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网络版错误多有,故根据网络版以及北中医白话解版、陈修园医学全书版,肖俊平版校对。其中难免还有错误,请指正。
[
Last edited by 本无 on 2007/2/14 at 21:45 ]
-----------药性赋
第一章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
痈毒;
薏苡理
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
黄柏疮用,
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
枳壳缓而
枳实速也;
疗肌解表,
干葛先而
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
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
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
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
黄疸而利水;
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
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
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
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
大黄。
宣
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yin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苇通淋于小肠。
熟
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
芍药破血而疗
腹痛,烦热亦解;
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
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
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出
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
荆芥穗清头目
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瓜蒌根疗黄疸毒痈,
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
伤寒、解虚烦,淡
竹叶之功倍;
除结气、破瘀血,
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
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
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
荜茇;
用发散以生
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
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
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
川椒达下,
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
生
卷柏破
癥瘕而血通。
白朮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
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呕逆;
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
石
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
灵砂定心脏之
怔忡。
盖夫
散肾冷、助脾胃,须毕澄茄;
疗
心痛、破
积聚,用蓬莪朮。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
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
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
乳香;
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
干漆。
岂知
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
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
霍乱,而心气之痛愈;
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
米醋;
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
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
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
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麋茸壮阳以助肾;
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
带下,且除崩漏目翳;
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
瘫痪,疗风痒之癣疹;
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冷气之理;
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
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
遗精之药;
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
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
鲫鱼有温胃之功;
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
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第三章 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
半夏主于痰湿。
苍朮治目
盲,燥脾去湿宜用;
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
况夫
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
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
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
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
阴痿。
诚以
紫苑治嗽;
防风祛风;
苍耳子透脑止涕;
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
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
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
若乃
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
刘
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
芋叶;
疗折伤之症责
骨碎补。
藿
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
草果仁温脾胃而止
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
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
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
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
何首乌治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
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
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
破
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
宣
木瓜入肝,疗脚气并
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
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
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
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
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
橘核仁治
腰痛疝气之瘎。
金樱子兮涩遗精;
紫苏子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
大
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
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
补虚弱、排疮脓,莫若
黄芪;
强腰脚、壮筋骨,无如
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
马蔺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第四章 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
硇砂而去积;
用
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
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
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
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
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
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
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
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
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
蒺
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
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
岂不以
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
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
泄泻而神效;
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
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痨嗽,
牛蒡子疏风壅之痰;
全蝎主风瘫,
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
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
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
远志,俱有宁心之妙;
木通、
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
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
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白
茯苓补
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
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
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
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
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椿根
白皮主泻血;
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
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
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
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
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
百合敛
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
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
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
阿魏除邪气而破积;
紫河车补血,
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
鳖甲治痨疟,兼破癥瘕;
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
疟疾之用;
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濒湖脉学
脉学七言诀
浮 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 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迟 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马夬jue)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 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 脉
体状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相类诗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疒颓tui)淋看尺部。
涩 脉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
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 脉
体状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相类诗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
伤暑,
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 脉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
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分部诗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 脉
体状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
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 脉
体状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 脉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
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 脉
体状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诗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紧 脉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 脉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风占nian)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芤 脉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 脉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王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
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 脉
体状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主病诗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脉。
牢 脉
体状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 脉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 脉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
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 脉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 脉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 脉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 脉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 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
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 脉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 脉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四言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
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
心悸,女胎三月。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
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一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
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
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斯易。
-----------医学三字经
清 陈修园 著
医学三字经 卷一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著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yin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彷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著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塘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回
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七情伤 上损是
归脾汤 二阳旨 下损由 房帏迩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已 二神方 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 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秘 寓意存 补金匮
心腹痛
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痛不通 气血壅 通不痛 调和奉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 平冲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他标剂 忘本根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yin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朮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勿炎凉
医学三字经 卷二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白虎汤 静而得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思 方两出 大神奇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曲楂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动抟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彷佛 小柴胡 小阳谓 吴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
呃逆 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 痰积痼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五淋
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
淋病 皆热结 膏石劳 气与血 五淋汤 是秘诀 败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肾气咽 点滴无 名癃闭 气道调 江河决 上窍通 下窍泄 外窍开 水源凿 分利多 医便错 浊又殊 窍道别 前饮投 精愈凅 肾套谈 理脾恪 分清饮 佐黄蘗 心肾方 随补缀 若遗精 另有说 有梦遗
龙胆折 无梦遗 十全设 坎离交 亦不切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寒筋水 气血寻 狐出入 (疒颓)顽麻 专治气 景岳箴
五苓散 加减斟 茴香料 著医林 痛不已 须洗淋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蛔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甚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 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针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月信准 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渐迟至 重桂姜 错杂至 气血伤 归脾法 主二阳 兼郁结 逍遥长 种子者 即此详 经闭塞 禁地黄 孕三月 六君尝 安胎法 寒热商
难产者 保生方 开交骨 归芎乡 血大下 补血汤 脚小指 艾火炀
胎衣阻 失笑匡 产后病 生化将 合诸说 俱平常 资顾问 亦勿忘 精而密 长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汤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轶 内十方 皆法律 气后篇 有神术 小柴胡 首特笔 竹叶汤 风痉疾 阳旦汤 功与匹 腹痛条 须详悉
羊肉汤 (疒5)痛谧 痛满烦 求枳实 著脐痛 下瘀吉 痛而烦 里热窒 攻凉施 毋固必 杂病门 还熟读 二十方 效俱速 随证详 难悉录 惟温经 带下服 甘麦汤
脏躁服 药到咽 效可卜 道中人 须造福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yin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惟同志 度金针
-----------汤头歌诀不好找,刚找到。过些时候校完放出。
[
Last edited by 本无 on 2007/2/14 at 21:57 ]
-----------汤 头 歌 诀 全 文
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
益胃汤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
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
鳖甲散黄芪鳖甲地骨皮 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
天冬桂 甘桔
桑皮劳热宜
4.
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
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羸鳖甲柴 地骨当归
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
炙草 肺劳蒸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 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
咳血吐痰劳热久
7.
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 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
马兜铃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 顺气生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
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阴斑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 麦夏苁蓉仔细哦
10.
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
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二、发表之剂
1.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2.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阳如疟此为功
3.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为良
4.
小青龙汤
小龙青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 细辛半夏兼五味
5.
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 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 有汗加葛无麻黄
6.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钱氏 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 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 痘疹已出慎勿使
7.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 加减临时在变通
8.
神术散神术散用甘草苍 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 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 加入菖蒲与
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 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
白术易
苍术 太阳有汗此为良
9.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阴反热曷能康
10.人参
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
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11.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 阳虚无汗法当谙
12.
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 虚人外感服之康
13.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 姜葱
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
葱白豉 两方均能散风寒
14.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 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
赤芍兼香附 时邪感冒郊堪夸
三、攻里之剂
1.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
芒硝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2.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实黄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风闭实可消详
3.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4.
木香槟榔丸木香
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
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用咸宜
5.
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6.
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7.蜜煎导法
蜜煎导法通大便 或将
猪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阳明无热勿轻攻
四、涌吐之剂
1.
瓜蒂散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
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2.稀涎散
稀涎皂角
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 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五、和解之剂
1.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2.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 敛阴泄热平剂扶
3.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寒热平调呕痛忘
4.
黄芩汤黄芩汤用甘芍并 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 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
生姜与半夏 前症皆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营
5.
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 调经八味丹栀着
6.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 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 感伤岚瘴并能驱
7.六和汤
六和藿朴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 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
苏叶 伤寒伤暑用须明
8.清脾饮
清脾饮用青朴柴 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 热多阳疟此方佳
9.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泻并用理肝脾 若作食伤医更错
六、表里之剂
1.
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 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 仍有桂枝大黄汤
2.
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
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 外科疡毒总能消
3.
五积散五积散治五般积 麻黄苍芷归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 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 熟料尤增温散功
温中解表祛寒湿 散痞调经用各充
4.三黄石膏汤
三黄石膏芩柏连 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 表里三焦热盛宣
5.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6.
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 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 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 感伤内外亦堪施
7.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 鳖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及疟痢 一丸两服量病调
8.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即九味 已独知连白术暨
散热培阴表里和 伤寒两感差堪慰
七、消补之剂
1.平
胃散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
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2.
保和丸保和神曲与
山楂 苓夏陈翘菔子加
曲糊为丸麦汤下 亦可方中用麦芽
大安丸内加白术 消中兼补效堪夸
3.
健脾丸健脾参术与陈皮 枳实山楂麦蘗随
曲糊作丸米饮下 消补兼行胃弱宜
枳术丸亦消兼补
荷叶烧饭上升奇
4.参苓
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约甘莲砂
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5.
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全 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 清热破结补虚痊
6.鳖甲饮子
鳖甲饮子治疟母 甘草芪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 乌梅姜枣同煎服
7.
葛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香
砂仁 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曲干姜兼泽泻 温中利湿酒伤珍
TOP
八、理气之剂
1.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
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 调中益气畅脾神
2.乌药顺气汤
乌药顺气芎芷姜
橘红枳桔及麻黄
僵蚕炙草姜煎服 中气厥逆此方详
3.
越鞠丸越鞠丸治六般郁 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 气畅郁舒痛闷伸
又六郁汤苍芎附 甘苓橘半栀砂仁
4.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 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痰嗽喘 亦有加参贵合机
5.四七汤
四七汤理七情气 半夏厚朴茯苓苏
姜枣煎之舒郁结 痰涎呕痛尽能纾
又有局方名四七 参桂夏草妙更殊
6.
四磨汤四磨亦治七情侵 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 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 五磨饮子白酒斟
7.
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用人参 半夏甘姜大枣临
重以镇逆咸软痞 痞硬噫气力能禁
8.正气天香散
绀珠正气天香散 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 气行血活经自匀
9.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治呕呃 参甘半夏枇杷麦
赤茯再加姜枣煎 方由金匮此方辟
10.丁香
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 呃逆因寒中气戕
济生香蒂仅二味 或加竹橘用皆良
11.
定喘汤定喘
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 肺寒膈热喘哮尝
九、理血之剂
1.
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 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 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芪地草 加粟煎之名胃风
2.人参养营汤
人参养营即十全 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 脾肺气血补方先
3.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
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
健忘俱可却 肠风崩漏总能医
4.
养心汤养心汤用草芪参 二茯芎归柏子寻
夏曲远志兼桂味 再加酸枣总宁心
5.当归
四逆汤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再加大枣治阴厥 脉细阳虚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 发表温中通经脉
不用附子及干姜 助阳过剂阴反灼
6.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五般奇 甘草硝黄并桂枝
热结膀胱少腹胀 如狂蓄血最相宜
7.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 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皆堪治 或益柴芩总伐肝
8.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 瓜蒌
海石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 咳嗽痰血服之瘳
9.秦艽白术丸
秦艽白术丸东垣
归尾桃仁枳实攒
地榆泽泻皂角子 糊丸血痔便艰难
仍有苍术防风剂 润血疏血燥湿安
10.
槐花散槐花散用治肠风 侧柏黑荆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 宽肠凉血逐风功
11.
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藕蒲黄 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
淡竹叶 血淋热结服之良
12.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 侧柏艾荷生地协
等分生捣如泥煎 血热妄行止衄惬
13.
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汤柴胡
花粉当归
山甲俱
桃仁
红花大黄草 损伤瘀血酒煎祛
十、祛风之剂
1.小
续命汤小续命汤桂附芎 麻黄参芍杏防风
黄芩
防已兼甘草 六经风中此方通
2.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 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 风邪散见可通尝
3.三生饮
三生馀用乌附星 三皆生用木香听
加参对半扶元气 卒中痰迷服此灵
星香散亦治卒中 体肥不渴邪在经
4.
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 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
风痱能治之 火归水中水生木
5.
独活汤独活汤中羌独防 芎归辛桂参夏菖
茯神远志
白薇草 瘛从昏愦力能匡
6.顺风匀气散
顺风匀气术乌沉 白芷天麻苏叶参
木瓜甘草青皮合 剐僻偏枯口舌喑
7.上中下通用
痛风方
黄柏苍术
天南星 桂枝防已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
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
风湿热与痰血 上中下通用之听
8.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
9.
消风散消风散内羌防荆 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
蝉蜕藿香入 为末茶调或酒行
头痛目昏项背急 顽麻
瘾疹服之清
10.
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
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用亦臧
11.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连 羌防升之入顶巅
为末茶调如膏服 正偏头痛一时蠲
12.人参荆芥散
人参荆芥散
熟地 防风柴枳芎归比
酸枣鳖羚桂术甘
血风劳作风虚治
十一、祛寒之剂1.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 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2.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润惕保安康
3.四逆汤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厥逆太阳沉
或盖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4.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加尿猪胆汁 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 阴盛格阳厥无脉
5.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6.益元汤
益元艾附与干姜 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
童便 内寒外热名戴阳
7.回阳急救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 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 三阴寒厥见奇勋
8.四神丸
四神故纸吴茱萸
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 五更肾泻火衰扶
9.厚朴
温中汤厚朴温中陈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虚寒胀满用皆灵
10.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 川楝茴香与木香
吴茱萸以长流水 散寒通气和小肠
11.疝气汤
疝气方用
荔枝核 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 长流水煎疝痛释
12.
橘核丸橘核丸中川楝桂 朴实
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 (疒颓)疝痛顽盐酒吞
十二、祛暑之剂
1.三物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 若云热盛加黄连
或加苓草名五物 利湿祛暑木瓜宣
再加参芪与陈术 兼治内伤十味全
二香合入香苏饮 仍有藿薷香葛传
2.
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参草芪 当归麦味青陈皮
曲柏葛根苍白术 升麻泽泻姜枣随
3.缩脾饮
缩脾饮用清暑气 砂仁草果乌梅暨
甘草葛根扁豆加 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 暑为阴证此所谓
大顺杏仁姜桂甘 散寒燥湿斯为贵
4.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yin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
5.六一散
六一滑石同甘草 解肌行水兼清燥
统治表里及三焦 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
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十三、利湿之剂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
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
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猎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利湿兼泻热 疸黄
便闭渴呕宁
2.
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 茯苓甘草汤名彰
3.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 亦名甘姜苓术汤
黄芪防已除姜茯 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 身重汗出服之良
4.
舟车丸舟车牵牛及大黄 遂戟
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
轻粉 燥实阳水却相当
5.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 苓皮大腹同
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 煎益姜皮阳水服
6.
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7.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 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 脾虚肤胀此方司
8.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 甘蔓藁木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 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 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 除湿升麻苍术充
9.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 五苓六一二方缀
陈皮木香槟榔增 能消水肿及泄泻
10.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 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 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 仲景柏皮栀子汤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 匾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
石菖蒲 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 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 山药糊丸便数需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 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
苦参知
母草 疮疡湿热服皆应
十四、润燥之剂
1.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 麦冬生地
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2.滋燥养营汤
滋燥养营两地黄 芩甘归芍及艽防
爪枯肤燥兼风秘 火燥金伤血液亡
3.活血润燥生津散
活血润燥生津散 二冬熟地兼瓜蒌
桃仁红花及归芍 利秘通幽善泽枯
4.
韭汁牛乳饮
韭汁牛乳反胃滋 养营散瘀润肠奇
五汁安中姜梨藕 三般加入用随宜
5.
润肠丸润肠丸用归尾羌 桃仁麻仁及大黄
或加艽防皂角子 风秘血秘善通肠
6.
通幽汤通幽汤中二地俱 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 噎塞
便秘此方需
有加麻仁大黄者 当归
润肠汤名殊
7.
搜风顺气丸搜风顺气大黄蒸 郁李麻仁山药增
防独车前及槟枳 菟丝牛膝山茱仍
中风风秘及气秘 肠风下血总堪凭
8.
消渴方消渴方中花粉连 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 泻火生津益血痊
9.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肾消 花粉黄连萆解调
二参熟地复盆子 石斛蛇床膍胵要
10.
猪肾荠尼汤
猪肾荠苨参茯神 知芩葛草石膏因
磁石天花同
黑豆 强中消渴此方珍
11.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参芪草 二地二冬枇斛参
泽泻枳实疏二腑 躁烦消渴血枯含
12.酥蜜膏酒
酥蜜膏酒用饴糖 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枣补脾兼润肺 声嘶气惫酒喝尝
13.清燥汤
清燥二术与黄芪 参苓连柏草陈皮
猪泽升麻五味曲 麦冬归地痿方推
十五、泻火之剂
1.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柏黄芩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使
若云三黄石膏汤 再加麻黄及淡豉
此为伤寒
温毒盛 三焦表里相兼治
栀子金花加大黄 润肠泻热真堪倚
2.附子
泻心汤附子泻心用三黄 寒加热药以维阳
痞乃热邪寒药治 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 温药下之妙异常
3.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 法在降阳而和阳
4.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偎 知母甘草
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 躁烦热渴舌生苔
5.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 麦冬半夏竹叶灵
甘草生姜兼粳米 暑烦热渴脉虚寻
6.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麻 羌独防风参芍侪
生炙二草加姜枣 阳经火郁发之佳
7.
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 中焦燥实服之消
8.清心
莲子饮
清心莲子
石莲参 地骨柴胡赤茯苓
芪草麦冬车前子 躁烦消渴及崩淋
9.甘露饮
甘露两地与茵陈 芩枳枇杷石斛伦
甘草二冬平胃热 桂苓犀角可加均
10.
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及
牙宣11.
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胃热口疮并见功
12.钱乙泻黄散
钱乙泻黄升防芷 芩夏石斛同甘枳
亦治胃热及口疮 火郁发之斯为美
13.
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炎喘嗽此方施
14.
泻青丸泻青丸用龙胆栀 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 火郁肝经用此宜
15.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16.当归
龙荟丸当归龙荟用四黄 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 一切肝火尽能攘
17.
左金丸左金茱连六一丸 肝经炎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已 热泻热痢服之安
连附六一治胃痛 寒因热用理一般
18.
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19.清骨散
清骨散用
银柴胡 胡连秦艽鳖甲符
地骨青藁知母草 骨蒸劳热保无虞
20.普济
消毒饮普济消毒芩连鼠 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
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 大头天行力能御
21.
清震汤清震汤治雷头风 升麻苍术两般充
荷叶一枚升胃气 邪从上散不传中
22.桔梗汤
桔梗汤中用防已 桑皮贝母瓜蒌子
甘枳当归薏杏仁 黄芪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 便秘大黄可加使
23.清咽太平丸
清咽太平薄荷芎
柿霜甘桔及防风
犀角蜜丸治膈热 早间咯血颊常红
24.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栀连犀 知母玄参生地齐
石膏柴胡人参草 便实参去大黄跻
姜枣煎加一匙醋 阳邪里实此方稽
25.
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风 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 鼻生息肉此方攻
26.苍耳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 辛荑白芷四般和
葱茶调服疏肝肺 清升浊降
鼻渊瘥
27.妙香散
妙散山药与参芪 甘桔二茯远志随
少佐
辰砂木香麝 悸悸郁结梦中遗
十六、除痰之剂
1.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 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 一切痰饮此方珍
导痰汤内加里枳 顽痰胶固力能驯
若加竹茹与枳实 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 利气祛痰妙绝伦
2.
涤痰汤涤痰汤用半夏星 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草蒲兼枳实 痰迷舌强服之醒
3.青州白丸子
青州白丸星夏并 白附川乌俱用生
晒露糊丸姜薄引 风痰瘫痪小儿惊
4.
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 气顺
火消痰自失
5.顺气
消食化痰丸顺气消食化痰丸 青陈星夏菔苏攒
曲麦山楂葛杏附 蒸饼为糊姜汁抟
6.
礞石滚痰丸
滚痰丸用
青礞石 大黄黄芩沉水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 顽痰怪症力能匡
7.
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前胡辛 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 肺感风寒头目颦
局方不用细辛茯 加入麻黄赤芍均
8.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天麻白术汤 参芪橘柏及干姜
苓泻麦芽苍术曲 太阴痰
厥头痛良
9.常山饮
常山饮中知贝取 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露之 劫痰截疟功堪诩
10.截疟七宝饮
截疟七宝常山果 槟榔朴草青陈夥
水酒合煎露一宿 阳经实疟服之妥
十七、收涩之剂
1.
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
莲须 龙骨
蒺藜牡蛎需
莲粉糊丸盐酒下 涩精秘气滑遗无
2.
茯菟丸茯菟丸疗精滑脱 菟苓五味石莲末
酒煮山药为糊丸 亦治强中及消渴
3.治浊
固本丸治浊固本莲蕊须 砂仁连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同甘草 清热利湿固兼驱
4.诃子散
诃子散用治寒泻
炮姜粟壳橘红也
河间木香诃草连 仍用术芍煎汤下
二者药异治略同 亦主
脱肛便血者
5.
桑螵蛸散桑螵蛸散治便数 参茯龙骨同龟壳
菖蒲远志及当归 补肾宁心健忘觉
6.
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 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 脱肛久痢早煎尝
7.
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治汗出 芪柏芩连生熟地
泻火固表复滋阴 加麻
黄根功更异
或云此药太苦寒 胃弱气虚在所忌
8.
柏子仁丸柏子仁丸人参术 麦麸牡蛎
麻黄根再加半夏五味子 阴虚
盗汗枣丸吞
9.
牡蛎散阳虚自汗牡蛎散 黄芪
浮麦麻黄根
扑法芎藁牡蛎粉 或将龙骨牡蛎扪
十八、杀虫之剂
1.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 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 温藏安蛔寒厥剂
2.
化虫丸化虫
鹤虱及使君 槟榔
芜荑苦楝群
白矾
胡粉糊丸服 肠胃诸虫永绝氛
十九、痈疡之剂
1.真人活命饮
真人活命
金银花 防芷归陈草节加
贝母天花兼
乳没 穿山角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散 溃后忌服用毋差
大黄便实可加使 铁器酸物勿沾牙
2.金银花酒
金银花酒加甘草 奇疡恶毒皆能保
护膜须用蜡矾丸 二方均是疡科宝
3.托里十补散
托里十补参芪芎 归桂白芷及防风
甘桔厚朴酒调服 痈疡脉弱赖之充
4.托里温中汤
托里温中姜附羌 茴木丁沉共四香
陈皮益智兼甘草 寒疡内陷呕泻良
5.托里
定痛汤托里定痛四物兼 乳香没药
桂心添
再加蜜炒
罂粟壳 溃疡虚痛去如拈
6.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知柏连 花粉黄芩龙胆宣
升柴翘葛兼甘桔 归芍棱莪昆布全
二十、经产之剂
1.妊娠六合汤
海藏妊娠六合汤 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 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 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 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 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 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 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 余因各症
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 过多过少别温凉
温六合汤加芩术 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 寒六合汤加附姜
气六合汤加陈朴 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 说与时师好审量
2.
胶艾汤胶艾汤中四物先 阿胶艾叶甘草全
妇人良方单胶艾 胎动血漏腹痛全
胶艾四物加香附 方名妇宝调经专
3.当归散
当归散益妇人妊 术芍芎归及
子芩安胎养血宜常服 产后胎前功效深
4.黑神散
黑神散中
熟地黄 归芍甘草桂炮姜
蒲黄黑豆童便酒 消瘀下胎痛逆忘
5.清魂散
清魂散用
泽兰叶 人参甘草川芎协
荆芥理血兼祛风 产中昏晕神魂贴
6.
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薏仁 防独芎归又茯神
酸枣木香和甘草
子痫风中可回春
7.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 千金四物甘桂姜
8.达生散
达生紫苏大腹皮 参术甘陈归芍随
再加葱叶黄杨脑 孕妇临盆先服之
若将川芎易白术 紫苏饮子
子悬宜
9.参术饮
妊娠
转胞参术饮 芎芍当归熟地黄
炙草陈皮兼半夏 气升胎举自如常
10.
牡丹皮散
牡丹皮散
延胡索 归尾桂心赤芍药
牛膝棱莪酒水煎 气行瘀散血瘕削
11.
固经丸固经丸用龟板君 黄柏
樗皮香附群
黄芩芍
药酒丸服 漏下崩中色黑殷
12.柏子仁丸
柏子仁丸熟地黄 牛膝续断泽兰芳
卷柏加之通血脉 经枯血少肾肝匡
附:(一)便用杂方
1.望梅丸
望梅丸用盐梅肉 苏叶薄荷与柿霜
茶末麦冬糖共捣 旅行赉服胜琼浆
2.骨灰固齿散
骨灰固齿猪
羊骨 腊月腌成煅碾之
骨能补骨咸补肾 坚牙健啖老尤奇
3.软脚散
软脚散中芎芷防 细辛四味碾如霜
轻撒鞋中行远道 足无箴疱汗皆香
附:(二)幼科
1.回春散
回春丹用附
雄黄 冰麝羌防蛇蝎襄
朱贝竺黄天胆共 犀黄蚕草
钩藤良
2.
抱龙丸抱龙星麝竺雄黄 加入辰砂痰热尝
琥珀抱龙星草枳 苓淮参竺箔朱香
牛黄抱龙星辰蝎 苓竺
腰黄珀麝僵
明眼三方凭选择
急惊风发保平康
3.
肥儿丸肥儿丸用术参甘 麦曲荟苓楂二连
更合使君研细末 为丸儿服自安然
验方别用
内金朴 苓术青陈豆麦联
槟曲蟾虫连楂合 砂仁加入积消痊
4.八珍糕
八珍糕与小儿宜 参术苓陈豆薏依
淮药欠莲糯粳米 健脾益胃又何疑
5.保赤丹
保赤丹中巴豆霜 朱砂神曲
胆星尝
小儿急
慢惊风发 每服三丸自不妨
-----------請轉交典籍整理區 漢服版主。
此貼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