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经方随证应用法·桂枝汤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著者:武简侯


感冒发热头痛、项强、自汗、畏风、《伤寒论》主用

桂枝汤主方

  桂枝、芍药、生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证状表现:原书所载“桂枝汤”证有多条,今为省略,归纳如下: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强、自汗、畏寒、身痛、(有不痛者)上冲(头项强痛即属上冲)脉浮缓或浮弱,浮虚,浮数,(或左浮缓右较虚)或鼻鸣干呕,或寒热往来,或下痢、盗汗等。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体表感受风寒,血管收缩所致。此外,亦间有各种病原菌侵袭内脏,分泌毒素,使皮肤层微血管收缩而起。桂枝能行血产温,驱风解表,其性辛辣,兼有杀菌之能。桂枝、生姜、能散寒、健胃、止吐,芍药能行肝血,固腠理,祛痰,和痛,且亦有杀菌之能。甘草,能缓急、下火、祛痰,大枣能生津,和营、补中,合用则通血脉,驱寒邪、解肌热、缓挛痛,为安内攘外,调和营卫之要方。

  治疗标的:以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为主标的。身痛,鼻鸣,干吐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 ,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编者按:《汉方新解》谓“桂枝汤”,适应热性病初期。叶橘泉氏亦谓适用伤寒及斑疹伤寒之初发期等。在两说以前,吴鞠通氏即以“桂枝汤”治温病,载在所著《温病条辨》之首方。其时诸大医家多有斥其非者。证以新解,叶说,均与吴氏同意。而王清任《医林改错》,则竟谓头痛、身痛发热、有汗,乃吴又可所谓之瘟疫症,用“桂枝汤”,从未治愈一人。但其文内并未写出恶风、恶寒、项强、脉缓等证。又未写出啜粥等服法。其无效固宜。或原是瘟疫而出现上述与太阳病几个相类之证状。误服“桂枝汤”,不但无效,且可能使病证加剧。文后又云,用治新感温病,或加青蒿生地等,甚佳。是治瘟病,原可用“桂枝汤”,而必须加青蒿生地耳。王雨三氏《治病法轨》,谓脉浮、内热、口渴,加生地、青蒿、花粉丹皮之类。与前王同意。在吴鞠通、王清任以前,有用“桂枝汤”加生地,以治瘟病者,为喻嘉言氏所首创。其言曰,余用“桂枝汤”加生地,以佐芍药之不逮。三十年来,功效历历可纪。由是以言,吴氏用“桂枝汤”而不加生地等味以滋阴。故为人所訾议。则本方之可应用于热性病伤寒初期,当以加生地、青蒿等为是矣。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又按:陆渊雷、刘明、阎德润诸氏,均谓桂枝汤对于细菌,能抑制其发育。故传染病如伤寒、痢疟等,用之有效。然我谓在患者体质素强而内热充实者,不须用之。若内热充实,而见口渴、舌干、唇绛、则更非本方所宜也。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汤加方

  桂枝汤证,上冲急者,加桂,《伤寒论》名。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立方意义:前方使用桂枝,治上冲之轻证,兹则上冲证剧,欲发奔豚,故加桂治之,论者谓奔豚系肾之积气,主加肉桂,以肉桂质重,入足少阴,通上下阴结,去沈寒痼冷。阎德润氏,则谓属於胃病,因其下越脐部而入小腹,故误为肾,用桂枝,健胃制腐,则奏酵止之功。要之,桂枝与肉桂,同一芳香辛热之品,通肾健胃,当具有之,惟肉桂气质较厚,较烈,益火消阴之功尤胜,用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证,最为合宜。

  诸家经验谈:《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余治奔豚证,均用“桂枝汤”,加顶上肉桂五分,冲服,药到病除,如响斯应。

  编者按:本方加桂,方氏以下诸家多主张用肉桂,《伤寒约编》加肉桂钱半,恽铁樵氏,亦谓当加肉桂,而均无实验以证明之,金氏则从临床上取得证明,可信。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臭剥之洋药,不见其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至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1.桂枝汤证,腹痛,拘挛甚者,加芍药量,《伤寒论》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2.桂枝加芍药汤证,脉实,腹内有停滞之感者,加大黄,《伤寒论》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立方意义:(1)桂枝汤中已有芍药用治腹筋挛急矣,此证因挛急过甚,故加芍药量以治之,(2)此证除有腹筋挛急外,而兼有宿食,疝瘕痼癖等为害,故再加大黄以推荡之,作为解表通里之剂。

  治疗标的:(1)以腹筋挛急为主标的。(2)以腹部挛急膨满而实,有抵抗作痛,脉沉实有力为主标的,其他秘结,下痢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凭证使用:(1)“桂枝汤“证,腹部拘挛作痛特甚,及肠炎,下痢,腹痛者。(2)加芍药汤证,而有消化不良性下痢,里急后重,及轻症赤痢,结肠炎,腹痛,或呕者。

  “桂枝汤”证肌表有水气,出现黄汗,自汗,盗汗者,加黄芪,《金匮要略》名。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黄汗由於郁热在内,虽汗不透,故亦须啜热粥,加温覆,以助其出汗,仅取微汗而止。若其自汗、盗汗已多者,无须啜粥,温覆助汗可知矣。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立方意义:“此方证,由营卫虚,肌表水气无力外运,桂枝汤,虽能通血络,调营卫,驱寒邪,而对于兴奋全身细胞,健旺血液运行则感不足,若加入具有此能力之黄芪,则不但驱逐肌表间水气,固表,利尿,且有益元气,补虚损之功。

  治疗标的:以身体虚弱,肌表有水气(浮肿,亦系水气),而出汗者(或无汗),为主标的,其他身热,小便不利,腰髋弛痛等,均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方函口诀》: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归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系蝮蛇之黑烧者),其效尤佳。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萎黄病,浮肿,湿性皮肤病,盗汗,慢性溃疡,虚弱人之感冒,具有“桂枝汤”证者。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虚弱,腹拘挛者,加饴糖,《伤寒论》《金匮》名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5.5,甘草3.5,芍药11,胶饴12两,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胶饴溶之,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伤寒论》原文: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

  节《金匮》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又:妇人胳中痛。

  补充:该病表里皆虚,腹中痛,夜梦遗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灵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烦热,(或现冷状),心下悸,恶寒,恶风(或发黄)脉弦急,(或浮大而?,按之则空虚)腹软弱无力。

  立方意义:表虚,如“桂枝汤”证,而里虚腹痛加强,虽有甘草,大枣,滋养和缓。生姜,桂枝,湿熟通阳。芍药,平解挛结。但治表虚有余,补里虚则不足,必须再以湿性而富於滋养兼能缓中补虚如胶饴者为君。督率桂,姜,草,枣,芍药等佐使。尽力补充内外诸虚。则以上所有各证状,皆可涣然消失矣。

  治疗标的:以“桂枝汤“证出现贫血,虚弱,腹痛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证治准绳》: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脉弦急,或弦大而?,按之则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续名家选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则痊。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赤水玄珠》: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腕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灸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诸家绪论:《医方集解》: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

  《治病法轨》:脾阳不运,胃痛呕吐,右脉虚,加陈皮用之。

  某君治虚性肠炎,去饴,加陈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证。

  《医方考》:“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编者按:谭次仲编,《肺病自疗法》推重“小建中汤”,为治肺痨之第一方,萧屏所编《肺病自疗》,亦云“小建中汤”治痨病极妙,沈仲圭氏於其所著《中国经验处方集》,谈及肺结核治法,略谓,以甘寒养阴为治痨病常法。至因病情变化,舍甘寒而投辛温,要为例外权法,藉以矫正谭萧之说是矣。惜未能将例外权法之“小建中汤”,方证加以说明,系属一种阳虚证,在多种虚劳病中,占极少数,如果有此证,自以用之为宜。

  简侯:曾忆及我邑徐克明君语我云,幼年罹虚痨病,咳嗽,腰痛盗汗,医不能疗。往刘星伯先生处(时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为开“小建中汤”一方,服数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汤”诚为治疗阴虚者虚痨妙剂。宜其为谭萧二氏所称道,若不详辨其真实证状,而错用于阴虚证之虚痨,则危险甚大。徐灵胎氏云,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痨,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黄芪及建中剂於肺结核而招失败,我则以为若遭遇阳虚证之病者,以甘寒养阴常法治之,其招致失败,亦无不同,医者其屏去主观论治可也。

  凭证使用:虚弱小儿夜尿证,夜啼证,慢性腹膜炎之轻证,神经衰弱,滤胞性眼结膜炎,乳儿之海尼亚,动脉硬化证,眼底出血证以及肺结核之慢性经过中结核性关节炎等。(《临床实用方剂》)。

  “小建中汤”证,而正气不足,多自汗,盗汗者,加黄芪,《金匮》名

黄芪建中汤

  即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煎法,用法,同前。

  证状表现:原文:虚痨,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里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立方意义:前“桂枝汤”证因出黄汗而加入黄芪矣,兹“小建中汤”仍系“桂枝汤”加味之方,上因自汗,盗汗等,而加入黄芪,盖以黄芪能健血液运行,走肌表则能上汗,资水道则能利尿,其中含有一种胶质与不溶性粘液质,具甘温滋补和气血之功,故既能利尿,亦能止汗,且能止痛,合胶饴,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等,尤能通血脉,固腠理,和营卫,补虚,缓痛,调健胃肠,而制泻痢。

  治疗标的:以正气不足,腹里拘急为主标的,其他各证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於虚痨之证,腹皮贴於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於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编者按:叶橘泉氏说:(上略)各因人之体质不同,而病状遂异,此体质性治疗,在慢性疾患中,自有其真实性的理据,与不可否认之价值,斯言也,颇折中至当,谓为治虚痨病不可用者,盖未遇此病证故耳。如遇此病证,乌能舍之而不用哉。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虚痨病,产后虚弱,小儿喘息,产后失血,及其他具有本方证之患者。

  “桂枝汤”证,而呈贫血之瘀血证者,加当归,《金匮附方》名。

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7.0,桂枝、生姜、大枣各5.5,芍药11.0,甘草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按:原文:方后有云,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入於火上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草头下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为此方加味法及代替法。

  证状表现:原文: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气(呼吸困难之状),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编者按:产后腹中刺痛,少腹急痛之证,多系瘀血积滞之故,以右属气,左属血言之,当以左侧腹部挛急为甚,少腹血滞,当有软弱瘀血之块形沉着,呈贫血虚状之观,自属显然。

  立方意义:贫血证当补血,瘀血证当行瘀。若由有瘀血之故而呈贫血之状者,以驱瘀为主,虽然,妇人产后,瘀血之酿成,以属於虚者为多。本方,桂枝合芍药,有驱瘀血之能,生姜,健胃散寒,大枣,滋养和血,甘草,缓急止痛,此“桂枝汤”方证也,再加当归,以通达血液,既行血,又补血,去瘀生新,补虚缓痛,为治产后虚羸瘀血作痛之妙剂。

  治疗标的:以左侧腹筋挛急,少腹有软弱瘀血块状而呈贫血虚赢不足之状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漫游杂记》:一妇人经水至年五十余不断,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黎黑,肌肤甲错,晕眩,日发四五次,数步难行,呻吟不寐,脉沈细而腹空胀,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块如石,与“当归建中汤”,日服二帖,五十余日,只觉晕眩稍减,又数日,左足发肿毒,暴热来去三五次,医与“三黄汤”,晕眩大发,卒厥欲死,仍令服“当归建中汤”数百日,竟得身体滋润,徐徐以艾炷,令再服“建中汤”半岁,晕眩不发,日行数百步,血减於前,每日轮灸脊际。终与“建中汤”一年许,血来减半,皮肤生津液,又经一年,能徒步行远路。

  《类聚方广义》: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燥,自汗,盗汗,稀脓不出,新肉不长,若恶寒下痢,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诸家绪论:《外台》引《必效》,“黄氏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

  编者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於“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简侯:曾治一腹痛经久之男子,手足不温,见风毛戴,夜或自汗,面色无华,行动少力,脉两手沉迟,咽口皆感干燥,间发干咳,医治无显效,自诉时有气块发现作痛,按之似有似无。大便溏,或间日一次,食欲不振,为拟“归芪建中汤”加饴糖,地黄,有二十余帖而就愈。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各病,妇女月经病等。

  “桂枝汤”证,多汗,恶寒,恶风,或支节痛,体痛,难以转侧者加附子,《伤寒论》名

桂枝加附子汤(叶氏录验方,名救汗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附子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补充:由误汗后,阳虚,恶风,恶寒较甚,头痛,发热较减,小便难,口中和,四肢拘挛疼痛,手指不温,汗续续出,身重,难以转侧,小便难,脉浮虚,或沈细迟缓。

  立方意义上方加热性附子,以振奋内脏组织机能,挽救其寒冷,衰沉之象。与姜、桂等物协作,则和营卫,祛虚风,补阳气,再有大枣,芍药,和缓其挛急,滋养其经络。可以止漏风,除阴寒,利小便,而弭疼痛,用为固表回阳之剂。

  治疗标的:以桂枝证,阳虚,汗出,恶风,四肢沈惰,或拘挛、麻痹,疼痛,脉迟微为主标的而之。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疝气证治论》:予右足火指痛,物触之痛甚,强踏亦难忍,择方服之,无验,药贴薰洗,亦无寸效,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剧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汤。三帖而腹痛止,趾痛亦去,后历数月复发,治之如初,而趾痛忽止,於是全愈。

  又:一妇心痛五年,诸药针灸皆无效,诊之,心下痞硬,正是积也……,极知疝客心脾邪正相争,故上冲心下而痛,先予“桂枝加附子汤”和其疝。疝和而后以手法散其余邪,心脾痛全已。

  又:一老翁,手臂疼痛,自以为痰,他日,心腹痞硬,或腹中拘急,与此汤,病已。

  诸家绪论:《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奇正方》:霉毒,骨痛,偏枯,口眼歪斜,寒疝,腹中冷痛者试效。

  凭证使用:疝气,漏汗不止,神经痛,足腓肠肌痉挛,下肢运动麻痹,半身不遂,衰弱体质者之汗出过多,风湿骨痛等。

  “桂枝汤证”项背有强急之状者,加葛根,《伤寒论》名。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4.0,葛根9.5。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但不须啜热粥。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肩胛拘急挛痛之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立方意义:葛根含淀粉质,有解表生津,镇痉之能,加入桂枝汤队伍中,暂作主帅,督同全队,进入太阳风邪郁结之处,一以解散风邪,一以滋养筋脉,则痉挛强急之证,自缓解矣,前人称为太阳病项背强者之主剂。

  治疗标的:以项背强急,有汗,为主标的。发汗,自汗,头痛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编者按:此方,原系桂枝汤之有自汗证者,如其无汗,则加入麻黄,成为“葛根汤”矣,古今医家,於项强几几而无汗者,大率用“葛根汤”,此方遂少显著。

  凭证使用:麻疹初期,痢疾初期及因风湿骨痛等而有自汗项背等拘挛疼痛之状者,均得应用之。

  “桂枝汤”证而有身体强直几几之状,口燥渴者,加栝蒌根,《金匮》名。

栝蒌桂枝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栝萎根7.0。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其证备,体身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补充:脉不浮而反沉迟,头项肩背及身体全部,有轻度强直性痉挛现象,亦必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证。

  立方意义:本证患者,因身有虚热之故,致使脏器感到枯燥。於外,发现轻微强直性痉挛。於内,则现口燥口渴之象,故用桂枝汤以除太阳风邪,加用栝蒌根,以润枯燥,通津液而除虚热。

  编者按:此方,有谓当用葛根者,因其证有身体几几然之故,其言颇可信,但我有不同之管见,至希有道正之,“桂枝汤”有项背强几几,脉浮数之证,加葛根以外散其表邪,此证身体强直几几然,脉反沉迟。诚如尤氏所谓,风yin於外,而津饬於内者,故加栝蒌根,兼滋其内,则不同也,若谓见几几然,尽可加葛根,亦尽可加栝蒌矣,何以加“葛根汤”内不加栝蒌,而此方内不加葛根,非不知加,不需加也,况栝蒌根,亦含有多量淀粉,与葛根同,而润燥之功较胜。於此可见古人立方之精,用药之严,洵足为后人取法。

  治疗标的:以有“桂枝汤”证而身体全部现轻度强直痉挛,身热,汗出,口燥渴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三因方》:治伤风,汗下不解,郁於经络,随气涌泄,衄出清血,或清气道闭,流入胃管,吐出清血,过寒凝之,色必瘀黑者,於本方加川芎等分。

  编者按:陈修园以此方为治痉病之主方。唐宗海谓:系兼治太阳病伤寒证之方,非主方也,就上两说,加以管见而判定之。按《金匮》既载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本条脉反沉迟,此为痉,盖痉脉本弦,今不弦反而沉迟,则此痉非属痉之正病可知,其亦得名之为痉者,以其有身体强直几几然之状,与痉病相类耳,此由热邪郁闭,销铄津液所致。小儿往往因热而发昏沈如惊风之状者,用汗剂开泄腠理可愈,此症太阳证?,身有自汗,惟身体组织中水分消失,加用栝蒌根以滋润之,则经脉不燥而痉状可解矣,唐氏谓,兼治太阳伤寒,可从。

  凭证使用:感冒,头痛,风湿骨痛及轻度痉急等,而有津液枯燥外现虚热之候者。

  “桂枝汤”证而有胸满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伤寒论》名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厚朴、杏仁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又: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补充:“桂枝汤”,下后,表邪未解,咳嗽多稀痰,气逆上喘,身有汗而微,胸腹膨满,脉见浮滑。

  立方意义:以“桂枝汤“解表,厚朴治胸腹膨满,杏仁治咳逆上气,解表和喘满兼治,原非专治喘也。此下之喘,与夙患喘,(喘家)均由外感所引起,今为除其外感,兼治其引起之夙患,从证用药,应如是也,若其无太阳病证而喘,则非适用此方可知矣。

  治疗标的:以具有太阳表证,兼喘息,胸满,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武臣患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凭证使用: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具有“桂枝汤“证而兼胸满者。并宜用於老人感冒咳喘之证。

  “桂枝汤”证而有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喘者,加人参,并加芍药,生姜量。《伤寒论》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大枣、人参各6.0,芍药、生姜各9.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立方意义上方,加生姜量,以散内寒,而止呕吐。加芍药量,以和血脉而缓挛急,再加人参,健脾胃而强心脏。以原有桂枝,通血脉,驱外寒。甘草,大枣,缓痛补虚,合治内寒,外寒,降水气,止呕吐,散痞鞭,解挛急,则证去,而病自除。

  治疗标的:以具有桂枝汤证者之虚性心下痞鞭,少腹挛急,呕吐、身痛等,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於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编者按:大便不通,原因颇多,非可以一例用通利药治之,必须凭脉证,腹证,知其症结所在,而后采用合法之剂,或兼与适当之外治法,若因热用凉,因寒用热,寒热不显著者,用平温之剂,此治一般疾病之常法也,若本寒而用寒,本热而用热,违反病情,未有不致人於死地者,此老人具有虚性心下痞鞭,上逆头眩之证,其脉当系沈迟,一般医者,不加辨证,遽用峻下药以通大便,病人虽未致死,但已见冷痛,难卧,面赤等危殆之象,大便究未能通。南涯氏仅按其证状治疗,不通大便,迨证状既解,而大便遂亦自通,与其谓方剂之神妙,无宁谓善於辨证者使用方剂之神妙耳。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感冒,胃弱,胃痛,及风湿骨痛,汗后呈心脏衰弱现象者。

  “桂枝汤”证而胸腹有动悸者,加龙骨,牡蛎,《金匮》名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清,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补充:有多梦,耳鸣,惊惕,腹胸动悸等证。

  立方意义:以“桂枝汤“治阳虚冲逆,和营固表,,加牡蛎,龙骨,收浮阳以温肾,敛心神而?精,肾温则水升,心宁则火降,水升火降,则营卫和谐,诸证有不敛手而退者哉。

  治疗标的:以神经衰弱者之胸腹动悸,阳虚失精,脉芤动微紧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禀赋薄弱之人,色欲过度,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小腹弦急,常服此方,保啬调摄,严慎闺房,则能肉生於骨,可望回生。

  又: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惊惕,身体渐就羸瘦,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证,宜此方。

  《橘窗书影》: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愈。

  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老臣之溺闭,服诸药无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细之。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引《小品》,“龙骨汤”(即本方)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息,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落者。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名“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又:引深师:“桂心汤”(即本方)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忌同《小品》。

  凭证使用:神经衰弱,遗精,遗尿,或夜惊证,忧悒感,歇斯的里,舞蹈病,阴冷,失眠,或多梦等证。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 、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 ?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立方意义:此方包含“内补当归建中”之意,有行血,养血,散寒之功。其名为四逆汤者,以四肢有厥冷,脉细欲绝之故,此由於血液不足,体质虚寒,心阳不能敷布全身经络所致。故用当归,温中补血,芍药,缓急和血。桂枝,温经通络。甘草,缓急补虚。木通,利关节,通九窍。细辛,散风湿,降疲痛。大枣,和营卫,生津液。今编成整个队伍,不但有止痛功能,更有温寒,通滞,活血缓急,补虚诸作用。

  治疗标的:以有虚实寒贫血之体质,右血分闭塞 ,腰腹挛痛,手足冷,尿利少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境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各5.0,甘草、通草各2.0,吴茱萸12.0,生姜9.0。上以水、酒各一合三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或水煎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更生姜汤”。

  补充:“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腹痛较剧,吐涎沫,肩背强急,头项重痛,或吐利转筋 ,腰脚腹麻,或口舌作燥,(和久田氏云,由於血筋不转,血分动,而津液干,不宜作热候看。)手足厥冷,或下痢,脉微欲绝,妇女经常经前腹痛,月经困难,及带下清冷等。

  立方意义 此方所治,为贫血虚寒,此因贫血虚寒时久,经脉、血液、运行之力已大减,脾胃机能亦由衰弱而不能吸收与输布,因之水湿潴蓄而发生痰饮,痰饮既多,则上泛而为呕吐,今加入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除湿,生姜,散寒止呕,开痰下气,合“当归四逆”以通其血脉郁塞之阳,除其寒湿久积之阴,则以上各证,可迎刃而解。

  治疗标的:以腹痛,呕吐,手足冷,脉微,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方舆?:内有久寒之男子为疝瘕,妇人为带下之类是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

  《橘窗书影》:有女年十九,患伤寒十余日,精神恍惚 ,舌上无苔而干燥,钯食五六日,四肢微冷,脉沈细,按其腹自心下至脐旁之左边拘急,重按则如有痛,血气枯躁,宛如死人。余以为厥冷久寒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本方加附子)服一日夜,心下大缓,始啜粥饮,三日精神明暸,始终服一方,其人全愈。

  《续建殊录》: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痢,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旬余而愈。

  《伤寒论方解》:妇人经前腹痛,不可忍,见虚寒证者,用本方,有卓效。

  诸家绪论:《千金方》:“四逆汤”(即本方)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者。

  按:《济生方》:“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较《千金方》加附子一味。

  凭证使用:恶寒腹痛甚剧者,种心性脚气,尿毒症,子痫,胃扩张等(《汉方与汉药》)。

  “桂枝汤”症而有风毒肿痛,头眩,干呕者,去大枣,加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金匮》名。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知母、防风各5.0,芍药5.5,生姜、白术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左手脉多浮弦有力,右浮虚,足肿痛而有寒热。

  立方意义:由风毒引起之肿痛,既有风,有寒,亦兼夹湿,兹用桂枝,防风,以发表行痹。生姜,散寒;甘草,缓急;芍药,知母,和阴,清热。附子,行阳除寒;白术,温脾行湿;共同协作,成为驱风、散寒、行湿、和血止痛之有力方剂。

  治疗标的,以本证诸关节肿痛而有寒热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脚气钩要》:本方治脚气痛痹,转筋不仁。

  《外台》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节解,疼肿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温温烦乱欲吐。

  按:《千金方》:“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附子,加半夏,杏仁 ,川芎)主治与《外台》同,似可治本方证之较轻者。

  凭证使用:慢性关节炎,尤其畸性关节炎(求真)。脚气,腰痛,鹤膝风(浅田)。神经痛,及一切由风而起之疼痛证(广三)。

  “桂枝汤:证而有身体麻痹,作呕者,去甘草,加黄芪,加生姜。金匮名。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芍药、桂枝、大枣各7.0,生姜14.5。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症状表现 原文:血痹(血脉涩滞麻痹也)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补充:当有上冲,呕吐,挛急之证。

  立方意义:在“桂枝汤”方证内,有水血变调之证,须加用黄芪,以兴奋全身细胞,健运停滞於肌表之水血,更有桂枝,能兴奋神经,使血液运行加速,共奏祛风、通络、强心、利尿之功,而又有生姜,为驱除水毒,温散寒湿。芍药,调节神经,兴奋血管。大枣,滋养细胞,通达组织,则血液之涩滞者,既能运行,而肌肤之顽麻,由於水血变调者,亦可以反之正矣。

  治疗标的:本方以身体不仁而时呕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绪论:《金鉴》:“黄芪桂枝五物”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脚气病等。

  有“桂枝汤”证,肤肿,脉沈,出黄汗。去枣、姜、草,加黄芪,苦酒。《金匮》名。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18.0 ,芍药、桂枝各11.0,苦酒四勺。以水二合六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汗,脉自沈,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立方意义:此方证,发热汗出,有“桂枝汤”证之半,而汗黄口渴,则非“桂枝汤”证所有者,此由体内阳气,为寒水所郁遏,中正之官不耐受其刺激而与寒水相搏。兹用黄芪以扶正气而固表,芍药缓肝胆之急以和血,桂枝温经通络以祛邪,入苦酒,为收敛气血之用,则阳气开展,邪气潜消,黄胆亦退藏於密矣。

  治疗标的 以体肿,发热,汗黄,脉沈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汉方新解》:本方用於腋臭有效。

  《本草汇言》:“四仙散”(本方加罗勒,用酒)桂枝三钱,黄芪,白芍各五钱,罗勒三钱,水,酒各一碗,煎服。

  按:罗勒即香菜,能去恶气,消水气。时珍云,无则以霍香代之。

  诸家绪论:和久田氏:此方证为阳气郁遏难宣,故虽发热而脉沈,与风水证不同,风水因感外邪,故脉浮不沈,汗出不黄,可以别之。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皮肿,水肿,腋臭等。

  “桂枝汤”证,而少腹有於积,构挛,上冲,心下悸者,去枣、姜、草,加茯苓仁,丹皮。《金匮》名。

  桂枝茯苓丸(《妇人良方》名“夺命丹”,《济阴纲目》名“夺命丸”,煎汤,名“催生汤”)。

  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桃仁各2.4 。

  右为细末,以蜂蜜米醋为丸,一日分三回,温服。如作汤剂用,将前药加至二三倍,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妊娠也。所以血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求真说:该证:左直腹筋挛急,有软凝块,按之微痛。

  补充:面部,或足部现肿状,手足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仅取“桂枝汤”之芍药,以通血脉,散恶血,缓挛急,降冲逆,加丹皮,桃仁,破蓄血,润肠燥。尤以丹皮,能排毒素,去浮肿,更有刺激卵巢充血之能(近人说)。茯苓,通心肾,利小便,且能通经(近人说),合而用之,则有镇痛,降冲,驱瘀,通经,平悸,利尿等功效。

  治疗标的:不论男女,以直腹筋孪急,有凝块作痛,女子,则兼见经痛,及行经困难而小腹胀痛者,为主标的。胎动,面足肿,手足烦热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妇人良方》: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胎已死,服之可下,称为“夺命丹”。

  方舆?:“此方,於产前则催生,在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者。又谓,出死胎,下胞衣,及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

  又: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两月一至等,蓄泄失常者,用之皆有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如积结久成症者,非此方所主也。

  汤本求真;凡妇人胎前产后诸证,用之有伟效。下死胎、胞衣,亦妙。

  《生生堂治验》:治妇人瘀血头痛,加大黄,芍药,不出月而愈。

  《方函口诀》: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余自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痛楚,加车前子,茅根,治水分肿,及产后水气。

  《类聚方广义》:血淋,肠风,下血,用之皆有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方伎杂志》:一农妇产后,患痿?三年,病中又妊娠,腹随而大,时坐便桶。来乞诊,曰,此证非产后不能速治,腹部,足部暂置之,产后,足可立也,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煎汤使服,大小便快利,气分,全体均大舒适。至月末而分娩,产后,转方“桃核核承气汤”由恶露下毒便,昼夜二行,一切闭塞之毒,皆涣散,气血亦次第宣通,故腰膝亦渐渐而动,服药二十日许,起步如常矣。

  简侯:曾治一黄姓妇,妊娠已八月余,腰痛漏血。时兴化李医师在泰应诊,延之诊治,云将堕胎,未开药。经人介绍,转请我往治,诉左腹有块状,按之痛,大小便均不爽利,脉沈弦,舌见淡黄薄苔。告之曰,《金匮》云妊娠有症痼,当下其症,为拟“桂枝茯苓丸”料,煎汤服之,如系死胎则当下,非死胎则可止痛而活血,今未见死胎之象,服之无损。黄信之,照服两帖,大便爽利,腰痛已除,血亦止。后以此方示李医师,诧为奇迹。其实乃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证状而体会之耳,何奇迹之有。

  诸家绪论:《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为日常多用之处方,从证可加大黄,薏苡仁,甘草等而应用之。

  《续药征》:此方证,腹中有毒痛,亦用於阳证吐血

  凭证使用:《汉方新解》:本方证应用范围广大无边,难以枚举,其主要者,为头痛,眩晕,耳鸣,脑出血,半身不遂,眼,耳,鼻诸患,心脏病,动脉硬变,各种出血,偻麻质斯,神经痛,发疹病,肿疡,皮肤病,轻证盲肠炎,胃肠痉挛,男女泌尿生殖器病,核、脱肛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实质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证,如卵巢炎,喇叭管炎,流产后出血不止,腹膜炎,痔肿胀痛,睪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编者按:以上两书所载,应用於各种病证颇多,真所谓广大无边矣。但总以用於身体健壮而有多血质之充血性病,如上述证状者为适宜,否则不可滥用。

  “桂枝汤”证,腹无拘挛而兼有胸满者,去芍药。《伤寒论》名。

桂枝去芍药汤

  (此属桂枝汤之减方,本应列於桂枝汤加减方之下,兹为以下各方,均系此方加减,故列於此。)

  桂枝、大枣、生姜各11.0,甘草7.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立方意义 “桂枝汤”用芍药者,以腹部有挛结之一证也。此挛结,由於血络凝闭,兹去芍药者,一因误下后,伤其血络,已无凝闭之状而反出现脉促,胸满之证,即不须再用芍药以解挛结而散滞血也。

  治疗标的:以脉促(其促急之象,大都在寸口,关尺部分不显)上冲,心下微满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 龙野一雄:肺结核,喘急,胸满,咯血,援用本方有良效。

  编者按:咯血,用桂枝,生姜,必其证属阳虚者为可,否则不宜。

  任应秋:续发性慢性胃炎,常在食后,胃部膨满,食欲减退,用“桂枝去芍药汤”(新中医药4卷7期)。

  诸家绪论:汤本求真:本方自身,实无必要,然为原方之要方,故不可缺。

  凭证使用 “桂枝汤”证有胸满而无拘挛之状者。

  以下系桂枝汤去芍药汤之加减方

  “桂枝去芍药汤”证, 胸满上冲而呕者,去大枣,甘草,加枳实,《金匮》名。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各9.0,枳实15.0。以水二合,煎 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温服或冷服。

  证状表现: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东洞吉益:谓本方证,当有呕吐,“痞”下,脱落“满”字,可从。

  立方意义:胃阳不振,脾失薰蒸之力,水谷入胃,脾湿困之,燥、湿、升、降之机,既不能运化输转,则发生痞逆悬痛诸证。兹用枳实,消胀泻痰利尿。生姜,温胃,散寒,止呕。桂枝,温阳,通络降冲。合用,则除痞满,下水气,利小便,平喘逆,何悬痛之有。

  治疗标的:以胸满上冲而呕为主的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成绩录》:一妇人患吐水,水升胸间,漫漫有声,遂致吐水,每发於日晡,至初更乃已,诸医与大小“柴胡汤”及“小半夏汤”之类,无效。先生(益吉南涯)诊之,用“桂枝枳实生姜汤”全愈。

  又:一男子吐水数十日,羸瘦日加,其证至黄昏,每於脐旁有水声扬腾,上迫心下,满痛,吐水数升,至更初,必止,饮食如故。先生投“桂枝枳实生姜汤”,其夜水虽上行,然已不吐,翌夜,诸证尽退,五六日全愈。

  诸家绪论:《千金方》:“桂枝三物汤”(即本方)以胶饴易枳实,治心下痞,诸逆,悬痛。

  编者按:枳壳,对胸脘胀满,呕吐有功,但其性苦寒,能破气。如胃液已损耗,与病后衰弱者,不甚适宜。胶饴,性温,富营养分,能补阳虚而健胃,其缓急迫之功,同於甘草。《千金》以胶饴易枳壳,盖为中阳已虚,胃液已耗,悬痛较急而设,附此以备参考。

  凭证使用:胃驰缓,慢慢性胃炎,胃痛呕吐等。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有吐浊,吐涎及咳者,加皂荚。《金匮》附《千金方》名。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9.0,甘草、皂荚各6.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补充:本证当有脉促胸满而吐浊,吐涎沫,或咳唾脓血,脉数,或上气不得卧者。

  治疗标的:以胸满,吐浊,咳唾涎沫而有“桂枝去芍药汤”证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集览》:小儿平生垂涎甚者为鼻渊,为风涎潮,而口鼻间及腮赤者(此系风涎上升,吐之为佳)皆主之。

  诸家绪论:汤本求真:本方能治肺冷之痿,不可用於发热不发热的现时之肺结核矣。

  凭证使用:肺冷有痰、涎或脓液,潴留於管内者,皆可应用。如叶橘泉氏说,用於肺坏疽,肺脓疡等病是。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不禁之意)去桂枝加术。《伤寒论》名。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术9.5,附子7.5,甘草5.0,生姜7.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此方,一名“去桂加术附汤”,《金匮》名“白术附子汤”,《千金翼》名“术附子汤”、《外台》名“附子白术汤”。《伤寒论》加“去桂”二字者,以其先有桂枝证,用“桂枝附子汤”,后无上冲证,故去“桂”,而特提出“去桂”二字以名方也。

  证状表现: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术汤主之。

  立方意义:本方,与“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皆治风湿相搏之证。前两方,皆不去桂,以其有上冲证也,此方无上冲证,故须去之。方中附子用量,均比上二方加强,以其身体冷痛,比较过於前二方之证。加白术,以温补脾阳,除湿化燥,与附子同用则驱寒逐水,再加入生姜,散寒湿,降水气,其力尤胜。有甘草,大枣,以和缓急迫,则风寒得除而烦痛亦自缓解。

  治疗标的,以身体烦疼而恶寒,脉沈涩为主标的。其他小儿自利,四肢难以屈伸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绪论:《外台》:“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此二方,但治风湿,非治伤寒也。

  凭证使用:偻麻质斯,神经痛等。

  “桂枝去芍药汤证”,悸而小便不利,心下微满痛,原方去桂,加茯苓、术。《伤寒论》名。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桂枝、大枣、生姜、茯苓、术各7.0,甘草、芍药各5.0。以 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汉方新解》作“桂枝加茯苓术汤”不去桂,亦不去芍药,云合“苓桂术汤”、“桂枝汤”、“茯苓甘草汤”三方而成。《金鉴》云“去桂”,当是去芍药。徐大椿,亦不主去桂,其他如汤本求真,陆渊雷,尾台榕堂,丹波元简等,皆谓不当去桂,但多同意《金鉴》说而“去芍药”者。故《皇汉医学》则直书“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术汤”,从《金鉴》说也。今照录原文之名,参用诸家所论,不去桂,亦不去芍药,其说附后,作为学者参考。

  证状表现: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立方意义:“桂枝汤”证未消除,而复加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是亦由胃脾失燥湿升降之作用所致。今用术,以燥湿补脾,茯苓以通心肾,仍以桂枝解表降冲,合白术,尤能健胃脾而胜湿。仍以芍药佐桂枝,解头项强痛,合草,枣、尤能缓和神经而弭急迫。总其协同作用,则有解表利尿,健胃除痛之功。

  治疗标的,以有“桂枝汤”证,而胃内停水,心悸,小便不利,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绪论:《伤寒论评释》:(上略)我以为不去桂,而另加术,则二味发生协同作用,其力强矣。亦不勉强改去桂为去芍药,如去芍药,则头项强痛,将何以镇静之乎,故以斥去芍药者,亦非也。

  编者按:此说,与《汉方新解》,不去桂,亦不去芍药,同意。近贤冷其林氏谓,此方大致用以救逆,云去桂枝者,是指出此条有“桂枝汤”之显著证,有非“桂枝汤”之隐约证,所以用桂枝去桂命名也。(中医药杂志 1958 年 1 月)。我谓此说,用於证之隐显而进退其药则可,用於确定方名则不可,果如是说,则所有一切方名,皆可随时改称,将何以为后人辩证用方之确据乎。

  东洞吉益:於此方加附子,名“桂枝加苓术附汤”,云包含“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苓术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六方,可应付多种病证。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胃内停水,胸满微痛,心悸,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胸腹动剧者,加蜀漆,牡蛎,龙骨。《伤寒论》名。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生姜、大枣、蜀漆各5.5,甘草5.5,牡蛎9.0,龙骨7.0。以水四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金匮》: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补充 :病由火迫(烧针,温灸之类)出汗惊狂,胸腹不安,(动悸)烦燥,起卧不安。胸满,多痰,恶寒,发热之证,脉象浮滑。

  立方意义 本方证由烧针引起神经兴奋,内脏被其感动而致烦躁,惊狂、不安等现象,兹仍以“桂枝去芍药汤”治其原有之证,更以龙骨牡蛎,镇纳浮阳,平定动悸,蜀漆,消痰解热,亢进食欲,则可以降低神经兴奋而不致有烦躁惊惕等证发作矣。

  治疗标的:以胸腹动悸,胸满多痰为主标的,其他惊狂、烦躁、多汗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编者按:本方病情,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重,且能治疗疟疾有多痰者,因蜀漆能催吐,生姜能祛痰,可使疟痰从吐而出也。

  诸家经验谈:《方函口诀》:此方,主火邪,故治汤火伤之烦闷疼痛者,及灸疮发热者,有效。

  方舆?:不寐之人,彻夜虽一目亦不得瞑,及於五六夜时,必发狂,可惧也。亟宜服此方。

  凭证使用:神经性痛,疟疾等之外,凡有动悸、多汗、多痰、惊惕之证,皆可适用。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脉微者,加附子。《伤寒论》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9.0,甘草6.0,附子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编者按:东洞说:此方,治“桂枝去芍药汤”证之微恶寒者,仅此而已。下方,加附子,桂枝量,则名“桂枝附子汤”。上方,因下后阳虚,下方,因风湿相搏,内证,阳虚颇重,病因不同,故方名亦异。概述“桂枝附子汤”下。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甚,身体疼烦者,加重桂枝,附子量。《伤寒论》名。

桂枝附子汤

  桂枝9.5,附子、生姜各7.0,甘草5.0,大枣7.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弱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补充 :该证有心下或脐下动悸,四肢掣痛,难以屈伸,恶寒,发热,及冲逆之状。

  立方意义:上方,加附子,以治误下后,阳气衰微,胸闷,恶寒,现阴证之观。下方,加重桂枝,附子,以振奋机能,促进体温,助强心力,使行血旺盛。生姜,散寒湿,除水气。大枣,甘草,缓和组织紧张。并调整桂、附、生姜辛烈之性,可以达到驱风解表,降冲、散寒、温经、止痛之目的。

  治疗标的:上方:以“桂枝去芍药汤证”,恶寒,肢冷,脉微为主标的。下方以恶寒甚,身体疼烦,脉浮虚为主标的,其他各证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中国儿科医鉴》:小儿脊椎性麻痹,前驱期已过,而麻痹不去,从证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又:脑溢血,四肢微急,用“桂枝加附子汤”。

  又:脚气痿缩性证,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

  凭证使用:上方,感冒、神经衰弱、心脏病之轻症,产后贫血衰弱症。下方,偻麻质斯、风湿痛,产后失血过多而厥冷,及其他各病之有阳虚内寒者。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有脉结代,心动悸,烦热者,加人参,阿胶,地黄,麦冬麻子仁,酒。《伤寒论》名。

灸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甘草5.5,生姜、桂枝、大枣各2.5,人参、阿胶各1.8,生地黄12.0,麦门冬8.5,麻仁子5.5。以酒一合八勺,水一合,煎成一合,去滓,入阿胶溶,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不用酒,亦可。

  证状表现: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灸甘草汤”主之。

  补充:虚痨,脉结代,汗出而闷,烦热,脐下不仁,腹部软弱无力,自心下至少腹两肋腹部之一边,悸动强,气急迫,喉中感燥,并有咳血。及喘咳,自汗,盗汗,不眠,寒热交发,极度衰弱,贫血,目涩,舌如常而少津液,或舌尖少苔,或舌质淡而萎,皮肤枯燥,大便难,或粪便中夹有血液。

  立方意义:脉结代之证,系由心脏房室,受有障碍性刺激,失其收缩规律而起(采用阎德润说)。其有心房感震荡者为瓣膜病,不感震荡者为栓塞病,大都由神经与血之变动。惟一原因,努力、忧郁、惊怖、与药力皆能见之,(采用恽铁樵氏说)。本方证之结代,虽不知为何种原因所引起,而要为神经与血之变动,则无可疑。兹用桂枝通血脉;地黄,强心背;阿胶,润血燥;麦冬,滋阴液;林仁,润燥通肠;生姜,健胃消痰;甘草,大枣 缓急补虚;人参,强心健胃,加酒,以发挥各药效能,用为滋补血液之大剂。

  治疗标的:以贫血衰弱,虚热,心动悸,脉结代,兼见身体枯燥之状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唐宗海:此方,生血之源,道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易加减也。拟方:参二钱,地黄二两六钱,麦冬八钱,胶二钱,芝麻五钱,灸甘草四钱,大枣三枚,桂枝三钱,姜三钱,清酒一两。

  《橘窗书影》:肺痿,消渴,口舌糜烂,本方加桔梗,治愈有二例。

  《方函口诀》:此方,滋养心脏之血,润流脉路,不仅治动悸,即人?边之血脉凝滞,气急促迫者,亦有效,是余数十年来之经验也。

  《治病法轨》:久咳,痰中带血,无论何脉,均宜用之。

  张子英:“复脉汤”,可为现代血浆的代替品。一、伤寒病者,形瘦削如柴,饮食粒米不进,大便结闭十天,神昏谵语,脉微细欲绝,舌苔红燥无津,用此方,合”承气汤“治之,得黑粪便,脉稍起,神清,谵妄亦微,用“复脉汤”加减调理而愈。

  一、黄疸病者,发热,粒米不进,大便闭结一星期,形体瘦削,脉结如无,舌苔,红燥无津,身面俱黄。此种贫血性黄疸,已呈现危险阶段,拟“复脉汤”,加芒硝、大黄,桃仁次之,次日,得极黑硬粪数条,证状转好,用“复脉汤”咖减,得获全愈 。

  二、胸痛病者,高年,贫血衰弱,胸痛发作,牵引心背,服药痛减大半,但脉多为四至一止,有时三至一止,问之,果有心动而悸之证状,仲景所谓脉结代,心动悸之证也。因予“灸甘草汤”,更两数为钱数,一剂而愈(节录现代医学杂志新19—20期)。

  诸家绪论:柯琴:此证,当用枣仁,肺痿,可用麻子仁。如无真阿胶,以板胶代之。

  又:酒,久煎,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

  徐灵胎:麻仁一味,当是枣仁,盖枣仁,能养心宁神,益血荣肝,若麻仁,第润肠燥,以通虚闭,岂能入心主,以操养血安神之任乎。

  《汤本求真医话》:本方有“桂枝去芍药汤”之腹状,属虚证之脉结代心动悸者,又谓本方为脉结代之特效药。

  《千金翼方》:灸甘草汤,治虚实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死,危急者十一日死。

  《皇汉医学要诀》:本方,宜用於虚弱有热而卧病之人。又:此方之意,乃凉补元气,并非温补,为平补冷补间之药。又:本方,宜用於肺结核,及其他慢性热性病,而致身体衰弱枯燥者,若有下痢之倾向,则宜去麻子仁。

  凭证使用:心脏病,贫血证,神经衰弱,肺结核,黄疸及其他慢性热病而致身体衰弱枯燥者。

  “桂枝去芍药汤证”,有心下痞满,坚痛,上冲头痛,喘咳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名。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简称“桂姜枣草黄辛附子汤”,《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三因方》名“桂附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7.0,甘草、麻黄、细辛各5.0,附子2.0。以水二合五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当汗出如虫行则愈。

  证状表现:原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编者按:《金鉴》:略谓,此方上十六字,是“枳术汤”证。本方,当在上条气分之下。《类聚方广义》,亦同此说,宜从之。为节上条大意,寸口,脉迟而?,趺阳,脉迟而微,手足逆冷,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阴阳之气不通,骨疼、恶寒,痹而不仁。

  立方意义 本方证,由阴阳不相得而致元气衰沉者,为用麻黄通卫气而发汗。桂枝,通营气而降冲;附子,温经散寒而除痹;细辛,搜风散寒而通窍;生姜,祛寒发表而开胃。更有甘草,大枣 ,调停辛温,缓和急迫,阳气获得通行,寒气从此消退,营卫相和,阴阳相得,大气一转,诸证俱失矣。

  治疗标的:以手足逆冷,身体不仁,恶寒,骨痛,腹满胁鸣,脉迟?或微,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方函口诀》:凡阴阳不相得,而为痨咳,咳血,吐血,颜面枯槁,若不可为者,与此汤,每得起死回生。

  工藤球卿:昔年治一妇人患痨咳,咳血,气急,肌热烙手,大肉尽削,脉甚细数,余以为死证,而一医以为可治,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竟得全愈,余大敬服。

  编者按:该证,患者机能已屈销沈,阳虽微而阴气尚强,故毅然采用桂,麻,姜,辛附等一派温热之药,以促进身体机能之振奋,而孕育其新生力量,使将死者得以回生。此其辩证之精,用心之细,胆量之大,非寻常医家所能及。若更他医,只有用甘寒养阴之品。以图敷衍,其死也必矣,痨咳与虚痨不异,此以“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痨咳,而从以“小建中汤”治虚痨 ,亦温性药也,稍一误用,则生死随之,渊乎其微矣。

  《汉方治疗各论》:“桂姜枣草辛附汤”,於肺结核用附子剂,呈元气大衰证样,脉沈微,四肢厥冷,颜面苍白等,为用此汤之目标。此方治肺结核末期,呈剧烈之消耗热用之,其热逐日减退,有良效。

  《中国内科医鉴》:老人在秋冬之交,咳嗽、胸背、胁腹,挛急恶寒,“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之。汤本氏亦云,治老人气管支炎,有效。

  诸家绪论:《中医诊疗要览》:肝硬变,有腹水,用各方无效时,应一试此有价值之药方。

  按:工藤球卿用此方,得治乳癌,舌疽,及诸翻花疮等,浅田宗伯用此方治乳癌、结核,得效。

  凭证使用:慢性气管支炎,喘息,胃弛缓,胃下垂,并可用於乳癌结核等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无干呕,拘挛,去生姜,大枣。有上冲急迫之状,加桂枝量。《伤寒论》名。

桂枝甘草汤

  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补充 :汗多后,心虚悸,(汗为心液之故)脉亲现促急之象(系心虚之故)头痛,(心脑相应)身热,(心阳虚而生热)脉则或起或落(亦与心脏有关)之证。

  立方意义 本方证只因发汗过多,心液损失所致,故但用桂枝强心镇静。(桂枝合有油脂护膜粘液汁糖质等)。甘草,以舒缓神经,(甘草含有甘草糖,葡萄糖和木蜜醇等)则可以补心液,定惊悸,除虚热,降上冲而愈矣。

  治疗标的:以过汗,脉促,虚里跳动为主标的,头痛,身热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 《证治大还》:“桂枝汤”(即本方)治生产不快,或胎死腹中,桂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服。

  诸家绪论:汤本求真:本方自身实用虽少,然由此变化而成之要方,如“苓桂术甘汤”、“桃核承气汤”等方义之解释上,甚紧要也。

  凭证使用:由多汗后,心阳?虚,引起心悸亢进,及腹部动悸有不安之状者,以下系桂枝甘草汤加方。

  “桂枝甘草汤”证而有咽喉肿痛者,加半夏,《伤寒论》名。

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各4.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方: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补充 :有痰涎缠?咽喉中,不得息而发肿痛,呈暗红色,声音嘶嗄。吞咽食物均感痛,恶寒,发热,舌薄白苔,脉见弦紧微弱。

  立方意义 风寒侵袭少阴经所循行之喉咙,有表证,似伤寒状。(太阳病之伤寒)。以桂枝,温散表邪,通达血脉(本草亦主结气喉痹),半夏,稀释粘液,开通雍塞,(能治咽喉疼痛肿胀诸证)。甘草,缓急祛痰,降火止痛(亦有开闭塞,治咽喉诸病之能),合力以驱风祛痰,消肿止痛,其病即已。

  治疗标的:以少阴病咽痛,多痰涎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唐宗海:外感客於会厥,干少阴经而咽痛,喉间兼发红色,开有痰涎,声音嘶破,咽喉颇痛,四川此病多有,皆告知用“人参败毒散”即愈。盖即仲景“半夏散及汤”之意也。

  《伤寒论方解》:本方对於喉痺初期,出现上述证候者,实有很好疗效,如红肿甚者,加射干一味取效。

  《活人书》:“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中略)始不觉满,旬月乃发,脉便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咽痺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入生姜四片,煎服,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差,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凭证使用:喉结核轻证,与急性喉炎等咽喉肿痛,而有本方证者。

  “桂枝甘草汤证”经数下后,表里皆虚(表热里虚),心下痞,下利者,加人参,干姜,白术。《伤寒论》名。

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各9.5,术、人参、干姜各7.0,煎法,用法,同“桂枝甘草汤”。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村人参汤主之。

  补充:有头痛,发热,出汗,小便不利,恶寒,胃部膨满,按之有一种抵抗之状。

  立方意义 患者经屡次误下后,身汗而热不退,胃肠虚而利下不止,虚性之痞,结於心下,为用桂枝以通阳解表,甘草和中缓急,姜术,散寒健胃,除湿利尿,更有人参,以振奋新陈代谢之机能而除胃部衰弱之痞鞭,同时肠部吸收之力,亦得恢得正常,外证内虚,一时皆解。

  治疗标的:经表热里寒,下利,心下痞鞭,上冲急迫等为主标的,头眩,小便不利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肢体倦怠心下支撑,水泻如倾者,多於夏秋间见之,宜此方。

  诸家绪论:《汉方治疗各论》:“桂枝人参汤”治下利,胃部有痞塞感,食欲不进,腹部驰缓性者,微恶寒,或有发热情形者,均宜之。

  《类聚方广义》:按“人参汤:(一名理中汤)主吐利。此方,主下利,有表证者。

  凭证使用:慢性肠炎,及胃驰缓等而有头痛身热之证者。

  “桂枝甘草汤“证,有心下悸,上冲、头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术,《伤寒论》、《金匮》名。

苓桂术甘汤

  茯苓14.5,桂枝11.0,术、甘草各7.0。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沈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心下有痰饮,胸肋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补充:有咳嗽,寒热,背冷痛,或腰痛,头部眩晕等证。

  立方意义 本方证由吐下后,心肠虚浮,不能下交於肾,肾肠上虚,以致水气蓄积上焦,不能下从小便排泄,而酿成以上证状,故用桂枝主通阳降冲。茯苓,主心悸得尿;白术,主温中利尿;甘草,主缓急迫而利气血。为上焦停饮而致头晕之要方。



论坛相关帖子地址:

武简侯和他的《易简斋医学丛书》

http://www。med126。com/forum/view ... &extra=page%3D1
-----------《经方随证应用法》一书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1月出版发行。


《经方随证应用法》编写说明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我国最古代方书,历年虽旧,在治疗医术上,仍崭然如新,前代医家固已奉之为经典矣。即其他邻邦,如朝鲜、日本诸医家,亦视这如鸿宝,当时称专习此种医学者为古方家,以此古方而治疗目前西医所命名之病,皆能有效,其所以有效之故,有仅仅在药物上之酌合得宜,而主要在辨证用方,确能把握一定规律,祖国前代医家多知之而未能发挥尽致,邻邦古方医家每注意于斯,试观其所著各种医书,可以考知。

    一、我在十年前,曾草草写过《经方经用法》一稿,久藏箧中,未敢示人,近为实习医师所见,怂恿问世,我则谓叶著之《古方临床之运用》,与中医研究所编著之《伤寒论方解》,均属指导学医者应用经方之最好书籍,无待他求。佥谓不然,医家各有见到之处,即各有可学之处,如《伤寒论》一书,注者有三百余家而皆并传,其勿自馁,乃一再勉我整理完成,用是抽暇编写,是否能追随前两书之后,至希阅者予以批评。

    一、本书每方下,拟有六个项目:1、“证状表现”:根据原文写出,原文多条者,则总合其证状而写之,若仅一二条者,则直书之,原文略而未备,则于其下加以补充。2、立方意义:据和田启十郎说:“中医皆经验方,而非理论方,予辈浅学,不能说明方之理由,诚为一大憾事。”但为学中医者随证处方起见,理应将对证用方大意写出,亦只因个人浅学之故,不能完全尽合耳。3、“治疗标的”:既了解病的证状与方剂大意后,即须分别主证客证,从主证方面用方治疗。4、“诸家经验谈”:后代医家依据仲景所定之方证,用治某病而获得疗效,或在此一方中加入某药而又获得速效,则采录之,可以备学者参考,否则从缺。5、“诸家绪论”:古今医家,对于本方有随证加减法的,或阐发方证药物中之隐微意义的,或别有特殊见解的,均有供学者参考之价值,故特设此栏以入之,否则从缺。6、“凭证使用”:中医治病在凭证,不拘拘于何种病名,学者每因中西医病名不同而有所眩惑,故特设此栏,虽列有西医病名而暗示其意曰,凭证使用,则可以放胆治疗矣。

    一、各方内,间附编者意见,大致为对于某一方剂之研究,或某一方剂之辨证,或在某一方剂之讨论。并间附编者治疗经验,系写个人治疗某一病证而有效者,亦足供学医者之参考。

    一、中医处方:为治病之锁钥,投病恰合则解,投病不恰合则不解,有时不但不解,甚至反逆其锁钥而加剧。故本编特于“立方意义”,冥心探讨,求得方证吻合,终以浅学之故,未克完全合辙,敬希阅者正之。

    一、方中剂量,系依照《皇汉医学》所载的一日三服公分制,虽与原方分量不能尽合,但遍阅他书,能尽合者甚少,即不尽合,如煎服不误,亦自有效。

    一、方剂分类,以《伤寒约编》为蓝本,再参考其他各书,有应离而合者,亦有应合而离者,更有已入某方类而移之于杂方类者,今为辨其药物性质而归纳之,当否,不敢必也。
相关文章
 有人对鬼针草有所了解么?
 大拇指上挑时痛且下按时不能用力,请问用针
 运八卦
 常山汤(《全生指迷方》卷二。)
 虚劳少气
 杨家太极概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