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概 论
概念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
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组传染性疾病,旧称“性病”。
[解剖生理概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肤的总面积为1.2-2.0m2,皮肤的重量占人体重量的16%,其平均厚度为0.5-4mm,掌跖部最厚,眼睑部最薄。
皮肤的生理功能:
1.保护作用
2.感觉作用
3.调节体温作用
4.分泌排泄作用
5.吸收作用
6.代谢作用
7.免疫作用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一. 西医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为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梅毒。先天性疾病也可以遗传,如先天性皮肤异色综合征。
(二)遗传因素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为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如毛囊角化病、家族性良性天疤疮、神经纤维瘤、家族性血管性水肿等;隐性遗传性皮肤病,如白化病、早老症、着色性干皮病等。
(三)免疫因素
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剧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而发病,如某些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遗传过敏性皮炎、皮肤坏死性血管炎、湿疹等;若人体对白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导致自身组织的损害,则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等。
(四)生物性因素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节肢动物等。
(五)理化因素
物理性因素有热损伤,如烧伤、热激红斑等;冷损伤,如冻疮、寒冷性荨麻疹等;光化性损伤,如晒斑、慢性光化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放射性皮炎等;皮肤机械损伤如胼胝、褥疮等;化学性因素有药物、染料、化学原料、塑料等原料和制品引起的约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六)必需物质缺乏或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因素
必需物质缺乏引起维生素A缺乏病、烟酸缺乏病等;代谢障碍导致皮肤淀粉样变、黄瘤病等;内分泌疾病包括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而发生的肢端肥大症;甲亢所致的胫前粘液性水肿等。
(七)系统性疾病因素
系统性疾病可引发某些皮肤病,如肝肾疾病所致的皮肤瘙痒症、糖尿病并发的坏疽
等;
(八)精神、心理、社会同素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移.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在某些皮肤病发病中精神社会因素可能起着主要的作用,如银屑病、斑秃、神经性皮炎等。
除以上所述因素外,年龄、性别、种族、气候与季节、地区、卫生习惯等在皮肤病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中医病因病机
外因:风、湿、热、虫、毒
皮肤病的病因
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肾亏损
病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
性传播疾病主要由性接触染毒致病,属特殊病种,其病因病机也分述于各论中。
1.风 许多皮肤病与风邪有着密切关系。风邪可以直接致病,也可与他邪相合而为病。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润,则可致皮肤病。
①风邪为六yin之首,风善行而数变。故风邪所致皮肤病,其证候多有发生迅速,骤起骤退,游走不定,泛发全身。
②风为阳邪,善袭阳位,故多发于头面。
③风为阳邪,其性趋燥而喜升扬,故见皮肤干燥、脱屑、病痒等特点。常见的如风团、丘疹、疣目、脱屑等。
④相兼为病:若皮损色白,遏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考为风寒;皮损色红,退热易发,苔薄黄,肋浮数者为风热。
2.湿 皮肤病以外湿为多,但有时外湿常与内湿相合致病。湿邪浸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皮疹、瘙痒、渗液、糜烂等。
①湿邪性粘滞重着,留着难去,故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其皮损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或皮肤糜烂。,浸yin四窜,滋水淋漓。
②湿从下受,湿性趋下,常患于下部,
③病程缠绵,难以速愈。
④若与内湿相合,则常伴有胸闷,纳差,肢体重着,苔白腻,脉懦缓等症状。
3.热 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均可发生皮肤病。火热同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热甚则化火化毒。
①火为阳邪性喜炎上,发病暴速,蔓延也快,故热邪致病多发于人体上部,也易于灼伤营血。
②热盛灼烁肌肤则红热灼痛,热盛肉腐则化脓,热微则瘙痒。故热邪所致皮肤病,可见皮色鲜红、糜烂、脓疱、灼热、作痒、疼痛。
③伴身热口混,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症状。
4.虫 由虫而致的皮肤病,一为由皮肤中的寄生虫直接致病,如疥虫引起的疥疮;一为由昆虫的毒素侵入或过敏引起的皮肤病,如蚊虫、虱子、臭虫、蠓虫叮咬所致损伤和虫咬皮炎。此外,尚有由肠寄生虫过敏以及禽类寄生虫毒、桑毛虫毒、松毛虫毒等引起皮肤病等,在临床中均较常见。中医文献中有较多的皮肤病均认为是虫蚀,尤以《诸病源候论》中所列11种皮肤病,言有虫的约占10种,由于古代条件限制,此虫大部分可能是指真菌而言;或以虫形容皮肤病的瘙痒,‘痒如虫行”,而皮www.med126.com/pharm/损中实非有虫,需予分别。
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其症状是皮损搔痒甚剧,有的表现糜烂,有的能互相传染,有的可伴局部虫斑,脘腹疼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等。
5.毒 由毒而引致皮肤病可分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其病机不外中毒及禀赋不耐对某物质过敏。
①由毒引起的皮肤病,发病前有内服某种药物或食物史,或有某种物质接触史,或有毒虫叮咬史。
②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发病。
③症状是皮肤表现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或痒或痛,轻则局限一处,重则泛发全身,来势急而去也快,也有严重者皮肤暴肿,起大疱,皮肤层层剥脱,甚则危及生命,不可忽视。
6.血瘀 为皮肤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凡外感六yin,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成瘀。
①血瘀证候多见于慢性皮肤病。
②其特点如皮损色暗、紫红、青紫,或出现皮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舌紫有瘀点,脉弦涩等。
7.血虚风燥 亦是皮肤病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的瘙痒,寝食不安,饮食减退,脾胃虚弱,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生燥;或风湿郁久,化火伤阴血,导致血虚风燥。
①其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苦簿,脉细等。
②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白疕、慢性湿疮、老年性瘙痒症、鱼鳞病等慢性皮肤病。
8.肝肾不足 脏腑失调是皮肤病的一大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在皮肤病中多见。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荣在爪,其色属青;肾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黑。肝血虚,爪失所养,则指甲厚干燥;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肝经火郁血瘀,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所养,则毛发易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生黎黑。
①因肝肾不足所致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慢性过程,有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稿,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或伴生疣目、血痣等;
②且其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
③伴有全身症状,如伴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酸软,失眠梦多,遗精头昏,阳萎,舌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肾阴阳不足的症状。
[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皮肤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1.自觉症状
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取决于皮肤病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等。最常见的症状有瘙痒,其次是疼痛,此外尚可出现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等。
(1)瘙痒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着重在“风”邪的辨证。
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外风所致,故有流窜不定,泛发的特点,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热的不同。此外,营血有热也为常见因素。
①风寒所致瘙痒,除瘙痒外尚可有皮疹色白,兼畏寒,脉浮,遇寒加重等;
②风热所致瘙痒.皮疹色红,畏寒轻,可有恶风,口渴,脉浮数,遇热加重等;
③风湿瘙痒,抓搔有渗液或起苔藓或起水疱等;
④营血有热瘙痒,皮肤灼热、丘疹、红斑、风团,瘙痒剧烈,抓破出血等,并有心烦不安,舌红绎,脉细致等。
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更为复杂,除风邪外,寒、湿、痰、瘀、虫yin、血虚等均可致痒。
①寒证瘙痒除外寒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此类瘙痒,可兼有形寒肢冷,腹胀,大便溏稀,腰膝酸痛等症状,皮疹红肿、发热症状不明显,或呈寒性结节、溃疡等。
②湿痒可表现为慢性湿疮,少量流滋或出现水疱。
③瘀血搔痒可见紫斑、色素沉着等。
④痰邪致搔痒则常呈结节。
⑤血虚风燥瘙痒常有干血痂或糠秕样脱屑,皮肤干裂苔藓样变等。
⑥虫痒,浸yin如虫蚁游走,阵阵奇痒难忍,且多具传染性。
(2)疼痛 皮肤病有疼痛症状者较少,一般多由寒邪和热那或痰凝血瘀,阻滞经络所致,“不通则痛”。
寒证疼痛表现为局部青紫,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缓。
热证疼痛,有红肿、发热与疼痛性皮损。
痰凝血瘀疼痛可有痰核结节或瘀斑、青紫,疼痛位置多固定不移。此外,
在有些较重的皮肤病后期或年老体弱气血虚衰者,虽皮肤损害已愈,但遗阵阵疼痛,且较剧烈,则属虚证疼痛。
(3)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为皮肤病较少见的局部自觉症状。
灼热感为热邪或火邪炽盛。炙灼肌肤,见于急性皮肤病。
蚁走感与瘙痒感相似.但程度较轻,由虫yin或气血不和所致。
麻木感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皮肤病如麻风,一些慢性皮肤病后期也偶见之。一般认为麻为血虚,属湿痰败血,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所致。
2.他觉症状
皮肤病的他觉症状,以表现在患部的皮肤损害最具诊断意义。皮肤损害也称皮疹,是可以看到或可以触摸到的皮肤及粘膜病变。这些病变常有一定的形态,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损害所构成。因此掌握这些基本报害的特点,对于皮肤病的诊断、辨证有重要意义。
(1)原发性损害 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节、风团等。
斑疹 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不隆起,不凹下。大而成片的称斑片。其色有红斑、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
①红斑压之褪色的多属血热;压之不褪色除血热外,尚挟血瘀;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者为热重,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常见于丹毒、药毒等皮肤病。
②色素沉着斑如黄褐斑,是肝肾不足,气血淤滞所致。
③色素消退斑,多由气血凝滞或血虚风邪所致,最常见者为白驳风。
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血热、风热所致。丘疹数目不一,有的散在分布,有的互相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斑块。丘疹顶端扁平的称为扁平丘疹,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牛皮癣等。
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隆起的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丘疱疹或丘脓疱疹。
风团 为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常骤然发生,迅速消退,发作时伴有剧痒,消退后不留痕迹。有白色与红色之分,白色的为风寒所致,红色的为风热所致。常见于瘾疹。
结节 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结节性红斑等病。
疱疹 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小者如针尖或米粒大的称小水疱,直径大于0.5cm者称大疱,水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水疱为白色,血疱为红色或紫红色。疱疹的疱壁一般较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痂脱屑。疱疹常发生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脓疱 疱内含有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溃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常见于脓疱疮等。
(2)继发性损害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鳞屑 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不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所致。
糜烂 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所致。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且不留疤痕。
溃疡 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溃疡大小不一,疡面有脓液、浆液或血液,基底可有坏死组织。多为热盛肉腐而成,常见于疮疖、外伤染毒等溃烂后形成,愈后留有瘢痕。
痂 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脓痂为热毒未清,血痂为血热络伤,血溢所结;滋痂为湿热所致。
抓痕 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结成血痂,皮肤瘙痒,多由风盛或内热所致。
皲裂 为皮肤上线形拆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常见于脚癣皮损角化增厚者等。
苔藓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理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疤痕 是溃疡愈合后所形成的新生组织。可分两种,一种为增生的,表现为隆起的表面光滑的无毛发的索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略硬的斑块。此种多见于疤痕体质考。另一种则为萎缩性的,表皮变薄,光滑柔软,呈白色。前者为局部气血凝滞不散,后者常为气血不足。
色素沉着 由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有属原发性的如黄褐斑、黑变病等,多由肝火、肾虚引起;有属继发的,如一些慢性皮肤病之后期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多因气血不和所致。
辨皮肤病的性质
1.急性皮肤病
①发病急骤
②皮损表现为红、热、丘疹、疱疹、脓疱、糜烂等,伴有渗液或脓液。
③发病原因多为风、湿、热、虫、毒,以实证为主。
④与内脏关系: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2.慢性皮肤病
①发病缓慢
②皮损表现为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或伴脱发、指甲变化。
③发病原因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部不调,以虚证为主。
④与内脏关系:与肺、脾、心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
一、中医内治
皮肤病虽发于体表,但与脏腑、气血、经络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全身性疾病,也可反映在皮肤出现皮肤损害,而皮肤上局部病变的刺激,也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反映。因此,治疗皮肤病必须注意“治外必本诸内”,局部与整体并重。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分内治、外治两大类,应用时需根据病因病机、皮损特点、患者体质、病情的轻重等进行辨证论治。
1.祛风法
疏风清热 用于风热证。方选银翘散、桑菊钦、消风散。常用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银花、连翘、桑叶、菊花、黄芩、生地、栀子等。
疏风散寒 用于风寒证。方选麻黄汤、麻挂各半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
祛风胜湿 用于风湿证。方选消风散、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荆芥、防风、羌活、蝉衣、陈皮等。
驱风潜镇 用于风邪久羁证、顽癣类皮肤病,常用药物如乌梢蛇、蝉衣、僵蚕、全蝎等;用于血虚肝旺证或疣类皮肤病,或由皮肤病所引起的神经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常用药物如牡蛎、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钩藤、白芍等。
2.清热法
清热解毒 用于实热证。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板蓝根等。
清热凉血 用于血热证。方选犀角地黄汤皮、槐花、鲜生地、紫草等。
3.祛湿法
清热利湿 用于湿热证和暑湿证。方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常用药物如茵陈、车前草、山栀子、萆薢、生薏苡仁、滑石等。
健健化湿 用于脾湿证。方选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生薏苡仁、霍香、佩兰等。
滋阴除湿 用于渗利伤阴证。方选滋阴除湿汤。常用药物如生地、当归、玄参、茯苓、泽泻、黄柏等。
4.润燥法
养血润燥 用于血虚风燥证。方选四物汤、当归饮子等。常用药物如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女贞子、何首乌、小胡麻等。
凉血润燥 用于血热风燥证。方选消风散等。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当归、丹参、槐花、茅根、紫草、生石膏等
5.活血法
理气活血 用于气滞血瘀证。方选桃红四物汤、通络活血方等。常用药物如归尾、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等。
活血化痰 用于瘀血凝结证。方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芍、桃仁、红花、牛膝、水蛭等。
6.温通法
温阳通络 用于寒湿阻络证。方选当归四逆扬、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制川乌、红花、细辛、牛膝等。
通络除痹 用于寒凝皮痹证。方选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肉桂、干姜、白芥子、独活、鹿角胶等。
7.软坚法
消痰软坚 用于痰核证。方选海藻玉壶汤。常用药物如半夏、贝母、陈皮、青皮、海藻、昆布等。
活血软坚 用于瘀阻结块证。方造活血化坚汤。常用药物如当归、川芍、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
8.补肾法
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内热证或肝肾阴虚证。方选知柏地黄九、大补阴丸。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
温补肾阳 用于脾肾阳虚证。方选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物如肉桂、附子、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仙茅、yin羊藿等。
二、西医治疗
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1.抗组胺药
作用 此类药物与组胺有相同的化学结构。其药理作用主要是与组胺竞争靶器官细胞上的受体.从而阻断组胺的作用,致使组胺失活,达到收缩血管,减少渗出,减轻炎症、解除平滑肌痉挛的目的。本组药物尚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抗晕动、止吐作用,抗震颤麻痹作用及抗胆碱作用。H2受体拮抗剂除了可抑制皮肤血管扩张外,还有抗病毒,抗雄性激素,免疫调节和止痒作用。
适应症 H1受体拮抗剂,适应于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性皮肤病、伴有瘙痒的各类疾病,胆汁淤积型肝炎的严重病症,改善类癌综合征患者的皮肤潮红和腹泻等症状,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和肥大性瘢痕,晕动症等。 H2受体拮抗剂,除与Hl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外。H2受体拮抗剂西味替丁还可以用于扁平皮、带状疱疹、严重的女性多毛,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病的治疗。
禁忌症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在工作中不宜使用;青光眼、狭窄性胃溃疡、幽门及十二指肠梗阻禁用;对抗组胺药过敏,肝肾及脑病者忌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
常用药物 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安太静、抗敏胺、苯海拉明、乘晕宁、去敏灵,新安替根、安泰乐、克敏咳、安其敏,非那根、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H2受体拮抗剂:西眯替丁、雷尼替丁。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用 抑制免疫作用,能抑制巨噬细胞向淋巴细胞递呈抗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过程,从而抑制了免疫细胞的信息传递,使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抗炎作用,能抑制中性物细胞向炎症区域的趋化及其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的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阻止水解酶的释放,抑制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1等促炎因子的释放,抑制成纤维细胞洲A的合成,减少胶原纤维和问质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抗休克作用及抗肿瘤作用。
适应症 急性接触性皮炎、急性嗜中性皮肤病、重型药疹、中毒性表皮松解症、多形红斑、过敏性休克、寻麻疹或血管性水肿伴喉头水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天疱疮、复发件多软骨炎、血管炎、结节性红班、剥脱性皮炎、红皮病型及关节病型银屑病、淋巴瘤、系统性结节病等。
3.抗病毒药
无环鸟苷 又称阿昔洛韦。作用机理为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干扰病毒DNA聚合酶。适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
缬昔洛韦 亦称万乃洛韦(商品名明竹欣),血中浓度比阿昔洛韦高3-5倍,显著地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从而可提高疗效。
法昔洛韦 是一种最新的抗疱疹病毒药,
三氮唑核昔 又称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主要干扰病毒核酸的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
干扰素诱导剂 凡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的微生物或其他人工合成的多聚化合物统称为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是最常用的干扰素诱导剂,本品能与病毒DNA多聚酶相结合而阻止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作用,适用于带状疮疹、单纯疮疹、玫瑰糠疹及肿瘤等。
4.抗真菌药
唑类药物 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常用药物有克霉唑、眯康唑、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特比萘芬 商品名为疗霉舒,属第二代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其他抗真菌药还有两性霉素、灰黄霉素、5—氟脲嘧啶、
抗生素类、免疫调节剂、维生素类详见各论。
三、外治法
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粘膜,采用各种外治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迅速消退;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外治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十分重要。在使用外治疗法时,同一皮肤病若皮损情况不同,外治方药也不同;不同性质的皮肤病,若皮损表现相同,处理则可以相仿。掌握了外治的一些基本原则,临床中即可灵活运用。
皮肤病外治可分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本节重点论述药物外治疗法。
1.外用药物的剂型
溶液 特单昧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过药渣所得的溶液。可用于浸渍(湿敷)和熏洗。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常用药物如苦参、黄柏、马齿览、生地榆、野菊花、蒲公英、甘草等煎出液;或10%黄柏溶液、生理盐水等。溶掖剂用于湿敷是皮肤病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红肿渗出糜烂的皮损,或浅表溃疡。使用时将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稍挤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处,一般每l一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粉剂(又名散剂) 即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常用药物如青黛散、六一散、九一丹、枯矾粉、滑石粉等。用法为每天3—5次,扑患部。
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 是水和粉剂混合在一起的制剂.久置后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粉沉淀于水底,使用时需振荡摇匀。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适应证同粉剂。常用药物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如止痒可加薄荷脑、樟脑、冰片等;杀菌可加10%九一丹或5%一10%硫黄。凡小儿面部皮损广泛,及冬天最好不用薄荷脑、樟脑等。
酊剂 将药物浸泡于75%乙醇或白酒中,密封7—30天后滤过成的酒浸剂(也有用国浸泡的醋剂)。具有收敛散风、杀真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常用药物如复方土槿皮酊、1号癣药水等。用法为用棉棒汤药液,直接涂皮损区,每天1—3次。凡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破皮糜烂者,头面、会阴部皮肤薄嫩处禁用,用后易引起皮肤烧灼及剧痛。
油剂 包括将药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的油剂和用植物油或药油与药粉调和成糊状的油调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常用药物如蛋黄油、紫草油、青黛散油、三石散油等。常用的植物油为麻油、花生油、茶油等。以麻油最佳,有清凉润肤之功。用法为每天外搽2—3次。
软膏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凡土林、羊脂、猪脂、或蜂蜜、蜂蜡等作为基质调成均匀、细腻半固体状的剂型。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破裂、苔藓样变等皮损。常用药物如青黛膏、疯油霄、5%硫磺软膏等。用法为每天外搽2—3次,或涂于纱布上敷贴于患部再加包扎,去痂时宜涂得厚些。用于皲裂、苔藓样变皮损时,如加用热烘疗法效果更好。凡滋水较多、糜烂较重的皮损.不宜外涂或敷贴软膏。
2.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正确选择剂型
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溶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2)合理选用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浓度宜先低后浓
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禁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
(4)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给以及时处理。
3.针刺疗法
第二节 单纯疱疹
[概念]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疱疹性皮肤病。属中医“热疮”的范畴。
特点:①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
②病程多在l-2周,易于复发。
[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①外感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
②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
③反复发作,热部伤律,阴虚内热
二、西医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一般Ⅰ型主要侵犯腰以上部位,Ⅱ型主要侵犯腰以下部位。单纯疱疹病毒以人为唯一的自然宿主,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恢复者、健康带菌者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等中,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生活用具、服装等间接接触传播。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口腔、眼和外生殖器黏膜及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在入口处生长繁殖,后经血行或神经通路播散。在原发感染消退后,单纯疱疹病毒以某种形式潜藏于局部的感觉神经节内,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致潜伏状态的病毒激活而引起复发性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的复发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有很大关系。
[诊断]
①本病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部位。
②皮损:初起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内含透明浆液,破裂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脱落而愈,留有轻微色素沉着。
③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④一般无全身不适。发病前患处皮肤有发紧、烧灼、痒痛感。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臖核肿痛,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反复发作多年不愈者常伴有咽干、口渴、舌红、脉数等状。
⑤实验室检查
常见类型
一、皮肤疱疹
好发于皮肤和粘膜交界处,以唇缘、口角、鼻孔周围等处多见。初起局部皮肤灼痒,进而出现红斑,然后变为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簇集,互相间很少融合,一般为1簇,也可为2、3簇,疱液清,疱壁薄而易破,2-10天后干燥结痂,脱痂而愈。原发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7-10天。若疱疹继发感染,表现则呈脓疱样或湿疹样,病程延长,愈后可留有瘢痕。
二、口腔疱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岁儿童多见,在口唇、颊粘膜、上腭等处发生小水疱、糜烂和溃疡,同时齿龈潮红肿胀、易出血、疼痛。在唇红和口周屡发小水疱,局部炎症显著,严重者累及硬腭、软腭,甚至波及食管引起食管炎。患者有显著流涎,口臭,可伴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颈部淋巴结常有肿大。病程约3-14天。
三、生殖器疱疹
多由HSV-Ⅱ型引起。好发于性生活旺盛的男女,原发感染一般男性多见于龟头、包皮、冠状沟、阴茎等处,女性则见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宫颈、尿道、大腿和臀部。皮损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的红斑或丘疹,多数为水疱,破后形成溃疡,后结痂、痂脱而愈。局部自觉疼痛、搔痒、排尿困难,阴道和尿道分泌物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触痛。全身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及肌痛。病程可长达3—6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多位于生殖器部,症状较原发性轻.愈合快,无全身症状。但一般复发前有局部瘙痒、烧灼、刺痛感。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在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一生中变化很大,约有l/3的患者不复发,约1/3的患者每年复发3次,另有1/3每年复发3次以上。泌尿道生殖道炎是生殖器疱疹常见的表现,其特征为尿道口有清亮的粘液状排出物与排尿困难,偶尔可见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男性则表现为前列腺炎。直肠和肛周感染在行肛交的男性同性恋者和(或)异性恋女性患者多见,表现为肛门直肠疼痛,肛门直肠排出分泌物、里急后重以及便秘,乙状结肠镜可在直肠远端10cm内发现溃疡性损伤,肛周有簇集性疱疹。
四、疱疹性瘰疽
手指的单纯疱疹感染是原发性口或生殖器疱疹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感染的手指突发水肿、红斑、局部压痛、水疱或脓疱,肘及腋窝淋巴结肿痛,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可有感染复发。
五、眼疱疹
主要表现为一种急性角膜结膜炎,初起单侧眼睑红肿、疼痛、视觉模糊,继则出现水疱,约有2/3侵犯角膜,出现树枝状或葡萄状角膜溃疡,原发者常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反复发作者可致角膜混浊及视力障碍。
六、急性脑炎、脑膜炎
急性脑炎多发于5—30岁和50岁以上者,多呈暴发性或急性发作,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抽搐。常有颞叶受损表现,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幻觉和失语等。病情大多严重,病死率达30%—50%。病程持续2—7天。
七、其他类型
可发生播散性感染,累及皮肤粘膜和内脏。皮肤上疱疹泛发,内脏侵犯多个器官,也可仅为食道炎、肺炎、肝炎、关节炎、肾上腺坏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肾小球肾炎。新生儿单纯疱疹,感染出现在生后4-7天,患儿有高热、咳嗽、气急、黄疸、出血倾向、抽搐、肝脾肿大、皮肤及口腔疱疹、发绀及意识障碍。常在生后9-2天死亡。
[鉴别诊断]
(一)带状疱疹 皮损为多个成群的水疱,多沿神经走向排列成带状,疱群间皮肤正常,刺痛明显,愈后多不再发。
(二)脓疱疮 好发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水疱,继而形成脓疱,疱破结痂较厚,呈灰黄色。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本病轻症可单用外用药物,不需内冶。重症和反复发作,病史较长者,应采用内外治并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①辨证论治须结合发病部位,一般发于头面者,多风热,常用疏风清热之剂;发于下部者多湿热,常用清热利湿之方。②反复发作者应详细向问病史,除去诱因,药物以调整阴阳为主,同时配合运用免疫调节剂。
二、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抗病毒药物:选用阿昔洛韦、缬昔洛韦、法昔洛韦、阿糖胞苷、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等。
2.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对新生儿播散性疱疹疗效较好;左旋咪唑口服治疗复发性疱疹有效,白细胞介素Ⅱ、胸腺肽等也可选用。
(二)局部治疗
1.以吸收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外用硫酸锌溶液、1%醋酸铝溶液、4%硼酸软膏、氧化锌软膏、1%新霉素软膏。
2.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可用0.1%疱疹净眼药水滴眼或0.25%疱疹净眼膏点眼;疱疹性齿龈口腔炎,以1:1000的新洁尔灭水含漱,生殖器疱疹可用稀盐水、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湿敷为主,辅以20%-40%氧化锌油外用,或外用喷昔洛韦软膏等。
三、中医论治
(一)内治
l.肺胃热盛
证候:疱疹发于颜面,群集小疱,灼热刺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
2.湿热下注
证候:疱疹发于外阴,灼热痛痒,水疱易破糜烂;可伴发热、尿赤、尿频、尿痛;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3.阴虚内热
证候:间歇发作,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舌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等。
(二)外治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可用紫金锭磨水外搽,或金黄散蜂蜜调敷,或青吹口散油膏或黄连膏外搽,每天2—3次。
若以疱疹、糜烂、渗出偏重者,用马齿苋水洗剂,湿敷。
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者,以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涂。
(三)理疗
附:1.双料喉风散 醋或水调成糊状,敷患处。
2.中药坐浴治疗生殖器疱疹
方组: 苦参、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各60g,大黄、龙胆草、土茯苓各30g。水煎,每日早晚各坐浴一次。
[预防与调摄]
1.对反复发作者,应除去诱发因素。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继发感染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博、甘肥厚味。
第三节 带状疱疹
[概念]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疤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属中医“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的范畴。
特点:①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并伴有神经痛
②病程2周-1个月,不复发。
[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皮肤而发
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湿化热,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 蛇串疮
感染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二、西医病因病理
带状疱疹是一种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次感染病毒,在儿童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地神经元中,当机体在某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如放疗、化疗、使用细胞毒制剂、大量的皮质激素治疗、外伤、过劳、各种感染、应用砷制剂等,病毒被激活,生长繁殖,使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病毒沿着周围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产生皮肤损害。带状疱疹治愈后获终生免疫,故一般不复发。
[诊断]
1. 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2. 部位: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不超过正中线。
3. 症状:
①前驱症状: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皮肤灼热刺痛,或伴轻度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1-3天后出现皮损。
②皮损:初起为带片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绿豆到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加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皮肤正常,疱液透明,5—6天后转为浑浊,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没有典型的水疤。
③自觉症状:疼痛,灼热感。疼痛可出现在皮损出现之前,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出现在皮疹出现之后,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部分中、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发于头面部者,尤其是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4. 病程2周左右,严重者可迁延日久,一般不超过1个月。很少复发。
5. 实验室检查
少数患者,局部仅出现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称不完全型或顿挫性带状疱疹;
部分患者只有某一感觉区内出现典型疼痛而无皮损,称无疹型带状疱疹;
若皮损为大疱,直径超过1cm者.称大疱型带状疱疹;
若疱内容为血性者,称出血性带状疱疹;
老年或营养不良者,水疱基底部组织坏死,结紫黑色痂,愈后遗留瘢痕,称坏疽性带状疱疹;
若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发疹,常件高热,可并发肺、脑脏器损害者,称为泛发性带状疱疹。患部附近常有淋巴结肿大。
此外,由于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的眼支.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出现角膜水疱、溃疡;形成溃疡性角膜炎,以后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严重者发生全眼球炎,脑炎,其至死亡;若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当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可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称之为Ramsay-Hunt综合征:
若病毒本身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态反应、形成带状疱疹性脑膜炎、脑炎,表现为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等。另外,病毒侵犯运动神经、内脏神经,则可形成运动性麻痹、内脏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
单纯疱疹 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一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止痛药物 予以镇痛剂,如阿斯匹林、颅痛定、芬必得、安乃静等。对后遗神经疼痛可给予阿米替林,若无效可作神经阻滞。躯干部位剧烈疼痛可作椎旁神经封闭治疗。
2.抗病毒药物 应及早选用阿昔洛韦、缬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也可选用阿糖腺昔、病毒唑、干扰素等。
3.维生素药物 常用维生素B1、B2、B12,维生素E等内服或注射。
4.免疫调节剂 有人认为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有效,其他有胎盘、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静脉滴注新鲜血浆,皮下注射转移因子,以提高免疫功能,对本病有效。
5.皮质类固醇激素 本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目前尚有争论
(二)局部治疗
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1.2%龙胆紫溶液,或复方地榆氧化锌油、阿昔洛韦、喷首洛韦软膏外徐。
2. 若有继发感染,可用新霉素软膏,氧氟沙星凝胶等外徐;有坏疽性溃疡时.可用0.1%新霉素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湿敷;口腔、眼疱疹以0.5%阿昔洛韦溶液滴入或涂擦.也可用
0.1%—0.5%疮疹净溶液。
3. 神经痛明显者,可于油膏或泥膏中加入1%达罗宁或5%苯唑卡因止痛。有报告外用9%的利多卡因软膏,可减轻疼痛、压痛及皮肤敏感度。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肝经郁热
证候: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
2.脾虚湿蕴
证候: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
证候: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磁石、酸枣仁等。疼痛剧烈者加制乳香、延胡索、没药、蜈蚣等。
(二)外治
1.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徐;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3.若水疱不破或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泡液流出,以减轻胀痛。
附:
1.蚯蚓液:挖取蚯蚓适量,放在冷水中游动两小时,使蚯蚓排除腹内泥土,洗净后放入清洁的碗内,加白糖适量,数小时后蚯蚓全部溶化。用此液涂患处,每日三次。
2.蛋清大黄膏:取生大黄20g研细末,鲜鸡蛋清20g,合而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12小时更换1次。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第四节 疣
[概念]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等。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
疣
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
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 跖疣
现代医学:疣是由病毒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此病毒主要寄生于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分40多种血清型,且不断有新的类型发现,其类型决定其感染部位、病理特征,临床类型及病程。
2、4、7型常引起寻常疣,
1、3、4型引起跖疣
3、5、8、9、10、11型引起扁平疣
6、11、16、18可引起尖锐湿疣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疣的发病有明显的关联,另外,外伤也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传染性软疣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它是一种痘类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自身接种或性接触而传播,有特异性体质者较为易感,有免疫缺陷者感染后可发生广泛性皮损。
[诊断]
(一) 寻常疣(疣目)
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①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
②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常因搔抓、碰掩、摩擦破伤而易出血。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者。
③一般无自觉症状。
(二) 扁平疣(扁瘊)
多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①好发于额面部和手背。
②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③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
(三) 传染性软疣(鼠乳)
多见于儿童。
①好发于躯干和面部。
②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酯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③轻度瘙痒。
(四)跖疣
①发于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
②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跳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
③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鉴别诊断]
(一)扁平苔藓 与扁瘊相鉴别。本病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疹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呈暗红色,一般瘙痒较重。
(二)鸡眼 与跖疣鉴别。鸡眼多生于足底和趾间,损害为圆锥形的角质增生,表面为褐黄色鸡眼祥的硬结嵌入皮肉,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三)胼胝 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迫处,为不整形角化斑片,中厚边薄,范围较大,表面光滑,皮纹清晰,疼痛不甚。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聚肌胞、干扰素、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等
2.局部治疗
寻常疣——5%5-氟尿嘧啶膏、太丁胺软膏外涂,每日2次
扁平疣——0.% 维甲酸霜外涂
跖疣——0.%争光霉素局部注射
冷冻疗法、电灼疗法、激光疗法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疣目
1.风热血燥
证候:结节如豆,坚硬粗糙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色黄或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减。
2.湿热血瘀
证候: 结节疏松,色灰或褐,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舌暗红,苔薄,脉细。
治法:清花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减。
扁瘊
1.热毒蕴结
证候:皮疹淡红红,数目较多,伴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尿黄。舌红,苔白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板蓝根,去桃仁、红花。
2.热瘀互结
证候:病程较长,皮疹黄褐或暗红,较硬,大小不一,不痒不痛。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大青叶、紫草、马齿苋、生薏苡仁。
疣目、扁瘊皮损少者、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二)外治
各种疣均可选用板蓝根、马齿苋、木贼草、香附、苦参片、白藓皮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部,每天2—3次,可使皮疹脱落。
1.千日疮
①推疣法 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有的疣体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
②鸦胆子散敷贴法 先用热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
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③荸荠或菱蒂摩擦法 荸荠削去皮,用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天3—4次,每次摩擦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及点状出血为止,一般数天可愈。或取菱蒂长约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断涂擦,每次3—3分钟,每天6—8次。
2.扁瘊
①洗涤法 用内服方的第二汁外洗,每天2—3次o
②涂法 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散在扁瘊。
3.鼠乳 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出豆腐渣样的栓,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4.跖疣
①外敷法 用干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混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②电灼法 在局部消毒麻醉下进行电灼,但不宜过深,以免影响愈合,或形成过大的疤痕。
③手术 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体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蕊,但软蕊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股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影响愈合。
[预防与调摄]
1.千日疮应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出血。
2.跖疣避免挤压。
3.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第五节 脓疱疮
[概念]
脓疱疮(imptigo)是一种常见的由化脓性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范畴。
特点:①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
②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毒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
②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暑邪湿毒侵袭,更易发病,且可相互传染。
③反复发作者,邪毒久羁,可造成脾气虚弱。
二、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也可为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其他细菌。可由一种细菌单独引起,亦可由多种细茵混和感染,当机体衰弱营养不良、贫血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瘙痒性皮肤病(约占半数,其中多数为痱子)使全身或皮肤某一部位抵抗力减低时,化脓性球菌生长、繁殖,产生皮肤感染形成本病。其他如因职业关系受到各种刺激、皮肤外伤等,也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小儿由于解剖生理上的弱点如皮肤细嫩,局部抵抗力差,更易发本病。新生儿皮肤薄嫩,分泌功能、免疫力低下、神经功能也不健全,感染后易泛发全身,并造成本病在新生儿室的流行。
[诊断]
①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有传染性。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②皮损:
红斑
↓
水疱(约黄豆、豌豆大小,约经1-2天后)
↓
脓疱 (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由于体位关系,疱内脓波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
↓
糜烂疮面,流出黄水
↓
脓痂
↓
不留疤痕
③自觉瘙痒,重者可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入冬后病情减轻或痊愈。
常引起附近臖核肿痛,重者易产生并发症,如败血症、肺炎、急性肾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鉴别诊断]
(一)水痘 多在冬、春季流行,全身症状明显。皮疹以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疱为主,疱大者可见脐窝,可并见红斑、疱疹、结痂等各种不同皮损。
(二)脓窝疮 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继发感染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疱陷成窝,结成厚痂。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脓疱疮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轻症可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重症患者应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治疗应注意:①内外治相结合。内治以祛湿为主,或清暑利湿解毒.或健脾利湿;外治以清热解毒,收敛止痒为原则,或洗剂,或散剂,或油剂.随证施治。②重症患者可取脓液做培养加药效试验,以选用高效抗生素。同时应加强护理,避免肾炎、败血症的产生。
二、一般治疗
注意皮肤卫生,患儿衣被用具等应清洗消毒。与健康儿童隔离,以防传染。避免搔抓,患瘙痒性皮肤病者.应及时治疗,对体弱而损害广泛的患儿,应加强支持疗法,注意营养。
三、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内服或注射,重症患者最好做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
(二)局部治疗
脓痂可用高锰酸钾溶液(1:2万)或新洁尔灭溶液除去,外用0.5%新霉素液,2%莫匹罗星软膏。
若脓疱较大,数目较多,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脓液,用消毒脱脂棉吸干,外用0.1%利凡诺溶液或其他抗菌收敛性较强药物配为溶液湿敷。
对新生儿脓疱疮患部应保持干燥,应用收敛、杀菌剂.可采用暴露干燥疗法,促进患部及早结痂,上皮恢复,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外搽。
四、中医治疗
(一)内治
1.暑湿热蕴
证候:脓疱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附近臖核肿痛,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
2.脾虚湿蕴
证候: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食纳少,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簿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外治
1.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2.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均匀外搽,每天3~4次。
或青黛散或锻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
3.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4.痂皮多者,选用5%硫磺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预防与调摄]
1.病变处禁止水洗,如清脓痂,可用l0%黄拍溶液擦洗。
2.炎夏季节每天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病变部位应避免搔抓,以免病情加重及传播。
4.流行期间,可服清凉饮料,如五花茶等。
5.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应对儿童作定期检查,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第六节 真菌性皮肤病(癣)
[概念]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皮肤病。
真菌种类繁多,目前已知者达1万多属,12万多种,但致病者仅278种。
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角层癣菌 角层癣菌病(如汗斑癣)
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
癣都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特征,是重点防治的皮肤病。
[病因病机]
西医:浅部真菌感染
中医:
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yin于发肤所致。
风热盛者,多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湿热盛者,则多渗流滋水,瘙痒结痂;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则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头 癣
[诊断]
(一)白秃疮 (白癣)
1. 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 皮损:①灰白色鳞屑的斑片。
②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2--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秃发也能再生,
③不遗疤痕。
3. 自觉搔痒。
4. 镜检可检出真菌孢子和菌丝。
(二)肥疮 (黄癣)
1. 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农村。
2. 皮损:①黄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
②永久性脱发。
③萎缩性疤痕。
3. 病程慢性,自觉瘙痒。少数糜烂化脓,常致附近出现臖核肿痛。
4. 镜检可检出真菌孢子和菌丝。
(三)黑点癣
1. 学龄前儿童
2. 皮损:①散在性局限性点状红斑,灰白色鳞屑斑
②病发长出头皮后折断,远望如黑点。
③形成瘢痕
3. 自觉瘙痒
4. 镜检可检出真菌孢子和菌丝。
[治疗]
“五字方针“——剃、洗、搽、服、消
1.剃:剃头,每周一次,共8次。
2.洗:洗头。用热肥皂水或0.5%的明矾水洗头,每日一次,连续两个月。
百部、苦参、地肤子、大风子、苦楝皮、硫磺、蛇床子等煎熬外洗。
3.搽:搽药。5-10%硫磺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硝酸米糠唑霜剂等,可用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搽遍整个头皮,每天两次,连续两个月。
4.服:服药。
灰黄霉素:5岁以下每天2片(0.125g/片);6-10岁每天3片;11-13岁每天4片;15岁以上每天6片,每天3次,连服2-3周。
酮康唑:200 mg/日, 14-21天。
伊曲康唑(美扶):100mg/日,7-14天。
特比萘芬(疗霉舒):250mg/日,1-2周。
5.消:消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枕套、床单、被套、梳子等应经常煮沸消毒,以免再感染。
手 足 癣
[诊断]
(一) 足癣(脚湿气)
以脚趾痒烂而得名。若伴发感染,足丫糜烂、红肿疼痛、起疱,破流臭水者称“臭田螺”、“田螺疮”。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温热潮湿,发病率很高。
多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发病季节性明显,夏秋病重,冬春病减。
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溃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但常以一二种皮肤损害为主。
1.水疱型 ①多发生在足弓及趾的两侧。②为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皮下水疱。瘙痒。疮壁厚,内容清彻,不易破裂。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显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2.糜烂型 ①发生于趾缝间,尤以3、4趾间多见。②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疼痛,掺流血水方止。此型易并发感染。
3.角化型 ①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②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且老年患者居多。
水疱型和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致小腿丹毒、红丝疗或足丫化脓,局部红肿,趾间糜烂,渗流腥臭滋水,胯下臖核肿痛,并可出现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全身症状。
真菌实验阳性。
(二) 手癣 (鹅掌风)
①以成年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累及双手。
②皮损特点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后,致手掌皮肤肥厚,枯稿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
③自觉瘙痒,反复发作。
真菌实验阳性。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水疱型. 酌情选l%~3%益康唑、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联苯苄唑霜及复方苯甲酸搽剂、复方雷锁辛搽剂外用。
2.浸渍糜烂型 选用比较温和或浓度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剂,如复方雷锁辛搽剂和上述咪唑类抗真菌霜剂,也可选用醋酸铅(1:2000)液浸泡。有时需加用干燥性粉剂。
3.角化过度型 需先用角质剥脱剂,如10%水杨酸软膏、30~40%尿素软膏,待角化减轻后,再使用咪唑类药物。
不论用何种药物都应耐心坚持1~2个月。
二、中医治疗
(1)水疱型 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外搽,二矾汤熏洗,鹅掌风浸泡方或藿黄浸剂(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醋lkg)浸泡。
(2)糜烂型 可选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二矾汤,或半边莲60g煎汤待温,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3)脱屑型 可选用以上软膏外搽,浸泡剂浸泡。如角化增厚较剧,可选以l0%水杨酸软膏厚涂,外用油纸包扎,每晚1次,使其角质剥脱,然后再用抗真菌药物,也可用市售治癣中成药或西药克霜唑霜等外搽。
(4)灰指甲 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或鹅掌风浸泡方浸泡;白风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
体 癣(圆癣)
因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
[诊断]
①多发生于夏季,以青壮年及男性多见。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
②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斑块边沿及四周有针帽大小的红色丘疹,并可有水疱、鳞屑、结痂等,斑块一般为钱币大或更大。多发时可相互助合形成连环形。若发于腰间,常沿扎裤带处皮肤传播,形成带形损害。
阴癣发于胯间与阴部相连的皱横处,向下可蔓延到阴囊向后至臀间沟,向后可蔓延至下腹部。由于患部多汗潮湿,易受糜擦,故瘙痒明显,发展较快,皮肤损害基本同圆癣。
③自觉瘙痒,搔抓日久,皮肤可呈苔藓样变,病情多在夏季发作或扩大,入冬痊愈或减轻。
④真菌实验阳性。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全身泛发性体癣可选用伊曲康唑每天0.28,餐后顿服,连服15天,亦可选用灰黄霉素、酮康唑等抗真菌药内服。
(二)局部治疗
酌情外搽复方苯甲酸搽剂或软膏(怀氏搽剂或软膏)、复方雷锁辛搽剂(卡氏搽剂)、3%咪康唑霜、1%~2%克霉唑霜、酮康唑霜、联苯苄唑霜、特比萘芬软膏等,每天2次.连用2~4周,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2周.以免复发。婴幼儿应选用较温和的药物。
二、中医治疗
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等外搽。阴癣由于患部皮肤薄嫩,不宜选用刺激性过强的外用药,若皮损有糜烂疼痛者,宜用青黛膏。
花 斑 癣(紫白癜风)
俗称汗斑。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
[诊断]
①好发于颈项、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
②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可附少许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状。
③有轻微痒感。常夏发冬愈。
④真菌实验阳性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系统用药
顽固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0.1,每日2次,连服半个月或口服酮康唑0.2,每周1次,共2—4次。
(二)局部治疗
可酌情选用复方雷锁辛搽剂、5%柳酸搽剂、50%丙二醇液、1%—3%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霜。也可外用40%硫代硫酸钠液,稍干后再搽4%稀盐酸,疗效亦佳。所有药物外用,每日1—2次,连用2—4周即可治愈。治愈后仍需用药2周,以防复发。
二、中医治疗
用密陀僧散外用干扑,或用2号癣药水,或l0%土槿皮酊外搽,每天2-3次,治愈后,要继续用药1—2周,以防复发。
第八节 疥疮
[概念]
疥疮是由疥虫(疥蜗)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俗称虫疥、癞疥、干疤疥等。
特点:①部位:皮肤皱褶薄嫩处。如指缝、腕部屈侧、肘窝、腋窝、下腹、脐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疥疮多从指中行,围着腹部转三圈,外阴部扎大营。)
②皮损丘疹、水疱、隧道、结节。可找到疥虫。
③夜间剧痒,有传染性。
[病因病机]
疥疮是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其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可互相传插。或使用患者用过而未经消毒的衣服、被席、用具等,由疥虫传染而得,或由疥虫寄生的动物传染所致。
疥疮的形成除因接触疥虫外,与湿热蕴结,郁于肌肤也有一定关系。
疥虫是一种皮内寄生虫,雄虫常在交配后不久死亡,而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角质下层,形成隧道,在其中排卵,每只雌虫一生产卵平均40-50个,寿命约30-60天。卵约3-4天孵化为幼虫,经2-3天脱皮变为成虫,由卵演变为成虫约需7-14天的时间。疥虫离开人体后存活2-3天。
[诊断]
疥疮具有传染性,冬春季多见。常在集体生活的人群中和家庭中流行。
①有接触史。
②部位:多见于皮肤薄嫩和皱褶处,指缝、腕部屈侧、肘窝、腋窝、下腹、脐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
③皮疹:
丘疹:主要为红色小丘疹、丘疮疹,粟粒大小,淡红,有红晕,散在或密集成群,分布在小腹或大腿两侧。
水疱:小米粒大小,于指缝,腕部。
隧道:隧道为疥疮的特异性皮疹,长约0.5cm,弯曲,微隆起,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1个针头大的灰白色或微红的小点,为疥虫隐藏的地方。
结节:常见于阴囊少腹等处。豆大,淡红色,常比较顽固,经久不消。
另外还可见抓痕、结痂,甚至脓疱。
④患者常有奇痒,遇热或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
⑤找到疥虫。
[鉴别诊断]
(一)寻常痒疹 好发于四肢伸侧,丘疹较大,多数自幼童开始发病,常并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二)皮肤瘙痒症 好发于四肢,重者可延及全身。皮损主要为抓痕、血痂和脱屑,无疥疮特有的丘疹、水疱和隧道。
(三)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躯干与四肢,皮疹主要表现为红斑与风团,皮疹似梭形,顶部有小丘疹或小水疱。
(四)虱病 主要表现为躯干部位皮肤瘙痒及血痂,指缝无皮疹,在衣缝处常可找到虱子或虫卵。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瘙痒剧烈者,可选用扑尔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脑药口服。继发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口服或肌肉静脉注射。
(二)局部治疗
可选用以下药物外治:
1.1%丙体六六六霜:一天一次。该药为无臭、无刺激的杀螨药物。疗效较好,但经皮肤吸收后,有潜在性中毒的危险。妇女、儿童不应使用,有皮肤破损者最好不用。
2.10%~25%苯甲酸苄酯乳剂每日搽药1-2次,连用2—3天,杀虫力强,效果较好。
3.30%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日全身涂2次,l周可愈。
4.亦可选用1%优力肤霜、1%麝香草旺霜、o.1%吴氯菊酯乳剂
5. 疥疮结节的治疗可选用中效、强效皮质类固醉激素外用,亦可试用局封、液氮冷冻等方法。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湿热毒聚
证候:皮肤以水疱为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yin湿烂。或脓疱叠起,或起红丝,臖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
疥疮的外治应以杀虫为主。硫黄为古今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物。临床多与水银、雄黄等杀虫药配用,以油调敷,或与大枫子、蓖麻仁等富有油脂之果仁捣膏用之。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小儿用5%一10%,成人用10%一15%,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皮炎。亦可用含水银的制剂一扫光或雄黄软膏等外搽。
搽药方法 先用花椒9g、地肤子308煎汤外洗,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搽药。一般先搽好发部位,再搽全身。每天早、晚各搽1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换洗席被,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即为痊愈。
[预防与调摄]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被褥常洗晒。
2.接触疥疮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光下充分曝晒、以便杀灭疥虫及虫卵。
3.彻底消灭传染源,注意消毒隔离。家庭和集体宿舍患者应分居,并积极治疗,以杜绝传染源。
4.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旅馆、车船的衣被用物均应定期消毒。
第八节 荨麻疹
[概念]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患,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限局性水肿反应。属中医“瘾疹”范畴,俗称“风疹块”。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
特点: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病因病机]
一、西医:原因复杂。
药物:抗原类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品、疫苗等
食物及添加剂: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等
食物中的调味品、防腐剂、颜料等
吸入物: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孢子、灰尘、甲醛等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昆虫叮咬:蜜蜂、黄蜂等
物理因素:如日光、寒冷、湿热、机械刺激等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月经不调、妊娠等
内脏和全身疾病:如甲亢、狼疮、风湿类风湿疾病、肿瘤、代谢障碍性疾病
遗传因素:
免疫:Ⅰ型变态反应(Ⅱ、Ⅲ型) 真皮水肿毛细血管
上述因素 荨麻疹
非免疫:肥大细胞 → 组胺释放 扩张充血炎症浸润
二、中医
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
肠胃湿热郁于肌肤 风邪搏结于皮肤 风团
禀赋不耐 气血不足,虚风内动 与气血相搏
情志内伤,冲任失调,肝肾不足
[诊断]
①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
②皮损:突然发病,可见于任何部位,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境界清楚的风团。颜色鲜红或苍白,逐渐蔓延,可互相融合成片,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一般单个风团不超过24小时即消退)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为多。
部分患者、如单纯发生在眼险、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称为游风,其局部不痒或轻微痒感,或麻木胀感,水肿经2-3天消退,也有持续更长时间者,消退后也不留痕迹。
③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发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生于咽喉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可以发生晕厥。
④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骤发速愈,—般约经l周左右可以痊愈,多能找到明确的病因(食物、药物);慢性者,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多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蛋白胨性荨麻疹
血清型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
压迫性荨麻疹
冷性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热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
自身免疫性黄体酮性荨麻疹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小儿,夏季多见,好发于四肢、臀、腰等处。皮疹为散在的丘疹性风团,或风团上有水疱,瘙痒剧烈,数日后才消退。
[治疗]
一、西医
(一)全身治疗
1.抗组胺类药物 安太乐对慢性荨麻疹特别是物理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亦有良效。安替根和赛庚啶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为突出。H1及H2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对某些荨麻疹比单独应用效果好。
2.维生素类 维生素K口服,每日5-10mg,或维生素B12每日或隔日肌肉注射0.25-0.5mg对慢性荨麻疹有效。维生素E大剂量长期口服对月经前发作或加重的荨麻疹及伴月经异常的荨麻疹以及冷荨麻疹有一定效果。
3.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 如维生素C、P、钙剂,常与组胺类同用。
4.抗生素 由感染因素引起者适当选用如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5.拟交感神经药 0.1%肾上腺素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尤其是有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时,异丙肾上腺素舌下含服,每日4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小时,也可用麻黄素。
6.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于急性严重或顽固的病例,如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荨麻疹等。通常不用于慢性荨麻疹。
7.组胺球蛋白 促使体内产生抗组胺抗体的药物,每次肌肉注射2-4ml.每周1-2次,6-8次为一疗程。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用药期间,石宜合并使用皮质激素。
8.肽酶 用于慢性荨麻疹。可采用静脉注射,可获得一定疗效。
9.其他 可选用自血疗法,组织疗法、琉代硫酸钠静注,利血平、氨茶碱、6-氨基己酸、抗血纤溶芳酸、氯喹、氨苯砜等口服。
(二)局部治疗
可外搽止痒洗剂.2%碳酸、1%麝香草酚等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风热犯表
证候: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件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用消风散加减。
2.风寒束表
证候: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3.胃肠湿热
证候: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泻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4.血虚风燥
证候: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红少律,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
1.香樟木、蚕砂各30一60g,或葎草、苍耳草、凌霄花、艾叶、冬瓜皮等任选二三味适量煎水外洗。
2.炉甘石洗剂外搽。
[其他疗法]
(一)针刺 皮疹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发于全身者.配风市、风池、大椎、大肠俞等。耳针取穴肝区、脾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亦可耳背静脉放血,每周2次。
(二)急性者 可选用西药抗组胺制剂、钙剂、硫代硫酸钠等。严重者皮质类固醇激素。发疹急骤而广泛,或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或伴胃肠道症状,可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亡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三)出现喉头水肿窒息严重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预防与调摄]
1.禁用或禁食某些对肌体过敏的药物或食物,避免接触致敏物品,积极防治寄生虫病。
2.忌食鱼腥虾蟹、海陈、辛辣、葱、韭、酒等。
3.注意气温变化,自我调摄寒温,加强体育锻炼。
验方:
1.白藓皮20g 透骨草30g 羌活10g 防风10g 当归20g 红花10g 黄柏10g 苦参10g 苍术10g 蜂房10g 雄黄30g 赤勺6g 甘草3g。水煎洗,早晚各一次。
2.黄芪30g 防风 桂枝 白术 赤勺 白芍各15g 乌梅 附子各10g。制成蜜丸,每丸9克,4-6丸/次。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概念]
接触性皮炎是指因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病名来概括接触性皮炎,而是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症状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为漆疮;因贴膏药引起者,称为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等。
特点:
①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
②接触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则大疱,大多为单一形态,自觉灼热瘙痒。
[病因病机]
一、西医:
按发病机制分为两类: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某些物质对皮肤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反应。
2. 变态反应:接触物与少数个体接触后引起的变态反应。
主要是Ⅳ型变态反应(迟发性变态反应)。
由变态反应引起的皮炎有以下特点:
⑴发病者仅仅是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
⑵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接触时并不起反应,一般要经过4~20天潜伏期,平均7~8天。当再次接触同类物质后,可于几小时或1~2天内在接触部位或邻近部位发生皮炎。
⑶有些挥发性物质或空气中所含的物质(花粉)可通过空气与皮肤黏膜接触引起皮炎。
⑷炎症的轻重取决于机体对该物质的敏感程度。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很多,常见的有:
动物类:毒毛,动物毒素等
植物类:生漆,杀虫剂,蓖麻等
化学类:铬酸盐(皮革制品,服装,装饰品)
镍酸盐(服装,眼镜架等)
对苯二胺(染料,颜料等)
香料,洗涤剂,外用药等
二、中医
禀赋不耐+接触某些物质(漆、药物、塑料、橡胶制品、染料和某些植物的花粉、叶、茎等) 毒邪侵入皮肤,蕴郁化热,热与气血相搏 发病。
[诊断]
①发病前有明显的接触史。
②一定的潜伏期。除强酸、强碱等一些强烈的刺激物,可立即发生皮损而无潜伏期外,大多经过一定的潜伏期,第1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触发病时间则缩短。—般急性发病。
③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颈、四肢。
④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刺激物接触的部位,皮损形状与接触物大抵一致。一般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等。一个时期以某一种皮损为主。若为强酸、强碱或其他强烈化学物质接触,常可引起坏死或溃疡,若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险、包皮、阴囊处则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水肿,皮肤光亮,表面纹理消失,无明确边缘。若患者者反应强烈者,则皮疹不仅局限于接触部位,还可播散到其他部位,甚至泛发全身。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以及机体对刺激吻的反应程度。
⑤自觉搔痒,烧灼感,重者疼痛。少数患者伴有伯冷,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⑥病因去除和恰当处理后可在1—2周内痊愈。但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转变为亚急性或慢性,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呈苔癣样变。
⑦斑贴实验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一)急性湿疮 皮损为多形性,对称性分布,部位不定,边界不清楚,病程较长,易转变为慢性。无明显接触史。
(二)颜面丹毒 全身症状严重,常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皮疹以水肿性红斑为主,形如云片,色若徐丹。自感灼热,疼痛而无瘙痒。无接触史。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钙剂;皮质激素;抗生素
2.局部治疗
红斑丘疹——炉甘石洗剂
渗出多——1:1000高锰酸钾、3%硼酸溶液
糜烂结痂——氧化锌油、皮质类固醇糊剂
慢性——软膏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风热蕴肤
证候: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紫荆、僵蚕。
2.湿热毒蕴
证候:起病急骤.皮损鲜红肿胀,其上有水疱或大疱,水疱破裂后则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伴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苔微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方药:化斑解毒场合龙胆泻肝汤加威。
3.血虚风燥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
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祛风、养血润燥
方药: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
首先要追查病因,去除刺激物,避免再接触。
治疗原则与湿疮相同,但用药宜简单、温和,忌用刺激性药物。
1.以潮红、丘疹为主者,选用三黄洗剂外搽,或青黛散冷开水调涂,或1%-2%樟脑、5%薄荷脑粉剂外涂,每天5-6次。
2.伴大量渗出、糜烂,选用绿茶、马齿苑、黄柏、羊蹄草、石韦、蒲公英、桑叶等组方煎水湿敷,或用3%硼酸溶液、10%黄柏溶液湿敷。漆疮可用鬼箭羽、冬桑叶、杉木屑煎水湿敷或洗涤。
3.糜烂、结痂者,选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或2%雷锁辛硫黄糊剂等外搽。
4.皮损肥厚粗糙,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者,选用软膏或霜剂,如3%黑豆馏油、糠馏油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软膏。
[预防与调摄]
1.不宜用热水或肥皂水洗澡,避免摩擦搔抓,禁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
2.多饮开水,并给以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鱼腥等发物。
3.明确病因,避免继续接触过敏物质。
4.与职业有关者,应改进工序及操作过程,加强防护措施。
第十一节 湿 疹
[概念]
湿疹(eczema)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居中医“湿疮”、“浸yin疮”、“血风疮”范畴。
湿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此外,根据皮损形态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如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浸yin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yin疮。
特点:
①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
②剧烈瘙痒,倾向湿润。
③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理
病因复杂,患者的过敏体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内部过敏源:如体内病灶,肠道寄生虫病,某些代谢、内分泌疾病,消化功能紊乱等与发病有关。
精神因素:情绪紧张、波动、失眠等
外界物理、化学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
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
食物:鱼虾蟹蛋等
由上述内外因素激发发生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
二、中医病因病机
禀赋不耐
嗜酒或过食辛辣荤腥,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风湿热邪浸yin肌肤 湿疮
兼外受风邪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
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
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
[诊断]
(一)急性湿疹
①急性发病,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②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搔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多形性,对称性,渗出性)
③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重者影响睡眠。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并发疖、臖核等。
(二)亚急性湿疹
①常由于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
②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③自感剧烈瘙痒。
(三)慢性湿疹
①由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也可一开始即呈现慢性湿疮。
②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或呈苔癣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
③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延至数月至数年,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湿疹好发于某些特定部位,由于病因和性质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一定的特异性。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疮有以下几种:
1.耳部湿疹 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破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疹 多由染发、生发、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粘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疹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由于面部要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疹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疹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疹 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疹 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则有不规则色素消失小片,搔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疹 比较常见。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疹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大小约五分硬币而得名。常见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钱币状,滋水较多。促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
[鉴别诊断]
(一)接触性皮炎 与急性湿疮相鉴别。本病有接触过敏物病史。常见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损以红斑、水疱或大疱为主,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很易痊愈,不复发。
(二)牛皮癣 与慢性湿疮相鉴别。本病多发于颈、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无流滋。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疗法
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1.抗组胺类药物,必要时可两种配合成交替使用
2.镇静剂 种类很多,一般选用副反应少又适合患者的药物,如5%溴化钠注射、冬眠灵口服。
3.非特异性脱敏疗法 急性或亚急性泛发性湿疹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
10%硫代硫酸钠,每日1次,每次10m1。10次为二疗程。维生素C lg,静脉注射,日1
次,或500mg,口服,日3次。
4.普鲁卡因静脉封闭。如0.25%普鲁卡因注射液l0-20 m1、维生素C 0.5g静脉注射,日1次。用药前需作普鲁卡因皮试。
5.继发感染者,配合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抗生素等。
6.皮质类固醇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应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局部治疗
对症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
1.急性湿疹 急性红肿,有大量浆液或脓液,或多或少痂皮的糜烂面和溃破面,宜用湿敷。可选用醋酸铅、3%硼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对急性红肿.有丘疹水疱,甚至脓疱疹,但无糜烂面或溢液,则可采用干燥疗法,即日搽含有止痒剂的炉甘石洗剂或粉剂。
2.亚急性湿疹 炎症不显著或稍有溢液,宜用糊剂,如3%-5%糠馏油糊剂或含有2%-5%的硫黄煤焦油糊剂。
3.慢性湿疹 常用糠馏油、黑豆馏油、煤焦油和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剂,也可将这类药物制成硬膏或涂膜剂。对限局肥厚性损害尚可用皮质类固醇做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4-6次为一疗程。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湿热浸yin
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三妙丸加减。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蕴
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3.血虚风燥
证候: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酸枣仁。
(二)外治
1.急性湿疮
①初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片、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或l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
②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外洗并湿敷,或2%一3%硼酸水、0.5%醋酸铅外洗。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③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选用三黄洗剂、氧化锌油剂、3%黑豆馏油、10%生地榆氧化锌油、2%冰片,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磺软膏、5%一l0%复方松馏油软膏,2%冰片、10%一20%黑豆馏油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预防与调摄]
l.急性湿疮,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涂患处。
2.不论急性、慢性湿疮,均应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鱼虾等发物。
3.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和接种牛痘。
第十二节 神经性皮炎
[概念]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属中医“摄领疮”、“牛皮癣”范畴。多见于青壮年。
特点:是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后皮肤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病因病机]
一、西医:
病因病机不十分明确,与神经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常见诱因有
神经精神因素:紧张,焦虑,忧郁,失眠,过度劳累等
饮食及胃肠功能障碍:消化不良,过食辛辣,鱼腥,便秘等
内分泌失调:
感染性病灶:
局部刺激:毛织品,硬质衣领,化学物质等
搔抓是导致苔藓样变的重要条件,愈抓愈痒,愈痒愈抓,愈抓愈厚,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医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
或颈项多汗,衣着硬领摩擦刺激所引起
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涵养而成 牛皮癣
诱发因素:情志不畅,郁闷不乐,或紧张劳累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扰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诊断]
①多见于青、壮年,呈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天缓解。
②发病部位:大多数见于颈项部(90%)、额部,其次为尾骶,肘窝、腘窝,亦可见于腰背、两髋、外阴、肛周、腹股沟及四肢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肤皱折或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③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干燥而结实,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泽。久之融合成片,逐渐扩大,皮肤增厚干燥成席纹状,稍有脱屑。多数有局部搔抓摩擦之血痂,但少有感染化脓者。由于经常搔抓,皮肤形成苔藓化,以致越搔越痒,皮损加重,而成恶性循环。
④自觉症状:阵发性奇痒,被衣领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
⑤根据病变范围分为两型:局限型 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 分部较广泛,以肘窝、腘窝、四肢、面部及躯干为多,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限局型相同。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 由急性湿疮转变而来,皮损也可苔藓化,但仍有丘疹、小水疱、点状糜烂、流滋等,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二)皮肤淀粉样变 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损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三)白疕 发于小腿伸侧的慢性局限性肥厚性白屑,类似牛皮癣,但白疕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被银白色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神经衰弱或瘙痒剧烈者应用镇静剂、安定剂及抗组胺类药物。
2.封闭疗法
(1)苯海拉明局部封闭
(2)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封闭
(3)静脉封闭 泛发者,可行静脉封闭。
(二)局部治疗
常用各种皮质类固醇乳剂、焦油类和各种止痒剂。
皮肤苔藓化明显的:5%水杨酸软膏、10%黑豆馏油软膏、类固醇乳膏、去炎松尿素乳膏等。
(三)物理疗法
浅层x线、紫外线、氦氖激光照射,液氮冷冻,磁疗、蜡疗以及矿泉治疗等。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肝经化火
证候:皮损色红,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风湿蕴肤
证候: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治法:疏风利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
3.血虚风燥
证候: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极糙似牛皮,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操,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二)外治
1.肝经化火,风湿蕴肤 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3—4次。
2.血虚风燥 用2号癣药水外搽,每天2次;或疯油膏加热烘疗法,局部涂油膏后,热烘10一20分钟,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每天1次,4周为l疗程。
3.羊蹄根散 醋调搽思处、每天l一2次。
4.醋泡鸡蛋 以醋泡过鸡蛋的蛋黄与蛋白拌匀,用棉棒或棉球蘸其液外涂数次。
5.皮损浸润肥厚剧痒者 用青核桃切开取果皮直接擦患处,或鲜石榴皮蘸明矾末外擦。
[其他疗法]
1.针刺 播散型者,取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隔天1次。
2.梅花针 苔藓化明显者,用梅花针在患处来回移动击刺,每天1次。
[预防与调摄]
1.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少食辛辣食物,戒烟酒。
3.发于颈项者,可用肤疾宁贴膏贴封皮损处
第十五节 银屑病
[概念]
银屑病(psoriasis)义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自然
人群中发病率为0.1%-3%。属小医“白疕”、“白壳疮”范围。
特点:①皮损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
②病程长,病情变化多,时轻时重,不易根治。
[病因病机]
一、西医:未完全明了
遗传因素:根据调查国内有家族史者为10-23.8%;国外10-80%;另外本病与种族有关,黑人很少见,南美印第安人和土著人不患本病。
感染因素: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常伴有急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抗链“O”增高,摘除扁桃体或抗生素治疗后好转。
其他:生活环境,精神紧张,外伤手术及饮食、药物、月经、妊娠等亦与银屑病的发生有关,成为引起本病的原因和诱因。
二、西医
初起: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 → 营卫失和
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 → 阻于肌表
病久:气血耗伤,血虚风燥 → 肌肤失养
气血循行受阻 → 瘀阻肌表
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冲任失调
[诊断]
发病以青壮年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冬季发病或加剧。夏季自行痊愈或减轻,也有部分患者相反,数年后季节性不明显。根据其皮损特点,临床分为寻常型、关节炎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四种类型。
(一)寻常型
约占本病的90%。
1.部位:病变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肘膝关节或骶尾部,病情发展可延及全身皮肤。
2.皮损:初为淡红色或红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刮去薄膜可见点点如露水样的筛状出血等。
皮损形态多为点滴状,皮损不断增大,可融合成形态不同的斑片,如钱币状、环状、地图状,有的鳞屑厚厚维积呈顺壳状。
因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头皮损害界限清楚,皮疹呈暗红色,覆有灰白色较厚的鳞屑,头发呈束状,但不脱落;指(趾)甲病变见甲表面呈顶针状凹陷或不平.可变黄、增厚,甲板与甲床分离,其游离线可翘起或破碎;面部皮疹可呈小片红斑;口腔粘膜上的皮损呈灰白色环形斑片;龟头上皮损呈光滑干燥性红斑,上有细薄白色鳞屑;小腿前侧多年反复发作的皮损可有浸润、肥厚,伴苔藓样变。
3.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4.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冬重夏轻。发病年龄愈小,预后愈差。
5.分期:
①进行期 新皮疹不断出现,原有皮疹不断扩大,颜色鲜红,鳞屑增多,摩擦、外伤、针刺处可引起皮损的发生(同形反应)
②静止期 病情稳定,新的皮损不出现,原皮疹既不扩大,也不消退,皮疹色暗红,鳞屑减少。
③消退期 皮损缩小,颜色变淡,鳞屑减少,逐渐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二)关节炎型
临床上较少见。
除具有寻常型典型的皮损外,可有关节酸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变形。轻者仅侵犯指(趾)关节,重者可累及大小关节,如指(趾)关节、掌指或跖趾关节,甚至肘、膝、脊柱等大关节,有红肿热痛,可导致骨质破坏,少数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红皮病型
常由寻常型银屑病或不适当的治疗,或外用强烈刺激性药物引起,或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后,突然停药而引起。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紫红,甚至肿胀浸润,大量脱屑,仅有少数片状皮肤正常,犹如岛屿状。伴有掌跖角化,指(趾)甲增厚,伴发热、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四)脓疱型
较少见,可分为掌跖性和泛发性两种。
1.掌跖性脓疱型 皮损局限于掌跖部位。出现对称性红斑,红斑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脓疱,不易溃破,10一14天干枯、结痂,脱皮。消退后,再发新脓疮.常反复发生,顽固难愈。
2.泛发性脓疱型 上述皮疹泛发全身,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
以上四型可合并发生或相互转化。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 多发生于肢体的屈侧,剧烈瘙痒,鳞屑少,且不呈银白色,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同时存在。
(二)白屑风 损害边界不清,基底部淡红,鳞屑少而呈油腻性,带黄色,刮去后不呈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及颜面部,无束发状,日久有脱发现象。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维生素类药
(1)维生素A 可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但剂量宜大,每日可用30万-60万u,分两次肌肉注射。
(2)维甲酸及其衍生物 单独服用或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有较满意的疗效。但有较强的毒副反应,可致唇炎、脱发、掌跖皮肤脱屑及甘油三酯血症。
(3)维生素C 对细胞间质形成有重要作用。有时参与细胞氧化作用和氨基酸及糖类的新陈代谢。通过抑制磷酸二能酶而增高组织细胞中cAMP含量,从而提高皮损内的cAMP水平,抑制表皮细胞的增殖与分裂。
2.抗肿瘤药
抑制表皮细胞分裂,但会产生毒性反应,故在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要检查肝肾功能和白细胞计数等;且停药后都易复发。所以这类药物并不是治疗银屑病的方向,在应用时要严格选择适应症。常用的有氨甲喋吟、乙亚胺、经基脲等。
3.免疫疗法
采用环抱菌素A、甲矾霉家等免疫抑制剂,或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免疫调节剂或疫苗等。环孢菌素A是一种高效免疫抑制剂,可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银屑病,如泛发性斑块型、银屑病性关节炎、掌跖脓疱性银屑病,但有一定肾毒性,孕妇禁用。甲矾霉素对脓疱性银屑病有效。疫苗对机体有脱敏和增强免疫作用。
4.皮质激素
目前一般不主张内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因有效剂量往往较大,足以引起严重的副反应,而在减量或停药后,尚可发生“反跳”现象,一般仅用于红皮病型、关节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且使用他药无效者。
5.封闭疗法 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6.抗生素 常用者有青霉素类药
(二)局部治疗
在外搽药前宜先用热水、肥皂洗去鳞屑。急性期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激发红皮病:静止期可涂作用较强的药物,但应从低浓度开始。外用药以还原剂、角质剥脱剂及细胞抑制剂为主,应用得当,对银屑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常用者有:煤焦油制剂、5%—10%硫黄、5%水杨酸、0.1%-0.4%蒽林、芥子气、皮质类固醇霜剂、维甲酸软膏等。
(三)物理疗法
包括紫外线照射、光化学疗法、沐浴疗法等。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风热血燥
证候: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呈点滴状,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白疕一号方:生槐花30g 白茅根30g 生地30g
紫草根20g 鸡血藤20g 丹参20g
若瘙痒重加白藓皮,刺蒺藜等;咽喉痛加板兰根,大青叶,山豆根等
2.血虚风燥
证候: 病程较久,皮疹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干,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养血和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汤合消风散或当归饮子加减。
白疕二号方:土茯苓30g 蜂房15g 麦冬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鸡血藤20g 丹参20g 当归20g
3.瘀滞肌肤
证候: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呈斑块状,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化瘀
白疕三号方:三棱12g 莪术12g 桃仁9g 红花15g 鸡血藤30g
鬼箭羽20g 白花蛇舌草20g 陈皮15g
4.湿毒蕴阻
证候: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粘厚,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5.火毒炽盛
证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疼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二)外治
1.进行期可用安抚保护剂,禁用刺激性药。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或用黄连膏,5%-10%硼酸软膏外搽。
2.静止期及消退期,以剥脱、消炎及抑制细胞增殖为原则。用5%-10%硫磺软膏或10%煤红膏外搽。
用药前 最好用枯矾药浴(枯矾120g,野菊花250g,侧柏叶250g,花招120g,芒硝500g,煎水淋浴或泡洗),以除去鳞屑,增强外用药物疗效,但不宜用于红皮病型。
[预防与调摄]
1.忌食辛辣、鱼虾、羊肉、狗肉等发物及酒类。
2.急性期或红皮病型。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3.平时使用外用药应以低浓度开始,用药前用热肥皂水或中药煎液洗涤病灶,以除去鳞屑。
第二十六节 痤疮
[概念]
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相当于中医的粉刺
特点:多www.med126.com/yishi/发生于青年男女,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
[病因病机]
西医:
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病与雄激素、皮脂分泌、毛囊管角化过度、异常菌群和炎症的产生有关。
雄激素皮脂分泌
皮脂淤积,栓塞毛囊口粉刺
皮脂腺毛囊导管角化过度 痤疮棒状杆菌
游离脂肪酸
刺激毛囊及周围组织 炎症
中医:
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失于清散 →熏蒸面部
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助湿化热 → 湿热互结 → 上蒸颜面
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 粉刺
湿热痰瘀凝滞肌肤
脾失健运,化湿生痰,蕴痰生热
[诊断]
①多发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
②部位:常发于额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发达的部位。
③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或为白头粉刺或为黑头粉刺,周围色红,可挤出黄白色脂栓;少数感染而成红色丘疹顶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轻度凹陷性疤痕。严重者感染部位较深,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的损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严重者呈橘皮样改变。临床上常以一二种损害较明显,同时有油性皮脂溢出。
④自觉轻微瘙痒或疼痛,病程缠绵,青春期后可逐渐痊愈。
[鉴别诊断]
(一)酒渣鼻 多见于壮年,皮疹分布在鼻准,鼻翼为主,两颊前额也可发生,绝不累及其他部位。尤黑头粉刺,患部潮红,充血,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二)职业性座疮 常发生于接触媒焦油、石蜡、机油的工人。丘疹密集,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其他接触部位如手背、肘、膝也可发生。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包括抗生素、内分泌疗法、微量元素疗法、13—顺式维生素A酸、氨苯砜等治疗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皮脂腺功能,减少皮脂溢出,防止毛囊角化过度。
(二)局部治疗
1.维甲酸类 可用0.05%维甲酸霜或0.05%维甲酸酒精,每天外搽l-2次.若局部有明显的刺激现象可暂停外用l-2天,然后继续使用,可连用l-2个月。
2.抗生素类 局部外用抗生素亦有肯定的疗效,常用的有2%红霉素软膏、1%红霉素酒精、1%氯霉素雷琐辛酒精等,连用1-2个月。
3.5%-10%过氧化苯甲酰溶液或2.5%—10%凝胶和2%咪康唑洗剂外用,治疗炎症性座疮有效。
4.硫黄和雷琐辛制剂 常用的有复方硫磺洗剂、5%硫黄霜和2%雷琐辛洗剂等。
二、中医治疗
(一)内治
1.肺经风热
证候: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肺散风
方药 枇杷清肺饮加减。
2.湿热蕴结
证候: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3.痰湿瘀滞
证候: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囊肿、脓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愈;伴有纳呆,便溏。舌淡暗,苔薄,脉弦滑。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参令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外治
用颠倒散洗剂或痤疮洗剂外搽,每天3—5次;或颠倒散用茶水或凉开水调每天1-2次,或晚上涂搽,次晨洗净。
(三)其他疗法
中药面膜
①复方桑黛面膜:桑白皮、青黛、黄芩、黄柏、枇杷叶、菊花、栀子、生石膏、白花蛇舌草、槐花、当归、丹参各10g,夏枯草4.5g,混合研粉。用时加入医用淀粉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覆盖于面部,45分钟至1小时后取消,清水洗净。
②耳尖放血结合倒膜治疗痤疮:双侧耳尖放血,每周一次,4次为1疗程。中药倒膜面膜:硫磺粉0.5g,白芷粉2g,当归粉0.5g 。按该比例将中药细粉调入基质中。每周一次,4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摄]
1.经常用温水硫磺肥皂洗涤额面。
2.禁止用手挤压皮疹。
3.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4.保持大便通畅。