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人 胃受寒 裡寒病论
○ 太阴之證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
○ 腹满时痛 吐利不渴者 为太阴 宜四逆汤 理中汤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 宜大承气汤
○ 伤寒 自利不渴者 属太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 宜用四逆汤
○ 太阴證 腹痛自利不渴 宜理中汤
理中丸 四顺理中汤丸 亦主之 (以上 张仲景)
▷ 論曰 右證 当用 理中汤 四顺理中汤 四逆汤而 古方草刱 药力不具备
此證 当用 白何乌理中汤 白何乌附子理中汤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者 有痼冷积滞也 当用 巴豆而 不当用 大承气汤
○ 病发於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
伤寒 呕而发热者 若心下满 不痛 此为痞
半夏泻心汤主之 胃虚气逆者 亦主之
○ 下後下利 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雷鸣 心下痞硬 乾呕心烦 此 乃结热 乃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 太阴證 下利清谷 若发汗则 必胀满 发汗後腹胀满 宜用厚朴半夏汤
○ 汗解後 胃不和 心下痞硬 脇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 生薑泻心汤主之
○ 伤寒 下利 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後 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 与理中汤 利益甚
赤石脂禹馀粮汤主之 (以上 张仲景)
▷ 論曰 病发於阴而反下之云者 病发於胃弱 当用 藿香正气散而 反用 大黄下之之谓也
麻黄 大黄 自是太阴人药 非少阴人药则 少阴人病 无论表裏 麻黄大黄汗下 元非可论
少阴人病 下利清谷者 积滞自解也
太阴證 下利清谷者 当用 藿香正气散 香砂养胃汤 薑朮宽中汤 温胃而降阴
少阴證 下利清谷者 当用 官桂附子理中汤 健脾而降阴
▷ 藿香正气散 香砂
六君子汤 宽中汤 苏合元 皆 张仲景泻心汤之变剂也
此 所谓 青於藍者 出於藍 噫 青 虽自青 若非其藍 青 何得青
○ 伤寒阴毒之病 面青 身痛如被杖 五日可治 七日不治 (张仲景)
○ 三阴病深 必变为阴毒
其證 四肢厥冷 吐利不渴 静踡而卧
甚则 咽痛郑声 加以头痛 头汗 眼睛内痛 不欲见光 面唇指甲青黑 身如被杖
又 此證 面青白黑 四肢厥冷 多睡 (李梴)
▷ 論曰 右證 当用 人蔘
桂皮汤 人蔘附子理中汤
○ 伤寒直中阴经 初来 无头痛 无身热 无渴 怕寒踡卧 沈重欲眠 唇青厥冷
脉微而欲绝 或脉伏 宜四逆汤 四逆者 四肢逆冷也 (张仲景)
♧ 論曰 尝治 少阴人 直中阴经 乾
霍乱关格之病
时属中伏节候 少阴人 一人 面部气色 或青或白 如弹丸圈 四五点成团
起居如常而 坐於房室中 倚壁 一身委靡无力而 但欲寐
问其这间原委则 曰 数日前 下利清水一二行 仍为
便闭 至今为两昼夜 别无他故云
问所饮食则 曰 食麦饭云
急用 巴豆如意丹 一半时刻 其汗 自人中穴出而 达于面上 下利一二度 时当日暮
观其下利则 清水中 杂秽物而出 终夜 下利十馀行
翌日 平明至日暮 又十馀行下利而 清谷麦粒 皆如黄豆大
其病 为食滞故 連三日 绝不谷食 日所食 但进好熟冷一二碗
至第三日平明 病人面色则 无不显明而 一身皆冷 头颈坠下 去地二三寸 不能仰举
病證更重 计出无聊 ( 聊 어조사료 )
仔细点检病人一身则 手足膀胱腰腹 皆如氷冷 脐下全腹 硬坚如石而
胸腹上中脘 热气熏腾 炙手可热 最为可观
至第五日平朝 一发吐清沫而 清沫中 杂米谷一朵而出 自此 病势大减 因进米饮 聯服数碗
其翌日 因为粥食
此病 在穷村故 未睱温胃和解之药
♧ 其後 又 有少阴人 一人 日下利数次而 仍下清水 全腹浮肿
初用 桂附藿陈理中汤 倍加人蔘 官桂 各 二钱 附子 或二钱 或一钱 日四服
数日後则 日三服 至十馀日
遂下利清谷 連三日 三四十行而 浮肿大减
♧ 又 少阴人 小儿 一人 下利清水 面色青黯 气陷如睡
用 独蔘汤 加生薑二钱 陈皮一钱
砂仁 一钱 日三四服
数日後 下利十馀行 大汗解
▷ 盖 少阴人 霍乱关格病 得人中汗者 始免危也
食滞大下者 次免危也
自然能吐者 快免危也
禁进粥食 但进好熟冷 或米饮者 扶正抑邪之良方也
宿滞之弥留者 得好熟冷乘热温进则 消化 无异於饮食 虽绝食二三四日 不必为虑
○ 少阴病 脉微细 但欲寐
○ 伤寒 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五六日 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 小便色白 宜四逆汤
○ 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沈者 附子汤主之
○ 下利 腹胀满 身体疼痛 先温其裏 乃攻其表 温裏 宜四逆汤 攻表 宜桂枝汤 (以上 张仲景)
▷ 論曰 右證 当用 官桂附子理中汤
○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沈者 麻黄附子
细辛汤主之
○ 少阴病一二日 口中和 背恶寒 宜附子汤
○ 少阴病二三日 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微发之 以二三日 无證故 微发汗也
无證 谓无吐利厥證也
○ 下利 脉沈而迟 其人 面小赤 身有微汗 下利清谷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人 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
○ 少阴病 脉细沈數 病为在裏 不可发汗
少阴病 但厥 无汗而 强发之 必动其血 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 是为下厥上渴 难治 (以上 张仲景)
▷ 論曰 张仲景所论 太阴病 少阴病 俱是 少阴人
胃气虚弱 泄泻之證而
太阴病泄泻 重證中 平證也
少阴病泄泻 危證中 险證也
人 但见泄泻 同是一證而 易於寻常做图 少阴病泄泻 寻常做图则 必不免死
盖 太阴病泄泻 大肠之泄泻也 少阴病泄泻 胃中之泄泻也
太阴病泄泻 温气逐冷气之泄泻也 少阴病泄泻 冷气逼温气之泄泻也
▷ 少阴病 欲自愈则 面小赤 身有微汗 必郁冒汗出而解
故 古人 有见於此 少阴病 但厥无汗者 亦以麻黄 强发汗 欲其自愈而
反动其血 从口鼻出故 於是乎 始为戒惧
凡 少阴病 不敢轻易用麻黄而 少阴病 始得之一二日二三日初證 以麻黄附子甘草汤
微发之也 然 麻黄 为少阴病害药则 虽二三日初證 必不可用麻黄发之也
此證 当用 官桂附子理中汤 或以 桂枝 易 官桂
▷ 少阴病 初證 因为险證 继而为危證 此病 初證 早不辨證而措置则 危境也
凡 腹痛自利 无口渴 口中和者 为太阴病
腹痛自利而 有口渴 口中不和者 为少阴病
少阴病 有身体痛 骨节痛 表證 此则 表裏俱病而 大肠寒气 必胜胃中温气而 上升也
太阴病 无身体痛 骨节痛 表證 此则 裡病 表不病而 胃中温气 犹胜大肠寒气而 下降也
○ 少阴病 自利纯青水 心下痛 口燥乾者 宜大承气汤 (张仲景)
○ 少阴病 口燥咽乾而渴 宜急下之 非若阳明 宜下而可缓也 (朱肱)
○ 少阴證 口中辨 口中和者 当温 口中乾燥者 当下
少阴證 下利辨 色不青者 当温 色青者 当下 (李杲 东垣书)
○ 舌乾口燥 或下利青水 谵语 便闭 宜小承气汤
唇青 四肢厥冷 指甲青黑 宜薑附汤 (李梴)
▷ 論曰 下利青水者 欲下之则 当用 巴豆
欲温之则 当用 官桂附子理中汤
下利青水 仍为便闭者 先用 巴豆 後用 薑朮宽中汤
♧ 尝见 少阴人 十岁儿 思虑耗气 每有忧愁 一二日则 必腹痛泄泻
一二日 用白何乌理中汤 二三四贴 或 甚则 附子理中汤 一二贴则 泄泻必愈矣
忽一日 此儿 心有忧愁 气度不平 数日故
预治次 用白何乌理中汤 二贴则 泄泻因作 下利青水 連用六贴 青水不止
急用 附子理中汤 六贴 青水变为黑水 又二贴 黑水泄泻 亦愈 又二三贴 调理
以此观之则 下利青水者 病人 有霍乱关格而後 成此證也
此證 当用 巴豆 破积滞痼冷 自是无疑
此儿 十岁冬十二月 有下利青水病 十一岁春二月 又得亡阳病
○ 躁无暂定而厥者 为藏厥 (朱肱)
○ 藏厥者 发躁无休息时 发热七八日 脉微 肤冷而 躁
或吐 或泻 无时暂安者 乃厥阴真藏气绝 故曰 藏厥
仲景 无治法而 四逆汤 冷饮救之
又 少阴病 厥而吐利发躁者 亦不治而 三味蔘萸汤救之 (李梴)
▷ 論曰 少阴人 喜好不定而 计穷力屈则 心烦躁也
少阴病 伤寒 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者 此 非计穷力屈者之病乎
盖 喜好者 所欲也
何故 至於计穷力屈而 得此少阴病乎 何不早用君子宽平心乎
然 初證伤寒 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者 早用药则 犹可免死也
其病 至於躁无暂定而厥则 势在极危也 岂不可怜乎
此證 当用 蔘萸汤 四逆汤 官桂附子理中汤 吴茱萸附子理中汤
○ 病人 身冷 脉沈细而疾 烦躁而 不饮水者 阴盛隔阳也 若 饮水者 非此證也
厥阴病 渴欲饮水者 小小与之 愈 (朱肱)
○ 烦 谓心中郁烦也 躁 谓气外热躁也
但烦不躁 及 先烦後躁者 皆可治
但躁不烦 及 先躁後烦者 皆不可治
先躁後烦 谓怫怫然 更作躁闷 此 阴盛隔阳也 虽大躁 欲於泥水中卧 但水不得入口 是也
此 气欲绝而争 譬如灯将灭而暴明 (成无己)
○ 伤寒 阴盛隔阳 其證 身冷反躁 欲投井中 唇青面黑 渴欲饮水復吐 大便自利黑水
六脉沈细而疾 或无脉 阴盛隔阳 大虚證也 宜霹雳散
又曰 厥逆烦躁者 不治 (李梴)
▷ 論曰 此證 当用 官桂附子理中汤 吴茱萸附子理中汤 或用 霹雳散
▷ 藏厥与阴盛隔阳 病情 大同小异 俱在极危 如存一髮 措手难及
若論此病之可治 上策 莫如此證未成之前 早用 官桂附子理中汤 吴茱萸附子理中汤
▷ 凡 观少阴人病 泄泻初證者 当观於心烦与不烦也
心烦则 口渴而 口中不和也
心不烦则 口不渴而 口中和也
观少阴人病 危證者 当观於躁之有定无定也
欲观 躁之有定无定则 必占 心之范围 有定无定也
心之范围 绰绰者 心之有定而 躁之有定也
心之范围 耿耿者 心之无定而 躁之无定也
心 虽耿耿忽忽 犹有一半时刻 绰绰卓卓则 其病 可治 可治者 用薑附而 可效也
▷ 凡 少阴人 泄泻 日三度 重於一二度也 四五度 重於二三度也而 日四度泄泻则 太重也
泄泻一日 轻於二日也 二日 轻於三四日也而 連三日 泄泻则 太重也
少阴人 平人 一月间 或泄泻二三次则 不可谓轻病人也
一日间 乾便三四度则 不可谓轻病人也
下利清谷者 虽日数十行 口中必不燥乾而 冷气外解也
下利青水者 腹中 必有青水也
若 下利黄水则 非青水而 又必杂秽物也
○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
栀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 属太阴 宜茵蔯蒿汤
伤寒 但头汗出 馀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 (张仲景)
○ 天行疫疠 亦必发黄 谓之温黄 杀人最急 宜瘴疸丸 (李梴)
▷ 論曰 右證 当用 茵蔯
橘皮汤 茵蔯附子汤 茵蔯四逆汤 瘴疸丸 或用 巴豆丹
○ 但结胸 无大热者 此为水结 但头汗出 名曰 水结胸 小半夏汤主之 (医学纲目)
○
寒实结胸 无热證者 宜三物白散 (龚信)
▷ 論曰 右證 当用 桂枝半夏生薑汤 赤白何乌宽中汤 三物白散 或用 巴豆丹
▷ 少阳人病 心下结硬者 名曰 结胸病 其病 可治也
少阴人病 心下结硬者 名曰 藏结病 其病 不治也
医学纲目 医鑑所论 水结胸 寒实结胸證药 俱是少阴人 太阴病而 与张仲景
茵蔯蒿汤證 相类则 此病 想必非真结硬於心下而 即 痞满於心下者也
张仲景泻心汤證 伤寒下利 心下痞硬 汗解後 心下痞硬云者 亦 皆痞满於心下
或 脐上近处结硬也而 非真结硬於心下者也
若 少阴人病而 心下右边 结硬则 不治
○ 病有结胸 有藏结 其状如何 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沈 名曰 结胸也
何谓藏结 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下利 寸脉浮 关脉细小沈紧 名曰 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
病人胸中 素有痞 連在脐傍 引入小腹 入阴筋者 此名 藏结 死 (张仲景)
○ 藏结 状如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舌上白胎
歌曰饮食如常 时下利 更加舌上白胎 时連脐腹痛引阴筋 此疾 元来死 不医(朱宏)
♧ 論曰 尝见少阴人 一人 心下右边结硬 百药无效
与巴豆如意丹 反剧 摇头动风 有顷而止 数月後 死
其後 又有少阴人一人 有此證者
用巴豆丹 面上身上有汗而 独上唇人中穴左右边 无汗 此人 一周年後 亦死
凡 少阴人 心下结硬 有此證者 目睹四五人 或半年 或一年 针灸医药 无不周至而
个个 无回生之望 此 即 藏结病而 少阴人病也
○
黄疸之病 当以十八日 为期 十日以上 宜差 反剧 为难治
发於阴部 其人 必呕 发於阳部 其人 振寒而发热
○ 诸疸 小便黄赤色者 为湿热 当作湿热治
小便色白 不可除热者 无热也 若有虚寒證 当作
虚劳治
○ 腹胀满 面萎黄 躁不得睡
○ 黄家 日晡时 当发热 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满 一身盡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 腹胀如水状 大便黑 或时溏 此
女劳之病 非水也 腹满者 难治 (以上 张仲景)
○ 阴黄 烦躁 喘呕不渴 宜用 茵蔯橘皮汤
一人 伤寒发黄 脉微弱 身冷 次第用药 至茵蔯四逆汤 大效
一人 伤寒发黄 脉沈细迟无力 次第用药 至茵蔯附子汤 大效 (朱肱)
○ 湿家之黄 色暗不明 一身不痛
热家之黄 如
橘子 一身盡痛 (医学纲目)
○ 凡病 当汗而不汗 当利小便而不利 亦生黄 (王好古)
○ 黄疸 因食积者 下其食积 其馀 但利小便 小便利白 其黄自退 (朱震亨)
○ 黄疸十日以上 入腹 喘满烦渴 面黑者 死 (李梴)
○ 黄家 寸口脉 近掌无脉 口鼻冷黑色 竝不可治 (王叔和 脉经)
▷ 論曰 阴黄 即 少阴人病也 当用 朱氏茵蔯橘皮汤 茵蔯四逆汤
女劳之黄 热家之黄 利小便之黄 想或非少阴人病而
余所经验 未尝一遇黄疸而治之故 未得仔细裏许
然 痞满⋅黄疸⋅浮肿 同出一證而 有轻重
若 欲利小便则 乾薑 良薑 陈皮
青皮 香附子
益智仁 能利少阴人小便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茯苓 泽泻 能利少阳人小便
少阴人) 泛论
※ 論曰 发热恶寒者 为太阳病
发热不恶寒者 为阳明病
太阳阳明之发热形證一也而 恶寒不恶寒之间相去远甚而 阳气之进退强弱泰山之比丘陵也
自利而不渴者 为太阴病
自利而渴者 为少阴病
太阴少阴之自利形證一也而 渴不渴之间 相去远甚而 冷气之聚散轻重 云梦之比潴泽也
是故 藿香正气散⋅香砂养胃汤之證势 平地骏马之病势也
独蔘八物汤⋅桂附理中汤之證势 太行短笻之病势也
若使一天下少阴人禀赋者 自知其病之阳明少阴證 如太行之险路 得之可畏 救之不易
摄身疗病 戒惧谨慎之道 有若大路然而不迷则 其庶几乎
※ 太阳病汗出 热气却寒气之汗出也
阳明病汗出 寒气犯热气之汗出也
太阴病下利 温气逐冷气之泄泻也
少阴病下利 冷气逼温气之泄泻也
※ 少阴人病 有二吉證 人中汗 一吉證也
能饮水 一吉證也
※ 少阴人病 有二急證 发热汗多 一急證也
下利清水 一急證也
※ 少阴人病 有六大證 一曰 少阴病
二曰 阳明病
三曰 太阴病 阴毒證也
四曰 太阳病 厥阴證也
五曰 太阴病 黄疸證也
六曰 太阳病 胃家实證也
※ 发热汗出则 病必解也而 发热汗出而 病益甚者 阳明病也
通滞下利则 病必解也而 通滞下利而 病益甚者 少阴病也
阳明 少阴 以邪犯正之病 不可不急用药也
恶寒汗出则 病必盡解也而 恶寒汗出而 其病半解半不解者 厥阴之渐也
腹痛下利则 病必盡解也而 腹痛下利而 其病半解半不解者 阴毒之渐也
厥阴 阴毒 正邪相倾之病 不可不预用药也
发热一汗而 病即解者 太阳之轻病也
食滞一下而 病即解者 太阴之轻病也
太阳 太阴之轻病 不用药而 亦自愈也
发热三日 不得汗解者 太阳之尤病也
食滞三日 不能化下者 太阴之尤病也
太阳 太阴之尤病 已不可谓轻證而 用药二三贴 亦自愈也
发热六日 不得汗解 食滞六日 不能化下者 太阳 太阴之胃家实 黄疸病也
太阳 太阴之胃家实 黄疸 正邪壅锢之病 不可不大用药也
※ 太阳 太阴之病 六七日 或成危證 或成重證而 十日内 必有险證
阳明 少阴之病 自始发 已为重證而 二三日内 亦致险證
是故 阳明 少阴之病 不可不察於始发也
太阳 太阴之病 不可不察於四五日间也
※ 太阳 太阴之病 病势缓而 能旷日持久故 变證 多也
阳明 少阴之病 病势急而 不能旷日持久故 变證 少也
盖 阳明 少阴病 过一日而 至二日则 不可不用药也
太阳 太阴病 过四日而 至五日则 不可不用药也
太阳 太阴之厥阴 阴毒 皆六七日之死境也 尤不可不谨也
※ 阳明 太阳之危者 独蔘八物汤 补中益气汤 可以解之而
病势危时 若非日三四服而 又连日服则 难解也
少阴 太阴之危者 独蔘附子理中汤 桂附藿陈理中汤 可以解之而
病势危时 若非日三四服而 又连日服则 难解也
病势极危时 日四服
病势半危时 日三服
病势不减则 日二服
病势少减则 二日三服而 一日则一服 一日则二服
病势大减则 日一服
病势又大减则 间二三四五日一服
盖 有病者 可以服药 无病者 不可以服药 重病 可以重药 轻病 不可以重药
若 轻病 好用重药 无病者 好服药 脏气脆弱 益招病矣
※ 膏粱 虽则 助味 常食则 损味 羊裘 虽则 御寒 常着则 摄寒
膏粱 羊裘 犹不可以常食常着 况药乎
若论常服药之有害则 反为百倍於全不服药之无利也
盖 有病者 明知其證则 必不可不服药
无病者 虽明知其證 必不可服药
歷观於世之服
鸦片烟
水银 山蔘
鹿茸者 屡服则 无不促寿者 以此占之则 可知矣
♧ 少阴人
吐血 当用 独蔘八物汤
咽喉痛 当用 独蔘官桂理中汤
♧ 尝见 少阴人 饮食倍常 口味甚甘 不过一月 其人 浮肿而死
少阴人 食消 即 浮肿之属而 危證也 不可不急治 当用 芎归蔥苏理中汤
♧ 尝见 少阴人浮肿 獐肝一部 切片作脍 一服盡 連用五部 其病 即效
又有 少阴人 服獐肝一部 眼力倍常 真气涌出
少阳人 虚劳病 服獐肝一部 其人 吐血而死
♧ 尝见 少阴人 浮肿 有医 教以服
海盐自然汁 日半匙 四五日服 浮肿大减
一月服 永为完健 病不再发
♧ 尝见 少阴人 咽喉痛 经年不愈 有医 教以服金蛇酒 即效
金蛇酒 即 金色黄章蛇酿酒者也
♧ 尝见 少阴人
痢疾 有医 教以服项赤蛇煎汤 即效
项赤蛇 去头断尾 纳二叠紬囊中 药缸内 别设横木 悬空挂之 用水五碗 煎取一碗服
二叠紬囊 悬空挂煎者 恐犯蛇骨故也 蛇骨有毒
♧ 尝见 少阴人 痢疾 有医 教以
大蒜三颗 清蜜半匙 同煎 三日服 即效
♧ 尝见 少阴人 乳傍近脇 有漏疮 历七八月 疮口不合 恶汁常流
有医 教以山蔘
熊胆末 各一分 傅之 即效
又 少阴人一人 满身有疮 以人蔘末 涂傅 即效
♧ 尝见 少阴人 乳傍近脇 发内
痈 有医 教以火针取脓
医曰 内痈 外證 恶寒发热 似伤寒而 有痛处也 察其痛处 明知有脓则 不可不用火针
♧ 尝见 少阴人 背痈 有医 教以火刀裂疮
医曰 火刀裂疮 宜早也 若 疑讶而缓不及事则 全背坚硬 悔之无及
♧ 尝见 少阴人 半身不遂病 有医 教以服铁液水 得效
♧ 尝见 少阴人小儿 腹疟病 有医 教以疟病将发之早朝 用火煆金顶砒 极细末六厘
生甘草汤 调下 即效
医曰 砒药 必金顶砒然後 可用而 又火煆然後 可用也 必不可过六厘而
又不可不及六厘也 过六厘则 药毒太过也 不及六厘则 疟不愈也
此药 屡试屡验而 有一服愈後 疟又再发者 又用之则 其病 益甚而危
盖 此药 可以一服 不可再服云
听医言而 究其理则 一服愈而 疟不再发者 皆少阴人儿也
一服愈而 疟又再发者 皆非少阴人儿也
惟 少阴人儿 腹疟病 难治者 用此药 寻常疟 不必用 此不祥之药
少阴人 寻常间日疟 恶寒时 用川芎桂枝汤 二三贴则 亦无不愈
又 腹中实满而 大便硬 疟发者 亦可用巴豆
▷ 百药 莫非善药而 惟 少阴人 信砒药 太阴人 瓜蔕药 最为恶药也 何哉
少阴人 信砒药 百病用之 皆殆而 祇有治疟之一能者 亦有名无实 不无危虑
万不如 桂枝 人蔘
白芍药 三四服之 治疟则 此 非天下万害无用之药乎
太阴人 瓜蔕药 百病用之 皆殆而 祇有治痰涎壅塞之一能者 亦有名无实 不无危虑
万不如
桔梗 麦门冬 五味子 三四服之 治痰涎壅塞则 此 非天下万害无用之药乎
此二药 外治 可用 内服 不可用
♧ 尝见 少阴人 中气病 舌卷不语 有医 针合谷穴而 其效如神
其他诸病之药 不能速效者 针能速效者 有之
盖 针穴 亦有太少阴阳四象人 应用之穴而 必有升降缓束之妙 繫是不可不察
敬俟 後之谨厚而好活人者
张仲景 伤寒论中 少阴人病 经验设方 二十三方
桂 枝 汤 桂枝 3钱 白芍药 2钱 甘草 1钱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理 中 汤 人蔘 白朮 乾薑 各 2钱 甘草炙 1钱
薑 附 汤 炮乾薑 1两 炮附子 1枚 剉取5钱 水煎服
附子生用 名曰 白通汤
四顺理中汤 人蔘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各 2钱
人蔘桂枝汤 炙甘草 桂枝 各 1钱8分 白朮 人蔘 乾薑 各 1钱5分
四 逆 汤 炙甘草 6钱 炮乾薑 5钱 生附子 1枚 剉分二贴 水煎服
厚朴半夏汤 厚朴 3钱 人蔘 半夏 各 1钱 5分 甘草 7分 5厘 生薑 7片
半 夏 散 制半夏 炙甘草 桂枝 各 2钱
赤石脂禹馀粮汤 赤石脂 禹馀粮 各 2钱5分
附 子 汤 白朮 4钱 白芍药 白茯苓 各 3钱 附子炮 人蔘 各 2钱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细辛 各 2钱 炮附子 1钱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 甘草 各 3钱 炮附子 1钱
当归四逆汤 白芍药 当归 各 2钱 桂枝 1钱5分 细辛
通草 甘草 各 1钱
半夏泻心汤 制半夏 2钱 人蔘 甘草
黄芩 各1钱5分 乾薑 1钱 黄連 5分 生薑 3片 大枣2枚
生薑泻心汤 生薑 半夏 各2钱 人蔘 乾薑 各1钱5分 黄連 甘草 各1钱 黄芩 5分 大枣3枚
甘草泻心汤 甘草 2钱 乾薑 黄芩 各 1钱 5分 制半夏 人蔘 各 1钱 大枣 3枚
茵蔯蒿汤 茵蔯 1两 大黄 5钱 栀子 2钱 先煎茵蔯 减半 纳二味煎 又减半
服日二 小便当利 色正赤 腹渐减 黄从小便去也
抵 当 汤
水蛭炒
虻虫炒去足翅 桃仁留尖 各 10枚 大黄蒸 3钱
桃仁承气汤 大黄 3钱
桂心 芒硝 各 2钱 甘草 1钱 桃仁留尖 10枚
麻 仁 丸 大黄蒸 4两 枳实 厚朴
赤芍药 各 2两
麻子仁 1两5钱
杏仁 1两2钱5分 为末蜜丸 梧子大 空心 温汤下 50 丸
蜜 导 法 老人虚人 不可用药者 用蜜熬 入
皂角末少许 稔作锭子 纳肛门即通
大承气汤 大黄 4钱 厚朴 枳实 芒硝 各 2钱
水二大盏 先煎枳朴 至一盏 乃下大黄煎至7分 去滓入芒硝 再一沸 温服
小承气汤 大黄 4钱 厚朴 枳实 各 1钱 5分 剉作一贴 水煎服
宋元明 三代医家 著述中 少阴人病 经验行用要药 十三方 巴豆药 六方
十全大补汤
人蔘 白朮 白芍药 灸甘草 黄芪
肉桂 当归 川芎 白茯苓 熟
地黄 各 1钱 生薑3片 大枣2枚
○ 此方 出於王好古海藏书中 治虚劳
▷ 今考更定 此方 当去白茯苓
熟地黄 当用砂仁 陈皮
补中益气汤
黄芪 1钱5分 甘草灸 人蔘 白朮 各 1钱 当归 陈皮 各7分
升麻 柴胡 各3分 生薑3片 大枣2枚
○ 此方 出於李杲东垣书中 治劳倦虚弱 身热而烦 自汗倦怠
▷ 今考更定 此方 黄芪 当用3钱而 当去升麻 柴胡 当用 藿香
紫苏叶 香砂六君子汤 香附子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陈皮 厚朴 白豆蔲 各1钱 人蔘 甘草
木香 缩砂 益智仁 各5分 生薑3片 大枣2枚
○ 此方 出於龚信医鑑书中 治不思饮食 食不下 食後倒饱
▷ 今考更定 此方 当去白茯苓 当用白何首乌
木香顺气散
乌药 香附子 青皮 陈皮 厚朴
枳壳 半夏 各1钱 木香 缩砂 各5分 桂皮 乾薑 灸甘草 各3分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此方 出於龚信万病回春书中 治中气病 中气者 与人相争 暴怒气逆 而晕倒也
先以薑汤救之 甦後用此药
苏合香元
白朮 木香 沈香
麝香 *
安息香 白檀香 → 白朮 木香 沈香 * 安息香
诃子皮 香附子
荜拨 犀角 朱砂 各 2两 白
檀香 诃子皮 香附子 荜拨
朱砂半为衣 苏合油 入安息香膏内
乳香 龍脑 藿香
茴香 桂皮
五灵脂 各 1两 右细末 用安息香膏竝煉蜜 搜和千捣
玄胡索 各 2两
每一两 分作 40丸 每取2-3丸 井华水 或温水下
○ 此方 出於局方 治一切气疾 中气 上气 气逆 气郁 气痛
○ 许叔微本事方曰 凡人 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忧愁怫意 气多厥逆 当用 此药
若 概作中风治 多致杀人
○ 危亦林得效方曰 中风 脉浮身温 口多痰涎 中气 脉沈身凉 口无痰涎
▷ 今考更定 此方 当去 麝香 犀角 朱砂 龍脑 乳香 当用 藿香 茴香 桂皮 五灵脂 玄胡索
藿香正气散
藿香 1钱5分 紫苏叶 1钱 厚朴
大腹皮 白朮 陈皮 半夏 甘草 桔梗
白芷 白茯苓 各 5分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 此方 出於龚信医鑑书中 治伤寒
▷ 今考更定 此方 当去 桔梗 白芷 白茯苓 当用 桂皮 乾薑 益智仁
香苏散
香附子 3钱 紫苏叶 2钱5分 陈皮 1钱 5分 苍朮 甘草 各 1钱 生薑 3片 蔥白 2茎
○ 此方 出於危亦林得效方书中 治四时瘟疫
○ 局方曰 昔有一老人 授此方 与一人 令其合施 城中大疫 服此皆愈
桂枝附子汤
炮附子 桂枝 各 3钱 白芍药 2钱 炙甘草 1钱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 此方 出於李梴医学入门书中 治汗漏不止 四肢拘急 难以屈(伸)
茵蔯四逆汤
茵蔯 1两 炮附子 炮乾薑 炙甘草 各 1钱
○ 治阴黄病 冷汗不止
茵蔯附子汤
茵蔯 1两 炮附子 炙甘草 各 1钱
○ 治阴黄病 身冷
茵蔯橘皮汤
茵蔯 1两 陈皮 白朮 半夏 生薑 各 1钱
○ 治阴黄病 喘呕不渴
※ 右三方 出於朱肱活人书中
三味蔘萸汤
吴茱萸 3钱 人蔘 2钱 生薑 4片 大枣 2枚
○ 治厥阴證
呕吐涎沫 少阴證 厥冷烦躁 阳明證 食谷欲呕 皆妙
霹雳散
附子 1个 炮过 以冷灰 培半时取出 切半个 细剉 入臘茶 1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去渣 入熟蜜半匙 放冷服之 须臾躁止 得睡 汗出 差
(○治阴盛隔阳證)
※ 右二方 出於李梴医学入门书中
温白元
川乌炮 2两 5钱 吴茱萸 桔梗 柴胡 石
菖蒲 紫菀 黄連 乾薑炮 肉桂
川椒炒
赤茯苓 皂角炙 厚朴 人蔘 巴豆霜 各 5钱
右为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薑汤下 3丸 或 5丸 至 7丸
○ 此方 出於局方 治
积聚 癥癖 黄疸 鼓胀 十种水气 九种
心痛 八种痞塞
五种淋疾 远年
疟疾 ○ 龚信医鑑曰 妇人 腹中积聚 有似怀孕 羸瘦困弊 或歌哭如邪祟 服此药 自愈
久病服之则 皆泻出虫蛇 恶脓之物
瘴疸丸
茵蔯 栀子 大黄 芒硝 各 1两 杏仁 6钱
常山 鱉甲 巴豆霜 各 4钱 豆豉 2钱
右为末 蒸饼和丸 梧子大 每 3丸 或 5丸 温水送下
○ 此方 出於危亦林得效方书中 一名 茵蔯丸
治时行瘟疫 及 瘴疟 黄疸 湿热病
三稜
消积丸 三稜 蓬朮 神麴 各 7钱 巴豆和皮入米同炒黑去米 青皮 陈皮 茴香 各 5钱 *皮
益智仁 各 3钱
右为末 醋糊和丸 梧子大 薑汤下 30~40丸
○ 此方 出於李杲东垣书中 治生冷物不消满闷
秘方化滞丸
三稜 蓬朮竝煨 各 4钱 8分 半夏麴 木香 * 青皮 陈皮竝去白 黄連 各 2钱5分
巴豆肉醋浸一宿熬乾 6钱 右为末 以
乌梅末 入面少许 煮作糊和丸
黍米大
每服 5-7 丸 至 10 丸 欲通利则 以热汤下 欲磨积则 陈皮汤下 欲止泄则 饮冷水
○ 此方 出於朱震亨丹溪心法书中 理一切气 化一切积 久坚沈痼 磨之自消 暴积乍留
导之立去 夺造化 有通塞之功 调阴阳 有补泻之妙
三物白散
桔梗
贝母 各3钱 巴豆去皮心熬研如脂 1钱 右为末 和匀白汤 和服半钱 弱人减半
或吐 或利 不利 进热粥一碗 利不止 进冷粥一碗
如意丹
川乌炮 8钱
槟榔 人蔘 柴胡 吴茱萸 川椒 白茯苓 白薑 黄連 紫菀 厚朴 肉桂 当归
桔梗 皂角
石菖蒲 各 5钱 巴豆霜 2钱5分
右为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朱砂为衣 每 5丸 或 7丸 温水下
○ 专治瘟疫 及 一切鬼祟
※ 右二方 出於李梴医学入门书中
▷ 論曰 右巴豆六方 即 古人之各自置方 各自经验而
此六方 同是一巴豆之力则 所用 亦无异而 同归於一也
盖 巴豆 少阴人病之 必不可不用而 又不可轻用 必不可浪用而 又不可疑用之药
故 联录六方 备述经验 昭明其理者 欲其用之必中而 不敢轻忽也
新定 少阴人病 应用要药 二十四方
黄芪桂枝附子汤
桂枝 黄芪 各3钱 白芍药 2钱 灸甘草 当归 各1钱 炮附子 1钱 或2钱 生薑3片 大枣2枚
人蔘桂枝附子汤
人蔘 4钱 桂枝 3钱 白芍药 黄芪 各2钱 当归 灸甘草 各1钱 炮附子 1钱或2钱 生薑3片 大枣2枚
升阳益气附子汤
人蔘 桂枝 白芍药 黄芪 各2钱 白何首乌 官桂 当归 灸甘草 各1钱 炮附子 1钱 或2钱
生薑 3片大枣 2枚
人蔘官桂附子汤
人蔘 5钱 或一兩 官桂 黄芪 各3钱 白芍药 2钱 当归 灸甘草 各1钱 炮附子 2钱或2钱5分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 右四方 皆亡阳危病药也
亡阳病人 小便白而多 危有馀地则 用附子 1钱 日再服
小便赤而少 危无馀地则 用附子 2钱 日二三服
病在将危用 1钱 病在免危用 1钱 病在调理亦 1钱 日再服
升阳益气汤
人蔘 桂枝 黄芪 白芍药 各2钱 白何首乌 官桂 当归 灸甘草 各1钱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补中益气汤
人蔘 黄芪 各3钱 灸甘草 白朮 当归 陈皮 各1钱 藿香 苏叶 各3分或各5分 生薑 3片大枣 2枚
黄芪桂枝汤
桂枝 3钱 白芍药 黄芪 各2钱 白何首乌 当归 灸甘草 各1钱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川芎桂枝汤
桂枝 3钱 白芍药 2钱 川芎 苍朮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芎归香苏散
香附子 2钱 紫苏叶 川芎 当归 苍朮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葱白5茎 生薑3片 大枣2枚
藿香正气散
藿香 1钱5分 紫苏叶 1钱
苍朮 白朮 半夏 陈皮 青皮 大腹皮 桂皮 乾薑 益智仁 灸甘草 各5分 生薑3片 大枣2枚
八物君子汤
人蔘 2钱 黄芪 白朮 白芍药 当归 川芎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生薑3片 大枣2枚
▷ 本方 以白何首乌 易人蔘则 名曰 白何乌君子汤
本方 用蔘芪 各 1钱 加白何首乌 官桂 各 1钱则 名曰 十全大补汤
本方 用人蔘 1两 黄芪 1钱则 名曰 独蔘八物汤
香附子八物汤
香附子 当归 白芍药 各 2钱 白朮 白何首乌 川芎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生薑3片 大枣2枚
♧ 尝治 妇人 思虑伤脾 咽乾舌燥 隐隐有头痛 神效
桂枝半夏生薑汤
生薑 3钱 桂枝 半夏 各 2钱 白芍药 白朮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治虚寒呕吐 水结胸等證
香砂养胃汤
人蔘 白朮 白芍药 甘草灸 半夏 香附子 陈皮 乾薑 山查肉 砂仁 白豆蔲 各 1钱 生薑 3片 大枣 2枚
赤白何乌宽中汤
白何首乌 赤何首乌 良薑 乾薑 青皮 陈皮 香附子 益智仁 各 1钱 大枣 2枚
○ 治四体倦怠 小便不快 阳道不兴 将有浮肿之渐者 用之
本方 加 厚朴 枳实 木香 大腹皮 各 5分则 又有通气脉之功力 (十二味宽中汤)
虽浮肿已成者 安心静虑一百日而 日再服则 自无不效之理
本方 以人蔘 易赤何首乌则 名曰 人蔘白何乌宽中汤
以当归 易赤何首乌则 名曰 当归白何乌宽中汤
○ 古方 有乾薑 良薑 青皮 陈皮 等分 作汤丸 名曰 宽中汤
尝治 少阴人 小便不快 阳道不兴 四体倦怠 无力者 用之 必效 百发百中
又 宽中丸 本方 加 五灵脂 益智仁 各 1钱则 治腹痛 神效
蒜蜜汤
白何首乌 白朮 白芍药 桂枝 茵蔯 益
母草 赤石脂
罂粟壳 各1钱 生薑3片 大枣2枚 大蒜 5根 清蜜半匙
○ 治痢疾
鸡蔘膏
人蔘 1兩 桂皮 1钱 鸡 1首
浓煎服 或以
胡椒 清蜜 助滋味 无妨
○ 此方 自古有方 治疟疾⋅痢疾 神效 尝治久疟 先用 巴豆 通利大便 後数三日連用 鸡蔘膏 快效
桂皮 或以桂心 代用
巴豆丹
巴豆 1粒
去壳取粒 温水吞下 全粒 或半粒 仍煎汤药
○ 以煎药时刻 巴豆 独行腹胃间 太半用力 然後 服汤药则 汤药 可以与巴豆 同行
通快腹胃 升提其气也 再煎汤药 大便通後 又連服之
巴豆 全粒 下利 半粒 化积
人蔘陈皮汤
人蔘 1兩 生薑 砂仁 陈皮 各1钱 大枣2枚
○ 本方 以炮乾薑 易生薑 又加桂皮 1钱则 尤有温胃逐冷之力
以本方尝治未周年小儿 阴毒慢风 連服数日 病快癒矣 病愈後 更不服药 再发不治
人蔘
吴茱萸汤 人蔘 1兩 吴茱萸 生薑 各3钱 白芍药 当归 官桂 各1钱
官桂附子理中汤
人蔘 3钱 白朮 炮乾薑 官桂 各2钱 白芍药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炮附子 1钱或2钱
吴茱萸附子理中汤
人蔘 白朮 炮乾薑 官桂 各2钱 白芍药 陈皮 灸甘草 吴茱萸
小茴香 破
故纸 各1钱 炮附子 1钱或2钱
白何乌附子理中汤
白何首乌 白朮炒 白芍药微炒 桂枝 乾薑炮 各2钱 陈皮 甘草灸 附子炮 各1钱
白何首乌理中汤
白何首乌 白朮 白芍药 桂枝 炮乾薑 各2钱 陈皮 灸甘草 各1钱
○ 有人蔘则 用人蔘 无人蔘则 用白何首乌
白何首乌 与 人蔘 性味相近而 清越之力 不及 温补之力 过之 不无异同之处
险病 危證 人蔘二钱以上 不可全恃 白何首乌代用 古方 经验不多 药材生疏 故也
然 此一味 必不可遗弃於补药中而 古方 何人饮 用白何首乌五钱 治疟病
▷ 右 少阴人药 诸种
附子 炮用 甘草 炙用 乾薑 炮用 或 生用 黄芪 炙用 或 生用
▷ 穷港僻村 病起仓卒 虽单方 犹百胜於束手无策
阳明病 虽单黄芪 桂皮 人蔘 芍药 亦可用
少阴病 虽单附子 芍药 人蔘 甘草 亦可用
太阳病 虽单苏叶 蔥白 黄芪 桂枝 亦可用
太阴病 虽单白朮 乾薑 陈皮 藿香 亦可用
为先用单方而 一边求得全方则 必无救病失机之理
然 当用 全方中 所有之药 不当用 全方中 所无之药 旧本에 依据한 补遗方
桂附藿陈理中汤
人蔘 白朮 白芍药 乾薑 官桂 各 2钱 灸甘草 炮附子 藿香 砂仁 陈皮 各1钱 大枣2枚(或倍用 附子)
独蔘官桂理中汤
人蔘 5钱 白朮 乾薑 白芍药 官桂 各2钱 陈皮 甘草灸 各1钱 大枣 2枚
本方 加附子 2钱 名曰独蔘附子理中汤
芎归蔥苏理中汤
人蔘 白芍药 白朮 乾薑 各2钱 官桂 甘草灸 附子 川芎 当归 桂枝 紫苏叶 各1钱 葱白3茎枣2枚
独蔘汤
人蔘 1兩 乃至 5 6兩
水煎去滓 安新汲水中取冷服
功难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