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人体太阳本寒标阳,标本两从,寒热两化,以少阴为基,统营卫,司气立,包罗六经,主一身之表,经气从开。太阳之腑膀胱、小肠在心肾阳气的蒸化下完成其气化排尿,分清泌浊及敷布太阳经气(主要通过经络气化实现)的作用。肺合皮毛,宣太阳经气以达表(主要通过三焦气化实现)。总之,脏腑是太阳经气产生布散的核心,经络、胸中是太阳经气游行出入的径路,肤表皮毛为太阳经气所敷布。人体六经经气通过太阳外应于自然界的六气变化,与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协调统一,这是人体的有机调节机能。
太阳以表证为主,柯琴言:“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风寒温热燥湿之邪从外而受,肤表口鼻皆为邪入之途,肤表内合于肺,口鼻内通于肺,六yin犯表,肺为必累之脏。太阳病中,邪从口鼻而人为主,还是邪犯肤表皮毛为主,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争执之必要,重要的在于据证而辨,以营卫失调为主,还是以肺气不畅为主。从太阳病这两大病机上着眼,我们就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风寒犯表,寒性收引凝滞,其营卫郁闭较重,同时损伤卫阳。燥热犯表,也闭卫郁营,其闭郁程度较轻,重在耗伤营阴。湿邪犯表,其性粘滞,重在闭遏太阳气机,且大多兼有脾胃和肌肉之湿见证。也有表虚外感或误汗表虚者,宜详分阴阳气血以兼治其虚。太阳重在邪实,故其治疗以祛邪为主,宜汗,以宜胸表之阳,畅太阳之气。辨寒热燥湿而分治之,麻黄汤开表以散寒,重在宣胸表之阳,桂枝汤解肌以和营,重在滋营以助卫,皆为辛温。银翘散,桑菊饮为疏表利肺之剂,亦调营卫之剂也。俾其营卫和调,经气畅达,法用辛凉,其宣肺疏表之中尚可清热顾津。肺气不畅为主者,宜以桑菊饮直畅肺气,营卫失和为主者,应以银翘散辛凉疏表,和其营卫.从伤寒、温病不同治法中可见救阳救阴之异也。薛生白芳散表湿汤宣表以化湿,桑杏汤疏表宜肺以润燥,凡太阳表证,治之皆以疏表宣肺为主,所谓因势利导而从其开也。故疏表宣肺,为太阳治法之纲领,六yin犯表,基本治法皆同。但要注意太阳方药决不可过于寒凉滋腻,寒凉滋腻则气机凝滞阻塞,使表气郁闭,胃阳受伤,闭邪之出路。温邪犯表往往少佐辛徽温之品以助其宣散,如银翘散中荆芥穗即是此意。湿邪犯表,更以闭遏气机为主,故薛氏芳散表湿汤,主以辛微温宣散之品,亦重在调畅气机。六yin犯表,有正虚者,有兼夹者,宜审其阴阳气血、水火痰食而治之。
太阳腑证,不外蓄水、蓄血之类,或邪自表循经传入,或先有内伤。蓄水证为小肠泌别失职,膀胱气化不行,总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为特征。治以淡渗利湿为主,在伤寒则少佐桂枝通阳化气,在湿热则但利其湿,湿去则其阳自复,此亦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也.若湿热蓄水而阴血有亏,则宜以猪苓汤渗利湿热,兼以育阴养血为治。蓄血证,或在膀胱,或在小肠,或在胞宫,总为邪热入于下焦血分,宜以逐瘀泄热为主。

太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太阴为湿土之脏,本湿标阴,从其本气,主持津液代谢,统脾、肺两脏。其病则多脾虚寒湿证,腹满吐利,不欲食,时腹自痛为常见症。但有偏于阳虚的,有偏于湿阻的,有偏于气滞的,可酌情选用理中汤、胃苓汤、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仲景《伤寒论》的太阴病出方甚简,后世多有发挥。藿香正气散为太阴伤寒之剂,我的导师张斌先生甚喜用之,其宣上导下,升清降浊与健运脾胃并用,兼治表里,实为太阴太阳两感之良剂。吴鞠通《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苦辛淡法及苦辛温法的加减正气散,治三焦湿郁而重在中焦者,也主要从太阴上着眼,仿叶氏而用分消走泄之法。以藿朴陈苓为主药,藿香芳香宣化上焦之湿,朴、陈以燥中焦之湿,茯苓以利下焦之湿。
①加麦芽神曲以升降脾胃之气。茵陈以宣湿郁,杏仁以利肺及大肠。
    ②加防己、豆卷以走经络之湿郁,通草薏苡仁淡渗小便以实大便。
    ⑧加杏仁以利肺气,滑石以泄湿中之热。
    ④加草果以开发脾阳,楂、曲以运中消滞。
    ③加苍术以燥脾湿,大腹皮以宽肠气,谷芽以升胃气。
太阴虽以阳虚寒湿多见,但也有湿热证,宜与阳明病互参。


少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少阴本热标阴,标本两从,寒热两化,为三阴的基础,一身之根基。统心肾两赃,水升火降,交互既济。其寒化证多由三阳或太阴病久,迁延而来,或由胃肾阳虚,外寒直中少阴。其在上多汗伤心阳,心悸欲按,或有烦燥惊狂,可用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之类。甚则心脏阴阳气血俱虚。“脉结代,心动悸”,与炙甘草汤治之。其在下多命火衰虚,四肢逆冷,畏寒卷卧,下利清谷,脉沉微欲绝等等,宜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的温热病证,多属血分,其在上多血热扰心或血热妄行,此时虽有一定的阴血损耗,但仍偏于实热,这似乎不合仲景少阴病以正虚为主的提纲,但若从温病营血分病证的邪热扰心和血热阴伤的主要病机上考虑,其病理改变主要在心,故从这一角度考虑仍将温病的营血分证候归入少阴系统探讨,虽突破仲景少阴以虚为主的提纲也无多大不可,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是中医学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其在下多肾阴亏耗,甚则水不函木,累及厥阴,虚风内动,或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宜以黄连阿胶汤之类育阴清热治之。
    少阴寒化证以虚为主,但也有本虚标实之证,如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阳虚寒湿身痛的附子汤证。喻昌的《医门法律》详论了救治阴证之难,以四逆汤为基本方,其阳衰戴阳者,宜加葱白宣通上下阴寒之凝滞,其格拒不能受药者,加人尿猪胆汁防其格拒,少阴阳衰,其极必兼厥阴,厥阴疏泄太过,汗多淋漓,可予山茱萸五味子、龙牡之类以收浮越之阳气,面助厥阴之阖。张锡纯言:“人之元气将脱,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萸肉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即此理也。

厥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厥阴本风标阴,从其中气,多相火郁逆之证。故柯琴言“厥阴偏于热实”。厥阴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若相火郁逆从化太过则病热,胃肾阳虚,厥阴脏寒,从化不及则病寒,若心包之热在上,肝寒在下,则为寒热错杂之证。总为厥阴疏泄失职,阳气郁逆所致。
厥阴之寒,多由胃肾阳虚,从三阳病演变而来,或外寒直中,寒闭其阳,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出现肝寒上逆的“于呕、吐涎沫、头痛”的吴茱萸汤证,或寒闭其经,血虚寒厥的“手足厥寒,脉细”的当归四逆汤证,或经脏皆寒,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治之。厥阴之热,多由阳明少阳传来,或由少阴累及,或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阳亢风动之证,或水不函木,阳扰风旋而成虚风内动,若火热内盛,炼津成痰,内闭心包,则窍闭神昏,急与“三宝”、清宫汤之类治之。若湿热内犯,湿裹热郁,也多机窍闭塞之证,在心包则宜苏合香丸、菖蒲郁金汤之类。若热盛而不能外达的热深厥甚之证,可酌情使用白虎、承气汤之类,但此时仍以阳明为主要矛盾。若水、血、痰、食累及厥阴而致气机闭塞之证,多属杂病范畴,宜逐邪以开郁。若寒热错杂,肝失疏泄之职,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则宜调其气机,散寒清热。
总之,厥阴以疏泄敷布为其职,其病则以疏泄失职,阳气郁逆为主。厥阴治法,或开其郁,或镇其逆,审寒热虚实而治之。乌梅丸清热散寒、泄相火、扶正气,为厥阴之主方,对厥阴的寒证、热证均可加减运用,但总宜加入开郁或镇逆之品。后世温病学派对厥阴病证治多有发挥,热闭心包,神昏、肢厥、舌蹇者,宜“三宝”、清宫汤之属,以清热开窍醒神。若痰闭心包者则宜豁痰开窍,但心包郁闭之证,始终应注意宣畅气机,不可过用滋腻寒凉,若热盛动风或阴虚风动,病及厥阴者,则宜以羚羊钩藤汤、大定风珠之类。厥阴的温热病证,多阴亏阳亢,气机不畅,治疗多用滋腻寒凉,但必须加入透气之品,使邪有外达之机,如叶天士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吴鞠通的清营汤、清宫汤仍用银花连翘等宣气之品,即是此意,切不可一派寒凉,以闭其邪。

-------------------
中医治法纲要

予受《石室秘录》启发,在五大原则下将中医治法分为整体和局部两大部分,整体治法以三因论治为纲:因时论治,因地论治,因人论治;局部治法以三定论治为纲:定位,定性,定量。三因三定论治统率众多治法以成体系。

五大原则
i.        辨病论治——百合病、青蒿治疟、茵陈蒿黄疸
ii.        辨证论治——风、火、燥、湿、寒、毒、痰、饮、郁、瘀
iii.        分期论治——SARS、中风、帕金森病、
iv.        审因论治——外伤、六yin、七情、饮食、劳逸、虫毒、疫戾
v.        对症治疗——元胡止痛、瓦楞治酸、内金消食、

第一部分:三因论治
一、因时制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1、        五运六气——
2、        24节气—— 
3、        12时辰——五更泻、日甫热、
4、        春夏治法——论春宜理气,夏宜健脾。春夏治者,随春夏发生之气而治之得法也。春宜疏泄,夏宜清凉,亦不易之法也。然而舒发之中,宜用理气之药,清凉之内,宜兼健脾之剂,未可尽为舒发与清凉也。
(迎春汤)人参一钱,黄芪一钱。柴胡一钱,当归二钱,白芍三钱,陈皮五分,甘草一钱,神曲五分,水煎服。此方有参、芪以理气,又有柴、芍、当归以养肝而舒木气,则肝不克脾土,自然得养矣。
(养夏汤)麦冬三钱,元参三钱,五味子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香薷八分,神曲三分,茯苓三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健脾之中;而有润肺之药,脾健而肺润,又益之去暑之品,又何患暑极之侵入哉。
5、        秋冬治法——论秋宜润肺,冬宜补肾。秋冬治者,以顺秋气之肃,冬气之寒也。然秋天而听其气肃,冬令而顺其气寒,则过于肃杀矣。法当用和平之药以调之,使肃者不过于肃,而寒者不过于寒也。
(润秋汤)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人参一钱,甘草一钱,百合五钱,款冬花一钱、天花粉一钱,苏子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不寒不敛、不热不散、则肺金既无干燥之患,而有滋润之益,又何虑金风之凉也。
(温冬饮)白术五钱,茯苓三钱,山茱萸二钱,熟地五钱,肉桂三分,生枣仁一钱,枸杞子一钱,菟丝子一钱,薏仁三钱,水煎服。批此方补肾之水多,补肾之火少,使水不寒而火不沸,又何虞冬令之寒哉。秋冬治法之佳妙者。 
6、        人体阳气变化的日夜节律:
7、        日治法——
8、        夜治法——青蒿鳖甲汤。

二、因地制宜——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1、        东南治法——论补中益气汤。东南治者,东方之人与南方之人同治也。东南俱系向明之地,腠理疏泄,气虚者多,且天分甚薄,不比西北之人刚劲。若照西北人治法治之,立见危殆矣。人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黄芪三钱。紫胡一钱,升麻五分,陈皮五分,甘草一钱,此补中益气汤也。以此方出入加减,无有不妙。
2、        西北治法——西北人赋质既坚,体亦甚壮,冷水冷饭,不时常用,始觉快然,一用热剂,便觉口鼻双目火出。故治法与东南人迥别,方用黄连五分,黄芩一钱,栀子一钱,陈皮一钱,枳壳一钱,厚朴一钱,甘草一钱,麦芽二钱,水煎服。
三、        因人治宜——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1、男治法——强阳不倒,此虚火炎上,而肺金之气不能下行故尔。若用黄柏知母二味,煎汤饮之,立时消散。然而自倒之后,终岁经年,不能重振,亦是苦也。方用元参三两,肉桂三分,麦冬三两,水煎服,即倒。(〔批〕养阳汤。)此方妙在用元参以泻肾中浮游之火,尤妙肉桂三分,引其入宅,而招散其沸越之火,同气相求,火自回合。
2、        女治法——生化汤(千古名方)。
生化汤原方    当归(八钱)  川芎(三钱)  仁(十四粒,去皮尖,研)  黑姜(五分)  炙草(五分)    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四二五合方               
3、        老治法——论老人宜补肾。莫妙用六味丸,加麦冬三两,北五味子一两,与之常服,则肠无燥结之苦,胃有能食之欢。此方之妙,竟可由六十服至百年,终岁不断常服。盖老人气血之虚,尽由于肾水之涸。六味丸妙在极补肾水,又能健脾胃之气,去肾中之邪火。而生肾中之真阳,所以老人最宜也。
4、        少治法——论少年人宜治脾胃。方用厚朴一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砂仁三粒,车前子一钱。此方为主,而逐症加减,自易奏功。
5、        随人之性情禀赋不同而治:禀赋不同而受病亦异。顾私己者,心肝病少;顾大体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钟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肾病少;矜志节者,肝肾病多。病起于七情,而五脏因之受损。
6、        强治法——体质强壮:张飞、李逵、武松。麻黄汤
7、        弱治法——林黛玉。桂枝汤
8、        肥治法——六君子。肥治者,治肥人之病也。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然而气之补法,又不可纯补脾胃之土,而当兼补其命门之火。盖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气,气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方用人参三两,白术五两,茯苓二两,薏仁五两,芡实五两,熟地八两,山茱萸四两,北五味一两,杜仲三两,肉桂二两,砂仁五钱,益智仁一两,白芥子三两,桔红一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批〕火土两培丹。)
9、        瘦治法——六味地黄。瘦人多火,人尽知之。然而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不补水以镇阳光,又安能去火而消其烈焰哉。方用熟地三两,元参八两,生地四两,麦冬三两,白芍五两,丹皮三两,沙参二两,地骨皮五两,天门冬三两,陈皮五钱,各为末,蜜为丸。加桑叶六两,亦为末,同捣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批〕添阴汤。)妙在元参去浮游之火,而又能调停五脏之阳。
10、        富治法——富治者,治膏粱富贵之人也。身披重裘,口食肥甘,其腠理必疏,脾胃必弱。一旦感中邪气,自当补正为先,不可以祛邪为急。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茯苓三钱,半夏五分,为君主之药。倘有风邪,加入桂枝一钱,或柴胡一钱;伤暑,加入香薷一钱;伤湿,加入猪苓二钱;伤热,加入黄连一钱;伤燥,加入苏子一钱、麦冬五钱;伤气,加入白芍五钱;伤寒,加入肉桂一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健脾顺气,正补而邪自退。况又逐经各有加减妙法,使膏粱之子,永无屈死矣。
11、        贫治法 ——贫治者,藿之民,单寒之子,不可与富贵同为治法,故更立一门。盖贫贱之人,其筋骨过劳,腠理必密,所食者粗粝,无燔熬烹炙之味入于肠胃,则胃气健刚可知。若亦以富贵治法治之,未必相宜也,方用白术二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陈皮五分,厚朴五分,共七味为主。
12、        产前治法——产前之症,俱照各门治之。方用人参二钱,白术五钱,茯苓二钱,白勺五钱,黄芩三钱,杜仲一钱,熟地一两,生地三钱,归身二钱,水煎服,此方纯是利腰脐之圣药,少加黄芩清之,则胎得寒,子自定。 其次漏胎,乃气血不足之故,急宜以峻补之,则胎不漏。方用人参二钱,白术五钱,杜仲一钱,枸杞子一钱,山药二钱,当归身一钱:茯苓二钱,熟地五钱,麦冬二钱,北五味五分,山茱萸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此方不寒不热,安胎之圣药也。
13、        产后治法——论产后宜补,产后之病,不可枚举,终以补气补血为主。如产后诸症,以补气血为主。方用人参三钱,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荆芥炒黑一钱,益母草一钱,水煎服。(〔批〕气血兼补汤。)

第二部分: 三定论治
一、        定位——
1、        上治法——上治者,治上焦之症也。如头疼,目痛,耳聋口舌生疮,鼻肿之类。
2、        中治法——中治者,或胸前生疮,乳上生疮,两胁、两背、两手生疮是也。然而疮疡别有专门,此不必再赘。既已立门,存一治法,统治中焦部位之疮,无不神效。
3、        下治法 ——下治者,乃生腿,多骨痈,囊痈,骑马痈,鹤膝风,两脚烂疮,脚疽等项是也。
4、        内治法——内治者,言人有病在脏腑而治之也。
5、        外治法——摩治法,浴治法
6、        不内外治法——内者,胸腹之中;外者,风邪之犯。今既无胸腹之病,又无风寒之侵,忽然跌仆为灾,断伤受困,此不内外之因,又一门也。方用当归五钱,大黄二钱,生地三钱,赤芍药三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丹皮一钱,败板一钱,水一碗,酒一碗,煎服。(〔批〕逐瘀至神丹)。
7、        深治法——深治者,病患深而深治之也,如人病在膏肓,或在骨髓,或在脑中者是,此等症,成非一朝,则治亦非一日,必须多服汤药于日间,久服丸饵子夜半,非数百剂,非数十斤,不能奏效。大约劳瘵之症居多,而虚劳次之。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丹皮二钱,泽泻二钱,茯苓三钱,北五味一钱,麦冬三钱,芡实五钱,水煎服。此朝服方也。晚服丸方:用紫河车一具,鹿角胶二两,龟胶三两,元参三两,熟地八两,山茱萸四两,地骨皮五两,人参二两,白术五两,白芍五两,炒枣仁三两,枸杞子三两,麦冬三两,人乳二碗,浸熟地,晒干,砂仁五钱,各为末。每日半夜,白滚水送下五钱。此方不热不寒,可以长服,方名中正丸。
8、        浅治法——浅者,因病未深而浅治之,不必深治之者也。如人患细小疾病。何必张皇而用人参,惊惧而加桂、附。饮食不调,用六君子可也:头痛,用小柴胡汤可也:咳嗽,用逍遥散可也;水泻,用五苓散可也:腹痛,用小建中汤可也;两肋饱闷,亦用逍遥散可也。
9、        五体九窍:
10、        皮毛治法——皮毛治法者,感轻之症,病未深入营卫,故从皮毛上治之也。凡人生白癜风与紫癜风者,乃暑热之时,人不知而用日晒之手巾,擦其身中之汗,便成此病,最无害而最难愈。方用苍耳子一两,防风三钱,黄芪三两,备为末,水打成丸。米汤每日早晨送下三钱,一料服完必愈。神方也,紫白癜俱效。
11、        肌肤治法——
12、        筋脉治法——筋脉之治,用当归三钱,芍药一两,熟地二两,柴胡一钱,白术五钱,肉桂一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批〕滋筋舒肝汤。)此方乃肾肝同治之法。筋虽属肝,而滋肝必责之肾。
13、        脏腑治法:
脏治法——脏治者,五脏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五脏同治法——脾肺同一治,肾肝同一治,心肾同一治也。肺气之伤,必补脾气,脾气既伤,肺气亦困,故补肺必须补脾,而补脾必须补肺。
14、        腑治法——腑治法甚多,小便不通,乃膀胱之病。
膀胱之气化不行,小便即不能出。方用人参三钱,莲子三钱,白果二十个,茯苓三钱,甘草一钱,车前子三钱。肉桂三分,王不留行三钱,水煎服。(〔批〕通水至奇丹。)一剂即如注。此方之奇妙,全在用人参,其次则用肉桂三分。盖膀胱必得气化而始出。气化者何?
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又何能旁流以润溪涧矣。方用熟地三两,元参三两,火麻子一钱,升麻二钱,牛乳一碗,水二钟,煎六分,将牛乳同调一碗服之。(〔批〕润燥至神汤)。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胞
15、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大络:
16、        六经治法:
17、        卫气营血治法:
18、        三焦治法:上焦如羽,非轻不取……
19、        气血精津液:
气治法——气治者,气实气虚而不可不平之也,气陷,补中益气汤可用;气衰,六君子汤可采:气寒,人参白术附子汤可施;气虚,则用四君子;气郁,则用归脾汤;气热,则用生脉散气喘,则用独参汤;气动,则用二陈汤加人参;气壅滞,则用射干汤:气逆,则用逍遥散。
血治法——血治者,乃血病不肯归经,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合处出血者是也。治血以四物汤为主,加荆芥、茜草更妙,顺其性而引其归经也。然而用六味丸汤治血症亦妙。
二、        定性——
1、        阴阳:(阳盛、阳虚、阳气衰亡;阴盛、阴虚、阴气衰亡;格阳格阴戴阳,阴虚阳亢等)“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治者——病症乃阴气不足,而阴邪又犯之也。如肾水虚寒,又感寒者;或肾水亏竭,夜热昼寒是也。
阳治法——阳治者,治阳症之病也。阳症甚多,不能概举,姑举一二症大者言之。伤寒内发斑,身热心如火,口渴呼水,气喘舌燥,扬手出身者是;或中暑热之气,大渴饮水。
2、        虚实:(气血阴阳,五虚五实, 微虚微实,甚虚甚实等,补虚泻实,泻子补母)
虚治法——虚症亦多,我举一二以概其余。虚治者,非气虚,即血虚也。气虚如人不能饮食,食之而不能化者是;血虚者,面色黄瘦,或出汗盗汗,或夜眠常醒,不能润色以养筋者是也。气虚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四物汤。肾虚无火者,用八味汤:肾虚有火者,用六味地黄汤。肺虚者,用生脉散。心虚者,用归脾汤或天王补心丹。肝虚者,用建中汤。胃虚者,用四君子汤。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实治法——
3、        寒热: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寒治法——寒治者,乃火盛而正折之也。
热治法——热治寒也。
4、        温治法——温治者,不可用寒凉,又不可用辛热,不得已乃用温补之药,以中治之也。
5、        清治法——清治者,不可用凉药,又不可用温补,乃改用清平之剂,故曰清治。
6、        燥湿:
7、        风邪:内风责之于肝,外风多累于肺。
8、        痰治法——
论治初起之痰  已病之痰  久病之痰  论老痰  顽痰。痰治者,痰塞于咽喉之间,虽是小病,而大病实成于此,古人所以另立门以治之。然而所立之方,皆是治痰之标,不足治痰之本也,故立二陈汤,以治上中下新暂久之病,通治之而无实效也。今另立三方,一治初起之痰,一治已病之痰,一治久病之痰。痰病虽多,要不能越吾之范围也。初起者,伤风咳嗽吐痰是也。用半夏一钱,陈皮一钱,花粉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一钱,苏子一钱,水煎服。已病之痰,痰在中焦也。白术三钱,茯苓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芥子三钱,栀子一钱,火痰加之,枳壳五分,水煎服。久病之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五钱,茯苓三钱,山药三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山茱萸三钱,北五味一钱,麦冬三钱,车前子一钱,益智仁三分,水煎服。此治水泛为痰之圣药。
9、        淤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五逐淤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淤汤、身痛逐淤汤所治基本涵盖了一身血淤之证。
10、        虫毒:瘟疫治法、瘴疠治法、

三、        定量——
1、        范围大小:
完治法——完者,如病头痛、脑痛、手足两臂疼痛、两肩背疼痛、腰以下痛,不必支解刀破,囫囵而治之也。
碎治法——碎治法最奇。人有病腹中癥结,或成虫形、鸟形、蛇形。各药不愈;或头内生,手内生鸠之类,必内无异症,而外显奇形,如瘿如瘤之类;必须割去瘤瘿,去其鸟鹊,始能病愈。然此犹是节外生枝,虽动刀圭,无伤内脏,用生肌之药一敷上,即如无病之人。
大治法——大治法,周身有病,统上下左右尽治之也。防风通圣散五积散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如气血全亏,一身多病。(诸病凡胃气衰者,用药不可大剂,不可不知。更有暴病中寒,脉微欲绝,四肢冰冷者,初服须急服生附、干姜各五钱救之,参、术又在所缓。)
小治法——葱豉汤。小治法者,乃上焦之病也。病既在上焦,若大其剂,则势下行,反为不美。张公曰:人以为轻病也,不十分留心,谁知大病成于小病乎。小病而斟酌尽善,又何大病之生也。岐天师忽用大剂以治大病,忽用小剂以治小病,如神龙变化,不可测度,真圣化神兼而立方也。 

2、        程度轻重:
重治法——白虎、承气、参附四逆之辈。论大渴  大汗  大吐  大泻  阴阳脱。重治者,病出非常,非轻淡可以奏功,或用之数两,或用半斤、一斤,而后可以获效。如大渴、大汗、大吐、大泻、阴阳脱之症,从前俱已罄谈,而方法亦尽,余可不言。然而尚未尽者,大渴之症,必用石膏,往往有一昼夜而用至斤许者。
大汗之症,必用参芪,往往有用参斤许者。然亦偶尔有之,不可拘执以治凡有汗亡阳之症。盖阳药不宜偏多,而阴药可以重用故耳。
轻治法——桑菊银翘之辈。轻者,病不重,不必重治,而用轻剂以治之也。如人咳嗽、头痛、眼目痛。口舌生疮,皆是小症,何必用重剂以补阳,用厚味以滋阴哉。法当用轻清之品,少少散之,无不立效,如小柴胡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汤,世人不知轻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为式。方用柴胡一钱,黄芩一钱,半夏一钱,陈皮五分,甘草一钱,此小柴胡汤。
3、        王治法——王治者,不可以伯道治之,而用王道治法为必全,而尊尚之也。
4、        霸治法——霸治者,不可用王道,不得已而霸者也。如人病至危,安可仍用六君子辈,迂缓从事,以图速功哉,势必如宋襄之速亡而已。故一遇大渴、大吐、大泻、大满、发背、痈肿之类,死亡顷刻。若不用大剂去毒去邪之药,单刀直进,摧荡逐除,而欲尚补正则邪自散之论,未有不一败涂地而不可救者也,故必须大剂与之为得。

第三部分:治法术略(技巧)
一、        先治法 ——先治者,宜先而先之也。先治法最妙,无奈世人不肯先服药何,所以邪由皮毛而入营卫,由营卫而入脏腑也。
二、        后治法 ——后治法者,宜后而后之也。 
三、        急治法——急治者,不可须臾缓也。
四、        缓治法 ——缓治者,不可急而姑缓之也。
五、        初治法——初治者,首先宜以此治之也。   
六、        终治法——终治者,病已愈而为善后之计,故曰终治。如伤寒愈后,作何调治;中暑之后,作何汤饮:中风之后,作何将息是也。妙者,可以为终治之法。
七、        长治法——长治者,永远之症,不可以岁月计也。如病痿症、痉症是也。
八、        短治法——短治者,乃病不必长治,而可以短兵取胜,则用短治之法。譬如阳明之症初起,乘其口渴引水自救之时,急用石膏、知母煎服。一剂而渴减,再剂而渴止,三剂而病如失,即不可再与四剂矣。盖石膏初用有荡邪之功,久用有损正之失,故可暂用而不可长用。附子理中汤,亦不可久用,有太刚则折之虞。大承气汤止可一剂,而不可至再,重则有大下亡阴之祸。
九、        久治法 ——久治者,日久岁长而治之也。此乃寒虚之人,不可日断药饵,如参、苓,芪、术之类,日日煎饮始好。方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黄芪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五分,白芥子一钱,神曲五分,肉桂一分,麦冬二钱,北五味三分,苏子五分,水煎服。(〔批〕久道汤。)
十、        暂治法——暂治者,乃强壮之人素不服药,一朝得病,用药暂治之也。
十一、        《标本病传论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十二、        本治法——本治者,治心肾之法也。人非心不能宁静致远,非肾不能作强生育。故补心即当补肾,补肾即当补心也。是二经一身之主宰,脏腑之根本也。
十三、        标治法——人如病大小便不通,或疟症不已,产后风寒,皆作末治也。
十四、        正医法 
五脏之中,除肺一经之外,俱可正治,独肺经不可正治。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咳嗽自己。
治有隔一、隔二、隔三之治。
十五、        反医法:塞治法——塞者,因其塞而塞之也,如人气虚中满是也。盖中满之疾,原是气虚而成,不补其虚,胀何从解。
十六、        偏治法——偏治者,乃一偏之治法。譬如人病心痛,不治心而偏治肝;譬如病在上,而偏治下:譬如病在右,而偏治左;譬如病在四肢手足,而偏治其腹心也。
十七、        全治法——全治者,乃人病痨瘵之症也。痨病用不得霸药,宜用通身清火之味治之。
十八、        常治法——常治者,可以常法而常治之者也。头疼,即以蔓荆子一钱,川芎五钱,白芷一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细辛一钱治之,病去如扫。(〔批〕止疼汤。)此常治之法,可为师也。
十九、        变治法——变法者,不可以常法治,不得已而思变之也。变症不同,用药各异,吾举其大者言之。
二十、        专治法——专治者,专治一脏,单刀直入之谓也。如人病直中阴经寒症,势如奔马,不可止遏。倘征兵分调于各路,势必观望低徊,而不能急遽以救主,不若止用一二大将,斩关直进之为得也。方用人参一两,附子二钱,水煎服即愈,方名参附汤。 
二十一、        分治法——分治者,症犯艰难,不可作一症治之,乃用分治之法。如人便血矣,又溺血;腰痛矣,又头痛:遗精矣,又健忘:吞酸矣,又泄泻。症既纷出,药难一般,不得不分之以相治也。或治其上,或治其下,或治其有余,或治其不足,止正可以混同一例。然而得其道,则分中可合:不得其道,则合处仍分。
二十二、        通治法——通治者,因其通而通之也。
二十三、        升治法——升治者,乃气虚下陷,不能升而升之者也。凡人因饥饱劳役,内伤正气,以致气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饮食不能运动。方用人参一钱,黄芪三钱,柴胡一钱,升麻三分,当归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治之。此方即补中益汤,余为之增定其轻重,以为万世不删之定则。东垣一生学问,全在此方。
二十四、        降治法——降治者,不能下降,用药以堕之也。降胃=小半夏汤、旋复代赭汤;降肺=苏子降气汤;降肝=镇肝熄风汤;降气=四六磨饮。如腹中痛,手按痛甚,或胸中伤食,手不可按者,皆宜堕之也。方用白术二钱,枳壳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山楂二十粒,麦芽三钱,厚朴一钱,水煎服,(〔批〕速腐汤。)
二十五、        开治法——开治者,气闭不开而开之也。如关隔之症是也;或如尸厥气闭是也。
二十六、        闭治法——闭治者,乃虚极下脱,关门不闭而闭之也。如人交感乐极,男女脱精而死者,或梦遗精滑不守者是也。男女走精而亡,亦因气虚不能自禁,一时男贪女爱,尽情纵欲,以致虚火沸腾,下元尽失。
二十七、        顺医法
二十八、        逆医法、
二十九、        敛治法——敛治者,乃气将散而收敛之也。譬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阳而气欲散也。又如下血与吐血不已,此血欲散而不能住者是也。气散仅存一线之阳,倘再令其奔越,则阳脱而死所不免也。然而治脱之法,惟在敛其肺气,使皮毛腠理固密,则阳从何散。
三十、        解治法——解者,邪聚于一处,而分解之也。如人病结胸等症
三十一、        泄治法——泄治者,汗之也。邪居于腠理之间,不肯自出。必用汗药以疏泄之。方用荆芥一钱,桔梗一钱,防风一钱,甘草一钱,苏叶一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陈皮五分,水煎服。 
三十二、        同治法——论四物、逍遥、六君、归脾、小柴胡、参苏。补中益气、四君子诸汤加减法。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如四物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遥散可治木郁,又可治数郁;六君子汤可治饮食之伤,又可治痰气之积。然而方虽同,而用之轻重有别,加减有殊。
三十三、        异治法——异治者,一病而异治之也。如人病中湿也,或用开鬼门之法,或用泄净府之法是也。虽同是水症,何以各施治法而皆效?
三十四、        意治法——医者,意也。因病人之意而用之,一法也;因病症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药味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病人之意耐用之奈何?如病人喜食寒、即以寒物投之,病人喜食热,即以热物投之也。随病人之性,而加以顺性之方则不违而得大益。
三十五、        收治法——论久嗽久泻久汗。收治者,气散而收之也。如人病久嗽不已,方用人参一钱,白芍三钱,酸枣仁二钱,北五味子一钱,麦冬五钱,苏子一钱,益智仁五分,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批〕止嗽神丹。)   
大汗之病,阳气尽随汗而外越,若不急为止抑,则阳气立散,即时身死。
三十六、        平治法——论气虚、血虚、肾虚、胃虚、脾虚诸用药方。平治者,平常之病,用平常之法也。气虚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四物汤。肾虚无火者,用八味汤:肾虚有火者,用六味地黄汤。肺虚者,用生脉散。心虚者,用归脾汤或天王补心丹。肝虚者,用建中汤。胃虚者,用四君子汤。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郁症,用逍遥散。伤风,用小柴胡汤或参苏饮。有热者,用二黄汤。胃热甚者,用竹叶石膏汤。
三十七、        奇治法——奇治者,不以常法治之也。
三十八、        隔治法——补母泻子,泻南补北。

-------------------
论李可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广东省中医院        雒晓东

李可老中医学本内经、仲景,凡病皆以六经辨证论治,尊火神郑钦安之论,重阳轻阴,为仲景之经方重剂之第一传人,起重疾沉疴,实为天下之可师可法无与伦比之大师,以下简述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第一部分: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渊源
黄帝内经》用“元气说”、“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观点,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概括的总结,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为后世各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渊源。亦是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渊源。

一、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六经理论体系
(一)伤寒论的骨架――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1、        提出广义伤寒概念。
2、        提出六经的名称、部分生理病理、传变顺序和主要临床表现。
3、提出六经表里两感证、六经病治法和预后。
(二)阐述六经生理病理
灵枢终始第九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燋而终矣。

经脉第十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
(三)六经气化理论
1、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至真要大论篇
少阳太阴从本,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2、开阖枢理论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灵枢根结第五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内经、仲景皆首重阳气,阳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生气也。六经本为一经,六气本为一气,三焦本为一焦,皆坎中真阳流行其间也。李可老中医继承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注重阳气。

二、继承了《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这一经典,成为后世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和内科学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的渊源。亦是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渊源。
仲景中风、伤寒、温病、湿、暍是辨病,但一部《伤寒论》主要是论中风、伤寒之病,这是贯穿疾病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是辨病,反映六yin外感病在某一阶段的基本矛盾。
六经的经证,府证或脏证是辨证中的定位,府证和脏证又分手足和十二脏腑相连,经证因其气化相通,故只有六经经证。太阳经证分中风、伤寒,府证分膀胱蓄水和小肠蓄血。阳明经证在外,府证则或胃或在大肠。少阳经证在腠理,府证则在胆与三焦,太阴脏证则重点在脾,少阴则分心肾,厥阴则分肝、心包。六经还各有自己的性质特点,如太阳的本寒标阳,标本两从,少阳的风火雍郁,从其本气火化,阳明因从其中气,故多湿热,太阴本湿标阴,从本而化,故多寒湿为患;少阴本热标阴,标本两从故也寒热两化,厥阴本风标阴,从其中气,阴中出阳,故多寒热错杂或从阳化热之证,但终属阴极,亦多寒证,但总以肝、心包功能障碍为主。
六经为病,入脏入府则多不传,经病则多传化。从太阳传入阳明、少阳或少阳传入阳明主要多循皮毛肌腠而传,或邪气内逆循胸膈而至中焦阳明太阴之府脏,阳明太阴府脏之病,则多随中气虚实而互相转化。由经脉入脏腑或由太阳至少阴一类的表里相传是循经络为主。由太阴至少阴是脾肺病及心肾,以阳衰为主。由少阴至厥阴主要指热化证的传变,应有阳亢风动气逆昏仆之类肝包功能障碍的表现。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阳气为一身之本,只求阳气充裕流畅,则万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为常备之药。三阴病多阳气衰,皆以少阴阳气为其根本,故三阴病多合病,并病,故三阴阳药多合而用之,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为三阴并治万全之剂。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故太阴要兼治其湿,苓夏为常用之品。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多寒凝、血气凝或阳气凝滞或阳气散乱。可以当归四逆或乌梅丸,来复汤之类增损以治之。
六经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其间。六经之阳衰,四逆类皆可加减用之。如太阳之桂枝加附子汤,太少两感之麻附细辛汤,即使胃寒、胆寒、三焦之寒证,皆可加减用之。三阴重证,无论何经,吴氏回阳饮均为正剂,以奠其基。
总之,阳气为一身之本,无论何处,无论何病皆阳气之病,六经无论何经,五脏无论何脏,皆要调其阳气,治其阳气。阳气旺则人旺,阳气衰则人衰,阳气亡则人亡。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万病不生!

第二部分:李老学术思想的核心、内涵和创新点
一、 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        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        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        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二、李可老学术思想的内涵:
        阳气不化!!!――凡一切有形之邪皆阳气不化所致!凡一切阴血之亏皆可以阳化阴!
        阳虚可助阳!阴虚也可以助阳!
        阳气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气化!
        助阳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证!
        附子万岁!
三、李可老学术创新点:
1.六经伏寒;
2.三阴同病;
3.统杂病于六经;
4.培源固本;
5.创立新方;
6.破格用药;
7.注重煎服法。
四、李老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1、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特重六经气化――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2、        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3、        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4、        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第三部分:李可老临床经验
1.        高血压治疗思路――温氏奔豚汤加味(厥阴)
张春桂,女,62          2006.6.15
原发性高血压14年,近半月来心动神疲,喘息,频发房颤、早博,脉沉细,舌淡紫。面隐隐淤青,冠心病心衰前奏,救阳为急:
制附片100    油桂10    桂枝45      沉香0.5(冲)
砂仁30        山药60      茯苓、泽泻、怀牛膝各45
晒参(另)30  三石各30    煅紫石英45  炙甘草120
龟板6  灵脂30  生姜45  干姜90      白术90
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对入参汁,3次分服。5剂。

2.        糖尿病治疗思路――从三阴论治
⑴初期三多
  大理中汤和引火汤
⑵偏于下消
桂附理中
⑶渴、气冲、饥不欲食
乌梅丸汤(暂用),炙甘草汤,入大米50,米熟,去米饮汤
⑷五味固本散

3.        太阴不化,少阴阳浮
杨秀琴,女,56。糖尿病20年,血糖11.5,夜尿频,肢冷转筋,―――。
党参、白术、干姜各90,炙甘草120,晒参30 引火汤,油桂3制附片100     
      5付
4.        心肾不交失眠治疗思路――治从太阴
    程公山,男,54。
    劳倦内伤,心肾交虚,治中:
      生半夏、茯苓,白术、晒参各为粉50,干姜粉90,秫米50,炙甘草120,
制附片45,油桂3,米丸吞

5.        高血脂治疗思路――太阴不化
    张秋忠,男,39。
    倦怠昏晕,四肢厥冷,高血脂,脂肪肝,舌胖腐,中裂。脉大不任按。
      党参、白术、干姜各90,炙甘草120,晒参30(另),灵脂30,茯苓45,制附片45,油桂3(米丸吞),生姜75。
      加水3斤半,文火煮取1斤,兑参汁,3次分服。3付。
6.        乳岩――从六经论治
    石峰,女,28。
    生半夏、茯苓各50,甘草120,干姜、白术、生晒参各90,海藻30,大贝120,油桂3,制附片45,白芥子10,鹿角霜45,全虫12只,蜈蚣1条,分3次服。
7.        太阳虚化――桂枝加附子汤
    赵建萍,女,56。
    太阳虚化,自汗,背部如冷水浇灌。
    制附片50,桂枝、杭芍各45,炙甘草60,晒参30(另),三石各30,生姜45,大枣20枚,加水4斤,文火煮取1斤,2次分服。
8.        太少同病――小青龙汤虚化
      吴星辰,男,35。
麻黄10,制附片100,辽细辛45,生半夏75,干姜30,五味子30,炙甘草120,生姜75,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盐故纸各30,薤白4寸。加水6斤,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    5剂

9.        太阴寒湿
      吴学明,男,50
      劳倦内伤,食少不饥,自汗倦怠,少阴无阳或微,水不生火。
      制附片90,干姜90,白术90,党参90,炙甘草120,油桂3(米丸吞)。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3次分服。

10.        太阴寒湿
    郭娇梅,女,52。
      面色萎黄渐变淡暗,脉微细,但欲寐。眩晕半年,治在两本,补火生土,以消阴翳。
      制附片100,党参90,白术90,干姜90,茯苓45,炙甘草120,生姜45,泽泻50。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3次分服。

李可老六经辨证示例
1.        少阴阳浮,少寐面热。
      武德勇,男,35。
      制附片45,龟板6(打),砂仁30,晒参30(另),生半夏、秫米各50,炙甘草90,乌梅30。加水4斤,文火煮取1斤,对入参汁,子、午两时各服一次。
2.        少阴阳欲脱
    心衰、呼衰,经用大破格已脱险出院,考虑高年阴寒久羁,扶阳以固本。
    制附片300,干姜100,炙甘草120,晒参30,茯苓45,山萸肉60,油桂12(研粉冲服),沉香粉0.5(冲),泽泻45,砂仁30(麦汁炒),生姜75。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去渣,浓缩至300毫升,对入参汁,3次分服。
3.        厥阴经寒
    顾霞,女,45,寒凝厥阴痛经
    当归50,桂枝45,赤芍45,炙甘草60,通草30,辽细辛45,吴茱萸30,制附片90,干姜70,红参30另),灵脂30,生姜45,大枣15枚,黑芥穗10,炮甲蛛10。―――。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3次分服。每月经期连服10剂。
4.        厥阴脏寒
    李果香,女,65。
    呕涎沫而巅眩,脉沉细,寒凝厥阴,木郁克土。
    吴茱萸、晒参(另)、炙甘草各30,生半夏50,茯苓45,生姜50,姜汁10ml,大枣25枚,3剂。
5.        三阴虚寒
      杨舒娟,女,31
      制附片100,干姜90,红参30(另),炙甘草120,吴茱萸30,赤石脂30,油桂4(粉),白术90,北芪120,乌贼骨45,姜汁15ml,生姜45,大枣25枚。
加水6斤,文火煮取1斤,对入参汁,3次分服。
6.        三阴危证
      王计锁 男 77岁 
肺心病心衰,双肺间质性改变,左胸腔积液,喘咳多年,近来全身浮肿,双下肢烂肿如泥,四末冷,面唇青紫,舌胖淡紫,中裂水滑,六脉沉细微,动则喘。高年阳衰,阴邪充斥表里,危!
制附片200,干姜100,炙甘草120,瓜蒌30,薤白15,桂枝90,生半夏75,茯苓45,麻黄10,辽细辛45,生姜45,白酒3两,薤白1尺,晒参120(研末冲)
加水3000毫升,浸半小时,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7剂。

-------------------
  受益,谢谢分享!!

-------------------
拜读。

-------------------
好文章
相关文章
 治疗鼻衄良药白茅根
 运气
 现在的小孩这么容易吓着吗
 转贴:周楣声老先生撰著的《灸绳》 2006 9
 行经气痛
 免费设计签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