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腹痛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
〔垣〕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劳力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热也。以热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胞络也。前人以良姜、菖蒲大辛热之味末之,酒调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中脘痛者,太阴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类主之。
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姜附御寒汤之类主之。少腹痛者,厥阴也,正阳散、回阳丹、当归四逆汤之类主之。
杂症而痛者,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丁香楝实丸之类主之。是随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脏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针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溪,余脏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药汤主之。如伤寒误下,传太阴腹满而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夏月肌热、恶热,脉洪疾而痛者,黄芩芍药汤主之。又有诸虫痛者,如心腹懊 作痛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呕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紧按而坚持之,无令得脱,以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或《局方》化虫丸及诸虫之药,量虚实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海〕秋腹痛,肌寒、恶寒,脉沉微,足太阴、足少阴主之,桂枝芍药汤。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汤之类。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之类,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传少阴痛甚者,当变下利而止。
〔仲〕虚劳里急,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见伤寒。)
〔罗〕肝胜乘脾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有脾胃虚热之证。至元辛巳闰八月初,天气阴寒,因官事劳役,渴而饮冷,夜半自利两行。平旦予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青褐色,腹中微痛,气短而不思饮食。予思《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士。木克土,故色见于唇。《难经》亦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令脾不受肝之邪也。洁古先师云∶假令五脏各行己胜,侮所不胜,当重实不胜,微泻其胜,以黄耆建中加芍药附子汤主之。且芍药味酸,泻其肝木,微泻其胜。
黄、甘草甘温补实脾土,皆重实其胜。桂、附辛热,治其寒水,又助阳退阴。饴糖甘温,补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生姜、大枣辛甘大温,生发脾胃,升腾其气,行其荣卫,能缓其急。每服一两,依法煎服,再服而愈。黄耆建中汤倍芍药,量虚实加附子。(本方见治虚实法。)
〔仲〕理中汤(方见伤寒少阴病。)
〔垣〕草豆蔻丸 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曰∶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涎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喘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冷,身体沉重不能转侧,不可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
草豆蔻仁(一钱四分,面裹,煨,去皮) 吴茱萸(八分,汤洗,焙干) 益智仁(八分) 陈皮(八分)白僵蚕(一钱) 甘草(炙,六分) 桃仁(去皮尖,七分) 青皮(六分) 泽泻(一分,小便数,减半)黄(八分) 半夏(一钱,汤泡七次) 人参(八分) 麦 (一钱半,炒) 神曲(四分) 姜黄(四分)当归身(六分) 柴胡(四分)
上件十七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入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
神圣复气汤 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痛疼,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浊涕不止,或有 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水,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耳鸣耳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无滋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腰、脐间及尻臀、膝、足寒冷,阴汗,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少,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矢无度。
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仇也。
干姜(炮,三分) 人参(五分) 半夏(汤泡,七分) 柴胡(一钱) 本(八分) 防风(五分)羌活(一钱) 甘草(八分) 升麻(七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 归身(六分,酒洗,浸) 黑附子(三分,炮,去皮脐) 桃仁(汤浸,去皮,五分,研) 郁李仁(汤浸,去皮、五分)上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黄耆(一钱) 草豆蔻(一钱,面煨去皮称) 陈皮(五分)上件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黄柏(五分,酒浸) 黄连(三分,酒浸) 枳壳(三分) 生地(二分,酒洗)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细辛(二分) 川芎(三分) 蔓荆子(三分)预一日用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药,前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又能治咬颊、咬唇、咬舌、舌根强硬等症如神。忌肉汤及食肉,使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肺气元气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验。于月生、月满时,隔三五日一服。
如病急,不拘时候。
益智和中丸 季秋合,治心腹中大痛,烦躁,冷汗自出。
草蔻仁(四钱) 益智仁(一钱三分) 砂仁(七分) 甘草(炙,二钱半) 黄耆 当归身 人参 干姜 麦门冬 曲末 陈皮(各五分) 桂枝 桂花(各一钱半) 大麦 (炒,三钱半)黄连(一钱) 生地(一钱) 姜黄(三分) 木香(二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九,温水送下。细嚼亦得。
温胃汤 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 益智 砂仁 甘草(二分) 姜黄(各二分) 陈皮(七分) 泽泻(三分)黄(七分) 干姜(二分) 浓朴(二分) 人参(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丹〕里成人,年二十五岁,肚痛二个月,食少,面微寒。
白术 陈皮 青皮(各半两) 川芎 白芍 半夏(各三钱) 苍术 官桂 归身尾 甘草(炙)木通(各一钱)分七帖,姜二片煎,下保和九二十粒。
一老人,腹痛作隔,不禁下者。
川芎 苍术 香附 白芷 茯苓 干姜 滑石上八方,皆治中寒、虚寒腹痛也。
〔垣〕术桂汤 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痛,面色痞黄。
麻黄(一钱) 桂技(五分) 杏仁(十个) 草蔻仁 半夏 泽泻 炒曲(各五分) 苍术(三钱)陈皮(一钱) 白茯苓(一钱) 猪苓(五分) 黄耆(各五分) 甘草(二分,炙)
上 咀,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
麻黄草豆蔻丸 季秋合,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者。
麻黄(去节,二钱) 草豆蔻 炒曲(各一钱) 益智(八分) 升麻 大麦曲 砂仁 黄耆半夏(汤泡)白术 陈皮(各五分,去白) 柴胡甘草(炙) 吴茱萸 当归身 青皮 木香 浓朴(各二钱) 荜澄茄 红花 苏木(各五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细嚼,温水送下。
浓朴汤 治脾胃虚寒,心腹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二两) 甘草(炙) 干姜(各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气,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温,以淡泄之,扶持胃气,以期平也。
〔罗〕高良姜汤 治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不可忍。
高良姜(五钱) 浓朴(姜制) 当归(炒) 桂心(各二钱)
上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二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若强人分二服,劣人分三服,增损之。
〔《本》〕治心脾痛神效。荔枝核为末,每服一钱,热醋汤调下。
〔仲〕四逆汤 真武汤 附子汤(以上三方并见伤寒。)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膈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 主之。
附子(一个,炮) 半夏(五分) 甘草(半两) 大枣(十个) 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用汤,或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罗〕益智散 治伤寒阴盛,心腹痞满,呕逆泻利,手足厥逆,及一切冷气攻心,胁脐腹胀满绞痛。
川乌(炮,去皮脐,四两) 益智(去皮) 干姜(炮) 青皮(去白,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食前。
〔《本》〕又方 治胸满气噫,下部冷,脐腹 痛。
半夏(二两,制) 生姜(六两) 陈皮(四两,去白) 桂(一两) 吴茱萸(五十粒,汤洗泡)
上 咀,用水十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冷再服,空心食前服。予少年时,曾患脐 腹痛,初不疑其虚,遍服诸家药无效,遂自诊之,觉是虚症,合此药一剂,服未至半剂,顿愈。
〔海〕正阳散 回阳丹 当归四逆汤(以上三方方见伤寒。)
〔罗〕葱熨治验《内经》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而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又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诸寒作痛,得炅则痛立止。真定一秀士,年三十一,肌体本弱,左胁下有积气,不敢食冷物,觉寒则痛,或呕吐清水,眩运欲倒,目不敢开,恶人烦冗。
静卧一二日及服辛热之药则病退。延至至元甲戌秋初,因劳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咳嗽,咽膈不利。予与药服之,见药则吐,药不得入,无如之何,遂以熟艾约半斤,用白纸一张铺于腹上,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半片,铺于熟艾上,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帛三搭,多缝带系之,待冷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医.学全在线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良愈。故立此熨法,以救将来之痛也。
〔海〕夏腹痛,肌热,恶热,脉洪疾,手太阴、足阳明主之。芍药黄芩汤治腹痛,脉洪数。(方见下滞下。)
〔丹〕妇人肚坠痛,不泄,脉不数。
陈皮 地黄 芍药(二钱) 黄芩 木通 归尾(一钱) 甘草(炙些) 桃仁(二十四个)
〔《经》〕卒患腹痛。水研山豆根汁半盏服之。
五灵脂 香附(各等分)
上为末,白汤调服。
腹痛,或大便利,或用手重按痛处,不痛者为虚,治法并于寒条选用之。或无寒者,如下方。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治腹痛,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海藏云∶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锾之。
〔海〕肚腹痛者,芍药甘草汤主之。
脉弦 伤气 加芍药脉洪 伤金 加黄芩 加枣脉缓 伤水 加桂枝 生姜脉涩 伤血 加当归脉迟 伤火 加干姜
〔丹〕妇人痢后,血少腹痛。
白芍药(二钱) 归身尾(一钱半) 陈皮(二钱) 川芎(五分)调服六一散。
〔仲〕痛而秘者,浓朴三物汤 主之。
浓朴(一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个)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二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丹〕一男子,年十八岁,自小面带微黄,五月间腹大痛,医者与小建中汤加丁香两帖,不效。加呕吐清汁,又与十八味丁沉透膈汤两帖,食全不进,痛无休止,卧不能起。如此五六日,又与阿魏丸百余粒,至夜发躁不得睡,口却不渴。予脉之,左三部沉弦而数,关部尤甚;右三部沉滑而数实,痛处不可按。遂与大柴胡汤四帖,加甘草下之,痛呕虽减,食犹未进;遂与小柴胡汤去黄芩、人参,加芍药、陈皮、黄连、生甘草二十帖而愈。
白云许先生,始因饮食作痰成脾疼,后累因触冒风雪,腿骨作疼,众皆以脾疼、骨疼为寒,杂进黄牙 丹等药杂治。十余年间,艾灸数万计,或似有效,及至病再作,反觉加重。至五十一岁时,又冒雪乘船而病愈加,至坐则不能起,扶起亦不能行,两胯骨不能开合。若脾疼作时,则两胯骨痛处似觉稍轻;若饮食甘美,脾疼不作,则胯骨重痛增。诸老袖手,计无所出。予谓此初因中脘有食积痰,杂以胃寒湿抑遏经络,血气津液不行,痰饮注入骨节,往来如潮,其涌而上则为脾疼,降而下则为胯痛,非涌泄之法不足以治之。时七月二十四日,遂以甘遂末一钱,入猪腰子内煨与食之,连泻七行,至次日两足便能行步。至八月初三日,呕吐大作,不能起床,颗粒不食,但时烦躁,气弱不能言语,诸老皆归罪于七月之泻,而又知累年热补之误,皆不敢用药。予尝记《金匮》云∶病患无寒热,而短气不足以息者,此实也。其病多年郁结,一旦以刀圭之剂泄之,徒动猖狂之势,他未有制御之药,所以如此。仍以吐剂达其上焦,以次第治及中、下二焦。于初三日,用瓜蒂吐不透;初六日,用栀子又吐不透;初九日,用附子尖三枚和浆水与之,始得大吐,其呕哕终止。前后所吐,共得膏痰沫液一大水桶。初十日,遂以朴硝、滑石、黄芩、石膏、连翘等凉药, 咀一斤,蒸煎浓汁,放井水中极冷冻饮料之。
十一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每日食上件药一斤;十五日,腹微满,大小便皆秘闷。予欲用大承气下之,诸老皆以为不可。十六日,六脉皆歇至。予诊其脉,独歇至卯酉二时,其余时刻平匀如旧。予曰卯酉为手、足阴阳之应,此大肠与胃有积滞不行所致,当速泻之。争论不已。至十八日,遂作紫雪半斤。十九日早,紫雪成,每用一匙头,以新汲井水化下,至二十日天未明,已服紫雪五两,神思稍安,腹满亦减。遂收起紫雪不与。二十一日,大为小便闭作痛所苦,遂饮以萝卜子汁半茶钟,随手痛止,小便立通。二十二日,小腹满痛,不可扪摸,神思不佳,遂以大黄、牵牛作丸,服至三百丸。至二十三日巳时,下大便,并通如烂鱼肠三碗许,臭恶可畏。
是日神思稍安,诊其脉不歇至矣。二十四日,腹大绞痛,殆不能胜者约一时许,腰胯沉重且坠,两时不出声,不能言,泻下秽物如 油条者一尺余,肚中如烧,片时方定。至二十五日,神思渐安,夜间得睡。二十六日,渐能出声言语。自初二日至此,并颗粒不曾入口,语言并不出声。至二十七日,方啜半盏稀粥者四次,似有生意。至次月初四日方平安。其脉自呕吐至病安日,皆是平常弦大之脉,唯有中间数日歇至少异耳。至次年四月复行倒仓法,方步履如初。
肠痈亦腹痛,但小便数似淋,脉滑数为异耳。(治法见肠痈本门。)
〔《肘》〕治小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用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内大钱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强人可顿服;瘦人可分之再服。
〔海〕当归丸 治三阴受邪,于心、脐、少三腹疼痛,气风等症。
四物汤(各半两) 防风 独活 全蝎(各五分) 续断(一两) 苦楝 玄胡(各七钱) 木香 丁香(各二钱半) 茴香(一两,炒)
上为细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五十丸,大效。
四物苦楝汤 四物汤(四两) 玄胡索 苦楝(各一两)
〔云〕治腹中搅痛不可忍。
玄胡索 当归 白芍 川芎 干姜(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又法 治证同前。
玄胡索 桂心(各半两) 当归(一两)
上为细末,热酒调下。
失笑散 治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方见心痛。)
〔《经》〕治脾寒气发歇痛不可忍者。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以酒浸,温分三服。
腹痛,脉滑者,痰;脉弦者,食。
清痰多作腹痛。
台芎 苍术 香附 白芷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调入,热汤服之。
温中丸 治食积肚痛。
白术 香附(童便浸) 针砂(各四两,醋浸,炒红) 山楂肉 神曲(各八两) 苦参(一两)川芎(半两,春用夏去) 吴茱萸(半两,汤浸。冬用春去之) 苍术(米泔浸一宿,二两五钱)
上为末,醋调曲糊为丸,如桐子大。一方,去山楂、神曲、川芎,加半夏、青皮、黄连。
〔世〕苍术丸 治失饥伤饱,肚痛不食。
苍术(炒) 橘红(等分,为末)上生姜汁打、炒,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七十丸,米饮下。
〔丹〕酒积腹疼痛。用三棱、蓬莪术、香附、官桂、苍术、浓朴、陈皮、甘草、茯苓、木香、槟榔治之。
杨淳三哥,年六十,食积痰作痛在心头,或在腹胁,脉皆弦涩,食甚少,大便秘实,此湿积也,宜生血、行气、进食、磨积、补虚。
白术 炒曲 半夏(各一钱半) 郁李仁 归身尾 芍药 陈皮(各五钱) 山楂(五钱) 川芎(三钱)人参(二钱) 柴胡(二钱) 红花(五分) 桃仁(三个)细末粥丸。一日三次,食前白汤下四五十丸。
〔罗〕七气汤 治虚冷上气,及寒气、怒气、思气、喜气、忧气、愁气,内结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即欲死,此药主之。
半夏(汤洗,五两) 人参(去芦) 甘草(炙) 肉桂(各一两)
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渣稍热服,食前。
腹痛有作止者,有块耕起往来者,吐清水者,皆是虫痛。治法见心痛。
井窈渠吴孺人,年近四十,得腹隐痛,常以火烧砖瓦熨之,面与胸襟间,恶火之热气。发时少烦,食亦减,六脉和,皆微弦,最苦夜间不得睡,但世上凶恶之事,并忧苦境像皆上念,时作恶泣,说离别,嘱付后事。
如此者一年,众作心痛治之。自觉气自下冲上,虽久病,人却不瘦。予曰∶此肝受病,遂与防风通圣散吐之。
时尚春寒,于通圣中加桂,入姜汁调之,日三四次,至初夏稍热,与当归龙胆丸、枳术丸,一月而愈。
运气 腹痛有二∶一曰土盛攻肾而痛。经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是也。
二曰火郁之发痛。经云∶火郁之发,民病腹中暴痛是也。
〔世〕盐炒热,用布裹,熨痛处,神效。
〔丹〕搅肠沙。用台芎为末,每一钱许,入生姜自然汁半盏,热汤内调服。又方,樟木煎汤大吐之,或用白矾末一钱,清汤调服探吐之,或盐汤探吐之亦可。
〔世〕治发沙,面青肚疼,昏倒不省人事。急以鼠屎一合,研为细末,滚汤调令通口澄清服之,一服而安,神效。宜预收下。
刺灸 腹痛有四法∶其一取脾胃。经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又云∶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实则腹中切痛取之所别也。又云∶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己,刺气冲,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肠。经云∶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取巨虚、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脉。经云∶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脉。经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取之所别也。
〔世〕治绞肠沙症,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温水,于病者膝湾内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即愈。
〔《玉》〕腹痛,并治气块∶内关 支沟 照海
〔《撮》〕气痛,并治积痛,食不化∶气海(一寸半,灸五十壮。) 中脘(二寸半,灸十壮。) 隐白(二分,泻之,灸七壮。)
〔桑〕又法∶巨阙 足三间
〔怪穴〕腹痛肠鸣∶气冲(在气海旁各一寸半,针入二寸半,灸五十壮。)
〔世〕脐腹痛∶阴陵泉 太冲 三里 支沟 不已,取下穴∶中脘 关元天枢 绕脐痛∶公孙 三阴交 阴谷
〔东〕胃脘暴痛,脐中坚痛∶石门 商丘 阴谷 大肠俞 膈俞
〔《甲》〕腹中尽疼,外陵主之。大肠寒中,(《千金》作“寒疝”)大便干,腹中切痛者,肓输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结主之。
〔仲〕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脉》〕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虫痛,脉浮大无妨。)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有积,脉坚大无妨。)
〔仲〕妇人怀胎,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 主之。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 (半斤,一作三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洁〕地黄当归汤 治妇人有孕胎痛。
当归(一两) 熟地(二两)
上为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去渣,顿服之。
〔仲〕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见虚劳。)
〔云〕芎归汤 治妊娠先患冷气,忽心腹痛如刀刺。
川芎 人参 茯苓 桔梗 吴茱萸 当归(各一两) 浓朴(制) 芍药(各二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气下即安。
〔丹〕孙院君,因近丧冒恶气,伤胎肚痛,手不可近,发热,口中不思食。须安胎、散滞气。
青皮(三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 归尾(一钱半) 川芎(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少)分二帖。水三盏,先煎苎根二大片,至二盏,去苎根,入前药同煎至一盏,热服。
〔《大》〕治妊娠腹痛。用生地黄三斤,捣汁;酒一升,合煎减半,顿服,愈。
〔《脉》〕师曰∶妇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若胎病不动,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则男;如肘颈参差起者女也。冷在何面,冷者为死,温者为生。
〔《大》〕黑神散 治产后恶露不尽,心胸痞满,脐腹撮痛,污血诸疾。(方见妇人产后。)
〔丹〕产后三日,血块痛,发热。
五灵脂(略炒) 牡丹皮 没药 滑石上研细,分五帖。豆淋酒下之,食前。
冯宅产后发热,腹中痛有块,自汗恶寒,曾服黑神散 。
白术 芍药(三钱) 滑石(五钱) 黄芩(二钱半) 牡丹皮(二钱半) 人参 川芎 归尾 陈皮荆芥(各一钱) 干姜(一钱) 甘草(些)
〔云〕卷荷散 治产后血上冲心,血刺血晕,腹痛恶露不快。
初出卷荷 红花 当归(各二两) 蒲黄(纸炒) 牡丹皮(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下一碗;或用童便调下,妙。
〔《大》〕治血瘕,痛无定处。
童便(三升) 生地汁 生藕汁(各一升) 生姜汁(二升)上先煎三味,约三分减二,次下姜汁,慢火煎如稀饧,每取一合,温酒调下。
治儿枕痛,乃血瘕也。用真蒲黄研细,调服二钱。如燥渴者,用新汲水调下。
〔丹〕治产后儿枕大痛,黑白散 。
乌金石(醋 七次,另研) 寒水石( 存性,为末)上,各收之。服时各抄一钱半,米饮调下,痛止勿服,未止再服。
〔海〕四物加玄胡没药白芷汤 治产后败血作痛。(方见妇人门。)四物苦楝汤(方见腹痛) 一方,治脐下痛不可忍,四物汤加玄胡索二钱半服之。
〔《大》〕紫金丸 治产后脐下痛,即失笑散醋为丸是也。(五灵脂、蒲黄等分,醋丸服。)
立效散 治产枕痛不可忍,用五灵脂慢火炒令干,为末。二钱,温酒下,瘥。(产枕,即血枕也。)
〔丹〕产后恶露未尽,小腹作痛。
五灵脂 香附末上合和醋为丸,甚者入留尖桃仁。(一方加蛤粉。)
〔《大》〕治产后血不尽,血痛闷方。取败荷叶烧作灰,暖水和服;煮汁服亦良。又方,取乱发如鸡子大,灰汁洗净烧为末,酒调服二钱。
治产后血瘕腹痛,及喉痹,热因寒用。铁称锤锻令通赤, 酒中,候温饮之。(丹溪法用 醋中,使鼻闻其气,妙。)
〔仲〕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 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虻虫(二十个,炒,去足)上三味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云〕又方 疗产后血结下不尽,腹中绞痛不止。
大黄(另浸) 生地 当归(各二两半) 川芎 芍药 桂心(各一两) 甘草 黄芩(各二两) 桃仁(四十九个,制)上切细,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大黄更煎一二沸,分三服。
桂心丸 治产后血气不散,积聚成块,上攻心腹。或成寒热,四肢羸瘦,头痛。
青皮 干漆(炒烟尽,各七钱) 没药 槟榔 当归 桂心 赤芍 牡丹皮(各五钱) 大黄 桃仁(去皮尖)鳖甲(醋炙) 浓朴(制) 三棱(煨) 玄胡索(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保》〕治血晕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小腹,或连于胁肋。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川芎,加鬼箭、红花、玄胡各一两,同为粗末,加四物煎,调没药散 服之。
虻虫(二钱,去翅足,炒) 水蛭(一钱,炒) 麝香(少) 没药
上为末,入前药调服,血下痛止,只服一服。
〔仲〕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见产后血弱。)
〔《衍》〕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脐下胀满,手不得犯,此寒疝也。医将治之以抵当汤,谓其有瘀血也。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张仲景羊肉汤。少减,作二服,遂愈。
〔仲〕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服之。
〔云〕产后六七日,忽然脐腹痛,皆因呼吸冷气乘虚入客于血分,宜服当归建中汤。(方见上。)
〔《大》〕独圣汤 治产后腹痛。
当归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云〕治产后恶物不尽,腹内疼痛。产后常服此,妙。
生地 当归(并略炒,各一两) 生姜(五钱,细切,新瓦炒,令焦黑)
上为细末,姜酒调二钱服。
〔《大》〕治产后血块痛。
熟地(一斤) 陈生姜(半斤)上拌匀,同炒干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产后以乌梅汤下之。
〔仲〕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以枳实芍药散 主之。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研末)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产后腹痛,服枳实芍药散不愈者,宜下瘀血汤主之。(方见败血条。)
〔仲〕产后七八日,无太阳症,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大承气汤方见伤寒。)
〔《山》〕儿枕痛。用隔年蟹壳烧灰,酒下。
〔丹〕局方五积散 治产后余血作痛。
以苍术为君,麻黄为臣,浓朴、枳实为使。虽有当归、芍药之补血,仅及苍术三分之一。不思产后之妇,有何寒邪,血气未充,似难发汗,借曰药性温和,可以推陈致新,岂可用麻黄之悍,附以苍术、枳、朴之散乎?
虚而又虚,祸不旋踵矣。
产后血块痛∶三阴交、气海(宜灸之。)
〔垣〕如胃寒泄泻,肠鸣,于升阳除湿东加益智仁五分,半夏五分,生姜、枣子和煎。(升阳除湿汤方见泄泻。)
〔丹〕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汤加芩、连、栀子。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全文见水肿。)肠鸣多属脾胃虚。一男子肠鸣食少,脐下有块耕动,若得下气多乃已,已则复鸣。医用疏气药与服,半年不效。予用参、术为君,甘草、连、参、枳、干姜为臣,一帖肠鸣止,食进。又每服吞浓朴红豆丸,其气耕亦平。经云∶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此之谓也。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之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浆之声也。(全文见诊病传变。)
〔河〕葶苈丸 治涌水,疾行则腹鸣,如囊裹水浆之声。
葶苈(隔纸炒) 泽泻 椒目 桑白皮 杏仁 猪苓(去黑皮,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葱白汤下,不拘时,以利为度。
运气 肠鸣有二∶一曰土发。经云∶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是也。
二曰热胜。经云∶少阴在泉,热yin所胜,病腹中肠鸣,气上冲胸,治以咸寒是也。
针灸 肠鸣有三法∶其一补脾。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是也。
其二补足太阳。经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脉穴也。
其三取太阳。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是也。
〔《甲》〕腹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泄糜,不嗜食,胸胁 满,喘息而冲,鬲呕,心痛,及伤饱,身黄,骨瘦羸,章门主之。肠鸣相逐,不可倾倒,承满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洁〕论曰∶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气,主内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症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大而迟,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腑结闭而自安也。
上洁古论三焦吐,其说盖本于黄帝。所谓气为上膈,食饮入而还出为下膈,食 时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谓之呕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谓之膈气反胃也。分呕吐膈气为二门。
〔垣〕夫呕、吐、哕者,俱属于胃。胃者,总司也。以其气血多少为异耳。且如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症,慎不可下。孙真人云∶呕家多服生姜,乃呕吐之圣药也。气逆者必散之,故以生姜为主。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乃血病也。有食入则吐,有食已则吐,以陈皮去白主之。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乃气病也。以姜制半夏为主。故朱奉议治呕吐哕,以生姜、半夏、陈皮之类是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其脾虚弱,或因寒气客胃,加之饮食所伤而致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陈皮、生姜之类主之。(按哕《内经》实指呃逆、今先贤误释为干呕者,非也。)若但有内伤而有此疾,宜察其虚实,使内消之。痰饮者必下之,当分其经,对证用药,不可乱也。
〔仲〕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 主之。
用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卒呕吐、心下痞,肠闭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 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陈皮汤 治呕。(方见干呕。)
〔孙〕治呕吐,以白槟榔一枚煨,陈皮十分炙,锉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服之。
上姜、半、橘,治呕吐必用之圣药。然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
〔仲〕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 主之。(服前小半夏汤诸汤不愈者,服此立愈。)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李绛疗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倦无力垂死者,以上党人参三大两,劈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顿服。
〔丹〕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
生姜 人参 黄耆 白术 香附胃虚有寒呕吐者,东垣丁香茱萸汤、仲景理中汤,皆益胃推扬谷气之剂也。(方见寒条。)
〔垣〕若阴虚邪气逆上,窒塞呕哕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草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胸中虚热,谷气久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则呕哕自止。(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或喜凉者饮凉水,皆能止呕哕,不必用药也。)
〔仲〕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见伤寒。)
〔垣〕加减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哕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并宜治之。
丁香(一两) 半夏(五两) 陈皮(五两)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无时。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面裹煨熟一两半。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饮食,呕吐不时。
藿香(钱半) 丁香(二钱) 人参(二钱) 橘红(五钱)上件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
〔垣〕丁香吴茱萸汤 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吴茱萸 草豆蔻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炙) 黄芩(一钱) 柴胡(五分)升麻(七分) 茯苓(五分) 当归(钱半) 苍术(一钱) 半夏(五分) 干姜(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食前。忌冷物。
〔世〕藿香平胃散 治呕吐不止。
藿香(一两) 半夏(二两) 陈皮(去白,二两) 浓朴(一两,制) 苍术(三两,泔浸) 甘草(二两,炙)
上为粗未。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同煎,去渣,温服。
〔罗〕红豆丸 诸药不愈者神效。(方见膈气寒条。)
〔杜〕安业坊,有阎氏家老妇人患呕吐,请石秀才医。曰∶胃冷而呕,下理中丸至百余丸,其病不愈。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药病正相投,何必多疑。石曰∶何故药相投而病不愈?杜曰∶寒气甚,药力未及,更进五十丸必愈。如其言果愈。石于是师法于杜。
〔海〕理中汤加减例。(理中汤方∶甘草、人参、白术、干姜,各等分。)若为寒气、湿气所中者,附子一两,名附子理中汤 。若霍乱吐泻者,加橘红、青橘皮各一两,名 治中汤 。
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吃盐汤少许,顿服,呕吐出令透,即进此药。若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香、半夏一两,生姜十片。若泄泻者,加橘红、茯苓各一两,名补中汤 。若泄泻不已者,于补中汤内加附子一两,不喜饮食,水谷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两,共成八味。若藿乱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中去白术、加熟附,名四顺汤 。若伤寒结胸,先以桔梗、枳壳等分煎服,不愈者,及吐利后胸痞欲绝,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实、茯苓各一两,名枳实理中汤 。若渴者,但于枳实理中汤内加栝蒌根一两。若霍乱后转筋者,理中汤内加石膏一两。(火 )。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官桂一两,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两。若渴欲饮水者,加术半两。若苦寒者,加干姜五钱。若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两。若饮酒过多及啖炙爆热食发为鼻衄者,加川芎一两。若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若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或止用甘草、生姜等分煎服,或以乌豆煎汤解之。
〔仲〕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伤寒吐。)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逆者,四逆汤主之。(方见伤寒下利。)
〔杜〕王普侍郎病呕,饮食皆不得进,召孙,数日亦不愈,后复召杜。杜曰∶治呕愈呕,此胃风也。遂用川乌一两,净洗去皮脐、不去尖,以浆水一碗煮干。每个作两片,复用浆水一碗,煮尽,更作四片。每细嚼一片,以少温水下。少顷,呕遂止。痛既少息,杜遂问曰∶寻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积久成热,因而生风,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王服其说。
痛而呕为寒。经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者是也。
〔丹〕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栀子、黄连、生姜主之。此方累试效。
〔仲〕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往来寒热。)
〔洁〕用小柴胡汤加青黛,以姜汁打糊为丸,名青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盖本诸此。
干葛(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上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枚,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有热者,手足心热。政和年,有京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滑石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脘,孙兆竹茹汤正相当尔。治药与之,即时愈。《良方》中槐花散,亦相应。
定呕吐利膈,枇杷散 。
枇杷叶(去毛,味苦平,下气) 人参(各一钱) 茯苓(五钱) 茅根(二两) 半夏(一钱)上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槟榔末五分,和匀服之。
〔仲〕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 主之。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仲景云∶呕吐思水解者,急与之。予长男每呕水三二碗,诸药不效,但吃井花水一口即住。用白术茯苓汤服愈,信知先贤不诬也。
〔《本》〕治卒呕吐不止,不欲食,煮枇杷叶汁饮之,止渴,偏理呕 。
〔丹〕妇人月经时口渴,吃水多,心痞,善呕不食。
白术(二钱) 陈皮(二钱) 山栀(炒) 木通 黄芩(各一钱) 炙甘草(些)分二帖,水二盏,煎小盏,入姜汁热饮之。
〔《本》〕治产后呕不止者,香灵丸 。
丁香 辰砂(另研。各六分) 五灵脂(一钱)上香、脂先研末;后入砂再研匀。用狗胆或猪胆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生姜陈皮汤磨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全文见诊。)
〔《素》〕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脉解篇)辛散逆气,诸方用姜、半、橘之类。(并见上壅条。)
〔《广》〕治呕逆不能食。诃黎勒皮二两,去核,捣为末,炼蜜和丸,槐子大。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食》〕木瓜主呕 风气。又吐而转筋,煮木瓜汁饮之,甚良。
〔世〕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脚气,当作脚气治之。
运气 呕吐有四∶一曰火热。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呕逆躁烦。又云∶少阳所至,为呕涌。又云∶少阳之复,呕逆。
又云∶火郁之发,呕逆,治以咸寒、甘寒是也。
二曰风。经云∶厥阴在泉,风yin所胜,病食则呕。又云∶厥阴司天,风yin所胜,食则呕。又云∶厥阴之胜,甚则呕。又云∶厥阴之复,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甚则入脾食痹而吐,治以辛凉甘清、酸清是也。
三曰风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民病呕吐。二之气,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三之气,民病呕。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病见热,头痛呕吐,治以酸寒、辛寒、咸寒是也。
四曰湿。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其病呕。又云∶土郁之发,甚则心痛、脚肿、呕吐是也。
针灸 呕吐取法有二∶其一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食则呕,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肝。经云∶肝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胸满呕逆,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洁〕呕盛无度并干呕∶大陵 间使
〔扁〕呕逆∶中脘 尺泽
〔《摘》〕胸中痰饮,霍乱惊悸,腹胀暴痛,恍惚,吐逆不食∶巨阙(六分。) 三里(立愈。)肝脉缓为善呕。(全文见诊虚实法。)
〔垣〕孙真人言生姜为呕家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而言,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是中气不利,清气津液不上,胸中闭塞,气道不开,亦令人哕,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及妄以泻气、泻血药下之。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下其膈,由此致危者多矣。盖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泻其气,必胸中如刀削之痛,与正结胸无异,可不慎哉。
〔丹〕呕吐煎药,忌栝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要作吐。丸药中带香药行散,不妨。注船大吐,渴饮水者即死,童便最好。
〔洁〕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降气和中,桔梗汤 。
桔梗(一两半) 白术(一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 枳实(炒) 茯苓 浓朴(各一两)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取清,温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后气渐下,吐渐去。
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药二两、黄耆一两半,同煎服之,病愈则止。如大腑燥结,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服前药补之。如大便复结,又依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 槟榔(等分)
上为细末,同前药调下。
〔《保》〕治暴吐,上焦气热所冲也。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火。脉洪而浮者,荆黄汤 主之。
荆芥(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 大黄(二钱)上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之。
槟榔散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半)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同煎药下。如丸,亦用水浸蒸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李绛独参汤 治呕吐胃弱欲死。(方见呕胃虚条。)
〔仲〕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洁〕金花丸 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胜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胃。
半夏(汤洗,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钱半)上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小儿另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以吐止为度。
风痰羁绊于脾,故饮食不下。
治吐,头痛有汗,脉弦,青镇丸 主之。
柴胡(一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 半夏(三钱) 青黛(二钱半) 人参(五钱)上细末,姜汁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食后下。
〔仲〕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 主之。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一日三服。
〔《本》〕食即吐,欲作反胃,白术散 。
泽泻 白术 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汤调温服。
〔《经》〕治丈夫妇人吐逆,连日不止,粥食汤药不能下者,可以五灵脂不夹土石拣精好者,不计多少,捣细末研,狗胆汁和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热生姜酒磨细,更以少生姜酒化下。凡汤药令极热,须是先做下粥,温热得所,左手与患人药吃,不得漱口,右手急将粥与患人吃,不令太多。
碧霞丸 治吐逆立效。
黄丹四两,筛过,用好米醋半升,同药入铫内煎干,却用炭火三称,就铫内 透红,冷取研细为末,用粟米饭丸,如桐子大。煎酵汤下七丸,不嚼,只一服。
运气 吐皆属风木。经云∶厥阴之复,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又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胁痛吐食,治以酸清之类是也。
灸刺,见前灸刺呕吐条。
〔《脉》〕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寸口脉数,其人则吐。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呕吐。
〔仲〕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仲〕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陈皮汤 主之。
陈皮(四两)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肘》〕主卒干呕不息。取甘蔗汁温服半升,日三。又以生姜汁一升服,并瘥。治卒干呕不息,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瘥。(本草云∶生葛根汁大寒。)
〔丹〕恶心有热、有痰,皆用生姜,随证用药。
〔仲〕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 主之。
半夏(半斤) 生姜(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二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垣〕茯苓半夏汤 治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是邪气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其脾胃。
炒曲(三钱) 大麦 (半两,炒黄) 陈皮 天麻(各二钱) 白术 白茯苓 半夏(各一两)
上为粗未。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柴胡半夏汤 治旧有风症,不敢见风,眼涩眼黑,胸中有痰,恶心,兀兀欲吐,但遇风觉皮肉紧,手足难举,动重如石。若在暖室,少出微汗,其症随减,再遇风,病复如是。
半夏(二钱) 炒曲(一钱) 生姜(三片) 柴胡 升麻(各五分) 苍术(一钱) 本(五分) 白茯苓(七分)
上为粗末,只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五沸,去渣温服。
〔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仁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佳。
〔仲〕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云〕蒲黄散 治产后三四日,恶露不下,呕逆壮热。
芍药(二两五钱) 知母(二两) 生姜 当归 蒲黄(各二两) 红花(五钱) 荷叶心中蒂(一个)生地汁(一盏)
上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渣,下蒲黄,煎数沸,空心分三服。
疗产后呕吐不止。
橘红(一两) 半夏曲 甘草(各五钱) 藿香(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姜三片,水煎。
〔《大》〕开胃散 治产后胃气不和,呕吐不止,全不纳饮食。
诃子肉(一两半) 人参(一两) 甘草(半两)上三味为细末。别以半夏半分,生姜一分,葱白二七茎,水二大盏,煎至六分,去渣,分为二服。
〔丹〕郑宅如夫人,清早呕苦水,脉涩而微,起转如常,此胃弱而上脘有湿也。
黄芩(七钱) 滑石(一两半) 苍术(一两炒) 飞矾(二两) 陈皮(一两) 山楂(一两) 半夏(一两)桔梗(五钱) 炒芩(五钱) 姜水煎服。
刺灸呕苦,独取胆与胃。《经》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取胆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开胆逆,却调虚实,以去其邪。又云www.med126.com∶口苦呕宿汁,取阳陵泉是也。
运气 呕苦皆属燥。《经》云∶阳明在泉,燥yin所胜,病善呕,呕有苦。又云∶阳明之胜,呕苦,治以苦温、辛温是也。
〔丹〕或曰∶吞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以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积,成积既久,湿中生热,故从木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东垣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欲泻肺金之实,又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热湿郁积之法,为末合经意。予尝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辅,汤浸蒸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养,则病易安。吞酸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须以炒黄连为君。
咽醋丸 茱萸(去枝梗,半两,煮,晒干) 陈皮(去白,五钱) 黄芩(炒,五钱) 苍术(七钱半)黄连(一两,细切,用陈壁泥同炒)
上为细末,曲糊丸,桐子大。
参萸丸 可治吞酸,不可治自利。(方见泄泻。)
〔《兵部手集》〕治酸心,每醋气上攻如酸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强服。
〔梅〕治酸心。槟榔四两,陈皮二两,细捣为末,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丹〕丈夫因外感凉气,与宿饮相搏,心下酸戚,呕清水,后有红。
青皮(三钱) 黄芩(钱半) 人参(二钱) 紫苏 木通 甘草 枳壳(二钱) 桔梗(钱半) 麻黄(五分)
〔垣〕病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辨云∶此上焦受外来客邪也,胃气不受外邪故呕。《伤寒论》云∶呕家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是未传入里,三阴不受邪也。亦可见此证在外也,仲景以生姜、半夏治之。孙真人云∶呕家多用生姜,是呕家圣药。以杂病论之,呕吐酸水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则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大辛热剂疗之必减。吐酸,呕出酸水也。酸味者,收气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大咸热之剂泻其子,以辛热为之佐,以泻肺之实。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者,误矣。
盖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之乎。
加减二陈汤 藿香安胃散(二方并见前呕吐、痰饮门。)
〔《本》〕予平生有二疾,一则下血,二则膈中停饮。下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酒二三盏,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外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者,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浊者依前停蓄,盖下无路以出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呕而去,稍宽,数日复作。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堆科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除。
自此后一向数年,不吐不呕,胸膈宽,饮啖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从中下。前此饮渍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其法∶苍术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白芝麻半两,水二盏,研摅取汁;大枣十五枚,烂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如桐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鸽。初服时,必膈微燥,且以茅术制之。觉燥甚,再进山栀子散一服,久之不燥也。予服半年以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之为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动,亦调息之法。
治酒癖停饮,吐酸水,干姜丸 (《圣惠方》)干姜 葛根 枳壳 橘红 前胡(各五钱) 白术 半夏曲(各一两) 茱萸 甘草(各一分)上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米饮服有效。
治中风痰涎饮眩瞑,呕吐酸水,头痛恶心。
半夏(二两) 南星 白附(各一两)上并生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面裹衣,阴干。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生姜汤下。
〔子和〕棠溪张凤村,一田叟姓杨,其病呕酸水十余年。本留饮,诸医皆以燥剂治之。中脘脐,以火艾燔针刺之,疮未尝合。戴人以苦剂越之,其涎如胶,乃出二三升,谈笑而愈。
运气 吐酸,皆属于热。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云∶少阳之胜,欲呕。呕酸,治以辛寒是也。
〔东〕吐宿汁,吞酸∶章门 神光
〔《本》〕一味苍术丸 治呕吐清水如神。(方见吐酸湿条。)
〔仲〕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陈皮(五钱) 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丹〕盛兄两手麻弦,饮后呕清水。
神曲 苍术 香附(各五钱) 益元散(一两) 半夏(七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
〔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伤寒。)
〔丹〕施卜,年四十,因灸艾火太多,病肠内下血粪,肚痛。今痛自止,善呕清水,食不下,宜清胃口之热。
黄芩(五分) 陈皮 地黄(各一钱) 白术(一钱半) 连翘(钱半) 甘草 茯苓(五分) 生姜(三片)
〔《千》〕治痰饮水吐无时节者,其源因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 主之。
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时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药不愈,用此方愈。
运气 呕吐清水有二∶一曰湿。经云∶太阴之复,呕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热是也。
二曰寒。经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是也。
〔仲〕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 主之。
半夏 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伤寒。)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刺灸 呕沫,独取手太阴。经云∶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是也。
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全文见虚实法。经云∶急者多寒。)
〔仲〕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丹〕吐虫。黑锡炒成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仲〕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痢。(方见伤寒厥阴论。)刺灸 呕虫独取胃。经云∶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取胃三里是也。
〔《脉》〕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仲〕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成无己云∶若止呕吐而利,《经》云谓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有异也。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数日久者为吐利。今以暴为霍乱者,寓于伤寒吐利门,徐而日久者入此门。
〔海〕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方见伤寒。)
〔丹〕泄泻或呕吐。六一散,生姜汁汤调。
丈夫因辛苦发热,腰脚痛,吐泻交作。
白术 滑石 陈皮(各二钱) 木通 柴胡(钱半)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脉》〕心乘肝,必吐利。
运气 吐利有二∶一曰风木。经云∶厥阴所至,为呕泄。又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上征则气逆,其病吐利是也。
二曰寒水。经云;水太过曰流衍,流衍之纪,其动漂泄沃涌是也。(漂泄谓泄利,沃涌谓吐沫也。)咳呕腹痛且发泄,其脉绝,是逆也。(全文见诊生死。)
〔仲〕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主之。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四两) 大枣(二十个)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二两)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个) 半夏(半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洁〕水煮金花丸 治有痰而泄痢不止,甚则呕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由风痰羁绊脾胃之间。
半夏(一两,汤洗) 天南星(一两,洗) 天麻(半两) 寒水石(烧存性,一两) 雄黄(一钱半)白面(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先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生姜汤下,食前。
关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者也。
〔《难》〕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阴盛阳不得营,故寸口大三四倍于人迎。)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阳盛阴不得营,故人迎大三四倍于寸口。)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三十七难)
〔洁〕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者,甚热之气;格者,甚寒之气。是关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无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
〔云〕阴阳易位,病名关格。胸膈上阳气常在,则热为主病。身半已下阴气常在,则寒为主。病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浆不下,故曰格,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关,关则不得小便。胸中有寒,以热药治之。丹田有热,以寒药治之。若胸中寒热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当缓,治客当急。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丹〕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有痰,以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虚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之。
〔孙〕奉职赵令仪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和,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为难治,垂死而活者,惟此一人耳。
〔孙〕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角细研,粥饮下三钱,立通。
〔《外》〕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热去皮,纸裹纳下部,气立通。
〔仲〕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脉》〕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成注云∶下微谓脉沉之而微也,本大谓关后脉大也。)
〔丹〕《局方》治气一门有曰∶治一切气,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苏子丸、匀气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丸、煨姜丸、盐煎散、七气散、温白丸、生姜汤。其治呕吐膈噎也,用五膈丸、五膈宽中散、膈气散、酒症丸、草豆蔻丸、撞气丸、人参丁香散。其治吞酸也,用丁香煎丸、小理中丸。其治痰饮也,用倍术丸、消饮丸、温中化痰丸、五套丸。且于各方条下,或曰口苦失味、曰噫酸、曰舌涩、曰吐清水、曰痞满、曰气急、曰胁下急痛、曰五心中热,口烂生疮。皆是明言热症,何为悉用热药?夫周流于人之一身以为主者,气也。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苟内不伤于七情,外不感于六yin,其为气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展转变为呕、为吐、为膈、为噎、为痰、为饮、为反胃、为吞酸。夫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之法也。治热用热,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详味前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无疑也。谨按《原病式》曰∶诸病呕吐酸,皆属于热;诸积饮痞满中膈,皆属于湿;诸气逆冲上呕涌,溢食不下,皆属于火;诸坚痞,腹满急痛,吐腥秽,皆属于寒,深契仲景之意。《金匮要略》曰∶胸痹病,胸背痛,栝蒌薤白汤主之。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下痞气,气结在胸,胁下上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栝蒌桂枝汤主之。呕而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诸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病在膈上者,猪苓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半夏参蜜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吐后欲饮者,文蛤汤主之。病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无奈者,姜汁半夏汤主之。干呕手足冷者,陈皮汤主之。哕逆者,陈皮竹茹汤主之。干呕下痢者,黄芩汤主之。气冲上者,皂荚丸主之。上气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上气脉沉者,泽泻汤主之。火逆上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术汤主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出之,宜茯苓桂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者,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宜大青龙汤;又宜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中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心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饮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半夏东加茯苓主之。观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滞者导之;郁者扬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偏寒偏热者,反佐而行之;挟湿者,淡以渗之;挟虚者,补而养之。何尝例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实实虚虚,咎将谁执?或曰∶《脉诀》谓热则生风,冷生气,寒主收引。今冷气上冲矣,气逆矣,气滞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则诸气、诸饮、诸呕吐、反胃、吞酸等病,将无寒症耶?予曰∶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若诸寒为病,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乃为病寒,非若诸火病自内作。所以气之病寒者,十无一二。或曰∶其余痰气、呕吐、吞酸、噎膈、反胃,作热作火,论治于理可通。若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非冷而何?予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出。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火极似水,积热之甚,阳亢阴微,故见此症。冷生气者,出高阳生之谬言也。若病果因于寒,当以去寒之剂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热为方,不知权变,宁不误人。或曰气上升者,皆用黑锡丹、养正丹、养气丹等药,以为镇坠,然服之者随手得效,吾子以为热甚之病,亦将有误耶?予曰∶相火之外,又有脏腑厥阳之火,五志之动,各有火起。相火者,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之火。斯火也,出于天造。厥阳者,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火,出于人欲。二者之火相扇而动,气之升也,随火炎上,升而不降,孰能御之?令借丹剂之重坠而降之。气郁为湿痰,丹性热燥湿,痰被劫亦为暂开。
所以清快丹毒,积久偏助狂火,阴血愈耗,其升愈甚。俗人喜温,迷而不悟,被此祸者,滔滔皆是。或曰∶丹药之重,欲降而升,然如之何则可?予曰∶投以辛凉,行以辛温,制伏肝邪;治以咸寒,佐以甘温,收以苦甘,和以甘淡,补养阴血,阳自相附,阴阳比和,何升之有?先哲治法,其则不远,吾不赘及。或曰∶诸气诸饮,与夫呕吐、吞酸、膈噎、反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我知之矣。然则《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犹有未发者乎?予曰∶天地之气化无穷,人身之病亦变化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用,借令略有加减修合,终难逾越矩度。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寒暑;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素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阴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气,或吞酸,或嘈杂,或膨满。不求本原,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帖暂得快然,以为神方。仍前浓味不节,将理不谨,旧疾被劫暂舒,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复作。如此延蔓,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已行,痰挟污血,遂成窠囊,于是为痞、为痛、为呕、为噎膈、反胃之次第诸症隆起。饮食汤液,泥滞不行,渗道蹇涩,大便或秘或溏,下失传化,中焦愈停。医者不察,犹执为冷,翻思前药随手得快,至此宾主皆恨药欠燥热。 俟久服,脾可以温,胃可以壮,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宫,气清和则能运。今得香热之药,偏助气血沸腾。其始也,胃液凝聚,无所容受;其久也,脾气耗散,传化渐迟。其有胃热易饥,急于得食,脾伤不磨,郁积成痛,医者犹曰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妄以乌、附助佐丹剂,专意服饵。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要略》论饮有六∶曰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分别五脏诸证,治法至矣尽矣。第恨医者不善处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药助病邪,展转深痼,去生渐远,深可哀悯。或曰∶《千金》诸方,治膈噎反胃,未尝废姜、桂等剂,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气之郁滞,久留清道,非借香热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黄、石膏、竹茹、芒硝、泽泻、前胡、朴硝、茯苓、黄芩、芦根、栝蒌等药为之佐使,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病邪易伏,故易于安。或曰∶胃脘干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将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补前人之未发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水以润燥,姜以去秽,正是此意。张鸡峰亦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为近理。夫噎病主于血干,夫血者阴气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液传化合宜,何噎之有。
〔丹〕翻胃即膈噎,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治必用童便、竹沥、韭汁、牛羊乳、姜汁。气虚,入四君子汤;血虚,入四物汤加童便;年少者,四物汤清胃脘血。血燥不润故便涩,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参术辈,关防气虚胃虚。一中年妇人患反胃,以四物汤加和白陈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帖而安。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于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载,其面白,其脉涩而不匀,重取则大而弱,大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粪皆燥结如羊屎,甚羸乏无力。予谓精血耗竭也。先与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伺大便稍润,令谢去工作,卧于牛家,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五六次,以渐而至七八次,其余菜果粥饭,皆不入口。半月而大便润,月余而安。然或口干,盖酒毒未解,间饮甘蔗汁少许,近两月而安矣。(六君子汤谓人参、茯苓、白术、枳壳、陈皮、半夏各等分,姜、枣煎也。)翻胃用韭汁二盏、牛乳一盏、生姜汁半盏,和匀温服,效。(别有方见前。)
〔梅〕主反胃,朝食暮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
〔丹〕杭州一男子,四十余岁,患反胃两月矣。口干而不喜饮食,有时不吐,或吐则食物里涎沫而出,吐后胸膈方快。其脉俱涩,重则弦大。盖其壮年多服金石房中之药所致。时正秋初尚热,遂令其多作竹沥煮罂粟米为粥,代粥饭与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却带温频频与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凉,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沥与之,时间以四物汤加陈皮益其血,月余而安。
〔《食》〕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研粉,水和丸,如桐子大,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世〕治翻胃吞酸。饧糖查六两、生姜四两,研细和为饼,晒干。每用饼十两,入甘草一两为末,汤调下。陈彦正服得效。
阳蓄积病菀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全文见阴阳。)隔则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通评虚实论)
〔洁〕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 。
半夏曲(三钱) 乌梅(去核,二钱) 沉香(一钱) 杏仁(去皮尖,一钱) 砂仁(三钱) 丁香(二钱)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陈皮(五钱) 白豆蔻(五分) 白术(一钱) 巴豆霜(五分)上细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愈则止。小儿另丸。一法,反胃吐食,用橘皮一个浸少时,去白,裹生姜一块,面裹纸封,烧令熟,去外面,煎汤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后大便通,至不吐则止。此主寒积气。(《病机》有代赭石、肉果,无白术。)
〔垣〕浓朴丸 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其药味即与万病紫菀丸同。
浓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乌头(炮,去皮,各一两半) 紫菀(去上苗) 吴茱萸(汤洗) 菖蒲柴胡(去苗)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干姜(炮) 人参(各二两) 黄连(二两半)巴豆霜(半两)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五七丸,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而卧。此药治效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下痢大效。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浓朴(二两)。如治风于春秋,所加黄连、浓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治风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药外,更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心之积,加菖蒲、白茯苓为辅。如肝之积,加柴胡、蜀椒为辅。如肺之积,加黄连、人参为辅。如脾之积,加茱萸、干姜为辅。秋冬久泻不止,加黄连、茯苓。
〔《保》〕反胃大便不通者,是肠胜胃也。服《局方》半硫丸三十丸。大府秘,用后药。
附子(五钱) 巴豆(二个) 砒(一豆许)上末极细,生姜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
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宜附子丸 。
附子(炮,五钱) 砒(研,半钱) 巴豆霜(一钱)上同研极细,溶黄蜡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冷水送下,利为度。利后更服紫菀丸,常服一丸,勿令再闭。
〔洁〕白术木香散 治寒积气呕吐,腹中痛,是无积也。胃强而干呕,有声无物,脾强而吐,食持击强,是以腹中痛,当以此药和之。
木香(一钱) 白术(半两) 半夏曲(一两) 槟榔(二钱) 茯苓(五钱) 甘草(四钱) 丁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浓煎芍药生姜汤调下。有积者,痛时手按之愈痛;无积者,按之不痛。
白术散 治胃中虚损及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分) 白术 木香 甘草(各一两) 槟榔(三钱半) 茯苓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姜汤下。
〔罗〕十膈气散 专治十般膈气。冷膈、风膈、气膈、伏膈、热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皆病源也。并因忧惊冷热不调,又乖将息,更于喜怒无时,贪嗜饮食,因而不化,积滞在膈上,肠鸣痰嗽。岁月渐深,心胸噎塞,渐至羸瘦,久若不除,必成恶候。
人参 白茯苓 官桂 枳壳 炙甘草 神曲(炒) 麦芽(炒) 广术(炮) 白术 陈皮(去白)干姜(炮) 京三棱(煨) 诃黎勒(煨,去核,各一两) 浓朴(姜制) 槟榔 木香(以上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钱,盐汤点服。如觉脾胃不和,腹胀、心胸满闷,用水一盏,生姜七片,枣二枚,盐少许,同煎至八分,和渣热服,空心食前。
豆蔻散 治五种膈气。
肉豆蔻(去皮,五个) 木香 人参 浓朴(姜制) 赤茯(去皮) 桂(各半两) 甘草(炙,半两)槟榔(五钱) 诃黎勒 青皮(各半两) 陈皮(去白,半两) 郁李仁(汤泡,去皮尖,炒黄,半两)半夏(汤洗了,用生姜捣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如茶点服。若入生姜枣同煎亦佳,不拘时候。能治气补劳,通血脉,补脾胃,去痰实。
〔《本》〕驴尿治反胃。《外台》载∶昔幼年经患此疾,每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医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朝夕。忽有卫士云∶服驴小便极验。
旦服二合,后食唯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便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时俱瘥。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尿,热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验。(《本草》云∶驴尿治 瘕反胃。又云∶驴尿性冷味甘。)
〔世〕又方 驴尿调平胃散。(平胃散见滞泻。)
新瓦散 治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烧红,入驴尿内 二十一次,研为末;仓米饭焦亦为末。二分饭末,一分瓦末,蜡精和饭丸,以驴尿和平胃散服之吞下。
〔丹〕翻胃方 黄连(细切,姜汁熳炒,三钱) 山楂肉(一钱) 保和末(六钱)上粥丸,桐子大。人参汤入竹沥再煎沸热下六十丸。
〔罗〕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便秘,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七钱半) 人参 当归 藿香 甘草 枳实 大黄(酒浸) 浓朴(姜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桐子大。如难丸,少加宿蒸饼和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本》〕大黄汤 治冷涎翻胃。其候欲发时,先流冷涎,次则吐食。此乃劳证,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黄一两,生姜自然汁半茶盏。炙大黄令燥,又 入姜汁中,如此 汁尽,切焙为末。每服二钱,陈米一撮、葱白二茎,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先食葱白,次服其药,不十日去根。
〔罗〕玄明粉、朴硝不以多少,煎过澄滤五七遍,晚于星月露至明旦,自然结成青白硝。用一瓦罐按实,炭火内,从慢至紧,自然成汁,煎至不响。再加顶火一,取出于净地上倒,合盆去火毒,至晚取出为细末。
每二斤入甘草末二两。每用一钱二钱,桃花汤或葱白汤调下。
治膈上气壅滞,五脏秘塞邪热。忌鱼及藕。
〔丹〕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生姜自然汁澄清白脚,丸小丸子,时时服。(益元散方见泄泻。)翻胃治用茱萸、贝母、栝蒌、牛膝草。
〔《本》〕治积聚停饮,痰水生虫,久则成反胃,及变为胃痈,其说在《灵枢》及《巢氏病源》。
芫花丸 。
芫花(醋炒,秤,一两) 牛膝 野狼牙根 桔梗(炒黄) 藜芦(炒) 槟榔(各半两) 巴豆(十粒,炒黑)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予患饮癖三十年,暮年常多杂痰饮来潮,迟即吐,有时饮半杯酒即止,盖合此症也。因读《巢氏病源》论酒瘕云∶饮酒多而食谷少,积久渐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则吐,多睡,不复能食,是胃中有虫使然,名为酒瘕,此药治之。要之须禁酒,即易治,不禁无益也。
〔海〕有杨时者,因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泻出肉块虾蟆五六枚,白脓二升,愈。又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下恶脓三升,方愈。(紫菀丸即前治反胃浓朴丸加羌活、独活、防风是也,乃磨积之剂。)
〔世〕治翻胃。用蛔虫火煨为末,肉汁调下。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全文见诊。)
〔世〕治翻胃。大田螺不拘多少,用新水养之,待吐出泥,澄去上清水,后用米筛张地上,却将皮纸铺在灰上,倾此泥于纸上,候干稠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汤下,立愈。仍将田螺放水中,如食之,其病不安。治反胃多年,壁土和香附子末,米饮汤频频服之。
〔《本》〕治反胃吐食。
白矾(二两) 黄丹(一两)
上为末,入瓦罐内,令和取出,以净纸盛放地上,盆盖一宿,再为末,蒸饼丸,如桐子。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温酒下,更量老少虚实与之。
〔罗〕红豆丸 治诸呕逆、膈气、反胃。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二十一个)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烧熟,去面细嚼,白汤下。
食前进三服,神效。
丁香附子散 治膈气吐食。
丁香(半两) 槟榔(一大个) 黑附(一个,半两重,炮去皮脐) 硫黄(去石) 胡椒(各二钱)上先将前四味为末,次入硫黄再研匀。每服二钱,用飞硫黄一个,去毛、翅、足、肠肚,填药在内,用湿纸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内烧熟,取出嚼吃,后用温酒送下。一日三服,不拘时候。如不吃荤,酒温粟粥饮调下。(飞硫黄或云蝙蝠,《本草》无考。)
〔世〕六丁丸治翻胃如神。即香灵丸。(方见呕吐。)
〔《本》〕附子散 治反胃。
用附子一枚极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渐逼熟, 入生姜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约尽生姜汁半碗,焙干,入丁香二钱。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同煎七分,不过三服瘥。《斗门方》用粟米饮调下一钱服之。又方,治男妇小儿唇青面黄,肚里冷疼,引牵小腹,以至翻胃换食,呕吐,口苦舌干,少寤多寐,脚手牵掣,不拘年日远近,一切脾冷病,悉能除愈。有一妇人,年四十余,久患翻胃,面目黄黑,历三十余年,医不能效,脾 诸穴烧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药七日,顿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自是服之不三五服,些小脾疾,立便瘥平。保全胃气,能生肌肉、进饮食、顺荣卫。常服大有补益,累试累验,幸毋忽焉。
人参(一两) 茯苓(白者,二两) 附子(七钱以上重者,炮去皮脐) 粉草(一两) 黄耆(一两,盐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大钱,盐汤煎服。忌生冷油面粘腻等毒物,无不效者,甚妙。
〔罗〕桂香散 治膈气反胃,诸药难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辄出,其效神速。
水银 黑锡(各三钱) 硫黄(五钱)上三味,铫内用柳木槌熬研,微火上细研为灰。取出后,用丁香末二钱、桂末二钱、生姜末三钱,都一处研令匀。每服三钱,黄米粥饮调下一服效,甚者再服。
上丁香、附子例,治翻胃灼见脏腑有寒者服之。丹溪云∶治反胃忌甚燥之剂,犯之必死。设用必与润血药相兼服。又前泻积条亦香燥剂,用者谨之。
〔《本》〕治男妇小儿远年近日翻胃吐食方。用五灵脂一味,不拘多少为细末,用黄犬胆汁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盏温服。不止再服,不过三服即效。(《衍义》云∶五灵脂行经血有效。《本草》云∶味甘温,疗心腹冷气,通气脉,女子月闭。)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全文见水肿。)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膈。(全文见诊病传变。王注云∶三焦内结中热,故膈塞不便。)
〔《素》〕三阳结谓之膈。(王注云∶小肠结则血脉燥,膀胱热则津液竭,故膈塞不便。)运气 膈食皆属湿。经云∶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是也。
〔世〕治翻胃痛而吐,诸气不入者。黄牛鼻绳各姓者七个,长七寸,烧存性,为末,作三服,用好酒调下,饭汤调亦得。
鲗鱼散 大鲗鱼一个,去肠留胆,纳绿矾末填满缝口,以炭火炙黄为末。每服一钱,陈米饮调下,日三服。
〔《山》〕翻胃。细炒棠梨叶,去刺为末,酒下。又方,松木节为末,酒下。
〔《灵》〕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 时,周时也。)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肠胃充郭则卫气不营,故邪气得以居之也。)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邪气原因卫虚而居下脘,今虫上而下管虚,则邪气乘虚胜之,而积聚以留也。)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下管约,故食入则痛,至 时乃复出也。)其痈在管内者,即内而痛深。其痈在脘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观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详此剌痈非所刺也。但剌后熨之,使热气入于积所,则邪免衰去,卫气复盛也。)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 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灸刺 膈食有四∶其一取胃。经云∶虫为下膈,按其痈刺之者,是其一法也。
其二取太阴。经云∶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者是也。盖膈洞者,经谓之食不化,下嗌还出也。
其三取胃。经云∶胃病若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是也。又云∶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是也。
其四取手少阴。经云∶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脘一寸半,其病实则支膈,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者是也。
〔《撮》〕翻胃∶劳宫(一分)。中脘(灸,泻之)。心 (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补之。)
〔《玉》〕翻胃吐食∶中魁(中指第三节,灸泻之。)中脘(寸半)。腕骨(一分泻之,灸)。
〔东〕吐食不化∶上脘 中脘 下脘。
〔《甲》〕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又法∶三里 阴陵泉 不应,取下穴∶中脘 天枢 又法∶中脘 脾中魁 三里 又法∶腋聚毛下宛宛中(五十壮。)石关(五十壮。)
〔《东》〕今日食,明日吐。心 (沿皮,寸半)。膈 (沿皮,寸半)。胸堂(七壮。即膻中)。巨阙 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壮。)又翻胃∶商丘 通谷 巨阙 然谷 隐白 阳陵泉 内庭 膈关
〔《甲》〕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痰,鬲关主之。
〔丹〕切不可用香燥之药,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脉》〕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跗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涎沫。(全文见虚实法。)
〔《素》〕胃脉 而散者,当病食痹。(脉要精微论 至真要论云∶食痹而吐。)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全文见治虚实法。)
〔丹〕一男子年六十二岁,平居不能顿食,常喜频食。一日忽觉咽膈壅塞,大便结粪如羊矢,三四日一见,走动倦乏,与补气药则作痛。医见食少,则与快肠胃消导之药。予脉之,两手俱见涩脉似真脏,喜其人形瘦而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遂于四物汤加白术、陈皮煎取浓汤,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饮之。多食诸般血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来好色虚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时,或有止时,腹结微渴。
地黄(一钱)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药(一钱) 当归 陈皮(各五分)枳壳(半分) 甘草(炙,二分) 木通(三分)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咽塞不通,人参散主之。(方见大便秘门。)
〔洁〕浓朴丸治饮食噎塞。(方见翻胃。)
〔丹〕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
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单饮点剁酒三两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盏,令细呷之,每服半盏,一日三次,尽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马剥儿,即王瓜,烧存性。每一钱,用枣肉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神效。(枣肉平胃散方见《局方》。)
〔世〕治噎。鸡谷袋不问多少,不可失包内物一粒,用泥固济,火 存性。用姜汁炒香附每个入半两,香附末神曲为丸,姜汤送下。
治气噎,不下饮食。
枇杷叶(去毛,炙)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温服,不计时候。
治膈气噎不下饮食。用陈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后,日三服。
〔《金匮玉函》〕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二盏,去渣温服。
〔罗〕汉防已散 治五噎。
汉防己(五钱) 官桂(一两) 细辛(七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羚羊角(末) 紫苏(各七钱半) 杏仁(汤洗,去皮尖,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种积气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饮,缠金丹 。
丁香 木香 沉香 槟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钱) 白豆蔻 飞矾(各一钱,研) 马兜铃 南星 五灵脂 栝蒌根 半夏(各半两) 朱砂(三钱,留半为衣)
上为细末,入二味研药和勺,生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或干嚼萝卜汤下。
治气食忧劳思虑,五噎膈气丸 。
麦门冬 甘草(各五钱) 人参(四钱) 桂心 细辛 川椒 远志(去心,炒,各三钱) 附子 干姜(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豆大。绵裹二丸含化,食后日三、夜三服。胸中当热,七日愈。
治气食忧劳思虑,五噎膈气丸 。
半夏 桔梗(各一两) 肉桂 枳壳(各两半)上细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临卧服。
〔无择〕《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惟则,病噎不能食,谓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经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五噎比。后人因以蓝治噎,误矣。
〔子和〕沈丘王宰妻,病胸膈不利,口流涎沫,自言咽下胃中常有雷声,心间时作微痛,又复发昏。胸乳之间,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药,服之三载,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痰药不损,来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虫一条,长五六寸,有口鼻牙齿,走于涎中。病者恶而断之,中有白发一茎。此正与徐文伯所吐宫人发瘕一同,虫出立安。
运气 噎皆属燥。经云∶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又云∶阳明之胜,内余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又云∶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噎塞者是也。
上按运气,皆以嗌塞生于燥。嗌塞者,噎病也。丹溪皆以噎病生于血槁,血槁则燥矣。得病情合经旨者,丹溪一人也。
〔禹锡〕头垢治噎,酸浆水煎膏用之,立愈。
〔《圣》〕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不时含一丸,咽津下。
〔孙〕治噎欲发时,衔鸬 鸟嘴遂下。《外台秘要》同。
〔《圣》〕治噎病。用野狼结喉骨曝干,杵末,入半钱于饭、饮内食之,妙。
〔《摘》〕五噎。吞酸多唾,呕吐不止∶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三吸)。通关(在中脘旁各五分,针入八分,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许氏云∶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觉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
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行腰后骨空间为四效。)
〔《撮》〕治五噎∶ 中 中魁(中指大三节尖灸之,以口吹火灭。)
〔甄权〕噎塞膈气∶通谷
〔《明堂》〕五噎分治∶气噎, 中。忧噎,心 (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劳噎,鬲 (灸)。
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太阴、支沟、上脘(不已,再取后穴∶) 中、太白、下脘、右关、脾、胃 。
〔仲〕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不知,而反与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
〔《脉》〕寸口脉紧而芤 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垣〕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黄连别作丸。二药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诸法,皆于补中益气汤加减之。)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黄帝针经》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门户也;鬲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下交通。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者,谓泄黄如糜,米谷不化者是也。浊气在上,则生 胀。腹中胀满,不得大便,或大便难,先结后溏皆是也。浊气在上,当降而不降者,乃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入,故食不得下也。此皆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者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胃气未病之日,当上行心肺而荣经也。因饮食失节,劳役形体,心火乘于土位,胃气弱而下陷入阴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为飧泄也。咽膈之间,壅遏之甚,不得交通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盖胃病者,上冲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针经》云∶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大 者,惑也。气不交通,最为急证,不急去之,诸变生矣。
圣人治此有要法∶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先补其阳,后泻其阴,是先令阳气升发于阳分,而后泻阴也。春夏之月,阳气在经,当益其经脉,去其血络。秋冬阳气降伏,当先治其脏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脏之所主,阴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主,阳也气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今立四时用药法并治法于后。
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在内,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则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上饮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调,常夜无寐,甚则为痰、为嗽、为呕、为哕、为吐唾白沫,以至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
吴茱萸丸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吴茱萸 草蔻(各一钱二分) 益智仁(八分) 白僵蚕(四分) 陈皮 人参 黄耆 升麻(各八分) 麦芽(一钱半)甘草 归身(各六分) 半夏(一钱) 木香(二分) 泽泻 姜黄 柴胡(各四分) 青皮(二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细嚼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勿多饮汤,恐速走下,则减药力。
夏三月大暑,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以此病值此时,是天助正气而锉其邪气,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当愈不愈者,盖阴气极盛,正气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甚者,前证俱作,治法当从时用利膈丸泻肺火,以黄耆补中汤送下。如两足痿厥,行步 怯,欹侧欲倒,臂 如折,及作痛而无力,或气短气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黄耆、人参、甘草、白术、苍术、泽泻、猪苓、茯苓、陈皮等作汤,送下滋肾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间,湿热之令大行,气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如心下痞闷,食不下,以上件白术、苍术等汤送下消痞丸七十丸,更审而用之。
黄耆补中汤(方见痞)。利膈丸(方见翻胃)。滋肾丸(方见淋)。消痞丸(方见痞)。
〔丹〕嘈杂只是痰因火而动,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此食郁有热,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芜芎、苍术、白术、炒栀子。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方见内伤饮食。)
哕者,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呃逆是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答曰∶哕义具在《内经》,诸家察之不详,故论纷纷耳。谨按《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盖哕、呃之名虽二,而病则一。
《经》名为之哕者,哕即呃声之重也。俗名为之呃者,呃即哕声之轻也。皆因病声之轻重,得此二名,初非哕、呃有二病。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夫哕者,哕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下;咳者,咳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上,故《内经》哕有哕之口问、咳有咳之篇论,病各不同,哕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论 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元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依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患见此,似为危症,然有实者,不可不知,敢陈其说。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予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陈择仁,年近七十,浓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之,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虚之谓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则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麻黄发汗,节能止汗;谷属金,糠之性热;麦属阳,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人不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也。
〔无〕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府者是也。
上吐利后哕,即丹溪治赵立道与陈择仁二人哕,皆于滞下得之之类,六脉大豁,用参、术而愈是也。予长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东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仲〕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下利中。)
〔丹〕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东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无〕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所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岁,夏月因事为长上所阻,怒气折郁不得舒,须臾就浴,汤热不可近,怒气复增,就闷绝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须臾咳逆大作,每一声必浑身为跳跃,仍复昏闷,凡三五息一作,脉不可诊。
予曰∶此膈上有痰逆,为怒气所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而逆,非吐则不可。是时夜半,又事出仓卒,适有人参芦二两在彼,浓煎饮之,大吐稠痰二升许,通体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论所言者,自此详细,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在旦夕。
〔仲〕哕逆者,陈皮竹茹汤 主之。
陈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陈皮汤主之。(方见呕吐门。)
〔《本》〕又方枳壳(五钱) 木香(一分)上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未可,再与。
〔孙〕治诸呃噫。陈皮二两,汤浸去穣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顷刻,更加枳壳一两,去穣炒,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连咳一二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陈氏哕,用桃仁承气汤下污血数升而愈,是污血为哕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补丸,治赵立道、陈择仁滞下而哕者,或用蜜水治哕者,是热哕也。
〔洁〕柿钱散 治呃逆。
柿钱 丁香 人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罗〕丁香柿蒂散 治诸种呃噫,呕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两)
上为粗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羌活附子汤 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各五钱,炒) 干姜(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盐一撮,煎二十沸,热服,一服止。
胃为哕。(全文见五脏虚实。腹满利而不哕者,胃实也。)运气 哕有三∶一曰热。经云∶少阴之复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经云∶太阳之复,呕出清水,及为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经云∶阳明之复,咳哕,治以辛温是也。(《灵》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伤寒将愈,忽患呃逆,予与古人治呃逆之药,殆遍皆不愈,计出无药。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时又呃,又与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数百次。其嚏时出痰涕渐多,自是呃逆渐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经草刺鼻嚏之法,故书之。)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口问篇)
〔世〕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穴灸七壮,立愈,累验。
〔罗〕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集》〕治气逆发呃∶ 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间。
心脉小甚为哕。(全文见治虚实法。)
〔《大》〕产后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肉桂(五钱) 姜汁(三合)上同煎,服二合。以火先炙手摩令背热,时时涂药汁尽,妙。
产后咳逆,干柿一个切碎,以水一盏,煎六分,热呷。
〔《产宝》〕治产后咳逆,经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镜窠三五个呷,瘥。(即 子窝)
〔《大》〕噫呃服药无效,灸期门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