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诊断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材:脏腑辨证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概述

一、脏腑辨证的含义:

在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

二、脏腑辨证归类方法的形成

早在《内经》即有阐述;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华佗《中藏经》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脾胃论》、《景岳全书》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之得到较大的充实与发展。

三、脏腑辨证的意义

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四、运用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一)判断病位:据脏腑病变的常见症状来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

如:心悸怔忡,心前区疼痛――心

咳、喘、痰――肺

饮食,大便――脾胃

胁肋痛――肝

咳嗽气喘等症,根据肺主宣发及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和肺性肃降的特性,可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肺,基本病理是肺失宣降。

根据脏器组织间的联系规律,可推断腰痛耳鸣等症常是肾虚的表现。

(二)确定病性: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以定病性。

心悸可提示部位在心,但

心气、血、阴、阳虚损

火、痰、瘀、寒邪气扰心―――均可见心悸

这时,只有根据病人的其它表现,再结合脏腑病机,最后,才能对疾病作出确切的判断。

五、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

主要运用于内伤杂病(具体运用时还应与所属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一、概述:

(一)、心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点: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心火(少火)主煦,心脏阳气的温煦作用

心主血脉――心气,心血,心脉――心行血脉赖心气鼓动

(二)心病的病理特点

心主血脉:心气(动力):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阳虚脱证

正损心血(物质):   心血虚

 心阴虚

心脉(通道):心脉痹阻证(多因证)

    主神志:  神量:失眠,多梦,健忘

    神态:心烦,癫,狂,痫病

火热―― 心火亢盛证

 受邪  痰火扰神证

  痰浊――痰蒙心神证

  瘀血――  心血瘀阻证(寒、痰、气、血)

  瘀阻脑络证

心病常见症状:

本脏:心悸,怔忡,心痛/胸闷痛(半病位)

心神: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狂言,独语,郑声

外窍:舌痛,舌疮,舌謇舌尖变化

在液:自汗盗汗,脱汗

在体:脉弱,细,涩,结,代或促等

在志:喜笑无常

心病常见病因:多由内生

常见证型:

一、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

〔含义〕阴血亏虚,心脏,心神及全身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1、久病耗损阴血(外感热病)

  2、失血过多

  3、情志不遂,气火内炽,暗耗阴血

〔表现〕

共同见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定位

心血虚证:健忘,眩晕,面色少华,唇舌色淡,脉细弱(血虚)

心阴虚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

〔辨证要点〕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和血虚证共见

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证共见

〔病机分析〕

1、血属阴,二者性质相同,故主症一致。

(1)、阴血亏虚,心本脏失于濡养――心悸怔忡

(2)、阴血亏虚,心神失于濡养――失眠多梦健忘

2、血和阴各自所代表的物质不同,故各自受损后的表现又有明显差别。

(1)属血虚者

心血亏虚,头目失濡――眩晕

心血亏虚,头面肌肤,舌体失充――面色无华,唇舌色淡

心血亏虚,脉道失充――脉细弱

(2)属阴虚者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全身虚热之象

附:心阴虚证现代研究

1、动物模型:动物剥夺睡眠的小站台法。体重200-250克雄性大鼠,用小站台环境技术剥夺大鼠REM睡眠,以落水造成“惊”,久站造成“劳”的病因。心率逐渐加快而血压逐渐下降,构成了“细数”脉象。

2、研究成果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增高。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等明显增高。

(3)微循环障碍。甲皱微循环管袢纤细,微血流流态为线流。

(4)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5)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状态活性增高。

二、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

〔含义〕三证是心脏功能受损后所出现的三个轻重不同的病理阶段,即心脏赖以鼓动血行的原动力(心气)受到损伤,直至死亡(阴阳离决)的动态发展全过程。

〔成因〕1、久病体虚

  2、暴病伤正

  3、先天禀赋不足

  4、年老脏气自衰

  5、全身功能衰退及于心脏

〔病机演化特点〕

1、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以及心阳,致心阳受损

2、心阳虚脱证必有心阳虚的慢性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病情突变(急转直下)

〔临床表现〕

 1、心气虚证:心脏功能渐退所表现的证候。

定位:心悸,怔忡,胸闷

定性:气短(心的功能由宗气推动),自汗(在液为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其华在面)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导致虚寒内生的证候。

 寒象:畏寒肢冷

心气虚证+  瘀象:心痛,面色暗滞

 水象:舌淡胖嫩,脉微细

3、心阳虚脱证:在心阳虚的基础上,见虚(气)脱亡阳的证候。  

汗:冷汗淋漓

 肢:四肢厥冷

  心阳虚证+突见  息:呼吸微弱

 神:神志模糊

 脉:微细欲绝

〔病机分析〕心气是心脏赖以鼓动血行的动力

1、  心气虚:

心本脏鼓动乏力,而感心中空虚,惕惕而动

――心悸怔忡(现代心肌收缩无力)

心气虚,机体失于充养――全身气虚症状(面色,汗,乏力,舌,脉)

心居阳位,心气不足,胸中宗气无力转运――胸闷气短

劳则耗气,稍事活动则心气益虚――诸症加重

2、  心阳虚:

气虚及阳,形体失于温煦――畏寒肢冷

阳虚寒凝,气机瘀滞,血行瘀阻――面色暗滞,心胸憋闷或痛

阳虚有瘀有湿――舌淡胖嫩,或紫暗,脉微细

3、心阳虚脱

心阳败极,阴寒内盛,虚阳被格拒于外――冷汗淋漓

心阳欲脱,宗气外泄――呼吸气微

神明失司(阳气不能温养心神)――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寒凝阻络――口唇青紫

附:现代研究

1、手指与指标:心电图,心音图,颈动脉及心尖搏动图,心阻抗血流图,心阻抗微分图,中指血流图,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免疫学等。

2、研究成果:

心气虚证:

(1)血液动力学改变:

A左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

B左室射血时,心肌纤维缩短的速率及缩短程度减少,相应的每搏输出量减少。

C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

(2)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增加,红细胞电泳率下降。

心阳虚证:

(1)左室功能渐退(同心气虚)

(2)血液流变学

(3)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4)血浆cAmp和cGmp改变

cAmp与正常相似,cGmp高于正常值近3倍。A/G比值明显低于正常。

三、心火亢盛证(里实热证)

〔含义〕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1、七情郁结,气郁化火

2、火热(六yin)邪气内侵

3、嗜食肥甘,辛辣之品

〔表现〕

本脏:心胸烦闷

轻症:失眠口舌生疮

重症:狂躁,吐血衄血,肌肤疮疡

佐症:面赤口渴,尿黄便干

舌脉:舌红尖绛,脉数有力

〔要点〕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分析〕

心居胸中,心火内炽――心胸烦闷

火热扰动心神――轻则失眠,重则狂躁

火热循经上炎――口舌生疮,面赤

火热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心火内盛,火滞肉腐――肌肤疮疡

火热伤津――口渴

热及下焦――尿黄便干

心经实热内盛――舌红尖绛脉数

〔分型〕

    1心火上炎――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症

2、心热移小肠证――以尿赤涩灼痛为主症

与小肠相关的脏腑:

心与小肠经脉络属――病则――心经移热,(伴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脾胃与小肠腔道相连-病则――脾胃注热(伴脐腹胀痛)

    3、心火迫血妄行证――以吐血衄血为主症

4、火热闭扰心神证――以狂躁谵语,神识不清为主症。

四、心脉痹阻证(心血瘀阻证)

〔含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脏,血脉痹阻不通为病机特点的证候。

〔表现〕

共有症征: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病因分证:

瘀阻心脉――痛如针刺,舌紫暗,脉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心胸憋闷较甚,形体肥胖,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滑。

寒凝心脉――心痛暴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

气滞心脉――心胸胀闷疼痛,发作与情志有关,善太息,脉弦。

〔要点〕

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审证依据。

本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证大多数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伴心梗所引起的心绞痛。是40岁以上壮年,老年人的多发病,青少年较少,近年年龄有减少趋势。

五、痰蒙心神证(痰迷心窍证)

〔含义〕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为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表现〕

痰厥――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面色晦滞,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癫病――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

痫病――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有痰声。

〔要点〕以神志异常和痰浊内盛见症为审症要点。

六、痰火扰神证

〔含义〕痰火侵扰心神所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成因〕有外感热病(外感热邪),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扰,

  和内伤杂病(精神刺激),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

〔表现〕轻症:失眠,心烦

重症:如狂,或发狂,狂妄骂詈,不避亲疏

外感病兼症:或伴发热,面红目赤

舌脉: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以神志异常和痰火内盛见症为审证要点。

〔鉴别〕应与痰蒙心神证相鉴别。

两者均有痰浊为患及神志异常见症,但前者兼热属阳,后者偏寒属阴。关键在于阴阳动静,有火无火 

  痰蒙心神证――气郁生痰,痰气郁结,属阴主静无火象

痰火扰神证――痰郁化火,火扰心神,属阳主动,而有火热

躁动之象

七、瘀阻脑络证:

〔含义〕瘀血阻滞脑络所形成的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表现〕

定位:头痛,头晕经久不愈

定性:痛如锥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滞

兼症:伴见心悸,失眠,健忘

舌脉: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

病史:常有头部外伤病史

多见于脑震荡后遗症

〔辨证要点〕以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审证要点。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一、肺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性

   ――肺气主降(生已而降)肺体喜润

  主气―――集中体现

  司呼吸――基本形式  主气,助心行血

  主宣发――具体功能  行水

肺功能  主肃降――具体功能     

  通调水道――抽化概括

  朝百脉――助心行血

  主治节――高度概括

 维持呼吸,调节,推动血行,影响津液代谢

脏体有属阴属阳,阴阳平衡则功能正常。

肺居高位,肺为华盖,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

二、肺病病理特点

正损: 肺用(气):肺气虚证;肺体(阴):肺阴虚证 

受邪: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风水相博证

三、肺病常见症状:

主气:咳嗽,气喘  肺病主症

行水:咳痰 (特异稳定)

所居:胸闷胸痛

肺系:咽喉疼痛,声音嘶哑

外窍:喷嚏,鼻塞,鼻干,鼻痛

外合:皮毛憔悴,易感外邪

在液:涕清,涕浊,涕腥臭

四、肺病常见病因

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由他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

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聚肺而成。

肺病常见证型:

一、肺气虚证

〔含义〕肺气虚弱,呼吸无力,卫外不固,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卫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1、久咳久喘,耗伤肺气

  2、脾虚,肺失充养

  3、肾虚,摄纳无权,致肺气亏虚

〔表现〕

1、形式一:咳喘气虚  

定位:咳喘无力,咳痰清稀

定性:少气不足以息,语声低怯,动则尤甚,神疲体倦,面色淡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形式二:自汗易感 

主症:稍微当风,即患感冒,自汗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分析〕

久病咳喘等因素致肺气虚――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耗气,故感诸症加剧

气虚而作的全身症状――语声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淡白

肺气不足,水液输布障碍而停聚于肺――痰饮清稀

肺主皮毛,肺气虚,皮毛不固,腠理疏松――自汗,畏风,易感

肺气虚,气血无力运行――舌淡脉弱

〔辨证要点〕多有久病咳喘、体弱等病史,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

附:肺气虚证现代研究

1、免疫功能降低:研究发现肺气虚证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表现在血清球蛋白、IgM、IgG、IgA均明显减低。

2、肺纹理增粗:通过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气虚证患者肺纹理增粗增多。

3、肺功能降低:研究发现肺气虚证患者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低于正常人,气道阻力增大。

二、肺阴虚证(肺虚热证)

〔含义〕肺阴亏虚,虚热内生,以干咳、潮热、盗汗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病因〕

1、外感:外感热病,长期发热,损伤肺阴

2、内伤:久咳久咯,耗阴伤肺/痨虫蚀肺,消烁肺阴

〔病机特点〕

宣降失司(肺病主症)

肺阴不足  阴亏失濡(燥象)

 阴虚阳亢(热象/火象)

〔表现〕

定位:干咳无痰/痰少而粘

定性:燥象:口干咽燥,形体消瘦

   热象: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或声音嘶哑,痰中带血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要点〕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

〔分析〕

外感内伤伤及肺阴,肺失滋润――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阴精亏损,不能濡养机体――形体消瘦

虚热内扰――全身低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虚火上炎――颧红

热扰营阴――盗汗

若内热较甚,灼伤肺络,络破血溢――痰中带血,甚则咳血

喉失阴津濡润,虚热内蒸――声音嘶哑,甚则失音

舌脉――阴虚内热之象

三、风寒犯肺证

〔含义〕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咯稀白痰、恶风寒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主症:咳嗽,痰稀色白

兼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涕清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

〔要点〕有外感风寒病史,咳嗽、咯稀白痰与风寒表证共见。

〔鉴别〕

风寒表证:病位在表,以寒热为主,若影响肺之宣发,则生咳嗽(较轻或无)

风寒犯肺:病在肺卫,重心在肺,以咳嗽为主,兼见表证(较轻或无)

四、风热犯肺证

〔含义〕风热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发热恶风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主症:咳嗽,痰稠量少色黄

兼症: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涕浊,口干微渴,咽喉肿痛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

〔要点〕有感受风热病史,咳嗽、痰少色黄与风热表证共见。

〔鉴别〕

1、风热表证与风热犯肺证

风热表证:病位在表,以发热恶寒咽痛为主,若影响肺之宣发,则生咳嗽(较轻或无)

风热犯肺:病在肺卫,重点在肺,以咳嗽为主,兼见表证(较轻或无)

2、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

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

风热犯肺证: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犯肺证: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五、燥邪犯肺证(肺燥证)

〔含义〕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主症:干咳无痰/痰少而粘

兼症:唇、舌、鼻、咽干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非为郁闭腠理,而为燥邪伤津)

舌脉:苔薄干,脉浮数(温燥:夏热之余气)/浮紧(凉燥:近冬之寒气)

〔要点〕与气候干燥有关,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为辨证要点。

〔鉴别〕

主症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燥邪犯肺――肺系症状干燥欠润或兼表证

肺阴虚证――兼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六、肺热炽盛证(热邪壅肺证、肺热证、肺火证)

〔含义〕火热炽盛,壅积于肺,以咳喘气粗、鼻翼煽动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表现〕

主症:咳声洪亮,气喘息粗,鼻翼煽动,气息灼热

定位   所居:胸痛

肺系:咽喉红肿疼痛

定性: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洪数

〔要点〕新病势急,咳喘气粗、鼻翼煽动与火热症状共见

〔鉴别〕

病因

病位

发作特征

主症

兼症

预后

共同

感受热邪

急性发作

咳嗽

风热犯肺

风热并重

重点在肺

势缓

较轻

风热表证

病轻易治

肺热炽盛

热邪

全部在肺

势骤

咳剧伴喘

里热实证

病重(死亡/成)

七、痰热壅肺证

〔含义〕痰热交结,壅滞于肺,肺失清肃,以发热、咳喘、痰多黄稠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主症:咳嗽,气喘息粗,鼻翼煽动,咯痰黄稠量多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

定位  所居:胸闷胸痛

  肺系:喉中痰鸣

定性: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烦躁不安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点〕发热咳喘、痰多黄稠。

〔鉴别〕

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www.med126.com同属里实热证。

痰热壅肺证:痰热俱盛,咯痰黄稠量多;

肺热炽盛证:但热无(或少)痰

八、寒痰阻肺证

〔含义〕寒饮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主症:咳嗽痰多色白,质粘稠/清稀,或伴喘促

定位 所居:胸闷

肺系:或见喉中哮鸣(寒哮)

定性: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脉弦/滑

〔要点〕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九、饮停胸胁证(悬饮)

〔含义〕饮停胸胁,阻碍气机,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定位: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气息短促,转侧或呼吸时牵引胸胁作痛。

定性:眩晕

舌脉:苔白滑,脉沉弦

〔要点〕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

十、风水相搏证(水肿――风水)

〔含义〕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水(在皮):眼睑头面先肿,继及全身,来势迅速,皮薄光亮,小便短少

风(在表):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偏风寒)

 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偏风热)

〔要点〕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共见。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概述

一、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脾主运化特性-升清

派生-统血

主肌肉及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脾气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二、脾的病理特点

  气虚及阳――脾阳虚

脾用(气):脾气虚证无力升举――脾虚气陷证

正损 血失统摄――脾不统血

脾体(阴):脾阴(血)虚证 

 从阳化热――湿热蕴脾证

受邪――湿 病在脾胃

从阴转寒――寒湿困脾

三、脾病常见症状

所主:腹胀腹痛

饮食:食少纳呆

大便:便溏,便秘

运水:肢体浮肿,带下清稀

升清:脏器下垂

统血:出血

脾病常见证型:

一、脾气虚证

〔含义〕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

1、饮食不节

2、老倦过度

3、忧思日久,损伤脾土

4、禀赋不足,素体虚弱

5、年老体衰

6、大病初愈,调养失慎(食复)

〔表现〕

定位:食:食少纳呆

   腹:腹胀,食后益甚

   便:大便溏薄

定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要点〕食少,腹胀,便溏兼气虚表现

〔分析〕

脾的运化功能,是指依赖旺盛的脾气来消化水谷,吸收精微营养物质而输布全身,维持生命活动。

脾气虚弱,运化失健――腹胀,纳少

脾气虚,运化乏力,湿留滞不化,流注肠中――大便溏薄

脾虚精微吸收输布不足,肌体失养――全身性气虚象

气虚必致血虚,气弱血虚,舌脉不充――舌淡,脉缓弱

二、脾虚气陷证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含义〕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

1、劳伤过度;

2、孕产过多;

3、产后失于调护

〔表现〕

 脘腹坠胀,食后益甚

 便意频频,肛门重坠

陷证  久泻久痢,甚则脱肛

   小便混浊如米泔(膏淋  乳糜尿)

阴挺

(《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虚象:食少纳呆,便溏,神疲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要点〕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共见。

〔病机〕脾气虚损,运化吸收不及,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内脏升举无力而下陷。

三、脾阳虚证(脾虚寒证)

〔含义〕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成因〕

1、脾气虚迁延日久,损伤脾阳

2、恣食生冷,暴伐脾阳

3、肾阳不足,火不燠土

〔表现〕

定位:食:食少纳呆

   腹:腹胀腹痛,喜温喜按

   便:大便溏薄(其质更稀)

定性:寒象:畏寒肢冷

   水象:肢体浮肿或带下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要点〕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

〔分析〕

脾阳虚证,一般由脾气虚证逐渐发展而来

脾失健运――腹胀纳呆

运化水湿乏力,水湿停滞肠中――大便溏薄,其质更稀

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肤――周身浮肿

水湿趋于下,带脉不固――白带量多质稀

阳虚阴盛,寒凝气滞,肠道气机凝滞――腹痛喜温喜按

阳虚不温形体――畏寒,四肢欠温

阳虚血失温养,血运迟弱,舌脉不充――舌淡胖,脉沉细

因属寒凝――脉迟

水湿内盛――苔白滑

四、脾不统血证(气不摄血证   气虚失血证)

〔含义〕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劳倦内伤,损伤脾气

〔表现〕

出血:便血尿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

虚象: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要点〕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

〔分析〕脾不统血证所见的出血症状,一般多是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以及皮下,齿龈出血等。

总病机:脾气虚,而致气统摄血的功能损伤,使血不循常道运行而泛溢脉外

泛溢于肠道――便血

泛溢于膀胱――尿血

泛溢于肌肤――肌衄

泛溢于鼻齿――鼻衄齿衄

脾虚冲任不固――月经过多,甚则崩漏

附:脾虚证现代研究

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脾虚证实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脾主运化、脾主肌肉等方面。

1、脾主运化:研究结果表明,胃肠道功能、胃肠道激素、胰腺功能等下降,均可导致脾虚证。

2、脾主肌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肌型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明显降低;对脾气虚证大鼠骨骼肌细胞化学的研究发现,骨骼肌中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脾阳虚证大鼠存在着肌肉组织氧的运输和贮存不足,肌肉代谢障碍。

五、寒湿困脾证(病在脾胃)  里实寒证

〔含义〕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

〔成因〕

1、饮食不节;2、过食生冷;3、淋雨涉水;4、居处潮湿

〔表现〕

定位:上――泛恶欲吐

   中――脘腹痞闷胀痛,纳呆

   下――便溏不爽

定性: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肢肿尿少

特异:(阴黄)面目晦黄,色晦暗如烟熏

舌脉:苔白腻,脉濡缓

〔要点〕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

〔分析〕本证主要病因属寒湿,主要病机是困脾,本虚标实

寒湿困脾,则脾之运化功能受阻――脘腹痞闷胀痛

气机阻滞――食欲减退

湿注肠中――便溏,甚或泄泻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上逆――泛恶欲呕

阴寒内盛――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内停,漫溢肢体经络,阻遏气机――肢体沉重

清阳不展――头重如裹

寒湿久困,湿yin肌表,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泄――肌肤面目黄染,甚则黄色晦暗如烟熏

水湿不得温化,泛溢肌表――肢体浮肿

影响膀胱气化――小便短少

六、湿热蕴脾证(病在脾胃)――脾胃湿热

〔含义〕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

〔成因〕

1、外感湿热

2、过食肥甘 酿生湿热,蕴结脾胃

3、嗜饮酒醇

〔表现〕

定位:上――泛恶欲呕

   中――脘腹痞闷胀痛,纳呆

   下――便溏不爽

定性:口渴尿短赤,头身困重

特异:(阳黄)黄疸色鲜明如橘皮

舌脉:苔黄腻,脉濡数

〔要点〕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概述

一、肝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性

肝:藏血,主疏泄 主筋  华于爪  窍于目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疏泄胆汁

为脾散精

舒畅气机

调节情志

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  喜条达而恶抑郁

二、肝的病理特点:

从中医发病观并结合其功能特性去认识。

体阴:物质:肝血虚证  血不濡筋   血虚生风   虚风内动

(阴血) 属性:肝阴虚证 阴不濡筋  阴虚生风

正损  阳失阴制  肝阳上亢证 亢阳无制

肝阳化风证

 

用强:郁: 自郁:肝气郁结证 肝郁化火  肝火炽盛证

用阳  横逆:乘脾犯胃: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阳气) 用弱:虚:肝气虚  肝阳虚

寒  寒凝肝脉   寒凝肝脉证

受邪  热  燔灼筋脉   热极生风

湿肝胆湿热

特点:肝气易郁,肝火易炎,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阴(血)易亏

清:王旭高:“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三、肝病常见症状

肝病:

病史:常有情志刺激或精神创伤史

所居:胁肋疼痛(胀、灼、刺、隐、掣)

所过:少腹疼痛或前阴疾患(阴囊湿疹,睾丸疼痛)(女子阴痒,带下黄臭)/巅顶痛

肝性失和: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

目疾:目赤,目胀,目痛,目昏,

所主:筋脉拘急挛动

筋余:爪甲不荣,反甲

月经病(女子以肝为先天):月经不调,经前乳胀,痛经闭经

脉象:弦脉

四、常见病因    多于情志有关

肝病常见证型:

一、肝血虚证

〔含义〕血液亏虚,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

1、失血过多(各种出血,经血过多)

2、脾胃虚弱,血液化源不足

3、久病耗伤肝血

〔表现〕

定位:目:视物模糊,雀

   筋: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爪:爪甲不荣

定性:面白无华,眩晕,或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动风: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舌脉:舌淡,脉细

〔要点〕多有体弱、失血等病史,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

〔分析〕本证常见于虚老,眩晕,不寐,麻木,雀盲,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中。

肝藏血,主疏泄,以血为本,体阴而用阳,血液充盈,则肝有所藏,疏泄有方,若肝血不足,则全身失去血的濡养,包括肝窍目,所主筋,筋余爪等。

〔变证〕

1、血虚甚者,可致虚风内动,出现肢体麻木,手足震颤或肌肉瞤动。

2、血液不足,气机不畅,常致血瘀,反之,血瘀则新血不生,复致肝血更虚,而使病情缠绵难愈。(祛瘀生新)

二、肝阴虚证(肝虚热证)

〔含义〕阴液亏虚,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成因〕本证多因失血过多,久病耗损,劫夺肝阴所致,为肝血虚的严重阶段。

肝阴虚一般多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也有部分病人可不出现或仅出现短暂时间的肝血虚,很快出现肝阴虚。

如:情志内郁化火者,常先见肝血虚,而后出现肝阴虚,温病后期,一般无明显肝血虚,很快出现肝阴虚征象。

〔表现〕

定位:胁:胁肋隐隐灼痛――阴虚使络脉失养,虚火内灼。

   目:两目干涩,头晕眼花――肝阴虚损,不濡头目。

定性: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口咽干燥

动风:手足蠕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要点〕头晕、目涩、胁痛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分析〕本证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耗伤,或失治,误治,劫夺阴液的患者,妇女则更为多见。

〔鉴别〕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均属肝的虚证,均见头晕等症状。

肝血虚证――血虚,无热象―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

肝阴虚证――阴虚,虚热明显―目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

三、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证)

〔含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所居:胁肋胀闷窜痛

所过:少腹胀痛

肝性失和:情志抑郁,善太息

月经病:月经不调,经前乳胀,痛经,闭经

气郁生疾:瘿瘤,梅核气(咽部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慢性咽炎)

舌脉:苔薄白,脉弦(肝病未累及脾胃时,舌苔可正常)

病史:有较为明显的情志抑郁/精神创伤史。

〔要点〕多与情志因素有关,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辨证依据。

〔提示〕本证是肝病中较轻的证候,亦是演化为肝病其它证候的基础,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分析〕肝郁气滞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证候表现各具特点(癫病,胁痛,胃脘痛,腹痛,梅核气,积聚,月经病等)

但是,总不离乎肝气郁结这一病机。

情志不遂,肝气疏泄,气机不畅――胁腹胀痛,胸闷善太息 (此胀痛以胀为特征,有胀而不痛者,无痛而不胀者)

肝失其柔顺之性――易怒

肝气郁滞肝经,冲任失调――乳胀,痛经,月经不调

气郁聚津为痰,痰随气逆于咽部――梅核气

痰气结于颈项――颈瘿

气郁血瘀,日久而积――癥块

附:肝郁证模型研究

湖南医科大学选用艾叶(超过用药剂量150倍)制成注射液注射小白鼠试制肝郁模型。小白鼠雌雄各半,体重19-28g,腹腔注射艾叶注射液0.6mg(生药0.3g),隔日一次。在注射药物45天、60天后,取皮层、丘脑、肝脏作CAMP、CGMP测定,并留肝组织病检。造模特证:动物表现活动增加,兴奋撕打,不易抓到,肝肉眼观察暗红,粗糙(45天),灰黄粗糙(60天)。

四、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

〔含义〕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头痛、烦躁、耳鸣、胁痛等及火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实热的证候。

〔表现〕

肝经实热的基本症状:胁肋灼痛

+   火炎于上:  头晕胀痛,甚者痛如刀劈

面红目赤

口干口苦

耳鸣如潮

肝性失和:急躁易怒

火热扰神:失眠梦多

火热伤津:尿赤便干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要点〕头痛、烦躁、耳鸣、胁痛等与火热症状共见。

〔分析〕本证因火气上炎,燔灼肝经而成,由于火热具有炎上,伤津的特点,故主要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实火盛炎的症状。

〔治疗〕清泻肝火 龙胆泻肝汤

〔鉴别〕肝火上炎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均见眩晕耳鸣及胁痛脉数等热象

肝火上炎证―肝郁化火,火气上逆(实热)―头晕胀痛,耳鸣如潮。

肝阴虚证―阴血亏虚,头窍失濡(虚热)―头痛绵绵,耳鸣如蝉。

五、肝阳上亢证

〔含义〕肝阳亢扰于上,肝肾阴亏于下,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

1、肝阴虚―――肝阳亢  本虚标实

2、肾阴虚―――肝阴亏 ――水不涵木  (下虚上实)

〔表现〕

上实:眩晕耳鸣

   头目胀痛  阳亢于上,火炎之势

   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肝失水涵,刚而不柔

下虚: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肝肾阴亏,筋骨失养

   失眠多梦:肝肾阴亏,脑髓失充

舌脉:舌红,脉弦有力。上实之象(说明本证突出上实)

〔分析〕本证属于标实或下虚上实证,其临床表现必然既有“下虚”症状,又包括“上实”之象,下虚是本证的基本条件。

其成因有二:一为肝阴虚,二为由肾阴久耗而成肝阴耗损的水不涵木

如果没有下虚表现,则为肝火上炎证。

肝阳上亢突出上实症状,主要是眩晕,头目胀痛。

〔鉴别〕区别于肝火炽盛证

两证均见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耳鸣等“实火”盛炎之象

肝火炽盛证――气郁化火,火气上炎,为里实热证,无下虚表现

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证,兼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下虚症状。

附:肝阳上亢证现代研究

1、模型研究:先以铃声及喇叭声作为条件刺激实验大鼠,而后延长刺激时间(30-60s),并给予较强的电刺激(50V左右),使动物趋于窜叫不安的紧张状态,间隔1-2min,重复刺激,每日1-2次,每次给予12-30个刺激。造模特征:2周后血压超过17Kpa(130mmHg),大鼠活动增加,躁动,兴奋撕打,不易抓到。

2、研究成果:

(1)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亢进。

(2)红细胞内核苷酸含量与健康阻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血清钙普遍降低。

(3)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射血期、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连续血流速度,血管阻抗指数等明显大于正常组及同病异证组,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六、肝风内动

〔含义〕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等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类型〕

1、肝阳化风证:在肝阳上亢的基础上,因元阳无制,进而动风的证候。(肢体筋脉抽动的表现)

病史:有明显的肝阳上亢病史

动风:眩晕欲仆,头摇――肝风内旋,上扰头目

   头痛不止――气血随风上逆,壅滞脉络

   项强,肢体震颤――风动筋脉挛缩

   语言蹇涩――肝经络舌本,风阳窜扰脉络

 医学招聘网  手足麻木――肝风内动(非“虚而不荣”)

   步履不正――阴风内动,下虚上盛

舌脉:舌红,脉弦有力(弦劲有力)

并发症(风痰):严重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

要点:以眩晕、肢麻震颤、头胀痛、面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辩证依据。

2、热极生风证(外感病范畴):温病邪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

热象:高热,舌红绛,脉弦数

动风:(热灼筋脉)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扰神(热闭心包):烦躁,躁扰如狂,甚则神昏

本病多见于温热病中,后期。

病机:温热病邪炽盛,热灼筋脉,热闭心包,引动肝风。

要点:高热、神昏、抽搐。

3阴虚动风证  虚风内动肝阴虚证+动风症状

4、血虚生风证  肝血虚证+动风症状

要点:阴虚动风—眩晕、手足震颤、蠕动与阴虚内热症状共见。

   血虚生风—眩晕、肢麻、震颤、拘急、瞤动、瘙痒与血虚症状共见。

七、 寒滞肝脉证(肝经实寒证)

〔含义〕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巅顶等肝经经脉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成因〕本证较为单纯,从病因来看,系受寒邪

主要病机是:寒邪凝滞肝经,阳气被遏,气血运行不利

〔表现〕

定位:上:巅顶冷痛(多见肝寒胃逆证)

   下:男: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甚则阴器收缩引痛。

女:带下清冷,痛经。

定性: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舌脉:苔白滑,脉沉弦/弦紧

〔要点〕少腹、前阴、巅顶冷痛与实寒症状共见。

〔提示〕本证主要见于男性,但若女子出现该部位的冷痛,亦属本证。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概述

一、肾的生理功能及特征

1、肾藏精,主命火

肾精属元阴,是生殖及生长发育的根本物质

生理功能  命火为元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水并纳气  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及气机摄纳如常。

二、肾的病理特点

  精:肾精不足

  物质 固摄无权――肾气不固

气:肾气亏虚 气失摄纳――肾不纳气

肾病 (肺肾气虚证)

  属性:  阴:肾阴虚证

阳:肾阳虚

三、肾病常见症状

所居:腰酸腰痛

所主:骨骼痿软,各种骨病

生长发育: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

生殖机能:低下(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

亢进(阳强,梦遗,频泄;梦交,月经不调,崩漏)

主水:面目虚浮,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纳气:呼吸表浅,呼多吸少

耳窍:耳聋耳鸣

骨余:齿摇发脱

外华:发脱发白

肾病常见证型:

一、 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

〔含义〕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为脏腑虚证中最严重的一种) 

〔成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年老肾气自衰

3、房事过度

4、素体阳虚

5、它脏久病,日久及肾

〔表现〕

定位:腰膝酸冷而痛

定性:畏寒肢冷(下肢尤甚),精神萎靡,面色晃白

特异: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男:阳痿,滑精,早泄

女:宫寒不孕,性欲冷淡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兼证:肾虚泄泻: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泻

   肾虚水泛: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小便短少,甚则腹部胀满,心悸咳喘,面色黧黑。

〔要点〕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

〔分析〕

阳衰不温――腰膝酸痛,畏寒肢冷

肾居下焦,阳气不足――两足冷甚

阳虚气血运行力弱,头目失养,舌脉失温――眩晕,面白,舌淡脉弱。

阳气不足,神失温养――精神萎靡

肾主生殖,肾阳虚则生殖机能减退――阳痿,滑精,早泄,带下量多而稀,宫寒不孕

肾司二便

肾阳虚衰,不能蒸化水液,水液偏渗膀胱――尿频清长

夜间阴气盛而阳气衰――夜尿频多

肾阳不温,脾阳运化失职――久泄,完谷不化,五更泻

肾虚水泛

肾阳虚,水之蒸化开合失司,泛溢肌肤――水肿

水液内渗腹腔――腹部胀满

水气凌心射肺――心悸咳喘

水湿内盛,加寒凝血滞――面色黧黑

二、肾阴虚证

〔含义〕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为脏腑阴虚证中最严重的一种。

〔成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年老体衰 3、房事过度

4、素体阴虚  5、它脏久病,日久及肾

6、过服温燥劫阴之品

〔表现〕

定位:腰膝酸痛,眩晕耳鸣

定性:口干咽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特异:男:阳强,梦遗,频泄

   女:性欲亢进,梦交,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要点〕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分析〕肾阴亏耗,是各脏腑阴虚证中最为严重的一种,肾阴虚可影响全身,呈现全身阴液亏损或引致它脏阴亏,并可因阴虚而致阳亢,而使病情复杂

阴虚内热――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无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阴不足,腰脊失于滋养――腰膝酸痛

脑髓空虚――眩晕耳鸣

阴虚火旺,扰动心神――失眠多梦

肾水不足,相火妄动――阳强易举

内扰精室――遗精早泄

阴津亏损,冲任失养――经少或经闭

火迫血妄――崩漏

〔鉴别〕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

共见:腰膝酸痛,眩晕耳鸣

不同:肾阳虚: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舌淡苔白脉沉弱

性功能障碍: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不孕,性欲冷淡,带多

  肾阴虚: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无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性功能障碍:男子阳强,梦遗,频泄,女子梦交,经少经闭或崩漏

三、肾精不足证

〔含义〕肾精亏损,脑与骨、髓失充,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殖机能低下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关系〕肾精与肾阴

肾阴对人体具有滋润,濡养作用

肾精则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成因〕

1、先天不足  2、年老体弱  3、房事劳倦  4、久病及肾

〔表现〕

小儿身材矮小,五迟

 小儿:发育迟缓: (立、行、发、齿、语)

 小儿智力,动作迟钝

   生长发育  囟门迟闭,骨骼痿软

 发脱齿摇,耳鸣耳聋

成人:未老先衰  恍惚健忘,动作迟

足痿无力,精神呆钝

生殖机能   男子:精少不育

女子:经少不孕

〔要点〕多与先天不足有关,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为要点。

〔分析〕

肾精属肾阴范畴,为肾阴中更重要的一种物质。

肾精不足,不能化气生血,充肌长骨――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

无以充髓益智――智迟

肾精不足,生殖之精量少――男子不育

经血不足――经闭不孕

同样,肾精不足,尚可见青壮年早衰。

四、肾气不固证

〔含义〕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

1、年幼肾气未充

2、早婚,房事过度

3、年老肾气亏虚

〔表现〕

一 虚:腰膝酸软,听力减退,面白神昏,舌淡苔白,脉沉弱

五不固:肾固摄无权

孕妇胎动易滑(任脉)

月经淋漓不尽(冲脉)

带下清稀量多(带脉)

男子滑精早泄(精囊)

尿频清长,淋漓不尽,遗尿尿失禁,夜尿频多(膀胱)

〔要点〕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与气虚症状共见。

〔分析〕本证以肾气虚为基础证,而肾气虚是在肾阴或肾阳虚的基础上产生的(肾气因肾阳蒸化肾阴而成)所以,肾气虚常兼有肾阴和肾阳虚的表现。

肾气亏虚――腰膝酸软,听力减退,面白神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肾气亏虚,固摄无权,膀胱失约――尿频清长,淋漓不尽,遗尿,尿失禁,夜尿频多。

肾气亏虚,失于封藏,精关不固,精液外泄――滑精,早泄

带脉失固――带下清稀量多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失约――月经淋漓不尽

肾气亏虚,胎气不固――胎动易滑

〔鉴别〕

肾气不固证:可由气陷证发展而来,病变部位在肾,以肾气无力温煦助运,下关不固为主,伴腰膝酸软。

气陷证:病在中焦脾胃,以脾气不升,中气下陷为主,每伴神疲纳呆。

附:肾虚证现代研究

关于肾的病证实质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

1、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虚证三碘甲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素(TSH)、血浆睾丸酮(T)低于正常,雌二醇(E2)升高,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肾阳虚证甲状腺素(T4)下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下降。

肾阴虚证T4值降低不明显,甲状腺功能处于紊乱状态。

2、肾主水:

肾虚证可出现尿渗及渗比异常。

肾阳虚证尿渗曲线处于低水平,其变化幅度明显减少,尿溶质排量也明显减少;

肾阴虚证尿渗曲线处于高水平,其变化幅度较小,尿溶质排量明显高于肾阳虚证,但仍低于正常人;

阳虚患者肾功能损害明显比阴虚患者严重。

3、肾主骨:

肾虚证骨密度、骨矿物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和无肾虚证者。

肾阳虚证骨密度低于肾气虚证和肾阴虚证。

4、肾开窍于耳:

肾主耳的物质基础可能包括铁、醛固酮和钙。肾虚证的血清铁、运铁蛋白、总铁结合力不同程度下降,血清铁的含量降低程度与耳聋的程度呈比例关系。肾虚证血钙低于正常人,尿钙值亦降低。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包括胃、大肠、小肠、胆、膀胱。

概述

一、胃肠

(一)  胃肠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胃喜润恶燥、胃主通降

大肠吸收水分、排泄糟粕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情浊

(二)胃肠的病理特点

  其气不降:胃肠气滞证

  阳失温助:   胃气虚证(隶属脾气虚证)

正损 胃阳虚证(隶属于脾阳虚证)

  阴液失濡:   胃阴虚证(腑病阴虚证的代表)

  肠燥津亏证

  食:  食量:食滞胃肠证

食性:偏寒:寒滞胃肠证

偏热:胃热炽盛证

 受邪  热:肠热腑实证(阳明腑实证)

  湿:肠道湿热证(邪至大肠多至热化,大肠病很少有寒证)

  饮:饮留胃肠证(金匮 狭义痰饮)

 虫:虫积肠道证

(三)胃肠病常见症状

胃:所居:脘腹胀闷疼痛

饮食:食少纳呆

气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大肠:泄泻:便溏,痢疾

便秘

小肠:腹胀、肠鸣、腹痛腹泻

二、胆

(一)生理功能:

受盛,排泄胆汁――助消化

主决断――与情志活动有关

(二)病理特点

  上逆胆气:口苦随胃气而逆

藏泄胆汁胆汁:吐黄绿色苦水

正损外溢 : 黄疸 (多见于肝病证)

主决断:(受心神支配):心虚胆怯证 (见中内“心悸”)

受邪(痰热):胆郁痰扰

(三)常见症状:口苦、黄疸、胆怯、易惊。

三、膀胱

(一)生理功能:膀胱为贮尿,排尿之腑,与肾相表里

(二)病理特点:

湿热侵袭、肾病影响膀胱,排尿功能异常。膀胱湿热证。

(三)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闭。

常见证型

一、胃气虚证

〔含义〕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

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2、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损伤胃气-受纳腐熟减退,胃失和3、其它脏腑病证影响。  降。

〔表现〕

定位:上:嗳气

   中: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得食痛缓,食后胀甚。

定性: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神疲倦呆。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要点〕脘痞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胃阳虚证

〔含义〕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成因〕

 1、饮食失调,嗜食生冷;

  2、过用苦寒、泻下之品;  伤及胃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受纳

  3、脾胃素弱,阳气自衰;  腐熟减退,胃失和降。

  4、久病失养。

〔表现〕

定位:上: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中: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食少脘痞。

定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要点〕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凉。

〔鉴别〕

脾气虚、脾阳虚与胃气虚、胃阳虚,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阳虚)的共同症状。

脾阳虚、脾气虚:以脾失运化为主,胀(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突出。

胃阳虚、胃气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明显。

三、胃阴虚证

〔含义〕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胃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成因〕

内伤病:饮食不节,素食辛辣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胃阴不足,使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

外感热病:久耗胃阴  

〔表现〕

定位:上:干呕呃逆

   中:胃脘嘈杂、隐痛、灼痛,痞胀不舒,饥不欲食

   下:大便干结

定性:口咽干燥(局部燥象)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要点〕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虚热症状共见。

〔分析〕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脘嘈杂、隐痛、灼痛、痞胀。

胃不纳谷而消食较快――饥不欲食

胃阴亏损,上不滋口咽――口咽干燥

胃阴亏损,下不濡大肠――大便干结

阴虚内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胃热证,胃火证)

〔含义〕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成因〕

  1、过食辛温燥热

2、情志不遂,化火伤胃   胃火炽盛、功能亢进,失于和降

3、邪热犯胃

 

〔表现〕

定位:上: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

   中:胃脘灼痛,消谷善饥

   下:大便秘结

定性:渴喜热饮,小便黄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要点〕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与实火症状共见。

〔鉴别〕

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均属胃的热证,可见脘痛,口渴,脉数。

胃阴虚证:为虚热,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

胃热炽盛证:为实热,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齿衄、脉滑。

五、寒饮停胃证

〔含义〕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

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定位: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

定性: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

舌脉:舌苔白滑、脉沉弦。

〔要点〕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

〔分析〕寒饮停滞于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饮邪内阻,清阳不升。

六、寒滞胃肠证胃寒证,肠寒证)

〔含义〕寒邪侵袭胃肠,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成因〕1、寒邪直中 寒凝胃肠,气机阻滞

   2、过食生冷

〔表现〕

定位:上:恶心,呕吐

   中:脘腹冷痛,痛势急暴

   下;泄泻清稀,或便秘

定性:口淡不渴,肢冷不温

舌脉:舌苔白润脉沉紧

〔要点〕多有寒冷刺激的诱因,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为辩证要点。

七、食滞胃肠证

〔含义〕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急性胰腺炎)

2、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稍有不慎即可成滞。

〔表现〕

定位: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

   呕吐酸腐食物,矢气,便溏,泻物臭秽

定性:舌苔厚腻,脉滑

〔要点〕多有伤食病史,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辨证依据。

〔分析〕

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宿食停滞则影响胃的功能

食停胃气郁滞――胃脘胀闷疼痛

胃气上逆,腐败谷物上泛――嗳腐吞酸,甚则呕吐酸腐

积滞日久,腐气充斥肠道――矢气频多,便溏,泻物臭秽

胃中浊气上腾舌面――苔厚腻

正邪相争,气血充盛――脉滑利有力

八、胃肠气滞证

〔含义〕胃肠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情志不遂

  外邪内侵胃肠气机阻滞

  病理产物或病邪停滞

〔表现〕

定位:上—嗳气、呕吐

   中—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肠鸣

   下—泻而不爽/大便秘结,矢气

定性:胀痛,走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后可缓解。

舌脉:苔厚、脉弦。

〔要点〕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鉴别〕

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

胃肠气滞证脘、腹痞胀  以胀痛为主,嗳气、肠鸣、矢气明显,

疼痛、呕泻 无寒因、寒症。

寒滞胃肠证有寒因,冷痛喜温、恶寒肢冷、脉紧。

九、虫积肠道证

〔含义〕蛔虫等寄生肠道,耗吸营养,阻滞气机,以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进食不洁,虫卵随之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

〔表现〕

定位:胃脘嘈杂、时作腹痛

特异:大便排虫、呕吐蛔虫;按腹部有条索状物;面黄体瘦;睡中介齿;鼻痒、面部白斑、白睛(巩膜)蓝斑、唇内有粟粒样白点。

〔要点〕腹痛、面黄体瘦、大便排虫。

十、肠热腑实证大肠热结证、大肠实热证、阳明腑证)

〔含义〕里热炽盛,腑气不通,以发热、大便秘结、腹满硬痛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成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误用发汗,津液耗损,肠中干燥,里热炽盛,邪热与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表现〕

  定位: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热结旁流。

  定性:高热、日晡潮热,汗多口渴,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神昏谵语、狂乱。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而燥/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要点〕发热、大便秘结、腹满硬痛。

十一、肠燥津亏证(大肠液亏证)

〔含义〕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

1、素体阴亏

2、久病(杂病)伤阴 

3、热病后津伤未复

4、产后出血过多――――津液亏虚,肠道失濡

〔表现〕

肠燥:便秘,干结,数日一行

液亏:口干咽燥,感口臭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涩

〔要点〕病久而势缓,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与津亏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

十二、肠道湿热证大肠湿热证)

〔含义〕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时令暑湿侵袭或饮食不洁――蕴生湿热,积于大肠,损伤肠道气血。

〔表现〕

主症:腹痛――湿热蕴阻大肠气机

   便泻:暴注性下泻,色黄味臭(泄泻)

  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痢疾)

兼症: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点〕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与湿热症状共见。

十三、膀胱湿热证

〔含义〕湿热侵袭,蕴结膀胱,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

1、外感湿热(阴部不洁)――女性多见

2、饮食失节,湿热下注膀胱

〔表现〕

定位:主症: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

定性:兼证:1、发热腰痛(热淋)

  2、尿血(血淋)

  3、尿中夹有砂石(石淋)

   兼证存在说明病情复杂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

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

湿热内蕴,津液被灼,尿之化源不足――尿少

湿热内侵――发热

邪及肾府――腰痛

邪灼络脉――尿血

湿热久煎尿中杂质――尿中砂石

湿热内蕴――舌脉

〔要点〕新病势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与湿热症状共见。

十四、胆郁痰扰证

〔含义〕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七情郁结,气机不畅

〔表现〕

主症:惊悸不寐,胆怯易惊

定位:所居:胸胁胀闷

   肝性:急躁易怒,善太息

内扰:扰胃:口苦,恶心呕吐

   扰神:多梦

定性:眩晕

舌脉:苔黄腻,脉滑

病史:常有精神刺激史

〔分析〕本证多由情志不悦,或精神刺激,使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郁化热,痰热内恋,胆气失宁,人之勇怯失衡。

〔要点〕胆怯、惊悸、烦躁、失眠、眩晕、呕恶等。

〔鉴别〕湿热,痰火(热)类证候的鉴别

相同:苔黄腻

不同:

膀胱湿热证――小便异常

肠道湿热证――大便异常

脾胃湿热证――脾胃症状(上、中、下)

肝胆湿热证――胁肋+脾胃症状

痰火扰神证――神志异常

痰热壅肺证――咳喘痰黄稠

胆郁痰扰证――惊悸失眠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脏腑兼病的含义:

凡两个或两各以上脏腑的病证并见的。

脏腑兼病的特点:

并非脏腑单一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规律。

1、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证兼为常见。如肝胆湿热证。

2、生克乘侮关系兼病,较为常见。如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肝火犯肺证。

3、气血津液运行配合失常;主消化、神志、生殖等功能失却有机联系。如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

脏腑兼证证型

一、心肾不交证(≠心肾阴虚证)

〔含义〕心肾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关系〕 

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水火既济――肾水上腾于心,济心阴配心阳,使心火不亢。心火下蜇于肾,助肾阳暖肾阴,使肾水不寒。

水火既济,是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阴上济于心,以养心火,成心肾相交之象。反之,病理情况下,出现水火不相济的情况。

思考:水性趋下,火性炎上,此何以水升火降

(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阴虚阳亢

《辨证录.不寐门》:“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心原居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表现〕

主症:心烦,失眠

定位:心:心悸怔忡

   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  多梦健忘

定性:口燥咽干,潮热盗汗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

水火不济,火扰心神――心烦不寐(心悸)

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健忘,头晕耳鸣

腰膝不得阴津奉养――腰膝酸软

阴虚火旺,扰动精室――梦遗

阴虚阳亢――虚热之象

〔要点〕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虚热症状共见。

〔提示〕本证常见于神经衰弱及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

二、心肾阳虚

心阳(君火):气血运行原动力  温煦脏腑

肾阳(相火):一身阳气之根本  协调共运  温运血液

  气化津液

 病则:不温脏腑――寒象

不运血液――瘀象

不化津液――水象

〔含义〕心肾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表现〕

定位:心:心悸怔忡

   肾:小便不利(肾主水)

定性:寒象:畏寒肢厥

   瘀象:唇甲舌暗淡青紫

   水象:肢体浮肿

舌脉:苔白滑,脉沉微

〔要点〕心悸、水肿与虚寒症状共见。

〔提示〕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右心衰竭,原发性心肌病

〔分析〕心肾阳虚证,多由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致心阳久虚,影响肾阳,或肾阳久衰影响心阳,而使心肾阳气两虚。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心阳为气血运行的原动力,心肾阳气共虚,必然使全身机能活动处于极度低下的状态。

阳气衰微,心失温养――心悸怔忡

心肾阳虚,水气内停,上凌于心――心悸怔忡

全身阳气虚弱,形体失于温煦――畏寒肢厥

阳气不振――精神萎靡,甚则昏昏欲睡

肾阳虚衰,水液内停,泛溢肌肤――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

阳虚血运无力,血行瘀滞――唇甲舌青紫

心肾阳衰,阴寒内盛――苔白滑,脉沉微

三、心肺气虚

〔含义〕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

1、劳倦,思虑过度 2、久病咳喘 3、先天不足 4、老年体衰

〔表现〕

病位:心:心悸,胸闷

   肺:久咳,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咳痰清稀

病性:声音低怯,头晕神疲,自汗乏力,面色淡白

舌脉:舌质淡嫩或唇舌淡紫,脉细弱

〔分析〕久病体虚,久咳伤肺,劳倦耗气,影响宗气的合成,致使心肺气虚。

〔要点〕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

四、心脾两虚证(心脾气血虚证   心血虚,脾气虚)

〔含义〕心血不足,脾气亏虚,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 眩晕萎黄

气血关系失常:气不生血:月经量少色淡

气不摄血:月经量多色淡,肌衄

舌脉:舌淡嫩,脉细

〔分析〕本证多因病久失调,思虑过度,饮食失节或慢性出血而成。

〔要点〕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

〔提示〕多见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胃肠炎,贫血,滑胎等。

五、心肝血虚证

〔含义〕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定位: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肝: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爪甲不荣

定性:眩晕,面白无华,月经量少色淡

舌脉:舌淡脉细

〔要点〕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等与血虚症状共见。

六、脾肺气虚证

〔含义〕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

定位:脾:食少,腹胀,便溏

   肺:久咳久喘痰稀

定性:气短声怯懒言,神疲乏力,面浮肢肿(重症有水象)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要点〕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分析〕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脾气  脾肺气虚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于肺

七、肺肾气虚证(肾不纳气证)

〔含义〕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

主症:喘咳无力,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尤甚

   腰膝酸软,尿随咳出,耳鸣

定性:气短声怯,乏力,自汗

舌脉:舌淡紫,脉弱

〔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气虚症状共见。

〔鉴别〕

心肺气虚证 心气不足

脾肺气虚证   肺气虚,呼吸功能减退   脾失健运

肺肾气虚证 肾失摄纳

八、肺肾阴虚证

〔含义〕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表现〕

定位: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肾:腰膝酸软

定性:体瘦咽干,潮热颧红盗汗

   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特异:男:遗精

   女: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要点〕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九、肝火犯肺证(与肝火炽盛证为因果关系)

〔含义〕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肝主生发于左,肺主肃降于右,升降相宜,气机为畅,若因郁怒伤肝,或肝经火热上逆,气火影响及肺,肺失清肃,形成本证)

〔表现〕

肺逆:咳嗽阵作,痰黄稠,甚则咳血

肝火: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口干口苦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要点〕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治疗〕泄肝清肺  黛蛤散泻白散

〔提示〕常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分析〕本证属实、热证

肝经实火燔灼――胸胁灼痛,头晕目赤

肝经气火循经灼肺,气机上逆――咳嗽阵作

津为火灼,炼液为痰――痰粘量少色黄

火邪灼伤肺络――咳中带血

气火内郁,肝失柔顺――胸中烦热,急躁易怒

热蒸胆气溢于口――口苦

肝经实热――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十、肝胆湿热证

〔含义〕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成因〕

1、感受湿热外邪

2、嗜酒,过食肥甘

3、脾运失常,湿浊内生化热。

〔表现〕两种形式

1、湿热蕴结肝胆本脏

定位:胁肋胀痛

横逆:上:泛恶欲吐,口苦

   中:脘闷厌食

   下:大便不调

定性:口渴短赤/寒热往来

特异(阳黄):黄疸色鲜明如橘皮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湿热循经下注前阴

定位:男:阴囊湿疹,睾丸胀痛

   女:阴部瘙痒,带下黄臭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要点〕胁肋胀痛、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与湿热症状共见。

〔分析〕本证可见于胁痛,黄疸,阴囊湿疹,睾丸肿痛等疾病中。

多因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失疏泄。故以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主要病征,兼见脘闷纳呆,恶心呕吐等症。

另外,湿热内蕴肝胆,下注膀胱或循经注阴,可表现为以阴部证候为主,无论何种原因,只有具备了湿热的典型舌脉,才能明确诊断。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

湿热蕴结肝胆本脏:脾胃湿热+胁肋胀痛

〔鉴别〕脏腑病见黄疸证候:

脾胃湿热 阳黄  苔黄腻  脾胃症状

肝胆湿热   黄疸 阳黄  胁肋+脾胃症状

寒湿困脾 阴黄―苔白腻 ―脾胃症状

十一、肝胃不和证(类证)

〔含义〕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肝失疏泄: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急躁易怒

胃失和降: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

舌脉:苔薄黄脉弦

〔要点〕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  

〔提示〕此属肝火犯胃证,尚有其它分型,如肝寒胃逆的吴茱萸汤证等。

〔分析〕本证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因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犯胃而成,或因寒邪较甚,内侵肝胃而成。

肝气郁结,疏泄无方――胃脘胸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

气郁化火――嘈杂吞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肝失柔顺条达――急躁易怒

十二、肝郁脾虚证

〔含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表现〕

肝郁:胸胁胀闷窜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舌脉:苔薄白脉弦

〔要点〕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

〔提示〕常见于慢性肝炎,肠炎,胃肠神经官能证等

〔分析〕

肝失疏泄,脾运失健――胸胁胀闷窜痛,纳呆腹胀

扰脾运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肝气郁结,胸阳不展――胸闷

  太息则可使气郁暂得一丝条畅――善太息

气机郁结――精神抑郁

肝失柔顺之性――急躁易怒

肝气横逆,脾运受累――大便不爽,肠鸣矢气

脾湿不运――苔白腻

附:肝郁脾虚证现代研究

1、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2、血浆环核苷酸比值降低;

3、血粘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4、小肠吸收功能障碍。

十三、肝肾阴虚

〔含义〕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表现〕

定位:肝:胁痛,目眩

   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多梦

定性:男:遗精

   女: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要点〕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提示〕本证与肝阳上亢证为因果证候

十四、脾肾阳虚证

〔含义〕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表现〕

定位:脾:久泄,久痢,完谷不化

   肾:腰膝或下腹冷痛 五更泻

定性:寒象:畏寒肢冷

   水象:全身浮肿,小便不利,面色晃白

舌脉: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分析〕本证多因脾肾久病耗气伤阴,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致脾肾阳虚证

〔要点〕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共见。

〔提示〕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

相关文章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支原体10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讲稿:第三节 宫颈炎
 内科学图片库:炎症性肠病溃结3
 病理生理学教学日历:09-10学年第二学期
 医学免疫学作业习题:问答题
 儿科学授课教案:先天性心脏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