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庄野医 于 2012/8/20 01:15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声明:以下全文为本人综合转载,不是本人所作!(一)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 “
三才封髓丹 ” , “ 三才 ” 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
天冬、
熟地和
人参,再加
黄柏、
砂仁、炙
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
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 “ 三才 ” 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 “
潜阳封髓丹 ” 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 所以, “
潜阳封髓丹 ” 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 “ 潜阳丹 ” 和 “ 封髓丹 ” 。 前者 “
潜阳丹 ” 由砂仁、
附子、
龟板、
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郑钦安是这样解释的 ∶“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 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 。 后者 “
封髓丹 ” 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 ∶“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 。
在阅读《医理真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 “ 元气不纳 ” 、 “ 元气外越 ” 、 “ 真火沸腾 ” 、 “ 肾气不纳 ” 、 “ 气不归源 ” 、 “ 孤阳上浮 ” 或者 “ 虚火上冲 ” ,意思都是一样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状 ∶ 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
咳嗽,面红等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郑钦安还是用龙来做比喻 ∶“ 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 。可见这里形容的虚火都是由阳虚阴盛造成的。因此,虚火也可以来自两个互相对立的因素,象《内经》所说的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 ,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 ∶ 或者阴或者阳。火神派当代的另外一位优秀代表李可老中医在他所写的《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中说 ∶“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 。
吴佩衡 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下面是 吴佩衡先生的一个医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吴先生在继承郑钦安临床思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出这两个方剂的潜力,把传统用活,为病人服务。
吴佩衡医案 ∶ 病人男,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己久,牙床被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
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
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
潜阳封髓丹加黑
姜,
肉桂治之。
附片60克 西砂仁20克 (研)炮黑姜 26 克 上肉桂 10 克(研末泡水兑入) 焦黄柏 6 克 炙甘草 10 克 龟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己长丰满,诸证全愈。
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潜阳封髓丹的使用根据临床的需要不断发展,又不断地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这些调整是 从吴佩衡先生开始的,经他的孙子 吴荣祖老师的临床实践延续了下来。起初,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 ∶
骨碎补和
细辛。关于前者,《本草求真》写道 ∶“ 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
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 ” 。《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关于后者,《本草备要》中说 ∶“ 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 ” 。细辛善于温散太阳少阴两经之寒。到了这个阶段,
潜阳封髓丹的组成有八味药,但 吴荣祖老师总是习惯再加上三味药 ∶
1-
龙骨。《本草经读》中说 ∶“ 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 ” ;
2-
牡蛎。起潜阳的作用。通过郑钦安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味药的应用,在它们的收敛潜镇的基础上,作者这样解释说 ∶“ 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 ” ;
3- 炒
白术。炒白术和甘草巧妙的配合充分体现了补土伏火(火无土不潜藏)的道理。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吴老师喜欢用乡间烧火的方法做例子:寒冬的夜晚,农民们上床以前,在炉床里堆上一些土或者灰,既能保温,又不让火烧得太快。第二天起来一吹,便又能把火吹旺。郑钦安在 “ 附伏火说 ” 里解释道 ∶“ 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 ” 他认为附子合甘草不但有 “ 先后并补之义 ” ,而且有 “ 伏火之义 ” 。补土伏火法也通过龙的形象反映出来 ∶“ 如坎卦之龙,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 ‘ 见龙在田 ’ ,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 。这个道理在
四逆汤的组方中也体现了出来:附子本身的功用就可以降阳虚引起的虚火,炙甘草则起到了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所说的温煦作用,可以避免 “ 遇火即飞,见火即炎 ” 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
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 “ 安魂魄,镇下焦 ” 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镇肝潜阳的
磁石(这里应用 “ 去性取用 ” 的原则)。这些加减尽管不是最主要的,但 吴老师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们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
这里简要地回顾了 “
潜阳封髓丹 ” 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轨迹,它的主要功用是:收敛由于阴寒盛而上浮的命门之火.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方剂来治疗郑钦安叫做 “ 孤阳上浮 ” 的上有假热、下有真寒的证候了。这种病理现象跟生理的金字塔恰恰相反。在中国,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溃疡、目赤痛、
牙龈出血、面红而热等等症状,就用 “ 上火 ” 这个词,但是常常误以为是阴虚、实热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
黄连、
板蓝根或者滋阴降火的知柏
地黄丸,而不知道对这种火不能采取清法或者下法来解决,因为这样会损伤阳气;更不能用滋腻的养阴药,因为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正确的办法是引火归源。为了让病人更好地理解, 吴老师习惯用逆子和贼子来做比喻 ∶ 命门火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上炎,就像一个不守规矩、不孝顺的儿子,他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对他,当然不能采取扼杀性的惩治,而应该用教育的方法,把他引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跟引火归宅是一样的道理。对代表实热的 “ 贼子 ” ,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象在中药中的苦寒折热法、釜底抽薪法等。
吴老师在临床上看到过许多因为误诊误治、病情复杂化、长期不愈的患者。误诊误治的原因是一个双重的误区 ∶ 1- 以为西医的炎症等于中医的火热;2- 以为上身的热象都是由实热或是阴虚造成的。
下面是吴文笛医生的一个医案,它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医的思路西医化(这里具体地说:咽痛就被认为是实热、阴虚),这种公式化的看法已经离开了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医案 ∶ 病人:女,55岁;患化脓性喉炎几年,吃了抗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手足红肿,耳朵痒,恶心,舌麻而肿,最后昏厥。急诊住院,治疗后,过敏现象消失,但病人呈现面唇苍白,咽痛(从小就有),伴有阻塞感,
头痛头晕,这些症状晚上加重,烘热,头、手出汗,冬天四肢冰凉,大便干,每天4次,小便黄、气味重,白天10次,夜里5次,梦多,
腰痛,疲倦嗜卧,舌青、胖大,苔白、腻,根部淡黄,脉细、沉、寸旺。
诊断:少阴咽痛证
证型:
肾阳虚、虚火上炎,中焦湿阻
治法:温肾阳,降虚火,除湿
药方:
潜阳封髓丹+
苓桂术甘汤+紫石英、
射干、
桔梗、公丁
病人吃了这个方子三、四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出院了。
分析 ∶ 尽管急救阶段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过程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不少珍贵的信息。抗菌素大多数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真正的热毒(实),一般是见效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抗菌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
亡阳的反应:1- 肾阳虚脱,耳朵痒;2-
脾阳虚脱,手足(阳之本)、唇红肿;
心阳虚脱,舌肿、昏厥。这时,病情的发展已经有了阴阳离绝的倾向了。因此,整个误疗的过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见舌,少阴脉以及尿频,腰痛,疲倦嗜卧),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础(母亲有喘证,她本人从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现了中、下焦的湿邪。当然,我们不应该被假热的症状所蒙蔽:烘热、咽痛、大便干。要特别注意的是两点:1- 脉本身在这里反映出病情的过程及本色(但四诊合参是必不可少的):沉细指少阴病、寸旺指虚火上浮。2- 晚上加重的症状反映了阳气一昼夜的变化,象《内经》在 “ 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所描写的那样: “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在这里, “ 邪气独居于身 ” 所指的就是体内寒盛,寒盛一分,龙也盛一分,寒高一尺,龙也高一尺。
3.
潜阳封髓丹广泛的临床应用 ∶ 命门火对人体整个生命系统的作用
潜阳封髓丹对虚火上浮的确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它的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原因是双方面的 ∶
1 )命门火一旦离开了它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到处跑, 吴老师习惯用压力锅来形容这个现象:蒸汽从锅的每个孔向外冲,在人的生理上,这些孔就是人体的九窍。
此外,命门火往各个方向游越的现象郑钦安早已讲过,他写道 ∶“ 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人令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
遗尿、淋、浊、带诸症 ” 。
临床摘录 ∶
有许多口疮溃疡的病人吃
潜阳封髓丹后见效;对兼有大便干燥的病人可加酒
大黄;如果病人溃疡厉害,可以把汤剂晾凉后再服,以免刺激病灶;对虚火上冲导致的目赤、牙龈出血、耳鸣等症状, 吴老师用 ‘ 潜阳 ’ 也是行之有效的。对虚火下冲的情况,如有尿频、尿急、量少、色清、伴有热感的患者, 吴老师用 ‘ 潜阳 ’ 加
白茅根、
白花蛇舌草;也可以用它来治疗
尿血、肛门或阴道有热感。但虚火冲往各窍的最有代表性临床例子是两个有
狐惑病的患者(口腔、咽喉、肛门、外生殖器的溃疡加烦躁),对他们用 ‘ 潜阳 ’ 加
薏苡仁、
白花蛇舌草、刺蒺
藜、
蛇床子,疗效也是比较理想的。
2 )从整体的生理功能来说,命门火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起着核心的作用,正像房屋里的锅炉,烧得屋子里暖洋洋的,为安康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下面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
潜阳封髓丹的临床使用范围及其医理和病机,当然,这个介绍是不全面的。
冬天时命门火的收敛是最突出的(《内经》,四气调神论曰: “ 冬三月,此谓闭藏 ” ),以石脉来体现,如《内经》的脉要精微论所说的 “ 冬应中权 ” 或者 “ 冬曰在骨,蛰虫固密 ” 。如果命门火失去了收敛特征会导致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象下焦的肾。
医案1:病人:男,73 岁;全身
水肿(西医诊断为
肾盂肾炎、
肾结核),伴有恶寒,腰冷痛,有时背热,尿频、有热感,纳呆,口燥,咽痛,舌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吃过补养药后上火的症状加重,清热药他受不了。
诊断:水肿,肾虚虚火
潜阳封髓丹+生龙牡各15克,炒白术 15克,白花蛇舌草 15克,
泽泻 15克,
茯苓 20克,
续断 15克,
杜仲 20克,桔梗 10克。
服药一周后,症状都有所减轻,患者恢复了一些力量,守方加
川芎 10克,
佛手 15克,茯苓 20克,泽泻 15克,续断 15克,杜仲 20克,炙
麻根 15克。
一个星期后病情稳定,出现轻微的
眩晕,守方加益
母草 15克,泽泻 15克,
薏苡仁 30克,白花蛇舌草 15克,续断15克,杜仲 20,炙麻根15克。
分析 ∶
虽然肾阳虚的表现是突出的(水肿、恶寒、腰冷痛、舌有齿痕、少阴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容易迷惑人的热象。不过,这里的热象是由龙火上浮引起的。通过用药可以看到,治疗涉及到了所有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尽管主要针对的是肾脏,以便调动下焦 ‘ 如沤 ’ 的功能,但是其他脏腑也兼顾到了(桔梗体现 ‘ 提壶揭盖法 ’ ,就是说通利水之上源;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渗水;佛手、川芎理肝之气分血分;白花蛇舌草利尿解毒,用在这里体现了 “ 去性取用 ” 的原则)。这种治法明显地体现了整体观,也符合《内经》《经脉别论》中的思路: “ 精水四布,五经并行 ” 。黄元御在整体观念、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很强调木对水液运行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但又经常被人忽略的作用: “ 肾者胃之关也。盖水谷入胃,脾阳消磨,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主气)。肺金清降,则化精水,精藏于肾,水渗于膀胱。膀胱通利,川渎注泄,则胃无积水,而土不伤湿。而水之所以下行者,肝气泄之也。肝为风木,其性疏泄,水满膀胱,泄以风木之力,故水道流畅而不癃。而风木之生,全由水中之阳,阳根左旋,温升而化乙木故也 ” 。
医案2:病人:男,72岁;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走路困难,因而住院。腰痛牵连到大腿,伴有冬天四肢麻木、有冷感,饮水后很快就需要小便,口干,口苦,有时上火(口腔溃疡、咽痛),舌红,苔薄白,舌下静脉突出,脉弱,右关略弦。
诊断:腰痛,
上热下寒 潜阳封髓丹+补肾汤(续断15克,杜仲20克,
狗脊15克,
益智仁15克),加炙麻根15克,
天麻10克。
吃了一周药后腰痛明显的好转,守方加健脾除湿之茯苓、薏苡仁、泽泻和行气血之佛手、川芎。
分析 ∶ 腰为肾之府,但只有命门火收敛得好,肾脏才能强壮腰部,使腰部既有力又温暖。郑钦安说:(腰痛) “ 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 ” ,接着,还是在《医法圆通》里,他对一见腰痛,不辨证就
盲目开滋阴之品的 ‘ 市场医生 ’ 表示不满。也许这些 “ 下工 ” 不知明肾为至阴之脏,寄有先天真阳,一阳藏于二阴之中,所谓阴虚,大多数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兼指肾中之阳虚(郑氏曰: “ 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 ” )。
还可以注意到,炙麻根的应用源 于吴佩衡先生,目的是温肾、散腰部之寒,具有火神派很注重的动性,但在这里完全失去了发汗的功能。
临床摘要 ∶
潜阳封髓丹不仅仅治疗肾所主的腰,也可以治疗肾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其他病变。比如肾主生殖功能:象一位患有
早泄的36岁的男子,伴有疲倦、腿软、口干、汗出,用 ‘ 潜阳 ’ 加补肾汤、炙麻根、
黄芪;又可针对不孕症: 吴老师很强调生殖器官的环境要好,说子宫很象有阳光照耀的山谷,阳光充足是植物繁茂的前提,否则植被不能长出,而子宫里的阳光就相当于真火所带来的温煦;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患有遗精的24岁的病人,因为体力、脑力劳动繁重造成了肾阳虚,加上手yin无度导致封藏失常。 “ 潜阳 ” 对司二阴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不管对尿频、尿急(命门火回到了生理位置就能温暖和促进膀胱的气化)还是对大便溏薄、失禁(不仅因为肾不能控制后阴,而且因为真火浮游在外,温不了脾土)。基于肾开窍于耳, ‘ 潜阳 ’ 对治疗耳鸣、
耳聋经常很有效。 吴老师也用过它来治疗
肾结石,也不一定加化石治标之 “ 三金 ” ,最主要的还是治病必求于本。对一些需要用激素疗法的肾病,补充 ‘ 潜阳 ’ 既能固本,又能避免激素导致的副作用,
象骨头损伤(在命门火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情况下,肾能更好地发挥司骨之能)、面肿、皮疹(肾有力量排除水毒)。对一些代谢性疾病,象西医的
糖尿病,中医经常把它诊断为
消渴,内科书中解释说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但这里的热(火)是由阳虚造成的,所以恢复了命门火的生理功能,就能很快地减轻患者干燥的症状(有时干燥症状被误解为病的本质,即使是这样,干燥也具有两个方面:阴和阳),又可以增强肾的封藏功能。当然 ‘ 潜阳 ’ 所治疗的范围很广,有数不胜数的临床实例,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全面阐述,但是可以说,用来补充治疗
直肠癌和膀胱癌、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
多发性硬化症(水无真火则寒,土则湿,木则郁)、
红斑狼疮、贫血(根据河图,天一生水,就是说阳一生,阴则长,因此,血的生化不在于它本身,而是有赖于作为 “ 血之帅 ” 的气,或者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说,就是阳)等等这些疾病, “
潜阳封髓丹 ” 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好转、稳定、有时是治愈。
向左升。。。 冬眠的目的就是让种子、动物恢复足够的能量,春天来到时再生(《内经》,四气调神论: “ 春三月,此谓发陈 ” )。同理,人体中的真火收敛在命门,就可以帮助春天肝脏的生发活动,这个现象通过略弦的脉搏可以感觉到。《内经》说 “ 春应中规 ” , “ 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 ” ,着重说明了春天体内的气要生发。另一方面,水无真火则寒,不能温煦肝木而木则不达。这个现象也是 “ 乙癸同源 ” 的一个方面 —— 阳的一面 —— ,却经常被人忽略(一般只知道水涵木 —— 阴的这一面)。它导致的临床病变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拿眩晕做一个例子。
医案 ∶ 病人:男,72岁;眩晕,头重压感,如戴帽(他的
高血压最近不断加剧),他吃过很多天麻沟藤饮等滋阴平阳的药,无效。目前冬天恶寒,肢冷,遇寒腿抖。兼症:大便隔天一次,需用轻泻剂,口干苦,想喝水,小便清长,易咽痛,舌青嫩,苔淡黄、腻,口粘,寸、关脉浮略数、尺弱。
诊断:眩晕;虚火上浮,湿邪内停
潜阳封髓丹(包括炒白术15克、生龙牡各15克)+ 二陈汤 + 续断15克、杜仲20克、
丹参20克、佛手15克、川芎10克。
通过治疗,血压保持在稳定状态,症状消失,病人仍继续吃药。
分析 ∶ 面对这样一个病情,一些医生会马上把西医的诊断认作是中医的阴虚肝风,而 吴老师却主张 “ 引龙归海 ” ,认为风是由于肝缺乏温暖而郁所造成的。《内经》《至真要大论》的 “ 病机十九条 ” 里说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指明了风象跟肝的关系,然而,必须进一步仔细地观察,才能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阴还是阳。这里的假热除了口干苦、易咽痛以外,还表现在对选方十分关键的脉象上:诊病时是冬天,生理脉应该象石头一样的往下沉,可是病人的脉出现寸、关浮而略数、尺弱,这反映的是寒盛龙火无敛而浮的现象。另外,有些医生很可能针对湿邪施治(头重、苔腻、口粘),但是 吴老师的临床实践教导我们:治病必求其本,这里的本在于阳虚(见寒象),虚火上浮(包括头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他也并不忽略次要矛盾:湿邪导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以用了二陈汤。如果不加二陈,龙火由于湿邪的阻碍就不可能回归到下宅,这很像温病里的加减承气汤的使用(增液、宣白、陷胸、导赤、新加黄龙汤):只用承气汤,因为有其他因素的阻碍,大便还是排不出来(阴虚、痰热阻肺、痰热阻胸膈、水热互结于膀胱、气津两虚)。这里的眩晕有三个交织在一起的原因:虚火上浮(主要矛盾),肾不能暖肝引起的肝风,阻碍清阳上升的湿邪(也可以说是郑钦安用了很大篇幅解释的现象:浊阴跟着虚火上冲)。
临床摘要 ∶ 拿一位最近得了中风的70岁的男子为例(
脑出血、有高血压和
失眠的病史),留有走路困难的后遗症,肢体麻木,伴有背恶风寒、汗出,舌青、舌下静脉突出,苔白腻,有明显的上热现象:寸脉旺,口腔溃疡,吃热性食品后咽痛。这里用 ‘ 潜阳 ’ 的目的在于把引起高血压和失眠的虚火引归下元,结果它可以温煦 ‘ 阳的气压计 ’ :督脉。另一个病例是一位60 多岁的男子,患帕金森综合症,表现为走路不稳(抖动不突出),也呈现目赤、寸脉旺,吃 ‘ 潜阳 ’ 方持续到现在,走路已经稳定了。这是因为,命门火收敛之后,木气能正常的生发了,风就自行息灭了。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风总是由阴虚阳亢、热盛造成的吗?还是寒气本身也能引起风呢? ‘ 潜阳 ’ 对郁证、情绪不稳定也有良好的疗效,这也是因为它可以温煦和促进木的生理活动,使木条达而不郁。这里的问题是肝寒,一种大学里学得很少、但 吴老师十分重视的临床常见的病情(很多有烦躁的女病人呈现寒象的病理状态),这又涉及到 吴老师常用的另外一个方剂、也是另外一个题目。黄元御也注意到肝寒能引起烦躁、善怒的病理状态,他在《素问悬解》里写道 ∶“ 水中之气,是谓阳根,阳失蜇藏之位,则阳根寒陷,不能温生乙木,肝气当代子布治,而生气亏虚,发达不遂,是以善怒 ” 。 ‘ 潜阳 ’ 还对
带状疱疹导致的头顶、头两侧火辣辣的疼痛很适用,说明这一类的热疼不都是
肝胆湿热造成的(
龙胆泻肝汤证),也存在着阳虚引起虚火的原因。最后一点,还可以用 ‘ 潜阳 ’ 来治疗
胁痛,黄氏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病机 ∶“ 相火不蜇,甲木逆冲,故痛生心胁 ” 。
到南顶。。。 到了夏天,春天始发的温煦上升的生机达到了极点(夏至之前),大自然呈现着丰茂的植被(《内经》,四气调神论曰: “ 夏三月,此谓蕃秀 ” )。在人的体内,生理活动非常亢奋,通过脉也能反映出来:《内经》所介绍的 “ 夏应中矩 ” 、或者 “ 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 形容的就是夏天的荣盛。但是,只有下面的命门火收敛得好,上面的生理活动才能保证是正常的。否则,会导致不同的病理状态,包括心肾失调。通过未济卦可以看出火在上、水在下、互不相和的状态:正常的生理联系消失了。
医案 ∶ 病人,女,59岁;失眠几年,因为跟女儿关系不和谐而心事重重,伴有耳鸣、口臭、目赤、舌胖淡红、苔黄腻,脉沉细弱。
诊断:失眠;过思伤脾 > 寒湿内停 > 阻碍心肾交合,加
肝气郁结。
潜阳封髓丹 (包括炒白术15克、生龙牡各15克)+ 泽泻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炙
远志10克,益智仁15克。服了一周药后,失眠和耳鸣好转,寸、关脉略弦,守方加佛手15克,川芎10克,杜仲20克,续断15克。一周后病情稳定,目赤的症状没有消除,守方加佛手15克,
茯神15克,远志10克,益智仁15克。
分析 ∶ 这里治疗的主导思路是引火归源,以求安神;因为病机在于水寒、龙雷火上浮搅扰心神。除了这个主要矛盾外,还需要考虑湿邪(所以用泽泻、茯苓、薏苡仁),肝郁(佛手、
小茴香、川芎)这些次要矛盾。这样的方法跟只考虑标而忘记本、只用些宁心安神药(
枣仁、
柏子仁等)的浅薄的疗法是两回事。另外应该注意到,即使睡眠稳定了,也还应该继续吃中药,因为没有消失的目赤说明虚火还没有完全收敛。可见, 吴老师临床上遇到睡眠问题时,不一定是从 “ 心藏神 ” 着手,而是把病情归结到阴阳这个大纲。如《内经》的《大惑论》里通过卫气的循行解释失眠的病机:卫气无法进入阴则目不冥。而阻碍卫气进入阴(指体内)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还是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
临床摘要 ∶ 用 ‘ 潜阳 ’ 来治疗失眠真正体现了 “ 治病求本 ” 的问题,用治标的宁心安神法尽管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常常病情不稳定,容易波动。 吴老师也用 ‘ 潜阳 ’ 治疗过
手掌热,手掌主要是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
心包经的部位,这个症状经常被看作是
阴虚火旺(症状有五心烦热)。但是在这里,手心热是由真阳欲脱造成的,也不一定都是危急病。对许多常伴有心慌的心脏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一旦辩证准确就可以用 ‘ 潜阳 ’ 来帮助心肾的交合。有时病情稳定后,可以继续吃代表离卦的补心汤(阳爻:附子、肉桂,阴爻:
枸杞子)来善后。虚火向上的病理情况中,也可 能有君火同时上炎而导致舌头溃疡 — 舌为心之苗 — ,这种情况跟心火亢奋的明显区别在于: ‘ 潜阳 ’ 证中有下寒,而 “ 心火亢奋 ” 中没有。这又让我想起刚接触到火神派的时候, 常跟吴老师上 “ 解惑课 ” , 吴老师总是诲人不倦地回答我的问题。我上来就问的一个问题正是:是否可以用
交泰丸来代替封髓丹? 吴老师回答我:用黄连和肉桂的交泰丸目的主要是让心肾相交,清心火(实火,通过黄连),达到安神,但封髓丹针对的不是君火,而是来源于下焦(肾)的相火,问题在寒盛阳虚(黄柏的作用入肾,它的苦味正适应肾的生理特征: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
往右下行 …… 夏至一过,大自然中一阴生,这正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阴阳转化规律,随着秋天的到来,阳气逐渐地收敛。(《内经》,四气调神论曰: “ 秋三月,此谓容平 ” ) 清肃下降的秋气在大自然中以叶落为标志,在人体,表现出金的肃降特性,反映在 ‘ 秋应中衡 ’ 、 ‘ 秋曰下肤,蛰虫将去 ’ 的脉象上。这是一个阴阳几乎平衡的状态,但是在里面,阴的趋势向上,阳的趋势向下,为相火的冬藏准备条件。但是,如果命门火失去了它的生理功能,就会影响这种内敛的过程,主要导致肺宣发肃降的失调和它司呼吸、合皮毛的生理功能的异常。
医案(笔者的一个病人) ∶
女,法国人,68岁,从小就有咳嗽(经常得支气管
肺炎、父亲有哮喘),遇干燥、多风的天气减轻,秋、冬天气寒湿时加重。其他症状:少气,吸气短,白痰,容易咳出来(发作时咳黄痰),胸中有压迫感,精神紧张时加重;有时口臭,唇边疱疹,
牙齿松动,从小一直觉得身体内有热感,出汗,食欲及消化一般,偶尔打嗝,大便一天1到3次,夜里小便多,长久以来有疲劳感、身重感,腰软,膝
关节痛,口渴,晚上想喝水(常温),以前月经量多,色红,血块多,少
腹痛。望诊:面红如妆,舌胖、嫩、青,苔腻淡黄、灰,舌下静脉突出。脉迟弱、寸略滑浮。
诊断:咳嗽;上热下寒,痰湿阻肺
治法:温水降火,除痰宣肺,佐以疏肝
潜阳封髓丹+
三子养亲汤+生麻绒、佛手、川芎、
杏仁。
吃了2周的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基本消失,精力更好一些,口臭、口渴也减轻了。胃部的不舒服和少气还在,守方去掉
莱菔子。到现在病情稳定,但还需继续服药。
分析 ∶ 《素问》《咳嗽论》曰:五脏六腑皆成咳嗽,非独肺也。这位病人似乎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热象(口臭、疱疹、面红、身体有热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热性的附子不等于火上加油吗?如何解释呢?首先有必要辨别真伪,就是说病情的本质和可能出现的许多带着假象的 ‘ 标枝 ’ 。肾脏之虚表现得比较明显:吸气短、腰软、膝关节痛,夜尿、少阴脉,但热感和面红让人容易混淆真假。通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面红实际上更像是在脸色苍白的基础上涂了一层红色,象化妆品一样。这样的面色已经失去了《内经》《五脏别论》中所强调的光泽和隐秘不露之色,用 “ 缟 ” 这个字形容脸的五色是指各脏腑的色能从这种白色里透出来,表明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这里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在苍白无泽的基础上出现了红色,表现出阳虚的虚火,而不是阴虚的虚火,否则红色会更深,只局限于两颧。关于从小有热感,是在总感到疲倦和患肺病的基础上,是不是等于先天不足呢?总之,这个症状跟《
伤寒论》11条所说的情况是吻合的: “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 ,这段话说明热象是假象,病的本质在于体内的寒。《伤寒论》中的许多条文都提到了假热的现象(命为 ‘ 客热 ’ ),如想吃冷的(120条), 脉数(122条)等等。一旦弄清楚了这个比较难懂的真寒假热的机制,其他症状就容易解释了:如口臭、疱疹、牙齿松动、寸脉浮而滑;滑也体现了上焦的痰湿(包括咳出的痰、苔腻黄,黄色是土色,湿色,加灰就说明湿邪在往寒化)。另外,在这里也不能忽略木郁之象(胸部压迫感,紧张时加重,食欲消化一般,打嗝),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命门火不足,不能温煦肝木;(2)患慢性肺病的过程中,刚藏之肝会趁虚刑金;(3)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的气机(包括肺的宣发肃降)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所以,要加理肝之气血的佛手、川芎。这样做正是履行了《内经》《至真要大论》的话: “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 。
作为这个病案分析的补充,我想引一段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的话: “ 咳嗽、喘促、
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畏寒者,何故?答曰: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经云: ‘ 咳不离肺 ’ 。肺主呼吸,为声音之总司,至清至虚之府,原着不得一毫客气,古人以钟喻之,外叩一鸣,内叩一鸣,此内外之分所由来也。(。。。)损伤真阳之咳者,阴气必盛,阴盛必上干清道,务要看损于何脏何腑。(。。。)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 ” 。
临床摘要 ∶ 针对咳嗽有痰的情况, 吴老师常强调命门火归源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它处于正常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充分的温煦土、补益土(补火生土法),恢复土的运化功能。补益是双方面的:首先截断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然后培土生金。对皮肤病, ‘ 潜阳 ’ 也经常是用之有效的:可治疗
痤疮、
银屑病、热光性皮炎、
瘙痒症等等。其中的机理,首先可以说是有了真火的温煦、促进作用,才能达到 ‘ 上焦如雾 ’ 的生理状态,也就是说使肺能宣发肃降,把津液和卫气充分疏布到皮毛(肺合皮毛)。不过,有时这样的解释还仅仅只涉及到标,为了抓住本,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皮肤病常常是由湿加风积于皮肤而造成的,如果命门火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它既可以温煦脾土,避免产生湿邪,又能暖疏肝木,避免出现风象。当然,黄氏的这种解释(水寒、土湿、木郁)并不能全部概括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实践证明,实热引起的皮肤病同样是存在的。另外 ‘ 潜阳 ’ 对
咳血也见效(+
益母草、怀
牛膝、
槐花、杏仁、
厚朴等);还可以用来治疗肌衄,象一位女患者,因为血小板减少服用了激素,结果导致皮肤下出血,伴有怕热(但衣着比较厚,见伤寒论11条)、咽痛、舌嫩淡、苔淡黄腻,少阴脉,寸旺,用 ‘ 潜阳 ’ 治疗有效,原方加
血余炭、益母草炭、棕榈炭,
枣皮、二陈汤等。
在中央立土 …… 至于土和命门火的密切关系,完全体现在了补火生土法里。这里的 “ 补火 ” 不是指心和脾的相生关系,而是针对命门火而说的,常常以砂锅代表土和下面的炭火代表元气来比喻,脾胃无元气则无法腐熟运化,从而导致湿邪内停(或者加寒)、升降紊乱。
医案 ∶ 病人:女,27岁;
胃下垂,感觉腹胀往下坠,胃痛、吃冷东西后加重(也有胃炎、
十二指肠炎),大
便秘结,怕冷,
痛经,吃辣后咽痛,舌红略暗,苔薄白,脉细、寸、关略数、尺沉弱。
诊断 ∶ 胃缓;脾肾两虚,虚火上炎
潜阳封髓丹(包括炒白术和生龙牡)+ 公丁、
炮姜、续断、杜仲、狗脊、炙麻根。
服药一周后胃痛、重胀感减轻,但随着情绪波动疼痛还会出现,大便变为每天3次,偏溏,脉沉细,关略弦,继续补命门火,健脾暖肝,顺气,新方:加味
吴萸四逆汤。
分析 ∶ 凡是脏器下垂都会让我们考虑到
脾气下陷,想到用
补中益气汤,但在这里,这样用药会像 吴老师说的 “ 隔靴搔痒 ” ,太表浅。因为主要矛盾不是脾气虚,而是命门火的不足(怕冷、脉细沉)及上浮(咽痛、脉略数)。只有附子可以把阳气从寒水中引上来,让它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补中益气汤没有力量解决寒的问题。这个医案中还存在着一点很值得一提:就是大便的问题。病人原先有大便秘结(这里是寒秘,象冰块妨碍着大肠,放慢了肠蠕动。所以大便秘结不等于热)然后,吃药后变得偏溏、每天3次。这种现象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土有问题的时候,医生不要不知所措,而应该仔细观察病情,把大便问题和其他症状进行比较。常常是尽管出现
腹泻,可同时食欲、精力都有好转。 吴老师喜欢用淌凌现象做比喻,就是说河冰融化后冰块被河水运往下游,正象命门火恢复生理功能后能把体内的寒阴通过大便排出去。《伤寒论》太阴病把这个现象叫做 “ 脾家实 ” ,278条曰 : “ 。。。至七八日,虽暴烦十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 。唯一的区别在于仲景所介绍的情况不一定是通过治疗,可以是通过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实现的。这里是病人吃药后的反应,就象郑钦安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里所说的: “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
鼻出血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
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 ” 。总之,这个排邪机制可以这样来解释: ‘ 动阳药 ’ + 身体阳气的运行 = 引起身体明显的反应。还值得注意的是,对虚火导致的热象李东垣采取有名的 “ 甘温除热法 ” ,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升阳散火汤,始终离不开中焦;而 吴老师的方法是直接从下焦的命门火入手(中焦的根在下焦),常用 ‘ 潜阳 ’ 。
临床摘要 ∶ 对流口水, ‘ 潜阳 ’ 加益智任、
桑螵蛸、
白果、炒白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个用法启发了我们一个思路:如果治脾没有成功,就可以考虑到肾,这样肾阳会温煦脾阳,脾就能摄涎液、肾能封唾液。同一个方剂既能治疗腹泻(如 ‘ 潜阳 ’ +
桃花汤)又能治疗便秘(+ 杏仁、厚朴、
肉苁蓉、
火麻仁),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因为只要抓住了病机,就能灵活地,广泛地用同一个方剂,几乎不存在什么限度,什么缘故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阴阳之大纲,便不会被形态多端的次要症状牵着鼻子走。如《内经》所说 ∶“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
结论:尽管
潜阳封髓丹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依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抓住根本病机(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来使用它,它覆盖的临床范围就是十分广泛的。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引述了《皇汉医学》里一句非常有价值的话 ∶“ 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 ” 。 吴老师就是这样通过他的医案,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象中,教给我们可以遵循一个主导思路,抓住病症的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多种多样的 ‘ 标 ’ )。这种从主要矛盾着手而整体施治的方法(临证时只涉及某一个脏腑系统的情况是很少的)完全体现了张仲景的一句话 —— 也是为后世医家打好辨证论治基本功的一句关键的话 ——∶“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在实践中, 吴老师经常采取黄元御的 “ 水寒、土湿、木郁 ” 思路,这也许说明了他在不断地探索怎样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抓住病机,总之,他的临床实践正符合《内经》所说的 “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 的方法,时刻提醒我们:要透过表象抓本质。另外一点,基于命门火对各个脏腑系统的温煦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把少阴和少阳当作人体之枢,强调水和木在生理功能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我想说几句 “
潜阳封髓丹 ” 题外的话作为结束。这是我在跟随 吴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看老师怎样灵活地使用经方、力图理 解老师的临床思路的同时,获得的一些感受:
1 、目前, 吴老师和他儿子吴文笛运用经方、尤其是运用传统医学的思路,能行之有效地减轻现代人的病痛,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知识的活力和它超越时代的适应性,也证明了老子所说的话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
2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它跟中国古代哲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都是分不开的 —— 包括哲学、易经、风水、天文、养生、练功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不同角度(社会、自然、精神等)认识人的复杂性。《内经》的《著至教论》中说 ∶“ 夫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可见,如果真正想把中医这颗美丽、芳香的硕果献给全球,为全人类服务,就有必要让它回归到自己的土壤中去,离开了它自身的 ‘ 理 ’ (道理、理论),中医就会失去光彩。所以,一定要让中医保持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应该西医化(这个涉及到认识论);
3 、 从吴老师应用方剂的思路可以看到学习经典的关键性。也许应该承认,古典医学文字更切合今天的临床实际。有趣的是,后世的医家们即使对古人的意见不一、存有疑问,但始终保留着经典的原文,其结果,是中医形成了一个缓慢的、层层递进的发展模式,这个过程给每位医生根据自己当下所达到的悟性保留了一个位置,记录下他所掌握的那一部分事实;
4 、最后,中医的传授方式更适合取师带徒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具体的方法,更能学习整体的思路;不但学习医术,更要学习做人。
(二)姚伟:浅谈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运用
摘要:潜阳封髓丹是温水潜阳法的代表方剂,本文从潜阳封髓丹的产生及组方开始,分析了该方是对“阳密乃固”、“天一生水”等理论的具体诠释,并用具体的病案说明之,说明对温潜法的掌握对于理解和把握温阳大法的重要意义。
吴荣祖老师系温阳派大家吴佩衡先生长孙,著名的“吴附子”传人,云南省著名中医。吴荣祖老师在继承家传附子的运用经验的同时,精于伤寒六经辨证及内经经典的研究,对命门水火、六经气化等理法有体会较深,临床上运用温阳派的温水潜阳法,灵活广泛运用潜阳封髓丹,以之调控人身水火坎离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吴老师临证数年,现将自己管窥之得整理如下:
离位之相火一直被历代医家所关注,对其的认识及其治疗理法提出了若干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李东坦把离位之相火称之为“阴火”,认为“阴火”多为脾
胃气虚或元气损耗所致,“阴火”被其视为“元气之贼”,治疗上多以“甘温除大热”之法益气泻火治之,如补中益气汤中“少加黄柏……泻阴中之伏火”,“更加
黄芩……”等。
朱丹溪在继承东坦的相火为“元气之贼”的基础上,续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路数,倡“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论,方以降火为主,佐以滋阴,如大补丸、三补丸等降火,
大补阴丸、
四物汤加知柏等降火兼滋阴治之。
赵献可认为知柏天冬一类苦寒损胃伤肾,对阴虚火旺者只宜以
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雷龙之火有“得水则炽、得火则灭”的特点,“唯太阳一照,火自消灭”。故需用八味丸,以地黄滋养水中之火,以桂附直入肾中,温补天真之火,雷龙火方可得引之归原。
郑钦安将虚寒和实寒均归纳为“阳虚”,而阴虚所致的虚热和外邪所致的实热均归为“阴虚”,各有其诊断指标。对符合“阳虚”指征的离位妄动之雷龙火,认为用药必须扶阳抑阴,如不扶其阳,更滋其阴,则为雪上加霜。桂附类药力能补坎离中之阳,火旺而阴自消。对治疗阳虚之阴火妄动,宜纳气归肾、温水潜阳,特制潜阳丹(附子8钱、龟板2钱、砂仁1两、甘草5钱)和封髓丹(黄柏1两、砂仁7钱、灸甘草3钱)等方治之。
此两方虽然临床疗效佳,但因其中之龟板与黄柏,以往被医家视为滋阴要药和降火中坚,虽然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也对黄柏在封髓丹一方中的药性作出了点评,但仍然容易被后学视之为滋阴降火类药,不易理解其扶阳抑阴的理法,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解而错误加减,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
吴老师在深刻把握扶阳抑阴法理法的同时,临床上习惯将潜阳丹和封髓丹两方合一,对其加以补充完善,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现临床习用的“潜阳封髓丹”组方如下:制附片100克;炙龟板15克;砂仁10克;炒黄柏4-10克;肉桂15克;细辛6克;骨碎补15克;白术15克;生龙牡各20克;紫石英20克;灸甘草10克。
与郑钦安的潜阳丹方相比,从原来8钱(24克)增加到了100克,附子用量的大大增加,突出加强了本方的温肾补命火之功效。
潜阳丹中龟板原来2钱(6克),现在增加到15克,而且改为灸龟板,增强了潜阳入阴、镇摄虚火的功效,而又降低了对部分中焦虚寒者脾胃功能的不良影响。
封髓丹中黄柏原用1两(30克),现改用炒黄柏,减其量为4-10克,在泻相火、坚阴气、调和水火的同时,也是防止其过于苦寒而损伤阳气的一种做法。
方中肉桂,色红,入血分,在增强附子温养命门火的同时,可直补少阴君火,心之君火得旺,如日中天,阳光所至,阴霾不起,“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此为桂附类药“引火归原”之根本原因。
细辛,味辛,性温,善走十二经脉,疏风散寒,通痹散结,发郁火,散水气,用在此方旨在搜提里寒,既可激发肾阳,又可贯通相火下行之三焦通道,为相火回位开辟道路。
骨碎补,味苦,性温,善补骨节伤碎,肾主骨,骨碎尚可补,可见其封肾补骨之功,故常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等症。用于此方中即是为增强肾水之秘藏功能而设。
白术:健脾除湿,补益脾土升提中气,补土伏火。
龙骨、牡蛎:龙骨能敛戢肝火,敛火安神、逐痰降逆。陈修园曰:龙得天地纯阳之气,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今两者同用于此方,一在天为龙,一在海为介,取其潜镇,导龙入海之意。
紫石英:味甘,性温,具有补中气,益心肝,通血脉,镇坠虚火使之归元之功效。
灸甘草:蜜炒甘草,仍取其补中焦,补土以伏火之意。
从潜阳封髓丹的整个处方构成来看,始终抓住肾水虚寒、相火越位这一病机来温水潜阳,由于组方严谨,配合得当,此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潜阳封髓丹除了针对上热下寒,诸窍上火明显,能有效地温肾水潜镇越位相火外,还可大量运用于临床内科诸多杂证。所谓疑难杂证,多于久病,治之不当或失治,波及多个系统的综合征,有器质性和功能性错杂的病理反应。对此,中医治疗一定要以治本为主,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若仅注重标证的治疗或所谓对症处理,是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病机,收到远期疗效的。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潜阳封髓丹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
发热、汗证、失眠、牙周炎、
结膜炎、
干燥性鼻炎、
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银屑病、白塞氏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
酸中毒、甲亢、便秘、
痔疮、前列腺肥大、
尿路感染、烦躁、耳鸣痤疮、
荨麻疹、末梢神经炎、
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炎、
偏头痛、脑萎缩、老年性
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抑郁证、
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早搏等四十余种西医疾病。患者只要临床四诊,有上实下虚的肾阳不足、相火不潜证侯时,均可临证选择使用,常获佳效。
此方在临床的广泛运用根于对“天一生水”的深刻理解:
所谓“天一生水”者,即为一坎卦之意:一阳爻潜于二阴之中。可理解为先天命火潜于肾水之中,方为肾之功能。郑钦安《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於二阴之中,居於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此“一点真阳”之命门火须潜于水中,肾水方得温,肾之气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肾之阳气为人体五脏阳气之本,水温-木升-君火主位等一系列脏腑功能方能正常运行。《素问?6?1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阳密乃固”之“阳密”,指的亦正是指此先天命门火须潜于水中,肾水得一,水火包融,方能蒸腾气化,五脏之正常功能方能以此为根正常完成。如果阳不能密,“两者不和”,则“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正常的人体阴阳世界正常循运规律被打乱后,天不为天,地不为地,稳定平衡状态被破坏,诸疾必然纷起。知此理者,方可明温水潜阳法可治大量疑难病之机。
所以以潜阳封髓丹为代表的温水潜阳法正是要将这离位的先天乾之一阳重摄于水中,保证命门火深固秘藏于肾,以达到这“阴平阳密”的最佳生理状态。
现举笔者所观察到的吴荣祖老师临证数案,以说明之:
1)
抑郁症:
陈XX,女,48岁,2003年12月18日就诊,一年前因丈夫与父亲一周内突然死亡,又遭遇下岗,造成患者焦虑,惊怕,多次自杀未成。经省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证”,住院西药治疗效不显。
刻诊:忧郁,焦虑,多疑,不与人交往,不多讲话,畏寒,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失眠,面发青,背部骨蒸
盗汗,腰痛,记忆力下降,小便灼热,舌胖大红嫩,苔少,脉沉细。
方: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15g,灸麻根15g,灸远志10g,白花蛇舌草20g,
乌梅5枚,续断30g,益智仁15g,甘草6g 五付
2003年12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皆减,守前方再进。此后数年均守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半年后,情绪明显好转,背部骨蒸感消失,腰不痛,脸色恢复正常,大量减少西药量。恐惧感消失,性格改变,可与人交流,诸症均改善。1年后恢复正常状态,至今5年均未复发。
按:现今公认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所规定的主要症状,其绝大部分属于中医“虚证”范畴,以心、肾二脏亏虚为主,兼有肝郁症状。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调畅全身气机、保证情志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正常和调。而肝的调畅气机、调达情志的功能依赖于肝之清阳的温升,肝阳之根本又在于肾之温水。黄元御《四圣心源?6?1天人解》:“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故遇此
心肾阳虚、相火不潜,兼有肝寒郁滞之症,以“阴平阳秘”立法,投之以潜阳封髓丹,引火归源,肾水得温,肝木方升,情志调畅顺达,“精神乃致”,此遣方之深意耐人深思。
2)顽固性失眠
李某某,女,45岁,2007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严重失眠一年,一年来经多方求治无效,患者神疲乏力,烦躁、
心悸、口干,饮水不解渴,曾久服
六味地黄汤、
酸枣仁汤等方效不显。舌嫩红,苔薄白,脉沉细,寸略旺,两颧红。投以潜阳封髓丹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20g,灸远志1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6月23日复诊,效大显,由原来通宵难眠改为可入眠4-5小时,心悸、口干均得改善。守此方一月后,诸症息消。第二年因
感冒就诊,一直未复发。
按:吴老师曾说:“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者,多由阳不能归于阴为多见。‘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潜于肾水之中浮起而扰神。神无以守舍,寐之安有哉?”失眠因阴阳失调,
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自然神安寐安。下元亏虚,肾火妄浮,容易导致心肾不效而失眠。本例因肾阳虚相火浮虚,扰动心神,心肾不交而见心悸、不寐等诸症,故在大剂附子温肾水辅以肉桂等壮君火,复以龙牡龟板等诸潜镇之品交泰水火,细辛、远志等开三焦通道,使相火秘藏,肾水得温,膀胱之水上济君火,心肾相交而诸症悉除。
3)遗精
张某某,男,22岁2007年1月初诊。中医学院学生,一年前开始梦遗,曾自服
知柏地黄丸、四逆汤等,效不显,严重时一周梦遗5-6次。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夹青,畏寒肢冷,易上火。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双尺无力。投以潜阳封髓丹合补肾汤,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20g,紫石英20g,续断30g,杜仲20g,
菟丝子2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2007年7日重遇患者,言自服此方数周后,诸症消失。
按:丹溪曰主封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两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可见遗精一症,涉及肾之封藏、肝之疏泄、心之守神等,而其间之主导,可分属心失所主和相火妄动两大病机。潜阳封髓丹除了主方抓住阳虚之命火不潜为治疗根本以外,方中肉桂有壮心所主之能,龟板、龙牡等均有重镇安神、交通心肾之功,故投之后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不致躁扰不安,肾水得温、肝木得达、心火得主,故对此遗精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学派常认为温阳派滥用热药,上火时也常乱用不已,殊不知温阳派在提出和重视“命门火”这一理论时,已将命门抽离出通常的五脏之外,赋予了独特的功能。“天一生水”的理念妙悟坎离,不但确定了人身以“火”立极的根本,而且在临床上用温潜法来付诸实践,弥补了过去对四逆汤的过分依赖。而据笔者观察,吴老师临床上很少有病人出现所谓附子“排病反应”的情形,这应该与充分考虑和防范病人的相火妄动,提前用药物治疗干预密不可分。
近年来温阳派的影响渐渐扩大,常见莘莘学子们临床常以一个四逆汤通杀一切阳虚病人的情况,而遇到相火妄动的病人时,如四逆汤配伍不当,常易产生或加重诸般“上火”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畏惧“热药”,产生思想上的顾虑,以致依从性下降等问题。这些不良弊端常易导致初学者进退维谷,对温阳理论产生怀疑,改弦更张重回传统时方辨证模式的旧路。这既有初学者临床经验不足的一方面,也与现有文献对此类问题重视、强调不足有关,这应该是附子最好用也最难用的原因之一。
(三)“火神”钦安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那就是封髓丹和潜阳丹。而此两方功用为近,制方极简也其效却颇有奇异之处,钦安先生亦说说其应用封髓丹“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并赞其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
而学火神者,往往于此二方一头雾水。抑或是非此即彼,非阴即阳的思维定式所限,故有谓二方滋阴者,必有驳之谓此二方为扶阳者。然扶阳滋阴,毕竟两途,聚讼纷纷,毫无定解,未免辜负钦安先生的一片传道苦心。
余不揣浅陋,愿将一些心得,与诸同道共商。
在《医理真传》中,提及封髓丹凡八次(其中有封髓潜阳二方或选之条文),单独提及潜阳丹者凡十次,单独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潜阳丹凡四次。
在《医法圆通》中,提及封髓丹凡十二次(其中有封髓潜阳二方或选之条文),单独提及潜阳丹者凡三次,单独提及封髓丹未提及潜阳丹凡四次。
可以看出,在两书中,封髓丹与潜阳丹被钦安先生提及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并不存在钦安偏好哪一方的问题。为了理解两方的异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以两方共存的条文理解两方的相同之处。
2、以只提及一方的条文进行罗列横向比对,理解一方的适用范围。
一、两方共存之条文
1、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
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解见上。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
2、谈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
肾虚者,可与
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
从此条可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补肾虚”
3、谈小便便时痛甚,口渴饮冷,其淋症乎?非淋症乎?
阳虚之人,得此者多,方宜白通汤、三才、潜阳诸方。。。。。。余意方中再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如三才封髓丹加安桂,滋肾丸倍安桂,皆可酌用,切勿专以分利为主也。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治阳虚”。
4、谈病人每日早饭后心烦,两手、足
心痛痒异常,至午初即愈者,何故?
阳虚发痒者,手、足心肉柔润不枯,无
白皮干粗色,但痒极而欲重按重压,以此定之,再参看各部气色便了。阳虚宜收纳回阳为主,方用潜阳丹、四逆汤、封髓丹之类,解见阳虚门。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治阳虚、收纳回阳”。
5、谈耳病肿痛
因肾阳虚而致者,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或阳旦汤加
香附、
麦芽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扶阳祛阴”。
6、谈喉蛾
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扶阳”。
7、谈汗证
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
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收纳、温固”。
8、谈痔疮
因阴火而致者,或由房劳过度,君火下流,前阴发泄不畅,直逼的,蕴积亦能生痔。又或火病,用心过度,忧思过度,元气虚极,涣散欲从下脱,而不得即脱,蕴积亦能生痔。其痔或青色、黑色、白色,微痛微肿,坐卧不安,人必无神,困倦喜卧,畏寒身重,面色唇口青白,脉或浮空,两尺或弦劲,此是元气发泄不藏之故,不得照寻常通套等方施治。法宜收固,如附子理中汤加
葛根,潜阳丹,回阳饮,封髓丹倍砂、草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固”。
9、谈发斑
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潜阳丹,回阳饮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收纳”。
10、谈经期盗汗
若是盗汗,察其系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藏,气机上浮,故盗汗出,法宜收纳,如封髓丹,潜阳丹之类。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纳”。
11、谈小儿痘症
浆足疮熟,以收回为主,潜阳丹,封髓丹是也。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收回”。
12、谈
健忘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
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比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
桂枝龙骨
牡蛎散,三才,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
从此条可以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交通阴阳”。
从以上的条文可以得出的结论,封髓、潜阳丹的共同点是:
温肾助阳、降逆纳气、收纳温固、交通阴阳。
二、单独使用封髓丹的条文
1、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
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
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2、谈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而反甚者,何故?
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人身虽云三焦,其实一焦而已。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见上。即姜桂汤亦可。
3、谈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
此肾中之阳暴浮也。夫两耳开窍于肾,肾中之火暴发于上,故痒极欲死。或又曰,肝胆脉亦入耳,肝胆有火,亦可发痒,先生独重肾气,而不言肝胆之火,未免固执。曰:子言肝胆有火,必不专在耳心,别处亦可看出,必不忽痒极欲死。今来者骤然,故直断之曰肾中之阳暴发也,法宜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解见上。
4、谈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
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如封髓丹倍黄柏、
参枣汤加黄连,补血汤、
将军蛋、洋参蛋之类是也。
5、谈补坎益离丹方义
奈世人沉溺莫挽,深为可慨,兹特再即此方(补坎益离丹)之理推之,与仲景之白通汤同法也;桂枝龙骨牡蛎汤同法也;大、小建中汤同法也;即与后贤之
参附汤、封髓丹、阳八味皆同法也。
6、谈肾病腰痛
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己。如滋肾丸、地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
7、谈遗精
欲使封固,如三才封髓丹、桂枝龙骨牡蛎汤、白通汤,皆可服也。此三方者,皆是交济阴阳之功,但非一二剂可见大功,总要信心得专,多服十余剂,无不灵应。
8、谈汗证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
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
地骨皮之类。
以上八条可总结出封髓丹的作用为:
收纳阳光、调和水火、收纳真气、交通阴阳、补先天之阳、扶阴以抑阳、养阴养血、治一切虚火上冲。
咦,奇不奇怪?这一个方子,为什么又说他补阳,又说他扶阴抑阳?这岂不矛盾吗?其实奥秘在于,此方的根本在于调和水火,交通阴阳。而辅以加减法调整阴阳药的比例,就可以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宜了。
以上的加减法归纳如下
封髓丹倍黄柏,扶阴抑阳;
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养阴;
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养血。
可以看到,如果封髓丹用原方,扶阳的成份是比较大的,如果想偏于阴,很简单,倍黄柏就做到了。
还有一个小启示,知非氏在治疗偏头痛时,用封髓丹加安桂、
吴茱萸效果很好。
三、单独使用潜阳丹的条文
1、谈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
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2、谈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3、谈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何故?
子不观药中之
硫黄乎!硫黄秉火之精气所生,气味极臭,药品中秉火气所生者亦多,而何不臭?可知极臭者,火之精气也。此等症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机。方用潜阳丹治之,解见上。
4、谈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
此阴盛而真气上脱,已离乎根,危之甚者也。夫喉痛一症,其在各经邪火所作,必不上热下寒,即来亦不骤。今来则急如奔马,热上寒下,明明一线之阳光,为阴气所逼,已离乎根也。或又曰:既言平人,何得即谓之阳欲脱乎?曰: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即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学者苟能识得一元旨归,六合妙义,则凡一切阳虚之症,皆在掌握也。兹虽云平人,其损伤原无人知晓,或因房劳过度,而损肾阳;或因用心太过,而损心阳;或因饮食失节,而损脾阳。然亦有积久而后发者,元气之厚也;有一损而即发者,元气之薄也。余常见有平人,日犹相见,而夜即亡者,毋乃元气之薄,而元阳之脱乎?医亦尚不知,而况不知医者乎?
此一段已将阳虚合盘托出,学者务宜留心体之可也。方宜潜阳丹主之,解见上。
5、问曰: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定稍安,不则欲死者,何故?
此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解见上。
6、谈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
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
7、谈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
病于上半夜者,主阴盛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又兼邪念之心火动之,故作,法宜扶阳为主,如潜阳丹、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是也。
8、认病捷要总诀(此条中提及三次)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
头痛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
9、谈肺病咳嗽
审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肾而咳嗽自己,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
10、谈齿牙肿痛
因真阳虚而阴气上攻者,其人齿牙虽痛,面色必青白无神,舌多青滑黑润、黄润、白黄而润,津液满口,不思荼水,口中上下肉色,多滞青色而不红活,或白惨黄而无红色。以上等情,不仅此症,一切阳虚病多见此情。法宜扶阳抑阴,如白通汤、姜桂饮、阳八味、潜阳丹之类。
11、谈带证
所谓下元无火者何?或素禀不足,而劳心太甚,则损心阳。或伤于食,而消导太过,则损胃脾之阳。或房事过度,而败精下流,则损肾阳。如此之人,定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必两寸旺,而两尺弱甚,浮于上而不潜于下,其下之物,必清淡而冷,不臭不粘。法宜大补元阳,收纳肾气,如潜阳丹加
故纸、益智,回阳饮加茯苓、安桂,或桂苓术甘汤加附片、砂仁之类。
以上十一条可以总结出潜阳丹的作用为:
回阳祛阴,收纳真气,大补元阳
封髓丹矛盾的情况在这个方子里没有体现,这是因为立方时偏于用阳药的关系,而且钦安在提到此方大补元阳时还可能以加入故纸,益智仁,这样温阳的格局更为明显了。
四、两方比较结论
在以上的条文阅读中,基本理解了两方的异同,而得出大致的结论是两方基本类似,但封髓偏阴,潜阳偏阳。但只要适当的加减,药物的阴阳偏性可以很方便的变换,这就是两方交通阴阳的神奇之处了。而要验证以上的推断,我认为钥匙在于加减法及以下的这个条文:
谈汗证
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
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从上面的条文中可以理解到,两丹都可以回阳收纳温固,但若要滋阴养血,钦安先生就会用封髓倍黄柏的办法来调整药物的阴阳属性。这就验证了上文的推断。
五、两方加减法总结
对于加减法的总结,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钦安先生的思想,对两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阳虚,用三才封髓丹加安桂治
扶阳祛阴,用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
收纳温固,用封髓丹倍砂、草。
大补元阳用潜阳丹加故纸,益智仁。
封髓丹倍黄柏,扶阴抑阳;
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养阴;
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养血。
(四)笔者从事中医临证四十年,研究强化疗法治疗肿瘤与疑难杂症,回忆初接触中医临床,尝尽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成功与失败的教训经常浮现在眼前,曾碰到不少虚火症,因初出茅庐,阅历浅薄,偶尔出现误诊之偾事,关键在于不能准确地运用中医八纲辨证。故在临床中,对虚火症之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辨证不十分确切,这样就谈不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法则了。一般来说,用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法治疗实火症、驾轻就熟;但对肝
肾阴虚、
肺肾阴虚、
胃热阴虚、命门火虚,诸症辨证缺乏全面系统、准确之认识,即对三才封髓丹、
一贯煎、
玉女煎、
麦味地黄丸等治疗各种虚火引起牙痛、
齿衄、口腔炎、失音、喉痹等,千篇一律的使用,其结果适得其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倍功半,失误多多。
滋阴的方剂中:虎潜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一贯煎共同点是滋阴降火,治疗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心烦口渴、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具体运用时要掌握每个方剂的特点,虎潜丸:强壮筋骨,适用于筋骨萎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故称健步虎潜丸。大补阴丸:治疗骨蒸潮热,盗汗、咳血、
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三才封髓丹: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遗精盗汗。一贯煎:对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脉象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效果颇佳。笔者经过艰苦细致的探索,综合四方滋阴降火,平衡肾中阴阳,增加温阳散寒之附片、炮姜,发挥其甘温除热之功效,治疗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之虚火,妄动诸症,达到引火归元,以消阴翳的目的。
潜阳封髓丹原方:砂仁15g、甘草6g、黄柏l2g,附片30g、龟板24g根据余多年治疗经验,灵活加减化裁。
潜阳封髓丹组成:砂仁6g、
知母10g、黄柏10g、
川连3g肉桂6g、
麦冬15g、生龙牡各15g、炮姜6g、
白芍l0g、附片30g、龟板24g甘草6g。
方义方解:附片、炮姜温散寒邪;龟板滋阴平肝潜阳;知母、黄柏清降相火;川连、肉桂引火归元,交通于心肾;砂仁醒脾开胃;麦冬主清心润脉,生津止渴;白芍柔肝止痛,生龙牡潜阳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配伍:
①治慢性歌喉炎引起喉痹,可加桔梗30g、
元参15g,炎症明显加
银花15g、
连翘15g。
②齿衄加
石斛15g、二冬各15g、
五味子10g、
三七粉3g开水冲服。
③失音加元参15g、桔梗30g、二冬各10g、
胖大海3枚,温开水泡饮。
④复发性口腔炎加
鲜生地30g、
草河车24g、
板兰根12g、
赤芍15g、鲜石斛24g、
人中黄6g、二冬各10g,去附片,病情好转再用原方调理,用消疳饮:石斛、人中黄、
芦荟晶。
⑤白塞氏综合症重症用消疳饮:石斛、人中黄、芦荟晶、轻症加银花、元参、连翘酌情使用,但附片用量减少,重者可以不用。
⑥出现便秘,尿赤可用
增液汤,配合消疳汤。
⑦出现更年期综合症,冲任不调可用
二仙汤配消疳汤加银花、
紫参、赤芍等。
⑧出现下疳、龟头溃烂用清凉解表之
薄荷煎水洗,并以
锡类散0.6g以敷患处。
⑨白塞氏症病情稳定,还得用潜阳封髓汤善后以防复发。
共奏温阳散寒,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以消阴翳,在临床上治疗命门火衰引起的喉痹、复发性口腔炎、齿衄、牙痛、失音、白塞氏综合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录如下:
1喉痹吴某,女,29岁,因吃油炸花生米,演唱歌曲劳伤引起慢性歌喉炎;服头孢安苄胶囊,
六神丸无效,输液
青霉素等抗生素,症状无明显好转,吞咽困准,咽痛连右耳心,口中流涎,咽充血,色紫暗,悬壅垂水肿,左下颏淋巴结肿大,便稀,尿清长,口淡不渴,舌胖淡嫩多津,边有齿痕,脉沉细,尺脉浮大无力。
分析:食香燥动火,连续工作,劳伤脾肾,咽喉红肿痛疼,胃火亢盛,阳热实证,但脉沉细,口不渴,尿清长,舌胖嫩多津,为肾阳虚,下寒阴盛,逼阳上腾,当温阳祛寒引火归元治之。
处方:附片30g、龟板24g、砂仁10g、炮姜10g、炒黄柏12g、知母12g、肉桂6g、桔梗30g、 元参15g、川连3g、炙甘草10g、生龙牡各15g用凉水浸泡2小时,每付煎3遍,待药汁偏温时,服药二次,当晚即顺利进食,咽部血泡消失,喉微痛,嘱加鲜姜三片,
葱白须三节,再进三付而愈。
按:平时肾阳不足,命门火弱,因吃香燥动火之物发病,加之劳伤,病虽笃重,只用抓住阳虚火浮这一病机,用本方纳气归肾,引火归元,滋肾补水熄火。重用桔梗,元参交通上下,药证合拍而获捷效。
2齿衄杨某,男,26岁,齿衄2周,漱口时,牙床出血,血从口中溢出,晨将血吐尽自止,白天不出血,午后3小时出血,神疲乏力,四肢逆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鼻衄,舌淡嫩多津也有齿痕,脉沉细迟,两尺浮大而细。
分析:齿衄,复因胃火上炎,血随火动所致,然属实火者,必发口渴龈肿,发热
便闭,脉洪数;属虚火者,口燥龈糜,脉细数患火之症,即无胃中实火之象,亦无虚火之症,其物征睡熟则出,醒则血止,午后3点加重,肺肾阴虚不能摄血之故,且四肢逆冷,尿清长,为肾阳虚之象,上盛,下虚,火不归元。治以补肾温阳,引火归元。
处方:附片30g、龟板20g、熟地60g、炒黄柏12g、砂仁12g、炮姜15g、天冬15g、上肉桂6g、五味子10g、川连3g、石斛15g、生龙牡各15g、三七粉3g开水冲服,服3剂后血止,唯觉鼻阻,嘱加鲜姜三片,葱白须三节再服三剂痊愈。
按:齿衄亦有肾虚火旺,齿龈出血,以及睡则流血,醒则止者,午后3时加重,皆肺肾阴虚之故,脉症合参,断为阳虚火浮,视出血而不顾,用具辛热之品
潜阳封髓丹引火归元,重加熟地填补已亏之精血,五味、天冬,润肺理脉。川连、肉桂引火归元而获效。
3失音梁某,女,28岁,因昼夜连续工作,说话太多,睡眠不足4小时,操劳过度,开始咽痛,咽部充血流涎,继之声哑,悬壅垂水肿,右下颏淋巴结肿大,失音身痛,便软,尿清长,口淡不渴,舌胖淡嫩多津,边有齿痕,十指除拇指有甲印,余皆无。脉沉细,尺浮无力。余用华陀挟脊法、阴阳大推法推拿1次,嘱食清淡嫩软,多食水果,静养一宿,忌勤政劳心。昱日晨亦能说话,心情颇佳。
处方:附片30g、龟板24g、砂仁10g、生地15g、黄柏10g、知母10g、川连3g、肉桂6g、 二冬各10g、五味子6g、银花10g、桔梗30g、甘草3g、生龙牡各30g、鲜姜三片葱白须3节为引,3付。
分析:失音多由操劳过度,肺肾阴虚所致;开始咽痛充血红肿,粘膜水肿以致失音;华陀挟脊法推拿调任督二脉阴阳,舒筋活血,使肾中虚火清降,用潜阳封髓汤温阳散邪,使上盛下虚之浮火疏散,引火归元,三付见功,又三付善后而获效。
4复发性口腔溃疡李某,男,34岁,舌体溃疡,反复发作已10年之久,该病发作频繁,溃疡的而积增大,间歇逐渐缩短,溃疡此愈彼起,近半月溃疡累及全部舌体。某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检查:舌体全部溃烂,多腐败脓液,红赤疼痛,言语、饮食皆感不便。脉弦数,舌红降。舌为心之苗,心火过旺,阴津耗伤。方似养阴,清心,引火归元治之。
处方:鲜生地30g、败龟板24g、川黄柏10g、知母10g、川连3g、紫参24g、板兰根18g、赤芍15g、 肉桂6g、鲜石斛24g、人中黄3g,3付,服药后,溃疡有所好转,大便数日末行,心火不能下达,前方加生
川军6g,取大黄黄连
泻心汤意。
疗效:服上方加减共二十四付,溃疡全部愈合。随访未见复发。
分析:本例处方,以三才封髓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而成。口腔溃疡,主要是心火挚亢盛,可分为胃热心火两类。胃热者常开发齿龈肿痛,可应用
白虎汤治疗。心火者以舌部溃疡为主,因为心开窍于舌,可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由于热势的亢盛,必然要损伤津液,使阴液亏损,一般可应用滋阴生津如增液汤。有些病长期反复发作,使阴液大亏,阴津不能滋养相火,使相火偏亢,则宜用潜阳封髓汤往往能收效。
5白塞氏综合症
5.1白塞氏综合症。方某,男,29岁,症见身痒,耳痒,眼红赤,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脉沉细,口淡舌胖有齿印,患病较轻已有3年。
治则:回阳收纳、脾肾双补
处方:附片30g、龟板20g、砂仁10g、炮姜15g、
太子参15g、白术15g、黄柏10g、炙甘草10g、
陈皮10g、上肉桂6g、川连3g,鲜姜三片、葱白须三节为引,4付。
二诊:诸症均有好转,宗上方加
紫草15g又6付而痊愈。
5.2白塞氏综合症:唐某,男,38岁,口腔及龟头部溃疡,反复发作8年。8年来反复发作,口腔粘膜及舌体溃疡,甚至龟头部亦出现溃疡,经皮肤科检查诊断:白塞氏综合症。用激素治疗,疗效不显著,转来中医科治疗。
口舌生疳,有时龟头亦发炎,《金匮要略》:“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此狐惑之病,湿热为患,久延成毒,蚀皮腐肉,脉滑数,苔白腻质红,方清热解毒,滋阴,引火归元。
处方:生地24g、败龟板24g、知母10g、黄柏10g、鲜茅根30g、银花15g、公英30g、赤芍12g、芦荟6g、肉桂3g、川连6g,10付。
二诊:以上方加减服用,或蚀于下,此起彼伏,缠绵不愈,徐灵胎曰:“蚀于喉为惑,谓热yin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惑,蚀于阴为狐,谓热yin于下,柔害而幽隐,如惑狐性之阴也。”狐惑之病,虽以热毒为患,而其肾必亏,蚀于阴,是肾阳不足之阴症,肾气足,何以蚀之?当加补肾之品,取肾为先天之本也。
处方:附片10g、生地24g、败龟板24g、川黄柏10g、知母10g、
仙灵脾18g、
仙茅18g、全当归10g、赤芍10g、芦荟6g、
丹皮9g、紫草9g、川连6g、肉桂6g、人中黄6g,5付。薄荷10g,煎水洗患处,锡类散0.6g,吹敷患处。
疗效:上药服30付,疳疮已痊愈。
按语:狐惑见于《金匮要略》,应用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外洗,
雄黄熏治。芦荟晶为消疳饮为主,虽起一定的作用,但未能收效,今以二仙汤合清热解毒药治疗,方能使症状完全消失。
5.3白塞氏综合症:郑某,男,39岁,症见牙痛、胃痛、口腔粘膜大面积溃疡,龟头溃烂,口不渴,见水欲吐,目充血,畏光,四肢逆冷,小便色白,舌质淡,津满口,扪之冷湿,脉沉细无力。系肾阳虚,虚火浮越,回阳收纳,佐以清散寒邪。
处方:附片45g、龟板24g、砂仁12g、黄柏12g、赤芍12g、板兰根15g、
荆芥12g、
蝉蜕10g、
川连9g、
干姜9g、肉桂3g、炙甘草15g,5付。
二诊:服药好转,宗上方加蜂房15g,又五付,霍然而愈。
5.4白塞氏综合症:郑某,男,36岁,口腔及生殖器反复发作性溃疡6年。病史:1984年开始,出现口腔粘膜及舌部疼痛性溃疡,同时伴有龟头部溃疡,两膝踝关节疼痛,发现
结节性红斑。眼科检查,患有
虹膜睫状体炎。
诊断:眼口生殖三联综合症(白塞氏综合症)。口舌生疮,一再发作,虹膜发炎,纠缠已久,龟头生疳,溲变色,腿发红疹,且有青斑,关节按之,殊为痛楚,脉弦细,苔薄腻为湿热内瘟,未得发达,久积成毒。病延日久,热毒入血,阴分亦伤,方清热凉血解毒,引火归元。
处方:生地30g、元参24g、龟板24g、丹皮6g、赤芍15g、石斛15g、黄柏10g、银花15g、川连6g、肉桂6g、人中黄6g、生甘草6g、附片6g,鲜姜三片、葱白须3节为引,芦荟晶6g,研末化服。
疗效:服上方后,诸病日见好转,上方加减出入,外用
人中白散吹揉,病情稳定。
分析:内服芦荟消疳饮合三才封髓汤,外用人中白散,方应用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石斛清热养阴,黄连、黄柏、银花、人中黄清热解毒,元参、芦荟泻下,使热从大便而出,黄连、肉桂引火归元,用少量附片温中散邪不伤阴;效果较好。
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4例白塞氏综合症,内服汤药,外洗外敷法,治愈奇难顽症,确实值得认真总结,大力推广之。
-----------郑钦安论治健忘及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
作者:唐步祺
按健忘一证,固有阳虚、阴虚之别,然亦不必拘分,统以精神不足为主。凡人禀二气以生(二气即阳精、阴精也。二气浑为一气,神居二气之中,为气之宰,故曰:精、气、神。二气贯于周身,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此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
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桂枝龙骨牡蛎散(汤),三才封髓丹、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切勿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与参、枣、茯神、远志、
朱砂一派可也。
【敬评】知非氏曰:邵子诗云:耳目聪明男子身,鸿钧赋于不为贫,病至健忘,赋畀之良危矣。钦安定以精神不足,透出神昏之所以然,理明法立,非浅见寡闻者所能窥测。苟能按方用药,可疗此疾,又何必深究所以。此一段乃性灵文字,不在医例,亦不得作医书观。夫神与气、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精,而气、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烧火,尚可施治。此火一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岂但健忘一证,即一部《医法圆通》之死证,皆此火之衰绝耳。凡医因何而不敢放胆用姜、附以活人耶!全龙点睛正在此处,学者着眼至摄心有密,乃培养此火种之法。钦安之医、之心、之学,亦于是乎在。
【阐释】健忘即记忆力减退。郑氏认为不论阴虚、阳虚,统以精神不足为主,故其治亦以交通阴阳,再加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行自效。即是要讲究精神卫生,减少忧思焦急,使头脑宁静,情绪稳定,健忘自可消失。至于药物洽疗,前人多用补心、宁神、定志诸方,亦往往有效。郑氏则谓不可专恃这一派药物,而应以白通汤、桂枝龙骨牡砺汤、三才封髓、潜阳丹等缓服久服,益元阳,增精气而强脑力,记忆力自然可以恢复。对于阳虚病人,尤为相宜。
二、郑钦安论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
白通汤、潜阳丹、封髓丹,三方均为阴盛虚阳上浮外越,阴阳隔断,不能相续,不能交通之症,以下内容录自唐步祺著《郑钦安医书禅释》一书。
※※※※※※※※※※※※※※※※※※※※※※※※※※※※※※※※※※※※※※※※※
(一)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夫两耳前后,俱属少阳地界,今忽肿微痛,红色中含青色,兼之两颧色赤,口不渴,而唇、舌青白,知非少阳之风火明矣。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见青白苔,而阳虚阴盛无疑。身虽大热,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况两尺浮大而空,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二两、葱白四茎。
用药意解: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后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字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仲景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两字,不可偏盛,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偏于阴者,外邪一入,即从阴化为病,阴邪盛则灭阳,故用药宜扶阳;邪从阳化为病,阳邪盛则灭阴,故用药宜扶阴。此论外感从阴从阳之道也。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阐释】此间各种症象比较复杂,一般不易明辨。郑氏层层分析,断为元阳随阴气附少阳经而上越的危症,急需回阳祛阴,故主以白通汤或潜阳丹。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而加葱白,以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隔于上的要药。本病次要由于在里之阴寒太盛,致上越之阳不能与下焦残存之阳相续,葱白能引心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肾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水火互根,格越之症,自可立解。潜阳丹如前所解,有纳气归肾,伏火互根之妙用,故亦能治此病。笔者用白通汤治疗发高烧不退,取得满意效果。患儿张××,9 岁,高热摄氏39 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为抽风。余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因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
猪胆汁或
童便乃能入阴,故为之处方如下:附片30克、干姜20克、葱白30克,童便引。病者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
(二)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阐释】本问数种病象合参,断为少阴之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须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如裂(即一般所说之
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
(三)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琳、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屡试屡验。
※※※※※※※※※※※※※※※※※※※※※※※※※※※※※※※※※※※※※※※※※
附录: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后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后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心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字能启肾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 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桂枝3两、白芍3两、甘草2两〔炙〕、
生姜3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生姜、大枣,引药也,将交通之力引向荣卫,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荣卫。
五者区别:
桂枝汤:调和荣卫(交通体表之阴阳)。四逆汤:重在升发阳气。白通汤:有潜阳之意。潜阳丹:重在引阳下行。封髓丹:重在引阳下藏。
-----------多谢了!现代上火下寒者太多了。
-----------就这,够我学习几年了
-----------
回复 庄野医 的帖子的确是好医案。
-----------好文章,甚受益.庄兄幸苦了.
-----------
回复 天涯居士 的帖子大家一起為中醫盡點微力!
-----------病人男,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己久,牙床被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
-----------好文章,系统的分析总结潜阳封髓丹,版主好样的,赞一个。
-----------好贴,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