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医学正传教程:卷二
来源:卷二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瘟疫

(附∶大头天行病 虾蟆瘟)

《内经》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瘟。是以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安乐者未之有也。俗名瘟病,医书曰疫疠,曰黄病,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一皆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为病焉。《伤寒论》曰∶春应温而反清,夏应热而反寒,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庞安常曰∶疫气之发,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悉由气运郁发、有胜有伏、迁正退位之所致也。视斯疾者,其可不推运气而治之乎。陶氏曰∶夫疫气之中人,轻重不一,仲景无治法,后人用败毒散治,甚得理,然亦有愈不愈者,盖疫气有浅深,资禀有壮怯。怯而受疠气之深者,虽智者尚不能治,况庸劣之士乎。

若资禀壮实,所感又浅,则庶几可愈。切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也,但当从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少阳,小柴胡汤;阳明,升麻葛根汤也),看所中阴阳经络脉证,而以二方加减和治之,殊为切当。学人宜详察之,毋忽。

脉法

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
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
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弦,十二日死。
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疼,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涩涩,按之不鼓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脉坚强急者生,虚软者死。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方法

丹溪曰∶众人病一般者,此天行时疫也,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用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苍术防风滑石香附人中黄为末,神曲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气虚,以四君子汤下。血虚,以四物汤下。痰多,以二陈汤下。热执业护士网甚者,加童便(谓人中黄者,人粪也。今人多有以粪缸中清汁,顿饮一、二碗,病随愈。然但恐畏其臭秽,不能下咽耳。故丹溪所取人中黄法,于冬月以竹截筒,削去青,两头留节,一头打通一窍,以大甘草纳入筒内,以竹钉塞其窍,投粪缸中,二、三个月取出,晒干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陶尚文治瘟疫法∶

若病只在少阳经者,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微发之而愈。若病兼阳明经者,柴、葛二方合服之(小柴胡对升麻葛根汤也)。
若见太阳证,大便泄者,以本方(小柴胡也)去黄芩对五苓散,尤当看脉寒热,若无寒去桂留芩。
若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本方加去桂五苓散。
若入太阴经,无热证见者,用理中汤,此证必须腹痛而泻。明日泻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
若入少阴经及厥阴经,用阴证伤寒传经法治之。
若初看未端的,且先以败毒散治之,看归在何经,再随经施治,无不效者。
若发黄,小柴胡合去桂五苓散。未退,茯苓渗湿汤。
瘟疫作渴,本方加石膏知母湿温渴,苍术白虎汤
瘟疫发狂不识人,大柴胡汤当归。如大便泄者,三黄石膏汤、柴苓汤
瘟疫胸膈满闷,本方中加枳壳橘红、黄连。若大便不通,大柴胡汤微利之。

三黄石膏汤

石膏(三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一钱五分) 豆豉(半合) 麻黄(一钱) 栀子(五枚)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三分,连进三、五剂愈。

败毒散 治瘟疫。(四时通用。)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白茯苓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或沸汤点服亦可。

此药治伤寒瘟疫,风湿风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不问老人、小儿皆可服。或岭南烟瘴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之地,脚气痿弱,此药不可缺也。日三、五服,以知为度。

一方加薄荷少许,每服五钱,加姜,水煎服。

九味羌活汤(方见伤寒门。) 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间服之,取汗而愈,其效如神。

黑奴丸 治瘟毒发斑,烦躁大渴,及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而数,面赤目眩,身痛大热,狂言欲走,渴甚。又云∶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温,斡开其口灌药,下咽则活。

黄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黄 梁上尘 小麦奴 灶突墨(各一两) 大黄(一两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服,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顷不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渴,不可与此药。

神术散(太无) 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憎寒壮热,身痛,专主山岚瘴气之妙剂也。

陈皮(二钱) 苍术 浓朴(各一钱) 甘草 藿香菖蒲(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一方无菖蒲,有香附一钱,名神术散气散。

附∶大头天行病

丹溪曰∶大头病,乃湿热在高巅之上,用羌活及酒炒黄芩、酒蒸大黄,随病加减,切不可用降药。

东垣曰∶阳明邪热太甚,实资少阳相火而为之也。湿热为肿,火盛为痛,此邪见于头,多在两耳前后先出,皆主其病也。治法大不宜速药,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缓服,徐徐少与,当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处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为邪出于耳项前后也。

二黄汤(东垣) 治大头天行疫病。

黄芩(酒制炒) 黄连(酒制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徐徐呷之。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硝等分,亦时时少与,毋令饮食在后。如未已,只服前药,取大便利、邪气已则止。

前方宜各少加引经药,阳明渴,加石膏,少阳渴,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甘草、荆芥、防风,并与上药相合用之。或云∶头痛酒芩,口渴干葛,身痛羌活、桂枝、防风、芍药,俱宜加之。

普济消毒饮(东垣)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诸药杂治,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耳。须用下项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众。时人皆曰天方,谓天仙所制也。遂刻诸石,以传永久。

黄芩(五钱,酒制炒) 黄连(五钱,酒制炒) 人参(三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二钱) 连翘(一钱) 玄参(二钱) 白僵蚕(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板蓝根(一钱) 马勃(一钱) 鼠粘子(一钱)
上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风、川芎、薄荷、当归身,细切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时稍热服之。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以砭针刺之。

附∶虾蟆瘟

丹溪曰∶虾蟆瘟,属风热,防风通圣散加减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风、羌活、荆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侧柏叶捣汁,谓火 蚯蚓粪敷之。或用丁香尖、附子尖、南星,醋调敷之。或五叶藤车前草皆可捣敷之,有效。

甘桔汤 治冬瘟,咽喉肿痛。

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时时频呷之。

萎蕤 治冬瘟,头面肿。

萎蕤(二钱五分) 石膏(一钱五分) 麻黄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 青木香 川芎(各五分) 干菊花(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日三服。

(祖传方)

人黄散 治四时疫疠,大头天行等病。

甘草(三钱) 辰砂 雄黄(各一钱五分) 粪缸岸(置风露中年远者佳,水飞细研,一两重)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薄荷桔梗汤送下,日三、五服。煎药∶甘草、桔梗、茯苓、 本、白术各五分,水煎服。

疫疠,夏感寒,伏于少阴,咽痛,次必下利,名曰肾伤寒,宜用半夏、桔梗、甘草各一钱,加姜五片,煎服。大头天行病,从 颔肿热者,又名颅○ 瘟,东垣有方用羌活、酒炒黄芩、酒蒸大黄加减,水煎服。十五、六日,服小柴胡汤不愈者,仍用陈皮、紫苏发散而愈。又法∶洒炒黄芩、黄连为君,炙甘草为佐,水煎,细细呷之。再加鼠粘子、酒蒸大黄煎,入芒硝,亦细细频与服之,微利为度。肿减后,去后三味,只服前药。如渴,属阳明,加石膏;属少阳,加栝蒌根。

若阳明行经,加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加羌活、荆芥、防风。如头痛,加黄芩;渴,加葛根;身痛,加羌活、防风、荆芥、桂枝、芍药,随宜用之,入上药相合煎服。或时疫肿毒疙瘩,或脏腑积热,发于头项,咽嗌堵塞,水浆不下,或面赤,脉浮洪,热甚,漏芦汤治之。升麻、黄芩、大黄各一两,蓝叶(即大青叶)、玄参各二两,煎服。

(丹溪活套)云∶众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时疫。盖冬月闭藏之时,反行春令,温胜于寒,而发泄真阴,土胜水亏矣。

所胜者妄行,土有余也。所生者受病,所胜者侮之,火土相合,湿热相聚。故春来木长之时,无水滋生化源,故人病瘟。

治有三法,见前。春感清气,无汗恶寒,为疫疠,通用升麻葛根汤。春感清气,发热而渴,不恶寒,宜解肌汤,葛根、黄芩、芍药各一钱,麻黄一钱半,甘草、桂枝各七分半,大枣一枚,水煎服。春温,发热咳嗽,身疼口燥渴,脉浮洪热甚,宜小柴胡汤加桂枝治之。咳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人参。脉实渴,宜大柴胡汤下之。渴,加知母、石膏。凡温病,脉尺寸俱浮,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热相搏。其证四肢不收,身热自汗,头痛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慎勿发汗,汗之则谵语烦躁,目昧无睛光。病在少阴厥、阴二经,宜萎蕤汤、人参败毒散、葛根龙胆汤、小柴胡汤。甚者,栝蒌葛根汤。脉浮身肿汗出,汉防己汤。误汗者,防己黄耆汤。四时伤寒疫疠,或伤风有汗,或风湿,身肿体痛,恶风口干,日晡潮热,脉实,并用人参败毒散。夏应热而反寒,夏及秋初而为暴寒,折于盛暑,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或寒伤于胃,下利脓血或水泻,脉实者宜下之安。调中东加∶大黄三钱,葛根、黄芩等药各二钱。

医案

东阳李文会内子陈氏,年二十九,三月间得瘟疫证,病三日经水适来,发热愈甚,至七、八日病剧,胸中气筑作痛,莫能卧。众医技穷辞去,黑夜来迎予延医。病者以绵花袋盛托背而坐于床,令婢磨胸不息,手六脉俱微,数极而无伦次,又若虾游状。予问曰∶恐下早成结胸耳?主人曰∶未曾下。予再思之,三日而经水适来,致中气虚,与下同。用黄龙汤、四物汤、小陷胸汤共合一剂,加姜、枣煎服。主人曰∶此药何名?予曰∶三合汤也。一服而诸病悉减,遂能卧。再服,热退而病全安。愈后,又因食粥太多而病复热,又作内伤处治,而用补中益气汤出入加减调理而愈。

斑疹

(附∶冷丹)

《内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夫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热令大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烁肺金。盖肺主皮毛,故红点如蚤之状,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瘾疹;或伤寒温热病而发斑斑如锦文者,名曰发斑,皆热毒之所致也。其证有阳毒,有阴毒,是皆冬应寒而反温,人受不正之气,故至春夏而发为斑烂,夫阳脉浮数而阴脉实大者,名为温毒。或为内外结热极深,舌卷焦黑,鼻若烟煤,狂言见鬼,面赤而斑烂者,名为阳毒。如温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或下之太迟,热病郁积胃中,或医者误用热药过多,胃气热甚,及内伤热病,虚火燔灼肺之间,皆能成发斑也。是故发赤斑者半生半死,发黑斑者九死一生。治法用化斑汤(即人参白虎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之类,是皆正治之法也,学人宜详察而用之。

脉法

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在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脉多沉伏,或细而散,或绝无。(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故脉伏。)

方法

丹溪曰∶发斑属气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用,当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戴氏曰∶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曰斑。一云∶发斑似伤寒,痰热之病发于外也。
有属里者,因胃热助手少阴火,入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间耳,白虎、泻心、调味承气从长选用之。
内伤发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
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戴氏曰∶疹,浮小有颗粒者是也,随出即没,没而又出,主乎解散,汗之即愈,通圣散中消息用之。
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如遇热时,以通圣等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等辛温之剂解之。

凡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有乳孩因胎毒两腋生,后腹胀发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杵汁,调原蚕沙敷之而愈。
冷丹属血风血热,用通圣散。有痰血相搏,用蝉蜕、僵蚕、荆芥、南星治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消风散

芥穗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浓朴 白僵蚕(炒) 蝉蜕(去土,炒) 人参 茯苓 防风 川芎 藿香 羌活(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二钱,煎荆芥汤或茶清调下。

葛根橘皮(元戎) 治肌肤斑驳,冬温治发,咳而心闷,但呕清汁。

葛根 橘红 杏仁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阳毒升麻汤(活人) 治伤寒一、二日间,身发斑烂,或吐下后变成阳毒,腰背疼痛,面赤狂言,下利,脉浮大,咽痛。(方见伤寒门。)

玄参升麻汤(活人) 治发斑咽痛烦躁谵语。(方见伤寒门。)

阳毒栀子汤(活人) 治伤寒壮热百节烦痛,身发斑烂。

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各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五分) 杏仁(七分半)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入姜三片,香豉一百粒,煎服。

犀角消毒饮(和剂) 治发斑瘾疹等证。

牛蒡子(四分) 荆芥穗 防风(去芦,各三钱) 甘草(一分) 犀角(一钱五分,另镑为细末,不入汤煎)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犀角末服。

解毒防风汤(和剂) 治发斑及瘾疹痒痛。

防风(一钱五分)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穗 枳壳 牛蒡子(炒,各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升麻葛根汤(仲景) 治伤寒阳明实热发斑。(方见伤寒门。)

阴毒升麻鳖甲 治阴斑。

升麻(二钱) 当归 甘草(各一钱五分) 蜀椒(二十粒) 鳖甲(炙,一钱) 雄黄(四分,另研)
上细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雄黄末服。

加味羌活散 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瘾疹。

羌活 前胡(各一钱) 人参 桔梗 甘草(炙) 枳壳(麸炒黄色) 川芎 天麻 茯苓(各五分) 蝉蜕 薄荷(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调中汤 治内伤外感所发阴斑。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砂仁 藿香 芍药(煨) 甘草(炙) 桔梗(去芦) 半夏(汤泡七次) 白芷 羌活 枳壳(各七分) 川芎(五分) 麻黄(去节) 桂枝(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盏,煎七分,温服。

化斑汤(仲景) 治伤寒汗吐下后,发斑脉伏。即伤寒门白虎加人参汤也。守真《类萃》又加白术,水煎,时时服之。

黑膏(活人) 治温毒发斑。(冬月大温,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发斑如锦文,脉浮散属阳,沉伏属阴,用此以消疫毒之气。)
地黄(半斤) 香豉(一升)
上二味细切,以猪膏二斤合煎之,取浓汁如膏,用雄黄麝香如豆大内中,搅和匀,每服用弹子大,白汤化下。

大青四物汤(活人) 治瘟疫发斑。

大青(四钱) 阿胶(炒成珠子) 甘草(炙,各二钱) 香豉(一合)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祖传方)

加味败毒散 治瘟疫及瘾疹等证。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归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甘草 薄荷(各二分半)
加∶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 芍药 生地黄(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此因虚而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

内伤

《内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是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此内外阴阳腑脏虚实之不同也。举世医者,但见恶寒发热、头目沉重之证,更不察内外虚实,便作伤寒模糊处治,辄用仲景汗下解利之法治之多死,良可叹哉!我东垣先生,悯生灵之夭枉,着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一皆以扶植胃气为本,诚万世不刊之妙典也。其谆谆告诫之意,屡以饮食失节、劳役过伤为言,而立补中益气等汤为主治。若能确守其法而行之,无有不验。惜乎今之医者,多承因习之弊,懵然不识机变,睥睨其书而不视。间有读者,不明脉候虚实,不偏于此则偏于彼,或遇内伤挟痰与食,清气怫郁于下、浊气填塞胸中之候,骤以补中益气等药一试,则气满痞塞,遂谓补药不宜于此证也,决意改用汗下解利之法,医死而不之悔。故王安道有内伤不足中有有余之议,此发东垣之所未发者耳。学人宜潜心究察其虚实似是之非,庶不夭人之天年也。

东垣辨内外虚实之法,学人宜熟玩于胸中,临证之际,庶无鲁鱼亥豕之讹焉。抑考辨惑论曰∶夫外伤风寒有余之证,其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其口鼻气塞不通,心中烦闷不安。其恶风寒也,稍似裸体,便不能禁,虽重衣浓幕,逼迫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传入里乃已。语声重浊,前轻后重,高厉有力,腹中和,口知谷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手背热,手心不热,是皆外感有余之候也。其内伤饮食劳役不足之证,其发热恶寒,寒热间作。及热也,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扪之烙手,明其热在内也。其口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其恶风寒也,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乃不恶,惟门窗隙中些少贼风则大恶之,亦必待其阴阳既和,汗出则已。语言困倦,前重后轻,气不相续,腹中不和,口不知谷味,大小便或闭或溏,或心下痞闷,或胸中如刀 之痛,手心热,手背不热,是皆内伤不足之候也。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愚故略述东垣之言,以为后学之矜式耳。临证又当参考其脉候,求其有余中之不足,或不足中之有余,或外感挟内伤,或内伤挟外感,视其轻重而权宜用药以施治之,庶几登东垣之堂而为当世之司命矣。

脉法

东垣曰∶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过在少阴则二倍,太阴则三倍。(右手三部属三阴,少阴在关主脾,太阴在寸主肺,肌肤大热,故脾肺二脏之脉皆紧盛也。)
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
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也。)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之脉也。)右关脉沉而滑。(此宿食不消之脉也。)

方法

丹溪曰∶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当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气虚甚者,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气。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更以竹沥、姜汁传送。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戴氏曰∶凡内外兼证,或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挟外感证,治法宜先补益而后散邪,或以补中益气为主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各加本经药治之。或外感重而内伤轻者,为外感挟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以参、术、茯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也。

补中益气汤(东垣)

黄耆(一钱) 甘草(炙,五分或七分) 人参(病甚者一钱) 白术 当归(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也。上喘气短,损其元气,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用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此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升胃中之清气,又引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又缓带脉之缩急。用当归以和血脉,橘红以理胸中之气,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而泻阴中之伏火也。表热者,一、二服,气和微汗而愈。如咽干者,加干葛。如心刺痛,乃血涩不足,加当归。如精神短少者,加人参、五味子。如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头痛脑痛,加 本、细辛

有痰,加半夏、生姜。如咳嗽,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去节麻黄;春加佛耳草款冬花。久咳,肺中伏火,去人参。如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陈皮;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更加芩、连;秋,更加槟榔、砂仁。如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如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浓朴;天寒,加生姜、肉桂。如腹痛,加白芍药、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黄芩、甘草、芍药;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如胁痛或缩急,加柴胡、甘草。如脐下痛,加熟地黄;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如大便闭涩,加当归、大黄。如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不已,更加防己。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上此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以益其病耳,如黄耆、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见脾胃论。

朱砂安神丸

黄连(一钱五分) 朱砂(一钱) 酒生地黄 酒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咽下,食后服。(一方无地黄、归身,用生甘草。)

调中益气汤

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或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噎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溜火,视物昏花, 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稳,嗜卧无力,不思饮食,此药主之。

黄耆(一钱) 人参(有嗽去之) 甘草 苍术(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从阴养阳也) 升麻(各二分) 橘红(二分,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心在旦是也。
如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发也,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
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
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
如胃气不和,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有嗽,加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
如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邪所作也。
如兼燥热,加黄柏、生地黄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
如春夏腹痛,加白芍药三分。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更加白芍药五分,生黄芩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黄芩,名桂枝芍药汤
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之大寒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制之。
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

《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泡去苦用,观厥气多少而用。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

宜以酒黄柏、酒黄连、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空心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之病,乃虚劳七损症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耆(一钱) 半夏(六分) 甘草(炙二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三分,炒)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当归身 陈皮(各三分) 黄柏(一分半) 人参(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

浓朴(姜制,三分) 升麻 羌活(各五分) 白芍药(煨五分) 独活(五分) 防己(五分) 甘草(炙,五分) 泽泻(五分) 柴胡(一钱二分) 生地黄(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大温服。如腹胀及腹中窄狭,加浓朴一倍。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

又云∶血虚发热。证像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耆(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抵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或胃脘当心而痛,并皆治之。

半夏(汤泡洗,一钱五分) 草豆蔻(湿面裹煨,杵碎) 甘草(炙,各七分半) 柴胡(去芦,六分) 木香 橘红(各四分半) 枳实(麸炒黄色) 当归(各三分) 酒红花(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升阳益胃汤 治肺及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此药主之。

黄耆(一钱) 半夏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五分) 独活(三分) 防风(三分,因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术(二分) 羌活(三分) 黄连(一分) 柴胡(去芦,二分) 泽泻(二分,不淋秘者,不可用) 橘红(二分半) 白芍药(三分,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茯苓(二分,小便利、口不渴者,勿用)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茯苓、泽泻。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开发,慎毋大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嘉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双和散 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不热不寒,温而有补。

白芍药(一钱) 黄耆(蜜炙) 熟地黄 川芎 川归(各六分) 甘草(炙) 肉桂(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大病后血虚气乏者,以此调治。

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喘,精神短少,或衄血吐血等证。

紫菀茸(一钱) 黄耆(蜜炙)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七分)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麦面(一两,炒黄)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猪苓(去黑皮,各七钱) 草豆蔻(湿面裹煨) 神曲(炒,各五钱) 枳实(麸炒黄色) 橘红(各三钱) 白术(五钱) 白茯苓 泽泻(各三钱) 砂仁(二钱) 干生姜(炮,五钱) 甘草(炙) 人参 青皮(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后服。

白术和胃丸 治病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闭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去湿消痰,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一两五钱) 半夏(汤泡洗七次) 浓朴(姜制,各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二钱) 枳实(麸炒黄色) 槟榔(各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五分) 干生姜(七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米饮送下。

枳术丸 治痞满,消食强胃。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黄色,一两)
上为细末,用沸汤泡青荷叶,干者亦可,顷间去叶,用汤浸晚粳米杵粉,以原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至七、八十丸,白汤送下。

本方加橘红一两,名橘皮枳术丸,治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
本方加炒神曲一两,炒麦 面一两,名曲 枳术丸,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
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能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本方加半夏一两,名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
本方加酒炒黄连、酒蒸大黄、炒神曲、净橘红各二两,黄芩四两,名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草豆蔻丸 治伤饮食卒心痛,甚效。或秋冬伤寒冷之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

草豆蔻(面裹煨) 枳实(麸炒黄色) 白术(各一两) 麦 (面炒黄色) 半夏(汤泡洗) 黄芩(去朽,酒炒) 神曲(炒黄色,各五钱) 干生姜(炮) 橘红 青皮(炒,各二钱) 炒盐(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如冬月,不可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加以温剂,是其治也。然亦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之,随时之宜,不可不知也。

枳实导滞丸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大黄(一两) 枳实(去穣,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 茯苓(去皮) 黄芩(去朽) 黄连 白术(各三钱)泽泻(二钱)或加木香、槟榔各二钱,名木香导滞丸。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强弱加减丸数,以利为度。

白术丸 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六两) 枳实(炒) 半夏(泡洗,七次) 神曲(炒,各五钱) 橘红(七钱) 黄芩(炒,五钱) 白矾(枯,三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加减丸数。原素食多用椒、姜,故用黄芩以泻之。

木香见 丸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

神曲(炒) 京三棱(煨,各一两) 草豆蔻(面裹煨) 香附子(各五钱) 升麻 柴胡(各三钱) 木香(一钱) 巴豆霜(五分) 石三棱(五钱,去皮煨)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三棱消枳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京三棱(醋煮) 广术(醋煮) 神曲(炒,各七钱) 净青皮 巴豆(和皮米炒焦黑,去米及皮) 茴香 陈皮(去白,各五钱) 丁香 益智(去壳,各三钱)
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生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如更衣,止后服。

备急大黄丸 治心腹诸卒暴痛。

大黄 巴豆(去皮膜及油)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以利为度。

保和丸(丹溪) 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癖块,多服日渐消散,脾胃虚者勿服。

山楂肉(五两,去核) 神曲(炒,三两) 半夏(汤泡洗,三两) 茯苓 陈皮(去白,各一两) 连翘(一两)莱菔子(炒一两) 麦 面(炒,一两)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或清米饮送下。

一方加麦 面,有白术二两,名大安丸,健脾胃,消食积,最效。
一云∶脾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或以四君子等作汤使送下。盖山楂一物,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脾胃之气,故云然也。

加味二陈汤(丹溪) 导痰补脾,消食行气。

橘红 茯苓(各七分) 半夏(汤泡洗,一钱) 甘草(炙,三分) 川芎 苍术 白术(各八分) 山楂肉(一钱五分) 砂仁(五分) 神曲(炒,七分) 香附子(一钱) 麦面(炒,五分)
上件,除神曲、麦 面细研炒另包,余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神曲、麦入内服。

(祖传方)

溯源散伤食物,致恶寒发热久不愈,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必询问其先食何物所伤,或 粽,或肉食,则以原食之物烧存性,一两重,细研为末,别用生韭菜连根约一握,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利。其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干山药扁豆(去壳,姜汁浸,炒,一两五钱) 甘草(炙) 桔梗(去芦) 薏苡莲肉(以上各一两)

家传治噤口痢,用石莲肉,又加石菖蒲一两。有气,加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噤口痢用粳米汤,休息痢用砂糖汤调下。别方有缩砂一两。

医案

杜门傅氏妇,予族侄女也,年三十岁,因劳倦伤食,致腹痛 胀面黄,十数日后求予治。诊得右手气口脉洪盛而滑,右关脉浮诊虚大而滑,重按则沉实,左寸关亦弦滑而无力,两尺皆虚而伏。予曰∶此中气不足,脾气弱而不磨,当补泻兼施而治。初与补中益气汤二服,次日与枳实导滞丸八十丸,大便去二次,次日又与补中益气汤。如此补一日,泻一日,二十日服补药十数帖,导滞丸千数丸,腹胀渐退而安。

东阳卢廉夫,善推明丹溪之医学人也,自病亦误治。年四十五,时正月间,因往永康,路途跋涉,劳倦发热,身体略痛而头不痛,自以为外感而用九味羌活汤,三帖汗出热不退,前后又服小柴胡汤五、六帖,热愈甚,经八日召予诊视。

至卧榻前,见煎成汤饮一盏在案,问之,乃大承气汤,将欲饮。诊其脉,右三部浮洪略弦而无力,左三部略小,而亦浮软不足。予曰∶汝儿自杀矣,此内伤虚证,服此药大下必死。伊芳曰∶我平生元气颇实,素无虚损证,明是外感无疑也。

予曰∶将欲作阳明内实治而下之欤?脉既不沉实,而又无目疼鼻干、潮热谵语等证。将欲作太阳表实治而汗之欤?脉虽浮洪而且虚,又无头痛脊强等证。今经八日,不应仍在其表,汝欲作何经而处治之乎?伊芳则唯唯不语。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三分,作大剂与之,是夜连进二服,天明往诊,脉略平和。伊芳言尚未服,仍谓前药无效,欲易外感退热之药。予曰∶再饮前药二服,不效当罪我。又如前二服,脉证俱减半。伊芳始曰∶我儿误矣。去附子,再煎二服与之,得热退气和而愈。予则告曰:其热虽退,体犹困倦,伊芳如前自合二十余帖,服后方得强健复元而安。

上湖吕氏子,年三十余,九月间因劳倦发热。医作外感治,用小柴胡、黄连解毒、白虎等汤,反加痰气上壅,狂言不识人,目赤上视,身热如火,众医技穷。八日后召予诊视,六脉数疾七、八至,又三部豁大无力,左略弦而芤。予曰∶此病先因中气不足,又内伤寒凉之物,致内虚发热,因与苦寒药太多,为阴盛格阳之证,幸元气稍充,未死耳。以补中益气汤,加制附子二钱,干姜一钱,又加大枣、生姜煎服。众医笑曰∶此促其死也。黄昏时服一剂,痰气遂平而熟寐。伊芳父报曰∶自病不寐,今安卧,鼾声如平时。至半夜方醒,始识人,而诸病皆减。又如前再与一剂,至天明时,得微汗气和而愈。

中暑

《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之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等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大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等凉剂主之。王安道曰∶暑热之气一也,皆夏月中伤其邪而为病焉,岂以一暑热分为阴阳二证而名之耶?其避暑于深堂大厦,及恣食藏冰瓜果寒凉之物,正经所谓口得寒物、身犯寒气之病耳,自当同秋冬即病阴证伤寒处治,不可名中暑也。此论固是,抑亦有未悉之旨也欤。

愚按∶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即中暑也,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此盖得劳役体虚而暑邪干卫之候,是宜东垣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治之而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疼身热,口燥心烦,此盖得之于冬感寒邪,郁积至夏而发,乃挟暑而成大热之候,是宜黄连、白虎、解毒等汤清凉之剂调之而愈。曰中暑者,阴证内伤之为病也;曰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曰阴曰阳,岂不于斯而明辨之乎,学人宜再思之。

脉法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弦细芤迟。(许学士云∶伤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内经》曰∶寒伤形,热防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肱亦曰中暑脉虚细弱,暑脉虚可知矣。)
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伏,皆虚类也。)

方法

丹溪曰∶夏月阳气尽出于地,人之腹属地气,阳气于此时浮于肌表,腹中之阴虚矣。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误矣。古人治暑,有用大顺散等剂,盖以凉亭水阁寒凉冰雪之伤,不用温剂,病何由安,非为伏阴而用也。火令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等药。有挟痰者,加南星、半夏之类。挟虚者,加入参、黄耆之类。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戴氏曰∶暑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黄连退热,香薷消暑气。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也,当以解毒、白虎等东加柴胡,气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微者,热在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大胜,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烦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满,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泄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差,其脉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黄耆(汗少,一钱) 苍术(各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炒) 川归 青皮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白虎汤(仲景) 治暑热发渴。(方见伤寒门。)

益元散(河间,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此药能燥湿,分利水道,实大腑,化热毒,行积滞,逐凝血,补脾胃,降火之要药也。(方见痢门。)

香薷饮(局方) 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三钱) 浓朴(姜制) 白扁豆(炒,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黄莲香薷饮(局方) 治证同前,以前方去扁豆,加黄连七分半也。

十味香薷饮

香薷(一钱) 人参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 黄 木瓜 浓朴(各五分,姜汁制炒) 甘草(炙,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桂苓甘露饮(河间) 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心 人参 黄耆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火,另研)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五苓散(方见伤寒门。) 本方加茵,名茵 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

大顺散(易老)

甘草 干姜 杏仁(汤煮,去皮尖,炒) 肉桂(各等分)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同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砂,同桂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王安道曰∶大顺散,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经火炒,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

愚按∶《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暑月,岂可用此热药。此方虽录于此,不可轻用。

生脉散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泡去心,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夏月时时代熟水饮之。孙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东垣曰∶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耆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

祖传方

凡人夏月冲斥道途,或于田野中务农作劳,或肥白气虚之人,不能抵当暑热,忽然昏闷运仆,其气将绝。如在日中,即当移病者于阴处,徐徐以温汤水灌之。如未苏,急灸气海穴,以复其元气。醒后,以大剂滋补之药补之。切不可灌以凉水,即死。

愚按∶《内经》有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愦愦乎若坏都,乎不可止。是则中暑运厥之候也。

湿证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湿胜则濡泄。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夫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感而得之者,有从内伤而得之者。若居处卑湿之地,与夫道途冲斥风雨,或动作辛苦人,汗沾衣裳,皆湿从外感者也。或恣饮酒浆 ,多食橘瓜果之类,皆湿从内伤者也。大抵宜发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经又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丹溪释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王注曰∶素尝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渐微,阴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为风,治者多误矣,学人宜详察之。

脉法

《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

方法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湿在上,宜微汗而解。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也。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干葛等剂。湿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淡渗治湿也。一云∶湿在下,宜升提之。湿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治,宜汗散,久则疏通渗泄之。

苍术治湿,上下部都可用。一云∶上焦湿,用苍术,其功甚烈。
二陈汤加酒芩、羌活、苍术、木通,散风行湿最妙。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防己黄耆汤(金匮)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周身疼痛。

防己(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耆(三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

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炙甘草以实表,防己、白术以胜湿。

甘草附子汤(仲景)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而痛者。

甘草(炙,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五分) 桂枝(四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金匮》方∶无桂枝,加生姜、大枣,名曰白术附子汤。

加味五苓散(元戎) 治湿胜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者。

本方中,加羌活一倍是也。

除风湿羌活汤(东垣)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本 苍术(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羌活胜湿汤(东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茯苓渗湿汤(东垣) 治湿郁成黄胆,寒热呕吐而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莫能安卧。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实(各四分) 赤茯苓 泽泻(各五分) 茵 (六分) 猪苓(去黑皮,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茵 五苓散(局方) 治湿热大胜,黄胆发热。五苓散内,加茵 一倍即是也。

(祖传方)

白术酒 治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着席。

白术(一两)
上细切,作一服,无灰老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丹溪活套)云∶湿本为土气,火热则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夫热而怫郁,则生湿也,因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盖风药能胜湿也。大抵治湿宜利小便为上策,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一身尽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羌活、苍术以微汗之,不可大汗,恐汗去而虚湿仍在也。若自汗多者,宜白术甘草汤。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泄泻,身痛自汗,此为寒湿,宜五苓散加生附、苍术、木瓜。如风湿身痛,微肿恶风,宜杏仁汤∶官桂五钱,大门冬、芍药、麻黄各二钱五分,杏仁七个,水三盏,姜十片煎,分二服。又治湿,消肿胀,利小便,健脾胃,葶苈木香散∶葶苈子、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木香、泽泻、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钱,滑石三两,为末,汤调服。然以上诸方,乃略示其端倪耳,全在活法加减而用之,不可执一论也。夫治湿者,固当以二术为君,以补脾为主治。然亦有湿盛气满膨胀者,又当以利水行气为先,补脾药又未可遽用。或以二术为君,而利水药为臣使;或以木通、泽泻、葶苈、草前子等利水药为君,而以茯苓、白术、人参等补脾药为臣使。有本而标之者,亦有标而本之者。看缓急而施治,则万举万全之功,可立而待也。

燥证

《内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原病式曰∶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少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盖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则筋大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其脉紧涩,故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或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筋惕而搐,又或风热燥并而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秘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瘈瘲 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病各有异者,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于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故若是也,学人不可不知。

脉法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

方法

丹溪曰∶皮肤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肌肤燥痒,皆火烁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人参、天花粉、黄柏、五味子之类治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以下皆 仙方)

琼脂膏 治血虚、皮肤枯燥及消渴等证。

鹿角胶(一斤) 生地黄(二十斤,洗净细捣,取真汁去渣) 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上沫净而止) 真酥油(一斤) 生姜(二两,捣取真汁)
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黄汁数沸,以绢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胶,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饧,以瓷器收贮,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调下。

琼玉膏 治证同前,及肺热咳嗽甚者。(方见咳嗽门。)

天门冬 治血虚肺燥,皮肤折裂,及肺痿咳脓血证

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
上一味,净洗,去皮心,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渣滓,用银锅或沙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

地仙煎 治诸燥证。

山药(杵细,一斤) 杏仁(去皮尖,一升) 生牛乳汁(二斤)
上件将杏仁研细,入牛乳、山药拌匀,绞取汁,用新瓷瓶密封,重汤煮一日,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或汤调下。

和血益气汤(东垣) 治口燥舌干便数,舌上赤脉。此药生津液,除干燥,生肌肉。(方见消渴门。)

当归润燥汤(东垣) 治消渴,大便秘涩干燥结硬,兼喜温饮,阴头退缩,舌燥口干,眼涩难开等证。(方见消渴门。)

生津甘露汤(一名清凉饮子。东垣)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燥,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方见消渴门。)

生津甘露饮子(东垣) 治消渴,诸燥证。(方见消渴门。)

辛润缓肌汤(东垣) 治诸燥肌渴,及皮肤燥涩等证。(方见消渴门。)

润燥汤(东垣) 治大便燥结,肠胃枯涸等证。

润肠丸(东垣) 治大便干燥,闭结不通。润燥和血。

活血润燥丸(东垣) 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润肠汤(东垣) 治大便结燥不通。(以上四方,并见大便结燥门。)

通幽汤 治大便结燥,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甘草(炙) 红花(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钱) 升麻 仁泥 当归身(各一钱)
上锉,水煎,调槟榔末五分,稍热服之。

医案

予仲兄怀德处士,年四十五,平生体瘦弱血少,值庚子年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证,皮肤折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浓,反而莫能搔痒。予制一方,名生血润肤饮,服数十帖,其病如脱,后治十数人皆验。

(祖传方)

生血润肤饮

川归身(酒洗) 生地黄 熟地黄(酒洗) 黄耆(蜜炙,各一钱) 天门冬(一钱五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五味子(九粒) 片芩(去朽,酒洗,五分) 栝蒌仁(五分) 桃仁泥(五分) 酒红花(一分) 升麻(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钱。

火热

《内经》曰∶诸热瞀,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 呕疮疡,喉痹耳鸣耳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暴病暴死,皆属于火。丹溪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之为也云云。又曰∶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愚按∶心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肾二脏,即《内经》一水不能胜二火也。五性之火,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一水不能胜五火也。夫五行之理,天人所同,知乎此,则造化阴阳,洞明于胸臆之间,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虚实,或补或泻,用药以平之,则愈疾之功,如射之中鹄矣,学人其可忽诸。

脉法

脉浮而洪数为虚火,脉沉而实大为实火。

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
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方法

丹溪曰∶阴虚火动者,难治。

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

虚火可补,参、术、生甘草之类。(谓之实者,邪气实也。谓之虚者,正气虚也。)
郁火可发,当看在何经。

风寒外束者可发,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而升之。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须温散。

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硝、黄、冰水之类。

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之类正治,立死。

有补阴则火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

凡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发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

愚按∶气有余者,非真气也,五志厥阳之火动而为邪气也。

饮酒人发热者,难治。不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轻手按之热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热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麦门冬、竹茹之类。

重手按之,热甚而烙手,轻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内,宜发之,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之类。

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木通下行,泻小肠火。人中白,泻肝火。(尿缸岸也,秋石亦是。)
黄芩、黄连以猪胆汁拌炒,能泻肝胆之火。

黄柏加细辛,泻膀胱之火。

青黛能泻五脏之郁火。玄参能泻无根之游火。

小便降火极速。山栀子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人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者,此虚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也,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外以附子末,津调贴脚心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愚按∶此条言犹有未悉者。如果劳怯阴虚之人有此,固为作阴虚治;若壮实之人有此,则是湿郁成热之候也。愚尝冒雨徒行,衣湿得此证,以苍术、黄柏加牛膝、防己等药,作丸服之而愈,后累医数人皆验。若误作阴虚治,即成痿证,剧矣。

(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条)

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治肝火。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浸半时许,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大补丸 治阴火。

黄柏(去粗皮,细切,用新瓦盛盐酒炒褐色)
上为细末,粥丸或水丸,煎四物汤送下。又云∶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送下。

抑青丸 治肝火。

黄连(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粥丸,白汤送下。

石膏丸 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 )
上为细末,醋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四物汤加白马胫骨,降阴火,代芩、连用。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板。兼气虚,加参、耆 、白术。

手心热,属热郁,当用火郁汤,或用栀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为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条)

火郁汤(东垣) 治四肢热,及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或血虚得之,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药 人参(各七分) 柴胡 甘草(生,各三分) 防风(二分半) 葱白(五茎)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服。

升阳散火汤(东垣)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各六分) 甘草(炙,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半) 生甘草(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热服,忌生冷等物。

泻阴火升阳汤(东垣) 治肌热头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 甘草(炙) 黄耆 苍术(各一分) 升麻(八分) 柴胡(一钱半,去芦) 人参 黄芩(各七分) 黄连(酒炒,五分) 石膏(五分,秋冬勿用)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滋肾丸(东垣) 降肾火。

黄柏(二两,酒拌阴干) 知母(二两,去毛,酒浸阴干) 肉桂(一钱,去粗皮)
上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以熟水丸,百沸汤下。

凉膈散(河间)
大黄(酒浸,纸裹煨) 朴硝 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钱)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二分半) 淡竹叶(五片)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匀服。

三补丸(河间) 泻三焦火。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新汲水丸服。

紫雪(局方) 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颠狂叫走,解诸热毒邪热,小儿惊痫等证。

黄芩(百两)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研,各二斤)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项药∶

甘草(炙,八两) 青木香 生犀角屑 羊角沉香(各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 玄参(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

硝石(芒硝亦可,二斤) 朴硝(择净者,十斤)
以上入前药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斤,抛放水盆中,半日,待药凝定,入下项药,搅令匀。

朱砂(三两) 当门子(即麝香,一两二钱半)
上煎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凉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斟酌加减多寡服之,并食后服。

妙香丸(局方) 治时疫伤寒,解五毒潮热积热,及小儿惊痫等证。

巴豆(取净,三百五十粒) 牛黄 片脑 腻粉 麝香(各七钱五分) 辰砂(九两) 金箔(九十片)
上研极细,炼蜡六两,入蜜七钱五分,同炼令匀,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小儿绿豆大二丸,白汤下。

《拔萃方》

无金箔,有水银, 砂,治久远成积。

按∶ 砂不可轻用,制炼不精则害人,慎之!

泻心汤(局方) 治心经蕴热。

上以黄连一味为细末,水调服之。

麦门冬汤(千金) 治诸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羸瘦,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去心) 桑白皮(蜜炒) 生地黄(各七分)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紫菀茸 桔梗 淡竹叶 麻黄(各五分) 五味子 甘草(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愚按∶此方曰病后火热乘肺,麻黄其可用乎?曰渴而烦闷,半夏亦不用可也。宜去此二味,加贝母、天门冬,方为稳当也。

栀子仁汤(河间) 治发热潮热,发狂烦躁,面赤咽痛。

栀子仁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五分) 升麻 黄芩 石膏(各一钱) 杏仁(汤煮去皮尖,七分半) 柴胡(一钱二分) 生甘草(一钱) 豆鼓(五十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当归龙荟丸(河间) 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昏不宁,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胸膈咽嗌不利,肠胃燥涩,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火热等证。

当归 草龙胆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三黄丸(河间) 治三焦火盛,消渴,不生肌肉。

大黄 黄连 黄芩(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白汤送下。服至一月,行及奔马。

(丹溪活套)云∶凡去上焦湿热,须酒洗黄芩以泻肺火。如肺有实热,宜用;如虚热而用黄芩,则伤肺气。须先用天门冬保定肺气,然后用之。如去中焦湿热与痛,须用黄连以泻心火。若中焦有实热,宜用;若脾胃气虚不得转运,及中焦有郁热者,当用茯苓、白术、黄芩、葛根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术、黄芩、芍药、茯苓、麦门冬、大枣之类。如下焦有湿热肿痛、并膀胱有火邪者,须用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之类,固是捷药。若肥白人气虚者,宜用白术、苍术、南星、滑石、茯苓之类。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湿热肿痛者,必用当归、红花、桃仁、牛膝、槟榔等药。柴胡泻肝火,须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者,能泻大肠之火。黄连泻心火。若用猪胆汁拌炒,更以草龙胆佐之,大能泻胆中之火。白芍药泻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盖其性之酸寒也。知母、黄柏泻肾火,又泻膀胱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在上、中二焦,连壳用。在下焦,须去壳,水洗去黄浆,炒焦色,研细用之。人中白非独泻肝火,又能泻三焦火及膀胱之火,从小便中出,盖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祖传方)

人中白散 治阴虚火盛,及五心烦热等证。

人中白(二两) 黄柏(盐酒拌炒褐色) 生甘草 青黛(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童子小便调服。

医案

骆氏妇,年四十余,夜间发热,早晨退,五心烦热,无休止时,半年后求予治。六脉皆数,伏而且牢,浮取全不应。

予与东垣升阳散火汤,四帖而热减大半,胸中觉清快胜前。再与二帖,热悉退。后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少佐以炒干姜,服二十余帖全安。

郁证

《内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张子和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

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耳。我丹溪先生触类而长之,而又着为六郁之证,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此发前人之所未发者也。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是以治法皆当以顺气为先,消积次之,故药中多用香附、抚芎之类,至理存焉,学人宜知此意。

脉法

脉多沉伏,气郁则必沉而涩,湿郁则脉必沉而缓,热郁脉必沉数,痰郁脉必弦滑,血郁脉必芤而结促,食郁脉必滑而紧盛,郁在上则见于寸,郁在中则见于关,郁在下则见于尺,左右亦然。

脉或结,或促,或代。

滑氏《诊家枢要》曰∶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节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夫所谓有神者,即经所谓有中气也。

方法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其证有六∶曰气郁,曰湿郁,曰热郁,曰痰郁,曰血郁,曰食郁。气郁(戴氏曰∶胸胁痛,脉沉)∶香附(此味而能横行胸臆间,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则燥)、苍术(米泔浸五、七次)、抚芎(即蘼芜芎 苗头小块,气脉上行,故能散郁也)。湿郁(戴氏曰∶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苍术、白芷、川芎、茯苓。热郁(戴氏曰∶目瞀,小便赤,脉沉散)∶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抚芎。痰郁(戴氏曰∶动则喘,寸口脉沉滑)∶海石、香附、南星、栝蒌子。血郁(戴氏曰∶四肢无力,大便红,脉沉)∶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戴氏曰∶咽酸腹闷,不能食,左寸脉平和,右寸脉紧盛)∶香附、苍术、山楂、神曲、针砂(醋炒)或保和丸。

诸郁药,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凡药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降。余仿此。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一宿) 苍术 川芎 栀子(炒)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

生韭饮 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叶(一握,捣取自然汁一盏)
上先以生桃仁连皮细嚼十数个,后以韭汁送下。

六郁汤 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 苍术(米泔浸) 抚芎(各一钱) 赤茯苓 栀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钱) 甘草(炙,五分) 砂仁(研细,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如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
如湿郁,加白术,倍苍术。如热郁,加黄连,倍栀子。
如痰郁,加南星、枳壳、小皂荚
如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麦 面。

升发二陈汤 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此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抚芎(一钱) 升麻 防风 柴胡(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升阳散火汤(东垣) 治热郁。

火郁汤(东垣,二方并见火门。)

医案

一男子,年二十九岁,三月间,房事后骑马渡溪,遇深渊沉没,幸得马健无事,连湿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壮热,肢节烦疼,似疟非疟之状。一医作虚证治,而用补气血药,服月余不效。又易一医,作劳瘵治,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及丹溪大补阴丸倍加紫河车服至九月,反加满闷不食。乃顾倩有乳妇人在家,止吃人乳汁四、五杯,不吃米粒。召予诊视,六脉皆洪缓,重按若牢,右手为甚。予作湿郁处治,用平胃散,倍苍术,加半夏、茯苓、白术、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风、羌活,加姜煎服。黄昏服一帖,一更时又进一帖,至半夜,遍身发红丹如瘾疹,片时遂没而大汗。索粥,与稀粥二碗。由是诸病皆减,能食。仍与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渗湿汤倍加白术,服二十余帖平安。

痰饮

《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肺金。盖肺气郁则成热,热盛则生痰。丹溪曰∶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或头风目昏。眩运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叶瘙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为齿颊痒痛,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形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并无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状若挫闪,或脊中每有一掌如冰冻之寒痛者,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或眼沿涩痒,口糜舌烂,甚为喉闭等证,又或绕项结核,似 非,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气上冲,头面烘热,或为失志颠狂,或为中风瘫痪,或为劳瘵荏苒之疾,或为风痹及脚气之候,或心下怔忡,惊悸如畏人将捕,或喘嗽呕吐,或呕冷涎绿水黑汁,甚为肺肠毒便脓挛跛,其为内外疾病,非止百端,皆痰之所致也。盖津液既凝为痰为饮,而汹涌上焦,故口燥咽干;流而之下,则大小便闭塞,面如枯骨,毛发焦干。妇人则经闭不通,小儿则惊痫搐搦。治法宜先逐去败痰,然后看虚实调理,故制沉香滚痰丸,为通治三焦痰饮之要药也。愚窃以其论证固详,不问虚实而以一峻药攻之,恐未中乎肯綮也欤。

盖资禀有浓薄,病邪有浅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有曰∶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而多矣。又曰∶中焦有食积与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攻尽则愈虚而病剧。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慎之慎之!

脉法

《要略》云∶脉双弦者,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其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又云∶脉浮而细滑者,伤饮。脉弦数有寒饮,春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走痛,脉沉者,有留饮。

陈无择云∶饮脉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手关前脉浮弦大而实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自愈。
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涩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方法

丹溪曰∶有热痰,有湿痰,有酒痰,有食积痰,有风痰,有寒痰,有老痰。
热痰,用青黛、黄连及用礞石丸最捷。
湿痰,身多软,而重用苍术、白术。又曰∶湿痰,用黄芩、香附、半夏、贝母。热痰,加栝蒌、青黛。
酒痰,用栝蒌、青黛,蜜丸噙化。
食积痰,用神曲、麦牙、山楂,或化痰丸、消积药攻之。
风痰,用南星、白附子
寒痰用半夏。(卢氏注曰∶凝结清冷,其状若寒,非寒也。然亦有用温药者,盖寒因热用,使引导无捍格也。)
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蒌、五倍子。一云∶五倍子佐他药,大治顽痰。

痰结核在咽喉,嗽而不能出,化痰药加咸能软坚之味,栝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以朴硝、姜汁,蜜丸噙化。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故无处不到。
脉浮当吐,痰在膈上必用吐,胶固稠浊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凡吐法,宜先升提其气,用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茶、生姜之类,或就以此药探吐。吐时,须先以布勒腰腹,而于不通风处行之。

吐法,用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去渣,入少油与蜜,温服。或用虾半斤,入、葱、姜等物料,水煮,先吃虾,后饮汁,少时以鹅翎探吐。其鹅翎须先以桐油浸,而以皂角水洗,晒干待用。如服瓜蒂芦等药,不用探法,自吐。

凡虚弱人,中焦有痰,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攻尽则愈虚。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而多。

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挟瘀血成窠囊,行痰极效。(即神术丸也。)
油炒半夏,大治湿痰,又治喘、心痛,粥丸,生姜汤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条)

燥湿痰星夏丸

南星 半夏(各一两) 海蛤粉(三两)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青黛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

中和丸 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能损胃不食,胃气虚而少食者,不可用。

大黄(酒拌,湿纸裹,煨熟焙干,再以酒炒润,一两五钱) 黄柏(炒褐色,二两) 甘遂(面裹煨熟,去面。)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许,洗净晒干用) 芫花(醋拌经宿,炒黑勿焦,各一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汤送下。

坠痰丸 能利痰,从谷道中出。

风化硝 枳实(麸炒黄色) 黑牵牛(取头末,五钱) 生白矾(三钱) 牙皂角(去皮弦酥炙黄,三钱)
一本有贝母三钱
上为细末,莱菔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鸡鸣时服,先见屎,次见痰(古方无硝、枳,而用水丸,分两亦不同。)

青礞石丸 能化痰降痰。一云治食积,去湿痰。

青礞石(敲碎如骰子大,以焰硝同入锅, 黄色) 茯苓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南星(慢火煨裂) 黄芩(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净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
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此药重在风化硝。
一方加苍术五钱,滑石一两。一方无南星,有白术。一方有枳实,倍青礞石。

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黄芩治痰,假其下火也。花粉,大能降上膈热痰。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顽痰能消。

人中黄,饭丸,如绿豆大,每服十数丸,白汤送下,能降阴火,清痰,又治食积。
痰因火盛逆上,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
凡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制相火,其痰自除,血药必用姜汁传送。
痰成块、吐咯不出、气郁滞者,难治。
脾虚者清中气,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提药。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二陈汤 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药也。欲下行加引下药,上行加引上药(引上,柴胡、升麻、防风之类。引下,黄柏、木通、防己之类)。又曰∶二陈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以上丹溪方法又七条)

导痰汤(局方) 治风湿痰等证。

半夏(二钱,汤泡七次) 南星(煨裂) 橘红(去白) 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 茯苓(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如久嗽肺燥热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五分。

千缗汤(局方) 治风痰壅盛。

半夏(汤泡七次,七个四破) 皂角(一寸,去皮炒黄) 甘草(炙,一寸)
上细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利膈化痰丸(丹溪)

南星(煨裂) 蛤粉 半夏(汤泡) 贝母(去心) 栝蒌仁(去壳) 香附(去皮,童便浸) 皂角(去皮弦) 杏仁(去皮尖,炒) 青黛(各等分)
上以前六味研为细末,却以皂角杵碎煎浓汁,擂杏仁如泥,再以姜汁和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滚痰丸(王隐君方) 治湿热、食积,成窠囊、老痰。

大黄(酒拌蒸) 黄芩(去朽,各半斤) 沉香(五钱) 礞石(硝 黄金色,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丸数。

神术丸(丹溪) 治痰饮。

苍术(一斤,米泔浸) 生芝麻(五钱,用水二小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肉研细)
上以苍术焙干为末,然后以芝麻浆及枣肉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汤下。

黄芩利膈丸(东垣) 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去毛) 黄连(各五分) 天南星(煨裂) 枳壳(麸炒)陈皮(去白,各三钱) 白术(二钱) 白矾(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温水下。忌酒及湿面。

蠲饮枳实丸(丹溪)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麸炒) 半夏(泡) 陈皮(去白,各三两) 黑丑(半斤,取头末三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十枣汤(仲景) 治悬饮内痛。

芫花(醋炒黑色) 甘遂(面包水煮) 大戟(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渣,调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

下后,以糜粥调养之。河间曰∶芫花之辛以散饮,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饮之圣药也。然亦有大毒,人虚者不可轻用。

三花神 丸 治一切湿热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等证。人壮 气实者,可服。

甘遂(依前制) 大戟 芫花(醋拌湿炒,各五钱) 黑丑(二两,取头末)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加至快利,利后须服,至病根尽除为度。痞闷极甚者,若便多服,则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则当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控涎丹(三因方) 治患胸背胁颈项及手足腰胯隐痛不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乃是痰涎在胸膈间,随气升降,于经络中作楚而然。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者。

甘遂(去心,依前制) 大戟(去皮) 白芥子(主上气发汗,胸膈有冷痰)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食后临卧服,量病患虚实加减丸数。
一方名妙应丸,治惊痰,加朱砂为衣。痛甚者,加全蝎
酒痰,加雄黄、全蝎。
惊气痰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

臂痛,加木鳖子霜、桂心。热痰,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

半夏丸 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焙开,各一两)
上为细末和匀,姜汁打糊为丸服。

取竹沥法∶大治热痰,及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遂苏,诚起死回生药也。

用水竹、早 竹(俗名雷竹。苏东坡曰∶淡竹对苦竹为文耳,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我丹溪先生存日,只用此二竹。盖取其为诸竹中之最淡者,以其笋味之甘淡也),截长二尺许,每段劈作四片,以薄砖二块排定,将竹片架于砖上,两头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两头以盆盛沥,六分中加姜汁一分服之。痰热甚者,止可加半分耳。

取荆沥法∶能治热痰,功胜竹沥,但不补耳。

用黄荆截作短片,炙取沥,同上法。

(丹溪活套)云∶二陈汤,一身之痰,无所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药,在下加引下药。如偏头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之类;在左,本方合四物汤,亦加防风、荆芥、薄荷、细辛、蔓荆子、柴胡、酒片芩之类。顶痛者,本方加川芎、 本、升麻、柴胡、蔓荆子、细辛、薄荷等药。如痰在腰胯膝下肿痛,本方加苍术、防己、木通、黄柏、萆 、川牛膝之类。如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满,本方加白术、神曲、麦芽、砂仁之类。如痰在胁下作痛,或漉漉有声,本方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药之类。如痰在经络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上加防风、羌活、葳灵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类,冬月加乌、附行经。如风痰壅盛,喘急咳咳不宁,本方加防风、羌活、南星、枳壳、皂角之类。如热痰为病,腹胀喘满,本方加黄芩、黄连、栀子、栝蒌仁、滑石、石膏、竹沥之类。如湿痰,身重倦怠,本方加苍术、白术、南星之类。如酒痰,本方加葛根、枳 、砂仁、神曲、麦芽之类。寒痰,本方加干姜、附子、益智、草豆蔻之类。气痰,本方加木香、槟榔、砂仁、枳壳、乌药、香附之类。燥痰,本方加栝蒌仁、杏仁、贝母、五味子之类。阴虚咯血痰嗽,本方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黄柏、贝母、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如痰在中焦,作嗳气吞酸,胃脘当心而痛,或呕清水,恶心等证,本方多加白术、苍术、神曲、麦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实、猪苓、泽泻、黄连、吴茱萸、栀子仁、木香、槟榔之类,作丸服之。

医案

予侄妇何氏在室时,四月间因多食青梅,得痰饮病,日间胸膈中大痛如刀锥,至晚胸中痛止而膝○大痛,盖痰饮随气升降故也。一医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乌、附、丁、沉辈,及煮胡椒粥间与。病日刷,加之口渴,小水淋涩。求予治,诊其六脉洪数而滑,予作清痰处治,令其急烹竹沥服。三日口不渴,小水亦不淋涩,但胸中与膝互痛如旧。用萝卜子研汁,与半碗,吐痰半升许,至夜痛尤甚于前,正丹溪所谓引动其猖狂之势耳。次日用人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与苦参煎汤服,又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一日清晨,藜芦末一钱,入麝香少许,酸浆水调与,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前后得顽痰及稠饮一小桶许,其痛如脱,后以软粥将理而安。

咳嗽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又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为患不同,宜随证而治之。是故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夫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汤加杏仁。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不可不知。

脉法

关上脉微为咳。肺脉微急为咳而唾血。脉弦涩而咳为少血。脉紧者为肺寒。双弦者寒。脉浮而紧者为虚寒。脉浮而缓者伤风。脉细者湿。脉数为热。脉沉数为实热。脉弦为水。偏弦为饮。脉沉为留饮。洪滑多痰。

咳,脉浮直者生。脉浮濡者生。脉紧者死。沉小伏匿者死。咳而羸瘦,脉坚大者死。咳而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凡肌瘦脱形,热不去,咳呕,腹胀且泄,脉弦急者,皆死证也。

方法

丹溪曰∶咳嗽有风寒,有火,有劳,有痰,有肺胀。

风寒者,主发散行痰,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戴氏曰∶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是也。)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东加知母。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寒嗽,古方有以生姜切作薄片,焙干为末,糯米糊为丸,如芥子大,空心清米饮下三十丸。

声哑属寒(寒包热也,此言感寒而嗽者),宜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

风入肺久嗽者,用鹅管石、雄黄、蔚金、款冬花为末,以生姜一片置舌上,以药末拌艾,于姜上灸之,取烟入喉中愈。一方有南星、佛耳草,无蔚金(此即烟筒法,小异。)
治嗽烟筒方,用鹅管石、雄黄、款冬花、佛耳草为末,以鸡子清剧纸上,卷药末作筒,烧烟,以口衔,吸烟入喉,姜汤送下。

喘嗽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枳壳、桔梗(各一钱)、麻黄、防风、甘草、陈皮、紫苏、木通、黄芩(各等分)。如严寒,去黄芩,加杏仁五分。

感冷则嗽,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

火者,主降火清金化痰,黄芩、海石、栝蒌、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诃子、青皮之类(戴氏曰∶有声痰少面赤是也),蜜丸噙化。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难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须行倒仓法,此证不得志者有之。

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先治痰而后降火也。

劳者,主补阴清金,四物汤加竹沥、姜汁。(戴氏曰∶盗汗出,兼痰多作寒热是也。)
阴虚火动而嗽,四物合二陈,顺而下之。(加炒黄柏、知母尤佳。)
虚喘嗽或吐红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气虚弱,咳嗽不愈,琼玉膏最捷。

肺虚甚者,人参膏以生姜、陈皮佐之,有痰加痰药,此好色肾虚者有之。

久嗽、劳嗽,用贝母、知母各一两,以巴豆同炒黄色,去巴豆,再用白矾、白芨各一两为末,以生姜一片蘸药,睡时噙化,药尽嚼姜咽之。麦门冬、陈皮、阿胶珠各等分,蜜丸噙化。又方有人参、五味子。

咳嗽声嘶哑,乃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医说》内一方治痰嗽,用蚌粉新瓦上炒通红,拌入青黛少许,以淡 水滴入麻油数点调服。

痰者,主豁痰。(戴氏曰∶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是也。)
痰嗽,用半夏、栝蒌子各五两,贝母、桔梗各二两,知母一两,枳壳一两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服。

一方∶黄芩一两半酒洗,白芥子去壳、滑石各五钱,贝母、南星各一两,风化硝二钱半,姜汁浸,蒸饼为丸,青黛为衣。

痰多喘嗽,白术、半夏、苍术、香附、杏仁各一两,黄芩五钱,为末,姜汗调面糊为丸服。

痰嗽因酒伤肺,栝蒌仁、杏仁俱杵如泥,黄连为末,以竹沥入苏叶煎,再入韭汁调丸服。一方用青黛、栝蒌,蜜丸噙化以救肺。

久嗽,有积痰留肺脘中如胶,气不能升降,或挟温与酒而作,茜根(俗名过山龙,童便浸)、僵蚕、炒海粉、栝蒌仁、蜂房、杏仁、神曲为末,姜汁、竹沥调,噙化。

痰嗽气急,苍术三两,香附一两半,萝卜子蒸、杏仁、栝蒌仁、半夏各一两,黄芩、茯苓各五钱,川芎三钱,丸服。

嗽而有痰,宜灸天突穴、肺 穴,以泄火热,泻肺气。

食积痰嗽发热,半夏、南星为君,栝蒌、萝卜子为臣,青黛、海石、石 为使,姜汁浸,蒸饼丸服。

食积痰嗽,三补加二母炒为末,丸如椒核大,以竹沥、汁吞之。(三补,芩、连、柏也。二母,知、贝母也。)
肺胀者,主收敛。(戴氏曰∶动则喘满、气急声重者是也。)
肺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用诃子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类。

肺胀,郁遏不得眠者,难治。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夏是火炎于上,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束,用药发散之后,必以半夏等药,逐去其痰,庶不再作。

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中,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黄昏嗽多者,火气浮乘肺,不宜用凉剂,以五味子、五倍敛而降之。

嗽而胁痛,宜以青皮疏肝气,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一云∶实者,白芥子之类。
嗽而心烦不安,六一散加辰砂服。
嗽而失声,润肺散。

诃子肉 五倍子 五味子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丸噙化。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八条)

嗽而无声有痰方(河间)

半夏 白术 五味子 防风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嗽而有声无痰方(河间)

生姜 杏仁(泡去皮尖) 五味子(九枚) 升麻 防风 桔梗(各等分) 甘草(炙,二分)

嗽而有声有痰方

白术 半夏 五味子 防风
久不愈,加枳壳、阿胶珠各等分。

寒热交作而痰嗽者,小柴胡加知母之类。一方加白芍药、五味子、桑白皮。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泻白散加青皮、五味子、人参、茯苓、粳米。

热嗽胸满,小陷胸汤(方见伤寒门。)
治嗽劫药,五味子汤

五味子(五钱) 甘草(一钱半) 五倍子 风化硝(各一钱)
上为末,蜜丸噙化。或用诃子、百药煎、荆芥穗、蜜丸噙化。

治嗽最要分肺虚肺实。若肺虚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以补之;若肺实有火邪,宜黄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类以泻之。

东垣曰∶治嗽必用五味子为君,然有外邪者骤用之,恐闭住其邪气,必先发散之,而后用之可也。

治嗽用呵子,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五味子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剂。杏仁散肺气风热,然肺实有热因于寒者为宜。桑白皮泻肺气,然性不纯良,用之多者当戒。或用马兜铃,以其去肺热补肺也。多用生姜,以其辛能发散也。栝蒌子甘,能补肺润肺降气,胸中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

琼玉膏(丹溪) 治虚劳、干咳嗽。

人参(十二两) 沉香 琥珀(各五钱) 白砂蜜(五斤,煎沸去沫) 白茯苓(去皮净者,二十五两) 生地黄(去芦净者,十斤,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大忌铁器)

仙曰∶今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二味,其功效异于世传之方。

上以人参、茯苓、沉香、琥珀俱为细末,先将地黄汁与白砂蜜搅匀,用密绢滤去细渣,入药末搅匀,入好瓷瓶或银瓶内,用绵纸十数层,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浸没瓶颈,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蜡纸数重包扎瓶口,浸没井中半日,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锅内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盏调服。不饮酒人,白汤亦可。……。

九仙散(局方) 治一切咳嗽、久嗽,乃击其惰归之药也。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阿胶(炒成珠) 五味子(各一钱) 乌梅(一个) 贝母(五分) 罂粟壳(去穣蒂盖,蜜炙,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三拗汤(局方) 治风寒咳嗽喘急。

麻黄(不去根节) 甘草(生用) 杏仁(不去皮尖,另研细,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痰清乃止。

温肺汤(局方) 治肺感寒邪,咳嗽吐痰。

半夏(泡) 陈皮(去白) 五味子 干姜(泡) 桂心(各五分) 杏仁(去皮,炒研,五分) 北细辛 阿胶(炒成珠)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愚按∶此方乃冬月寒冷之时,触冒寒邪而未郁热者,极效。如久嗽郁热者,切不可用。

杏苏饮(局方) 治上气喘嗽,面目浮肿。

紫苏叶(七分) 五味子 大腹皮(酒洗净) 乌梅肉 杏仁泥(各五分) 陈皮(去白) 桔梗 麻黄(去根节)柔白皮(蜜炙) 阿胶珠(各二分半) 紫菀茸(三分半) 甘草(炙,一分)
上细切,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丹溪活套)云∶二陈汤治咳嗽,去痰代病根之药也,除阴虚血虚火盛干咳嗽者勿用。如血虚有痰者,本方合四物汤,加五味子、麦门冬、栝蒌仁之类。如伤风邪咳嗽,本方加南星、枳壳、防风、荆芥、前胡、细辛、旋复花之类。如伤寒邪咳嗽,本方加麻黄、杏仁、桔梗、干姜、桂枝之类。如伤热邪咳嗽,本方加黄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类。

如先伤风寒郁热,久嗽不已,欲成劳者,本方加知母、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麦二门冬、马兜铃、当归、生地黄之类。如伤风寒,喘嗽并作,本方加麻黄、杏仁、防风、荆芥、枳壳、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苏之类。如咳嗽声嘶,引两胁痛不可忍者,本方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草龙胆、黄芩、竹茹之类。如年久喘嗽,遇风寒则发作者,本方加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之类。不问风寒郁热,劳嗽久嗽,曾先服麻黄、杏仁、防风等药,病虽退减而病根未除者,本方加粟壳、乌梅、阿胶、五味子、栝蒌仁之类,可一服而愈。凡诸嗽,须分气虚、气实、新、久用药。如新咳嗽挟虚者,可www.med126.com用人参;风寒邪甚者,则不可用;如久嗽已郁热者,切不可用人参,反增喘满嗽剧。如肺虚久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马兜铃之类以补之。若肺实而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黄芩、天花粉、杏仁、枳壳、桔梗之类以泻之。

(祖传方)

润肺除嗽饮 治远年咳嗽如神。

人参 杏仁 生甘草 薄荷(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款冬花 紫菀茸 麻黄 陈皮(去白) 石膏( ) 桔梗 半夏 桑白皮(蜜炙) 枳壳(麸炒) 乌梅 粟壳(去穣,蜜炙,各等分)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

三圣丹 治久嗽极效。

天南星(泡制,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甘草(生用,五钱)
先以星、夏二味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匀, 作曲,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别取淡竹沥一碗,将前药末用竹沥拌匀作饼子,焙干,又将竹沥沃湿,又焙干,如此沃焙十数次,待竹沥尽为度,研为极细末,用白沙蜜调如饧,每临卧,抄一匙于口内噙化下,再用竹沥漱口咽之。

哮喘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欤。外有阴虚发喘,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又有气虚发喘,而短气不能以接续者。是故知喘之为证,有实有虚,治法天渊悬隔者也。若夫损不足而益有余者,医杀之耳,学人不可不详辨焉。

脉法

喘急,脉滑而浮者生,涩而数者死。

脉宜浮迟,不宜急数。

脉数有热,喘咳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躁而喘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要略》《千金》、《外台》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而喘者。

哮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谨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药,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

昔叶都督患此证,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气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又有胃虚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气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阴虚痰喘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一云∶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气补阴。白芍药须以酒浸,日干,忌火。

气虚发喘,以参、 补之而愈。

凡人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药,火盛故也,宜温劫之。劫药用椒目五、七钱,研为极细末,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数日,一服而安。(方见痰门。)

一方 用导痰汤合千缗汤服。

一方莱菔子二两蒸熟,皂角五钱烧存性,栝蒌仁、海粉、南星(用白矾一钱半,研细入水,浸一宿,曝干,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噙化。一方无南星、栝蒌、海粉。)

一方 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蒌、半夏、香附、橘红、莱菔子、青黛、皂角为末,神曲糊丸,姜汤送下。(一方有杏仁。)
喘用阿胶,须分虚实。若久病发喘,必是肺虚,故用阿胶、人参、五味子之类补之。若新病肺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葶苈子、麻黄、杏仁之类泻之。(东垣曰∶久嗽郁热在肺,不用人参;新病未成郁热者,用人参。未知孰是。)
气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宜服三拗汤以泻气。

三拗汤 治肺感风寒,喘急不已。(方见咳嗽门。)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四条)

葶苈大枣泻肺汤(河间) 治肺壅胀,胸膈满闷,上气喘急,身体面目浮肿等证。

葶苈子(不拘多少,炒黄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上以水三盏,大枣十枚,煎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温服之。

葶苈散(济生) 治过食煎,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甜葶苈子(炒) 桔梗(去芦) 栝蒌子 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蜜炙) 葛根(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泻白散 治大人小儿,风寒伤肺,喘急咳嗽。

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生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一方,加防风、荆芥各七分半。又方,加麻黄、杏仁各五分,其效尤捷。

祖传方治远年喘急。

桑木内蠹虫粪(炒,一升) 莱菔子(炒,半升) 杏仁(不去皮尖,炒,半升) 甘草(生,二两)
共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又方 治哮喘,用苎麻根和砂糖烂煮,时时嚼咽下,永绝病根,神效。

又方儿头骨烧灰,酒调二、三钱,一服便止。

又方 用郭公 刺根煎服,即止而不发。

医案

东阳一羽士,年五十余,素有喘病,九月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而似实。一医作伤寒治,而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予为诊后,晓之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气短不足以息,当作虚治。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帖脉收敛,四帖而病轻减,六帖病痊安。

疟证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又曰∶先寒而后热者,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丹溪曰∶ 疟皆生于风, 疟者老疟也,以其隔二日一作,缠绵不去,古方多用峻剂,恐非禀受怯弱与居养所移者所宜。始悟常山、乌梅、砒丹劫剂,或误投之,轻病变重,重者必危。夫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经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因取凉太过,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气强者伏而未动,至于再感,复因内伤,其病乃作,宜其难瘥。夫感暑与风,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今之遘此疾者,已经再三劫试,胃气重伤,何由得愈。欲治此证,必先与参、术等补剂为君,加柴、葛等发散药,渐而取汗,得汗而虚,又行补养。下体属阴,最难得汗,补药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

又有感病极深,邪气必自脏传出至腑,其发无时。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为难愈。须渐趱早,亦佳兆也。

治斯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大忌饱食,遇发日食饱,病愈加重。尤当以汗之难易,较轻重也。《内经》又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谓用三棱针刺孙络出血),此直往而未得并者也。故今人多以诸般草药,于臂膊内缚之,即此遗意耳。外有阴虚证,每日午后恶寒发热,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脉必虚濡而数。且疟脉弦,而虚脉不大弦为辨耳。若误作疟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干葛等药,多至不救。医者宜以脉证参验其虚实而疗之,毋纵巨胆以杀人也。

脉法

《要略》曰∶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而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宜温,弦紧者可发汗针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脉经》云∶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方法

丹溪曰∶有暑疟,有风疟,有湿疟,有痰疟,有食疟。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连发二日住一日者,气血俱受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实也。苟因饮食所伤而得之,未必是寒,况其他乎。

暑疟,宜人参白虎汤之类。

有痰者,二陈汤加常山、草果、柴胡、黄芩。

不能食者,必于饮食上得之,当以食治。

虚者,必用参、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用他药。若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若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带散邪。

数发之后,便宜截而除之。久发则中气虚弱,病邪已深而难治。世有砒丹等截药,有大毒,不可轻用。

大渴大热,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麦门冬、黄连、黄柏、栀子、天花粉。

疟渴,用生地黄、麦门冬、天花粉、牛膝、知母、炒黄柏、干葛、生甘草。

久疟,二陈汤加川芎、苍术、柴胡、葛根、白术,一补一发药也。

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渴而饮水,多汁,可以参、 、芩、连、栀子、川芎、苍术、白术之类治之。

痰滞胸满,热多寒少,大便燥实,大柴胡利之愈。

久疟不得汗,以二陈汤倍加苍术、白术,少加槟榔。

小儿疟疾者,有痞块,生地黄、芍药各一钱半,陈皮、川芎、炒黄芩、半夏各一钱,甘草二分,加生姜煎,调醋炙鳖甲末。

疟母,用丸药消导之,醋炙鳖甲为君,三棱、蓬术、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红花、神曲、麦芽随证加减,为丸,醋汤送下。

老疟系风暑入在阴分,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散,川芎、抚芎、当归、红花、苍白术、白芷、黄柏、甘草煎,露一宿服之。

疟,老疟也,三日一发,阴经受病也。夫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处凉冷,令汗不得泄,郁而成痰,又复嗜欲纵饮,及轻试劫药,胃气大伤,其病难愈。必先与参、术、陈皮、芍药等剂,佐以本经引用之药,若得汗而体虚,又须重补。俟汗通身,下过委中,方是佳兆。仍节饮食,避风寒,远房劳,无不愈者。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条)

截疟常山饮(局方)

川常山 草果 槟榔 知母 炙甘草 乌梅 穿山甲(慢火煨脆)
上各等分,细切,每服五钱,水酒各半盏,煎至八分,露星月一宿,清晨冷服之,欲吐则顺之,忌热汤一日。然常山性暴悍,善驱逐痰饮,大伤真气,病患稍虚弱者,戒勿轻用。

截疟七宝饮(局方)

常山(一钱) 浓朴 青皮 陈皮 炙甘草 槟榔 草果仁(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盏,寒多加酒,热多加水,煎八分,露星月一宿,空心冷服,忌热茶汤一日,至午食温粥。

东垣曰∶夏月天气上行,秋月天气下行,治者当顺天道。如先寒后热,太阳阳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气上行宜用之。若天气下行,则不宜泻肺,宜泻命门相火则可矣。亦有内伤冷物而作者,当先调中,后定疟形,治随应见,乃得康宁。亦有久而不瘥者,当求虚实,以脉为期,虚补实泻,可使却疾,此之谓也。

太阳证,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羌活加生地黄汤、小柴胡加桂汤。

阳明证,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日月光火气乃快然,桂枝二白虎一汤、黄芩芍药加桂汤。

少阳证,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小柴胡汤。

太阴证,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小建中汤、异功散

少阴证,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小柴胡加半夏汤。

厥阴证,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伏,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汤。

白虎加桂枝汤(活人) 治温疟。

知母(四钱) 甘草(一钱) 石膏(五钱) 桂枝(一钱) 粳米(一合)
上以水三盏煎米,至二盏去米,入诸药,再煎至一盏,温服。三服,汗出愈。

温脾散(宝鉴) 治久疟不愈。

紫河车(俗名金线重楼) 绿豆(各一两) 甘草(五钱) 信砒(一钱五分,研细)
上为细末,入砒一处研匀,每服五分,新汲水少许调下。须于发日隔夜夜深服药,忌荤酒瓜果生冷鱼腥鸡肉等物三日,孕妇勿服。但至诚合此药,与人并不吐。此虽有砒一味,而有河车、绿豆、甘草三味及新汲水皆能解毒,不妨。

按∶以上二方,劫病之捷胜于他方,但虚弱或久病羸瘦之人,终不可轻用。如服上药吐不止者,以生绿豆细研,新汲水调饮,多即止。

(丹溪活套)云∶凡疟证,或连日或间日发作,恶寒发热,腰背头项俱痛,此属太阳经疟也,宜二陈汤加麻黄、羌活、 本、防风之类。如连日或间日发作,先寒后热,或寒少热多,或但热不寒,目痛鼻孔燥,此属阳明经疟也,宜用二陈汤加干葛、升麻、石膏、知母、白芷之类。如连日或间日发,或先寒后热,或寒热间作,胁痛口苦,或呕吐恶心,此少阳经疟也,宜二陈汤倍加柴胡,及黄芩、人参、青皮之类。如于子午卯酉日发,寒热呕吐,舌干口燥,此少阴经疟也,宜二陈汤加川归、川芎、黄柏、黄连、柴胡之类。如于辰戌丑未日发,寒热呕吐,不嗜食,或腹满自利,此太阴经疟也,宜二陈汤加苍白术、柴胡、芍药之类。如于寅申巳亥日发,恶寒发热,寒多热少,或腹痛引阴,如淋状,善恐,此厥阴经疟也,宜用二陈汤加桂枝、附子、干姜之类。大抵疟属三阳,宜汗宜吐,麻黄、葛根、柴胡、常山、草果、乌梅之属治之。疟属三阴,宜下宜温宜和,大柴胡汤、柴胡桂姜汤、柴胡四物汤、附子理中汤之类,选而用之。

祖传方

截法∶

木通 秦艽 常山 穿山甲(醋炙黄,各一钱) 辰砂(五分,另研) 乌梅(七个) 大枣(七枚)
上细切,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先以枣和辰砂末食,后服药。

一方 用常山、草果、知母、槟榔各一钱,酒一盏浸一日,临发日早服。

又方 治久疟不愈,一服便止,永不发,其效如神。

常山(一钱五分) 槟榔(一钱) 丁香(五分) 乌梅(一枚)
上细切,作一服,用好酒一盏浸一宿,临发日清晨饮之。

予壮年过杭,同舟有二男子,皆年逾四十,已各得 疟三年矣,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发于巳而退于申,一人夜发于亥而退于寅。予曰∶但到杭,可买药俱与痊可。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汤倍柴胡、人参,加白术、川芎、葛根、陈皮、青皮、苍术。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加青皮。各与十帖,教其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服,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永不再发。

霍乱

《内经》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陈无择曰∶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齐痛,吐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即死。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隔,上下奔趋。河间曰∶吐泻不止者,其本在于中焦,或因渴而大饮,饮而过量,或因饥而始食,食而过饱,以致湿热内甚,故阴阳交错而不和,是为吐泻。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此为急病也,然吐泻为患,十死其一、二,如挥霍撩乱而不得吐泻者,此名干霍乱也,多死。法日既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塞也。故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大抵霍乱吐泻之证,皆风火湿热之为害耳。治法宜分利阴阳,散风行湿而降火也。又当引清气上升,使浊气下降,无有不安。

仲景又曰∶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理中丸。河间亦曰∶凡觉此证,急用五苓益元散、桂苓甘露饮,乃吐泻之圣药也。慎勿与粟米粥汤,入胃必死。丹溪曰∶内有所积,外有所感,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非因鬼邪,皆饮食所致,此先哲确论也。切勿与谷食,虽米汤一呷,下咽立死。必待吐泻止,过半日饥甚,方可与稀粥少食,以渐而将息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微而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
脉右关滑,为霍乱吐泻。
脉结促代者,不可断以死。脉大者生。脉微弱渐迟者死。
脉洪者为热。脉弦者为饮。气口脉弦滑,膈间有宿食留饮,宜顺其性以盐汤探吐之。

方法

丹溪曰∶大法,生姜理中汤最好。有宜吐者,虽自吐利,还须以吐法提其气,用二陈汤探吐,或樟木屑煎汤,或盐汤,皆可吐之。

一方∶苍术、浓朴、陈皮、干葛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或用姜汤下保和丸四、五十粒。

转筋属血热,四物汤加酒芩、红花、苍术、南星,煎服。

转筋,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傍,此千金妙法也。

干霍乱(忽然心腹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是也,俗名 肠痧即是),难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宜吐以提其气,最是良法。内有物所伤,外为邪气所遏,大法宜发汗,有用吐法者,即兼发散之义。有用温药解散者,二陈汤加川芎、苍术、防风、白芷等解散药也。

委中穴出血,或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桂苓甘露饮(河间)

五苓散(二方并见中暑门。)

半夏汤 治霍乱转筋,吐泻不止。

半夏曲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淡桂(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渴者以凉水调下,不渴者以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理中丸(仲景)

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凉水化下。

六和汤(河间) 治霍乱,吐泻不止。

白术 半夏(泡) 砂仁(炒) 杏仁(泡去皮尖) 人参 甘草(各五分) 赤茯苓 藿香(洗去土) 白扁豆(姜汁拌炒) 木瓜(各一钱) 香薷 浓朴(姜汁制炒,各二钱)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浆水散(机要)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尽冷,脉弱不能言语,甚而吐逆不止。

半夏(二钱) 附子 干生姜 炙甘草 桂心(各五分) 良姜(三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浆水煎服之。

姜附汤(活人) 治霍乱,吐泻转筋,手足厥冷,多汗。(方见伤寒门。)

理中汤(局方) 治过食生冷,遂成霍乱吐泻,食不消,心腹满闷不快。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更加丁香、附子,名丁香治中汤。宜临病斟酌施治。(方见伤寒门。)

(祖传方)

灸法∶治霍乱已死而胸中尚有暖气者,灸之立苏。

其法,以盐填满脐孔,灸之不计壮数。

又法 治霍乱吐泻不止,灸天枢、气海、中脘四穴,立愈。

天枢二穴,在脐心两傍各开二寸。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半。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

洗法 治霍乱转筋。

用大蓼一握,水煮熏洗,立效。

(丹溪活套)云∶凡霍乱不渴,用生姜理中汤。如渴,用五苓散加五味子、麦门冬、滑石。转筋,用四物汤加酒芩、红花、南星、苍术。又云∶冬月,用理中汤。夏月,用黄连香薷散,放井中浸冰冷,顿服乃效。

一方 治吐泻,用藿香、苍术、浓朴、陈皮、砂仁、白芷、甘草、半夏、茯苓、人参、炒神曲各等分,水煎。遇寒加干姜,寒甚加附子。

泄泻

《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又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叔和云∶湿多成五泄。是故知风寒湿热皆能令人泄泻,但湿热良多而风寒差少耳。《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黄赤黑为热也。大抵泻利,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又大便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不腥秽,水液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冷不渴,脉迟细而微者,皆寒证也。凡谷肉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断为热。夫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转化失常,完谷不化而为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为飧泄也。

噫!寒热二证,冰炭相反,治之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也,医者可不谨乎。

脉法

《内经》曰∶脉细,皮寒,少气,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为五虚,死。其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脉经曰∶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流连者生,劲急者死。

《脉诀》云∶下利微小则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

方法

丹溪曰∶泄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者。

戴氏曰∶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

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

燥湿,四苓散加苍术,倍白术。甚者,二术炒为末,米饮调服。

气虚,用人参、白术、芍药。

火宜伐火利小水,四苓散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

痰宜伐痰,海石、青黛、黄芩、神曲为丸服,或用吐以提其清气。

食积,宜消导疏涤之,神曲、大黄、枳实之类。

水泻,用苍术、浓朴、陈皮、炒曲、茯苓、猪苓、泽泻、地榆、甘草,冬加干姜,等分煎服。

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

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二方并见暑门。)
治泄泻诸药,多作丸子效。

脾胃不和泄泻者,胃苓汤。(五苓合平胃散是也。)
世俗例用涩药治泻,若病久而虚者或可。若初得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泻多因于湿,分利小水,为上策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二条)

清六丸 治泄泻。

六一散(一料) 加红曲五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温六丸 治泄泻,或兼呕吐者。

六一散加干姜,或生姜汁亦可,蒸饼丸服。

姜曲丸 治食积泻。陈曲 茴香(各五钱) 生姜(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丸服。

止泻方

肉豆蔻(五钱) 白滑石(春冬一两二钱五分,夏二两五钱,秋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作糊,为丸服。

脾泄丸

白术 神曲 芍药(并炒,各等分)
冬加肉豆蔻,去芍药,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服。

(以上皆丹溪方)

茯苓汤(东垣) 治因伤冷冻饮料水,泄泻注下,一夜十余次,变作白痢,或变赤白相杂,腹中 痛,食减热燥,四肢沉因无力。

生黄芩(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肉桂 炙甘草(各二分半) 猪苓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五分) 芍药(七分半) 苍术 生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服。

黄耆补胃汤(东垣)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作泄,肠中鸣,小便黄。

黄耆 柴胡 当归身 益智 橘红(各一钱五分) 升麻(二钱) 炙甘草(五分) 红花(少许)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食前服。

升阳除湿汤(东垣) 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苍术(一钱)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五分) 炙甘草 陈皮 麦面(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非肠鸣勿用。

治痛泄要方(刘草窗)

白术(二两,炒) 白芍药(二两,炒) 陈皮(一两五钱,炒) 防风(一两)
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久泻,加升麻六钱。

白术芍药汤(机要) 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水谷不化,宜此和之。

身重暴下,是大势来,亦宜和也。

白术 白芍药(各四钱) 甘草(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茯苓汤(机要) 治湿泻,又治食积、湿热作泻。

白术 茯苓(各五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药,三味各等分,名白术散,为末,米饮调下。

苍术芍药汤 治证如前。

苍术(五钱) 芍药(二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淡桂(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防风芍药汤(机要) 治飧泄身热,脉弦,腰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苍术防风汤(机要) 治泄泻,脉弦头痛。

苍术(二钱) 防风(一钱) 白术(四钱) 麻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

神术散(良方) 治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之证。

苍术(一钱五分)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三分) 细辛(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欲汗,加葱白三茎。

胃风汤(局方) 治证如前,及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米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或如鱼脑,日夜无度,久不得愈者。(方见中风门。)

(丹溪活套)云∶泄泻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苍术、车前子,倍白术,为末,米汤调服。湿热甚、下泄如热汤者,本方去桂,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之类。如腹中 痛,下泄清冷,喜热手荡熨,口不燥渴,乃寒泄也。本方倍桂,加肉豆蔻。有气,加木香。病甚者,更加丁香、附子。作丸服。如久泄,谷道不合,或脱肛,此元气下陷、及大肠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术、芍药、神曲、陈皮、肉豆蔻、诃子肉、五倍子、乌梅为丸,以四君子汤加防风、升麻,煎汤送下。如食积,时常腹痛,泻积先以木香槟榔丸或东垣枳实导滞丸推遂之,而后以四苓加浓扑、苍术、神曲、麦芽之类,作丸服之,以安胃气。如泻水腹不痛者,属气虚,宜四君子汤倍白术,加黄 、升麻、柴胡、防风之类,补以提之而愈。

祖传方治暴泄注下用。

车前子(一两,微炒)
上一味,研为细末,清米饮调服。

又方 治腹痛泄泻用。

艾叶(一握) 车前子叶(一握,阴干)
上先将二叶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姜汁,再煎一沸,稍热服,立愈。

医案

一人泄泻,日夜无度,诸药不效。偶得一方,用针沙、地龙、猪苓三味,共为细末,生葱捣汁,调方寸匕,贴脐上,小便长而泻止。

一人吐泻三日,垂死嘱付后事。予为灸天枢、气海三穴,立止。

相关文章
 加减补中益气汤(《济阳纲目》卷三十七)
 筋骨疼痛痧
 20100713大千老师续讲内经:汤液醪醴论、诊
 五运六气与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思考。
 子芩防风散(《医级》卷九)
 持续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