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若合面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使气得上下通也,泻心 汤主之。心病见冬,火旺,心胜肾也,当补肾治心,轻者心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怯虚也。(补肾、地黄丸,治心、泻心汤)〔洁〕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实邪,泄泻身热,泻黄散主之。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刘〕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当退肾气、益肝气两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生疾,然后审其心家虚实治之。
〔薛〕仰面卧者,因其心胸实热,故喜仰面而向虚也。合面卧者,因心胸虚热,故喜合卧而就实也。实则调治心肝,虚则调补脾肺,二者别之,尽其状矣。其切牙等证,多有雷同,不必拘泥。如用泻心、导赤、等剂,邪气虽去而病仍作,当调补元气,或反甚,急温补元气。其心气冬见,或亥子时病益甚,或下窜不语者,乃肾水虚而心火甚也,用地黄丸,其乳下婴儿,须母服之。若叫哭发热,作渴饮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属心经实热,用泻心汤、导赤散。若发热饮汤,抽搐乏力,惊窜切牙,合面而睡者,属心经虚热,用补心散。
若喘嗽面赤,壮热饮水,肺乘心也,用泻白散。若摇头札目,身热抽搐,肝乘心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泻身热,脾乘心也,用泻黄散。若窜视惊悸,切牙足热,肾乘心也,用安神丸。
〔海〕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耆 、甘草。心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
安神丸(钱氏) 治心虚疳热,神思恍忽。
麦门冬(去心,焙) 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两,研) 龙脑(一字,研)
上,末之,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沙糖水化下,无时。
八物定志丸 (海藏)补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胸中邪热,理肺肾。
人参(一两半) 菖蒲 远志(去心) 茯神(去心) 茯苓(去皮,各一两) 朱砂(二钱) 白术 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牛黄(二钱,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米饮汤、下三十丸,无时。
髓竭不足,加生地黄当归。肺气不足,加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心气不足,加上党参、茯神、菖蒲。脾气不足,加白术、白芍药、益智。肝气不足,加天麻、川芎。肾气不足,加熟地黄、远志、牡丹皮。胆气不足,加细辛、酸 枣仁、地榆。神昏不足,加朱砂、预知子、茯神。
心实,以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泻心汤 (钱氏) 泻丁心。
黄连(一两,去须)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一钱,临卧,温水调下。海藏云:易老单方泻心 汤出于此,乃实邪也,实则泻其子。
导赤散(钱氏) 泻丙小肠。
生干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黄芩。
〔薛〕泻心散、导赤散,泻心小肠实火之剂,盖心为脾母,脾为心子,然心既病,则脾土益虚矣,用者审之。
生犀散(钱氏) 治心经虚热。
生犀(错取末,二钱) 地骨皮(自采,佳) 赤芍药 柴胡根 干葛(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后。
〔薛〕前方云:治心经虚热,其所用药,多属泻心、泻肝脾之剂,虚热二字,恐鲁鱼也,如心经自病而血虚热者,用秘旨安神丸。脾虚夺心之气而热者,用秘旨补脾汤。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虚热者,用地黄丸。
秘旨安神丸 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悸,或受惊吓而作。
人参 半夏(汤泡) 酸枣仁(炒) 茯神(各一钱) 当归(酒洗) 橘红 赤芍药(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上为末,姜汁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
〔钱〕风温热,壮热,相似。潮热,时间发热,过时即止,来日依时又热,此欲发惊候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温者,身不热,而口中气热又有风温证者,但温而不热。伤寒热,口热呵欠顿闷项急。(曾云:伤寒热,十指稍冷,鼻流清涕,发热无汗,面惨凌振,右腮有紫纹。)痘疮热,喷嚏,悸动,耳尖冷。(曾云:麻豆热、面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顿闷、咳嗽、腰疼,时或作惊,腹痛目痢、及中指独冷者,是也。)变蒸热,唇上白泡珠起,耳冷。(曾云:变蒸热、温温微热、气粗惊少,乳泻黄,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变蒸也,不须用药攻治。)疳热,面黄,吃炭土,羸瘦,鼻下赤烂。惊风热,发搐悸痫,脉数烦躁,颠 恍忽。(曾云:惊风热、遍身发热,面光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治法与急惊证同,所用药饵,必先解表。)〔杨〕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也,其潮热发歇有时,惊热颠叫恍忽,夜热夕发旦止,余热寒邪未尽,食热肚腹先发,疳热骨蒸盗汗,壮热一向不止,烦热心躁不安,积热颊赤口疮,风热汗出身热,虚热困倦少力,客热来去不定,痰热涎嗽饮水,寒热发如疟状,血热辰巳发热,疮疹热耳鼻尖冷,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证交互者,宜随其轻重而处治之。
〔薛〕小儿之热,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虚实温壮四者之不一,及表里血气,阴阳浮陷,与夫风湿痰食,各当详之。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肝热者,左颊先赤,便难转筋,寻衣捻物,多怒多惊,四肢困倦,寅卯时益甚。脾热者,鼻上先赤,怠惰嗜卧,身热饮水,遇夜益甚。肺热者,在颊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热饮水,日西热甚。肾热者,颏下先赤,两足热甚,骨苏苏如虫蚀,热甚不能起于床,夜间益甚。仍当辨其虚实,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宜用表下。虚则面色青白,恍忽神缓,口中虚冷,嘘气软弱,喜热恶寒,泄泻多尿,或乍凉乍温,怫郁惊惕,上盛下泄,夜则虚汗,屈体而卧,睡而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调补。壮热者肢体大热,热不已则发惊痫。温热者肢体微热,热不已则发惊搐。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以手轻扪之则热,重按之不热,此皮毛血脉之热,热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则热,轻手则不热,此筋骨之热,热在里也。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此肌肉之热,热在表里之间也。以虚实分属表里而言之,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若夫内外皆热,则喘而渴,齿干烦冤腹满,四肢热,逢风寒如炙于火,能冬不能夏,是皆阳盛阴虚也。脉尺寸俱满为重实,尺寸俱弱为重虚。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盛拒阴,虽形证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证似热,实非热也。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成兼目痛鼻干者,此血虚发躁也,当补其血。如不能食而热,自汗者气虚也,当补其气。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禁不可发汗;如饮食劳役,虽病发热,误发其汗,则表必虚也。身热而汗出者,风也。发热身疼而身重黄者,湿也。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胸痞者,痰也。发热头痛脉数者,食也。
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安静,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至若身热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瘅疟也。发热恶寒,脉浮数者,温病也。若四肢发热,口舌咽干,是火热乘土位,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若身体沉重,走注疼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钱〕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薛〕肝热者,左颊先赤,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倦,寅卯时益甚,宜泻青丸、柴胡饮子。
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薛〕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脾热,则目黄肚大,怠惰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泻黄散主之。
〔薛〕脾热者,鼻上先赤,其热在肌肉,遇夜益甚。
肺热,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咳嗽寒热,壮热饮水,凉膈散主之;若肺虚热,唇深红色,少服泻白散。
〔薛〕肺热者,右颊先赤,日西热甚,轻则用泻白散,重则用凉膈散及地骨皮散。
肾热,两足不喜衣覆,地黄丸主之。
〔薛〕肾热者,颏下先赤,两足热甚,骨酥酥 如虫蚀,热甚不能起于床,夜间益甚,宜用滋肾丸。
泻青丸(见肝脏) 泻心汤 导赤散 安神丸(并见心脏) 泻黄散(见脾脏) 泻白散(见肺脏)
栀子清肝散(一名柴胡栀子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发热,耳内作痒生疮,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间作痛,寒热往来。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各一钱) 茯苓 川芎 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柴胡清肝散 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或乍寒乍热,往来寒热,发热或头发疮毒等证。
柴胡(一钱半) 黄芩(炒) 人参 川芎(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半) 连翘 甘草(各五分)桔梗(八分)
上,水煎服。
柴胡饮子 解肌热、蒸热、积热,或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大便坚实。
黄芩(七分) 甘草(四分) 大黄(八分) 芍药(七分) 柴胡 人参(各五分) 当归(一钱)
上,每服一钱,姜水煎。
龙脑饮子 此泻脾经热,可代泻黄散用,治小儿蕴热,咽喉肿痛,赤眼口疮,心烦鼻衄,咽干多渴,睡卧不宁,及除痰热咳嗽,中暑烦躁,一切风壅。
甘草(四两,炙) 大栀子(三两,炒) 藿香叶(半两) 石膏(一两) 缩砂 栝蒌 (各七钱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蜜水调服,不拘时。治伤寒余毒,潮热虚汗,加竹叶煎服。
滋肾丸 治肾热。
黄柏(酒拌,炒焦,三钱) 知母(二钱) 肉桂(五分)
上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百沸汤下。
小儿实热者,头昏颊赤,口内热,小便赤涩,状如豆汁,大便坚硬,或秘涩不通,腹急,宜四顺饮子、大黄朴硝汤、八珍散,略挨动脏腑,即安。〔杨〕实则面赤浓黄,气粗口热,燥渴唇肿,大小便难,掀揭露衣,烦啼暴叫,宜四顺清凉饮加柴胡。薛氏又有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等证。
按∶实中宜分表里,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半表半里宜和解,今一以利下为主,非通论也。治法并方,更于后表里条内求之。云岐云:小儿实热在内者,四顺饮之类,在上者,吐之。丹溪云:小儿热病,六一散妙药也。
〔茅先生〕三解牛黄散 治实热,潮热。
白僵蚕 全蝎(炙) 防风 白附子 桔梗 川大黄 甘草(炙) 白茯苓 川黄芩 人参川郁金(皂角水煮) 等分,未服半钱一钱,薄荷蜜汤调。
牛黄凉膈丸 治风壅痰实,蕴积不散,头痛面赤,心烦潮热,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忽,睡卧不安,口干多渴,唇焦咽痛,颔颊赤肿,口舌生疮。
牛黄(一两一分) 甘草(,十两) 寒水石 牙硝(枯) 石膏(各二十两) 紫石英(飞)脑麝(各五两) 胆星(柒两半) 末之,蜜丸,每两作三十丸。温薄荷人参汤、嚼一丸,食后服。常服,半丸。
治急惊,并薄荷水化。
虚热者,因患后平复,血气未匀,四体羸弱,时多发热,治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如钱氏白术散、异功散、四君子汤、之类,或未退,人参生犀散治之。〔杨〕虚则面色青白,恍忽神缓,口中清冷,嘘气软弱,泄泻多尿,夜出虚汗,宜惺惺散。
〔薛〕又有喜热恶寒,乍凉乍温,怫郁惊惕,上盛下泄,屈体而卧,睡而露睛,手足指冷等证。〔曾〕虚热,因病后发热无时,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热乘虚而作,先以胃苓东加黄耆末,温米清汤调服,次投钱氏白术散,或固真汤带凉服,及用温盐汤参入凉水,送下黑锡丹固守元气。海藏云:风热邪热,四君子汤加生姜、荆芥、煎。云岐云:小儿客热在内,先用导赤散,次用益黄散。薛氏,以虚实分属表里,及热盛拒阴、寒盛格阳、血虚气虚发热等证,俱仲景东垣诸圣医辨证妙法,宜详玩而熟记之,则虚热似实热之证,庶几不至误认而全活众矣。〔钱〕朱监簿子五岁,忽发热。医曰此心热也,腮赤而唇红,烦躁引饮,遂用牛黄丸三服,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不愈,反加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便利黄沫。钱曰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凉药下之,致此虚劳之病也,钱先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液,次以生犀散治之。
朱曰大便黄沫如何?曰胃气正,即泻自止,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如何?钱曰泻心汤者,黄连一物耳,黄连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众医至,皆曰实热。钱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安,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躁,不食而引饮。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钱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多故也。钱与胡黄连丸,治愈。郑人齐郎中者,家好收药散施,其子忽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饵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惊,又与青金膏一服,又泻三行,加口干身热。齐言尚有微热未尽,又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十余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钱氏至。曰已成虚羸,先用前白术散时时服之,后服香瓜丸,十三日愈。嘉靖甲寅,敬臣之女年十二,患脾胃素弱,自夏入秋,时泻时止,小腹微痛,至八九月间,遂成疳积之证,发热凡二十余日不止,汗泄热解,汗已复热,自中脘至小腹膨胀坚直,大便溏,气喘咳嗽作嗳,俱昼轻夜重,彻夜烦躁不睡,鼻塞眼暗 语。其母以为必死矣。立斋先生诊之曰,脉浮大而无根,此大虚证也,非独参汤不可。乃用参一两,加熟附三分、煨生姜三片,日进二剂,仍并渣煎服之,大下疳积,其气则腥,腹渐宽,热渐减,脉渐敛,然手犹寻捻不已,鼻孔出血。先生曰,此肝证也,煎六味丸料与之,一服如脱。乃昼服独参姜附汤,夜服六味丸料,脉渐有根,诸证渐退。先此手足恒热,至是乃始觉寒,先生喜曰,此病邪尽退,而真气见矣。然犹饮食不进,乃单用六君子汤加炮姜,遂能食,咳嗽独甚,与补中益气汤,嗽遂止,夜始有睡。凡弱女之得生,皆先生力也,向非先生卓有定见,专治其本而其末自愈,则为丘中之骨,必矣!敬书施疗之颠末,以告同患此者,幸无所误。亦推展先生一念之仁于万一云尔。王敬臣书。
惺惺散(方见痘疹) 钱氏白术散(方见渴) 异功散(方见吐泻) 人参生犀散(见后条)
固真汤(见慢惊) 黑锡丹(见杂病头痛)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宜此主之。
黄耆(三钱) 当归(一钱)
上,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虚弱,体疲食少,或发热烦渴等证。
人参 黄耆(各八分) 白术 甘草 陈皮(各五分)升麻 柴胡(各二分)当归(三分)
上,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加味逍遥散 去牡丹皮山栀即逍遥散。治肝脾血虚等证。
当归 甘草(炙) 芍药(酒炒) 茯苓 白术(炒)柴胡(各一钱)牡丹皮 山栀(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方,若乳母肝脾血虚,内热寒热,遍身搔痒,肢体作疼,头目昏重,怔忡颊赤,口燥咽干。或发热盗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疮,耳内作痛,胸乳腹胀,小便不利,致儿为患,尤宜用之。又治妇人阴虚发热,儿饮其乳以致患疮者。
〔钱〕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身热饮水者,热在内。〔海〕四顺饮子,治热在内而不厥。连翘饮,治热在外而不厥。
〔薛〕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
按∶伤风恶风,伤寒恶寒,岂可以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而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乎。薛氏之意本圆而语则滞,痴人前岂可说梦,须以东垣外感内伤辨细别之,则无失矣。
薛云:热而二便调和,风邪蕴结于里而发者,用惺惺散加麻黄汗之。
败毒散 治伤风、瘟疫、风湿、头目昏眩,四肢作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或恶 寒咳嗽,鼻塞声重。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炒)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每服二钱,生姜薄荷水煎。
消风散 治小儿解脱,致令风邪客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发热,胸膈痰涎,目涩多睡。(即消风丸见风痫。)
清解散 治感风发热头疼,鼻塞涕流,及温壮,悉主之。
北参 防风 天麻 北前胡 茯苓 北梗 枳壳(锉) 甘草(各二钱) 细辛 柴胡(各一钱半) 川芎(三钱) 上末。每一钱,水小盏,薄荷干三叶略煎,温和服。
《集验》荆术散 治小儿伤风伤寒,或疮或疹,此药,无寒无热,疏风顺气。一切诸热证。
荆芥穗 赤芍药(各一两) 苍术(二两,制) 甘草(半两,炒) 细末。随大小一二钱。又名冲和散。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生姜葱白汤下。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薄荷汤下。风热伤肺,鼻涕气粗,紫苏汤下。暴卒急惊风热,宜急惊门疏风散。久病后急慢惊热,《保婴》全蝎散。发汗,去节麻黄汤调。盗汗自汗,牡蛎浮麦汤调。丹毒风热,煎四顺饮汤调。眼暴 赤热肿,煎羌活黄芩生地黄汤调。口舌腮项热肿生疮,煎防风牛蒡子汤调。
咽喉重舌,煎升麻枳壳大黄防风薄荷汤调。
人参羌活散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疼,或潮热烦渴,痰实咳嗽。
羌活 白独活 柴胡 川芎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枳壳(各一两) 前胡 桔梗 地骨皮 天麻(酒浸,焙,各半两) 咀。每一钱,水半盏,姜一片,枣半个,薄荷一叶煎,温服,无时。疮疹未 发,亦可服。
羌活散 治伤风时气,头痛发热,身体烦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声重,及解时行下痢赤白。
人参(去芦)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芦) 前胡(去芦) 川芎 独活 桔梗 (锉,炒) 枳壳 苍术(各如前制) 甘草(各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煎七分,无时温服。发散风邪,入葱白同煎。痢证,姜仓米煎。
人参辛梗汤 治小儿伤风发热,鼻塞咳嗽,时行疮疹。
人参(七分) 细辛(五分) 桔梗 干葛 升麻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七分) 薄荷 甘草(各五分)
每服,水一钟,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时服。
红绵散 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风,遍身发热,变蒸诸惊,胎惊丹毒等热,并皆治之,及急慢惊风,亦宜服之。
人参(二钱半) 天麻(洗) 僵蚕(炒) 麻黄(去节) 全蝎(去毒,各二钱) 甘草(炙)辰砂(一钱半,细研)
上件为末,然后入朱砂和匀,再乳极细。每服半钱,用水半盏,煎数沸,入干胭脂少许,再煎一沸,温温服,不拘时。
惺惺散(见痘)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挟热,泄泻不止,加木香、煨大黄。
赤芍药 当归 甘草 大黄(各等分)锉碎。三岁小儿用二钱,水六分,薄荷二叶,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时服。小便不通,加灯心木通。
大黄朴硝汤 治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
川大黄(蒸) 甘草(生) 朴硝(各一两)
上锉碎。每服二钱,水半盏,入蜜少许,煎至三分,不拘时服。
柴胡饮子 治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大便秘,乳母多服。
柴胡 人参 芍药 当归 黄芩 大黄 甘草(炙,各半两) 咀。随大小加减,姜煎。
五和汤 主宣利脏腑积热,调和荣卫。
当归(酒洗) 赤茯苓(去皮,各半两) 甘草(炙) 大黄 枳壳(水浸润,去穣,锉片,麦麸炒微黄,各七钱半)
上件 咀。每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宽热饮 主伏热在里,风壅满,气促昏闷,或脾胃停滞日久,饮食减少,面黄脉实,发热无时,并宜服之。
枳壳(去穣,一两,锉片,巴豆十五粒,作二片,去壳膜心,同炒枳,壳见微黄色,去巴豆)大黄(一两) 粉草(七钱半) 玄明粉(二钱半)
上,前三味锉焙为末,临入玄明粉,乳钵内同前药末杵匀。无时,调服半钱至一钱,儿小者抄一字,并用姜蜜汤或薄荷汤。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不美饮食,大小便秘涩,五脏实热,或下鲜血,疮疖热证。
黄连 黄芩 大黄(煨,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滚汤下。量大小加减服。
七宝散 治小儿温壮伏热,伤寒烦躁,面赤气喘,夜热晓凉。此药凉心脏,消风热。
川大黄(蒸) 赤芍药 甘草(炙) 川当归(各二钱半) 麻黄 白术 荆芥穗(各二钱)
上为末。一岁一钱,水半盏,葱白一寸,薄荷一叶,煎至三分,不拘时温服。
双解饮子(即通圣散合六一散,方见伤寒太阳病发热条。)
白虎汤 治伤寒或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恶风寒,身热而渴。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石膏(八两,另研) 糯米(三合)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至米熟为度。
小柴胡汤 治伤寒温热,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往来寒热,胁痛耳聋,呕哕痰实,中暑、疟疾,并服之。(方见伤寒少阳病。) 愚按∶前方,若肝胆经风热,肝火瘰癧,寒热往来,日晡发热潮热不欲饮食。
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或胁痛 满,小便不利。或泄泻吐酸苦水。或肢体搐动,唇目抽掣。及乳母有前证,致儿为患者,并宜服之。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曾〕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耆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停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
〔薛〕汗后血虚而热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用四物汤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用四君东加芎归。
实脾散 治小儿余热不除。
川芎 茯苓 甘草 白术
上锉散。用水煎,食远服。
参苓白术散 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粉草 白术 白扁豆(如前制) 山药(去黑皮)缩砂仁 薏苡仁 桔梗(锉、炒,各一两) 莲子肉(去心)
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空心调服,或温米汤亦可。
安神散 治吐泻诸病后心虚烦闷,触物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睡不得宁,预 防变生他证。
人参 白茯苓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枳实(制,各五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竹茹小团,煎七分,无时温服。
有微热渴,入麦门冬去心同煎。
《简易》凝神散 治小儿经汗下热去复作,收敛胃气,清凉肌表,神效。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炒,各一两) 扁豆 粳米 知母 生地黄 甘草(各半两) 淡竹叶 地骨皮 麦门冬(各一分) 细末。每二钱,水小盏,姜二片,枣一枚煎,无时。
钱氏白术散(见渴) 黄耆六一汤(见自汗) 真武汤(见自汗) 六神散(见夜啼)
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忽,熏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烦躁喘粗,甚则发惊痫也。轻剂,火府丹、地黄煎。重剂、双解饮、七宝散、大黄朴硝汤。
地黄煎 治小儿壮热烦心,眠卧不安。
生地黄(汁一升) 白沙蜜(三合) 酥(三合) 生门冬(汁三合)
上,重汤煮至成膏,每服数匙。
火府丹 治小儿壮热。
生地黄 木通 甘草 黄芩
上,水一钟,煎服。
金莲饮子 治小儿蕴积壮热,赤眼口疮,心烦躁闷,咽干多渴,潮热不止。
防风 甘草(炙) 连翘 柴胡(去芦) 山栀子(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水六分,煎至三分,食后服。
黄龙汤 治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柴胡(五钱) 黄芩(炒) 甘草(炙,各二钱) 赤芍药(三钱)
上,每服一钱,姜枣水煎。
牛黄膏 治壮热,咽喉涎响,或不省人事,或左右手偏搐,或唇口眼鼻颤动,此热涎内蓄,风邪外感也,宜急服之。
蝎尾(四十九枚) 巴豆肉(去油膜,一钱半) 梅花脑(半匙) 辰砂(研,二钱) 郁金(三钱,皂角水煮) 牛黄(少许) 麝香(一匙)
上为末。每服一匙,蜜水调下。量儿虚实用之。
栀子仁汤 治阳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酒炒)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两) 升麻 黄芩(酒炒) 石膏(各二两)柴胡(一两半) 甘草(五钱) 杏仁(二两,浸,去皮,麸炒微黄)
上,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六物黄芩汤 治壮热腹大短气,往来寒热,饮食不化。
黄芩(酒炒) 大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石膏(各半两) 桂(一钱)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五物人参饮 治壮热咳嗽,心腹胀满。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一两半) 茅根(半握)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一向热而不止是壮热也。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 也。若大便臭而黄者,此腹内有伏热,以四顺饮子治之。若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当服紫霜丸,轻者少服,重者节乳哺,增加丸药,当取微利可也。
紫霜丸(见癖积)
柴苓汤 治小儿温壮,伏热来去。
柴胡(三钱半)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 赤茯苓 甘草(各二钱半) 黄芩(五钱)
上锉散。用水煎,入小麦二十粒、竹叶三片。
二黄犀角散 治温壮,心热神不安,大腑秘结。
犀角屑 大黄(酒浸,蒸) 钓藤钩 栀子仁 甘草 黄芩(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热汤调下,量儿加减。
牛黄散 治温壮,常热或寒热往来。
牛黄(研) 甘草(各半两) 柴胡 栀子(酒炒) 龙胆草(酒炒) 黄芩(炒,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以金银薄荷汤调下。
惊热者,遍身发热,或热而不甚,面青自汗,睡梦虚惊,颠叫恍忽,有因惊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惊者,钱氏导赤散、凉惊丸、安神散之类,皆其治也。
七宝散(见前)
天竺黄散 治小儿惊风热。
天竺黄(研) 川郁金 山栀子 白僵蚕(炒,去丝嘴) 蝉壳(去土)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一岁半钱,熟水、薄荷汤皆可,服不拘时。
甘露散 治小儿惊热,通利小肠,去惊涎,清心腑,止烦渴。安神稳睡加朱砂,名加朱甘露散。
寒水石(研,软而微青、中有细纹者是) 石膏(研,各二两,坚白、有墙壁,如无、以方解石代之) 生甘草末(一两)
上件为末和匀。量儿大小,或一钱或半钱,热月冷服,寒月热服,用薄荷汤调或灯心汤调。被惊心热不安卧皆可服。小便不通快,麦门冬灯心汤。若惊热,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一方,有赤茯苓一两。《苏沈方》用滑石,不是石膏。钱氏名玉露散,每服一字或半钱或一钱,食后,温白汤调下。
辰砂金箔散 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忽怔忡,夜卧不安,齿龈 肿烂,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另研) 桔梗(各二钱半)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半) 蛤粉(四钱,飞研)牙硝(枯,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二分半) 片脑(一分半) 半金箔(一片)
上为末。一岁半钱,薄荷汤调,不拘时。百 小儿脏腑多热,睡卧不稳,大便不利,蜜汤调一字。
〔本〕治小儿惊热。
全蝎 天南星(取心,为末,一钱) 人参(三钱) 蛇蜕(三钱)
上为末。薄荷蜜汤调下。
小儿一岁至十岁,衣絮皆不得着新绵,又不得冬月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杨梅果实,又不得食炙爆热面之类,皆令儿体热。或因伤寒后食肉太早,令儿体热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汤、地骨皮饮、七宝散、金莲饮子,治之。
〔曾〕骨蒸热,身体虚羸,遇晚而发,有热无寒,醒后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有癖块,有时微痛。用参苓白术散、姜枣三棱煎汤调服。或投化癖丸先疗脾虚宿滞。次以柴胡饮为治。仍忌鸡酒羊面毒物。
人参生犀散 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晡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或伤寒病后食羊肉,体热不思食。
羚羊角(镑) 地骨皮 秦艽(去土) 麦门冬(去心) 枳壳(麸炒) 川大黄(蒸)柴胡(去芦) 赤茯苓(去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黄耆 人参 鳖甲(去裙,醋炙黄。
各等分)
上锉碎。每服二钱,水半盏,乌梅半个,煎至三分,不拘时服。
地骨皮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往来,心膈烦悸,及伤寒后气未解。
柴胡(去芦) 地骨皮(各二两) 知母 甘草(炙) 鳖甲(醋炙黄) 黄芩 人参(各二钱半) 赤茯苓(半两)
上锉碎。一岁二钱,水六分,姜、梅各一片,煎三分,不拘时服。
柴胡饮 治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晡转盛,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紧,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北柴胡 人参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大黄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半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乌梅小角,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郑氏犀角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肌瘦。
犀角屑 鳖甲(醋炙) 柴胡 知母(各半两) 地骨皮 胡黄连(各一两) 川大黄桃枝(各半两)
咀。三岁一钱,水半盏煎服,无时。
灵犀饮 治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可食多渴,面黄肌瘦,肚急气粗。虚热余热通用。
犀角屑 胡黄连(各半两) 白茯苓 人参 川芎 秦艽 甘草 羌活 柴胡 桔梗 地骨皮(各一两) 咀。三岁一钱,水半盏,乌梅、竹叶各少许煎。
克效汤(见潮热) 化癖丸(见癖)
五心热甚,烦躁不安,手足时欲露出,小便赤涩,谓之烦热。八珍饮子、七宝 散皆可服之,若唇深红,饮水不止,以竹叶石膏汤、加朱甘露散治之。
一粒金丹 治小儿五脏蕴热,胸膈烦闷,五心烦热。
人参 犀角 玳瑁 琥珀 防风(各一钱) 茯苓 寒水石( ) 甘草(各二钱) 龙脑 朱砂(水飞,各半钱)
上为细末,入麝半钱,用陈米糊丸,芡实大,金箔二十五片为衣。麦门冬去心煎汤、下。
绛雪丹 治小儿烦热。
芒硝(一两) 朱砂(一两)
上为末,饭丸,芡实大。三岁一丸,沙糖水化下。
地黄煎丸 治小儿风壅,上膈热烦,鼻衄口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血热五心常热,多渴饮水。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 薄荷叶(一两一钱) 甘草(微炙) 山栀仁 玄参(各七钱半) 片脑(半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磨化,乳后服。
竹叶石膏汤 治小儿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四体烦热。
石膏(三两) 半夏(洗) 人参(各七钱半) 麦门冬(去心,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淡竹叶(半把)
上锉碎。每服二钱,用水六分,粳米三四十粒,生姜二片,煎至三分,去滓,不拘时服。
加朱甘露散(见惊热)
热有作止、每日应时而发,谓之潮热,如潮信之不失其期也。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且如日中发潮热者,是心虚也,肝为心之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以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朴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竭,纵取一时之瘥,鲜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薛〕潮热有风寒、疳积、食癖、之分,阴阳、虚实、五脏、之异,如汗出身热,呵欠面赤者,风热也。
伤寒时疫,阴阳相胜,外感热也。肌瘦口干,骨蒸盗汗,疳热也。大小便秘涩,汗下不解,积热也。腹背先热,夜发旦止,食热也。涎嗽饮水,乳食不消,癖热也。
又有烦热者,气粗喘促,心躁不安,颊赤口疮,兼发痫证。疮疹热者,耳鼻尖冷。
血热者,巳午间发,至夜则凉。虚热者,困倦少力,发于病后。阳邪干心,则来去不定。阴阳相胜,则寒热如疟。前证在小儿,有因乳母或妊娠七情浓味遗热,或饮食停积,衣衾过暖,及频浴热汤而为患,若寅卯辰时热而力盛饮水者,肝经实热也,用柴胡清肝散。热而力怯饮汤者,肝经虚热也,用六味地黄丸。巳午时热,心经也,实,用导赤散;虚,用秘旨安神丸。申酉戌时热,肺经也,实,用泻白散;虚,用秘旨保脾汤。亥子丑时热,肾经也,用地黄丸。大凡壮热饮水,大便秘结,属实热,用二黄犀角散下之。热渴饮汤,大便如常,属血虚,用四物汤补之。若下后阴虚,阳无所附而仍热,用四物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生而仍热,用四君芎归。若汗下后烦渴面赤,血虚发躁也,当归补血汤;若见惊搐等证,肝血虚而内生风也,用四物、天麻、钓藤钩。颊赤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表里俱实热也,用清凉饮子。
如大便已利或热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未应,加麻黄微汗之;既汗而仍热,此表里俱虚,气不归源,阳浮于外而虚热也,六神散加粳米。阳气下陷于阴中而发热者,用补中益气汤。若乳下婴儿,当兼治其母。曾氏,先用百解散发表,次以当归散及三解散治之,脉实者以大柴胡汤下之,虚浮数者百解散微汗之,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和解之。
〔钱〕地骨皮散 治虚热潮作,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
知母 甘草(炙) 半夏(洗七次) 银柴胡(去芦) 人参 地骨皮 赤茯苓(各等分) 如有惊热,加蝉蜕、天麻、黄芩。若加秦艽,名秦艽饮子。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温服。量大小加减。(海藏云:地骨皮散、即小柴胡汤加减法,自汗者、地骨皮散,无汗者柴胡汤、三黄汤,仲景所用,钱氏改诸丸散,加减并出古法。)
生犀散(见心部)
〔田〕犀角散 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晚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饮食虽多,不生肌肉。
犀角末 地骨皮 麦门冬 枳壳(麸炒) 大黄(蒸) 柴胡 茯苓 赤芍药 黄耆 桑白皮 人参 鳖甲(醋涂炙,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二钱,入青蒿少许,水煎。量儿大小加减。一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丹〕小儿潮热盗汗。胡黄连、柴胡等为细末,炼蜜、丸芡实大。每二丸,酒化开,入少水,煎小沸、服。
〔钱〕秦艽散 治潮热,减食,蒸瘦。
秦艽(去头,切焙) 甘草(炙,各一两) 薄荷叶(切、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洁〕潮热有时,胸满短气者,桃枝丸。(见积热。)
人参芎归散 治小儿虚劳,内热潮热,或遍身疮。
北参 当归 远志(浸,取肉姜制,焙) 北前胡 柴胡 地骨皮 防风 北桔梗 枳壳(制) 半夏曲(各一钱半) 川芎 赤芍药 茯苓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甘草(三钱,焙)
上锉细。每服二钱,水小盏,姜三片,紫苏叶三四叶。发疮者、兼服猪肚黄连丸,方见疳门,别作小丸,不惟治疮治渴,其发热而胀者,可与服二十丸。
十味人参散 治潮热身体倦怠。
柴胡 甘草 人参 茯苓 半夏 白术 黄芩 当归 芍药 葛根
上 咀。水一钟,姜三片,煎服。
薛方
柴胡清肝散(见肝热) 六味地黄丸(见肾) 导赤散(见心部) 秘旨安神丸(见心部)
泻白散(见肺部) 秘旨保脾汤(见脾部) 二黄犀角散(见温壮) 四物汤(见失血) 当归补血汤(见虚热) 六神散(见夜啼) 〔曾氏方〕
百解散 主和解百病。虚慢阴证不宜。
干葛(二两半) 升麻 赤芍药(各二两) 黄芩(一两) 麻黄(制,七钱半) 薄桂(去粗皮,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 上碎。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无时温服。有风热盛,加薄荷同煎。
当归散 顺调气血,和解表里,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温热停积自痢,烦躁不宁。
当归(去芦,酒洗) 赤芍药(各二两) 甘草(半生半炙,一两) 大黄(半生半泡,一两二钱) 川芎麻黄(制,各半两)
上碎。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三解散(一名宁心汤) 主上焦蕴热,伤风面红,目赤狂躁,气急渴水,惊啼烦闷,丹毒口疮,痰嗽搐掣。
人参 防风(各去芦) 天麻 茯神(去皮木根) 郁金(如无,山栀仁代) 白附子 大黄(各二钱半) 赤芍药 黄芩 僵蚕(各五钱)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枳壳(二钱,如前制)粉草(六钱)
上碎,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温薄荷汤,无时调下。或灯心汤。
大柴胡汤 解利风热痰嗽,腹胀,及里证未解。
柴胡(去芦四两) 黄芩 芍药(各一两半) 大黄 半夏(如前制,各七钱半) 枳实(如前制,七钱)甘草(一两小方故加用) 上碎。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小柴胡汤(半表半里热)
《全婴方》小儿每早食后发热,夜则凉,世医多谓虚劳,或为疳热,不知此血热证也,宜龙胆丸、地黄膏、之类,时时与服节瘥。
接∶《全婴方》所云血热者,巳午发热,遇夜则凉,与东垣所谓夜则发热,昼则明了,不同,然东垣所云血热者,指阴虚而生内热也,夜则发热,昼则明了,取其昼阳夜阴也,郑氏所云血热者,指小儿血盛实而言也,盖谓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时也,心主血,血气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与正气相搏,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者,非血热也。
〔薛〕一小儿寅卯时发热,或兼搐有痰。服抱龙、泻青、二丸而愈。后复患,服前药兼咳嗽气喘,不时发搐,面赤色,或青黄,或浮肿,或流涎。予谓咳嗽气喘脾肺气虚也,不时发搐肝木乘脾也,面青黄肝入心脾也,浮肿流涎脾气虚也。用益智丸以养心血,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气而愈。一小儿巳午时发热惊悸,发时形气倦怠,面黄懒食,流涎饮汤。予谓心气不足所致。不信,反服凉心之药,更加吐泻,睡而露睛,手足并冷,几至慢脾风。先用六君姜桂汤佐以地黄丸而愈。一小儿申酉时发热面赤,腹中作痛,或用峻利之剂下之,致发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即止。此脾胃伤而变证也。用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顿安。
龙胆丸 治小儿食后多发热,或夜则凉,此血热证。疳热皆可治。
宣黄连(去毛) 赤芍药(各半两) 草龙胆(去苗) 青皮(去穣,各二钱半) 槟榔(一个大者) 麝香(少许)
上为末。猪胆汁少入面糊为丸,萝卜子大。每三、二十丸,米饮,空心服。
六合汤 治小儿血热,每日巳午间发热,遇夜则凉。
当归 大黄 川芎 熟地黄
上为末。三岁一钱,水半盏,煎至三分,无时服。
猪胆丸 治小儿每日早饭后发热,夜则身凉,此血热也。
胡黄连(二钱半) 宣黄连 赤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猪胆汁和成剂,入在胆中悬,用浆水煮熟,取出,饭为丸,如豆大。
三岁三十丸,米汤送下,日三服,无时。
海藏云:夜热属阴,四顺饮之类,此血热在夜也。《脉经》云:小肠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夜热也。
〔薛〕治一小儿亥子时发热,形气倦怠,面黄懒食,流涎饮汤。用益黄散而愈。后复发,服前药及清热之剂,病发不时,嗜卧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频黄。此脾虚而肝木胜之,兼元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地黄丸而愈。又治一小儿夜间发热腹胀。此脾虚肝盛。朝用五味异功散,夕用四味肥儿丸,热止,乃朝用六味地黄丸,夕用异功散而痊。〔钱〕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有作伤寒治者,有作热治者,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他医以铁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饮。钱曰不可下之,乃取白术散一两,煎药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生曰饮多不作泻否。钱曰无生水不作泻,纵多,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生曰先治何病。钱曰止泻、治痰、退热、清神,皆此药也。至晚服尽,钱视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术散三升,服尽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术散三升,其子不渴无涎,又投阿胶散二服而安。〔汤〕风痰热,晚热早凉,吃水无时,此候乃痰作潮而生风热,即宜金星丸下之,或气弱者不可下,宜夺命散以控下涎,次服惺惺散,加南星、白附子。
四顺饮(见里热) 益黄散(见脾) 补中益气汤(见虚热) 地黄丸(见肾)
异功散(见吐泻) 四味肥儿丸(见疳) 白术散(见渴)
金星丸 治风热结聚,喉内痰鸣,喘粗咳嗽,面红腮肿,咽膈壅塞,发热狂躁多渴。
郁金末 雄黄(另研,各一分) 腻粉(半分) 巴豆(七枚,去油)
上为末,米醋糊丸,麻子大。薄荷腊茶下。
夺命散(见惊) 惺惺散(见痘)
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劳,五心烦热,昼则明了,夜则发热,胁肋并一身尽热,日晡 肌热。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川芎 黄连 胡黄连(各等分)
上,水煎服。
久热也,疳热亦久,但兼面黄、吃炭土、鼻下烂也。《三因》小儿积热者,表里俱热,遍身皆热,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先以四顺清凉饮子利动脏腑则热去,既去复热者,内热已解、而表热未解也,当用惺惺散、红绵散、加麻黄微发汗,表热乃去,表热去后又发热者何也?世医到此,尽不能晓,或再用凉药,或再解表,或以谓不可医,误致夭伤者甚多。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而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非热证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气,则收阳归内,身体便凉,热重者,用银白散。〔曾〕积热,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或闻饮食之气,恶心及肠疼呕吐。治法,详载伤积论中。
按∶曾氏所谓积热,乃指腹中有癖而热,与久积之积不同,不妨并存之。
清凉饮子(里热) 惺惺散(痘疹)
红绵散 白僵蚕(炒,二两) 天麻(生用,一两) 南星(切薄片,油浸黄,二两) 苏木节(另研,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红绵少许,同煎至六分,温服。凡小儿风热,头目不清,并宜服之。若伤寒有表证发热者,每服入去节麻黄末五分。有里热心 燥渴者,入滑石末半钱,同煎服之。
六神散 人参 白茯苓 干山药 白术 白扁豆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枣一枚,姜二片,同煎至五分,服。此药用处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风证,加天麻。治痢。加莺粟壳。
银白散 干山药 白术 白茯苓(各半两) 人参 白扁豆 知母 甘草(炙) 升麻(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枣一枚,生姜二片,同煎,温服,不拘时候。
桃枝丸 疏取积热及结胸。又名桃符丸。
巴豆霜 大黄 黄柏(各一钱) 轻粉 砂(各半钱) 上细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汤下。一 儿五七丸,五七岁二三十丸。未儿二三丸,临卧服。
栀豉饮子 治小儿畜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栀子仁(七枚) 豆豉(半两)
上用水三盏,煎至二盏,看多少服之,无时。或吐不吐,立效。
栀子汤 治小儿积热心脏,小便赤肿,口内生疮。
栀子仁 木通 当归尾 白芷(各二钱) 防风 甘草(各一钱)
上为细末。麦门冬煎汤送下。
三黄丸(里热) 〔曾〕玉露饮 治颊赤咽干,心烦躁,睡不稳,身热头痛。兼中暑发渴昏闷,小便不通,惊气入肾,梦中切牙,加金珠散,薄荷汤、空心调服。
寒水石(中有细纹手可碎者) 石膏(洁白坚硬而有墙壁者,各一两) 甘草(三钱,晒干,天阴火焙)
上,除前二味外,甘草锉晒或焙,同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温汤,无时调服。或麦门熟水。
益元散 解暑毒,利小便,理烦渴,除惊悸。
滑石(六两) 粉草(一两,细锉)
上二味,或晒或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热水,无时调服。凉水亦可。
万安饮 推陈致新,除邪辅正,和益脾胃,宣通气血,调顺饮食,疏解风寒,宁心 化痰,去烦理热,不拘证在表里,并宜可投。常服,百病不生,真元益固,补养 诸虚,亦有奇验。此与《宣明论》当归饮相类不远,治法最多,其药品之外惟加枳壳、半夏。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大黄(生用) 柴胡(去芦) 枳壳(去瓤炒) 半夏(炮裂) 芍药(洗净) 黄芩 防风(去芦) 甘草(十味各一两) 滑石末(六两)
上锉。除滑石末临入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加枣一枚同煎。
调胃散 桃枝丸取积热后服之。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半) 甘草(炙) 白茯苓 莺粟子(各一钱) 白附子(半分) 藿香 丁香(各半钱)
上为末。紫苏汤下半钱或一钱。
寒热者,证如疟状,阴阳相胜也,先寒而后热阳不足,先热而后寒阴不足,寒多而热少,阴胜阳也,热多而寒少,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隔日阴阳乍离也,阳盛发热,阴盛发寒也。其有头疼汗出者,有呕吐不食者,有憎寒而饮水者,壮热而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或泻或秘,或内寒而外热,或内热而外寒,又有寒而腹中痛,热而腹中鸣,是有食积也。治法,因于食积者,当用白饼子下之,次行补助,以钱氏白术散。寒多热少者小柴胡汤加桂。热多寒少者白虎东加桂。寒热相半者并用小柴胡汤主之。
〔薛〕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故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阳胜则乍热,阴胜则乍寒,阴阳相胜,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而寒热往来,或乍寒乍热也。少阳胆者,肝之府,界乎太阳阳明之间,半表半里之分,阴阳之气,易于相乘,故寒热多主肝胆经证,以小柴胡汤加减调之。若只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用八珍汤补之,甚者,十全大补汤。有食积为病,亦令寒热,用保和丸消之。若兼呕吐泄泻,用六君子汤。厥冷冻饮料热,人参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食积既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所胜侮所不胜也,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其疟证寒热,详见疟门。
白饼子(癖) 白术散(渴) 小柴胡汤(半表半里热) 白虎汤(表里俱热)
八珍汤(虚羸) 十全大补汤(虚羸) 保和丸(宿食) 六君子汤(脾) 人参理中丸(吐泻) 异功散(吐泻)
变蒸者,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成就,是五脏之变气,而七情之所由生也。盖儿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一变,每变蒸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意智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以象天数,以应期岁,以分十二经络,故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属足少阴肾,脏精与志。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壬,属足太阳膀胱,其发耳与 冷。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属手少阴心经,心藏神,其性为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属手太阳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
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属足厥阴肝,肝藏魂,喜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属足少阳胆,其发目不闭而赤。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属手太阴肺,肺藏魄,生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属手阳明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已,属足太阴脾,脾藏意智。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属足阳明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又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此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而不蒸也。前十变五蒸,乃天地之数以生成之,然后始生齿,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握,足受血故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有余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别治。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六十四日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共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所以成人。变者上气,蒸者体热,每经一变一蒸,情能既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 冷,上唇发泡,状如泡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变者,易也,蒸于肝则目眩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凡五脏六腑筋脉骨节,循环各有证应,其治法,和平之剂微表之,热实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汤〕《千金》变蒸论云: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自精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期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或违日数不歇,切不可妄治及灸剌。(海藏云:言变蒸通一十八次,盖前三百二十日为十小蒸,后二百五十六日为十大蒸也。,乎典切,不呕而吐也。)〔无〕若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他病,可作别治。
〔薛〕变蒸治法,平和者,微表之,实热者,微利之,古方紫霜丸、黑散子、柴胡汤、皆可。有寒无热,并吐泻不乳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
前证,盖小儿所不免者,虽勿药亦可也,前药峻厉,非惟脏腑不胜,亦且反伤气血,余尝见一小儿至一变发热有痰,投抱龙丸一粒,卒至不救,慎之慎之!其有不热不惊,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盖受胎气壮实故也。
紫阳黑散 治小儿变蒸壮热,亦治伤寒发热。
麻黄(二钱半,去节) 大黄(一钱,同锉,炒黑,为末) 杏仁(去皮尖,二钱半)
上件,同一处捣和,并略烧,存性,再以杏仁研膏和之,密器盛。每服一豆许,乳汁调和灌之。
紫霜丸(癖积)
柴胡汤 治变蒸骨热心烦,啼叫不已。
人参 甘草(微炙)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龙胆草(酒炒黑) 防风(各一钱) 柴胡(五分)
上,每服一钱,水煎。
当归散 治变蒸,有寒无热。
当归(二钱) 木香 官桂(辣者)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上,每服一钱,姜枣水煎。
调气散 治变蒸,吐泻、不乳、多啼,欲发慢惊。
木香 香附子 人参 橘皮 藿香 甘草(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水煎服。(《幼科类萃》此方,有制浓朴一钱)
平和饮子 治婴儿变蒸,于三日后三日进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内宜服。
人参(去芦) 甘草(炙,冬半钱) 白茯苓(一钱,去皮) 升麻(二分,煨)
上 咀。用水煎,不以时候服。禀受弱者,加白术一钱。肥大壮实者不用。
参杏膏 治小儿变蒸潮热。
人参(去芦) 杏仁(去皮尖) 川升麻(煨,各半钱) 甘草(二钱,炙)
上为极细末。百日以前,每服一字,用麦门冬去心煎汤,食远,调服。
小儿心痛,当于大人心痛门参用之。
心痛吐水者,虫痛。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钱氏灵矾散 治小儿虫咬心痛,欲绝。
五灵脂(二钱) 白矾(火飞,半钱)
上,同研。每服一二钱,水一钟,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当吐出虫。
《圣惠》治小儿心痛,但觉儿将手数数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药散 方
赤芍药 人参(去芦) 白术 黄芩 川大黄(微炒,锉) 当归(以上各一分)
上,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茅先生〕治小儿心痛。金铃散 金铃子(炮,去皮核) 蓬莪术(炮、各一两) 茴香 木香(炮) 荆三棱(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钱,用热酒、调下。
〔薛〕仲景云;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夫心者君火也,火王则金燔水亏,而火独存,故肺肾合而为躁也。《活人》云:但烦热者,虚烦也,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故知非伤寒也,头不痛,脉不紧,故知非里实也。不可发汗攻下,当与竹叶汤,兼呕者与橘皮汤。又心虚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其脉浮紧而大是也。盖烦者,心中烦扰而内热,故属阳。躁者,肢体躁动、或裸身欲入井中,为外热,故属阴。外热者,无根之火也,是以为虚。在小儿当辨其煎不安是烦, 不定是躁。 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烦满生惊。 者,心经有风,烦躁惊搐也。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轻者,导赤散,风热者,至宝丹,脉数而实,便闭有热者,神芎丸,此皆实热之治法也。若烦而头痛短气,口干咽燥不渴者,虚也,用四君加芎归。因药攻伐而作渴者,用竹茹汤。烦而不得眠者,酸枣仁汤。心神颠倒,烦热欲吐者,朱砂安神丸。面戴阳,目内赤,六脉洪大按之全无者,血虚发躁,用当归补血汤。若躁而裸体欲入井中,脉沉细或浮大,按之如无者,此皆阴盛发躁也,宜用参附汤,有回生之功。
清热解毒丸 治五脏积热,毒瓦斯上攻,胸臆烦闷,咽喉肿痛,赤眼壅肿,头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烦躁而渴,饮食不下。
寒水石 石膏(各八两) 青黛(四两)
上研末,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生姜汤下。如中诸毒,并宜服之。及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烦躁,颊赤多渴,坐卧不稳,每服半粒,量大小加减。
竹茹汤(吐)
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 竹茹(各半两) 人参(二钱五分)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食前服。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疾三日,汗已解,若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发热不卧。
黄连(炒,三钱) 黄柏(炒,半两) 栀子(炒,四枚) 黄芩(炒,二钱)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未效再服。亦治热痢。
导赤散(心)
至宝丹 治诸惊痫心热,及卒中客忤、烦躁风涎搐搦,或伤寒狂语,伏热呕吐。
生犀角(镑) 生玳瑁(镑) 琥珀 朱砂(水飞) 雄黄(水飞,各一两) 金箔(五十片,一半为衣) 银箔(五十片) 片脑(一匙) 麝香(一钱) 牛黄(半两) 安息香(一两半,为末,酒掬去砂,取一两,酒煎成膏)
上各另研为末,和匀,入安息香膏,如干,入熟蜜少许,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人参汤化下。量儿加减用之。
神芎丸 治风热壅滞,头目昏眩,口舌生疮,牙齿疳蚀,或遍身疮疥切牙,惊惕怔 忡,烦躁作渴,或大便涩滞,或积热腹满,惊风潮搐等证。
大黄(生) 黄芩(各二两) 生牵牛末(一两) 滑石(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丸,温水下。
酸枣仁汤 酸枣仁(去壳取仁) 甘草(炙) 生地黄 栀子仁 麦门冬 人参 当归身(各等分)
上锉细。加灯心,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朱砂安神丸(心) 当归补血汤(虚热)
〔薛〕脾为太阴,位属坤土,喜燥而恶湿,故凡脾胃之气不足者,遇长夏润溽之令,则不能升举清阳,健运中气,又复少阳相火之时,热伤元气,则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气促,目中视物,小便赤数,大便不调,名曰注夏。此皆禀赋阴虚,元气不足之证,丹溪补阴论言之详矣,育子者,其可不知冬月养阳之道乎。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黄柏主之。若因劳役发热,血虚脉大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两虚者,八珍汤。肝肾阴亏者,地黄丸。大便作泻者,人参理中汤。若乳母肝火乘脾,寒热少食者,柴胡栀子散。胃火作渴者,竹叶石膏汤。小儿多因乳母之气不调而致,当戒怒气,调饮食,适寒温,则可以远病矣。又如今人夏月皆以香薷汤浸冷,代茶饮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损元阳,浓朴克伐,大泻真气,况脾性喜温而恶寒,夏月阴盛于内,冷啜伤脾,若胃强有火,湿热为病之人,固无大害,其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必为腹痛少食,泄泻寒中之疾矣,此大人亦所当戒者,况小儿乎。慎之慎之。
补中益气汤(虚热) 当归补血汤(虚热) 八珍汤(虚羸) 地黄丸(肾)
人参理中汤(吐泻) 柴胡栀子散(发热) 竹叶石膏汤(发热)
清暑益气汤 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
黄耆 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 升麻(七分) 人参 白术 陈皮(炒)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黄柏(酒浸,炒)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炒) 葛根(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
上,水煎服。
清燥汤 治小儿自汗,或因热伤元气,大小便秘涩。
黄耆 (炒) 苍术(各五分) 白术 陈皮 泽泻 人参 白茯苓 升麻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生地黄 神曲(炒) 猪苓 黄柏(酒拌,炒,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杵) 黄连(炒) 甘草(炙,各二分)
上,姜一片,水一钟,煎服。
舌者,心之候,脾之脉,络于舌也,二经有热,无所于泄,而发于舌。如舌络微紧,时时舒舌,谓之弄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谓之重舌。舌渐渐肿大,塞满口中,谓之木舌。〔曾〕凡为此证,是脾与心肝,屡受极热,有所谓重舌、木舌,又谓之舌黄、鹅口,名虽异,皆热也,大抵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络脉系舌傍,肝之络脉系舌本,心之络脉系舌根,凡此三经或为湿热风寒所中,则舌卷缩,或舒长,或肿满,宜消黄散、绿袍散主之,及当归散、羌活散、与服。
当归散(发热) 羌活散(发热)
〔钱〕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田氏云:若肥实者、用牛黄散治之。)或欲饮水,医疑为热,用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津液少故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宜加胡黄连辈。若大病未已,用药后弄舌者凶。
〔薛〕小儿舌微露而即收者,名弄舌,此属心脾亏损,用温脾散补之。舌舒长而良久不收者,名吐舌,乃心脾积热,用泻黄散主之。
或兼口舌生疮,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亦用前散。作渴饮热,属胃经虚热,用四君子汤。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实,脾胃虚弱也,用七味白术散。口角流涎,或腮颊患肿,胃虚风热也,先用人参安胃散,次用七味白术散。若午后甚者,脾血虚也,四物多加参术茯苓,未应,用补中益气汤及审五脏相胜。若因疳瘦所致,当参诸疳门。
泻黄散(脾) 温脾散(腹胀) 白术散(渴) 人参安胃散(脾) 四物汤(失血)
补中益气汤(虚羸)
〔汤〕重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谓之重舌。其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其着颊里及上 如此者,名重 。其着齿龈上如此者,名重龈。皆刺之出血可也。
治法,用苦竹沥渍黄柏末,点舌上,如不愈,后用真蒲黄敷之,不过三次愈。(用真蒲 黄微炒,纸铺地上出火气,研细,每挑些糁舌下,更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按之,按罢掺药。)
马牙硝涂舌下,日三度。先用新水揉口并舌上下,后用皂荚针烧灰,入脑子少许,每用半字,糁舌上下,出涎、立效。(亦治木舌。)烧乌贼鱼骨细研,和鸡子黄,敷喉及舌上。乱发灰细研,以半钱敷舌下,日不住用之。桑白皮煮汁涂乳,饮之。
〔张〕乌鱼散 治小儿重舌。
乌鱼骨(一两) 蜣螂(烧灰) 蒲黄(各五钱) 枯白矾(二钱五分)
上为极细末,用鸡子黄谓。涂舌下。咽津无妨。
青液散 治小儿重舌及口疮。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
上为细末,用蜜调。鹅翎蘸少许,敷之。
当归连翘汤 治小儿心脾有热,致生重舌。
当归尾 连翘 川白芷(各三钱) 大黄(煨) 甘草(各一钱)
上 咀。用水一盏煎,食前服。
一捻金散 治小儿重舌及木舌。
雄黄(二钱) 硼砂(一钱) 脑子(少许) 甘草(半钱)
上为细末。干掺舌上,或用蜜汤调,鹅翎刷,咽。
绿袍散 治重舌及满口内外疮毒,咽膈不利。
薄荷叶(去老梗) 荆芥穗(二味各五钱) 青黛 玄明粉 硼砂(三味各二钱半) 百药煎甘草(二味各三钱)
上锉、焙为末,除玄粉、硼砂二味,在乳钵内细杵,同前药末再杵匀。用一字 至半钱,干点舌上,令其自化,或新汲水入蜜,调点舌上亦好。
木舌者,舌肿渐渐粗大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曾〕木舌者,舌肿硬而妨乳食,此为风热盛也,以当归散、泻黄散、玉露饮,皆可服之,次消黄散点擦舌上。盖舌者,心之管,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气喘语塞,即其候也。治法,凉解上焦及心肝脾三经邪热,疏风化痰,初用百解散加五和汤,水姜灯心煎投,次以牛蒡汤同当归散,入生地黄水姜煎服。治法用《局方》中紫雪二钱半,竹沥半合和之,时时抹入口中,自消。百草霜、滑石、芒硝、为末,酒调敷。
泻黄散(脾) 玉露饮(积热)
消黄散 治风热上攻,舌硬肿大不消。
风化朴硝 真蒲黄(各半两)
上,蒲黄晒干为末,同朴硝乳钵内细研匀。每用一字或半钱,点揩舌上下。
百解散(急惊) 五和汤(失血) 牛蒡汤(咽喉)
川硝散 治小儿木舌。
朴硝(一两) 真紫雪(五钱) 食盐(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入竹沥三两点,用白汤调涂舌上。咽津无妨。
〔丹溪〕云:舌上生如微粒,桑白皮汁敷之,三两次妙。
《本草》治小儿舌上疮,饮乳不得。以白矾和鸡子置醋中,涂足底,二七即愈。《千 金方》以蜂房烧灰、屋间尘各等分,和匀,敷之。又以桑白汁涂乳,与儿饮之。又以羊蹄骨中生体和胡粉敷之。《外台.短剧》以乌贼鱼骨烧末,鸡子黄和,涂之。《婴孺》烧葵根为灰,每日少许敷之。《张鸡峰方》野蔷薇根,锉碎,每用一匙头,以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热含,冷即吐了。治口舌生疮,久不瘥。
《千金翼》治舌上黑,有数孔出血如涌泉,此心脏病也方。
戎盐 黄芩 黄柏 大黄(各五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丸,日三服。仍烧铁烙之。
〔曾〕小儿九道出血,何为而然?盖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主 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灌溉丝脉,升降上下,荣卫谐和,自然顺适,一或不调,疾由生矣,或外为六yin所侵,内因七情所沮,气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内外抑郁,不能流注以荣于身,必有妄动之患。叔和以芤脉为失血之义,在七表属阳故也,阳明主乎多气多血,未有不因热而得,盖气血俱热,热郁内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有在襁褓患此证者,固非七情所伤,皆因乳母执着,不自宽释,及啖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亦能动血。
或居重帏暖阁,火气熏逼,不令常见风日,积温成热,热种则涌泄,或吐或衄,或大小腑亦多血来者。有气虚而邪热乘之,则血不得循流故道,渗于诸经,亦生走失之证,其面 白,脉沉微,血淡紫,口气缓,是也。又况婴孩脆弱,易虚易实,因热内攻,血随气行,或壅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泻血、溺血之证,然而血不苟动,因气使之,风不自生,因热而起,由是而论,可以类推。治法,先明虚实,审得病源,随经施治,药饵无瘥,则不失其机要。实则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丝茅根,或苦参亦好,并用水煎服。或 咀五苓散合五和汤,亦加丝茅根、苦参、水煎,及投消毒饮。次用《局方》鸡苏丸、三黄丸、间服。虚则理中汤,及人参芎归汤皆可服。间有医者见其血盛,以为热极,过投凉剂,遂使血寒不能归源而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滞,或成小片,当服姜附之剂以温之,自然流畅,毋致妄行为佳。
小柴胡汤(潮热) 五苓散(惊) 五和汤(里热) 消毒饮(喉痹) 《局方》鸡苏丸(大吐血) 三黄丸(里热) 理中汤(吐泻)
人参芎归汤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参(去芦) 川芎 当归(酒洗,各半两)荆芥(二钱半)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黄芩丸 治小儿衄血、吐血、下血。
上,以黄芩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大。三岁一丸,浓盐汤下。柏叶、石榴花,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瓷器末,治呕血,破血止血。
茅花汤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全婴》论云:夫吐血者,荣卫气逆也,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卫相济,不失常道,一有所胜,则致妄行。血者水也,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气之使血,其势如此。巢氏云: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则血随气上,故令吐血也。又或饮食太饱之后,脾胃内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之物,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气逆,面目浮肿而嗽吐血者,是虚损也。
〔薛〕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故能入于脉。夫荣者,阴血也,所主在心,统化在脾,藏内在肝,宣布在肺,输泄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统者气也,故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阳生阴长,夫倡妇随之道也。若气一伤,则变证百出,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降下则便红,热陷则溺赤,渗于肠胃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漏,此皆气有殄戾之乖,而血乃生渗溢之患也。然养阴者可不先知养阳之道乎。小儿患之多因禀赋积热,或食膏粱浓味,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治法,若气虚血弱,当以人参补之,阳旺则阴生血也。若四物汤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若左寸关脉数而无力,血虚也,四物汤加参术。浮而无力,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尺脉数或无力,肾虚也,六味地黄丸。右寸关脉数而有力者,肺胃热也,犀角地黄汤,后用四物汤加参苓白术。
尺脉数而无力,阴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面黄目涩,眵多手麻者,脾肺虚也,用黄耆芍药汤。
四物汤 治血虚发热烦躁,或晡热作渴,头目不清。若因脾虚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汤。
当归 熟地黄(各二钱) 芍药 川芎(各一钱)
上,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虚热) 六味地黄丸(肾)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温病,失于表汗,致内有瘀血,吐血面色黄,大便黑,及疮痘出多,以此解之。
犀角(镑) 牡丹皮(各一两) 生地黄(八钱) 赤芍药(七钱)
上,每服二钱,水煎服。
黄耆芍药汤 治衄多岁,面黄眼涩,多眵手麻。
黄耆 (三两) 甘草(炙) 升麻 葛根 芍药(炒黄,各一两) 羌活(半两)
上,每服三钱,水煎服。按∶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然血虚久,则阳亦虚矣,故血不足则麻木,阴虚火动,变证百出,实非风也,此出升阳滋阴例。
人参黄耆散 治虚劳客热,消瘦倦怠,口燥咽干,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胸满,食少作渴,咳唾、时有脓血。
天门冬(去心,三两) 半夏 知母(炒黄) 桑白皮 赤芍药(炒) 黄耆(炒) 紫菀 甘草(炙) 鳖甲(醋炙。以上各半两) 白茯苓 柴胡 秦艽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各二两) 人参 桔梗(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五钱,水煎服。大人亦得。(一方,有生姜)
柏枝饮 治小儿衄血吐血。
柏枝(干者) 藕节(干者) 上等分为末。三岁半钱,藕汁入蜜,沸汤调下。一方,白芍药为末,磨犀角汁 调,治咯血、衄血。
辰胶散 治小儿吐血。
阿胶(炒) 蛤粉(等分) 辰砂(少许)
上为末,和粉红色。三岁一钱,藕汁和蜜调下。
紫参散 治吐血。
紫参 山栀子 生干地黄(各一两) 刺蓟(一分,烧灰) 乱发(一分,烧灰、俱存性。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 蒲黄 伏龙肝(各一分,并细研)
上件,都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茹汤调下。
衄血者,是五脏热结所为也。血随气行,通流脏腑,冷热调和,不失常度,无有壅滞,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结,得热而流散,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于鼻窍也。又有因伤寒瘟疫,诸阳受病,不得其汗,热无所泄,故从鼻而出也。春冬衄者,用生地黄研取汁,加生蒲黄少许,沙糖、井花水、浸服之,愈。秋夏衄者,用车前草一握洗净,同生姜一处研取汁,入生蜜一匙;先拌渣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车前草、生姜汁饮之,即愈。又方,生萝卜取根捣自然汁,仰头滴入鼻管中即止,次以新汲水和蜜、萝卜汁饮之良。
〔薛〕因惊作气散,血无所羁而鼻衄者,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左脸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后用地黄丸。右脸赤,乃肺大肠实热也,用泻白散。鼻色赤,乃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微赤,乃脾经虚热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黄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后用杨氏地黄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汤。颏间色赤,用四物汤加山栀。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唇色白,用六君子汤。久不愈,用麦门冬饮子。若初病元气未亏,乳食如常,发热壮热,二便秘结,作渴饮水,卧不露睛者,悉属形病俱实,当治邪气。若病久元气已亏,食少发热,口干饮汤,呕吐泄泻,肢体畏寒,卧而露睛者,悉属形病俱虚,当补正气为要。
汤氏地黄汤 治荣中热,及肺壅,鼻血生疮,一切丹毒。
生地黄 赤芍药 当归 川芎(各等分)
上 咀。水煎,去滓,量大小加减服。如鼻衄,临熟入生蒲黄少许。生疮加黄等分。丹毒加防风等分同煎,累验。
柴胡清肝散(肝热) 地黄丸(肾) 泻白散(脾) 泻黄散(脾) 异功散(吐泻)
六君子汤(脾) 五淋散(淋) 六味丸(即地黄丸肾)
麦门冬饮子 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去心) 黄耆(各一钱) 当归身 人参 生地黄(各五分)
上,水煎服。
龙胆丸 治小儿衄不止。
黄连 龙胆草(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或作散子,以浓盐水送下。
柏皮汤 治小儿衄血。
柏皮 山栀子(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三岁一钱,水一小盏,煎三分,去滓服。
槐花散 治衄血。
槐花(炒,一两) 蒲黄(半两) 川面姜(一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新水调下。
胶黄散 治小儿大衄,口鼻耳出血不止,十五六岁儿、阳盛多此病。
阿胶(一两) 蒲黄(半两)
上为末。三岁半钱,生地黄汁,微煎调下,食前服。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毒于脾胃,或疳食伤于脏腑,因兹冷热交击,疳湿互作,致动血气,停留于内,凝滞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胀,冷气在内攻冲,亦令大便下血。
又因风冷乘虚客入脾胃,或瘀血在于肠胃,湿毒下如豆汁。又疳伤于脏,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积热,施注大肠,亦令大便下血也。亡血脾弱必渴,久则血虚,其人必肌体萎黄,头发不黑矣。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薛〕经云: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又云:气主 之,血主濡之。盖荣血为水谷之精气,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脾胃有伤,荣卫虚弱,行失常道,故上为衄血吐血,下为尿血便血矣。
若外感风邪,则血鲜为肠风,内伤则血浊为脏毒。又热入大肠,则大便下血,热入小肠,则小便出血。然小儿多因胎中受热,或乳母六yin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yin外侵而成,若因母食浓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动肝火者,加味小柴胡汤。忧思郁怒者,加味归脾汤。禀父肾燥者,六味地黄丸。儿有积热,小便出血者,实热,用清心莲子饮,虚热,用六味地黄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黄汤。风邪外侵者,仓廪散。病后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粪前见血者,四君加黄连制吴茱萸,粪后见血者,四君加吴茱萸制黄连。若婴儿,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清胃散(齿) 小柴胡汤(潮热) 归脾汤(烦躁) 地黄丸(肾) 清心莲子饮(尿白)
五倍丸 治小儿大便下血如肠风脏毒。
上以五倍子,干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诃灰散 治小儿因疳,大便有血。
上,以诃子烧灰存性,一半为末,米汤调下,食前,三岁一钱。
桃胶丸 治小儿小便出血,阴茎中痛。
上,以桃胶一块如枣大,水一盏半,煎三分,日进三服。下石子如豆,石尽,止药。
火府散 治小儿小便出血。
木通 生地黄 甘草 黄芩
上为末。水一盏,煎六分,不时温服。
车前散 治热盛积于小肠,甚则尿血。
牡蛎(半两,烧为粉) 车前子 甘草(炙微黄,锉) 川朴硝(各一分) 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候。
五脏有五声,心声为言,若儿稍长,应语而语迟,由在胎时,母卒惊怖,内动儿脏,邪乘于心,心气不和,舌本无力,故语迟也。
〔钱〕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石菖蒲(三钱) 人参(切去芦,焙,半两) 丹参(二钱)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赤石脂(三钱) 《直指》有当归、川芎、朱砂。
上,同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或麻子大。温水下五七丸至一二十丸,不计时候,日三四服。久服取效。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兼服钱氏地黄丸。海藏 云:地黄丸足少阴也,与菖蒲丸上下通经。
〔张〕菖蒲丹 治数岁不能语。
菖蒲(一寸九节者) 远志(去心) 桂心(各一两) 人参(去芦) 黄连(去须) 酸枣仁(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如芡实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生姜汤化下,不拘时候。
《圣惠》治舌本无力,语迟。芍药散 赤芍药(一两) 黄耆(七钱半) 犀角(镑) 槟榔 甘草(炙微赤,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不计时分加减,温服。
〔钱〕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口噤不止,则失音,声迟亦同。
鸡头丸 治小儿诸病后不能语。
雄鸡头(一个,炙) 鸣蝉(三个,炙) 大黄(取实处,湿纸裹,煨熟) 甘草(锉、炙,各一两) 黄耆(切,焙) 川芎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 当归(去芦,焙。
各七钱半) 人参(去芦) 木通(各半两)
上,同为细末,炼蜜、丸小豆大。平旦用米饮下五丸,空心,日三四,儿大者加之。久服取效。鸡、蝉二物,宜求死者用之,不可旋杀,孙真人所谓∶杀生求 生,去生更远。不可不知也。
《明堂》治五六岁儿不语者,灸心俞三壮。庄氏,灸两足踝各三壮。
〔郑〕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气血平则宁,偏则病。经云: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皆由阴阳偏胜而致也。小儿血气嫩弱,肤腠未密,若浓衣温暖,熏蒸脏腑,脏腑生热,热搏于心,为邪所胜,故液不能内藏,熏出肌肤,则为盗汗也。又或伤于冷热,冷热交争,阴阳不顺,津液走泄,亦令睡中汗自出。其间有虚实之证,虚者谓诸病后、大汗后、血气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劳也。丹溪云: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出,汗出,方其睡熟也, 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亦是心虚,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钱氏云: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薛〕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束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耆。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
夫心为主阳之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 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 。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
心肾虚热者,六味九。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
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足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心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曾〕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粘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太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水,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
〔钱〕治病有等 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
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丸 胡黄连 大黄瓜(黄色者一枚)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 黄连 芦荟 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顶,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 用故蒲扇灰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
薛氏方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证。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耆 (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前方去肉桂、黄耆,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升阳益胃汤(痢) 加减八味丸(虚羸) 清燥汤 清暑益气汤(并注夏) 惺惺散(痘) 归脾汤(惊悸) 小柴胡汤(发热) 加味逍遥散(女科发热) 龙胆泻肝汤(杂前阴诸疾) 人参理中汤(泻) 茯苓补心汤(喑) 茵陈五苓散(黄胆) 曾氏方 全蝎观音散(吐泻) 沉香饮(吐泻) 益黄散(脾) 参苓白术散(吐泻) 理中汤(吐泻) 补肺散(咳嗽) 藿香饮(脾弱) 金液丹 固真汤(并慢惊) 百解散 五苓散(并急惊)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
上锉细,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两次服。
牡蛎散 治血虎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 ) 黄耆 生地黄(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或加浮麦煎。
扑汗方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半两)
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睡则汗出,寤则自收也。钱氏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
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胃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薛〕 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证,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
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者,柴胡清肝散。
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余证见自汗,当参览之。〔曾〕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东加黄耆,水姜枣烧盐汤服。
〔钱〕黄耆散 治虚热盗汗。
牡蛎( ) 黄耆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不拘时。
白术散 治自汗、盗汗。
白术(三两) 小麦(一合,炒) 用水一钟半,煮干去麦为末。以绵黄 煎汤,量儿大小调服。忌萝卜辛辣炙爆之类,乳母尤忌。又,团参汤亦治盗汗。
尝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
当归 熟地黄(各五分) 生地黄(炒,三钱) 黄连(炒黑)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各三分) 黄(炒,五分)
上,水煎服。
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
沉香 草龙胆 当归(洗,焙干)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酥炙黄) 绵黄 (锉,各一两) 川黄连 川大黄(微炮,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 儿大小加减。
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火炙令干) 鳖甲(涂酥炙黄,去裙,各一两) 当归 绵黄何首乌(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
川升麻 绵黄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 牡蛎粉(各半两,研匀)
上件,通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牡蛎散 止盗汗。
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为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研)
上件,再研,拌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虎杖 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海〕晋郎中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已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玄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还本脏,玄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曾〕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
三棱散(癖积)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肝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东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
镇惊丸 琥珀抱龙丸 茯神汤(三方并见惊搐)
〔薛〕经曰∶脾病则面黄善噫。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而为噫。又善思善味,其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经曰∶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何谓也?窃谓上焦受气于中焦,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中焦,亦脾胃之分也,脾土虚寒,由命门火衰,不能温蒸水谷,古人有服菟丝子旬日间饮食如汤沃雪,亦此义也。补脾宜人参理中汤。补右肾宜用八味丸。胃气虚不能运化水谷者,六君子加木香。郁结伤脾者,加味归脾汤。木克土者,四君柴胡、升麻,兼嘈杂者,加吴茱萸、半夏。治者审之。
理中汤(吐泻) 八味丸(虚羸) 加味归脾汤(惊悸)
《本事》枳壳散 治心下痞闷,或作痛多噫。
枳壳(去瓤,炒) 白术(各半两) 香附子(炒,一两) 槟榔(三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饮调下。
四味萸连丸 治腹胀噫气吞酸,食不能化。
吴茱萸(炒) 黄连(炒) 神曲 荷叶(各等分)
上为末,煮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黄连,当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黄用之。
〔薛〕刘河间云: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喜噫下气也。
若癫痫劳瘵,气下泄而不止者必死,乃真气竭绝,腠理闭塞,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娄全善云:下气属心虚。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气为泄者是也。经又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平人也。若七情内伤,六yin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过度,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不能输化,故下气也。又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者,乃五谷之精,上荣心肺,以降肾肝,故曰其人寿。阳精者,乃胃中之清气,陷入肾肝,不能升浮,上输心肺,故曰其人夭。若饮食过度,肠胃郁结,用平胃散。癫痫劳瘵,用补中益气汤。心气虚弱,用补心丸。心气虚寒,用补心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肝木乘睥,用六君 子东加木香。脾气郁结,用加味归脾汤。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命门火衰,用八味丸。肾气不足,用六味地黄丸。大凡噫气下气者,其脉不及本位,内经云:短 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见此脉难治,但纯补胃气为善。
平胃散(不能食) 补心丸(即茯神散为丸,方见惊悸) 补心汤(痞) 理中汤(吐泻)
加味归脾汤(惊悸) 八味丸(不能食)
〔薛〕寻衣撮空,许叔微谓之肝热。夫肝主筋,筋脉血枯而风引之,故手指为之撮敛也,宜确服六味地黄丸,间有回生之功。钱仲阳用泻青丸,此治肝经实热,盖寻衣撮空,皆病后之败证耳,求其实热,则百无一二矣,治者审之。王海藏治血脱寻衣撮空摸床,手扬摇头,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血脱内躁,热之极也,气粗鼻干,此为难治,用生地黄连汤主之。王少参孙女年十二岁,脾胃素弱,后成疳症发热,小腹膨胀坚直,大便溏泻,气喘咳嗽,彻夜烦躁,不睡鼻塞,眼暗谵语,其脉大而无根。用人参一两,附子三分,腹胀渐减,脉渐敛,然犹寻衣撮空,鼻孔出血。
用六味地黄丸料二服如脱,乃昼服独参姜附汤,及服地黄丸料,脉渐有根,诸证渐愈,又用六君子、补中益气汤而痊。一小儿停食,夜惊腹痛,服消食丸,泻数次,寻衣撮空,面青黄或色白。此脾土受伤、肺金休囚,肝火旺而然耳。先用异功散加升麻以补脾土,用六味地黄丸料以滋肝血,稍定,各二剂渐愈,却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间以异功散而痊。一小儿膝痈,误触其膝,出血甚多,患前证,恶寒面白。此阳随阴散而虚寒,用十全大补东加附子三分,四剂未应,用人参一两,附子五分,姜枣煎服稍退,又二剂,顿退,乃朝用异功散,夕用八珍汤而安。一小儿伤风,表汗后,患前证,恶风面白手足冷。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汗顿止而诸证渐退,又用四剂而安,乃服十全大补汤而愈。
生地黄连汤 治血脱,寻衣撮空,摇头妄语。
川芎 生地黄 当归(各七钱) 赤芍药 栀子 黄芩 黄连(各三钱) 防风(一钱五分)
上,每服三钱,水煎服。
〔薛〕经曰∶心藏神,有余则笑不休。又曰∶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又,火太过,曰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谑狂妄。又云:少阴所至,为喜笑。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此数者,皆言属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为腹痛,此水乘于火,阴击于阳,阳伏热生,狂妄谵语不可闻,心之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黄丸。肝火炽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余兼别证,各从其证而参治之。一小儿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饮冷,手足并热。先用黄连泻心汤末,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黄丸料煎服顿愈,常服此丸则安,月许不服,仍复作,又服,愈矣。一小儿患前证,面青赤。此肝心二经风热所致也。用柴胡栀子散、六味地黄丸渐愈。又因乳母大怒发热。先用加味柴胡汤,又用加味逍遥散,母子服之并愈。一小儿年十四岁,用心过度,饮食失节,患喜笑不休,脉洪大而虚,面色赤而或白。余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次秋科举,饮食劳倦,前证复作,或兼谵语,脉洪大,按之微细如无。用人参一两,姜枣煎服,稍定,又三剂而愈。又因劳役用心,自汗作渴,烦躁似痫证。先用当归补血汤,二剂顿安,又十全大补汤而寻愈。
痈疽证治已详疡医准绳,其在小儿,虽肌体柔脆,而天真未凿,鲜五发之毒,亦无五善七恶之诊,初生周 前后,遍体生疮,俗忌疗治,其他小小痈疖,自可敷贴而消,若憎寒壮热,沉困躁扰,为心腹之害,又当求其本而治之,乳下婴儿,母子俱服,是在医师神而明之,无按图索骥之理,薛氏乃掇大科痈疽证治,赘附《保婴》,近于骈拇枝指矣,若夫溯流穷源,明经络,分表里,审顺逆,则无大小之异,有专科书在,又何赘焉。今第以小儿所专者集为是编,以至危且急,杀人顷刻,莫如丹毒,故首列之,且独加详焉。
〔郑〕夫疮疡,皆因脏腑不调,经络壅滞而得,或由胎毒,或是风化为虫,或则热气有盛,或是惊入皮肤,其大者是滞于血脉而横出于皮肤之间,若节其气血则易破,若或风缠,则生瘾轸,或是外邪所入,即多KT 痒而不定,其食毒则滞死其血气,久则化为脓也。或作惊疮者,惊本无物,亦蹉其血气,在脏而为积,在腑故出皮肤为疮,发遍身而四肢难较。风疮,亦发遍身,其形甚小,世呼为疥热毒疮,发处不定,节滞其血,故作疮虫窠,疮常发于胫后作其窠,窠内有虫如虮子,盖因腹中蛲虫随气而化,其疮即较而再发,或片子如癣相似,甚有死血痒,若以药敷较,只是归腹中,须是取却虫方瘥,及与杀虫药。
〔曾〕《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郁内发,致有斯疾,盖心主乎血,血热生风,热郁内甚,递相传袭,故火能生土,血注阳明主肌肉,风热与血热相搏,发见皮肤,其名不一,有黄脓而白者,土生金,母归子也,始生微痒而热轻,肿痛溃烂为热极,血凝化水,气滞成脓,甚至寒热作而饮食减,尤为可虑,宜宣泄风毒,凉心经,解胃热,用当归散加黄连、升麻、干葛,水姜葱灯心煎服,及三解散、牛蒡汤、木通散,虽服,涂以四黄散、一抹金。
当归散(潮热) 三解散(惊) 牛蒡汤(咽喉) 木通散(淋)
四黄散 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
净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滑石(五味各半两) 五倍子(去虫屑,二钱半)
上锉、晒,为末。用清油和调二钱至三钱,涂搽患处。仍服四顺散、消毒饮。
一抹金 治小儿遍身生疮,溃烂如糜梨,燥痛,脓汁不干。
藜芦(净洗,焙) 蛇床子(去埃土) 红丹(水飞过。三味各五钱) 硫黄 赤石脂 明白矾(火飞过) 五倍子(去虫屑) 黄柏(去粗皮。五味二钱半) 轻粉(五十帖)
上,前八味或晒或焙,为末,仍同轻粉在乳钵再杵匀,用生肥猪膏碎切,以瓦钵和药末烂杵。涂抹患处,或清油调搽亦可。
〔汤〕小儿血气凝滞,而有热毒之气乘之,故结聚成痈疖肿毒也,未结之先,微见有红头 子、隐起作疼者,急用不语唾、夜半频频涂之(饮酒了不可用)即消散。若已结成,当用天乌散贴方。若内显躁热不宁等证,即须内服漏芦散,真良方也,热甚者用青解毒丸,四顺清凉饮加防风、连翘,玄参剂亦可服,五福化毒丹尤良,连翘汤可服,青露散掩之留小孔,后用惊毒掩子收疮口。热甚者凉膈散亦可服。(方类列于后)
〔薛〕《宝鉴》云:初生芽儿一块血,也无形证也无脉,有惊即系是胎惊,有热即系是胎热。婴儿实与乳母一体,凡患疮疾,但审乳母肝经有热,用加味小柴胡汤之类,肝经虚热用加味逍遥散之类。肾水不能生肝用地黄丸。心经积热用柴胡栀子散。心经虚热用茯苓补心汤。膏粱积热,用东垣清胃散。脾经郁热,用钱氏泻黄散;脾经虚热,用钱氏异功散。若服犀角丸、化毒丹,外敷寒凉之药,复伤生气,乃促其危也。
因食膏梁浓味,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若肿肾作痛,气血凝滞也,用仙方活命饮。口渴便秘,热毒内蕴也,用四顺清凉饮,佐以如圣饼。肿硬色赤,热毒凝聚也,用活命饮,佐以隔蒜灸。肿 不消,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不成脓或成脓不溃,气血虚也,用八珍汤。溃而肉赤不敛,脾血虚也,用四物参术。肉白而不敛,脾气弱也,用四君芎归。食少体倦而不敛,脾气虚也,用六君当归升麻。凡药对证,无有不愈,设或妄行攻毒,元气亏损,则变恶证而难治矣。大抵疮疡属腑者易治,元气无亏者不治自愈。属脏者难治,元气亏损者则变为恶证。误行克伐,元气亏损,尤难疗理,故切不可用峻厉之剂。观东垣、丹溪云,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驱逐败毒,不免有虚虚之祸矣。
漏芦散 治小儿痈疮及丹毒疮疖。(见丹毒)
当归散(见潮热)
解表消毒饮 治小儿疮疡,肿高 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有表证者用之。
黄耆 (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拌炒,下部、盐水炒,一钱半) 葛根 升麻 赤芍药 玄参 牛蒡子(炒研) 麻黄(去根节) 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钱) 更看是何经分野,加引经药∶手少阴加细辛(三分)。足少阴加独活(七分)。手太阴加桔梗、白芷(各五分)。足太阴加苍术(七分)。手厥阴加柴胡(七分)。足厥阴加柴胡、青皮(各五分)。手太阳加 本(五分)。足太阳加羌活(七分)。手阳明加白芷(五分)。足阳明加升麻、葛根(各七分)。手足少阳加柴胡(七分)。
水一钟,生姜三片,葱白一根,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攻里消毒饮 治小儿疮疡,肿硬痛深,大便秘涩,脉沉而实,有里证者用之。
栝蒌(连皮子,细切,三钱) 连翘 牛蒡子(炒,研) 当归 白芍药(各一钱) 川大黄(一钱半) 芒硝(五分) 甘草(七分)
上,用水一钟,煎至七分,大温服。未利,再服。
连翘散 治痈疖等。
连翘(一两) 沉香 黄耆 (各半两) 白蔹 川朴硝 川大黄(炮) 甘草(各一分)
上,捣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盏,抄入麝香一钱,煎五分,去滓放温,食后服。
寄生散 治毒肿甚者。
桑寄生 独活 川大黄(各一两) 犀角屑 朴硝 甘草(各半两)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玄参剂 解诸般热,消疮疖。
生地黄 玄参(各一两) 大黄末之,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灯心、竹叶,煎汤化下,入沙糖少许,亦可加羌活川芎赤芍连翘防风。
凉膈散 治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结,便溺 赤涩,一切风肿,并宜服之。
川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一两) 连翘(二两) 栀子仁 黄芩 薄荷叶(去土,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个,蜜少许,煎四分,食后温服,大小加减。
四顺清凉饮(发热)
上,解表攻里之药,皆为肿疡挟有内证者设也,溃疡勿拘此例。
托里荣卫汤 治疮疡外无 肿,内亦便利调和,乃邪客经络,宜用此药调理。
黄耆(炒)红花(各一钱)苍术(米泔浸,炒) 柴胡 连翘 羌活 防风 当归身(酒拌)甘草(炙) 黄芩 人参(各一钱) 桂枝(七分)
上,用水一钟,酒半钟,煎八分,食远服。
秘方托里散 治一应疮毒,始终常服,不致内攻。
栝蒌(大者一枚,杵) 当归(酒拌) 黄耆 (如前法制) 白芍药(各一两半) 皂角刺(炒) 金银花 天花粉 熟地黄(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以三岁儿为率,用药一两,以酒一钟,入瓷器内浓纸封口,再用油纸重封,重汤煮之,仍覆以盖,煮至药香,取出分服,直至疮愈。
仙方活命饮 金银花 橘皮(各三钱) 皂角刺(炒) 穿山甲(蛤粉同炒) 防风 没药 白芷 乳香 当归(各一) 贝母 天花粉 甘草节(各八分)
上,每服五钱,酒煎服。婴儿每服一两,母子同服。为末酒调服亦可。毒在表者加麻黄散下毒,在内者加大黄下之,当临时制宜。此解毒回生起死妙剂。
神效解毒散 治一切疮毒初起,肿者即消,已溃仍肿者即散,已溃毒不解者即愈。
金银花(一两) 甘草节(五钱) 黄耆 皂角刺(炒) 当归(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二钱)
上为散。每服二钱,酒煎,温酒调服亦可。婴儿病乳母亦服。如疮已溃,肿痛已止者,去乳没金银花,倍加黄耆 甘草。
治发背痈疖方 羌活(一两) 穿山甲(炒焦,半两) 生人骨( 存性,半两) 麝香(少许) 上末,煎麻黄、薄荷,酒调。如阴疮,头平向内者服之即突出,其功效不可尽述,若小儿痘疮黑陷者,只一服而起,万不失一。
玄参丸 治疹痘后余毒不散,遍身生疮不已,大能解毒。
玄参 赤芍药 生地黄 赤茯苓 荆芥 防风 木通 桔梗 黄芩 朱砂 青黛(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五福化毒丹 治热毒蕴积,颊赤咽干,口舌生疮,或头面疮疖,谵语不宁。(方见惊搐) 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形病俱实者殊有良验,但一二丸即止,不可过多,过多则反伤元气,变证不可言也。
犀角消毒丸 治积热及痘疹后余毒生疮。
生地黄 防风 当归 犀角(镑屑) 荆芥穗(各一两) 牛蒡子(杵,炒) 赤芍药连翘 桔梗(各七钱) 薄荷 黄芩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按∶前二方,善损中气,伤阴血,若大人形病俱实,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恐芽儿脏腑脆嫩,不能胜此。经云:气主嘘之,血主濡之。气者,胃中冲和之元气,若胃气一伤,不能嘘濡消散,脓已成者不能腐溃,脓已溃者不能生肌收敛,因而难治,甚致不起,不可不慎也。
托里消毒散 治胃经虚弱,或因克伐,致疮不能溃散。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 肉自去,新肉自生。
人参 黄耆 当归(酒拌) 川芎 芍药(炒)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 甘草(炙) 连翘(各五分)
上,作二剂,水煎,徐徐服。
托里散 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宜用此补托之。
人参(气虚倍用) 黄耆(炒)当归(血虚倍用)白术(倍用)茯苓 芍药(酒炒 各五分) 熟地黄(二钱,生者自制)
上,作两三剂,水煎服。
八味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血气不和,而患疮证。(薛制) 茯苓 酸枣仁(炒,各二钱) 五味子(炒) 当归(各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炒,一钱) 菖蒲(五分) 远志(去心,六分) 甘草(炒,五分)
上,作二三服,水煎。
〔外治〕
天乌散贴方 天南星 赤小豆 草乌 黄柏 上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贴患处,用米醋调尤佳。
青露散 治背疽一切恶疮围药不胤开。
白芨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藓皮 朴硝 青黛 黄柏 大黄 天花粉 青露叶(即芙蓉叶) 老龙皮(即老松树皮) 上各等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涂,留小孔,如干,再用生姜汁润。
惊毒掩 治疮疖初发,掩上即退,已成速破。
葱根(七个) 木鳖子(七个) 白芷(三个) 巴豆(十四个) 黄丹(二两) 香油(肆两)
上,先用油入前四味,武火熬,用柳木篦搅,以白芷焦黑为度,用绵滤去滓,再 入铫用文www.med126.com/yishi/火KT,却入黄丹,熬令紫黑色成膏为度。治诸般疮疖,去脓收疮口。
惊毒诸般肿痛掩子 蒲黄 大黄 黄柏 连翘 白芷 白芨 白蔹 真粉 牡蛎 丹参(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涂肿处。
敷药铁箍散 治一切疮疖痈疽。
芙蓉叶 黄柏 大黄 五倍子 白芨
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围。
按∶前方,乃寒凉解热收敛之剂,或有用白蔹、商陆根者,有用寒水石、天花粉者,有用苍耳、金银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乌、白芷、之类者,皆不分寒热温凉之杂饵。《内经》云: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又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外科精义》云:凡疮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脉,肉色不变,发于骨髓,盖必有诸中,而后形诸外,故受证之经与所患之位,各有不同,岂宜一概外敷凉药,惟脾胃无亏,血气不和者,庶几有效。若服化毒之类,脾胃复伤,血气凝滞,亦不能消矣。至如疔疮之类,正欲宣拔其毒,若复用前药,肌肉受寒,血气凝滞,必致毒瓦斯入内而不救。治法必察其肿之高漫,色之赤白,痛之微甚,作脓之难易,出脓之稠薄,生肌之迟速,以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或纯阴纯阳,而用相宜之药以凉之、热之、和之。又当审受证之敷变,五脏之相胜,而以调补脾胃为主,庶不致变恶证也。
神功散 治疮疡初起肿 者,用之可消,加血竭更好,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
黄柏(炒) 草乌(生用)
上,各另为末,等分。用漱口水调敷,常漱口水润之。
上,敷贴、散肿、排脓、生肌、收口、等方,并见《疡医准绳》,宜于彼中查之,兹不赘述。
《圣惠》凡小儿一切丹,皆由风毒在于腠理,热毒搏于血,蒸发其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也。若又不歇,则肌肉坏烂。若毒瓦斯入腹,则杀人也。
今以一方同疗之,故号一切丹也。《婴童宝鉴》小儿诸丹毒歌∶丹火初成似火烧,天火浑身赤转饶,伊芳火膀边青黑色,厉从额上起根苗,臀并谷道 丹毒,如带 红暴火调,留火发时一日甚,改变无常五色标,家火颊连双腋乳,天灶内踝及阴尻,背并膝赤飞丹病,股内脐阴尿灶招。巢氏云:火丹候,往来如伤寒,赤着身、而日 渐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状发赤如火烧,须臾 浆起,是也。《婴孺方》云:火丹者,往来如伤寒,赤着身体,不从伤火而得名,如日出时,以从其处,又名日丹,宜同用《千金》漏芦散。〔曾〕经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加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东加炒麻仁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加南木香水姜煎服,次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汤〕小儿丹毒,乃热毒之气极,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及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肾入腹则杀人也。大抵丹毒虽有多种,病源则一,有赤丹毒遍身痒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脉未通者多发丹疹,皆由血有风毒乘之,宜服防己散。
葛根白术散 治小儿赤白丹毒。
白术 枳壳(各一钱) 茯苓(二钱) 木香(一钱半) 葛根(三钱) 甘草(二钱半)
上锉散。用水一盏煎,不拘时服。
犀角解毒散 治小儿赤丹瘤。壮热狂燥,睡卧不安,胸膈闷满,咽喉肿痛,遍身丹毒。
牛蒡子(炒,一两五钱) 防风 甘草(各二钱半) 荆芥穗(五钱) 犀角(一钱半)
上锉散。用水煎,不拘时服。
防风升麻汤 治小儿丹瘤赤肿。
防风 升麻 山栀(去壳)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甘草节(各一钱)
上 咀。用淡竹叶三片煎,食远服。
荆芥散 防风 天花粉 羌活 生地黄 当归 蝉蜕(各等分)
上,水煎服。
百解散(惊)
防己散 汉防己(半两) 朴硝 犀角 黄芩 升麻(各一分) 黄耆(各一分)
上 咀。竹叶水煎,量大小加减。
牛蒡汤(咽喉)
化丹汤 解利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川独活 射干 麻黄(去根节) 青木香 甘草 黄芩 薄桂(刮去粗皮,各五钱) 石膏末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治小儿一切丹毒。漏芦汤 (一名漏芦散) 漏芦 麻黄(去根节) 连翘 川升麻 黄芩 白蔹 甘草 川芒硝(各一分) 川大黄(一两,锉,微炒) 一方,加枳实(一分),麸炒微黄赤芍药(一分),锉
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月内发一切丹。蓝叶散 蓝叶(一两) 黄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去芦) 栀子仁(以上各一分) 川升麻(一分半) 石膏(一分半) 甘草(半分,微炙)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下竹沥半台,更煎三两沸。
放温,无时,量儿大小加减服,后同。(气怯弱者可去大黄) 治小儿一切丹,遍身壮热烦渴。升麻散 川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麦门冬(三分,去心) 葛根(三分) 川大黄(微炒,一分) 川朴硝(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一切丹毒遍身赤痛。大黄散 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防风(半两,去芦) 川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麻黄(一分,去根节) 秦艽(去芦,一分) 川朴硝(二分)
上,同 咀。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丹疮,脏腑壅热太过,心神烦闷,大小便不通。
大黄散 川大黄(微炒) 川升麻 川朴硝 葵子(各半两) 栀子仁(一分)
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量儿加减温服。以利为度。
治小儿一切丹,发无常处,身热如火烧。宜用升麻膏 川升麻 川大黄 护火草 蛇衔草 栀子仁 寒水石 川芒硝 蓝叶 生地黄 芭蕉根 羚羊角屑 梧桐皮(各半两) 上细锉。以竹沥浸一宿,明日漉出,却入铛中以腊月猪脂一斤,慢火熬一食久,乘热以绵滤去滓,候冷成膏,瓷盒盛。旋取磨涂之,兼以膏如枣大,竹沥化服之。
《千金》治小儿热毒痈疽,赤白诸丹,毒瓦斯疮疖方 漏芦 连翘 白蔹 芒硝 甘草(炙,各一分) 大黄(四分) 升麻 枳实 麻黄(去节) 黄芩(各一分半)
上,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五合,分三服。
又方 治小儿丹毒,大肿身热,百治不折。
寒水石(十六分) 干蓝青(切) 竹沥(各一升) 犀角 柴胡 杏仁(去皮尖,熬,研。
各八分) 生葛汁(四合,澄清) 知母(十分) 甘草(五分) 羊角(六分) 芍药(七分) 栀子(十一分) 黄芩(七分) 蜜(二升) 石膏(十三分) 上水五升,并竹沥煮三升三合,去滓,内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二升。三岁儿服二合,大者量加之。药分太大,婴儿服未得。
又方 治小儿丹,数非一,皆主之。
大黄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芷 独活 黄芩 芍药 升麻 沉香 青木香 木兰皮(各一两) 芒硝(三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硝汤中。适寒温拓之,干,再用,瘥乃止。
〔汤〕张三太尉女年十五岁病此,诸医百药俱试而不能中,召余视之。以生料四物汤加防风、黄芩,一日而愈。
生料四物汤 治血热生疮,遍身肿痒,及脾胃常弱,不禁大黄等冷药,尤宜服之。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防风(各半两) 黄芩(一钱半)
上 咀。水煎,量大小加减,忌酒、面、猪羊肉、豆腐。
〔丹〕小儿赤瘤,主伤血热。宜生地黄、木通、荆芥、苦药带发表之类,外以芭蕉油 涂患处。
治小儿一切丹毒,大赤肿,身体壮热如火。巳服诸药未减,宜服。蓝青散方
蓝青 知母 栀子仁 甘草(微炙)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寒水石 石膏 犀角屑 柴胡(去苗) 黄芩(各一两) 赤芍药 羚羊角屑(各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蜜、生葛等汁,共一合,更煎三两沸。放温,无时服,量儿大小加减。
解毒散 寒水石 滑石 石膏(各等分)
上为末。入辰砂少许,量儿大小,灯心汤下。
赤葛散 治因血热与风热相搏,遍身丹毒燥痒,日久不消。
赤葛(二两) 甘草(三钱)
上碎。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不饮酒者,止用水一盏,入酒一大匙同煎服。
泉州大智禅师(文宥) 经进必效方载神圣治小儿头面皮肤,忽生疮疡火燎丹,发起赤肿晕,有碎小疮及赤晕上疮,初发如钱,渐晕开一二尺,良久遍身,入口耳到脏腑,即不救,此证可畏,速治之,此乃自积热得。
甘草(一两或半两)
上,拍破,入水一盏或半盏煎汤,温温,令乳母全口呷,含漱,徐徐吐,淋洗病处,以手掌与揩,不得犯指甲,仍与儿甘草汤吃,一用即不晕开,良久再淋,三用立瘥。
治丹毒,并土虺咬。红散子 茜根(半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立效。
治小儿一切丹毒通用护火草(半两) 紫葛 硝石(各半两)
上为末。冷水调涂,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治小儿一切丹毒,遍身发热。硝石散 硝石(一两) 乳香(一分)
上为末。以鸡子清调,涂之。
又方 太阴玄精石(一两) 白矾(一两) 为末。水调、涂。
治小儿诸丹,遍身如火,缠腰,即杀人。
芸苔子(不以多少) 研细,酒调饮,兼涂丹上。一方,以酒研细,温服,无时。
治小儿一切热毒丹及赤肿疼痛。
大黄 马牙硝(研,各一两)
上,先将大黄为末,入牙硝同研,水调,涂患处。干再易之。
《简要济众方》治小儿丹毒从脐中起。
灶下黄土年深者(细研)
上,以屋漏水或新汲水和成泥,贴之,干、即易。
《子母秘录》治小儿一切丹烦。
柳叶(一斤)
上,用水一斗,煮三升。日洗七八次。
绿袍散 绿豆(五钱) 大黄(二钱)
上为极细末。用生姜、薄荷汁入蜜,涂。
白玉散 白玉(即滑石) 寒水石(各二钱半)
上为极细末。用醋调涂。或井水调涂亦得。
碧雪 芒硝 青黛 寒水石 石膏 朴硝 马牙硝 甘草(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敷。
冰黄散 治小儿赤瘤丹、毒丹,铍刀子疏去瘤头赤晕恶血毒汁。
土硝(五钱) 大黄(一钱)
上为极细末。用新井水调匀,涂。
〔汤〕又敷丹毒方,只一夜消尽,用花蕊石、生姜、薄荷、自然汁调,鹅毛刷上患处,为妙。
〔薛〕胎毒发丹者,因胎毒内伏,或频浴热汤,或着烘衣,或乳母饮食七情内热,助邪为患。发于头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古人云从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当急令人随患处遍吮毒血,各聚一处砭出之,急服活命饮,惟百日内忌砭,以其肌肉难任也。若发散过剂,表虚热而赤不退者,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白芷。
寒凉过剂,胃气受伤而热赤不退者,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或兼发搐等证,用四君、升麻、当归、钓藤钩。若复用攻毒,必致不起。头额间患者,当卧镰砭之。
一小儿患丹,赤晕走彻遍身,难以悉砭,令人吮四肢胸背数处,使毒血各凝聚而砭之,先用活命饮末酒调二服,又以金银花、甘草节、为末,用人乳汁调服渐愈。月余后两足皆肿,仍砭之,服前药而痊。数日后两足复赤,或用犀角解毒丸之类,致乳食不进,肚腹膨胀。此复伤脾胃而然也,敷神功散,服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而痊。一小儿腿如霞片,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而安。一小儿,臂患之,砭出毒血而愈,惑于人言,服护心散以杜后患,服之,吐泻腹胀,患处复赤,手足并冷。余谓此脾胃虚弱,前药复伤。用六君子汤一剂顿愈,又以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痊。一小儿腿上患之,神思如故,乳食如常。余谓毒发于肌表。令急砭出毒血自愈。不信,外敷寒凉,内服峻剂,腹胀不乳而死。一小儿患此,二便不利,阴囊肚腹俱胀急。用砭法,随以活命饮加漏芦、木通、大黄、为末,时用热酒调服,至两许,二便俱通,诸证顿退,却去三味,仍前时服而愈。一小儿患此,二便不利,腹胀咳嗽。用活命饮加漏芦、木通、麻黄为末,时时热酒调服,二便随通,遍身出汗,诸证顿退,鼻息似绝,无气以动,时或似躁。此邪气去而元气虚也,急用当归补血汤而愈。砭法,治丹毒赤色游走不定,令口吮毒血,各聚一处,用细瓷器击碎,取锋芒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甩线缚定,两指轻撮箸头,稍令瓷芒对聚血处,再用箸一根频击,刺出毒血。轻者止用口吮出毒,用药敷之。
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止宜用针卧倒挑患处,以出毒血,迟则毒血入腹而难起矣。
神功散治丹毒最效,若砭后毒甚者宜用,如毒轻者,砭后不可用,恐砭处皮肤既破,草乌能作痛也。(方见前条。)
伤食发丹者,因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多,不能运化,蕴热于内而达于肌表也。
若因乳食停滞者,先用保和丸消之;大便秘结,量加大黄通之。乳食既消,而丹尚作者,用清中解郁汤治之。丹邪既去,而乳食不思者,用五味异功散补之。发热作渴,或饮食少思者,用七味白术散补之。大凡饮食浓味所致者,赤晕或行而缓慢。
若饮烧酒,或误吞信石所致者,遍身赤晕,其行甚速。又有疮疡发,周遭有赤晕,其热消散,或脓出自退,凡此俱忌砭法,皆宜安里为主,不可攻伐。若自吐泻,亦不可止之,吐泻中有发散之意。因饮烧酒者,饮冷米醋一二杯解之,此神妙之法也。
因母多食炙爆膏粱,或饮烧酒,或服辛热燥药,或郁怒伤肝脾,致儿为患者,当参胎热毒疮疡治之。
〔曾〕婴孩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脸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脸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形发于外,初发时散生满面,状如水豆,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用四圣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汤同煎,与解惊热丹毒,牛蒡汤、当归散、三解散、黄芩四物汤,皆可为治。如惊丹发至胸乳间,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热拔毒,免致内流,为害不浅,五和东加升麻、生干地黄、水姜灯心煎服,则自消除,仍用前数药调治,不生他证。或投万安饮。
黄芩四物汤 治诸疮、丹毒、赤瘤、燥痒。
黄芩(一两) 当归(酒洗) 生干地黄 赤芍药 川芎(四味各半两) 何首乌(去粗皮) 草乌(炮,去皮) 玄参(三味各二钱半) 甘草(六钱) 薄荷(二钱)
上 咀。每服,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四圣散(初生目不开) 石解散(惊) 五和汤(发热) 牛蒡汤(咽喉) 当归散三解散(俱发热)
《圣惠》夫小儿五色丹者,由丹发而改变无常,或青黄白黑赤,此是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也。
《孔氏家传》用小柴胡汤如法煎服,以滓敷丹上,良。川大黄、川芒硝、栀子仁、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水调涂。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锉细,每二两,水五升,煮三升。避风,适寒温浴儿。苎根叶一斤细锉,赤小豆三合,以水五升,煮三升,去滓。避风处温浴儿。青栗球有刺者柞碎,水煮,浴儿。蒲席灰、鸡白和涂。牛屎敷之,干即易。猪槽下烂泥敷之,干即易。缚母猪头骨,卧枕之。
夫白丹者,由挟风冷之气、故使色白也,初发痒痛,微虚肿如吹奶起,不痛不赤,而白色也。
酸母草、五叶草各五两,绞汁涂。川大黄杵为末,以马齿苋自然汁调涂。
烂杵蓼叶涂。烂杵兰香叶涂。醋、和梁上尘涂。猪脂和鹿角灰涂。烧猪粪灰,鸡子白和涂。
张涣香豉散 治白丹疰痛,虚肿如吹方 香豉(二两,炒焦) 伏龙肝(一两)
上为末。生油调,涂之。
《圣惠》又云:夫白胗者,由风气折于肌中,与风相搏,遂为胗也,得天阴而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睛暖则灭,身暖亦瘥,宜用此方。
枳实(锉)
上用水煮,取汁,洗拭丹上。
治小儿风热毒肿白色,或有恶核瘰癧,附骨痈疽,节解不举,白丹走满身中,白胗 搔不已。五香连翘汤 青木香 薰陆香 鸡舌香 沉香 麻黄 黄芩(各一分) 大黄(八分) 麝香(半分) 连 翘海藻 射干 升麻 枳实(各二分) 竹沥汁(三合)
上,水四升,煮药至一半,内竹沥,煮取一升二合。儿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二合。二百余日至,一服五合。
《外台备急》治白丹。
苎根(三斤) 小豆(四升)
上,以水二斗煮,日浴三四次。(兼治一切丹,妙。)
《圣惠》夫赤丹者,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初发胗起,大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色如鸡冠,故亦谓之茱萸丹也。
治小儿赤丹毒肿。升麻膏 川升麻 白蔹 漏芦 川芒硝(各一两) 黄芩 枳壳 连翘 蛇衔草(各一两半) 栀子仁蒴 (各二两)
上锉细。以猪脂一斤半,慢火煎诸药令赤色,去滓,放冷,瓷盒收。旋取涂之。
治小儿面身卒得赤丹,或痒或肿,不速疗之,即杀人,宜用此方。
羚羊角屑(八两)
上,以水五升,煎一升,绢滤。入炼了猪脂五两和涂。
张涣升麻膏 治赤丹初发,肉如火,色如鸡冠,又名茱萸丹。
川升麻 白蔹 漏芦 芒硝(各一分) 连翘 栀子仁(各半两) 上细锉。以猪脂半斤,慢火同煎诸药,令赤色,去滓,放冷涂。
《千金》云:凡小儿丹初从背起,遍身如细,一宿成疮,名茱萸丹。赤小豆为粉、粉之,如未成疮,以鸡子白调敷之。
治小儿赤丹。
醋和荞麦面涂之。唾调胡粉,从外向内涂之。猪脂和锻铁屎敷之。鸡白调黄米粉涂。赤足蜈蚣为末,入硫黄研匀,水调,翎扫,头焦即止。天茄儿叶,俗名老鸦眼睛,取叶和醋擂,敷。以蓼子盐汤洗了, 蓼涂之。
《千金》治小儿火丹,色如朱,皮中走。
醋研豉成膏,敷。鲤鱼血频频涂。研粟米涂。
《圣惠》夫黑丹者,由风毒伤于肌肉,故令黑色也,初发痒痛或 肿起,微黑色也。
风化锻石二两,屋四角茅草三两,烧灰为末,鸡清调涂。茺蔚子、蛇衔草、护 火草、各二两,杵烂,鸡白调涂。青羊脂熟摩病上,日三五度用之。(如无青羊,白羊亦可,但不及尔) 猪槽下泥涂。又,以喂猪杓子炙令热,熨之。
张涣祛毒丹 治丹黑色,痒痛肿起。
川升麻 漏芦 芒硝(各二两) 黄芩 栀子仁(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以水三盏,煎两匙头末,微热,以帛拓丹上,以消为度。
《圣惠》夫小儿丹发肉中,有如丹赤色者,大者如手,剧者遍身赤痒,故号天火丹也。
《本事》天火丹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末、羊指调涂。麻油五合,生鲗鱼半斤,同杵如泥,涂丹上,干即易。虎脂二两,黄丹一两,研为膏涂。桑根白皮二两,甘菊花一两半,丹参、莽草各一两,锉匀,每用二两,水三升,煮二升,去滓,温浴儿,避风。以小儿埋胞衣瓶子中水一二合,时时与儿服,及涂身上有毒处。
《千金》治天火丹病、初从髀间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阴头,赤肿血出,方用伏龙肝为末,鸡清调涂。
又方 鲗鱼肉(锉,五合),小豆末(三合),杵成膏,水和,敷之良。又诸火丹,天火龙火着肉作疮,急以盐汤喷,次以山药涂。(如无生者,只以干者为末,水调涂)又方,以羊脂调赤) 石脂末涂之。
小儿丹发两臂,赤起如李子,名鬼火丹,治之方∶景天草五两,蛇衔草三两,杵如泥,以鸡血调涂。戎盐一两,附子一枚,烧灰为末,雄鸡血调涂。
张氏戎盐散 戎盐(一两) 附子(一枚) 雄黄(半两,水飞) 上同研为末。每用少许,以雄鸡血调涂。
《颅囟经》治鬼火丹从面上起。以鸡清调灶下土涂,立瘥。
《圣惠》小儿丹发赤斑,斑如梅子,遍背腹,名野火丹。《千金》凡遍身皆赤者名野火丹。雄黄、戎盐各半两,为末,鸡白调,频涂,以瘥为度。灶中黄土一两,青竹叶二两,烧灰为末,鸡白调涂。白僵蚕二七个,护火草一两,杵烂涂之。酒涂。油涂。鸡清和赤豆末封之,遍身者合涂之令遍。
《圣惠》小儿丹初发,着两颊、两膀上、两腋下,名家火丹。梓木白皮、蓼叶、各三两,烧灰,鸡白调,频频涂之,以瘥为度。
《婴孺方》治家火丹攻喉入腹,大不利,方。
用硝石、凝水石,铜器中熬干,研服方寸匕。
又方 乌头(一分),赤石脂(三分),研细,鸡清调涂,神良。
《圣惠》小儿丹,初发两胁及腋下、腿上,谓之殃火丹。用川朴硝研为末,每服以竹沥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浮萍杵汁,时时服之。《千金》用伏龙肝为末,生油调涂,干易之,若入腹及阴,绞护火草汁服之。
张涣拔毒散 川朴硝(一两),栀子仁(半两),为未。醋调涂。
又方 山栀子仁(四两) 生鲗鱼(半斤) 同杵如泥。每以醋化少许,涂丹上。(兼治神火丹)
《圣惠》小儿丹发两膀,不过一日、便赤黑,谓之神火丹。景天草花绞汁,先微揩丹
上,后涂之,以瘥为度。鲗鱼半斤,杵如泥,涂之,频涂为良。醋调栀子仁末涂。
《圣惠》小儿丹发如灼,在胁下正赤,初从额起,或从耳起而多痛,名荧火丹。
赤小豆(一合),硝石(半两),寒水石(一分),为末,每以冷水调半钱,日三服,量儿加减。(张氏用冷水调涂)灶中黄土(一合),生油(二合),同研如泥,时用涂之,以瘥为度。若痛上阴,不治即杀人也。景天草杵烂,以醋调涂。
《圣惠》小儿丹先发于背,遍身,一日一夜而成疮,名朱田火丹。治法取棘根煮汁洗之,若已成疮,用小豆末敷之,未成疮,即以鸡清调小豆末敷。蓝靛涂。鸡清涂。
《圣惠》小儿丹发两膀里尻间,正赤,流至阴头赤肿血出者是也。治之方
荠叶(三两) 赤小豆(一合) 炉门上灰(一两) 青羊脂(三两) 葱白(二茎,切)
上相和,杵如膏。磨之,燥再磨之。
又方 细辛(一两),糯米(一合),景天草(三两),杵如泥,涂丹上瘥。
又方 伏龙肝、赤小豆等分为末,鸡子白调涂。又桑根煮汁浴之。车前子为末,水调涂。蚕砂一升水煮,去滓洗。铁落末,饧和如膏,涂。杵生浮萍敷。
《千金》云:小儿丹从髀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下,至阴赤肿血出。
以鸡清调伏龙肝敷。又以鲗鱼肉同赤白豆杵烂,入少水和敷。
《圣惠》小儿丹发从足趺起,正赤者是也,治之方 寒水石 硝石(各半两) 莽草(一两)
上为末。每以新汲水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张氏用水调涂)
又方 赤小豆(一两) 牛角(二两,烧灰)
上,为末。鸡白、调涂。
又方 五加叶根五两,烧灰,以锻铁槽中水调涂。枣树根水煮汁,浴三五次。桑根煮汁洗。
《圣惠》小儿丹发膝上,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者是也。治之方,桑根白皮一斤,锉,以水七升,煮四升,去滓,看冷热避风浴之。李树根半斤,烧灰为末,取田中流水调涂。以屋四角茅草,烧灰为末,鸡白调涂。以桑白皮、李根、同锉,煎汤洗之。
《圣惠》夫小儿身上或一片片赤色如胭脂及渐引,此名丹毒,俗谓之流,若因热而得者色赤,或因风而得者色白,皆肿而壮热也,可用一铍刀散镰去恶血,毒未入腹者可疗也。
治小儿心热,身上赤流,色如胭脂,皮肤壮热。
升麻汤 川升麻 川大黄(锉,微炒) 川朴硝 玄参(各半两) 犀角屑 黄芩 栀子仁 木通 甘草(微炒,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温服,无时,量儿加减。
《千金》治赤流丹肿。
杵赤小豆五合,水和取汁,饮之一合良,滓、以敷五心。又,服黄龙汤二合,并敷患上。(小柴胡汤去半夏名黄龙汤)
乳香散 定疼。
天仙藤(一两,焙干,为末) 乳香(一钱,研)
上,每一钱,温酒下。
晏元献公明效方
牛黄散 治小儿初生至二三岁,一切风发赤白流,走遍四肢方
牛黄 朱砂 蜗牛肉 全蝎 白僵蚕 天麻 白附子 乳香 麝香(各一分) 生龙脑(一钱) 螳螂翅(五对,五月中采)
上十一味为细末。每服一字,薄荷水调下。初生小儿洗了后,用乳调少许涂口中,胎疾永除。
〔张涣〕方治小儿赤流,热如火,宜用。
大黄散 川大黄(生) 郁金 黄药 腻粉 猪牙皂角(去皮子,各半两)
上为末,生油调涂。
又方
vvvvvvvvvvvvvvv护火草汁(三合) 赤地利末(三钱) 腻粉(一钱) 上相和。量儿大小加减服之。良久,泻下血片为效。其滓,敷在赤处亦佳。
治小儿赤流,半身色红,渐渐展引不止方 牛膝(去苗,一两) 甘草(生,半两)
上锉。以水一大盏,煎五分,去滓,调伏龙肝末涂,效。
又方 大黄(一两,生) 赤小豆(半合,炒,紫色) 川朴硝(三分),为末。鸡白调敷,勿令干。
又方 李子油(三两),朱砂末(一分),调如膏涂之。
《千金》治小儿赤游丹,一日一夜即成疮,先从背起,渐至遍身,如枣大正赤色者,用煮棘根洗法。(其法已见朱田火丹下,所用敷药并同)
玄胡散 治小儿赤流。
玄胡索(一两) 天南星(二两) 朴硝(半两) 巴豆(二七个,去油)
上为末。芸苔汁调,毛翎扫之。
治赤流、白流、火焰、诸丹、等方 好生胆矾(一钱重) 乌 鱼骨(一钱重) 蜈蚣(一条全者,焙) 麝香(三十文) 轻粉(二十文)
上,一处乳钵内研极细。看丹多少用药,醋调令稀,毛翎扫丹上,立止。
治赤白流 雄黄(半两),白矾(一分),白芥子(一分),为末。水调扫。
治小儿表里受热之甚,忽发遍身赤肿,状似丹疹,若于腹中周遭,则不可救,名曰 赤油肿,此药如神。
胡荽(不以多少)
上,研取自然汁调水银粉,又曰轻粉,鹅毛扫上病处,须臾,赤色便变为白,或上有白 子,不妨,或自破,亦无害,乃是病去也,调时不须太稠。
《圣惠方》云:取摩萝叶汁,涂赤处,随手便瘥。
《幼幼新书.谭氏殊圣方》歌云:五游忽发遍身形,恐悚令人怕怖惊,乍睡刹那生满体,莫冤神鬼错看承,甘泉硝石苍龙骨,感摄消磨去痛疼,更取铁槽连底水,调和频扫便身轻。宜消肿散 清泉硝石 白龙骨(各一两)
上,研匀,净器收。以铁槽水调一钱,扫涂,立瘥。
《圣惠》小儿因汗,为风邪热毒所伤,与血气相搏,热气蒸发于外,其肉赤而壮 热也。
治小儿身上有赤,引于颊上或口旁、眼下,赤如胭脂,向上皮即皴剥,渐渐引多,此是心热血凝所为,其治法,宜以小刀子锋头镰破,令血出后,宜服丹参散 丹参 黄芩 枳壳(去白,麸炒) 葛根 犀角(镑,各一分) 麻黄(去根节,半两)
上为末。每一钱,水一小盏,入竹叶十片,竹茹半钱,煎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加减,无时服。
治小儿身上有赤烦热。麦门冬散 麦门冬(去心) 芦根(锉) 葛根(锉) 犀角屑 漏芦 甘草(炙微赤,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竹叶十片,去滓,放温,量儿加减,无时服。
治小儿身上有赤或瘀肿,或如火丹,烦渴,浑身赤,壮热。铅霜散 铅霜(研) 绿豆粉(各半两) 用芸苔菜自然汁调涂。
又方 伏龙肝(一两,为末) 乱头发(二两,灰研) 水调涂赤处。
又方 桃仁去皮研烂,以面脂和涂。水煮黄蒿穗浓汁,入盐少许温服。细研白矾 末,生油调涂。杵芭蕉根汁涂。杵水中苔,水调涂。水调芒硝末涂。炒米 粉令焦黑,为末,津唾调涂。生蛇衔草,捣烂涂。
治蛇缠丹、匝腰则死。捣莴苣烂涂,或研莴苣子涂之。《戴氏家传》用芦箔上草绳 经子烧灰,同生油调涂。《广利方》杵马齿苋敷之。
《灵苑方》治土鬼丹,此病初发如汤泡,顷刻则大,连发不已,或至数处,便能致困,宜速治之方 赤足蜈蚣(一条) 鸡肠草 金荞麦(各一分) 铜绿(一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如患者用针穿破,却用针眼上度药在丹内上面,用醋面膏子掩之。如人有患不觉,数日后吃食不得,即先服下项药。
大黄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新汲水下半钱或一钱,立瘥。
治土鬼丹及马汗入疮,大效。
乌梅(焙) 糯米 杏仁(去皮尖,研) 淀花(各一两) 盐豉(一两半) 巴豆(二十粒,去心皮,油煎,研)
上为末,糊丸。先挑破疮,即以醋磨药涂,更以醋面盖之,服一二丸,亦佳。
王师禁土鬼丹及蛇缠丹霹雳□□□一气念二十一遍,吹在病处,自立东南方上,令病患在西北,以大指掐中指本节文,以第二指掐大指中节,两手皆然,吹时即放手,持咒四十九日,于五更初向北受持可用。
其疮见骨,着足踝者是也。
《千金》杵大小蒜,浓封之。《婴孺方》刺肿上,入二分,以牛胆汁调大黄末涂之。
〔灶囟丹〕先从头上起,满身胤,其丹赤色。用猪槽下土并桃柳根皮捣末,生油 调敷。〔灶尾丹〕从腰起,黑色,遍身疼痛。用堂屋四角草烧灰,入白矾末,鸡子白和涂。〔龙火丹〕先从腹起至心胤,黄赤色。用屋脊上草烧灰,松花,白鸡子黄,猪槽内水调涂。〔君灶丹〕从右手上起,引似蛇行,赤色。用灶下土,油调 涂。〔母灶丹〕从左脚上起。用 猪汤,灶额上灰敷。〔女灶丹〕从阴上起,紫赤色。用女儿小便,生梅灶右边砖缝上土,和调涂。〔朱黄丹〕从右脚起,胤至遍 身。用屋四角草,铁匠家磨刀水调敷。〔星子丹〕从头起,胤遍身,如钱子大,赤色。用桃树向北枝烧灰,油调敷。〔蜂子丹〕从头面四向胤。用灶头上土,入腻 粉,以鸡子白,调传。〔乱神丹〕天下恶证,从肚内起,退场门内,紫黑色。用善火草,白矾末,并蜜,入洗银水调服之。〔住火丹〕从背上起,黄赤色。用壁上土,猪槽下土,白矾末,生姜汁,生油,调涂。〔母子丹)从眼眶上起。用白矾,蛤 粉,樟柳根,杵汁和涂之。〔火焰丹〕从前心起,头痛如火烧。用善火草,猪槽下土,鸡子黄,调涂。〔蜘蛛丹)满身病。用白矾,皂荚烧灰,猪槽下泥,和涂之。
〔佛家丹〕从耳起。用乳香,善火草,瓦溜内土,油调敷之。〔神气丹〕从头背起。
用牯牛骨烧灰,羊脂,调涂。〔 火丹〕从背甲起。用生麻油合猪槽下泥,涂之。
又巢氏云:丹发于背、臂、及谷道者,名 火丹,《婴孺方》治 火丹用景天草(十两),真珠(一分),杵为膏,封丹上。〔胡漏灶丹〕从脐中起。用屋漏水调灶中土涂。〔胡吹 灶丹〕从阴上起。用水茄窠下泥,和苦酒涂之。〔土灶丹〕从踝起。用星四角茅 草,灶横麻烧灰,鸡子白,调涂。〔野灶丹〕从背起。用柔香茸,蒴,赤小豆 末,涂之立瘥。〔神灶丹〕从肚起。用土蜂窠,杏仁,腻粉,生油调涂。
一飞灶丹,从顶头起先肿。用葱白研取自然汁涂。
二古灶丹,从头上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涂。(谭氏方同,不拘何处皆治。) 三鬼火丹,从面起赤肿。用灶心土,鸡子清调涂。(按∶不拘何处皆治妙。) 四天火丹,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末,羊脂调涂。
五天灶丹,从两肾赤肿黄色。柳叶烧灰,水调涂。(肾一作臂) 六水丹,从两胁虚肿。用生铁屑研末,猪粪调涂。
七胡火丹,从脐上起黄肿。用槟榔为末,米醋调涂。
八野火丹,从两脚赤肿。用乳香末,羊脂调涂。
九烟火丹,从两脚有赤白点。用猪槽下土,麻油调涂。
十胡漏丹,从阴上起黄肿。用屋漏处土,羊脂调涂。
上,此十种丹毒,变易非轻,治之或缓,则致不救,故予不惜是方,能逐一仔 细辨认,依此方法治之,万不失一,如经三日不治,攻入脏腑,则终不救,不可缓也。
《圣惠》云:夫小儿有肌肉虚者,为风毒热气所乘,热毒搏于血气,则皮肤赤而肿起,其风随气行游不定,故名也。又云:夫游肿之状者,为青黄赤白,无复定色,游走于皮肤之间,肉上微光,是也。
治小儿赤游,皮肤作片片赤肿,此是风热所致,宜服。
犀角散 犀角屑 黄芩 黄耆 川升麻 栀子仁 汉防己 川朴硝(各一分) 牛黄(半分,研)
上为末。煎竹叶汤调半钱,无时,量儿加减。
治小儿头面身体赤毒,肿起作片,宜用升麻膏 川升麻(一两) 犀角屑 射干 赤芍药 玄参 黄芩 栀子仁 川大黄 大青 蓝 子羚羊角屑(各半两) 生地黄(二两)
上锉,以猪脂一斤半,于铛中慢火熬,不住手搅,药色变,膏成,去滓,瓷合 盛,频摩肿处。
又方 黄柏末 川大黄末 川朴硝(各半两) 马勃 水银(各一分。水银于手心内、用津、研令星 尽) 鸡子(三个,去壳)
上,同研成膏。先以铍针铍破,然后以膏涂之。
又方 鸡冠花 商陆 紫矿 川大黄(各半两)
上为末。以鸡清入生油等分,调涂,干再涂。
又方 附子(去皮脐半两) 川椒(半两去目) 石盐(三分)
上为末,以炼了猪脂四两相和,慢火熬成膏,瓷合盛,候冷,频频涂,以瘥 为度。
治游肿攻头面 肿,赤热疼痛,宜用郁金散 郁金(半两) 赤小豆(一合) 甜葶苈(半两) 伏龙肝(二两) 川芒硝(半两) 川大黄(生,半两)
上为末。以生鸡子白并蜜少许调,令稀稠得所,涂之,干再涂。
治游肿赤者。川大黄末(二两) 护火草(五两) 上相合,杵涂之,干易。
治赤白游肿。芸苔子(半合) 盐(一钱) 米醋(一鸡,子壳) 上杵如泥,看大小涂纸 上贴之,如走,即随处贴之,不三两上,效。
治青白赤游肿,手近微痛。
川大黄(生) 蒲黄 伏龙肝(各二两)
上为细末。水和如薄泥,涂之,干再用。
又方 川大黄(一两生) 豉(一合) 紫檀(一两)
上为末。醋和涂,干再用。
又方 紫檀香二两为末,水调涂。
治游肿,流遍身赤色,入腹即死。以生猪肉敷上,数数换之,其肉,虫鸟不食,臭 恶甚也。
治游肿,以生布一片, 油以火燃之,持照病上,咒曰,日游日游不知着脂火燎你 头,咒七遍,即瘥也。
治白游肿,杵生羊脾涂之。
又方 栝蒌根(二两,为末) 伏龙肝(半两,细研) 醋调涂,干再用。
《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纳汤中,取浓汁,拭丹上。杵菘菜敷之。取白豆末,水和涂,干再用。
《千金》中兴治赤游肿,若遍身入心腹,即杀人,用灶下黄土为末,油调涂,勿令干,若已入腹及阴者,以护火草取汁一盏服之,干者即末之,水调服。
治赤白游肿簇上白臭死蚕治白游,赤死者治赤游,并捣涂之。
治赤游肿,捣栝蒌敷之。
《本草》云:赤游、白疹、醋磨五毒草敷,亦杵茎敷之,恐毒入腹,亦煮服之。(五毒 草,一名五蕺,又名地圜,平地生,花叶如荞麦,根似狗脊)
杵马齿苋汁饮之,以滓敷之。又用生麻油涂之。又浓煮大豆汁涂之。
《婴孺方》主丹入腹,及下至卵者不治方 麻黄(炒) 升麻(各三分) 硝石(四分)
上为末。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方,加大黄半分。
《刘氏家传》治走马胎赤肿,走入心腹则不救方 生槐叶(一握) 生栝蒌(去皮,同槐叶擂) 赤白豆末(各三分) 上和涂患处,其效如神。
捣竹 汁,及一升,作一服,只一二服效。
捣韭菜,入些盐与香油,以手摩热,于丹上揩之,立愈。
治一切丹瘤。
以土硝为末,姜汁、醋调涂,日三四上。(土硝即蜣螂土囊,蛴螬窠也) 蓖麻子五个,去壳细研,入白面一钱,水调,微微涂之,甚妙。冷水杵茨菰叶茎,鸡翎扫,肿便消。研护火草汁涂。研五叶草汁涂。水调大黄末涂。水研栀子仁涂。
水调黄芩末涂。水研蒴 汁涂。腊脂调屋尘涂。油调桦皮末涂。唾调粟米 粉涂。水研糯米汁涂。水煮白矾末涂。醋调红蓝花涂。煮白芷根叶涂。杵鲤鱼令烂,涂。蜜和干姜末涂。水调地龙粪涂。杵大麻子汁涂。烧粉家洗 瓮水涂。水调韭畦中土涂。鸡清调榆根白皮涂。不犯水羊脂,炙涂,以白粉 敷之。研胡荽汁涂。醋磨诃子涂。杵鬼目汁涂。杵荏子汁涂。研酱取汁 涂。研地黄汁涂。研豆叶汁涂。研海藻汁涂。油、调豉末涂。水调青黛 涂。水研地龙涂。水煮粟米涂。酒煮石楠涂。水调鸡粪涂。杵梧桐皮涂。
苦汁涂。(并服)捣蒜涂。(治五色丹尤妙。) 《千金方》言∶凡方中用鸡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它皆无力。又言∶凡天下极冷,无过藻菜,但有患热肿毒丹等,取渠中藻菜,细切熟捣,敷丹上,浓三分,干即易之。予谓不可以此涂,若毒在表,犹可措手,若抑之,则外不得泄,势必入里,必先服托里药,方可施此。
初生小儿,蓄伏胎热欲发丹者,必先见于外,但人不之察耳,小儿在襁褓中无故眼生浓眵者,此丹毒欲发之候也,更微喘急者,毒瓦斯已甚而上乘于肺也,才觉有此证,急以水调龙脑饮子,或蓝根、犀角、等药,潜消其毒,如浑身已有赤处,即更以芸苔等外挫其锋,消息而次第治之。予家凡两儿,初生眼有浓眵,后俱发丹。
何宰宜人外孙女生七日,眼生眵,已而小腹下有赤丹一点如钱,渐渐引开,上至腹心而死,不可不知也。初虞世谓∶百日内,发必死,不治,然亦有可治者,不可不治也。
大凡小儿病诸丹肿,其势虽盛,切不可遽用大黄、芒硝、辈决药大下之,恐毒 气乘虚入里,以客为主,即难施功也,但用性平解毒托里药,常调停脏腑,微微通利而已,此则护元气而排外邪,庶保十全也。比舍陶氏子半岁病丹,医以青金丹下之太过,蓄毒入里,发喘生惊而死。盖婴孺肌肤柔弱,易虚易实,而服药复不能多,治之固不可怠慢,然亦不可躁急,全在精专调护,以保无虞,世俗多不知此,故广 记而备言之。小儿丹发,若预度其势必展引至咽颈、腹心、阴尻、诸虚处,可先涂 药以护之,仍砭砂其引头所向,微出恶血以泄其毒,或谓当以篦子刮去恶血令尽,直至清黄水出即止,此必势危气壮而血热者始宜之,大抵此疾人受之有轻重,年长 气实乃能禁当,若未盈月儿,而感之又重,恐不可概用此法。无为主簿张康道子二岁,得火焰丹,鲁医为砂之,出恶血盏余,两日而殂。不可不知也。《本草》云:大人小儿丹毒,宜食鲗鱼 及 。 即水母,俗名海蛰者是也,然不可以宜食而恣 食之,反能为害。鲗鱼亦鱼类,得无不宜。
无为南汰寺僧宋澄师傅西川文法禁火焰丹,用松明五条,细如箸,以火点着一头,右手执之,大指掐定第二指中节纹,左手亦如此掐定,面北立,静想北方壬癸 水,渺漫无际,一口吸尽,吹在火上,再想再吹,如是三次,将火向自己口中试,如不烧人,即以松明火于小儿丹上周回 一遭,兼于丹上十字 过即已,如试得烧 人疼,更想吸水,正旦及端午日受持。
〔薛〕诸疮惟疔毒为甚,杀人亦速,古云:疔有十二种,种各不同,内三十六疔,满其数即不可救,亦有不满其数而死者,乃毒瓦斯走散故也,若痘毒染人,发于头面或遍身者,又非此类。在小儿多因乳母食有毒之物,或儿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皆能致之,其疮多生头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疮,或如水泡,或痛或痒,或麻木不仁,外证寒热、呕吐、恶心、肢体拘急,大要当分邪之在表在里,急用隔蒜炙法并解毒之剂,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急以夺命丹为末,热酒调灌,如食生冷之物,或用凉水淋洗,则轻者难愈,重者不治。其生于两足者多有红丝至脐,生于两手者多有红丝至心,生于唇口之内者多有红丝入喉,急用针挑出恶血,以泄其毒,可保无虞。其在偏僻之处,药难导达者,惟灸法有回生之功,若投峻厉 之剂,是保其危矣。小儿肌肉柔脆,且不能言痛否,灸法须将蒜切薄片,着肉一面略剜少空,灼艾燃蒜,先置大人臂上,试其冷热得宜,然后移着疮上,又别灼艾,如前法试之,以待相易,勿令间歇。
飞龙夺命丹 治疮毒、发背、脑疽等证。
真蟾酥(干者,酒化) 轻粉 枯白矾 寒水石 铜绿 乳香 没药 麝香 朱砂(各六钱) 蜗牛(四十个,另研,如无、亦可)
上,各为末。入蟾酥、蜗牛,或加酒少许、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丸,温酒或葱汤下。重者,外用隔蒜灸法。
〔薛〕小儿时毒,因感四时不正之气,致鼻面耳项或咽喉赤肿,寒热头痛,甚者恍惚不宁,咽喉闭塞,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亦能杀人。脉浮数者邪在表,脉沉涩者邪在里,在表用葛根牛蒡子汤,在里用栀子仁汤,表里俱病者犀角升麻汤,甚则宜砭,及用通气散宣泄其毒,旬日自消。若不消而欲作脓者用托里消毒散,欲收敛者用托里散,若咽肿不能言、头肿不能食者,必死。
通气散 治时毒 痛,咽喉不利,取嚏以泄其毒。
玄胡索 猪牙皂荚 川芎(各一钱) 藜芦(五分) 羊踯躅花(三分)
上为细末。用纸捻蘸少许 鼻内取嚏,为效。
犀角升麻汤 治风热,口唇、颊车连牙肿痛。
犀角(镑,二钱) 升麻 防风 羌活 川芎 白芷(各五分) 黄芩 甘草(各一钱) 白附子(四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栀子仁汤 治时毒肿痛,大便秘结。
郁金 枳壳(麸炒) 升麻 山栀仁 牛蒡子(研碎,炒) 大黄(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蜜水调服。
葛根牛蒡子汤 治时毒肿痛。消毒解热。
葛根 管仲 甘草 江西豆豉 牛蒡子(半生半炒,研碎,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薛〕小儿流注,乃气流而滞,血注而凝,元气不足之证也,或因闪跌堕伤,或因肝火气逆,或因六yin内侵,或因脾虚食积,或因禀赋所致,结于四肢节□,患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或作痛,悉用葱熨之法,须固元气为主。闪跌者和血定痛丸,肝火者九味芦荟丸,食积者四味肥儿丸,药能对证,未成自消,已成自溃。
若脓成不溃者,元气虚也,先补而针之,庶使毒瓦斯不致内攻,气血不致脱陷。若脓 出而反痛者,气血虚也,用八珍汤。作呕少食者,胃气虚也,用四君子汤。欲呕不食,或腹作胀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口噤搐搦者,气血虚极而变症也,十全 大补汤。内热晡热,阴血虚也,四物、参、耆、白术。表热恶寒,阳气虚也,十全 大补汤。热来复去,或昼见夜伏,昼伏夜发者,虚热也,当大补元气。若色赤肿起 而脓稠者尚可治,不赤硬而脓清,或脉洪大,寒热发渴,及不受补者,皆不可治。
健脾渗湿饮 治疮疡初起, 肿作痛,或湿毒下注,或环跳穴痛。
人参 白术 苍术 防己(酒拌) 黄柏(炒) 川芎 陈皮 当归 茯苓(各五分) 木瓜(不犯铁器) 柴胡稍 甘草(各三分)
上,姜水煎服。如三五剂不退,加桂少许,酒煎亦可,小便涩、加牛膝,身痛、加羌活。
和血定痛丸(一名黑丸子) 治流注、膝风,或闪跌瘀血,肢节肿痛,服之自消。若溃 而发热,与补药兼服,自效。
百草霜(五两) 赤小豆(半斤) 川乌(炮,一两五钱) 白蔹(八两) 白芨 南星(炮。
各二两) 芍药 当归 牛膝(各五两) 骨碎补(四两)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神效葱熨法 治流注结核,或骨痈鹤膝等证。先用隔蒜灸,若余肿尚存,用此熨之,以助气行血,散其壅滞,功效甚速。又治跌扑损伤,止痛、散血、消肿之良法也。
其法、用葱细切、捣烂、炒热,频熨患处,冷则易之,如鹤膝风,兼服大防风汤而愈。
隔蒜灸法 治流注及痈疽、鹤膝风、等证。每日灸二三十壮,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盖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钱浓,安患处,用艾壮于蒜上灸之,三壮、换蒜复灸,未 成即消,已成者亦杀其毒,如疮大,用蒜杵烂、摊患处,将艾铺上烧之,蒜败再 易。如不痛,或作脓,或不起发,及疮属阴证者,尤当多灸,凡疮不痛、不作脓、不起发者,皆气血虚也,多主不治。惟患在头面者,不宜多灸。论中婴儿灸法,见疔疮。
如圣饼 治流注及一切疮疡,不能消散,或溃而不敛。
乳香 没药 木香 血竭 当归(各等分) 麝香(减半)
上为末。用酒糊、和饼二个,乘热熨之。毒疮加蟾酥。
当归补血汤 治流注及溃疡肌热、面赤、烦渴,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血虚证也,误服白虎汤,必死。(方见虚热)
益气养荣汤 治流注气血虚弱,不能消散,或四肢颈项患肿,不问坚软、赤白,或痛或不痛,日晡发热,或溃而不敛。(方见后)
十全大补汤 治诸疮血气虚弱,不能消散、溃腐、收敛。或寒热汗出,口眼歪斜,肌瘦少食。或日晡发热,自汗盗汗。或朝寒暮热,疮口不敛等证。(方见自汗)
〔薛〕手指头生疮,俗名天蛇毒,然五指各有经络,拇指属手太阴肺经,食指属手阳明大肠经,中指属手厥阴心包络经,无名指属手少阳三焦经,小指属手少阴心 经。亦有患于足者,足趺属肝胆胃三经,大指属肝脾二经,次指属胆经,小指属膀 胱经,各当随经而治。其致患之由,或因胃中积热所发,或因乳母膏梁浓味所致,或因湿热下流,或因风毒外中,大率多由所禀足三阴之经虚,故邪得以入之也。其初患肿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次用托里消毒散。元气下陷,重坠作痛,久而不溃 者,用补中益气汤。若服败毒散,及敷寒凉之剂,则疮口变黑,或 肉突出,或指 皆黑,大抵手足为气血难到之处,手属于胃,足属于脾,不可损其真气。丹溪以臀 居僻位,尚言气血罕到,况肢末乎,故寒凉克伐之药,所宜深戒者也。
〔薛〕天泡疮状如水泡,属肺胃二经风热,若发热 痛,邪在表也,用人参败毒 散。发热咳嗽,邪在肺也,用加味泻白散。热渴便秘,邪在内也,用加味清凉饮。
此肌肤之证,当去毒水,以金黄散或黄柏蚯蚓敷之,当归膏亦善。既安,不必服药,若因攻伐过度,元气虚而变生别证者,当参各门治之。
柴芍参苓散 治肝胆经分患天泡等疮,或热毒、瘰癧之类。
柴胡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五分)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各三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服。
加味解毒饮 治天泡疮,发热作痛。
玄参 连翘 升麻 芍药 当归 羌活 生地黄 牛蒡子(炒,各三钱) 茯苓 甘草 (各二钱) 金银花 漏芦(各五钱)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服。或为末,蜜丸亦可。
金黄散 治天泡疮,消毒止痛。
滑石 甘草
上,各另为末,和匀。敷患处,如泡,挑去水敷之。加黄柏尤好。
〔薛〕杨梅疮乃天行时毒,亦有传染而患之,或禀赋所得者,受证在肝,故多起 于下部,治失其宜,多致蚀伤眼目,腐败肾茎,拳挛肢节。初起之时,上体多者先用荆防败毒散。下体多者先用龙胆泻肝汤。大便秘者用大连翘饮,后用换肌消毒散。
若蚀伤眼目,兼用九味芦荟丸、六味地黄丸。肢节拳挛,兼用蠲痹解毒汤。若因脾胃亏损而不能愈者,先用异功散,后用换肌消毒散。若用轻粉之药,多致败证也。
按∶杨梅疮起于近代,多yin夫御不洁之妇,传染而致者,其在小儿,得之乳抱传染者轻,得之父母遗体者重,治法与大人同,更当求之专科,薛氏治法,未可尽遵用也。
换肌消毒散 (一名草 散) 治杨梅疮,不拘初患、日久,并效。
土茯苓(即萆 ) 当归 白芷 甘草 皂角刺 薏苡仁 白藓皮 木瓜(不犯铁器,各等分)
上,水煎,食前,并空心服。
又方 治大人之剂,如用前方未应,或儿长大,宜用此方。
土茯苓(五钱) 当归 白芷 皂角刺(炒) 薏苡仁(各一钱) 白藓皮 木瓜(不犯铁器) 木通 金银花(各七分) 甘草 连翘 防风(各五分) 茯苓 芍药(各一钱,炒) 黄耆 (炒,二钱) 川芎 生地黄(各八分)
上,作二三剂,水煎出,幼者作一剂煎,分两三次服。
《圣惠》云:夫小儿腑脏有热,热熏皮肤,外为湿气所乘,则变生疮,其热偏盛 者,其疮发势亦盛,初生如麻子,须曳王大,汁溃烂如汤火所伤灼,故名王烂疮也。
治小儿王烂疮,一身尽如麻子,有脓汁,乍痛乍痒,或时壮热。
赤芍药 甘草 白蔹(各三分) 黄芩 黄连(去须) 黄柏(微炙,各半两)
上为末。蜜水调涂,日三两上,瘥。
治小儿王烂疮及恶疮。
秫米 竹筱
上,烧灰细研。以田中禾下水调涂之,立效。
治小儿王烂疮,初患一日肉色变,二日□浆出,或四畔时赤,渐长,若□浆匝身,即不可治,其状如汤火烧,宜速用黄连散 黄连末 胡粉(各一两)
上,研匀。以生油调涂之。
治小儿王烂疮,初起 浆似火烧疮,宜用此方。又,桃仁,汤浸,去皮,研细,以面脂和涂。又,以艾烧灰敷,干,即用生油涂。又,十字街土、并釜下土研敷之。又,烧牛粪灰敷。又,酒煎吴茱萸汁涂。又,酥和赤地末敷。
治小儿身体发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yin不已,渐大,名浸yin疮,若先从四肢起,渐向头面者难治也。
鲗鱼(一尾长三寸者) 豆豉(一合) 上杵如膏涂之。又疗马鞍疮。
又方 苦瓠(一两),蛇蜕(半两,烧) 露蜂房(半两,微炙) 梁上尘 为末,油调涂。又方伏龙肝(三分),乱发(三分,烧) 为末,猪脂和涂。又方,取鸡冠 血涂。鸡冠血和黄连末涂。煎鲗鱼膏涂。生切鲗鱼片,和盐贴患处。烧胡燕 窠,水和涂之。
有一种红丝疮,虽非丹胗,其毒实同,多生于两手中指节上,男左女右,则尤 甚也。其状,但一水泡,清澄执业护士网光莹,如小鸡头大,其底下 然数十小针孔,不痒 不痛,都无妨碍,泡边当有一丝脉如红丝,隐隐在皮里,其行甚速,循臂而上,过肘则危,至心即死。有此证者,急以针迎头挑断,或剜耳塞,或嚼白梅封之,丝即不行。绍兴庚午,无为宰方梓,字楚材,与先子为同年,秩满代归,三日而殂,询 其所以,云无疾,但左手中指生一小水泡耳,盖不知其为红丝疮也。又卫提辖宜人云:比邻有女子,忽中指节生一水泡,色极清澈,其底尽细细针孔,历历可数,傍 有红丝一缕,举家嬉笑,忽有老妪来见,惊曰,此红丝疮也,当害汝命,急就其泡 上灼艾数十壮,仍于丝上数处挑断,遂免。
巢氏云:小儿遇风热毒瓦斯,与血气相搏,结成顽核,生于颈项,遇风寒所折,不消,结成瘰癧,久而溃脓成疮也。汤氏用宜服清凉饮子及升麻汤等,《千金》连翘 丸、龙胆汤、皆可服。〔曾〕瘰癧一证,先贤名曰九漏,究其所因似热,稽考形状非一,不过随象命名,大概初发于颈项肌肉之间,未成脓者,从本引末,可使衰去,针之、灸之、敷之,从其所因而施疗,然小儿幼弱,岂堪针灸,但以服饵涂贴之剂 为治。此疾多生于耳后及颈项两旁,初发止是一枚,次必连生,大小十数,缠绕项 下,累累如贯珠,逐个先肿,作脓穿破,轻者可愈,重者难除,先穴漏脓,长岁不干,谓之漏项,原其得病之初,自是三阳感受风热,与血气相搏而成,治以百解散加当归散,水姜葱灯心煎服,次用玄参饮及牛蒡汤、木通散、内消丸,与之宣热化毒,洗以槲皮散,涂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气血行,脓干汁尽,则自愈矣。仍忌躁 毒野味,其证不致再作。
〔薛〕胎毒瘰癧者,乃禀肝胆二经郁火气滞所致,盖肝胆经行人身之侧,若因肝火动而受患,故发于肝胆二经部分,当审其因而药之。或因乳母恚怒,或血虚内热者,当审其所因而调其母,不可用峻厉之药,恐伤元气也。一小儿落草,颈间有五枚。审其母素多怒,时常寒热,或乳间作痛,或胁肋微肿,悉属肝胆经证。先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寒热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母服两月余,其儿亦愈。一小儿因乳母肝经有热,耳前后患之。用加味逍遥散治其母,其儿自愈。一小儿颈间耳下,各结核三岁,久服消毒之剂,患处益甚,元气益虚。诊乳母素郁怒,致肝脾血虚而有热。用加味归脾汤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母热渐退,却与儿日各数匙,两月余而愈。一小儿自落草时颈间患有四枚,至五岁,耳前后如贯珠,元气虚甚,寒 热往来,饮乳不彻。此禀肝胆经气滞之证。用八珍、逍遥、二散,与壮年妇人服之,儿饮其乳,半载之后,儿体渐充,其核渐消,又服地黄丸、逍遥散、而全愈。一小儿生下,颈间瘰癧三枚,将期敷药,延及耳前。余谓此禀肝胆二经所致。诊其母,肝胆脉尚洪数,余谓母子一体,治其母,儿自愈。不信,另用必效散一服,吐泻并 至,一夕而殁。
热毒瘰癧乃手足少阳、足厥阴、二经风热之证,或肝疳食积所致,其证发于项 腋或耳前后,或如贯珠,当分表里虚实,若 赤肿者,肝经热毒也,用人参败毒散。
作痛塞热者,肝火内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汤。不痛而小便黄,肝血虚也,用六味地黄丸。隐于肉里,而色不变者,肝疳内作也,用九味芦荟丸。脓成而不溃,或溃而不敛者,脾气虚弱也,用益气养荣汤。凡此肿 疼痛,寒热作渴者,属病气有余,形气不足,治宜清肝火,生肝血;肿硬不溃,溃而不敛者,属病气形气俱虚,治宜补肾水,实脾土。若因乳母恚怒,肝火遗患者,又当随所因而治之。一小儿脓水淋 漓,其核未消,发热憎寒,此肝经气血虚而有热也,用补阴八珍汤为主,间以清肝益荣汤而愈。后复结核,小便赤涩,晡热作渴,用参术柴苓汤为主,佐以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山栀,及四味肥儿丸而敛。一小儿十五岁,患此发热作渴,日晡颊 赤,脉数无力,属阴虚而有热,用补阴八珍汤五十剂,加参 又二十剂而溃,但脓 水清稀,肌肉不生,此脾气虚弱也,以参 归术为主,佐以芍药、熟地黄、麦门、五味,气血乃复,遂进必效散一服,毒下而痊。一小儿患此,服克治之药,致寒热腹膨,此肝脾疳证,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佐以九味芦荟丸渐退,又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而消。一小儿九岁,患此面色常青,肿硬不溃,肉色不变,乃伐肝化痰。余曰当调补肝脾。不信,果虚证峰起。复请治,仍欲伐肝。余曰 面带青色,肝虚而本色见也。面色变白,肺虚而本色见也。痰涎上涌,脾虚而不能摄也。两目连札,肝血虚而生风也。经云:胃为五脏之本,当先救胃气。遂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元气稍复,乃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佐以九味芦荟丸,面色始黄,而核渐消,又以四味肥儿丸,间服地黄丸而愈。
百解散(惊) 当归散(潮热) 牛蒡汤(咽喉)
大圣散 治瘰癧,消风毒肿上壅内热,多生瘾疹风丹风证,食煎爆多致此疾。
羌活 荆芥 升麻 薄荷 防风 甘草 大黄 黄芩 玄参(各等分) 或加赤芍药、连翘
上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服。又方,用牡蛎(二两),火 为末,玄参(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玄参饮 治瘰癧,及头上生恶核肿痛。
玄参 升麻(各五钱) 川乌(炮裂,去皮脐) 草乌(炮裂,去皮) 当归(酒洗) 川芎 赤葛 生干地黄 赤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三钱) 大黄(半生半炮,四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升麻汤 升麻 射干 连翘 犀角屑 大黄(微炮) 朴硝(各半两)
上 咀,水煎。大小加减。忌酒、面、炙爆物。
木通散(淋)
柴芍参苓饮 治肝火血热,遍身搔痒,或起赤晕,或筋挛结核。
柴胡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五分)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炒,各三分)
上,姜枣水煎服。
清肝益荣汤 治肝胆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或作瘊子。
柴胡 龙胆草(酒拌,炒,各五分)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一钱) 熟地黄(自制) 白术(炒) 木瓜(不犯铁器) 山栀(炒) 茯苓 薏苡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汤 治肝胆经风热,耳前后肿痛,或结核 痛,或寒热晡热口苦耳聋等证。
柴胡(二钱) 黄芩(炒,一钱) 人参 半夏(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山栀 牡丹皮(各一钱)
上,姜水煎,徐徐服。(去山栀、牡丹皮,即小柴胡汤)
益气养荣汤 治气血虚弱,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肿溃日久不敛,俱宜服之。
人参 茯苓 陈皮 贝母 香附(炒) 当归(酒洗) 川芎 黄耆 (炒) 熟地黄(自制) 芍药(炒,各一钱) 甘草(炙) 桔梗(各五分) 白术(炒) 柴胡(六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
必效散 治瘰癧元气无亏者,宜用此方。若元气怯弱者,宜先补而后服之, 毒已 下,便与滋补,庶无他患。若孕妇及虚劳气郁所致者,尤不可服,世以此方为良 剂,故并注之。
南硼砂(二钱五分) 轻粉(一钱)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皮心膜) 白槟榔(一个) 斑蝥(四十个,去头足翅,同糯米炒,去米)
上为末。取鸡子二个,去黄,用清调药入壳内,以湿纸数重糊口,甑蒸熟,取 出曝干研细。每服五分,用炒生姜酒,五更调服。如毒出小便涩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出而不痛。
贴恶核方 赤小豆 猪牙皂荚 硝石 黄药 木鳖子(各半两) 上末。鸡子清调涂患处。
贴散瘰癧神效方 白胶香 降真香(用心无土气者) 海螵蛸 上等分,为末。糁患处,外以水纸掩之,一夜而退。
兴化李八哥传贴瘰癧膏药,未破者即消,已破者即出恶物收敛,神验良方。
轻粉 麝香 珍珠 血竭 没药 乳香 黄蜡 铜青(各六分) 松香(八钱)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蓖麻子(二十枚,去壳)
以上十一味,各研极细末,搅和,用瓷杵钵捣成泥膏。不犯铁器,不见火,将 膏掐敷绢上,以手扑薄贴。
治痹 破溃不敛者方 用烧人场上红黄土,研细,洗净患处掺之,神效。
〔薛〕惊风结核,属肝胆二经风木相火用事,木旺生风,热同化,其病抽掣扰动,此乃风热血燥而然耳。盖风动则肝火盛,火盛则肝血内消,血不能养筋,故筋挛,结核如贯珠。然颈项两侧,正属肝胆经部分,治宜滋肾水,清肝火,养阴血,壮脾土,盖肾水旺则肝火自清,肝火清则阴血自生,阴血生则相火自宁,火既宁则无热伤元气、火乘土位之疾矣。一小儿甫周岁,项间结核,两臂反张,索败毒之药。余意此属肝经血燥,询之,果前患惊风,曾服朱砂等药。遂与六味地黄丸滋其肝血,数服而愈。一小儿项侧结核,痰盛发搐,服金石香燥之剂,手足筋挛。此肝血复 伤,即急惊也。遂用加味小柴胡汤加钓藤钩、山栀、芎、归,六味丸料加五味、麦门而痊。一小儿每受惊,项间结核,发热减食,睡间四肢微抽。此肝木侮脾土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钓藤钩、随愈。毕姻后,腿臂腕间结核,误服行 气破血药,腿臂筋挛,肌体消瘦如瘵证。余考绩到京,用地黄丸生肝肾之血,佐以补中益气汤补脾肺之气而愈。一小儿耳前后结核,遇惊即痰盛切牙,抽搐摇头,恪 服香燥之药,以致慢惊而卒。
皂角子丸 治肝胆经风热,项胁两侧结核。
皂角子(用仁,炒,二两) 连翘(八钱) 当归 柴胡 芍药(炒) 山栀(炒) 川芎(各一两) 桔梗(炒) 龙胆草(酒拌,炒黑) 甘草(炒,各四钱)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量儿大小加减,滚汤下。
人参败毒散 治小儿风热瘙痒,顽核毒疮,或解脱衣裳,风邪所伤,恶风发热,胸 膈生痰,头目不清。(方见后)
九味柴胡汤 治肝经热毒下注,患便毒肿痛,或小腹胁间结核,凡肝胆经部分一切 疮疡,或风毒恶核瘰癧。
柴胡(炒) 黄芩(炒,各五分) 人参 山栀(炒) 半夏 龙胆草(炒) 当归 芍药(炒,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若肿痛赤色,元气无亏者宜用。溃后肿消痛止者不宜用。大凡肿硬不溃,溃后不愈者,因元气虚也,午前宜用四君、归、 、升麻;午后宜用四君、芎、归、柴胡为主,佐以九味芦荟丸。若饮食少思者,宜用五味异功散专补胃气。若脓水清稀而见一切诸证,皆因血气内亏,但温补脾胃,饮食加进,血气化生,诸证自退。设治疮邪,是虚其虚也,祸不旋踵矣。
琥珀膏 治瘰癧不溃,或溃而不愈,变成漏证。
琥珀 木通 桂心 当归 白芷 防风 松香 朱砂 丁香 木香 木鳖子(肉,各二两)
上,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末,其余 咀。以麻油二斤六两,慢火煎至白芷焦黑,滤去渣,徐下黄丹一斤,以柳枝不住手搅至黑色,滴水捻软 硬得中,却入琥珀等末,搅匀,于瓷器盛之。用时取少许摊贴。
益脾清肝散 治肝火侮脾,饮食少思,发热或寒热往来,疮不能消散。(方见后)
补阴八珍汤 治元气虚弱,不能溃敛,或内热、晡热,肌体消瘦。即八珍汤加酒炒黑黄柏、知母。
〔海〕小儿经络蕴热,头面及身体生疮,四君子加栝蒌根、桔梗各半钱,煎服。
〔汤〕小儿恶疮,天气温和,频与澡洗更衣,名曰外宣,亦不宜服药。小儿不得已而服药,此乃下法。若将养合宜,何疾可侵,更令乳哺有节,勿令过饱,其身乃如药树,此养生之理也。
〔汤〕恶疮方 频浴身安,外宣无病。
加味羌活散 治小儿四气外搏肌肤,发为瘾疹,憎寒发热身痒。
羌活 前胡(各一两) 人参 桔梗 茯苓 甘草(炙) 川芎 枳壳(麸炒) 天麻(各半两) 蝉蜕(去须) 薄荷(各二钱)
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不拘时服。
当归饮子 治小儿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yin。
当归(去芦) 赤芍药 川芎 生地黄 蒺藜(炒,去刺) 荆芥穗 防风(去芦,各一两) 何首乌 黄耆 (去芦)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碎。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服无时。
胎毒疮疥,因禀胎热,或娠毋饮食之毒,七情之火,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如发于两耳眉,或耳前后发际之间,属手少阳经。若发于四肢,属脾胃经。发于两胁,属肝经。发于额,属心经。发于脑,属膀胱经。发于颏颊,属肾经。当随各经所主,五脏胜负,及乳母食啖浓味,郁怒所传致而调治之,不可辄 用化毒、犀角、等丸,设元气复伤,转变他证,尤为难疗。一小儿遍身患之,服牛黄解毒丸皆愈,惟头结痂作痒出水。此禀肾经虚热。用地黄丸、解毒散而愈。一小儿患于发际之间作痒,诊其母有肝火,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用牛黄解毒丸、解毒散而愈。(解毒散一名托毒散)一小儿患于左耳发际,渐延上头作痒,此禀肝胆二经热毒。用柴胡清肝散,母子并服而愈。后不戒膏粱复发,脓水淋漓,右颊赤色,此胃经有热,先用清胃散,仍用柴胡清肝散治肝火,母子俱服,又用立效散、牛黄解毒丸、而愈。一小儿两眉患之,延及遍身四肢为患,脓水淋漓,寒热往来。属肝脾积热。
用清胃散、小柴胡汤、立效散而愈。后眉间复患,两目连札,小便白浊。用四味肥儿丸、九味芦荟丸而愈。一小儿因乳母不戒七情浓味,患此久不愈。母用清胃、逍遥、二散,子用牛黄解毒丸愈。后儿食甘味,眉间生疮,痒痛目札。用四味肥儿丸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清胃散、而愈。一小儿遍身患之,两胁为甚。子用四味肥儿丸、立效散,母用柴胡栀子散而愈。
牛黄解毒丸 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
牛黄(三钱) 甘草 金银花(一两) 草紫河车(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
立效散 治鬓疮、耳疮、及一切疮疥。
定粉(末) 松香(末) 黄柏(末) 黄连(末) 枯矾(末,各一两)
上,各另为末,用清油、烛油、调搽。
敷药解毒散 治一切毒疮风疹痒痛。
大黄 黄柏 山栀 寒水石(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搽。若破而脓水淋漓,用当归膏或清烛油调,尤善。
柴胡栀子散(发热) 四味肥儿丸(疳) 九味芦荟丸(疳) 金黄散(天泡疮) 热毒疮疥,因乳哺过早,或嗜甘肥,脏腑积热,或母食膏粱浓味,或七情内火所致,当分脏腑所属之因,病之虚实,调其血气,平其所胜。如肝经实热,用柴胡 清肝散,虚热用六味地黄丸。心经实热,用导赤散,虚热用补心汤。脾经实热,用泻黄散,虚热用补中汤。肺经实热,用泻白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肾经热,用六味地黄丸。大凡手足冷者,属虚寒,手足热者,属实热,脉沉数有力,作渴饮冷,大便干实,此邪在里,宜内疏。若脉浮数有力,作渴饮冷,此邪在表,宜发散。若脉浮大,按举无力,或作渴饮汤,乳食少思,此真气虚而发热也,调理脾胃,其病自愈,切不可用寒凉之剂,复损真气。婴儿宜调治乳母为主。一小儿胁间患此,寒 热如疟,小便频数。此禀肝火所致。先用柴胡清肝散,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后因乳母肝火动而复发,用加味逍遥散及八珍汤加牡丹皮、山栀,母子服之,并愈。一小儿腹间患此,发热便血,面黄少食,或作呕,或作泻,手足时冷,右关脉弦数。
此脾土虚弱,肝火为患。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山栀、益肝气,清肝火,后用地黄丸滋肾水,生肝血,而愈。一小儿腿内股患此,色赤不愈,发热,面色或赤或青。此禀肾阴不足,而木火炽盛。先用柴胡栀子散以清肝心,后用地黄丸以补肝肾而愈。一小儿肘间患此,作渴饮冷,右寸关脉数而无力。此胃经积热,传于肺经也。先用泻黄、泻白、二散,渐愈,后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而愈。一小儿嗜膏粱甘味,先患背胛,后沿遍身淋漓。此饮食之热而伤脾血也。先用清胃、泻 黄、二散而愈,但形气怯弱,用五味异功散而元气复。
诸疳疮疥,因脾胃亏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yin七情,饮食起居失 宜,致儿为患,当分其因,审其经而平之。如面青寒热,或白翳遮睛,肝经之证也。
面赤身热,或作渴惊悸,心经之证也。面黄体瘦,或作渴泄泻,脾经之证也。面白咳嗽,或鼻间生疮,肺金之证也。面黧体瘦,或喜卧湿地,肾经之证也。婴儿宜调 治乳母,若不审五脏胜负,形病虚实,妄行败毒,多致不救。
〔汤〕敷疮药方 剪刀草 黄连 苦参上等分,为末。先洗净,次用麻油、轻粉、调敷。
〔田〕疮癣治法,浸yin疮,宜用苦瓠散涂之。干癣,宜用羊蹄根绞自然汁,调腻粉涂 之。湿癣,宜用青金散贴之。
苦瓠散 治小儿浸yin疮,渐展不止。
苦瓠(二两) 蛇蜕(烧灰) 蜂房(微炒,各半两) 梁上尘(一合)
上为细末。生油调,涂摊帛上贴。
青金散 治小儿湿癣、浸yin疮。
白胶香(研,一两) 轻粉(半两) 青黛(二钱半)
上研为细末。干糁疮上。
《秘录》治小儿风疹。白矾十二分,热酒熔化,马尾蘸酒涂。
〔山〕小儿头面烂疮。木耳舂细,蜜调敷。又,冷水调平胃散敷,俱干则易之。
洁古云: 疹之病, 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也,谓之 。小红靥隐于皮肤中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疹并出,则小儿难禁,然首尾俱不可下,大抵安里 药多,发表药少,小便秘则微疏之,身温者顺,身凉者逆,大忌外敷寒凉,内用疏 导,无此二者,可保无虞。
葛根橘皮汤 治发 烦闷,呕吐清汁,兼治麻痘等证。
葛根 陈皮 杏仁(去皮尖) 麻黄(去节) 知母(炒) 甘草(炙) 黄芩(各半两)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玄参升麻汤 治 疹已发未发,或身如锦纹,甚则烦躁,语言,喉闭肿痛。
玄参 升麻 甘草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化 汤 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各二钱)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糯米半合,煎六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荆防败毒散 (即人参败毒散加荆芥防风)
人参败毒散 治疮疡邪气在表应发者,若憎寒壮热,项强脊疼,或恶心咳嗽,亦宜用之。
人参 伏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麸皮,炒) 桔梗 甘草(炒,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东垣〕人参安胃散 治 疹因服峻厉之剂,脾胃虚热,泄泻呕吐,饮食少思等证。
人参(一钱) 黄耆 (炒,二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酒炒,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炒,二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犀角消毒散 治 疹、丹毒发热痛痒,及疮疹等症。
牛蒡子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五分) 犀角(镑末,二分) 金银花(三分)
上,水煎熟,入犀角,倾出服。
地龙散 治小儿风热瘾疹,状如伤寒,耳尖及手足冷。
地龙(洗去土,半两,焙干) 穿山甲(半两,以皂角灰炒令黄) 朱砂(二钱,研细)
上,前二味为细末,后入朱砂,一处再研和匀。每服一钱,用紫草煎汤调下,不拘时,量儿大小加减。
消毒饮(咽喉) 清凉饮子(里热) 治大人小儿瘾疹入腹即杀人方 用芜菁子末,酒调服三钱,小儿加减。又,酒服牛膝末三钱,小儿减之。又,以盐汤洗了, 蓼子敷。
治风肿及瘾疹。
巴豆五十个,去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绵浸汤中,适寒温以拭病上,随 手瘥。
治风疹入腹,身体强肿,舌干燥硬。
蔓菁子三两,为末,每用温酒调一钱。
治风疹痒不止。
酪(五合),盐(一两),二味相和,煎过,摩病处立瘥。
又方 蛇蜕皮一条,水一升 煎半升,鸡翎扫揩上即瘥。
又方 白矾五两为末,以酒三合,小便一升,煎如稀膏,以绵蘸药,于病上轻手揩 之,令热彻入皮肤,须臾消尽。此方神奇,能治百计不瘥者。(出《圣惠》)
〔薛〕小儿黄水粘疮,属肝脾二经风热积热所致,邪在表而痛痒者,轻则犀角消毒散,重则连翘防风汤。邪在内而大便秘者,轻则九味解毒散,重则大连翘饮。若头目不清,憎寒壮热,作渴便秘者,表里俱有邪也,加味清凉饮。若误服克伐之药,而致发热恶寒者,肺气伤也,用四君、桔梗、柴胡。发热呕吐,胃气伤也,用异功散。发热作泻,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并加柴胡、升麻。余当随证裁之。
大连翘饮 治风毒、热毒,发热作痛,二便不利,表里俱实。
柴胡栀子散 治肝胆风热,生疮作痛发热,或疮破而脓水淋漓,或发寒热、晡热。
犀角消毒散 治热毒积毒,发于肌表而头面生疮,或痛或痒者。(方见 疹)
荆防败毒散 治风热相搏,邪气在表,患疮疡之类寒热作痛者。(方见前)
补中益气汤 治疮疡之类,过服败毒之药,致中气虚弱,发热或寒者。(方见虚热)
六君子汤 治疮疡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更或呕吐而疮不愈者。(方见脾)
九味解毒散 治热毒胎毒而发疮疡之类,未溃作痛者。
黄连(炒) 芍药 防风 甘草(各三分) 金银花 连翘(各一分) 当归(八分) 山栀(四分) 白芷(六分) 上作一剂,水煎,母子并服。
加味清凉饮 治热毒、积毒在内,患疮疡、大便不通而欲痛作渴者。
当归 赤芍药 甘草(炙) 大黄(炒,各三分) 山栀(炒,三分) 牛蒡子(炒,杵,四分)
上,水煎服。
人参消风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颤动,耳若蝉鸣,鼻塞多嚏,皮肤顽麻搔痒瘾疹,目涩昏困。
人参 白僵蚕 茯苓 防风 芎 藿香 蝉蜕 浓朴(姜制) 羌活(各三钱) 荆芥穗 炙甘草 陈皮(各五钱)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连翘防风汤 治小儿肝脾风热时毒,头面生疮。
连翘(研碎) 防风 黄连 陈皮 芍药 当归 独活 白蒺藜(炒,去刺) 荆芥 茯苓甘草 黄芩 牛蒡子(炒,研,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服。
和肝补脾汤 治风热疮疹,脾土不及,肝木太过。
人参 陈皮 川芎(各五分) 山栀(炒,四分) 白术 茯苓 芍药(各七分) 柴胡 甘草(炙,各三分)
上,分二剂,水煎服。
益脾清肝汤 治肝脾风热疮,寒热体痛,脾胃虚弱。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黄耆 (各三分) 柴胡 牡丹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
三黄散 治风热疳热生疮,水浸yin,脓流处,便湿烂。
松香 五倍子 黄连 黄丹 海螵蛸(各一钱) 轻粉 雄黄(各少许)
上为末。用莹肌散煎洗,渗之,干者油敷。
立效散 定粉 松香 黄柏 黄连 枯矾(各一钱)
上为末。用清烛油调搽。
〔薛〕人身诸阳之气,会于首而聚于面,其有患疮痍者,因脏腑不和,气血凝滞 于诸阳之经,或禀赋肾阴虚肝火,或受母胎毒,或乳母六yin七情,或食膏粱醇酒,或儿食甘肥浓味所致,其因不同,当各辨其经络,审其所因而治之。若发于目锐 、耳前上颊抵鼻至目内 者,皆属小肠经。发于巅及头角下颊耳后脑左右者,皆属胆 经。发于颊前鼻孔及人中左右者,皆属大肠经。发于鼻之挟孔,下唇口及承浆、耳后颊车、耳前发际额颅者,皆属胃经。发于目内 上额尖,至后脑项者,皆属膀胱 经。既察其经,即当分治,若禀肾火者用六味地黄丸(肾)。胎毒者犀角消毒丸(见前)。食积疳者四味肥儿丸(疳)。乳母膏粱者东垣清胃散(齿)。至于诸腑受病,必兼诸脏,故患于额间属心经,发热饮冷者为实热,用导赤散心。发热饮汤者属虚热,用养心汤。左腮属肝经,或颈项劲强者为实热,用柴胡清肝散(热)。或切牙顿闷者虚热,用六味地黄丸。右腮属肺经,喘嗽饮冷者为实热,泻白散(肺)。发热咳嗽者为火刑金,用人参平肺散(嗽)。鼻间属胃经,发热饮冷,大便黄硬者为实热,用泻黄散(脾)。发热饮汤,大便青白者为虚热,用异功散。
患于颏及耳叶者属膀胱经,肾无实证,唯用地黄丸。若疮已溃,久而不愈,则当审其脏气之相胜,病邪之传变,而以调补脾胃为主。若因乳母遗热为患者,当先治其母,则儿病自愈也。
养心汤 治心气不足,虚热上攻而患疮疡者。
黄耆 (炒) 白茯苓 半夏曲 当归 川芎 辣桂 柏子仁 酸枣仁(炒) 五味子(杵) 人参(各三钱) 甘草(炒,四钱)
上,每服一二钱,姜枣水煎。为末服亦可。
牛黄解毒散 治胎毒头面生癞,或延及遍身,痒痛不安,浸yin不愈,及眉炼疮。
生甘草(一两) 牛黄(五钱,膏粱之子必用之) 金银花(一两)
上,各为末。每服二三分,乳汁调服。或用甘草煎膏为丸,芡实大。每一丸,白汤化服。外敷青金散亦可。
拔毒散 治证同前,及疥癞疮癣。
黄芩 黄连 白矾(三味俱生用) 雄黄(各五钱) 铜绿(二钱,痒甚、加之) 松香
上,各另为末。干糁患处。或用油调搽。疥疮,宜加枯矾三钱。
〔头疮〕 小儿头疮,是六阳受毒热而攻头成疮也,若头上散成片,常常燥痒,毛发稀少,有类白屑,此因积热上攻,名曰秃疮。疮虽生于头,世人只知以药外敷得愈,不逾 旬月,其疮又发,何为而然。盖头者,诸阳所会之处,《洪范》五行,火曰炎上。热毒上攻,两阳相灼,故疮生于头,法当解陈 (音锉)之积热,导心经之烦躁,斯可矣。
〔世〕治久癞头。用黄连细末敷之。治年久癞头,内用苦参丸食后服之,外用苦参末油敷之,二月愈。
〔丹〕又方 用防风通圣散酒制,除大黄另研为末,再用酒拌,晒干为末。每一钱,水煎服,日四五服。至三十帖见效。
又方 川芎 片芩(酒) 芍药(酒) 陈皮(各半两) 白术(酒) 当归(酒,各一两) 天麻(酒,七钱半) 苍耳(七钱半) 黄柏(酒) 粉草(酒) 防风(各三钱)
上 咀。煎服,四五次服之,服过,睡片时。
小儿癞头。用烧红炭 长流水令热,洗之,仍用芫荽子煎猪脂,去滓,用脂敷患处。
又法,用胡荽子、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油调敷。
头疮方 猪油(一钱,半生半熟) 雄黄 水银(各二钱半)
上,研和匀,敷疮上。
又方 治小儿癞头,并身癞等证。用松皮烧灰、白胶香、枯矾、大黄、黄地沥青调敷患处。又方,用腊月马脂油搽患处极效。
〔简〕头疮。大笋壳烧灰,量疮大小,用灰调生油敷。又加腻粉佳。
《秘录》小儿头身诸疮。烧鸡卵壳和猪脂敷之。
〔世〕治癞头。
松香(一两,干铫熔开,安在石上、候冷,取起轻轻研细) 黑龙尾(即屋尘垂挂者) 黄丹(各三钱) 白芷(半两) 松树皮(烧灰、存性) 水银 雄黄 白矾(各二钱)
上为末。以血余入香油煎烂,调敷患处。
鳝攻头疮方 用败龟板、酥炙,为末,以飞面少许和油调,涂顶上。留孔出毒,不可调太柔。
〔面疮〕 〔世〕治小儿面疮,通面烂,无全肤,脓水流漓,百药不效者。陈年腊猪油,不入盐者,敷之神效。
〔薛〕眉炼者,谓小儿两眉间生疮如疥癣,当求其因而药之。盖眉属胆经,若原 禀肝胆经热,或乳母肝胆经有热者,用柴胡栀子散。或乳母食浓味醇酒者,用加味清胃散。或乳母有郁怒者,用加味逍遥散。俱与乳母服,子亦饮少许,仍参前证主之。
〔田〕眉炼治法,用青金散敷之,如不愈,烧小麦存性,研细,好油调涂。
青金散 治小儿疥癣眉炼,或延及遍身瘙痒,或脓水淋漓,经年不愈。
松香(二两) 真蛤粉(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
上为末。用烛油调搽,或干糁之。或加轻粉、枯矾各三钱。以治前证及胎毒、疥 癞,尤效。
〔丹〕小儿耳后月蚀疮,蚯蚓粪烧,以猪油和敷。胡粉、鸡清和敷。黄连末敷。竹 叶烧末,猪脂和敷。
水银膏 治月蚀疮,多在两耳上及窍傍,随月虚盈。
水银(二钱半) 胡粉 松脂 黄连(去须,为末,各半两) 猪脂(四两)
上,先熬猪脂令沸,下松脂诸药末及水银搅令匀。瓷盒盛。先以盐汤洗净疮,涂敷,日三五度。
胡粉散 治月蚀疮。
胡粉(炒,微黄) 白矾( ) 虢丹( ) 黄连(净) 轻粉(各二钱) 胭脂(一钱) 麝香(少许) 上末。先以温浆水入盐洗拭后掺药,如疮干,麻油调敷。
汤氏云:耳有五般,常出黄脓者为停耳,出红脓者为脓耳,出白脓者为缠耳,疳臭者为五耳,耳内虚鸣出青脓者为震耳。证虽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风水入耳而因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宜胭脂膏治之,仍服化痰退热等剂,即愈也。
蔓荆子汤 治内热,耳出脓汁。
升麻 木通 麦门冬 赤芍药 生地黄 前胡 甘菊 甘草 桑白皮 赤茯苓 蔓荆子(各等分)
上,用姜枣水煎,食后服。
清上散 治上焦风热,耳出浓汁,头面疮疖,亦治胎热眼睛肿赤,粪色稠黄,肚热啼哭,及身上红肿。
川郁金 甘草 北桔梗 天花粉 干葛 薄荷叶(各等分)
上为末,入蜜拌匀。白汤下三五七分或一钱。仍用艾叶煎浓汤,温浸足底,以引其热下行。
当归龙荟丸 治肝胆风热,耳中鸣,出青脓,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黄,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
当归 龙胆草 柴胡(各一两) 青黛 胆星 大黄 芦荟(各五钱) 麝香(五分) 栀子 酒黄芩 酒黄连 黄柏(各一两) 木香(二钱五分)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清黄散 治耳出黄脓,名曰 耳,内有风热,外为水湿所干,酝久而成。
防风 滑石(飞,五钱) 甘草(炙,一钱) 栀子(酒炒,三钱) 藿香 酒黄连(各二钱)
上为末。白汤调二钱,食后服。
清心丹 治耳出红脓,名曰脓耳,及舌上生疮如杨梅状者。
黄连(酒炒,三钱) 滑石(飞,六钱) 甘草 辰砂(飞,各一钱) 薄荷(六分) 犀角(镑屑,二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拌,薄荷汤下,夜再服。
清白散 治肺热痰火上壅,耳出白脓,名曰缠耳,兼治咳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各三钱) 甘草(一钱) 贝母(二钱) 寒水石(,三钱) 天花粉 酒芩 天门冬(各一钱半)
上为末。以蜜水调,食后服。或白通草煎汤下,尤妙。
交感丹 治耳中疳臭,名曰五耳,或怒气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聋聩。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钱) 茯神 黄连(各二钱) 桂心 甘菊花(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灯心汤下。
禹余粮丸 治 耳出脓水。
禹余粮(,醋 、七次) 海螵蛸(去背上硬骨) 百草霜 伏龙肝(各二钱五分) 大附子(去皮脐生用,一枚)
上,末。以绵裹如圆眼核大,安耳内,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虫也。
龙骨散 治诸脓耳。
枯矾 龙骨 胭脂胚(各一钱) 麝香(少许) 为细末。以绵裹杖子,拭去耳中脓,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钱,尤妙。
羊角散 治耳内脓汁不干。
山羊角,烧,存性,为末。每吹二三分入内,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阴地黄丸 治耳虚鸣,脓汁不干,肾阴不足。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四钱) 山茱萸(五钱) 甘菊(四钱) 牡丹皮(四钱) 何首乌 (黑豆、蒸三次) 黄柏(各四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
白蔹散 治小儿冻耳成疮,或痒或痛。
黄柏 白蔹(各半两)
上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生油调涂。
〔曾〕口疮一证,形与名不同,故治法亦异。有发于未病之前,有生于已病之后,大抵此疾不拘肥瘦,有血气盛者,又加将养过温,或心脾二经有热,或客热在胃,熏逼上焦,而成其疮,此为实证,宜宣热拔毒,使无炎炽,自然作效,可用当归散加升麻、干葛、黄芩,水姜葱灯心煎服,及投牛蒡汤、拔毒饮、木通散、点以消黄散。若口内白烂于舌上,口外糜溃于唇弦,疮少而大,不甚为痛,常流清水,此因脾胃虚热上蒸,内已先发、而后形于外,宜百解散疏表,当归散水姜枣煎服,和胃气,理虚热,次投牛蒡汤、三解散,涂以绿袍散、立效饮、黄金散,或投天竺黄散、地黄膏。若疮生于口角,是脾有积热,才开口,则燥痛,饮食多难,甚至再有外风吹着,便觉坼裂,微有清血,谓之燕吻疮。治法同前药饵,轻者用甑盖上炊流汁涂 之,亦验。有口唇下成小片赤烂,此因饮食腻汁,淋漓不洁,盖以婴儿皮肉脆嫩,浸渍成疮,及有风热乘之,名曰承浆疮,又谓之疳蚀疮,其所因者一也。治法同前证内药剂。有无故口臭糜溃而不成疮,或服凉剂,或涂末药不能疗者,此名元焦。
故《叔和脉诀》曰∶阴数脾热并口臭。是脾家有虚热上攻于口,宜服回阳散,儿大者用黑锡丹,早食前新汲水入盐少许,调匀送下,与正元气,及参苓白术散、调元 散、服之,以立效饮、黄金散、干点溃烂处,或用蒸蜜同熟水调点舌上,令其自化,咽下无妨,仍忌毒物。
当归散(潮热) 牛蒡子汤(咽喉)
拔毒饮 解风热毒瓦斯上攻头项,浮肿作痛,发惊。又治发 。
天花粉(去粗皮,一两) 生地黄(净洗) 白芷 当归尾(酒洗) 桔梗(锉片,蜜水、炒过) 甘草(五味各半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木通散(淋) 消黄散(舌) 百解散(惊) 三解散(潮热) 绿袍散(舌)
立效饮 主口内、牙根、舌上、发疮作痛,致语言饮食不便。
净黄连(一两) 北细辛(去叶,二钱半) 玄明粉(二钱) 上细锉,或晒或焙,为末,仍同玄明粉乳钵内杵匀。每用一字,干点患处。或以一钱,新汲井水调涂疮上。儿小者畏苦不肯点咽,用蜜水调敷患处,令其自化。
咽痛、茶清调下。
黄金散 解口内舌上疮毒。及治痘疮后目生翳膜。
黄柏(去粗皮,用生蜜润透,烈日晒干,再涂蜜晒,几十数次) 粉草(二味各一两)
上锉研为细末。治口疮,用药末干点患处,或用麦门冬熟水调点舌上,令其自 化。若痘疮后目生翳膜,汤泡澄清,无时,频洗,仍投糖煎散、柿煎散、二药。
天竺黄散 主上焦风热,口鼻生疮,两目赤肿,咽膈不利,涎壅、滞气不通畅,惊搐烦闷,神思昏迷。
天竺黄 郁金(无,山栀仁代) 茯神(去皮根) 甘草(四味各半两) 硼砂 牙硝 白芷 川芎 僵蚕(去丝) 枳壳(麸炒微黄,各二钱半) 朱砂(水飞,二钱) 麝香(一字) 蝉 壳(十五枚,洗,去泥土嘴足)
上,除硼砂、牙硝、朱砂、麝香四味,乳钵细杵,余九味、焙干为末,同入乳钵内,再杵匀。每服半钱或一钱,温薄荷汤无时调服。或麦门冬汤。
地黄膏 治口内舌上生疮作痛,饮食难进,昼夜烦啼。
山栀仁 绿豆粉(各一两半) 粉草(六钱)
上,或晒或焙,为末,用生地黄烂杵取汁一两半,好蜜一两半,以薄瓦器盛,在铜铫中水煮成膏,稠糊相似,候冷,亭分入前药末,同在乳钵内再杵匀,丸芡 实大。每以一丸至二丸,麦门冬熟水无时化服。儿大者每用一丸,纳口内含化,或以新汲水调点舌上。
回阳散(吐泻) 黑锡丹(大科头痛) 参苓白术散(不能食) 调元散(解颅)
〔薛〕诸疳口疮,因乳哺失节,或母食膏粱积热,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其证,口舌齿龈如生疮状,若发热作渴饮冷,额间色赤,左寸脉洪数者,此属心经,先用导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黄丸滋肾水。若寒热作渴,左颊青赤,左关脉弦洪者,属肝经,先用柴胡栀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黄丸生肝血。若两腮黄赤,牙龈腐烂,大便酸臭,右关脉洪数,按之则缓者,属脾经,用四味肥儿丸治脾火,以五味异功散补脾气。若发热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脉洪数,按之涩者,属肺经,先用清肺饮治肺火,用五味异功散补脾胃。若发热作渴,两颏黧色,左尺脉数者,属肾经不足,先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次用补中益气汤以生肺气。又有走马疳者,因病后脾胃气血伤损,虚火上炎,或痘疹余毒上攻,其患甚速,急用铜碌散、大芜荑汤,轻则牙龈腐烂,唇吻腮肿,重则牙龈蚀露,颊腮透烂。若饮食不入,喘促痰甚,此脾胃虚而肺气败也。颊腮赤腐,不知痛者,此胃气虚甚而肉死也。并不治。
经云:手少阴之经通于舌,足太阴之经通于口,因心脾二经有热,则口舌生疮也。当察面图部位,分经络虚实而药之。若元气无亏,暴病口生白屑或重舌者,用乱发缠指,蘸井花水揩之,或刺出毒血,以柳花散敷之,上若肿胀或有泡 者,并令刺破,敷前散,或以青黛搽之,刺后又生,又刺。若唇吻坼裂者,用当归 膏调柳花散敷之。若元气亏损,或服寒凉之药,或兼作呕少食者,此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若泄泻作渴者,脾胃虚弱也,用七味白术散。若腹痛恶寒 者,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姜、桂。若因母食酒面煎爆者,用清胃散。若因母饮食劳役者,用补中益气汤。肝脾血虚者,用加味逍遥散。郁怒内热者,用加味归脾汤,母子并服。若泥用降火,必变慢脾风矣,仍参吐舌弄舌治之。凡针重舌,以线针直刺,不可横挑,恐伤舌络,致言语不清也。
〔东垣〕清胃散 治胃经有热,齿牙作痛,或饮冷作渴,口舌生疮,或唇口肿痛,连头面,或重舌马牙,吐舌流涎。若因服克伐之剂,脾胃虚热,口舌生疮,或弄 舌流涎,或呕吐困睡、大便不实者,用五味异功散。
升麻(五分) 生地黄(四分) 黄连 牡丹皮(各三分) 当归稍(四分)
上,水煎服,婴儿母亦服。
清热消毒散 治实热口舌生疮,及一切疮疡肿痛,形病俱实者。
黄连(炒) 山栀(炒) 连翘 当归(各五分) 川芎 芍药(炒) 生地黄(各六分) 金银花(一钱)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婴儿母同服。
四君子汤 治脾气虚热,口舌生疮,或但胃气复伤,饮食少思,或食而难化,若作呕泄泻,尤宜用之。如兼痰嗽气逆,肢体倦怠,面目浮肿,宜用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虚痰嗽,喘促恶寒,或惊搐口直口噤诸证。(二立见不能食)
五味异功散 治脾胃虚热,口舌生疮,或因误服克伐之剂,脾胃复伤而口舌生疮,或弄舌流涎,吐泻不止,饮食少思,或惊搐痰嗽,睡而露睛,手足并冷。若母有病致儿患者,子母并服。
柳叶散 治热毒口疮。
黄柏(炒) 蒲黄 青黛(真正者) 人中白(,各等分)
上为末。敷之。
〔简〕如圣散 治小儿口疮,不能吃乳者。江子一粒或二粒,研烂不去油,入朱砂、黄丹、敷纸绢上,少许剃开小儿囟门,贴在囟上,如四边起粟米泡,便用温水洗 去药,恐成疮,更用菖蒲水洗,其效如神。
〔世〕南星膏 治口疮小儿难用药。以大天南星去皮,取中心龙眼大为末,却用酸醋涂脚心,甚妙。
〔千〕治小儿口疮饮乳不得。以白矾如鸡子大,置醋中,涂儿足底,二七次即愈。
〔无〕牡蛎散 治小儿口疮。
牡蛎( 通红,取出、候冷,研细,纸裹,入土中七日、出毒,三钱) 甘草(炙,为末,一钱)
上,和匀。时时挑少许掺口中,或吐,皆无害。
〔田〕口疮治法,乳母同儿宜服洗心散、泻心汤,后用黄柏末研细糁之。(泻心汤方,黄连一味,为末,蜜水调,不可煎) 〔汤〕治口疮验方 黄柏(蜜炙赤,半两) 青黛(一分) 上二件,为末。频糁口内愈。
〔斗〕口疮,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宜附子理中汤。
〔薛〕腮属足阳明胃经,其生瘫者,多因儿食甘甜浓味,脾胃积热所致,亦有乳母郁怒,儿受其患者。若因热积于内,二便不通者,用凉膈散。风邪相搏,二便如常者,用漏芦汤。胃经风热,或兼咽喉肿痛,用升麻防风汤。若禀赋阴虚火动,颏间或两耳内生疮,或出脓不止者,宜用地黄丸。若因乳母肝火乘脾,用加味逍 遥散。脾经郁热,用加味归脾汤。膏粱积热,用东垣清胃散。脾胃风热,用清咽 利膈汤。仍参口疮治之。
升麻防风汤 治胃经实热,咽痛,口燥,腮痈,等证。
升麻 防风 黄柏(炒) 茯苓 芍药(炒) 陈皮(各五分) 连翘 当归(各七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仍量大小用之。
清咽利膈汤 治心脾蕴热,或咽喉腮舌肿痛。
玄参 升麻 桔梗(炒) 甘草(炒) 茯苓 黄连(炒) 黄芩(炒) 牛蒡子(炒,杵) 防风 芍药(炒,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本事方》治小儿毒瓦斯攻腮,赤肿可畏者。
皂角(去核,二两) 天南星(生用,二钱) 糯米(一合)
上为细末。姜汁调涂,立效。
〔薛〕臂痈之证,当分经络所属,受证之因而治之。上廉属手阳明经,下廉属手太阳经,外廉属手少阳经,内廉属手厥阴经,内之上廉属手太阴经,内之下廉属手少阴经,或经络热郁,风邪外干,气血有乖,即生痈毒。若因心经有热者,导 赤散加黄连。心包络有热者,柴胡栀子散。肺经有热者,泻白散。大肠经有热者,大连翘饮。 肿作痛者,气血凝结也,用仙方活命饮。肿痛不消者,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脓熟不出者,气血虚也,用托里消毒散。脓出反痛者,气血虚甚也,肌 肉不生者脾胃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不可外敷生肌散,恐反助其邪而肌肉难长也。
白芷升麻汤 治手阳明经分、臂上生疮。
白芷 升麻 桔梗(各一钱) 黄耆 (炒) 黄芩(酒炒,各二钱) 生黄芩(五分) 红花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酒半钟煎,食后温服。
大连翘饮(即大连翘汤) 治肺热生疮。
连翘 □麦 荆芥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柴胡 滑石 蝉壳 甘草(炒) 山栀子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加紫草,水煎服。大便不通,量加大黄。
〔薛〕腋痈属足少阳手少阴手厥阴三经,小儿患之,多禀赋肝火所致。初起先用活命饮。次用柴胡栀子散。五七日间作脓 肿作痛者,亦用活命饮杀其大势,虽溃 亦轻而易敛。若脓已成,用托里消毒散。已出用托里散。如有变证,当随证治之。
〔薛〕胁肋者,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乃木之主,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脓,而痈肿之所由生也。亦有禀赋母气肝胆之热,恚 怒之火而致。然初患 肿作痛者,宜用柴胡栀子散。未消者,用仙方活命饮。其热既杀而肿不消者,则必成脓也,乃用托里消毒散。其脓既成,以代针膏决之,仍用托里散自愈。若脓出而痛止肿消,则不必用药也。
加味归脾汤 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等证。
人参 黄耆 (炒) 茯神(去木) 甘草(炒) 白术(炒,各一钱) 木香(五分) 远志(去心) 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一钱)
上,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小柴胡汤 治肝胆经分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饮食少思。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方见发热)
柴胡清肝散 治肝经风热,或乳母怒火患一切疮疡。(见肝热)
栀子清肝散(一名栀子柴胡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生疮,或发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见肾热)
〔薛〕腹痈者,患于脐下或傍二寸许,属脾经。近胁、属胆经。盖因脾经阴虚气滞血凝,或因脾虚饮食积热所患,若 肿作痛者,泻黄散。坚硬肿痛者,清胃散。
肿痛便秘者,清凉饮。如此而仍痛者,瘀血凝滞也,活命饮。既用此药而不消,则内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若脓出而痛不减者,毒未解也,亦用前药。若脓出而反 加痛,及脓水清稀者,气血虚也,用参 托里散。若食少体倦者,脾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柴胡、升麻。晡热内热者,脾血虚也,用四君、当归、丹皮。如有他证,当随证治之。
〔薛〕臀痈属膀胱经湿热,或禀赋阴虚。若肿硬作痛,用内托羌活汤。微肿微痛,用托里消毒散。若初起大痛,或五日之间,似消不消,似溃不溃者,先用仙方活命 饮,后用托里消毒散。若已溃食少体倦,疮不生肌,脾胃虚弱者,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禀赋阴虚,小便数而不敛者,加减八味丸。气虚久不生肌收口,用豆 豉饼及补中益气汤培养元气。若用解热攻毒,及敷围寒凉之剂,则气血受伤,必成败证矣。
内托羌活汤 治尻肾生痈,坚硬肿痛。
羌活 黄柏(酒制,各一钱) 防风 本 当归尾(各五分) 肉桂 连翘 甘草(炙) 苍术 陈皮(各三分) 黄耆 (八分)
上,作二剂,水一钟,入酒一杯煎,空心服。
〔薛〕腿痈之证,所主之经不同,而所治之法亦异。发于内侧者,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者,属胆胃二经,漫肿坚硬者,元气虚弱也,用内补黄耆汤。肿势高 者,元气未虚也,用内托柴胡黄耆汤,外并用隔蒜熨法。若瘀血凝滞而不消,或不作脓者,用活命饮。血气虚弱而不能溃,及不生肌肉者,用托里散。此其梗概、云尔。
一小儿腿内侧前 患毒,溃后肿硬色黯,脓清不敛,面色青黄。此脾虚肝旺,兼寒邪袭于患处也。当壮元气为主,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及葱熨法,脾气渐复,患处渐愈,佐以八珍汤、豆豉饼、而愈。一小儿腿外侧痛肿,肉色如故,用托里消毒散二剂而肿始赤,又四剂而肿赤亦退,又六剂溃而脓出清稀,食少体倦,用异功散加芎、归,仍用托里散补其元气而愈。一小儿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此阳气虚而不能成脓也,用托里散、如圣饼,肿起色赤,用托里消毒散,而脓成,针之,用八珍汤加肉桂渐愈。因伤食吐泻,患处夭白,饮食少思,先用六君、干姜,次用八珍汤及葱熨法而愈。一小儿患此久不愈,脓水清稀,面色痿黄,腹大青筋,此脾气虚,为肝所侮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元气稍复,乃佐以四味肥儿丸及葱熨之法,两月余而愈。一小儿腿外 肿一块,服消毒之药,其肿益甚,肢体羸瘦,饮食少思,更加作痛。余曰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当补接阳气。不信,仍投疏泄之药,后果殁。《机要》云:荣卫之气充满,抑遏不能行,故闭塞气血,腐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薄,故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搏腠理,闭郁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信矣!
齐氏云:肺痈肺痿,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母食辛辣浓味,遗热于儿。或儿有病,过于汗下,内亡津液,虚火烁肺。或服克伐之药,亏损脾胃,不能生肺金。其证恶风咳嗽,鼻塞项强,呼吸不利,甚则四肢微肿,咳唾脓血,若吐臭秽,胸中隐痛,脉数而实者为肺痈,咳唾涎沫,脉数而虚者为肺痿。恶寒喘嗽者,寒邪内蕴也,小青龙汤。咳唾脓秽者,肺痈内溃也,桔梗汤。窃谓前证若喘咳短气者,脾肺气虚也,五味异功散。咳唾脓痰左尺脉数而无力者,肾气虚也,六味地黄丸。咳唾脓痰右关脉数而无力者,脾气虚也,七味白术散。若发热喘嗽唾脓不食者,脾肺虚甚也,难治。大要,补脾肺,滋肾水,为善。(仍审五脏相胜,乳母七情,后证仿此)
小青龙汤 治伤风冒寒,咳嗽喘急,肺胀胸满,鼻塞流涕,或干呕热咳,或作渴,或作噎,或小便不利,或小腹胀满。(此仲景之法,审有是证,用之及时,殊有良验) 麻黄(去节) 赤芍药 半夏(各七钱) 细辛 干姜(炮) 甘草(炙) 桂枝(各三钱) 五味子(半两,杵) 附子(二钱脉浮,不用)
上,每服二钱,水煎。
桔梗汤 治咳嗽,脓血腥秽,已成痈证。
桔梗(炒) 贝母(去心) 知母(炒) 桑白皮(炒) 枳壳(各一钱) 地骨皮 栝蒌仁 薏苡仁 杏仁(杵,各五分) 当归 黄耆 (炒,各一钱) 五味子(杵,炒) 百合(炒,各一钱 五分) 防己(一钱) 甜葶苈(炒,五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升麻汤 治肺痈,脓血秽臭,胸乳皆痛。
升麻 桔梗(炒) 薏苡仁 地榆 条芩(炒) 牡丹皮 芍药(炒)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排脓散 治肺痈,此方排脓补肺。
黄耆 (盐水拌,炒) 白芷 人参 五味子(炒,研,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蜜汤调下。
射干汤 治胃脘痈吐脓血。
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 升麻 赤芍药(一两三钱) 白术(五钱)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入地黄汁少许再煎,服。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金,传为肺痈,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 不利。
人参 陈皮 甘草 地骨皮 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七分) 五味子(炒) 青皮 天门冬 (去心,四分) 桑白皮(炒,一钱)
上,每服二三钱。
参 补脾汤 治肺痈,脾气亏损,咳吐脓涎,或中满不食,必服此药补脾土以生肺金,否则不治。
人参 白术(各二钱) 黄耆 (炒,二钱五分)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升麻(三分) 麦门冬(七分) 桔梗(炒,六分) 甘草(炙,五分) 五味子(杵,四分)
上,作三服,姜枣水煎。
人参补肺汤 治肺证咳喘短气,或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脓血发热,小便短涩。
人参 黄耆 (炒) 白术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山茱萸 干山药 五味子(杵)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熟地黄(自制) 牡丹皮(各五分)
上,每服五钱,水煎服。
张仲景云:肠痈之证,因饮食积热,或母食辛热之物所致。小腹按之则痛,小便数似淋,腹急,恶寒,身皮甲错,或自汗恶寒,若脉迟紧,未有脓者,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脉洪数,已有脓者,服太乙膏以下其脓。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者,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
窃谓、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坐卧转侧之间,须令徐缓,时少饮薄粥,及用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也。
大黄汤 治肠痈,小腹坚肿,按之则痛,肉色如常,或 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脓未成也,急服之。
大黄(炒) 朴硝(各一钱) 牡丹皮 栝蒌仁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每服二三钱,水煎。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滞。
薏苡仁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栝蒌仁(四两)
上,每服四钱,水煎。
桃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壅痛,大便闭涩。亦有绕脐生疮者,但用此药无妨。
桃仁 大黄(炒) 牡丹皮 芒硝 犀角(镑) 冬瓜仁(研,各二钱)
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牡丹皮散 治肠痈腹濡而痛,时下脓汁,或下血。
牡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苓 黄耆 (炒) 薏苡仁 桃仁 白芷(炒) 当归 川芎 官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薛〕便痈因肝火、肝疳,或禀肝经热毒。若初起肿硬作痛者,先用龙胆泻肝汤一二剂。肿痛不减,用仙方活命饮二剂。五七日不减,肿尚硬,亦用前二药各一剂。
如不消,或更痛,欲成脓也,用活命饮一剂,却用托里消毒散加柴胡、山栀,一二剂。若脓已成而不溃者,血气虚也,用托里消毒散一二剂。脓已溃而痛不止者,毒瓦斯不解也,用活命饮一剂。若脓已出而反痛者,血气虚也,用内补黄耆汤。脓已溃而发热烦躁者,气虚血脱也,用当归补血汤。脓已溃而恶寒发热者,血气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脓已溃而恶寒者,元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脓已溃而不生肌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若禀赋怯弱,或因饮食劳倦而为患者,恒用补中益气汤加射干自消。设使不分经络,不别虚实,概行攻伐,亏损气血,则轻者难治,重者必变瘵证,甚至不起。
龙胆泻肝汤(疝) 仙方活命饮(见前) 托里消毒散(见前)
内补黄耆汤(薛制) 治溃疡脓水出多,或过服败毒之剂,致气虚血弱,发热无寐,或兼盗汗内热,或不生肌。
黄耆(炒,二钱)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一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五味子(杵) 甘草(炒,各五分)
上,水煎,徐徐服。
当归补血汤(虚热) 清心莲子饮(淋) 补中益气汤(虚热) 十全大补汤(汗)
〔薛〕囊痈属肝经湿热,或禀胎肝热所致。初起肿痛,小便赤涩者,湿热壅滞也,先用龙胆泻肝汤。如不消,用仙方活命饮。若肿痛数日不止,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若肿未溃而小便不利者,毒瓦斯壅滞也,当分利之。脓已成而小便不利,毒瓦斯未解也,当针泄之。脓出而反痛者,气血虚也,当补益之;若元气无亏,虽阴囊悉溃,睾丸悬露,亦不为害。若乳母恚怒,令儿患此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气血虚者,八珍散、加味柴胡、山栀,俱加漏芦,子母并服。
托里清肝散 人参 黄耆 (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 金银花 白芷(炒) 甘草(炒) 连翘 柴胡(各七分) 山栀(四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钱氏蚯蚓散 治肾子肿硬。先用葱椒汤煎洗,次以干蚯蚓粪津唾调敷。须避风冷湿地。
世传治小儿阴囊肿大。用甘草煎浓汁,调蚯蚓粪涂之,立效。
山药膏 治两拗及小腹肿痛或痒。用山药研烂,频敷患处,干则易之。
〔薛〕足指冻疮,因受禀虚怯,故寒邪易乘,气血凝滞,久而不愈,则溃烂成疮。
治法,须壮脾胃,温气血,则死肉自溃,良肉自生。若骨脱筋连者,宜急剪去,否则毒延脚面而死。盖肢末之处,气血难到,又为外邪遏绝,则气血不能营运,若用汤烫火烘,其肉即死而不仁,至春必溃腐脱落。元气无亏,虽患无害,如外敷寒药,内服消毒之剂,则元气受伤,必成败证。凡初冻时热手频熨之为妙。北方冻耳,莫误以手触之,其耳即落,大寒能裂肤堕指,信然。
汤氏生附散 治烂脚疮。用生附末,面水调敷之,愈。
白蔹散 用白蔹(一两) 黄柏(炒黑,五钱) 为末,干掺患处。
〔薛〕汤火之证,若发热作渴,小便赤涩者,内热也,用四物加山栀、连翘、甘草。若肉未死而作痛者,热毒也,用四君加芎、归、山栀、连翘。若肉已死而不溃者,气血虚也,用四君加当归、黄耆,外敷当归膏,或柏叶末蜡油调搽至白色,其肉自生。若因烟熏将死者,以生萝卜汁灌之即苏。若饮食后被汤火所伤,发热腹胀,恶食发搐变证者,当参食积惊搐门治之。
神效当归膏 治汤火等疮,不问已溃未溃,肉虽伤而未坏者,用之自愈,肉已死者,用之自溃,新肉易生,搽至肉色渐白,其毒始尽,生肌最速。盖当归、生地黄、麻油、二蜡,皆主生肌止痛,补血续筋,与新肉相宜。
当归 生地黄(各一两) 麻油(四两) 黄蜡(一两,白者,止用五钱)
上,先将当归、地黄、入油煎枯,去滓,将蜡溶化,候冷搅匀,即成膏矣。用涂患处,将细纸盖之。发背痈疽杖疮溃烂,用之尤效。凡死肉溃烂将脱,止有些须相连者,宜用利刀剪去,盖死肉有毒,去迟则伤新肉,死肉去尽,尤宜速贴,盖新肉最畏风寒,不可忽也。
乳香定痛散 治伤损,一切疮疡溃烂疼痛。
乳香 没药(各五钱) 滑石(一两) 冰片(一钱)
上为细末。搽患处,痛即止。
猪蹄汤 治一切痈疽、杖疮溃烂,消肿毒,去恶肉,润疮口。
白芷 黄芩 当归 蜂房(蜂儿多者、为佳) 羌活 赤芍药 生甘草(各五钱)
上,用猪蹄一只,水四五碗,煮熟,去油,取清汤入前药煎数沸,去滓,温洗,随用膏药贴之。
治汤火所伤方 用黄蜀葵花浸油内,以油敷患处。或收黄蜀葵花晒干碾末,香油调敷亦可。
又方 用定粉碾极细末, 月猪脂调敷患处。
又方
上,用蓖麻子肉碾烂,入蛤粉等分,如干,再入香油些少,调搽患处。
〔薛〕翻花之证,由疮疡溃后,风寒袭于患处,或肝火血燥生风,或乳母肝火生风,必致疮口 肉突出如菌或如指,大小长短不同。如风邪乘袭者,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天麻。风寒凝滞者,先用十宣散加羌活、天麻。儿,肝火生风者,先用加味逍遥散加天麻、羌活。母,肝火生风者,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天麻。其风邪所乘,外用豆豉饼。风寒所凝,外用葱熨法,更用太乙膏护疮口。
突肉不消,更以黎芦膏涂之。如疮口不敛而恶寒发热者,元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
晡热、内热者,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倍加参、 。食少难化者,脾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若饮食少思,大便不调,或肌肉消瘦,小便澄白者,此兼肝脾疳证也,用九味芦荟丸以清肝火,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气,外仍用熨治之法。
黎芦膏 治疮口 肉凸起,或出二三寸肉者。
黎芦(不以,多少) 为末,以生猪脂擂和。搽凸 肉上。
〔薛〕多骨疽,由疮疡久溃,脾胃亏损,气血不能营于患处,邪气陷袭,久则筋烂骨腐,故骨脱出,非禀胎所有也。当补脾胃,壮元气,内用大补汤、地黄丸,外以附子饼、葱熨法,祛散寒邪,补接元气,则骨自脱,疮自敛,若用克伐之剂,复伤真气,鲜有不危。婴儿患之,当调补乳母,外用葱熨,以岁月除之,尤不可用追蚀之药。
〔薛〕漏疮之证,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血气虚弱,或儿肝脾食积内热,不能生肌,或乳母七情不和,脾气不能收敛。当审其所因,调补元气,佐以如圣饼、葱熨、之类为善。若用流气、破血、追蚀、等药,反为败证矣,余当参各门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